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推广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出口;出口促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23-1
0 前言
农产品是吉林省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自2000年以来,农产品出口额在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但是,近几年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改变这一趋势已成为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加快农业公共服务建设
1.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实施农产品出口发展战略需要农业的大力发展。因此,要得到较高的农业产出就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消除农业发展瓶颈。
1.2 推广农业新技术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举措主要从以下各方面进行:①调整资金用途,发挥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入合力,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②调节农业科技支出方向。③对企业技术革新实行税收支持。④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1.3 搭建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中心;发展各种优质农产品商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信息服务的功能,鼓励协会加强优势农产品原产地标记的注册、管理和保护。
2 完善多层次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
2.1 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 进一步构建多层次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扩大农业优势产业规模,通过政策、资金定向集中扶持,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优势农产品,形成规模较大、优势明显、标准化生产的区域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市场优势。
2.2 完善农产品深加工税收政策 目前,农产品深加工税率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一是提议统一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税率,缩小农产品深加工业与农产品初加工行业之间的税负差距,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二是加大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口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给予优惠。
2.3 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非营利、“准”公共服务性质的保险业务,对于增强农业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4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财税优惠政策扶持。
3 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
3.1 实施绿色品牌农业 一是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农业的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本质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二是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保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执行严格的卫生安全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以达到较高测试标准。四是运用税收杠杆引导绿色产品生产。
3.2 加强绿色产品检验检疫控制 检测检验能力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前提。而绿色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尤为关键,在检验检疫方面,一是改变绿色农产品企业内外检分开的传统检验检疫模式,改变以往只注重终端产品检验的模式,另外加强对加工型农产品的原料地的有效监控,从源头上杜绝一切不合格过程。二是推动区域性农产品检验、实验中心建设,减少企业检测成本,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三是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3.3 制定适宜绿色食品国际营销模式 可采取的具体分销模式有: ①生产企业――国外零售商――国外消费者,这一分销模式最适合于绿色食品的出口,渠道短、成本低。②生产企业――国外商或国外批发商――国外零售商――国外消费者,这一模式适合大规模销售产品,有利于形成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对于出口量大的绿色食品企业较为适合。
4 促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4.1 巩固原有市场开发新市场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亚太市场,如韩国、日本、美国等市场。②积极开拓欧盟市场。③开发独联体、东欧、中东及拉美等潜在市场。
4.2 强化信息管理稳定销售渠道 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管理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4.3 开发农产品出口贸易新模式 吉林省农产品市场贸易以出口模式为主,其他贸易模式基本没有。因此,吉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有必要在出口模式以外寻找新的贸易模式。
5 加强农产品出口标准化管理
5.1 吸收借鉴国外标准 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是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对已有国际标准、规则的农产品,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各省各市的认证也应该按统一标准进行,积极申请国际支援和优惠贷款。支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认证。
5.2 自主创新国内标准 在参考国外农产品一系列标准制度的条件下,针对自己的优势农产品也要进行相应农产品的标准制定和创新。
5.3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要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优化,设立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保证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并不断健全完善。建立健全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加强政府检测机构的建设,加大力度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机构和检测手段,强化对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最后还要加大对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把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灵光.标准化是促进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战略选择.国家标准化管理委会员:48-53.
[2] 单宝.以农业标准化战略提升我国出口农产品竞争力.科技管理研究,2007,(12):21-26.
贯彻落实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全区农村工作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会议精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职责,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工作目标
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残留、水产品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药物残留、生鲜乳三聚氰胺在全市抽检中合格率达100%;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简称“三品一标”)的发展,力争总量达到100个,到期三品复查换证率达到100%。蔬菜水果基地例行检测面达到80%。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增强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产地环境保护管理。各镇乡、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委属各单位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生产地监督保护,加强对我区名优农产品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严格控制外来污染,减少农业自身污染,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生产要求,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到工业“三废”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行为。同时摸清现有产地防污及影响情况,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加以解决,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基础条件和重要手段。要围绕我区特色优势产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摸清各推广产业执行的标准情况,做好农业标准的可操作性转化工作,把标准简化成农民生产实际操作的小册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实用生产技术,使生产者尽快掌握。要通过现场会、科技赶场、走村串户、印发小册子等形式,加大培训推广生产技术规程。始终树立以抓技术推广指导就是抓标准生产的思想,自觉将标准生产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过程中。当前,我区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就是推广实施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的主体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及主要的生产基地、专业大户为主,通过示验示范、典型引导、重点扶持及项目实施,把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标准化建设内容,带动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推进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三)加快“三品一标”发展步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是农业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一个重要推动载体。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三品,农业部对市申请绿色食品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在收费上给予优惠,市、区万元增收工程中明确对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区对获得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的产品给予补助,这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区“三品一标”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镇乡街道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三品”发展的责任感,把加快发展和扩大总量规模作为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攻方向,做好发展规划,摸清其资源优势、产业特色、质量安全状况,加强对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调查,特别是对我区优质粮油、柑桔、蔬菜、草食牲畜、水产、茶叶、中药材、各类水果等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和企业,做好宣传服务,积极引导开展申报认定认证工作,扶持壮大一批“三品”产品,扩大我区农产品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对认证基地产品监管和营销促销,增强我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集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是解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农委结合市农委和区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整治的统一部署,提出了《关于印发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委〔〕37号),整治内容包括蔬菜产品、水果产品、茶叶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8个方面,活动目标、重点突出。各镇乡街道、委属各单位要按照整治方案要求,落实组织保障,建立专项整治工作机构,把各项整治任务落实到人、到企业、到专业合作组织,做到责任更明。强化工作衔接,配合全区开展的护农行动、种子执法年、农药监管年、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等专项行动,做到统筹考虑,有的放矢。探索长效机制,要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研究落实重大风险监管责任,建立风险隐患管理档案,建立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地准出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措施,做到信息上报及时,情况反映迅速,突出整治活动时效,全面推进整治监管能力。
(五)强化生产监管服务。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法定要求,对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过程实施全面监管。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科学使用,加强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普及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施药机具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安全使用知识,大力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渔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积极建立安全高效农药、兽药专销点,建立进出药品档案管理,把好农药、化肥、饲料和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关。要经常性的开展农产品生产过程用药用肥检查,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高毒、高残农业投入品行为。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24条规定要求,落实生产档案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率先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落实用药来源登记、用药记录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制度,实施全程监管。
2月17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农业部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知》指出,农产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作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通知》要求,要着眼于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重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上实现重大提升。各级农产品加工管理部门要深入实际了解当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针对基层需求最迫切、影响力最大的关键机械设备,积极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设备生产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集成攻关,破解一批技术瓶颈问题,研发一批机械设备。要努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快筛选推广一批符合生产实际需求的成熟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组织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试点,建立专业服务队伍,加强技术培训服务,不断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
《通知》强调,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设备是农机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装备支撑。农业部已将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的主要机械设备纳入了全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为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补贴力度,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补贴政策,将当地急需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设备纳入本地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科学合理地确定补贴额度,最大限度地满足补贴需要,不断提高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装备能力。为全面准确和客观反映我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情况,科学制定促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2012年农业部研究制定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试行。《通知》要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共同做好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据统计、结果评估、水平等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意见措施,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加快发展。
《通知》进一步强调,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发展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各地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明确责任义务,加强合作协作。农机化主管部门在开展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制定、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评审、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补贴种类对象确定等重要工作时,要积极征求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意见。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认真研究补贴政策、补贴范围及有关政策建议,主动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在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购机申请、审核、登记、公示等重要环节上,市县农机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协商,紧密配合,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高效规范廉洁实施和工作有效推进,共同促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绿色技术;制约因素;研究;推广
中图分类号:X38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3-0125-05
Abstract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crucial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quality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safety of producing environment. However, its popularization was rather slowly in practice due to numerous constraining factors such as immature technology, high cost and restriction of labor quality. So w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key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nhance the researches on green farming technology, pest control techniques, development of means of production, related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 the popularization by integrating powers to focus, reforming supervision, consolidating institution supporting, and enhancing education guide and government support.
Key words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Green technology; Constraining factor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下简称绿色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的, 是一系列安全、无公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统称,适用于各种农业生产,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意义尤其重大。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阶段性靠行业管理、靠体制机制,但最终要靠绿色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探讨绿色技术的问题与发展。
1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技术发展而来,整体上是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数量目标型农业技术。
1.1以传统技术为主导,农业技术良莠不齐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农业化学品大量投入,与之配套的良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适应,农业上推出了大量新成果、新技术,涌现出许多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规模化基地,有的还采取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甚至达到了绿色、有机的标准。但从全局来看,主要的还是以数量效益为目标的改良技术,特别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业的副业化趋势加重,兼顾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广泛运用。
1.2有毒有害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
随着对健康和环保认识的深入,我国逐步淘汰了多批次农药、兽药、助剂、生长调节剂,像有机氯类农药、除草醚等,近几年又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规定了更多禁用药物。然而,违禁药物却长期禁而不止,有的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有的复混到“新”药中借壳登场,还有的流入黑市地下交易使用,更有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1.3食用农产品生产呈自由放任状态
我国农业生产尚没有食品非食品之别,与生产经营自相适应,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什么人生产完全放开;对生产环境、对生产资料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实践中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在内的农业成了所有行业门槛最低、生产最粗放的产业,因而出现了内销与外销、销售与自食两块地、两种方式、两个标准的“一家两制”现象。
1.4技术规程标准多,执行差
标准多体现在制定者多、总量多、层次多、项目多,从类别看,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且彼此差别很大;从物种方面看每个物种都有不同方面的多个标准,基本做到了标准规范全覆盖。执行差体现在标准的虚拟化、理想化、八股化,有些标准概念模糊、界定笼统,实践中难以操作运用,除出口产品外,有标不依的现象极为普遍。
1.5农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
从技术的角度看,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生产实践上利用率不高,以质量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利用率更低,产品质量和销售转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经济效益很低。即使在规模化经营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尽管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但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的制约,纯生产领域经济效益普遍一般。
2制约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2.1技术自身因素的制约
绿色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成熟度不足,效果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有的需要一定的保存和使用条件;有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物制剂还有货架期短、成分不稳定、广谱性差、药效慢等特点;灯光诱杀、释放天敌灭虫、传染病防疫等还有规模的要求。这些都不便于在农村一家一户广泛使用。
2.2经济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经济成本高。生物农药价格是普通农药的几倍,低毒低残留药物受其药效和使用量的影响,投入也明显高于普通农药,绿色技术对设施和器械的特殊要求也需要加大投资。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物理技术、生物技术都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价格高涨的形势下不便实施。
2.3生产者素质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绿色技术主要是高新农业科技,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趋严重,难以适应其要求。
传统习惯也影响绿色技术的推广。如农民评价一种农药一般是看其能否迅速全面彻底杀虫灭菌,效果要立竿见影,而从绿色生产来看,药物使用越少越好,除非达到一定程度是不能用药的,而适度的虫口密度和轻度病害一般不影响产品数量质量,防治措施也未必越速效越好,在合理时限内即可,要看综合效果。
2.4技术转化的制约
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成果与农资、技术与生产、农资与应用的沟通和转化的渠道和手段。一方面适用、经济的绿色技术十分缺乏,另一方面许多成果长期搁置于研究部门和业务部门而得不到推广和转化。一些新技术如多数生物制剂产品,从研究角度已经很成熟,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应用,而在我国许多仅限于部分高效产业、高端农产品生产,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
3影响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
3.1思想认识的误区
从政府方面看,一是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其等同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对绿色技术的公益性、基础性认识不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走了一条示范推广的常规路径,过于注重“三品一标”生产而忽略了大众产品;三是对绿色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意义认识不够,重管理执法轻服务改进,只堵不疏,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从生产者方面看,无视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在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有待进一步端正和加强。
3.2技术路径不够科学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生产多样、技术复杂,在大农业中走一条“因地制宜、高端突破、示范带动”的技术提升路径是必要的,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上这一路径不完全合适。食用农产品生产应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把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立足点,更加注重底线而不是精度、高度,更加注重产品的不合格率而不是优良率。这就要求在技术路径上走一条“适度的大众路线”或者是“中端路线”,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适应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国家应把这类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作为支持的重点,纳入公益事业、民生产业予以扶持。“三品一标”产品、出口农产品等高端产品坚持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国家按扶持企业的方式给予支持。
3.3研发动力不足
受政策性因素制约,公共研发机构尚未把绿色技术研发列入工作重点,国家也没有整体的中长期规划,技术和新型生产资料的引进转化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农业技术由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率低,绿色技术的研发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4利益引力不够
一是市场回报低。食用农产品市场宽松的质量管理,为不合格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流通空间,使得主流农产品市场优劣难分、良莠同价,良好农产品失去了寻租变现的机会,绿色技术使用者的高投入不能得到市场的正常回报。
二是缺少政策扶持。绿色技术具有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国家理应负担超额支出,但目前国家既没有绿色生产资料的补贴,也缺少优质优价的实质性政策,生产者成了绿色生产高成本的唯一承担者,势必影响其积极性。
3.5推广措施乏力
现在既缺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强力行政手段,也没有形成新的技术支撑体系,镇村科技服务出现了“断层”,村级出现了“真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停在了“最后几公里”外。
4重点推广的绿色技术
4.1病虫害防治技术
4.1.1病虫害预报预防技术改进和完善病虫害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预防预报效率和精度,并通过多种渠道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户。做到有针对性达标防治,没有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不得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要及时科学防治,以利提高防效。
4.1.2病虫害绿色控治技术一是物理防治技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二是生物防治技术。着重解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成本,注重新型生物种群的研究与开发,逐步使生物防治成为食用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三是新型化学防治技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限,根据田间病虫害分布状况准确选择施药方式、剂量和次数。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专业组织统一施治。
4.1.3抗病良种的选育应用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少施药或不施药;注重乡土种质资源的利用,做好引进良种的比较试验。
4.1.4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技术在增强生物抗逆性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在生产中既要持慎重态度,又要积极研究,准确运用。
4.2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制
4.2.1绿色肥料、饲料的研制绿色肥料、饲料要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又不给生物和环境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绿色肥料包括生物有机肥料、复混肥料、缓释肥料、高浓缩肥料等。绿色饲料研制要进一步扩大饲料来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效率。
4.2.2绿色药物泛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农兽药。要注重新型生物及生物源类药物的研发,优化新型化学合成类药物的构成。要在加强控制类药物研发的同时,注重和加强预防类药物的研发,减少治疗类药物使用量,提高治病防虫的效率。
4.2.3绿色农用器械包括物理防治设施、生物及化学防治器具、隔离与保护设备等,要着力在便捷高效、降低劳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上加大研发,尤其注重开发适合家庭规模和小型专业服务队使用的中小型器具。
4.3绿色种养技术
4.3.1设施基础改良种植业主要是进行土壤改良和耕翻,改善水肥条件和灌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主要是提高养殖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综合利用代谢排放物。
4.3.2实用常规技术像种衣剂技术、嫁接技术、适期或错期播种技术、畜禽疫苗接种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等都是很好的绿色技术,有必要加以发扬光大。
4.3.3生态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新成果,提高生态种养的水平和范围;认真探索生态种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延长和完善生态链条,提高产业链条能量循环与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4.3.4轮换和立体种养技术通过轮作换养、立体种养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在较大范围内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在水产养殖中还可以大幅度提高饲料和水体利用效率。将间作套种引入到设施农业,将生物技术开发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技术效益的最大化。
4.4相关配套技术
4.4.1精准化检测技术包括精量检测技术和快速测量技术,检测项目包括农产品检测、生产资料检测、环境监测等,目前尤其要加快开发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快速、准确检测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方法。精细检测要与国际接轨,快速检测要突出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市场管理人员掌握使用。
4.4.2遥感和自动化技术当前要着重探索病虫害预报、动植物观测、环境监测、产品质量动态、生产过程监管等项目的遥感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科研和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4.4.3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在涉及绿色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病虫害动态、生产资料鉴别、市场动态、技术培训、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4.5标准规范修订
标准规范是技术的高级形式,要解决当前商业性标准多生产性标准少、产品类标准多技术类标准少、结果标准多过程标准少的问题。
4.5.1实行标准分类专门制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相关标准,从严限定化学投入品、生产环境条件指标,将给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显著好处和产生不利影响的规程技术,如传染疾病、迁徙性害虫的防治,药物剂量浓度和弥漫性药械的使用等,列入强制性标准,由相关部门监督执行。
4.5.2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对已有标准进行补充完善的同时,着重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业者(组织)标准、化学投入品标准、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成品半成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提高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4.5.3细化标准课目由于一类生物生长期和食用部位的不同,对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因此在标准课目上避免使用蔬菜类、水果类、畜禽类等这一类概念,即使蛋用鸡与肉食鸡、早熟苹果与晚熟苹果也应加以区分。
5加强绿色技术研究推广的措施
5.1整合力量开展重点技术攻关
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指导规划,加强中心实验室建设,设立科研专项,对重点课题适度区域分工,对科研力量适度跨部门整合调度,以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加强引进集成研究,试验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方面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经验,尽快实现技术、产品、标准的全方面接轨。
5.2改革推广途径
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的真空和断层问题,建立以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地域性基本技术强制性标准推广体系,采用自由的推广方式和政府包揽、一竿到底的推广体制,把一线技术人员设在基层涉农经济组织上,把责任落到具体人员身上,政府农技推广侧重宏观指导培训,逐级实行指导、考核、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5.3强化标准的执行力度
一方面加强农业执法,完善执法内容。依法淘汰高毒高残化学品及其相关技术,强化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检测检查,强力纠正影响农产品和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技术。
另一方面提升技术标准,完善标准分类。根据食用农产品的特点从严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适当增加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和比例,完善推荐性标准的项目和内容,同时制定配套落实措施。
再者适应食用农产品需要,修改完善涉农法律。既要修订完善现有涉农法规中不能满足食用农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措施,又要补充增加如强制性标准等内容的制度要求与推进措施。建议将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一般农产品(如饲用、原料用等)中分离出来,单独立法控制。
5.4实行食用农产品组织化生产销售
解决农产品质量与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改革目前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散乱和放任状态,实行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有条件进入,首要的是以组织形式进入。组织对内部所有农户的生产经营负责,农户可以组织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同时接受组织的管理。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可以发展成这样的组织。
5.5教育引导
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培育绿色消费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科技示范,用典型事例、现实成效引导广大农民,加速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5.6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支持体系
推广绿色技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加大对公共科研攻关支持的同时,转变扶持农业的方式途径,把笼统生资补贴变为绿色生资补贴,减少农民绿色技术支出,降低安全农产品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发推广,加大对绿色专利技术、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为绿色生产资料的经营推广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洪渡,袁庄朝,刘向阳,等.农技推广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60-62.
关键词 农技;农机;推广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23-03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农艺与农机技术融合推广的意识不强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新技术与农艺新技术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2]。如:机插秧、机育秧,农艺要与农机技术相适应,才能保证秧苖符合机插规范;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采用机械化生产;机插后,要使秧苖尽快返青、生长,又要农艺技术,因此彼此需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协同推广[3-4]。但目前人们对农艺、农机技术融合推广的意识不强。
1.2 对农机化认识不透彻,缺乏改进与革新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人们对农机化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创新及投入不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比如:当前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手扶拖拉机型号为81型、91型、151型,其主要技术还是从前苏联引进的样式,在具体使用中经常出现问题,如分离不清、转向不灵、挂不上档或脱档等。目前没有研发或生产单位从根本上对此进行改进或革新,影响了许多农机户的使用,或给农户使用造成了许多的不便。
1.3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不力
国际上,几个农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国家(农机)农业技术推广至今都是由政府全力出资,为广大农户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荷兰等几个农业发展名列前茅的国家,由于政府的强力经费保障和激励措施得当,使得其农技推广服务扎实有力,为农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我国在农技推广方面向国外先进的经验、学习、借鉴不够,促进技术推广的模式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需要。
1.4 目前我国农村农技推广工作发展不平衡,加大了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
尽管我国也是由政府出资为农民提供公共农技服务,但各地发展不平衡,同一政策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加上地域差异及经济条件,造成许多局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不到位,因此影响了当地农业技术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技推广工作亟待加强和提升,以便促进农民收入尽快增长[5]。
1.5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
我国农业,特别是广大乡村农业,农民个体户产出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低,除了粮、油、棉及专业化的果、蔬基地产品等大综农产品的商品化率稍高,其他种类的农产品商品化率普遍不高,入市环节曲折。农产品难以兑换成钞票,因此即使农产品丰产,也不会丰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农产品的购销服务网络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该方面要全力跟进,服务到位。
1.6 农业技术信息不畅,需求不协调
供求信息、新式农机具、最新的农业新技术、农产品的加工及适销信息等均不能及时满足农民发展农业的需要,阻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7 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科学规划滞后
农艺、农技推广的新理念和运作模式要适度超前。农村发展规划先行、农业科技推广也应按科学规律办事,先行推广规划,科学试验,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光、热、水、土壤、气候等都有特殊的要求,新型农业机械对土壤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期准备工作、经验示范、论证、总结等要尽量细致,成功后再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规划,避免盲目引进,减少损失。
1.8 推广与服务不协调,重推广,轻服务
当前各级政府及所属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重推广轻服务的工作倾向,比较重前期、轻后期,注重引进作物的栽培技术,而忽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研究,加工开发、市场培育和市场营销推广技术;如新产品的示范栽种,新型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大多能积极支持和参与;而后续的服务工作,技术的应用、改进、提高不够,新型农业机械的配件服务,维修技术服务在农村、在基层不到位,这些方面都亟待解决。
1.9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的技术与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有差距
大宗农产品、粮油棉的种植技术及牧、副、渔的大类产品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服务基本上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但要深入农村与农民接触就会发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民都有技术服务需求,有许多环节服务不到位,如专业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中技术开发不够。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农技服务有新的需求,农技服务未及时跟上,如特种农产品的栽培及养殖技术:城郊的立体栽培技术、花卉苗木的繁育技术等都很受农民欢迎。应对自然灾害的农业技术(如:先进、安全、环保的防虫技术,抗旱、排涝技术,防冻消冰技术)储备不足。农村的农户对电脑的使用、电器的维护技术及农机的维护技术都有迫切需求,而农技部门在这方面服务不够。
1.10 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步伐滞后
一是农技推广经费(如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保障不够,每逢基层改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就出现一系列问题。二是技术研发创新不够。三是推广实绩与创新激励措施不够。四是农技人员自身的学习培训机制不健全。五是地方政府重视农技工作能力有限。六是农技人员自身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大多数农技人员常年在基层默默无私奉献,但也有极少数人服务意识欠佳,人浮于事。
2 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面很广阔,其涉及到大农业的方方面面,有农经、农机、农技、畜牧、渔业、林业、水利、农电、农业环境等多专业,只有协调发展、相互融合,才能做到各种农业技术相互衔接,有效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
2.1 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和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物技术现代化,但是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大面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增加农民收入,就应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进程,这也是广大农民的期盼。
2.2 更新观念
提倡全民重视农业,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要做到经费保障到位,而且要措施得当,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经验和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改进和创新,才能使农业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2.3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强力经费保障制度
农业是基础产业,“民以食为天”,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又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措施;确保农技人员的工资和待遇兑现、配备开展工作的必备设备和确保工作开支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长年奔波在广大乡村为农服务,逐年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提高他们的福利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才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2.4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
既要结合实际,又要兼顾国际规则,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天然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等各类别要积极向农户宣传,申报审批既要符合规则,又要便利化。实行规则公开、信息公开、全体国民共享。要有一定的农产品产量,也就是说其产品的生产要有一定的规模,方可入市竞争。技术服务要全程配套跟进,有助于形成商品化农产品。筛选和研发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农业生产工艺和加工机械,这样既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又便于群众消费,扩大消费群体。利用信息技术实行网上订单农业,密切联系国内、国外2个市场,缩短农户与市场的距离。农产品要以消费者为上帝,改进加工技术和加工理念,当今人们期盼绿色、环保、健康、享受,要结合该方面去挖掘农产品的开发潜力。加快科研创新,细化加工过程,尽力循环加工开发利用农产品,使农产品最大限度地商品化。
2.5 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商品化服务组织
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农产品专销服务组织,如日本有农会、美国有农场主联合会和行业协会。服务组织网络创新,要把服务延伸到每位农户,不留死角,保证农产品的购销(流通)信息便利化获得,农产品的运输装备创新、保鲜、保活、保质设施均应配套。政府财政资助农业服务组织运转和仓储设施的建立,改善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
2.6 加大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创新平台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农技服务、农村开发、农民培训,农技人员学习、农产品购销、农民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应迅速融合信息技术,这样既节约成本,节约时间,加快进度,又方便农民获得农业技术服务,可以在村、组或农户的电脑终端辅以视频和音效。应灵活结合利用各种方法,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
2.7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的研究和制定
要因地制宜,人力情况、资源优势及地域特点等要全面考虑。按科学规律办事,新事物的开展,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困难,只要按科学规律及时解决问题,密切联系和依靠农民群众,农技推广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得到农民的拥护。科学编制农技推广的程序和方法步骤,便于为民服务和便于农民学习。
2.8 改进推广与服务的配套工作
当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后续的服务工作要跟上,这样有始有终,有利于总结,有利于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有利于技术迅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体现全心全意为农服务的守旨;也有利于技术大面积的普及和推广。服务工作做得好,农民会全力支持,可扩大推广面,加速推广进程。
2.9 更新观念,锐意改革
观念决定成败,改革才有活力和前途。要把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的需求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深入农村多了解情况,常与农民联系才能及时发现农民的急需和问题。广泛学习,勤于实践。当今社会各业创新日新月异,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掌握为民服务的本领和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甘做社会进步、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公仆。
2.10 要立足农业生产,结合农村发展,拓宽服务领域
只要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领域,我们都有责任及时提供服务。一是继续做好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产前、产中、产后的多个环节)直至收获后成为商品化的农产品,成为实实在在的收益,都要密切关注和服务。二是新农村的开发,山、水、田、林、路、沟渠、庫坝、小区域、小流域的治理和规划,要结合农业生产、农机化的使用、农村儿童教育、老年人养老及居民生活等全方位统筹考虑,有利其生活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三是贴近农民生活,创新服务形式和拓宽服务内容:①新农村的开发服务需求;挖掘机、装载机使用、培训、维护技术;区域规划设计技术、环境设计技术等。②农村电器化的普及,加上家电下乡的促进,冰箱、空调、电视的普遍使用,新产生对电器类产品的配件供应和维护使用技术服务需求。③农业生产需抗旱、排涝、抽水,这就产生对电机、变压器、电路的使用维护技术服务需求。④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手机的普及,农民对该方面的使用和维护技术需求迫切。在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就连儿童培养、农村妇女的培训都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因此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一面,统筹农村技术服务工作。
2.11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重视推广的技术和理念创新,结合国情,引进国外的先进模式和理念。注重推广服务实绩及农业新技术的创新、发明和创造。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用法规强力保障,配齐必备的工作、试验、设备和交通工具。量化农技推广工作考核办法,健全激励措施。鼓励农技人员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层次,适应新的服务需求。及时把行业最新、最有效益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民,少走老路、弯路。
2.12 加快,大力整理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只有加快改革,确保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才能取得农民对的拥护与支持。改革才能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营销能手适度集中。适度的农田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大规模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开辟广阔空间。适度集中经营,有利于投资开发,从而形成规模效益,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13 努力探索先进的农业开发模式
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经过近10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产业化模式是能显著增加农民收入的模式;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提高;农产品由公司运作,实行商品化生产、加工和销售;生产成本下降;生产率大大提高。目前人们普遍推广的农业产业化如农业服务公司、“公司+农户+基地”、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这种农业产业化雏形。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多方实践,不拘一格,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和方式,要相互借鉴和学习。
2.14 大力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基地规划要超前,技术要紧跟国际前沿,管理要创新。基地要以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基地要按科学需要,备齐设施,建设成为农业科研、创新、示范、技术推广、培训和学习的中心,要为农业、农村、农民、及农业专业院校学生服务,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创新农业新的长效发展模式及新的效益、效率。
2.15 强化农业发展法贯彻和实施工作
农业发展法是依法开展农业工作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法律依据。应加强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改进、执行和监管力度。广泛宣传,积极学习农业法规,增强农业法律意识。广泛听取农民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大力普及农业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3 参考文献
[1] 宋睿,谭金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2):156-159.
[2] 景丽,韩蕴,苏永涛,等.关于农民参与河南农业技术推广的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10(4):126-128.
[3] 周贤东,林昌庭,潘晓青,等.农技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72-274.
1 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合格的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首先要从生产环节抓起。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是以农业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则,制定农产品品质标准和生产经营技术规范,并加以推广实施,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与管理,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过程,是系统构建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源头和基础。
1.1 因地制宜制定生产技术规范
以质量标准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围绕县域大宗农产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以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按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的思路,在认真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农业特点,集成先进适用技术,并从注重生产转向与产品分等、分级并重;从注重技术标准转向与产品质量标准并重;从注重品种标准向与产地农业环境标准并重,通过完善配套,建立健全完整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和信息网络,使之成为引导优新农产品开发、组织农产品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规范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消费的重要技术依据,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遵循。引导和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制定企业标准,为创造名牌产品奠定技术基础。
1.2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经过推广实施后,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把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建设农产品标准化推广体系。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业管理者和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加强对农业产地环境的保护,抓污染源头治理,改善无公害等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建立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大气、土壤、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对农产品生产区域实行分类管理,确定并适时调整适宜生产区、限制生产区和禁止生产区。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建立“县有示范基地、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把技术标准简化为农民容易掌握的作业历,努力提高采标率。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的载体带动作用,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行统一环境质量、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环境监测、统一产品标识等“五统一”操作规程,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重视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健康养殖等技术,开展动植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引导和教育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户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将农产品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信誉建设纳入自控管理范围,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1.3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
“三品”认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检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积极引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单位、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和ISO9000、ISO14000等体系认证,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对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申请人的培训,建立农产品认证的政府补贴机制。积极鼓励建立产地市场、配送中心、专营店和连锁经营,扩大优质农产品市场营销,推动社会对“三品”农产品的认同,提高企业认证效益。强化证后监管,加大证后抽检力度,严格执行退出机制,确保认证产品质量。
2 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
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大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不仅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关键。
2.1 建设农资监管责任网络
全面落实县域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按照“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专项整治与不定期执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源头治理措施的落实。农业部门牵头协调和督查农资监管情况,负责制定工作方案,依法加强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全程监管;工商部门负责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清理工作,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和台账,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负责农资生产环节质量监测和定期抽检;商务部门负责农资市场健康经营秩序的管理和完善。
2.2 强化农资生产企业管理和经营市场监管
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的黑窝点,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农药、饲料、肥料等生产企业。注重对农资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农资经营诚信体系,推广农资质量公开承诺制,将生产经营企业资格、消费者投诉以及质量监测结果统一纳入企业诚信档案,及时曝光违规企业和产品名单,开展诚信农资企业评选,规范农资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科学制定抽检计划和专项行动,实施检打联动,扩大抽检范围和数量,及时公布监测结果。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单位,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无证和擅自更改标签的行为,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实行进销货台帐登记管理制度、索票索证和质量承诺追溯制度,严格控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渠道。培育和发展农资现代流通业态,坚持“整治与建设并举”的方针,加快构建规范有序、监督有效、诚信经营的农资市场环境。支持县乡供销部门发挥农资经营主渠道作用,通过建立农资配送中心,设立乡村连锁经营店,发展统一采购、配送、管理、价格、标识、核算和服务的连锁经营,提高优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占有率,着力解决农业投入品流通渠道多、乱、杂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信誉好、产品质量有保证、技术服务能力强、售后服务优的农资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以农业推广区域站优质农资展示大厅为平台,大力支持厂家直销,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建立农资市场群众服务监督网,公开投诉举报电话以及网上电子信箱,畅通举报渠道。
2.3 强化农业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的技术指导和监管
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统一购买、统一使用、建立购销台账和使用台账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可追溯管理。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法律知识、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知识培训,建立责任告知制度,提高种养户的质量安全意识、科学使用农资能力和识假辨假维权能力。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不使用禁用药物的承诺制度,落实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加强村级阵地建设,由村农业技术员兼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负责与村内生产主体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或责任书,负责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田间管理和生产记录档案的巡查。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运用各种农艺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并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推广先进适用、质量可靠、安全性高的农资产品。加强种养环节的抽检和巡查,依法严厉查处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
3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公共服务、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3.1 县域农产品质检网络的架构
认真落实《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依据,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以资源优化整合为前提,以配备现代化的检测仪器设备为手段,以加强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为保证,加大资金投入,构建以县级综合检测站为骨干,乡镇检测室为基础,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市场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网络。县综合检测站以定量分析检测为主,乡镇检测室和各类检测点以定性快速检测为主,县流动检测车负责对检测点进行检查、抽查和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经费纳入县级政府财政预算,所有检测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建立检测监测体系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检测信息的及时交流与汇总,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反应灵敏的检测预警体系。
3.2 建立政府主导的县级综合检测站和乡镇检测室
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依托农技推广体系现有的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坚持整合资源、综合建设、填平补齐和建管并重,对因行政隶属关系种植、畜牧、水产检测机构分设的,由县级政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检测工作实际确定建设主体,统筹检测需求,加强业务整合,建设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性检测机构,配备县域农业产地环境(水、土、大气),农业投入品(肥料、农药)和农产品(含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督检验检测项目的样品采样制样设备、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定量分析仪器设备和流动检测设备。加快县综合检测站检测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检测的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注重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创造条件申请计量认证,获取法定检测资质,确保监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或区域站建设检测室。以配置小型、快速检测仪器为主,配备即时上传监控系统和专业检测人员,建立例行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检测和生产指导服务。加强动物检疫检验制度,科学设立报检点,及时到场到户进行动物产地检疫和“瘦肉精”检查。
3.3 突出重点建设快速检测点
依托规模以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村级建立检测点,配备速检速测设备,采取由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场地、县级政府统一提供设备、统一操作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方式,组织引导农民积极开展自律性检测,分类建立检测台账,配合县乡监管人员开展常态监管工作。加强农业、工商、商务、市场部门的配合,在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建立快速检测点,由市场管理主体提供场地,县级统一配备设备,由县综合检测站派驻检测人员,对进场农产品全部实行统一检测。
3.4 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由乡镇检测室或各类速测点负责农产品上市前的田间快速检测和抽样,对合格产品开具产地准出证明单,并向县综合检测站报告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实现准出与准入的有效对接。取得具有认证资质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入境农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实行入市验证制度,产品凭有效认定证书及专用标志进入市场,并进行定期抽检。对未取得相关证明的农产品,实行入市登记、现场检测制度,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实现农产品市场检测人员、检测场所、速测仪器、检测结果公示和检测结果网络化管理五到位。
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目前,发达国家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膨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再如日本,从前设定的进口农产品残留物限量标准是63种2470项,而今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则新增了51392个限量,涉及264类食品中的734种化学品残留,同时禁止使用15种农药、兽药,这使得农产品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大市场,占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出口技术门槛,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额,涉及到6000多家出口企业。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动物福利问题则尤其为欧盟所重视,例如,鸡场饲养密度一般为12只/m2,欧盟却提出每平方米只能养10只,理由是密度太大,鸡会感到不“舒适”。由此养殖成本增加,形成贸易壁垒。
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呈日益升级的趋势。例如,日本自2003年起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大米身份认证制度”推行之后,日本各地又对新制度“层层加码”,把认证范围推广到蔬菜,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本地蔬菜都必须有认证标志。对中国蔬菜等农产品来讲,今后进入日本市场将更趋困难。
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直接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探析
1.国内自身原因:(1)农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农产品的生产及其加工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政出多门,监管不力。我国农产品安全管理涉及经贸、工商、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由于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造成权威不足,收效不明显。(3)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检验技术和检验手段也有待改进。(4)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为主体,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实力不强,战略经营的理念和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向知之甚少,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
2.国际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需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此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和市场准入方面也逐步放松,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关税门槛因此随之降低,这就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2)消费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保护环境。相应地,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就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健康型”转变,对营养、健康、卫生、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消费正成为世界性的消费潮流。(3)国际标准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都在积极援引WTO协议和国际标准进行贸易交涉。但是,迄今为止,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占据主导地位。
3.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当务之急是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全过程监管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保证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生产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农产品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投入物的控制来对农产品进行品质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2)建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专门机构
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必要设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相应机构。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实施重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我国技术性贸易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与交流中的重大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承担建立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工作等。这有利于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企业形成合力,联合作战;有利于部门间、行业间、企业间加强沟通,在应对技术贸易型壁垒上收到良好效果,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障碍的技术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组织专家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修改、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水平,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加快发展速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4)加大WTO/TBT、SPS人才培养力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众多企业及中介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自身。所以,要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熟悉WTO规则,尤其是WTO/TBT、SPS协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标准、指南、争端的人才梯队。因此,必须依据新的形势,尽快培养相应地专门人才,立足长远,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英祝,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2]石广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童霞.基于绿色壁垒导向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战略;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几年来,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关税壁垒作用逐渐弱化,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和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条款等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盛行,我国出口农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产品出口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管理服务为对象,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为使一定的农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从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看,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
从长远来看,构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是减少农产品国际贸易摩擦、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根本途径和最佳方法。然而,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绝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直接衍化而来的,代表了其自身的根本利益,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技术标准,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这不仅会使我们能够实时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化动态,而且还能最终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自己的利益。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非常有利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二,健全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成为当今主导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潮流。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目前中国许多农产品的品种已经落后,我们应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采取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及时调整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有益于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并提升农业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就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来看,基本停留在“埋单”阶段,之所以陷入这种被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单个企业难以全面掌握所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因此政府各部门应积极参与进来,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要求成员国公布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解答利益当事国提出的问题,确保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的透明度,各国间应相互提供必需的咨询、资料乃至援助的原则,各成员方在wto/tbt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我国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农业政府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部门、经营单位和出口企业等相关机构,使我国农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技术性要求,避免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赢得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
此外,由于wto/tbt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应定期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并且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向各缔约方提供资料,接受不定期咨询,我国也应当将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及时地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应当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控检验,当进口方贸然提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应及时提出相应的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四,完善自身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参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的基础上,适时构筑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将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嵌入标准体系之中,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自身利益。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与认证体系,使保护体系有法可依。由此以来,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的贸易环境和生态环境,保证进口商品的质量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进口国慑于被报复的可能,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这样,我国农产品出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五,参与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中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在战略性领域和我国技术性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技术磋商与调解机制,强化同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尤其是现有的国际互认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争取签署互认协议,建立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相互认证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跨越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六,利用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保护农业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产品给予各种补贴(也称为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这也是造成农产品贸易扭曲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原则上把补贴分为两大类: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前者包括政府公共服务,诸如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投入、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粮食安全等12项等不刺激生产的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内容。后者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面积补助、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贴息等内容。协定对绿箱补贴,并没有一概加以限制。
第七,研究利用wto/tbt协议中的特殊条款。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tbt协议中的多边贸易体系谈判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贸易救济措施及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特殊和差别待遇,以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29-1
1 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为此,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1 改善农产品品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1.1.1 要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看有无一定竞争力的规模经济,如我市东部山区一些乡镇一批主导产品已经初步形成规模。
1.1.2 大力引进推广良种良法,突出科技示范
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对县市级农业来讲,主要是良种良法的引进和推广,通过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把引进的新品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尽快在面上推广,逐渐形成良种引进、繁育和工农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1.2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壮大整体规模
以专业大户为龙头,壮大畜牧养殖的群体规模。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扶持和培育养殖业大户,发展猪、牛羊等畜禽品种,突出发展奶牛和水禽生产,鼓励珍稀、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依靠大户的典型辐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扩大养殖业覆盖面,不断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群体化进程。
加快品种改良,突出比较优势。畜牧业的品种改良步伐相对较慢,品种之间的比较效益差距较大。现在饲养普通奶牛,一年一头奶牛只能收入3000块钱左右,饲养高产奶牛,一头奶牛一年就可以收入八九千块钱,甚至高达1万元以上。因此,要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畜牧品种,推广畜牧养殖新技术,增加畜牧养殖的科技含量。
1.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高价值、高附加值农产品
要强化加工增值的观念。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主要是初步加工,量少档次低。尽管许多加工行业已经过剩,却仍在大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严重不足,我国的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亟待提高。
要组建一批加工企业集团。目前,一些加工企业设备老化,产品单一,很多企业生产处于原始作坊阶段,生产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要组成一批具有较大加工和较强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 积极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和带动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能为农民进入市场搭起一座“桥梁”,为农民顺利进入市场提供了通道,从而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产品的购销机制,可以为农户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与农户签定收购合同,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按合同收购产品,解决农户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这种购销机制,拓宽了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又降低农户的销售成本。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农村产业化经营,把农户的分散生产连结为农产品基地生产,把若干农户联合起来,实行连片种植,采用统一的生产技术,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从生产管理、经营观念、科技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能力。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冲击面对分散的农民单打独行,只有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整合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3 强化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要建立示范基地。因为成功的示范能产生引导作用,要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组、户,由点到面,逐步辐射开来,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农民是最讲实惠的,要推广科技,就必须让农民尝到科技进步的甜头,要让农民看到示范效果之后,有关部门就要送技术上门,让农民掌握行之有的技术方案,再通过农民的生产劳动,使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生产力。
4 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