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教育教学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70-01
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基石,它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之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高度,因此初中学校管理规范化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1.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制度不完善。现阶段,部分初中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相关的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学校管理层面不容乐观,从而使得许多学校管理者在相关职责之外进行活动,不能为教师们和学生们提供一个有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们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校的运转处于一个低效率的状态。(2)管理工作中淡化师生关系,更倾向于强制性和命令性。教师们对于学生们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更倾向于强制性和命令性,从而淡化师生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能够与教师们进行疑难问题的交流。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管理者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仅仅是依靠教师的自觉性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3)过于强调管理学生,忽略对教师的管理。在初中学校的管理中,大部分的管理者们都是把学生放于首要地位,过分地注重于对学生们的管理,但是却忽略了对于教师们的管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存的,教师们为学生们传授学业,学生们把他们的表现状况反馈给教师,从而指导教师你们改进他们的教学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管理是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性的。
2.推进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推进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完善初中学校管理制度。制度是一切行动的准则,要想不断推进初中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就必须完善初中学校管理制度,从而才能督促初中教师们更热情的投入到教学事业中,全面提升初中生们的综合文化素质。(2)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突出师生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教育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现在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师生关系必须要处理好,教师们要尽力把自己看做学生们的朋友,减少甚至是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初中阶段是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人生目标,拥有人生理想的关键时刻,所以学校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加强,只有在师生关系相处较为融洽的前提下,学生的整体素质才会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才会更加容易,学生才会从本质上端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3)学校管理者们必须加强对于教师们的管理。教师是学生们的楷模,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做到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迟到不早退,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制度,才能给学生树立典范,学生才会认真学习教师的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进行才会比较容易。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初中的教育理念必须是先进的,前沿的,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要求学校要尽可能多地与外部进行交流,包括其他学校,相关的社会组织,还有文化交流中心等等,学校可以定期派老师和学生到这些机构内部进行交流和学习,不但能够给老师以新的教学灵感,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还有最重要的方面,这种交流能够及时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理念,培养具有综合全面素质的学生。(4)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主要是指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生的卫生方面、纪律方面、宿舍管理等各个方面,学校应该安排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每个班的班级纪律,学校要实行统一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是为了维持老师正常的上课秩序。
综上所述,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初中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做好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但能够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备课水平,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热情,而且对于学生们的知识学习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教育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优异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努力,立足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水平,为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冯世宇.向改革要质量――浅谈初中学校的教学管理[J].学苑教育,2015,05:22.
摘 要: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下,我们在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素养教育,更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国力}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把体育教学管理放在学习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管理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初中体育已经成为中考的必考科目,但是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在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长期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中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体育锻炼,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体育锻炼丧失兴趣。这就要求学校就如何进行体育教学管理开展探索活动,以期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创办有特色的体育教学。
一、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是如此,要将管理落实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在具体的体育教学管理中,学校要转变传统的严格统一集中管理为宽松和谐分散管理,注重从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中进行观察、分析,以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和个性差异为基础,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来为创设符合学生体育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还倡导在体育教学中要将课改前的以教师领导为教学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充分突出教师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自由”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此实现本校体育办学品位的提升。
2.树立开放性、个性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时候,学校要树立开放性的管理理念,将学校体育面向家长、社会,扩大体育锻炼的范围,实行“弹性”教学模式。学校积极为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建立沟通的桥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添砖加瓦。学校可以开展家校联合体育锻炼,将家长带进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各项综合性体育运动来加强家长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使其能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从自身的管理中走出来,将学生、地区发展作为管理的基础,积极开办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比如,山东潍坊的风筝闻名全国,学校可以将放风筝设置为教学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臂力或者跑动能力。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作为体育锻炼的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程中,不仅可以将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凸显出来,实现学校体育个性化发展,更可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制度管理,推动自主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主动力。所以,在构建学校管理制度的时候,学校要对本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积极营造出自主发展的体育教学舞台,为学校管理打好制度基础。为了实现制度管理创新,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体育锻炼水平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体育教学制订出有效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学校各个部门协调起来,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根据所设定的长短期目标制订相应的分层、分结构管理目标,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学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身上,以此确保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系统的规范下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在教师领域也要进行分层管理,将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实现责任到人,努力挖掘体育教师的教学潜能,在教学中形成竞争机制和奖赏机制,以此调动每一位体育教师教学创新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内部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三、激活教师活力,推进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能否获得有效的体育锻炼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时候,学校要将教师的体育专业素养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不仅要在体育知识层面上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更要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以此促进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的体育教学队伍增添活力。
实践证明,在学校体育管理中,需要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实践,探索出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此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初中英语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缺失因素
1.课堂管理观念落后。我国初中英语课堂管理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更加重视自己所授知识是否被学生吸收,重视课堂规范的制定,且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的事情,与学生无关。面对学生的违纪现象,采取的措施是行为控制,却很少关注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很少花时间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若要使得初中英语课堂管理呈现出其有效性,必须转变教师的落后观念。
2.忽略情境教学。研究中发现,尽管教师非常注重教学方法对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影响,但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真正在行为上的转变非常少。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语言工具,从而能够运用这些语言进行交流。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关的情境,因此,英语教学的练习与操作必然需要重视情境教学。使得学生在既有的情境下练习语言,组织语言,从而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只有注重情景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深度缺乏教学情境的设置,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低,从而使得英语课堂管理成为一大难题。
3.重视行为控制。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更加注重对问题行为的控制,遇到课堂问题行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抵消这种行为,而并不是真正从表面的行为入手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这种只顾解决表面问题的方式治标不治本,即便学生表面上听从管理,也很难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能力。
4.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管理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因而教学方法会影响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而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又反过来影响教学。好的教学方法是真正从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出发,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设置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教师权威。
二、提高课堂管理有效性的方法
1.始终不渝坚持“以人为本”。师生共同组成课堂,课堂管理单靠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也不是教师单方面所能所为之事。关注学生的需要,真正从学生出发,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本主义对于教育教学的核心意蕴是在,学生自身的自主、自律、自我约束以及最终的自我实现之上的。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管理的目标才能实现,从而才有可能构筑有效的课堂。
2.情景中展开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先进的理念是从认知维度上提出的对策,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是真实地存在于课堂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师生在生活世界中是在情绪、情感中绽放自己生命的。课本上,教科书上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无论是教学环境的重塑还是情景教学的创设,要想长久有效,有取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就要真正联系师生自身的真正的生活体验。
3.重构师生关系。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师生关系呈现两个极端;①上下级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很多教师和学生在问卷中反馈"学生与英语老师在一起会感到很拘谨"。英语教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具有绝对的权威,这种关系的优点是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能够做到遵规守纪,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用花费更多精力强调课堂纪律。然而,上下级的师生关系严格设置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边界,使得师生的教与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课堂气氛往往沉闷乏味,不够灵活轻松。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1素质的判断和发展形式
目前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认识虽没有统一的观点,但对素质教育的判断已趋于一致。人的素质高低应可用个体行为表现进行推测。高素质者能对各种环境和事物,尤其对意料之外的或从未从事的或从未遇到的事物与环境,能够进行正确或较好的处理。这一结论与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核心观点,“学会生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与日常生活认识是一致的:在自己学过的专业领域取得成绩,被称为“能力强”,而在相当广的领域中取得成果的人被誉为“素质高。”
我们根据调查、研究、归纳出了在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四种方式,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①教养方式:通过制定各种律己性条文和守则,教育和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和遵守并养成某些习惯;从而使遇到事件时表现出相应的良好习惯行为。②修养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倡指导和辅助学生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律己;从而使学生在上述各种守则所涵养和未涵养的范围内,要求自己选择自我认为正确的处理方式。③涵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展学生内涵,提高理性积淀的内容和水平;使学生对不熟悉和未遇过的环境和事物,做出客观上被认为正确的行为选择。④迁移方式:通过将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迁移于其它领域解决问题,成功应变。达到完成新领域中的任务。
涵养方式和迁移方式适用面较广,更具有内在、能动和本质的层次上提高学生素质的特征。特别是能力迁移,当迁移的领域与原培养领域距离越远,说明学生的应变能力越强,生存能力越强,素质越高。
2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方式的保证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的科学素质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①教师必须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其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对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②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能够整体把握物理学的理论体系结构、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精心地设计和控制教学过程。④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进修教学论、课程论、物师教育学,物理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并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以逐步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此外要培养创造型人才,还要求教师视野开阔、见多识广,逐步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物理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决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人的人体和集体的统一,协调发展。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正确掌握素质教育在课堂教育中的规律。
3.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1.1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地思考和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看能否透过“现象”抓着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使学生自学、主动地进入了知识获取的过程。
3.1.2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多让给学生。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这必然遇到一个时间和空间问题。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位置,给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去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40分钟稍纵即逝,在实践上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金乡县开发区(鱼山镇)中学 申海利
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时候,注重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入手,一般说来,这没有错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是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看重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忽视其统一性,片面地强调“不破不立”是事物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仍习惯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来认识问题,其表现为,注重或强调事物的一方面时,就要否定或轻视事物的另一方面,不顾客观地随意夸大矛盾,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事物的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屡出不鲜。如,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时候,就忽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就轻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满堂灌”、片面强调“学生活动”等,都是其必然产物。再如,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为了说明某些方法好,就不惜轻率地贬低另一些方法,以至在一定的时间里,使许多一线的老师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不到要领,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
那么,中学历史课堂中新型的教与学关系应该如何构建呢?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
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许多学者都做过精辟的论述。如卢梭就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得更为明确“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自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以上这些说说容易,但具体落实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中,却并非易事。我认为,一旦教师的思想观念真正得到转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再是先钻研教材,后考虑学生的状况和问题;而是先考虑学生会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去思维,去回答,然后有所针对的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贯彻教学目的、处理难点和重点、落实教学要求,实施教学任务。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启迪、激发、指导学生的历史性思维,教给学生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如教学《世界历史》中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章节时,我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然后发动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结果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让我大开眼界,后来不仅这节课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们所收集的资料还成为我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挂图,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
2、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激发教学。
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应当是: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传统观点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完全是一种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提高对包括他的奖赏、惩罚在内的外部刺激,就可以控制学生的学习。在传统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关系中,往往没能真正从“学生”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方面来研究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仍然是“教”的需要,而不是学的需要。同时,即使对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却仍不能真正从“学习的规律”出发来安排教学的内容,决定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仍然是“学科体系”和教学目标。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常常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往往造成教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学生默默无声一听到底的局面。偶尔有些提问,也只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这种教学方式肯定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与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更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激发与素质教育的开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学习的一边,应当成为中学历史课堂的改革重点。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意向,需要对教师的影响做出反应,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逐渐认识自己的发展状态,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自我教育的意志,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点体现在教育观上表现为“教”转向“学”,尽可能变“注入式”为主的“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为主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40分钟,利用课本教材,既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注意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分析和掌握。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中的两次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国内背景,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这一结论,从而让学生掌握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有时,我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再从教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往往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的问题,迫使我不断地去深造,去学习,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使自己不断地“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 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 和谐 教学实践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是全球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来源,是人们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桥梁,是现代社会工作、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转变旧观念,适应新形势,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教学对策,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世纪英才。那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更新哪些理念呢?
一、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高中英语课程是为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语。
高中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以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构建共同基础的目的。
二、要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理念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 强调把英语学习当成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意义发展的人。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维、意识、情感以及具有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树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和愿望,并要爱护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出生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相互沟通、民主和谐、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和师生关系, 就显得极其重要。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之中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这要以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为基点。因此,教师应追求更高境界,努力建立新型的民主开发关系。
三、要有立足教学实践的理念
没有任何事物在一诞生时就是完美无缺的,一套新教材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在长期的使用中经历见证、不断完善。由于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使用者不同和认识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一套教材的使用体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是常有的事。况且,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和教材试验也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四、要有勤于学习和反思的理念
在教学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探索;教学中,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性化,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五、要有创设优化的英语学习环境的理念
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英语学习尤其重要。我们没有现成的英语学习环境,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去营造。不仅要创设课内的学习环境,更要创设课外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外,要建立课外学习小组或合作伙伴,建立英语学习园地,英语广播,创办英语小报和英语角等,使学生有更多运用英语的空间。
六、要有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理念
学习一种语言,环境十分重要。课堂英语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英语课堂运用多媒体是最方便、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课前,搜集素材,构思教学思路,制作适用的课件,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上课时让学生边看生动形象的投影画面,呈现新的单词和新的语言点,边看投影片边听课文、对话的录音,学生能触景生情,不自觉地进入了对话的角色,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疑生思,使学生能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情景中超越原思维状态,跃入新的思维领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在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时,借助图文,生动形象有助于联想,同时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些直观性教学所创设的英语学习氛围,并大大改革了课堂教学手段,增大了课堂容量,扩大了传播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正常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 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3]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自私、虚荣、软弱、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时,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有了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退缩心理,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初中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优越感,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容易使其产生依赖和自私的心理,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别人的进步;再者,初中学生生理上的急速发育也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影响,他们容易急躁、发脾气,不能够换位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共同承负的责任,而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主阵地,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导向功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成败得失,着眼于未来,以正确的方式去展现自我,提升自我。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所谓自我意识,即学生对自己的理性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评价。体育活动大多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不少学生因为自身原因(身体肥胖、动作不协调等)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喜欢体育,甚至对体育活动有抵触情绪。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指导练习技巧,并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长期下去学生的耐挫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且鲜明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坚强、拼搏、自觉、自制等方面的内涵。实践证明,越是在困难的情境下,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表现得越明显。体育活动有着一定的运动量,尤其在对抗性和竞争性体育活动中,学生容易疲劳、紧张,有丰富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主导了学生的意志行为。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设置有一定困难的运动项目,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力锻炼,有助于其培养勇敢顽强、坚持不懈、不怕吃苦、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交往能力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素养。体育活动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学生在运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样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学会了信息交流,懂得了宽容热情,改善了学生的情绪障碍,促进了活动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班内自由组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比赛,学生在活动中渐渐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为了赢得比赛,每队的成员都要适时沟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从而便于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引领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愉快的体育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3.因材施教,展示学生才能
一、目标任务
坚持以实施《*区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为重点,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指导,进一步树立“质量是第一生命线”的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指导教学教改工作;以教学为中心;重点抓好毕业班工作,重点抓好教研课改工作;着力实施有效教学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力度,在管理中提升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实现学校提出的“抓规范,求和谐,谋发展,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成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主要工作目标:
1.优化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形成教学管理、检查、指导的一贯性、规范化,制度化。
2.加强新课程教材跟进培训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开展教学观摩、骨干教师示范、公开课的交流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4.坚持走“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之路,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5.开展网络化教研的培训,建立健全学校教研组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博客网,开展教师博客论坛。
6.争取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走教学科研化之路。
7.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更新教研组常规教研活动,提高常规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8.校本教研逐步加强,全面建立“教师发展平台”:专业研修平台、集体备课平台、专题论坛平台、课题研究平台、录像反思平台、课程资源平台、教学示范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网上教研信息平台,形成网络教研队伍。
9.组织课改成果评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全面总结反思课程改革的得与失,发现和提炼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10.抓好毕业班的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复习方案,打胜中考仗,认真组织好奥赛辅导与中考报名和阶段性考试的组织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教研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立足校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常规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切实加强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工作,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益。
2.开展教研组的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活动,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学中进步、学习中转变观念,增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意识。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针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开展切合实际的教研专题讨论,树立“生本”教学思想。
(二)加强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规范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师形成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务处仍然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理解教师,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力争让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布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参加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实行点名签到制度。
2、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钻研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严禁无教案上课。
3、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要认真,杜绝作业布置的随意性。对于给学生布置的模拟、测验、练习题要事先研究分析,做到精选精练、难易适中。
4、加强教学的监督检查,把教师的“备、教、改、辅、考”各个环节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落到实处。教务处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听课调研,并召开分析会,及时总结。
5、及时了解各学科的上课情况,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实行“推门听课制”,坚持不定时抽查听课,要求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20节,其它教师听课不少于16节。
6、认真执行请销假制度,一天以内向教务主任请假,一天以上向主管校长请假,三天以上向校长请假,并写好请假条,而且注意及时销假。
7、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
8、严格考试制度及教师监考纪律。在期末考试中,要进一步严肃考试纪律,规范考试制度,严格监考;力求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考试情况;认真做好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工作。
9、严禁教师私自乱定教辅资料。
10.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增强辅导的有效性
为增强辅导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体老师要准确把握学情,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内外的辅导工作。各班各学科要明确培优、促中、转差的重点对象。一方面,要重视补差工作,做到学习任务天天清,使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的进度;另一方面,要重视培优工作,每节课都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加大课内外训练的密度和强度,对于学困生的每次作业要尽可能面批。
(三)坚持走“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之路,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1.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控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开展校本培训每月1次,培训内容以新课程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主,培训形式以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并组织评选将优秀成果形成集子。3月份参加自治区2009年继续教育二级培训,4-6月组织好09年继续教育校级培训,整理上报继续教育成果,8月份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考试。
2.校本教研:让“课堂”成为校本教研的实践基点,本学期一是以教研组为组织单位,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改经验、教材教法讨论,坚持“以老带新”、“一帮一”帮教活动。二是以教务处为单位,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举行专题讲座。
3.课题研究:抓“龙头”课题,逐步形成学校科研课题体系。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各课题组应制订课题实施计划,开出课题研究实验课、探究课、公开课等,并及时做好阶段性小结。认真做好本年度几个课题的结题工作。同时做好新学年的课题申报工作,全体老师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选项、立项、申报工作,争取每个教研组都有课题,骨干教师人人有课题,以课题带动课改,以课题研究为途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题研究工作动力,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分析、研究。
(四)深化“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在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能力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应用数学的价值在于,它有可能使学生在两个方面得到实际的发展,即从情境到提出问题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当把信息和提供信息的方式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基础知识与挑战性的概念一起提供给学生时,就有可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热情。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够成功地解决有实际用途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教育内容还有利于关注学生态度情感领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通过感受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主动地锻炼学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培养自我克服困难等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品质。
2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途径
2.1 返回生活天地,注重实践。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比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从学生体育课上测量跳远问题引出定义,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以所学的“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为例,当学生进行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完成了基本的练习后,我们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现在让你当采购员,你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采购任务呢?学生很快算出了做100 条红领巾所需要的红绸,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采购时还要比较一下红绸的质量和价格,“货比三家”再决定买哪一种;有的说:裁剪过程中有损耗,所以答案应该是“至少买这么多红绸”,实际要多买一些……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2.2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推动着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以前的数学教学,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在枯燥乏味的数字和数学关系中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实际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生活情境,使学生处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学校三年级有50 名小朋友加入了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们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教师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3 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能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教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