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艾滋病防治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艾滋病防治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它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

2.艾滋病病毒为何猖狂?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

3.艾滋病病毒的生存能力怎样?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4.艾滋病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均可传播艾滋病:①与艾滋病带菌患者发生不安全的,从而接触到受感染的血液、或阴道分泌物;②与带菌的吸毒者共用针筒进行静脉注射;③输入带有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成品;④受感染的妇女在怀孕、生产或哺乳时把病毒传给婴儿。

5.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有无症状?

相当一部分人在感染HIV病毒后,可以在长达十年之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其血液、里还是含有病毒。这期间如果发生危险性活动,将会把病毒传染给。

以下是一些HIV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及其发生率的数据:持续低热(93%)、疲乏(90%)、原因不明的喉炎(70%)、体重突然下降10%以上(70%)、头痛(60%)、恶心(60%)、肌肉和关节痛(60%)、夜间盗汗(50%)、持续腹泻(50%)、皮疹(40%)。以上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平均在3个月之后才能由验血证实感染。

6.如何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一般不超过6个月)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所以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病毒,应尽早去做检测。检测结果若为阴性,应在3~6个月后再去医院复查。

7.性病患者为何易感染艾滋病?

医学上称性病患者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并认为一般性病对艾滋病的传播有直接作用。这是因为:①几乎所有性病都是通过性接触传染,而这正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②性病患者多在及外生殖器部位患有溃疡,为艾滋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③性病病原体感染时,往往引起炎症反应,而炎症又使淋巴细胞增多,由于淋巴细胞是艾滋病病毒进攻的靶细胞,所以它的迅速增加起到了吸引艾滋病病毒入侵的作用;④性病患者主要通过性乱、不洁性生活而感染,而其接触的往往感染多种性病。同样,也可合并感染艾滋病病毒。另外,有可能带来艾滋病的危险。有传染病传播报告说,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比较低,但仍有8%的同性恋者因此感染了艾滋病。只是这种危险被其他高危险(如:)所掩盖。

最近,有关专家对102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测,结果是进行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是的100倍。

8.吸毒者为何易受艾滋病毒感染?

其主要原因是:①吸毒危害健康,降低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②吸毒者之间共用注射器;③吸毒者有危害健康的行为,如性滥交、等。

9.礼节性接触会不会传染艾滋病?

在公共场所活动、参加正常的娱乐活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上公共厕所、在游泳场馆游泳、共用办公用品、同桌餐饮、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第2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行为;男男者;钦州市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HIV感染的主要人群之一[1-2]。我国现有HIV感染者65万人,其中MSM人群感染者约为4.7万人,占HIV感染人数的7.3%[3]。可见,有效开展MSM人群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是成功控制我国艾滋病疫情蔓延态势的关键一环。本文旨在调查钦州市MSM人群的特征及HIV/梅毒感染状况,为制订MSM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利用MSM人群外展干预、MSM人员qq群分布广告招募及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接诊3种办法招募>18岁、过去12个月内有过男男且目前居住在本市的MSM,共383名。

1.2方法 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后,使用自主设计的专用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无关联匿名咨询调查,调查项目:人口学基本信息、艾滋病防治知识8问题、及吸毒情况等。并采集血样5 mL进行HIV及梅毒血清抗体检测。

1.3实验室检测 采用2次血清ELISA方法检测抗-HIV(初筛试剂为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复检试剂为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次试验均为阳性判为结果阳性,否则判为阴性;利用ELISA及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验(RPR)检测梅毒抗体(ELISA使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RPR使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2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判定为梅毒抗体阳性,否则判为阴性。

1.4统计学分析 调查表经核对后,使用Excel2003进行数据整理,双人双录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383名MSM,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4.32±6.22)岁;其中≤25岁216人(56.40%),25~35岁128人(33.42%),35~45岁39人(10.27%);本省户籍338人,占88.25%,外省户籍45人,占11.75%;汉族271人(70.76%),壮族92人(24.02%),其他20人(5.22%);未婚334人(87.21%),在婚38人(9.92%),同居1人(0.26%),离异/丧偶10人(2.61%);大专及以上文化166人(43.34%);高中或中专文化151人(39.43%);初中文化61人(15.97%)小学文化5人(1.31%)。

2.2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将答对艾滋病防治知识8个问题中任6个判为达到知晓水平,否则为未达到知晓水平[4]。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93.99%(360/383),其中"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答对率最高,为98.43%,"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答对率最低,为80.16%,见表1。

2.3方式与安全套使用情况 383名调查对象中最近6个月发生过同性366人,占95.56%(366/383);其中最近一次使用安全套者152人,占41.53%(152/366)。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主动(1号)者105人,占28.69%(105/366);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被动(0号)者151人,占41.26%(151/366);两者均有(0.5号)110人,占30.05%(110/366)。最近6个月同性时安全套使用情况,见表2。

2.4特征与安全套使用情况 383名调查对象中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过非商业性者362人,占94.52%(362/383);最近6个月发生过同性商业性者83人,占21.67%(83/383);最近6个月与异性发生过非商业者67人,占17.49%(67/383)。其安全套使用情况,见表3。

2.5特征与最近6个月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关系 383名调查对象中最近1 w发生过者214人,占55.87%(214/383)。不同特征与最近6个月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关系,见表4。

2.6实验室检测情况 本次调查共检测MSM血样383份,HIV抗体阳性7份,阳性率1.83%(7/383);梅毒抗体阳性5份,阳性率1.31%(5/383)。

3讨论

MSM人群具有偶然性伴、多性伴、商业性伴及安全套使用率低等特点[5-6],是艾滋病高发人群之一,也是将梅毒、艾滋病等性病向异性及普通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7]。因此,研究MSM人群的各种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有效干预该类人群及控制整个艾滋病疫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钦州市于2010年开始开展MSM人群干预工作,历经近3年努力,钦州市MSM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虽然已高达93.99%,但总体安全套使用率仍然较低,表明掌握足够的知识仍不足以促进行为的改变,我们开展行为干预时不能只限于知识的宣传,应不断丰富干预的手段和内容,注重从多方面提高目标对象的防病意识和水平,以求促进危险行为的改变。

2010~2011年间钦州市MSM人群HIV筛查检测未发现阳性感染者。本次调查HIV阳性率为1.83%,与合肥市(1.8%)相近[8],高于吉安市(1.4%)及北京市(1.7%)报道[9-10],远低于昆明市(10.82%)报道[11],而安全套使用率普遍较低,表明钦州市MSM人群中HIV传播扩散的3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均已存在,该类人群随时都可能发生HIV疫情的暴发流行,对此类人群实施有效干预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IV/AIDS surveillance report,2004.Vol.16 [R].Atlanta: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5,10-24.

[2]EuroHIV. HIV/AIDS surveillance in Europe.End-year report 2004[R].Saint-Maurice:Institute de Veille sanitaire,2005,12-16,24-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Z].2006.1.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B].北京卫生出版社,2007:1-10.

[5]陶晓燕,周华,蔡于茂,等.114例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839-840.

[6]郑迎军,王再幸,许娟,等.男男性接触者社会心理特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55-657.

[7]王晓丽,何金奎,苏豪浩,等.男男性接触者及梅毒、HIV感染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787-788.

[8]许娟,吴泽俊,张洪波,等.合肥市男男者HIV和梅毒感染与社会及性伴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009-3014.

[9]刘耀龙,贺进,冯明.吉安市男男人群行为学特征及HIV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2-23.

第3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 女性性工作者 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98-02

女性性工作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1],行为加快了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扩散。从我国HIV流行趋势来看,HIV经异性性途径传播正在逐年上升,HIV疫情正由高危人群经桥梁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2][3],而女性性工作者是重要桥梁人群,做好这类人群的行为学调查分析,对于预防性病艾滋病及控制其传播和蔓延将起到很大的作用。2008年,齐齐哈尔市对市内137家娱乐场所的460名女性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齐齐哈尔市酒吧、发廊、夜总会、洗浴中心等137家休闲娱乐场所460名女性人员为调查对象。

采用个人访谈及问卷调查方式一对一的进行,选择年纪稍长的有调查经验已婚女性调查员,在获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保密的情况下,单独进行深入访谈。

调查内容主要有: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关以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回收后的问卷在进行核对、逻辑检查后,采用Eip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60份。样本人口学特征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30.1岁。年龄中位数29岁(36,24)岁,最大和最小年龄分别为50岁和17岁,83.9%在20~30年龄段;户籍69.8%在本市,30.2%不在本市;91.1%的调查对象为汉族,8.9%为少数民族;44.7%的调查对象未婚或离异/丧偶,55.3%再婚或同居;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8%,初中65.9%,高中及以上24.3%。调查对象来源场所档次高档22.8%,中档60.7%,低档16.5%。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在调查的460名FSW中在(1)看上去健康的人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的问题上正确回答率为68.5%,(2)输入血液/血液制品是否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正确回答率为95.0%,(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共用针具是否会感染病毒正确回答率为94.6%,(4)使用安全套是否能降低艾滋病传播危险正确回答率为81.3%,(5)保持一个是否能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正确回答率为72.7%,(6)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正确回答率为94.6%,(7)与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一起吃饭是否会感染艾滋病正确回答率为75.5%。 2.3 相关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与客人首次发生年龄中位数为24(30,20)岁,最大和最小年龄分别为46岁和16岁。一年中从事工作的时间中位数为7(10,5)个月,最多12个月,最少1个月;每月接客天数的中位数为20(20,15)天,最多30天,最少1天;最近一个工作日接客数的中位数为2(3,1)人次,最多7人次,最少2人次(见表1)。

2.4 安全套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FSW人群商业安全套最近1次使用率和最近1个月坚持使用率分别为73.3%和44.6%。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在高档服务场所工作的FSW为66.7%,中档服务场所的FSW为72.4%,低档服务场所FSW为76.0%;近一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高档服务场所工作的FSW为30.5%,中档服务场所的FSW为46.6%,低档服务场所FSW为56.6%(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近年来对FSW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得她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了较高的知晓程度[4]。部分被调查者未成年就开始从事性工作,大部分被调查者每年从事工作时间10个月以上,每月从事性工作20天以上,还有少数被调查者一天接客人次达到5个或5个以上。贫穷和性别歧视是她们从事性工作的主要原因[5]。

安全套是防治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工具[6],经调查显示我市中低档次的服务场所的FSW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和近一个月坚持使用率更高。这说明人群使用安全套的动因更多的参杂了经济因素,一旦患病需要很多治疗花费而且还无法“工作”,所以才会出现低档场所安全套使用率偏高的现象。文化程度的提高与安全套使用率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

加强对FSW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FSW人群艾滋病和性病的检测,提高她们的自愿咨询检测意识,树立正确的求医行为以及提高安全套的正确使用率对遏制艾滋病和性病在FSW人群中流行和蔓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尊友大力开展我国艾滋病行为干预研究[J]. 疾病控制杂志,2000,34(1):4―8.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全国艾滋病疫情状况报告R北京.

[3]MartinaM,ChaiP ,Maria JW, et al..Bridge population in the spread ofHIV/AIDS in Thailand[J].AIDS,1996,10:1265-1271.

[4]卜鹏滨,段明月,梁慧婷,等.卫生九项目省暗人群艾滋病行为监测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4):372―374.

第4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20**年3月1日,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进一步做好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积极做好《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条例》是在我国防治艾滋病的关键时期,由国务院颁布的一部全面规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广泛开展《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为贯彻落实《条例》和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条例》,准确把握《条例》的指导思想、立法宗旨、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防艾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会同宣传等部门制订具体宣传培训计划,将《条例》内容纳入艾滋病防治政策宣传,以及各级党校、团校的培训课程中;将《条例》的宣传纳入当地“五五”普法规划,并与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相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省、市防艾办要分别组建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到各市、县巡回开展《条例》宣讲活动。各地政府要协调当地新闻单位,抓住《条例》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各地卫生部门要联合工、青、妇等群团及民间组织,通过青年志愿者宣传、“青春红丝带”、“职工红丝带”、“面对面”等活动和服药督导员宣传、感染者互助组织宣传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宣传工作,使其了解掌握《条例》内容,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履行义务。

二、明确目标,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社会歧视。各地、各部门要以宣传贯彻《条例》为契机,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的力度。各地要认真按照《条例》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干预工作,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确保实现到2010年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

(三)加大“四免一关怀”政策“四个一、三条线工程”落实力度。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切实抓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四个一、三条线工程”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建立健全治疗管理体系,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治疗机制。“四个一、三条线工程”要在20**年完成一半以上,2007年底以前全面完成,确保将党和政府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关怀落到实处。

(四)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的防治工作。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选派预防和临床医务人员到基层指导工作,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防治能力。要按照《全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同时,要做好流动人口的干预工作,特别是流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更要高度重视,安排好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余生活,把他们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和传播。

三、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基层防治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条例》规定,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各市、各艾滋病防治重点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设置独立的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四、加强领导,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

第5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 预防和控制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也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病死率极高的病毒性传染病。自1987年1月我省发现首例华侨艾滋病病例后,即开始进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随着艾滋病疫情逐步蔓延扩散,防治力度也随着加强,近几年,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力度更大,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流行态势及特点

福建省艾滋病最早源于境外感染传入。90年代中期后逐渐从境外感染传入为主转变为境(省)内扩散二者并重的态势,其流行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1994),主要是劳务经商人员、非法出境人员、华侨和外国人等在境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感染HIV后传入,病例发现数较少,在境(省)内发现的主要是少数配偶间的传播;第二阶段(1995-2001),在境(省)内性乱人群中发现了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增加较为明显,传播速度加快。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HIV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家庭聚集性病例不断发现,自2002年发现首例母婴传播病例以来,历年陆续有新病例出现;各类人群的哨点监测均有发现HIV抗体阳性病例,在吸毒人群中发现的本省籍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吸毒者中同时存在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的病例。

截至到2006年10月31日,福建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49例,艾滋病病人340例,死亡18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6:1,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34.66±11.34岁,≤19、20-29、30-39和≥40岁年龄段,分别占3.2%、31.4%、38.3%和27.1%。81.7%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汉族。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22.0%、22.0%、10.9%和4.5%,不详占35.7%。本省籍772人,外省籍377人。从地区分布来看,福州地区报告的病例数最多,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12例,其他依次为泉州180例,厦门89例,宁德66例,漳州62例,莆田57例,南平28例,龙岩26例,三明22例,另外不详7例。

本省艾滋病流行的传播途径主要仍为性接触感染,约占发现病例的80%,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约占10%以上,目前仍呈上升趋势。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暗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有较为明显上升,但全程使用率仍不高;吸毒人群不断壮大,注射吸毒比例明显上升,存在在该人群中爆发艾滋病流行的危险。总体疫情呈现向内陆地区播散、流行速度呈上升,以及存在着从重点、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和普通家庭播散的趋势。从流行形势来看,我省的艾滋病疫情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二 防治工作

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不断出台各种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措施,并从机构建设、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当前来之不易的防治局面。

(一)政策与措施

2001年4月,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2002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卫生厅印发了《福建省有关部门(团体)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职责》,确定各有关部门(团体)关于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职责,逐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艾滋病、性病各项防治工作的落实。为加大遏制艾滋病在我省蔓延的力度,切实将各项艾滋病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尽快明确感染人数,有效实施预防和关怀救治措施,建立以农村乡镇和城镇街道为基础的综合预防和医疗服务网络,控制艾滋病病毒在我省的蔓延,贯彻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精神,根据《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l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及2006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卫生厅《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明确了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

(二)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动员多部门参与

2004年省政府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并设立办公室(常设机构在省卫生厅)。

各地市也都相应成立了工作委员会或协调小组。作为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任务之一,省卫生厅加强了组织领导,组建了各活动领域专门的技术专家组,包括监测检测小组,宣传教育干预小组,临床治疗关怀小组,性病管理小组、血液管理小组等,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督导。

在政府牵头领导下,调动多部门参与,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与成效。主要体现在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单纯依靠卫生部门一家的力量,目前吸收了计生、妇联、红会等部门或群团人员参与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形成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制的良好氛围。

1.与团省委合作。在我省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和世界银行贷款卫Ⅸ项目地区开展“青春红丝带”活动,青年志愿者以乡村为重点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同伴教育等活动。

2.与省公安厅、省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合作。在福建省开展针对吸毒者的“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2006年10月经国家工作组审批,我省已有5个门诊点开诊并接待病人。

3.与教育部门合作。在项目地区建立教育基地,在中学、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禁毒等宣传教育工作。

4.与媒体合作。定期在省地市级电视、广播、报纸上播放和刊登艾滋病相关信息,开展艾滋病宣传进社区、系列报导和专题报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和效果。

5.与计生、工青妇、红十字会等有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合作。结合自身特点,在青年妇女、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中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了上述各类人群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各级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青春红丝带”活动,通过培训、座谈、“面对面”教育,进村入户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同时,根据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的特点,在各级工会配合下,深入企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制作宣传栏,举办图片展、知识讲座、宣传咨询,开展同伴教育,安装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等。宣传、卫生、科技等部门还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机会,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农贸集市、赶墟等机会和地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6.与公安、司法部门合作。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监狱等场所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举办讲座,组织收听收看音像节目,发放宣传材料等。此外,还对民警进行了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培训,消除恐惧心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会对被拘留、收容、劳教、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此外,各地、各部门还结合各自的特点印制各种宣传材料,在每年的“国际妇女节”、“国际禁毒日”、“世界人口日”等相关卫生日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大防治经费投入,强化项目活动管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省卫生厅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对艾滋病的防治给予特别关注,从人财物方面给予重点投入,并且力争世界银行控制艾滋病性病540多万美元的卫Ⅸ贷款项目,首先在泉州、漳州、龙岩和宁德地区开展防治工作,以求积累有效防控经验,再向其他地区辐射。

为控制艾滋病病毒在我省的蔓延,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加大用于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2005年全省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1400多万元,2006年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近1200万元,工作主要涉及检测筛查、宣传教育、干预工作、治疗关怀、血液质量安全、干预物品治疗药品采购、检测设备试剂采购、预防母婴传播、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及综合效果评估等10个主要领域。

为更好地利用专项资金、加强管理,促进项目内容的实施,推广项目工作经验。在2005年各地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和基线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在制订2006年福建省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项目目标和总体活动安排计划时,对涉及干预、健康教育、监测筛查、实验室建设等领域的8个类别项目活动实行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管理,共投入经费438.3万元。由省卫生厅组织省专家组对各地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审,获得批准的项目申请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技术专家工作组。省卫生厅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后,根据有关规定通过财政统一拨付现场活动补助经费给各项目实施单位,部分仪器设备由省级统一招标采购配置。按照项目监督和评估的要求,省卫生厅组织项目评审专家组在项目执行中期和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和综合效果评估,要求各实施单位项目结束后完成 “项目总结评估报告”,各类项目实施、完成情况作为今后有关单位申报、批准项目活动的参考依据。

(四)建立健全实验室网络,加强疫情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开展防治科研

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是发现和确认HIV/AIDS病例的最主要手段,其次,通过对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可能来源,第三,开展主动监测,在高危人群中设立哨点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点,结合这些工作,了解本省艾滋病流行现状与趋势,并且,通过科研,提供防治工作中的重点技术需求。

1.实验室网络建立。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检测确认实验室是1992年卫生部首批批准的确认的8个实验室之一,承担全省HIV/AIDS病例的确认检测工作。自建立起即注重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和自身能力建设,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参比实验室的能力验证考核,多年来一直被评为“HIV确认优秀实验室”。在我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包括全省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采供血系统等的实验室)技术支持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随着HIV检测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为了加强检测网络的建设,2006年9月省卫生厅把省疾控中心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室升格为“福建省HIV抗体检测确认中心实验室”,同时也将陆续在我省符合条件的地级市CDC组建HIV检测确认实验室。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的要求,采取分级管理方式,即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省HIV抗体检测确认中心实验室之下,有3个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室,8个HIV抗体检测初筛中心实验室和154个HIV抗体检测初筛实验室,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测监测网络系统。

2、加强监测。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包括常规监测、哨点监测、专题调查和行为学监测。由省疾控中心统一制订监测工作方案并下发到各监测点,每个年度均进行一轮血清流行病学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现场监测。根据福建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的特点,重点监测人群主要为暗(服务小姐)、性病门诊就诊者、吸毒者等,同时也对大众人群、青年学生、流动人员开展了调查活动。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血清学监测点38个,行为学监测点49个,综合监测点3个。其中国家级HIV血清学监测点10个,综合监测点3个;省级防治项目管理在10个县市设立监测点,其中血清学监测点4个,行为学监测点6个;在2个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设立监测点6个,其中血清学监测点2个,行为学监测点4个。此外,在我省的卫Ⅸ项目地区也建立血清学监测点14个,行为学监测点23个;在省级卫Ⅸ项目监测对照点8个地区建立血清学监测点8个,行为学监测点16个。各类监测点已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市,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较为准确地反映我省艾滋病流行情况和趋势,同时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提供了依据。

3.重点防治科研工作。着重解决传染源追踪、疑难病例诊断和耐药性监测等问题。我省HIV确认中心实验室在完成艾滋病防治任务、掌握疫情动态的同时,也抓紧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科研工作。首先研究发现了我国首例HIV-2病毒感染者;1999年启用P3实验室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研究工作,已成功分离艾滋病病毒毒株40多株,并向国家HIV毒株库赠送了其中部分毒株。采用添加神经氨酸酶新分离技术,有效提高了病毒分离率;此外,引进HIV微量全血分离法,适合于新生儿HIV感染的鉴定,也是国内首次报道。利用现有的HIV分离株制备免疫荧光抗原片,成功地用于HIV抗体确认的补充手段,大大提高了HIV检测的能力。

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了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亚型与艾滋病流行的关系。目前我省流行的HIV-1亚型主要为A、B、C和E 4种亚型,这项研究为HIV流行的监测、传染源的追踪及疫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还开展了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卡氏肺囊虫肺炎及弓形虫感染检测诊断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实验室诊断方法,为开展对艾滋病病人的机会性感染治疗奠定了基础。

用反向遗传研究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了CRF-AE亚型的感染性克隆,为艾滋病毒耐药性的表形鉴定打下了基础,并且研制成p24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将用于HIV/AIDS的抗原检测。

(五)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

几年来,我省坚持多部门合作,共同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各地注意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同伴教育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充分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避免被感染的技巧,鼓励群众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全省各地都在当地的广场、商场、车站、码头等群众聚集的地方举办大型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临床、预防等医务人员都到现场服务,为群众进行咨询义诊、指导安全套使用、发放相关健康教育资料等服务。有的地方还结合当地的风俗,举办踩街、游园、灯谜、签名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扩大社会宣传效果。

2.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宣传工作。农村和社区是我省艾滋病防治宣传的重点,主要采取多种形式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营造全社会参与、关心和不歧视艾滋病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县市的社区把防艾宣传融入社区工作,通过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或文明学校普及艾滋病知识,定期在宣传栏上刊出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和知识,加深群众对艾滋病的了解。立足于社区、对大众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省级资助全省每个设区的市经费用于针对大众人群或特定人群的大型宣传活动,要求年度内开展的次数不少于2次,并且要求当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或新闻报道,扩大宣传效果。同时为每个城镇中的社区居委会组织提供宣传活动经费,覆盖率达到100%,要求每个社区年度内开展1-2次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针对重点覆盖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宣传要求,相关的宣传材料由省级统一印制并通过各级卫生机构、计生协会等组织发放,全省宣传材料入户可覆盖到300万户以上(达到覆盖30%万户以上)。省级资助8个县区立项开展户外宣传广告制作,在城镇主要街道、高大建筑物、交通要道、车站、口岸、社区、集市等主要地段户外树立宣传广告牌,并要求每个执行项目的地区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不少于3处,使用期不少于1年。同时资助8个立项县在每个行政村的村头村尾、主要地段刷写防治艾滋病宣传的墙体广告5条以上,设立宣传栏,张贴统一印制下发的宣传海报;要求覆盖辖区内行政村80%以上。省级技术指导单位(省疾控中心)为各项目地区提供下发了宣传广告电子光盘及乡村墙体广告宣传标语参考内容供各地使用。

3.利用“青春红丝带”活动进行针对青年的宣传活动。建立学校教育基地,旨在覆盖全省学校的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开展以生活技能培训为主的艾滋病防治主题活动,2006年由省级资助10个项目点的学校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涉及7个市区的大中专院校和普通中学,主要由当地的教育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所在学校共同协调开展活动,制定学生培训教育计划,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要求每个学校举办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试点,宣传教育活动覆盖到全校学生。省级负责组织编印有针对性的师资教学材料,制作学生健康教育处方折页、宣传版等宣传品等发放到各项目学校,对新生发放人手一册“健康教育处方”,对各项目点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同时邀请省内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一定经验的全国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长乐、晋江等地的项目单位介绍工作经验。2006年,由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制了学生健康宣传教育处方50多万份,并通过教育部门发放到各地中学。根据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对大中专生、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及性知识、性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抵御艾滋病病毒侵袭的能力。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还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同伴教育等活动。

4.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宣传部门按照省委宣传部有关艾滋病防治宣传专题会议的部署,利用覆盖面广的特点,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设置专栏或专题节目积极开展防治艾滋病和提倡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省疾控中心参与共同策划制作宣传节目,利用12月1日前后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周,在省级电视频道上连续滚动播放宣传广告、宣传字幕;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连续播放有关艾滋病的专题节目;《新闻频道》邀请省疾控中心的有关专家现场直播讲解、讨论有关艾滋病的问题。“记者在行动”、“特别档案“等多个栏目组都拍摄过防治艾滋病的专题片。《福建卫生报》在每年的12月1日前后都编辑出版预防艾滋病的专版,组织各界群众参加有奖知识竞赛等。在全省性发行的报刊上刊登防治艾滋病宣传广告;制作宣传明信片3万枚,发放到省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全省各级相关部门,扩大艾滋病的宣传面和动员力度。

5.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宣传教育材料。省级统一制作了海报、折页、画册等宣传材料共21种,包括自愿咨询检测、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干预、男男性接触人群干预、吸毒人群干预、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农民工宣传教育和学生同伴健康教育等7大类,共480多万份。同时,为更好地方便工作人员在各种场所中开展干预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力和宣传效果,省级设计制作了艾滋病宣传告示贴、公文包、领带、毛巾、T恤衫、徽章、扑克牌等宣传品,并陆续将相关宣传品发放到各地项目执行单位,扩大对各类人群的宣传效果。

6.建立全省艾滋病干预工作经验交流的信息平台。为及时传达有关政策,传递全省干预工作动态,推广介绍先进的工作经验方法,省疾控中心2006年创建了《福建省艾滋病干预信息简报》内部交流刊物,面向全省各地的卫生管理、疾病控制部门及相关单位。2006年已发行了3期,有力推动了全省艾滋病干预工作的发展。利用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相应在现有的网络中设立防治艾滋病宣传的栏目。省疾控中心网站专门设立了“性病艾滋病防治”专栏,定期宣传信息及各种专业培训、技术参考、服务信息等资料,方便了普通公众知识查询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料获取。

(六)组建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积极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

为遏制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流行、防止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了解和掌握高危人群的状况、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改变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根据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建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通知》(闽卫[2004]函473号)要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12月正式成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科”,作为中心的一个内设业务科室,主要负责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和培训等工作,并负责全省干预活动计划的制定、技术指导,并对各地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同时全省各级疾控机构也相应建立起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科),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近800名,初步形成全省干预工作队伍网络,并对各级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了分批分级的全员培训。

1.开展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干预工作,扩大安全套推广项目覆盖面。

针对福建省艾滋病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的特点,各地干预工作队深入娱乐服务场所开展以推广安全套使用为主的综合干预活动。除卫IX项目的干预工作点外,2006年由省级资助经费设立18个娱乐场所干预项目点,覆盖全省22%的县区,重点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咨询诊疗等外展服务,提供发放由省级统一印制的宣传材料和张贴画,提高目标人群知识知晓率、防护意识和技能,促进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和正确的求医行为。省级已采购专门用于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使用的安全套近20万只发放到各项目点及有关地区,提供免费发放,促进目标人群的安全套使用意识。

2.开展男男人群干预工作。

男男人群(MSM)是目前影响艾滋病流行态势的重点人群之一。以往我省在这一人群中开展的监测、干预等工作较少,2006年在项目管理中纳入了“男男同性恋干预”项目活动内容。目前主要由省疾控中心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在福州市MSM人群中开展调查研究和行为干预工作,同时也在厦门、泉州等地区开展前期摸底调查工作。

省疾控中心已组织了MSM志愿工作者,建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联系,对志愿者人员进行了培训,制作相应的宣传材料和安全套,专门采购了同志人群专用的安全套3万只,提供给志愿者在酒吧、公园、浴池等场所进行免费发放,目前每周发放的安全套数量达600-800只。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还利用同志人群的活动现场,结合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派发安全套活动,利用省疾控中心中设立的VCT门诊接受同志人群的咨询检测要求。根据同志人群存在的性病诊疗需求情况,动员性病门诊医生参与外展服务工作,并在同志网站的艾滋病性病咨询服务栏目中提供知识解答帮助,扩大了艾滋病宣传覆盖人群的数量,并协助国家性艾中心在福州举办了一期全国男男人群干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织现场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

针对吸毒人群的干预工作,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经国家批准,我省先后在厦门市思明区、福清市、古田县、泉州市和龙岩市5个地区分别设立了1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这些门诊点已于2006年10月份全部开诊并接受吸毒患者,在这些治疗门诊点,同时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咨询、抗病毒治疗监督服药等相关服务,目前各门诊点的就诊人数在稳步增长中。

为保证各门诊点的正常工作,由省级提供经费,购置了监控设备,统一印制了门诊诊疗需要的各种资料和宣传材料。各门诊点的工作人员除了选派人员参加国家级培训之外,省级工作组还专门邀请了相关的国家级专家到各门诊点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维持治疗水平,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统一采购了检测试剂提供给各门诊点对就诊患者进行海洛因尿液检测、丙肝和HIV抗体检测,避免就诊者偷吸海洛因,正确评估美沙酮维持治疗预防艾滋病和丙肝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2006年“6.26国际禁毒日”期间,省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还深入到省女子劳动教养管理所、省强制戒毒所等场所中对上千名学员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和小组个别咨询活动,同时使广大干警、在教人员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吸毒与艾滋病的关系以及改变危险行为的重要意义。

(七)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体现艾滋关怀

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这个政策的提出,不仅表明了中国政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决心,也体现了国家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省疾控中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就业务职能范围内做了以下工作。

1.开展自愿免费咨询检测(VCT)。2005年以来,我中心举办了四期自愿咨询检测培训班,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加强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力度。规划在2006年底前全省县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实现为社会公众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并在咨询点上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由省财政统一采购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试剂,培训师资,并要求将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情况通过信息报表系统定期上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扩大宣传效果,省级统一印制宣传海报3万份,宣传小画册、折页各7万份,对接受咨询和检测人员每人免费发放一份。目前全省所有县级及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采取匿名、保密、免费的原则对社会提供针对危险行为的咨询和艾滋病检测服务。对于咨询检测活动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转诊,纳入我省艾滋关怀的网络统一管理。在省疾控中心建立“爱心家园”等活动场所,为HIV感染者提供集中的活动地点,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教育,提供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材料。同时,采购了足够的安全套,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免费提供安全套。据2006年上半年统计,全省各咨询点接受咨询检测的对象有2000多人份。目前为止省疾控中心VCT门诊点服务量近800人份,约在其中发现1%咨询者感染艾滋病病毒,随着全省各咨询检测室仪器设备的到位和完善,接受咨询服务的人数必然会上升,这为尽快发现感染者、减缓艾滋病在我省的传播速度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2.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按照省卫生厅的指示,省疾控中心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免费抗病毒治疗,为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提供抗病毒药物。目前全省有120多名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病人接受抗病毒药物,同时购置流式细胞仪和病毒载量测定仪,定期为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的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的检测服务。在1年多的免费抗病毒治疗对感染者或病人的观察过程,及从实验室检测随访的数据来看,80%以上的病人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尚未发现接受治疗的病人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的6个月后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重返工作岗位,毫无疑问这个举措将对我省艾滋病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开展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控制工作。目前已为3例感染HIV-1的孕妇实施免费药物阻断。

(八)开展卫九项目和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活动

世行贷款卫Ⅸ项目是我省目前开展的一个最大的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自2000年开展以来取得了许多可供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借鉴、推广的经验、方法。随着艾滋病防治形势的发展,项目活动也在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该项目在明年6月结束。我们将总结卫九项目所取得的经验、方法,不但在卫Ⅸ项目地区也要在全省其它地区大力推广实施可行的、有效的工作方法。

长乐市、晋江市是第二批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是福建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目前在完善治疗管理模式,完善对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的管理方式,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全省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

2006年初,省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与省妇联联合举办了示范区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启动仪式,将宣传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5月份,省级专家还与国家级专家组联合对各示范区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技术支持,专家组对示范区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对长乐、晋江两个示范区工作所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赏。8月份,召开了每半年一次示范区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各示范区最佳案例和典型经验,指导各示范区制定、修改和完善2006年工作计划。近一年来,各示范区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示范区工作与妇联、计生、共青团和工会紧密配合,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了妇女“面对面”宣传活动、青春红丝带“面对面”宣传活动、农民工宣传教育宣传活动等;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结合各种卫生日、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充实了干预工作队伍,分片包干定点定期深入娱乐场所对服务小姐开展干预活动;依托性病门诊,为性病病人提供咨询宣传教育服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在外来员工集中的企业中开展同伴教育干预活动,扩大干预覆盖面。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传播工作,提供免费的产前HIV抗体检测服务,落实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关怀和救助措施。

三 主要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艾滋病危害的严重性仍认识不足,部分地区的防治项目经费没有及时到位,影响了具体工作的开展,发挥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作用不够充分,部分地区和部门内部沟通不够、工作联系不够密切。

2.地区之间“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落实不平衡;对因吸毒而感染、又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缺乏经验。

3.还有相当数量的感染者还没有被发现,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检测的宣传,增加检测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检测服务,以便落实防治措施,

4.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干预措施覆盖面较小。大众尤其在农村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社会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大众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与防治工作需要存在差距。

5.流动人口落实防治措施难度大。随着商贸活动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省有大量从外省流进、从本省流出和在省内流动的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四 下一步重点工作

1.加强政策开发,落实常规检测工作,制定不同人群的检测措施。

加大监测力度,按照我省的流行特点,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监测网络,广泛开展监测工作,全面掌握疫情动态,进一步研究落实以自愿咨询检测为主、多种检测策略并存的检测措施,努力提高监测和检测人员业务素质。

2.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消除社会歧视。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针对重点人群和流动人口、农民工,采取“面对面”等方式开展宣传工作,明确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责任,将防治宣传纳入各单位工作范围,充分发挥公众人物、自愿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加大高危人群的干预力度,加强采供血管理。

加大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男男同性恋、流动人群的干预力度,推广综合干预措施,增加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数量,推广清洁针具和安全套的使用。发挥高危人群干预队的作用,扩大多部门参与活动的范围和力度,加大目标人群干预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目标人群防治艾滋病的意识。加强采供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

4.加强法制建设,督导评估和国内外合作,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制定我省艾滋病防治项目督导评估方案,开展督导评估。

加强国际、与国家疾控中心及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广泛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课题组成员:

1.严延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颜苹苹:福建省卫生防疫站艾滋病防治研究室

第6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医学生;艾滋病;培训;歧视

本文对我校2013年1月至12月各年级的500名本科生开展研究,并对其选择“跟进式”的教学培训措施,取得满意的成果,现将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及方法

1.基线资料。随机分层选择我校本科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各125名,共计500名,其中男性59名,女性441名,年龄18~24岁,平均(21.28±1.92)岁;有305名为本地学生,182名为外地学生,13名为其他。2.研究方法。根据Zelaya的艾滋疾病歧视表和实际的状况来制定此次调查问卷表,其中包含了普通资料、24题的艾滋疾病有关知识、20题的艾滋疾病歧视态度与8题的艾滋疾病防护控制的知识。艾滋疾病有关知识正确回答获得三分,错误两分,不清楚一分;对于艾滋病者或者艾滋病的感染组没有歧视态度得三分,有歧视的态度得两分,不清楚得一分;对于防护控制的知识按照正确、错误与不清楚分别记三、二、一分。需要现场发放问卷,填写不需要记名。此次研究的内容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①给予学生艾滋疾病普及全面的知识与最新的疫情状况通报。行为学习的理论觉得,对于行为学习的过程实行干预就能够将问题行为矫正。对于这一个理念,应用TOT培训学生发挥出同伴实行教育的作用,对艾滋疾病9种存在歧视的形式实行宣教、②选择ABC的理论实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对学生面对压力的技巧实行培养,给学生提供学习心理知识的渠道。③选择PPT的形式让艾滋疾病患者与医学生之间定期维持视觉接触,让其了解患者日常的生活,业余与工作的态度,并和自己并的志愿者联系让患者与部分的学生实行40min座谈、④普及艾滋疾病标准的防治与防护知识,从和患者进餐、共享医疗公共资源与握手等方面实行的行为实行矫正,在结束课程的2个月以后对结果实行调查。本次共方法500份调查问卷,均全部回收。3.统计学的处理。选择SPSSl8.O的统计学软件实行处理。检测所得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结果

1.培训前后的三项指标得分的结果具体见表1:2.学生对艾滋疾病歧视态度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三、讨论减少学生对于艾滋疾病的歧视态度已经在国外实行了有关的研究并且积累了经验,有关研究者建议,实行干预的方式应该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①将应对能力提升;②将学校当作基础实行干预;③与社会的时间相联合[1]。因此今后研究的方向应针对与影响的因素来找寻有效的干预方法,并用研究随访的结果对远期影响实行评估[2]。而本次“跟进式”的综合培训模式,其重点是宣教知识,将心理干预与行为医治相结合,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对于艾滋疾病的歧视[3]。在此次研究当中,团体心理的干预措施有益改善对艾滋疾病的歧视态度,但是无法从将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对于心理护理需从不同的个性素质、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下实行,因人而异的对心理上提供不同层次且个性化的护理,包含了普及知识、获得社会支持、应对压力、职业道德与未来期望的辅导等[4]。综上所述,选择“跟进式”的教学培训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于艾滋疾病歧视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江涛,桑中连.艾滋病知识培训对医务人员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6):100-101.

[2]谢晓燕.高危人群艾滋病综合性防治工作的开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35):9-10.

[3]石健,林新勤,陈世海等.警察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效果[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364-1366.

第7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1021-02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综合预防;知识;学生保健服务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已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目前既无疫苗,也无可治愈药物,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手段[1]。从2004至2005年,笔者对广州市教育系统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开展系列预防艾滋病知识培训,在培训前后对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校卫生工作者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探讨运用参与式教学法(PLA)进行艾滋病培训的效果,为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州市教育系统在职校医(护)、健康教育教师共239名,由学校选派,其中医护人员194名(81.2%),健康教育教师45名(18.8%);年龄为20~63岁。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及内容 培训分多期进行,每期30~40人,培训时间均为3 d。运用参与式教学法(PLA)对学员进行预防艾滋病专题培训,包括参与式教学法介绍、主持人技巧、参与式教学示范课(《艾滋病与艾滋病防治》、《生殖与避孕》)、分组进行教案讨论、各组试教、教学总结等。

1.2.2 问卷调查 采用广州市健康教育研究所提供的“机关团体人员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分为前测卷和后测卷。问卷包括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倾向3部分,共31题。由学员在培训前、后独立完成。培训前、后发放问卷239份,回收有效前测问卷198份,有效后测问卷212份。

1.2.3 数据处理 采用计算机编写程序(Foxpro),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效果 由表1可见,培训后学校卫生工作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显著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培训前40%的学员不知道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有近40%的人认为“咳嗽、打喷嚏、蚊叮虫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同池游泳”是传播艾滋病的途径,60%知道“及早诊治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目前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使用安全套不可100%预防经性传播的艾滋病”等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仅55%知道“预防经血液传播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只有10%的学员同意“性幻想、禁欲、自我刺激和”可以减少患性病或艾滋病的机会,74%的学员知道“消除歧视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掌握得较好的知识是“艾滋病病毒可以在血液、、乳汁、阴道分泌物中发现”、“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之一”等,答对率达97%以上。

2.3 对艾滋病的态度 由表2可见,培训后大部分学员在观念和态度上有普遍提高,但仅有2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倾向 培训后,大部分学员艾滋病的相关行为倾向有所改善,且其中4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学校卫生工作人员是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研究发现,培训前广州市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可能与学校卫生人员和教师更新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对艾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认为艾滋病离自己还很遥远有关。

预防艾滋病专题培训(健康教育)能迅速改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知、信、行”水平,此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仅凭一次培训只能提高学员艾滋病知识水平,不足以完全改变他们的观点和行为。因此,建议对教师的培训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法,为教师提供更多获取最新专业信息的途径,如定期培训、网上信息等。尤其是参与式教学法(PLA)在艾滋病培训中有较好的效果。PLA便于学员更形象地理解问题,同时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使学员更积极、更专注,培训效果明显[2]。

4 参考文献

[1] 尹得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中国健康教育,2000(1).

[2] 袁美荣.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依据及其在德育中的运用.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4).

第8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确保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就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较高的起点和超前的意识,构建群防群控的有效网络,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拒艾滋病毒于校门之外,守校园一片净土,保学生健康平安。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构建不同层面、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艾滋病防治宣传网络和管理机制,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全区师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分目标:小学和初中: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歧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高中: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保护自己,培养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责任感。

三、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

(一)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工作目标,建立运转有效的防治工作体制。区内各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抓好、抓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形成全社会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一是积极协助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发放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资料;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画、宣传纸、宣传册、宣传标语等宣传阵地,保证每周一次相关内容的宣传,且做到内容定期更新;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问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宣传活动;四是普遍开展“参与换水游戏,认识艾滋病危害”健康教育课活动;五是学校图书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治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的读物;六是沿滩中学、自贡14中等城区中学要组织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并定期开展“心系红丝带”宣传活动;七是请相关专家进行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无偿献血知识讲座;八是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三)要将艾滋病防治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师和课时,做到教师有教案,课时有保障。

(四)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在艾滋病骨干教师培训时,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同伴教育方法训练,启动中学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活动,在中学生中尝试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对部分有影响力的学生进行培训后,组织与班级同学一起以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学会坦然面对来自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让他们学会在性和生殖健康、防治艾滋病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并向其他同龄人传播艾滋病防治信息。

(五)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学生掌握的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孩子向家长、社会进行宣传、推广艾滋病防治知识,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网络。

(六)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2010年)的通知》(〔20*〕]13号)、《艾滋病防治工作条例》,同时利用骨干教师对本区的教师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中学教师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100%,并将培训的签到表、图片、培训信息及总结报区教育局政教体卫股。

(七)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明白艾滋病防治的目的意义;知晓艾滋病的主要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国家的艾滋病防治政策。

四、工作要求:

1、区内各学校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本校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师和课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课时标准为初中6课时/学期,高中4课时/学期。

第9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01-01

我国约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健机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对居民、村民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艾滋病对人类危害无可置疑,再加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1]。因此,加强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我县属于山区、库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根本不担心艾滋病在我县流行,门诊患者对艾滋病的流行态势并不清楚[2]。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认识不足。因此,笔者对近年来门诊就诊的皮肤性病科患者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情况调查,以求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1200份,回收问卷1200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其中男性762人,(63.5%),女性538人(36.5%),年龄分布为18-20岁210人,20-30岁之间514人,30-40岁330人,40-50岁之间146人。调查对象中职业分布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340人,商业、服务业人员360人,城镇居民300人,农民工200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3],及参考李苑等[4]艾滋病传播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内容[5],采用专人询问和让病人填写问卷的两种形式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情况

调查显示,企事业单位职工对艾滋病三大经典传播途径知晓情况较好,均在75%以上,而居民及农民工回答正确率很差,对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较低。被调查对象中,60%的人知道艾滋病目前处于可防不可治阶段,50%的人认为艾滋病在我国最主要的是血液及其体液传播,50%的人则认为主要是传播。调查统计显示,居民和农民工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仅为36%,饭店、宾馆、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也偏低,仅为39%。调查资料说明,在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2.2危险行为情况

河南是艾滋病疫情较重的省份之一,艾滋病感染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部分感染者为有偿献血(浆)的农民。而我县属于山区县、贫困县,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多,没有有偿献血情况,调点在性传播途径方面。调查对象中,发生性关系的对象85.5%是夫妻关系,有10%为恋爱对象,有5%左右为临时,其中有40人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占21.2%。有5名调查对象有吸毒史,其中2人静脉注射且与他人共用针具。

2.3艾滋病态度情况

调查对象中的30%认为艾滋病不可怕,所住环境不会有艾滋病传播,40%的人认为自己能严律自律,没有婚外,不会感染上艾滋病毒。20%则认为蚊子叮咬会传播,与艾滋病人一起吃饭会传播,外出打工有风险,因为识别不出谁是艾滋病携带病毒者。10%的居民对艾滋病病人既同情又厌恶,认为这类病人是自作自受。

3 讨论

3.1 在农村地区应大力宣传《行动计划》

艾滋病防治“十二五”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减少对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歧视和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混病病人的生存质量[6]。为了实行这一行动目标,国务院提出了四大类工作目标:①各类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工作目标。②各类高危人群有效干预措施覆盖率工作目标。③孕产妇艾滋病预防控制目标。④符合治疗标准和感染者和病人接受规范抗艾滋病毒治疗工作。因此,通过大力宣传,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与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知识相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7]。

3.2 农民工应作为艾滋病教育培训目标和人群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对社区居民、农民工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结合面向一般人群和面向高危人群,重点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对农民工这样的人群,主要是帮助他们全面准确地了解艾滋病预防知识。安全套的使用是预防艾滋病、性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不少农民工发生时很少使用安全套,利用率不到30%,大部分农民工对安全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3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担负起艾滋病防治的职责

艾滋病的流行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传播很大程度上与人群的个人行为,经济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8]。因此,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因此,艾滋病防治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情,更是政府的责任。笔者认为,艾滋病的防治宣传应规定政策和各相关部门在宣传教育中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以求更好地促进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付燕 钟延旭 王宇明等 艾滋病高发地区科研环境的调查研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8(总290)612-614

[2] 高建萍 杨波 云南省曲靖市团干部艾滋病知识培训效果评价 中国健康教育 2005.21(4):284-286

[3] 李晓梅 阎瑞霞 王金瑞 沦洲市公共场所女性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4(8):86

[4] 李苑 倪燕 廖应萍等 医学院校女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现况调查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10(总280)

[5] 刘学周 刘国华 李自钊等 河南省艾滋病监测机制及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22(11):692-694

[6] 郑灵巧 艾滋病防治“十二五”目标确定 健康报 2012.3.1 第6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