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土壤环境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环境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环境要素

第1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当天,新改版后的环保部官网正式上线,水、大气、土壤“三司”职能正式公布,“三司”神秘面纱揭开。据悉,这是环保部8年来首次调整内部机构。

环保部官网显示,水环境管理司的职责为负责全国水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内设综合处、地表水处、饮用水处、海洋处、水固定源处、农村处6个内设机构。

大气环境管理司的职责为负责全国大气、噪声、光、化石能源等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内设综合处、大气处、区域协调处、大气固定源处、机动车处、噪声处6个机构。

土壤环境管理司主要负责全国土壤、固体废物、化学品、重金属等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内设综合处、土壤处、固体处、化学品处4个机构。

据报道,水环境管理司共有20个人员编制,环保部已任命原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李蕾为水环境管理司副司长,主持水环境管理司工作。

大气环境管理司有19个人员编制,环保部已经任命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任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6月2日,刘炳江首次以新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向媒体通报《2016年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相关情况。

而土壤环境管理司共有14个编制。环保部已任命原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邱启文任土壤环境管理司副司长,主持土壤环境管理司工作。

记者注意到,刘炳江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哈佛大学环境中心高级副研究员、中国项目技术负责人,是原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大气处调研员、总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副司长。

刘炳江长期从事污染控制和污染减排工作,因雾霾问题广受关注,作为环保部官员的刘炳江曾在多个场合谈及治霾。2016年全国两会上,被问及“那雾霾到底能不能治得住”,自认为坐在“火山口”的刘炳江回答:“肯定能治住!像酸雨那样的难题我国都能解决,为什么其他的环境问题不能解决?”

据《中国青年报》2014年两会期间报道,刘炳江在民建界别小组讨论中作出保证,“这5年大家放心,空气会明显变好,司长敢说,就有事实保证”。

李蕾1989年10月考入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污染控制司大气处工作。早在2012年,李蕾在人民网接受访谈时说出自己对治污的独到见解。她认为污染防治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是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主要舞台。

她表示,污染防治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三”:抓住水、空气和土壤三大环境要素,突出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三类污染物,充分运用目标责任制考核、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环保核查与行政审批三个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区域流域综合治理和污染源综合防控三个层面,通过实施全防全控、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多措并举、信息公开,推动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众的环境满意度。

记者注意到,邱启文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畅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据《经济参考报》2013年11月25日报道,当前农村环境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农村的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也在向农村转移加剧。

他建议,继续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范围。到2015年,力争完成6万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到2020年,再完成10万个行政村的整治任务。

第2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planning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increase.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not only can help to elucidate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vide valuable scientific basis. In this paper, the land us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re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 us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 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土地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其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环境质量,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最根本的原因。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工业企业污染物累积的危险性有所增加,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演变趋势将关系到未来较长时期内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步伐。生态环境保护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约束条件,人类社会为了保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必须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和谐。通过对广东惠州某区的调查,开展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确定土地生态环境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1、土地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个别重金属元素有上升且超标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的能力,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土壤作为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自然环境的中心位置,承担着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固体废物、农药化肥及大气降尘和酸雨等各方面90%的污染物。该区土壤重金属大多数含量属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见表1。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但土壤中铅含量较高,上升幅度较大,受到铅中度污染; 土壤锌含量相对较高,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表层土壤锌含量低于底层土壤,底层土壤锌含量绝大多数均远远超出背景值。

(2)工业废水达标率高,城市生活污水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来源

工业用水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其用水量分别占全区工业用水总量的43.74%、30.07%、8.72%,合占全区的82.54%。工业废水排放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排放量分别占全区排放总量的41.06%、25.46%、9.80%、6.93%,合占全区的83. 26%。全区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达标率为100%。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来源。

表1 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表

项目 镉 铜 铅 铬 锌 汞 砷

含量范围(mg/kg) 0.13~

0.17 26.33~

40.88 87.54~102.32 53.30~85.94 71.41~135.64 0.03~0.32 7.61~8.79

平均值(mg/kg) 0.15 33.44 93.57 70.74 99.57 0.14 8.0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一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一级

(3)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较大,但处理率高

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在10 万吨以上,但其综合利用、处置后实现固体废物零排放,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10年起已达到99. 92%。城市生活垃圾年排放量在2 万吨以上,处理率为100%。

(4) 面源污染仍然较重

虽然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改造工农业生产的能源结构和加强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点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面源污染也有所减少。但由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仍然较大,尤其是农用地膜使用量明显增大,因此面源污染仍然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见图1、图2。

图1 2000—2011年该区化肥折纯使用量

图2 2000—2011年该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使用量

(5)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该区在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在增加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和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提高植被覆盖率,严禁焚烧秸秆,推广清洁能源。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地表水多数达国家II类或Ⅲ类地表水,大多数土壤肥力较高,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水质达标率为100%。通过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该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土地开发利用变化趋势

(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进入城市的人口数量也将大大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亦将逐年有较多的增加。

第3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河南省;主要城市;防护措施

soil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of main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its protection measures

yang liu,liu chang-li, wang xiu-yan, pei li-xin, zhang yun, hou hong-bin, jiang jian-mei,song chao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 soil qual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crop growth and people's health. henan province is a large province for grain-produced and population in china,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assess its soil quality. we introduced the harms by soil contamination, describ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il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its current situation of ten municipal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was obtained by single index and 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s were enumerated and the causes of pollution were analyzed, the pollution areas and degree were emphatically summarized: soil pollution degree was not high in main cities of henan, but the degree had reached middle and serious in the areas with frequent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so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se areas; in non-pollution and light pollution areas measures should also be taken to control pollution range.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soil contamination; henan province; main cities; protection measure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强,在利用改造土壤环境的同时,产生了不同的土壤环境,如新的人工土壤类型(水稻土、堆垫土等)。由于“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物质的积累,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逐渐超过土壤环境的承载能力,结果土壤环境受到污染,质量下降[1]。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7 hm2,仅为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69%。同时河南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粮、棉、油、烟产量产值在全国排位第二,化肥、农药、农膜施用量较大,加上河南省的工业产业结构以能源、建材、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为主[4],土壤质量下降和农药污染问题尤其应该受到重视。但目前河南省大多数土地面积的土壤质量状况尚不清楚,为摸清河南省主要城市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本次评价,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 土壤污染概述

1.1 土壤污染的概念

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时引入“土壤污染”概念。《环境学词典》将其总结为: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自净能力,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得以积累,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失调和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

1.2 土壤污染的特点

城市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特点[2-3,6]。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土壤污染不像水和大气污染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发现,土壤污染往往是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的积累,直到影响人或高级动物的健康才反映出来,即土壤污染的隐蔽性;土壤从受到污染到产生后果是一个不易被发现的相当长的累积过程,即土壤污染的潜伏性。

②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有机污染物降解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土壤污染后将长期甚至永远对土壤功能产生影响。

③后果严重性。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是一个地区(区域)、几代人灾难性后果。同时,土壤污染的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使土壤污染后极难恢复,污染将长期甚至永远对土壤功能产生影响。

2 土壤污染评价

2.1 评价因子的选择

本次土壤污染现状评价,评价因子选择与土壤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hg、cd、as、pb、cu、zn、cr、ni、mo、f、mn等重金属离子以及氰、酚和硝酸盐氮。

2.2 评价标准

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表1),并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3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

滴滴涕≤0.050.500.500.501.0注:① 重金属(铬主要是三价)和砷均按元素量计,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标准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

② 六六六为四种异构体总量,滴滴涕为四种衍生物总量。

③ 水旱轮作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砷采用水田值,铬采用旱地值。

和污染。其标准值分级含义为: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限制值;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一级标准制订采用地球化学法,二、三级标准制订采用生态环境效应法。

2.3 评价方法

2.3.1 单指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计算单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z.i)。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z.i—指标i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数;x.i—指标i的实测数据;ci—土壤一级(一类) 临界值上限;cⅱa—土壤ph≤6.5时二级(二类)临界值上限;cⅱb—土壤6.5<ph≤7.5时二级临界值上限;cⅱc—土壤ph>7.5时二级临界值上限; cⅲ—土壤三级(三类)临界值上限。

2.3.2 综合指数评价土壤污染评价方法采用尼梅罗土壤污染综合指数法,公式如下:

pn=(p.ic2+p.imax2)/2

式中:pn—内梅罗污染指数;p.i.c—平均单项污染指数;p.i.max —最大单项污染指数。

尼梅罗土壤污染综合指数法考虑了极值的影响,突出了环境要素中浓度最大的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其评价的分级标准见表2。

table 2 nemerow pollution index of soil evaluation criteria

本次评价共涉及到河南省的10个地级城市,分别为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登封市、平顶山市、焦作市、安阳市、新乡市、三门峡市和济源市。根据土壤污染的分析数据,统计出评价结果。

2.4.1 污染成分及原因

河南省的10个地级城市中,从污染成分上看,超标元素多数为重金属元素,其中pb污染较为突出。污染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染源(废弃物)、工业污染源(矿厂、冶炼厂、电厂、药厂等)和农业污染源(主要是饲料、农药等)。各城市土壤污染具体情况见表3。

table 3 statistic table of composition and causes of soil pollution城市主要污染成分污染原因

郑州市cr、pb、cd 、hg、as工业污染,生活垃圾

开封市cd、pb污染面积较大,污染程度较重,hg、cu、zn、cr、ni污染面积相对较小工业(电厂)污染

洛阳市hg、cd、pb、as农业使用农药化肥

登封市cd、as、hg、zn、cr、ni,cu 、pb和hg在局部已达到警戒值工矿企业(洗矿厂、电镀厂、化工厂等)废水、粉尘,农业使用农药化肥等

平顶山市hg、cd、pb农业使用农药化肥

安阳市cd、pb农业使用农药化肥

新乡市cd 、pb、zn工矿企业及农药化肥使用

三门峡市ni、pb 工矿企业及生活垃圾

济源市cd、pb污染程度较重,其次为as、hg、cu、zn、cr、ni 工矿企业及生活垃圾

焦作市pb、zn污染较严重,cu、cd较轻煤矿开采及热电厂,农业使用农药化肥

2.4.2 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各城市的土壤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如下:

郑州市的清洁-尚清洁区占调查面积的97%,轻度污染区占调查面积的0.4%,分布在郑州西部,其中cr污染在局部已达到重度污染,该城市总体评定为轻度污染。

开封市的清洁-尚清洁区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周围和城市外围,轻度污染区分布在建成区及其东部,中度污染区分布在开封电厂及其东南区域,该城市总体评定为尚清洁。

洛阳市的尚清洁区分布在市区北部和伊河的东南部,轻度污染区分布在洛河间地块和城区的大部分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7.1%,中度污染区分布在城区和白马寺等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2.8%,重度污染区分布在茹凹一带,占研究区面积的0.7%,该城市总体污染程度定级轻度污染。

登封市镉污染分布在岳庙附近和市东北部的北里沟-寺沟-南窑一带,占全区6.90%;锌污染区分布在西北角,占全区面积的2.88%,该城市总体评定为轻度污染。

平顶山市的十一矿、六矿到二矿、东高皇到大营、荆山及曹镇一带是重度污染区,面积较小,该城市总体评定为轻度污染。

安阳市的冲洪积平原区(北起市区北界,南止南流寺—魏家营—汪流寺一线;西起市区西界,东止市区东界)及漳武水库西侧的张家庄周围属轻度污染区,该城市总体评定为轻度污染。

新乡市铜污染属于中度铜污染分布在冶炼厂附近区域,镉、锌污染较为严重,分布在城市工业区属重度污染区,该城市总体评定为中度污染。

三门峡市的规划区西部为清洁-尚清洁区,市区及其周边地区为ni、pb轻微污染区,该城市总体评定为轻度污染。

济源市大部分地区属轻度污染区,仅克井镇及周边地区属中度污染区,该城市总体评定为轻度污染。

焦作市解放区、山阳区的pb含量较高,中站区、马村区的cd含量较高,该城市总体评定为中度污染。

2.5 结论

通过对土壤污染进行评价,可以看出10个城市的土壤质量参差不齐, 总体清洁—尚清洁的城市有1个,占调查城市的10% ,轻度污染的城市共7个,占调查总城市的70%,中度污染的城市共2个,占调查总城市的20%,无重度污染城市。

从污染因子和污染原因来看,主要污染因子为重金属,污染原因主要是工农业生产活动。

从分布上来看,轻度—重度污染城市集中于人口密集和工农业活动频繁地带,空间位置上为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工业加工区、农田保护区、养殖场等。

总体来看,虽然河南省主要城市的土壤污染程度不大,但是达到中重度污染的区域应引起重视并进行治理,未污染及轻度污染的地区也应采取措施控制污染范围扩大,保证农业生产及居民生命安全。

3 防护措施

①控制工业及城市“三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排放污水,要科学、合理、积极慎重地推广利用污水灌溉农田,并进行灌溉后的跟踪研究。合理使用化肥及农用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提倡生物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充分利用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14],加大开发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力度,引进国外耐重金属的草本植物,加大力度研究微生物对降低重金属毒性的重要性。

②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目前很多群众和企业对土壤污染的现状以及土壤污染严重性、危害程度缺乏深刻认识,甚至有些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肆意污染土壤。因此要加强长期宣传,从思想上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健康意识,以此来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15]。

③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不可逆性等特点,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因此要建立专项资金用以扶持企业上马治污设备,补贴鼓励群众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12],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

④增加对土壤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进行实用技术的开发,并将研究成果合理推广。

⑤出台相关法规,目前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还是空白,应率先出台防治土壤污染的地方性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

参考文献:

[1] 廖金凤.城市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1,20(1):91-95.(liao jin-feng.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soil environment[j]. ecologic science, 2001,20(1):91-95.(in chinese) )

[2] 刘玉燕.城市土壤研究现状与展望[j]. 昌吉学院学报,2006,(2): 105-108.(liu yu-yan.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urban soil[j].chan-ji college journal,2006,(2): 105-108. (in chinese) )

[3] 张甘霖,赵玉国,杨金玲,等.城市土壤环境问题及其研究进展[j]. 土壤学报,2007,44(5): 925-933.(zhang gan-lin, zhao yu-guo,yang jin-ling,et al. problems of urban soil environment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j]. acta pedologica sinica,2007,44(5): 925-933. (in chinese) )

第4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1)海峡两岸学术界在对土壤认识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海峡两岸土壤学界均坚持并倡导《尚书・禹贡》《管子・地员》中的土壤观,即以土色定九州和以土壤性质评价土壤生产力;在有关近代土壤学发展方面,海峡两岸学者均认同德国学者A. D. Thaer(1752-1828)的“腐殖质营养学说”、De Saussur(1767-1828)的“无机营养学说”、J.F. Liebig(1803-1873)“矿质营养学说”,以及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和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均将俄国学者B. B. Dokuchaev(1846-1903)创建的“土壤地理发生学”首推为现代土壤学的的始祖,并将以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五大成土因素作为古典土壤学思想的典范。

(2)海峡两岸学术界对土壤基本属性和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大陆学者李天杰、赵烨等2004年、2012年将“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集合体,研究土壤的肥力、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自净能力”;台湾土壤学界也认同:土壤科学的学术领域,已由原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研究,扩充到含括环境及生态等主题。

(3)海峡两岸土壤地理与土壤分类方面的交流有待加强。海峡两岸具有丰富的土壤资源和复杂多样的土壤类型,两岸学者均从“元素化合物土壤矿物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结构体土层土壤剖面单个土体聚合土体土链/土壤景观土壤区域土壤圈”开展土壤地理学及分类研究,大陆学者在研究众多土壤类型形成发育规律与空间分布规律方面有特色,台湾学者在土壤诊断学及其土壤信息化研究方面则有优势,亟待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

(4)海峡两岸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方面有待加强交流合作。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海峡两岸先后进入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期,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人口及其生产生活高度密集性、发展方式滞后性等原因,致使区域性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局地性土壤污染的事件逐渐增多,危害极大,亟待两岸学者通过学术交流加以应对,以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群健康。台湾学者在土壤污染修复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并明确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必须采用非食源性植物的思想,值得大陆学者所借鉴。大陆学者赵烨等2012年出版《土壤环境科学与工程》,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污染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分析了运用非食源性经济植物――陆地棉萃取耕地土壤重金属的可行性,还介绍了通过能源植物柳树的短期矮林轮作(Short Rotation Coppice, SRC),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详见附图资料)。

(5)海峡两岸在土壤资源管护方面有待加强交流合作。土壤是生产粮食、饲料、纤维、燃料和原材料的基础性资源,土壤处于人类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故土壤资源及其状况不仅关乎人群的饥寒,还决定人群的健康状况,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关注土壤这个资源与环境集合体。我国台湾省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就建立了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为中心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建立了完备的土地信息备查、分级分区管理、“双标准”等特色制度。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土壤污染整治的地方法规值得大陆学者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借鉴与发展。

第5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移动媒体;教学质量;环境评价;低头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65-02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迅速扩大。然而,获取的方式、内容和时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对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容易造成和教学相抵触的局面。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愈演愈烈。移动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应用,已经迅速进入大学校园,在学习生活、娱乐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参与的政治生活等方面与大学生紧密融合,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移动媒体在校园中利与弊

移动媒体终端的代表即为手机,智能手机的应用在各大高校已经普及,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校园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于在校园中工作和学习的所有人群,包括教师、学生、教辅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信息的传播和流动更加迅速和直接,极大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办事效率。但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为:(1)在教室上课或者自习,大多时间在使用手机进行网页浏览,或者使用各类软件、应用,或者游戏和购物,绝大多数情况下难以自制,影响学习。(2)在宿舍可以应用手机上网完成一切相关事务,几乎可以不用出门。例如购物、点餐、缴费等等。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高校教学中应该因势利导,不能完全禁止。之前已有报道,高校中采用学生上课前自愿上交手机,以此来约束课堂愈演愈烈的“低头族”现象,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但之后受到学生的抵触,分析原因是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较多,需要及时联系并获取信息。而且,越高年级的同学越是无法脱离移动媒体的联络网。

二、发挥移动媒体优势,提升课程学习质量

此现象的分析和在学生中进行的调查,反馈信息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因势利导,使网络移动媒体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帮手,而不是抢占学生注意力的强劲对手。结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讲授的《环境评价》课程内容,增加移动网络的课堂互动,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较为严重的学生上课低头看手机、注视幻灯片但思想游离其外、对课堂提问没有反应、与教师没有互动等问题。《环境评价》是环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使学生全面了解目前环境评价的发展现状、评价观点、评价理论、评价方法,掌握现阶段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评价基础知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等。使学生掌握环境评价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掌握污染源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环境要素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结合本课程内容,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中,包含重点概念,如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环境标准、污染调查以及评价的数学模型。本部分重点是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分类、意义。难点是理解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和联系,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课堂讲述定义,名词的内涵和外延需要结合案例来深化理解,这一环节在课堂上立刻进行。对课堂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拿出手机,通过网络搜索包含不同重点概念的案例,完成后进行讲述和讨论。实际应用中,这一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既掌握了重点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程内容如何与实际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度。

2.环境评价的重点是针对各个环境要素进行评价。对于大气和水的环境质量评价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各个要素质量现状评价以及影响评价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模型评价的核心是选择模型的方法以及模型中各个参数的确定。在以往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时,由于本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和枯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结合移动网络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如:针对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学生浏览相关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网站,选择案例介绍,直接针对案例来分析。针对水质量评价,下载各年度国家环保局环境质量年鉴,从中抽取相关数据,结合课堂介绍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和已有结论相比较,检验模型和方法的准确性。

3.环境评价中越来越重视的评价对象是土壤和噪声。土壤评价的重点是土壤评价的分类、土壤的分级评价及土壤污染容量的预测。难点是土壤污染及破坏的影响识别、土壤的分级评价及土壤污染容量的预测。而噪声评价的重点和难点是环境噪声的影响预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查阅最新国家标准,比较不同用途土壤的标准限值。然后根据讲述内容掌握评价模型和方法。查阅已有案例的评价方法,以及各个参数确定方法,对实际案例进行评价。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有了直接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针对噪声评价,学生可以浏览相关监测网站,记录不同时间段和地点的噪声数值,画出变化曲线进行评价。使学生对于身边的环境评价得出相关结论,极大促进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质量。

4.针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内容,需要掌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应用实例。同时,掌握环境风险评价的含义和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了解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应用实例。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本地区新建开发区和老经济区改造的工程实施现状。掌握大量基础数据以及相关公示内容。下载研究各个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表,进而以实例分析的放发来进行评价。针对环境风险评价,同样浏览不同类型项目的涵盖内容,运行方式,污染处理等,积极主动分析不同类型的风险,并应用已有模型进行评价。

体上,在《环境评价》课堂教学中,尝试结合移动多媒体的使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这一方法的实施后,学生的出勤率极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升显著。另外,这一模式的教学,使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程度有了极大提高,对于本专业的社会功能和贡献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极大增强了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为后面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新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不可避免。如何引导并发展这些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提升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总体思想是“疏”而非“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优势,共享技术成果。

参考文献:

[1]米惠惠.从“低头族”看移动媒体的“使用与满足”[J].新闻世界,2014,(5):205-206.

[2]杜文晶.移动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J].学理论,2015,(19):132-135.

[3]蒯治任.移动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J].语文建设,2013,(9):7-8.

Exploring Mobile Media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Us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s an Example

ZHOU Li-na,LI Rong-hua,MAO Hu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 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第6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1、生产技术规程

开展元公害蔬菜技术推广的主要技术法规是技术规程。但目前的规程还有许多实际问题。

(1)规程中一些指标描述方法不通俗易懂。如用d代表天数,用min代表分钟,用h代表小时等。

(2)有些措施执行起来相当困难。如农药安全间隔期对一些随时采收的蔬菜执行起来较困难。一方面要求间隔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像黄瓜还要间隔1~2d就得采收。

2、技术规程宣传

目前了解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生产者所占比率非常低,甚至领导决策层也不知道最基本的要求。生产中常见规程得不到贯彻执行的现象。如无公害农产品要求基地选择时,距主干公路要在100m以外,而许多园区在建设时根本没有考虑这项要求,一些不该使用的农药仍然在使用等。

二、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1、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利用荫棚遮光栽培菠菜,与露地栽培相比,其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叶片中的NO3含量明显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

2、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所谓生物防治,笼统地讲,是指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防治或植物保护的生物学防治方法;确切地说,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国广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种植示范户在长期的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虫害发生期使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并设法保护天敌:万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时,科学合理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和降低用药浓度。

3、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蔬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蔬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就引起我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环境容量、迁移规律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状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还原能力,从而可以使铜、镉、铅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呈固定状态,蔬菜对这些重金属的吸收量相应地减少。另外,根据菜园土地的环境条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换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对各种重金属污染,均不失为良好的治理对策。

三、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1、建立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1)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2)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3)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

第7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防控;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重金属污染,具体指由重金属以及它产生的化合物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最典型的案例是日本出现的水俣病,该病就是汞污染造成的。这种污染的危害主要来自于重金属所处的环境以及生物体等存在的化学形态等。最常见的就是水污染,当然还有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后,人类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不断的加大生产强度,此时有毒以及有害的物体就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环境当中,此时环境本身的自净力已经不足以排解污染,环境污染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目前相关组织以及机构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很多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 、污染的特点

重金属污染不同于其它的污染。很多种类的污染可以有效地通过环境本身的物理以及化学或者生物能力的净化来降低或者解除。然而由于重金属存在富集性的特点,不易在环境中获得解除。当前,我国在重金属开采以及加工的过程中,导致了很多比如铅、汞等的重金属进入3到大气或者水、土壤当中去,给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废水释放的重金属,就算是浓度很低,也会积聚到藻类或者是底泥里,然后被鱼类以及贝类吸附,人食用鱼以及贝类就会吸收这种污染。水中含的金属的利弊影响不仅在于金属的特性,关键在于它的浓度以及它存在的形态等。通常,即使是金属元素对人类有益,当它的浓度超过一定标准后,它也会产生毒性,导致动植物受到污染,严重的会死亡。金属的有机的化合物比无机的化合物的毒性强很多;可溶的金属比颗粒状的毒性也强很多。

比较重金属给大气以及地表水带来的污染而言,对土壤和地下水带来的污染要复杂而且严重许多。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污染有以下的特点:隐蔽、滞后、累计、治理难度大、修复时间长。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污染开展的修复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重点,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难题。纵观全局,虽然我们在对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许多科学实用的技术,不得不承认的是,遮羞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场地的结构,带来二次污染现象,而且在大面积且轻污染的土壤中无法有效开展。因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对环境的治理以及修复过程中,注重人和生态的和谐关系,真正的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做到实处。

二、常用的几种修复方法

首先是生物修复法。该方法是我们开展整个生态修复活动的基础。它是对环境修复的最重要技术,目前该方法正处于发展中。生态修复的概念具体讲就是指通过微生物来加速对污染物的降解活动,进而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或者解除污染的一项自发的或者是受控的过程。除了通过微生物来进行修复,植物以及动物等多种修复方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生物修复赋予了更宽泛的定义,具体的讲就是指通过细菌或者真菌等各种类型的微生物以及蚯蚓类的动物或者水藻等代谢来减轻污染物的危害性,改变它们的活性,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当前,使用范围最广,效果最显著的生物修复法是微生物的修复法。

其次是,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这两种修复有效地构成了生态修复。具体的从原理上来讲,物理以及化学修复指的是有效地利用光、水分、温度以及土壤和气体等各类环境因素,依据污染的特点,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来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者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亦或是工程方法,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假如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结合到一起,确保环境条件以及生态因素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对于整个生态修复来讲,上述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有机结合到一起,对于我们的整个修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方法利用的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的整个修复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应该认真地将物理修复以及化学修复方法和生物修复方法结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完成生态修复工作。

第三,植物修复法。该方法是整个生态修复的最根本形式。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出现这一概念,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当前,植物修复法已经包括了环境修复的每个方面,比如城市的树木、花草、植被等对大气的净化。再比如,荷塘里的水生植被通过不断的利用氮磷钾等物质来净化水体;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从形式上看,在整个的治理活动中,几乎是植被在发挥作用, 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三 、不断完善污染环境修复标准

污染环境修复标准是指把技术和法规所确定、确立的环境清洁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或利用各种清洁技术手段,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不构成威胁的、技术和法规可接受的水平。最近几年,对环境的修复工作一直是相关工作的重点。但是与之配套的修复标准却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因此,修复工作常面临一大疑惑,到底修复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才能真正的认为是修复合格了呢?在世界范围内,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刚刚制定玩土壤修复标准。从总体上来看,各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均大大滞后于其大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各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工作,又大大滞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理工作。

结语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得知了重金属污染的概念以及它的危害性和特点等。当前形式下,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如何有效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目前严重的污染问题,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铭洪等著.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M].科学出版社,2003.

第8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要想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非常重要。做好这项工作是保护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要从源头上来尽量减少因为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1.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前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

当前的土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单个项目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从介入时间、评价范围还是从项目之间的影响等方面来考察都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这对于今后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正因为如此才要采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明显的优势。这项技术的应用:一是能够涵盖各业用地。它是从规划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整体角度出来进行评价。它能够对诸多建设项目之间的累计效应和协同效应做出科学评价;二是能够更早地参与到规划方案的形成中。在土地规划方案制定之初就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帮助建设单位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角度出发来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对于从源头上减少生产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有好处的。三是能够全面考虑替代方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对潜在环境影响、影响范围及程度做出充分评估。之后还可以拟订替代方案来消除以及缓解不利影响。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地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想实现科学评价就必须要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这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关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于评价的,因而该体系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够实现公正客观有效地评价。指标可以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现有资料中获取。二是科学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的关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保证指标具有明确的科学内涵,要能够较好度量。同时还要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这两项原则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

2.1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指标层、准则层以及环境要素层。指标层指的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环境要素层则指的是土地利用规划活动涉及的环境要素。准则层则往往指的是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标准以及环境目标。对于评价中的指标我们可以用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这两种形式来进行说明。状态指标能够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而影响指标则能够用来衡量环境影响。这两项指标是缺一不可的,在实际工作过程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指标。

2.2工作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工作程序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只有在了解了各种程序之后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设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分析。通过分析来最终确定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在准备阶段需要掌握的资料主要包含:水土流失区面积分布、自然区面积、分布以及规划、土地荒漠化面积及分布、湿地保护区面积、分布以及规划以及草地退化面积与分布等内容。第二阶段则是正式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分区、以及参与制定方案和替代方案。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上述程序来进行工作。这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必然要求。

2.3原则。

坚持科学原则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有层次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市级。每一级的评价所依据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明确层次是进行评价的重要前提。二是要着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过程中传统建设项目带来的污染仍然是主要污染,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着重针对这些污染进行评价,具体而言指的就是以下几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这些评价应该保持高度重视。三是要借鉴国内外先进评价方法。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正是因为这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方法。着重是要借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3.评价中的减缓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减缓措施。这些减缓措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3.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包含多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针对性的措施。经常用到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提高人均绿化面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展地带性植被,在引进植物品种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那些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相兼的外来植物。二是要加强生物通道建设,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生物通道的建设对于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保障生物活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应该不定期的组织环保人员对环境进行监测。要实现全方位监测保护。三是要建立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对于减轻噪音污染是有着明显效果的。

3.2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此类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要合理安排污水集中设施用地,要逐步提升污水集中处理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实现集中污水处理。要逐步提升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率。逐步增加湿地物种多样性,通过湿地能够改善水网水质。二是要合理开发水资源。在开发水资源的过程中要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水源应该主要靠雨水、再生水、江水以及海水。要积极开辟多水源,从而保证基本的农灌溉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以及生态用水量。

总结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单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坚持科学原则采取专业性措施来提升评价水平。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缓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篇:土壤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重金属污染;生物防治;生物农药

1、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4]

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无土栽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在新西兰,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是无土栽培的。日本、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其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1]

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全国23个省、市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60万亩。

2、无公害蔬菜研究与生产现状

(1)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所谓生物防治,笼统地讲,是指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防治或植物保护的生物学防治方法;确切地说,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国广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种植示范户在长期的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虫害发生期使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并设法保护天敌;万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时,科学合理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和降低用药浓度。[2]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蔬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

蔬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就引起我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环境容量、迁移规律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状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还原能力,从而可以使铜、镉、铅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呈固定状态,蔬菜对这些重金属的吸收量相应地减少。另外,根据菜园土地的环境条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换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对各种重金属污染,均不失为良好的治理对策。[2]

(3)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从1979年开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科研人员就对蔬菜中硝酸盐的分布水平、累积规律和控制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北京地区常见蔬菜品种中硝酸盐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除与蔬菜的种类、品种及蔬菜的生长部位有关外,还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荫棚遮光栽培菠菜,与露地栽培相比,其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叶片中的NO3含量明显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2]

3、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1)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两类机构,即无公害蔬菜领导机构和无公害蔬菜服务机构。强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强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建议设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专项研究基金,成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技术研究协作小组,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着重加强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薄膜、农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机理、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制、高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选育等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3]

(2)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三是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5]

参考文献

[1]闫晓波.无公害蔬菜青翠碧绿.中国环境报,2007.06

[2]无公害蔬菜标准的探讨.《食品研究与开发》杂志,2007.11

[3]加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建设.农民日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