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第1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土壤当中若包含的有害物质比较多,则会超出土壤中固有的自净能力,这样会引起土壤的自净能力、结构和性能产生相应的改变,微生物活动便会受到很大的抑制,从而会使得一些有害物质、其他类别的分解产物在土壤中慢慢累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被人体不断地吸收,这会给人的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污染治理法律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并未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或法律法规,根据当下我国土壤污染严峻现状,制定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规章制度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土壤污染修复方式单一,技术不成熟 

以往传统的修复技术根本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变化的污染因素,现行的土壤污染治理方式非常单一,技术水平较低,这样不仅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并且还会造成严重的浪费1。 

2.3 土壤污染管理机制和防治体系不健全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中包含非常多的主体,彼此间存在十分复杂的联系,日常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经常会有相关工作责任互相推脱的现象,这样会使得固有的监管力度大打折扣。我国土壤资源类别繁多,现有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较为复杂,那么,怎样创建一体化的协调标准是促使当前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所在。 

2.4 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资金需求大 

土壤污染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和滞后性特征,这会早极大程度上增加土壤污染的防治难度,社会公众对土壤污染认识度较低,并未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这样就会造成土壤污染防治成本的大大增加2。 

3 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3.1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当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可是一直以来并无任何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过去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是站在土壤资源量、质量加以重点考虑的,极少会以法律的捷径进行管理,纵使在某些法律当中多多少少的有规定,可是是非常分散的,可操作性较差。 

譬如:沈阳生态所根据东北地区土壤的污染的实际与防治诊断需要,进行了多种生物标记研究,创建了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浓度-效应模型,初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的指标体系。从本地石油污染状况,创建起原位和异位两种修复工艺,此系统针对不同工艺的优化运行状况作出了具体探究,把其代谢理论、物理-化学-生物环保复合技术在石油污染修复中进行了具体的运用,最终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平均每年损失降低了上千万元,污泥处理量达到20000吨,平均收益达260万元。 

3.2 建立多样化土壤环境标准体系 

目前,法国已经建立了土壤污染档案,针对本国的土壤污染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就可以做到有资料可查。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并未创建任何明确的突然污染等级划分标准,其中,1995年下发《土壤质量环境标准》,但此标准过于注重统一,这与我国多样化的土壤特征是不相符的,并且没有对污染等级划分提出明确化的量化标准3。 

土壤污染等级划分属于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浓度超出土壤危害临界值,土壤变质之后其危害性会不断地增高,而土壤污染等级指标的明确划分,即创建起一套完善化的各类土壤污染物可允许容量范围,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避免土壤受到其他的污染,维护人类集体的健康状态。可以说,土壤污染程度的明确等级划分,能够使得人们全面地认识到所处环境中土壤的现实状况及被污染程序,这样就能够及时的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常,农业污染等级划分是以农业土壤污染生态及健康风险评价作为基本前提因素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此方面的经验是非常稀少的。 

3.3 增加土壤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力度 

只有把土壤科学研究经费纳入到国家预算规划内容中,才能够促使土壤科学研究费用得到强有力的基础性保障。为此,土壤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力度的增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创建多层次长效监控体系;2.增加对土壤污染植物及微生物修复技术;3.获得我国所有土壤收支统计学材料;4.在丰富查阅材料的前提下,由不同角度出发实施研究与论证,提出具体的土壤污染防治预测模型;5.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组织。其中,土壤科学研究经费要从多渠道来,譬如:努力争取国家投资的支持、从各地区政府财政预算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可联合本地大学共同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相关环保部门要与科研院共同合作,这样才能够使得土壤污染防治现状得到较为显著性的改善。

       4 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展望 

土壤污染是与生态平衡、国民健康、社会稳定等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第一,急切需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力度,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土壤质量得到系统性的防治与维护;第二,制定与修订国家和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严格遵循土壤发生和分布客观规律,遵循分区-分类-分等的基本准则,制定全新的土壤污染区分标准,对原有的旧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允许地方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第三,最短时间内启动《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坚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第四,分步骤、分阶段的建立起与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相符合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以点带面,增进先进防治技术和成功经验的运用推广;第五,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科技研究与交流平台系统。在强化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研发的工作当中,重视引入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国外先进技术,这样才能够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得到更为显著性的进步。其中,“国土十条”对土壤污染提出宣战: 

第一条,开展土壤污染系统性调查,全面了解土壤环境质量。创建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制度,促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准得到显著性的提高,创建土壤环境质量检测体系,从而实现各地区全方位的覆盖性监测。 

第二条,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创建完善化的法律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与技术规范,加强土壤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第三条,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环境的安全。按照实际污染状况把农业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针对不同类别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更好地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整体安全。 

第四条,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机制,做好人居环境污染防范措施。创建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严格用地准入,把土壤环境管理准求融入到城市规划及用地供求管理制度,确定土地的合理用途。创建信息沟通机制,落实部门联动管理。 

第五条,加强未污染土壤保护力度,对新增土壤污染情况进行严格掌控。强化未利用土地环境防治,在环评工作当中增添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5 结束语 

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非常大的不利影响。然而,土壤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相比属于隐蔽性的,为此经常会被人们所忽略掉。对此,只有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化學检测才能够确定土壤中的具体污染物及污染成分,如果想要将已被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则需要很长的一断时间,需要土壤的更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地增加对土壤的保护强度,努力提升人们对土壤的正确认识,这样人们才能够为建设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常艳.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54. 

[2]吴云.浅谈土壤污染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0,(06):33. 

[3]王秉莲,李俊杰.土壤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10,(20):360-361. 

第2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属环境污染的范畴。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便可能产生危害。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浅析:

    第一:工业点源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等。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1)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生产过程。包括征收污染税和排污费等惩罚性政策,以及政府对环保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鼓励性政策。最后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2)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加快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及改造,减少和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强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

    (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5)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和森林缓冲带。

    在工业污染集中的区域,通过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减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营建森林缓冲带减小污染物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具体地:

    ①在粉尘沉降严重的地段,种植阔叶的泡桐、女贞、夹竹桃、毛白杨、大叶杨等滞尘树种;

    ②在工矿企业周围选择种植抗二氧化硫的树种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树、侧柏、杜英、夹竹桃、法国冬青; 抗氯、氯化氢的树种合欢、榆树、木槿、构树、紫荆、槐树、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树种广玉兰、法国冬青、女贞、木荷、油茶、白栎;

    ③在铅汞污染地区栽植有吸铅尘本领的青杨、桑树;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榈、腊梅。

    第二: 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畜禽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废弃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标准化施用化肥、无公害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2)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同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3)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如种植转基因水稻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15]。

    (4)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在畜禽养殖区用畜禽废弃物充当沼气底料生产清洁能源,发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难题,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5)对于已经污染的地区,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生态、生物修复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区构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危害。

    第三:工农业复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农业复合污染区,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措施,对于已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改变耕作制度,选种抗污染作物品种,或筛选出在食用部位累积污染物少的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如种植树木、花草等观赏或经济作物;

第3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精细化管控推进“蓝天行动”

控煤、治气、管车、降尘、减排,大同市多措并举保“蓝天”。狠抓采暖期燃煤污染控制,持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淘汰建成区20蒸吨/小时、各县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对古城、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平房实施散煤清洁化替代;全面完成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削减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对全市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开展油气回收设施运行管理;加强秸秆禁工作;全面供应国V车用汽柴油,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建成区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围挡、苫盖、冲洗、硬化、喷淋“五个百分百”要求,最大限度抑制扬尘;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措施,突出抓好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运营工作,严惩违法行为;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监管;加强雾霾预报预警及防治;坚决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洗煤、炼油、造纸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土小”企业和“十小”企业。

涵养生态实施“净水行动”

多措并举推进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县区水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水环境整改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扎实推进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加强对涉水重点企业监管,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加强执法巡查,严查环境违法企业;加强劣五类断面督查工作,重点督查御河生态湿地、利仁皂应急工程、十里河人工湿地、十里河流域引污治污工程、裴家窑应急工程、恒安新区(6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同煤集团治理工程等消除劣五类断面治理工程,确保水环境考核目标。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对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综合补偿;完成全市矿山生态环境详细调查,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和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检查;选取4家煤炭企业进行沉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工作;制定全市土壤治理实施方案和规划,加强对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的监管,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地块与土地再开发利用协同一体的管理与政策体系,探索经济可行的土壤修复技术模式,并在全市逐步进行预防和治理。

坚定不移开展“铁腕治污”

“铁腕治污”助力生态环境。大同市加大力度,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督促各县区加强监管;进一步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检查频次,坚决打击超标排污、偷排偷放和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执法与环境司法有效衔接,建立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重大案件会商和督办制度,完善紧急案件联合调查机制,有效利用按时计罚、限停产整治、查封扣压等手段,依法处理环境违法案件;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提升公众参与度,畅通12345政府热线、12369环保热线、环保微信举报3个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4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修复;超量积累

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土壤资源往往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以及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土壤容易受到重金属的污染而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

1 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

1.1 预防体制

基于世界各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日益加深,各国家普遍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各类问题的解决,世界各国加强了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日本为了进一步促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颁布了《土壤环境标准》《土壤污染对策法》等法律法规,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加强了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处理,随后中国在该法律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订工作,从而实现了对于污染物排放的限制与处理。

1.2 预防技术

为了进一步实现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各国逐步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欧共体于1979年宣布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该区域的农业生产部门加强了对于各类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了农业的清洁生产,规避了农业化学产品的超量使用对土壤污染。

事实上,这种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源的措施,能够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引入,从而实现了土壤资源的保护。

2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也较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于该类问题的解决。关于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2.1 工程治理法

所谓的工程治理法,指的是相关单位借助物理原理以及方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在传统的工程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多借助换土、翻土等方法进行作业,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更,我国有关部门逐步采用淋洗法、电解法、热处理等办法进行作业。

一般而言,工程治理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效果显著等特点,但是其因为工程复杂、工程量等问题进而导致工程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此外,该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维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部分土壤中的金属元素被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的扩大,难以真正改善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以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为例,为了降低土壤中的镉元素,相关单位加强了对于工程治理法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工程单位去除污染区域15cm的表土,并压实心土,并采用淋洗法对污染土壤进行清洗。

2.2 农业治理

所谓的农业治理,指的是通过优化、完善传统的耕作管理制度,实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降低。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依据重金属污染的实际状况而选择相应的植物种植,从而实现了对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消除。此外,在农业治理的过程中,作业人员还需要合理选择花费,从而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

学者林汲等人就通过实验分析发现了硅藻土有机肥能够实现对于Cd、Zn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从而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一般而言,该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操作简便、费用低的特点,但是由于其仍旧未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重金属污染,进而导致其只能够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处理。

在进行广西壮族自治^环江县废矿土壤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陈同斌率团队,借助蜈蚣草等植物开展了土壤重金属处理工作,并成功修复1280亩重金属污染农田。

2.3 生物治理

生物治理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生物生命代谢活动的开展,从而降低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浓度。从而确保部分受到污染的土壤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一般而言,生物治理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因为参与治理的主角不同,故而分为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植物修复。

所谓的动物修复技术,指的是有关部门以及人员利用土壤中的低等动物进行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从而实现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进一步降低。相关的研究表明,蚯蚓的出现能够实现对于硒、铜元素的吸收。事实上,该方法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问题:诸如低等动物往往会将吸收的金属元素再次释放到土壤中,从而造成了二次污染。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各类金属元素的吸收。目前,最为常用的微生物就是――真菌。真菌在生存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分泌一定量的氨基酸、有机酸等物质,从而实现了对于重金属的溶解。目前,从相关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微生物修复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为光明的前景,且能够较好的实现我国土壤重金属问题的解决。

植物修复技术的运行原理主要是在污染的区域种植特定植物,从而借助植物的生长过程实现对于重金属的吸收以及化解。目前,植物提取技术获得了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并由此促进了土壤重金属问题的解决。现阶段,最为常用的植物有遏蓝菜、高山甘薯等。

仍旧以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为例,土壤重金属处理单位在含镉100mg/kg土壤上进行苎麻的种植,从而由此实现对于土壤中镉元素含量的降低。该地区在采取生物法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中,实现了镉元素含量降低27.6%。

3 发展论述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我国的有关部门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出手,加强对于各类土壤重金属污染法律法规的制定。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强对于清洁生产的发展,并大力运用清洁能源。而在已经发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作业人员需要加强植物修复技术的运用。

4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土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我国的有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预防体制、预防技术),并就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解决的措施。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环境问题必将得到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录久,许圣君,李光雄,张祥明,王允青,刘英,况晶.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

农业科学,2014(1):156-158.

[2] 董文洪,杨海,令狐文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16(12):1170-1174.

[3] 廖健.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24):30+28.

第5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污染;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同时农业机械使用数量不断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尽管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由于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农业机械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农业机械设备老旧,农业植保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问题,形成了农业机械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形成了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恶化,并且这种污染程度还在不断加剧。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农业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探讨农业机械化污染防治对策,深化农业机械的环保概念,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和危害,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更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长久发展和长期收益。

1农业机械污染的分类

随着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农业机械产生的污染不断加剧。农业机械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机械对土壤的污染。农业植保作业时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含化学有害物质过多,同时机械工作时使用不当等原因,容易造成油、液压油、汽油、柴油的泄漏,这些油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降低土壤肥力。(2)农业机械对水源的污染。因施肥过多,过浅或使用农药过多造成肥料被水冲走而进入周围饮用水源,影响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还易导致家禽牲畜患病及附近水源的富营养化。(3)农业机械对大气的污染。农业机械在工作过程中排出大量尾气,并且农业机械排放的尾气量远远高于家用机动车,造成大气污染,甚至酸雨的产生。(4)农业机械作业对农作物的污染。农机作业或植保作业都会对农作物产生相应的污染,导致农作物农药化肥残留以及化学油脂等污染,不利于人民的饮食健康。

2农业机械污染防治的意义

农业机械在工作时的排放对农村地区的空气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近年来,国家也制定推出了农业机械的排放标准,用以限制农业机械作业的空气污染,以减缓我国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同时农业植保工作中所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基本保障。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耕地面积随之缩小,传统的人力耕作模式、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耕种的土地越来越贫瘠。同时,由于使用化肥量增长,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土层板结化。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深耕、精耕等作业,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还能够促进施肥技术向深层施肥发展,保证施肥过程的肥料不易被雨水带走。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宣传农药的合理使用知识,使农民养成合理喷药,不过量喷药的好习惯,因为过度使用农药会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喷洒型的农药还会影响周边的人畜健康。现阶段选择合理的喷药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和空气的污染,例如使用定量喷药技术,既可以保证农业丰收,又能最大程度减少污染。

3增强农业机械环保认识的措施

3.1提高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

做为农业机械管理人员,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农机管理服务的,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农业机械操作规范化,使农业机械功效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只有将规范的操作方法应用到日常操作中,杜绝带病行驶,才能减少农业机械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在维修和保养农业机械时,贯彻环保理念,合理回收废弃机油、液压油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只有建立一支具有环保意识的农业机械管理队伍,才能对农业机械环保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3.2健全农业机械管理制度

健全农机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农机的有效管理,从管理上治理农机污染问题。(1)对存在排污缺陷的农机实行召回制度,从法律层面规定生产者应对于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的农业机械进行召回。(2)完善对于农机报废的经济补贴制度,由于农民收入有限,对于新型农机购买力不高,所以政府应实行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对于农民报废的环境污染大的老旧设备,更换先进设备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帖,促进农民主动淘汰旧设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限制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比例与用量,减轻因农业作业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3对农机设计采用环保方式

第6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入到发展的新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立足实际,学者们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

1.农村环境污染根据污染源的不同,学者们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了分类。有学者将农村环境污染分为农村废弃物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和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污染。还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是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我国农村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和工业化、人口分布的城镇化以及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据此,进一步将农村环境污染分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够导致的污染。根据污染域的不同,学者们对农村的各种污染进行了具体研究。农村水污染严重。农村水污染主要指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早在1989年,就有学者考察了乡镇企业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有学者则以太湖流域污染为例,论证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种植业污染和养殖业污染。还有学者指出,农村生活垃圾会随雨水进入河流,进而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较大的威胁。农村土壤污染严重。有学者指出,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还有学者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空气污染严重。与水、土污染类似,各种来源的有害物质随着物质循环和流动会进入到大气之中,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另外,针对农村独有的秸秆焚烧问题,有学者结合实证指出,农业秸秆焚烧综合各种不利自然条件,会导致空气严重污染,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甚至更广泛区域的空气质量。

2.农村生态破坏对农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对于农村生态破坏,学界基本取得共识,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下降主要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导致。有学者指出,我国耕地资源自然质量不高。随着农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大型机械的使用,又引发了不少新生土壤问题。有学者则进一步指出,农村传统农业区和草原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植被破坏。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我国天然林覆盖率低,宜林地因各种占用还在大量减少,林木资源面临着乱砍滥伐、开发破坏和污染的威胁。同时,草地退化率也在逐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依然存在森林覆盖率低,草地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生态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胁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安全。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水土流失一直呈发展趋势,面积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现实,有学者指出,水土流失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水土流失会加剧土壤干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耕层浅薄和土壤沙化,这已成为我国耕地持续利用的一大制约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术界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概而言之,已有分析基本从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两大方面进行。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表层原因学界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表层原因的探讨,来自于对各种环境污染源和生态破坏源的分析。乡镇企业不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其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自1978年逐年增长,1988年的损失占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损失值的1/4。时至今天,乡镇企业发展质量提升,但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城市污染蔓延。自20世纪90年代,城市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学界关注。有学者考察了沈阳市区1980~1989年的“三废”排放情况,指出农村是城市“三废”的主要排放场。有学者以上海为例,谈及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形成的垃圾之灾、堆场之灾。农药和化肥滥用。有学者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论证了其80年代化肥和农药高施用量的严峻情况。进入21世纪,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亦是高居不下,成为全国农村的普遍问题。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农田、水体和食物的严重污染,对人民的健康产生巨大威胁,还对整个生态系统极为不利。其它原因。如矿产资源无序开采、农业地膜滥用、生活垃圾随意处理、农村养殖场布局不当等。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对各种污染源和破坏源进行总结之后,学界进行了深入地理论分析,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生产方式不科学。有学者指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农业生产方式休戚相关,认为现代农业大量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环境。有学者亦认为农村生产活动、农村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消费模式不合理。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模式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更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些学者亦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同农村消费模式有关。认为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所面临的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环境管理不力。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为目标建立起来的。因此,当前农村的环境管理不到位。有学者认为由于农村环境管理缺位,造成环境系统运行缺乏有效引导。另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未建立起系统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所致。农村环境资本滥用。有学者指出,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中有人口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资本滥用造成的。亦有学者认为,资源利用制度和产权管理制度存在弊端是行为短期化的根源,也是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其它原因。如农民生态和环保意识缺乏、村民利益共同体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能动性与自治功能欠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民价值观偏差等。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

基于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原因的分析,学术界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建言献策。转变发展观念。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转变不合理的发展观念,提升生态环保意识。有学者认为要抓好环保宣传教育,特别要注意强化以农民和农村环保基层工作者为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学者认为,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农民的价值观转换。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变生产方式。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有学者提出要发展生态产业,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有学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最有效途径。针对乡镇工业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有学者则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发展乡镇工业。转变消费模式。有学者认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包括农村的生产消费模式与生活消费模式,形成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的生态消费模式。有学者亦认为应该转变农村消费模式,实现生态消费。完善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管理应当借鉴城市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制度。有学者亦提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系统建设。有学者认为,农村是以农业经营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应该运用生态学原则建设农村,实现农村生态化。有学者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设计的新思路。还有学者基于对农村生态系统的认同,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支撑。有学者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农村生态环境。随着认识的深化,有学者提出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技术的系统组合,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有学者提出,为了彻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制定并完善资源税费,贯彻有偿使用制度。还有学者从公共环境意识、经济手段、所有权、行政领导责任制,立法和执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策。

四、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究竟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才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对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农业竞争力的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一些学者在构建现代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提及生态环境竞争力,体现了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学者在构建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涉及到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内容,其中包括资源利用率指标、生态功能效益指标、经济功能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还有学者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时,涉及到水土质量和产品质量水平、森林覆盖率等内容。这些研究都不是专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指标的研究,但是也反映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的一些重要方面。基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有学者们初步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对云南省元谋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一些学者则具体探讨了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及标准。还有学者分析了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并构建了福建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另有学者则从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农村地区的生态化程度。基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有学者将农村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认为农村生态复合系统结构的评价应该从系统的竞争能力、共生能力、再生能力、自生能力四个方面进行。

五、总结

第7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污染

1、研究背景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140万公顷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由此可见我国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较为严峻[1]。

在环境污染研究中,重金属多指Hg,Cd,Pb,Cr以及类金属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其次是指有一定毒性的一般元素,如Zn,Cu,Ni,Co,Sn等。人们所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于Zn,Cu,Cr,Cd,Pb,Ni,Hg,As8种重金属元素等引起的土壤污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如果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将直接导致粮食、蔬菜、瓜果等的重金属含量增加。同时因为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2]。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难以被分解、转化或吸收,所以充分认识土壤污染及危害,保护土壤,防治污染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大多数重金属是过渡性元素,而过渡性元素的原子具有其特有的电子层结构,这使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具有下列一系列特点;

(1)重金属具有可变价态,它能在一定的幅度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同价态的重金属具有不同的活性和毒性。

(2)重金属易在土壤环境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它也易与土壤中的一些无机酸发生反应生成硫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等。这些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溶解度较小,所以重金属不易迁移而易累积于土壤中,从而降低了污染危害范围扩大的可能性,但却使变长了污染区的危害周期和加大了重金属危害程度。

(3)重金属作为中心离子,能够接受多种阴离子和简单分子的独对电子,生成配位络合物:还可与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如腐殖质、蛋白质等生成鳌合物。上述反应增大了重金属在水中的溶解度,进而使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更易迁移‘从而增大了重金属污染区域范围。

重金属的所有这些化学特性,决定了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具有多变的迁移特性。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特点,除了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外,还有污染隐蔽性,而且它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其在污染和环境危害中的特殊作用。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下列途径:

(1)受污染的土壤直接暴露在环境中,动物或人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受污染的土壤颗粒等;

(2)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淋溶作用向下缓慢渗透,从而污染了地下水;

(3)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例如酸雨、施加土壤添加剂等因素,提高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使得重金属较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进入食物链后对动物和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4、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世界各国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目前,所采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

4.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生物的某些特性来适应、抑制和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措施。生物措施包括动物治理、微生物治理和植物治理三种方法。

动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虹蜕和鼠类)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蛆蜕,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灌水等方法驱出蛆叫集中处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也有一定的治理效果[3]。

植物治理是利用有些植物能忍耐和超量累积某种或某些重金属的特性来清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通常,它有三个部分组成:植物萃取技术、根际过滤技术、植物挥发技术。植物治理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超积累或耐重金属植物。

生物措施的优点是实施较简便、投资较少和对环境拢动少。缺点是治理效率低(如超积累植物通常都矮小、生物量低、生长缓慢且周期长),不能治理重污染土壤(因高耐重金属植物不易寻找)和被植物摄取的重金属因大多集中在根部而易重返土壤等。

4.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客土、换土、翻土、去表土等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污染物和多种条件。

客土是在污染土壤上加入未污染的新土;换土是将已污染的土壤移去,换上未污染的新土;翻土是将污染的表土翻至下层:去表土层是将污染的表土移去。这些方法能使耕作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降至临界浓度以下,或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而达到控制危害的目的。

用工程措施来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效果彻底、稳定等优点,是一种治本的措施。但由于存在实施繁复、治理费用高和易引起土壤肥力减弱等缺点。因而一般适用于小面积、重污染的土壤。

4.3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是因地制宜的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以及在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

用农业措施来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可与常规农事操作结合起来进行、费用较低、实施较方便等优点,但存在有些方法周期长和效果不显著等缺点,农业措施适合于中、轻度污染土壤的治理。

4.4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是向污染土壤投加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和粘粒的含量,以及改变pH,Eh和电导等理化性质,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等作用,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用改良措施来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其治理效果和费用都适中,对污染不太重的土壤特别适用。但需加强管理,防止重金属的再度活化。

5、结论

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加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高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污染一旦发生,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难以进行彻底恢复。目前,己有一些污染土壤治理的方法,但从其发展和需求来看,还须发展更加有效的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志良,仇荣亮.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J]环境保护,2002.29(6).21-23.

第8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促转型、抓改革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主线和省、*市环保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生态市的要求,整合资源,齐抓共管,推进节能减排,开展重点整治,打击不法排污,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整治总体目标和要求

总体目标: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实现比上年削减3.5%和3.6%的目标。全市8个市控断面和出境水断面的水质、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比20*年有明显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达到90%,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和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60%以上;企业飞行监测达标排放率保持在95%以上。

总体要求: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三铁”方针,确保实现“三大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圆满完成、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环境腐败案件;着力突出“三个重点”:加强环境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强化“三项举措”:推进制度创新、营造环保氛围、提升队伍素质,努力实现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工作

(一)污染减排工作

1.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实现比上年削减3.5%、3.6%的目标。

2.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确保数据质量。

3.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核查、预警、考核和公告等制度建设,按要求建立污染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账。

4.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推进印染、造纸、化工、制革等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5.加快拆除链条炉、抛煤炉和集中供热区域内的分散小锅炉。热电企业年度用煤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用煤指标范围内。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

1.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防止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和防治,加大定期监测密度。

2.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按照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建设饮用水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

3.深入实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浙江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太湖流域“十一五”治理任务。

(三)工业污染防治工作

1.推动今年56个二级管网范围内污水排放企业的集污支管网建设和入网工作,确保市级飞行监测达标率达到95%以上。

2.进一步推进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按照上级整治办的要求,全市二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在2009年底完成环境整治任务。

3.基本完成高桥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不达标、龙翔化工园区废气和废水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制革行业重金属污染、污水处理厂及所有排放氮磷企业废水超标、植绒行业废气污染等问题。高桥屠甸蔬菜加工废水污染问题提出整治方案。

4.切实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完成省、*市下达的规划环评任务,把规划环评作为环保部门参与宏观决策的重要切入点,加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的衔接,增强其约束力。

5.严格实施建设项目总量削减替代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加强房地产业开工许可等关键环节的环保审查,实现关口前移,加强房地产业“三同时”验收工作。

6.加强监测力量,提高监测能力,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进一步推进企业污水排放总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对超浓度、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一律实施限期整改。

7.加强全省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的环境监管,全面建成治污设施,建立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

8.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标、超总量排污。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不能限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

9.开展浙江晟钛科技工业有限公司、*市恒越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及*市汉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省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市钢铁有限公司、*市新光明印染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市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10.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

(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截污纳管集中处置率。

2.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和在线监测装置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配套脱氮除磷设施。

3.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限期治理,逾期仍未实现达标排放的,对其规划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限批。

4.健全固体废弃物环境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分类收集系统,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综合性和专业性处置机构有机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

5.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置历史遗留的危险废物。研究出台污泥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启动污泥处理项目建设。

6.出台市区大气污染整治三年规划和市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三年整治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工业企业锅炉升级改造,限期淘汰燃煤锅炉。

7.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入网企业执法检查,提高入网水质达标率,以确保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对城市生活污水入网工作进行全面排查,对未入网小区提出整改意见,落实责任主体。

(五)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实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完成省级督办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

3.组织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

4.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临近镇和行政村的截污纳管建设,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镇和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5.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6.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

7.全面实施河道清淤、清障、保洁。努力恢复河道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禁随意填埋或改变河道池塘用途。

8.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绿化美化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

(六)生态修复保护

1.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

2.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强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

3.科学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并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4.继续开展主要骨干河道、河网生态护岸综合治理。科学调度水资源,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

5.地下水禁限采地区要加快地表水厂管网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区域一体化供水。加强执法检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及时查处违法开挖新井的行为。

6.加强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弃土方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通道建设。

7.继续开展“三沿五区”坟墓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8.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

(七)生态创建

1.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推进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巩固提高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成果,营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

3.创建生态村、生态镇(街道)。注重生态创建实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生态创建考核验收关。

(八)其它

1.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面。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2.按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执法机构建设。

3.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决策系统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及信息传输系统。

4.整合环保志愿者力量,扩大参与者的数量,提高骨干参与者的组织能力。搭建环保志愿者网上交流平台,促进环保活动的经常性沟通交流。

5.围绕“生态*”建设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宣传投入,开辟生态文明宣传新途径,建立环境新闻宣传奖励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环境污染整治实行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制。各镇街道、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市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分解落实整治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各镇街道、相关部门要按照确定的任务和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市政府确定的环境污染整治重点工作,要进一步细化,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二)加强环保执法、推进协作监督

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环境污染整治监督机制。认真实施污染有奖举报制度,积极组织开展群众举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认真组织污染整治专项检查,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曝光,并根据《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9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1. 挖掘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资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1)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中,从学习水污染的原因入手,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节约用水,以及如何避免和防止水污染。保护水源环境,才能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等基本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禁止在水中排放油类等有毒废液、生活垃圾等各类固体废物;还要自觉遵守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提倡废水处理循环综合利用等法律责任,提高了学生对《水污染保护法》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的认识。

(2)在《空气》的教学中,从学习空气污染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一年四季中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空气污染指标,了解大气污染和有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及其不良后果,使学生产生危机意识,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保护法》的认识。

(3)在《化学肥料》、《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有机合成材料》的教学中,从学习土壤污染入手,教师列举大量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并展示土壤污染的图片和播放有关视频,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了解使用化肥和农药、塑料、废电池等对土壤的污染,使学生认识到造成土地、森林、草原、矿产、渔业等资源破坏的原因,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法》的认识。

2. 挖掘有关矿产资源的教学资源,增强资源危机意识。在《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燃料与热量》的教学中,从学习金属资源和化石燃料入手,让学生了解我国有限的矿产资源(如,铁、铜)、了解综合利用煤和石油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禁止任何个人进入他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等法律内容,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法》的认识。

3. 挖掘有关食品安全的教学资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中,从食品中某些化学元素的过量问题、在食品中掺杂有害物质或有害元素等问题入手,了解福尔马林对蛋白质的变性、过期的发霉食品对人体的危害,从而使学生了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法》的认识。

4. 挖掘有关消防的教学资源,增强防火意识。在《燃烧和灭火》教学中,播放由电器的使用不当而引起的火灾、由煤气泄露而引起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因燃放烟花爆竹或随意丢弃烟头而发生的火灾、在火灾现场因不懂得自救方法或不熟悉消防器材的操作而发生的各种事故和恶性后果等视频和有关图片,各种惨痛的火灾事实(尤其是对人体的伤害)能强烈的震撼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顺利引导学生学习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对易燃易爆品的存放和使用等常识。要求学生积极学习自救常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配合学校的疏散演练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和灭火能力。

二、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学习法律的意义

1. 利用举行小型的主题班会,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以《爱护水和节约水的做法》为主题,使学生明确爱护水的理由、深刻体会水污染的严重性,并检讨生活中浪费水的做法、交流节约水的方法,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我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主题列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种问题。如,一次性餐具包装袋里面发现头发、买到过期或变质食品、食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有被改动的痕迹、随意提高某些专营商品的价格(如2011年3月份发生的哄抬食盐价案)的违法行为等问题展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并展开交流,讨论依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掌握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学生身边不曾注意到的违法行为等实际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以《我的“低碳生活”》为主题,列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全球气候变暖而尽一份爱心,交流为此所努力采取的力所能及的各种各样好的实际做法,供全班学生评价和效仿。

2. 利用开展辩论会,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以《使用塑料的好处和坏处》为话题,开展辩论使用塑料对人类的各种有利面和不利面,从而使学生体会白色污染的危害、认识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及其必要性;以《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为话题,开展辩论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有利面和不利面,使学生认识物质的两面性,学会尽量克服物质的不利面而多利用物质的有利面,并让学生了解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做法,培养自觉依法做事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