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贫困生扶贫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贫困生扶贫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贫困生扶贫心得

第1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17-03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与本科院校的贫困生相比,在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的现实面前,高职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贫困以外,其面临的就业形势为更严峻,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底层,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扶助研究,探索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促进高职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校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高度重视高职贫困生的心理扶助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体系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成立贫困生心理扶助组织机构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是否能得到切实加强,关键在领导。领导认识到位,思想才能统一,工作才能落实。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断增多,贫困生心理问题随之日益凸显,我院在2001年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时,学院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扶助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里除了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外,还特设了“贫困生心理扶助办公室”,办公室设有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院分管学工领导、院学生工作处领导、院学生资助办主任、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系部分管学工领导和系心理工作站站长组成,全面负责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管理。制定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实施细则,理顺贫困生心理扶助与学院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协作,为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

1.开展贫困生心理普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成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内容、途径、措施。我们把开展贫困生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将开展这一工作作为衡量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高职贫困生心理普查工作安排在每年9月下旬,之所以安排在这一时间段进行,主要是这时学院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刚好结束,贫困生名单确定之后,贫困生普查对象也就确定。二是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学院进行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的时间,对于大一新生的贫困生心理普查可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同时进行,避免重复,有利于降低普查成本。三是此时绝大多数毕业班学生尚未离校顶岗实习,便于普查的组织和管理,即便是有少数毕业班学生已外出顶岗实习,但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结束后,其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电话等联系方式将贫困生认定结果通知学生的同时,向毕业班贫困学生讲明心理普查的意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登录学院心理测评网站进行心理普查测试,学生还是能够很好地配合学院这项工作的。一般情况下,出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大学生心理普查,我们是以组织全院学生集中网上施测的方式,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合进行,而对于贫困生心理普查则是采用UPI、SCL-90和EPQA(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三个量表同时施测,学生均能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进行测试,能自我控制答题时间,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教学中增设“贫困与应对”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为高职院校必修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1]。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各地各高职院校均陆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开设。然而,综观国内出版的琳琅满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却鲜有提及“贫困”的内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也未曾提及,面对约占高校在校学生25%的高校贫困生,同时,高职院校80%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从我院近十年来的贫困生认定统计来看,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达34%左右,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如果我们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上回避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至少可以说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合理的。我们在“面对挫折”这一教学章节中加入了“贫困与应对”一节,主要内容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含义及其界定,经济困难家庭的致贫因素分析,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关系,贫困与应对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以阳光心态看待贫困,让学生理解贫困与挫折同样给人磨砺,同样是人生的精神财富,贫困同样可以转化为人生奋进的正能量。通过教学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去学习,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扰,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使他们具备健全人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第2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 高职贫困生 自信心培养 意义

一、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许多单位要求高学历的今天,他们的发展道路似乎没那么幸运。高职贫困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身的发展受到更多因素的限制,往往不够自信,承受着多方压力。

(一)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状

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有普通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我们这里指的高职贫困生,主要是从狭义意义上而言,也就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的困难使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着压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学习和生活,在经济条件不理想的背后,还潜伏着比现实经济问题更为严峻的“心理贫困”问题。

自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感较低,使得高职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角色。他们往往无可奈何选择高职教育,潜意识里压抑、自卑,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自身会产生挫败感,自责感和无能感,并且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很难在挫折面前进行心理调适,矛盾交织在一起,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排解,达到心理平衡,这也加深了他们的心理问题。高职贫困生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总体自信水平上低于非贫困生,这种自信心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高职贫困生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高于高职非贫困生组,且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其他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说明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经对比分析,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

(二)影响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因素

1. 客观原因

高职贫困生自信心受到多面环境的影响,贫困学生多数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家庭环境对其影响深远,家庭的不富裕使得他们的自信心不足;高职学生心理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数字化时代下,电子产品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同学之间会互相比较,也使得贫困学生的自信心遭到打击;市场经济产生追逐金钱的浪潮,使得拥有财富似乎成了成功的标志,高职贫困生囊中无物,势必对他们心理造成压力;虽说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贫困学习完成学业的政策制度,但是由于资格审查的困难,不可避免有些人滥竽充数挤掉了本属于真正贫困生的名额,而且由于一部分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没做好,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资金支持,觉得挂上 “贫困”的帽子有碍面子;毕业就业时,高职贫困学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就更少了,加上语言交流表达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 主观原因

首先,高职贫困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多数贫困学生来自农村,在农村他们往往得到正面评价,家里人也相对支持,但是随着到达城市,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意识到自己并非那样优秀,加之就业竞争激烈,他们产生失落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其次,高职贫困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在高中接受的是“重才”的教育,对人际交流,说话做事,挫折教育等做得不足,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导致他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没能很好调试过来。对高职院校的消极态度,对自我要求不严,对职业目标追求的不明确,使得不能很好地肯定自己。最后,高职贫困生不够脚踏实地的现象。他们由于经济上的不足,多数有发愤图强的愿望,但是由于没有制订规划,挫折承受能力又不强,导致在行为上不能很好坚持,这种缺乏规划的努力没有真正改变他们的现状,也导致他们觉得命运不公。

二、团体辅导对高职贫困生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

针对高职贫困生在自信心表现方面的特点和原因,探讨团体辅导对高职贫困生所起的作用,对促进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指引学生方向上有重要意义。

(一)团体辅导能培养高职贫困生的积极情绪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对贫困生情绪的调节,自我认同度的提升有良好的辅助效果。团体辅导一般包括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学习辅导、情绪调节、自我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它通过专业老师对其成

员进行引导,在帮助贫困生增强个人心理素质的同时,增强了成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高职贫困生群体一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他们能体会到其他贫困生的处境,在团体辅导中,他们相互之间分享有益的经验,感受着彼此的温暖,进而更有利于消除心理障碍。成员之间通过互动合作,在活动中达到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等目的。贫困学生的积极情绪得到了培养,他们就能更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变得更自信从容。

(二)团体辅导能提高高职贫困生的自我认同感

以团体辅导这种方法干预高职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去发现身上的闪光点,使得平时没有注意到,或是对自己认识不够的地方进行肯定,会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同时对挫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在互动交流中要求学生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让高职贫困生认识到挫折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提高挫折承受力也具有现实的意义。贫困生由于自身和客观的一些条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正常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因为一些挫折就一味地否定自己,磨灭了自信,产生挫折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团体辅导中,把面对贫困的学生集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也使得有了相互依靠和支持的伙伴,在交流中,可以让成员说出自己应对挫折的方法,然后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多样的方式,例如榜样学习,反面教育,行为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辅导,有针对性地关注贫困生普遍存在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提高辅导效果。

(三)团体辅导丰富了培养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方法

团体辅导提倡“助人自助”,把解决问题的工作交给学生,实现在观察和互动中的自我成长,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扰。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方式的丰富和创新,在这里,高职贫困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接受思想,并且用这种体验去解决生活中的事情。相比传统方法内容空洞,忽视学生真正心理特点的问题,团体辅导在培养高职贫困生自信心方面,善于利用丰富的形式进行引导,更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理解的环境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把握团体辅导对高职贫困生自信心培养的原则

探索团体辅导培养贫困学生自信心的意义,寻找出路,是对高职贫困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的要求,这对稳定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团体辅导是,要把握如下一些原则:

(一)坚持多样性原则

团体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应当采取运用聆听、接纳、参与、疏导来进行,可通过情绪宣泄法、正强化法、惩罚法、松弛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治法等解决高职贫困生在学习适应不良,情绪调控不够成熟、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运用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应对不同的心理状况,行为特点开展活动。

(二)坚持动态性原则

现在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大多是个性鲜明的90后,加上社会发展迅速,影响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因素也复杂起来。团体辅导除了分析经常性影响因素外,也应考虑时代的变化,分析形势,把握问题。对现在的贫困学生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辅导方法,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关于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成果。

(三)坚持分层性原则

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不区别对待,分析特殊情况,可能会导致在进行工作时“白做工”。把贫困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自信心缺失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分出层次来,才更利于辅导。

【参考文献】

第3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职本科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24-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复合型的职业人才。随着市场导向和国家政策引导,国内要求开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多省市进行了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然而,在高职本科教育中贫困生现象随之凸显,严重影响着高职本科教育的稳定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本科教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办好高职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定量研究来看,图雅、曾天德等人的研究显示,经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共11个维度上,贫困生某几个维度或全部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可能存在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从定性研究来看,已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绝对贫困造成心理的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生活上的忧虑和学习上的焦虑使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过于自尊和敏感,不愿袒露物质上的贫乏;自卑心理严重,自我封闭意识强,惧怕交往(尤其是与异往);心态冷漠,情绪波动大,内心比较脆弱,感情容易受伤害。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院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状况、道德状况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发现我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差异较大,贫困生存在心理矛盾、道德滑坡、思想消极甚至偏激等特点;同时,结合我院心理咨询个案与贫困生日常管理工作,总结出我院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 自卑与自尊并存的矛盾心态

自卑,又称“自我否定”。由于经济补给不足,现实生活窘迫,一方面是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致使贫困生及其家庭背负起沉重的经济包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其引以为傲的优秀成绩与非贫困生的多才多艺相形见绌,容易使他们重新以消极否定的基调重新定义自我。另外,社会主流价值中贫困大学生被认定为是弱势群体,大众的过分同情与怜悯,还有或多或少的嘲讽、蔑视或侮辱等不公正对待,使其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大学校园出现了“拼爹”、炫耀、攀比之风,贫困大学生无法满足此心理需求,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绪体验慢慢在内心深处滋长。因此,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自尊感体现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与认可。贫困大学生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内心非常敏感,不愿过多袒露物质上的贫乏,想通过自立自强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部分贫困生自我认识狭隘、个人价值观老旧,坚信自己是“千里马”,只是没有遇见“伯乐”,不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不能跟随时代进步而更新自我的认识。

二 焦虑和忧郁

焦虑指对当前或将来会出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环境、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潜在威胁,可能会有某种不良后果出现时的紧张、不安情绪。目前,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如大海波浪,一浪接一浪拍打在他们身上:经济压力(学费、生活费等)、学习压力(专业知识、职业

技能)、毕业压力、就业压力、人脉压力、前景压力等等。他们需要顾虑的事情太多,精神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的状态,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分散,做事达不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进一步引起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负面情绪。

三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贫困、社会偏见、过分同情与怜悯,部分贫困生易引起无助、多疑、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体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喜欢采取退缩、逃避、离群等行为方式来保护自我,同学间的聚会、学校的集体活动或节假日的结伴外出活动他们都不愿或无力参与,这使他们与身边同伴的关系慢慢疏远,同学关系也随之紧张。此外,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贫困生内向、羞涩,不善言语,与周围同学存在沟通障碍,对于同学之间的误会、摩擦和碰撞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同学关系疏离,矛盾激化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四 思想偏激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内向、敏感、焦虑、忧郁等特质,内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又极强,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让他们感觉受到极大“伤害”,情绪波动强烈;又加上成长环境的单一,使自身认识片面、陈旧,人生观、价值观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自我意识狭隘,心胸不够宽广,导致他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难免带有成见与偏见,有绝对化、片面化倾向,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事物中的消极面,极易产生消极厌世的观念。有时对待不满意的事情,言辞激烈,莽撞从事,不顾及后果。

五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针对我院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再结合我院办学特色与理念:培养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过硬、职业技能过强、有理想、有信念的有为青年,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最核心的活动是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前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激环境、自我意识、自信心、观察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团队协作、生涯规划八次团体心理辅导来提高贫困生的健商与情商。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良好,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是愉快的,活动过程逻辑性强,有目标;团体氛围友善、温暖、融洽、轻松、信任、接纳;辅导内容有价值,对个体实质性的帮助非常大,能够帮助他们或多或少地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能够加深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增进人际交往,学会一些生活技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展望未来。成员们表示:“团体心理辅导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真正感受到了人的多面性,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我在活动里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存活的方式,使我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我从团体活动中看到了信任、责任、团队协作,让我懂得了团结协作就是力量,增加了对他人的信任,对别人的责任感,学会了去加入团队,发挥自己的才能。”

已有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有效性和长期性,我院对参与成员进行了长期跟踪,对其行为举止进行长期观察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心谈心,发现参与者的行为举止有所改变,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与人交往相较之前增多;价值观也有所改变,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正确认识贫困,有意识地抵制校园里存在的不良现象。

高职本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既有固有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功能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青.以团体心理咨询为核心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4):79~81

[2]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3]牟艳娟.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状况综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9):83~84

[4]蓝琼丽、唐峥华、秦小云等.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27~29

[5]刘吕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精神扶贫[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8~20

第4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关键词:自强社 贫困生 教育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进入大学,这给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2005年全国公办高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约占到了20%,数量巨大。因此,找到适合高校贫困生的教育与服务体系成为学生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贫困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服务体系主要围绕助学与资助工作展开,资助体系日益完善,才能更好地为贫困生的教育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贫困生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感恩、心理健康、诚信等方面,服务主要包括“奖、助、贷、减(免)”等日常事务,最重要的是高校贫困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目前,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障,但是高校贫困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待探索和实践。因此,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服务体系的重点是始终坚持“扶贫与励志携手,助学与育人同步”的思想,着力引导贫困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营造“以学习为荣、以提高能力为荣”的良好氛围,克服依赖心理,达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将物质资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引导他们从思想和精神上脱贫。为此,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强社为实践例子,提出了以贫困生社团为依托,探索高校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二、高校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形成的条件

1.物质助困——基本条件

高校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分为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及缓交、勤工助学等方式。在高校学生工作处的领导下,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精心组织和安排好国家以及社会的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保证每一个贫困生每年都能获得国家及社会的一份资助。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贫困生资助的主要手段,贷款金额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勤工助学主要在校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物质助困工作的正常化是高校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2.贫困生社团——重要保障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建立和发展作为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的载体,它的发展和完善与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的形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院贫困生社团——自强社主要由要求自强、自立的非贫困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分为常任社员和基础社员。目前,社团包括指导老师、社长和副社长各1名,外事资源部、技能部、编宣部、活动策划部、励志部、信联部6个部门,基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系统化建设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基本思路为:社团结构设置合理,章程、活动制度化、有序性,学生干部、社员培养的科学性,社团各部门的凝聚力高,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表彰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进行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最后进行总结,实现章程的修订、活动的创新、社团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贫困生社团实现系统化管理是高校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形成的重要保障。

三、高校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高校贫困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以“自立、自强、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是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团体。在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贫困生社团组织——自强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为学院探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给予贫困生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其探索并实践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服务的新模式,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助困,使贫困生的教育与管理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

1.物质资助工作的具体展开

第一,每年新生入学组织自强社志愿服务者,在学院“绿色通道”协助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并宣传社团,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入校就感觉到温暖,踊跃加入到贫困生社团的大家庭中来。

第二,信联部负责管理整个学院的安全信息员和组织安排各种资助工作及相关文件精神的传达,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包括“奖、贷、勤、减(免)补”以及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等。

第三,外事资源部协助辅导员管理对贫困生进行勤工助学量化管理,扩宽勤工助学渠道,为社团筹集自强社基金及“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的评选等。

2.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贫困生社团给贫困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以社团为载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贫困生的教育服务与管理。

第一,贫困生的教育和培养。贫困生的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感恩、诚信等,低年级主要进行思想政治、感恩、励志、心理健康教育,高年级结合国家助学贷款进行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高校贫困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牢牢抓紧大学四年的时间,教育和培养的基本思路为:贫困生教育(讲座)——技能培训——比赛——实现就业。其中,技能部培训技能方向有高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礼仪、舞蹈、数学建模等,比赛主要包括数学建模、简历制作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

第二,贫困生“特色活动”。贫困生社团成员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主,非经济困难学生为辅,它的特殊性需要尝试并探索适合该群体的特色活动,活动应本着“需要锻炼什么就开展什么,什么实效性好就多开展”的原则,营造一种奋发向上,不断锻炼和培养自我的氛围。现阶段,我院自强社的特色活动分为“唱响青春,凝聚你我”合唱比赛、趣味运动会、趣味演讲比赛等。

第三,爱心图书馆和自强社基金。爱心图书馆和自强社基金是自强社发展的辅助措施。爱心图书馆图书的募捐和“爱心书架”,让贫困生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观念的转变。自强社基金为高校贫困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基金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全体社员自愿筹集,给每一个社员感觉到作为“家”里的主人,最终从经济上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第四,创新实践基地。贫困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只是开展适合贫困生的“特色活动”,更重要的是从专业技能上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竞争力。自强社与学院各个系、专业导师、科技协会联合建立创新实践基地,进行院系两级管理,坚持“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就业”的方针,培养贫困生的创新精神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贫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贫困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通过社团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教育与服务体系,帮助贫困生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人生信条,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自强不息、信心百倍”的拼搏精神。实践证明,以社团为载体能有效地构建高效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的新模式,能保证贫困生工作的物质资助和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融合,为今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第5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贫困心理 探析 干预

随着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施行,加上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扩大,在高校中随之出现了相当数量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或难以支付教育费用的贫困生群体。根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20%,达270万左右,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在60万至20万之间,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在学校生活中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存在着普遍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人敏感、心理焦虑、抑郁、内向和不稳定、自卑等,即由经济贫困衍生出“贫困心理”。研究发现,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在解决贫困生的“贫困心理”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低效性,因此,亟待研究和建立更为系统科学的资助模式和资助体系。

一、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现象的主要表现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大,而且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研究表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较,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其贫困心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状态是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的体现,由于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大多较强,遇事不轻易求助,心理上表现为敏感多疑,怕别人看不起和怜悯自己,因此有些贫困生会拒绝别人的真诚帮助。

2.心理焦虑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其在学习和生活均出现物质上的匮乏,长期处于“思而不得”的心理焦虑和紧张状态。张建卫在研究中发现,家庭贫困往往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问卷调查的63种应激事件中,贫困生在17种应激事件上的压力值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3.抑郁和自卑

贫困大学生与一般普通大学生在经济生活和生活阅历上有着较大的反差,刚进入高校时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而导致严重自卑心理,长时间的自卑,容易使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

4.内向和不稳定

贫困大学生对生活的艰辛有着较多的心理体验,容易出现心态漠然而又感情用事,内心往往比较脆弱,有时会表现出反常行为。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内向和明显内向,不稳定和明显不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的差异,经济贫困对贫困生个体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贫困因素对大部分贫困生会直接产生心理压力。综合分析,中国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现象是多个社会因素并发的结果,其“贫困心理”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经济贫困因素以外,还与其它的社会因素有关。

1.家庭经济贫困和家庭教育缺陷

社会贫富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社会变化也导致了校园贫富差距加大,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给那些经济上贫困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冲击着多年主流教育使他们形成的人生和价值观念。在大学里,贫困大学生必须思考更多的有关学习以外的问题,他们必须省吃简用以维持生活和学业,贫困导致的生活压力对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许多贫困大学生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到社会中打工挣钱以维持学业,因而可能造成学业的荒疏,也就是说,和一般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除了面临生活压力以外还有可能接踵而至的学习压力。特别是一些贫困大学生本身由于营养不良,造成身体素质欠佳,易患疾病等导致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的进一步贫困化。

家庭教育对经济贫困生的贫困心理的防御能力,也有直接的影响也有直接的影响。由于贫困生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几代文盲,在学习上无法帮助自己的子女,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而粗暴,很难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因此,贫困生本身的个性品格水平对于其心理发展也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2.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缺陷

贫困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主观因素使他们的学习压力比其他学生更大,付出的努力也比其他人多。但他们遇到的客观问题是,贫困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等落后地区,教育质量,学习条件,文化氛围都相对落后,加上师资缺乏,因此,很多贫困生在学习能力上与一般大学生比较也存在较大差异,加上他们学习资源的缺乏,使他们在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上要困难一些。更有不少的贫困生边学习边工作,使得学习精力分散,对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种综合素质的差异在校内可能并不明显,但在就业过程中则毫无保留的显现出来,因为个人择业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3.社会病态心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中各种生活现象不断煽动着校园内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从而给囊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刺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单极目标的亚文化,一些人的人生价值观极度扭曲,“笑贫不笑”的病态社会心理和拜金主义的盛行,使社会人际关系变得现实、势利和冷漠,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也随之加剧,物质利益的作用在他们的眼中被夸大,经济贫困的折磨和社会病态心理影响,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失去平衡。在这种不成熟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条件下,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他们的心理表现为害怕同学笑话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等,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生活观念失去了基本的防御能力。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有的贫困生在生活上片面的攀比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在不良思想动机的作用下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甚至做出一些违法事情。

三、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校扶贫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与管理

目前,政府已在各高校建立起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扶贫体系,试图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但据调查发现,整个贫困生的政策资助体系在施行中确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分析缺乏科学标准,学校和老师等政策执行者很难界定救助范围,造成高校扶贫工作信息不对称,使得政策的施行在很多时候呈现“模糊化操作”,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到政策施行效果。再如,高校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不统一,使很多资助政策流于形式。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缺少客观上的公平和连续性,使很多贫困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资助。

2.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形式单一,忽略非经济需求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注重为学生争取物质资源以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上的负担,但没有看到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上的影响,缺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由于经济背景的差别以及特殊的生活阅历,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生的见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不如发达地区的学生强,其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综合素质偏差。同时,由于贫困生因想掩饰自己自卑变得过于敏感,对社会各种资助活动进行无所顾忌的宣传或报道,使一部分贫困生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产生心理挫伤,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势地位,使受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就是说,我们的资助体系和模式基本上只注重经济需求而忽略了贫困生情感需求,造成经济贫困解决了,心理贫困越发严重。

3.一些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忽略了贫困生的隐私权保护

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可能部分也缘于高校在进行资助的时候忽视了对贫困生个人隐私的保护。高校在帮助贫困生的时候,为了实现所谓的“阳光操作”,对贫困生的身份和真伪进行多次审核甚至公示,贫困生的家庭成员生活状况与收入水平等情况或不幸遭遇等隐私都成了公开的秘密,结果导致贫困生不愿意被人知道的隐私被广泛传播,其在社交身份自然被打下“贫困”的烙印,被贴上这种“标签”后的贫困生,往往心情沉重并表现自卑,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变得更加不合群,不快乐。

四、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干预体系建设

研究认为,仅靠经济扶贫的方法难以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事实上,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高校扶贫工作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在资助过程中遵循贫困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建立一个包含对优化和加强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对社会捐助者的资助方式进行科学改进、重视贫困生的情感和人格需求以及树立和宏扬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等多管齐下的干预体系,工作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有效防止“经济贫困生”向“心理贫困生”的转化,才能使高校贫困生问题最终得到科学解决。

1.优化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经济扶贫的方式来解决,相对而言,对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研究和重视不足,造成高校贫困生工作未能在根本上获得突破。心理贫困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人格损害要远胜经济贫困,使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脱贫致富”,克服“人穷志短”的不正常心态,优化贫困生心理干预和管理方法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贫困生管理工作不能限于经济扶贫,而应重视对他们的心理照应。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来说,使贫困生建立起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有效的心理救助方法。如组织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等对学生进行心理防御机制建设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及相关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压力。同时,高校的学工人员和心理教师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科学心理辅导方法研究与运用,帮助贫困生在相似群体中缓解压力、互相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成熟的应对心理问题,提高自尊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贫困生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更是精神问题。对于贫困生,通过经济资助可能会解决贫困生求学上的物质需求,但不可能解决解决因贫困产生的其他心理问题。因此,在经济帮助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进行精神解困,避免贫困生成为经济和思想上的“双困生”。高校应定期为贫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观察,作为资助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参考。

2.重视社会支持体系的情感援助功能

在许多人看来,贫困生社会支持体系就是“经济扶贫”,这种对扶贫工作的粗浅理解已被证明是不完整的,社会支持在一般人看来就是社会机构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救助而已,其实它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理解和社会认同等情感内容。虽然争取捐款和发放救助是贫困生社会支持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社会支持体系的情感援助功能,使他们在物质上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心理上也同样感觉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使救助方和被救助方在社会责任和社会感激的互动中实现救助工作。良好的社会支持既可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又可以为个体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情感安慰,降低个体感受压力的严重程度,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3.强调资助方式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目前,有些高校为有效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和人性需要,一改以前在扶贫工作中的“阳光操作”方法,对贫困生的资助采用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化方式即“隐性补助”的操作手法,该方法让学校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经济帮助,体现了对受助者的关怀,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因此,期待更多的人性化资助方式运用于我们的高校扶贫工作中。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贫困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来自于他们生活环境,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既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非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高等学府作为社会先进文化教育的领地,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校园气氛是其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有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由于贫困大学生在内心里希望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因此,在着力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各种困难时,我们还应重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强调人格平等,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一方面,必须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应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别人关心和支持,明白贫困只是暂时的,自觉抵制以贫为耻的不良思想;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对非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平等教育,因为人格平等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基本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优越感强,平时又爱吹嘘的学生,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使他们明白健康的人格应该是理解、宽容和平等,使贫困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帮助贫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树立自信心是非常有益的。

虽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象的直接根源是家庭经济贫困引起的,但“心理贫困”的引发却和较多的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在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工作上,我们必须多管齐下,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生“贫困心理”干预体系,为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卫,刘玉新,李顺.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261.

[2]孟庆良,马力,全建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2):27-28.

[3]曲晶.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07,(3):190.

[4]李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7,(1):117-121.

[5]林敬平.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的社会学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3):33-36.

[6]刘梦青.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与隐私权保护[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4(3):63-66.

第6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14岁时,她就已用8年的时间,向全国各地捐款8万多元。捐赠,频繁如郭秦的寻常生活。不信?你看――向青海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鸟岛小学汇款1400元;向陕西安康前丰小学汇款500元;向张家港旭东民工子弟学校捐款500元;向青海鸟岛小学汇款1550元;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款300元用于向地震灾区学生赠送优秀出版物;向市儿童福利院孤儿捐款200元……仅半年,已有12次捐赠。

郭秦这么有爱心,她家很富裕吗?其实,郭秦家的生活一直是紧紧巴巴的,爸爸是个机关普通工作人员,妈妈还下了岗!然而,并不富裕的父母却非常珍视女儿的爱心,还精心创造时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女儿天性中丰富的情感。

三年级的那年暑假,郭秦跟妈妈回陕西安康老家。路途中,她看到了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洪水过后,双堰小学的教室被冲毁,只有一堵墙立在那里,墙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郭秦的心像被什么狠狠地揪了起来。她摸摸口袋,里头正揣着自己获得的1000元作文竞赛奖金,这是她原本想用来孝敬外公外婆的。那一刻,她果断地决定:把这笔钱捐给双堰小学。决定得到了全家的一致支持。后来,郭秦又先后向双堰小学捐钱物3次。

在给予中,郭秦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和快乐,而这种快乐也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快来看看郭秦的获奖证书吧:7岁,童话《我是一只布谷鸟》获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读写算》期刊全国征文一等奖,得第一笔奖金250元;出版童话书《蓓蕾》共得版税、稿费4万;香港青年文学奖得奖金2万;世界华人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作品奖奖金1.6万;中山微型文学奖奖金5000元……至今,这个童话高手凭借写童话,就获得奖金和稿费11万多。

原来,郭秦捐出去的钱都是她自己挣来的!在给予中获得快乐,在创作中得到新的满足……郭秦在并不富裕的父母的支持下,变得越来越“富有”了。她还成立了自己的爱心基金会。那还得从郭秦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说起――报道里说,张家港旭东民工子弟学校有不少贫困学生,他们生活拮据,有的人甚至连学习用具都买不起。郭秦深受触动,便拿出自己的500元稿费作为启动资金,发起成立了一个爱心基金。至今,爱心基金会已接受捐赠9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30人次。其中,就有郭秦捐赠出的2800元。

郭秦的爱心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她先后获得了国家慈善公益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提名奖,全国文明青少年标兵、中国十大青年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还成了“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第7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一、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

在开展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注重师德建设,强调教师示范作用。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以“三爱”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学理论、导行为,办论坛、推典型,提升了教师的师德理论素养。同时,把高尚的师德付诸于行动,广泛开展“帮扶贫困生、学困生、留守生”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

在养成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劳动实践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和学生一道参与;升旗仪式时,统一服装,整齐列队,与学生一起肃立,高唱国歌;值班教师佩戴值班标志,按时到岗,站姿端正……教师以自己美好的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二、用健全的制度引导学生

1.加强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我校组织学生重点学习和践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白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有章可循。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本校的《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抓好学生从离开家门入校到放学离校回家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内容涵盖了文明礼仪、课堂教学、课间活动、安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行为规范要求。

2.完善良好习惯的养成制度

我校结合实际执行了以下几个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制度:

一是行为习惯养成制度。我校重点加强了课堂、课间、午休和放学四个时段的养成教育,做到了严要求、勤督促、重过程、讲实效。

课堂上,要求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端坐唱歌,等老师到来时起立问候,然后大声呼喊励志口号;上课时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下课后先整理好桌面物品,摆放整齐后再出去活动。

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楼道、楼梯、甬路上右侧通行,轻声慢步,二人成排,三人成队;两操态度认真,姿势正确,集合快、静、齐。

午休时,为学生安排固定的娱乐、学习和休息时间。午饭后,学生在值班老师的监护下,到操场指定区域活动游戏半小时,再进入教室午读,最后自由活动半小时。

放学时,值日教师在校门口维持乘车秩序,要求学生排队候车,整齐有序,不喧哗打闹。

二是行为规范监督制度。教师全员行动起来参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同时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由此形成了监督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成立的行为规范检查小组,二是由值日教师和楼道值班教师组成的课间常规安全管护队伍,三是由学生代表组成的红领巾监督岗。这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三是家校共同教育制度。为了增强家长的责任感,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偏差,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班授课,举办专题教育讲座。比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家长,我们拟定的专题是《如何做称职的家长》;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拟定的专题是《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每学期还通过家访、家长会、教学开放周和家长接待日,请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正确评价学生行为。家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校外受到的不良影响就会大大减少,校内教育就更加有效了。

四是定期评价激励制度。学校把检查结果直接纳入对班级的考核,作为每周“流动红旗”和每学期“文明班级”评比的依据,发挥了检查、指导、激励与评价作用,使学生的规范意识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想要这样做”。

三、用厚重的文化熏陶学生

几年来,我校在抓好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的同时,加强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五区、六路、八园”的构思为校园赋予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室外设立了文化长廊、板报、橱窗和评比栏,室内教学楼走廊、过道张贴醒目的国学古训、标语、提示牌,处处景点会说话,面面墙壁能育人。

结合书香校园的建设,我校开展了具有明德学校特色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学生每天课间操后都要集体诵读《弟子规》。学校还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创建了校报《新小周报》,专门开辟德育版块,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搭建了宣传和展示的平台。学生每天沉浸于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接受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双重熏陶,养成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

四、用丰富的活动教育学生

我校组织的各类传统活动和主题活动,始终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主线。在全学年里,把各个月份分别定为主题教育活动月。如“养成教育活动月”“主题读书活动月”“安全教育活动月”“劳动体验活动月”“艺术体育活动月”和“快乐成长活动月”。结合重大节日,以“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有序开展,把养成教育内容合理地融合在传统德育和主题教育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校结合绿色校园和田园校园的建设,对学生进行了劳动习惯的培养。把校园的“五区、六路、八园”都划分为责任区,学生承担责任区的卫生、维护和管理工作。在种植园和勤耕园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种植大豆、谷子、玉米等常见作物和多种观赏瓜果作物,记录种植日记和劳动心得。实践体验活动践行了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既培养了学生的勤劳意识,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

五、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

第8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一、积极推进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

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进程,在南海、顺德通过省教育强区验收后,市政府于去年月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年把我市建成教育强市的目标。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先后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区、强镇工作会议,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建设教育强区、强镇的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到今年月止,全市已有区个镇街通过了省督导验收。我市建设教育强区、强镇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更为坚实。

为进一步加大教育强市建设力度,我局月底组成由市教育局领导,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两个调研组,对各区对照《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落实教育强市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二天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区在推进教育强区、强镇建设进程中,成绩是突出的,全市建设教育强市的进展势头良好,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㈠强化政府行为,全面铺开教育强区、强镇建设

⒈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都给予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切实强化政府行为,切实把创建工作摆上政府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市的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创建强区、强镇策略,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广泛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有的区还提出了“分步推进,以点带面,重点帮扶”的工作策略,有力地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政真正做到教育工作“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各区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并形成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镇级教育投入比例更大,村一级办学积极性也很高,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机制,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㈡“硬件”、“软件”一齐抓,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创建教育强区、强镇过程中,各区、镇紧紧扣住一个“强”字,在“强”字上做文章,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硬件”、“软件”一齐抓,力争“硬件”上档次,“软件”上层次,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⒈扎实抓好教育“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近两年来,各区按照《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等级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等级学校是建设教育强区、强镇的基础工程。目前,全市区一级以上学校已有所,其中省一级所,市一级所,区一级所,使我市等级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特别是优质学位增幅较大,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各区都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目前,全市己有多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学生人机比例达到:,居于全省前列。

⒉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各区、镇把创建教育强区作为推动教育创新的契机,深化教育改革。一是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撤并规模小的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规模效益。据统计,今年撤并中小学达所。各区还抓好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二是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元投入的办学模式。采取了“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校长、教师队伍。各区、镇都出台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如南海区全面开展了校长竞争上岗和教师全员聘任工作,三水区白坭镇也改革了教师聘任制度。实践证明,通过改革,校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⒊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各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进网络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创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学会学习。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计算机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强教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课改,坚持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五是突出英语、艺术、科技、信息技术教育等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

⒋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队伍是关键。各区、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原创: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名教师和名校长的培养。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高水平教师,优化队伍结构。四是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采取多途径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目前,全市教师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㈢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

创“强”工作,重在创建过程,重在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育人环境,逐步建立社区教育体系,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⒈“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较好的落实。部分区、镇教师工资待遇有所提高,镇属学校与区属学校差距逐步缩小。

⒉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学校不仅重视学校的绿化、净化和美化,而且还注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体、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⒊促进社区教育体系的形成。各区、镇以创“强”为抓手,在抓好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统筹发展的同时,重视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区、镇街都建有成人教育机构没有的镇正在建立、社区文化广场、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站,开办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

㈣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创“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区、镇教育投入困难不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及学校上等级工作受到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教师队伍结构、水平、能力、流动机制、待遇、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协调;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落实等。

对于上述问题,市教育局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各区教育局局长会议,提出了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进程和重点解决突出问题的新措施。

二、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年月日,我市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今年我市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市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完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一年来,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健全教学、教科研管理等规章制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完善了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我们出台了《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关于加快发展优质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英语教学新跨越工程”的实施意见》等。这些规划和意见,对于我们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㈡教学质量在改革中再上新台阶

⒈教学工作在不断创新中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与课改一同成长,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教师在全国及省级学科教改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观摩活动、新教材教学课例、网络课件及多媒体课件等评比中,有人获全国一等奖,人获全国二等奖,人获全国三等奖。在全国“新课程经验交流与成果评价大会”上我市获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市教研室获“优秀指导组织奖”。我市中小学生在英语、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全国竞赛中,有人获全国一等奖,人获全国二等奖;人获全国三等奖。

⒉教育特色在实践中逐步凸显。今年,我市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成绩突出。教育信息化有两个突出成果:一是“网络教育应用‘全面解决技术方案’开发与应用”、“支持新课改的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入选××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计划;有件作品的作者获邀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占全省参加面试作品数的,其中件作品获全国一等奖,占全省的;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今年月,我市还代表省在“第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上作经验介绍。二是我市出台了《关于“英语教学新跨越工程”的实施意见》。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部分试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一些幼儿园也开始尝试开设幼儿英语课程。率先在全省采用“人机对话”模式进行中考英语口试试点,定期选派英语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⒊高考成绩在连年提高的基础上又有新突破。⑴上线总人数及上线率再创新高。今年,我市人参加高考,上线总人数人,上线率,比去年增加人,增幅达。其中第三批线以上人数达人,占考生总人数的,高出省个百分点,以极小差距位居全省第位。⑵高分层人数、重点线和本科线上线人数有较大增长。今年高考,全市总分分以上的考生人,分以上人,比去年增加了人,其中佛山一中叶树蓁、柳昕同学的语文,南海石门中学欧阳尚夫同学的综合科荣获广东省高考单科状元。全市考生上重点线人数人,比去年增加人,增幅高达;上本科线以上人数人,比去年增加人,增幅达,创历年增幅最高水平。⑶美术、音乐、体育类考生上线人数有新突破。全市美术、音乐、体育类考生上线总人数人,比去年增加人,其中本科线以上人,比去年同批增加了人;上第三批线人,比去年增加了人。美术类上线人,比去年增加人;音乐类人,比去年增加人;体育类人,比去年增加人,成为高考新的增长点。

㈢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⒈科研力量增强。××年申报立项课题项,课题研究从纵向、横向拓展,队伍不断壮大。

⒉科研课题等级高。近年来立项的课题,有全国“十五”科研规划课题与其子课题、省与省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项,全国和省其他有关部门的子课题、实验校课题多项。××年获得立项的课题中,重点规划课题项,一般规划课题项,备案课题项。

⒊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立项课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发展优质教育、区域素质教育模式、新课程实验、主体性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应用模式等开展研究。结集出版了《探索、求实、创新》、《区域教育新追求》两本优秀教育论文集和一本教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集《理念、探索、求真、创新》以及教育科研专题课题成果编著《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

㈣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初显成效

课改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七大变化:一是教师角色的变化。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参与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二是教学行为的变化。由以往的孤军作战过渡到团队的紧密合作;由素质单向型教师过渡到素质综合型教师;由拘泥于教材过渡到开发课程资源。三是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师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四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五是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坛等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思路层出不穷。六是课堂的变化。课堂氛围变活了,以教材知识为教学中心的现象减少了,教学面拓宽了,师生关系平等了,师生感情融洽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七是考试制度与教学评价的变化。发展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㈤招生考试工作进展顺利

我们坚持“依法治考”,“依法治招”,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试和招生环境。一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二是考风考纪宣传教育落实到位,涉考人员工作责任制有效防止了违纪作弊行为的发生。三是逐步推行网上巡考工作,推进考场建设。四是高中阶段学校扩大面向全市招生规模,首次实行网上报名、填报志愿和录取,实现档案电子化,开展英语口语考试和信息技术考试试点工作,实行了计算机辅助考试(即“人机对话”),首次启用中考网上指挥系统,确保了考试过程中考试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五是小学、初中的入学办法以居住地为依据,遵循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在户籍所属区的范围内升学。同时制定了相关的照顾和优惠政策。

三、举办了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系列活动

今年月日是我国第二十个教师节,我局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㈠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我局制定了《佛山市教育系统××年教师节庆祝活动方案》,围绕“安教乐教,丰硕人生”的主题,按照“隆重、热烈、高雅、务实、简朴”的原则,精心策划了第二十个教师节庆祝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教师节表彰大会,有教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有慰问活动,有文艺汇演,有教师代表座谈会,有教育行政机关篮球比赛等。例如,月日至日,由我市近年来获得国家或省、市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佛山市教育系统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先后赴各区作报告。名教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感人事迹和“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每场报告会的听众均达多人。月日,我们分别召开了来自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和市直大、中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共商教育改革发展大计。

㈡活动组织规格高,气氛隆重

为开展好今年教师节系列庆祝活动,我局特别重视提高活动的组织规格,确保活动隆重展开。首先,成立了佛山市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冯彦荣任组长,副局长杨晓勤、苏年福以及局纪检组组长吕宝生、局助理调研员陈瑞虹任副组长,各区教育局局长和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在活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各项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注重以政府名义开展活动,使活动定位较高,气氛浓重而富有影响力。如月日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以市政府名义组织召开,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佛山市人大主任黄龙云带领市五套班子领导出席了大会。会议由副市长杨锡基主持,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绍棠作了重要讲话。五套班子领导还分别为今年被评为佛山市教育系统的个先进单位、名优秀教师和名先进教育工作者颁了奖。月日,组织有关人员分两个组分别赴各区慰问生病住院治疗的教师代表。这次慰问,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教育局的领导参加,体现党委、政府对教师的尊重与关怀。

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基于上述认识,我市把今年教师节庆祝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在各项活动中,省、市各家新闻媒体纷纷跟踪报道,使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不少群众和教师评价说,今年教师节活动内容如此丰富、组织规格如此之高,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教育,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发展教育。同时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使全市广大人民教师不断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们表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今后将继续团结一致,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而作出更大贡献。

四、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国家教育部决定,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作为我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按照国家、省的部署和要求,我局精心筹备、周密部署、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㈠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稳步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顺德、南海、禅城区在认真总结义务教育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秋季,高中一年级又进入课改实验;三水、高明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也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进入课改实验。要求教师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㈡积极开展课程创新,开发地方课程

我市从实际出发编写了各具特色的南海、顺德、佛山三套信息技术地方教材。南海区还开发了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知识产权教育读本》等地方课程教材。

㈢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构建支持课改的创新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课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网上教学系统和网上教研系统,实现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度共享,使一大批既有出色的学科能力、又有过硬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运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展示学科内容的丰富世界,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㈣大胆探索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夯实课改基础我们注意加强研究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在评价的方式上重视创新。在完善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学习成长记录袋的同时,还进行了学生作业评价的改革,学生测验与考试的改革。不但关注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感受到理解、信任,而且意识到测试中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重要性。随着教师对评价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少学校开始尝试以人文化的测试来评定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努力做到让学生测试前轻松自信,卷面设计富有人文色彩,题目要求活泼有趣,测试内容注重整合,测试成绩重在激励。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忱。

在世纪之交进行的这场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鲜明地反映时代特征。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对于推动我市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把课改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一费制”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是切实治理学校乱收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项重大举措。“一费制”的推行,不仅有利于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推进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两年多来,我市在实行“一费制”过程中,一方面坚决狠抓治理乱收费,一方面不断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以及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一费制”工作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按省的部署,从××年秋季开始,我市中小学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义务教育阶段收取书杂费,高中收取学杂费。原创:全市中小学收费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实行教育收费公示,统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统一亮证(广东省教育收费许可证)收费,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中小学收费票据,统一实行中小学收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行“银行代收,学校给票,财政返拨,教育监管”的模式。

××年底,按省“一费制”以外收费的有关通知精神,我市教育、物价、财政、纠风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我市中小学“一费制”以外收费的通知》,经市政府批准下发执行。我市中小学“一费制”以外收费采取由市定项目、各区定标准的办法,解决了我市实行“一费制”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使我市教育收费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我市“一费制”收费项目,一是“一费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高中学杂费。二是“一费制”以外收费项目:⒈可统一管理收费项目(省定项目):住宿费、高中阶段的择校生择校费、城镇中小学生体检费、高中阶段会考费(毕业考试费)、军训(或实践活动)发生的食宿费、城镇中小学校服费等个项目。⒉可选择性收费项目(市定项目):小学午休和课后托管费;补课费;代订杂志、教学资料费;校外活动费;膳食费;校车接送交通费;节假日兴趣活动费等个项目。

在落实“一费制”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教育,提高执行“一费制”的自觉性。我市各级政府、学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宣传栏、板报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省、市的“一费制”政策,使“一费制”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群众监督的社会氛围。

二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确保“一费制”工作得到落实。我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实行“一费制”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工作来抓。⒈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由市纠风办牵头,成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工作小组,并成立了治理乱收费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⒉统筹安排、专题研究工作。⒊市教育、纠风、物价、财政等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

三是积极筹措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市实行“一费制”收费后,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但学校每学期约少收入亿元。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运作,各级财政加大了投入。如顺德区××年财政增拨教育经费亿元,解决了教育经费及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问题;南海区平洲街道办××年从财政增拨教育经费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所属学校经费不足问题。

四是加大对贫困生扶持力度,建立扶贫助学制度。我市特别重视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年全市中小学减免了特困学生人,累计减免书(学)杂费万元(其中省补万元),保证了每一个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五是完善教育收费制度和健全监督机制。我市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加强对实行“一费制”的监管,有效地遏制了自立收费项目、擅提收费标准等违规收费行为,使教育收费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⒈落实收费管理责任制。各中小学校均有收费责任人,使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得到落实。强化了责任追究,有效地抵制乱收费行为的发生。⒉坚持开学初(春、秋季)的教育收费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违规违纪收费现象消灭于萌芽之中。⒊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全市各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落实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增强了收费的透明度。⒋市、区两级审计局、教育局都能适时对学校的收费进行专项审计,通过审计加大监管力度。⒌设立收费监督举报电话。市、区已建立了群众举报制度,加快了电话举报、来信来访的处理速度,化解各种矛盾,稳定了社会大局。

当然,在实行“一费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一费制”标准搞“一刀切”不尽合理。目前,全省“一费制”是以三类地区划分标准(广州、深圳、其他市),这与我市经济水平相比,显得相对偏低;以我市为例,虽属一类地区,但高明、三水与南海、顺德的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别,也划分为一个收费标准,显然不够科学合理。小学的书杂费各年级差异甚大,但按一个标准收费;初中各年级的学习科目也有很大的差异,也按一个标准收费,这显然不合理。再如,“一费制”标准偏低。⒈书杂费最高限价定位偏低。由于“一费制”书杂费包含了课本费、练习本费,而且收费标准比实行“一费制”以前有所降低。据禅城区统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前后对比,实行“一费制”一年减少收入约万元,由此造成学校公用经费不足。⒉“一费制”的书杂费未能考虑到计算机、英语教学和目前开设的新课程改革的课本资料增价等因素,这无形中减少了学校的公用经费的开支。⒊课本费、练习本费应按实际发生数核支。现在的做法,主次不清,书费杂费不分,既容易出现书费杂费混用、互侵互占的现象,也不利于财务的管理和监督。

⒋练习本属于个人消费,使用多少因人而异,“一费制”中涵盖了练习本费是不合理的。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脱离学校实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亟待研究解决。

六、开展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

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教育公平、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市根据国家、省、市的要求,结合本地高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规定和办法,完善了各种配套措施,保证了不少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年,我国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随着高学的扩招、市外生源及线学生的招收,我市高校贫困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目前已建立起相应的高校“奖、助、贷、补、减”多元化的扶贫助学体系,如设立奖学金、推行学生贷款、开展勤工助学、实施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等制度,还开辟了“绿色通道”制度和“学校从所收的学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制度。经过实践探索,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据初步统计,××年全市在校贫困大学生人,受资助的贫困生人,占贫困生总数的,扶贫助学资金共万元。其中,有人申请和办理了助学贷款万元;人了减免学费,总金额为万元;人享受助学金,总金额为万元;有位贫困生领取了奖学金,共万元;有人次参加了勤工助学,学校支付勤工助学资金万元。另外,有人办理了缓交学费手续,缓缴学费万元。顺德高职院助学贷款工作做得比较好,××年助学贷款资金为万元,××年为万元,预计××年助学贷款资金将超过万元。

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我局最近制定了《佛山市实施教育扶贫助学工程指导意见》,已报市政府审批,待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七、成立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小组

为切实抓好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工作,我局月份成立了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彦荣任组长,副局长、局纪检组组长、局助理调研员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考核小组日常工作由组织人事科负责。考核小组还向社会公开了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此举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了局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

八、出台《佛山市教育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变能力,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局月出台了《佛山市教育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预案》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一是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风灾等。二是因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如建筑质量安全事故、爆炸、危险品污染或泄漏、火灾、交通事故、中毒、疫情等。三是因社会对抗和冲突而引发的突发事件。重大如罢工、罢课、游行、示威、上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