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经营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信息化管理

第1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促进发展,谁占据着最新信息即可占领市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业改造,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稳定持续的增长。信息化农业包含有不同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发展农业的根本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全面促进农业教育和科技信息化,发展更专业更开放的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农民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高端农业人才,以最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投入生产,大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各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包括水、土地、空气、光照、营养要素等。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就是掌握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利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出更加完善更有效率的方案意见,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三)农业市场信息化

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掌握最新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种植,保证产品有销售市场。其次,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可以保证农业管理的先进性,以最新技术改进管理模式和生产程序,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市场最新信息选择最先进的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料促进生产方式的发展,以生产方式确保生产力的提高。

二、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化经营

农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产品出现了“难买”、“难卖”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甚至会造成市场混乱的后果。以信息化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化经营和销售模式的建立。另一方面,利用新型服务体系,大大拓宽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保证农产品的销售量。

(二)由传统型农业转化为知识型农业

传统农业即资源型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化的要求。知识型农业就是依靠现代化知识和技术,用先进理论指导生产,以先进技术投入生产,以现代化先进管理模式全面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以农业信息化管理促进知识型农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三)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要生产者,整体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方式陈旧。现代化农业生产,人才是关键和核心。加大农业教育的投入,培养出新型专业农业人才。另一方面,以多方式多渠道,引导和教育农民,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化的作用,从而利用信息化带动农业发展。

(四)促进农业增长增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以传统方式经营的农业由于市场信息滞后,不仅产品滞销,其收成也不稳定。受气候、人为等因素制约,农产品的生长和收成常常导致农民的亏损,严重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依靠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通过信息化经验模式,掌握最新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种植,且利于最新生产技术和理论作为指导,全面改进种植方式,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农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出存在的问题

(一)广大农民信息意识薄弱

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获取信息能力较弱,信息意识不强。尤其是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年老者接受能力较为薄弱。多数农民缺乏计算机知识,不会利用计算机网络,严重阻碍了农村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阻碍和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传播,不利于信息管理化的发展。相当部分领队对于信息化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未能把信息化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导致信息化的推广未能前进。

(二)网络成本较高,覆盖率低

对多数农民而言,网络使用成本颇高且是不必要的,导致农村网络覆盖率低。这就导致农民对于农业网站的访问量大大降低,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获取。而且,大多数农民的计算机水平较为低下,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三)信息匮乏,无法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

由于当前农业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发展并不完善,导致信息的不完整、不可靠,无法满足相关对象的需求。造成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在于对农业经济信息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度、机构不全、资金不足;对于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开发不足;信息资源匮乏、来源单一,转载较多,且信息特色不突出,传播渠道狭窄,农业信息实际应用不够,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

(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法规制度滞后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起到很好地规划、引导、监督作用,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接受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也未形成明确的法制和规范,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行,许多农业信息产品不能得到推广应用。

四、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领导到位就是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工作,保证每一环节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农村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且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腐败现象或浪费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措施或政策,如鼓励个人、集体或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政策,广泛调动可利用资源,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业。

(二)提升服务质量,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信息网络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信息网络的应用,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保证对相关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便于不同适用对象的利用,同时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和完整性。加强与相关媒体的合作,降低网络体系的运营成本,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对于提升网站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

当前信息服务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体知识水平、信息意识、应用信息能力,才能建立一支合格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教育和培训也是提升农业素质和能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分级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的人才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只有具有高素质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农村信息化队伍的整体水平的稳定和提高,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四)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目前,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农村较少,广大农村对于农业信息化无意识,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最直接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便于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选择一些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乡村组建示范基地,采用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方式对示范基地进行支持,保证基地内农民有一半以上拥有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广泛建设信息示范化基地。

(五)做好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信息网络虽然传播快,在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储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传统媒体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的很多地区,传统媒体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如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直观、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利工具。促进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有利于两者的优势互补,是信息化管理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传播的有效途径。

第2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1 信息化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就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而言,信息化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中普及和推广,并且都获得了许多应用成就,逐渐成为行业中所不可或缺的技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构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并促使企业更加长远地发展,保障企业发展前景的开拓性。对此,以计算机为例的信息化技术在经济管理当中的应用非常显著,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显著的应用意义,并且可以促使社会经济更加长远地发展。借助信息系统的管理,可以随时随地地录入相应的管理信息,促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地完善、获得相应的信息,从而优化管理人员对信息的获取与有效地决策、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管理人员只需借助信息化管理软件便可以掌握所有的信息数据,不再需要将所有涉及的事物进行统计和了解。 

2 信息化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2.1 创新管理者管理理念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发广泛和重要,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正确认识和重视信息化技术,并在经济管理当中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及地位,从而提升经济管理质量。管理者应当针对市场经济与信息化的出现,转变管理理念,将以往围绕企业经营状况的管理逐渐转变为围绕着消费者的管理,从而不断优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质量。 

2.2 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以往的传统经济管理当中,其经济管理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为主,但是其管理相对而言仍然较为迷茫、无序。在信息化管理之下,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经济管理。首先,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给予员工相应的经济管理知识与常识,并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统一性的信息化凭条,对于企业的不同类型经济信息数据进行统一性收集、整理和分析,并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对经济数据实行及时性、准确性、正确性的分析管理,对企业今后的经济发展、财务状况的认知与调整等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当中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2.3 构建高素质信息化经济管理队伍 

企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必然是建立在一支素质较高的队伍之上,这也要求着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非常强,对经济管理有充足的认识。例如,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计量管理、仓库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多个环节中,都需要确保信息数据的客观性、完整性与真实性,这也间接要求管理队伍的高素质。与此同时,信息化在经济管理当中的应用也可以体现在绩效、考核方面。通过信息化的绩效考核,除了常态的数据分析以外,还可以对一些动态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员工工作的精力、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成长等,从而让企业更好地去评估员工,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2.4 强化企业运行中各项环节的技术应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恶化,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提升,企业从生产到销售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非常明显的影响企业的成本效益,企业的运行必须有效融合成本的效益与生产和销售等,从而实现最大化经济收益。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进行合理性、统一性的规划和分析,并为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数据分析库,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企业各个运行环节中的信息,为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支撑。在企业运行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例如在销售环节中,可以让销售部门更加有效地分析产品的销售倾向,尤其是消费者的特点,从而更加针对性地进行销售。再例如,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当中,生产部门可以根据销售部门的销售信息,尤其是热销产品,可以针对性地提升热销产品的销量,同时也可以根据售后部门所提供的反馈信息,针对性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促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决策,完善信息决策,规避更多的经济损失与风险,从而实现信息化经济管理。 

3 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 

3.1 实现统一化信息准备与提供 

在经济管理当中,一般情况下信息的准备与提供工作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如果是人为的采集与提供其误差必然更大。对此,在应用信息化基础上,信息的准备与提供的管理工作是由信息化技术一手完成,其能够实现统一性的信息准备和管理,并且能够在准备过程中就对数据进行全面性分析,从而确保数据本身的准确性,排除在数据信息准备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误差和人为失误。 

3.2 应用信息技术对数据分析实现预测管理 

在市场经济影响之下,市场当中的供需关系一直在发生改变,如果企业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掌握不及时,不仅会导致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市场需求不符合,还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严重下滑。借助信息化管理,能够随时保障数据分析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能够及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经济的改变情况,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预测帮助作用。与此同时,除了未来经济的预测,还可以实现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帮助。对于企业或个人而言,信息化技术有着非常明显的应用意义,是规划市场战略的重要决策因素之一。通过对经济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分析,从而提升经济的分析能力,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3.3 实现成本与效率的计算 

提供和生产是市场行为中最为基础的两项,在提供方面主要是指产品的销售、供给方向,在生产方面则是生产产品的依据与市场需求等,这两项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的效益与成本受到严重的影响。对此,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一个更加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资源的配置、销售资源的分配等,促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 

3.4 管理决策数据化 

在经济管理当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而言,可以实现管理、决策的更加全面性与合理性,可以在管理、决策之前对整个企业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且一些信息化技术可以通过某种分析方式,分析经济管理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对管理者、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建议。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保障经济管理本身的实用性与准确性,对于企业、单位而言有着显著的应用意义。 

4 结 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的影响越发明显,经济管理对于企业、个人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运行和个人的经济管理质量。对此,经济管理当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让经济管理更加有效,更加符合被管理者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铁一.浅谈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5(5):17-19. 

[2]李睿.论有序度、信息化与经济管理[J].情报杂志,2003(2):42-43,45. 

第3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数据库;示范基地

1引言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的需求。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

在农业经济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管理依赖网络基础设施。基层政府资金缺乏,对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不足。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更多的是为了人们日常通讯的需求,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目前农业信息化管理在基层的应用比较缓慢。

2.2高素质人才紧缺

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信息的采集、分析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但是我国农业经济不发达,现阶段依旧存在传统的家庭式小规模经营,缺少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并且很多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愿从事农业管理行业,造成高素质人才紧缺。

2.3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在农村地区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基层领导欠缺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理解,在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误区。农业生产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清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2.4农业管理体系不完整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在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并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导致管理工作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

3提升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政府需要加强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提高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有利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了农民的日常网络需求,尤其是专门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网络建设,为信息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基层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通讯体系,对通讯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实现农村地区网络的全覆盖。搭建完善的农业发展平台,实现对农作物的生产、销售等一体化农业经济管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村民享受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收益。现阶段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带动电商行业的发展,村民有效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运输,给农户带来了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需要优先保障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给予农民农业经济发展相应的政策扶持。

3.2注重农业人才队伍培养

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对应的人才支持,为改善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还可以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养,让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农业的发展潮流。基层政府为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可以使用一定的政府补贴、提供高薪的方式来留住人才,解决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投入,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熟练使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增加农户的收入。例如:政府部门为提高农村地区农户的基本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采用农业知识进乡村、信息技术进大棚的方式来增强农村人员的技能,帮助农户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求。

3.3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

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农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误区。为加强农业建设,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地区农户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正确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地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来建设农村。加强群众的宣传学习,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扩大宣传力度,使用农户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达到宣传目的。宣传人员应使用优秀案例,帮助农户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开阔的应用前景,需要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农村地区建设中来。基层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普及最新的政策方针,提高农户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现代化建设,将农村地区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3.4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管理人员需要注重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在基层建立专业的服务部门,立足于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帮助农户解决生活问题,尤其是农业生产问题。通过农业部门的建立,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为农户解决更多的疑难问题,切实提高地区农业发展。针对农村农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可以使用淘宝、拼多多网络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为提高农村地区农作物、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注重品牌化建设,有效利用知乎、微博等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地区一些较好的农产品。为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对服务模式进行有效升级,综合为农户服务。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需要注重与农户的沟通,使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解决农户的疑难问题。开设专门的对外窗口,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工作,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4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化;ERP;应用;贡献

钻井生产场所地域宽广、钻区分散,无论是增强管控能力、提高整体运营水平,还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实现国际化经营,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全面支持。在传统手工管理方式下,石油企业,特别是钻井生产一线,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速度慢,效率低,信息失真、错误严重,导致管理的各个方面相互不衔接,经营指标的分析不准确,计划与实际不脱节,阻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2010年中石油集团公司的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确保三年基本完成ERP系统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加快推进以数据中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上线信息系统深入应用。

钻井设备是石油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钻井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用好管好钻井设备,提高钻井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石油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钻井设备管理是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整套经济、技术和组织措施,从设备的前期调研、选型、规划、、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直至报废推出钻井生产领域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利用信息化系统管理替代传统设备手工管理方式,统一数据编码、规范业务流程、推进设备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钻井业务运行效率,增强精细化管理水平。一套符合钻井设备管理需求、功能齐全完备、简捷方便操作的信息系统,各级设备管理岗位人员都能够准确快速获取信息,高效率的处理业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简单重复的业务中解放出来,实现全业务价值链集中管控和资源一体化优化配置。

构建全面完整的设备基础数据信息库和实施标准化管理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施的前提,也是运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实现设备管理信息化过程是一项耗时耗力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利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企业资源,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构建数据库

对于现代大型企业而言,设备的型号及种类众多,设备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量非常繁琐庞大,设备管理信息化包含静态信息数据管理和动态运行数据管理2个部分:静态信息数据管理是以建立设备基础信息数据为重点,分管理级别建立各类设备基础信息数据。动态运行数据管理是通过庞大的设备静态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运行状态信息数据的积累,控制设备管理的工作流和信息流。

(2)业务流程网络化

信息系统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编程,它借助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优势,对设备的规划、选购、维护、报废等一系列管理流程进行整合、再造,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3)信息网络化

对于整个集团公司来说,建立工程技术ERP系统,全面负责公司的业务流和工作流,形成成本(Money)、生产(Manufacturing)、市场(Marketing)、设备(Machine)、物料(Materia1)、人事(Man)这6M的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以实现优化企业维修资源、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近年来,随着石油行业生产经营的高速发展,各级企业均引进了大量高科技新技术生产设备,原有的计算机系统功能已不适应现代设备管理的需求。2009年中石油集团公司引入了ERP系统,其主要以SAP等通用套件为基础的,这也是和国际领先的能源公司对比后做出的选择,每一套如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等都是单独的ERP系统。其中设备管理模块引入了“工厂维护(PM)”的概念,从而全面提升了公司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PM设备管理模块涵盖了设备的静态信息管理(创建、修改、调拨、报废等)、运行过程中的动态数据管理(验收、维护、运行、维修、备件),经过项目组实施了多次的内部设备而系统和跨部门评审,最终编制完成了主数据管理、日常运行管理、设备故障维修管理、周期性维护管理和设备规划计划管理等25个流程,同时还完成了中石油ERP系统操作应用手册,对操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确保对系统达到熟练操作,保证了系统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第5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营业部 财务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76-02

近期,股指期货的推出和已经开始实施的分类监管举措给期货公司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势必引发期货公司的发展趋于分化。正是这种竞争促使很多期货公司迅速提升了自身实力,比如资本金大幅提高,交易系统不断升级,大量引进高素质人才,专业研发和服务水平提升等等。

但期货公司的基础管理更不容忽视,目前,营业部制是期货公司从事期货经纪业务采取的主要运营模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剧的期货市场,期货公司应当坚持规范和稳健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营业部管理模式,在提高营业部的营销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财务管理也应当进一步深化,并朝着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加强营业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应当成为强化期货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期货公司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协调统一的有效手段。

一、期货公司营业部财务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的期货公司下设营业部都比较多,地理位置分布也比较分散,这就给期货营业部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带来很大难度,公司总部对营业部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管理控制,整体财务管理现状尚有许多不足。

1.领导层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重视程度不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期货公司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对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更谈不上统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了。有些公司虽建立有内部会计控制,但在会计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公司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

2.预算管理有待优化。从调查结果来看,所有期货公司虽然坚持按照“统一结算、统一风险控制、统一资金调度、统一财务管理”的管理体制,对营业部进行合理的定位和授权,实现了财务统一。但大多期货公司整体的预算还处于简单化的“拍脑袋”方式。

3.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近年,部分期货公司所属营业部的信息化工作,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已开始起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虽然使用的财务软件相同,但各营业部的数据信息处理却各不相同;至于手工记账的营业部,会计数据及财务信息更是处理手法不一,期货公司难以通过直接汇总营业部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4.信息披露迟缓。期货公司作为拥有多家营业部的集团性公司,对外信息披露的要求是相当严格和及时的。但由于各营业部地域分散、入账不及时等问题难以及时对账,信息不能及时汇总核销,极大地影响了报表数据对外及时准确地上报工作。

为了能统一规范,使整个期货公司的管理高效运行,要求充分考虑到公司现状,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对营业部的会计应用软件系统搭建统一平台;而不至于因营业部多、地域分布分散的原因失于财务控制,即下设营业部财务信息上报迟缓、数据提供困难,实时监控无法实现。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问题,对于期货公司财务体制创新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期货公司营业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要保证期货公司营业部财务管理信息化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公司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公司内部必须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期货公司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在公司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管理方法,尽快地更新财务观念,接受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置于公司的战略发展高度。

期货公司应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在开展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各项内容的同时,协调公司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公司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达到财务管理的最佳效果。

2.转变公司管理模式,趋于战略导向型发展。期货公司应逐步向战略导向型模式进行转换,伴随着资本运作,公司总部本身将没有具体的业务,实现公司总部的战略决策权同营业部经营决策权分离。分权将有利于公司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公司总部将战略决策权、人事权、财务管理权、资金调度权、资产管理权等进行集中管理。在战略导向型公司内,公司总部面对营业部是服务角色,这种服务的范围包括:资金的运筹、资产盘活、日常管理指导、技术指导、行政管理和创立公司品牌、维护公司品牌等等。

期货公司可根据各营业部的自身特点、管理能力和战略重要性予以合理定位。规模较小的营业部可以定位为区域客户营销服务中心或信息咨询中心,规模较大的营业部则定位为公司的利润重心;并据此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目标和总部职能又各有侧重,互不相同。

3.营业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1)打好信息化基础。第一,期货公司应在信息化初期设置中,通过统一会计科目设置;统一费用报账、账务汇总流程;使用统一的财务报表分析模块等手段,要求各营业部、业务部门统一执行,以会计资料为依据,以有关财经制度为标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以便会计数据信息在统一标准下方便快捷的汇总。第二,公司总部须根据国家相关法规细化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财务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金和资产核算、会计核算模式、费用核算模式、非常规性支出及损益核算、利润分配处理、实行责任会计、电算化、财务快报格式和时间、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说明及时间、经营业绩的会计分析等。第三,在信息基础设置中强化风险意识。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期货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期货公司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的积极管理是进行公司内部控制的大势所趋。期货公司当前的财务管理规范是按业务项目分别制定的,对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散贯穿于各个规范中。在今后对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中,应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督促公司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结合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系统,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是驾驭公司发展的“缰绳”。预算管理要以公司财务管理为中心、以公司目标利润为目标、以公司现金流量为基础。

期货公司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公司董事会,为最高预算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期货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资金项目方案;第二层是由总经理领导的预算委员会,审议、确定预算目标、政策和程序方案,报董事会审批;第三层是公司财务部门,遵照董事会批准的目标方案,汇总整理各部门的基础资料、汇编年度总预算,并将总预算分解为各营业部的责任预算。公司总部在经营期间制定反馈制度,同时应定期进行检查,掌握预算执行情况。

进行预算管理,必须要解决财务预算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和实时监控问题,重点在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一是统一预算关注点;二是细化预算控制力度和范围;三是编制预算指标。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期货公司的财务战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通过财务信息网络系统,可将期货公司的各项预算指标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体现在网络系统上,管理人员可随时调用,以便全面了解公司各营业部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预算执行偏差。

(3)建立合理有效的营业部绩效考核体系。期货公司营业部在获得公司总部投入的运营资本进行经营活动后,不但要确保资本金的安全与完整,还必须做到盈利,完成公司下达的投资回报指标。期货公司为了确保投资回报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各项指标执行情况的考核指标管理体系,使营业部考核与监督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和科学化。

(4)避免信息孤岛。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有助于期货公司与营业部间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和财务风险防范。在整体规划中,期货公司必须进一步深化信息化程度,尤其是针对一些结算数据的财务核算,业务处理系统中实现的无缝联接也应引入营业部账套设置内,使得营业部也能做到业务凭证的自动生成,减轻营业部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公司整体财务数据核算的时效性,从而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5)信息化的分步实施。在“地基”的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主要有预算管理、财务核算、报表分析、报表汇总合并、财务信息情报管理等。

期货公司的财务管理就是让公司管理层能准确地掌握公司所处的财务状态或地位,同时满足对期货市场反应速度和降低公司运行成本的要求。管理软件是用来帮助实现上述目标的一大种工具。期货公司要将管理软件的应用作为信息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包括财务软件在内的公司“ERP”信息化管理规划,以满足公司汇总财务信息、合并会计数据的需要,并为公司所有数据信息的采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考核口径的一致等实施集团化财务管理工作奠定稳固基础。

由于营业部个体的多元化,加之各自多年来形成不同的经营理念,要想实施好公司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并能够收到预期效果,公司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应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实施。

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流程,应先在公司总部推广,之后选择条件成熟的个别营业部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到部分营业部;最后对公司所有营业部进行推行。

(6)建立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信息化内部审计是财务管理范畴内会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及控制,并及时进行调整;审查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相关财经规定;对信息化系统各环节的运行进行检查,防止系统漏洞;监督数据信息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防止非法修改数据;审查机内数据信息与书面数据信息是否一致;定期检查,测试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找出潜在的弊端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并实施。

除以上所阐述的几个方面以外,还有诸如各营业部财务人员、公司内部监事会监督、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有助于期货公司统筹全局,而又兼顾效率。既保证了期货公司各营业部一定的业务独立性,又保证了公司财务管理的统一性。

期货市场是个不断变革的市场,期货营业部作为期货市场的“窗口”和“前沿阵地”,其规范发展与否对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期货公司应当在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的同时,通过营业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完善自身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改善期货公司的管理基础,提升期货公司的总体管理水平,结合公司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公司特点的新路子,促进营业部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连洪.探索新形势下期货公司异地营业部管理模式.期货日报,2006.1.19

2.佚名.如何建设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讨.2008.2.8

第6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规模经济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商业银行实施规模经济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商业银行的许多管理活动都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如建立电子化的银行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银行的管理人员可以监督并指导银行员工的服务,而员工也可以借此系统向管理人员及时地反馈信息。这样就省去了传统的分级管理层层汇报的中间环节,便于高效地解决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必然会带来商业银行的信息革命,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入手,重在探讨信息化对商业银行实施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 信息化 商业银行 规模经济 管理

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水平,增强了银行的竞争力,并推动了银行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从传统的以满足服务需求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向业务和管理创新的理念转变。这种新理念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其竞争力。

(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开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目标。这就意味着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将更多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力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可以让商业银行和其客户之间建立良好地沟通关系。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成为可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网络俨然成为现代人解决“衣食住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银行业务的办理手段和方法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得以实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的出现使得客户“足不出户办业务”成了可能,这种不再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方式也为客户节省了时间,使得客户可以享受全新的自主化服务。

二、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组成了一个规模化和集成化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商业银行内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可以达到分摊管理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管理人员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可以实现快速地收集和处理信息,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银行管理向制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商业银行成本合算的科学化管理,便于企业追求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最显著的成果就是产生了电子商务,它突破了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直接减少了交易成本的消耗。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自己的金融监管系统,便于实现对规模经济管理的整体监督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金融监管系统,能及时地对银行数据进行采集、审核和加工,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披露。建立金融监管系统便于对集团科技的信贷资金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可以及时反馈个人客户信贷的不良信用信息,既便于银行对客户进行监督,又便于及时向客户反馈相关的银行信息。

(三)信息化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规模的大小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总成本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当前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职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银行网点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与此同时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简要一点来说就在银行的固定营业成本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扩大经营规模而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得到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国际间的并购浪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很多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并购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采用信息技术实现规模经济也成了各个银行努力的重点。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利刃,只有充分利用这把利刃,商业银行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在金融行业中脱颖而出。

(四)信息化带动了金融创新,继而使得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边界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的各种业务得以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是有边界的,一个简单地例子可以说明:在我国,一些规模比较小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往往都是由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些国有企业出来的管理人员把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带到了较小的商业银行,而这些管理模式恰好满足了小的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这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小规模银行运用这些大规模银行的管理技术是超过了管理规模的边界的,所以管理有效,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个例子充分证明管理是有边界的,小规模商业银行的管理也给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提了个醒,绝不能在现有的管理技术上停滞不前。

近些年,商业银行的管理低效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商业银行关于如何提高规模经济管理水平的探索从未停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我们不可能为了便于规模经济管理把它变成小型的商业银行,那么就只有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要想在商业银行内部采用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技术,首先必须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有可以“驾驭”这些先进技术的信息人才,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化管理人才。其次,商业银行用高水平的人才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银行进行管理,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就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管理边界大大超过了规模的边界。当然,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银行效率得以提高。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在同等的投入条件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会使银行的效率提高十个百分点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必须确保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必须与信息发展水平相一致, 必须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

信息化使得各种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它使得银行处理各种资料和文件的方式和手段得以创新,使得银行跨地区的资金结算更为便捷,更有利于各个银行间商业信息的传递,这就提高了银行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银行经营决策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方式是以手工记账为主,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管理往往是通过下级向上级报告,层层传递到最终的决策部门,然后做出决策。这种管理存在滞后性,往往不能及时解决已经出现了的问题,而且不能及时反映客观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往往不能把客户放在首位,更多的是以财务管理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已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规模脱节,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经济的需求。

(五)信息化使得现代商业银行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首先,银行作为服务业,规模经济相较于其他性质的企业有其特殊性,它的规模经济既不受社会对产品需求量的限制,也不受规格、品质等限制。这就使得在一些条件一定时,银行的规模经济几乎不需要考虑社会对银行资金需求等因素。在采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银行的服务量也会不断扩大,这种服务量的扩大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成本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利于摊薄成本。其次,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得不扩大交易范围,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银行的交易费用,同时它还有助于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并最终实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管理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但使得商业银行节约了投资成本,而且扩大了商业银行规模管理的边界。同时,它还减少了银行管理中的“繁文缛节”,使得银行管理更直接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位规模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胜军.商业银行信息化新趋势.中国金融电脑.2000.04.

第7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农业经济管理 应用

一、引言

科技的发展推动这各个行业在工作内容、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的改变,农业经济管理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已经省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节奏,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有效的突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将有效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候、空气、土壤、水分及生物等因素都是保证农业生产有效的资源保障。根据这些农业信息资源,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收集、分析并处理和共享这些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才能使得农业生产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仅包含基本的农业资源信息,还包括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现代农业已经不是传统的人工农业作业方式,而是在农业科学知识、技术及农业人才的支持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因此构建农业教育和科技信息化网络能有效的推动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农业水平。另外,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可以及时有效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生产资料、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生产资料信息使得农民选择生产资料的空间加大,能够买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还了解到了农产品的市场发展走向,增加也农业生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农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在此模式下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有力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管理实现标准化、便捷化,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农业的转型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是改变传统农业理念及作业方式的契机,将传统的农业模式转变为知识型的农业模式。传统农业的资源和信息化农业资源差异较大,信息化技术下的知识型农业能有效利用生物工程进行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及生产结果的改革,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目前我国农业依然是资源型的农业模式,因此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方式,使得我国农业走向知识型农业。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推优┮挡业化的发展。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将农业产业推向世界竞争的环境中,借鉴其他国家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积极改革和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理念及思路,使得我国农产品逐步走向国际之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各类网上贸易,建立农业产品及服务贸易,为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销路,实现产供销一体的信息化。

(三)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传统的农业方式使得农民增收不增产,归根结底是信息的滞后和匮乏,使得很多农产品信息无法传递出去,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浪费。在信息时代,借助于市场经济的背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推广,为农民增加收入,调动他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农民了解市场,提前规划生产经营计划,从根本上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四)有利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人才,人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生产力,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科技的关系较少,而且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那么要想转变这种局面,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而这个过程中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信息化使得农业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更加便利快捷,那么农学爱好者们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学习和获取农业生产知识,并且向农民普及,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实现了农业科学化的目标。

第8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在上海晟茂看来,商工匠精神的体现就是对经营的精益求精,对市场的精耕细作。对进销存、团队管理等多方面要能不断地提升,适应市场的变化。在传统卖场如此,线上的运营同样如此。

在整个市场大洗牌的背景下,今年应该是上海传统家电商的生存年。品牌集中度提高,人工等各种成本的提高,在苦撑几年之后,依然看不到前途的传统商,转型或者退出甚至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这样异常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卖场的整合在所难免,长期没有效益的传统卖场必须被淘汰。同时,品牌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及对于营销战略思路和落地转型执行的精细化提升,商就会更有竞争力。在营销配合方面,整个供应链的配合度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一些连锁大通路的营销落地问题。与大通路的合作要从简单的签订大盘协议,全国一盘棋和策划阶段性的营销方案的策划,逐步深入到能够指导商做卖场与卖场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传统卖场的坪效。

上海晟茂公司是转型较早的传统小家电商之一。在线上规模的带动和各种市场资源的整合下,上海晟茂的发展一直比较良性。在线下传统卖场,我们力争将营销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化。例如,今年上海晟茂公司在管理上转为项目制,每个渠道由一个项目总监全面负责,不但运营效率提高了,而且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更加贴近市场和消费者。以前,卖场有很多导购员的专业素质都不高,只会卖低价产品,对公司整体的毛利影响很大。调整之后,我们将导购员队伍做了全面的提升,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终端人员,提升了卖场的效益。

第9篇:经营信息化管理范文

1.起步晚,应用程度不高。

管理会计自20世纪初萌芽,虽然出现得较早,但我国在70年代才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在一些地区、少数大型企业里管理会计才得到某种程度的应用。虽然如今不少企业都采用了诸如全面预算、变动成本法等一些传统管理会计方法,但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先进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情况却不太乐观。

2.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未紧密结合。

管理会计相比财务会计而言,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的假设、对象、目标、原则等基本问题尚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其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和清晰的主线。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教材内容与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交叉重复,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这些内容陈旧的教材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知识的更新。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大多通过单纯的理论推导和对西方管理会计的模仿进行,并没有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很多方面往往只作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研究者很少做到研究成果的充分实践和运用,实际工作者往往也未能了解和运用这些研究成果,造成了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的严重脱节,管理会计的发展受到制约。

3.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度不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我国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普及程度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企业经营决策者并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同时我国尚未统一规范管理会计的工作组织和机构设置,财务部门和成本部门几乎承担了管理会计的所有任务和职能,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目前管理会计师这个职业在我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我们也没有完善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事实上,管理会计的应用相比财务会计而言需要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会计人才的紧缺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4.国家的相关法规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经济方面一系列法律的先后颁布,规范了我国的市场行为,但是这些法律制度并不健全,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仍有待提高,同时执法的不规范也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5.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了行政干预,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让企业拥有了更多自主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管理会计应用的企业文化,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政企不分、权责不明,企业会计人员是领导者的附庸,在进行决策时他们往往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忽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不到普遍应用。6.管理会计电算化应用程度不高。管理会计的作用因计算机参与程度的不够而大大削弱。在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应用的企业中,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不能有效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而是受传统做法和习惯的影响,常常重核算、轻管理。

二、信息化环境下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1.企业不够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

目前,我国只有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对完善,构建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匮乏、制度的不完善、管理手段的落后、管理层的不重视,与大型企业差距较大,许多企业并不实施或极少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而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6%以上,这意味着管理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阻碍颇大。

2.目前的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经营机制不匹配。

如今,国内外缺乏对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具体应用、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视。企业类型众多、规模大小不一,其自身经营理念和机制的设计也大相径庭。企业的责、权、利并没有真正统一,缺乏相应的激励、监督和约束。部分企业只重视眼前效益,忽略长远目标。因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管理水平相关,所以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即使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也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3.管理会计软件发展不成熟。

现有的管理会计软件的功能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许多管理会计的公式和模型无法应用于信息化,法规对于软件技术开发上的规定也限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使软件很难在企业推广。研究现有的ERP系统,可以发现管理会计软件功能满意度明显差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较低。

4.管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管理会计软件的生产厂家研究数据保密问题的屈指可数,大多只是对自家软件本身的加密,用户口令、用户权限的设置并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网络化的运营环境让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成为企业最担忧的问题,系统瘫痪、病毒入侵或者突然断电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重要材料、数据遭到破坏和丢失,并且不能恢复。

三、信息化环境下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1.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由全面预算管理模块、成本控制模块、预测分析模块以及绩效评价模块等不同模块有机地集成到一起的智能决策系统,通过不同模块所具有的功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过程。它主要通过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企业业务活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预测经济运行产生的后果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使企业各级管理层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对企业资源的配置、风险的管控、信息的共享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决策层做出专门决策,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企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的关键措施之一。

2.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信息标准化。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于一整套综合的信息标准处理系统,而信息标准处理的前提是会计信息标准化。只有会计信息实现标准化,才有可能保证企业高层据以做出即时、有效的决策。如果没有会计信息的标准化,企业内各个部门针对同一现象或情况传递到高层的信息有可能出现不一致,致使做出的结论相差甚远,从而严重影响高层的决策能力。

3.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管理会计人才的匮乏,不仅表现在我国财务人员普遍缺乏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上,更多地表现在国内企业和财务人整体对管理会计缺乏了解。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更多地倾向于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从而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想在信息化环境下发展管理会计,加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是首要条件。

4.推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建立。

清华大学教授于增彪曾指出,当前,企业不缺乏管理会计的实践方法,但缺乏系统的管理会计体系。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因此,直接将西方成熟的管理会计体系套用于我国企业是不合适、不恰当的。在我国,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使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来激发管理活力。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由“4+1”体系组成,即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加咨询服务。同时,对每一个体系的建设都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操作方案。因此,要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

5.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现有ERP的高度集成。

ERP是将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所有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对各部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使企业得到最高的效益。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信息高度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已有信息进行剖析,并根据当前形势,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和效益做出判断和预测。因此,如果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高度集成于ERP系统中,那么,将会使得管理会计的思想、财务会计和经济业务流程合于一体,完全实现信息的一体化。

6.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间管理会计信息共享机制。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被认为是对内的报告会计,它主要向企业内部高层人员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信息不仅需要提供给企业内部人员,同时也要提供给企业外部人员,甚至在一个特定的价值链范围内需要对各个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进行共享,才能够保证整个价值链和各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由于管理会计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面向未来,根据所掌握的管理会计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如果没有整个价值链上各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共享,高层管理人员很难从片面的数据中得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因此构建企业间管理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势在必行。

7.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共享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