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实践的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四川省劳动人事厅、总工会、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业以川劳人险〔1988〕00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中反映的问题,在其他一些地区也同样存在。我国现行的保险福利制度存在不少弊端,亟待进行改革,以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福利体系和制度。但这项改革很复杂,又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为了使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和商业企业更好地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并在实行经营方式转变时注意保障职工应该享受的保险福利待遇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将四川省劳动人事厅等三个部门的上述意见转发给你们,供参考。
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省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加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同时,一些企业对于职工劳动保险福利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配套改革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忽视了职工应该享受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损害了职工的合法利益,加重了职工的负担,影响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改革顺利进行,为此,对国营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国劳动保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生活,保护职工健康,减轻职工在生、老、病、死、伤、残时的困难,通过立法,为职工所提供的一项生活保障和医疗保健的重要措施,也是宪法赋予职工的基本权利。现行劳动保险制度,存在着不适应当前情况的一些问题,必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相应改革。国务院国发〔1981〕166号《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明文规定:“要保障职工正当的劳保福利待遇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法令所规定的职工个人待遇,除国家明令修改者外,不得自行变动。有些规定根据当前情况需要改进的,经过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个别试点”。因此,改革劳动保险制度必须稳妥地、有步骤地进行。对现行劳动保险制度中确实不合理的地方,可报省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有重点的、分阶段的改革试点,在国家(包括中央、省)未作出新规定前,原则上仍应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不要随意改变。
二、承包、租赁企业的承租人,必须把执行国家劳动保险、福利制度规定,纳入承包、租赁合同,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原合同没有纳入的,必须补订入承包、租赁合同中。
三、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职工病假、伤残、死亡待遇,特别是对因工负伤和患职业病的待遇,不准随意降低甚至取消。
社会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一条主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结合,进一步优化配置了人力资源,成为传播先进生产力、传播先进文化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2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1调查情况统计
为体现调查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大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包括旅游类在内的各大专业,然后在每一个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在本次调查中,一共抽选了1500名调查对象。
2.2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及形式
通过调查探究,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以及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方面,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到为社会服务上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量,传递社会的温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服务咨询的185人,占14.2%,教育的385人,占29.6%,从事体力劳动的412人,占31.6%,进行发明创造的36人,占2.8%,从事服务经营的156人,占12%,做导游服务的72人,占5.5%,其他方面的56人,占4.3%。从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是比较积极的,其中参加的服务活动主要形式是以体力劳动和教育服务为主。而智力型服务形式也有较大的参与度。
2.3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某职业技术学院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实践基地不足,利用率不高,并且存在相当的重复性,使得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学院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需要认真规划,地址选择合理得当,与本校的特色相适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另外,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实践基地的同时,考虑到了大学生德育等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建设。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很好地将学生专业、德育等素质融合到校外实践基地,同时一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很好地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实习的地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达到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作用。
3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策略
3.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仅仅局限于实践的横向发展,而缺乏纵向的深入。因此高校需要经过不断的革新,将空泛的实践主体丰富化,将单一的形式多元化,将无趣的知识专业化,将陈旧的内容时效化。让学生学有所用,时刻把握未来的趋势和方向。结合自我特色,让大学生实践活动朝着思想认识提高、智力提升和社会化能力全面加强的方向高层次发展。
3.2规范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的机制要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和公平性,更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实践活动具体的内容和效果记录和积累下来,形成一种总结。另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可以学时制,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成果。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可以是报告或者论文等形式,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形成书面文字,成为评价的客观标准和要素。
3.3开拓实践基地,整合有效资源
高校在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时,寻求长期合作,双方共赢,达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并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实习做好充分准备。这就要求高校和实践基地搞好联系和合作,主动了解和解决单位的难题,实现资源的共享。将单位和高校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场地,实现三方受益。
3.4重视社会实践管理
为了让大学生能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与长效性,有必要对社会实践进行管理,第一,要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便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与保障;第二,在学校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构建一个协调机制,努力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最小化,不断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第三,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知识与教育,培养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其安全保护网络,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4结论
【关键词】劳动教育 思想教育 创造因素 积极主动性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3—6年级安排了劳动课程,每周各年级一节,并根据大纲对各年级的不同要求,按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下面谈谈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
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思想教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动课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剪喜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剪字?你见到最多的剪字是什么字?“喜”多用于什么场合?因为有了上述讨论,所以学生们在剪字时极为认真、小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劳动课要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例如:五年级学到《种蕃茄》一课时,老师感到城市学生没见过怎样种蕃茄,并且老师也不熟识这方面的知识,讲起来抽象,有难度。于是老师们经过讨,这节课选择种大蒜的教学内容。老师们找来几个花盆,装上土,提来一桶水,准备一把蒜瓣放在讲坛上。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松软的土壤里动手种蒜瓣,并告诉学生怎样施肥,怎样浇水,保持怎样的密度。接着让学生口述种大蒜的要领,最后让学生分组轮流动手种大蒜,又布置作业,回家在阳台上的花盆里,门前的花园中,菜哇上种大蒜。这样动手动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到简单的劳动知识,也没有照搬课本的内容,而是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了劳动课的教学任务。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对学生来讲,新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工具、材料、任务和要求都摆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要比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创新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比如,加固扫帚,圆形扫帚和扁形扫帚的捆绑,不能采用同一方法。
上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地提出扫帚的捆绑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索,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方法虽然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思维的成果,他们很兴奋。然后,我再引导学生筛选经济、简单、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捆绑,用实践来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最后,验收和评比,哪个捆得结实?方法是什么?此时学生发言踊跃。这节课,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过教材规定的内容。
四、重视学生劳动成果,提高学生劳动兴趣和认真态度
以往,学生们认为劳动课是副课,应付一下,教师给个成绩就行了。因此,部分学生上劳动课很不认真,劳动成果也很不像样,更谈不上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们把劳动课当作一种练习课,其劳动成果也自然是练习品,没什么价值。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要让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作用。我在课后,总想法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起来。比如,用学生做的纸花纸链布置教室,用学生加固的扫帚打扫教室等等。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也注意了劳动成果的质量。
五、课内外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堂教学有其时空上的局限性,对有些内容,课上只能进行理论讲授,不能当堂实践,而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综合的自然的灵活的实际活动。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进行实践训练,可以弥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纯技术技能传授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拣菜、淘米等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操作过程的讲解、传授方法,具体的实践可以在家里进行。我和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通过家长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操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有的学生竟从此养成了好习惯,成了家长的好帮手。
【关键词】教育技术; 实践;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47―04
引言
虽然教育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价值取向,但长期以来,教育技术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处方理论[1],这种观点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在这种机械的教育技术实践观指导下,教育技术人员不再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技术理论来解决教学问题,而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这说明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缺乏合适的方法论,教育技术发展几十年的经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忽视方法论和对理论估计不足,会把实践引向死胡同[2]。
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是在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教育技术的实践不断发展,是人们认识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式、方法的理论体系,由教育技术实践的哲学方法论、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法论和教育技术实践的专门方法论构成。
一 教育技术实践的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是支配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方法,是方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其他方法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地认识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创立教育技术自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指导。
1教育技术实践的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包括种族的繁衍和使初生婴儿进入社会的教育[3],在这里我们撇开种族的繁衍,将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看作是为了使人获得生存、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包括教育、学习和劳动实践[4],其关系如图1:
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5]。怎样生产就涉及到技术问题,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来说亦存在技术问题,教育技术就是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绩效的技术[4],包括实体性因素(教学工具、教学机器和设备)、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协调性因素(管理、工艺、流程等)。
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不可分割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推动着人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人类自身再生产又要受到特定时代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受到特定时代人类自身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们都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在生产当中,科学的渗透是通过技术进行的,技术不仅是劳动者的技艺、技巧、技能,更是把科学应用到生产中的手段和中介,技术对生产和科学具有促进作用,生产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场所,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只有在生产中才能表现出来[6]。教育技术是连接人类自身再生产(教育、学习和劳动)与揭示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学习理论、行为科学、脑科学等)的桥梁。教育技术对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相关学科具有促进作用,人类自身再生产是教育技术的应用场所。教育学、学习理论、行为科学、脑科学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则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践,寻求合适的技术以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效率和效果[4]。其关系如图2:
在教育技术实践中,以教学工具和教学机器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最容易被公众感知,也成为某些专业者的最爱,导致了某些重硬轻软、片面追求设备的高档化的现象。智能性要素中既包含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总结和应用的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更包含以技术知识和技术理论为特征的知识形态技术要素,包括视听教学理论、传播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理论、教学系统方法理论及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信息处理理论、绩效技术等是智能性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具有主导性的要素。而智能性要素并非像实体形态的要素那样是有形的,具有抽象性的,尽管具有方法论意义,但容易被人忽视。协调性要素是联系智能性要素和实体性要素的桥梁,它将智能性要素渗透到实体性要素中,将实体性要素用活用好。
教育技术实践的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教育技术和相关科学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教育技术实践对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及相关科学的推动作用和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对相关科学、教育技术的根源作用。[7]
2教育技术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恩格斯不仅充分肯定了人类自身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将其与物质资料的生产联系在一起,共同看作是唯物史观的基础,看作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活动是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一方面技术的产生和进步,首先在于经济的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于社会条件的形成和满足。另一方面,技术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采用机器系统而引发的技术革命,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对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学术界基本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的历史和教育的历史一样久远。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发端于上个世纪初叶的视觉教育运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结果。前者是从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角度来认识,后者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的角度进行认识。从人出发,从社会出发,是马克思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法,从人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技术,从技术(工业)出发来理解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基础和原则。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实践中去理解教育技术,历史事实证明,人类学习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技术的重大变革。
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里程碑,而且引发了学习方式的两次质变,催生了古代和近代的学校教育,最终使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虽然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这些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自身再生产的方式,然而对于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和实践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技术的实践还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教育技术实践从自发到自觉地转变始于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美国教育技术著名专家伊利[8]认为,教育技术的形成过程存在三条线索,一条是从早期的视觉教学发展到视听教学,之后是从关注物(媒体)转到关注过程的视听传播研究;一条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到现今广泛研究的个别化教学系统;还有一条是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教育科学的影响。这三者的起源不同,但逐渐融为一体,使教育技术由视听教学领域扩展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也必将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智慧将会创造出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教育技术是在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而且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受到特定时代物质生产水平和人类自身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人类自身再生产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应用转变过程。[7]
二 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法――系统论
系统科学把事物看作系统,从系统结构和功能、系统的演化研究学科(从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到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性规律,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基础[9]。
虽然教育技术领域一直声称是以系统论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但在过去一直偏重控制论和统计物理的方法,沿用的是早期系统论处理简单系统的所谓分析¬――重构方法,居主导地位的是分析、分解、还原。但是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是较之其他社会生产活动更为复杂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同时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主体和对象是有极大主动性的人,生产过程既存在他组织也存在自组织。教育就主要是按他组织的方式进行,而学习和劳动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来说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所以教育技术的实践不能再仅仅按照他组织理论进行,更要遵循自组织系统的规律,为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在创造提供合适的技术。对于教育技术实践的系统方法来说仅仅靠分析――重构方法日益显得不够用了,还必须用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综合集成方法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方法,将还原论和整体论、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
同时,教育技术实践领域一直采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依然有效,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工程方法。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的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英国的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模式[8]。三维结构主要适用于解决良性结构的硬系统,教育技术实践领域以前采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是这种模型的具体化。如前所述,人类自身再生产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存在大量的不良结构问题,而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对解决不良结构的软系统有效,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方法的核心不是寻求“最优化”,而是“调查、比较”或者说是“学习”,从模型和现状比较中,学习改善现存系统的途径。
教育技术实践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我们要密切关注复杂性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改造我们的方法论体系,正确指导实践,使得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具有研究方法强调整体性,技术应用强调综合性,管理决策强调科学性等特点。教育技术实践的三维结构模型[10]如图3。
三 教育技术实践的专门方法论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或领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就被期待能改变传统的“言语主义”的教学方式这种忽视语言符号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的方法,形成了媒体论的教育技术观,在其后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观念经历了“手段”观――“过程”观――“系统”观。“系统”观的形成,标志着教育技术由具体的物质技术和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上升到关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原则上来,教育技术学成为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学科发展的几十年中,不断吸收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和技术学的理论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专门的方法论――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信息处理。
1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把教学视为一个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为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研究可控制的,少数的要素,尽可能地控制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要素,根据少数的要素之间产生的关系,来说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在教学实施之前对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的设计,系统的中心工作是努力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是科学技术所采用的常规方法,这种过分强调“物理”、“事理”的方法论取向,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认识到传统教学设计的局限,充分关注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技术领域亦利用系统方法论的新成果¬¬――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来革新教学设计方法论。Jonassen、Dowling、You等学者提出了教学设计过程充满了混沌性,并对混沌在教学设计中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我国学者刘毓敏[10]也提出了“混沌基本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是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巴纳斯提出了宏观教学设计论,宏观教学设计论的系统方法模型强调非线性和动态性,强调协调与综合,设计者、教师、教学对象和其他与系统设计有关的人员应共同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我国学者李芒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果实时地被应用到实践之中,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把教学引向深入,学生和教师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关系中进行教学设计的思想。
2 教育信息处理
人类自身再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能量的转换过程,它是一个信息的选择、传递与接受的过程,教育技术实践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教育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信息传递与处理过程来实现的。教育信息处理是用信息论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处理的方法。
教育系统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信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对于这样的信息如何去表示,如何去编码,是教育信息分析、处理应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目前对教育信息的表示主要一是根据教育现象的特点,对该现象赋以一定的数量,称之为数量化,然后根据教育信息数量化的不同方法、不同特点对信息进行统计处理。二是对教育信息进行结构化表示,用矩阵、时间系列和图(包括有向图和无向图)对教育信息进行结构化。对教育信息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信息理论作为指导,通过信息量的计算,可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研究;利用系统科学中有关定性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图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可对教育中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使用不同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不同的数量化的教育信息进行处理。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数学的发展使信息处理技术获得极大提高,但迄今尚未建立可以同信息传输理论相媲美的信息处理理论,教育信息处理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用于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由于其基础理论的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尽管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信息处理的方法对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不多。
四 小结
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包括教育、学习和劳动等领域,它追寻用合适的技术提高人类自生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绩效。其方法论体系包括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哲学方法主要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方法是系统科学中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专门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于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方法论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同时由于其解决的是教育技术实践问题因此其方法论具有应用性,解决其实践问题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因此具有整体性。其方法论具有多元性、层次性、整体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Gary J.Angl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5.
[2] П.P.阿图托夫等主编,赵维贤等译.教育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 桑新民,陈建强等.教育哲学对话[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朱鄂桂,赵呈领.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绩效的技术――我们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 2007(12):13-16.
[5] 刘进田.哲学原理讲稿[DB/OL].
[6] 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 朱鄂桂.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 Donald Ely. 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rty years 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1999, 30(4):305-310.
[9] 许国志,顾基友,车宏安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推广;农机补贴;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机械化是指在运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机械化既是技术发展的过程,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善产品品质,并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十分必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及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且使用的农业机械都是相当的先进,而有的地方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个别地方农业生产还处在较原始的耕种状态。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程度的不等除地域、地块带来的因素外,还有当地经济、老百姓对农业机械的认识等多方面因素。如何解决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如下3方面工作做得如何,对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对发展农业机械化起到关键作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实用技术的指导服务,它是将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和机械化生产中的实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宣传培训、传授指导和与技术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认识和掌握技术,使之由点到面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活动和过程。
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任务就是针对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推广农产品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肩负着试验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机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任。所以,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
1.1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这是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
作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必须具备能够承担公共所需的关键性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公益性农机化技术服务的队伍。作为这个队伍的成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而且必须具有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做好推广工作。
农业机械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它不但要具备先进性,而且它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的需求,在价格上还得让使用者能接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所以,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并率先在将要推广地区试验其先进性和适用性,试验证明确实可行时,才可以在本地推广。做到运用的农业机械不但具备先进性、符合当地农业生产要求,还必须能被使用者接受。这样,所推广的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才能快速发展。
1.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应该创建自己的示范基地
率先运用已被证明可行的新的农机化技术、新机具等科研成果及农民接受较慢的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这是加速推广先进农机化技术和新机具的关键环节。农民是讲究“实惠”的阶层,他们一般不盲目或率先运用一些没有亲眼目睹的生产技术。让农民亲眼目睹到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表现,是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最好办法。所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应该建立示范基地(新技术、新机具应用的样板田),在基地进行试验示范最新引进的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及新机具和推广较难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样板田的作用,要比十次以上的培训、宣传作用都大。农民亲眼所见的技术,不用宣传,自会应用。样板田对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及新机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3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者要不断总结提高推广群众中总结出来的技术经验,验证可行,将其规范化,再行推广
广大基层农机化技术人员和农民农机手,是群众技术经验的创作者。这些技术经验,无论是成套的,还是单项的,都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经实践考核具有因地制宜、实用可靠、效益好的特点,容易为群众所掌握。群众中的技术经验,不一定很完善、规范,往往在某些方面存在不科学的因素。因此,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在总结这些技术经验时,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并借助一定的科学手段,为这些经验找到科学依据,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提高为规范化的技术,这样,便于推广。对群众中涌现出来的技术经验,推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它的实施条件和适应范围,切不可不问条件和范围而盲目推广。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要重视总结群众中的先进技术经验,也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学习推广这些技术经验。
1.4推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要经常举办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培训班,对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只有劳动者的科技务农和农机化技术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速度
1.5开展系列服务,促进农机化发展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应该为劳动者提供系列化服务。例如提供市场信息和国家政策,引导农民根据国家及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并推广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帮助机械使用者向生产厂家反馈机械使用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促进生产厂家不断完善农机产品。向劳动者提供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反馈厂家的问题必须真实、可靠,既具代表性又有普遍性
1.6当好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谋
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通过自身的工作,在执行政府部门的农业生产政策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向政府部门提出农业技术方面的意见、建议或方案,供政府参考,以便政府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1.7完善和丰富科技成果内容,提出科研新课题
农机化科技成果是农机化科技人员不断认识、实践的结晶。技术推广是对这些成果的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技术推广工作者将在此过程中,通过进一步认识和实践,对科技成果检验、修正、补充、提高。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对新技术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对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促进作用只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在技术推广中,充分利用新技术适应和促进生产的一面,改进和避免不适应的一面。待到生产发展到新的阶段,原来的技术已不能适应,需要提出新的科研课题,产出新的科技成果来替代原有的成果和技术。新的成果和技术再由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引进试验可行后,进一步示范推广。
2 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促进发展农业机械化步伐
自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作业环节的机械化,也由过去绝大多数地区只有播种、整地可以见到机械作业到现在的从种到收每个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发展如此之快,功劳在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如果没有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很多种农业机械,尽管作用非常之大,但由于价格高,农民不会轻易去尝试购买。例如,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之前,公主岭市基本是零使用,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民特别是农机合作组织都在踊跃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超过500台,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10%以上。
现在出现的购机局面是,申请购买机械的农民数额超过政策给予的补贴数额指标。改变或缓解这种局面的办法:政府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尽可能地达到只要符合享受补贴政策想买就能买;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要坚决杜绝倒买倒卖和购买机械不是用于农业生产等不良现象发生。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了农田作用机械由小型机械为主体向大、中型机械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促进了农机作业组织的发展,为土地向集约经营形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不会发展如此之快。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更多真正需要它的农民享受到国家的这个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是农机工作者的责任。
3 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对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起着较关键作用
强壮农民外出打工,弱势劳动力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是目前农村较普遍现象。这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有利。在农忙的关键时节,如果缺少劳动力,农忙时雇工价格高且劳动力供不应求。农时不等人,这时,机械化作业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农村雇工从事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作业费要低于人工作业费,而且机械化作业速度快,不误农时。凡劳动力外出打工多的地方,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基本都较高。所以,提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较关键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服务工作,包括打工信息、培训、遇到扯皮事情的法律援助等。尽可能帮助农民寻找安全可靠的打工出路,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如果在当地创建企业,招收本地农民,增加农民打工的安全可靠性,既发展了当地经济,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上述方面的工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较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做得好,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成果才能得以验证,才能被广泛应用,同时,推广过程又会不断为农机科研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农机科研新成果的不断产生,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同时促使农业机械自土地承包政策以来小型机械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向大、中型机械为主体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为土地集约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机械化作业基础;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机化的发展,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在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又创造了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农机工作者着力做好上述工作 ,对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师魅力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生产实践 教学评价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有的老师说,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助推器。
《蔬菜生产技术》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中职学校教学的要求是:不但要求学生要“知道了”,而且要求会做,做得比别人好。但目前,该课程的课时仅为4节/周,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想让学生既做到理论的实用够用,又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本身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笔者所在地区的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已大不如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难度更大。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那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加蔬菜教学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一、依托第一次课,展现课程和教师魅力
我们知道,有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乐于学习某一门课程,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或敬仰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程。有的老师认为,《绪论》没多少专业内容,而且课时紧张。因此,早早一笔带过而进入专业学习部分。但实际上,课时越紧张,就越要重视并上好《绪论》部分,这正像人们常说的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功”。上《绪论》课时,不要急于过多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适当地和学生多侃蔬菜的作用、行业的发展、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蔬菜营销中成功而有趣的事例,来激起学生对蔬菜的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关注,以克服造成过早疲劳的现象。如在百色市,右江河谷中以田阳县、田东县的蔬菜生产闻名全国,特别是田阳县。因此,可以特别介绍右江河谷特别是田阳县、田东县在蔬菜生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介绍南菜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蔬菜产区农民生活的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二是讲本校历届学生进行蔬菜的反季节生产和无公害栽培取得的效益;三是讲本地的一些老板如何利用时间差将蔬菜收购运到外地销售,获得令人羡慕的利润的典型故事等。在讲课中,特别注意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特别突出所得的经济效益,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样,通过适当地吹、侃,一方面,可激起学生学习蔬菜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任课老师见多识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还很有经济头脑,学生很乐意接触这样的老师,并会以老师为榜样,老师的博学和扎实的技能对他们学习会起到鞭策的作用。
二、让学生了解蔬菜生产的广阔前景和就业前景
1.以讲座、报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毕竟有限,而学生喜欢求新求奇,在学校呆的时间久了,他们喜欢听到外界的声音。因此,除了自己进行专题的介绍,还要邀请当地蔬菜生产和经营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士到校给学生搞讲座,或请在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成功创业的校友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他们给学生讲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成功和失败的种种趣事,让学生看到蔬菜生产的美好前景,知道蔬菜生产在就业上有很大的空间,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在蔬菜生产和经营中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在学校努力把理论知识学好并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同时注重营销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2.通过参观和市场调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提高学生对蔬菜生产效益等的认识,加深印象,就是要他们到真实的场景去观察和体验,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在上《绪论》前或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到田阳县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参观和调查,并对当地典型的蔬菜生产专业户进行蔬菜生产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的调查。通过参观和调查,学生亲眼看到蔬菜生产先进县蔬菜生产、收购、调运等的壮观场面,更清楚他们亲自调查到的有关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的数据。这些场景、这些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的数据,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会激发他们学习蔬菜栽培知识的兴趣并成为他们日后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这也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创业致富”的种子,为今后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选择内容,运用先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理论教学,为了提高他们听课和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到: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的“实用够用”
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教学生产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再者,科学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普遍存在课本知识滞后于生产实际的情况。因此,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必须恰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住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积极关注科技新动态,善于学习新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适宜于当地条件的蔬菜栽培新技术,要结合教学把其中一些较成熟的新内容介绍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地改善《蔬菜生产技术》教材知识老化,内容陈旧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服务于社会实际生产,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该门课程理论的“实用够用”。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上,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授课,尽量克服讲授法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很明显,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由于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进度相对会加快一些,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增强教学互动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实践;另一方面,CAI课件把生动的动画、图形、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配音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四、激发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教学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因此,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专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历来验证和强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但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而且年龄相对偏小,因此,重复的劳动会让他们的积极性慢慢消退,因此要处理好这些问题。
1.身体力行,深入田间亲手示范并与学生一起劳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
不论是实践课还是课外的农事活动,教师应到场指导并与尽可能与学生一起劳动。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劳动,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二是在劳动中,师生的交流会让学生较兴奋,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忘记或减轻劳动的疲劳;三是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更亲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更信任老师,就更自觉地学习和做事。四是教师可在劳动中给学生们以各种引导,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开种种原来不懂解释农业现象和不处理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因此,学生觉得跟着老师参加生产劳动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很乐意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教学生产实践。
2.以科学试验来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要根据学生对农业科学试验较感兴趣的特点,结合目前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科学试验,比如,不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的比较试验、不同种植密度产比较试验,不同施肥浓度产量比较试验、不同肥料施用(或农药防治)效果试验、不同时期施肥(或喷药)的效果对比试验等。由于是进行科学试验,学生觉得科技含量提高了,意义也就大大不同了,他们常常因为能够参与了这类科学试验而感到兴奋异常,参加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
另外,带着学生及时分析和总结生产试验的成功或不足的原因,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在提高,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3.让学生在生产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经济效益来刺激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兴趣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可选用经济效益较高的、有代表性的蔬菜品种让学生种植,并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办法,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各种生产兴趣小组进行生产实践;各组自行选择决定自己的种植项目,作好计划,自行管理和记载,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自行销售、销售所得的收入归组内成员自行分配。由于生产有收益,而效益与自己的管理息息相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自然大大提高。
五、给学生表现的舞台,给学生以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平时要多提问,并要注意到依不同水平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到原理或答案,并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答对了。此外,可以让他们“当老师”的机会,比如,组织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蔬菜生产实验地,展示高年级学生的生产成果,低年级学生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如果有高年级的学生在场,教师要注意多让高年级的学生来解答,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并为自己能在学弟学妹面前有良好的表现而自豪和自信,而这种自豪和自信也会转变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六、改革教学评价模式,使学生既乐于学习理论知识又乐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理论上讲究实用够用,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因此,教学上要顺应形势的需要。而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改革原来的教学评价模式,改变考核的方法,让学生既乐于学习理论知识,又乐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期评成绩中,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占50%,平时表现占20%,教学生产实践成绩占30%。授课时在理论上讲究实用性,讲课时力求通俗易懂,考核时主要考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不去考让他们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教学实践的评分,具体的考核方法是:既要看生产实践的结果,又要看管理的过程。比如,有的组生产的成果虽然不理想,但只要平时能认真管理,并认真分析总结,同样也能得到高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和参与教学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助推器,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2.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三、五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提倡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
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项目项目考核得分百分比折算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项目考核得分为百分制,折算得分之和就是最后得分。
学习或训练态度15%
军事知识考核25%
军事技能考核25%
军训日记或小结15%
最后得分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附主题活动评价表
项目分值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累计各项得分除以2就是最后的得分
实践活动态度30
活动选择与活动设计40
活动体验和心志发展40
活动成果和社会效益30
活动创新性和实践性40
最后得分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表
活动名称活动用时活动态度活动收获活动得分备注
综合得分累计得分÷活动项目数
()
6•4评价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关键词]财务管理;中心环节;理论实践;发展;完善;总结;必然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它不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又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对改善企业管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企业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者权益多样化的格局,一方面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为此,企业要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持续经营,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实现企业盈利目标,就需在经营管理战略中抓住“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个主题。
一、财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现代企业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企业取得独立法人资格后,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存在,是各个资源要素的所有者系列契约联结组合的资本经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完全受市场支配。市场在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企业毫不客气地亮出了优胜劣汰的底牌。如果企业不能顺应市场,仍是新情况、老办法、旧习惯,不能大胆的探索财务管理的实践,那么,不是企业被市场所淘汰,就是经营者被所有者所淘汰,所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既是理论对实践的总结,也是科学管理的必然。
1.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各管理环节的中心蚯纽,具有“钢举目张”的管理效应。财务管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资金为核心,辐射贯穿于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一是财务管理是遵循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结合财务活动的特点而进行的管理工作。二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的全过程,是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其基本属性是价值管理。三是财务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检查、筹集资金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活动都是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的。四是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2.企业经营决策依靠财务系统。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财务预测等一系列的环节和活动,企业经营决策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它主要包括产量决策、定价决策、促销决策,通过“三大决策”力求达到理想或满意的“四个目标”(利润目标、销售目标、生产目标和库存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由从属企业经营目标转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因为创办企业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企业的价值在于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为此,财务管理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利益,它更加注重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和未来发展。
3.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的各部门只能在财务综合管理下各司其职,不可能由这些部门中的任何一个部门来约束财务管理,约束财务管理行为的只能是《企业法》、《会计法》、《两则两制》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这不仅是由采取管理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物质形态的价值必须靠财务成果体现的客观要求。
二、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相区别的结果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对劳动耗用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将发生的劳动耗用和劳动成果进行比较,据以总结过去,了解现状、安排未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的“双重性”,而企业财会工作内容则包括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层次。
1.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职能。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人们不可能凭记忆掌握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也不可能简单地将不同类别的经济业务加以计量、汇总。只有按一定程序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对会计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价值量表现的会计数据,才能掌握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及其结果。这是会计的反映职能;而会计的监督职能则表现为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的监督。即:依据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监督经济业务的合规性:依据客观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及经营管理的要求监督经济业务的合理性。
2.预测、决策、控制、分析是财务的管理职能。它是由于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拓展出来的一种超前管理意识。只要作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会计工作管理,即: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岗位责任制,会计业务技术与方法等。另一方面是以资金为核心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企业在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收回资金、分配资金等过程中,包含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金融、物价、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为满足这些相关者的要求,则需要财务管理在预测企业投向市场前景和资金投入回报率上做到防范风险;在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上决策资金流向、流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潜伏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财务管理随时会遇到许多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而企业经营成果最终全部体现为财务状况的变化。事实上,现代企业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可行的。
3.除了财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和业务水平,以及理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权关系外。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管理制度应以建立指标考核机制为中心。
第二,生产经营管理应以预算为中心。
第三,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第四,发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作用
(1)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有防范风险和争取获利的作用。
(2)发挥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有突出物态价值的管理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抓市场、抓管理、扎效益,但怎么抓都离不开资金这个核心,谁拥有了资金,谁就拥有了对物质的支配权,这是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所在。
(3)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是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空有一幅聪明的大脑,却没有爱动手实践的爱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又一次,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就决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条板凳坐在院子里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却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只考自己的头脑去硬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后因为头痛受不了,而失败。明显,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这样的做法,显然在当时社会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想要观察竹子的结构或它的生长过程,就必须得用手去把叶子切下来,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绝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观是绝对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