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社区教育教学需要解决两个基本的问题,即解决个体的需要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其本质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受社区教育生存的场域环境、目的、任务、对象、教学支撑条件等显性和隐性因素影响。在社会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的视角下,教学过程呈现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组织形式的泛组织化、主体关系的扁平化结构等特征。采取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教学最优化。
一、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研究
我国社区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对社区教育本质及其属性、特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模糊阶段,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社区教育功能与任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的观点和理论并没有很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实践。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被广泛接受的同时也被称为逻辑学上的“模糊泛化”现象,社区教育的实质应立足于社区还是教育也产生了分歧。一方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区性”,更为新颖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社会工作的新模型;另一方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主要作用于个体的区域性、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的影响都被涵盖在社区教育范围之内。目前大部分人认同第二种观点。结合有关社会教育、社区工作的研究以及社区教育实施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观点存在重新审视的需要。社区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方式的补偿性、领域的广阔性的特征,都被广大理论研究和实践者所认同。这些特征就决定社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不是其教育的属性,因为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还不具备如此巨大的能量去调动社区教育所需求的资源和完成社区教育的目标,而且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尚缺乏教育的自觉性与自发性。因此,在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弱化和泛化了的教育。在全面考查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依据其本质的层次和递进性原则,结合社会工作的目标和特点,社区教育首先应属于社区工作或者社会工作范畴。在这一前提下,社区教育才是对个体施加影响和促进社区工作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基于上述的认识,社区教育教学分析范式就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奠定了本文分析的认识论基础。社会工作特性的本质表现是整体视角和尊重差异,关注人的整体性,包括环境和行为,因而社区教育教学的目标就不再局限于提高个体素质,以及职业教育、文化消费、生活教育等功能领域,而是需要解决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解决个体的需要,称之为个体生命意义的安顿;二是从社会本位出发,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
社区教育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社会制约性和实践性,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适应与平衡过程。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本质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就是说,社区教育教学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与学校教育教学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其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社区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将有利于实现社区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二、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
在上文的分析中指出,社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解决个体的需要和促进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本质是其过程自身的实践性。在社区教育教学过程中,显性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仅是这一过程的部分影响因素,更为深刻的影响因素在于社区教育生存的场域环境、目的、任务、支撑条件等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主体关系状况等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实践过程,要具体、准确描述这一过程的特征,社会学习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可以作为这一分析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个体不是被动适应环境,而是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且个体的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社区教育教学的理论分析基础,并不是说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就不适应这一理论,而是说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更符合这一理论的描述。个体积极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以及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影响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这一点在社区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后现代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多元化,而社区教育是一种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阶层和职业的个体经常性互动的活动,这也就决定了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1 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
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教学施加影响的达成度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习对象的需要和教学是否具有艺术性。教学对象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主体关系的多元化,就可能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多个教学影响。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是指学习对象可以选择接收何种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拒绝接受任何的影响,或者将自身的知识通过多中心的师生关系对他者施加影响,从而模糊、淡化施教者预设的教学影响,出现多个教学影响。这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结构特征和师生关系密切相关。教学对象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构建教学环境和反应,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与特征,都使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更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从而淡化了社区教育教学的教育属性。在这里,施教者如何提高自身教学内容的影响水平并将学习对象自身观点、知识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变得十分重要。学习对象适当的自我表达有助于促进个体学习和完善教学目标,过分凸显则很容易造成过程的失控和教学目标的落空。
2 教学过程的泛组织化
社区教育教学及其过程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这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教师与教学对象的构成、课程内容的组织、评价等诸多方面。在社区工作领域,社区工作手段具备结构导向、集体参与和运用社区资源三个特性,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社区教育的研究者、倡导者、组织者、联络者、策划者、教师等多种角色。而在教育视域下的社区教育当中,上述角色由不同个体或组织承担,采用不同手段和方法以完成不同目标,甚至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首先,在社区教育教学的施与主体呈现着松散的组织特性。其次,在教学过程内部,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演进、评价、反思,都没有固定的可遵循的模式和路径。这一过程包括的要素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各个要素有不同的选择,且相互之间呈现网状交叉结构。再次,在教学活动之间,不同的教学活动有不同的目的,由不同的组织者和教师组织进行,缺乏必要的彼此关联性,这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异质性。因此,在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足和缺乏支撑条件时,社区教育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 主体关系的扁平化结构
主体关系可以分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扁平化结构主要是指主体间关系去中心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与自己气质类似的人进行模仿的倾向,行为具有选择性。因此,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就可能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任何一个个体都更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而影响其他个体行为的选择,或者倾向于选择其他个体的行为,教师的权威在社区教育教学进一步趋向消解。其原因在于,首先,社区教育的教学对象多为社区内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和社会化的个体,其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社会化过程、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对学习的自我选择,都影响着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以施教者扮演的角色和权威为前提,而是从自我认知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可能将施教者对其自身施加的影响的过程转化为自身对其他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原有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概念及其关系进一步变得模糊和难以辨别。其次,由于教师的来源和构成的影响,作为施教者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深入研究,其自身权威和组织、主导教学过程的可能性进一步削减,从而导致主体关系出现多中心化。
三、社区教育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一般原理,即反映着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专门特点和规律性,并且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向的基本的指导原理,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主要规律的体现。相对来说,社区教育教学没有独有的教学原则,但部分原则相较其他教学形态更适合于社区教育教学。它包括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
1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
满足学习对象的迫切需要是社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因此,社区教育教学首先必须遵循适切性原则。适切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二是发展的阶段性。整合施教者与教学对象的目标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社区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同时学习者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社区教育和教学随时可能被终止。因此,首先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并且要考虑如何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满足学习对象的现实需要,这一点比其他任何一种教学都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一方面主动构建环境与反应,同时其自身的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模仿质量。这就不仅要求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求它必须符合学习对象学习和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因此,适切性原则包含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两个方面。
2 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
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教学理论、杜威的五环节教学等其他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社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实践。艺术性原则成为社区教育选择教学手段的主要原则。这一原则建立在学习对象对是否参与学习、选择吸收学习内容、以自我喜好作出评价等方面的高度自主的基础上。实践也表明,社区教育教学效果的缺失与采取的教学手段直接关联。社区教育教学对象的特征决定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主体性和意见,在与教师和其他个体的交往过程中更易于表现出自我实践的趋向。多个个体的自我实践便会造成教学影响上的冲突和淡化,因此,如何将学习对象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便成为考验施教者教学能力的重大课题。要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就要求施教者必须明了社区教育的教学目标、生存处境、教学对象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属性,从而将教学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体验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3 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
概括起来社区教育教学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活动和生活实践。社区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体现灵活性原则,这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加强各种组织形式间的综合运用。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是社区教育教学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学组织者明晰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其实践环境,有计划地组织推进,并制定充分的救济和应急措施,才能保障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总结
社区教育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新的并且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本土化情境下,对如何发现和实践社区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简要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指出教学过程部分结构,并尝试提出部分教学原则,以期能对社区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团,教育研究,1999(3),
[2]金辉,论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及其方法[J],上海教育情报,1994(4),
[3]顾东辉, “社区教育”的概念构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
[4]黄云龙,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9(7),
[5]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8),
1.1缺乏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已经达到本科甚至硕士水平。而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仍然以岗位培训和社区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为主,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社区护理课程或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但本质上缺乏系统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
1.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学校学习阶段授课教师缺乏社区实践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不能将社区护理的理念、实质传授给学生。社区实践阶段由于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太健全,从而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准确理解,很难达到在社区实习的预期目的。
1.3缺乏符合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特点的社区护理教材
由于我国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严重缺乏,目前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其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均不够丰富,社区护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借鉴国外、预防医学的教材,所学内容有许多与原有的其他护理教材重复,难以突出“社区”、“护理”的特点,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育教学的思考
2.1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在一个以临床护理教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下,临床带教老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社区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带教老师应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与社区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涉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社区保健内容及保健制度、社区健康与健康促进以及社区重点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的保健及护理知识等。
2.2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以整合优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护理岗位需求,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利用暑期个人实践、社团活动、家庭访视、社区见习、社区实习等,深入社区,早期接触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具体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并要求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体会,然后进行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认真理解社区护理的真实含义,以利于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兴趣。
2.3加强学生的基本社区护理技能培养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社区护理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在注重临床护理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特殊人群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三、结语
按照斐迪南·滕尼斯(德国社会学家)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的阐述,我们知道学校是一种共同体,社区也是一种共同体。随着“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和教育变革的发展,改革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那么从这两种共同体中找到切合点,通过教育活动这一方式构建“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来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便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了。
二、学校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曾指出“学校教育是社区教育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成员,应该积极地参与社区教育,并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小学校的地位和作用集中表现为:
(一)以学校教育为龙头,实施以“学校教育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带动社会”的社区教育系统工程,促进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区内各学校每年对学生开展安全、卫生、消防、普法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安全、卫生、消防和法律法规,习得自我保护的基本意识和基本技能,为提升公民整体素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回到家庭向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宣讲安全、卫生、消防、普法的有关知识,监督家人安全、卫生、防火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等。这也必将为提高全民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二)、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以学校家长学校为载体,以提高家长育人水平为途径, 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社区是由一个个小小的家庭组成起来的,只有搞好“家庭教育”才能有效地推动社区教育。家长一头连着教育的对象,一头连着社会,提高家长素质是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家长的指导。学校根据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指导力度:
1、创办家长学校,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坚持“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校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可以为培养地方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具有师资精良、设备先进、场地标准、文化氛围浓厚等特殊的教育优势,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有能力也有条件在社区内发挥好教育辐射作用。在保证正常教育秩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社区开放学校图书馆、微机室、体育运动场馆、等教育设备设施,支持配合社区职业教育,精选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社区教育的教员,开展社区内科普、文艺等文化教育活动。从而支持配合社区的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公德或其它形式内容的社会教育,促进社区两个文明的建设。
(四)、中小学教育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探索双向辐射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起到积极作用。
中小学教育历来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协调,组织建立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是社区教育网络的雏形。广大中小学校聘请干部、战士、家长、革命前辈、街道居委会主任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起以驻军部队、住镇单位、文化遗址、政府、街道居委会为教育阵地,以及与区域附近大中专院校结成“手拉手”的校际联络集体教育活动。已初具“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社区教育特点,在此基础上,组织社区内各学校对外实施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师资、学校的校园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开放,能促进社区教育网络的进一步形成,为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体系与网络奠定基础。
三、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区的社会风气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完善和塑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
(一)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作为一个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远。社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的极大补充,为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实践能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社区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社区的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社区有着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方便周到的服务环境、团结和睦的人际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社区能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说社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社区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能力的学校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力保障。学生的社区生活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各大中小学生纷纷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收到了巨大的教育效果。这既是送温暖过程,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对同学门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建设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构建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而我国目前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实践均处于缓慢探索阶段,如要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运作机制,保证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健康、持续、规范地推进,还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效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良好的观念,使这一举措深入人心。
(二)加强组织建设和法律保障
为保障学校与社区的充分合作,必须真正落实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的运作机制,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设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工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推进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形成制度,针对建设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为学校——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为资源共享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立法规范和保障教育基金、场地、人力等资源投入。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完善建设标准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学;探索
我国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逐年上升,为解决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为主问题,我国正建设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护理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主要生力军,绝大部分社区卫生工作将由社区护士承担。如何在护理教育过程中,提高护理人员开展社区护理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成为护理教育过程中重要课题。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我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把《社区护理》作为重点改革实验课,从培养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的探索。
1调整课时安排,增加实践训练
我国现行《社区护理》教材存在内容宽泛,杂而不精。许多内容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学科重复。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重复教学是教学时间的浪费。教改组在备课过程中与相关教师沟通,压缩重复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调整前理论课时64学时下降到18学时,实践课时16学时上升到62学时。知识传授过程更加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并能掌握[1]。对比改革前后,改前理论成绩平均在85.6,改后84.9;实践成绩由平均78.4上升到90.2。分析原因,首先教材内容重复对于提高成绩无多大益处,学生对于重复内容反感,影响学习效率。其次实践的教学大量开展练习了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克服实践操作过程中紧张心理,提高了实践成绩。再次编写社区护理教材的人员缺少社区工作经验,几乎所有的社区护理教材都是借鉴国外、预防学或按照自己的理解编写的,难免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通过调整改变了学生的观念,认识到社区护理重要性。
2理论教学多样化,加强课堂互动
理论课改变填鸭式教学,注重实用。对于概念、原则、分类理论性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学,教师释疑的方法解决,学生理解上没有难度。实践性强的步骤、方法、评价等知识点采取角色扮演、视频演示、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与老师在互动中学习,摆脱三尺讲台的局限性,无论从距离上还是心理上都与学生更亲近,清除了师生间隔阂,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功能,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注重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改变学生被动的教育状况。作业的形式既有传统的知识点的书面作业,还包括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中社区实践内容,与周围的老年人、成人和儿童的交流沟通,分析存在健康问题,记录交谈过程并总结心得,训练判断能力及沟通能力。组织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师也受益匪浅,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
3平衡现实与理论脱节,开展实用性训练
我国医疗模式处于转型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大多在服务中心开展,入户服务很难开展,如家庭护理、家庭访视等。实践教学难以完成实习目标。我校用三种途径解决以上问题。第一开展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病例可以多样化随机再现,操作安全,纠错性强,有利于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2]。护生在课前分组针对所选实践课进行主题文献查询,内容要具体、可行性强,充分还原护理对象真实的需求;制定模拟方案,积极排练,体现真实场景。临床模拟教学通过模拟临床情境,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3]。第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开展活动,学校以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经济与技术支持,开展入户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会人际间交流的差异性,训练了入户技能和沟通艺术,弥补模拟教学不足。第三组织实践交流活动。在模拟训练和实践活动后,组织教师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通过交流解决实践教学接触面过小问题。及时做好教学评价反馈工作,使护生真正理解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的相互关系及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政策和社区护理发展方向[4]。
4重视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教育
为了培养优质社区护理人才,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充满感恩精神,对护理对象具有非凡的爱心,对自己从事的护理事业具有奉献精神。从护士素质、法律意识、管理、物质、环境、病人方面分析了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针对性地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及法律意识以保证护理安全[5]。媒体曝光了个别护生虐婴、虐尸事件,充分证明对现代护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及爱心,实践教学中遇到弱势群体,组织学生进行献爱心活动,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剪指甲、洗脚、捐款等。这些人大多数生活环境差、自理能力差、理解能力有限。利于培养学生不拍脏、不怕累、爱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只有学生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较高专业素质,才能在护理行业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通过《社区护理》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学风,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就业观念有所改变,去社区从事基层护理服务的意愿明显提高。《社区护理》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探讨更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覃业宁,官江.护理本科生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13:149.
[2]张明亚,罗良平,赵辉.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46-647.
[3]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0-22.
关键词: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239
1987年6月2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伟大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区、学校的成人教育资源,推动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成人教育资源是指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本文所说的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组织、开发和利用的满足成人教育的人力和财物资源的总和,除各类成人学校外,还包括开展成人教育的各类职业院校。社区、学校的成人教育资源整合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它可以盘活现有社区、学校的成人教育资源,避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社区、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随着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如何进一步深入发掘社区、学校的成人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已成为昆山社区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重要问题。昆山社区培训学院积极主动适应昆山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托各职业院校和社区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昆山地方经济,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做贡献。
一、要充分认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适当给以政策倾斜,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
整合社区、学校的成人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对昆山全市成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领导,促进社区、学校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成立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明确教育、人力劳保、民政、街道等各部门在改革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受教育部职成司、继续教育办公室委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咨询指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编写工作,成立了昆山市《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领导小组和撰写小组,制定《昆山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发动各区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申报,指导各区镇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全民学习气氛,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得到市民认可,积极发展有利于各种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条件与设施,为市民学习提供便利;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的整合,就是沟通成人教育与社区、学校的关系,协调成人教育发展与社区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要确立昆山社区培训学院龙头地位,建立社区、学校成人教育三级机构
整合社区、学校的成人教育资源要切实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深化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的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昆山社区培训学院的龙头地位,各职业院校为载体,人才市场需求和市民需要为导向,充分整合职业院校、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建立成人教育发展新体系。初步建立了社区教育三级机构,以昆山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为骨干、居委会(行政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同时,协调社区、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资源,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改革,实施师资、教室等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昆山市民学习在线数字化学习平台,实施好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成人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应用互联网技术,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注重对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和优化,以最快捷的速度将学习使用的信息传递到学习者和教师的手中,让学习者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让学习者在课程组的帮助下,能够对不同的多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全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知识,使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最大化。昆山市民学习在线是昆山市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多年来,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阵地和特色品牌。通过自建、合作、购买等途径,进一步充实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根据课程资源,紧贴市民需求,精心设计了“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十报告”“昆山市情教育”“师德师风”等学习专题,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昆山市民学习在线平台目前注册人数达到7万多人,比上一年增加12237人;平台关注度和参与度大幅提高,2014年的平台访问达455279人次,比2013年增加20万人次。2014年度共上传课程1230门,上传资讯634篇,其中被省级平台的采用的资讯为154篇,上传昆山社区教育、千灯社区教育等电子报刊9期,图文读本12门,平台实时访问人数稳定在90人左右。
四、整合社区、学校的成人教育资源,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建设一支稳定的社区、学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教育,对于任何教育类别而言,教师都是第一资源和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社区成人教育教师是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资源。昆山社区培训学院制订并组织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按照“专兼结合、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原则,除了本校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外,还招聘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花桥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及其他民办高职院校老师做成人教育的兼职老师,还面向社会聘请优秀名师、专家学者,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初步形成了一支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的社区成人教育管理者队伍和教师队伍,为不同类型、不同学历层次的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课程与其他形式的学习资源,并积极实施、推广,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与市民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对成人教育的需求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昆山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与其他地区相比,市民的精神文明层次与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对成人教育的要求和需求也更高,主要体现在成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昆山社区教育学院制定合理的报酬和奖励体制,注重对兼职教师的精神激励,注重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注重为兼职教师服好务。2014年,昆山社区培训学院开展“社区校园手牵手”为主题的教师数字化学习竞赛,全市社区、学校各单位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积累成就人生”的口号已经深入全市居民内心,“全员学习、全面学习”已成为社区成人教育的文化内涵。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的整合是成人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成人教育,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提升成人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社区内的延伸,也是社区内居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是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职业院校的设施设备、师资、环境及文化氛围等都可以为社区居民学习所用。同时,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又能为学校所用,这种共同的发展需求结合点,促使社区、学校有关成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成为必然,也是发展社区教育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小林.切实转变观念有效整合资源不断提高乡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周市镇新形势下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0.04
[2]任会兵.关于高等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钟兴玉.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推进社区教育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4]方华平.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的反思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3.04
[5]何一辉.成人院校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整合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12.05
关键词: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张琪(1960-),女,北京市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社区教育视角的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实践研究”(编号:DEB13112),主持人:张琪。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60-05
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因其多元、灵活、开放等特性逐步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学习方式。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的社区教育,也开始通过选择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以期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愿景,因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最终被确定下来,并开始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内涵及其价值
何谓“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是以显示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学习信息网络形态作为中介的一种学习方式。”[1]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宋亦芳教授认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是市民在社区中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过程。”[2]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结合我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建设实践,可见,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是在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社区教育中,学习者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支持服务过程和形式。
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审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促进了个体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取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使原有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数字化学习模式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加直观、明确、易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了将学习者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者地位,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时间和场所,使自主学习由理想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数字化学习模式所具有的交互性、协作性特征,使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网上学习交流和沟通成为了一种常态,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始出现,这使“时时、处处、人人学习”成为了可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学习状态,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工作、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
(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数字化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教育的革命,而且带来了社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所有成员,由于其教育对象因地域、年龄、职业等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导致社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尽管社区教育在现阶段主要还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非常有利的补偿教育,因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存在着差异,可能使社区教育之“手”也有许多不能触及的地方,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开放性、共享性的特征,使其无论在学习的时间、空间,以及学习资源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它能够通过学习资源的共享机制和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满足不同地域、年龄、职业群体的学习需求,解决了原有社区教育同一地区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了发达地区资源过度重复建设和欠发达地区资源相对贫乏的问题,促进了社区教育向更加公平、均衡的方向发展。
(三)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自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学习化社会”概念以来,学习型社会一直是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终身发展为目的,以学习求发展,以学习为主轴,以学习为特征,能够满足全民基本的终身学习需求的新型社会。作为社区教育新型载体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的优势,营造起浓郁的学习氛围,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自主地参加终身学习。因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能够发挥社区教育的全民、全面、全程教育的作用,能够在时间长度上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能够在空间范围上使教育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学习型社会正在从理论描述逐步转变为现实。
二、京津沪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路径分析
由于我国社区教育整体起步较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逐步普及,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在近几年才成为各地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启动了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开展了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先进区的评定,推动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全面发展。北京、天津、上海这三个地区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体现了各自因地制宜所形成的独有的建设路径,为其他地区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满足社区居民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一)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平台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基础。它是利用网络技术设计和开发的虚拟环境,是数字化学习资源集中呈现的载体,是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最直观的体现,能够为市民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与服务。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各辖区均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社区教育数字化网络平台,集信息、理论宣传、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作为区域内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平台,对于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拓展受益群体,整合各方资源,丰富学习内容,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社区教育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资源封闭、无法衔接等问题,为此,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代表,积极进行着平台整合和全面衔接的各种尝试。上海市长宁区搭建的“学在数字长宁”学习型城区建设网,其特色在于打造成为具有积聚效应的现代数字资源网络群,实现了三个层次的网络衔接和畅通。第一个层次是与长宁图书馆、沪杏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平台进行连接;第二个层次是进行“1+10”区街一体化数字平台建设[3],通过在10个街镇建立子网站,共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同时也便于各街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了社区学院对社区学校的指导和服务;第三个层次是建立上海市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协作组联合网站,由长宁区社区学院牵头,负责网站的日常管理,由各区社区学院共同参与,提供网站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以此推进区区之间市民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资源和信息。
网络平台功能的更新与升级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通过手机、pad等设备获取信息,这种随时随地、灵活、便捷的学习形式的优势日益凸显,因此,网络平台衍生出了为移动终端设计的程序和功能,实现了全方位的移动学习。北京市东城区建设了适宜于市民群体的移动学习平台――同学APP,可进行优质课程推送、学习资源共享、学习互动交流、学习信息传播、学习时间管理等功能,形成了属于市民的“移动学习圈”。上海市长宁区也建立了“学在数字长宁移动学习端”,“学在数字长宁”网站的部分功能可直接转化为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可以使用的功能模块,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学习资源建设
学习资源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需要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教育机构发挥教育优势开发资源,需要街道、社区及辖区成员单位共建共享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通常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自建资源。主要是依靠自身师资优势和技术力量,开发建设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资源。如北京市东城区以社区学院为主,在建设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以居民学习需求为导向,自主开发以视频为媒介的数字化课程,编写了涵盖计算机、养生保健、摄影等不同门类的社区教育系列教材,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教材内容数字化,转变为可上网在线阅读的网络教材,使其更加形象、直观,更易宣传和推广。二是购买资源。主要通过政府购买企业已经开发成型的数字化课程,或者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化课程等形式,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天津市南开区通过购买光盘、转换格式,将一批学习资源存储到资源服务器上,北京市顺义区、上海市长宁区等地通过购买方式引进了数字化学习资源。这种方式可以根据市民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购买,而且能够保证在较短时间内丰富学习资源的数量。三是共享资源。共享资源能够拓展资源的范围,解决原有资源建设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总量不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问题。如天津市南开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以国家数字化学习港提供的学习资源为主,以市级开发自建为辅,主要由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天津电大分别为其提供并装载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除了教育系统内各级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还可以通过建立非正式的民间组织的形式,积极探索数字化学习资源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共同体联盟。如上海市联合各区县成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联盟”,各区县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各自对已购买和已开发的资源开放共享,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以此实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北京市也联合各区县成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联盟,围绕市区两级一体化平台“京学网”,实行市区统一用户、统一资源、统一资讯的互通、共享模式。上海、北京采取的这种资源共享联盟发展策略,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成员单位间通过统一数字资源建设的内容、结构和技术要求等标准,建立新的以联盟名义开发的学习资源,共享各自的特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质量和效率。
(三)管理运维方式
管理是对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进行合理组织、统筹、利用,使之有效运转,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活动过程。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管理运维实质上涉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包括领导体制、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在内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管理组织制度,是对管理组织的外部结构的描述和概括;而运行机制主要涉及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制度和规律,是对管理组织的内部运作过程的描述和概括。因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除了教育机构之外,还包括街道、社区、企业、民间组织等不同类别的部门和机构,且不同地区根据区域实际采取了不同的管理运维方式,因此,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管理运维方式比较复杂,京津沪三地在具体的管理上也各具特色。
政府因权力、财力、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社区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因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管理也往往以政府力量为主。如北京市东城区建立了“政府统筹,以社区学院搭建平台、开发资源、队伍建设为引领,以区域各方资源有效整合为优势,以学区市民学习基地开放场地、开展培训为依托,辐射全区”的工作机制。除了社区学院发挥引领作用之外,主要通过两条线管理和推广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即教育系统内部以8个学区市民学习基地为主,教育系统之外通过在试点街道投入建设数字化学习基地的方式,建设了覆盖全区的区――街两级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实验基地,以形成遍布全区的实体网络。
实际上,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紧紧依靠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努力,仍旧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和市场力量的参与,因此,政府和市场化运作通力合作也成为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一种常见管理模式。如天津市南开区以欣苑社区为试点,通过协调共管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因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以南开区作为试点,在外部管理上,最高层由教育部负责具体建设与管理;中层即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负责数字化学习超市建设;南开区欣苑社区负责最基层的管理[4]。在经费管理与筹措方式上,欣苑社区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基本上形成了“政府补贴一点,社会团体资助一点,学习者负担一点”的经费保障机制。欣苑社区的社区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付,居民日常的数字化能力培训主要以公益性培训为主,但因经费投入有限,欣苑社区通过适当收取学习者一定的学习费用,以补偿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四)评价激励机制
数字化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形式,因而在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学习成果认证、激励机制等方面都需要有所突破。评价方式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可以优化对学习者学籍信息和学习过程的管理,通过对学习活动进行跟踪、监控和反馈,及时记录、了解学习过程,保证了学习评价的全面、客观和公正。同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督促和激励居民参加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信心。
社区教育数字化评价方式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主要通过学分银行系统来实现,也就是通过数字化存储、认证、兑换等手段,为居民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实现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存储。如北京市西城区设计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系统包括学习管理体系、学分管理体系、学分诚信管理体系和学分积累与积分兑换四个部分,参加学习的居民每人课前与课后免费刷卡听课,积累的学分便自行输入网上“学分银行”系统。上海市徐汇区实行居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包括实体卡和虚拟卡两种形态,实体卡主要向直接参加社区教育现场活动的中老年群体发放,通过在街镇学习机构安装刷卡终端,实现居民学习信息记录、考勤等功能;虚拟卡通过实名注册参与网上学习,实现网上学习轨迹查询记录、网上报名等功能[5]。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通过网络平台功能和学习成果认证功能的逐步完善来实现,学习者通过学分积累和兑换,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如北京市西城区可为优秀学员提供学习费用的减免、社区服务的优先享用、商品和服务的优惠等。上海市长宁区根据学员个人每学期在线学学时和总学分,评出优秀学员奖予以奖励,并规定学员每获得30学分,即可为学习卡免费充值一次;还通过在“学在数字长宁”网站开设虚拟“网上展厅”栏目,为居民提供展示作品、特长、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的平台,通过网上展示形式,对学习突出的居民进行鼓励。上海市徐汇区建构起了“网上学习圈”,依托网上课程资源和网络交流平台,以网上家庭学习小组与社区学校班组为基本单元,开展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互动、知识共享,使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互动融合为一体,激发了居民的网上学习参与热情。
三、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启示
(一)建立网络化、集群化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实体网络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建设涉及到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环境等组成部分,通过京、津、沪三地案例分析表明,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并非局限于某一街道、某一社区或某一所学校,而应该以网络化、集群化的方式广泛建设和普及,全面覆盖区、街、居纵向三级体系和委办局、学校、企业、相关单位等横向组织,其最终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形成遍布辖区每一个角落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实体网络。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可利用社区学院、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地建立起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点,搭建区、街、居三级居民学习网络,实现三级网络全面贯通和共享,三级社区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探索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多方合作的运作模式
完全依靠政府力量开展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并非良策。由于体制、机制障碍,政府在一些方面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这就需要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加以调节,或者需要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加以补充,我国多地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针对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全国多地所采取的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基本相同,通常都是由合作公司投入成熟的软件系统,并负责系统平台的后期开发、升级和维护,免费提供课程和规划设计;由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承建单位(政府或学校)负责硬件等网络环境建设。这种建设模式实现了合作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极大的降低了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的投入和风险。因此,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需要建立起各参与方的协调与保障机制,除了争取政府在政策、法律、财政方面的投入,还要欢迎企业、社会等不同来源的资源、资金的投入与协作,逐步建立各方共建、共享、共赢的协作机制和服务机制[6]。
(三)促进教育机构联盟共同体之间的资源融合与共享
加强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能够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此外,通过建立联盟共同体的形式,促进各教育机构之间的技术沟通和资源共享也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机构联盟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主要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有利于打破数字化学习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能够共同聚焦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问题,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联盟共同体各教育机构之间可以按照整合、共享的要求,调控增量资源,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通过多方共建的方式,鼓励各教育机构自发共建资源,共同形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规模优势。
(四)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平台建设
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重要载体,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充实这一载体的主要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成为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关键所在。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是通过有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真正实现学习者在课程超市中按需所取,其目标在于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终身学习体系。因此,应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大力挖掘区域内的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满足居民需求的优质学习资源,通过在内容、结构、技术等方面统一学习资源开发、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使学习资源利用多功能的网络服务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实现广泛传播和全面共享。
(五)探索数字化学习的评价与认定方式
从国内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发展实践及经验来看,数字化学习评价与认定有赖于数字化学习平善的功能设计,通过对居民网上学习过程的考察,从而记录居民参与数字化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学习档案,实现便捷的用户管理。数字化学习评价与认定是一种创新性举措,随着国内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的推广,网上认定与学习现场认定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对居民参加终身学习而言,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督促和鼓励,同时,对于教育机构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形式。数字化学习的评价与认定方式促进了区域内各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有利于扩大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覆盖范围,丰富数字化资源,以全纳视野实现不同机构、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更有利于提高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终身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关注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终身教育专家各抒己见[J].成才与就业,2010(21):28-30.
[2] 宋亦芳.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推进5年的回顾[J].职教论坛,2014(27):39.
[3]宋亦芳.社区数字化学习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4-198.
[4]陈德人,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建设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76.
[5]金姬红.“数字”汇聚 家家科学――上海市徐汇区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成效显著[J].成才与就业,2009(21):18-19.
关键词 村民学校 社区教育 保障措施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Safeguards of Residents School Carrying out Community Education
HE Wei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yin, Jiangsu 214400)
Abstrac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now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uild an effective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but look on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remains a big problem, only solved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truly reflect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a fun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education safeguards,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Key words residental school; community education; safeguards; safeguard mechanism
开展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想要提升教育质量,就需要建设完全保障措施,将其置于公共管理的整个系统中,在原有运作基础上进行创新,保证社区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持续发展。就现状来看,我国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在制度、经费以及人力资源等保障机制上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
1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大。社区教育与系统教育有一定联系也存在区别,更倾向于居民教育,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主要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以及经济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社区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在参与性上更为积极。另外,随着城市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更为密集,我国大部分城市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状态,甚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化和隔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学校教育或者是以协调为目的的社区组织形式教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开展居民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想要更好开展居民社区教育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完善保障措施,通过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工作制度,确定社区教育建立的场地和设备,保证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能满足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确定了居民社区教育保障措施,才能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好路,保证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2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办学条件偏差
随着国家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以及相应投入力度不断增大,居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提升,配备了基本教学设施。但是就现状来看,大部分居民学校办学条件还是有待改善,存在办学场地小,教学设备简陋并陈旧等问题,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培训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距离满足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2.2 体制机制不完善
现在很多社区都开办了居民学校,也根据办学要求由社区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但是就发挥功效来看,居民学校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完善,社区教育具有的功能不能被完全发挥出来。具体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校务委员会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居民学校的建立在当地社区教育建设中不能对地位进行明确,进而其具有的功能不能顺利发挥。另一方面居民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上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学校不能对自身具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限制,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需求。
2.3 人才队伍薄弱
人才是影响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就现状来看,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教师专业能力都比较薄弱,很多人员都是当地聘请的相对来说比较“有文化”的人士来进行教学,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明显。管理、师资队伍专业能力薄弱就导致在教育科研水平比较落后,影响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将直接影响社区教育保障措施的建设,不利于居民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甚至会造成社区教育内涵建设不足。
3 加强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实施策略
3.1 加大经费投入 (下转第253页)(上接第209页)
居民学校的建立以及正常运行都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增大经费投入。因此,想要做好居民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工作,首先就要加大政府对居民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学校建设需要的场地以及设备等基础设施,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居民学校建设不能只依靠政府支持,学校还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来增加学校创收,以多样化、多途径方式为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筹集更多资金。
3.2 建立完善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的存在可以保证社区教育工作一直在预先规定的路线上,发展过程中即使出现误差,也可以即使发现并改正,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一点,首先应该根据社区教育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居民学校存在的重要性,确定工作方式,以此来体现社区教育具有的内涵,并保证其自身功能得以发挥。其次,做好居民学校校务委员会统筹协调工作,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每年开设两次及以上会议。掌握社区教育开展中的每一项工作。最后,对工作人员确定工作内容,要求每一位人员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能够积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另外,居民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社区存在的资源,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此来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完善物力保障措施。
3.3 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
对居民学校社区教育进行宣传,是顺利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通过宣传可以使社区居民更深入地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明白其具有的功能,进而可以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去。因此,应该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工作,提升宣传保障措施。居民学校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居民接触比较多的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举办相应组织活动,加强工作人员与居民之间的交流,将社区教育理念深入传达到居民心中,不断提升居民认同度。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管理和教师。第一,通过外聘专兼职专业人才加入到社区教育组织中来,不断引进人才壮大人才队伍。第二,根据社区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如定期培训、阶段培训以及外出进修等,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辅助制定各种激励制度,以此来刺激工作人员不断前进,进而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教育质量。第三,认真分析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现状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升社区教育的含金量。另外,还要注意对志愿者的管理,通过制定相应制度,激发其工作热情,提升工作质量。
3.5 建设特色化教学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在办学过程中要求社区教育需要结合当地居民实际需求来制定教育方式和内容,开展具有当地特色化的教学。如编写具有当地社会经济开发特点的教材,不断丰富社区教育教学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以此来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另外,还需要不断对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经验,积极寻找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4 结束语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的开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各种保障措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满足办学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的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满足居民不同要求,进而可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关于社区教育项目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9).
[2] 刘义杰.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
[3] 郑平汉,项策文.关于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新农村,2010(5).
关键词:幼儿园;社区资源;主题教学
台湾“教育部”于2012年制订了《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在总目标中提出幼儿园教保服务的实施必须与家庭及社区密切的配合;在实施通则中指出要建立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网络,建立三者间的伙伴关系。幼儿身处在社区中,生活受到社区的影响,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密切,幼儿的生活环境包括了家庭、幼儿园以及身处之社会环境,每个环境都是幼儿拓展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透过观察与参与,幼儿从所处的环境中习得知识,因此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教育成功的核心。台湾幼儿园因为少子化的现象,要面临生存问题必须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纷纷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做出幼儿园的特色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设计、实施以及评量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评述。
一、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是指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定问题或者若干的问题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经验的活动。[1]社区资源指社区内可提供幼儿学习之一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自然环境、文化、组织与关系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提供师生实地参访之场域,使师生获得真实及具体经验,并入园进行专业解说或协助师生更加了解社区特色。[2]幼儿园课程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因此,主题教学是幼儿园开展各领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幼儿园主题教学主要从幼儿的生活事件,从幼儿已有的经验中自主建构的活动,通过一个话题的讨论,对于这个话题中所存在的问题现象的探索研究中让幼儿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出新的验,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一种发展。社区资源的种类和类型很多,在人力的资源中通过家长资源或者社区人士可以协助幼儿园进行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家长进课堂、消防安全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的形式;在社区事件资源中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历史事迹、文化遗产或者社区组织的特色活动结合起来扩展幼儿的经验,例如“牛肉面的故事、水车园、寓言园、博物馆等”;在物的资源中可以将社区中的场所,地方、产品提供给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3]
因此社区资源成为幼儿园周围可充分利用的资源,为幼儿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可利用的材料,可以发展幼儿园的特色,对于社区而言社区资源充分的利用在幼儿园可以发扬社区的文化,促进社区的发展。
二、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设计阶段
课程的设计就是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的方法、教学活动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步骤和程序所进行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核心在于决策,相关的决策反映出了课程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的构想。[4]在课程的设计中从知识中心论来讲要引导幼儿探究文化的遗产与精华,从学习者中心论来讲要让幼儿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社会中心论来讲要积极的鼓励幼儿探究社会的问题以及他们切身相关的社会事务问题。课程设计阶段特别强调以学科内容、教师、学生以及学习环境四要素作为课程决定的重要因素,主张从实物的层面考量从哪里开始着手课程的改变。因此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步骤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选择适切的主题
此阶段主要分析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以及评估整理社区的资源。在分析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的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引发出幼儿内在的一种学习动力。评估社区资源中除了在实施主题教学前与配班老师进行教学实施讨论之外也会在课程萌发之时与幼儿通过脑力激荡的形式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向家长说明新学期主题课程的意义和目的,搜集家长的意愿调查表和整理社区人士可以提供的资源,确认教学计划中实际所需要的社区资源,再将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主题一般来源与师生感兴趣的主题、教科书中的主题、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结合地方民俗活动与庆典、结合当前发生的事件和结合地方社区的一些资源。
(二)发展教学概念与设计统整架构
主题决定后教师针对选定的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或参考各科现有的课程,列出幼儿应该习得的相关概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学校的设施、学生的能力来选定活动,最后做出活动设计的架构。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中,主题的选择首先是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去设计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和老师通过讨论来探讨生命中有趣的事物,教师根据孩子所感兴趣的建构一个要进行的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让幼儿去观察、通过老师和孩子们集体的讨论,通过操作活动等的学习方式来去学习。由于所确定的主题主要资源都是幼儿园周围的环境中选取的,所以对于幼儿而言比较熟悉,孩子对于他生活周边的事件带着好奇带着探索来去探访。因此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老师们会带着幼儿到周边的社区进行户外教学活动,目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找出孩子的潜能,通过孩子的兴趣所在不断的延伸出新的小主题活动。
(三)设计教学活动
相关教学活动确定后,规划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应该考虑到的主要因素有:活动的顺序、学习的目标、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活动进行的方式等,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多和其他的教师合作设计。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更多的是让幼儿主动的探索,通过实际的操作完成的教学活动,例如《植树乐》这个教学活动,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中社区生态环境―树木,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后产生新的经验,知道树木需要种植,孩子们产生种植的兴趣,在种植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特性,懂得种植的好处以及对环境的改善,从而增进孩子的环保意识,这种知识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
(四)规划教学评量
评量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包括这评量的过程。主题教学过程中的评量应该兼顾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的评量,而评量的方法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量,例如用档案袋评量、游戏化评量、学习单、检核表或者纸笔评量的方法。
(五)检验主题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主题教学设计的完整性,设计的教学活动需要透过教师详细的圣荷,修正后再去试试,这样才能达到完整而且有效的教学。
三、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实施阶段
结合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是环环相扣的主题课程,通过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对教学情境的布置、通^户外活动参观计划、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生成性的活动。
(一)教学情境的布置
教学情境布置由教师准备教学资源到邀请家长以及社区人士来协助情境的布置,最后幼儿主动提供教学材料来布置教室的情境。主要情境布置为区角的材料投放,根据主题幼儿园和幼儿家长搜集与主题相关联的操作材料,投放于区角,例如《有趣的布》这个主题教学中在美劳区提供与布有关的操作材料,针线;在数学区提供系扣子缝扣子等操作材料让幼儿认识数字;在语言区请幼儿搜集与布有关的书籍等等。
(二)拟定户外教学活动的计划
通过户外活动的参访一方面教师找出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在参访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和幼儿讨论参访的地方之后,拟定户外教学活动计划,并制作家长通知单,请求家长的协助,在参访的前一天向社区资源的拥有者再次确定参访的时间和流程,教师提前踩点,和社区中参访的负责人联系好时间地点,提前通知家长为幼儿准备物品。
(三)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并依据幼儿的兴趣调整教学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量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并协同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形成教学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来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参访活动,教师在和幼儿谈话的过程中来发现幼儿对参访的事物兴趣点所在,确定一个大的主题教学活动,在一个大的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来确定小主题活动,所以主题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是灵活的,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主体,真正的做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评量阶段
幼儿的评量应该以过程为导向,评量的方式可以从幼儿对社区的认识、学习的态度、创作的过程、作品、小组讨论等层面加以评估,辅以观察、学习日记、学习单以及参访重点记录,进行多元化的评量。幼儿也透过小组讨论中,叙说学习的进度、目标以及内容,进一步的提出修正及改进的策略,让幼儿针对自己的刑法及学习做反思,能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内容。
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融入主题教学的设计,教师应该了解社区资源,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儿童为中心,结合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特色设计出属于在地特色的课程,让延伸到教室外的社会资源丰富学习内涵,使得课程更加的多元化,而学习者可以透过亲身的体验,深入学习内涵并主动的建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钰燕,霍力岩.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结构及支持性策略的行动研究[J],幼儿教育,2013.
[2]刘燕雯、郑束芬.幼儿园实施社区资源融入方案教学之成效困境与因应之道[J].台中教育大学学报,2009.
本文作者:潘春宇工作单位: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社区体育指导的理论教学社区体育指导课程在结构上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现实理论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社区体育指导这门课不够重视,或者觉得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行业没什么意义,因此对这门课主观层面的重视力度不够,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激情不高的客观结果。就体育系学生而来说,其理论功底相对于实践经验来说本身就显得薄弱,而社区体育指导理论教学又不像篮球、排球、田径等课程,学生前期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储备和直观感受,从而不像它们听起来又有兴趣又有一定的针对性。社区体育因为引入了社会学学科中有关社区、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这些是全新的内容,如果组织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能够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体性,因而在理论上完全具备深入拓展的可能性。其实理论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实践教学,是为实践环节的深化打基础。而部分学生对这点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不清。学好社区、社区体育的基本理论,了解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把握我国社区体育的基本特点,才能知道在社区体育实践工作环节应该做些什么,或者说理解理论教学时老师讲的是什么。其次,由于援引了社会学的概念,在教学中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社区分类的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分类原则引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关系进行教学。比如淮南师范学院应归为哪类社区、淮南矿业集团应归为哪类社区而淮南军分区又应该归为哪类社区等等。这些是距离学生生活较近的书本上没有的,而且他们以前也未按此分类原则对以上社区进行过分类,在思考与现实观察、体察的过程中,就把社区的分类方法充分理解并记忆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有当体育教师、考公务员、考研究生及进入公司上班几种出路,且后面三种都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对于学生而言,目前为止没有人立志毕业要当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行业,或者说因其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不是正式的岗位而得不到重视。在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占90%以上)是义务工作人员(兼职),但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在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多由社区中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群众大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正因为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时会认为没什么大用,即使有些同学考试得到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证书,也不知道拿这个证书能有什么实际用途。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职业理念和伦理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社区体育工作不可能是完全的技术教学,要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社区体育的工作对象、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设施经费、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等诸多方面有了详细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技术动作指导对学生而言,他们从小到大上体育课时普遍接受的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式教学,即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但对社区体育的对象和主体来说,不能单纯依靠这种模式而要充分依据主体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践中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将社区体育指导教程设想为理想化的教学形式即学生整齐划一,老师教、学生们就认真地学的模式。这忽视了社区体育的服务特性,社区体育从特性上来说是社区服务的一种,既然是服务就要充分考虑被服务对象的年龄、职业、性别等社会学特征。因为社区的显著特点是社区成员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因此对于这样的对象展开体育指导要因材施教,采取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的方法,突出在指导之初和过程中与被指导对象的良好沟通及互动。社区成员与指导员之间的互动状态直接决定着社区体育指导过程的是否成功,由于他们作为被指导着不用考虑学分和具体考核的限制与制约,完全是一种出于自愿的选择行为。因此,我们只能进行社区体育指导,而不是社区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会谈到因材施教,这一点对于社区体育指导而言更为贴切,因为社区中的人是各式各样的,他们比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更难于控制。因此对于不同的社区成员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沟通疏导方式,并且要保证自己在技术动作环节上的完全正确并突显技术熟练从而达到吸引被指导对象的目的。社区体育活动设计社会体育活动设计能力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的环节。社区体育指导课程普遍是在第六学期时开设,这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动作基础储备,因此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给了学生一个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检验前期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媒介。社区体育活动设计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对社区成员进行运动健康方面的讲座(因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有一定的答疑能力),可以是为社区内的某一群对象设计特定的休闲体育活动,还可以是策划组织小型的社区体育比赛等等。通过这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处域能力。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现有教学课程体系缺乏对这一方面的关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调查发现学生在进行社区体育活动设计实践时普遍会出现时间安排不当和现场控制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学生大多按照学校教学模式来考虑问题,不能合理规划和制定社区体育活动策划书,不熟悉制作流程,社区体育活动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存在着靠想象或是单凭经验的倾向[2]。一份完整可行的社区体育活动策划书不应是文本层面的简单想象,而应该象设计问卷那样进过预测、修订、反馈等环节,才能找出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社区体育活动时还要注意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社区体育活动的活动对象较为广泛,因此,不可能所有的工作全都由社会体育指导员一个人来完成,在工作中要着手培养组建本社区的体育活动管理团队,并且培养社区体育活动骨干。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动员可以动员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主体参与式教学为此,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社区体育指导》课在2006-2007学年课时计划为36学时,且全部为理论课,2007-2008和2008-200年调整为72学时,其中有48学时为理论课教学,24学时为实践课教学;2009年重新修订大纲时,调整为54学时,其中24学时为理论教学,30学时为实践课教学。由课时的调整可以看出该门课的实践环节比重逐渐加大。《社区体育指导》课教学虽然安排了实践课的内容,但相较于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课程如篮球、排球等,其实践课的内容及过程不规范。学生也将其视为较空洞晦涩的理论课。在学生上过实践课后对该门课的认识有所改变,但是实践环节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却未曾进行具体的定性或是定量的研究。而未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的学生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也并未进行具体的调查和研究。调查发现在技术动作指导、社区体育活动设计等环节中采取主体参与式教学能直接对学生的教学满意度造成显著性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教学效果一般满意度较差,而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学生一般教学满意度比较高(表1)。根据统计学公式λ=∑fX0+∑fY0-(fX0+fY0)2n-(fX0+fY0)计算λ=0.53,只要我们知道了学生对象的组别类型情况,在预测其教学满意度时,就可以消减53%的误差。这说明了组别类型和教学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比较强的相关性。这就为我们积极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而这一点又非常明显地反映在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和认识上。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方式的选择与主体对课程主观重要性的认识和评价有着很密切的关联。为了使一问题更加清晰,我们又结合相关的文献,并请教专家,设计了一份李克特量表,用于检测主体参与式教学法的效能问题。从表2不难发现,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率和有效参与度。它对于提升主体的效能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3]。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上升,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其毕竟是衡量教学效能的一个客观指标,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社区体育指导是一门新的课程,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或是将来有志于从事社区体育的同学来说,如何上好这门课,使这门课教学的过程轻松愉快,而教学的内容或者说教学后达到的效果对学生来说是切实有用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对于理论教学方面应注重课堂的互动及教学内容详实及教学相关内容与学生的贴切性及时性;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断充实内容,使学生具备最基础的某项体育技能的指导能力,引入更多或是引导学生能设计并执行更多的社区体育活动,加强主体参与式教学法实践教学中力度,提高教学效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