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主动地在原有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点:
1.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促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时主体认知特点的作用。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替代的。
2.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自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建构主义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实现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3.师生角色观。建构主义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是机械地反映现实,而是在认识过程中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现实独特的意义。该理论对认识的主体性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定位于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之上,而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巨大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被削弱,而是得到了加强,他们需要承担更艰巨、更关键的职责,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越来越切入教学的核心。教师被要求要以更宽广的心胸、更有效的沟通、更高超的教学技巧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对高级财务管理教学的启示
高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继财务管理学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管理学相关理论的深化,如企业业绩评价、企业价值评估等;二是重点围绕财务的最新实践,以专题形式探讨性的介绍特殊环境或特殊事项的财务管理问题,如集团财务管理、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破产清算财务管理等。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构建完整的财务知识体系,对财务管理知识有更准确、合理、科学的理解,从而提高财务理论水平,并能够处理特殊复杂环境中的财务管理问题。高级财务管理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相吻合的。我们可以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重建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以期改善教学效果。
1.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当局者”身临其境地自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经过教师系统地归纳总结,使学生体会、领悟高级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情境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符合高级财务管理实践性应用课程的性质。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教师在情景教学中应是情景创设者,帮助并促进学生自己进行信息的加工和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真实案例的再现,可以是对实践的模拟,也可以是基于教学内容进行的假设,但教师都必须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管理层收购时,可借助粵美的管理层收购案进行情景的创设。在向学生介绍美的公司在收购前的实际状况后,可设问其决定进行管理层收购的动机是什么?是实现管理者效用最大化,还是公司大股东选择的退出途径?在引导学生分析出真实动因后可继续提问:如果你作为美的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会采取何种方式收购?在学生给出自己的方案后可帮助他们分析方案的可行性,然后给出美的公司的收购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各种方式的优劣。另外,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思考,启发学生比较国内管理层收购与国外的不同,找出我国目前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样,通过学生以主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完成任务,这种不知不觉地对相关知识的涉及和运用,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需要将舞台让给学生。能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起师生间共同讨论、学习的氛围是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成功开展情境教学法的关键。
2.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其借鉴到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级财务管理主要涉及特殊环境或特殊事项的财务管理问题,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而传统教学大都采用单纯的知识讲解教学法,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这种教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生硬地、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难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要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丰富理论、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训练能力的重要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协作分享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利用会话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三、结论
关键词:圆锥曲线;高考数学;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就高中数学课程来说,圆锥曲线的内容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解析方法和代数方法在刻画平面曲线方面的强大作用,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根据实际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圆锥曲线知识的掌握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相关知识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上课能听懂,但课下自己不会做;圆锥曲线作业较多、考试多,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但效果不一定很好;圆锥曲线相对而言比较难学,学生能够听懂老师的讲解,但是,自己面对问题时不知所措,只会照搬照抄解题方法;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圆锥曲线相关的问题更是无从下手。从这些现状来看,学生对知识理解得不深刻,更谈不上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探究”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而全面的探究式教学也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建构主义观点是对现代数学教学最具现实意义的思潮,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将知识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这一观点与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相吻合,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时,以建构观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两者地位是平等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地帮助学生;当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肯定与表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且积极建构,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圆锥曲线教学时采用“实践―探索―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与实践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中圆锥曲线教学质量。例如,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处理此类问题的第一方法“韦达定理法”。而圆锥曲线的切点、准线和焦点是解决圆锥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再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对于学生普遍认为难学、难懂的圆锥曲线知识来说,学生容易被“难”压倒,学习劲头低落。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学好数学。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就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引入课堂,例如: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等,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除此之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情感教学等等,都是值得高中数学教师不断实践与创新的教学方式。
三、教师应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
真正的数学不是只一个结果,而是如何得出结果的过程。学生认为圆锥曲线难学就是不知如何把握其解题思路和思维过程,而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生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是学习关键。例如,已知椭圆C和点P(4,1),过P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线段AB上取点Q,求动点Q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分析: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应该想到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参数法求解。因此,首先是选定参数,然后想方设法将点Q的横、纵坐标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参可达到解题的目的。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要以旧引新,通过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促使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最终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了圆的知识以后,学生对解析几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无论是求曲线方程,还是分析曲线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就方便了圆锥曲线的学习,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方程,对如何建立坐标系求曲线方程有所掌握,所以布置学生根据椭圆的定义,用自己的方法去求出椭圆的方程。
总之,在圆锥曲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重视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创造过程,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全面展示知识的提出、解题、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自我建构而不断丰富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拟法律事务 情境化认知 理论基础
模拟法律事务教学是指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设置或虚拟出一定的法律实践场景,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和过程体验,在形象展现法律程序、制度和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其合理性与正当性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诠释。而以下三种理论共同构成模拟法律事务教学的认知论基石。
一、建构主义与情境化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起源于皮亚杰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知识论的不满。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近20年来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并且对我国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这就是说,我们要把知识看作是一种概念和行动纲要。但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皮亚杰认为,“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离开了主体能动性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发展。维果斯基则特别强调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然后才有可能转移并内化为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布鲁纳的认知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探索与发现未知、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但他们都承认,建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把新的知识纳入到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只有借助于同化过程,新知识对主体来说才获得真正的意义。当主体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和“解释”新知识时,主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革,使之与新知识相适应,这称之为顺应。通过同化与顺应,主体的认知结构不断重构与发展。所以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经验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结构的重组。
整体而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含“什么是学习”以及“如何进行学习”两个方面。建构主义一方面主张知识不能通过简单的传授和灌输获得,而只能由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并且利用必要的工具和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意义建构”是利用已有的认知图式赋予新知以意义,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情境”是指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指的是学习方式,它要求在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假设的提出与检验、学习成果的评价等过程中进行合作,以使相互启发;“对话”指的是通过对话、讨论等完成学习任务。建构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学习中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学生要积极收集相关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和验证,用探索法、发现法和寻找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与已经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模拟法律事务教学的观念与方法很大程度上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中的情境化学习为灵感之源。现实中不存在离开实际生活而在头脑中抽象存在的虚无的、孤立的法律事实和理论,法律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而存在。应用型法学教育也应该是情境性的,因为脱离情境性的法律理论传授往往是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记忆表征单一化的学习,这种学习产生的结果往往只能应付司法资格考试,而不能迁移到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这也是许多法学本专科的毕业生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适应工作环境以及公检法机关不喜欢招录应届毕业生的原因所在。模拟法律事务教学正是着力创设出最接近真实的虚拟情境,因为,与情境分离的学习是一种无意义的经历,情境化学习本质上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活动中创造意义的过程,而学习不能与行动相分离,它是发生于由人物、行动和情境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脉络中。所以,当学生沉浸在一个审判或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并且在情境中获得法律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及其应用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效的学习才能发生。事实上,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法律知识本质上也是情境化的,法律知识就是在实践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表征或共识,是实践共同体协商建构的产物。法律知识的学习仍是应用型本专科法学教育的重心。这里的法律知识主要指的是蕴涵于法律实践之中的实践情境知识。法律学习是“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实践情境知识以法律实践情境为依托,但并不是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情境本身。情境化学习为模拟法律事务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首先,模拟法律事务教学应尽可能创设出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并以解决学生在模拟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任务”。其次,教学过程应与法律实践过程基本一致,让学生从现有情境中寻找问题与工具。最后,判断模拟法律事务教学是否达到目的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用真实的方式去使用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境和任务的需要来处理信息。模拟法律事务教学就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对正在进行的法律实践的参与,学会如何在该模拟情境中做出合理有效的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进行反思,改进自己的知识和实践。当然,建构主义对模拟法律事务的意义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诸多方面,并不仅仅局限于情境化学习的理念。
二、行为主义认知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早期由华生创立。它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的看法。其核心观点是,(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也常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一是准备律,即当被指导的个体对象已经准备好被指导的时候,给予适切的指导会使个体产生满足感,反之,则产生干扰;二是练习律,即增加个体对刺激之反应,会增加个体对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反应的行为其增强的程度是视联结产生的次数、深度、与持续性而定;三是效果律,即伴随着反应行为的满足感对于习惯的联结是非常的重要的,反之,伴随着反应行为的不适感则会削弱习惯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理论旨在克服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等等。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对于模拟法律事务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论证了教学思路转变的正当性。传统教育理论未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而行为主义理论则扩展到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重视“教”转为重视“学”。模拟法律事务教学同样需要这样的转变,即由教师单向的灌输和信息刺激,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二是为在模拟法律事务教学中如何认识和运用多媒体等教辅设备提供了新的进路。按照行为主义认知理论,“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媒体设备等教辅设备及材料只有发挥上述作用,才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功。模拟法律事务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但这些教学媒体只是起到帮助构建模拟情境,促进“学”的作用。三是模拟法律事务教学中可以借鉴行为主义理论中的某些观点,确立每种具体模拟教学方式的行为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借此了解学生完成预定任务的情况,模拟教学进程设计的合理性,并及时做出调整。
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
【关键词】建构主义;实验教学;网络新闻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116―04
我国高校文科既存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原样化地撑握已有的知识,这种教育模式是与农业化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而在信息社会中,知识的获取手段与来源极其丰富,知识的更新换代也相当频繁,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仓储者,而是懂得如何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创造新的知识的人[1]。这种时代的变革带来我们教育观念与文科教育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同时,新理论、新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填补了文科教学手段的空白,而且扩大了文科的研究范围,更使文科的教学手法和研究手法大为改观。
一 文科实验教学与建构主义
实验教学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技术手段,探索未知或验证假说的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2]。它是以实验内容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包括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包括了实践的理论提高,其教学模式较之理论课又具有可变的灵活性。实验教学法一直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只有理工科的学生才可以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并认为这是理工科教学不可缺少的[3]。其实从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对文科学生的教学也应该运用实验教学法[4]。文科与自然学科学生对知识与原理的认识规律在本质上并无二致,文科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去验证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从而加深印象,逐渐建构学生自己对所学专业理论的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采用实验教学法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具体应用上又存在很大不同。从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实验对象都为自然世界客观存在之物,因为它们相对稳定,便于在一定的条件的控制下重复进行,不断得到验证。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不同,其对象处在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社会的内容、历史的内容、环境的内容、人的内容无法重复实验,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教学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和灵活性,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验也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实验教学条件而具体制定,并没有可套用的方案。
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形成了有关认识和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不能仅仅简单地从教师那里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习者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等[5]。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来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并鼓励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建构主义理想中的合理要素为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建构主义理论由于受到形而上学哲学方法的影响,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猛烈批判传统知识观,过于强调对知识的建构,而往往忽视实际知识内容的教学和常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的传授。实际上,建构主义为实现个人认识的自我建构而简单地采取弱化间接知识的方法并不足取。国外的相关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探究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积极倡导,但最终失败,其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基本立场的错误,即认为学生无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对于已有文化的认真继承就可相对独立地做出各项重要的科学发现并建立起相应的系统理论[6]。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接受已有知识地对立起来,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两翼,缺一不可。
作为一种庞杂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各流派之间分歧明显,矛盾冲突也很严重,处处透露着“本身异质的、部分是兼容并存的、部分是自相矛盾的”特点[7]。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审慎地认识建构主义,同时要认识到,建构主义绝非万能,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进行课程设计也必须在适合的条件下进行,并且要求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二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
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教师以计算机、互联网及软件为辅助,把单纯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发展为课堂讲授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我们试图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构建学习共同体,共创互动合作学习文化。
1 情境:网络模拟平台构建与任务设计
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平台。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产生真实的问题,具体来讲,学习情境创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网络模拟平台构建与任务设计。
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有其天然的优势。美国建构主义学者、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David H. Jonassen)认为技术能够促进思维和知识的建构[8]。而且一般公认,建构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兴起是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的。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9]。可以说,建构主义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
在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实验课中,教师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网络模拟平台,让学习者在实验室进行网络新闻采、写、编、评的实践操作并掌握基本技巧与方法。模拟平台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站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构成。CMS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功能:内容采编管理、内容管理、网站结构管理、网页模板管理、系统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等功能。模拟平台具有仿真性特点,真实再现新闻网站的具体业务运作情境。
实验教学需要成熟的产品级解决方案,并且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无需进行第二次开发和烦琐的后期技术支持。如果自行开发实验系统,可能会存在开发周期长,花费人力物力较高等问题,因此,我们转向商业软件公司寻找解决方案。事实上,国内有不少商业软件公司能提供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可根据实验室网络及硬件条件选择适合的CMS系统。
在实验任务设计中,教师采取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至上而下的设计方式。传统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较高的知识技能。而遵循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的教学设计则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逐步完成整个任务所需要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需要的各级知识技能。
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将任务――新闻网站制作呈现给学习者,让学者习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习者将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共同完成任务。总体任务被分解为新闻网站内容的确定、定位受众、栏目设计、新闻的采写与编辑、专题策划、论坛管理等等。学习者在小组内部可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也可轮换角色体验不同的业务流程。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穿行,这使得学习者的实践得以在系统知识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毫无基础的“建构知识”。
要明确的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新闻网站的制作完成,而是让学习者在新闻网站的制作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创设这一学习情境在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在于:
首先,这一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思维起始于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结论。学习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模拟网站这一情境能够使学习者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这一情境能够帮助学习者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网络新闻实务是一门实务课,要求学习者掌握网络新闻采、写、编、评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的讲授,学习者可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原理或规律,但却对其体会不深,并且缺少运用知识灵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习者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再次,这一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知识如果仅仅是以确定结论的面目出现的,不能引起学习者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网络新闻实务的实验教学中,设制了一个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情境,学习者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 促进学习社区内的交流
在实验教学中,学习社会区内各主体间的交流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凯斯利(Kearsley)的交互理论则认为,社会互在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它提供来自不同个体的反馈,使学习者能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多层次地建构知识[10]。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这样的流程: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就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之后学习者分组进行讨论,做好准备工作,正式实验时,小组成员各自承担自己的角色,分工合作。实验结束之后,小组成员及时聚在一起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交流,小组内部交流过后,小组之间再就实验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正式的交流。实际上,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习社区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始终在进行着。在学习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等。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
在学习社区中,教师作为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扮演着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达成。对于学习者的实验过程,教师则需要提供及时反馈,因为每一步学习都是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的,持续的和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丰富他们的使用经验。
学习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除了在课上,更多时候是在课余时间,利用电子公告板、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交流工具进行的,这对于实验课上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必要的补充。
3 教学与学习评价
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情境性,对课程的评价渗透于整个课程实施的步骤之中,强调以情境驱动的问题解决、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为标准,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尤其关注和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
首先,在网络新闻实务实验课的评价中,评价并不只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的活动,而且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之中。在实验过程中,评价也在不断的跟进,这种被整合到教学中的评价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的及时反馈,甚至可能为学习者指引下一个目标方向。教师可以评价学习者正在学习什么,而且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关注学习者建立新闻网站的过程,同时也关注着最终新闻网站的品质。
此外,由于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教师应该促进学习者自己反思和评价其学习过程和结果。事实上,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了解受众反应的工具,比如,CMS系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网站以及某一网页的点击率,并以此作为网站或网页受欢迎程度的参考。除此之外,从网络留言中也可以获得受众对网络新闻的反映,这也是受众对网站的一种评价。当然,学习者如果想更系统地了解受众的想法,网上的问卷调查将会是另一直接而有效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调查问卷的设计将是影响其结果科学性的首要因素。通过这些多元的外部评价,也促使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结与控制,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改进传播技巧,并了解整前前后的变化。由于CMS软件的可扩展性,教师还可以不断将新开发出的相关工具软件集成于其中。
再则,建构主义对学习评价的另一个显著影响是评价的目标比较灵活。由于实验任务的开放性以及实验目标的灵活性,因此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目标灵活的评价知识建构的目的在于克服根据特殊设计的目标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偏差。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学习,因此,评价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新闻网站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评价他们如何收集信息、策划选题、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等。
结语
建构主义如同历史上其他形形的理论一样,也有着自身的限制。总体而言,这种理论目前仍处于形成衍化中,还远未形成稳定清晰的体系,需要补充、发展、完善的地方很多,其分类观点也各不相同,它还远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11]。不过,正如不能对建构主义完全接受一样,对其也不能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建构主义的确给人们提供一种认识事物、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也给人们探讨教学问题提供新的方法论思路和研究范式。学习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理论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实践中不存在所谓“最好的”教学理论,它们只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学习,因而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教学实践的丰富性,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普适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本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实验教学的方法还在尝试与拓展之中,其不足之处在于,还缺乏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其难点在于:第一,网络新闻实务课作为一门课开设的专业课,难以收据到纵向数据;其次是学生人数的限制,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样本量。随着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定量分析将是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范钦林.关于高校文科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22(3):82-85.
[2] 安翔. 对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思考――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3):29-31.
[3] 郝春艳.对文科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J].实验室科 学, 2006 ,(5):9-10.
[4] 徐杰舜.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7):331-333.
[5] 任友群.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6] 郑信.建构主义之慎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4,(1):4-8.
[7] 埃瓦尔德•特尔哈特著,张桂春译.建构主义与教学――在普通教学论中会出现一种新思想吗[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29(5):65-70.
[8] 黄蕊.基于建构主义视阈下的金融教学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75-176.
[9]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4,(7):15-18.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张永林(1978-),河北顺平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于建德(1974-),河北邯郸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立项课题青年基金项目“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编号:S2010310)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27-02
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研究信息化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迫在眉睫。
然而,我国有关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研究更多侧重点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如信息化的环境、网络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更多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引入教学,突出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意义,而没有看到信息技术引起了教学交往方式的深层变革和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没有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教学构成要素,进而研究其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大约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讲授、研究;第二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第三阶段,围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从以上研究重点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变革程度越来越深。
一、建构主义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变革的理论基础
随着高职信息技术条件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全新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思想。建构主义与体验教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找寻其内在的联系。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而最初的认知心理学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ung),我国部分学者将gestaltungsorientierung翻译为设计导向。[1]其实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gestaltung这个德语词已经旧瓶装新酒,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汉字翻译。个人认为,“experience”(体验)这个美语词在教育思想上可能最接近建构主义要表达的意思。因为,“experience”作为动词就是“体验,经历”,即经历工作过程或经历某项任务;作为名词,就是“经验、知识”,即学科体系知识。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体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一个核心观点就应该是牢牢把握学生职业成长的“体验之旅”(见下图)。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模式
高职三年最美好的东西并非学科体系知识,而是一种体验,对未来工作过程的体验。帮助学生在高职三年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完成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体验之旅,生成一定的职业能力,这就是我们高职教育的责任。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体验之旅”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清晰理念,这条主线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脊柱。
二、全新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能够支持学生发挥最大学习主动性、在教室指导下完成项目或任务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按照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的理解是: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何克抗教授曾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软件、应用软件的广泛应用,为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也可以说现在的高职教学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界面。就是自动化系统,包括各种教学软件、应用软件等。如会计专业的ERP实训室,计算机专业的PLC实训室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这个新的界面。
新界面的出现为课程深层次的课程整合提供便利条件。高职教师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不应只停留在信息技术层面,工具意义。还应提高到教育技术层面,把信息教育作为一个教学要素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关键词:建构主义;健美操;教学模式;大学体育
以大学生个性特点为依据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明确规定:“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1]由此可以看出《纲要》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互助合作教学。《纲要》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观点是: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对学习者实施填充式教学,而是应当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这一理论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知识的意义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别人无法代劳。需要同伴的合作与帮助尤其是教师的引导,在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中体现突出合作、探究、互动,形成对知识的正确建构。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深入教育工作者内心,但在体育技能教学应用研究较少。文章从笔者的工作教学实验研究出发,尝试对建构主义教学观从在健美操课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三明学院14级体育教育专业两个自然班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为研究对象,两个自然班人数相等,经检验,两个班级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具有均衡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知网数据库和书籍相关建构主义理论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2.实验法。在同一位教师授课,学生水平相当,教学条件相同,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况下针对三明学院14级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两个自然班,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验班在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小组教学方式,将学生组成6-7人的小组,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料,课堂学习过程小组内对动作进行讨论,再进行练习,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互相讨论、纠错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小组成员自觉安排最佳体育学习时间并按照计划管理学习并保证在规定技术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对照班采用以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3.问卷调查法。向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发放问卷共80份,回收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10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数据统计法。运用SPSS18.0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析比较两个班级教学效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方针的体现,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在确定评价实施效果的指标150时,依据培养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健美操普修课程教学任务,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筛选出本课程所要侧重培养和考核的部分指标,结合走访专家反馈意见,综合考虑选定了四个主要能力指标,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动技能掌握、创编实践能力、情感目标能力。
(一)自主学习能力
布鲁纳认为对于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在人类认知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同样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它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自我从内在激发学习动机,应用有效的学习时间和方法,达到主动发现,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自我监测学习效果,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实验班采用“合作探究”小组教学法教学,如在健美操踏步类基本动作技术教学内容,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为了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有利于体育学习的物质条件,如图书,资料,舒适的学习环境等,去感知理解学习内容,进一步整理加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一定范围内由自己选择而不是依靠体育教师或他人指定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达到“我要学”,为“自己”学的境界,努力学习的程度高涨。自然而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实验班小组通过动作技能练习实践后,理解掌握踏步类技术要点是正确的身体姿态,膝盖踝落地缓冲,舒展自然,体现技术正确、力度和美感。在小组中合作和讨论,互相观摩和评价中得到反馈,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小组成员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强化管理,及时调整掌握技能情况。并对学习过程做出自我监控调整。对照班在传统技能掌握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法教师占主导,学生较多采用个人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以达到个人目标为准则。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指导,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重视个人的努力,学生之间缺少互帮互助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重技能缺教法曾是教师主导型体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运动技能掌握
健美操套路技术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动作技能掌握情况,考试评分要点主要有音乐的合拍性,动作技术正确熟练连贯,表现力。通过对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套路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主要是以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主,学生在教师严格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学习,教师干预比较多,学生动作掌握动作技能的方法比较有效,套路技术掌握情况良好。实验班采用合作探究教学,学生自我学习和交流的时间多,教师干预较少,学生在学习探索中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积极性很高,实验班学生对技术动作结构建构理解较多。在双向、多向及多极交互中完成知识建构,技能实践时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运动技能的形成,其实也不一定要经历泛化、分化等的过程,从建立运动技能开始,就是一个主体目标规范下的遇到技能头脑有序度的自组织问题。[2]对健美操运动技能知识,通过长时间的信息优化,认知构建健美操技术原理信息,通过顺应,融入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主动建构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在运动训练时,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健美操弹动技术一部分为了减少膝盖、踝的损伤,达到缓冲的目的,形成正确的知识建构保证练习时动作技术掌握正确,动作技术理解掌握好表现力就更强。表现力不仅体现在脸部表情上,更多是体现动作结构本身的力度上,对动作技术结构有很好的理解后,能有效把握时间差,做到快速发力到定位,这样自然能达到力度效果,同时与音乐融合性,合拍性即更好,保证了技术正确性同时又能达到力度,身体表现力方面自然能够得到提高。实验班学生对健美操动作的理解加深,知识建构进行同化和顺应后,动作技能掌握情况会明显提高。如果教学学时充足,实验班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进入健美操专项选修课程提高阶段。造成两个班级成绩差异不明显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还有待于更深入具体的研究。要进一步的完善测试方法,延长实验周期,这都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扩充与完善。
(三)创编实践能力
健美操创编实践能力培养是健美操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和运用技术动作、音乐、健美操知识和审美能力综合体现,也是健美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3]健美操创编是在学生理解健美操技术动作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进行创编动作前,需要了解健美操创编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方法和步骤,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组成操化动作,加上转体、跳跃、平衡等专业技能。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必须根据已具备健美操专业素质如柔韧、力量、灵活与协调等身体条件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认真钻研分析、利用,新颖视角,创新思维,以身体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对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创编实践成绩对比,见表1。从表1的结果可知,健美操创编实践能力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为84.9±5.7,对照班平均成绩为81.4±5.6,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经统计学检验P值为0.007(p<0.01),实验班和对照班创编实践成绩技术考试成绩有十分明显差异。即实验班教学对提高学生创编实践能力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实验班学生经过一学期时间已创设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具有创造性和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学课前学生已有通过多种的渠道广泛收集创编素材的经验,同时这些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选择发挥的空间。教学过程应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每个学习者的想法与其他学习者共享。学生会很自然在课堂中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注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照班进行传统的教学,侧重技能教学不注重健美操知识建构,平时不注重创编素材收集整理,学生间的分工合作,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不强,进行创编能力实践就慌了手脚。所以实验班学生创编实践成绩优于对照班学生。
(四)情感目标实现
健美操课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实现越好,越容易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教学效果就越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这也是需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氛围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在开放的教学理念中情感目标包括积极展现自我,同时克服自我中心,让学生有群体的归属和认同感,可以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更加合群性。
三结论
1.通过教学过程观察发现实验班自主学习能力要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技能教学的对照班。实验学生能够主动利用有利于体育学习的社会性环境,如他人的帮助,动作示范等,真正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对照班和实验班健美操套路考试成绩不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班学生积极性高,在师生间的双向、多向及多极交互中完成知识建构和技能掌握,知识建构进行同化和顺应后,如果教学学时充足,实验班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进入健美操专项选修课程提高阶段。造成两个班级成绩差异不明显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还有待于更深入具体的研究。3.问卷调查表明基于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实验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技能,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实验班要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技能教学的对照班。4.针对现今体育课程理论和改革实践都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予主导。创设环境,增加创编实践等合作机会的考评机制改革。不忽视结果,同时重视过程。传统的高校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要,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对以上问题的解决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寻找更优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吴莲花 单位:三明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02]13号,2002.
[2]杨锡让.傅浩坚.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马鸿韬.健美操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4]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吴军.建构主义——革新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J].体育学刊,2002,(5).
[7]傅红涛.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J].现代企业教育,2003,(8).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方法
美国学者曾明确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的根本不在于大量知识的积累,而在于智力开发,学会学习,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作用的产物。本人就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做法作一些简述。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我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去发现自己要学习的材料。
1.自主学习能力基本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与学生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和要素。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布鲁姆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地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良的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必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
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
1.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能力。传统的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注重课堂灌输,忽视启发学生思维,只要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强,讲得流利、清楚、精彩就行,或有些老师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所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满堂问”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闹,但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积极思维。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如果教师在高三复习时照本宣科,与上新课时的板书相似,学生只是温故而不知新,更无法举一反三。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问题,这种高质量的问题决不是前面提到的“满堂问”的浅层次的问题,衡量问题质量高低的标准应包括难易程度、思维容量大小、思维强度、刺激强度等。如在高三复习电化学知识时,我让学生上台板演画出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装置简图,并标出电极名称,电流方向,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等,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具体应用。在用的教程中加深了理解,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当然肯定会暴露出一些错误,本节课就变成了订正装置图的错误为重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管处于主导地位,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是单向传递,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情感投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化学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密切,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上和求知欲上。
①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还需要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若不注意保护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提出教师备课范围以外的问题的学生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弄,以“不是本节讨论的内容”来搪塞,这不仅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对立的情绪,失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②对实验中的“反常”现象,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在很多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我们看到的现象并非是我们想象的现象,有的甚至“反常”。这时,我们应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力求去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时尽管学生的分析和设计不够完善,甚至有一些错误,但却能体现学生不唯教材、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给予适当的引导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的精神。
关键词:建构主义;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训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中,由于在当前生源整体水平下降、综合实训设备不足和“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等因素制约下,如何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规格的规范性、一致性前提下,使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共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建构主义实践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①。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观认为实践教学应该遵循: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的建构必须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开始,教师要传授学生什么样知识及传授多少知识,不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教应该适应学生的学,教师在建构活动中起着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的主导作用②。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实施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分组培养、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实行课内学习和课外开放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的实训(实验)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学习者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基本技能实训(实验)教学采取教师现场授课和指导的教学方法;综合提高型实训(实验)内容实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教学方法;设计创新型实训(实验)项目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安装和调试、教师适当引导的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既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
二、建构主义实训教学理论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实践
下面以“自动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例,具体介绍建构主义实训教学理论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实践过程和方法。
(一)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该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综合性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液压与气动技术、PLC编程技术、电机控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综合应用能力。一般在大三的上学期学习。在实践中主要面临下列三方面的问题:1.由于学生入学时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及对本门课的前续课程的掌握上存在的差异,因而,传统的教学“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还是从内容和方法上来说都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2.实训设备由于受教学经费的限制,不可能做到每人一台,尤其这种大型综合性实训设备还受到专业适用面的限制,一般学院购进的数量都比较少,这就给实际实训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我院现有该类实训设备5套,面对每班约50人的学生,要想达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3.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 同类专业班级数也越来越多,实训教师偏少也对综合性实训课程的良好实施造成很大影响。这些问题和不足,往往也是造成实训类课程存在“缩水”现象和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面对上述实际情况,我们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二)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当前企业广泛应用的自动化生产线的机械拆装与调试、气动连接、电路拆装与调试、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传感器、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及组态应用等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制定和实施整机安装调试的能力。
(三)选取课程教学内容的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指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任务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训校本教材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淡化课程内容的纯理论性,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组织的设计
1.规范要求:根据各模块的具体安装与调试要点,提出具体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程序先进行模拟调试,检查无误后再进行现场调试。
2.任务实施:各模块的结构和功能介绍――各模块的机械部件、传感器、气动系统和电路系统的安装――各传感器、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各单元的PLC输入输出地址分配、控制程序及组态设计及程序调试。
3.检查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与同学的合作;自我完成的效果。(2)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各组学生对各参数设置及相应控制程序组态运行效果,学生合作精神。并为每一小组给出初评成绩。
(五)教学手段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实施“项目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大型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工作方法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实训室现场授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师边讲边操作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拓展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针对现有自动线实训条件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难度的实训要求标准,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互助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如下图:
(1)自主构建,分组教学
首先开学之初,在将要开课的班级中选择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强,对学习生产线技术有浓厚兴趣的5名同学成立兴趣小组。从学生认知建构规律出发,教师先给予学习内容、实践技能等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实训室全天对他们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仿真的实训情境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自主学习。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实践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过程中,逐渐构筑自己对该实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逐渐成为班级中的领跑者。同时也为教师在整个班级的实训教学中在每台实训设备上准备了一名辅助实训助理。
(2)明确分工,合作学习
在对班级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每台实训设备按照不同的教学要点分为供料、加工、装配、分拣和搬运5个模块,每个模块2人,每台设备上安排一名兴趣小组成员,协助教师教学。这样形成了教师主要对5名兴趣成员负责,兴趣成员对小组负责的分级教学模式,学生在兴趣小组成员的引导下,掌握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解决了因教师的不足而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兴趣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和学习的环境,每台设备的5个小组可以相互合作与交流,轮换在不同的站点上根据不同小组的要求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在实训指导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加以引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和兴趣小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以形成学生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 这种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5名兴趣小组成员与教师之间、兴趣小组成员与每台设备小组成员之间、全班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既解决了因设备不足带来的学生缺少动手的机会,又解决了因实践教师不足而形成的课堂无序的局面,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达到了一般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生间达不到的沟通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
(3)开放式教学,全面评价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以在实训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对所需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信心和职业能力,我们实行开放式的实训教学,对学生实行统一目标和分级目标管理,根据学期实训计划,作出具体的实训日程安排。但这种安排并不是僵化的而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即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内实训任务,也留有一定时间实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实训条件和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设备利用率。实训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整体进行学习,考核也是以团队计分与个人表现相结合,每个学习模块打分与整个课程打分相一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兴趣。
三、小结
关键词:翻译思想;核心观点;对比研究;翻译进程
翻译学是一门极具思维辩证与逻辑推理的学问,翻译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信、达、雅。在众多的翻译思想中,最具光辉的当属韦努蒂翻译思想与鲁迅翻译思想,在翻译学上这两者的思想理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不但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还是跨文化的交际,这样可以使不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能够互相交流。
一、韦努蒂翻译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对翻译的主要贡献
韦努蒂先生在翻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创导者。同时韦努蒂先生通过借鉴翻译以追求“异质”的传统,吸收“解构”的合理内核,并通过精研大量美英翻译作品,提出了异化归化的理论,并且将此理论发展成翻译批评的准绳。这不得不说是翻译学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韦努蒂提出了反对归化英美传统,主张翻译必须异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以抵御为目的的语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理论,归根到底就是要抵制文化霸权主义,这就是韦努蒂翻译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鲁迅翻译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重要特征
鲁迅翻译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鲁迅的翻译以“硬译”闻名。
翻译的初期阶段:前的翻译时期。早在1903,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便翻译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月光旅行》以及雨果夫人作品《随见录》里的《哀尘》。之后在1907年的时候鲁迅先生又和其弟周作人一同合作翻译了希腊、捷克、俄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匈牙利、芬兰等国的文学作品并在1909年编印成两本《域外小说集》。在这个阶段,鲁迅先生已经开始对翻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在文化的传播中做到更好的文化交流。
翻译的中期阶段:至1927年间。鲁迅先生逐渐以翻译北欧、东欧和日本文学作品为主,主要包括文学著作以及文艺理论著作,如匈牙利、乌克兰诗人,保加利亚作家,芬兰女作家明娜、亢德等,德国尼采,日本一些作家等人的作品和著作。在这个阶段,鲁迅先生对文化的吸收已经开始做到兼收并蓄,并且在对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很好地做到了保持作品原味的特征。
翻译的高峰期:1927年以后,这个时期也是翻译高峰期。这段时期鲁迅翻译了卢那查尔斯基的《艺术论》、奥地利作家至尔・妙伦的《小彼得》、法捷耶夫的《毁灭》。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中,最为杰出的译作当属对果戈理的《死魂灵》的翻译,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翻译的经典之作,可谓集中了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精髓。
鲁迅先生所有的这些翻译作品都集中表现了一个核心思想:用文艺改造社会的希望。自1909年的《域外小说》,鲁迅抱着用文艺来拯救社会的思想,引进更多的弱势国家作品,如捷克、波兰、俄国等国家,可是后期作品则通过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等人认同了,对《静静的顿河》《铁流》《毁灭》等一些革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改造国人之病,改造社会之功。
三、比较韦努蒂翻译思想与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先生指出:只要是翻译,就一定要两面兼顾,一面力求易解;还有就是将原作丰姿保存,但是若想保存,就和易懂相矛盾。从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中,可以知悉:鲁迅先生的译文除了个别形容词的出入之外,基本都是非常忠实的翻译。在传统的翻译中有直译和意译之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但是,在鲁迅先生眼里,“直译”不单单是针对“意译”,其含义和传统的直译不同。鲁迅的“直译”是针对“歪译”指出的。鲁迅先生虽然主张直译,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反对意译,鲁迅先生反对的是所谓的偏颇“顺译”等一些错误做法。这就是鲁迅先生“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也从实践中证明了鲁迅先生对翻译刻意追求“信”的批判。
再者,鲁迅先生所倡导和表现的“硬译”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肯定与保护。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明节节败退之时,面对民族危亡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介绍和学习西方文明。但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人不断后退,被迫自我否定,中华民族所依附的、具有自我身份确定意义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神圣性,乃至被疏远,被抛弃。在这样的窘迫情景下,鲁迅先生提出来: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对当时的中华文化起到了救亡图存的重大作用,也对翻译西方作品提出了基本的准则。而对于深深感受到中国黑暗,敢于直面鲜血、敢于面对惨淡人生的鲁迅先生而言,引进外国进步文艺,用以拯救中国人的痼疾,改造社会,这是他一生的夙愿,也是鲁迅先生翻译思想在文艺作品中的核心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先生看中弱势国家,因为弱势国家有和中国相像的地方。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反对归化,追求直译,反对顾及国人陈旧的思想,鲁迅先生一生在做的就是要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
最后,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集中于“宁信而不顺”。这是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精髓所在。因为,翻译要做到的首要任务就是“信”。没做到“信”会有什么后果呢?鲁迅先生认为只要有了“信”,国人才可以接受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只有接受了这种外国文化,国人才会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自己的劣势所在,进而达到疗治我国文化痼疾的目的。假如翻译失去了“信”,那么国人认识的外国文化就像假货一样,毫无意义。
而韦努蒂先生则将异化、归化的研究置身于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认为归化的翻译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韦努蒂先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他认为:“二战”后英美国家的经济优势催生了其文化领域的全球化优势,确定了全球性的英美文化语境。因此,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
为此,韦努蒂根据解构主义的思想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将异化翻译定义为:保留原文异国情调,故意打破目标语规约的翻译。韦努蒂先生希望通过异化翻译来体现他者的声音,以抵抗英美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对他者话语的侵蚀,从而让英美读者见识乃至接受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从这种文化保护意识上来说,韦努蒂先生与鲁迅先生都属于“卫国主义者”,即保卫本土国家文明、文化以及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
因此,从二者的翻译思想来看,韦努蒂先生与鲁迅先生都在翻译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二者的目的而言,韦努蒂先生的异化观是为了抵制英语的主流价值,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而鲁迅先生则是为了发展本族语言,启蒙本国人民,实现文艺救国。二者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本着对本国文化以及本国人民的保护目的,因此可谓殊途同归。但从翻译学的性质来说,二者也存在本质的不同:鲁迅先生把异化翻译视为一种“进攻”,而韦努蒂则将异化翻译称为“抵抗”。这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追求的翻译目标不同而造成的。最后,从影响力上来说,鲁迅先生可以说是异化翻译观的先驱,鲁迅比韦努蒂更早提出了异化翻译观,但是,韦努蒂则更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所以应该说,鲁迅先生提出了这种新的翻译观点,而韦努蒂则更好地发展了这种思想与方法。因此,二者对翻译学所作的贡献都是功勋卓著的,很好地推动了翻译的发展,也很好地将本国文化传播到其他文明,实现了文化的良好交流,充分地更新了国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了英美文化霸权主义的
局面。
文章首先介绍了韦努蒂翻译思想的主要观点以及重要贡献,而后重点阐述了鲁迅翻译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从鲁迅先生“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铺成开来,很好地诠释了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目的,最后将韦努蒂翻译思想与鲁迅翻译思想作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指出了二者的思想在翻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肯定了二者对文化交流以及翻译进程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研究受到滁州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资助
参考文献:
[1]郭晶晶.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M].内江科技:学术研讨,2010(4).
[2]韩子满.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的翻译: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译为例[M].外语研究,2008(107).
[3]王一多.解构主义与翻译理论[M].福建外语:季刊,1998(4).
[4]蒋童.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与翻译伦理的神韵[M].外国语,2010,33(1).
[5]吕俊.普遍语用学的翻译观:一种交往理论的翻译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6]吕俊.翻译学: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翻译学的建构性意义[J].外语学刊,2002(1).
[7]侯向群.“理解的重释”:建构主义的翻译学之理解观[J].外语学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