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益化生产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规模不断的扩大,社会经济对于制造业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满足现阶段制造业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做好生产组织结构的优化,这就需要实现制造业工作体系的健全,精益生产模式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它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工作程序比较简单,具备良好的工作实用性,通过对精益生产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的工作效益。
1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的应用概念
(1)在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战略转型与控制成本无疑是装备制造企业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很多装备制造企业将精益生产作为重点的工作进行部署。精益生产是一种具备良好工作效益的方法,其致力于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让企业以最小的工程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运作效益。这种模式强调工作模块的精简,进行生产周期的减少,进行工作程序的优化,提高生产质量,从而显著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精益生产概念贯穿于制造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其作用于每道生产流程工作效率的优化,最大程度进行工作链非价值活动的消除,从而保证每一道工作程序,都具备极大的工作价值。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它的质量管理意识贯穿始终,贯彻于产品的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安装阶段,在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质量问题就被考虑进去,确保每一个产品都能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生产及其安装。为了提升制造系统的最大效益,在精益生产环节中,必须遵循成本最优化原则,在库存管理中,必须要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并且维持生产线的正常流动,实现产品库存及制品库存的协调。精益生产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工作环境管理及工作质量环节。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工作管理体系,它是一种科学性、整体性、高效性的管理体系,涉及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涉及到企业的发展环境及文化。相比于大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精益化生产更加追求精细化管理,非常注重管理过程中各个程序的优化,从而保证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
(2)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还是准时化生产,它包含经营管理者坚持非成本主义思想,过程管理坚持消除浪费,对人的管理尊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生产及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工作方法的改善、巩固及提高,保证工作整体效率的提升。在精益制造过程中,其首先需要构造完整的质量及工作目标体系,进行科学性生产计划的制定,这种模式追求工作的最大价值化,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这种模式实现了生产及营销的一体性,可以进行可变性的控制,避免出现工作过程中的浪费,实现对生产整体生命周期的精益控制,实现工作模块的动态化控制,满足日常工作计划的要求。精益性制造主要从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生产计划以及生产控制等方面展开。将成本质量管理溶入到生产过程中,改善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使之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2制造企业精益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目前,制造业精益生产尚未普及,许多企业不了解精益生产,即使应用精益生产的企业,效果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方法、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地表现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层不清楚什么是精益生产,基层员工更是无从谈起。部分员工对精益生产的了解程度也往往很浅,导致精益生产咨询项目难以推行。例如某企业导入精益生产方式后不久,生产工人就把“看板”当作无用的废物扔掉,仍然坚持原来的生产方式,导致绩效提高不大。企业管理者要懂得知人善用,在工作过程中,要遵循人才是第一科学生产力的思想,要把员工资源看作是公司的财富,而不是工作机器。在精益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工作岗位的精简,可以实现公司人才的最大化利用,实现公司内部组织的优化及改革。精益生产尚未在企业里得到应用,或者其应用范围有待拓宽,许多企业即使应用了精益生产也仅限于生产现场的表面,如增加管理看板、作业指导书等,没有更深的涉足精益生产的其他如物料配送、生产布局、生产线平衡等。企业没能及时跟上现代企业管理的步伐,许多制造业的管理停留在创业时期的管理方式,如提高产能就增加生产设备、增加工人数量,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不是通过应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具体表现为:生产中浪费现象严重。主要分为七大浪费,在实行大批量生产的制造企业中,该问题尤为突出。制造过剩的浪费。即实际生产量超过顾客的订货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过剩是非常常见的浪费现象。在制品的积压,导致生产周期的变长,导致现场工作空间的变大,从而不利于生产利润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搬运状况、堆积浪费状况,也导致生产及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制造的过多或者过少,都导致生产费用的提前用掉,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的生产企业自身具备良好的生产能力,为了避免出现中断性生产的状况,进行了在制品的增加,导致制品的周期变短,导致其出现一系列的搬运、堆积上的浪费。制造的过多或者太早,就会导致大量库存的存在,导致贬值风险的增加。库存的浪费也是非常常见的状况。在精益环境中,那些原材料、半成品的库存都代表着浪费,受到现实状况的影响,不必要的库存产生,这涉及到空间、人力资源、资金等的资源浪费状况。这些库存的存在导致搬运、堆积、管理过程中的麻烦,导致物品价值的贬低,占用过多的厂房空间。加工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与工程进度无关的加工上。比如多余的加工及过分精确的加工。实际加工精度的提升,导致资源出现浪费状况,其需要多余的作业时间及机器设备,也导致生产资源比如电力、油等资源的浪费,也提升了管理的时间。生产动作的浪费也是常见的问题,在制造生产实践中,有些员工会出现多余的工作动作,这些动作有不连贯的停顿工作、过大的步行、过大的移动转身角度等,都导致其在体力及时间上的不必要消耗。产品缺陷的浪费也是常见的问题。在生产活动中,发现产品的缺陷越晚,就意味着需要耗费更多的物力、人力、时间去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产品整体价值的降低。这些类型的浪费主要如下:材料的损失问题、设备损失问题、额外的修复损失、鉴别损失、废品损失。等待的浪费指的是工作时间的延迟,导致规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浪费主要表现在设备的闲置、材料的缺乏、设备的故障、工作程序的不协调等方面。运输的浪费是指产品运输需求的增加,导致工作成本的提升。产品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它的产品价值并不会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运输费用、生产费用、库存费用等,都会导致其整体成本的提升,特别是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堆积、放置等的动作浪费,导致其物品移动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在制造过程中,如果生产线缺乏良好的弹性,导致产品更换周期太长,就会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求,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人力因素是制约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员工自身的生产积极性比较低,它自身的质量意识差,难以落实好设备的定期维修及保养工作要求,有的管理人员也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的生产管理模式过于落后,它的管理体系比较落后,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清,分工不合理,缺乏完整性的监督治理体系,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
3制造业工作中精益化生产的关键点
(1)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体系的日益健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制造业已经进入产业规模化时代,为了实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从管理观念、工作质量、市场定位等几个方面,落实好制造业的改革工作,针对我国的制造业现状,进行精益生产模式的优化,实现精益生产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保证制造企业发展观念的更新,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层,都必须贯彻精益化生产的思想,遵循精益化生产的相关原则,要保证每个员工的尽职尽责,改变员工消极性的工作态度,管理阶层需要做好工作上的引导及监督工作,保证精益化生产的良好开展。企业要保证准时化生产模式的普及,遵循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合适时间内进行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益产品的制造,以市场来拉动生产。根据市场的客观需求,做好相关的生产工作,保证不同工作程序的协调,实现拉动控制系统的优化,确保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遵循准时化生产的原则,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工作浪费状况。
(2)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证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管理层要懂得适当放权,让员工得到充分的自,从而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管理者要实现权责制的有效落实,是员工的责任,绝不推脱给管理层,是管理层的责任,绝不推卸给员工层。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故障问题,需要立即进行生产线的停止,实现工作故障的及时排除。在工作过程中,要保证质量管理的意识贯穿始终,要强调将质量管理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让每一个工作程序都具备良好的工作效益。精益生产模式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改善,是一个工作模式及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只有做好相关的工作模式改善工作,才能保证精益化生产工作的良好开展,保证精益化生产从局部到整体的改进及提升。这需要做好操作方法、生产结构、质量管理等的改进工作,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工作浪费状况。精益化生产意味着生产附加价值的提高,产品综合价值的提升,需要公司员工共同努力,实现工作环节的连续性改善,避免出现工作上的浪费状况,保证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在生产及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质量管理原则,保证每一道工程程序的改善、巩固及提升,实现工作目标的有效改进,保证整体目标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精益化生产要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保证产品质量体系的健全,避免出现产品管理上的漏洞,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做好源头质量控制是必要的,这意味着质量管理注重工作上的整体性,必须实现工作的一次性做好,避免出现工作上的错误,从而避免工作程序的停止。在生产实践中,每一个工作者都需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质量检验工作,必须对产品质量负责。
(3)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体系不断健全,但是客观上来说,其质量管理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意识到质量管理这一难关。在我国制造业的管理过程中,要进行新型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模式的应用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方法,要保证质量管理真正能落实到实处。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质量管理的持续性,避免出现懈怠的工作态度,要确保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产品缺陷率的降低,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
(4)质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落实好质量管理观念,要将质量管理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要保证员工的自身质量管理意识的提升,公司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展开质量管理的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工作的水平,通过对定期质量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提升实际工作中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对每一道工作程序的质量管理,最终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提升对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整体控制能力。这需要实现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质量方案的有效运作,需要按照我国的相关资料管理体系的要求,落实好工作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原则,保证这些工作原则的持续性改进,保证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保证质量攻关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质量管理的有效升级,提升生产标准化的质量,做好生产程序的升级,保证生产质量的提升,定期组织员工展开技术攻关活动,优化企业的质量管理文化,这也需要企业进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实现不同员工的工作程序的有效规范,切实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质量管理的源头在于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实践出真知,通过对生产质量管理的控制,可以保证产品最终质量的提升。在生产过程中,针对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做好质量的检验及控制工作,要提升每一位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检测及控制工作,一旦出现工作质量上的问题,必须立即停止生产,保证工作问题的及时性的解决,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精益化生产体系是一个比较大的工作系统,其内部各个程序之间相互协调,在工作过程中,要保证不同工作环节的连接性,要保证其牢不可破性,要实现工作程序、工作时间等的优化,实现每一道工作程序的优化,保证企业现场质量管理方案的更新,做好相关的质量目标控制工作,提升现场质量管理的水平,及时做好产品设备的维护及保养工作,保证生产工作方案的积极改善。总之,精益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尽可能的消除浪费,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想要达到减少和消除浪费的目标,机械制造企业就必须要利用精益生产思想来构建起合理的理论体系,充分应用精益生产的原理、方法改变现状,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4结束语
精益生产系统是一个概念丰富的系统,其内部包含着各种程序,为了满足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要进行新型质量管理方案的应用,保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确保精益化生产效益的提升,保证企业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将管理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王频.精益生产在日本的发展状况[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2(1).
[2]张盛英.兴业公司精益生产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10).
关键词:精益生产;供应商选择;绩效评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各生产企业在拼质量的同时,也在拼价格,其中降低生产环节的成本成为各企业不断追逐得目标。而降低生产流通环节的成本就要实现精益生产,即按需采购,按需生产,才能降低生产环节的成本。实现精益生产就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筛选和绩效评估考核,保证企业零库存的实现。
一、供应商的选择
精益生产下的供应商的选择应该严格按照企业既定程序进行,企业可以专门成立供方发展部,以专门对供应商的资质,引进,评估等方面进行管理。
在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组成企业供方发展部,技术部,品质部,采购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对供应商的生产制作环境,产品制作流程,成品检验,产品出厂等h节进行详细评估。其中企业供方发展部负责对供应商的企业背景,企业运行状况和将要提供给我方企业的产品的生产环节,产品种类等方面的评估研究,确保供应商能够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持续稳定的给予我方零件产品的供应,保质保量的完成我方的需求,并对合格供应商进行编号,方便管理;技术部要对供应商进行技术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实际考察供应商在工艺尺寸方面的要求能否达到本企业的生产工艺要求和技术改进方案能否在供方实际实施下去。要对供方在工艺设备上的精准度方面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供应商制造出的产品符合我方企业的标准;品质部主要负责对供应商的生产产品的质量,根据技术部提供的图纸,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尺寸,大小,硬度,毛刺,外观等方面的检验,看是否合格。对供应商的产品设备质量,精度要求是否达到我方企业规定要求,并在以后的供货上,进行抽检,不定期对供应商会同采购一起考察;采购部主要负责查看供应商设备的数量,以及供方生产产品的周期,每天的生产量,看能否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供货要求。并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跟踪,时时保持与供应商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确保生产的产品是需要的,并对数量加以要求。
在供应商选择的问题上要认真加以研究,因为只有供应商能及时保质保量的把我方需要的产品送到位,我方才能按需生产,保质保量的完成客户的需求,按照订单快速反应,满足客户的要求。
二、供应商的绩效评估研究
精益生产下的供应商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对供应商的供货产品的合格率,供货的及时性和市场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估研究。
(一)供货产品的合格率
供货产品的合格率主要是指在企业日常生产中,一家供应商的产品中合格产品所占的比例。按照精益化生产要求,供货的产品必须保证100%合格,才能完成按需采购按需生产的要求。企业应该根据供应商产品的合格率进行绩效评估,出问题,有质量问题的应该及时让供应商处理,退换或索赔。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的信誉,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所以一定要保证从本企业出去的产品是合格的,不能给客户残次品,这对以后的供货也会产生影响,不利于长久合作。所以要对出厂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保证客户的利益的同时也发展了我方企业的实力,企业信誉第一,质量第一。
(二)供货的及时性
供货的及时性是指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按照我方企业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采购计划,并及时送货到位。产品的质量是首要关键,同样在订单要求的时间内把货物送货到位也是在精益生产下非常重要的一环。精益生产就是按需生产,按需采购,就不会有库存,所以订单一下,企业快速反应,按需采购,及时把生产计划下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产品数量,合理安排设备,人手,及时把货物制作出来,并安排物流运输,在规定时间内把它送到我方企业。在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估上,供货及时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根据供应商的供货时间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拖延时间要对供应商进行相应处罚措施,并对延误我方企业产品制作导致的损失负责。
(三)供应商分析市场的能力
供应商分析市场的能力是指在市场的供需不断变化的状况下,供应商能否根据对市场的敏感度与洞察力预测市场走向,保质保量的完成我方企业对于产品的需求,储备好足够的原材料以应对我方对于订单采购的快速反应。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物流运输环节的因素,充分把可能影响到我方企业需求的因素考虑在内,合理安排,完成精益生产的要求。企业可根据供应商在面对市场变化,政策以及原材料等方面的不可控因素的反应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对影响我方企业的用量或价格时对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处罚和风险管控。
同时在面对市场大潮时,我方企业也要和供应商进行合理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沟通,保持联系。供应商作为我方企业的上游,决定了我方企业的产品制作质量与数量,所以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为供应商解决生产瓶颈问题,保障我方企业产品的质量和订单完成的及时性。作为利益相关体,双方要及时沟通,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共同盈利,才能保持长久合作共赢,才能长久发展下去。一方盈利建立在一方亏损状态下,是不可能持久的,要保证双方共同盈利,才能保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日后发展壮大更多订单需要更多的产品数量,供应商也要顺势发展壮大,满足我方不断增长的订单和数量,并且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我方精益化生产要求。
三、结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在精益生产方面精益求精,降低生产成本,获取企业效益最大化,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够快速反应,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做出相应改变,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对自身的工资设备的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进行创新。在选择供应商时要结合企业自身制度,合理选择供应商,作为精益生产的重要一环,供应商的选择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重大。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就是为企业在生产环节降低成本,按需生产,按需采购,把供应商作为企业的一个原材料加工储备基地,消除浪费,实现零库存,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在供应链条上供应商是作为我方上游企业,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信息共享,对双方长久合作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只有双方及时沟通,有效协商,才能完成企业精益化生产要求,面对市场浪潮,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保持企业长足发展,实现双方共同盈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对精益化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紧跟时代脉搏,把握好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从供应商的选择和绩效评估入手,促进企业精益化生产改革,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和我国经济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贾晓希.基于精益管理的配电营业劳动定额制定与评价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摘要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本文重点思考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原则、关键点、难点和实施路径措施等,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实施精益质量文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精益质量文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建设重点和实施路径建议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在当前国家要求大力开展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进品质的精益管理理念已达成共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培育和发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是未来长期引导以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机车、货车以及新产业等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等企业核心理念和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国际品牌,使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用户认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精益质量文化概述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为主体、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领导推动,制度保障,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和灵活的行为方式的管理理念;是支撑企业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价值,以最集约化的管理投入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文化理念。结合质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益管理得出的企业质量文化先进理念模型,如下图1。
图1精益质量文化示意图
(一)精益质量文化现状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推行精益管理为契机,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质量精益求精”愿景,紧扣精益管理,引领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六精”建设目标,部分子企业已完成精益管理全方位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部分企业在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已完善,且具备充分条件下,将逐步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全集团建设。
其中“六精”具体包括:
(1)管理成本精:教育使人知,训练使人会,科学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精确精减管理、管销成本;
(2)用人用料精:合理安排、统筹人员,减少闲散;用料开源节流,减少物料浪费。
(3)工时效能精:做好PDCA循环,而做到工时缩短的条件下,发挥更大效能
(4)技能品质精:精兵路线,亩提升技术力,生产优质、精致产品
(5)数据进度精:数据衔接(交接)目视化,进度预期可控化
(6)服务管理精:微笑服务,严格管制,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从对“人性”尊重的角度入手。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2.客观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施行和考核标准要有客观性。要有施行的基本要求和贯彻的具体办法,在制订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施行和评价标准要客观地反映事实,必须具备客观公正。
3.科学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要具有科学性,才能更好的有序开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
4.以客户为主原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客户比较单一。在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增加以客户为主的重要原则。在产品和服务中以客户为主的思维可将客户需求、产品质量、企业生产制造水平以及企业整体的品牌提升一定的高度,对客户要求进行精准分析,得到客户认可,才能从订单、产品制造输出到客户整个链条业务端到端的打通。
5.集团企业全体参与持续改进原则。集团型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做到全体参与,共同构建的重要原则。目前国内其他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管理等建设,在具体建设实施从管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维保服务等部分环节,要不断优化改进,做到不同的阶段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可持续原则。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关键点
(一)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本着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夯实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基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作为目标,健全建立符合战略、高效、持续提升、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是进一步实施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坚决实施精益生产,推广精益制造文化
把精益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运用精益6S管理、QC活动和六西格玛工具和方法,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特殊性,全面推进准时化生产、精益设备、标准化作业、精细化加工、精益质量、精益现场、精益成本七大体系建设,为全面推广精益质量文化做好准备。
(三)组建精益质量文化推广团队
精益质量文化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精益人才队伍进行指导和推广,使各层级的员工学习并持续改进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计划及内容,确保精益质量文化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奖惩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良性循环
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一是充分信任员工,依靠员工,让文化理念得到广大企业员工的认同,充分激发员工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激励导向,奖惩分明,形成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文化观,激励导向正确,考核奖惩公平公正,才可以使精益质量文化理念得以全面贯通。
三、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
(一)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基本模型建议
针对以上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和关键点,对未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模型建议,具体如下:
图3 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模型示意图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众多,精益质量文化在进行全面精益管理情况下,从客户到企业员工的精益管理,从生产设备到物料、到工艺方法以及生产加工环境、检查检验数据到交检交验交付过程、以及后期的产品质量维护及产品后期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过程的精益管理过程都应该纳入到精益质量文化当中,将精益质量文化的理念在企业整个企业文化传达过程中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并不断的持续提升改进,打造出适合本企业的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和持续改进的文化理念。
(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路径建议
创建良好的精益质量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品质品牌以及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重要保证。通过对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和精益质量文化的初步认识,得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实现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建议如下:
1.优秀精益质量文化方案借鉴。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探讨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离散性行业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方案,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打造可持续性开展的战略方案。
2.形成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产品制造及特殊性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质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型战略实施方案。并在企业内,行业内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改进实施方案以得到最佳战略实施方案。
3.开展核心部门精益质量文化讲座。通过不断评估改进后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在企业内核心部门进行宣传讲座,并在宣传讲座过程中收集可优化部分,不断改进实施方案,达到企业内宣传讲座和企业内人员全参与改进的目的。
4.优化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对开展讲座之后优化的实施方案,在部分范围内进行初步实施验证,通过验证过程中形成问题,形成可优化项,最终达到全企业,端到端全贯通的可行性实施方案。
5.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集团内宣传。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在集团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并使全部人员得到认可,逐步实施。
6.对管理层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发挥领导层的作用,从领导层进行培训开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精益质量文化培训。期间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发挥培训高效效果。
7.对基层人员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培训完成领导层管理层之后,大力培训基层人员,分阶段,分业务,分领域的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全方位培训,力争做到精益质量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理念当中。
8.开展全员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对各业务板块,各员工层级,全集团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全员行动,达到高效、高质、低能耗、低成本的生产制造理念宣贯全面铺开。
9.精益质量文化实施奖惩及管理机制贯穿。在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过程中,在管理机制和实施奖惩方面要贯穿全过程,使实施有方法,建设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开展实施,公正、公开、公平的开展全过程,才能得到全部员工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10.逐步形成精益质量文化意识和行为。结合国外质量文化发展过程,在全员宣贯精益质量文化之后,要不断的加强全部员工精益质量文化意识,使意识变成行为,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建设做到实质性的提升。
11.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及目标。不断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和目标将使企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完成后,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精益质量文化方案,使精益质量文化的实施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适合企业的可持续经济战略发展需求,并不断修正,避免发展方向走偏造成的负面影响。
12.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是建设精益质量文化的最终目标。要不断的加大文化理念、管理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氛围,加大基础层级管理层的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精益质量深入人心,形成一种自我行为,企业将会不断壮大,形成有底蕴,有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化企业。
参考文献:
[1] 赵璇.浅谈企业质量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6.
[2] 张斌.石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J].企业文化,2015.
关键词:班组建设;精益化生产;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0-0146-02
目前中国许多制造企业都没有进行精益化生产,或是正在向精益化生产过渡。在这些企业中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目前这些企业还遵循过去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组织和管理,在生产现场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员工的培养和企业工作流程优化等方面,特别是班组建设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精益生产就是改善和提高中国制造企业的在这些方面的现状。
1 班组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班组是为了共同完成某项生产(工作)任务,而由一定数量的操作人员或工作人员在同一指挥、明确分工和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所组成的一个工作集体。班组也是制造型企业各管理层战略目标和重大决策的最终执行单元。一个班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规章制度及战略决策的执行情况,以及各种闭环管理各种末端信息搜集与反馈的真实与可靠性。某种程度来讲,班组建设管理的好坏是公司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现状分析
车体车间在班组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对照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生产流尚未成熟,班组组织构架不稳定,分层管控机制和标准未建立,管理职能要素系统联动性不强,班组长、一线员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员工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生产效率低下,质量意识不强,成本控制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等。班组尚未建立管理目标,车间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例如没有建立班组评比制度等等,无法最大化调动员工积极性。工岗位适应性培训处于起步阶段,班组制度建设还未形成体系等等。
3 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精益生产,稳步推进不锈钢车体生产线,按照工艺需求配置4个班组,按照工序配备班组成员,建立健全车间、班组两级班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和管控机制,规范班组员工行为规范,开展岗位培训、班组民主管理及员工激励活动,稳步持续提升班组建设水平。由于推行精益化班组建设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或困难,使得在全公司一下子全面变得十分困难。这些困难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处理或改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阻碍精益化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采取公司内的一个车间,车间中的一个班组进行试点实验,以点带面,将好的成果向车间及公司推广。第一阶段,全面开展车体车间班组管理工作,第二阶段,车体车间底架班达到中国北车班组建设验收三级标准,第三阶段,车体车间达到三级标准,第四阶段,车体车间开始常态化运转,全面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管理指标。
4 实施计划
全面推进精益生产,打造标杆班组:以精益化班组打造为主线,按照精益管理理念要求,制订《车体车间班组建设管理办法》,精益班组园地覆盖率达到100%,在底架班为标准,建立1个标杆班组,起到示范作用。
设定基层管理者的晋升通道与考核评定方法(晋升方法与能力要求、培训内容)对基层管理者进行考核指标的设定试运行使用。
设立班组园地,进行班组园地的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两个:(1)使员工在休息的时间内有自己可以专门休息的空间;(2)在班组园地设立管理板,展现该班组的实际工作状况与过程,便于管理。第二个目的当中包含的管理板内容通常包括五大任务的内容,即:人员、安全、生产、品质、成本,并添加些文化宣传资料和通告揭示。
建立并稳固组织机构,稳定班组配置:全面突破班前会半军事化管理、班组园地管理、管理记录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夯实班组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强化班前会半军事化管理,全面实现班组达标。
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包括班组管理手册、班组工艺技术文件、安全操作规程、过程控制及检验记录、班组管理记录本等内容的班组制度体系,形成班组制度化管理。
整合相关要素大员,形成联动班组建设机制。以班组目标管理为核心和载体,整合生产、质量、安全、培训等职能要素,建立并完善管理要素联动建设班组机制,形成合力建设。
加强相关培训,提升班组建设水平:加强车体车间内各班组间横向互动,通过与底架班班组管理的经验学习和交流,开阔其它班班组建设工作思路,提升整体水平。
对班组长和相关人员进行精益管理知识相关培训。
实现精益班组建设管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解决企业执行力问题,提高工厂生产效率的道路。使企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执行力不足信息反馈不真实等情况得以解决。时至今日,随着制造和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精益班组建设管理在制造企业逐步推广和采用。精益生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制造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效益,发挥了巨大的能量,不仅使企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非.“学习型组织”在冶金企业班组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冶金,2010,(6).
[2] 陈儒群,侯婷.让精益化渗透到工作的每个环节[N].国家电网报,2008-5-6(5).
[3] 丁迎东,吴丽萍,王友朋.班组管理与5S管理的结合之道[J].中国质量,2009,(2).
1.精益生产的概念和内涵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传统生产方式进化的产物,是在流水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化产生的生产方法。但与流水生产方法相比,精益生产在结构整合、人员分工、运作方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又有了发展了进步。在精益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买方市场的供需,它注重以客户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以精简为手段进行设计,并实行定时定量的生产技术,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和结果进行设计和计划,从而实现产品开发、计划、生产、销售、管理、供销等方面最佳的优化整合,发挥精益生产的最大效力,达到最好的结果。精益生产的考核指标有两项,它强调零库存和对市场变化的最快反映。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它是由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相融合的管理体系.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消除浪费。它把生产中不能增值的各种因素都视为浪费。如过量生产、闲置的库存、不必要的工序、各种等待、材料的移动、产品的缺陷等。为了消除这些浪费,精益生产创新了五种主要生产方法,主要有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团队工作法、并行工程和协作配套管理方法,这五种方法是精益生产的核心和基础,这五种方法也是精益生产的主要运作方式,而且五种方法互为补充、互为依托,属于辅助并行关系。它先通过对市场进行调查,确定企业生产制造的供需量,并针对市场供需确定生产制造的数量,市场有需求时就生产,市场有剩余时就停产,从而实现零库存,保持了生产中的物流平衡。在生产过程中,精益生产又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保证,对产品设计、设备质量、生产资料、仓库管理、以及制作工序等提出严格的要求,从而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发生。为了发挥精益生产的最佳效力,它又强调团队工作法,要求生产人员一职多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再针对人员构成合理划分团队小组,由团队用最佳的人员组合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并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团队的群策群力效应。另外,“精细生产”作为现代化工业时代的一种管理理念,通过精细管理优化其生产流程、管理流程。“零缺陷”、“标准化生产”、“零库存”等都己经成为精细管理的代名词,已被许多知名企业广泛应用,最著名的莫过于日本企业如索尼、丰田及美国的戴尔等。在学术界也已经有许多的管理学者和优秀的企业在研究和推行精细管理。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戴明的质量管理,强调的是一切由数据说话,通过PDCA循环即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阶段一环套一环来进行不断的改进,戴明强调连续改进质量,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Kaizen成本法,这是由日本的汽车界创造的,企业通过改进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细节活动来逐步降低成本,如持续减少搬运等非增值活动、消除原材料浪费、缩短产品生产时间等,其公式为:改善值=本年(月)的实际成本-上年(月)的实际成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SOP标准作业规范,将每一个作业流程的每一步操作规范用文字作出明确的规定;希格玛,将产品的合格率以及其他工作的规范标准提高到小数点后的六位数达到99.999999%。
2.精益制造的重要性
2.1精益制造可以有效防止生产资源浪费
精益生产的宗旨就是彻底杜绝浪费,永远追求效率。精益生产的核心和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追求永无止境。精益生产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精益生产方式的考核指标主要是零库存和对市场变化的最快反映,它对过量生产、闲置的库存、不必要的工序、各种等待、材料的移动、产品的缺陷等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精益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日本国因为生产资料的紧缺、人力的不足等原因,通过减少各种浪费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而我国不同于日本,我国地大物博,生产资料充足,采购成本较低,劳动力廉价,各种因素形成了我国企业铺张浪费的现象,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浪费,并且很少有企业形成生产链,对废弃的生产资料不利用、不开发,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工种的配置上,也缺乏一专多能的人才,粗线条管理、粗放形生产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盈利空间越压越小,这也是国内企业很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行精益生产方式后,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以及生产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2精益制造可以促使团队实现最佳的优化整合
工人是企业生产的独立细胞,班组是企业生产的最小单元,只有把各个独立细胞激发出最佳的活力,并组合成最佳的结构单元,才能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的最好结果。传统生产方式中强调的是职工独立作战的能力,提倡的是职工个体生产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这种生产方式突出的是个体的能力,而不注重团队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在一个生产团队中,优劣的差距拉得较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精益生产方式突出了团队工作法,通过对团队中的每个员工进行培养,从而使团队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保持平衡,从而消除团队中的短板,实现团队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并通过对团队定期的考核来优化人员结构,突出团队人员的协作精神和一职多能,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3精益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抵制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精益生产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是组织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过程。要实现精益生产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同时,它也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体现了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是组织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它排斥人治,崇尚规则意识。规则包括程序和制度,它要求管理者实现从监督、控制为主的角色向服务、指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实施精益生产的目的是基于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组织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综合需要;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通过训练达到组织成员素质提升的方式实现。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精益生产的时代己经到来。精益生产就是企业追求完美和实现卓越的过程,也是企业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管理理论,它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和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企业精益制造的生产流程
3.1产品制造产品是制造业的生命,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核心。在产品制造时,首先要做好前期开发工作,包括分析市场需求、确定工作原理、进行概念设计、模块化、标准化、建立产品族结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按照精益生产理论,即要质量过硬,又要避免浪费。其次是产品配置设计,包括定制产品结构、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准确的交货期等。最后,对新产品建模,包括特性参数分析、建立产品模型、建立过程模型和建立产品档案。
3.2计划管理一个团队只有良好的愿望而没有明确的分工是不会发挥最大的效力的。计划管理就是要细化生产制造分工,使各个生产环节能够紧密衔接,从而发挥团队生产的最大效力。在产品生产制造前,企业就要对生产流程进行计划管理。对产品设计的计划管理,产品设计计划管理时要对产品特性、成本、工艺等进行计划。对产品制造的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工期、人力、生产资料、验收和封装等进行计划,让各生产环节明确各自的职责时限。生产风险计划管理,原材料的供应物流、工期的时间期限、产品的质量特性等方面均容易发生意外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风险响应机制,留有预选方案,在遇有特殊情况时能够果断应对。另外,计划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保证生产线的运转流畅,更重要的功能是保证产品质量,为此,制造企业必须把计划管理做为精益制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计划合理、管理科学、提升质量。
3.3设备管理设备质量是制造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高质量的设备才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应包括设备的检修、运用、操作和维护等四个方面内容。在设备检修上,企业要建立定期检修机制,企业应配置设备检修专管部门,对各类操作设备性能、运作原理进行全方位培训,保证设备永恒处于高效率、高质量运行状态。在设备运用上,要让生产人员对设备输入和输出常态进行确认,发现输出或输入不正常现象时要及时报告,避免生产人员盲目生产。在设备操作上,要制作设备操作流程图,在设备机械的操作平台上张贴,对危险性高的设备要标明危险勿动的字样,并由专人操作使用。在设备维护上,建立生产人员、操作人员、检修人员和维护人员共同维护设备质量的责任体系,与设备质量相关的人员都要懂设备性能、能识别设备状态、会处理简单故障,共同承负起设备维护的责任,确保设备的常态生产状态。
3.4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企业运营的永恒主题,精益管理就是要通过精益化的管理流程,堵塞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漏洞,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保证安全生产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整套安全反应机制,并要有应急处置预案,通过对安全生产中的突况进行提前预想来保证安全。生产安全是永恒主题,人身安全也要放在首要位置。在生产前,必须认真检查生产人员的劳动保护状态,对违反劳动纪律,违规操作设备,盲目违章作业的要坚决打击和制止。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每一名工人都能够保证自身安全,保证安全生产。
3.5现场管理抓住了现场就是抓住了管理,抓住了管理就是抓住了质量。现场管理是精益生产的核心内容之一。精益生产前提下的现场管理应突出现场质量控制,包括生产人员的操作规范和作业标准以及质量检验三个要素。操作规范应结合生产实际,贯彻精益管理的思想,对每一个操作细节进行预想和规范,明确各生产人员职责,使所有生产人员都能明确职责。作业标准是产品质量的核心管理内容,每个生产线的操作人员都要有其特定的作业标准,并且有较强的技能培训和检验,通过每一个个体的达标,实现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质量检验是现场产品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工序。
3.6技术工艺管理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狠抓生产技术管理。正确的工艺设计是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工艺是产品生产的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工艺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决定因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工人在生产中正确进行加工操作的依据。合理的工艺,必须经过反复试验和正确设计来确定。要积极开展工艺研究,积极探索新工艺,是攻克技术难关,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改进的必要途径。工艺研究是工艺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它在工艺试样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关键和质量薄弱环节,组织技术人员,探索工艺规律,改进工艺条件,进行技术攻关,对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改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工艺研究,摸索,探讨,制定合理工艺措施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强工艺检查,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艺检查是工艺管理方面的必要补充,是衡量设计水平高低和车间执行情况。通过工艺检查,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促进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工艺检查必须按照庄口工艺要求,每天对生产工艺进行测查,贯彻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原则,严格工艺规律,对于不执行工艺和执行工艺差的车间和工人,除思想上进行教育,技术上进行帮助外,还必须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进行惩罚,提高试实缫符合率和工艺符合率,稳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关键词:精益生产;管理改善;转型发展
1引言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
自2008年日本丰田企业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后,精益生产管理就作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水泵行业与其他制造行业相比,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市场需求受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受水利、建筑、能源等行业的宏观政策影响很大。以水泵行业中占领导地位的中外合资L企业为例,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现有客户对于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了产品生产利润空间逐年下降。且L水泵公司是同大多水泵企业一样面临着上下游产业的压力,上游大型电机、铸件铸造企业和配件供应商等,下游企事业单位的用户,都具有议价能力,在商务谈判于劣势,利润空间受到上下的挤压。使得L水泵公司对于未来的发展之路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2L水泵企业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L水泵企业成立于2001年,是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本为3000万美元。目前公司拥有员工530余人,L水泵企业综合了合资双方的技术优势,公司开发和制造的泵广泛应用于海洋、工业和溢油回收。每年,有超过三万台泵通过遍布全球的子公司和经销商完善的网络而出售给全球的大约100个国家。
L水泵企业在十几年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的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当前工艺装备数量有十万台套的产能能力,但诸如现场管理脏乱差、设备维护管理水平低下、浪费十分严重等现象较为普遍。此外,L水泵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过长。在人员管理方面,除少部分高层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外,大部分员工精益生产理念落后,不了解精益生产运作模式,思维模式狭窄,创新力不足。积极主动性不够,缺乏上进心。
2015年,国内泵产值年增长率12.5%,约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1.8倍,是世界泵年增长率4.3%的3倍左右。数据表明:未来10年,泵业需求年增长率大约为30%,其中中国地区的需求将加速增长。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对流体处理泵的需求将增长8%,达到800亿美元。然而,水泵行业还要面临竞争对手、同类型替代品、潜在竞争对手、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以及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等多方面的威胁,企业发展前景堪忧。
3L水泵企业精益生产管理的设计方案
L水泵企业精益生产管理的整体改进目标是科学合理地运用精益生产,实现管理制度的进―步改善,对生产流程进行科学的优化,实现生产布局的科学合理性,有效抑制浪费,提升企I生产能力,加强企业的快速响应体系的建立。加强精益思想的宣传与推广,实现全员尽职尽责,提升整个企业的整体员工素质水平。通过运用快速切换实验,加强标准作业改善、全面生产维护改善和产品库存改善,进而推行5S改善,使L水泵企业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实现企业效益的快速提升,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4L水泵企业精益生产管理实施的效果分析
4.1生产现场得到优化
自L水泵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特别是5s的推进,公司的生产现场有了显著的改善。生产现场不仅环境良好,整齐洁净:各个工作区域,标识清晰,整齐;地面无污水,无灰尘,无污渍。工艺站生产工具储存,周边材料放置,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放置方法,使用该序列的明文规定。生产现场进行可视化管理,是公司各部门的运营状态一目了然,增加了公司管理的透明化,使问题无处藏身,促进改善活动的开展。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得以改善,不仅加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士气,同时也美化了企业的外在形象。
4.2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在公司落实精益生产战略之后,产品的合格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攀升,从原先96%的合格率增长了3.5个百分点,几近零缺陷。同传统生产的概念不同,精益生产追求产品的完美,坚决杜绝生产缺陷产品。L水泵公司在开展精益工作的过程中对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每个员工在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操作,确保产品合格率。
4.3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运用精益生产方法对L水泵企业的生产车间流程进行改善。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5S改善方案,大幅提升生产车间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资金占用率,缩短企业资金的周转周期,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减少了3名车间作业人员,新建了一个成品库房。
4.4产品库存显著降低
随着精益生产的不断深入,L水泵公司无论是制品库存还是成品库存较以往相比数量都显著减少。精益生产一方面更加重视库存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同供应商加强了联系和沟通,使得物流时间较以往大为缩短,库存率也从原先的20%缩减至5%。
精益工作的推进也使得半成品库存积压的情况大大改善。库存问题已经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公司开展看板管理,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需求量决定后,一个在完成工作的过程(WIP)将用于下一工序。
实施精益改进确保成本库存的缩减。根据客户的订单有针对性的生产产品,并以客户需求作为生产经营的具体方向。如今,尽管L水泵公司在生产中无法真正完成零库存的任务目标,但同早前相比,库存积压的数量明显减少,情况得以好转。
4.5员工素质明显提高
公司通过人才发展计划,系统、科学的对员工进行培育,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岗位练兵、教育培训等方式的精益改善工作,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提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增强,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提高技能技术和文明程度,促进了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从而推动公司所有员工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企业建立的“反馈信息表”制度,让企业员工也参与企业管理,建立畅通的反馈意见通道,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提出真实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打开了渠道。员工在“反馈一接纳一修正一奖励一反馈”这样的反馈系统中得到了实惠,企业也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越走越好。
5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L水泵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效果出现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生产现场得到优化;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产品库存显著降低;员工素质明显提高。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投资因素;生产工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49
基于国内某汽车制造企业十几家生产基地人员及效率管理的现场调研,结合战略、技术、财务等专业人员的研讨分析,文章认为影响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战略层、经营层和人力资源管控层三个层面的因素。
1影响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因素调研分析
11投资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按照《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存在一条资本和劳动力组合的曲线,称为“等产量曲线”。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为追求最大化的利润目标,资本投入和人员配置存在最佳的组合方案。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较高的资本投入,可以按照一定的边际替代率替代相应的劳动力,即增加前期资本投入,可减少后期的劳动力投入。结合调研企业的实际看,因调研的企业遵循谨慎投资的原则,采用滚动投资、节约投资、限额投资的方式进行投资,前期投资以小批量、多批次投资居多,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致使后期要实现相应的产量或超预期的产量,就需要投入相应或更多的劳动力来实现,例如调研企业焊接生产线的单车人工成本总体呈现“5万辆线―8万辆线―10万辆线”逐步递减的趋势。从最优投资方案的角度看,产量过低的产品投资或过于谨慎的产能投资,对人工成本使用是不经济的,对后期的用工规模控制也是不利的。
调研企业在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在项目前期参与较少,项目流程参与度不够,关键管控指标不明确,人力资源对投资决策的支撑度也不够,致使在投资已确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只能提供相应的人员配置,以保证投资项目既定产量目标的完成。从劳动效率提高和管理提升的角度看,从严控制用工规模和人工成本使用与人员配置保障存在矛盾,过少的人力资源前期参与度,不利于后期诙力成本的节约和控制。
12生产工艺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汽车制造企业不同的产品平台由于车型的尺寸、配置等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操作人员配置也不同。按照调研企业的产品平台划分1~4级四个平台,平台标准越高,人员配置定额也越多,如2级平台车型S2与4级平台车型S4总装生产线人员定额差异达20%。产品平台越高,工作量差异越大,需要的人员配置标准越多。
汽车制造企业同一产能不同生产工艺方案对生产线的工位设计存在较大差异,生产工艺方案直接影响生产人员定额配置,产能越大、工位数设置越多,人员定员配置数也就越多,且不同的批次建设方案,对人员配置总量影响也较大。调研企业同为10万辆的焊接线,一次建成的人员定额为295人,而分两批次建成的人员定额为351人,人员定额差异近20%,一次性投资到位比分批次投资到位需求的人员更精益。
13产品自制率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产品自制率的不同,将造成汽车制造企业工作量的差异,进而影响人员配置。以调研企业冲压自制零件数量分析,相同生产线下、不同的产品自制率决定着不同的人员配置,整车产品自制率越高,需要配置的人员也越多。而影响产品自制率高低的因素,不仅有人员配置的需求影响,也有利润贡献、生产基地外部环境、生产场地、产品生命周期及产量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14生产自动化率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基于调研企业不同地区的人工与设备成本对比分析,自动化率高的投资方案较人工投资多的方案一次性投资大,但后期成本低。根据调研企业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基地机器人设备投入差异分析,一台机器人相当082个操作人员,即一台设备在双班时可替换164个操作人员,自动化率与人员配置呈负相关关系,自动化率越高,人员配置越节约;同时,机器人投资回收期重庆地区为374年,北京地区为309年,均小于产品生命周期5年,投资自动化设备在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综合产品质量、安全、效率等因素,投资设备也具有优势,不仅利于减少用工、降低成本,还利于产量质量、效率提升和生产安全的保障。
15产能利用率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调研企业各基地人员配置的主要依据为当年产量规划,而各基地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的需求总量。产能利用率高的基地,人员需求与定额配置相匹配,劳动效率则高;产能利用率偏低的基地,由于前期的人员配置已到位,在短期内表现为人员工作不饱满,有一定富余人员,但减员又非常困难,劳动效率偏低。从调研企业各基地的产能利用率与人员配置率对比来看,当产能利用率与人员配置率的比值达到12倍以上,各基地的人员配置才较为合理,人员效率才发挥到较大效果。
16生产组织方式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汽车制造企业的销售和生产计划随市场波动较大,对生产班次、人员组织等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各基地为了避免生产突然上量出现的人力资源短缺,往往会储备一部分生产人员,从而造成人员需求时快速满足,但在产量下降时,人员减少缓慢,这对人力资源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单班生产或双班生产方式的选择也对人员配置影响较大,这也取决于企业合理的销售和生产计划。
17业务外包模式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从调研企业的各基地情况看,多数单位均有业务外包的形式存在。基于统计口径考虑,业务外包用工模式对企业的人员总量及人工成本控制效果明显,同时,业务外包用工灵活,机动性强,用工能够及时应对企业产量波动,节约人工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用工风险。但是,业务外包的用工模式对企业的总成本影响较小,对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18人员结构管理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牡餮衅笠蹈骰地及国内主要汽车企业对比看,生产人员占比为55%~75%,差异较大,同时调研企业部分生产基地由于设备、管理的水平不高,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在生产线增加了辅助人员的配置,辅助生产人员占生产人员的比例达到了38%,辅助人员配置不精益。与行业对标,整车企业各类人员的配置标准和配置方式差异性很大,存在管理人员、辅助生产人员配置过剩的情况。
19管理举措及其有效性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调研企业的人员配置管理工具或举措主要有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定员优化精益用工、HPU(单位产品制造工时)管理、严控生产班次、职能人员精益、劳动效率倒逼、劳务外包等方式方法,从管理工具的使用看,借鉴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较少,且体系化不够;从管理工具的有效性看,通过不断的精益优化,现有管理举措效果明显,但管理举措的创新研究以及管理举措的规范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适应未来的管理需要。
综上分析,文章认为投资、生产工艺、自制率、自动化率等因素属于战略层,处于影响人员配置的前期,对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程度较大;产能利用率、生产组织模式、业务模式等因素属于经营层,处于影响人员配置的中期,对人员配置的影响程度中等;人员结构管理、管理工具应用、管控举措有效性等因素属于人力资源管控层,处于影响人员配置的后期,对人员配置的影响程度中等或较小。
2优化整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对策研究
基于影响整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因素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劳动效率。
21战略层面,转变投资理念,加大自动化投入力度,把人员和人工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1)转变投资理念,构建全价值链的投资分析。从战略层面看,需进一步转变投资理念,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立投资分析模型,导入全成本管理概念,构建全价值链和全成本管理的投资管理模型,从源头上控制人员规模,提高劳动效率。结合工业40的发展要求,需进一步关注、加大自动化投资力度,不仅可提高质量、安全及效率水平,同时也可以节约用工,降低单车人工成本。加强基础数据管理,持续开展生产工艺优化和自制率研究,探索建立最佳产品平台、生产工艺方案,精益用工配置标准。
(2)建立单车人工成本控制模型,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完善项目投资管理原则、标准,将人力资源指标(如:单车人工成本)纳入项目投资进行论证,加大项目投资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的参与力度,从全生命周期、全成本、全价值链的角度引导投资决策。人力资源部配置专门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从投资项目前期就积极介入企业的投资决策,加强人员和人工成本的管控。
22经营层面,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源调配,增强生产计划与人员配置的协调性
(1)关注产能利用率,充分研究基地产能利用情况,持续优化产品布局;完善人员内部调剂机制,实施人员跨企业、跨地域平准调剂,缓解用工压力。
(2)加强市场销售、生产计划与人员配置的协调,建立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和管控机制,运用短期用工、顶岗实习生等多种用工方式,快速应对生产计划波动,促进人员配置平稳、高效。
(3)对标企业最优生产组织模式,聚焦生产计划及产能利用情况,采用最优生产组织方式,通过加班、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压缩生产班次,精益用工配置,控制人员规模。
(4)企业须从公司战略层面出发,结合各基地的业务特点和用工需求,加强业务外包模式研究,大胆探索确定各基地的生产运行模式。
23管控层面,提高人员管控力度,优化人员配置体系,推广应用先进管理工具,持续提高劳动效率
(1)企业要从管理模式入手,结合投资、工艺能力、生产组织模式及产能利用率等重要因素,构建一线生产人员、辅助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配置标准,推广应用优秀管理工具,优化、完善人员精益管理体系,并坚持PDCA管理机制,持续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企业;精益;精益化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企业生产与管理领域也进行着管理哲学和方法的进化。企业如何认识自身弱点,运用新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开拓更加广泛的目标市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竞争带来发展,竞争促使企业成熟,精益化管理就是在这样的激烈市场竞争中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通过将近20年的事实证明,正确实践精益化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企业带来了巨大变化,它的主旋律就是重新思考企业的价值,企业开始从全流程的角度思考价值。
一、精益化管理的内涵
精益化管理源于精益生产,精益化管理是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地考察与研究,在对西方大量生产方式与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的管理方式。它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管理艺术,它所追求的就是“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善始善终”,它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即精益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经营运作理念、方法、技术、工具等集成的科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人的精益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价值流是管理关注的焦点,精益求精是管理追求的目标,杜绝消耗资源但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主旋律。
精益化管理中的“精”是精细,提炼去粗,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益”,为效益,精益求精,效益为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脚于收益。“精”是手段,“益”为目的。精益化管理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并用最快的速度设计生产出来,以最低的成本、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以明显的竞争优势,全面、灵活、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把成果最终落实到经济效益上。
二、精益化管理的特征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入世后外来产品竟争的压力,因此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只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施精益化的经营管理来提高其竞争力,实施精益化经营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精益化管理是一个哲理
它追求的是零库存、无缺点、无浪费、准时反应等极限目标,使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一理念必将成为现代企业赢得竞争的指南,也值得其它领域学习。当前推进精益化管理,要对现有管理方式本着“不是最好,争取更好”的态度进行总体评估,然后明确各分阶段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逐步扩展。同时,让精益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去,努力实现自觉更新、相互协调。
(二)精益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精益化管理不是一付现成的医治企业百病的灵丹妙药,它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群策群力进行永无止境地工作追求,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精益化管理制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才会变得身强体壮,所向无敌。
(三)精益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
精益化管理强调一专多能,强调协作精神,使员工置身于一种企业主人而非雇用者的环境中,变过去那种上下等级森严,彼此相处紧张的人际关系为上下互通、彼此尊重、互相协作的人文气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的因素贯穿于整个精益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是精益管理的主旋律。利用自动化技术改善生产力是有限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四)精益化管理强调“人以精益为本”
“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劳动、价值和地位,为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企业应尽最大努力,但作为价值创造者的劳动者,也应该在实施精益化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人以精益化为本”的思想,达到“和谐相处,精诚合作;群策群力,精益求精”。而要达到“精益管理”,首先必须有一个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求真务实过程。因此,企业要坚决摒弃一切繁文缛节,形成“集思广益、集智求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管理氛围。
(五)精益化管理注重全面质量管理
精益化管理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精益化管理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在每一道工序进行时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从而全面追求尽善尽美。
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可以把精益化管理理论概括为“一个目标”、“一大基础”和“两大支柱”。“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一大基础”指的是从局部到整体、连续性的、旨在消除一切浪费的改善;“两大支柱”是实施精益化生产和人员的自觉化。
三、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科学的、精益化的管理,是一切企业经营管理的主题。据有关部门曾对800家亏损国有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政策性亏损的占8.29%,宏观方面原因的占9.1%,而因内部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竟占80.51%,其它原因的占2.1%。这就充分说明亏损摘帽的关键是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而“精益化管理”不失为治“困”良方。推行精益化管理,对于缺少资金和管理水平还不高的中国企业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一)精益化管理有利于顾客满意最大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宗旨在向实现顾客满意最大化发展。精益化管理要求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要从顾客的立场,而不是企业立场来确定什么创造价值、什么不创造价值。要对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创造出顾客驱动的价值。
(二) 精益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
精益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消灭生产中的一切浪费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我们知道,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目标是赚取利润,但利润本身并不是企业竞争优势所在。一个企业一时利润丰厚,并不能说明它的实力必然强大,真正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是它对外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对内的成本控制能力。精益化管理思想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关于成本控制的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精益化管理的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产出,即增加产品的销售量或提高价格;二是降低产品成本。在当今企业的竞争中,第一条途径很难实行,那么只有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利润又要通过精益化管理来实行。
(三)精益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是指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力量。如今,经济发达国家已感到对于人力、原材料这两个利润源泉的挖掘接近极限,而采用精益化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加企业利润。因而在企业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更有效地节约成本同时更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精益化管理恰好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精益化管理展示的是一种企业文化
有这样一句话:小型企业靠领导,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像丰田这样的跨国企业,引领它前进的正是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点对我国企业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认为,精益化管理首先体现的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益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细化工作流程、消除浪费和一切非增值活动,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向市场提供成本最低、质量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正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其次,精益化管理体现的是人以精益为本的企业文化。它强调的是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再次,精益化管理体现的是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从前面提到的精益化管理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到,精益化管理要求的不是每个单元自己单独完成,而是单元之间共同完成。协作的文化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任务。
四、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关键措施
推行精益化管理是把精益思想贯穿于现代企业管理的诸流程和诸要素之间的整合之中,绝不是简单植入“精益思想”的理论和技术,而是要在创建精益的过程中,实现精益智慧与企业管理实际的真正耦合。并且还要在消除各种资源浪费的基础上,夯实管理基础,规范运作,提高工作质量,持之以恒地做到循环往复、尽善尽美,但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因此,在推行精益化管理的过程中,我国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自身的成长周期,具体分析并确定适合自己的应用措施。
(一)注重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
企业精益化管理是把传统方式中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变为“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以精益为本”的管理,这是企业在管理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管理理念中,“企业即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无人即止。因此,实施精益化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这对企业和员工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员工要具备现代精益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其次,员工要有成本责任意识。第三,要加强岗位培训。第四,企业要不断完善和修订管理制度。第五,工作项目结束后要善于总结。
(二)以顾客为着力点,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出发点,让顾客满意成为企业制胜的武器,企业产品只有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审美化、舒适化的要求,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精益化管理以顾客为着力点,不仅向顾客提供服务,而且要把顾客看作经营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对于顾客而言,企业精益化管理注重寻求并维护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时甚至宁可牺牲部分短期利益。同时,企业精益化管理还要求市场营销部在市场调查时要深入到顾客,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将有关的内容反馈到设计、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去,主动销售,顾客第一。营销部的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起点,而且还要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力求顾客满意,形成顾客信赖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赢得无数的回头客和大量的新用户。
(三)打造精益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在一切管理活动中的内在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一种能力。每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企业文化的灵魂就是企业精神,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追求、企业成员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文化。对于一个精益化管理的企业,以人的精益为本的企业文化就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创建和深化精益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强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模式,从企业设计、工作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等经营的各层面去贯彻精益化管理理念。
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企业所拥有的最珍贵的无形资产。从精益化管理的实践中提炼和形成的精益文化,不仅可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提升组织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
(四)追求有效,避免浪费
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有有效和无效之分。精益化管理方式认为,只有能增加价值和附加价值的生产和管理才是有效的,不能增加价值的是无效的生产和管理、是一种浪费。用精益化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可以发现很多地方存在着浪费。如用人过多、超量生产、资产闲置、不合格的工作流程等。精益化管理就要使这些无效生产和浪费清楚地表现出来,使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动脑筋、想办法,通过改进、改良、改造和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无效生产和浪费。
(五)实行准时化生产
精益生产是现代企业中一种比较先进、科学、流行的模式,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正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把传统的“推动”生产转为“拉动”生产,其本质就是企业仅在客户购买或下单时才生产产品,即准时生产制JIT(JUST—IN—TIME)。这种做法能从库存量下降和投资回收速度加快中节省大量资金。对于传统的“推式”制造商,厂家根据销售预期生产产品,每销售一元人民币产品,就要将其中的2-3毛钱花在备足库存上,然后设法将产品“推”出厂门。
(六)实现网络化建设
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是一项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创新。科学管理内涵包含多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其中就包括网络信息技术。网络化的发展给予企业管理模式新的内容,成为企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以根据实施精益化管理的需要,以高性能网络建设为基础,将各项工作移植到internet网络空间环境下,形成互动、快速、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实现管理高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的目的。
在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方式正在失去往日的风采,我国企业应把转机建制、联合兼并、建立集团作为契机,把消除一切浪费的思想贯彻到经营管理过程中,以更优为目标,正视存在的缺点,全方位、健康、持续地推行精益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颖.从减少复杂性角度研究精益企业[J].商业研究,2005(6):49-50.
[2] 郭自华.刍议精益化管理[J].经济论坛,2006(17):69.
[3] 赵琳. “以人为本”助推精益化管理[J].企业活力,2008(7).
[4] 苏子畅.推进精益管理的一点思考[J].辽宁经济,2009(1).
最终得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划分方案,并提出有效落实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的4个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传授知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时间能否被有效利用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必须合理有效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大量的研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提出了五个影响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五个因素的落脚点都是教学时间[1]。布鲁姆、哈尼施费格等学者构建了范围逐渐由宽变窄、递进嵌套的教学时间理论研究模型[2]。郭道胜等人提出用“黄金分割”原理指导教学时间的分配,将课堂时间分为:45×0.618=27.81分钟和45×(1-0.618)=17.19分钟两部分,其中27.81分钟为一节课的黄金分割时间[3]。智德慧提出了四种有效提高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4]。
邵伟德等人把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分为教师活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并根据体育课密度测量的要求,把体育课堂时间简化地划分为: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与学生休息三个部分[5]。通过对所查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以往学者仅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进行研究,并没有提出合理科学的课堂时间划分方法,并且文献对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也涉猎较少。
高校体育课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6]。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着教师所教内容多而杂;教学方法套用专业化模式;学生课堂锻炼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本文将以某高校一节体育课为例,利用生产线平衡的理论和方法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优化,并结合精益管理的思想对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时间提出几点策略。
1 高校体育课堂的时间划分与时间分配
企业生产中,通常用平衡率这一量化指标来评价一条流水线平衡性的高低,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设备的利用率,并限制着生产线生产能力的提高[7]。生产线平衡率越高,生产线的整体工作效率就越高。
本文以某高校一节网球课为例,将每个课堂动作类比为生产线上的每个工序,通过计算动作饱和度和整节课的平衡率,找出当前课堂时间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改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
该高校体育课的授课时间为90分钟,以教师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时器记录每个动作作业时间。表1为测定的动作作业时间及作业饱和度(每个动作的作业时间占节拍的比值,用来衡量每个动作时间的利用情况)。
根据平衡率的计算公式:平衡率=各动作作业时间合计/(最长作业时间*总工序数)*100%,求得该节网球课的平衡率为:
平衡率=90/(9*23)*100%=43.48%
由表1的数据可知,目前该节网球课存在着课堂时间规划不合理,课堂动作作业时间饱和度不高以及课堂效率低的问题。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现采用工业工程中ECRS(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原则进行改善,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表2为课堂动作改善对策表。
通过生产线平衡的理论、方法得到改善后的该高校网球课课堂动作作业时间以及作业饱和度如表3所示。
根据平衡率的计算公式求得优化后该节网球课的平衡率为:
平衡率=90/(15*9)*100%=66.67%
经过改善,作业饱和度、课堂平衡率明显提高,意味着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2 基于精益管理方法的高校体育课堂时间划分策略
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努力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冗余、不增值的部分和活动并予以消除,优化各种增值过程,达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目的[8]。高校体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其课程的重点更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体育素养,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锻炼方式和习惯。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堂时间划分问题,采取精益管理策略如下:
2.1 推行准时制教学
准时化生产的基本概念是:在必要的时刻,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准时制教学是准时化生产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教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对教学安排进行科学设计,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创造性。比如讲授网球课,教师应在第一节课时调查好每位学生对网球这项运动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
对于初级层次的学生主要讲解网球的来源、基本发球、接球动作等知识,对于中级层次的学生主要讲解网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击球技巧,对于高级层次的学生应为其讲解对打实用技术。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既可以使学生们学到网球的相关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课程学有所得。
2.2 采取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五个特点,即:全面性、全员性、预防性、服务性和科学性。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做到因人施教,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应在每节课后都进行考核,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比如网球课,教师可以让有一定网球基础的同学帮助那些初学的同学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初学的学生尽快掌握课堂所教动作,也可以增强每个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2.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实现成本的最低化、效益的最大化是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最终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就是要关注仅有的上课时间的效益。例如网球课,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突况预案,在上课时规范课堂秩序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带到不同的场地进行练习,尽量避免发生因学生受伤而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
2.4 倡导柔性教育
柔性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柔性需求而采用的,它强调培养和开发学生应用能力的柔韧性与灵活性。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习惯,形成科学的运动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时刻学习和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其运动量,以激发其更多的运动潜能;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应以激励为主,为其设定较容易达到的目标,从而激发他的运动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3 结语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划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某高校一节网球课为例,将课堂流程类比为一条生产线作业,将课堂上的每个动作类比为生产线上的每个工序,基于生产线平衡原理、ECRS原则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优化,最终得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划分方案。同时,运用精益管理的有关思想为有效落实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提出4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