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亏损企业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

第1篇:亏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经区政府授权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的区属企业(以下简称“区属企业”)。

二、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的范围

(一)应交利润: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的利润。

(二)股利、股息: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

(三)产权转让收入:企业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

(四)清算收入: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以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

(五)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入。

三、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收取由区财政局负责,财政局在国资股设立专户。

四、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申报

(六)区属企业应如实填写区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申报表(详见附件1-4),并按以下程序办理申报事宜。

1.应交利润。年度终了区属企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年度决算审计,区属企业收到审计报告10个工作日内申报。区财政局对年度决算进行抽查复核。

2.股利、股息。在股东大会决议产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据实申报,并附送股东大会决议文件。

3.产权转让收入。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由区属企业据实申报,并附送产权转让合同和资产评估报告。

4.企业清算收入。在清算组或管理人编制剩余财产分配方案后10个工作日内,由清算组或者管理人据实申报,并附送企业清算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5.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在收益确定后10个工作日内,由有关单位据实申报。

五、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核定与收取

(七)国有独资企业拥有全资公司或者控股子公司、子企业的,应当由集团公司(母公司、总公司)以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基础申报。

(八)国有独资企业应交利润,以区财政局核定的年度净利润20%收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纳入所属公司收益,合并计算收取。

(九)已改制的医药分公司和燃料公司以企业当年收入扣除区财政局核定企业本年所需费用支出及缴纳税收后,余额全数上缴。医药分公司在偿还债务及清理债权期间给予2年过渡期,过渡期按亏损企业缴交国有资本金占用费。

(十)区属企业当年亏损的,仍按以前文件规定缴交国有资本金占用费。

(十一)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扣除转让税费后的净收益,按全额收取。

(十二)区属改制关闭(撤销)企业、破产企业清算(或资产处置)净收入(扣除清算处置费用)全额转入区财政局国资专户,专项用于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用的支出。

(十三)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净收入(扣除清算费用),按全额收取。

(十四)区政府另有决定的,按决定的要求收取。

六、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缴交程序

(十五)区财政局在收到区属企业上报的收益申报表15个工作日内批复,并下达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通知。企业缴交国有资本收益后不再缴交国有资本金占用费。

(十六)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缴至区财政局国资专户,主要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拨补社保金、企业退休人员费用、经营者业绩奖、企业借款贴息等费用性支出。

第2篇:亏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盈利能力;盈利质量;现金流量;预警

一、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因素

(一)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迫于相关利益方对企业盈利预期的压力,借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来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以使盈余报告达到相关利益方的期望水平。

(二)政府监管力度

1.上市发行政策:主要体现在新股发行价格的规定上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动机,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2.配股政策:我国对配股资格的限制一直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纵。

3.特别处理政策以及摘牌政策: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资源,任何上市公司都不愿失去这一珍贵的资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特别是亏损企业存在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操纵。

(三)社会监督力度

社会监督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财政、税收、审计、物价等行政执法机关各自为政,执法不严;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意识淡薄,为了招揽客户或为稳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而接受一些不正当的要求。

(四)公司治理结构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经营者直接对报表的盈利质量负责。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降低公司的盈利质量。

(五)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的高低,与环境及管理当局的战略有关。经营风险大,受益不稳定,会降低收益的质量。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包括经营周期的长短、收益稳定性以及收益的可变性等。越是远离经营风险,盈利质量就越高。另外财务风险高的公司在遇到经营活动发生变化时会造成收益水平更大幅度的波动,这也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质量。

二、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评价方法

盈利质量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利用上市公司对外的现金流量表进行盈利质量的分析是比较实用且可行的方法。

(一)阅读现金流量表

综合分析现金运用的能力,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数,则表明公司能够通过经营活动创造现金;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加上流动负债净增加额减去流动资产净增加额为正,表明公司创造的现金流量能够满足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反之,则需要筹集短期资金;进一步分析扣除利息支出、股利支出后的现金流量,如果为正,表明公司创造的现金流量除满足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外,尚能支付利息和股利;最后,继续扣除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如果为负数,表明公司需要筹集资金满足投资需要,金额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

(二)分析各项目结构

结构分析就是比较各项目占项目总额的比例关系。投资者应根据发现的各种异常情况进一步分析、判断。比如,有些公司可能现金净流量为正,但经营现金净流量却是负值,这就可能是通过借款等手段来弥补经营性亏损造成的资金不足。再比如,有些公司可能会出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与经营有关的现金流入”比例很小,说明公司可能存在用非主营业务利润弥补主营业务亏损的情况。

(三)利用指标预警

利用现金流量表, 结合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采用以下指标, 分析判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1.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反映公司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在一般情况下, 比率越大, 公司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 , 说明本期净利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公司盈利, 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2.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净资产)

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 对那些提前确认收益, 而长期未收现的公司, 可以用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对比, 从而看出净资产收益率的一些水分。

3.现金毛利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

该指标是对销售净利率的有效补充, 可以识别权责发生制下利润率计算不实或人为虚增的问题。应当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 对于特殊行业, 特别是一次性投资规模较大分期回笼现金的行业, 如房地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 应该将该指标进行连续几期的计算, 以确定现金毛利率的合理水平, 正确评价公司业绩。

三、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方法

(一)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

1.改进配股政策

原先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纵,因此在规定配股条件时设计的指标应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增加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难度。

2.改进特别处理政策以及摘牌政策

严格对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规定,增加盈利质量的考核标准,防止上市公司通过操纵利润达到免于被摘牌及特别处理的目的。

(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提高公司的盈利质量必须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提高财会人员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应现代企业胡度的内控机制,进行相应的全面预算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四、关注其他信息

上市公司需要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或有事项等内容, 这些特殊的会计事项往往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对被投资方的非会计与会计事项应该引起足够的敏感, 比如, 管理层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关联方交易、特殊事件的发生; 意外收益、收益的增长快于销售的增长、企业刚好或勉强满足报表外部使用者(投资者) 对收益的期望、税收报告和财务报告中费用的不一致、在会计年度的最后一季的会计大幅度调整等等。若某公司的盈利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且远远高于竞争对手, 则要找到其竞争优势, 如在一定领域或地区内自然垄断、拥有能够保护产品价格的专利、发现或拥有低成本的自然资源等等。如果找不到这些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竞争优势, 则其盈利能力、特别是盈利质量必有嫌疑。

参考文献;

第3篇:亏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一、关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认识

会计政策变更是为了满足在会计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使财务报表重新达到可比、相关与真实公允反映的目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所述,企业应当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但是,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按照准则第四条所述,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按照该准则第八、九条,企业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会计估计变更的依据应当真实、可靠。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通过一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重要性,比如典型的安然事件。当时,安然公司在会计处理上率先采用了一些技术,使公司能够记录尚未创造收入的长期合同的盈亏资料。例如安然采用了一种叫“盯市(mark-to-market)”的会计制度,这种会计制度允许安然和其它能源类公司从账面上提高其当期净收益,而这些合同在未来的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都不一定能够实现。同时,这种会计制度还规定,公司可以不披露如何对订单进行估价的细节,也可以不披露收益的多少来自这样非现金收益。有会计专家认为,由于能源类产品订单变化很大,因此以没有规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估价,这就给安然公司造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安然公司还自定会计条目。为了降低其财务报表的负债额,安然通过所谓的“特殊目的实体”(SPE)等方式,增加了不记入资产负债表的交易业务。显然,安然钻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在财务报表中不如实反映负债。根据GAAP的规定,对于股权不超过50%的子公司,无须合并其财务报表。安然的结构非常复杂,层级很多,对很多层级较低的公司,安然拥有的股权比例很低,但实际上都受其控制,而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不出来。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安然的资产负债率。

二、审计中应重视企业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利润

合理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是为了更能真实与公允的表达、披露会计信息。然而,部分企业的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却并非为了公允反映,而是为了操纵财务利润。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应关注并掌握这些企业的常用舞弊手法:

(1)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

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以期收到降低当期成本费用与高估资产价值的双重效应,效益好的时候提高折旧率,效益差的时候降低折旧率。例如厂房及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鞍钢股份选用10~20年;宝钢股份选用15~35年;济南钢铁选用房屋30年,建筑物一律15年;包钢股份为10~40年;新钢钒选用生产用房35年,非生产用房40年,建筑物20年。通过几家上市公司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存在效益越好的企业,折旧率越高的情况。

(2)潜亏挂账

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在建工程、长期待摊费用等属于低效、不良资产,实质上构成了利润的抵减项。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当期的经营业绩,往往长期挂账不做处理(包括其他应收款中的费用、潜亏长期挂账),不充分计提减值准备,从而虚增资产和利润。

(3)将应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

例如,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属于在建工程用的资金利息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某项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即使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也应该停止利息资本化。但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故意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通过对已竣工工程的利息资本化而虚增资产价值和当期利润 。还有通过混淆固定资产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界限,不及时转固,少提折旧。1997年,渝钛白因固定资产投产后,利息继续资本化,而被出具了首份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4)提前确认未来损失

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已连续两年亏损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为免遭第三年亏损而被摘牌的厄运,往往通过把以后会计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即所谓的“长痛不如短痛”,以便减轻以后期间的盈利压力 。

(5)利用坏账准备

在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比重普遍较大的情况下,过低的提取率(包括人为调整账龄、人为对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只计提一部分坏账准备)可以平滑收益,既虚增了当期利润,也夸大了应收账款的可实现价值 。

例如,宝钢股份,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年以内计提5%,1~2年计提30%,2~3年计提60%,3年以上计提100%;济南钢铁,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年以内计提5%,1~2年计提10%,2~3年计提15%,3年以上计提20%;鞍钢股份2007年半年度报告中,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为0。这里,笔者并不能说明哪个企业的坏账准备会计估计是合理的,但提醒注册会计师审计中不要忽视同行业比较,或许就会发现风险。

(6)改变存货计价方法

企业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高或过低,其当期利润有可能因此相应减少或增多,期末存货计价的高低则与当期利润呈正比例变动,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为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表利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7)收入的实现与确认

尽管会计准则中提出了收入实现的前提条件,但上市公司会计实务中提前确认收入或滞后确认收入的案例仍层出不穷,特别是在财务报表的截至日前后。

(8)长期投资的计价

上市公司经常还利用长期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串换”,高估长期投资的价值以及虚增当期利润。

(9)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伸缩

上市公司根据报告资产和收益水平高低多寡的需要,调节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范围,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故意对编制范围含糊其辞。

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审计应关注的要点

(1)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凡是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政策可以选择运用的,应关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

会计估计则通常是被审计单位在不确定情况下作出的,其准确程度取决于管理当局对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作出的主观判断。由于会计估计的主观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管理当局作出的会计估计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较大。管理当局为达到预期结果,可能会利用会计估计的上述特征,误用、滥用会计估计,或者不恰当地调整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及改变原先作出的判断 。

(2)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做好的工作:

①全面掌握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要求。

②了解管理当局如何识别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交易、事项和情况。了解管理当局会计政策中的重大判断。

③了解管理当局作出会计估计的过程,包括作出会计估计依赖的假设、管理当局是否及如何评价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 。

④复核前期财务报表中作出的会计估计的结果,或对其进行重新估计。

⑤对于资产质量,关注各种减值迹象,特别是亏损企业,密切关注资本减值的各种迹象。

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审计进行时,应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更多的变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权利,注册会计师往往难以找到有说服力的理由予以干涉,这使得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认定进行再认定时的难度和风险加大了。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时,应当谨慎地复核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赖以估计的假设、条件和处理过程,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是否适当,以此判断被审计单位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或数额是否适当和充分。必要时,可对会计估计的结果进行“独立估计”,以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3)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①复核和测试管理当局作出会计估计的过程;

②运用独立估计与管理当局作出的会计估计进行比较;

③复核能够证实会计估计合理性的期后事项。

第4篇:亏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现状,存在问题,根源,对策

1 广西水电站运行现状

笔者对广西部分国有已运行发电企业及水电站进行了调查研究,31家发电企业,管辖水电站有127座,装机容量75.6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6亿千瓦时,资产总额83.13亿元,负债总额58.5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34亿元,综合效益总额(折旧+利润+税金)-852万元,利润总额-2.48亿元,其中盈利的企业10家,占运行发电企业的32%,盈利金额为0.19万元;亏损的企业有21家,占运行发电企业的64.77%,合计亏损金额为2.67亿元。这些水电站原本很多是配合兴修水利、推进农村电气化发展而起步,好多电站都还是1998年“两改一同价”农网改造的承贷主体。水电站服务的对象以农村居民及小型企业为主,赢利空间非常有限,但却承担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责任,正是这些水电站给予了广西大网供电提供有力补充,特别是在用电高峰期,有利于错峰综合调度,对偏远山区居民供电更是别具优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这些水电站运行管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绝大多数电站亏损运行;老电站设备老化严重,新建的有的设计变更不断,建设成本不断增加;有一些久建不成,成了半拖拉工程,有的被迫停建缓建;有的刚刚竣工投入运行却亏损严重,这些现状引发我们不得不深思。

2 水电站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2.1运行多年的老电站

多数老电站年久失修严重;职工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历史债务沉重;缺乏资金投入更新改造、增效扩容。国有企业的性质,导致管理者不思进取,思想不解放,工作热情不高,没有开拓创新精神,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运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成本费用上升,致使亏损增大。

2.2近年新建的电站

对项目的选择,可行性分析不到位,前期工作做得不扎实,对规划、立项、设计、审批等各种因素考虑不全,特别是在可行性分析时往往过于乐观,只考虑好的一面,对负面因素考虑不周,盲目预计,导致投入多,回报少,甚至出现了决策上错误。由于是国有企业,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工作人员,对水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马虎应对,想着反正不是用自己的钱,在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上、可行性报告上、编制概算预算上粗枝大叶,常常导致与项目实施有较大的出入。从而容易在工程建设期间修改设计,追加预算,变更施工期等,使项目的实施陷于被动。如效益分析涉及一些水文资料数据测算时,有的只要近三年的水文资料平均进行预测,以为平均即合理,但不考虑天气的不确定性,往往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导致设计效益与现实差异很大。一些电站,由于建设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建设周期不断延长,建设成本不断加大,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

2.2.1施工管理的问题

施工合同制定存在缺陷,特别在明确职责,追究责任,进行合理索赔方面。有的则是没有能够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履行。施工队伍人员、设备投入不足或者效率太低,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耽误了工程按时完成发挥应有效益,从而引发建设成本增加。个别项目开工仓促、盲目,一是在“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主体工程同时跟进,使工程陷于严重的被动局面;二是在环评,初步设计批复等重要的审批手续尚未取得的情况下,仍然开工建设,项目建设没有合法性,建设投资的风险性很大。这是工程停建的主要原因。

2.2.2工程设计的问题

一些工程设计不过关,深度不够,有的甚至可以属于粗糙。对工程设计缺乏必要的审核把关,设计变更频繁造成建设项目投资不断增加,但却对设计单位却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有的甚至出现设计单位与中标施工单位联手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的违纪行为。这样的后果,必然导致工程正常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建设成本的不断增大致使工程效益与原计划的有很大出入。

2.2.3监理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监理单位参差不齐,监理人员素质更是高低不同,有的监理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没有很好履行职责,监理不到位,也是导致工程建设效率低,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建设周期不断延长,建设成本不断加大。

由于前期基础工作不扎实,导致了项目上马决策的失误,导致了一些不应该上的项目也上了,上了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益,反倒挤占了发电企业大量的建设资金。

2.3近年新收购的水电站

主要是收购时对电站单位电能投资、单位发电量投资、发电量的多年平均数、发电量的设计标准高低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准确把握。对拟收购电站预期收益没有充分的预测,中间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深度也不够,对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原因分析不透,不深入,甚至出现失误;特别是对拟收购的水电站建设中存在一些隐藏在暗处的隐患了解不全面,导致收购运行后出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和隐患必然导致经费的增加,成本的增加。

2.4现行发供电体制上的问题

国家电网的完全垄断,主导着电力体系的高度管理、电力输送、市场交易、技术准入,垄断了电力规划投资、价格成本。电力生产者与电力用户无法实现直接的正常的市场互动,无法实现直售,增加了输配的线损。加上现行上网电价偏低,更是导致利润少,亏损面广额大。2012年所属运行发电企业的平均电价仅为0.24元/千瓦时,电价最高0.34元/千瓦时,最低为0.20元/千瓦时。在调查的亏损企业中,有11家企业电价是低于0.26元/千瓦时。

2.5部分电站实际发电量达不到设计发电量,甚至差距大,发电量偏低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影响实际发电量的原因主要有:当年天气雨水充足与否;发电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设备维修时间长短,正常发电的时间等;部分电站发电量达不到设计发电量,导致实际发电收入比电站建设预期年度发电收入低。从而导致了收益的差距。

2.6多数发电企业负债大,财务费用高,导致利润减少,部分发电企业不得不靠借款归还利息,造成利滚利,亏损更是不断扩大

调查2012年所属运行的31家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0.46%;财务费用2.7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5.34亿元的51.69%,其中亏损企业资产总额67.37亿元,负债总额53.33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6%,财务费用2.53亿元,占亏损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9.38%。财务费用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家,最高为西林发电分公司9352万元。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较高:那坡发电分公司超过200%的。可见,财务费用是所属发电企业最主要的亏损原因,大大削弱了发电企业的盈利空间 。

2.7固定资产成本大,年折旧费用高,导致利润减少

在调查的31家发电企业中,2012年亏损企业实现折旧费用1.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2.79%,折旧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最高的达到77.94%。折旧费用相对主营业务收入高的原因主要有:发电业务本身所需建筑物及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大,导致运行后固定资产折旧费高,降低盈利能力;新建电站的工期过长、财务费用资本化大、材料和人工的涨价,导致新建电站的投资成本过大,年计提折旧费高。

3解决当前水电站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强新建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

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包括:项目实施可行性研究,项目的勘探设计工作,项目实施的概算预算;项目施工建设期的确定等。特别是可行性分析,工程效益的问题上,一定细之又细,把各种有利不利因素都考虑充分,优化选择方案,在供领导决策前,一定把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分析清分析透。这样作出的决策才科学可行,这样决定上马的项目,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到实践证明,从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作为业主,一定切实履行落实好业主责任制,从工程项目的筹划、筹资、设计、建设实施直至投入运行、归还贷款等全面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勘测设计和概算预算工作,涉及到今后工程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如果基础工作做好了,工程项目建设时就避免了很多麻烦,特别避免一些修改设计、追加投资等问题,从而达到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

3.2加强水电站施工队伍的选择和管理

除了一些客观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外,能否严格的按照合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是否严格按照施工合同严格施工,主要根源还是施工队伍责任心和信誉的问题,所以选择建设队伍很重要。要加强施工队伍的选择,就是要认真抓好招投标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能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队伍,确保能采购到确保工程质量的工程设备物资。一个施工资质保证、信誉良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充足的施工队是一个工程项目实施得好坏的关键。再好再多的监督不如施工队的自觉行为,施工队讲诚信,讲责任,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建设合同来履行职责,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的基本保证。作为业主,不能为了省钱,一味地降低招投标价,作为施工队,也不可能亏本来施工,每个企业都追求利益。所以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一定要科学地客观地分析,制定合理的评标办法,让那些具备资质、工程质量有保证、信誉良好的施工队能够得到合理利益,这样他们才有参与积极性,这样才从源头上为高品质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防范施工单位进场后因为实力不足,缺少资金、技术人员和设备等原因,无法组织施工。同时也防范因利润过低,不得不转包的行为。

3.3加强电站建设过程管理

加强电站建设过程的管理,其实关键在于施工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按理,确定了施工队伍,签订了工程建设合同,业主只要督促施工队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建设,最后进行竣工验收就行了。因此,施工合同的制定尤为重要,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是否职责明确,奖惩分明等等,都涉及到施工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施工合同制定好了,就要严格按合同办事,严格按照合同推进工程建设。特别是在出现问题时,一定严格按照对照合同解决问题,该索取赔偿损失的坚决索赔。避免过去那种只有施工队提出索赔要求的,从来没有业主提出索赔的现象。另外,要切实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加强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帮助施工队伍解决施工中出现一些问题。

3.3.1材料管理

工程建设质量首要保证就是建设材料的质量是否过关,有的材料是业主公开招投标,有的是由施工队伍自行采购。工程建设合同中,对建设材料都有质量规格等方面的要求,所以在建设材料的管理上,除了公开招投标的外,对一些零星材料物资也要完善采购、登记、进库出库验收、盘点等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工程建设都用上质量保证的材料,杜绝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行为。

3.3.2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如果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但影响到电站工程应有效益的发挥,还涉及到行业在群众中的形象。为了确保电站工程建设质量,一定要落实好业主负责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经理责任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特别是针对施工单位在投标时承诺投入的项目经理、技术人员、有关设备是否都落实到位。另外,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督促检查,督促其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做好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做好施工方案的审批把关,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把握工程施工的重点,对重要部位施工要进行现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

3.3.3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任何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不能有半点马虎。一些安全隐患往往都是由于重视不够,存在麻痹侥幸心里,对一些规范要求没有严格执行最终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危及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危及到企业的社会形象,所以一定坚持工程质量和安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3.4施工进度控制

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要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效率,尽量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工程的建设任务。时间就是效益,特别是发电企业,一旦电站竣工投入运行,那就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工程施工进度除了一些客观影响外,最重要的还是施工企业的人员、物力、财力的投入匹配问题和施工的科学组织问题。因此,业主要按照施工合同,加强督促检查,促使施工单位按照预期的建设计划保证施工进度。

3.3.5对工程资金的管理

对在建工程中的资金管理,着重于资金的合理调配,根据工程进度科学调拨资金。既不能让施工单位挪用建设资金,又要保证工程建设资金的需要,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同时,保证资金使用安全。严格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做好财务日常开支的控制。加强工程量的核定,通过完成工程量、材料完成以及设备安装进度进一步核对资金需求量,从而做到科学合理调配工程建设资金,同时也利于建设成本的控制。

3.4加强已经投入运行中电站的管理

管理出效益。完善制度是强化管理的基础,员工的责任心是管理的核心,工作效率和质量是检验管理成效的最有力标准。

3.4.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制度来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管理,开源节流,控制各种可控成本;实施减员增效,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增强员工责任心,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运行成本,增加效益,高效管理的目的。

3.4.2加大融资力度

特别是想方设法申请国家资金补助,通过实施增效扩容,对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升级、增效扩容,增加效益,减少开支。另外,还可以利用企业的融资能力,以低利率贷款置换高利率贷款,以减低财务费用。

3.4.3 增加资本金注入

对一些低资本金投入的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发电企业股东适度增加注入资本金减少利息支出,减少发电企业债务,以降低发电企业财务费用,逐步解决贷款多、财务费用高的问题。

3.4.4努力提高售电电价

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适当提高低电价发电企业的销售电价,增加收入,减少亏损。

3.4.5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与控制

对水电站工程项目来说,成本费用主要通过销售电量收入来加以补偿的,销售电量收入的增加主要途径就是提高电价或者提高售电量,再者就是减少成本的支出。因此,必须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特别是可控费用的管理,力求将成本费用降到最低,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亏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管理当局;委托-;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及我国商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产品营销面临更大的压力,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的,通过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粉饰其会计报表的现象越来越多。那么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动因是什么以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凯瑟琳・雪柏(Katheri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利,从而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会计报表过程的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的概念。当前,盈余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为了局部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而有目的干预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这样无疑会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表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即上市公司的人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来实现盈余管理。尽管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内通过盈余管理并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盈利,仅改变其在各个会计期间的分布,但却损害了国家、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任何一项政策的采纳与使用,都有其一定的动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委托―关系假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分离而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所有者追求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的是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委托―双方的目标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差异,甚至在某些时候相反,而这种目标不一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实中,委托―人之间的利益鸿沟虽不能完全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缩小这一鸿沟。按照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契约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报酬契约。报酬作为委托人对人劳动的补偿,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激励约束手段,理论上应当将其与人的努力程度联系在一起,而且这种联系越密切激励效果越明显,当企业经营效果不佳时,人便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使企业利润达到业绩考核目标,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其表现为企业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等。(2)政治成本假设。政治成本假设是指当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强时,它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宣传,比如税务部门可能会对其征收更多的税金,社会公益部门可能要求其提供更多的赞助,环保部门可能对其进行更高标准的环保要求,同行可能提高对其商业秘密的窃取程度,社区可能以水污染、噪音污染等而对其进行索赔,地方政府可能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迫使其去兼并亏损企业,结果使其背上沉重的负担。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可能引发权之争,进而威胁人的职位。因此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政治成本,企业管理当局就会选择那些能够平滑利润的会计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3)债务契约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就是指在构成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在同企业签定契约时,往往会制定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主营业务利润比率等规定一个下限,股利发放率等规定一个上限,由于企业违约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且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得债权人的后续支持,所以当企业发现其会计报表已显示违反了规定条款时,便对盈余进行管理以达到债权人的要求范围之内,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4)资本市场假设。企业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呈现一个稳定的每股盈利额,以此来刺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价格,从而在急需追加资本时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股票发行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如果企业利润忽高忽低,通过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传递一个企业经营不稳的信号,供应商不敢同企业做赊销生意,甚至催要欠款,银行不敢向企业提供融资,优秀人员不愿意到企业工作,并且当企业需要资金时,无法达到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的资格条件。因此,企业管理当局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5)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假设。由于争取发行上市指标的难度大,“壳资源”依然稀缺,地方政府作为本地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的所有者,不愿其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当企业经营不善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摘牌的状态时,地方政府常常采取种种借口,比如支农补贴,储备补贴、贡献补贴等来给上市公司注资,使其达到配股或免遭摘牌的资格条件。这显然是上市公司利用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所进行的盈余管理。(6)《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假设。会计准则制度制定人员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异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制定准则制度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由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估计等。然而,企业会计人员将准则制度的弹性空间作为企业利润调节的“蓄水池”即企业不需要利润时多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利润,需要利润时冲销计提的减值准备增加利润,这显然是违背了准则制定人员原有的目的而为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利益所进行的盈余管理。

三、遏止盈余管理的几点建议

人都是理性的,采用盈余管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理,我们不能将盈余管理所产生的严重经济后果一味地推向人。尽管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报表中的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这实质上背离了中立性原则,损害了委托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混乱和社会诚信危机。因此必须加以遏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促使会计报表重心的转移。笔者认为,盈余管理之所以需要加以遏止是因为盈余管理所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暴露出我国为确保会计信息客观性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如企业会计准则中八项减值准备计提制度,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机制等)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比如当前应计制会计中的预计、摊销等都很容易被利用作盈余管理。准则制定应采用规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明确界定某些准则的操作弹性空间,比如对“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计提比例、冲销时间、冲销比例等会计处理的专业判断范围和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的变更选择权作出必要的限制,以降低上市公司利用准则制度来盈余管理的空间。同时,将会计报表重心由当前的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不要仅仅关注账面利润,更要关注资产的质量,这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措施。

2.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力度,改革会计师事务所机构体制。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个人素质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职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全面、客观、及时地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体制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比如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作出限制,即将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分开,提高其独立性;实行审计单位轮换制度和注册会计师轮审制度,以避免发生如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长期为安然公司出具虚假报告欺骗社会公众的悲剧重演;将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让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责任,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愿、不敢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将盈余管理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因此,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是治理盈余管理的必要条件。

3.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完善相关规范。对人的业绩评价,不能仅单一采用利润总额作为业绩考核指标,还要参考采用EVA(经济增加值)、REVA(修订经济增加值)、BSC(平衡计分卡)等工具指标来评价人业绩;对是否允许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或配售股票等方面,不应只单一考核净资产收益率这一容易操纵的指标,而应该建立多指标考核体系进行检验,比如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收入总额)比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的比重等指标进行综合考察,目的是保证前一次募集资金投向与公司主营业务有关,并促使再融资的资金投向公司的主营业务。同时,为了防止某些上市公司“让我一次亏个够”、“大额计提大额转回减值准备”的做法,也应改变将连续三年亏损作为终止上市公司挂牌交易的唯一条件,可以考虑采用“累积亏损”、“净资产亏损率”作为退市和摘牌的标准,从根本上遏止这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4.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责、权、利的界定以及他们之间关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被称为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组成,通过有效的权利分配,权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能迫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客观、公正地信息,达到均衡信息分布,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1)就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而言,关键应当由市场引导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降低持股比例,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国有股减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和引导基金、保险、养老金机构持股,与国有股减持同步推进,以彻底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国家应从政策上鼓动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积极推动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2)就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而言,应当建立一种合理的独立董事选择机制,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和“懂事”。同时,把独立董事的监督与监事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特别是独立董事要对董事会提交股东大会讨论的事项出具独立专家意见,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独立监督作用。

5.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补贴行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补贴行为并且对地方政府补贴收入的会计处理作出详细的规定。比如上市公司应将补贴收入作为公司的资本公积,而不作为公司的当期收入计入本期利润,同时还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补贴原因、补贴金额、补贴时间等,以防止一些上市公司鱼目混珠,利用补贴来进行盈余管理。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证券市场透明度,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盈余管理的约束力。

参 考 文 献

[1]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J].审计研究

2011(4):68~78

[2]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1(8):53~61

[3]王跃堂,周 雪.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

第6篇:亏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数据操纵、契约摩擦、沟通摩擦、会计的模糊性

近年来,"财务数据操纵"(financial number manipulating)作为一种企业利润调控的手段被实务界广泛运用,它往往被称之为"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或者"数字游戏"(number games)。相应地,它也受到会计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什么是财务数据操纵,本身尚无定论。财务数据操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数据操纵,其实就是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代表性观点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的解释:财务数据操纵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structure)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时候,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报告数字的契约。广义的财务数据操纵包括了合法的盈余管理和非法的利润操纵。它是企业管理当局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以目标利润为中心,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有目的性的干预,或者"真实地记录虚假的经济业务"。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数据操纵指的是广义上的观点。

人们往往很痛恨财务数据操纵,认为这是对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欺骗,但很少有人分析财务数据操纵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尝试从财务数据操纵产生的根源着手,来分析财务数据操纵滋生的内、外部环境及诱因,并进而分析如何才能够减少财务数据操纵。

一、财务数据操纵内部条件--滋生的土壤

(一)委托机制--契约磨擦

企业契约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包括管理当局与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等之间的契约。其中企业与股东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在委托关系的模型中,常常事先设定一整套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来划分双方的权、责、利。而事实上,无论是管理契约还是报告规则都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它们通常被看作是固定的、僵化的,缺乏弹性,即使有变化也跟不上外部环境变化的步伐),而现实需要是随着经济环境和企业本身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产生了契约与现实需求的矛盾。再加上经济主体的自利性,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既有动机又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去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财务数据操纵便应运而生。在这里,财务数据操纵常被用来解决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与现实情形发生磨擦所引起的问题,而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就成为财务数据操纵问题存在的内生变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契约磨擦"(blocked contract)。

"契约磨擦"需要两个条件:利益冲突和合约的不完全性。以管理者和投资者为例,如果签订双方目标一致,即不存在冲突,管理者就可以完全按照投资者的要求行事,也就没有进行财务数据操纵的需要;如果合约是完全的,未来完全按合约的预期进行,即使存在冲突,因为合约规定是明确的,管理者也无法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标。

一般来讲,契约越有效,越完全,"契约磨擦"就越小。一个有效的契约应该能够恰当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也就是,通过契约,迫使人分担其行动的后果,以此来激励人竭尽全力地工作。常见的手段是根据企业的盈余,来签订管理人员的报酬计划契约。

(二)信息不对称--沟通磨擦

仅仅用契约磨擦是无法完全解释财务数据操纵的产生与存在的。人们之所以无法消除财务数据操纵,还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人拥有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占有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交流和沟通,使得二者之间存在沟通磨擦(blocked communication),人不会也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给委托人,这种披露也会受到披露成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度性和契约性的限制。正是有了沟通磨擦,企业管理当局才会在财务数据操纵中大有作为。

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还会带来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信息不对称下,管理者将会有选择性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隐藏不利信息--逆向选择;在管理过程中,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福利而不是最有利于投资者福利的行为--道德风险。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的信息指标,人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来侵犯委托人的权利。

信息不对称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通常只能减少其影响。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报酬契约。在委托人无法了解人努力程度的情况下,有效的契约能够使两者的目标趋同,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另一种办法,就是委托人要求人提供相关的财务报告信息。但是,由于以下原因的存在:管理人员的信息优势、管理人员和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内部控制不健全、会计和审计规则固有的缺陷,财务报告的作用变得相当有限。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契约安排的修正和信息的交流并不能完全消除沟通磨擦。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信息优势和编报方法的选择,来进行财务数据操纵。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 会计信息的内部需求不足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有用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我国,会计信息的需求先天不足。在委托-机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所有者的地位不断弱化,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强化,成为事实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政策。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quot;契约磨擦"、"沟通磨擦"。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在我国国有企业占绝大部分比重的情况下,所有者缺位、所有者虚化现象严重。作为会计信息的最大使用者的国家,天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

而对于上市公司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许多投资者根本就不了解会计报表,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这一状况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内部需求不足。由于内部需求不够,对企业的有效监督自然不够,从而为企业实施财务数据操纵提供了机会。

(四) 委托关系下的成本效益分析

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监督和强化沟通来消除或者减少"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但是在实践上往往行不通。主要就是因为成本效益分析。一方面,如果委托者通过强化监督来干预者的行为,确实可以使得管理者的目标与委托者的目标趋同,也就是减少"契约磨擦"。这一监督包括委托者自己的监督和聘请会计师严格审查,但这么不仅有很高的监督成本,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存在很高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如果委托者要求管理者披露全部的管理信息,而不仅仅是财务信息,这当然会减少"沟通磨擦"。但这样会产生很高的披露成本,其收益却很有限,得不偿失。

综合成本和效益分析,委托者和者会对二者进行权衡,选择一种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不会因为过分考虑"契约磨擦"、"沟通磨擦",而采取极端行为。因为成本效益分析不允许这么做,技术上也会有很大的困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数据操纵滋生的土壤,有赖于"契约磨擦"、"沟通磨擦"等内生变量。而"内部需求不足"、"成本效益分析"则是这些内生变量存在的温床。

二、财务数据操纵外部条件--滋生的环境

财务数据操纵的存在,还需要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具体包括会计、审计的缺陷、法律的不健全等。本文就其对财务数据操纵的影响作深入的分析。

(一) 会计本身的缺陷

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本身并不是很完善,这既是它的特点,也可以讲是它的局限性。具体来说,主要有权责发生制、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和会计的模糊性等。

1、权责发生制。

财务数据操纵的对象是"会计数?quot;。而由于会计本身计量基础的缺陷为财务数据操纵提供了机会。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它不以现金的收支期间作为确定收入或者费用的期间,而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来确定,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待摊和应计项目。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利润既包括本期经营收回的现金,还包括应计项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人为地调节应计项目来影响会计利润的大小。管理当局可以提前确认收入或者递延确认费用来调高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方式来调低利润。譬如,企业可以改变信用条件来刺激销售,从而改变收入的确认时点,同样,企业也可以推迟研发,机器维修等大项支出,来递延确认费用。权责发生制的存在,为管理当局的财务数据操纵提供了可能。

2、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会计准则规定了很多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本身就是多方利益权衡的结果,各利益相关方都会对准则制定机构施加压力,来影响准则的制定。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比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不同企业的经营情形千差万别,个性更为鲜明,共性不再很突出。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的很完备,势必留下一定的空间,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方案。从而使得企业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譬如,就固定资产折旧而言,就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有选择,就有财务数据操纵的可能。企业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挑选更有利于自身而不是更合适的会计政策。

3、会计的模糊性

会计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往往带有许多人为和估计的成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残值,另外对费用的预提、摊销、递延,对某些收入收回可能性的未来确认,等会计事项,都需要会计人员某种程度的人为估计和判断。虽然,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力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来做出估计。这就使得会计确认和计量不具备精确性,也给财务数据操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审计的不足

审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试金石",在保证其质量、防范利润操纵行为等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对客户的妥协,也使得上市公司的虚假会计信息畅通无阻地登堂入室。长此以来,证券市场将充斥着虚假地财务信息,严重影响会计的信用,最终会导致自身审计责任的加大。

审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审计的执业环境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生存环境虽然有很大的改善,但还是很不令人满意。大家一直在抱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够,却没有考虑其所处的尴尬境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审计的委托方是企业管理当局,而不是股东大会。其形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当局聘请注册会计师来监督管理当局。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企业管理当局是注册会计师的顾客,在这个市场经济社会里,对顾客说"不"的后果,不言而喻。实证研究表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的提高和审计市场是相背离的(李树华,2000),所以审计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妥协后的结果。这种"审计弹性"使得企业虚假的信息能够以合法的面孔出现。但另一方面,我国审计人员目前的风险意识还很弱,很多审计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 "银广夏"这样的案例出现。

(三 )法规的不健全

法规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会计法规的不完善和经济法规中的罚则不明。

1、会计法规的不完善

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这些不足就会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会计人员进行财务数据操纵提供条件。会计准则等法规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不可能制定的很完备,总存在一些没有规范的地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计量和确认上有很大的弹性,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准则的制定往往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这也会产生一些"真空带",为财务数据操纵提供空间。第三,会计法规的制定机构比较多,也导致会计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第四,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规定不完善。在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性字眼。 这就使得对模糊字眼的理解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给财务数据操纵提供了很大的弹性。

2、罚则不明

罚则不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现行经济法规中,还缺乏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民事诉讼的详细规定。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刚从计划经济中脱胎而来,在制定与会计问题有关的法律规范时,往往比较重视行政及刑事的法律处罚,而轻视民事法律关系的调节。而现行民法通则难以调节证券市场中各方的民事关系。2、有些罚则措施有待商榷。我国的法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操纵行为造成了公布的信息失真,最终导致投资者受损,处理方案往往对上市公司罚款。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上市公司资金的来源,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其实遭受了双重损失。

三、财务数据操纵诱因--催化剂

内部条件、外部条件,还只是为财务数据操纵提供了土壤和生存的环境。也就是说,只是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财务数据操纵提供了可能。各种诱因,就成为财务数据操纵的催化剂,激励或者刺激着管理当局进行财务数据操纵。具体来讲,财务数据操纵的动因主要有以下的几种:

(一) 筹资动因

筹资动因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而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筹资动因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操纵的直接动因,具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ipo阶段。《公司法》对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为取得上市资格,企业便采用财务数据操纵,通过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李志文,2000)。同时,盈余粉饰后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有利于较多地筹集资金,降低筹资成本。(2)配股阶段。中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三年内净资产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计算期内任何一年都必须高于6%"。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上司公司积极利用财务数据操纵调整净资产收益率,10%现象引人注目(蒋义宏,1998)。(3)增发新股。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定价政策由承销商与发行公司协商,这也会导致财务数据操纵行为。(4)退市压力。《公司法》规定,"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调增收益的行为。

(二)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

管理当局的报酬往往建立在盈余的基础上。所以,当委托人与人(管理当局)在签订奖金计划时,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好坏影响到管理当局的利益;另一方面,管理当局作为企业经营的人,拥有各种操纵盈余的权力。这两方面结合的唯一结果是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动机去修饰公司业绩指标,以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奖金。

(三 )政治成本动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导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就越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特别是战略性产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公司,其报告盈余较高时,会引起媒介或消费者的注意,政府往往会对其开征新税,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低盈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此外,许多私营企业也因害怕"树大招风",而通过财务数据操纵来减少利润。而与之相反,一些国有企业为蒙骗上级主管和捞取政治资本,往往会调增利润,以避免企业及其管理者受到的政策管制和行政处罚。

(四)债务契约动因

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的"逆向选择"选择的问题。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这样,财务数据操纵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四、财务数据操纵的对策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数据操纵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财务数据操纵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会计问题。无论从其生存条件还是从其主体看,财务数据操纵涉及一系列的经济管理问题。

财务数据操纵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具体包括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诱因,他们共同构成了财务数据操纵的滋生条件。要消除或者减少财务数据操纵,就有必要从这些条件入手,一旦这些条件不具备了,财务数据操纵也就无法存在了。

(一) 内部条件的减少。

在内部条件中,人们不可能完全消除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人永远都会拥有一部分私人信息,这些信息也永远不可能全部被委托人或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完全知晓。因为,法律不允许这样做,成本效益原则也不赞成这样做,技术上也还存在问题。因此,财务数据操纵的内生变量不会完全消除,财务数据操纵也将会继续存在下去,除非市场经济不存在了。 但是,它可以通过"经理人市场"的建立来有效的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同时,内部需求不足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产权明晰和市场规范来解决。产权明晰使得所有者缺位的现象的以消除,市场的规范使得投资者更多地关注会计信息,从而产生较强的内部需求。

(二) 外部条件的消除和减少。

在外部条件中,会计本身的缺陷是无法解决的,或者说解决的成本太高。而其他的外部条件则可以通过法规的规范来减少财务数据操纵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对策:

1、审计局限的减少

审计局限的减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和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善执业环境就要提高股东大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股东大会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从而改变管理当局聘请的局面。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增强风险意识,就要加强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的培养。风险意识的培养有两种途径: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不断提高其执业水平,另一方面,典型案例的处罚将有效地培养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2、 会计法规的完善

(1)加强准则的制定工作,特别是目前问题较多的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准则。并在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认真补充和修订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尽可能多减少准则外事项,从而规范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在制订过程中,还要注意协调各部门的规定。准则和法规的制定部门应多作沟通,从而保持制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2)加强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的披露。如上市公司发生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变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室事务所时,应对事情发生的背景、原因、或者理由作充分陈述并予以披露。这样做不仅利于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操纵行为,而且给监管部门提供了极好的监管线索。监管部门还应该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要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公司披露的最低限度,公司披露信息时应作到"从多不从少"的原则。

3、经济法规的完善

(1)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现有的会计诉讼案例,加强对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研究。"琼民源"、"红光实业"、"st猴王"、"银广夏"等案例的出现,为研究中国的会计法律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通过认真研究这些重大的诉论案件,寻求其理论根源及对策,从而界定相关重要概念:如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如何处理其民事责任、如何在责任人之间分担等等。尤其应该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严惩随意操纵行为,从而加大财务数据操纵的机会成本。

(2)修改《民法通则》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和相关的罚则。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作为原告负有举证义务,其艰难可想而知,这也给财务数据操纵以可乘之机。

(3)修改相关的罚则。若因上市公司确有利润操纵行为提供了虚假会计信息,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应当受到惩罚的是公司主要负责人,即直接负责的董事和经理人员,而不应是广大投资者共同承担罚款。

(三)诱因的减少和消除

1、 ipo不必以发行股数作为控制标准,而以募集资金总额为控制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宏观掌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而且上市公司为提高发行价而对历史数据过度包装的利益驱动也会有所削弱;上市公司申请配股资格,改单变量控制为多变量控制,改绝对数控制为相对数控制。因为利润是一个含有太多主观因素的人工产物,会计上净资产收益率的计量受到利润确定和资产计价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多变量和相对数,将大大提高财务数据操纵的难度?quot;停市"的规定也值得商榷。会计损益是一个人工变量,小幅度调整易如反掌,以亏损与否作为暂停或中止交易的唯一标准未免过于简单。建议还可以考虑是否有多次违法违规行为、是否严重资不抵债、是否不再具有投资价值等因素。

2、 改变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现行的考核机制是一种典型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这显然成为管理当局财务数据操纵的直接动因。当管理人员的报酬不再和盈余单项联系时,企业财务数据操纵的动机自然就减弱了。譬如可以将报酬和现金流量、市场占有率等多指标相联系,这些指标的可操纵性很弱,显然可以弱化财务数据操纵的利益驱动。也可以尝试用股票期权来激励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期权将管理当局的报酬和未来的股价挂钩,有一段时滞效应,这也可减少引发财务数据操纵的因素。政府部门、银行部门考核和评价企业业绩,也不应该是单指标体系,最好和现金流量相结合,或者建立多指标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scott, william r. 1997,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

2、 healy, paul m. and palepu,krishna g,1993, the effect of firm's financial disclosure strategies on stock prices, accounting horizons,vol.7 no.1-11;

3、 joseph aharony,chi-wen jevons lee and t.j.wong,2000,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ol.38 no.1 spring ;

4、 蒋义宏,1998:《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实证研究--eps和roe的临界点分析》,《上市公司会计研究论从》;

5、 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和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6、 paul m. hyaly & james m. wahlen 撰,王学军 、译,2000:《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期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会计研究》第11期;

7、 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 ,2001: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会计研究》第6期 ;

8、魏明海,2000:《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第9期;

the analysis of financial number manipulating

第7篇:亏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合并 经济动因 财务性合并 会计监管

一、企业合并的经济动因及其实质差异分析

(一)企业合并定义当今世界合并作为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朱宝宪等,2003;李明辉,2002)。分析虽然我国经济改革起步较晚,但上市公司中的典型合并案例至今已很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定义为:将单独的主体和业务集合为一个报告主体。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表述为: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一般企业合并的结果,是一个主体获得一个和多个其他企业(不包括其他非企业主体)的控制权,包括一个企业为获得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控制权,吸收一个或多个企业净资产以及将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成立新企业的各种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有着一些不同的形式,但企业合并的形式与其经济实质,主要是取决于合并的经济动因。

(二)企业合并的形式企业合并是合并各方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进行的选择,有着很多不同的途径和形式,因而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陈共等,1996;王亦平等,1999;杨洛新等,2006)。目前主要有:按合并双方产品与产业的联系,可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混合合并;按实现合并的方式,可分为承担债务式、现金购买式和股份交易式合并;按涉及被合并企业的范围,可分为整体合并和部分合并;按企业合并双方是否经过友好协商,可分为善意合并和敌意合并;按合并交易是否通过证券交易所,可分为要约合并与协议合并;按是否利用目标公司本身资产来支付合并资金,可分为杠杆合并和非杠杆合并;此外,按照企业合并的途径,还可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类型,并分别就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企业合并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参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规范,不难看出进行该分类的目的,在于根据企业合并的类型判断其经济实质,并进而对其会计处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主要是由其合并的经济动因所决定的,与其实现合并的途径或形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三)企业合并的经济动因企业合并有着复杂的动因,在我国还可能因政府意图而发生(罗文标等,2004;缪白,1997)。但企业合并作为赢利性组织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其主要动因。概括而言,企业合并动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持续生存。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或通过合并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力等方式进行。比较而言,合并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方法。二是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战略重组,获取新的发展机会。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合并两种途径实现,在多数情况下合并途径更为有利,也更易于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三是获得特殊资产,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来源、增强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如通过合并获得土地资源、专有技术、专门人才、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四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以有利于企业筹资。如通过合并现金充裕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可以改变合并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可以提高企业的举债能力。五是获取节税利益。在现实社会许多国家的税法和会计制度经常会使具有不同纳税义务的企业通过合并可获利。如衰落行业的一个亏损企业被另一个行业的厚利企业合并,其利润可以在两家企业之间分享,可以大量减少纳税义务。六是降低成本。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理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人,而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成为风险承担者,由此造成的成本包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和剩余亏损。通过企业内部组织机制安排、报酬安排、经理市场和股票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矛盾,降低成本。通过公开收购或权争夺而造成的接管,将会改选现任经理和董事会成员,从而为最后的外部控制机制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如果以诱导或催化合并主体进行合并行为的经济动因为依据,可进一步将上述各类企业合并归纳概括为:扩张性合并。是企业主要出于事业发展的考虑而进行的合并。一般而言,以扩张性动因为主的企业合并,虽然不能保证其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但一般不会出于融资的原因而粉饰财务信息,从而也不会导致严重的误导资源配置的后果。财务性合并是企业主要为缓解其财务困难或危机,为利于融资而进行的合并。混合性合并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但若是缓解财务困难或危机被作为主要原因之一,则应视为财务性合并进行规范。

(四)财务性合并催化粉饰财务表报行为的机理分析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对财务性合并催化粉饰财务表报的行为的机理进行分析,以说明财务性合并更易于催化粉饰财务表报的行为的原因。首先,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财务信息所表明的财务状况的好坏和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市场价值及在金融市场的筹资效果,Ayes与Aboody等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Ayers,B.C.,2002;Aboody.D,2000)。财务状况的好坏和经营业绩的优劣,还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业绩的评价。其次,财务性合并所要解决的主要是资金短缺、筹资困难,或因企业经营不良而导致的现金流问题。如前所述,由于只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才能帮助公司解决上述问题,这迫使公司去寻求能够迅速改善当前财务状况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合并是公司解决上述财务问题所可能找到的有效途径。因此,公司会力求通过财务性合并而彻底解决公司现实存在的资金问题。第三,正由于财务性合并是被公司作为解决财务问题的一种手段来加以应用的,因此,无论企业合并是否能够达到从根本上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效果,在合并后公司都会做出合并后能使公司状况得到根本改善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以实现企业寻求合并的初始动因,即通过合并后会计报表的披露,给人们形成公司财务状况已得到根本改善的表象。第四,企业合并是以合并各方的共同选择和意愿为基础的,公司通过合并来改善财务状况的目的或许能够通过合并真正得以实现,或许并不能实现。无论真实的情况如何,由于合并业务的发生都可以为公司重造会计报表提供充足的机会,如果合并成为现实,公司就会尽可能的利用这一重造会计报表机会以实现其在会计报表中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状况的初衷。第五,如果公司不能通过合并达到真正改善财务状况的目标,只能作出选择:一是放弃合并,为此公司将失去通过合并来改善其财务状况的一次机会;二是坚持合并,通过利用合并所提供的重造会计报表机会造假,虚假的会计信息。值得指出的是,现实环境往往会迫使企业作出第二种选择。

由此可见,财务性合并的经济动因决定了其存在粉饰会计信息的倾向性。虽然财务性合并并不能够与会计造假相等同,但是在公司因财务原因而被迫寻求合并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够找到确实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状况的合并伙伴,公司又坚持合并行为,是必然会导致发生会计造假行为的,从而也更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导致误导资源配置的恶劣后果。

二、财务性企业合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其辨别

(一)财务性合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其危害在财务性合并的情况下,要人为的改变企业财务状况,在其会计信息披露中,就很难避免虚构盈利、粉饰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对此,不少学者已进行了深刻分析。徐晔等(1999),王泽(2004)等对财务性合并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掩盖了主并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可能造成国家税收流失,造成不良贷款:孕育金融风险;还可能因其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妨碍企业自我评价,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二是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国家不能据以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造成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偏离,导致宏观调控失误。三是冲击了资本市场,进而导致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失误。资本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不同的资源配置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率。当资本市场有效率时,会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当资本市场被误导时,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导致浪费,阻碍社会经济进步。如果作为资本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以假账面对公众,就会误导投资,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无序化,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四是破坏市场经济的道德准则与秩序,严重时会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动摇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缺少信用市场经济难以维系。如果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必将导致各项经济指标的失真,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无以为据,社会经济运行出现混乱。失真的会计信息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困惑和担忧很难能够在短期内摆脱阴影,这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带来了隐患。五是给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利益侵害。六是给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贪污、贿赂、挥霍公款等经济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七是粉饰会计信息还会危害会计人员及企业普通管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因失去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在“银广厦”会计造假案中,为其出具严重失真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的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在“郑百文”财务舞弊案中,一批管理人员受到惩处,某独立董事还因认为自己被无辜牵连而诉诸法律,这些都是现实的例证。

(二)财务性合并的特征及其识别既然要虚构盈利粉饰财务状况,进行财务性合并的公司就会在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上留下痕迹,从而人们也能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加以识别。笔者通过对几家被怀疑存在财务性合并倾向的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财务性合并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利润与股东收益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出现如扭亏为盈或大幅度增长等根本性的改变,能使公司获得或保留其不退市或再融资资格。我国《证券法》等法规规定,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或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由证券交易所决定暂停或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上市公司要获得或保留配股及增发新股资格,其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该类规定迫使那些面临财务困难的公司,通过合并的途径再造财务报表,使相关财务指标达到上述规定。二是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不平衡。上市公司为通过合并与重组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流出,结果必然导致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三是某些主要财务分析指标严重不合理。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等。将上述财务指标与经验数据、企业历史数据或同行业数据等进行比较,特别是与企业合并前的同一指标进行比较,会存在极大差异。四是报表主要项目金额的变动难以理解。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主要项目金额会由干经济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在发生合并事项后更是如此。但在真实的会计报表中,这些金额变动一般表现为有规律的正常变动,而且公司能就变动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将公司合并前后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并从上述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对公司合并的真正动因做出明确的判断。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政府是可以通过制定会计规范和实施会计监管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司利用企业合并所提供的重造会计报表的机会进行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以尽可能减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所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合并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经济后果:一方面,企业合并作为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一种手段,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从而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合并又是企业走出财务困境一个途径,从而易于导致产生虚假会计信息,影响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不良后果。第二,企业合并是合并各方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进行选择的经济活动,一般说来,经济动因是决定企业合并的途径、形式和经济实质,进而影响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因素。第三,财务性合并的经济动因决定了其存在粉饰会计信息的倾向性,因而也更易于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导致误导资源配置的恶劣后果。而扩张性企业合并,虽然不能保证其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但一般不会产生主要出于融资的考虑而粉饰财务信息的情况。第四,如果企业属于财务性合并,并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虚假,一般能够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加以识别。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