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1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9 ― 03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

1.思想文化建设仍处于主体地位

(1)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方面

对于物质文化是指饮食、服饰和住宿等方面的文化内容,由于当前的高校往往每个地方环境不同,还有一些信息因素的影响,对物质文化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各不相同,以及每所学校全体师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在制度定制时所要考虑到的方面,例如大学设施的内部结构,一些装饰功能的名人雕像和名言警句作出设施安排,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学术的氛围特点,并从中获得灵感。物质文化以营造独特的与外面的世界不同的学术氛围,让学校师生可以更实际的感受到教育水平,从这方面可以体现出的实践导向功能。

(2)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方面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对学校进行管理的系统文化,包括对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行为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并以学分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这种制度文化具有强制性,调整也较为自由方便,在校园人才培养方面较为协调发展。在制度文化这方面,不仅要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还要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对现代先进的文化加以学习,并发扬创新精神。

(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方面

行为文化是学生在校园不同场合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面对、分析、处理表现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对于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学生家长早期就较为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或者以社会教育为基层,因此要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更深入和广泛培养高校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实际行为,这样就会在毕业踏入社会实践的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适应作用,同时,在目前高校工作人员大多数年龄较大,心智方面会比较成熟,对于高校行为文化建设将做好广泛推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4)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方面

学风首先要建立学生的学习目的,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明确指定一个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在个人定制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班级或系院为单位的整体提高,以集体的进步来促进个人的进步,使得个人与集体相连,与社会相连;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时要能够做到独立研究,要求踏实每一步,落实每一个问题,真诚受教,切勿空想主义;再次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培养,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思考,避免考虑存在欠缺;最后,学校应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让大学生在公平的平台中相互竞争,以良性竞争来产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风格,主要以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不仅仅每位教师要对自身提出高要求,在专业和道德上都要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治学上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争做具备高素养的教师,以提升个人人文素质,注重个人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最后,对于学校的职业素质应加强交流机会,完善教师的规章制度,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学风、教风的形成。

2.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协调

如今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往往都是经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学习,伴随着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的教育因素,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抱有极大的渴望实现自我的愿望,希望在学业上可以有所成就,在大学毕业后希望会如愿进入自己的工作,来展现个人的才华。由于学生在中国传统式家庭的教育模式下,对社会的认识不足,造成社会经验不足,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内心的自我认识带来一定的打击,从而出现负思维甚至出现消极回避行为,这种想法和实际脱轨现象多见于各大高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寄予过高的厚望

目前的中国社会,家庭与社会多方面的对学生过多的期望,凝聚着长期的付出,每个学生都是经历了16年左右的学年教育,可见无论是物资还是精神对于学生都是一种很长时间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不断变化,不断积累知识,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月中,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促使学生对学业有成的期望很大。

(2)缺乏社会经验,实践能力较差

大学就是一座象牙塔,里面的学生往往与社会交流不多,因此在学校上课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仅只是与周围的室友同学要保持好良好的关系,也要多参与一些组织活动,来锻炼个人的交际能力。现实中大学生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到社会工作中,由于一些在学校没有接触到,在开始往往环境不熟,工作难以胜任造成内心产生自卑,从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难以完成,在工作场所变得脆弱。高校大学生往往注重涉及看到、听到或学到什么东西,而忽视经验和做法是什么。还有的学生由于过于依赖父母,在实践中过于懒惰,遇到挫折就懦弱,无法正视问题现状,导致很多啃老族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这方面要以正确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来面对工作,敢于正视自己,承担错误,并努力改正,让自己变得优秀,更好的为企业、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所在,这样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更好的未来。

(3)校园文化出现“速食化”、“娱乐化”趋势

随着国外文化不断融入中国,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价值观涌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巨大影响。在高校教育方面,会面临到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化,一些国外西方的文化教育等,会出现一些奢侈、享乐的不良现象,由于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在一些是非辨别之间能力尚未成熟,对外来文化好奇心很强,很容易接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而且面对国外价值观很容易造成盲目推崇,缺乏主观意识导致大学生生活的混乱和信仰的丧失。另一方面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校园文化不断趋向“速食化”发展,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只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修完学分,这些证件、分数为目的性的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很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杂志这些快速简便的方法来取得零碎信息,而不是通过专业性书籍做出更系统的学习。这种速食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戴着“大学生”的帽子,却没有以知识真正具备为主,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社会的休闲文化的普及,校园文化出现“娱乐化”的趋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放松,然而过于放松会变成放纵,没有束缚,以自我中心、目的的,忘记大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例如,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使用PS图片、视频剪辑和其他技术,有的大学生利用所会的技能恶搞一些正面人物和故事,通过微博、博客散播,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从以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大学出来的文化现象却如此萎靡,使得高校学生在精神文化方面逐渐脱离正确的方向,丧失个人意志。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加强宣传的指导思想,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

我国立党立国坚持以为根本指导思想,统一和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党和人民相互团结,以马克思指导思想带领社会进步,是对基本思想方向的一种有力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当前我国于大学生的培养要以正确的思想为重点培养,这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当前状态,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需要学通过学习哲学,对事物的发展有个清楚认识,以最佳的心态面对遭受的困难,以坚强的意识来克服困难,以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这样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就可以及时调整好心态,对陌生的工作会进入最佳的状态,来实现个人的才能。

2.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坚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建民主社会,树立文明和谐的文化素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让这个共同的愿景得以实现,这就要依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还应依靠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强化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理想从小的方面来看,是每个人发展自我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就像是海上的一艘船没有一盏明灯,它会迷失在狂风暴雨之中。所以只有理想主义的人,对自己会确定一个目标,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对于如今的大学生要做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相结合,来为社会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在大学校园,高校辅导员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尤其是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增强党员意识和奉献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园理想信念教育,在生活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注重与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坚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理想和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让理想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3.弘扬大学精神,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让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新精神传承下去,其本质特征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根据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准,来发挥在大学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不断促进高校的发展,让大学生树立社会关怀的精神,让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为一体来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的主要精神,其实质是帮助学生继承马克思思想、血液、行动和共同发展,继承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养成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根据实际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理解的精髓,不断开发的关键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关怀。可见构建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方向。

4.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广泛,首先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建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解,然后对文化内容做出宣传,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改善,例如文明的行为习惯、文明用语、绿色环保标志等,开展这些主题活动,具有针对性,这样实施出的效果也会更明显,让教师和学生都选择参加。根据活动规模性、重要性、交融性可以分为院校外部联合、院系内部举办、班级自发活动这三个层次。应该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应用,高校在针对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给予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在物资方面给予相应的帮助,来确保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其次关于高校宿舍的文化活动,以宿舍为单位,强化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以制造出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以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进行课外的学习、生活,养成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实践行为。最后,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文化活动,现如今大学寝室都有网络设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了解学校相关的活动动态,如相关社团开展网络设计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各大高校师生都参与到其中,在有限的位置、时间上作出设计,促进各大高校设计文化的交流,相互竞争,可见网络有其确实可行的方式对高校文化做出积极性的传播。

5.优化校园环境,不断加强人文设施建设

思想教育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最重要、最关键,但人文设施对于高校内部也是非常必要的。人文设施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而做出的设施,学校的文化设施有两个方面可以概括,首先,校园人文设施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改革开放,在党的政策下,现在人们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对于子女往往过于娇惯,在学校由于生活条件简单,朴素,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自身的健康。体质是学生学习的支撑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建立体育场、操场等一些体育活动场所,对全体师生开放,添置健身设备,让运动根深蒂固,以此学生就有场合可以锻炼身体,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构建强壮的体魄。其次,为了以体现校训、该校办学特色,对高校名人、名史、名师做出相应的宣传,及时更新与学校相关的新闻消息,让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校一些专栏张贴出名人事迹等些标语类的海报或雕塑,在学校设立较为人文意境的楼亭、道路、木桥,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以励志性的文化让学生在观赏中能感受到人生真谛,提升个人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理论知识保障条件。对文化知道的宣传要注重对内容和目标的明确指出,让学生以直观性来学习掌握,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来强化高校整体学生的发展,来强化大学生树立个人的人生目标。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坚持以为指导思想,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理想,高校作为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促进时代进步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个人一番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成果辑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郑传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0.

〔3〕 唐小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大众化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0,(02).

〔4〕 万美容,明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5〕 王晓荣,杨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J〕.社会科学家,2010,(01).

〔6〕 徐德荣,王琰,邓铁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10,(08).

〔7〕 张开江,屠火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思想研究,2011,(04).

第2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信仰;体育信仰;本质;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08-02

体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便确定了其以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人、培养人,以达到人类“求健,求美,求乐”目标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人追求身心和谐的人文价值理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谐的理念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推动整个人类体育事业的思想基础。然而,时过境迁,竞技的“物化”和“异化”使原本神圣的事业变得肮脏了,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呼唤体育竞技的纯洁,要求净化体育空间,渴望体育精神的人文回归。本文提出体育信仰这一概念,旨在和谐社会大环境下进一步完善体育思想体系,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源泉。

1信仰的概念

所谓信仰,简言之就是坚信并在行动中执着地追求。它是价值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住和追求,并作为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张对终极价值的追求[1]。信仰作为一种在终极价值取向上牵导着价值创造源头的精神机制,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性,不但是对人类价值创造物的肯定和自觉,而且是对人类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肯定和自觉。在人类不断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历史活动中,人们的价值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构成文明形态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仰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不论人们以什么为信仰对象,信仰这种精神形式的特征,都在于把某种价值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上,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

2体育信仰

作为一种信仰现象,首先是有理念的存在。“信仰并非无思想地盲从,它是以相信权威为前提的思想;若无被信仰的前提,也就不会有对信仰的进一步思考与理解”[2]。体育信仰以体育活动中的信仰关系为基础。体育活动包含两类性质不同的关系,物质性关系和精神性关系。物质性关系直接表现为实践关系,是体育主体对体育参与者合目的性的改造。精神性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之间及主客体之间的精神性联系,主要包括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和信仰关系。不同的精神关系揭示了体育活动中不同的精神属性。其中认识关系主要解决体育活动中“知不知”的问题,伦理关系主要解决“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审美关系主要解决“美不美”的问题,而信仰关系主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体育信仰是体育活动中信仰关系的具体化,是精神地把握体育活动的特殊方式。体育活动中的信仰关系由低到高可分为“精神”、“信念”和“信仰”三个方面。“精神”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初步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对体育活动的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断定和肯定;“信念”是人们自觉坚持的思想观点,是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思想准则;“信仰”则是信念的递升,是信念中的信念,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即信仰主体通过信仰媒介把自身的价值乃至整个人格全部地赋予、寄托和转移到信仰对象上,从而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处于一种绝对同一的状态,并不是所有的信念都能上升为信仰,只有那些具有较高乃至最高价值的信念,那些在精神领域中占主导和统摄地位的信念才可能成长为信仰。体育信仰是特定人生信仰支配下的一系列体育信念,是人类在体育领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从

“知”的角度上看,体育信仰是对体育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完美”的人及人类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认识;从“情”的角度上看,体育信仰主张创造和谐的体育环境,关注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反映了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关怀;从“意”的角度上看,体育信仰是人在体育活动中发扬体育精神,展示人格魅力的坚强意志和信念;从“行”的角度上,体育信仰是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3体育信仰与的区别

体育信仰与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顾拜旦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讲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本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3]。他在这里讲的宗教精神并不是把体育当成宗教,而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提倡一种宗教的精神,即类似于宗教里的献身、纯洁、向上、无私等高尚情操并有志于拯救社会。为此,我们有必要看看大多数社会学家们对宗教的定义,即宗教是一种社会共享的观念和仪式体系,它强调人类存在的终极关怀:出生、生命、痛苦、疾病、悲伤、不公平和死亡。宗教观念和仪式包括一些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实践,因为人们假定自己与一个神圣的、超自然的王国联系起来。而这种假设建立在命运的基础之上[4]。纯粹的是建立在神圣的、超自然的领域之中,体育信仰却是建立在现实的、具体的领域之中;的目标是超越物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以追求精神目标,然而体育信仰的目标却是关注并通过完满的实质性的事务以追求快乐、名声或者实实在在的财富;强调一种服务和爱他人的精神,而体育信仰强调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手段来实现个人的成就、自我提高和与他人竞争的精神;根本上是神秘的,而体育信仰根本上是清晰的、理性的。

4体育信仰的意义

4.1对学校体育的意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体育信仰除了在重视以上环节之外,更注重于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思辨、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观,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信仰观念,达到形神兼修之目的。

4.2对群众体育的意义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营造了一个和谐健康、乐观向上的康乐社会。人们把体育作为固体强身,修身养性,益智健行的锻炼方法,主张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渴求,并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一种形神兼修,肉灵和谐的人生境界。人们对体育的信仰寄希望于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体魄,这既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依托,也是一种物质的实体存在。

4.3对竞技体育的意义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皮埃尔・德・顾拜旦主张“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贡献”(引自《奥林匹克》)。

很少有人怀疑学者们对竞技体育概念的普遍认识: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过程是建立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5]。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竞技体育被过多的套上了“物质”的外衣。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和兴奋剂的干扰,国内赛场受黑哨、假球、服药等现象的困扰,竞技的“物化”特征日益彰显。其主体也日渐迷失。长此以往竞技体育将趋于“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6]。当竞技体育受控于这个主体时,运动员也将无法寻觅归途,这与古代老子所说“人若失道必将去而不返”的道理是一致的。在被严重侵蚀和吞噬之后,人们也在开始呼吁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回归,但世界的物质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道路的漫长与艰难!

体育信仰积极倡导竞技体育的人文回归。常言道:“运动无善恶,善恶全在人”[7]。因而,解决竞技物化的问题,要求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从把握人性,处理好人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为培养富有人性的运动人才奠定基础。体育信仰从思想上去引导从事竞技体育的人们,摒弃一切功利的东西和有违“体育道德”和“人文美德”的行为。在实际比赛中,竞技双方相互尊重,充分的展现人类“健与美”、“肉与灵”的“和谐”与“和美”。体育无国界,有的只是为人类共同发展而蕴生的竞技形式和自我超越。这种形式不应该被“物化”,更不应该被视作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斗!诚然,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是不是体育世界或者说竞技体育的“大同”。笔者以为这不仅不是竞技体育的大同化,而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和归宿,这也正是体育信仰所倡导的。

5结语

时代赋予体育新的内涵,体育信仰不是体育世界的乌托邦,也不是一种宗教观念和精神桎梏,而是一种可操作的人本理念,是对体育真、善、美的崇尚和追求,是人们对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向往,是人们意识领域潜在的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参与一切体育活动的意识形态下的行动指南。它不需要太多的功利性,始终以“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主张公平竞争,唾弃一切弄虚作假,提倡纯洁的体育心理与体育动机,旨在人们的意识领域树立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意识。具体表观在: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谐与人性、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颖.高校德育与信仰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4(4):8-10.

[2] 王玉北,韦尔乔.西方哲理漫画・信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89.

[3]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

[4] 卢元镇.体育产业MBA经典译丛/体育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94-604.

[5] 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2-37.

第3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体育理论;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大体育;善;真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01-06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围绕构造学科理论体系的元概念展开长期、激烈论争是极为常见之事。其实,概念之争并非“文字游戏”那么简单,概念定位上的任何一个细微差异,最后导致的必然是理论领域的巨大范式分野,因此,对有一定学术见解的学派而言,围绕学科的元理论、元概念,坚持己见,据理力争,不肯丝毫让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王学锋先生是真义体育的忠实拥护者,始终坚持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认为体育与竞技具有质的区别。近年来更是频频撰文表达对真义体育的支持、对大体育的否定。《体育界的语言和思维问题》、《走进体育语言――对体育与竞技思维混乱问题的认识》、《划界与批判――论体育概念研究中的主体性思维结构问题》、《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哲学思考》等一系列文章便是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来解读真义体育的“真”,大体育的“伪”。通过这一系列文章,王先生表达了这样几个基本观点:其一,大体育与真义体育的分歧其本质是主体思维结构方面的,是由于二者在不同的价值领域中来探讨体育概念问题所造成的。真义体育讲分析、重逻辑和正的方法,主张研究体育概念应从科学认知价值领域用“可以言说”的准确语言来探讨解决体育概念问题,强调体育概念术语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而与其对峙的大体育观讲综合,重直觉和负的方法,主张探讨体育概念应从美学和伦理价值领域,用一种国人所喜爱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语言来探讨体育概念,强调体育概念的整体性和本土化。其二,身体教育在于求“真”、竞技运动在于求“善”,二者分属于不同的价值领域,求“真”的真义体育秉持的是科学理性精神;求“善”的竞技运动依托的是个体自由精神。事实上,王先生表达的这两个学术观点是成互为因果关系的,前者提出了真义体育与大体育的思维差异;后者则是通过证明真义体育“求真不为善”、竞技运动“向善不求真”来佐证大体育与真义体育的思维本质差异。前者提出问题,后者解答问题,前后一以贯之。对于王先生求身体教育之真的精神,我们表示由衷的敬佩。通过援引哲学原理,将体育元问题深化到本体论、认识论高度,对解决当前体育理论界术语使用混乱现象将是有所裨益的。并且将真、善、科学、自由等引入到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说明中来,也是颇具理论深度与新意的。尽管对于王先生论证身体教育求真、竞技运动向善的过程我们仍然存有不少疑问,但对身体教育求真、竞技运动向善这一结论我们还是赞成的;至于其更进一步将真、善机械分割,将竞技运动扫出“真”的领域,提出竞技运动不具有科学认识价值,则是我们完全不能认同的。

难道身体教育只能求“真”不能向“善”?竞技运动只能向“善”不能求“真”?

1 身体教育求“真”、竞技运动向“善”的证成逻辑

到底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在价值领域应该各自对应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暂且搁置,先回顾一下王先生论证身体教育求真、竞技运动向善的过程。

第一,身体教育求“真”的证明。对于身体教育求“真”这一命题的证明,王先生是分3步走的:首先,基于身体教育的起源与科学理性产生同步,推导出身体教育先天就具备科学性。身体教育最早出现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中。卢梭生活的时代,正是科学理性得到释放的年代。为了实现社会平等,造就一个契约社会,卢梭将爱弥儿视为虚拟的改造对象,遵循自然规律与秩序对其赢弱的身体实行身体改造,拟从消除人的自然差异人手来消除人的社会差异。对于长期游离于宗教统治的法国社会而言,人一直都是上帝的臣民,人的生老病死,上帝自有安排,同时,身体作为欲望产生的机体,对于人接近上帝起到了阻碍作用,因而,应当予以压制。压制欲望、压制身体一直构成宗教社会的主体特征之一;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觉醒、理性的复苏无疑对传统的宗教统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身体、身体的欲望从上帝手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有科学理性的一份功劳。所以,体育从一开始产生就具有科学性,它是科学理性精神的产物。其次,身体教育的对象――剥离了心灵后的物质身体是科学能够认知与改造的对象,物质身体具有客观性,因而围绕身体所展开的身体教育自然具备客观科学性。因为人的身体(剥离了心灵的身体)是物质性的东西,是经验能够感觉到的对象的现象界,是自然的一部分,身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具有自然的必然性,是有规律、有秩序的,更为重要的是,身体的这一自然规律和秩序是人能够认识的。按照自然因果律的法则去实施健身教育,既是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教育,也将是科学的教育。最后,身体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被赋予了科学性――身体教育是科学的教育。凡教育,必然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实行教育。教育既是完善人的过程,也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还是形成科学的过程。身体教育是以exercise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身体教育目的的,而exercise正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性和普遍必然性的运动,是一种科学性的运动。显然,从手段来看,身体教育也是富含科学性的。通过溯源身体教育的起源、关联身体教育与教育、解析身体教育的手段与途径,身体教育的科学属性得以证成。

第二,竞技运动向善的证明。先将竞技运动排除出“真”的领域,而后另为竞技运动寻找一个委身之所――善域。如何将竞技运动扫出“真”域?依据康德的哲学理论“自由和道德问题,只具有实践意义,不具有认识论意义”。如果,竞技运动能够与自由扯上关系,依据康德理论,不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将竞技运动扫出真域了吗?因此,欲证明竞技运动向善,首先必须证明竞技运动与自由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通过回溯竞技运动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游戏竟是竞技运动的原始形态,而正好有论者将游戏的本质界定为自由,于是,通过勾连游戏与竞技运动,继而抽取自由本质,也就能够实现对竞技运动求真的否定。另外,王先生还以能否对身体产生普遍必然性影响来评判“科学”与“自由”。能够对身体产生普遍必然性影响的身体活动即是“科学”的活动,不能产生普遍必然性影响的身体活动只能是“自由”的活动。竞技运动这种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虽然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但是它却不能对身体实质产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影响,所以它不是“科学”,只能是“自由”。既是自由的活动,竞技运动必然不属于“真”的认识范畴,也就可以将其从“真”的领域清除出去。如何将竞技运动安放到“善”域?既然竞技运动求的不是真,而是自由,依据康德理论,自由属于道德范畴,竞技运动归位于善

的领域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2 对身体教育求真与竞技运动向善证明过程的几点质疑

应当承认,直观王先生提出的“身体教育求真”、“竞技运动向善”两个命题是具有一定的经验合理性的。身体教育必然可以求真,竞技运动也一定可以向善。然而,王先生的用意并不在于表述身体教育求真、竞技运动向善,而是想进一步得出身体教育求真不向善、竞技运动向善不求真的结论,以实现分离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目的。由于带有先入为主的“分裂”的意图,且秉持的是真、善机械分割不可统一的价值观,使得论证的过程及研究结果难免存在偏颇。

第一,关于价值取向问题。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要求研究者采取一种中立的立场来开展研究。任何先入为主、预先怀揣观点所进行的研究,必然使得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受到研究者立场的左右,最终使得研究结果失真。事实上,在证明竞技运动不具有认识价值、只具有伦理意义的过程中,研究者是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的,突出表现为将真、善截然的机械分割,人为的将真义体育与大体育对立。正像其所宣称的:在中国体育界,我们可以说,你不赞成真义体育观,你就赞成sport大体育观。既是一个坚定的真义体育观持有者,在论证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差异时,就必然会把研究假设当成研究结论,必然带着差异看问题,带着差异找差异,使得差异逻辑处于事实差异之前。关于大体育与真义体育的分歧,事实上是由视角不同所导致的,并非是绝对性的事实差异。如有论者所评论的:不变的体育术语与其所指向的变化的体育实践之矛盾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体育术语与体育实践的矛盾引发真义体育观与大体育观的争论。依我们看,真义体育观站在身体教育的内部仰看不同身体文化形态,强调的是身体教育与不同身体文化形态的差异;而大体育观从实践工作的角度强调各种身体文化的共性与融合,二者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相同的。如果能够取消成见、统一范式,二者是完全可以实现互补的。

第二,关于理论引用问题。研究者常常引用已有的学术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增加学术观点的说服力显然是有益的。但引用观点并非是无原则的引用,只有权威观点或者经过长期实践,获得较多人认可的观点才具有较高的引用价值。如果以尚存争议的理论观点来支撑自己的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性是会受到质疑的。这是理论引用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引用理论过程中,必须客观、完整地尊重引文的原始含义,既不能肢解含义,也不能发挥性解读。对身体教育求真的证明,本具有较多科学素材,王先生偏偏采用大陆理性主义者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用哲学来证成科学,实不可行,强而为之,也只能是画蛇添足罢了。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奠基者,由其发展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日后的西方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思故我在”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具有科学理性的精神并非就是科学的。笛卡尔的整个理论体系是构建在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的挺立是借助了上帝之手的,笛氏的理论作为哲学思辨的对象尚可,作为科学证明的理论则是不太恰当的。欲证明身体教育的科学性,不能依靠哲学理论,只能通过经验的实证方法。并且,笛卡尔的物质观是机械的,物体只是一个死的客体,身体作为人的物质组成部分怎么能附会成死的客体了?难道身体教育仅仅是围绕一个抽空了思想意识的“死”的躯体的教育吗?这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另外,物质的广延是指物质实体的无限可分,并非王先生误解的范围广泛。

第三,关于方法选择问题。在体育研究中,归纳法与演绎法是较为常用的两种方法。归纳法通常会受到演绎法偏好研究者“以偏概全”的攻击。演绎法通常会受到归纳法偏好者“丐词”魔术、“同义反复”,或是“第一原理”错误的诘难。正因为归纳法与演绎法各有优劣,具体的研究中通常要综合使用二法,扬长避短,实现互补;偏取一方,难免有所遗漏。在对竞技运动伦理性的证明过程中,王先生采用的是演绎法,其技术路线为:依据康德理论,凡以自由为本质属性的问题必不是认识问题,只是伦理问题,脱胎于游戏的竞技运动具有与游戏等同的自由本质,因此,竞技运动必然也是一个求善求美的伦理问题,不具备认识价值。事实上,在论证竞技运动伦理属性的整个过程中,王先生的演绎基点、逻辑都是有问题的。首先,将问题的两面性绝对为一面,过分强调竞技运动向善的一面,否定求真的一面是有失公允的,竞技运动既求真,也向善。其次,过分迷信康德的哲学理论,认为:要真正深刻理解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哲学含义,我们就不得不从最艰涩、最深奥、最富于思辨气息的康德哲学人手,在“真”与“善”两个领域确定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各自价值。相反,那种不想在康德哲学上花费精力而打算直接掌握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哲学内涵的企图是十分幼稚的,其结果也必然是肤浅的。康德在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上做了一些努力,但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其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当有所限定的。最后,纵使如有论者所言“游戏的本质为自由”,也不能以此推断出竞技运动的本质为自由。竞技运动虽然与游戏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毕竟二者非同质体。非同质体,本质必然是相异的。显然,王先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他将竞技运动对游戏本质――自由的迷失,归结为竞技运动的功利化发展的结果,是功利掩盖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当自由不能成为竞技运动向善的理由时,王先生不得不重新选择“第一原理”。最后寻觅到了“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娱乐性、竞争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这一理论表述,在他那里,竞技运动“不确定性”被创造性解读为不能对身体实质产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影响,进而指出,竞技运动这种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虽然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但是它却不能对身体实质产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影响,所以它不是“科学”,只能是“自由”。依靠这种演绎逻辑,才使得竞技运动与自由挂上了勾,最后得出竞技运动向善不求真,只具有伦理价值不具有认识意义的结论。

第四,关于结论得出问题。王先生虽论证了身体教育求真,但并没有证明身体教育不向善,也就不能得出身体教育求真不向善的结论;同样,理想化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虽是追求比赛结果的不可预定,但仅此并不能得出竞技运动不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结论;另外,认为竞技运动对身体不能产生普遍、必然影响的结论也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得出竞技运动只向善不求真的结论是没有可信度的。

3 竞技运动向善也求真,身体教育求真也向善

3.1关于真与善

论及竞技运动、身体教育向善求真之类的问题前,我们首先得明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事实上,关于什么是真与什么是善,长期以来也是争论不断、难以定论的问题。尽管有论者将真、善分列于不同的领域:一者为认识领域;一者为意志领域;并强调前者为经验界之事实,后者为先验界的范畴。但我们不难

从真――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以及善――人们的行为与主体利益相符合的规定中看出,无论是真,还是善,均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真,极端而论,可以是纯粹不沾染人主观意识的物质世界,在海德格尔眼中,真即是存在本身,即存在的去蔽与无蔽状态一。客观存在的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种真是如何进入人的思维结构的呢?还得依靠主观的认识结构、认识形式。只有人的经验范畴内可以把握到的客观物质世界才是真。显然,与海德格尔观点不同,康德将真归结为物和知的符合。依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不单物质,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也是有真可言的;真,在历史唯物论里,被解读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正是通过实践,才获得了对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历史客观真理的把握。可见,真,无非是在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客观条件性、客观结果性等,它表征着社会和事物发展的物质生活过程。

如果说真还可以还原成纯粹的物质,剥离人的主观因素,脱离主体;善则必须与主体勾连才具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善,必然是主观的一种评价。真是合规律性,善则是合目的性。冯友兰认为:所谓善恶,即是所谓好坏。施太格缪勒也说:肯定的价值的承担者,就是善…。因此,对个人而言,所谓善,就是客体的事实属性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对社会而言,善即是客体的事实属性对社会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对于个体、社会具有正价值的事物均可谓善。从认识论来看,经验范围内的客体世界,由于其纯粹的对象性,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认识形式,为人们所把握的,通过人类的“文本”重叠客观“世界”。其实,真也好、善也好;认知问题也好、意志问题也好;物质也好、自由也好,必然都是主体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与反映,它们完全可以通过主体与客体实现统一的。

事实上,真、善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存有以下4种观点(哲学中,一般将真、善、美三者并论):一是机械分割说。持此说者认为,科学探索真,道德研究善,艺术追求美,真、善、美分别是各种专业考察的不同现象,彼此不相干。二是部分相通说。或强调真与美的统一或重视美与善的统一,但认为真、善、美之间,只能部分相通,三者难统一。三是完全混同说。持此说者认为,真即是善,善即是美,美即是真,真、善、美之间,彼此可取代,完全无差别。四是玄虚说。持此说者认为,真、善、美及其相互统一,只是空虚渺茫的意境,即主张真、善、美三者应当统一,又缺乏使这三者统一的科学论证和现实措施。对于第一种观点,认为真、善截然各异,显然是片面的。第四种观点将真、善完全混同、玄虚说,也是不恰当的。应当看到,真与善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二者在某种状态下能够实现相互转化。一事一物,既可以以真的标准认识,也可以按善的标准评价。王学锋先生正是基于第一种观点,片面地强调了身体教育求真、竞技运动向善,没有看到真与善的相互转化,没有看到竞技运动、身体教育既可求真也能向善。

3.2身体教育求真也向善

身体教育是求真还是向善?实际上这是一个关涉到身体教育目的与功能的问题。尽管理论界对于身体教育的目的仍有着不同见解,但可以明确的是,身体教育的目的绝非单一的,必定是有着多层向度的目标体系。周登嵩认为:对新的体育课程而言的体育教学活动,应该围绕下列目标展开:第一,增强体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教育部2002年8月12日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了高等学校身体教育的5个学习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可见,身体教育并非简单的改造体质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身心一体的人为教育对象的,寓知识、技能、情感、社会适应、身体锻炼等多层目标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门类,身体教育必然具备与其他教育门类等同的特征――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同时,身体教育还具有自己个性的特征――既是知识性的学科,也是实践性的学科;既有个体的目标,也有社会的目标;既是知识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实践的主体。当然,身体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关涉人的身体实践知识、能力的获得与运用的科学。

在身体教育的诸多目标中,有些是求真的,它们指向的是知识认知领域;有些则是向善的,指向的是人的实践能力。

身体教育的真,关涉的是身体教育是什么?显然,身体教育是通过人类长期的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身体实践能力获得与运用经验的升华,是以基本概念、基本判断、基本原理为表现形式的知识体系,是有关身体活动的自然性规律与社会性规律,以及身体活动与人体健康、情感体验、技能获取、社会适应等的关系。如王道俊先生所述: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即是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并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可见体育的真从某个层面来说指向的就是身体教育的客观知识、客观规律。当然这些已有的有关身体教育是什么的知识体系能够通过人的认知结构,内化到人的观念系统中去。其后,身体教育的真才表现为人们运用身体教育知识所展开的身体实践。身体教育的身体实践必然是发生在一个客观的社会关系、历史场景中的社会事件,定然受到时间、空间、社会场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因而,身体教育的真通过人的主体实践得以生动活泼地展现,这种关联时空的具体化行为定然以客观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既可以记录于人的身体之上,还可以记录于身体之外。

如果说身体教育求真,求的是客观的身体知识,求的是知识之上的客观实践的身体痕迹;那么,身体教育的向善则是表现为求真之上,人所获得的一种摆脱有限制约的无限向度。人作为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体,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完善到超越完善是一个逐渐从个体走向群体,由自然走进社会的多向度的复杂进程。人的肉体固然是物质的,它赋予了人的自然有限性;而人的心灵则是自由的,他给予人无限的超越可能。身体教育向善,一方面表现为人在已有身体规律之上的能动选择,使客体契合主体的理性诉求,客体不断主体化(对于这一点,连王学锋先生自己都不否定,在论及什么才能作为体育的手段时,他同样是以“合目的性”为价值标杆的――只有那些合目的性(强身健体)的身体活动,才能作为体育手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对于客体规约的自觉性超越,不断将生命的境界拔高,将生命的主体性特征扩充到客体难以规限的无限向度,从而使人在必然性中获得解放。因而,身体教育向善所表达的是身体教育知识、技术如

何服务于人,使人完善,不断使人由个体走向群体、由自然走向社会、由有限走向无限的超越过程。

3.3竞技运动向善也求真

尽管有人仍然坚持竞技运动与身体教育是旨趣各异的两类不同事物,我们仍然希望将二者统一到一个可以对话的空间来。依我们看,身体教育是身体对身体实践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而竞技运动则是在身体教育过程之上的一种身体性的自我实践,二者都是以身体为载体的人的存在方式的表现途径,不过一个是“体”,另一个则是“体”的“用”;身体教育使得主体的人获得了身体实践的能力,竞技运动使得人能够将身体的实践能力外显于世界。可见,身体的实践能力来自于身体教育。通过身体教育,受教育者获得了与身体实践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获得了身体实践的能力。但此时,知识与技能的意义仅体现于个体的层面,教育的身体仍然没有社会化,如何将个体融入到社会群体之中?竞技运动是一个有效的拓展途径,通过竞技运动,经过身体教育的个体的身体被置于一定的社会场域之中,在身体技能展示为纽带的链接中,群体的意义产生了,实践的客观性涌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也获得了。需要强调的是,以竞技运动为载体的身体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自由过程,其实践的自由度受到了身体教育程度的规限,也就是说,通过身体教育所解放的身体能力越多,在竞技运动的身体实践中,身体实践的自由度就越大。身体技能的自由实践是建构于身体机能的必然性规律之上的。之所以将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做一个紧密的关联,是为了表明,身体教育并非单一的体质教育过程,它应是一种自然身体之上,蕴含了社会含义的人的育化的实践教育;而竞技运动也并非举目皆是的工具化的赚钱仪式,而是一种契合了社会需求,人的主体能动的实践表现形式。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统一于身体的实践之中。

竞技运动之向善,如有论者所指出的:“竞技体育的善反映着人们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取向,以及竞技体育所产生的或应有的社会意义,它表现了竞技体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竞技体育的善就是在竞技体育客体满足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实用性、实效性、价值性的意义上,确定着竞技体育的功利尺度。竞技体育发展中,凡是符合人的功利目的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如果说身体教育使得个体获得了作为实践主体的资格,那么竞技运动则是将个体的身体社会化了。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目的性的契合、竞技运动与社会需求的契合,依靠身体教育对身体的育化,使得身体获得了竞技的知识与能力,最终能够实践于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场域之中。当然,是由于身体教育为竞技运动营造了实践的基础,才使得竞技运动能获得自我实践的能力,才能够能动地超越必然性的规约,将人的生命特征以最富激情、最富想象力的形式表现。按照善的追求水平,竞技体育的善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最高层次表现在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所赋予的理想与终极目的;第二,中间层次表现在竞技体育尽力追求、发扬自身的正向、积极功能与价值;第三,低位层次指竞技体育的正常、有序运行,不违反有关法律制度、比赛中的公平竞争等。

第4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1.它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四、竞技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人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

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担当了某种社会角色,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五、结束语

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卢元镇.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17-18.

[4]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第5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对环境的欣赏,也不仅仅停留于怀着赞许“看风景”,穿越丛林,漂泛溪流,攀登山峰,漫步乡野,这些在运动中感受声音、气味、光影、颜色、气流、形体的存在,体验景观之美,才是环境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参与,参与活动的动态流射过程与情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参与者体验的是景观之美,而体验过程(参与活动)本身也构成了景观。尽管有些户外运动的参与者最初并非对环境怀着美学欣赏的目的,但他们在参与户外运动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完成了环境的审美参与。在户外运动中,参与者在环境中体验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感受都很丰富、活跃,甚至连肌肉和内脏的感觉以及肌肉运动知觉的生理感受也是如此,足见户外运动参与者在环境审美意义上表现出的深度参与性。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户外运动的环境美学特质。甚至可以说户外运动本身就是一项审美参与活动。从环境美本体的概念出发,或者可以更简洁地归纳为,户外运动参与者所参与的是景观中的运动,同时,他也成为运动中的景观。

做为环境美本体的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的参与者对自然环境的亲近和投入程度都远远超越了孤立的“欣赏”与定距离的“静观”。因此,户外运动主体对环境的参与程度已完全符合环境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参与要求,或者说户外运动的参与者就是特定环境中的审美参与者。而事实上,户外运动的参与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对环境美的欣赏过程。在这里。运动感受上升为审美感受。户外运动主体对环境积极、深度地投入和参与,使其与户外运动本身成为环境美的本体———景观。而这一点正是户外运动最具环境美学意蕴之所在。

户外运动的环境美学价值

1生活舒适感的实现随着我们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关注逐步深入,体育学研究也开始以生态学的视角和价值观来考量体育运动本身。“生态体育”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胡小明认为“‘生态体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动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按照生物发育的规律来开展的一些身体活动。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重视体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它以一般生态科学为理论基础,探索体育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有机联系。”从生态体育的理论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亲近自然环境,深入环境之中开展运动成为生态体育的本质特征。而户外运动的参与形式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入程度完全符合“生态体育”的理念。事实上,攀岩、溜冰、登山、滑雪、漂流、野营、定向运动等这些具有生态体育运动特征的运动形式都属于典型的户外运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参与者对自然环境的深入程度看,户外运动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体育”运动。生态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因而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只具有相对意义,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是更基本的。这一观点与环境美学中环境美的本体———景观概念的形成不谋而合。环境美学一直将环境美的审美主体与环境视为一个统一性的整体,一个有生命的动态系统。可见,生态体育观与环境美学在理论基础上是统一的。生态体育观也好,环境美学也好,它们无疑都在强调一点:人参与其中的环境是一个连续性、完整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体。从体育学角度讲,运动主体在参与户外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得到了锻炼,一些细胞、组织也获得了更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参与者也经历了一次心理释放的过程。户外运动之后,往往能让人体验到一种身心放松的。这种本身就是户外运动体育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然而,主体在参与运动的情境中,与景观进行了充分、深度的交流,参与者体验动感之美的同时,也感受了在场环境的景观之美。甚至户外运动结束之后,主体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景观的美感依然存在。这种被“储存”的环境美学价值是持久的,它会在体验者的内心世界重复闪现。可见,在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审美体验中,运动之美和景观之美是交互出现的,二者在体验者的审美之维中是统一的。或者说,户外运动的整个审美体验过程就是一个连续性、完整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体。而这一点与生态体育观的理念也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生态体育的价值观以培育健康的体魄进而营造舒适的生活为中心目标。而这又与环境美学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生态体育意义上的户外运动就具有了环境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2内在满足感的实现自然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人对自然的回归就成为“天性”的流露与表达方式,户外运动就是对自然的一种回归。然而,从环境美学的意义上讲,户外运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其目标是将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真实的、自然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一亲近自然、深入环境的运动得以传达。对自然的回归也好,内在精神的回归也好,户外运动激发的是参与主体一种内在的审美情趣。在这种审美情趣的驱动下,体验者与环境进行多向度的深度“交流”之后,对景观的审美感受产生了。而这种审美感受往往体现为一种强烈的内在满足感。这种强烈的内在满足感的获得,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形式,也是环境美学的价值所在。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充实和提升。户外运动的参与者做为环境美的体验者,在动态场景中获得的感受不是浅表性的短暂的感官满足,而是一种内在的持久的精神满足。这正是户外运动的环境美学价值所在。

户外运动的美学伤害

1冒险性的美学伤害2009年中国大陆登山遇难案例统计资料显示共有44人死于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中的19个案例中。事故原因暴露出在安全教育、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开展救援等重要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不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山难的发生和遇难人数的增加不仅会继续扩大,还必然影响到登山户外运动的形象和健康发展。如果从更深层面来思考这些惨痛事实,参与者的体验过程在审美评价方面的正面评价值就降低了。也就是说,这些恶性事故本身降低了登山这种户外运动的美学价值。从体育美学角度讲,一些具有探险性质的极限和亚极限户外运动中潜在的危险性,就是美学伤害的“引爆器”。

第6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竞技运动的价值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最初,以为国争光为主要目的的竞技运动其最主要的价值表现在政治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国情的变化,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并呈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竞技运动的基本结构特征入手,挖掘出竞技运动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潜在价值,使之能更好的被大众所认识、了解和接受。

关键词:

竞技运动;社会;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6801

1竞技运动基本结构特征

1.1竞技运动竞技参赛特征

运动竞赛的层次要素特征和框架结构特征二者相加,就构成了竞技运动竞技参赛特征。如表1所示,运动竞赛是一项包含许多环节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平行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赛前参赛策划、赛中比赛实战以及赛后参赛评价。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运动竞赛结果产生影响。赛前参赛策划是对运动竞赛的前期预判,教练员团队要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进行状态的诊断,判断运动员此刻的状态是上升期还是下降期,通过调整使其尽快进入比赛状态。除了竞技状态,教练员团队还要考虑比赛环境的影响,设计出最适宜的参赛方案。在实战比赛中,运动员的竞技发挥,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包括参赛环境、竞赛规程以及竞赛保障等客观因素都会对竞赛结果产生影响。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和教练员还要进行赛后总结评价,包括结果评价和工作总结。因此,要想保证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并将其价值最大化,就要充分了解运动竞赛结构层次要素,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运动竞赛框架结构是除运动竞赛层次要素以外的另一大竞技运动主体结构,它们一同构成了竞技运动参赛特征。如表2所示,赛前参赛策划、赛中比赛实战和赛后参赛评价这三部分组成了运动竞赛主要的框架结构。赛前参赛策划又包括两方面的性质,一是参赛方案的程序性,二是战略部署的指导性;赛中比赛实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练指挥的艺术性和选手竞争的激烈性;在赛后的比赛评价中,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注意总结的导向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1.2竞技运动竞技能力特征

竞技能力是竞技运动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特征,对于竞技能力特征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搜集整理,本文总结归纳出竞技能力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竞技能力最突出的特征是系统性,并通过系统性来引申出竞技能力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竞技能力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能力要素组成,这些能力要素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些能力要素包括技术能力、心理能力、体能和技能等,对运动员来说竞技能力要素越全面,竞技能力就越强。其二,竞技能力的层次性特征是竞技能力的第二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竞技能力的规律性。竞技能力不但体现在比赛中,更体现在训练中。其三,竞技能力具有鲜明的专项运动特征,不同专项的竞技比赛中所要侧重的竞技能力也不尽相同。

2竞技运动经济价值

2.1竞技运动中的经济价值

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着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关于我国第三产业组成的统计报告中,统计局明确地把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由此可见,体育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用品、体育服装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扩大了人们的就业途径。与此同时,数额庞大的体育消费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大型运动会的举办,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2竞技运动中的经济效益

随着体育职业化的产生和发展,运动竞赛逐步成为了一种经济、绿色、环保的体育产业,它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多的得以凸显。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它注重市场,讲求经济效益。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在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整个体育运动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地增加,体育广告、体育健身以及体育赛事转播等必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全新手段,竞技运动也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竞技运动社会价值

3.1竞技运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

全民族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其中健康素质又分为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类。竞技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人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竞技运动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超越其本来意义的更大的社会价值。

3.2竞技运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其隐藏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竞技运动越来越成为一种旨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激励人们不断超越,不断进取,以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形式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正是这些着眼于教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使得人们将竞技运动概括为“生活的哲学”,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3.3竞技运动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体育的个体价值建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强调要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本性。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竞技运动可以促使个体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保证各种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第二,满足情感疏泄与升华的需求。竞技运动不但可以疏泄积累的情感,而且可以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竞技运动对个体发展的价值。

4结论

竞技体育的价值具有两重性,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体现。当我们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当我们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建.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12(1):3638.

[2]胡亦海.竞技运动特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胡亦海.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2528.

[4]覃林.竞技运动的价值观[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812.

第7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竞技体育异化作为一种显著存在的社会现象倍受人们的关注,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异化引发了运动员一系列道德修养、人性缺失现象,导致了少数运动员有技术无思想、有金牌而缺乏修养的现象愈加严重,形成了身体与精神发展相悖,同时也损害了一些运动员应有的正当权益。本文通过剖析竞技体育的异化内质与运动员修养价值,提出培养运动员修养的建议,旨在为社会进一步在人格、品质和精神方面塑造合格的竞技运动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异化 修养

一、相关概念

(一)竞技体育

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全面挖据和发挥人的潜力的基础上,多通过竞赛这一特殊形式,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目的,并伴有娱乐性、竞争性、规则性、结果不确定性等特征的文化活动。

(二)异化

简单来说,异化就是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特征,而后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的过程。哲学上讲,异化就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反对主体的异己的力量。

(三)竞技体育的异化

竞技体育的异化指在竞技体育强化的过程中,主体凭借异己力量来达到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和某种目的,这种需求与目的不是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它是一种不正当手段的、非理性的、违背常理的观念以及行为规范。

二、运动员要增强对竞技体育异化的正确认识

(一)竞技体育异化的表现

1.竞技体育和人的关系的失衡

由于竞技体育的异化,造成竞技体育出现的拜金主义、赌博、黑哨、假球、殴斗等频繁见诸报端。兴奋剂的使用更是屡见不鲜,研制的速度总是快于反兴奋剂水平的提高,导致竞技体育出现了诸多丑恶现象,使人们越来越从心底上产生对竞技体育的排斥,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处于白热化阶段。而运动员应该要具备怎样的修养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部分运动员为了出名、改变现状与社会地位,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致使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发展相悖,丧失了作为一名竞技运动员应该有的道德修养,这种行为使竞技体育丢掉了原本该有的公平公正,还无形中侵害别人的利益,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健康。

2.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在训练方面,教练员不尊重运动员的人格,采用辱骂、威胁和暴力等手段进行训练,不顾运动员生理健康,不但没有提高他们的修养,而且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文化水平还受到轻视。在比赛方面,局外的操控导致了不公平待遇的产生,参与者的斗殴等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严重侵害运动员的利益,颠覆了运动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对运动员自身修养的无限深思。

3.竞技体育结果的异化

竞技体育的消极异化下,运动员的成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个谎言,公平公正的竞争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口号,竞技体育所倡导的核心价值遭到普遍质疑,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支持的程度大大降低。

(二)教育功能和运动员修养的异化

1.教育功能的异化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体育只有和教育、文化艺术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然而在“政治目的”“商品价值观”“金牌意识”的笼子笼罩下,竞技体育很重要的教育的价值变得不复存在或被淡化了,很多运动员从小就进入运动队接受训练,因此耽误了文化教育的学习。

2.运动员修养的缺失

修养是指一个人在理论、思想、知识、气质、领悟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后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培养运动员的修养价值体现在运动员能够全面的调适比赛与训练带来的紧张感,在比赛中发现美,欣赏美,在枯燥训练中寻找到乐趣;体现在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情商,低情商会使运动员身心涣散、缺乏斗志,对比赛与训练产生消极心态,而高情商的运动员永远都会保持一颗永不服输、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心,去克服训练带来的种种困难,积极、从容地应对比赛;体现在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社会地位,在万众瞩目的大赛当中运动员表现出高修养姿态,良好公众形象尽展人们眼前,这样,运动员会成为一个传播正能量、有榜样的公众人物,这对于自身的发展不可限量,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就成为了板上钉钉之事。对于运动员修养的培养,不仅是运动员自我修养的提升,还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必然要求。

现今,国内体育产业化、职业化、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旺盛,竞技体育的丰厚利益在社会发展中层出不穷,因为对于目标的过度追逐,忽视了对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导致少数运动员有技术无思想、有金牌而缺乏修养的现象愈加严重,形成了身体与精神发展相悖。例如,2007年温布利斯诺克大师赛,决赛是奥沙利文对战丁俊晖,由于奥沙利文的支持者不断辱骂丁俊晖,造成丁俊晖比赛失利,丁俊晖冷静的行为显示出了一个优秀运动员应有的修养;但1995年曼联足球队的坎通纳就没有那么冷静,他直接是脚踢对方球迷,之后的停赛让曼联队因此丢掉了冠军;2013年孙杨事件,一系列的违反队纪、队规的行为被停止一切商业活动。所以,作为一名竞技体育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修养是一件值得我们去考虑和深思的事情,对社会和运动员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三、审视竞技体育,提高运动员自我修养

竞技体育是一种可以欣赏美的艺术,使人怦然心动,能够超越语言、国界与社会因素的重重障碍,倍受人们的喜爱。竞技体育的本质就是娱乐,所以又叫快乐体育,有各种有效规则来阻止不公平,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给人一种既激烈、精彩又和C、优美的感觉,观赏人类的极限。顾拜旦说:“体育是美丽、艺术、正义、勇敢、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含带任何如政治、权力、赌博等因素,如若不然,那么体育的真正意义也被改变,赛场只是交易场”。

竞技运动员的修养主要表现在竞技赛场上,它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际赛场上,运动员身上所折射出的修养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这种修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体育它本身所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力。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体操比赛上,涅莫洛夫的展现几乎完美,但由于裁判的不公平,引发了^众的强烈不满,流露出一双双愤怒、狰狞的表情,都在为涅莫洛夫抱不平,而涅莫洛夫做出的行为竟是如此的让人深思与佩服,服从裁判,保持冷静,使赛事照常推进,他展示出的自身修养使得全场一片欢呼,获得了大家的肯定,从此,这一历史时刻深深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一)健全运动员人格

运动员的人格是其向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格的缺失或扭曲都将影响运动员的自身发展。培养运动员目标严重失调,只强调成绩的提高,这无形中都会给运动员人格的健全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在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过程中,要反对“唯技主义”的偏向,纠正金牌至上的意识,倡导“全人培养”的观念,因为培养的对象是整个人,并不是局部。

(二)培养运动员良好品质和精神

竞技运动员的品质和精神能够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健康发展。运动员应该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掌握行为规范,增强生存空间的认知度等对于品质和精神的培养极为重要。

四、结语

在竞技体育异化下,竞技训练要向更专业化、科学化方面发展,人们已经能认识自我修养对运动员的意义所在,但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不管是教练员或其他相关人员更应该在现有体制和条件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培养运动员的自我修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完善他们的人格和情操。修养的缺失是竞技体育异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从自身修养出发。

参考文献:

[1] 陈淑奇,龚正伟.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体育社会科学.2009(1):19-23.

[2] 孙柱兵,贺昭泽.浅析竞技体育的异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7(2):84-85.

[3] 孟慧英,范叶飞.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137-138.

[4] 潘丽英,姜晓玲.加强运动员道德修养略论[J].体育世界杂志社.2006(7):59-61.

[5] 林鸿油,陈新,李富荣.自身修养对中学业余篮球运动员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2010(11):174-175

[6] 陆璐.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第8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问题。文章阐释了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和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软实力 提升意义 提升策略

竞技体育软实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精神和智力的形态融合在竞技体育硬实力之中,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这一点在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如今,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硬实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加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方式,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了关系我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通过阐释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与内涵,分析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和策略,来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及内涵

竞技体育软实力是相对于竞技体育硬实力来说的那些无形的实力要素,通常说来,这些实力要素,都是以精神和智力的形态融合在竞技体育硬实力之中的,以一种不可量化、不可物化力量的方式支撑和促进着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升。概括来说,竞技体育软实力主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形态的资源,与竞技体育硬实力中那些有形的、可见的资源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次,竞技体育软实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实力主体不断的自我积累获得的,是一种后发优势;再次,竞技体育软实力,具有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性,因此,其能够重复使用,且具有无限增值的特点;第四,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必须要依托于竞技体育硬实力才能够得以发挥和显现;最后,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指标是隐性的,相较于竞技体育硬实力的指标来说,是很难进行准确的量化的。

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

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但是,概括来说其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有助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竞技体育软实力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竞技体育软实力上有所突破,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我国竞技体育硬实力一起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其次,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是建设体育强国,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共进,从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体育强国的建成和我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策略

(一)重视驾驭竞技体育规律的能力的提升。

要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掌握、运用和驾驭竞技体育的规律。例如: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运动队的管理规律以及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的成长规律等等。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这些竞技体育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的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竞技体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而且谁能够合理的运用、科学的驾驭这些规律,那么往往就意味着,谁就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与先机。因此,在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竞技体育规律的认识与掌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的力度、认真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积极跟踪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升我国驾驭竞技体育规律的能力。

(二)重视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竞技体育精神文化,不但可以超越地域和国界传播体育文化思想,进行体育文化思想的交流与共享,而且还能够从某种层面上来弥补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硬实力的不足,让本国的体育文化思想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同与肯定,大大增强这个国家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使得国家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得到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竞争力,不但是提升一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软实力文明行、融合性与缓和性最为集中的表现。

而要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一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体育赛事,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二是,重视国际性竞技体育赛事的举办。通过主办重大国际性竞技体育比赛的方式,来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国际知名度;三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将我国的体育理论、体育思想和学术成果介绍出去,并通过思想碰撞的方式,对其他国家的竞技体育产生影响。

(三)重视管理体制的创新

国家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来作保障。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虽然说,前些年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国体制已经逐渐表现了滞后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的弊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竞技体育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举国体制就已经不再适应了,如果此时仍然故步自封,不知变通,必然会影响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发展和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就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何艳华,付甲,邰峰.对国家竞技文化软实力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第9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摘 要 在当代体育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些年,在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展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从而也展现了中国的体育面貌。但是这种发展的发展虽然使得我国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多种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局部赶超争光为先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已经呈现出不协调的因素。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社会转型 路径选择

一、竞技体育追求秩序的意义

(一)适应国际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在尊重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从而调整本民族的地域文化,而这一新的文化的形成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都需要各个国家通过协调资金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在竞赛中减少一定的摩擦,从而保障竞技体育的正常进行。

(二)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的要求

竞技秩序的形成反应了在竞技运动场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于公共体育精神充满了力量,从而希望建立良好的秩序,从而能够解决竞技运动场上的多种因素,这是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潮流的,也是为了和平的价值取向的关键。从人们的意识出发,从全世界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充实自己,需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的利益联系在一次,才能建立良好的竞技市场。

(三)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整合

每一个民族都是在构建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通过某一种的文化来取代另一种文化,这是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才能够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使得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一定的整合,汲取最先进的内容和成分,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这是每个民族都充分认识和要求实现的。

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秩序的因素

(一)贫富差距的矛盾

竞技的发展为体育的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物质技术和财力条件,同时也能够为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需求。但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贫穷落后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运动员相比,在一定的条件下背后付出的却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秩序的公平的原则就产生了相互矛盾。

(二)竞技体育秩序失范现象的影响

竞技的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国家发展的文化表征,奥运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秩序,从而在竞技体育上也全面展开,但是在竞技秩序的维护上存在着一定程度山的恶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国家竞技观的落后对于国家竞技的决策和行动都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竞技体育秩序的失范对于一个国家秩序的稳定和和谐的市场产生了干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谐的竞技观。

(三)竞技体育赛制和规则的改革

大多数的参赛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但是中国的竞技体育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而面对赛制和规则的改革,如果不能给把握一定的适度原则,就限制了我国的强势的发挥。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在这一方面应该从竞争格局的变化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以学习的心态面对这带来的变化,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建立和谐竞技体育秩序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优良的竞技体育秩序理念

近些年,中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奖牌和金牌数量的增加,更是在西方的运动形式和战术上也具有极大的进步。这就要使得我国能够在与国外竞技体育的制度理念上实现我国竞技文化的发展,才能够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先进竞技秩序,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抛开顽固的意识形态的偏见,虚心向世界上竞技的开展更加符合人性的国家学习。

(二)创建和谐的竞技体育观实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平和正义的基本价值观念。而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在竞技体育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平等的竞赛原则,这才能够从本上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联系。这就需要结合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和我的基本国情,从而树立真确的竞技观和竞技秩序,才能够深化我国的体育发展市场。

(三)竞技体育者要做好垂范作用

优异的运动成绩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赞许,更重要的需要对于在赛场上竞技者做好一定的榜样作用。尤其是尊重对手、尊重观众以及善待媒体,才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一个体育大国本有的风范,也能够使得我国得到世界的友好和尊重,共同建立一个友好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结语

竞技体育秩序在追求国家的公平正义以及高度的和谐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活动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课堂。注重对于运动人才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和训练环境。在尽可能顾及各部门利益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机构调整,在完善的法规制度框架内,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相互间合作共处的体教联合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使得国际新秩序的规则以及制度更加完善,这就需要各个国家建立和谐的理念,从而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精神。这也是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秩序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该把握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