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社区教育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课堂

第1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堂教学 有效 取舍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首先,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身体练习等各种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并无固定形式。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应根据课的不同任务、不同教材、不同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只限于一种手段的固定。个人认为:不论我们采用哪种课堂结构,总要考虑三个要素:(1)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要能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2)一节课中合理的教学密度应达到85%以上。(3)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其次,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课教学安排要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很快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师要进入学生的角色,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第三,教学方法要有效。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能都局限在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应用讲授、练习、发现、引导、问题等各种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提高各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第四,加强有效练习和反馈的运用。

有效地练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的课堂练习却陷入严重的缺失状态,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使学生练习带有目的性、方向性。练习应穿插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进行,同时,练习要富有方法性。

第五,教学过程要富有互动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与交流就是师生互动的典范。对话教学是对传统家长式教学的超越。

第六,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课堂教学评价是操作性的活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现在这两种评价方法由于各自的优势正走向兼容。

为此,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出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要求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当是开放的、全面的,而不是封闭的、单一的,既保证面向全体,又能做到培优补差。

二是教学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学到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在制定目标时,首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要考虑到农村孩子所缺失的意志心理发展品质的方向,处理好学生能力和将来升学测评的关系。

三是学习目标从教学中来,就是总结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内容结合教学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划定学习内容,因需而学,不是为了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或者技术的全面而过度学习。

二、指导教师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

第一、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安排等方面坚持与学生的优、良、中、差各层次的实际相适应,使掌握学习将教学视为有一定程序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即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形成制定目标――目标的形成――合理达成的一套完整的新序列。

第二、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是否新颖。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得知识、习有技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发现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实施达标教学。要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是实施掌握学习的核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正在经历的感知、思维、情感等真实体验。我们一直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共享知识的快乐。

第2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我国著名成人教育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志敏先生也说过,"(成人教育应当)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

 

生活化的社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生活化是我们事业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成为广大农村教育社区工作者的普遍认知。

 

农村社区教育生活化,是在教育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考量等方面,从百姓生活实际出发,从农村居民对生活教育的需求出发,构建一种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生态。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论探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多个层面,摒弃主观主义、本本主义,转变从政策文件、甚至只是从领导讲话精神出发的做法,匡正“上面"不切实际的“引导”和"下面”不求实效的“迎合'。

 

―、面向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世界,发掘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内容

 

农村社区教育生活化,首先应该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这就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的原则,向生活要素材,探求适合农村届民生活需求的农村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

 

1、致力于生活化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生活是多彩的,我们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的。多年来,我们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向生活探求教材的方面来。我们结合城乡居民生活实际和学校特点,深入百姓生活,先后整理和发掘《德清家乡莱》、《新居民读本>、(舞龙民俗知识读本>、《烹饪技术>、<美丽生活>、(枇杷与养生>、<牛蛙养殖常识》等校本教学材料。

 

其中我们先后花六年时间,经多次修改、完善而编写的《德清家乡菜菜谱》,是我们比较成功的生活化培训教材开发实例。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德清民间餐饮的发掘与培训逐步引起餐饮行业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重视。餐饮龙头企业、职业学校致力于德清地方菜的开发、整理和传播,德清民间每年举办"年猪饭“鱼汤饭”、"羊肉黄酒节”等“嘉年华”性质的餐饮文化活动,推动了民间餐饮的大众化传播a

 

为汇聚和提炼德清民间餐饮文化,2007年开始,我们通过举办"德清家乡菜’制作大赛,汇聚来自德清全境的100多道具有德清地方特色的菜肴、点心,然后从中精选了80多个菜品,以菜谱的形式编写成《德清家乡菜菜谱>,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美好生活”课堂、农村“土厨师”培训、企事业单位食堂从业人员培训等各类培训教材。像洛舍鱼圆、德清大火烧、乡下南瓜饼、细沙羊尾、洛舍肉饼、农家土豆丝饼、新市羊肉、莫干竹林鸡、德清逆鱼、新市汤包、烂糊鳝丝等特色菜点,都成了生活化培训的必修课。

 

2、致力于生活化学习的提炼与交流

 

农村社区居民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我们意识到,让学习与生活融合,是推进终身学习的最佳途径。近年来,为推进学习的交流与提炼,我们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实施和其他教育活动,将农村社区广大学习者在学习中积累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提炼,编写成各种读物和资料,作为交流,分发给广大读者。比如作为老城区,我们的老年书画学习者很多,我们在开设书画教学班的基础上,定期举办书画笔会、书画展、并汇编《伉倆墨影>、《莫干山麓晚霞美》等书画集。在多年的农民培训和农科教项目实施工作中,我们涌现了一些农民学习之星,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组织编写了不少学习交流材料。如我们在多次实施农科教项目的基础上,编写了《牛蛙养殖常识〉、〈泥鳅养殖技术>、《枇杷优化种植实务》、《枇杷与养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通俗读物。我们根据乾元新居民较多的实际,编写了作为新居民的必读学习材料。作为一年一度的"浙北乾龙灯会”的举办地,乾元舞龙是一大地方民俗特色,各村、有关民间组织,都有舞龙队,舞龙文化家喻户晓,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编写了<龙舞乾元——乾元舞龙民俗知识读本>。另外,我们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过程中,还实时将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实地调研、讲课的知识点汇编成即时农科信息,分发给广大农民朋友。

 

教学资料的编写,提炼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智慧,提升了农村社区学习群体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效率。

 

二、面向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组织生活化的特色教育培训

 

农村社区居民对于提升美好生活品质的向往应该成为我们社区教育的考量,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生活技能和综合素质,是我们农村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为此,我们紧密切合本地实际,发挥学校办学优势,设置并开展各类生活化特色培训。

 

1、农家“土厨师”培训,让“土厨”不再“土”

 

自古繁华的德清,民间餐饮自然相当发达。在广大农村,活跃着以师傅带徒弟形式传承技艺的“土厨师_',他们经验丰富,技艺不凡,广受欢迎。但他们大都出生农村,很少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制约了他们理念的更新,技艺的提升。为此,我校近几年来,组织开展了农村"土厨师”技能培训班。其中2013年和2014年农村的“土厨师”参加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培训,共有258人参加,215人获得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食堂从业者培训,让食堂餐点更精美

 

前几年,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食堂从业人员的时候,对是否持证并无统_要求。其中不乏“半路出家”的人员,他们的专业技术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2012年开始,我们面向全县学校、幼儿园和其他企业单位,开展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开设中式烹饪、中式面点专业培训,三年来共组班5个班,250多人参加。

 

培训课程设置中,除了食堂食品卫生规范要求内容外,我们对照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增设大锅菜、杭帮菜、德清家乡菜等内容。

 

3、老年人“养生菜”培训,让老年人乐呵起来

 

乾元是德清的老县城,这里老年人占总常住人的20%以上。为丰富老年教育,我校常年开设老年烹饪培训班,每年都有两到三期的老年人烹饪班,约100人参加培训。我们根据老年人注重养生保健的情况,专门设

 

置适宜老年人的"养生菜"教学课程,开展教学培训,深受广大老年人欢迎。

 

4、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让其掌握“一技之长”

 

我校是德清县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担负着德清县中片乾元、雷甸、洛舍、三合四个乡镇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鉴于德清餐饮业相对比较发达,烹饪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大,老百姓对烹饪培训的认同较好,我们几年来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都设置为中式面点专业。经过近半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员基本可以达到直接就业要求。近三年来共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290人,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283人。

 

5、“美好生活”课堂,让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追求生活的美好和自身的"美丽’’是广大社区居民的美好愿望,根据广大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我们于2012年开始,正式将我校的生活化培训整合为"美好生活"课堂,开设"美化生活”、“美丽仪容”和“健美身心"等多个培训系列,具体设置了插花、剪纸、瑜伽、美容化妆、家庭育婴、家庭烘焙、老年生活保健等培训课程,三年来,我们共举办五期,有20多个班。

 

三、“美好生活”课堂,是农村社区教育生活化有益尝试

 

在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坚持生活化的理念,秉持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我们就能够匡正一些时弊,摒除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给农村社区教育腾出应有的作为空间、创新空间,让它在真正回归理性、回归生活、回归本位的基础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第3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社区文明

中图分类号:G623.75;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62-01

社区是社会学中一个从空间形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常常指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而社区教育的提出与发展则是与教育地区化、教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相呼应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教育,还有其他各类的教育也都无一例外存在社区之中并与之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个开放的、系统的教育体系,对本社区的所有成员实施终身教育,它包含终身教育的所有内容。社区教育的兴起,可以说是继续教育的一种深入,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说社区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的话,那学校教育应成为其中的一个支系统,支系统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和特殊任务,但支系统的主要特征则应能体现大系统的一切特点。学校美术教育与社区资源积极合作发展,能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学习空间,建立学习者、学校美育、社区资源三者之间“人”与“环境”的合作互动理念。社区的美术教育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打破学校教室一时一地的资源缺失的局限,能拥有更丰富、多元的艺文学习环境。所以,在强调尊重不同的族群、文化等多元价值观的当今社会,新世纪美术教育要积极向多元化发展。社区教育能促使美术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突破了过往只限于教室与黑板的学习模式,使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学习空间,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果。

二、社区教育的资源运用及发展特质

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满足学校与学生的特殊需求,重视教育情境以及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达成适性化、个别化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诠释者、发展者、实施者、评鉴者。参与人员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并结合校内外人力资源,整合运用多元的各类资源,建立适合特定社区文化的学习活动。课程主题应以学校为主兼顾校外,发展由下而上的课程发展模式,并把握观察、计划、行动、反思的动态教学过程。此外,由于学校课程发展是强调学校有发展课程的主导权,因此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教育哲学观、生态条件、资源投入、社区背景,发展各具特色的课程,建构不同的发展类型或模式。学校课程将走入自主发展学校特色的课程教学阶段,因此当课程是由学校设计规划时,学校课程的品质优劣、教育成效,将是学校课程规划者应重视的课题。社区美术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分科的限制,突显社区文化特色,符合地方需求,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社区美术教育的课程要重视资源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学生需要使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图书馆资源、博物馆的收藏、社区文化中心等资源。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封闭教学形态,而采用团队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团队成员可包括各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社区人事等,视实际情形进行弹性调整。统一整体的艺术教育注重学习的多元化、非单一知识的获得,因此,在评量上应采用如开放式评量、小组互评、成员的互评与自评,并应用观察、访谈、讨论、逸事纪录、评定量表等多元方式评量。

三、社区美术课程设计原则

将美术融入生活之中,透过生活取材,以社区的自然及人文特色为美术元素,设计主题教学。教学内容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艺文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及美感经验,并融合于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统一整体课程主题,是将社区生活中或各学科相同的概念,统一整合为一个主题单元,并订出欲达成之目标。课程设置必须有中心主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主题教学,主题教育既可与其他领域相联结,又有助于延伸认知与深入的了解,而非仅限于欣赏的层次。对教师与学生来说,主题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它将美术与其他人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很高。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必须多样化,兼顾社区需求与学生兴趣,并符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取材可来自学生周遭环境、社区文化、学校重要事件或社会议题,亦可来自学生感兴趣或共同关心的材料。不论取材的来源为何,最重要的在于教材必须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符合社区的需求,以利于统一整体的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文明程度高,就能为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德育大环境,这无疑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四有”人才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莉.学校教育与社区关系研究评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8(06).

[2]黄秋生,杨广晖.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第4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目标 取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16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高中低段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目标,都无比繁杂。所以,小学教育界流行这么一句话:“数学教学内容简简单单一条线,语文教学内容模模糊糊一大片。”

1 现状分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教学开始追求“博”、“大”、“深”。

首先是知识面上的“博”,无论哪方面的知识,只要是与这篇课文相关的,都希望能尽量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因此语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变得无比宽泛。

其次是“大”,教学目标立意要高,恨不能从小学低段起,就把“语文”与“文学”、“文化”等“大目标”结合起来。

第三个“深”字最得老师们青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在公开课中,为了体现深钻教材、独特视角,非要领着学生往自己独到的甚至非常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方面去钻。学生先是迷茫,困惑,接着在老师的启发、诱导、暗示下,朝着教师所设定的方向去“猜测”老师要的最终答案。不用说,学生群体是非常聪明的,结果一般都皆大欢喜。但是,当听课教师为上课教师的深钻教材、独特视角、巧妙引导而喝彩的时候,可否想过这样的“深度”,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否适合,除了班上最好的那部分学生,其他学生是否真的接受了?

2 原因分析

我们往往把简单的教学目标变得很复杂,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地做加法,在反复读文本的过程中,觉得这里也是练的点,那里也是学的地,因此教学目标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取舍。在这样的思维下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难免过于宽泛和艰深,加之语文教学流行体验、感悟、揣摩、品味、语感、熏陶、感染等,更是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空泛。

3 对策与建议

太过繁杂、宽泛、空泛的目标显然在一堂课中是无法一一落实的。怎么处理呢?这就让笔者想起了“舍得”这个词。“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意思是只有放下一些东西,才能收获更多东西。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关键。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有大胆取舍,才能更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应当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对这些目标进行取舍呢?下面以北师大版二年级课文《风》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目标的取舍方法:

3.1 取本体目标,舍非本体目标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是长期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1]

在《风》课教学中,有的老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上‘画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果只看这一个目标的话,你会认为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美术课呢?显然,这个目标放在美术课上似乎更为恰当,这类目标就是非本体性目标。

我们提倡学科之间的适度交融,但是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引入了这些非本体性的教学目标,定会冲淡整堂课的语文味儿,会架空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的特性非常模糊,出现“泛语文化”的课堂。因此在教学目标中,首先而且必须要舍去的是这类非本体性教学目标。

3.2 取年段目标,舍非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定义比较清晰。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普遍出现“超标”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课堂教学更深、更透,几乎把小学语文上成了中学语文。因此,尽可大胆舍去,或者弱化、淡化处理。

例如《风》的教学,部分老师会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①转折句的训练,用“但是”、“可是”等词语练习说话。②结合句子“林木点头”、“风正走过了”等学习拟人句的特点,以及表达的情感,并尝试用拟人的修辞方式说话。但是这类大多是 “教了也不会”的目标,即使达成也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理解并迁移。而“找出文中句式特点,感受诗句整齐之美;结合朗读,找出诗歌的韵脚,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合‘谁也没有看到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的反复诵读,感受诗句采用反复的方式所产生的韵律美、节奏美”等目标则明显拔高了,完全可以淡化、弱化成“结合朗读指导,感受诗歌音韵美”即可。

也有一些教师为了教学的“扎实”和“落实”,降低教学要求,制订的教学目标低于学生现有的年段水平,如:“‘那’和‘哪’的读音及意思的区分;结合生字‘游’的教学,理解三点水偏旁所表示的意思,积累相关汉字”。这类目标也应当大胆舍去,因为学生在已经掌握。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原地踏步,没有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无法体现。

3.3 取具个性目标,舍非个性目标

文本的个性,就是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不同的地方,它特有的一些东西,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文本的“这一个”。它会因为作者的文风、文章的结构、文章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文体、甚至描写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例如《风》这篇课文是一首小诗,有诗歌特有的特点。小学低段的诗歌教学注重感悟,注重以读为本,不太提倡条分缕析。教学目标中的一些目标不太具有文本的个性,放在其他文体和其他文本中皆可使用。如下的教学目标就属于不具备文本个性的目标:①“但是”的意思理解和正确使用。②“颤动”意思,及其近义词,与“抖动”等词语的用法辨析。

如果把这类词语的辨析、理解和运用放入这首小诗的学习,反而会冲淡诗歌的意境,弱化诗歌的美感。因为这类词语属于常用词,建议把这类训练放到其他文体的学习之中。

3.4 取可测目标,舍非可测目标

课堂是具体的教学环节,一堂课实实在在的40分钟,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具体可测的。我们经常说,教学最好要让学生“踮起脚尖或者蹦一蹦才能摘到果子”。但是如果果子挂得太高,学生无论怎么蹦都无法摘到的话,这个果子的存在对学生来说就毫无意义了。同样,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当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也应当是“踮起脚尖或者蹦一蹦就能摘到的果子”。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们制订的教学目标过高,、过大,把40分钟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定为一堂课的目标。但是因为这个目标的不可测,究竟这些目标是否达成,也无人追问。在《风》这课的教学目标中,至少有这么几条是属于这样的“空中楼阁”:①通过字词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②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③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这些所谓的“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审美情趣”等等,并非是一节课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制订课时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类目标舍去。因为这类目标应当是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在通向可测目标的路上中实现的。

当然,教学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教学过程却是灵动生成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出现了学习障碍,或者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疑问。那就可以在适度的范围内根据课堂生成性的内容达成新的目标。我们始终要本着的一句著名的战略战术原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精兵简政”,才能对目标“各个击破”。

总之,我们都应当记住这个充满哲理的词语――“舍得”。只有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多。取舍之道如此,生活如此,教学也如此。大道至简,我们的教学本真就应当是简约而不简单。

参考文献:

第5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方法:随机选取社区糖尿病患者共60例,予以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比全组患者个性化教育前后的饮食运动、用药、检查依从性,对比分析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

结果:

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之后,患者用药依从度高45例,可15例,差0例,饮食运动依从度高41例、可17例、差2例,检查依从度高46例、可14例、差0例,个性化健康教育后患者各项依从度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P

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用药、饮食、运动、检查依从度,且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空腹血糖,综合效果显著,可行度高。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个性化健康教育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51-02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还可引发感染及多项功能病变,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糖尿病的康复治疗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患者在日常饮食、运动、作息、用药、检查及治疗方面全身心投入与配合,因而,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我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于两个街道14个居委会,下面设立4个服务站,管理总人数42249人,60岁以上5092人,对其中的60例糖尿病患者展开了个性化健康教育,综合效果显著。现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糖尿病患者共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58.9±3.4)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1.4±0.3)年;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16例,中学34例,小学及以下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相关标准,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后遗症、严重精神病。

1.2方法。

1.2.1个性化健康教育之前,予以常规健康教育辅导。向所有患者发放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册,定期举办健康教育座谈会与交流会,设立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栏,鼓励糖尿病患者积极学习相关健康知识。

1.2.2个性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向确立。通过问卷、谈话、调查资料等多种途径调查并分析本组所有患者基本信息及既往病史、饮食、运动、作息、烟酒、用药、体征、体检、治疗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1],根据具体调查及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实施:①个性化基础健康教育。针对性、分层次展开个性化的糖尿病基础健康知识辅导,详细、具体地告知患者糖尿病的起因、与环境及患者身体素质的关系、影响病情发展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治疗及护理原理及方案、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饮食及运动作息控制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病情恶化或产生并发症的处理方式、胰岛素及相关药物的使用方式、体检的重要性及主要体检项目等等[2];②饮食、运动、作息健康教育。结合患者之前的饮食、运动及作息习惯,有侧重点地指导患者纠正错误的饮食、运动及作息习惯;③用药及体检健康指导。指导患者规范用药,鼓励其适当控制药量,以避免大量药物摄入对身体形成不良影响,指导患者定期检查,了解病情以便更好地康复治疗[3]。

第6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一、用名言、故事导入课题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了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每次新课前,都要认真钻研教材,看看材料本身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根据材料中相关的人物,紧扣材料内容,用名言或故事导入课题。

二、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每逢节假日,都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把节假日的名称告诉学生,或简要讲解一些节日的由来(如April Fool’s Day,Christmas Day)。这不仅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也补上了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教学,从而通过文化差异比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三、用口诀帮助记忆,提高学英语热情。

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常让学生迷惑。有鉴于此,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对初一学生讲“be”的用法,记口诀:I用am, you用are; 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教师只要常收纳,多积累,勤总结,口诀就会涌涌不断,教学也定会趣味横生。

四、运用图片,直观教具、实物等创造情景、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变抽象为直观

人在思维的时侯都是用语言来进行的,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在没有掌握该语言词汇的时候,非直观性情景的学习思维过程总是以其母语来进行的,即间接思维(先经过汉语,在理解英语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不受其母语的干扰,可变抽象为直观,教学可运用图片、直观教具、实物(梁书广)等创造情景,图片、实物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同学接受和领悟快。

五、利用简笔画,使语言活起来

英语教学中,我认为简笔画是使语言活起来的一种好方法,其幽默、栩栩如生的画面,常令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一下便集中在有趣的画面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有利于促进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深受学生的欢迎。简笔画有助于课文的整体教学。具体做法是,讲每篇课文前,根据课文内容,编绘一组简笔画。讲课时,边画边讲。遇到生词时,多勾勒几笔,达到了视听的目的。之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图画和重点词语(每张画都有几个相应的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所听到的内容,从而达到使学生张口说话的目的。由于简笔画为教学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语言情景,给学生创造了听、说训练的机会,还能减少和不使用母语,因此,有助于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提高听说的能力。

六、自编短剧,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要“学以致用”,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为此,每节课,我们都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具体做法如下:上课前,由当天的值日生(两个),先用英语作Duty Report.内容有:星期、日期、出席情况、天气等。(未学到的项目可适当删减)。然后由这两个值日生,或者他们再邀请别的两三个同学一起,表演他们课前已编排好的短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需要运用已学过的类型。之所以这样做,为了复习旧课,而这种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避免了让学生紧张得窒息的提问复习法,而收效却远远超过后者。

七、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创设出许多学习英语的语境,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个环节,都会起到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以图、文、声、像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乐学情趣,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贴近日常学习、生活情景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运用。

第7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 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 情境交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作为激发教学活力、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英语教师应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出发点,通过创设情境交融的课堂氛围突出中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激励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融入知识的海洋,在学生的主动认知和积极思维中实现英语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以新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中学各学科必须重视的教学要素,也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追求所在。一节课犹如一部戏剧,导入作为“教学大戏”的序幕,能否抓住学生情感的中枢,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对于教学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敏感性不足,课堂导入方法是否新颖、刺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中学英语教师要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形式,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This is my sister(Period1)”时以一个家庭照片的幻灯播放导入;教学“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Period1)”时以英语儿歌The more we get together,the happier we’ll be导入;教学“How do you get to school?(Period1)”时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关于交通规则的相关专题片再放导入。这样的导入增强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新鲜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形成教学。

二、以艺术的课堂授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授新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发挥课堂授新艺术是实践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1.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换位意识,在全面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学习要求和学习范围,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2.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调节课堂节奏,让课堂迭起。如学习“Do you like bananas ?”时,可介绍世界各地稀奇的水果和蔬菜;学习“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时,可启发学生通过联想进行相关事物比较。

3.要积极应用多媒体网络手段,将枯燥的英语知识衍化为直观、生动视频或画面,增强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和趣味性。如学习“Why do you like pandas?”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料,展现一些珍稀动物的外貌特征、习性以及面临的处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动感的知识呈现中形成真切的客观认识。第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英语知识及应用比赛,通过同学间你追我赶、拼搏向上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

三、以互动的课堂探究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中学英语教师要构建与时展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而能动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开放民主的研讨与探究,通过互动的课堂探究活动丰富学生认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Period1)”时,我们在学生通读教材,初步掌握了知识内容要点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下列问题探究:听对话,分析判断1b中句子的正误;谈论节日特色,学习句型What do you like best about…?I like/love…I think that…;听录音,结合2a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并填表格;利用2a、2b中的信息自主开展分角色表演。有问题做依托,学生议有纲,探有目,在互动的课堂探究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较好地掌握了英语知识,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激励的课堂评价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收官之举,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教学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要按照新课程“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的要求,尊重中学生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在全面掌握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爱好、学习状态、意志品质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本着激励、欣赏、期望的原则设计目标多元化的、富有积极情感的评价语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上的点滴进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巩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英语学习过程的和谐性,完美地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

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谙新课程理念,时刻关注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取向,在不断反思、总结和创新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吸取语用知识、认知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较高境界。教育即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是一种教学途径,能激发一部分人的学习兴趣,促进乐学。但是贴近生活的教学未必能改变所有人的厌学情绪,未必适合所有的社区教育课程,也并非是唯一促进乐学的教学途径。

其一,只有生活,没有知识、素养、教育理念为核心引导的教学不能促进乐学。目前社区教育中也存在只注重生活教学导向单项引入的现象,将课堂变成了纯粹的生活活动、生活讲堂,缺乏核心的知识牵引,对学员来说他们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与社区教育,而是抱着聚会等游乐态度来参与,本质上是游戏休闲的心态,并不能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乐学情结,也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素质素养。以贴近生活为教学导向不能排除其他的因素,贴近生活只是作为课程设置的一个切入点,我们还应在教学中兼顾其他方面。

其二,贴近生活但未贴近课程主题的教学不能促进乐学。社区课堂更强调带给学生幸福感,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贴近生活的教学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教师备课不深入, 走上讲台从生活现象的角度东拉西扯、架空教材、脱离课程、漫无目标, 学生越听越糊涂, 无所收获, 造成学生人心离散、反而厌学。还有一种情况是眼花缭乱的生活案例的设置和课程脱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未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就没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贴近生活的教学要和课程目标相得益彰才会有效果,才可能促进乐学。

其三,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贴近生活的教学,此类课程无法通过生活教育促进乐学。社区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主要有素质教育类、技能培训类和休闲类。社区学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自的生存环境与所需知识各有不同,因此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社区教育有些内容并非来自生活,比如有些白领想借助于社区教育的平台提升某方面技术技能,提高某方面理论认识,浅显的生活教学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活教学未必能博得他们的眼球。又如社区教育中的绘画班如果只是简单的带着学员领悟大自然中的生活之美,而不注重练习绘画基本功,学员们不会在其中找到乐趣,反而会因为看到美而无力完成作品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课程体系应实现多元化,发展个性化课程,采用适合的途径真正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贴近生活的教学只能是其中一种教学途径,未必在社区教育所有的课程中都能促进学员乐学,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要分析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创造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方法因课制宜教学才是促进乐学的有效途径。

第9篇:社区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育社区化;青少年学生社区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终身外语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168-05

长期以来,学校外语教育因其具有特定的教学场所、明确的教育目标、规范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学校外语教育,无论是基础外语教育还是高等外语教育“费事低效”、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贤达之士尤其是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外语教育特有的封闭性、知识传授的单一性以及实践教学开展的局限性,致使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外语能力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学生借外语学习提高交际能力的需要,甚至导致社会对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必要性产生质疑。显然,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倍受关注,探索外语教育改革新举措成为新时期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外语教育社区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就在国际社会中得到认可。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和世界快速发展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事实上,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终身教育发展战略和纲领性文件,以此推进终身教育的理念向现实发展。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此外,《教育规划纲要》前瞻性地提出了“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初级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都能终身学

习的社会,其最终目标是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可见,《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

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建立新的教育结构和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原则,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空间。实现“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战略目标要求各类教育体系相互衔接沟通;努力开展继续教育的同时,加强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设。外语教育社区化是实现“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战略目标的策略和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在各类外语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在各类外语学习群体组织的协作下,构建终身外语教育机制。这一目标和“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战略目标完全一致并相互吻合,形成逻辑上的包容关系,促使终身外语学习的理念走向现实,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外语教育提供途径。外语教育社区化能够在构建终身外语教育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其特有的效能,顺应国际社会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中国科教兴国教育战略方针的需要,是实现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策略和途径。

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外语教育社区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相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明确规定课程结构增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语教育社区化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条件,特别是能够为渗透到英语学科学习中并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组织和实施办法。

同样,《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除参加校内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此规定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的需要,促使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英语师范生能够成为高等外语教育新课程的构建者和实施者,也能够成为基础外语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者和实施者。外语教育社区化有利于大学生将英语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体现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外语教育社区化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有借鉴作用。

二、社区教育与国内外社区外语教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