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第1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83―03

胡壮麟教授在他的《英语教育自选集》一书中提及“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功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1]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有组织、有益于英语学习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有效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大有裨益。

近年来国内第二课堂的发展得到重视,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广受学生欢迎。然而,关于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专业优势,开展有专业院校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考则少之又少。本文从动机理论出发,探索借助于符合中医院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传统文化开展有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可行性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和欲望,研究界将其定义为对于目标的一个定位,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能源。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便推动着人们去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动机。学习动机不是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因素,是学习者激励自己达到英语学习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包括学习英语的社会目的和需要、学习英语向往交际的需要、应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等。教学中英语学习动机可归纳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态度、兴趣等。”[2]

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学习产生动机,动机又反过来推动学习。因此,激发和维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对于最终的英语语言学习的成功很重要。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特定环境下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十分必要。

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其中内部条件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和目标结构、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外部条件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应当在分析学习动机形成因素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首先,教师应当了解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专业需求、未来发展方向等,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适当的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学习动机的激发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跟教学活动同样重要。

二、中医院校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目前来说,中医院校的外语教学跟国内其他院校从本质上几乎没有区别,不同之处仅在于高年级阶段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决定了中医院校的教学对象在英语学习上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

中医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高考外语成绩未必很低,但应用能力相对较差。有些省份或地区的高考不考听力,导致了部分学生听力及口语水平远远落后于平均水平。而且,学生进校后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经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是中医工作,不出国发展,基本上不需要使用英语,因此他们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仅局限在通过四六级,不影响拿学位证即可。对他们来说,大学的英语教育跟高中无异,都是应试教育。

学生对英语认识的偏差,对未来职业规划的不清晰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便成了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学生来说,英语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或取得学位证书的敲门砖,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要使自己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得到提高,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运用英语。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应将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2.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高教司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各大高校开始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并相继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相关活动。英语第二课堂作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到“以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4]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第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形式上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重在知识的输入而没有足够时间让学生输出,内容上也必须依照大纲要求进行且受到教材的限制,学生难以在课堂学习中满足个人不同需求或发挥个人特长。

再者,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环境。第二课堂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磨砺意志,展现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1.传统文化教育在医学院校中开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成型和发展的基础,中医学的经验和理论蕴涵着千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因此,从更广泛定义上去认识中医学,将中医置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对于了解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医史文献中的深奥医理,深刻领悟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还能帮助学生培养中医思维习惯和中医思维方式,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身心道德修养,从而成为具有“大医”精神的未来中医学人才。

然而,刚入校的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比较缺乏,原因是大学之前的教育以现化教育为主,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重视,致使学生未能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校之后,由于没有适宜的文化氛围及教师的专门指导,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无法给予足够重视。离开了传统文化中中医所依赖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和自然辩证法,学生往往感到中医深奥难懂、虚无缥缈。因此,中医院校应加大传统文化教学的力度,努力营造适宜的中医学习环境。

2.传统文化传承在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周运清部长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当代大学应该摆脱纯粹功利性,甚至是工具主义理性困惑。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展潮流的同时,更牢记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更应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5]文化的传播是整个大学的责任,英语课堂一样可以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急需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学生学好英语便可以向西方传播中医药文化,大量宝贵的中医资料也需要有专业知识且通晓英语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翻译成英语,向全世界推广。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普遍偏西化,多年来大学英语的教学一直在传播西方的文化,对中国文化涉及较少。大多数学生接受两年的大学英语基础教育之后比较了解西方的基本习俗和文化,对中国文化却苦于用英文表达,这也反映了目前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忽视的事实。用英语来学习跟中医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对文化的学习又是对英语的提高,比较容易激发中医院校学生学习的动力,可见,在中医院校开始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在第二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几近空白,英语教学过于偏西化。“现有的教学大纲还没有把用英语表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课, 学生在现行教材中几乎读不到、也听不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述”。[6]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不益于培养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更为不利。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补充传统文化知识,然而课时、教材等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文化的教学只能更多地借助于第二课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医院校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或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营造良好的中医学习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有兴趣有能力的老师可以尝试编写选修课教材试用,将传统文化英语课规范化、系统化。此外,还可以辅以其他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校园英文广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栏、充分利用学校调频广播每周定期播放文化节目,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中增加文化学习的内容,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学年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甚至可以利用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等网络媒介,让学生在校内和校外都可以在英语环境中学习传统文化,领会中医的深奥精髓的同时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努力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五、结语

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中医学扎根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在全世界的发展。中医院校的学生有其专业优势,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医国际化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向世界推广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修养,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以及用英语将中医理论和经典著作传播至西方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有趣,既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满足学生学习中医应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因而成为一种将两者的学习结合的有效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中医的国际化将是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 中国外语, 2004 (02).

[2]张立坤,田永营,王雪敏. 对中医药院校培养学生学习及应用英语能力的探索[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0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徐艳甲. 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形式[J]. 时代文学,2008 (03).

第2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体系 第二课堂

一、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这两种渠道。第一课堂是按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培养方案上的规定,由学生选择或教务部门统一安排、由相关的任课老师讲授并进行考核的教育形式。第一课堂教育重点在于系统地传授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同时侧重于知识的理论性,它主要体现了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是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以提高其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各种活动,它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和活动的空间,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综合能力的锻炼。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是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而言,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因素。

相对于第一课堂教育而言,第二课堂教育具有内容丰富(包括了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勤工助学等六大类内容模块)、参与主体自主性较强、形式灵活生动、实践性与社会性更强、教育资源丰富等优势。

大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能不断提高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使意志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可以在自愿参与的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思维与情操的陶冶,从而提高个人思想政治修养,并且能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

实践证明,第二课堂活动本身所内涵的基本特性使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能够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都决定了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得以实施和实现的有效渠道。

二、高校第二课堂的问题分析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高校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虽然已经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了它一定的积极贡献,但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在组织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笔者认为它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第二课堂建设思想需加强统一

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学校、学院的各部门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部门间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配合程度不够,第二课堂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各级团委、学生工作部或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唱独角戏,而其他部门缺乏积极支持和配合的意识。

(二)第二课堂活动数量多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我曾经所在的学院而言,每学年除了开展校团委部署的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文化体育、学术讲座等活动以外,还要结合自己学院情况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加之学生会和二级社团自发组织的活动,每学年平均有30-40项。在这些活动中,有部分活动举办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履行相应的职责或任务,有的活动盲目参照其它学院并没有真正注重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故而活动的参与数量与质量不高,没有真正达到活动的初衷和目标。同时,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联系性不强,很多活动偏重于文体娱乐性,结合专业的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欠缺。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含量也比较低,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和募捐上。寒暑期社会实践也是停留在形式上,很少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不够

很多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涉及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活动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但是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远远不够。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激励措施缺位,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受到“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思想的影响。

(四)学生社团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大学生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社团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我国高校社团虽然很多,但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社团的建设力度不够,部分社团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社团有其名无其实。

三、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克服第二课堂所面临的现实误区与不足,笔者认为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联系原则

即要正确处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一是第二课堂必须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如果没有第一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就盲目进行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是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三是第二课堂侧重点是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实效性原则

即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与学校、学院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与不同学校、学院、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第二课堂紧密围绕素质教育体系五大内容开展。

(三)人性化原则

即充分尊重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自愿和兴趣,使其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环境。同时,将人文教育贯穿第二课堂活动的始终,第二课堂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为目标,而具有人文精神是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是第二课堂培养目标之一。

第3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学分制

一、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课堂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3要求在第一课堂以外参加的社会实践、思想道德、公益服务、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经校团委复核,教务科研部审批后被授予的学分。开展第二课堂学分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广西科技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凡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授予第二课堂学分的范围如下表:

对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经济管理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如下:

大部分经管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还没达到4分的标准,这说明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分的活动,导致认定的学分不够。第二课堂学分4个学分中,“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占了1.4学分,“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占了1.5学分,“社会实践类”占了0.3学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占了0.4学分,“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占了0.4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学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和“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上。结合经管系2011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统计的数据,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类”都是0.3学分,而且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与“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以及“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的学分差距都不大。学生们第二课堂学分的差距主要就在于“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上。大部分学生第二课堂学分不达标就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不够。事实上,“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也是最难获得的。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机会较少;相对来说,经管系开展关于科技类学分的讲座或活动比较少,而且经管系的学生人数是全院里最多的,开展的活动也很难顾及到那么多的同学。因此,大部分同学的“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学分都很难达标,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

二、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与实践方法探讨

(一)加强领导,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科学地调整各类小项在第二课堂学分中的比值。

(二)实施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

(三)多开展与经济管理系各专业相关的活动,多开展有关科技类的学分活动。

参考文献:

第4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第二课堂教育 应用型人才

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在基础理论的教育方面并不落后和薄弱,但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却有一定差距。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由过去的主要重视第一课堂教育逐渐转变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并重,以期努力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互动、互补互融的效果。第二课堂教育以其内容的新颖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参与的实践性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校企结合办学是民办高校主要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不同于精英式教育,又与大众教育有一定的区别。生源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教育手段和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在第一课堂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无疑是很好的选择。第二课堂教育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续,对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服务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就需要加大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

一.什么是民办高校第二课堂

所谓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指民办高校学生在传统的第一课堂之外,通过参加有组织的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以实现自身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它是一种综合理念,能够将学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实现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统一;它也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或者沟通机制,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与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工作;它还是衡量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准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风向标。[1]

第二课堂是建立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的,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如果把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依据教学大纲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么第二课堂则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广泛,是对教材之外的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不拘泥于教室,实验室、家庭、企业公司、社会等都可以成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场所。

二.第二课堂教育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中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民办高校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第一课堂重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思考不同,第二课堂提倡学生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民办高校的学生能够将第一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与潜能的发挥;第二课堂提倡自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自身特点、个性、优劣势的基础上施展才华,寻求创新;第二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才能的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2]

2.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竞争能力的拓展

第二课堂经常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在活动过程中,民办高校学生们需要进行分工与协调,需要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各种团队,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合作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基本的素质本身就是民办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基本素质,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3.第二课堂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

第二课堂作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有着不同于传统的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它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借助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这个有利载体,不断冲破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

4.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对第一课堂重视理论而言,第二课堂更重视实践,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体会社会、生活、人生。第二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总之第二课堂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把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被动转为主动[4],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服务企业需求的双重任务。实现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服务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途径与方法进行:

1.大力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指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织社团,开展系列活动。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等实践活动能力,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它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首先要团委组织筹建或者学生个人组织申请成立。其次需要团委进行指导与管理,以维护社团活动的有序进行。最后需要学生负责人负责日常活动的开展,以促进社团活动的发展。

2.举办学术文化活动

由于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这类高校往往在学术文化活动方面比较薄弱,而学术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在这类高校中大力开展学术文化活动。通过在这类高校中举办学术文化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检验自我和展示自我,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促进了第二课堂教育的发展[5]。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去,鼓励学生走出去,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载体,联合企业进行参观、实训、实习等实践形式,以教学空间、教学形式的变化来达到扩展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通过这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联合企业输送了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进行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提前进入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中进行科研训练,更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有目的、有方法地指导学生,使学生了解科研理论与实验技能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同时了解企业所需和自身不足,适时调整自我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民办高校作为社会力量办学的载体,在第二课堂教育上有着自身特色和先天优势,一方面体制较为灵活,便于掌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投资方一般是实力较强的企业,有能力为学校提供较好的条件和支持。新时期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支撑,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红生.陕西省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价值工程.

[2]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张欣.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教育文化,2004(4).

[3]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创新人才培养[J].商业时代,2008.

[4]孙丽姗.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

第5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一、研究目标和意义

目标是行为的导向,意义是为结果负责,两者都不容忽视。

(1)研究目标对社会多行业的英语需求进行全面考查和分析,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心理,结合英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特点,分析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第二课堂形式、内容和组织方法等,探索英语技能课外培养的有效建设途径,做到既巩固学生第一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又提高其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水平,实现学生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有效提高英语能力以满足实际工作生活的需求。

(2)研究意义把就业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其宏微观建设,将会填补学术界习惯进行学校英语第二课堂单方面研究的空缺,对英语第二课堂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它在实践上有以下指导意义:①提升学生实践英语的机会:针对学生各自的现有英语水平,实现学生就业导向型英语的实践性,弥补第一课堂英语的局限性。②确定英语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模式:根据大学已有的英语第一、第二课堂的现状,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需求,明确英语第二课堂的新模式。③研究并实践学生就业导向型英语技能的检验途径:研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校内外应聘或实习”的途径来检验学生就业英语的技能;实践英语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发展符合社会英语需要的高素能人才。④建立科学的管理:结合师生的特长和兴趣,合理地系统组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设立导师制,使第二课堂建设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主要内容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能力要求的调查研究:调查社会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对英语的各种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评价、期望及建议;对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完成岗位群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英语技能进行分析研究(。贺晓兰,2009)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对现有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形式和形式比例、具体内容、组织方式、受益学生量、长短处、就业导向性体现、最终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为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提供现状依据。③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设置研究:依据高校的硬件、软件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研究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设置,以“语言表达”、“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证书考试”四个板块为依托模块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④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法研究:研究满足就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同形式的具体内容;建立突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标准;探索适应学生英语技能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方法,实施责任设岗、工作量化,建立英语第二课堂“总负责人—专项导师—辅助人员”的责任落实设岗、工作规范量化的活动安排体系。⑤就业导向型英语技能的检验途径研究:根据重视英语技能的就业岗位,建设检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校内模拟或社会现有的招聘或实习基地;探索利于学生英语技能培养的模拟或实际工学结合途径。

(2)基本观点①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必要又可行,可以组织全方位的活动、建立科学的活动体系、设置板块式的英语俱乐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等把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好。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既巩固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又拓展提高其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技能,促使其英语综合知识能满足就业岗位中的实际需求。③要让第二课堂的组织转让和参与者都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以创新教育的理念武装头脑,紧扣“就业导向型英语素能培养”这一主题,建立合适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让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走向规范化发展之路。④需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来设置和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活动全过程中贯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原则,组织各种就业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来使学生大胆质疑与探索及发展创新思维。⑤设置活动时应加大第二课堂的覆盖面。大学生英语基础、年级层次、兴趣爱好、时间分配等方面均可能有差异,争取每个学生都有大概相等的第二课堂参与兴趣和机会,可有针对性地让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各学科结合起来让他们都得到就业导向型英语综合能力的最大发展。

三、研究思路

通过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并借鉴国内外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技能方面的优秀成果,调查社会单位对英语的需求和学生第二课堂英语活动的现状,比较高校已开设英语第二课堂不同活动的联系和区别,分组观察追踪部分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并分析总结不同活动对他们英语技能的不同影响,结合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来亲身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英语活动,通过采访或问卷调查来测验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英语水平、动机及就业期望等方式,分析并归纳有关信息,为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准备线索,以“行动—考察—反思—改进”的轨迹来探索该体系建设的策略(。肖池平、张小青,2007)其中,确立50个学生为两个学期的实验对象,有指导老师进行系统指导和监督,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进行实施,认真记录并监控他们在第二课堂英语活动中的详细工作,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后形成书面资料;同时通过文献、调研、行动、测验等方法为归纳总结准备资源。实验2个学期结束后,进行项目实验小结和阶段验收,整理、分析、综合前期准备资料,对本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不断完善详细方案,形成初步研究成果,邀请专家共同研讨。然后推广并验证前期的研究成果,获取第一手资料。根据推广情况,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评,并针对广泛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整改。

四、小结

第6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1、明确第二课堂舞蹈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舞蹈是表演性艺术,其所具有的审美性与艺术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舞蹈教学使以严格、严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能力。而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向使得其舞蹈教学更多的侧重于学生舞蹈审美能力与舞蹈兴趣的培养,为学生培养终身性艺术爱好奠定基础。现代第二课堂的舞蹈教学应明确教学目标,以此实现第二课堂学生舞蹈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作为非专业性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课堂的延伸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第二课堂的舞蹈教学应将学生兴趣培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的。

2、第二课堂舞蹈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与舞蹈兴趣的培养

2.1以舞蹈赏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舞蹈兴趣。针对第二课堂舞蹈教学的目标与目的,现代第二课堂的舞蹈教学中应以舞蹈赏析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舞蹈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舞蹈表演形式开展第二课堂的舞蹈赏析。利用多媒体技术舞蹈播放中的慢近、暂停等功能对舞蹈表演进行分解讲解,以此提高学生对舞蹈表演题材、内容、中心思想以及表现形式的了解与理解。另外,在舞蹈赏析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第二课堂学生缺乏舞蹈基础的现状进行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舞蹈表演形式、基础技能、基础知识等教学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艺术审美培养奠定基础。

2.2注重学生基础艺术修养的培养,实现舞蹈审美能力培养目的。针对第二课堂舞蹈教学需求,第二课堂舞蹈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基础艺术修养的培养。从文化知识积累、舞蹈理论基础以及舞蹈作品基本特征、历史文化背景等内容的教学入手,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同时,通过舞蹈基础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舞蹈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美感的体会。使学生能够根据舞蹈艺术表现特点了解舞蹈艺术与舞蹈背景的关联,从审美角度出发进行舞蹈的赏析。例如:通过芭蕾舞、朝鲜舞、新疆舞等舞蹈形式的表现特点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舞蹈赏析过程中,通过舞蹈特点、音乐特点了解舞蹈表现内容,提高舞蹈审美能力。

2.3以优秀作品观赏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与舞蹈兴趣。优秀的舞蹈作品是创作者以自身的文化修养、生活体会、社会背景理解等为基础而创作的作品。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代表其创作历时期的人文文化、能够体现舞蹈形式的民族与文化。在舞蹈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舞蹈教室应加强优秀舞蹈作品、名品的赏析教学。通过优秀舞蹈作品的教学使学生提高观赏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舞蹈美学的兴趣。

2.4c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通过基础动作的训练、单一动作美与艺术的结合等使学生在镜面内观察自身动作、体会音乐与动作的关联,进而实现学生舞蹈美感的理解。通过基础训练、音乐与动作的联系等体会舞蹈艺术形式空间运动美感与音乐美感的结合,实现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意识的培养,实现学生舞蹈审美与兴趣的培养。

3、关于舞蹈第二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探讨

在舞蹈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学生审美能力与舞蹈兴趣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注重其教学的注意事项,以此避免舞蹈基础动作训练枯燥影响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针对第二课堂舞蹈教学非专业性教学的性质,以舞蹈赏析为基础、以舞蹈基础动作训练方式的改进为重点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与兴趣、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实现第二课堂舞蹈教学目的。针对第二课堂舞蹈“赏析教学”与“美感训练”的重要性,舞蹈教室还要加强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从舞蹈美的认识、理解入手,将舞蹈美感的把握与表现作为培养重点,注重非专业性舞蹈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兴趣培养与审美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实现第二课堂教学目标。为了避免舞蹈基础训练过于枯燥对学生舞蹈兴趣的影响,在基础动作训练中,舞蹈教室应注重训练方式的改革。以兴趣培养为中心的动作训练方式为中心开展基础训练,实现第二课堂舞蹈教学目标。

第7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 活动平台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

第8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 职业中学 必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中学第二课堂的开展,有无必要,该如何进行,是否有章可循,值得探讨与研究。

有人说,职业中学的第一课堂就是普通中学的第二课堂,因此,不存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分。但是我认为,他们只说对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职业中学实质的一面,职业中学的本质是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劳动力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使职业中学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单靠第一课堂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职业中学中开设第二课堂,对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横向渗透、纵向深入,历练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技能型、实践型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譬如,一个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倘若能在第二课堂又学会了摄影、绘画、家电维修等知识和技能,那么他就可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绘画技能提高自己专业的发展,在就业中,就具有多种渠道,适应社会的选择。从这个层面来说,职业中学开设第二课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职业中学第二课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多层次、多技能的人才,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个指导思想,结合近几年我校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对职业教育第二课堂的一点看法:

一、职业中学第二课堂的活动方式及内容

1、成立适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小组。如家电维修、护理、书画、礼仪、摄影、烹调、服装、篮球、唱歌、舞蹈等。这些活动集中了一大批有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有利于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使整个学校显得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

2、搭建一个个平台,展示学校技能教育与社团活动的成果。如定期举办各类型竞赛、展览。竞赛内容包括各种专业技能操作比赛、书法、作文、歌咏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大显身手,尽情展现自身素质和才艺,在激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主动联系邀请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学校举办科技讲座或进行操作表演。这将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人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职业中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遵循的"四个坚持"

1、坚持以兴趣为主。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它与第一课堂的不同之处是不能强求学生参加某一项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达到学生热爱学习的目的。

2、坚持实用性、有效性。兴趣活动小组的设立与教学内容要坚持从实用的观点出发,小组的设立既要考虑专业间的相互渗透,又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坚持体现广泛性。职业中学的第二课堂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4、坚持自己动手、主动参与。要让学生通过参加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把动脑与动手、探索与实践、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为使职业中学第二课堂持续有效地开展,还要做到"四有"

1、有组织、有领导。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第二课堂指导小组,对第二课堂进行具体指导和安排。辅导的教师要树立技能意识,注重发展,着眼未来,重视素质教育,要精选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形式,要以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来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效率,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特长的平台。

2、有规章制度、措施、方法等的详细的规则。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奖励机制和运行机制,如对成绩的奖励措施等,要制度化。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表彰奖励。可以将课程安排在课程表上,计算教师的工作量。

3、有目标和计划。辅导老师要制定出教学计划和总体目标,并有实施计划的教方案。要精选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以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来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效率,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舞台。

4、有物质基础。对于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需要的设备、场地、资金,学校应本着因陋就简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做好学校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类设备设施的供应、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使用价值,以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第二课堂与其他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1、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第二课堂活动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身心愉快,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在搞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对第二课堂认真备好课,做好演示实验。

2、第二课堂与班主任的关系。班主任是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在学生中起纽带作用。班主任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加强组织管理,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活动与学习的能力。还应该多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3、第二课堂与科任老师的关系。要使第二课堂成为精彩的第二课堂,离不开老师引导和安排。大部分科任老师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第二课堂,因此需要科任老师的热情支持。

4、第二课堂与家庭的关系。譬如,烹调小组、服装小组的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了专业理论后,要把理论知识吸收采用,就要多练,动手自己做,但由于学校受到财力和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这就需要家庭的配合和支持,由家长买材料,给学生实验。

第9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英语应用能力;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5-02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存在课时紧张等问题,导致英语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听说及交际能力进行系统训练,这样同学们的英语综合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出现了读写能力强,听说能力差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们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听说能力尤为重要,在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功能外,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有效课余教学模式,对于同学们的英语应用交流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2000年,国家教育部就这种情况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提出:在加强大学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交流能力。

一、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及其意义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与现代教育理念及实际需要相吻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大有裨益。

(一)第二课堂能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第二课堂不仅仅延伸和补充了第一课堂的教学,而且还有效地衡量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并巩固了学习成果,将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应用能力。如今的英语教学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将应试教育转变为应用教育,故学校的教学不仅仅从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变,还从教学手段上进行改变,将以往的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现在的第二课堂教学不断地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二)第二课堂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需要

尊重个体化差异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突破这种集体受教育的形式,因为我国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人数多,教师资源少,一对一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大课堂上无法实现。久而久之,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每个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得不到均衡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日渐参差不齐,差的地方仍然差,强的地方也得不到进一步提高。然而第二课堂我们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第二课堂是以同学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同学们喜欢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学习和实践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三)第二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第二课堂可以针对第一课堂的课时短、内容有限、训练不足等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为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题材进行听说训练,并且可以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交流,这样英语的情景应用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说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相得益彰。我们既应该重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又要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将第二课堂搞得有声有色,成为应用基础知识实践基础知识的战场。由于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灵活,内容广泛,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的素质,对第一课堂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有益补充。

二、目前高校英语第二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二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重视课堂教学,而第二课堂虽然被提出来推广,但是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疏于重视,没有真正好好的开展。例如,英语协会、英语剧团等,这些组织普遍缺乏组织性,没有教师的指导,只是有一些英语爱好者参与,而那些英语不好的同学通常不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参加的人慢慢减少,最后活动也就无法继续进行。

(二)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及经费支持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一样,同样需要教学设施和教材音像等资料,但是当前我国教育经费紧张,无法为同学们提供足额的经费去满足第二课堂的需求,使得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受到了很大阻碍。

(三)第二课堂缺乏必要的测评体系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和评估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效果。所以第二课堂的测评体系是目前第二课堂开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安排

第二课堂通常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和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组织纪律性,更谈不上完整的计划,合理的目标,有效地检测,系统的评估。故老师应该对第二课堂予以重视,妥善组织和安排第二课堂,争取让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效用。

(一)教师应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第二课堂

为实现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老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并在组织过程中发现和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目标,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带领学生做好互动,让同学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同学之间更加和谐。

(二)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丰富多彩,教师可和学生一起组织各种各样的感兴趣的活动。例如,周末可组织英语角,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具体操作: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相关图书来组织材料,以免在活动时无话可说。英语角不仅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英语知识专题讲座,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了解西方文化,减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中西方文化有差异,跨文化交际等主题讲座可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习俗和文化,避免交际过程中出现因文化差异而导致尴尬的局面。

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包括英语角,还有很多其他活动用以借鉴。如:英语广播电台,让同学们当广播员,每天定时为大家播放英语新闻、英文故事、英文歌曲等等。还可以组织同学们成立英语社团,如话剧团,定期组织同学们排练英语剧目,老师还可以帮助同学们组织英语晚会,以调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第二课堂测评体系

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测评体系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至关重要,这可以评估出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找出第二课堂组织和操作的不足。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新型的、动态的、评价模式,将第二课堂英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指导和调整学生们在第二课堂中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英语第二课堂和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整体的两个方面,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能力的不同分工。因此,在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为他们以后的就业生活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豪,王志军.创设英语第二课堂实现“以学促管”——创新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