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社区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案例

第1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1.学生能主动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呈现;

2.学会合作学习的方式,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活动的开展;

3.学会写计划书,制定行之有效的活动计划;

4.能自觉维护社区形象,形成建设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将要呈现的资料,老师准备计划书表格、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前,陈老师把我们以前开展“我为城市添光彩”活动的一些图片资料制作成了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有些什么想说的吗?

生1(慷慨激昂地):长沙近年来的变化是日新月异,我真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护好长沙,让长沙的明天更加美好。

生2:是的,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城市,这是我们的责任。

师:你们说得真好。今天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策划。(板书主题)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制定出下一轮活动计划,这样可以更好地参与活动。这个学期,我们继续开展了“我为城市添光彩”活动,大家肯定有一些体验和感受,还应该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下面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一起交流交流吧。

二、汇报交流

环境组代表发言——

生3:我们上街调查时发现大街上垃圾随处可见。(出示照片)我想你们一定觉得触目惊心吧。长沙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不足。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市民们引起重视。

生4:人们不光在大街上乱丢垃圾,有的还从家里的窗户直接往外丢,造成极不好的影响。

生5:我们做了一次调查:假如你在赶时间的时候发现有人随地乱丢纸屑,你会怎么做?我们采访了30人,结果只有13人说会提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市民的环境意识还有待加强。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要选择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吗?

生6(抢着说):因为我们都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改变社区的环境,也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整个社区。(掌声)

师:说得真好。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6:当然,我们发现了不足,但是大部分还是好的。一天清晨,我发现环卫工人一大早就在清扫马路,为长沙的美丽而辛勤劳动,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活动让广大市民自觉维护好环境。

师:你们说得句句在理,不愧为环境组!

交通、语言组代表继续发言——

生7:我们在一次上街调查中发现好好的地下通道却没一个人走,觉得很奇怪。我们采访了一个清洁工,她说:大家都赶时间直接走大马路去了,地下通道时常有水、泥,大家都不愿走。

生8(补充):从这件事,我们发现人们的交通意识淡薄,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重视得不够。

生9:像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在调查中,我们正好看到一位阿姨横穿过马路,于是采访了她:在过马路时,你会走斑马线还是横穿马路?阿姨马上说:我是一个老师,怎么会不遵守交通规则呢?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想问在座的老师们,你们是不是也和她一样呢?(掌声)

师:你们汇报的现象很有代表性,不过你们不是交通组吗?为什么还选择了语言呢?

生10:虽然它们两个并没有多大联系,但是我们大家对语言方面特别感兴趣,所以又选择了语言。

生11:语言方面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长沙人特别爱说脏痞话,爱斗义气。我们真希望社区的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些,树立良好的长沙人形象。

行为组的代表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汇报——

生12:大商场里有一种自动售报机,报纸每张0.5元。这区区5角钱,有人竟然拿了报纸就走。这可是为我们自己提供方便的呀,人们的素质怎么这样呢?

生13:大家看,(出示照片)这是一个公用电话亭,上面的“牛皮癣”让人吃惊。

生14:在糖酒会期间,我们周围处处是堆积如山的垃圾,特别是糖酒会现场更是让人难以想象,广告纸、宣传单到处飞扬。可是,韩国在召开奥运会期间,在大街上仍然看不到一丁点纸屑,这是为什么呢?

生15:应该是人民的素质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影响社区,提高人们的素质。

大家激发了共鸣,纷纷发言。

师:大家都谈了很多,发现了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可是,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16:我们不能再停留在调查阶段,应该落实到实践中,为社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掌声)

三、活动策划

师: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接下来每个组讨论下一步的活动计划。汇报时可以组长一个人汇报,也可以采取谁出的点子谁汇报,还可以由组长汇报最有创意的地方。

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四、汇报讨论结果

师:大家都讨论完了吧,现在开始汇报。小组汇报完后,其他组可以提出建议或意见,还可以给予评价。

首先汇报的是行为组。

生17:我们决定先宣传,用文艺表演的形式进行,活动的分工我们也明确了。

生18(补充):我们的活动安排是:第一步,宣传;第二步,上街清扫垃圾……

生19:我们的活动时间定在星期四下午,因为我们只有这个时间最好安排,活动结果的呈现以资料为主,还有相片等,根据情况而定。汇报完毕!

生20(评价):我觉得你们的活动应该更细致一些,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动,只有一项一项落实了,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师:意见提得真不错。行为组能够接受吗?

行为组(大声地):能!

接着,环境组开始了汇报。

生21:我们决定从10月份开始进行活动。我们认为宣传比较重要,所以我们先宣传。在宣传之前,我们还要写宣传单,然后在社区开展一些活动,如:捡垃圾活动等。

生22:因为我们都是寄宿生,只有星期六、日有时间,所以我们的时间安排就定在星期六下午,地点定在老百姓大药房前坪。

师:他们的活动安排得怎么样?

生23(评价):我想给你们提供一些经验:活动时间最好不要定得太死,以免有特殊情况的同学不能参加。

环境组虚心地接受意见。

最后汇报的是交通组。

生24: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只策划了两个活动,时间安排在星期五下午。老师讲过,活动要从小处着手,所以我们的第一个活动是培训如何上街值勤,会组织大家与交警叔叔一起上街值勤。为了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准备请两位指导老师:李老师,因为他可以教我们照相,他的照相技术好;陈老师,因为你比较熟悉我们的活动。

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的活动安排恰当吗?

生25(评价):我觉得他们的时间安排不好,因为星期五下午大家都急着回家,根本不可能进行活动。

生26(评价):对,星期五爸爸妈妈肯定希望早一点见到我们,哪还有心思开展活动呀!

师小结: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这些问题可能他们还没有考虑周全,下课后,我们再和他们一起进行完善。

生24(补充):是的,下课后,我们会抓紧时间进一步完善的,请看我们的行动吧!(掌声)

五、总结

第2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它已经成为我院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C语言程序设计”不仅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开端,而且与学生形成程序设计过程理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培养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客观上,C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C语言牵涉到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不少初学者感到学习困难。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程规定学时内讲解C语言的语法、语义以及这门语言方方面面的规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在授课时先讲语法规则,再举例讲解教材上或事先准备好的简短程序代码,一味“填鸭式”的灌输,而对学生而言,他们不但要在较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琐碎的知识点,还要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融会贯通,完成教师课堂上演示的例子或课后布置的作业,但因缺少真正的编程调试及实践环节,学生逐渐感觉到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间而减退或消失,学习效果不好。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并探索了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与大家共勉。

2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探索实践

2.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课程,但多数学生在学起来时感到无从下手。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方面,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中,绝大多数结构都基本相同,即在每一章介绍完概念后,提供一些例题解释相关概念的使用方法,并在章节结束后针对本章中出现的内容提供一些练习题。考试普遍采用单选、判断及简答等方式测试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从实际效果分析,这只测试了学生对各章节中的基本概念的记忆程度而非理解程度。

另一方面,在考试的压力下,特别是目前的应试考试中,学生更多注意的是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与老师指定的重点内容,对程序的系统概念没有真正地理解,特别是没有整体程序设计的思想。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考试中涉及的综合编程部分,学生的得分率很低。为了确保学生的课程通过率,教师在考试时尽可能将综合测试部分的比例压低或提供给学生统一的复习提纲,结果使学生在学习时一切围绕任课老师的讲授内容死记硬背,偏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轨道,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更无法形成良好的编程思想。

2.2 “案例驱动”教学思想的提出

我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教育目标着重于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C语言程序设

计”在应用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且往往在新生入学的第1学期开设,以便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因此,强调实践性成为“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尤为重要的问题。为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知识灌输,能够在规定的学时内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其培养编程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结合C语言的特点,反思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笔者提出“案例驱动”的教学思想。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案例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老师指导、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的完成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编程思想的建立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的标准。

第一,所选案例往往具有真实性,一般在日常生活中能典型地反应教学内容。

第二,所选案例难易程度要适中。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过于复杂的案例,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难易适中的案例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进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案例要能覆盖多个知识点,以便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整合知识的目的。

2.3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实施

2.3.1学时调整及案例引入

为了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并适时引入案例,我们首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学时作了重新编排:将原来的96学时调整为112学时,增加实践学时的比例,整个教学过程分两学期完成。

新生入学后第1学期的后8周完成前48学时内容的讲授,主要包括C语言基础语法知识(变量、常量)、简单的输入输出函数(scanf和printf)、三大结构、函数,并将这些知识点融汇于一个案例――计算器案例中。通过案例的分析及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快速理解C语言的基本概念并初步建立编程思想。

第2学期共16周的时间完成后64学时内容的讲授,包括数组、指针、结构体、链表等,并将这些知识点整合于一个具体典型的案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这一阶段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分别用数组、结构体、链表三种数据结构去实现任务目标,学生对C语言有更深一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编程技能。

引入案例后,能够打破以往按照章节顺序授课的基本模式,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技能层次分学期讲授课程。这样使学生在不同的技能培养阶段,循序渐进地、稳步地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3.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演示案例系统让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案例分析体现了一种以“应用为目的、从实例出发”的教学思路,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愿望,它也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理论课部分我们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对案例的演示讲解,说明课堂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数组这一章为例,在讲解数组之前,给学生演示用数组实现的案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1.0,在正确输入用户口令后,首先,进入系统的主菜单界面,如图1所示。通过主菜单,可以分别实现学生成绩的输入、输出、查询、排序等主要功能。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同时引出知识点。其次,借助于PPT详细讲解每一个新知识点的主要语法及功能,并用每一个小程序代码具体说明讲解,让学生在小程序例子中理解消化新知识。再次,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将案例中的每一个功能模块单独选出来让学生分析,给出实现功能模块的主要思路。最后,回到PPT中,将整个案例中所用到的知识点分模块地进行汇总,例如,在进入系统时输入用户口令,需要用到字符数组及其相关函数。这样,每一个功能模块对应一个知识点,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也为后续的实践部分打下良好的基础。

2.3.3案例实现

“案例实现”是“案例驱动”教学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通过学生亲自编程来实现“案例分析”中提出的案例,真正地将知识点融入到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步的实现通常放在实践课上完成,我们在理论课的知识点讲解及“案例分析”结束后,紧接着安排实践课。根据案例涵盖知识点的多少及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实践课的学时,每一学时实践课实现一至两个功能模块。

在整个案例的实现过程中,对于比较简单的功能模块,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时地找不同的学生到教师机上进行简短的编程,或利用他的思路,让其他学生一起编码或思考。这样,教师一边引导教师机前的学生完成编程任务,一边在教室中监督其他学生动手实践并灵活答疑。对于比较难的功能模块,教师先将函数实现的流程图给学生,然后具体讲解并按照实际编程步骤,举例带领学生一起做同步训练。这样,教师能够在把握重点的同时控制进度,让学生保持连贯而清晰的学习思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往往在实践中将学生搭配分组,每组5~6名学生,民主选取一个编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为小组长,在老师讲解流程后,由小组长按照组员实际掌握的程度协调其成员完成整个案例,并向教师反映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分记录。实践课结束提交所有的案例代码及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小组长对组员的反映情况及每位同学代码的完成程度给予适当的分数,与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最终得出既可以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体现学生动手编程能力的期末综合成绩。

3“案例驱动”教学法实施效果分析

按照以上的实施步骤,“案例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实践技能也普遍增强。以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式后的近两学期的期末考核情况为例,其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各行各业需要不同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进行计算机教育中,应依据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每一个学习计算机知识特别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真正使“C语言”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基石。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供大家探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同时,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以求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仿,卢继勇.“启发式”教学方法与C语言教学[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1):50-60.

[2] 高秀娥. C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教育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146.

[3] 张建珍. C语言教学方法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7(9):12-13.

[4] 郭芹. 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的思考[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

[5] 陈龙猛,王保桂,李吉忠,等. 大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5):59-6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ase-Driven” in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ourse

Chang Mei1, Li Ying-qiu1, Li Yong2

(1.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Dalian 116023, China; 2.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256600, China)

第3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78-02

1 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面向对象思想是基于抽象数据类型的,在编程过程中将数据类型和结构与其操作绑定成模块,该思想已经应用到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等很多领域。程序设计的核心是数据结构和算法,面向对象方法的核心是封装、继承和多态,学生需要掌握用面向对象方法定义类,然后定义必要的数据成员,然后再定义成员函数来实现一个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通过解决面向对象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抽象化和继承关系使得概念和定义可以复用,多态性使得实现和应用可以复用,抽象化合封装可以保持和促进系统的可维护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能够独立的功能对象,然后通过提供了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使得一个系统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提供可复用性。C++既是设计工具,又是实现工具;既可抽象概念,描述实际问题,又兼顾效率,能很好地实现底层的系统软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到上课似乎听懂了,但编程应用起来有很大困难,普遍缺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参与性和主动性学习,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2 案例驱动教学思想的引入

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有助于提升认识问题的能力,可以很快地洞察问题的实质,建立起问题域的逻辑模型,并以此为依据解决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引入案例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主线,教师主导课堂,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学习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针对问题需求相互探讨提出见解,做出决策相互合作进行上机实践。

3 案例驱动教学内容的实施

3.1 案例的选取

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能让程序更容易的应对需求变化,用哪种语言来编写程序不重要,要考虑的是如何针对抽象编程。结合C++语言的特点,教师选取的案例要是学生在编程工作中学会如何去设计和考虑问题,更好的应用面向对象技术来创建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并灵活性好的程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要从师生关系演变为项目负责人与程序员的关系。

案例的选取首先应结合讲授,覆盖多个相关知识点。第二,案例应具有实践性,是学生熟悉的题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反应。第三,案例难度适中,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2 案例的实施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很多,C++语言兼容C语言,并且具备C语言的性能。如在讲授类与对象章节,选用的是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这个案例,首先讲解目必须的知识点——类的定义,将数据的操作归入数据结构中,数据内部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使用数据包的程序部分,用类来实现封装机制,共有成员和私有成员;然后分析学生管理系统,假设实现如果发现某班级中的一位同学犯错误,则全班同学都扣除一分的需求;根据案例先识别出类,在识别出类的属性、方法、关系;根据不同的业务规则,结合设计模式设计实体类,设计客户端,设计业务类。将学生合理的划分为5至6人一组,提供案例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A组学生设计实体类,完成学生与班级的定义,如图1所示;B组学生设计客户端,需要一个公开的惩罚方法;CDE组学生实现惩罚方法的算法,通过某个学生得到该学生所在的班级,通过班级得到该班级的全部学生,循环所有学生扣除每个学生一个小红花如图2所示;FG组学生设计业务类,业务中有两个方法需要学生业务类去实现如图3所示,一个方法需要班级业务类去实现如图4所示。

案例驱动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习惯,通过案例的选取以及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学生真正参与到互动学习中,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建立正确的编程思想,有效完成各自小组上机实践任务,最后进行分析讲述,形成创造型学习形式。

3.3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推动

首先,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概念:类与对象、继承与组合、虚函数与多态,有助于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推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点是类的设计,而不是对象的设计。设计孤立的类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正确设计基类及其派生类。在设计类时“以行为为中心”,即首先考虑类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函数。C++的“继承”特性可以提高程序的可复用性。除了继承外,C++的另一个优良特性是支持多态,即允许将派生类的对象当作基类的对象使用。C++用关键字virtual来声明一个函数为虚函数,派生类的虚函数将(override)基类对应的虚函数的功能。

其次,良好的编程风格是产生高质量程序的前提。学生划分为5至6人的“学习小组”,根据案例需求分工合作进行上机实践。指导学生不要编写过分复杂的语句,不要编写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函数,不要将BOOL值TRUE和FALSE对应1和0进行编程。

再次,将案例驱动教学的上机实践引入学生成绩考核。

4 案例驱动教学成果的展示

在将案例驱动教学思想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调查问卷中,82%以上的同学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自我课堂参与性,41%的同学对整体程序设计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处理能力,89%的同学认为掌握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93%的同学感到小组成员对他学习的帮助。

5 结束语

面向对象是一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和编程方法的集合,可以将一个复杂问题迅速简化,第一步解决最小的简单模型;第二步解决复合的常规模型;第三步解决扩展的推广模型。把案例驱动的教学思想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堂,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切实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帼鸾.“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7:200-201.

[2]肖明.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6:83-86.

第4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一、学校德育的呼唤

案例一:陈明(化名)是某城区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是班上班长,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曾被县团委表彰为十佳少年。陈明的父亲是某公司的董事长,家财万贯。40多岁才得此子,老来得子甚是宠爱。2008年3月10日,陈明家所在社区的物管老张来到学校向校长诉苦:“请学校好好管教陈明,他经常在小区乱扔垃圾,常欺侮我孙子,骂我孙子是穷小子,今天我不该说他两句,他就大骂我是下贱的‘看门鬼’,还吐了我两口唾沫……”校长听后愕然……

案例二:张成(化名)某城区小学六年级五班学生,父母在福建打工,由爷爷、奶奶在家带着。2008年5月20日,张成的奶奶找到班主任周老师说:“张成连续两晚没回家了,请周老师好好教育一下。”周老师下午放学后跟踪了张成,张成出了学校后直接进了网吧……

这两个案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事,然而却很少有人去追根溯源一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案例一中的陈明,在校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为什么会在校外欺负人,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案例二中的张成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逐渐迷上网络游戏。这些学生在学校都是(或者算是)好学生,为什么走出学校就是另―个样呢?是学校没教育好吗?非也!我认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才会获得成功。仅靠学校的教育,那是苍白的。可以说,学校德育在,学校德育在呼唤着社区德育环境的优化!

二、社区德育的缺失

许多学校往往在德育工作上狠下工夫,诸如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清洁、讲卫生等等方面,可以说是天天讲、日日念,学生在学校基本都知道要做一名好学生,并且能说出要做一名好学生的标准,但或许是人的天性使然,或许是家庭的宠爱使然,他们一走出学校,就好像变了―个角色,乱扔、乱甩纸屑果皮、随地吐痰、出口成脏就成了家常便饭,并且给他们的感觉是这些好像也没人管,心理上也没有任何压力,慢慢地养成了一种习惯,最后积习难改,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位不讲社会公德的人。这些,实际上是社区德育环境的缺失造成的。在社区德育方面,虽然理念提出已有很长的时间了,但在硬软件上却仍处于真空地带。没有健全的学生德育环境,很多社区甚至根本没有人关心学生的教育,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没有必要的活动场所,成人们在家中只有喝酒、打牌、看电视……学生离校回到社区、回到家中,无所事事,有的去玩危险游戏、有的去了网吧……

三、重视社区德育环境的建构

大多数的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天除有1/4的时间在学校外,绝大部分时间在家庭和社区,社区环境中的一花一木,人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直接的甚至是强烈地影响。可以说,社区人的道德风貌、文化素养、精神追求,本身就是―本活的教材。作为教师,我们在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也许还不如学生在路边听到的一句话起作用。路人的一句话,社区内居民的言行。可能会直接冲淡学校教育的作用,可能将学校教育的作用抵消为零。甚至可能会变为负值,正如人们常说的“学校教育十年功,不如社会一阵风”,所以必须重视社区环境的治理,重视社区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重视社区文化精神的弘扬,重视社区德育环境的构建……在社区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成立学生活动室,搜集各种有利学生发展的信息,利用社区人物、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在社区中建立学生好人好事登记台账,设立社区红领巾广播站。通过社区广播,宣传、表扬先进学生。批评教育落后学生,并将记录的信息发到学校,由学校给予正确地表扬和批评,在学生评价时给予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同时请社区领导到学校作关于小学生如何为社区文明作贡献的专题讲座,请社区民警到学校作法制知识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社区互动。共建和谐德育环境

第5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网络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资源共享

一、网络学习社区界定

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表述。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陆教授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网络学习社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也是解决当前一系列教育难题的有意义的尝试,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

网络学习社区是一个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新和经历来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二、网络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

1.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社区支撑平台。不同的社区支撑平台对于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过程的支持是存在差异的,对于社区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者。社区概念的引入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差异明显,在网络学习社区的理念中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助,强调人人都要学习,人人皆可为师的理念。

3.社区的组织方式、管理体制。这是网络学习社区构建者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见的社区组织方式有:以学校或班级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2]社区的管理体制要求考虑社区成员的角色划分、权限划分、积分制度、奖惩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4.社区的学习资源。社区的学习资源是吸引学习者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社区起步的时候要为学习者提供设计良好的学习资源。随着学习者的增多和社区的发展,学习资源的提供就应该主要依靠社区成员了。

三、网络学习社区案例分析

网络学习社区可以分为专业知识领域作为社区话题核心,如小木虫社区;和以业余爱好或兴趣为社区主题,如橡树摄影网。本文就选取了这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典型案例分析。

1.小木虫论坛介绍。

小木虫论坛,是一个独立、纯学术、非经营性的论坛。论坛的“分类讨论区”中主要有十三个分类,学术科研综合区、化学专业区、人文社科区等,每个分类又分多个版面。除了主要的分类区,首页上还有“休闲灌水”、“我的故事”、 “木虫之家”等栏目。凡是积极参与了讨论、发帖子较多的成员都可以称为积极参与者。小木虫把参与者分成不同的等级,“虫友”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发帖、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等级,无形之中提高了交流的积极性。

2.橡树摄影网介绍。

橡树摄影网除了拥有基本的社区服务板块外,分设了模特交流、技术交流、器材交易等内容,基本上围绕摄影相关的内容展开。橡树摄影网的社区文化是“自信,乐于欣赏他人”。来橡树的人,无论是版主还是普通橡友,人人都平等,互相尊重。通过摄影本身的意识感染力来吸引学习者的参与,让大家在友好的气氛中寻找自己的需求,这正是所有这种类型的学习社区所需要的。

(二)典型案例比较。

1.交互方式比较: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往往是几种交互工具的组合使用。Blog是网络学习社区的个人名片,QQ是网络学习社区成员的“口舌”, BBS是网络学习社区讨论的主要阵地,E-mail是网络信任最强的工具。无论是在专业型社区还是兴趣型社区,这些工具都是必不可少的。

2.主题资源比较:两种类型学习社区的主要区别就是学习主题的不同,这就带来了学习氛围和社区文化的不同,小木虫社区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严谨、准确,从而提高自己的权威性,来吸引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橡树摄影网强调的是情感的归属和认同,发帖内容大多数以图片为主,要有观赏性和交流性,评论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多角度的分析就是对发帖者最大的鼓励。 3.社区规范性比较:两个社区都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使得在不断攻城略地中保持稳定和安全。同样每个社区都有自己对会员的奖惩措施,对发帖者适当的奖励是社区交流重要的一部分。小木虫社区对会员进行了简单的等级分类,等级越高说明威望越高,橡树摄影网则是用分值来鼓励学习者。各个版主应该对每个参与者的留言内容进行甄别,及时鼓励和批评。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网络学习社区是否可以吸引参与者学习和贡献知识,是这个社区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 网络学习社区的建构与组织策略

网络学习社区的目的是为学习群体建立网上学习环境,从中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本文提出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建构与组织策略几点意见。

(一)增强平台服务功能。

平台服务功能是为学习共同体构建环境支持,是基本要素。“平台服务功能包括交互、搜索、界面的动态性和个人信息管理的服务,服务保障是吸引参与者的基本保障,这都是需要在硬件方面有强大的技术支持。”[3]但要做出交互功能强大的平台,并不是很容易,往往需要求助专业人员。

(二)加快社区知识更新速度。

“学习社区正是一种把知识管理应用于实践的社区。社区同时还要保证学习内容的高质量,这样即使大多数参与者只是作为游客存在,也会有高质量的学习发生。”[4] “小木虫论坛”之所以保持上千人同时在线,与其提供的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及案例分析是分不开的,同时该社区中还有每天都在增加的“FAQ”(常见问题答疑),使带着问题而来的学习者能在这里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增强社区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使参与者参与社区活动的动力之一,为参与者提供情感支持,是使参与者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各个网络学习社区应根据自己的社区文化,增强其成员之间的互动,让学习者从中获取知识,满足其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的需要。

(四)适当组织面对面活动。

网络学习者身处异地,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全方位的接触与了解。当网络学习社区中的交流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适当组织各种规模的面对面活动会成为继续学习的催化剂。面对面交流是网络交流的升华,能增加成员之间的感情,引导学习继续深入,保证了学习的流畅性和高质量。

大多数网络学习社区应用的适用性不足,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功能设计,但作为非正式教育的典型代表,网络学习社区是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和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应该将这种学习方式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为终身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31.

[2] 甘永成,陶舟. e-Learning、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2.

第6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获取;SECI知识转化模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48-0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其教学水平及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职业教育倡导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不仅要具备理论研究的能力,更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职教教师能否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融合后是否可以灵活的传授给学生,这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将实践性知识定义为“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学习、运用理论性知识会受到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同时实践性知识也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可称实践性知识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

新手教师往往不能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往往手足无措,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若想快速成长,就需要获取、内化大量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取除了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累,还包括其他方式。目前已有学者对职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相关研究。王维提出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措施主要有理论知识的转化、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反思技能性的实践教学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增设实践性知识交流的渠道平台、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师徒制。郭靖认为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策略可分为院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院校方面可采取提供培训活动机会、引入激励机制、引入考核制度的策略,教师自身方面可采取参加培训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记录关键事件,促进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保持与同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互动的策略。李海苹将职教教师分为新手、熟手及专家三个阶段,在新手阶段主要为“三课”并进式、“师徒一体”式;熟手阶段主要为技能竞赛式、工学结合式及进修培训式;专家阶段主要为同侪协作、项目驱动式。王玉苗提出构建实践性知识体系、增设实践性知识开发、交流的渠道与平台。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促进职教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三种途径。李小玲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建构路径主要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增加教师实践机会、积极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目的性、增设沟通方式,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转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增设交流的渠道/平台”“保持同行教师的合作交流”“网络学习互动”等方式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群体通过交流互动不仅能挖掘自身潜在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可促进知识的流动。

二、教师实践社区概述

实践社区是指一群有相同的兴趣、专业和/或职业的,有互相学习的欲望,并愿与社区成员分享各种知识、经历及经验的人。因此,教师实践社区可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与渠道,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方式。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可以形象地表征教师如何在实践社区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有四个阶段,分别为社会化阶段、外在化阶段、组合化阶段以及内在化阶段。社会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以观察、模仿的方式来获取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此时的实践性知识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外在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可以借助教育叙事、反思日志、类比、隐喻等方式将自身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传播。组合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将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组合、分析,结合自身已有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利用实践社区将知识进行更好的传播交流。内在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后运用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隐性知识。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社区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在现有的职前教师社区的基础上。为新手教师设计了网络实践社区。当新手教师面对重大问题时。该社区通过网络工具可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通过研究发现,该网络实践社区由指导教师进行辅导、提供咨询与论坛讨论,具有资源分享、创造社区感、增加情感支持等优点,但存在在线辅导难以持续的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网络由安大略省教育部和安大略省教师联合会共同集资创办,旨在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并将学习到的信息与技术应用与课堂实践中。研究表明,该教育网络的实践社区能为社区成员增长技术知识。将技能整合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但长时间的研修,使得社区的活跃度越来越低,社区中的网络工具比较固化,不能根据使用情况改变其使用的模式。我国首都范大学以情境学习为基本框架设计并开发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将教师工作场所与专业学习进行联结,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增长,同时聚焦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也是聚焦教师知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生新途径。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绒从网络课程、网络教研、支持服务三个视角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虚拟学习社区包括以上三个视角及多边网状交流互动四个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对当前教师实践社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实践社区中教师进行分享交流的知识多数为理论知识及显性化了的实践性知识。如教育资源、教学经验等。但对于职校教师中操作类的技术技能知识,却无法在社区中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和练习。操作类的技能性知识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切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社区是十分必要的。

三、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的构建

(一)设计理念

该实践社区以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师群体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及提升其实践性知识为目的进行设计,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将O2O学习模式应用于教师的研修学习中。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因此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自身具备操作技能、技巧,在研修过程中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技术技能点的练习。将虚拟技术与现实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践社区的非正式学习与研修培训的正式学习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流动,从而在知识流动过程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在线上与线下的O2O学习模式、虚拟练习与现实实践、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三大理念下,进行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由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教师自由组建的实践共同体、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以及资源库构成了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支撑体系。促进教师的“知-行-思-创”行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运用在活动或真实教学情境,在行动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更新、创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形成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可视化后可在社区内与其他教师共享,进而形成共建共享的实践社区。

该实践社区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应用HTML5、JavaScript、Aiax、虚拟现实等技术,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研修教师登录实践社区后进行理论学习、案例观摩等一般操作可直接调用Ajax引擎搜索服务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操作;虚拟实践需在HTML5与3D引擎的支持下进行页面的布局并绘制虚拟场景,以便研修教师进入虚拟情境进行技能练习时可以根据自身专业选择相应场景。

(二)实践社区构成要素

该社区共包含研修教师、专家教师、助学者及技术环境四个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1.研修教师

该社区的主体要素,其余要素均为研修教师服务。在技术环境的支持和专家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研修教师学习社区中的知识与技术后,可独立或与其他研修教师协作共同完成社区中的活动任务,在专家教师与助学者的引导下进行反思。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反思”的过程获取实践性知识。

2.专家教师

该社区的主导要素,为研修教师设计活动任务,在宏观上引导教师在社区的学习、实践,并根据研修教师在社区中的研修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研修教师的反思。

3.助学者

该社区的重要要素,分为普通助学者和精准助学者。普通助学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跟进研修教师的研修进度并为研修教师提供及时的研修反馈。精准助学者除具备普通助学者的特点外,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能有效地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研修教师的问题。

4.技术环境

该社区的基础要素,该要素为研修教师线上的学习、交流、协作、技能练习等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功能设计

该职教教师实践社区共分为两大模块:学习模块和实践模块,如图5所示。

学习模块分为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培训。线上学习主要进行的是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和相关资源的下载。理论学习包括学科知识、自我认识、教学法知识等,适合刚α职的新手教师进行课堂的自我诊断与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技术学习指的是学习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相关技术。实践性知识的特点之一是缄默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因如此,学习有关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将自身的知识进行可视化不仅有利于教师梳理其知识结构、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于教师之间传递知识都将起到巨大的促M作用。笔者将实践性知识可视化分为文字可视化、图形可视化、视像可视化三种方式。其中文字可视化主要有反思日志、教育叙事等文字表达的方式;图形可视化主要有思维导图、鱼骨图、概念图、知识地图等图形化的表达方式:视像可视化主要是微课、DST(Digital Story telling)、知识动画等视频类的表达方式。该实践社区中的资源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技术知识讲解的文档、视像资料,可视化工具的安装包、可视化工具使用的教学案例视频等。线下学习主要是与教育相关部门合作。进行教师培训与教师研修,内容为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

实践模块中。主要进行的是实践操作。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之间的显著区别。

在“案例观摩”部分,教师可以观看课例视频,学习其他教师在实训课中是如何进行操作技能的讲授;浏览教师在参加竞赛或指导竞赛时的视频,学习教师在竞赛中如何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路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观摩实践性知识可视化流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可学习到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流程,同时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知识可视化结果也可获取相应的实践性知识。研修教师进行案例观摩时学习其他教师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表现出的教育机智,在专家教师及助学者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生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将其运用在实际教育情境时生成一个创新案例,可供其他研修教师进行观摩。形成良性循环,如图6所示。

“活动专区”子模块是研修教师将内化于心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虚拟实践、活动任务等形式实际运用并外显出来,分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在线上活动中,教师可自行组建线上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协作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并进行协作交流。虚拟实践是根据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特点量身定制的功能,研修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虚拟场景,进行动作技能的操作练习。在线下活动中,教师也可组建线下实践共同体,参加或指导比赛,在此期间研修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体悟等方式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协作交流对已吸收的知识进行深化总结。

第7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让民族团结的 “金种子”在各民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在校园精彩绽放,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团结案例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案例一

“和不同民族的同学天天生活、学习在一起,朝夕相处, 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大团结。”这是州教育局举办全州中小学师生“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手抄报、征文评选活动时,东乡县幸福学校的学生们在自己作品中展现的内容,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他们对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愿景。

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是我州教育系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州教育系统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爱国主义与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争做民族团结的传授者和践行者,不断筑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加强机关干部职工对民族理论政策的教育学习,使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 州教育局在办公楼醒目位置制作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画报,向各科室发送“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画, 在LED电子屏上滚动播放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和民族政策, 并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和全州教职工参加线上“临夏州首届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网络有奖答题活动” 。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民族团结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动形式,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工作,使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植根于学生们的心间。在校园中开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栏、办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黑板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结合学校实际, 开展“手拉手、交朋友”活动, 各民族师生相互畅谈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礼节,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让民族团结的 “金种子”在各民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在校园精彩绽放,铸牢了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石。

案例二

x月x日,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新民路街道新城社区和新民西街社区联合邀请了80余名社区女性居民、结对亲戚和环卫工人等,举办了“巾帼心向党·爱传千万家”庆祝“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为大家准备好了插花用的原材料和工具。在听了花艺师的步骤和要领讲解后,居民们兴致勃勃地学起了插花,在花艺师的逐个指导下,信封花篮、手提花篮一步一步地成型了。

据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毋启瑜介绍,社区提出举行这一活动后,新民西街社区就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就这样两个社区合在一起搞起了活动。

据介绍,此次活动两个社区购买了插花、花篮和工具共计5000余元,可制作110个花篮。

案例三

“老哥,我们来看你们了。”2月23日早上,排祖拉·艾比布拉刚从新疆且末县回到库尔勒市,就带着家人来到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喀拉墩村,看望结亲户王福来和他的老伴儿李想。

一见面,两家人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老哥,过年忙,没顾上来看你们,都好吧?”“好呢,放心,你来回跑也辛苦!”过年没能团聚的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着花生,一边聊家常。

排祖拉曾经是王福来的房东,现在他们是结对亲戚,更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排祖拉今年57岁,是一名长途汽车司机,每天往返于库尔勒市和且末县之间,他的妻子努尔依马尼·达吾提是一名环卫工人。

王福来说:“排祖拉夫妇的收入并不高,不但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赡养体弱多病的母亲,平时来看我们还总给我们带礼品,太谢谢他们了!”

今年68岁的王福来夫妇,xx年前随女儿一家从河南来到喀拉墩村,租住在排祖拉家。“刚来的时候,因为年纪大,好多工作都干不了,我就在工地上搬砖,收入不稳定。”王福来告诉笔者。

“排祖拉家做好吃的,都会给我们端一些过来。前年和去年,我和老伴儿先后受伤,他们就把房租免了。”李想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人的感情越来越深,王福来和排祖拉更以兄弟相称。

20xx年,排祖拉要在自家果园里盖房子,王福来夫妇就停下手中的活儿,到果园帮着搬砖、运沙子、做饭,忙前忙后。“房子盖好了,我们没时间过去,老哥就帮着看房子。电卡、水卡我也交给了他们,有他们在,我们很放心。”努尔依马尼说。

回忆起两年前的车祸,王福来哽咽着说:“老伴儿因车祸进了医院,可我手头没有钱,无奈之下,我想到了排祖拉。排祖拉得到消息马上赶到医院,及时交上了医疗费。住院期间,排祖拉忙前忙后;出院后,排祖拉更是一天跑几趟,送饭、送药,照顾了一个多月,直到老伴康复。”

20xx年9月,两家人在村里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结成了亲戚。他们常来常往,更是亲上加亲。

今年,排祖拉一家打算陪王福来夫妇回一趟老家,“我和媳妇商量好了,全部车费我们出,陪老人回去看看。”排祖拉说。

喀拉墩村村干部阿布来提·买合木提说,他们的故事影响了村里的各族群众,越来越多的村民说,要像他们一样,和自己的结亲户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案例四

“妈妈,您身体还好吧?明天我休假,回去看看您……”2月24日下午,忙完手头的工作,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干部徐海亮拿起电话,打给远在140公里外的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牛圈子沟村的哈萨克族妈妈卡孜帕。

今年45岁的徐海亮出生在牛圈子沟村的一个兽医家庭,从事兽医工作的父亲徐万生与牧民巴旦一家关系甚好,谁家有了喜事或困难,两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商议,朴素的民族情谊在两个家庭中“生根开花”。

徐海亮小时候,家里买的小羊羔都交给巴旦照料,家里想改善伙食,做些肉食时,就从巴旦家里拿。巴旦家的孩子多,粮食不够吃,徐万生就将自家的米面分出一些给他们送去。尽管当时巴旦和爱人卡孜帕有了3个儿子,但看到年幼的徐海亮可爱活泼,还是动了认亲的心思。两家人还为此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哈萨克族认亲仪式,自此,徐海亮有了一个响亮的哈萨克族名字“木萨”。一年秋天,徐海亮出了荨麻疹,巴旦夫妇格外上心,听说山里有治疗荨麻疹的草药后,夫妇俩骑马进山四处寻找,带回了对症的草药。

40多年过去了,如今,徐海亮的父亲徐万生和干爸巴旦都相继去世,而两家的情谊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一有空,徐海亮就会带着家人去看望卡孜帕一家。从2011年开始,连续8年为老人送去冬季燃煤。

如今,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平时虽然都忙于工作,可两家人一直相处得十分和睦。逢年过节,两家人都要在一起吃团圆饭。“卡孜帕是我的姐姐,我们姐妹俩经常唠嗑,现在我们就希望两家的这份亲情一直延续下去。”徐海亮的母亲张秀香说。

让徐海亮感动的是,这几年每到春节,卡孜帕都让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小儿子带上一只羊去徐海亮家看望。“用我们哈萨克族最尊贵的礼节,延续我们之间的亲情。”今年72岁的卡孜帕说。

第8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2009年1月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所以就目前而言,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主要就业岗位在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为贯彻“立足社区”的方针,实现培养社区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根据本课程性质以及社区护士工作岗位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需求,坚持“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将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大部分:社区居住环境卫生指导、社区公共营养与饮食卫生指南、慢性病病人社区保健方法、特殊人群社区健康保健方法、社区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社区公共卫生调查方法。着重加强了对健康教育、卫生保健、营养指导等贴近医疗实践及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的讲解,增加了全科医学中社区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删减或整合了一些理论性比较强但实用性不强的内容,从而使整个教学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之后,原有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教学要求,我校正在按课程标准自编讲义。这样调整的原因是由于学时有限,无法将各章内容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是有些内容与基层护理工作关系不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通过这样的调整使教师在教学中强化了护理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对把学生培养成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能提供综合性卫生服务的护理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方法的改革

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还取决于教学的形式和技巧。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同时,由于学科特点,预防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可操作性,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心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我们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中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从而将“教”、“学”、“做”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应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将每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从信息的收集和查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让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拓展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学到相关知识。以案例导入进行教学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大力推行的重要而实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职业病案例讨论、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思考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知识点,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以社区教学基地为依托,将一些涉及社区的具体教学项目和任务,如建立社区健康档案、社区卫生调查、社区健康教育等,直接在社区完成。通过社区实践使教学和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接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我校教师在教学中较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1~2个相关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导入学习内容,并在讲授过程中一直贯穿这一线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教学方法较适用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可明显提高课堂效果。小组讨论法有专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即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就某一选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讨论,如对环境保护专题的讨论。为巩固理论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我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模拟场景教学,如模拟食物中毒现场,让学生进行处理分析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直以来,预防医学的考核基本上采用以期末结课考试为主的传统考试方式,在内容上偏重于对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为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预防医学的考核方法应从单一的传统考试向多元化考试转化,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转向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对预防医学的考核采用了期末考试和平时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前者指期末的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70%,且试卷中适当增加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多项选择题及论述分析题的比重;后者主要通过案例讨论、膳食调查和评价、卫生统计分析、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30%。也就是说,不能只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依据,应顺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融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

第9篇: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松江大学园区7所高校因学科特点和培养特色不同,各有其教育资源优势。东华大学为多科性大学,专业覆盖理、工、文、管、艺,有专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在理论教学、课程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工程化培养、技能训练方面有教学特色;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在与应用领域结合方面各有其课程特色。松江大学园区地处松江新城,周边有松江区政府、松江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各类企业在信息化技术、人才方面需求量大,为学生信息化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松江大学园区为信息化素质培养、社区信息化提升可提供多层次的教育资源。松江大学园区的后勤社会化使园区内以及大学与周边社区之间在生活设施、文化服务等方面已经实现共享,为教育资源共享、协同互动提供了基础。利用大学园区和周边社区的地缘优势,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发挥各家所长,就能提高整个园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同时联动社区,提升社会的信息化程度。

二、校区、园区、社区联动机制

区域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建立有效的协作模式,形成持续有效的组织保障。在松江大学园区本科教学协作组的支持下,成立了由东华大学担任组长、7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负责人参加的教学协作组,负责园区范围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协作。通过研讨各校教学现状、特色优势,制定了课程共建计划,筛选出各校优质开放课程,并持续跟踪课程建设和实施情况。各校轮流开设的计算机新技术讲座、学习指导、经验交流等活动,活跃了计算机学习氛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成立了由一线教师组成的各门开放课程的课程建设小组,具体实施课程建设和资源开放工作,在7所高校教师的通力合作下,在课程、师资、实验室、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协作开展顺利。另外,在协作组的推荐下,园区的高校积极参与上海市和全国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有8人是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命题组成员,20多人参加了计算机综合应用系列课程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依托园区管委会和松江区工程师协会,教学协作组与园区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和应用实践的机会,为课程创新提供了更多需求来源和案例来源。同时,师生的教学活动和信息技能直接产生了可应用的作品。

1.园区共享优质教育、学分互认

园区各校特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使园区所有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取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提供了更好的支持。首先是开放课程,每周二、四晚定为园区开放选课时间,各校选派优秀教师提供优质课程供园区所有学生选修。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园区开放的唯一实验类课程,东华大学的“信息系统与数据库”“计算机系统与网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多媒体应用系统”等课程在跨校选课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其次是实验室共享,东华大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电子商务实验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计算机及网络组装实验室为各校提供了补充实验资源,为学有余力 的学生提供了课外创新实践、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的实验指导。另外,在协作组指导下依托东华大学共建了计算机综合应用系列课程公共服务网站,共建课程的资源库,包括教材、课程PPT、课外辅导材料、试题库、优秀学生作品等,通过资源网站在7校师生间共享。

2.共建课程,全面提升各校课程质量

开放课程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和资源限制,只有优秀学生才有能力参与跨校选课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要依靠自己学校开设的课程学习。因此,单纯开放一些课程是不够的,要普遍提升各校的课程质量,才能惠及园区内众多学生。依托东华大学牵头的上海市计算机综合应用系列课程建设,将7所高校教师引入到课程建设工作中,并通过研讨,修订各校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要求,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逐步开设出了高层次的选修课程。在保持各校原有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和高信息素质人才培养需求,依托上海市教委和园区的课程建设立项支持,动员一线教师参加共同建设计算机综合应用系列课程资源并辐射园区高校,对课程的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2008年编写出版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学习指导及习题解析》《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学习指导及习题解析》《多媒体应用系统技术》《多媒体应用系统技术学习指导及习题解析》,2012年根据教学实践反馈的意见又修订出版了第2版。许多教师还参加了教学辅助资源、教学案例等的建设。参加课程建设的教师陆续在自己的学校开出了选修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而且持续的协作使各校的课程始终保持技术新、实用性强、教学效果好的特点。结合各领域的信息技术需求,联合园区内高校和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特色课程,如SAPERP导论、SPSS数据分析、OFFICE软件VBA制作等课程。东华大学自行开发了可视化网络配置模拟器,支持虚拟网络配置实验,建设了企业信息化应用综合案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建设了商贸信息技术系列案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设了与应用密切结合的C语言应用案例库。这些资源具有特色鲜明、与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协作共享不仅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保证了教学资源的高起点、高水平。

3.园区、社区良性互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共赢

大学园区的功能定位除了人才培养,还肩负着推动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占学生总数95%以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其信息素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应用意识、全面的系统应用观点、设计解决方案的初步能力、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学生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到信息能力的构建。除了在课程中增强实验要求,设置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项目环节,与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结合更为重要。依托松江大学园区管委会、松江区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基础教学协作组与园区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了社会教育资源支持。通过直接参与它们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聘请企业的信息化项目负责人,以企业的信息化硬件、软件和系统建设发展为例,介绍信息需求的分析、技术需要、管理要求等,使学生面对真实的案例,激发学习热情,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更直接的认识。例如,邀请青岛啤酒上海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该公司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ERP系统、生产制造系统、OA系统以及宣传广告设计等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情况,还整理了依托网络的零售企业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的系统建设和应用案例、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ERP案例等作为学习参考资料。社区也为教学改革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实践应用和服务社会的舞台。园区教师为企业进行项目研发,为企业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不仅锻炼了科研能力,也直接为社会贡献了智力资源。园区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建设,建设了松江区工程师协会网站、松江区知识产权网、松江区文明网等,并将这些需求梳理为实践应用项目作业;学生作为IT技术志愿者参加社区和图书馆的志愿日活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作为信息助管参加勤工俭学。我们还将松江区开展的“茸城之光”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活动纳入多媒体应用系统课程,作为备选作业,学生的优秀作品有机会直接录用,作为松江区宣传栏、平面媒介、网站、电视等的公益广告。这些来源于实践的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课题都为课程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发挥了大学园区服务社会的作用。

三、实践效果

2007年以来,松江大学园区不断完善的合作、协作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学生、园区、社区带来了新的体验。(1)协作机制和平台持续发挥了联动的纽带作用,从整体把握松江大学园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吸纳优质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园区高校80多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形成了一个协作的集体,互相学习,互为支撑,为近8万名大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计算机教学服务。(2)开放的特色教学资源为园区优秀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促进了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交叉,为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支持。(3)共建的系列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推广。大家共同建设的8门系列课程不仅在园区发挥了教学提升作用,目前也已经在上海市一些高校获得推广,出版的系列教材被多所高校采纳应用于教学。教学资源网站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匿名访问。(4)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为地方社区服务获得肯定。松江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委员会、松江区委宣传部、街道社区、企业单位等对学生参与地方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为发挥大学园区的社会服务功能作出了贡献。(5)教学协作的开展在推动园区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得到了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充分支持和肯定。(6)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和专题报告,介绍园区教学协作和课程建设经验,获得了同行的认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