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系统设计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需求风险和代价互相平衡的设计原则,在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任何一个网络网络系统来说,要在各个方面保证其绝对安全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当然绝对的网络安全也不一定是必需的。在对网络的安全设计中,采用了需求、风险和代价互相平衡的设计原则,即在设计时要求对网络的任务、性能、结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进行实际研究,并对网络可能面临的威胁及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然后再制定安全设计的规范和措施,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安全设计原则。
一致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安全系统设计的一致性原则主要是指网络网络安全问题应与整个网络网络的生命周期同时存在,制定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必须与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相一致。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及实施计划、网络测试、验收、运行等方面都有相应的一致性的安全内容及措施。
易操作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采用了易操作性原则,因为措施需要人为去完成,如果安全设计措施过于复杂,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过高,那么本身就降低了安全性。而且安全设计措施的采用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可扩展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采用了可扩展性原则,因为在进行安全系统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网络系统的性质、规模和结构等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为网络系统扩充留下相当的冗余度。并且,在安全防护体系思想的指导下,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都可以采取更新的安全技术和更换性能更强的网络产品,或者可以通过网络拓扑的扩充来对网络的安全功能进行扩展。
多重保护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也采用了多重保护的安全设计原则,因为互联网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任何安全措施都不可能保证网络的绝对安全,都是有可能被攻破的。科学的方法是设计一个多重保护的网络系统,实现针对网络层和应用层的保护相互补充,可以有效保证当其中一层安全保护被攻破时,另外一层的保护仍可确保网络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
可管理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往往会由于网络管理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职责划分的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在设计时采取的安全设计技术和安全设备不能很好地发挥安全保护的作用。网络采用的可管理的安全设计原则是建立一个动态的、可控的安全体系结构,保证网络管理人员在一套合理的安全规范的指导下可以完全管理网络网络系统的安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对安全设备和安全技术进行利用与管理,使得整个网络网络的安全性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
业务连续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的安全设计保证了其业务的连续性,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原有的业务系统,业务连续性安全设计原则要求新增加的安全系统不会影响原有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有效保证网络所有业务的连续性。
动态性安全设计原则,通过网络的安全问题显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发展是动态的,这就要求对其实施的相应的防御体系也是动态的。随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特别是WEB应用脆弱性的改变和黑客的计算机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进行网络的安全系统设计时应该及时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设计策略
网络作为大量数据信息集中的中心,有着不同的承载数据的对象,通过对网络的安全分析,在网络中传输的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服务对象所遇到的网络安全威胁也不一样,因此,针对不同网络安全威胁所采用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针对在网络中托管的服务器经常受到系统漏洞和非授权连接等威胁,通常采用部署网络层防火墙、身份认证和漏洞扫描的安全设计策略,根据网络中的不同对象受到的不同网络安全威胁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针对网络的实际情况,在网络层和应用层实施网络安全系统设计的时候有针对性的采用高效的安全设计策略,同时采用多层防御的方法,通过对网络结构调整和网络网络产品部署,并辅助以配置安全策略服务和结合安全管理手段,最终在网络层和应用层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可持续的安全防御体系。而且在网络安全产品选型时要遵守以下策略。
在网络安全产品选型时,需要厂家可以提供客户化支持的网络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是可以用户化的,才能有针对性的为用户的应用和企业的业务提供安全保证。网络网络安全产品可以随时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更加适合企业用户的实际需要。
需要网络产品厂家可以提供本地化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遇到问题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应急响应的服务,从而有效的实现对企业用户应用和企业业务的服务保证。
关键词: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管理
1运行管理的安全原则
(1)制定并不断完善公司专用的安全策略。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编写安全策略,描述要保护的对象,保护的理由,以及如何保护它们。安全策略的内容最好具有可读性,同时,注意哪些是保密的,哪些是可以公开的。此外,应严格执行。最后,必须随时保持更新。
(2)安全防范应基于技术、动机和机会3个方面考虑,以减少攻击者的成功率。从技术上讲,系统应同时需要相当高的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从而避免不同级别的人员滥用系统。攻击者的动机方面,应消除攻击者的满足程度,使其感到受挫。每次攻击失败时,安全系统让攻击者移动到网络系统的其它地方,使攻击者工作很辛苦。
(3)应尽可能少地向攻击者提供可攻击的机会。首先关闭不用或不常用的服务,需要时再打开。第二,访问控制权限的管理应合理。第三,系统应能自我监视,掌握违反策略的活动。第四,一旦发现问题,如果有补救措施,应立刻采用。第五,如果被保护的服务器不提供某种服务,如FTP,那么,应封锁FTP请求。
(4)安全只能通过自己进行严格的测试,才能达到较高的安全程度。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只有通过完善的安全测试,才能找到安全系统的不足。要做到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相结合,应能提前知道自己被攻击。如果知道自己被攻击,其实已经赢了一半。安全系统不但防御攻击者,同时防御他们的攻击。因为攻击者经常失败后就换个地方,再次实行新的攻击,因此,不但防御攻击的源地址,同时防御主机周围灵活选择的范围。
(5)战时和训练相结合,也就是说,主动防御必须严格测试,并不断改进。同时,安全软件的选择应基于应用的重要性和产品的更新周期,保证安全系统应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应经常维护、定期测试和检查防御系统的每一个部件,避免安全系统的能力退化。
(6)在企业内部,应让每一为员工都深刻理解安全是大家的事,不是口号,而是警告,安全和业务可能有冲突,最好能够得到领导和业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人员的信任应合理、明智,不能盲目信任。在企业的安全防御系统中,除了采用常规的防御方案,应尽可能采用一些适合行业特点的新方案,对攻击者而言,也就多了一层堡垒。要有运行规范,包括管理制度、审计评估、网络安全规划、工程管理、安全监督和灾难恢复。
2运行管理的组织结构
为实现整个梯级调度的网络安全,需要各种保证网络安全的手段。网络安全功能的实现,必须从安全管理功能和管理员的职责上结合。企业的调度中心的信息部门应成立安全系统运行小组管理整个安全系统的运行,负责完成全企业的安全系统总体运行方案的编制,负责安全管理中心的建设,制订全企业范围的安全管理规范,对相关人员进行基本培训,指导各电站(厂)完成其安全系统的运行。应有专人负责网络安全,成立网络安全管理组,其成员包括领导、系统管理员、网络工程师以及网络安全专家等组成。
3运行管理的培训支持
3.1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为企业建立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的制度,包括安全教育政策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制订和安全教育实施支持方案。此外,文档包括《企业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企业信息安全人员岗位指南》和《企业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2提供教育培训课程
(1)安全基础培训。
对象:企业全部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人员。
容: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及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主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层次、网络安全度量、主机安全、黑客进攻步骤、安全防范措施和商用安全产品分类等。
目标:增强系统管理员的安全意识,基本了解安全的实际要领,能够分辩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Unix/Windows系统安全管理培训。
对象:公司安全相关的系统管理员。
内容:掌握Unix/Windows系统的安全策略,常见的攻击手段分析,各种流行安全工具的使用,在实验环境中实际编译、配置和使用各种安全工具。
目标:能够独立配置安全系统,独立维护Unix/Windows系统安全。在没有防火墙的情况下,使Unix/Windows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
(3)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扫描、防病毒和加密等技术方面的培训课程。
对象:企业的安全运行和管理人员。
内容:安全软件和设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用与重要性、局限性、分类、安全设备安全策略、设计、自身的安全与日常维护、安全设备代表产品的演示和上机。
目标:了解Internet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能够对安全设备作日常维护。能够根据系统需求,做出相应的安全设备设计。能够对现有安全产品有一定的了解。
要求:具有基本UNIX/Windows, TCP/IP的知识,了解网络设计常识。
(4)安全开发培训课程。
对象: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中与安全相关的人员。
内容:TCP/IP协议和传统Socket编程、IPSpoofing的详细剖析、StackOverflow的详细剖析、其他流行进攻方法IP Sniff: Sniff, Deny of Service,Connection Killing, IP hijacking等的解释、并配有实验。
目标:使系统管理员掌握黑客进攻的手段、原理和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3.3安全人员考核
协助企业建立信息安全人员考核体系,包括制订信息安全人员考核标准和建立安全相关人员定期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此外,文档包括《企业信息安全人员考核体系》。
4运行管理的技术服务
关键词:可燃气体;易燃液体;油罐区;泄漏监测;消防监控
目前,国内大型炼油厂、液化气库数量日趋增多,给我国油罐区消防问题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之所以这么认为是由于油罐区属于易燃易爆区域,稍有不慎就可导致大范围火灾,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为避免以上重大危险发生,应结合油罐区火灾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加强油罐区消防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对油罐区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结合数据分析油罐区的安全等级,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造成油罐区安全事故发生。
1油罐区火灾特点
油罐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这主要是由于油罐区易燃易爆物质相对集中,火势高,辐射力强,很容易造成爆炸事故。结合以往油罐区火灾分析,油罐区火灾具备以下特点。(1)着火速度快,火势急而迅猛相比其他火灾而言,油品燃起速度及扩散速度非常快,足以让整个区域瞬间变成火海。形成此类特点的原因与石油自身特息相关,燃点和闪点是决定石油燃烧速度及扩散速度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石油产品的闪点和燃点之间相差值在1~5℃,闪点越低的石油,发生火灾危险的可能性越大,燃烧也越快,因此火势也会异常迅猛。如某汽油的闪点是-50~30℃,其爆炸极限上限浓度可达6.48%,下限浓度低至1.58%,燃点区间为415~530℃,如有不慎,发生泄漏现象,油蒸气就会与空气混合,形成易燃易爆气体。按气流漂移的常规速度45.7m/min来看,只要遇到类似烟头的火花,即可引发一场迅猛的火灾,造成重大损伤。(2)火焰温度高、辐射强油罐燃烧温度非常高,而且辐射力度很强,会导致火势越来越大。油品在燃烧过程中可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周边区域温度升高,释放的热量加热了其他可燃物质,进而导致火势蔓延和扩大。而且油罐的容积越大火焰温度越高,辐射性越强,火势蔓延得越大。例如,当一个直径为11.5m的油罐着火开始燃烧时,它的辐射热度可达5860kJ/(m2•h)。但油罐直径增加至23m时,辐射的热量就可增至13000~17000kJ/(m2•h)。(3)燃烧和爆炸交替进行油罐火灾一旦发生,大多都会遵循燃烧和爆炸相互交替的规律。之所以发生爆炸是由于油罐受到火焰和高温的作用,使油罐内压力快速增加,油罐由于承受的压力过大,最后导致爆炸。此外,还有一种原因可以引发爆炸,燃烧的油罐使罐内的油快速蒸发,与空气混合,形成易爆气体。易爆气体达到爆炸极限值时,就会产生爆炸。一般来说,油蒸气浓度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也就产生了燃烧和爆炸相互交替的现象。(4)烟雾浓度高、毒气重油罐区发生火灾时,还可带来大量的烟雾及有毒气体。其烟雾浓度可达普通火灾烟雾的3~4倍。最为关键的是油罐区中,大部分燃料本身就具备大量的有毒物质,如硫化氢、环氧乙烷等有害物质。如有不慎,则可能给周边区域环境及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5)容易蒸发,容易扩散成大面积火灾除以上特性,油罐产品还具备易蒸发的特性,尤其是石油产品中的轻质油品。油品蒸发越快就会降低闪点,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就会增高。其次,油料基本都是流动的液体,发生火灾时,往往会由于油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油料的漏出会使其流动性加强,进而引发大面积火灾。
2储罐区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消防监控系统设计
结合油罐区火灾特点进行分析,油罐区消防的关键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应结合油罐区的整体布局制定出完整的消防体系,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与设计,以保证整个消防系统的整体性及针对性。其次,应充分考虑油品生产工艺中的安全因素,真正做到在消防安全系统中解决此类问题。最后,对油罐区可燃性物质及时进行监控,以免发生泄漏现象。基于以上分析,油罐区消防系统的监控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设计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2.1油罐区消防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在进行油罐区消防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中,应根据油罐区发生火灾的原因进行具体设计,只有这样油罐区消防安全系统才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当前,油罐区消防监控系统为满足安全事故提前预测及实时监控的2大功能,往往采用软硬件相结合及生产监测与安全监控相结合的2大原则。软硬件相结合是指通过对安全事故的模拟,将软硬件联合起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系统即可自行处理。其次,监测与安全监控是指在生产中,对油品生产过程进行监测,避免后期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因素存在。安全监测则是指对油罐区进行实时监测,对油罐区安全参数进行设定,并根据采集数据及时进行协调,将可能引发火灾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2.2油罐区硬件消防系统的应用设计
根据油罐区的特点,综合考虑其工艺参数及火灾参数的监测条件,油罐区应设置可燃性气体泄漏监测系统及消防安全系统,以满足对工艺监测参数DC4~20mA及火灾参数频率传输的不同要求。在硬件系统中,实现火灾参数频率传输监测目前主要采用防爆型火灾探测器。根据数据通信协议的要求,对工艺参数进行检测往往采用DDZ转换器,以达到接受处理仪表输出信号的功能,其监测内容可包括气体浓度、成分,油罐的温度及其承受的压力等。而监控平台的功能则主要负责利用这些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针对可能预测出来的事故及时预防,采取相应的联动灭火装置,保证油罐区的消防安全。火灾监测与灭火联动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3油罐区软件消防系统的应用设计
油罐区软件消防系统设计:①应实现对油罐区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出相应的报警判断,具备联动的控制输出功能。②应满足对油罐区安全状态事故进行预测的功能,并提出相应的紧急处置方案。③需满足数据采集传输,及异地远程、联网的功能。④结合消防系统的工作性质,还需满足消防管理的工作,如设备状态的管理、防火管理等。综上所述,为满足以上功能,油罐区软件消防系统的应用设计应主要包含4大设计模块,即系统主控模块、事故处理模块、信息通信模块、消防管理模块。以上4大模块中,数据通信传输是油罐区消防安全检测系统的基础,也是应进行重点设计的区域。其关键在于在消防安全监控系统中,对安全事故进行预测完全依托于对各类参数数据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送入监控中心,才可对油罐区的安全状态进行判断,最后才可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对油罐区数据通信传输模块进行重点设计必不可少,只有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才可保证消防系统应急预案的合理性。
3结语
前些年,我国在秦皇岛、锦西等地都发生了大型火灾爆炸事故,对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近几年的努力下,油罐区安全事故已大幅度减少,但还是偶有发生。因此,油罐区消防安全监控系统的合理设计仍是重中之重。在油罐区消防安全监控系统中,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才可保证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油罐区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陈南.石油化工储罐区火灾探测报警及远程灭火联动控制系统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1):80-82.
关键字:核电站;DCS;网关;冗余
19世纪70年代工业领域的生产工程日益复杂,传统的集中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工业领域的控制要求,因此满足分布式控制要求的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的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应运而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自问世以来已广泛用用到化工、电力、石化、环保等领域,30多年来随着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CRT技术(简称4C技术)的发展,DCS的性能与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工业控制领域呈现勃勃生机。
1DCS系统在国内外核电厂的应用
在核电领域,由于核电站的安全级别要求高以及它的特殊性,出于保守原则考虑,DCS系统在核电厂中应用比较少。但由于常规仪表系统性能差的缺点不断暴露,核电厂仪控系统的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上个世纪80年代西屋公司将其开发的Eagle系统应运于核电站的改造工程中;1992年英国电力公司在中SIZEWELLB核电站运用了西屋公司的WISCO系统;1996年法国在145万kW的N4核电站上采用了DCS系统。近年来国内在一些核电站的改造和新建工程中应用了DCS系统,岭澳核电站常规岛的控制采用了ALSTHOM公司的P320系统;田湾核电站仪控系统采用西门子公司的Teleperm XP系统,安全级仪控系统和部分重要的相关相关级控制系统采用法玛通公司的Teleperm XS系统;这套系统同样运用于岭澳二期工程;三门核电站采用Common Q和Ovation数字化仪控系统;秦山核电站在循环冷却水控制系统的改造中使用了DCS系统;在建的红沿河电站CPR1000扩展项目采用国产化的数字化仪控系统与国外数字化仪控系统混合的系统,安全级DCS系统采用三菱公司的MELTAC-Nplus R3系统,非安全级DCS采用和利时公司的HOLLiAS MACS6系统。
2 核电站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故障安全、多样性、单一故障、独立性、冗余性、共因故障等。从安全角度出发,核岛系统的一些重要的控制信号采用硬连线的方式传输;从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同样的功能,这包括功能多样性、软件多样性和硬件多样性,其中配置多样性用于解决共模故障。从冗余角度出发,系统的一些关键部分(包括软件和硬件),如电源、重要的控制回路,通信网络的等都采用冗余配置,这样可以保证设配出现故障时,系统能继续运行,解决单一故障的问题。根据以上设计原则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3 红沿河DCS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红沿河非安全级DCS系统设计
红沿河核电站CPR1000扩展项目DCS控制系统由安全级与非安全级组成,其中非安全级采用和利时公司的HOLLiAS MACS6系统,安全级采用三菱公司的MELTAC-Nplus R3系统。MELTAC-Nplus R3系统主要完成安全与安全相关的功能,如反应堆跳闸逻辑、专设安全设施驱动、事故后监测等;HOLLiAS MACS系统主要完成机组正常运行时的控制及监测功能。图1是非安全级DCS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系统包括:控制器、通讯站、服务器、网关和操作员站。上述设备通过层次化的多种网络(系统网和控制网)互联,并且通过网关与其他系统相连。
主要数据/信号流入下,其中序号与图1中的数字一一对应:
(1)电厂各个传感器的到DCS的输入数据/信号;DCS到电厂传动装置的输出数据/信号。
(2)第三方系统到DCS的输入数据;DCS到第三方系统的输出数据。
(3)设备到OWP/TSC/RSS以供显示的数据;操作鼠标和键盘的输入数据。
(4)S-VDU屏幕切换/关闭;S-VDU连接到安全级系统。
(5)安全级系统信息(设备的故障信息等)。
(6)RPCC操作信号,PAMS-VDU显示,记录到达安全级系统的信号。
(7)DCS到L3系统的数据。
(8)来自机组0至机组9的数据。
3.2网关的系统架构及功能
安全级系统与非安全级系统采用独立的网络,实现信号的隔离。同时,由于安全级与非安全级采用了不同厂商的产品,所以安全级与非安全级之间不能直接通讯。在红沿河核电站安全级与非安全级通信设计中采用硬连线和网关的混合方式,即非安全级向安全级传输的信号全部采用硬连线的方式;安全级向非安全级传输的用于报警/现实的信号采用网关的方式,用于逻辑控制的信号采用硬连线的方式。其中网关的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Level1非安全级系统网关使用高可靠性工业控制机,通过以太网卡连接到控制网络,通过UDP协议与MIT安全级系统网关通讯。Level1非安全级系统网关软件运行在LINUX操作系统上。Level1非安全级系统网关的基本功能如下:
(1)Level1与Level2之间的控制网络通讯,包括采用 TCP/IP协议方式和组态软件Codesys通信,采用工业以太网协议方式和服务器通讯;
(2)数据处理,处理安全级与非安全级之间传输的数据;
(3)为提高运行的可靠性,提供了双机冗余功能;
(4)为保证时间的一致性,提供系统对时;
(5)提供了站间引用变量,网络变量功能;
(6)为提供系统的可靠性,提供诊断功能,包括内存诊断、双机诊断、状态诊断、维护看门狗等;
(7)报警功能;
(8)与MIT的安全级系统网关数据交互。
L1aGWP(Leve1非安全网关A) 负责level1网络上数据发送的非安全网关;L1bGWP(Leve1非安全网关B) 负责指level1网络上数据接收的非安全网关。非安全网关L1aGWP与安全网关L1aGWP交互的数据如下:非安全系统信息,主要记录PAMS-VDU监测记录信号和生命监测信号;RPCC 操作信号,内容与非安全系统信息基本相同,只是点规模不一样;RPCC操作信号应答,是针对RPCC操作信号的回应,只有头结构;非安全网关L1aGWP状态通知,此数据包含于应用数据头结构里面,随着非安全系统信息一起发送到安全网关L1aGWP;安全网关L1aGWP状态通知,作为独立的数据每500ms发送到非安全网关L1aGWP。非安全网关L1bGWP与安全网关L1bGWP交互的数据如下:Safety System & RPCC Information,共有7类数据;安全网关L1bGWP状态通知,次数据包含于应用数据头结构里面,随着Safety System& RPCC Information一起发送到非安全网关L1bGWP。非安全网关L1bGWP状态通知,作为独立的数据包发送到安全系统L1bGWP。
4 非安全网关系统的冗余设计
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DCS系统中一些关键的部分通常采用冗余的配置。同样,为了保证网关系统的安全可靠的运行L1aGWP和L1bGWP采用热备份冗余配置。冗余功能分为6个子模块来实现:冗余初始化,工控机上电启动后,在主任务模块中实现冗余模块的初始化。初始化功能包括:初始化冗余状态机、清空运行数据缓冲区和写变量数据缓冲区,打开备份数据端口和同步端口。数据备份,工作机和备份机之间的数据备份包括;工作机给备份机拷贝工程文件;工作机给备份机拷贝运行数据;工作机给备份机拷贝写变量数据命令;工作机给备份机拷贝强制变量数据命令。同步控制,工作机和备份机在保证了输入数据和运算逻辑一致的情况下,要保证IEC运算同步执行,写变量命令和强制变量命令同步执行,以及运行状态同步。冗余通讯,工作机和备份机之间备份数据和同步采用UDP方式进行通讯的。双机抢主,双机上电启动后设置本机是工作机还是备份机状态。双机诊断及切换,双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状态进行检
测,当主机发生故障时,需要执行主从切换。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摘 要:安全预警系统可以给一个企业监察安全的部门提供良好的安全决策和信息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预警系统在铁路的运营过程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路安全系统的利用给铁路部门的安全监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现有的数据进行处理,预测铁路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危险状况和不利条件,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和预想,将安全隐患和不利因素遏制在萌芽的状态。本文主要对铁路安全系统进行研究,对该系统的设计进行预测和分析。铁路系统如果实现安全的预警,可以对铁路安全的监察以及现代技术的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铁路;安全;预警系统;设计
0 引言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铁路运输事业带来的新变化,防止事故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铁路安全的管理部门应该尽可能的建立和完善铁路的安全预警系统,铁路的安全预警系统主要是通过安全信息这一关键的点,进一步的考虑技术的安全及监察情况,充分的利用它的事故和系统的状态规律的转换规律,由原来的事故发生去解决到防止事故的发生,对安全的事故实现超前的预测和控制,真正的做到防患于未然。
1 铁路安全监察的现状
在长期的铁路系统安全运作中,铁路单位的监察系统一直是一种单向反馈调控模式,一般是在出现事故或事故发生的趋势的时候,反馈给有关的部门,然后铁路的安全部门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对策进行开展反馈到铁路的运输生产系统中解决最终引起的问题。伴随的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铁路运营的状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高铁和动车的大规模的应用给人们的出现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火车的运行速度的提升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铁路系统变的更加的错综复杂,原来基础上的这种事故发生才进行反馈控制的单向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铁路安全管理的需求。
铁路安全预警系统可以在铁路的安全运营的决策中提供专门辅助信息的管理系统,它是在铁路安全部门行使职能的基础上,对日常的工作通过计算机的方法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以及评价等多种的监察职能,并且可以宏观的检测和监察事实的铁路运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和动态,对铁路的运营进行管理。
由原来的单向的事故反馈和监察体系,到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铁路安全部门的效率,这是一种基础的质的突破,通过这种安全预警系统的运用,极大可能的把铁路事故的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在铁路运行过程中的提前预防和对未知事情的有效控制[1]。
2 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
2.1 设计的目标和思路
铁路安全预警的设计主要考虑到环境、人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把科学的安全管理、决策以及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建立起一套具有现代的铁路安全预警特点的完备系统。系统应该实时的对环境、人、计算机以及管理进行监控,特别是在整个的运行过程中人的可靠性、物的影响管理的决策失误等要素进行预测和及时的反馈,进行有效全方位的控制,帮助达到一种安全运营的合理状态。
2.2 系统的设计依据
在铁路运营的过程中看似许多事情的发生伴随着很多的偶然性,其中其中存在着一些必然的条件。因为事故的发生之前经常会存在着众多的隐患,提前预示着事故的发生。我们研究观察原来的事故发生的案例我们发现,事故发生之前都会存在着隐患,并且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按照铁路安全运营的规章和制度去行使铁路运行过程中的很多行为造成的恶劣的后果。所以在实现收集的信息以及安全监察的过程中显现出来。
安全预警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该是通过这些安全的信息以及各项的制度和标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安全的评价,正确的预见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设计安全系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因果关系,对隐患发生的事故进行良好的控制[2]。
2.3 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功能
通过铁路安全的监察部门收集的信息资料来看,进行的预警系统设计主要有几个反面的功能。第一,系统要实现对原有的历史资料的全面管理,在原有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总结事故发生的规律。第二,要可以进行新的数据处理结合现有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以及不同环境存在的问题,找到潜在发生的危险因素,彻底的把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与系统联系起来,对原来的工作进行总结预见事故的发生。
2.4 安全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
在铁路运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安全信息对未来存在的形式进行前瞻性的分析是我们设计安全预警的关键。
该系统的设计是在工程学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包括事故树、安全评价、定量预测的方法进行事故的防范以及安全的功能预警。也就是说系统设计的总的思路就是利用安全统计系统收集的各类的数据信息,如果发现在运行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值超过了我们认为的安全范围,不等到它可以影响到运行的安全,就会针对这一措施提供合理的措施来消除隐患。科学的防范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及安全态势,保证环境、人、计算机以及环境的协调运营。
2.5 铁路安全预警业务的逻辑
把安全信息看作是基本事件,构建相似或相关的的铁路安全的事件事故树,求它们的最小分割集、最小半径集以及这些基本事件重要度,预见性的辨识铁路系统的危险系数。运用概率统计和模糊数学以及该模块还应提供事故树的发生概率信息。同时,在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这个模块预警的同时给可以给出事件相应的对策甚至是参考信息。
安全属性的考察运用多指标安全评价法对评价的对象的进行严格评价。这个模块的使用是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对整个的系统给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无量纲或者是主观的功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事故的指标以及隐患信息,既要对象绩效在一定时期内考察的安全,又要保证安全隐患状况,在考察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用单一指标进行片面性的评价,通过各种模式全面的反映铁路运转过程中的生产安全状况。
此外,评价的各个模型以及评价过程中的使用参数一定要合理的进行标定,并且要求安全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尽可能根据铁路单位的发展运营情况,不断的对它们进行界定、修正及完善[3]。
3 结论
现代的铁路系统是一个飞速运转的系统,在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以及不断完善的动态环境中,安全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环节。怎样合理的使用安全管理的科学理论和信息的技术,保证生命和财产的迅速安全的到达目的地,是安全管理工作意识不断追求的标准。安全预警系统,可是满足对铁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逐渐成熟的安全管理策略融入到一个新的管理系统之中,及时的对安全部门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提高安全部门工作的效率,为他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早的发现和处理[4]。
同时,在铁路运行的过程中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一个系统,特别是一个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系统是不可能代替了所有人工的工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和设计安全监察系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大的方向不要变动,然后再不断地完善修正系统中的细节。
总之,铁路安全预警的应用实施应该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满足铁路监察工作的需要,保证了铁路的安全工作设计过程中注意设计的原则以及核心的任务,保证国家会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彤,陈建华,高自友.铁路局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02):68-71.
[2]蔡金,高自友.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03):18-21.
电力调度的目的是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保障对外供电的可靠,保障各类电力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信息设备所采集到的各类数据信息、监控人员所提供的数据,与电网实际运行的相关参数,如电压、频率、电路等信息,综合思考各工作的情况,对电网整体的经济、安全、运行状态进行判断,然后通过系统具体操作指令,调整现场的操作人员和自动控制系统,以保证电网运行的持续稳定安全。电力调度自动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远动、通信等技术,从而完成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功能的综合系统,是当前电力系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主要包括电力系统数据的采用和监控、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和调度、电力市场化的运营的可靠性、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等方面。其中电力系统数据的采集和监控技术是整个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前提与基础。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监控系统接入电力调度数据网,而电力监控系统是电力系统重要的基础环节,是系统安全的重要部分,而如今,针对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工具的破坏性技术及病毒越来越多,简直防不胜防,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问题,其显得越发重要。具体分析如下:
2.1系统本身存在问题
这是指系统本身因为没有及时升级或者进行系统安全补丁下载加固,使得系统本身就存在了安全漏洞。防火墙的安全策略没有合理设置,没有及时调整网络拓扑的结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防护的对象。Web服务器上不必要的通信服务和协议没有能够及时关闭,比如Telnet、Feb协议等。这使得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本身采集的数据就是错误的,自然影响自动发电控制,电厂也就频频出错,不利于电网运行的安全。
2.2网络环境存在问题
电力系统内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连接省级调度中心的SCADA/EMS系统靠的是路由器,这两个系统之间是高度的自由操作,通过路由器能够相互进行访问还能进行数据的修改,同时与MIS系统又通过网桥进行连接。这样的系统是通过严格的单项数据进行结构内部数据的传输,而MIS系统实际是连接外部互联网的,与外部Internet的环境具有连通性,这就使得系统很容易受到病毒攻击而感染上病毒。网络传播是现代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旦MIS系统感染上病毒,那么整个系统都可能受到病毒的侵害。
2.3应用服务存在问题
这主要是指应用服务的访问控制存在着漏洞,其访问控制和用户授权不够完善和严谨。因为某些的应用程序是以操作系统Root权限进行运行的,用户的口令如果以明文的方式出现在程序以及其配置的文件之中,这就会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造成了安全隐患问题。
2.4内部网用户存在问题
这是由于部分的用户缺乏安全意识,使用系统工作站的计算机拨号进入外部公网,威胁系统的安全,或者有些用户进行了错误的操作,又或者维护人员的编程或维护出现了错误,都可能影响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操作使用的口令过于简单,不经常修改轮换也容易出现泄密,造成越权使用现象的出现,这对系统的安全也存在威胁。
2.5外部网用户存在问题
远程诊断的拨号Modem是长期接通的,并且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也就存在非授权用户未经允许拨号进入调度自动化系统。并且对于电子邮件的使用缺乏严厉的限制,病毒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攻击,系统同时存在被黑客攻击的风险,所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3完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措施
由上文了解到实际运作过程中,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电力调度影响了电力系统的运行以及供电的安全有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及应当遵循的原则。
3.1完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原则
3.1.1实行安全系统等级性原则。安全系统等级性就是将信息安全系统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标注,这样有利于根据实际不同的情况分层进行管理,有利于提出合理、全面、有效、可行性高的安全算法及安全机制,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网络中的实际要求,从而确保系统能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3.1.2安全体系机构与网络安全需求保持一致原则。保持两者的一致有利于系统安全的维护和升级,同时,在网络建设初期就能够考虑到网络安全的对策,就能够提前建立完整系统的安全措施,这样更加容易解决问题,并且符合大局观,同时有利于节约成本。
3.1.3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把握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从而有效杜绝自动化网络被攻击、破坏。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包括安全防护机制、安全监测机制以及安全恢复机制,三套机制各司其职同时相辅相成。安全防护机制主要研究系统存在安全威胁时采取防护措施;安全监测机制主要是对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安全恢复机制是对安全防护机制的补救。
3.2完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措施
3.2.1操作系统的可靠性。选择带有完善稳定的系统设计和访问控制的操作系统,选用用户较少的版本。在运行过程中及时进行系统的升级以及漏洞补丁的安装,从而确保操作系统的安全。重视病毒的防护结构的建立,将网络与主机防御相结合,加强防火墙的安装与完善。
3.2.2隔离内部网络。停止电子邮件服务,断开与Internet的连接,禁止内部系统工作站与外部网络的拨号连接。建立多层结构的安全防护措施,建立系统入侵检测程序,防范黑客入侵。设置相对安全的口令,并及时不定期检查更换,禁止非法用户的访问,建立完善的防御系统,以期缺乏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
3.2.3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其安全意识,要不断进行安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和完善现场的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减少人为失误,完善管理制度,单位负责人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4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视音频编解码的逐步完善,国内各级电视台制作播出模式正在逐步从传统的磁带对编到非线性编辑系统,再到非线性制播网络、媒体资产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系统改造。
一、我台系统改造设计原则
如何紧跟技术发展形势,完成对节目制作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是我台领导、技术部门骨干一直探索、考虑的问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分析和调研,我们考察了多家已完成改造的大、中型电视台,制定了切合我台实际情况的选型原则:
(一)首选国内厂商的成熟产品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考察了多家国内外的非编设备和系统。国内产品性价比比较高。所以我们在系统调研时将目标主要集中在国内厂商的产品上。
(二)全流程系统
我台的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同时考虑了制作端和播出端的改造。因此,制作系统和播出系统的连接是否顺畅高效,流程是否清晰合理是我们最重要的考评标准。
(三)技术先进,稳定可靠
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要考虑系统的全流程化设计。保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系统能够保持其技术先进性,又要将“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放在第一位。“稳定压倒一切”,无论什么级别的电视台。“播出安全性”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制作系统、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也要有充分的保障,避免出现因为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导致节目制作效率降低,甚至丢失素材造成播出事故的风险。
(四)适合我台实际情况
最后,网络化、数字化的改造工作,包括资金投入、设备布局、信号调度等等一定要结合我台的实际情况进行。尽量做到对现有的业务流程不做太大变化。使我台的工作人员能够迅速的熟悉新流程。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新系统的运行。
二、系统应用技术分析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基本确定了我台网络化、数字化改造的技术需求。即采用目前国内电视台通用的CPU+GPU非编系统、媒体服务器的播出结构、以及千兆以太网的系统架构。
(一)CPU+GPU+I/O为技术核心的非编系统
近一两年来,国内电视台越来越多的采用CPU+GPU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从我们的考察、试用的结果来看,CPU+GPU结构的非编系统功能性能均能满足我台的实际使用,同时价格适中,性价比很高。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硬件平台的性能足以用CPU实现视音频数据的编解码运算。同时,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显卡处理芯片)完成视频特技效果的处理。应用最新的PCI-Express架构的计算机平台,可以提供理论上的4Gb下行带宽,533Mb~1Gb的上行带宽。实际传输时已经可以达到在显示内存中将所有特技效果合成完毕的视频数据实时传送回系统内存所要求的传输速度。CPU+GPU的协同工作,结合仅提供视频基带信号输入输出(不带板载硬件编解码器)的I/O板卡,从而形成一套I/O板卡负责上下载、CPU负责编解码运算、GPU负责特技效果合成处理的新型非编系统。
(二)媒体服务器的播出结构
在播出系统中,选定了采用索贝公司的“媒体服务器”作为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主结构。
媒体服务器是采用I/O通道板卡、通用服务器硬件平台构成的视音频采集、播出系统。以索贝公司的媒体服务器为例,近两年来在国内多家重要电视台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CCTV新闻中心和CCTV5体育频道、深圳电视台的卫星收录系统、多家省市级电视台的播出系统等等,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三)千兆以太网结构
近年来。带有交换方式总线技术的FC网络一直是视音频节目制作系统的主流网络平台,在目前乃至未来的大型网络项目中肯定会继续保持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对于类似我台这样中等规模的网络需求,光纤网络平台的造价过高,系统维护复杂,适用性不好。
在国内诸多厂商中,索贝公司基于千兆以太网络架构的E-Net3,0制播一体化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帧缓冲机制。保证了每秒25帧的采集和播出,完全达到电视台的实际需求。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考察和调研,2008年1月,我台对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工程完成了系统招投标的工作,最终选用索贝公司E-Net制播一体化网络系统。系统构成如下:
全系统采用集中存储,两个中央存储体分别是制作4T和播出8T。
3频道硬盘播出系统,采用索贝公司成熟的媒体服务器系统。
6个新闻制作站点的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系统,用于每天的新闻制作。
当全世界互联成一个超级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如果中国在建设“智慧地球”的过程中,不能坚持“自主可控”原则,国家风险将会凸显,失去“信息”。 笔者认为,物联网安全和以往的信息安全并无本质区别,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面对挑战制定对策。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和一般IT系统的安全基本一样,主要有8个尺度:读取控制、隐私保护、用户认证、不可抵耐性、数据保密性、通信层安全、数据完整性、随时可用性。前4项主要处在物联网DCM三层架构的应用层,后4项主要位于传输层和感知层。其中“隐私权”和“可信度”(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问题在物联网体系中尤其受关注。如果我们从物联网系统体系架构的各个层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安全体系基本上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级和中级发展阶段。
物联网应用特有(比一般IT系统更易受侵扰)的安全问题有如下几种。
1.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
2.Eavesdropping:在一个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
3.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
4.Cloning: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
5.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
6.Jamming: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
7.Shielding: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
针对上述问题,物联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面临如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问题之上)的信息安全挑战。
1.四大类(有线长、短距离和无线长、短距离)网络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多级、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渡。
2.设备大小不一、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如PKI Credentials等)的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
3.设备可能无人值守、丢失、处于运动状态、连接可能时断时续,可信度差,种种这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度。
4.在保证一个智能物件要被数量庞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设备识别和接受的同时,又要同时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关键词:核电厂 通风空调系统 安全审评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094-02
二代核电改装系统是经过我国研究的、适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的核电发电系统。在核电系统中,通风空调系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确保发电安全的基础。对于核电通风空调的安全审评要全面、合理。随着我国核电发电需求的增加,更应对核电安全进行审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施工事故。结合施工审评的重要性,笔者将核电厂通风空调系统的安全审评分析如下。
1 核电厂通风空调系统简介
该文主要分析的是二代改进后的核电厂的通风空调系统,它主要是由主控制室通风系统、安全壳通风系统等组成。空调系统主要作用在于确保核电厂厂房的环境,为核电工作做基础准备。在正常情况下,核电通风系统能够使室内空气污染得到改善,核电放射十分明显,核电厂通风空调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为湿度、温度、空气洁净度以及放射性物质含量。核电厂运行复杂、安全系数较低,因此必须设置核电厂安全系统,其中通风空调系统主要作为辅助安全系统存在。核电通风空调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其基本功能是确保室内通风环境,另外还包括供热以及气象分析等。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风系统的安全分析包括描述设计依据和系统运行规律。
2 核电通风空调系统的安全审评依据
2.1 核电通风空调安全审评流程
核电审查要遵守相关流程,为了达到严格标准,首先要明确审查标准,做到每个部门熟知。然后明确部门的职责,按照不同的部门顺序进行核查。核查分析安全报告程序包括部门责任审查、范围审查、产品验收和审查程序了解。最后对审批程序进行核查评定并实施。目前,我国核电安全审评主要以NUREG 0800《标准查大纲》为基础,大纲中除了对核电厂施工通风系统进行规定外,还规定了轻水堆核电站的事故处理安全审评原则,以及空气净化系统处理规则。要求对通风系统的主控制室环境进行清理,保证工作人员的良好工作环境。基本审评规则参照国家对于通风空调系统基本条件的规定。对于核电厂通风空调主控制室而言,还要维持其室内温度和湿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保证通风主控制室的安全,才能进一步确保整个核电施工的安全。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审核具有监督作用,监督对象就应包括室内的温度、湿度、污染物含量以及风力的大小,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般认为,Cl2对人体的危害较大,而核电通风系统主控制室容易在施工中混入Cl2,因此在审评过程中,还应将这类有害化学物质作为审评对象,包括最低含量允许范围、清除的有效率等。在设计上,我们可以根据室内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案,一般可以采取引入自然风的方法来维持室内温度、湿度和压力,足够的空气也是保持主控制室室内环境的重要方法,或者采用空气过滤方法来减少主控制室中的有害物质,由现场的特点而定。
2.2 核电通风空调系统安全审评的执行
为了保证核电厂通风系统的主控制室环境良好,我们采取通风、预留边界等方式来确保主控制室的安全,当然还包括对室内CO2含量的控制等。可以在室内装有2个或者多个可以相互冗余的应急空气吸入口,来减少有害物质的流入。核电施工过程中,核反应堆的地震现象十分常见,因此要保证主控制室工作人员安全,还应强化其抗震功能。国家目前对通风系统的主控制室抗震能力规定为I类,也就是要求企业达到这一抗震设计标准。冗余设计可以独立查找和解决故障,因此不影响整体上的发电效率,另外,要具有备用电源,以明确核电厂施工的安全级别。在设计上,由于核岛环境复杂,还需应对飞射物的干扰,对系统的安全审核中应包含这一点。从安全隐患上分析,核电通风系统主控制室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龙卷风、海浪以及不明飞射物等。评价过程要从设备的材料性能、整体性能上分析,另外在设计上要尽量避开这类物质,可以从是否避开了这类物质进行评价。总之,主控制室通风系统在核电施工中占据核心位置,不仅要设有通风空调,还要设有空气过滤器以及风机系统。为了去除空气中的碘,还应在核电厂通风系统主控制室设碘吸附器,减少放射性物质引发的安全事故,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对主控制室的审评就应注重碘吸附器的吸收效果,通过对主控制室内碘含量的实时测试来完成评价。
3 基于通风空调系统安全审评的核电厂建设
通过对通风空调系统的安全审评来看,核电厂厂址的选择也对其安全造成影响,比如当地空气是否良好、是否有海风等有利条件,或者是否有引发地震的可能,这些都是核电厂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当然,核电厂对于水源、通风环境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核电施工项目的选址具有难度。沿海地区作为首批核电厂建设基地,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但随着核电发电需求的增大,沿海地区的地理面积有限,我国目前正在考虑和实施向内陆地区发展。核电站在内陆地区的建设更是要加强对选址的重视。首先,要了解室外气象条件,要在可控范围之内,加上通风系统的辅导才能进行建设。根据气象条件合理选择设备的容量和载荷。按照安全级的空调系统设计标准,将地震等外部条件考虑在内。我国核电发展虽较晚,但效果明显。因此在相关评定和假设准则上,一定要综合国内发展现状,根据厂址的特点进行具体细分。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分析表象的温度、湿度、污染物等条件,还应分析周边工厂的建设,是否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是否具有长期发展的可能等。根据分析出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审评报告,交由管理组进行核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
4 结语
在核电厂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是施工安全的保证。核电施工过程会有大量的碘泄漏,威胁施工人员安全。施工通风可以保证主控制室的温度、湿度以及碘等放射性污染物在安全范围内。该文重点强调了核电厂通风空调系统的安全审评,审评过程要完整,在相关规则的要求下,对施工项目进行逐项审评,关注影响施工主控制室环境的因素,确保通风系统主控制室的安全,促进核电施工的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