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早期教育概论范文

儿童早期教育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早期教育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早期教育概论

第1篇:儿童早期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社区儿童社会化社区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心理学,人类学研究的问题。它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人生最初阶段的社会化,也是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儿童的社会化总是在具体的社区进行的,是通过所在社区中的社会化的多种渠道来接触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

对儿童社会化起到作用的有如下社区要素:社区内各个家庭、邻里、同辈群体、学校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还有来自社区之外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社区社会化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同时还和整个社会的社会化教育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

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七日,我在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舜井社区居委会实习期间,就社区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了解。现以舜井社区居委会为例,就这一问题做简单分析。

首先,有必要对社区的概念加以界定。“社区”一词自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在《社区和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来之后,至今已经有140多种解释或表述。《观察社会视角——社区新论》一书指出:“社区一般指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众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共同体”,这个概念一般是广义上的社区概念。如:工业区、科技文化区、商业区、农业区、农村村委会、村民小组等。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通俗地说:社区就是居住在同一区域,靠一定的规范约束,大家互相联系,互相帮助的共同体。

一、社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要素及其功能发挥

1、社区内家庭

在一切社会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在人出生的前几年里,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担负主要的责任。在家庭里,儿童学会了语言,开始了解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并且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那里习得行为方式,形成了最初的个性特征。其次,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抚育,呵护,与孩子建立了亲密的感情联系,为孩子的情感培养创造了条件。再次,儿童在家庭中逐渐获得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2、社区内学校

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等)是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也是个体继家庭之后社会化的第二个主要场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单靠传统家庭教育,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各方面知识的需要,而通过学校,人们可以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获得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

舜井社区居委会内现有托儿所2所,幼儿园2所,早教机构1所,小学1所。在国舜·世纪阳光早期教育中心,这里的幼儿在老师的照顾和与其他幼儿的互动中度过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这里,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粗浅的社会文化知识,完善了自我观念,有了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加强了社会交往与合作的意识。

该早教中心尤其注重儿童的交往合作行为和意识的培养。教师作为教育的计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常常强调小朋友们要团结友爱、谦让分享等。这种教育在我国的现有国情下,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3、社区内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必须参与并认同于一个同辈群体,通过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传递促进其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交往进行的,个体也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的人”。在交往中,儿童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客体。通过交往,他们学会了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了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又恰恰是衡量人社会化的重要指标。

在对舜井社区居委会的家庭结构状况的社会调查表明:该社区90.3%的家庭呈核心家庭结构状态。核心家庭已经是该社区家庭生活的普遍模式,并且这种家庭结构的核心化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巩固。孩子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单纯,加上家庭内社会互动的对象和内容又十分单一,致使孩子缺乏与兄弟姐妹和祖辈接触的机会,因此,他们缺乏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机会。这种情况容易使孩子们滋生特殊化心理,缺乏社会义务感,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容易养成孤独、独断等不良性格,因而成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又由于子女在家庭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往往产生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过分照顾,过分期望的现象,这种在今天的城市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倾向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调查显示:舜井社区的独生子女比率高达98.06%,每户平均人口数为3.27人,在家庭内部,孩子有小伙伴可以交往的仅占2.07%。儿童游戏、交往的场所以及自由交往的机会都减少了,缺乏竞争和交往的情绪体验,也不能学会通过群体交往的规则来调节、控制自身的行为,这样既不利于他们自我评价的发展,也不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以及其社会适应性的完善。

4、社区内邻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里社会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随着传统的大杂院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独家独户的单元房,邻里之间缺乏交流,更谈不上原先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密现象,因此,邻里社会对于少年儿童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随之弱化.。

根据调查,舜井社区内小学生家庭中居住独户数占85.09%,51.13%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单独房间。独门独户尽管使儿童在家庭里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但是城市建筑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又使其户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有限的室内生活空间和有限的户外活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从事户外活动的机会,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独门独户成一统的格局,导致邻里成人之间交往的急剧减少,而且也限制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

5、社区内传媒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传媒有了空前的发展。社会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了全面的影响。现代大众传媒扩大了少年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给少年儿童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快捷、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手段。现代大众传媒缩小了少年儿童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城市少年儿童还是农村少年儿童,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少年儿童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少年儿童,通过卫星电视和计算机因特网,都可以享有同样的信息,从而就相应缩小了彼此之间由于民族、地域、经济、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差异。现代大众传媒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了理想化的少年儿童形象,不论是动画式的还是童星式的,使得众多少年儿童不再以父母的要求为自己的目标,而是以某个理想形象为统一的楷模,用以学习和模仿。

以电视机为例,舜井社区居民电视机拥有率已达到100%,50%以上的儿童经常看电视(一周三次以上)其中,25%至35%的儿童天天看电视,电视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电视节目满足了儿童想象和模仿的欲望,还能使儿童开阔眼界,有助于儿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和吸取间接经验,认识社会角色,学习并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有利于婴幼儿的语言学习和丰富词汇量,这些都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但是,电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反映暴力阴暗面的电视节目通过模仿会导致儿童形成不良社会行为,电视的普及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接触时间相对减少了,削弱了家庭中的互动关系,过于迷恋或依赖电视节目,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性格发展,易使孩子得“电视病”。

6、社区居委会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儿童的社会化已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参与其中的过程。作为我国城市居民基层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在儿童社会化当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社区居委会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主要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的途径得到实现。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突破口",只有卓有成效的开展服务,才能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树立归属感。

首先,开展各种社区服务,可以为区内居民提供方便,提高生活质量,为家长减轻生活负担,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物质条件。目前,舜井社区居委会可以为居民提供中低挡家宴、一般家庭装修、电器维修安装、房屋中介、劳务中介、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服务,初步实现了家务劳动社会化,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而且为失业或待业的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家长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

其次,社区服务的开展,始终是以解决社区本身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任务的,因此,卓有成效地开展和发展社区服务,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解决社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使儿童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舜井社区居委会通过创办各类社区福利服务机构,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以解决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各种生活需求问题,有效弥补了社会服务的资源短缺,缓解了社会服务的供需矛盾,从而避免了因上述社会问题积聚而引发的社会失调。如:对辖区内居民进行了深入调查、走访,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将生活困难,符合标准的家庭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帮助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联系工作单位;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特别档案,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并且有固定的康复机构为他们做康复治疗;成立了社区老年人艺术团,组织老年人参加舞蹈、演唱、模特培训和表演。居委会与国舜·世纪阳光早期教育中心,历下区人民医院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辖区内家长、儿童提供咨询、医疗服务,并成立假期学习辅导班,为小学生安全、充实度过假期创造有利条件等。

此外,动员和组织居民开展社会服务改善了人际关系,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宣传发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互助互济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沟通、交往的机会,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改变和避免居民住宅条件改善后带来的人际关系淡化的趋势。社区内尊老爱幼、帮残助弱、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的广泛开展,还可以使我国的传统美德得到进一步弘扬,创造和谐、文明的社区环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儿童在健康、文明、高尚的社区中成长,不仅弥补了现代社会中因为与同辈群体、邻里之间交往缺乏而导致的不良影响,而且对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优秀文化有很积极的作用。

九月二十日是第二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历下区文明委开展了“阳光天使”系列活动,号召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让未成年人在充满阳光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在这次系列活动中,舜井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开展争当文明市民和星级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力争在抓好社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建设的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以及邻里相识互助活动,在满足广大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使群众在参与中相识,在活动中相知,让社区成为和谐融洽、环境优美的阳光社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二、社区促进儿童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舜井社区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问题与建议

我在这次实习过程中,就社区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我国当前城市管理体制的大环境下,社区对儿童社会化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社区力量发动不足,尚未形成全社区共同关注和支持儿童社会化、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大氛围。相当多的家长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社区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社区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支持社区开展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进而促进社区自身发展。

2、目前举办的针对儿童的社区服务项目和活动缺乏系统性、组织性,一些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或表面形式,没有很好地起到服务作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开展的社区服务与快速发展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不相适应,特别是社区服务过分强调商品化和市场化等现象使得社区服务与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还不能相提并论,与社区发展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必须从社区服务入手,强化社区服务的社会功能,尽可能提升社区福利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发动各级社会力量,针对儿童开展科学、有效、系统的社区服务。

3、我国社区缺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意识,在发动儿童参与以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工作更是不足。社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有赖于政府和非政府的介入,更有赖与居民的社区参与。因此,应该激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真正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局面。

4、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自身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对儿童社会化功能的发挥。这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1)居委会并不是一级行政机关,但是担负着上面各级政府移交的各种行政任务。目前,舜井居委会承担着户口管理、社区卫生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属地管理、民事纠纷调节、社会福利救济、下岗人员安置、征兵、各种摊派费用的征收等十大类上百项具体的行政工作,与其居委会极不相符,居委会无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影响了各项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展和实施,针对儿童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

(2)居委会工作人员虽然已一改往日老大妈统天下的局面,但是经过换届选举上任的居委会干部仍然对社区服务等问题不能做到正确充分的认识,无法开展有效的社区服务。

(3)居委会办公经费紧张,每月仅由街道办事处下拨300元,居办经济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居委会组织规模较大,系统深入的社区活动。针对以上居委会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的途径,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推动儿童社会化发展和促进自身功能不断完善的良好社会效益。

(二)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社会化与理论的初步应用

社区社会工作是指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区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

我在舜井社区居委会实习期间,举行了舜井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咨询活动,尝试初步应用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介入儿童社会化。

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如下:

1、社区分析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社区及社区成员,因此必须对社区基本情况做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在实习的第一周,通过居委会、入户调查、口头访谈等渠道对舜井社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辖区基本概况外,还有这里流传的一些俗语,如“五多”,即:辖区面积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员多、人户分离多、低保人员多。看来这个社区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此外,该社区学龄前儿童较多,其父母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孩子,多将孩子交给家中老人看管,这势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不利影响。这些年轻的父母对儿童成长十分关注,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和问题,但又苦于没有时间和渠道得到解答。所以,开展这个咨询活动是面向舜井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的。

2、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就是进入社区,和有关的人士和机构建立专业助人关系。由于在社区居委会实习,因此得到了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居民也把我当成了居委会的一员,认为我是为他们真诚地做服务的,因此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和协办单位的联系也很方便。

3、资料收集

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我通过问卷、访谈、咨询、观察等方法收集了社区各个方面的资料,活动涉及到的有舜井社区人口现状的资料,并进行了分类整理。

4、制定社区发展计划

由于我水平有限,在短短实习的十几天里,不可能为社区制定长期的,总体的发展计划。只是为此次活动制定了目标。即:使家长了解孩子,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宣传早期教育思想,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促进儿童早期教育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的形成。

5、社区行动

社区行动就是社区工作者激发社区居民行动起来,将制定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区工作者担任了服务的提供者,倡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我组织开展这次咨询活动,是为居民提供了一种服务;宣传早期教育的思想,提倡家长科学教养孩子;对活动全程进行了有效控制,对助人资源如和协办单位进行协调、沟通等。

社会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推动者。我国一般对社会工作者的定义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的人员。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担当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和政策影响人等角色。

同时,社区工作也有赖于政府和非政府的介入,更有赖于居民的社区参与,即居民主动参加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以及参加各种公共和公益事业,积极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过程。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需要。社区居民只有通过广泛参与,才能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推动了人的发展,满足了社区居民在物质、精神、文化、自我价值等方面的需求。在我国各级组织机构中,社区居委会直接面对社区普通居民,对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困难、心态等有非常具体的了解,因此在社区社会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居民的各种问题。因此,它是我国发动社区参与的主要组织机构。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社会化,是否能够使社区充分发挥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有待于日后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希望舜井社区以及其他社区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社会学概论》李芹山东大学出版社

《社区社会工作》周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儿童社会化中的几个问题》周东民东方论坛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社会化条件及新特点》谢晓蔚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我国幼儿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邓红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第2篇:儿童早期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幼师;发展;学前教育;培养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能否拥有一批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幼儿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外界对幼师的消极态度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国内人士看来,当老师最好是去教大学,当大学老师自由,工资又高,如果不行就去教高中,再不行就去教初中小学,最后这些都当不了了,就去当幼儿园老师了。然而在国外是最好的大学毕业生去幼儿园从事教学工作。幼儿园是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而在幼儿园中,幼师又是最重要的,教师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幼儿。

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幼儿园的学生将基本吸收,而大学生会选择性吸收,区别在子,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像初春的嫩芽,没有抵抗力,全凭风的指使。因此,幼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特殊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学前教育师资不稳定,经费无保障仍是困扰我国幼教工作开展的不可避免因素。

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一)学前教育在我国只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学前教育在中国只处于早期发展状态,对于外国发展成熟的早期教育,我们不仅要吸收他们的蒙台梭利早教法,福禄倍尔教育法,更要借鉴他们对幼师的认识与态度。戴尔说过:“人是在被重视中激发起来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颁布十年了,我国的早教正在被人们逐渐重视,但其中对幼师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小孩子的性格很多时候就是在老师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改变对幼师的看法是对幼儿园师资发展尤为重要的一点。

(二)政府投资少,幼师待遇低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与国外对学前教育的大量投入相比,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十分有限,缺少钱的铺垫,幼教事业将很难得到一个突破性的飞跃。对此,政府要重视幼儿教育,把幼儿教育作为政府的责任,真正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对于物价飞速上涨的社会来说,工资的多少是受大部分工作者所重视的,但众所周知,幼儿教师的待遇较低,这影响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会造成一定比例的幼儿园教师生理、心理出现疲倦状态,有些甚至出现职业倦怠。因此,我们要建立政府财政为主,社会参与、家庭合理分担的幼儿教育投入体制,以更好的发展幼教事业。

(三)大学招生体制限制了进入幼师专业的学生素质

一般高校都将学前教育设为二本专业,这样使得那些高考只冲着一本去的考生,对学前教育连正眼都不会看。即使高考失利了,家长也会建议考生去报三本的经济学等热门专业。家长及考生的这种观念对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尤为不利,幼儿园就像一扇门,幼师就像一块砖,缺少幼师这块敲门砖,再美的幼儿园都已不是“儿童的花园”了。

目前,虽然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学历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幼儿教师的学历还集中在以中专学历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幼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去从事幼师行业仍保有传统思想。这使得学前教育不能招到能力等各方面较好的学生,同时便出现了幼教短缺现象,现在的幼儿园平均一个班只有两个老师,这与国外一个幼师带4、5个儿童形成鲜明的对比。国内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影响着幼儿园中师资的发展,没有很好的资源,哪能绚丽的绽放。

二、家长重视早教却忽视幼师的价值

在国内人们认为幼师只要能唱能跳就行了,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现在的家长喜欢将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开发大脑智力,锻炼阅读能力,更有的送进双语班。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家长对早教的重视,但他们却忽略了幼师的价值,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虽然人们把幼儿教师看做一种职业,却未把幼儿教师看做一个“专门化的职业”,对幼师这一职业的误读导致师资力量得不到发展,幼教的发展只能停滞在初级阶段。

当代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早期经验会影响儿童的大脑的发育,决定儿童未来的学习能力,行为表现和成功。蒙氏教育中说,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个性正是儿童时期形成的。而这些个性的形成又离不开幼师的教导,儿童时期正是源源不断吸收外界知识的时候,此时的儿童还分不清对与错,于是对老师教的东西,全盘接受。这正是危险所在,所以,幼师一定要展现其最出色的一面,往往老师平时的习惯动作都会被小朋友效仿,由此不难看出美国人如此重视早教的原因了。美国人认为师生关系是学前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种师生关系又以老师占主导地位,老师需重视对幼儿情感与社会方面的培养,这正是展现幼儿教师水平的地方。孩子是活泼的,他们还处于懵懂状态,幼师的伟大之处就是把他们领进了新的知识的天堂。而这些都还没被外界人士所认识,他们眼中只会唱跳的老师已经被新时代淘汰了,现在需要的是那些真正懂孩子的。

三、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

(一)对幼师职业的认知少

现在很多幼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认为当幼儿园老师很方便,只要会唱儿歌,会跳儿童舞,就可以教育儿童了。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源于老一辈人对待幼儿教师的看法,而且还在于这些幼师本身对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不熟悉。从目前本科培养幼师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唱歌、跳舞已经成为其次的,只为提高幼师自身艺术素养的课程,而那些儿童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发展概论等等已演变为重点专业课程。现在的儿童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需要的是像个性培养、大脑智力开发等高要求方面的教育。这是现在的幼师需要快速提升的一种能力,而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可以参加一些专门机构的培训,合理利用休息时间,以提升平时的工作效率。

(二)对本身职业的热情度不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颗热爱孩子,热爱幼教工作的心。从我对于附近幼儿园教师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园中疲惫的工作很难产生喜爱之感,这点就是阻碍师生间关系更好发展的问题所在。作为一名幼师,疲惫是难免的,但在面对那些充满活力的儿童时,我们应该化疲惫为动力,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都说干好一件事的关键在于热情的持续度,我希望那些从事幼教行业的人,能将热情变为滚滚江水,源源不断注入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很好的阐明了幼教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地转化。没错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为了将来作铺垫,而影响幼儿在幼儿园吸收知识好坏的就是幼师。进入新时代,总书记指出,教育培养下一代工作关系到我国和民族的未来,十分光荣,十分重要,十分崇高。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因此,大力发展幼教工作是目前国家发展教育的重点,在发展过程中最需重视的是幼师的培养,我们要克服一切对幼师发展不利的因素,开创辉煌的幼教时代。

注释:

1.康天明.贺茂义.关于加强学前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资料,2011(04):27.

2.闫三会韩志杰:对幼儿园教师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史资料,2011(07):19.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

第3篇:儿童早期教育概论范文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通过检索,截至2007年9月上述期刊所载评价类文章共195篇,其内容涉及评价理论与方法、幼儿评价、教师评价、托幼机构评价、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及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成果译介研究等六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根据不同维度,文献资料数量总体分布情况如下(图1、图2):

(二)对六大类文献内容的分析

1 评价理论与方法。此类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较早的有1988年赵寄石发表的《谈谈幼儿园教育评价》及白爱宝的《教育评价简介》,前者重在探讨制定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后者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含义、范围类别、评价原则及方法等。近年有紧随理论研究潮流和教育实践的评价探讨,如冯晓霞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一文中,阐释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总结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陈述了建构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原则。此外尚有彭俊英的《幼儿园教育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势》和《从(纲要)看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两文,阐述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渊源及发展趋势。涉及具体教学领域评价理论的研究仅有张晖的《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思考》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连载于《学前教育研究》上,由刘晶波等所做的“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的课题成果,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中,王坚红撰有《学前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怎样制定评价方案》和《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等文,探讨了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制定。此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杨晓萍与柴赛飞的《成长记录袋评定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及《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等。此类文章涉及到的具体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记帐法、档案袋评价法、卷宗评定法、档案评估法、非正式评价、质性评定、定量评价、轶事记录法、情景化评价、即时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作品评价等十余种,多为一线幼教老师结合教学案例来阐释。

2 幼儿评价。王坚红于1992年发表《幼儿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一文,又于次年发表《关于幼儿发展评估的若干问题》的文章,着重论述了与幼儿发展评估相关的若干重要关系及措施:白爱宝于2005年撰写了《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一致性的因素分析》及《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策略》两篇文章,对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提出了策略;刘霞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基本诉求。此外,潘月娟的《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趋势――真实评价》紧随新观念探讨了幼儿的发展评价;姚伟等人的《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分领域或分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王海英和周洁的《幼儿自我评价:问题与策略》及张树俊的《幼儿自我评价的缺陷与指导》等文则讨论了幼儿自我评价。孙玉洁的《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文侧重于从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了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彭俊英的《南京市某园幼儿发展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和陈银亭的《朝阳区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中开展幼儿发展水平评价》也是立足实践探讨幼儿发展评价之作。涉及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章,有高美娇与王黎敏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和《幼儿发展评价与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等,均结合某园的情况来介绍。总体观之,这类文章多侧重于对幼儿智力、认知发展的评价,缺乏探讨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评价,仅有张文斓的《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一文对测量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及傅宏对《幼儿情绪性思维惯性评价量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和《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的介绍。在幼儿发展评价形式上多采用统一量表对照形成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方面的探讨较少,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幼儿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婴儿的评价仅有吴红霞和郭文英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点及功能》,而涉及特殊儿童及农村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则明显缺乏。

3 教师评价。朱家雄与张婕的《从“证明”到“改进”――论幼儿园教师评价取向的转变》、赵桂丽的《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王绪兰的《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杨燕燕的《对“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思考》则分析了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负面作用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与教师工作评价相关的文章有王俊英与左亚丽的《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及评价要点》及王俊英等的《半日工作计划与评价要点》,这两篇文章系作者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研究”’的成果,此课题力图通过制定幼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为教师自我改进和完善工作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的,有陈帼眉的《宜与不宜凭什么?――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评价依据》、王隽的《应对教学交流困难时的教师行为评价》、桑凤英与周立莉的《从环境评价入手,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等;此外与教师自我评价相关的,有郭良菁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研制简介――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尝试》以及张婕与朱家雄的《从接受他评到自主参与评价――论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教师角色的嬗变》等,此文指出,幼师历来只是“失语”的被评价者,但教师参与系实现评价根本价值的重要基础,故而须走向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综观这方面研究,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评价,尤其缺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价,目前检索到探讨此类评价的只有周欣的《教师――儿童互动质量评定的行为指标初探》一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评价及评价指标的建立也少有涉及:在教师与家长交流互动方面的评价也较少,只有李生兰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的初步研究》一文。

4 托幼机构及环境评价。张家芬于1985年发表《怎样衡量幼儿园的质量》一文,探讨了幼儿园的质量标准,并强调要把幼儿的发展作为考核的主要内

容。此外,尚有王坚红与陈国强的《幼儿园环境评估》、朱家雄的《幼儿园环境的评价(上、下)》、刘焱的《游戏环境评价(上)――户外游戏场地评价》和《游戏环境评价(下)》及《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薛秧丰的《幼儿园环境质量评价》、张琼的《婴儿家庭与托幼所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黄培红的《幼儿园家具的卫生评价》、刘霞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概念辨析》和《我国现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研究》以及周欣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我国对托幼机构的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起步,主要是为托幼机构的分类定级而开展评价,相关文章多针对托幼机构家具、场所、环境、园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评定。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要对托幼办学资质进行审查,更要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做综合全面评价,还要反思托幼机构评价的科学性,以利指导托幼机构提高教育质量。此类研究文章有项宗萍的《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和刘丽湘的《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误区及调整策略》。

5 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虞永平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王俊英的《目标课程的教育活动评价》、吴积静与周洪飞的《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学活动评价。此外,余碧君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评价》、姜勇与刘霞的《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彭俊英的《对构建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的粗浅思考》等,概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许卓娅的《用历史生态的眼光审视园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研究》一文,是其主持的“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以“课程评价”为重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讨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对教材评价,目前检索到的仅有张晖的《试论对幼儿园教材的价值审视》一文,该文认为目前我国没有幼儿园教材编写审定委员会,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发行随意性很大,并指出评价教材的切入点即价值审视很重要@。

6 国外及我国港台区成果译介研究。此类研究依侧重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单纯译介性研究。最早有赵寄石与魏振高翻译的《测量学前教育的质量》(译自联合国教科文、儿童基金会合作计划《早期儿童教养丛书》之二《提高早期儿童教养质量和数量的急需措施》)以及《3~6岁儿童教育目标》(译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77年《日托中心教师手册》)。另外有王坚红翻译的《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评价》(译自《美国伊利诺大学(香藩――厄尔巴那)初等及早期教育情报交流所的短篇报告》)和编译的《美国一幼儿园教师工作评价鉴定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早期儿童研究中心制定);竺波翻译的《学前儿童创造性的非正式评价》(E.P.托兰斯);方力和汪潮译介的《四五岁儿童发展量表》(译自美国《幼儿的教育过程》)。其二,介绍兼比较性研究。主要有霍力岩的《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刘焱等人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旧版于1980年面世,新版于1998年面世。)、刘焱的《美国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刘霞的《NAEYC幼儿活动室观察评价述评》和《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彭俊英的《美国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述评》、卢美贵的《英格兰5岁~7岁国定课程评量的内容与影响》以及郭良菁的《德国研制(儿童日托机构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集)的启示――兼论我国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若干问题》等。邱自莉的《中美高质量托幼机构评价标准之比较》介绍了美国高质量托幼机构认证标准,并与我国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指标(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托幼机构评价标准的异同。

除译介欧美国家的成果外,余碧君的《日本幼儿园的游戏评价》和《对幼儿的理解与评价》(译自日本1990年起实施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导用书中的部分),以及刘建永的《日本的日托中心及其质量评估》等文章介绍了日本托幼机构的相关经验做法;庄虹的《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研究》介绍了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一般性研究、评估方法的设计和量化,及对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内容。涉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有蔡春美的《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简介》,此文介绍了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的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周欣的《四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幼托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分析和比较》,此文在比较和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托幼机构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剖析了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的具体内涵和评价依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领域文章从翻译到述评乃至研究的历程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不仅提供了参照,也注入了新的要素。但就译介目标对象而言,向欧美一边倒的倾向有待改进,且译介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二、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态势

(一)从文献时间分布来看,2002年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拐点。

综观文献资料总体数量,1992年前相关文章年度发表量从未超过10篇,1992年首次达到10篇,但这一数量并不十分稳定,而到2002年度发表量跃至13篇,此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2003年则达到创记录的25篇(见图1)。究其原因,主要与2001年我国《纲要》的颁布以及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13号文件)的颁发有关。《纲要》的实施过程,是以评估为契机多层次开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园科学化建设的过程。而《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为学前教育领域先进科学教育理念向实践转换的指导性文件,掀起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热潮。此外,2001年光谱方案的推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谱方案”是以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课程和评估方案,给幼教界带来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对幼儿发展多元评价的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的评价内容多样化已获得广泛共识,成了稍后几年评价性研究中的亮点。

(二)从文献涉及内容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第一,对评价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探讨亦随之加深,两者相辅相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译介国外评价理论模式、指标体系,后逐步结合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深化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进入90年代,《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相继实施,对学前教育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提出了要求,以此为契机,促进了评价理论的发展。统观这二十余年的评价研究,前期多为立足教学、课程、托幼机构的实际,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制定以及对量表和量化方

法的介绍;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新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尤其是2001年颁布的《纲要》将教育评价纳入其组成部分,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对评价性质和目的进一步明确,有力推动了评价理论研究的纵深展开。

第二,对评价方法的研究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尤其是为顺应《纲要》中提出的评价“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的要求。对幼儿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从早期的单一定量研究、一元的量表测验分析模式逐渐转向多元模式,文献探讨涉及的方法达十余种之多,整体呈定量和定性结合、静态结果性评价向动态过程性评价转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幼儿发展评价仍为评价研究主体,对幼儿发展评价趋向全面和科学。从相关文献来看,以往以集中介绍幼儿发展测量量表,以及测评幼儿发展是否达到量表标准为主。渐渐地理念发生了变化,明确对幼儿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为幼儿提供更适宜教育的手段,促进每一位幼儿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发展。通过评价不仅促进幼儿在认知和技能上的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个体差异性也成了评价中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四,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与教育过程评价的关连性受到重视。对教师的评价以往更多表现为对教师资格的行政性考评,由管理者按照既定的一套划一量化评价标准体系来评定教师工作,采用的多为他评和定量的评价方法,早先的相关研究即体现了这一特色。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观念的倡导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对教师评价的研究更趋向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探讨,以及对教师教育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评价的研究,此类研究取向有利于提升教师工作的水平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4篇:儿童早期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政府职责;行政作用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全社会始终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期,因为莫言等代表和委员在两会中关于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提案和建议,学前教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热议。政府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明确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强化学前教育事业中政府的行政作用,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学前教育领域的专门性法律却一直空缺。由于缺乏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导致政府责任缺失,学前教育立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首先,我国学前教育缺乏一部专门性法律。也正是由于立法的滞后,才造成了投入不足、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师待遇差、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一系列问题。2011年3月,教育部曾经启动过学前教育立法,但迄今进展却极为缓慢。

其次,现有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已经严重落后。目前,我国专门规范学前教育的主要法规、规章是1986年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由于这两部法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前教育发展已经起不到应有的规范引导作用,就更遑论解决在社会转型期所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问题,也从而间接造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入学难、收费高企不下等众多问题。

再次,现有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存在制度性漏洞。这些法规和规章的法律效力不仅远远不及全国统一性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而且既没有对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标准、待遇和权益进行明确和规范,也没有对幼儿园的注销等核心问题进行具体的规定,存在着很大的制度性漏洞。

二、美国的相关立法实践

美国立法明确了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从而确保各级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从规划组织、保证投入、严格监管、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协调社会资源等方面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政府重视程度高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民的整体素质。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通过切实的立法行为来履行职责,极为有效地保障了学前教育价值的实现。从上世纪末以来,美国出台了《提前开始法》、《全美儿童保护法》、《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早期学习机会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入学准备法案》等一系列学前教育专门性法律,各级州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改革法案,充分体现了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明确将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列为美国教育目标之首,规定了确保儿童有足够的营养和体育活动,确保所有儿童具有科学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项目,明确了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非常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确保财政投入和师资水平

稳定充足的财政投入是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通过立法,美国政府财政投入的持续增涨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显著特点,而且这种趋势还在逐渐增强。美国政府通过对大型学前教育项目和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投资,通过税费抵扣等形式对有学前儿童的家庭进行补助等方式,保证了学前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快速稳步发展。

师资力量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美国通过立法逐渐提高对幼儿教师岗位、学历、专业和资格证书等方面素质的要求,明确幼儿教师的独特地位,倡导全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和理解。例如,通过2003年的《提前开始法》修订案,明确规定从2011年9月30日开始凡是‘提前开始’的教师必须拥有儿童早期教育的协士、学士或更高学位。另一方面,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幼儿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财政保障。例如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中,就明确透漏出将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集中到学前教育事业中的信息,同时规定了高额的用于促进幼儿教师培训与培养的财政支出。

(三)强化部门配合,调动州与地方的积极性

学前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只有有效强化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美国,一部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如果要在国会通过,就必然是拨款委员会、政府改革委员会、教育与劳工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多个部门沟通协商的结果,而其中也必然会规定财政部、教育部、内政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司法部等部门的职责和必须要进行的合作与配合。

在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美国政府还赋予了州与地方政府更多的灵活性和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州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联邦政府还通过制定财政拨款竞争机制来激励各地政府举办学前教育。比如,在大部分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中,都有具体的规定来说明州与地方政府如何才能申请用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拨款。这种竞争机制确保了财政拨款支出的投入方向和实际效果,不仅体现了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办学质量。

三、对我国通过立法强化政府职责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美国的学前教育立法实践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复杂多样,除了比较典型的适龄幼儿入园难、费用高和城乡地区差异巨大等问题,民办幼儿园的资质、安全性、质量问题,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性质归属模糊不清问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长期匮乏问题,留守儿童问题,都在呼唤着政府职责的明确和强化。针对这一现状,在通过立法来明确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责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具体法律法规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要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各部门职能,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前提下,高效率实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全面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为学前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可能。各级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规范管理学前教育,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参与到学前教育的办学中去,加强对学前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管。

(二)重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稳定程度是影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幼儿教师身份、社会保障、培养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要从立法层面明确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和权利待遇。特别是要解决好农村幼儿教师的基本生活和权益保障问题,从教师的选拔考核、待遇的落实提高,合法权益的保护等方面入手,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根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数据,与其他各级学校教育相比,我国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总量偏低,“大学、中学、小学的政府投入分别是学前教育的11.9倍、18.3倍、19.0倍”。同时,与各级学校教育相比,学前教育政府财政分担比例也很低。从2010年开始,政府分担比例由上一年的69%下降到34%,虽然近几年有所回升,但仍未超过50%。另外,城乡差距非常大,政府投入过多地集中于城市地区,学前教育成本则更多分担在了农村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这种明显的地区差异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剥夺了无数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因此,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做法,从法律约束和政策支持两方面来确保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一是通过法律约束的形式来确定学前教育的财政支出,确保专款专用;二是中央财政应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各级政府也应配套相应经费,确保总量投入;三是确保学前教育投入总量中政府财政分担比例超过50%,同时协调地区之间财政拨款比例,使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创新学前教育办学机制和投入机制,适当调整社会支持、家庭分担和政府拨款的投入比例。例如,在农村地区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以中央拨款为主,适当减轻县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农村家庭的负担,以合理的财政投入分配确保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有效落实和合理使用。

四、结 语

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尽快通过立法手段明确政府在学前教育组织、领导、规划以及监管等方面的责任,为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庞丽娟,胡娟,洪秀敏.论学前教育的价值.学前教育研究,2003,(1).

[2]虞永平.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研究,2007,(1).

[3]中国教育报.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亟需与分担,http://.

[4]黄桂香.探讨现代学前教育立法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02.

第5篇:儿童早期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问题行为 原因 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一)自闭症的提出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脑部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属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在幼儿3 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他们的障碍或异常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自闭症的患病率约为每万名儿童2一13人。我国共有60 万一70万名自闭症儿童。

目前我国制定的有关残疾人的条例、法规中,还没将自闭症正式列为残疾类。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像盲、聋、弱智儿童那样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众多自闭症幼儿被确诊,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关注。1994 年9 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委托北京市教育局进行自闭症儿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实验,主要研究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原则,为国家教委“九五”期间推广自闭症儿童教育做准备。从此拉开了自闭症儿童步入特殊教育领域的序幕。到1999年,尚没有一所医疗机构开设有自闭症康复训练项目,也没有训练自闭症幼儿的民间机构。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积极开展残疾幼儿学前教育,一些学校于1999年秋季开始,着手对自闭症幼儿的早期教育康复进行实验研究。

(二)自闭症的涵义

自闭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自闭症患者的问题行为有别于普通意义的行为,有其独特的含义。

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是儿童是从出生后到三十个月以内所出现的一组症状群。这类儿童对听觉或视觉的刺激反应异常,对别人的话难以理解,并且言语中常有反向语言、文法构造不成熟、不会使用反身代词和抽象的语言等特点(世界卫生组织)。从1943年Kanner ・L的心因性、环境性的情绪障碍学说到1967年Rutter(美国伦敦大学精神医学者)的脑器质性的障碍所致的认识、言语障碍学说的变化,不同的学者观点有所不同。根据1987年美国精神学会的分类,认为自闭症是属于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小儿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中,对自闭症的概念更加清楚地进行了表述:自闭症的临床表现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其它类型。具有继发性的社会的、情绪的问题,接受性言语的特异发育障碍,反应性迟滞障碍或脱抑制障碍,同时伴有一些情绪、行动障碍的精神迟滞。有些症状虽与精神分裂症相似,但不是非常早期发病的经神分裂症。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导致交流、社会交往和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问题的综合征。【1】

1943年,美国巴尔迪摩约翰霍布金斯医院的精神病医生坎那(Kanner)第一次对自闭症下了定义。他归纳了11例具有极其相似背景和行为模式的儿童的几项共同特征:很难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言语获得的迟缓或丧失曾发展良好的语言能力;有重复的刻板行为,缺乏想象;擅长于机械记忆;强迫性地坚持某些惯例或常规;有正常的生理外表。坎那把这种新的疾病称之为早期婴幼儿自闭症。【2】

个人认为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是儿童出现的一种严重性发育障碍。他们一般存在语言发展障碍、交往障碍、想象障碍等,最明显的表现是兴趣取向和日常行为异常。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特征

儿童问题行为并不是躯体性疾病。它是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偏异, 包括行为和情感两方面。不同年龄组儿童有着不同的行为问题。【3】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虽然常常看上去稀奇古怪并异乎寻常,但它的背后总有一种具体的、合乎逻辑的原因,记住这一点是很有帮助的。意思是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残疾儿童面临着他无法懂得的复杂情况所做出的简单反应。

(一)语言发展障碍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各有不同。虽然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较为迟缓,但有学者认为,一半的自闭症儿童最终会使用有用的语言。而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儿童进行言语活动时,存在以下沟通障碍:口语发展迟滞或完全没有发展,而且没有用手势、哑语等替代性的沟通方式来辅助沟通的意图;在话题转变时很难改变自己的注意集点;与多人交流时,很难保持同一个交流的话题;在交谈过程中,很难与对方保持视线接触。

语言重复也是自闭症儿童的一大特点。语言重复又称回声式重复,可分为即时语言重复和延迟语言重复两种情况。即时语言重复是自闭症儿童在与他人说话以后马上重复他人所说的话。如妈妈问孩子:“宝贝,你想去哪里玩?”孩子马上说:“宝贝,你想去哪里玩?”延迟语言重复是指自闭症儿童在别人说话后,过一段时间再重复这些说话的内容。比如,母亲早上对孩子说的话,到了晚上孩子才重复其内容。自闭症儿童缺乏共同的注意力,导致语言重复,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需要经过特定的治疗才会慢慢的改善。

自闭症儿童说话时得语调、速度等往往也与众不同。他们说话的语调比较片面单一。有的自闭症儿童常用高尖的声音说话,有的说话时似乎不能控制音量。

(二)社会往障碍

虽然自闭症儿童在某一点上注意力非常集中,但却对来自外界的要求置若罔闻,不能交往的这个本质性的障碍必然使智力发展受到影响;即存在社会往障碍。

社会往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自闭症儿童在感情和社会互动方面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困难,他们很难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不会察言观色。因此他们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社会上或公众场合的交往往往是困难重重。孤独症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目光往往不集中于人的脸上,并且回避与人的目光接触,与人讲话时目光散视、空洞、飘忽、注意力涣散,给人一种似听非听,心不在焉的感觉,难以形成和发展正常的依恋关系。他们对母亲的声音缺乏反应,对其离开毫不在意,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当母亲下班回来时也不会伸手去拥抱。也有孤独症儿童并不是十分冷漠,能够和母亲有一定程度的亲昵行为,甚至出现过分地要母亲抚摸,但这些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社交行为,这种交往仍缺乏情景交融的情感交流,与其说是对母亲的依恋,不如说是把母亲当做特殊物品的依附行为。孤独症儿童常常不能使用社会性注意来达到愿望,当他需要什么物品时常常拉着他人的手放到所要的物品上,或站在所要物品的地方不停的哭闹,而不会指着这个物品表示想要。别人有时候也很难从他的目光对视中判断他的精神状况。

(三)想象障碍

自闭症儿童喜欢享受某种特定的、固定的声音、味道和动作刺激等,对于他熟悉的以外的刺激无法很好的理解和反应。他们对特定物体存在偏执、对日常活动或习惯的变化表现出反抗以及会反复从事缺乏拓展性的游戏、斜眼看人且不擅长玩过家家类的模拟游戏。

自闭症患者在游戏时表现出缺乏想象性思维,他们的游戏技巧非常有限,非常喜欢机械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时他们的玩法比较单一,如果玩堆砌积木,他们通常的玩法只是将积木一块叠加一块地堆高,可以这样维持不变地独自玩上很久,而不会想到用同样的积木堆城堡或进行其它玩法。

(四)兴趣和行为异常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偏爱独处,不愿与其他伙伴交往。他们不会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喜欢独自嬉玩;做事情容易一意孤行。另外他们的兴趣也比较狭窄、偏激,与正常儿童有较大差异。孤独症儿童对于合作游戏缺乏兴趣,常常拒绝参加集体游戏。即使勉强参加集体游戏也仅仅是充当被动角色,跟在别人后面跑来跑去,被他人挥来挥去,而不理解游戏的意义,自闭症儿童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不会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比如被警察抓起来没有沮丧之感。

首先,自闭症儿童缺乏主动性地寻求与他人共享快乐、兴趣和成就的表现。例如他们不会向他人显示、携带或指向感兴趣的物品。他们不去寻找友谊,如别人和他交往,也不理不睬别人的友好表示,不参加他人的游戏,有时也跟着他人一起玩但对他人的提问不给予评价。他们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有些还积极交往,但与人接近的方式奇特,例如重复问一些问题,常把内容集中在自己狭窄的兴趣方面,不管他人是否爱听,探讨一些毫无意义的命题,也不会察言观色,不知道别人爱不爱听,也不给他人插话的机会,有时候还会去触摸他人。

其次,他们在沉湎于一种或多种狭隘和刻板的兴趣时,在兴趣的强度或注意集中程度上是异常的。如单调地摆放积木,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儿童要天天吃同样的饭、排便用同样的便器等现象。

三、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气氛、教养方式、教养意见分歧程度、管理态度和学前所处环境等,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与多种遗传性疾病有关

从家族和挛生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如脆弱X症候群―X染色体劣性遗传,在X染色体的长臂末端部有脆弱部位,是多种精神薄弱遗传的要因,其中自闭症占5一20%;苯丙酮酸尿症―常染色体劣性遗传,血中苯丙氨酸的增加,引起脑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导致自闭症和精神迟滞。

(二)与母亲的孕产期异常情况有关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得过麻疹或风疹,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 此外,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闭症。妊娠母亲的年龄在35岁以上,与新生儿自闭症的发病有关。妊娠期药物不正确地使用、妊娠4个月以后的出血、Rh血型不合、孕妇因高血压导致妊娠中毒、羊水中胎便排出(胎儿假死症候)、早产儿或产程有缺氧之状况等都有可能诱发新生儿自闭症。

(三)与大脑半球机能分化异常有关

大脑半球机能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医学家认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神失所养、心窍不通、肝失条达、升发不利是自闭症的主要病机。

在理解包含某种心理状态的社会情景时,需要考虑某人知道什么和有什么预期,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比较困难。造成心理探测能力缺陷、中枢性统合不足及执行功能障碍缺陷的原因可能与额叶顶叶的机能障碍、侧颞叶的机能障碍以及小脑的机能障碍有关。【1】

目前一般学者认为:自闭症是中枢神经受损所引发的终身发展。证据显示:自闭症儿童的基本障碍不是来自感觉通路的问题,而是脑部负责分配、聚焦与学习的神经元障碍,以致神经接收器无法以正确的方向及适当的敏感度选取刺激。这种神经元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早期的脑部发育及调节学习的障碍。中央网状组织及相关边缘系统构成脑部活动及敏感性的调节障碍。此系统涉及选择性注意、知动协调及记忆等心理功能,此外,它还决定感觉通路的活动水平与效能。这些问题均与脑部机能分化有关。

四、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

(一)药物治疗

医学界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疾病,故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盐酸氟苯丙胺、制真菌素、羟吗啡酮、B-1阻碍药物以及营养类药物,最新的药物治疗是分泌素治疗。1998年10月在美国举行分泌素治疗的案例报告引起很大的轰动,有人认为分泌素的使用是自闭症治疗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但对分泌素的使用效果各持己见,不能统一。【4】值得注意的是用药物治疗前须经医生诊断检查后再选择药物,切勿盲目偏信乱用药,与此同时要了解服药过程的注意事项,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加强药物的安全保管,以防意外。目前对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在总体治疗上尚无特效的疗法,在使用时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管年龄大小,自闭症儿童本身应该参与治疗的过程。家人及其他救助人员应尽量帮助他们了解用药的目的和理由,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对药产生负面的态度和误解。另外自闭症儿童的照顾者应纳入治疗程序。他们可提供自闭症儿童对药物反应的信息,供医师用药的参考,所以他们也要被告知药物治疗的原因、可能的药效及副作用。

(二)语言行为教育法

语言行为与非言语交际能力密切相关。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如果非言语交际能力没有获得正常的发展,口语获得将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充分关注自闭症儿童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发展。【5】

1.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会成为有效的沟通者

自闭症儿童常常无法开始一个话题, 或在沟通中常习惯被动地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 或是缺乏社会性会话的有关知识与技巧( 如何转换话题, 如何表明自己有不懂的问题, 如何结束话题等) 。沟通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互动过程。沟通者应彼此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尽管自闭症儿童在主动沟通方面存在困难,仍需要求他们独立引发话题或提出要求,否则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沟通伙伴。因而, 教会自闭症儿童成为交往互动中的伙伴也是一种新的干预项目。

2.选择辅助的沟通系统

自闭症儿童在进行交际时,常选择一些原始的、非典型的动作手势进行沟通,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让儿童学会用摇头、点头、摇手、指点及其他的一些象征际行为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语言行为训练。对于较严重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则应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发展其非言语或前言语的社会交际技能上;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建立一套比较实用的符号交流系统,比如离散单元教法中所做的眼光接触训练、视觉教法中所采用的图片进行交流的训练等都能帮助儿童进行初步的交流。【6】

(三)游戏疗法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因此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年幼儿童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等模仿、学习社会交往;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同时也使儿童在游戏中实现自我并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同时游戏也是必不可少的。即通过游戏建立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并观察和关心他的兴趣和爱好。让患儿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当中,以此扩大患儿的交往过程。因此游戏对年幼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

游戏与语言有共同的特征,即游戏与语言都是符号,儿童通常通过游戏表达某种含义,而语言也是某种概念表达的象征符号。Wetherby & Prutting 发现,游戏能够促进个体有效地交流,而且要掌握有效的交流必须能够做象征性的游戏。【7】在自闭症儿童对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物体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预测在这一事件中人们的想法和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前提下,可以引导他们玩过家家、看病、捉迷藏等游戏。这种方法是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障碍,解决其情绪上的不安、恐惧,使他们愿意与社会和他人接触,逐渐走出自闭的世界,同时可以开发其创造力。

(四)建立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体系

1.增强师资力量

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体系需要由特殊教育工作者和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组成,需要他们使用一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便提供一个合适而有效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另外,作为治疗师,首要的工作是要明确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表现,判断行为功能特点,然后确定该行为对于孩子的危害性,最终才能够进行干预措施。

2.完善康复机构,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内地自闭症康复救助机构较多,但是大部分自闭症康复机构的设施比较简陋,场地较小或没有活动场地。

建立完善的康复机构,特殊教育人员要选择适合自闭症儿童的活动;并结合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进行活动的安排,尽量让整个训练环节具有趣味性和多变性,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动机与机会。总之,要让自闭症儿童在温暖的环境中得以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患儿家庭来说,每月几千元左右的治疗费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中途停止对孩子的治疗,这也成为自闭症治疗的最大障碍。专家和家长一致呼吁:尽快将自闭症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这样可以保证绝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挽救因经济原因而被放弃的自闭症儿童,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石。【8】

3.家庭矫治是关键

在家庭环境中,通过训练改善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患儿自立。

首先,可以选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教材,要求他注意并注视说话人的脸,主动注视目光。帮助患儿学习姿势性语言如点头、摇头等;给患儿做出示范,要求其模仿,然后反复训练,直到能理解为止。其次,利用情景或患儿提出要求时进行,反复训练使患儿在想满足某种要求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让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使患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改善交往。【9】不管怎样,家长要与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并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沟通互动的桥梁,使孩子不断地走出自闭症的心灵。

(五)干预环境人本化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大多局限在学前教育和家庭氛围内,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现实的严重后果就是:很多孩子早期有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后期严重退化;成年以后仍然是社会和家庭的极大负担。

在干预过程中,要求家长和教师在自然地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指导。另外也应注意要不断地满足自闭症儿童的需要。据相关人事调查可知,很多自闭症儿童在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问题行为。

教育环境将从根本上决定中国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命运。通过学习者与干预者建立关系,在安全、包容的氛围中表达自我,探索新的活动,无疑是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手段。干预者与自闭症儿童之间形成尊重、安全、温暖和信任的关系对取得干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10】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需要比正常儿童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环境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强大、持续、全方位的干预,补偿他们社会性的先天不足。

面对自闭症患者这个终身无法康复的人群,我们不是要他们适应社会,而是社会要适应他们的需要,形成全社会支持的社会政策理念。从自闭症患者生命周期的视角,其诊断、干预、就学、工作及养老等各个环节都要融入社会,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诊断与评估[J].现代特殊教育,2007:7―8.

[2]刘春玲,江金娣.特殊教育概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228―229.

[3]魏书珍. 儿童保健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69 ―170.

[4]朱志东.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评述―兼论体育干预[J].搏击・体育论坛,2010,11:8―11.

[5]昝飞,马红英.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内容与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8):136―7.

[6]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26(3):475―7.

[7]Wetherby AM ,Prutting CA.Profiles of communicative and cognitive -social obilities in autistic children .J speeck Hea Res 1984,27(3):364-77.

[8]吴辉.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的现状和改革思路[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1―42.

第6篇:儿童早期教育概论范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造就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反之民族音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态,其间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乐记》中记载了“感于物而动”“德”与“艺”“道”与“欲”以及乐教理论的音乐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族音乐自古以来就追求含蓄、自然、流畅的艺术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教育思想。《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以此教育早已成为继承与发展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紧密联系,成为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③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民间歌曲中凝聚了人民多少个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经过了这样教育的人,将会有高尚的艺术趣味,对他所听到的东西,会有正确的判断力、艺术的鉴赏力,而不会被谬误引入歧途。”④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深入了解本国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促进学生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从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来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民族音乐教学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当国外的音乐文化随着其经济迅速发展时,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缓慢前行。随着国外音乐文化的强势袭来,在我国形成了一股学习国外音乐的热潮,美声、西洋管弦乐器的学习、教学几乎充斥了所有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国初期的教学计划几次修改并没有摆脱前苏联模式(西方模式),虽然几十年已过去,但我国现行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仍然保留着以欧洲音乐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不同之处只是添加了类似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这一类以内容介绍形式出现的理论课程,对于民族器乐的学习也只是一种技巧性的训练而已,完全忽略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我国当前注重演奏技能训练的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对音乐文化的教育,导致许多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文化知之甚少,这更加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整、全面的民族音乐教学、教育体系。首先,增设中国民族音乐理论课为必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国乐理等,同时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贯穿整体课程始终。其次,各专业要有相应的民族音乐系统课程。如民族声乐专业要学习戏曲、曲艺以及各个民族有代表性的乐器;作曲专业要增加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课程。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找到有民族音乐文化的办学特色,转变教学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民族音乐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研究与改革,建立民族音乐思维方式,以此推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二、在掌握我国民族音乐的五声音阶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其他音乐体系“柯达伊教育体系突出抓住了五声音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⑤

柯达伊认为“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他们特殊的音调体系。即使在所谓的文明世界,在那些钢琴使用统一调音的任何地方,不同的国家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奏着音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同国家的音乐家所演奏的作品,就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在文学和视觉艺术上也是如此。从荷马到威尔第;从莎士比亚到裴多菲;从希腊艺术到伦勃朗到拉斐尔,那些最强烈地表现出艺术家民族性格的作品最具有世界性的魅力”。⑥不同国家的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音调体系,这种音调体系背后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根基,柯达伊将匈牙利传统五声音阶完全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当中,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创造出匈牙利独有的音乐体系。从柯达伊对匈牙利“五声音阶”的贡献来比较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五声音阶”的发展来看,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柯达伊专门致力于发展本国的音乐体系——五声音阶,他认为“合乎逻辑的教学方法要求我们从简单的开始,然后向复杂的前进。过早地堆积了许多困难的教学是不适当的、不合理的。应该首先给儿童没有半音的曲调,只有在牢固地掌握了他们以后,再谨慎地引入半音。强把七声音阶的东西放在早期教育中是决不能唱好曲调,这个时期即使是敏锐的听觉也总是在mi-fa这样的地方搞模糊。

第7篇:儿童早期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特殊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差异;改革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50-03

1953年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在布鲁塞尔成立,它将音乐教育划分为七种类型:音乐研究会,职业音乐家教育,对教师及在学校中进行的音乐训练,音乐治疗与特殊音乐教育,公共音乐活动,文化、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的音乐教育和启蒙音乐教育。

从划分结构上看,国际很早就对普通高等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进行了区分,但我国一直以来,教育界和音乐理论界对特殊教育及其分支学科――特殊音乐教育普遍重视不够,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尚不成熟,相关历史文献和理论著作非常匮乏。截止目前,我国尚没有一所高校设立特殊音乐教育专业,大都是在应用型院校的特殊教育学院中设立特殊音乐表演专业(或方向)。

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音乐家和教育家东渡日本,走向西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27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49年以后,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得到了更快发展。

比较普通高等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的差异。正确界定特殊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准确区分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提高特殊音乐教育质量。

一、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意义

普通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较完备的教育形式存在着,而特殊音乐教育仅作为特殊教育的附属手段而存在,应该说,发展特殊音乐教育空间广阔。

1 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对完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对音乐教育分类的原则,我国的音乐教育除第四项中的音乐治疗和特殊音乐教育中的特殊音乐教育外,其他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历史都比较长,如音乐治疗在我国已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只有特殊音乐教育特别是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仍处于发展的低级水平和“零”状态。所以,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对健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和完善特殊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特殊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高等特殊教育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是当前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残疾人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相比,与社会平均受教育水平相比,与全国残疾人平均受教育水平相比,与残疾人日益强烈的受音乐教育的愿望相比,发展还相对缓慢。因此,加快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增加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专业设置,建立健全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例如,开设盲人钢琴调律等,既可以满足残疾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可以解决部分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使残疾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得到满足。

3 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可提升残疾学生文化水平和音乐素质

学校教育以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其他方面发生联系,并促进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以保证对青年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根据“十一五”期间的数据统计,我国残疾男性文盲率为23.7%,女性文盲率为41.4%,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残疾人(含文盲)高达90.2%。只有不到10%的残疾人接受了高中等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仅为残疾人总数的1.1%。由数字可知,我国残疾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数极少,这主要因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从1985年的滨州医学院首开特殊高等教育先河至今也不过27年的历史,而且到目前为止,全国招收残疾人的高校不超过15所,能招收特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有利于保持学校教育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特殊教育持续和稳定发展,也有利于青年一代特别是残疾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全面发展音乐能力。

二、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差异

1 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存在差异

尽管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是特殊教育学与音乐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科学,使特殊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某些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适用,但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也有它相对独立的性质和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特殊音乐教育既不是一种职业化教育,也不是一种过程式教育。学校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未做出明确规定:既没对未来的施教生的音乐能力做出规定,也没有对受教特殊学生的培养任务做出规定。

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对象一般确定为具有初级音乐基本知识、对音乐有兴趣、想成为具有音乐职业素质的学生。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音乐表演方向,即具有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音乐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及文化部门的工作者。

而特殊教育的培养对象应分为两种:一种是即将成为施教的学生(即将成为特殊学校的特教教师),另一种是一般的受教学生(本身为特殊学生)。在授课对象不同的情况下,授课目的和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行为将会呈现出很大差异,所以目前特殊音乐教育混淆培养对象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

对于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数人认为对特殊学生而言,是让其通过音乐的启迪和开发,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并突出自身的特长。例如,对视障学生而言,要着重开发他们的听觉能力,等等。

2 核心能力培养存在差异

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核心能力根据其教育的特殊性,按照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培养对象分为两类。一类为即将成为施教的学生(即将成为特殊学校的特教教师)。这类学生不仅要像普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那样学习声乐、器乐、舞蹈等诸多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特殊教育的理论与知识,如对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等。另一类为一般特殊学生(本身为残疾学生),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围绕弥补缺陷和发展优势进行。例如,教视障学生学习乐器和声乐,对听障学生进行听力和舞蹈肢体的训练,对智障学生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音乐教育训练,等等。要格外强调的是,这类学生应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其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来说,应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音乐教育多是为特殊教育学校输送师资服务的,但由于高等特殊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多数教师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高等普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核心能力应是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和初步的运用技能以及对音乐的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中外音乐史知识和了解一定数量优秀中外作曲家与作品和风格,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好音乐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具有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初步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方法,并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熟悉教育法则;了解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学科间的渗透,具有广泛的艺术修养。由于多年的高等普通音乐教育的积累,很多高等普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多从事中小学以及大中专艺术院校教师,专业文艺团体演奏员、唱员、创作员,社会儿童艺术培训机构、青少年宫、儿童之家的音乐教师和辅导员,各地市县行政、企事业单位文化局、文化站、基层厂矿企业工会及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管理者、辅导员以及文艺演出、比赛等活动的组织者;等等。而从事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人数有限,即使有一些人学习了特殊音乐教育,但在就业等方面因相关能力不足仍存在很多问题。

3 教育内容存在差异

因入学前的教育基础存在差异,所以应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普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定音乐专业基础,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是对其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不断增强其专业水平。从课堂教学内容上看,他们以音乐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横向扩展音乐基本知识为辅。而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则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即将成为施教者的学生。面对其入学前音乐知识基本处于个人爱好的零基础状态的学生,教师主要应从音乐基础和特教特点进行教学,筛选出适合今后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一般的特殊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足和先天对某一音乐技能方面的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

普通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分两类:一类为基础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声乐、乐器(含中外器乐)、和声基础、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音乐教育导论、音乐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等。主要实践环节有毕业实习、音乐调研与采风、艺术实践(展演)、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音乐会)等。在特殊音乐教育中,音乐科目学习仅仅是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一门辅助部分,只是特殊教育中的一种培养认知的技能环节。对于即将成为施教者的特殊教育学生来说,学习仅限于基本的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声乐和乐器;而对于一般特殊受教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一门音乐教育专业技能的进修和强化。

此外,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的差异。对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可以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更加灵活,如启发式、讨论式、讲授式等等。但是,目前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尚在摸索之中,在一般教学中主要还是套用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其实,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应该体现其专业的特殊性,不应单纯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三、改革思路

1 明确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地位,健全特殊音乐教育机构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3所,其中盲校l所、聋校40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特殊教育学校27所。统计数字表明,黑龙江省的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处于空白状态。

面对我国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仅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名词的现象,我们应加大发展力度,分析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特殊音乐教育能够独立快速地发展起来,而不是仅依附于特殊教育之上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辅助部分。

2 加强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师资管理和培养,提高其教育程度及专业化水平

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师资水平直接决定了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准。目前,在我国,除六所高等学校音乐治疗专业的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师资质外,一般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皆为普通高等音乐教育专业,他们主要从事的还是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从根本上并未形成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解决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师资问题,需要对到高等特殊音乐专业的教师进行特殊音乐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特殊音乐教育的认知程度,以提高教育质量。

3 进行课程改革,使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

从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管理模式、培养方法和培养目标人手,改变一切照搬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做法,加快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

针对授课对象不同,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者,应拟订适合各类生源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以及授课方式,对即将成为施教者的正常生,应多进行心理疏导与培训,并针对入学前音乐基础较差和对音乐知识理解能力不够的学生,设置相关课程,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改变学生认为音乐课不重要、仅仅是门辅助课程的认识。针对当前一些学校,此类学生被分配在教育学院的现状,要调整课程比例,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音乐学科知识的教育。

4 探究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原则,使其更适合教育的对象

应从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核心能力差异来研究探讨适合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对于受教的特殊学生,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因人而异,细化分类训练。比如对视障学生,应注重听力训练、触摸技巧训练,包括乐器的训练;对语言障碍的学生和局部肢体残疾的学生,应注重形体训练,等等。总之,应细化教学方案,根据授课对象制定出符合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的配套教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课程学时设置做出相应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