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一、银企关系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银企关系是国家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内部性联系,资金分配不存在市场交易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银行走向商业化,银企关系发生剧烈变化,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资金周转不畅,不能归还贷款,从而制约银行业务运作。在企业负债中,银行为最大债权人,企业的巨额债务,加上企业偿债能力差,直接激化了银企矛盾。

二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削弱了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因为企业债台高筑或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倒逼银行不良资产猛增,直接削弱了银行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银行都是责、权、利对等的追求收益最大的理性经济人,银企关系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市场——价格(利率)”机制,在尊重和维护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实现其协调和运作。

二、新型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

新型银企关系表现为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选择、规范经营、融合生长五大基本特征。

(一)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强调必须承认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是有其自身利益的经济法人,必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不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是市场的参与者,必须确立其独立自主的经济法人地位。

(二)平等互利

作为市场的成员,企业和银行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作为资金借贷的双方,它们又是互利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和各种服务;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也离不开企业的需求。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并得到银行的各种服务,而银行获得利息及服务费收入。企业和银行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任何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三)相互选择

市场活动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这就要求银企之间进行公平、自愿、机会均等的竞争,实现相互选择。银行不再承担对一批固定客户提供贷款的责任,而是选择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基本客户。同时,企业也要选择实力强劲、诚实信用、服务周到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以满足对资金和各种服务的需要。

(四)规范经营

市场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经济,各种利益主体在参与市场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其严密而完善的游戏规则,恪守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依法规范经营。这是保证市场活动正常进行、避免混乱和无序、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维持他们之间正常关系的前提条件。

(五)融合生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混合生长。这是被历史所证明的市场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限制银行业对工商业的直接投资和经营,强调分业经营,但金融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今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姻,以产业为基础,以金融为核心,多功能、全方位发展的,金融产业集团有助于银企双重效益的实现。

三、银企双向选择机制下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十分注重贷款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我国贷款市场的变化,贷款管理日益重要,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不是原先那种按贷款程序操作的操作型,而需要具有较高分析能力的信贷管理人员。

银行放贷时主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三方面的财务分析。

(一)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

银行对企业财务分析应在掌握分析依据、把握分析要点的基础上,对贷款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也是对信贷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1.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年报中的“重要事项”是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依据

审计报告是审计专业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的职业判断。银行可将审计报告作为分析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了解审计报告的类型,掌握不同审计报告的区别,是正确应用审计报告进行财务分析的前提。审计报告有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四种类型。信贷管理人员可通过审计报告中的关键词来判断企业被出具的是哪一类型的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除……有待确定之外,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由于……原因,无法发表审计意见”,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企业未能公允的反映……”。如2006年审计人员由于无法查证st天桥来源于青鸟华光投资收益的可收回性,因此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所作的解释,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政策、税收政策变动、关联交易、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其他事项。银行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客观地判断企业盈利增减变动的真实原因。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存货管理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如果企业原材料价格一直下降,则“先进先出法”将大幅度拉升成本,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但这并非企业主观行为所导致,而是政策变动所引起的。再如新税法“两税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下调为25%,这将大幅提高部分行业和上市公司的税后净利,同样,当期利润的上升也并不是企业主观努力所致,而是税收政策变化的结果。

年报中“重要事项”主要包括:(1)重大诉讼、仲裁事项。(2)报告期内公司、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受监管部门处罚的情况。(3)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公司董事会换届、改选或半数以上成员变动,公司总经理变更,公司解聘、新聘董事会秘书的情况。(4)报告期内公司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的情况。(5)重大关联交易事项。(6)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的“三分开”情况。(7)托管、承包、租赁情况。(8)市公司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9)其他重大合同(含担保等)及其履行情况等。因为“重要事项”对公司正常持续经营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银行要重点关注。如科龙控股股东变更重要事项,导致顾雏军通过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的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金;ST猴王为其母公司猴王集团提供了3亿元的货款担保重要事项,对ST猴王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2.会计报表分析是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核心

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十大财务指标,借助于对比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分析方法,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企业成长性。一个具有盈利能力、具备偿债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企业是银行的首选。

银行还特别关注企业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旨在判断企业有无为取得银行贷款而造假的可能。“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成本费用)”,这一等式揭示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收入与成本费用之差利润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数字,它最终要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3.银行对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银行从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也是银行信贷分析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企业的运行情况严重脱离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那么,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应受到特别关注。如在水产品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而蓝田股份2000年农副水产品收入约13亿元,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引起信贷分析者的重视。

4.银行对企业进行现场分析

必要时,银行可通过现场调查,判断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现场调查结果是判断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确定贷款或投资对象的核心依据。如银广厦2000年度会计报表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向一家德国公司销售萃取产品,通过现场调查(因特网),发现其主业是机械产品而非萃取产品,从而得出银广厦虚列收入,有造假行为的结论。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信用分析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很多因素是不可量化的,银行为了避免贷款风险,保障贷款安全收回,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信用分析。定性信用分析主要是对被分析企业的“性质”要素进行评估的方法,通常可采用5C、5P、5W方法。5C指贷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环境条件Condition。5P指贷款人People、借款的Purpose、还款能力Payment、还款保障Protection和贷款展望Prospective。5W指银行对贷款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是谁Who?为何借款Why?借款人以什么作担任What?何时还款When?怎样还款How?

(三)贷款五级分类风险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其特点是以借款人最终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风险,对五类贷款实行分层控制,银行针对贷款的不同形式,有的放矢地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特别是明确了各项还款来源的主次地位,突出了主营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地位。因此,银行特别是信贷管理人员会借助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关注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实际偿还贷款的能力,以加强贷款管理。

四、银企双向选择机制下企业对银行的财务分析

企业衡量银行的优劣和对银行的选择可以通过银行资本充足性、银行表外业务及银行报表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

(一)银行资本充足性财务分析

企业在选择银行时,应着重分析银行财务状况,用从量向质转化的观念去看待银行,即根据资产风险管理原则,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进行分析。按照国际《巴赛尔协议》规定的标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总额≥4%,或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风险资产总额≥8%。资本充足率过大,说明资本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利润水平;比率过小说明资本量太小,负债或借入资金过大,影响银行信誉。

(二)银行表外业务财务分析

银行表外业务主要指账外资产。有时,银行为了逃避贷款规模控制和比例控制或出于某些原因,将发放的部分贷款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虽然《巴赛尔协议》列举的表外项目有些在我国银行并不存在,但其中一类重要的表外项目,即《巴赛尔协议》所称的“贷款的替代形式”在我国同样面临。如负债的普通担保、银行承兑担保和可为贷款及证券提供担保的备用信用证。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负债,也可以说是或有资产,《巴赛尔协议》将这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定为100%,可见其风险很大。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将这些表外业务考虑进去。

(三)银行报表分析

针对商业银行的各种报表,企业在确定其所计算的比率和其他指标时,一定要有所指向,这是运用各种数据的前提。如对商业银行的未来趋势分析,企业财务人员应以某个商业银行的历史资料对比该商业银行以往年度的做法,来观察和分析比率指标的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作出鉴定。再如,当某个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结果达不到公平的评价和鉴定该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目的时,还需要把该商业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与该商业银行所属的全行业的平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与全行业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该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从而得出公正的结论。

第2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国有企业改制;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重要性及具体表现

内部审计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深化,社会分工与协作的不断细化,企业的组织层次和管理范围必然也在不断的增大。如何对这么大范围的管理进行监控同时又比较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呢?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就自然产生了。在国有企业内部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有效地监控和督促代表国家全体利益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于其经营权如何进行经营风险的监控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提高其竞争力呢。在当前内部审计由于其普遍具有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操作方法,同时又能够有效地评价和改进风险控制,从而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普遍受到关注的原因。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国有企业的改制全局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同时保证改制的顺利进行。

2003年3月我国审计署颁发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且当中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审计范围、审计权限、工作程序以及审计档案的管理等。此外,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在2003年6月起施行。然而,时至今日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过程中,我们对内部审计无论在认识程度、机构设置、审计重点或者是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远不能够达到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为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内部审计却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情况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二、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内部的很多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独立性较差

近年来,虽然国有企业的整体内部审计的工作发展趋势良好,但是由于企业内部机构的不健全或不完善,内部审计的作用收效不明显。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或合并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的职能只能局限于财务审计领域,难于拓展到对整个企业营运状况进行监督,审计业务范围从而变得比较狭窄。久而久之进而就会缺乏审计监督所必须具备的权威性,其监督行为的约束力就会慢慢变小。此外,还有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与其他各个部门并立而行。虽然这种情况下其独立性有所增强,职能也有所扩大。然而由于内部审计所要监督的是企业的整个营运活动,企业的财会部门以及基层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是其最直接的监督对象,而内部审计在监督基层单位及本单位财务部门的财务会计活动时,又受到总会计师领导下的制约,这种情况也难以实现独立。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内部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有会计兼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本企业的营运活动时会受到企业领导个人意志的影响。

2.有些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不高,内部控制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有些国有企业单位只注意开展常规的内部财务审计项目,查找一些业务疏漏。很对单位的财务审计部门职能没有能够向管理审计的职能方向转变和扩张,进而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能直接发挥作用。此外,还存在的一些情况是有些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审计才刚刚起步,所以在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开展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要加以解决的。

3.审计报告主要是事后审计,时效性较差

传统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审计时间一般是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完成后,由企业专职审计部门指定审计人员对全年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包括会计报表审计、资产审计、负债审计、损益审计、合同审计及工程结算审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由于审计报告的形成属于事后事项,其时效性不强,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评价。

4.有些单位的财会专业人员配备不全,具体工作中存在重视业务轻视理论的现象

不少企业内审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的知识面较窄,内审人手不足。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业务得心应手,然而总结却不多,理论的研究也很少。平常的会计审计方面的培训深造意识不高,经常不能够跟上前沿的一些步伐。据报道有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的企业报考者很少。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更有甚者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对一般的审计业务都难以胜任,更别说深层次的发现问题了。

三、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措施

1.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必须具有独立性。因为只有按规定的职权办事,不受干涉,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保持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的组织上有较高的地位。一般的说,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内部审计是企业健全自我监控、自我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是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其组织地位应是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

2.要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

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只开展常规的审计项目查找业务疏漏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向管理审计方向的职能转变和扩张,应特别突出监督、评价、服务职能,起到监控、参谋和建设作用。主要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要通过对企业及其所属单位会计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资本保全控制系统,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等的经常性审计监督,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健全内控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并发挥日常监控的作用。其次,要适应企业多层次分权管理和新时期企业负责人监督管理机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内部分公司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施审计监督,正确评价其经营业绩、管理水平、及管理责任,为企业内部干部管理、考核,使用提供依据,发挥内审的评价参谋作用。再次,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作用;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薄弱的环节和单位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建议等,发挥服务职能的作用。

3.建立健全的国企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改革过程中违规事件的发生

当前我们许多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问题,无不与这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国家对改制企业在各个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使之甩掉了包袱,减轻了负担。而有些企业则重视改革轻视管理,不从企业内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反而利用内部控制不严的漏洞,、挥霍浪费、为所欲为,给企业改革带来了巨大损失。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日常监督,加强企业改制过程的法制观念,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制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国有企业的改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格财经纪律,树立依法改制的意识,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努力提高国有企业内部相关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和专业要求的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能够勤于思考、扎实工作、努力学习,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精通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精通法律法规,熟悉企业经营管理,还要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审计人员要努力能熟练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规范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操守,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保障防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仅需要懂财务会计的审计人才,而且应该配备精通计算机、工程项目建设和预决算、法律、经济管理等人员,给内部审计机构带来特殊的视角。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把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作为一项必须坚持的制度,加快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市场规则、法律和法规的要求。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资格考试和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资格考试,使他们了解国内注册会计师和国际内部审计师的前沿知识,掌握内部审计的发展动态,拓宽视野提高职业判断力。

四、总结

综上分析,我们知道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整个国有企业管理运营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评价、咨询和保证职能。一方面内部审计作为控制的控制,可以用于监督、评价并参与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程序和过程,成为企业组织内部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在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内部审计的治理机能正能够得以重视和发挥,它不仅促进企业组织软环境的营造,并且随着内部审计事业发展而逐渐被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轨道,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纪纲.试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位[J].审计,2008(7).

[2]李文超.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商业,2008(4).

[3]方演.浅谈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J].科技咨询,2008(6).

[4]官文平.浅议内部审计在地方国有企业中的地位[J]时代经贸,2008(5).

[5]赵金凤.浅谈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5).

第3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其中内部控制审计作为重点内容,促进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在委托注册会计师的基础上,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必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深入的进行了解,并且要进行相关的审计设计及测试,最终达到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有效解决的目的。

一、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所谓内部控制审计,指的是企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在运营有效期内及基准日的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且提出审计意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科单独进行,也可结合财务报告设计进行 ,在二者结合的思想中,可以充分的获取证据,在内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提出先关意见和建议,此外,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对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控制风险因素进行评价,以此来提高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

然而在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中,其意义表现在:(1)可以完善企业治理,加强管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通过资产剥离或者是改制上市的,因此在公司的结构中就出现了股权不合理的状况,往往出现了在公司中董事会、监事会不能发挥好监督机制的作用,然而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具体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控以及评价,这就需要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来加强公司的管理。(2)内部控制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需求。公司在正常的运行中,注册会计师对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比较强。因此这就需要客观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的结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次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依据(3)能够进一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注册会计师通常认定企业的内部控制预期是有效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将其程序在控制中,在遇到了不能顺利进行时,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但是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其自身具有独立性,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促使信息使用者,全面的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相关对策,为决策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依据。(4)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是顺应国际资本市场监管变革的方向。国际市场中,美国、英国等国家明确额规定注册会计师的作用,要求其必须对公司管理层提供审计报告,除此以外还需要提供证实报告有效性的依据。要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进行有效的证实 。这就表明在国际环境中,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是一种必要的趋势。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的问题

机构建立模式不够合理、规范。现阶段,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以两种模式存在:第一,接受监事会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管理;第二,受总经理领导管理。在第一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是以独立的身份进行委托的,这种模式下经营者的业绩在监督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缺陷,导致企业经营者不了解内部控制审计;但是在接受总经理的领导中,会遇到本单位利益问题,在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出现了当面对领导在违纪时,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却不能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长期以来就容易引发审计风险,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弊端。

不能正确的定位审计工作。由于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进行一定的审计,因此在企业运行中起到的是监督的作用,但是在目前企业运行中,由于过于审计工作的认识有误解或者是偏差,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运行中存在监督力度薄弱,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大。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在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中,主要的法律依据为《注册会计师法》与《审计法》,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相关法律体系及相关制度不明确,导致审计控制的效果也难以体现出来。

4、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不充分

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对内部控制审计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将审计看做是内部检查,这种看法是对自身经营权的一种限制,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也仅仅是以一种形式存在,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发挥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三、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由于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其评价的标准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审计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并且根据自身企业运行的现状制定适合本企业所能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系统、明确的定位审计工作。逐渐的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这就需要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小组,并且对审计人员提供独立的审计工作环境,这样就能够更加明确的定位审计工作,加强审计控制效果。

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准则中需要规范内部审计,保证其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确保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企业内部的建设提出借鉴性的意见和建议。

控制好审计的成本。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重复审计的现象,对审计方法要合理的进行选择与整合,对内部审计的结果要合理应用。这些基础是建立在注册会计师对内部证据充分了解当中,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来保证审计成本最优化控制。

逐渐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层次的不断完善,对内部控制审计要重点进行把握,合理安排整个企业的制度,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供依据。在加强企业建设的同时,做好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了公司内部财务报表质量的提高。

第4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58-0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监督手段,体现了审计结果人格化的特性,它是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一项客观、公平的审计鉴证。在给企事业单位领导们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部门要适当运用审计评价体系对企业领导们任期内所对应的经济责任执行进展做公平客观的评价。所以,高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们履职情况的主要因素,就是审计工作急需处理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是中国与外国国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最贴近的形式。绩效审计需对采用改正办法和监督等相关方面在调整决策及经营和加强公共责任问题上提供信息,其主要目标是对项目的经济、效率和结果以及法律、内部控制方面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评估,以及之前的概括信息及分析。绩效审计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还要出具结论及建议。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委托理论。委托理论认为,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受到所有者精力、专业知识、时间、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当所有者不能在风险决策的同时又圆满地从事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时,就会委托专业经理人员去执行管理企业的职能。

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理论。企业绩效评价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着密切联系,二者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法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评价主体、评价角度、评价范围和结果的使用上却存在不同。

(三)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

财政部2009年1月份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以加强对金融类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管,规范金融类企业的绩效评估工作。根据金融类企业的特点,新办法设置了盈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经营增长指标、偿付能力指标四大类二十项指标。

国资委在2006年1月份根据《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规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内容、程序和评价内容。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指出,企业经济的责任审计主要工作有三方面内容: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由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对企业的负责人在任职过程中的主要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

审计署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等结果应用制度,制定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体系,逐步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化,探究及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逐步地建立起来。

二、金融产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统一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审计署、国资委等有关管理机关已就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具体到各个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将二者结合使用,并具体分析,提高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基建、财务、营销管理等业务活动,应围绕经济责任核心,对相关指标予以甄选,设计能反映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绩效、重大经营决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在衡量经营成果时以数据说话,客观性高,说服力强,易为当事人接受。但是完全以定量指标评价具有一定片面性。定性指标受会计信息局限性较小,可以弥补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将二者结合使用,使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层次分析法模型应用

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三、实证研究

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金融产业各单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产业单位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产业各单位业务差别大,并面临较为严格的行业监管;金融产业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

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指英大国际控股公司,为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控股母公司,结合对控股公司的管理要求,参考财政部《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增加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控制情况、资金运作安全情况和协同业务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共有会计信息质量、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法律法规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情况、发展能力、经营绩效和外部测评结果九个一级指标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英大国际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

内容 会计

信息

质量 重大经

营决策

情况 法规政

策执行

情况 风险

管理 内部

控制 历史遗留

问题处理

情况 发展

能力 经营

业绩 外部

测评

结果 总分

标准

分值 5 20 10 20 5 5 10 15 10 100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汇总得分在90分以上,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优秀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80~89分,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良好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70~7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中等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6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一般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不含),或存在严重安全生产事故、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较差的评价结论。

对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无论任职于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清其在职期间在本部门、本经济单位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人格化的特点,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分析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依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判断,灵活运用指标,科学、全面、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履行情况,提出明确的经济责任履行审计结论,为干部任用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崔孟修.经济责任审计对国家审计的丰富和发展[J].审计研究,2007,6:21-26.

[2]葛笑天.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J].审计研究,2005,1:75-78.

[3]洪承旭,阎建军.商业银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初探明[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2:18-20.

Study on unit’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evaluation index

XU Xiao-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Jilin,132012)

第5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实体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09-05

目前,经济的虚拟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本轮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过度虚拟化的结果。而欧洲去“福利化”的实质就是重新振兴实体产业,防止经济过度虚拟化。美国和日本也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虚拟化问题,为此,美国甚至引导本国海外实体企业重新回归国内。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尚未明显好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此消彼长形成了鲜明对比,虚拟经济膨胀迹象较为突出,因此,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已经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进入2012年以后,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42项“新36条”的实施细则,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出版等领域加快向民间资本开放。特别是2012年9月,我国公布了《金融规划》,明确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出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问题。但尽管如此,我国虚拟经济膨胀、实体经济萎缩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我国虚拟经济膨胀的表现

2012年,我国经济整体增速下滑。由于受到资金流动偏紧、内需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实体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的先行指数、一致指数、滞后指数、预警指数等都呈明显下降趋势,分别从2011年9月份的100.6、102.5、102.6、101.3下降到2012年7月份的99.6、96.4、98、90.7。经济虚拟化在各经济周期内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表现,当前我国虚拟经济膨胀迹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间融资行为过度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幅度增大。首先,广义货币超额发行为虚拟资产的膨胀提供了必然性。广义货币(M2)供给量由2000年的7858亿元猛增到2011年的851590.9亿元,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其次,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股票市场长期萎靡不振。股票指数下降除了股市本身的原因外,还表明资金在撤离,这源自上市企业业绩普遍不佳,投资者对股市前景并不看好。上证指数由2007年10月份的6124.04点跌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664.93点,随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反复,但到2012年12月份又降到2000点以下,目前,虽然上证指数在2400点附近徘徊。但整体上看股市上行的基础很不牢固,从实体经济发展形势上无法找到未来股指上扬的迹象。再次,期货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投机行为明显。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健全,导致期货市场投机成分很大,资金规模不断膨胀。期货市场交易额由2000年的1.6万亿元迅速发展到2011年的近13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8%上升到292%。期货市场的异常发展说明人们更热衷于投机而不是投资或从事实业,其背后隐含的是人们对短期收益或风险收益的偏好,而对收益稳健的实体经济并没有足够的信心。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我国M2和期货交易量的增长幅度有所波动,但总体来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幅度较大,经济虚拟化问题明显。

2.商业银行利润陡增。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收益逐年递增,制造业与银行业之间的效益“鸿沟”继续扩大,即使在2012年经济增速下滑时也不例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不断挤占产业经济的利润空间。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为10412亿元,与上年的7637亿元相比增长了36%,与实体企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2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07~2010年,我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占比在40%以上,但利润总额占比仅为30%;最大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总额占比为6%左右,但利润总额约占27%。2012年500强企业中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比为5.7%,但利润总额占到32.2%;而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虽占42.7%,但利润总额仅占25%。由于实体部门与商业银行存在悬殊的利润差距,社会资金必然会从实体部门流向金融业,从而带来经济过度虚拟化的隐患。

3.民间借贷盛行。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非常盛行。由于我国融资市场尚不完善,企业庞大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从而给民间借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甚至使许多实业家放弃企业经营而转向高利贷市场,促使大量民间资本脱离经济实体。尤其大批小微企业涌入民间借贷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虚拟化的程度,并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威胁。此外,一些国有企业也参与其中。他们从银行获取低成本贷款后,再将资金转入民间借贷市场,从而赚取高额利差,或者以委托贷款方式进入民间借贷市场。目前,国有企业资金介入已成为我国民间借贷资金规模迅速增长的重要诱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民间借贷市场资金存量已超过2.4万亿元。中金公司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民间借贷规模已达3.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8%。虽然近期民间融资在政府的干预和货币当局的监管下有所收敛,但市场反弹的基础并未解决。总体来看,由于民间借贷规模大、涉及面广,社会对民间融资的偏好程度已远超预期。

(二)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

2011年下半年,为治理通胀预期,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政策。实体企业首当其冲,不论是制造业还是商业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惨淡景象。由于经营困难,很多企业家经营意愿不断下降,不再专注主营业务,而是投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东莞、厦门、泉州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城市也普遍存在制造业脱离生产而出租厂房的现象。可见,实体经济萎缩迹象明显。

1.实体经济经营状况没有明显好转。企业景气指数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如果企业景气指数稳中有升,则表明实体经济有着牢固的发展基础;如果指数大幅波动或持续下滑,则说明实体经济缺乏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企业景气指数由2007年四季度的72.8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55.1,随后虽然短暂上升到2010年三季度的70.3,可随即又大幅下降到2012年四季度的61.8。这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并不理想,缺乏稳定的发展基础,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国民经济预警指标信号中的工业生产指数由2012年1~2月份的稳定状态转变为偏冷状态,企业利润也从2011年末的稳定状态转变为2012年的偏冷状态,并且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从行业盈亏情况来看,我国实体企业经营状况未见起色。以制造业为例,2011年1~11月份,制造业中除了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水生产和供应等少数行业的亏损同比增长率在个位数或小于个位数字外,多数制造业企业亏损同比大幅上扬,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达126.1%,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达104.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达49.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达47.4%,有色金属矿业采选业达40.4%,纺织业达39.5%,通用设备制造业达41.7%,专用设备制造业达37.6%。2012年,我国实体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前三季度继续恶化,虽然四季度有所恢复,但尚未出现明显的回暖势头。从企业盈利能力来看,国有企业近4年来呈现成本费用率上升而盈利率下降的局面。2009年,国有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6.3%,净资产利润率为8.2%,同比下降0.4%;2010年,国有企业成本费用总额近29万亿元,同比增长30.1%,净资产利润率回升为10.2%,同比仅增长1.7%;2011年1~11月,国有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净资产收益率降为6.7%,同比下降0.2%;2012年1~2月,国有企业成本费用总额已达7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1%,同比下降0.3%。同时,中小企业的盈利状况更不乐观。过去十年间,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在各种因素叠加影响下利润率持续走低。特别是2011年货币紧缩时期,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和融资困难更加严峻,产业链中并无议价能力的中小企业相互之间债务拖欠现象严重,经营成本的上升进一步侵蚀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2.企业家发展实业信心不足。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其决策行为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家对经济形势是否有信心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活力。然而,2010年以来,我国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一直未有明显好转。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家信心指数在2009年二季度回升后,仍然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最高点也未能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数值。整体看,企业家信心指数由2007年一季度的85.9下降到2012年四季度的60.4,下降幅度超过25%。

3.实体经济不景气促进实体企业管理层寻求非主营业务的获利途径。由于主营业务利润下降,很多实体企业管理层转而依靠其他经营方式来扩大利润空间,比较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2012年全年,公告显示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百家,合计规模达数百亿元。实体企业这种“不务正业”行为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回报率下降。为了保证企业正常收益,企业管理层只能做出投资调整策略,将用于实体主营业务的资金转向其他非主营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多的获利机会。

4.房地产市场呈现虚拟化特征,吸引大量实体经济资金注入。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存在超额利润,就会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而价格波动性强是虚拟资产的重要特征。在虚拟经济体系中,房产投资市场是除证券市场外最易波动的领域。房地产不仅是消费品,而且具有投资品的属性。1998~2007年,我国商品住宅投资额持续增长,年均增幅超过25%,远超国民经济年增长率。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率,加之近些年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利润率整体下滑,导致实体企业纷纷加入商品住宅开发行列,甚至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也都转战房地产市场,从而使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1994~2011年,各类房地产企业由24372家增长到88419家。国内主要城市的房价近年来快速上涨,远远超过居民家庭的正常购买能力,已表现出明显的虚拟性。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但房地产市场并未因此而迅速恢复理性,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虚拟化膨胀并未得到解决。

二、我国虚拟经济日益膨胀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财政投入重短期绩效,轻长期发展

各级政府更倾向于将大量资金投入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容易彰显政绩的项目上,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保证经济稳定,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这些资金的使用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问题。根据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获得的资金主要投向了市政建设,很少用来支持地方新兴产业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而且由于投资效率不高,导致很多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除了创造出短期的GDP数字外,并没有对地方经济起到长期的引导作用。此外,由于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土地财政等有限渠道,结果反而使地方政府遭遇偿债难题,更弱化了财政对经济的引导和促进功能。

(二)居民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实体企业的投资热情

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1994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45.3%,2002年后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到2011年已经降至34.8%,远低于发达国家。过低的居民消费率对实体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造成较大压力,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一步抑制了实体企业的投资热情。虽然国家提出收入倍增计划,试图缩小国内的贫富差距,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实现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房地产价格高等因素的影响,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大幅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结构目标的实现仍有困难。

(三)成本上升推动实体企业资本转向虚拟经济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超过30%,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失。同时,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全球经济前景黯淡。这导致从2010年开始,我国对亚洲、欧洲和北美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再加上国内需求不振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利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推动实体经济的资本转向更容易获利的虚拟经济领域。具体来看,推动实体企业资本转向虚拟经济的成本因素主要有:一是融资成本较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融资的难易程度决定着企业的运行成本和发展前景。合理可行的融资结构是企业顺利周转的前提,但现实是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与其社会贡献严重不匹配。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贡献了60%的GDP、50%的税收、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60%的进出口总额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但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东亚国家(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中,中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最为突出。2011年,由于银行信贷收紧,正规融资渠道不畅,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陷入融资经营困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仍处于融资弱势地位,其对社会的贡献与所能获取的信用资金并不成比例。二是营运成本日益提升。根据安永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商品生产成本显著提升,而导致实体企业营运成本迅速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一方面,房价的快速上涨推动了土地价格及租金的上涨;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房价上涨倒逼工资上涨,使企业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成本上升在商品价格方面就表现为,2011年以来我国大宗商品平均价格上升了51%、能源类商品价格上涨77%。另外,实体企业面临的银行信贷利差较高,特别是2011年信贷收紧的情况下,企业借贷利率大幅上升。商业银行往往在综合考虑风险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等的基础上,确定利率浮动幅度。而在国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国内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出于谨慎的考虑,会不断提升企业贷款利率,导致实体企业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三是税收负担过于沉重。企业一直是我国税收缴纳的主体。多年来,我国企业税负一直呈上升趋势,企业税负占GDP的比重由1994年的11%增加到2000年的13%,到2012年已经达到19.3%。由于长期以来税收负担居高不下,企业极易产生逃税避税行为,并大幅降低其投资意愿。现在,我国企业纳税总额已追平总利润之和,税收增速远超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速。

三、结论与对策

实体经济是一国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脱离实体经济而盲目发展虚拟经济,只能获得短暂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应当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关注并努力防止我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发展。

(一)对虚拟经济应有正确的认识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本质上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虚拟经济等于经济中的软件,实体经济是经济中的硬件。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中产生,依附于实体经济,因此,要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处于合理的比例范围。当虚拟经济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管理来提高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另一方面,合理发展虚拟经济,防止经济的过度虚拟化。尤其应保证房地产业的协调发超过一定比重时,政府应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加以调控。否则,虽然经济虚拟化能够带来暂时的“经济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只是一种假象,从长期来看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危害。美国的次贷危机便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结果,而现在美国试图引导制造业回流,就是希望通过实体经济来稳定国内经济。因此,我们应当保持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并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

(二)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挤掉实体经济中的“水分”。应依靠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去库存化,培植现代展,防止地方经济过分倚重房地产业,进而导致经济的虚拟化发展。同时,在经济过度虚拟化的治理中,要注意治理政策对实体产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冲击。

(三)以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抑制实体经济资本转向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虚拟经济的繁荣,也会抑制实体经济资本转向虚拟经济。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应当通过改革财政税收体系,为实体产业发展减负助力。目前,对于减轻企业税负社会各界已经达成共识,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如何把结构性减税落到实处,继续拓宽降费减税范围,从实质上拓宽实体产业的发展空间。应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带动经济增长和吸收就业的作用。在减轻实体企业税负的同时,加大对实体企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为实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科学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

金融市场不仅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也可能成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推手。因此,应当科学引导金融市场尤其是社会资金的流向,建立合理的社会投资体系。如,为民营企业的多元化融资创造条件。我国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巨大,但正规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很少对民营企业展开借贷服务。因此,应通过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引导部分社会资金投入民营企业,在实现社会资金合理获利的同时,避免资金为寻利而过度投机。

(五)加大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力度

各级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以及人民银行,应当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强化对虚拟经济的监管,防止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通过大部制改革,弥补监管漏洞,加强对社会资金尤其是国外游资流向的整体监控。建立虚拟经济预警机制,根据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研究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监管区间,在虚拟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过热状态时,促发相应的预警反馈,并实施必要的调整政策,将虚拟经济整体上置于可控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家协会.2012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第6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内部审计通过对本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对比分析,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漏洞和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为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参差不齐,有的形同虚设,未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如下:

1、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应该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效益的现实需要,但是我国内部审计的实施属于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受行政干预严重,有着鲜明的计划经济烙印,再加上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层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存在较为严重的一言堂和家长制的作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做的内部审计,作用可想而知的。

2、内部审计理论发展滞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内部审计实践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内部审计理论发展滞后逐步显现,尚未像注册会计师审计一样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理论体系。经营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比价审计的有关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提高,以致理论落后于实践,指导意被淡化。

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程度不高。我国目前大型企业一般建立了层次较高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强。但大部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局限,内审机构和财务部门交叉情况比较严重,内部审计往往受到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和其他人员的干扰,损害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4、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内部审计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还未能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内部审计队伍,大部份的内部审计人员由原来企业的财务人员转岗而来,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内部审计内容在深度以及广度上的肤浅性较大地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5、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虽然内部审计影响日益扩大,但内部审计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却不太理想,缺乏行之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一些企业和部门的负责人风险意识不强,遇事遮遮掩掩,有的对内部审计工作阳奉阴违,而内部审计部门又只有审计权没有决策处罚权,使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针对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构想。

1、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协调统一内部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近年来,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相继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道德规范》及20余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但这远远落后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当前急需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内部审计审计人员的行为,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 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师公正的专业判断是以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前提的,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等类似权利机构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只对最高权利机构负责,由其决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奖惩和任免,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制度性措施。采取对下一级的审计模式,避免同级审计和对上审计,从而提高审计的权威性,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性,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3、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业务领域不断扩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断的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深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政策法规的变化,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断提高审计查证能力,逐步造就一批符合型、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专门人才。

(2) 不断完善内部审计队伍的准入机制。内部审计师协会应建立资格认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日常的业务指导和行为约束,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激发其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师队伍。

第7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一、对子公司实施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集团公司的产权控制不到位。目前,集团公司大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必要的法人治理机构,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企业发展时期各项配套措施的不健全,使得集团公司在行使控制权时免不了会发生一些碰撞。

2、集团公司没有健全的运行机制,监控不完善,政策缺乏一体性。目前,一些集团公司本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监控机制,缺乏全过程的财务监控,监管不到位。

3、职能不清,机构庞大,管理链条过长。一些集团公司依据计划行政体制设置机构,根据法律行政关系进行多层管理控制,下属子公司对应设置机构,职能机构间职责不清,管理链条仍显得过长。

4、激励机制不完善,子公司缺乏活力。在集团公司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掌握所有权的出资者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委托给管理者。由于管理者和出资者在目标利益上的差异,产生了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效率。经营者的利益还未能与子公司及员工利益真正结合起来,下属子公司对集权管理没有积极性,组织不够灵活,应变能力差。

5、财务控制集中于事后控制,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许多集团公司在事前决策形成之后,对于进一步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止于年度利润规划,没有编制出据以进行控制管理的月份、季度、年度财务预算。

二、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目标和内容

(一)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目标

1、确保子公司业务归入集团公司长期发展的规划范畴,符合集团公司的战略推进方向并服务于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目标。

2、确保子公司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和整体盈利的有效性,确保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受到集团公司直接监控。

3、确保子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信息及时全面反馈,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经由集团公司高级管理层和权力机构的审批,有效控制子公司的经营风险。

通过实施对子公司的控制,母公司加强对其子公司的管理,保证母公司投资的安全、完整,确保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二)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基本内容

母公司在对子公司实施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对子公司的组织及人员控制。通过选任董事、经理、财务总监、分管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等方式行使出资人权力。

2、对子公司业务层面的控制。通过建立业绩目标、预算控制、重大投资、筹资、利润分配的控制、对外担保控制、对外捐赠控制、关联交易控制、考核与审计监督等政策和程序,对子公司有关财务事项和业务活动实施有效控制。

3、合并财务报表及其控制。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与报送流程及审批制度,确保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三、加强对子公司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规范的企业集团管理体制

1、集团型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到位

企业集团组建之后,在企业形态、产权关系、管理特点、运作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而集团公司领导,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在这些变化了的新形势面前,要理顺集团内部管理关系,转变管理观念。一是管理思想要由单一企业型直线管理模式向集团型“金字塔”管理模式的转变;二是管理职能要由单纯的公司自身管理向控股型公司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方法要由纯粹的总公司型管理向母子公司型管理转变。

2、理顺企业集团内部的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要加强对集团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首先要理顺内部产权关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本联结纽带,规范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例如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垂直管理、分级负责”的财务集中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的目的并不是通过直线管理来限制各子公司的正常运行,而是围绕集团整体目标在“条”上制定统一的流程、统一的政策、统一的执行标准,从而更好地为子公司服务,这是集团公司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3、企业集团的管理层级划分与定位要准确

在煤炭企业大集团构建过程中,企业集团初始形成了集团公司、二级集团和所属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和分公司并存的组织架构;管理架构上分为战略决策和投资中心、经营决策和部分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控制中心四个层级。

集团公司应定位为战略和投资决策中心,行使重大决策权、选择经营权和资产收益权三项权力,根据业务板块不同属性实行战略管控为主体、辅以财务管控、运营管控的综合型管理模式,旨在培育战略管理、资本服务、财务监管、资源管理、运营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形成集团公司整体协同效应,实现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确保集团公司资产保值增值。

根据企业集团组建现状及各产业发展的需要,过渡期内为保持二级集团的相对稳定性,应定位为经营决策中心和部分投资中心;在设定的战略规划期内通过集团公司内的业务整合以及资源优化配置,适时成立专业化运营的事业集团或专业子公司等分权管理机构,定位为经营决策中心。通过专业化管理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和经营方针,负责本产业规划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实现集团公司运营稳定、利润最大、快速发展。

二级集团(或未来的事业集团)所属各子公司定位为利润中心,在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和经营方针指导下,落实二级集团或未来事业集团的产业发展规划,具体负责本企业的规划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确保本公司资产保值增值。

各子公司下属生产单元定位为成本控制中心,贯彻执行本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精细化和精益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集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集团公司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集团母公司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能有效控制母公司及子公司风险。

1、建立集团内部重大经济决策控制制度,规范子公司行为

(1)资本运营制度。资本运营管理影响到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母公司应集权管理但要给予子公司适当的分权。同时,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及筹资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制度。

(2)资金管理制度。母公司应当建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调度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落实资金管理责任,通过依法设立的内部金融机构,或借助银行网络,利用合法的金融工具,对企业资金实行统一集中管理。

(3)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资产的产权变动及或有产权变动实行审批制或备案制,对子公司资产的现状、存量、增减变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出具季度固定资产状况报告,并根据财务制度,制定合理的折旧方法等等。

2、制定企业一般性生产经营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

针对经营活动中的购入、销售、收款、付款、理财等各环节及有关财产、物资的收发保管和货币资金收支、费用标准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的操作控制程序。

(三)集团要完善对子公司的激励、约束制度

企业集团的最大优势在于整体性,要使其得以充分发挥,需结合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制定利润分配制度及奖惩分明的业绩考评制度,把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利润分配制度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盈利,子公司要回报股东,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使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有一定后劲。同时,要兼顾子公司的利益,税后利润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存子公司,保证子公司业务增长需要和职工的权益得到保障,有助于调动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

2、业绩考核评价办法

(1)确定适当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集团公司可根据同行业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及企业近三年的经营状况,结合市场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切实可行的资本保值增值率。

(2)完善子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以资本保值增值率为主,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考核企业的绩效。

(3)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集团公司需系统分析、搜索各类与激励有关的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制定科学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要形成“强激励、硬约束”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实施业绩考核与奖惩任免挂钩,建立“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机制。

(四)集团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集团化发展进程中,企业集团要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实现财务风险的预警,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对整个集团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1、建立健全预算组织体系,划分预算责任中心,明晰责权利。要针对集团层级管理的特点,按照产权投资关系及层级管理架构,明确各中心的责、权、利并分别进行考核,可有效地反映集团公司的经营业绩。

2、合理确定预算目标引导值。为使集团战略目标更加有效地传达,企业集团要确定自身财务目标,并根据各子公司净资产分布,明确各子公司预算目标引导值,作为指导性目标,引导各子公司预算目标逐步向集团靠拢,同时为今后直接分解、确定目标奠定基础。

3、规范财务预算内容,梳理预算编制的指标体系。集团总部对各子公司预算内容(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资金预算、财务预算)管理权限上的界面进行划分。集团对子公司层面预算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经营预算、授权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和财务预算。在梳理预算编制的指标体系时,先按照规范的预算内容分析确定每一预算明细的责任发生单位和归口管理单位,再区分出每一项预算内容的可控程度,明确管理重点,最后确定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指标体系。

4、建立预算管理报告体系。集团公司要根据各子公司业务性质,设计包含全过程控制的预算管理报告体系。

5、建立对各子公司全面预算考核指标体系。要将预算考评纳入企业集团整体考评体系之中。预算考评指标体现在预算标准确定、预算过程控制和预算执行结果三个层面,并根据子公司业务性质、规模和管理重点确定三个层面考核的权重。

(五)集团要健全对子公司财务信息的掌控与沟通

1、建立财务报告及重大财务情况通报制度

要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决策价值与控制功能,集团总部必须以制度的形式,从信息质量标准、报告标准、内容结构以及组织程序等方面确立一整套明晰的、可操作的信息报告规范。

2、建立内部财务分析制度

健全企业财务分析制度,子公司要形成月月有分析、集团季度有分析、年度有总评。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及时评价企业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管理水平、发展趋势,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纠正偏差,解决问题,以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3、建立财务总监或财务主管委派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集团公司可向各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总管。其职责在于负责组织、领导派驻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参与子公司重大经济决策,建立健全和完善子公司内部财务制度,对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

4、实施内部审计制度

(1)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以强化集团公司资产控制为主线,对子公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并对一定金额的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经济合同等进行专项审计。

(2)实行常规的年审制度。年度终了,要对子公司全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根据审计报告,确认各子公司经营者的经营成果,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奖罚。

(3)实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对子公司领导离任实施审计,审查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营业绩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子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和管理。

(4)集团统一外委中介机构审计。集团所属企业的年报审计,要由集团公司统一选择和推荐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好报表审计的同时,出具管理意见书,对被审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加集团掌控子公司信息的渠道。

5、建立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和集团财务数据库

第8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74-03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企业间竞争非常的激烈,一个企业要想良好的运行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然离不开正确的财务分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越来越趋于现代化和规范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将面临多重考验,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报表主要是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普遍缺乏前瞻性和预测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未来的资金流转情况。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分析指标大都具有较强的行业性和局限性,依据的财务指标和会计处理的方法不同。而且,财务分析经常把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割裂开来,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结果是导致不同企业间财务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财务分析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对我国企业财务分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财务分析作用的认识不足

首先,我国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只重视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没有对财务的管理与分析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现象。其次,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要么进行决策时不进行风险分析,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难以重生。要么有些企业惧怕风险,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以致落后遭致淘汰。最后,有些企业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由于管理者的重视不足,财务分析的结果不能应用到改善企业经营的实践中。这不仅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同时还挫伤了财务分析人员的积极性。

(二)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

企业战略管理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与方法,更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最近几年我国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了一些提高,但与新时期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首先,财务分析人员片面的重视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但是,他们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分析完成后便没有下文。财务人员本身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导致最终的结果是编制的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其次,很多财务人员只注重会计的具体核算,不重视财务分析。为了跟上变化,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财务分析,也就无法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

(三)现行财务分析方法不够健全

首先,缺乏可比性,当前评价企业实际数据时缺少统一的参照物或者参照标准,且不同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差异,这样财务分析的结果就会出现差异。其次,存在滞后性,有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最后,是财务分析方法浅显。大多数企业现行的财务分析所用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两种,反应企业以往的业绩与经营成果,是对企业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但无法对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说明。所以,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的决策可能与企业现在的发展存在差异,尤其是对动态管理和及时管理来说,财务分析结果的用处不大。

(四)现行财务分析手段落后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配备了会计电算化的软件系统,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还在用手工记账。人们往往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把财务处理在计算机上进行,没有发挥计算机还可以进行企业经营分析、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和辅助决策等方面的作用。当然,财务软件的开发运用滞后于财务分析和管理,进而也影响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在我国企业中完全普及,手工计算和记账无法避免错误,而且核算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由此财务数据经常会出现延迟和误差。

(五)财务报表的数据本身具有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财务报表不可能反映企业的全部实际情况。首先,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大多数是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不是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更不是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和未来收益是有很大差异的,用历史数据分析出的结果作为决策的基础,很显然是不科学的。其次,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是在假币值稳定不变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而实际的情况是货币的价值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能和报表完全不同。再次,财务报表的编制遵循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这就可能导致会计人员人为操纵财务数据,降低了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最后,财务报表是按年度和月度对外进行报送,只能提供短期的财务信息,不能反映未来和长期潜力的信息,财务报表的短期性不利于反映企业长期经营管理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经营管理者对财务分析作用的认识

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帮助和支持财务分析人员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流程,要尊重财务分析的结果,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分析工作,提高财务分析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例如在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方面,管理者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财务分析活动会议,肯定成绩、明确问题、提出建议或措施、落实责任,使得财务分析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要切实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这是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

(二)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

因为财务分析的目的是让决策者做出决策,换句话说,财务分析的结论是为决策者服务的。所以,为了让决策者不做出错误或者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的结论,要求财务分析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及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增强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经济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财务分析理念,逐步培养和提高对所分析问题的自我判断能力。

(三)建立健全财务分析方法体系

1.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首先,充分利用现金流量信息,注重现金流动负债比。因为偿还债务最主要的手段是现金,如果缺少现金,企业可能会因为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个指标要比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所以,在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时,除了要注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外,更应关注现金流动负债比。其次,要注重反映企业未来财务增长潜力的指标,因为企业未来的财务增长潜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长远保障。最后,要注重分析企业的时期指标。众所周知,时点指标其只能说明企业某一时点的情况,并不能代表企业整个时期的情况,而且这类指标出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容易被人为调整。所以,应该增加时期指标在整个财务分析中的比重,避免人为因素降低财务分析的真实性。

2.在比较分析时,必须要选择比较的基础,作为评价本企业当期实际数据的参照标准,包括本企业历史数据、同业数据和计划预算数据。首先,横向比较时使用同业标准。目前,大多数企业习惯用竞争对手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其次,纵向分析时,以本企业历史数据作为趋势分析比较的基础。但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清楚,历史数据代表的是过去,并不代表其一定合理。因为宏观经济、市场状况和竞争对手等经营环境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今年的利润比往年提高了,并不能简单的说明企业的管理水平一定有了改进;反之,企业今年的利润下降了,也不能完全证明其管理水平一定有所下降。最后,在进行实际与计划的差异分析时,财务分析人员要清楚,实际和预算的差异,可能是预算不合理造成的,并不一定是企业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总之,一定要准确理解和应用财务分析的比较基础本身,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地做出分析结论。

3.财务分析应多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减少因为分析人员的主观偏好而发生的财务分析失真情况的出现。在财务分析中可以较多的运用数据模型,既可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财务信息,又可以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的方法增强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还可以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联系相关法规政策,考虑不可计量因素进行综合论证,并实际修正定量分析的结果。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必须结合起来综合判断,修正误差,使结果更趋于客观实际。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外部人员进行财务分析,以减少分析的主观性。

(四)改进财务分析手段

加快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各企业应积极采用技术成熟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推动会计电算化进程,能够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工,更能够缩短财务报表披露时间。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电算化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更好的分类整理计算与分析,提高财务分析的整体质量,消除手工计算中存在的成本高、时效低以及无法处理偶然和特殊事件的弊端。当然,会计电算化只是分析的手段和工具,财务分析人员是财务分析工作的真正主体。分析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因此企业应当选拔一批优秀的财务人员担任这项工作,同时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适应本企业的专业分析人员。在财务分析人员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基本分析能力、数据的合理修正能力还有综合分析能力,切实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弥补财务报袁的局限性

1.财务报告是否规范。一般情况下,对不规范的报告,应该怀疑其真实性。

2.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否有遗漏。通常遗漏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讲真话,或者是不愿意说假话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遗漏是违背充分披露原则的。

(1)财务分析数据是否有反常现象。如果数据没有原因的违反常理,就要注意其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贯性是否有问题。

(2)审计报告的意见和注册会计师的信誉是否值得信赖。首先,企业必须明白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同等重要。除现有报表中披露的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比如企业经营的范围和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市场份额、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新产品开发与服务、股东及主要管理人员信息、用户满意程度等有关的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及前景的判断。

其次,要加强财务预算报告的编制。财务预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决策与评价的准确性,编制财务预算报告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应当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要丰富财务报表附表及附注说明。因为财务报表内容日趋复杂化,而且报表本身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所有的资源利用情况,如果针对表内某些信息加以必要的说明或补充则使得报表使用者难以理解。所以,一定要增加财务报表的附表以及表外附注说明,这样才能使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第9篇: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91;D92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166-03

[作者简介] 胡春梅,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徐 莉,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江西 南昌 330046)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最根本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极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涵盖的范围很广,只要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都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就成为当前会计、审计准则改革进程中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当前在上市公司中,虽然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来说还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对近年我国所发生的大量会计信息失真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上市公司违规造假,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故意隐瞒或虚构交易事项;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或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等。

2.会计人员滥用判断,利用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事项作出非公允的表达,致使会计信息扭曲。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即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允许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简单处理、例外处理,但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标准,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新准则均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对业务事项是否重要的判断就将由会计人员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事项所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就可能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导致对同一事项会计处理方法的不一致。许多会计事项正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随意判断导致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3.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失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或者粗心大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例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很大。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内容更新较多,许多会计人员习惯于执行会计制度,会计业务发生时要告知“借”与“贷”的相应科目,但新会计准则规范的是确认计量和列报的一般原则,甚至没有具体的科目名称,这就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4.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准则等有关财务核算规则存在的缺陷及其企业自身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大搞“特技表演”,导致会计信息未能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用坏账准备计提随意性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多种选择;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冲回;折旧政策的调整;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提前确认收入等等制造失真会计信息。

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取消“后进先出”法,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如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电器设备制造的公司,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成本将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便会显著下降。而对以生产电缆线、变压器的公司而言,由于当前国际市场有色金属的价格不断上涨,改变计价方法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种计量属性的改变,也会产生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1.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民收入无序分配,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税收政策无法正常执行,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受阻,证券市场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混乱,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还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影响社会稳定,滋长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对于上市公司自身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丧失其职能,从而失去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会影响企业经营者管理和科学决策,企业会因家底不清无法作出合理的经济预测而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损失,另外,信息失真会使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丧失向企业融资的信心。如此情况下的企业,长期下去,必将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制约其发展、壮大。

3.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将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信息投资风险,将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证券投资作出错误的抉择,出现投资得不到回报,最终丧失投资热情。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一是非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资料及其数据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导致计量出错,主观判断失误;二是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为了某种意图和目的,通过弄虚造假,人为地、故意地隐瞒收入与支出等,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一)各方利益的推动

1.投资方利益的推动。在证券市场中,相当一部分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喜欢猎取小道消息,只关心股票价格的升降,对会计信息的真假缺乏研究,从而造成市场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大量需求。

2.上市公司利益的推动。某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其良好形象,并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致于利用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的各种利益冲动一直有增无减。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

3.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控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但某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左右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决策,甚至授意企业管理人员报列虚假的财务数据,人为夸大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国家统计数据与地方统计数据相差悬殊,企业会计信息基础数据注水严重。这种由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原国企改制而来,导致"掏空"、"造假"等现象屡有发生,目前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形成了自我评价风险,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这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的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公司高管人员掌握,造成部分公司信息不透明,内部人控制和操作不规范等弊端,其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监督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1.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如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互相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软弱,许多单位迫于《审计法》,才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在运行中不能被单位真正接纳,反而受排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单位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

2.作为社会力量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被誉为最超脱、独立性最强的审计,因为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普遍现象。(2)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差。一些原则性差的事务所为了承接业务,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证报告,不仅监督职能丧失,反而滋长了造假的风气。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尽管我国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均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但其处罚力度远不足以威慑会计造假者,使得造假成本很小。此外,执法不严,也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对会计信息的造假。低廉的造假成本,高额的造假回报和利益趋动,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四)会计人员素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会计行业古来有之,且一直在管理工作中居于高位。我国现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1000多名会计人员。另外,我国的会计学教育也已开展了半个多世纪,许多高学历的会计人才分布在各个会计岗位上,但是,当前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3)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这都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职能、限定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推行股权激励、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治理措施,使得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理顺会计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完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从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度、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会计信誉度。

(二)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建立以单位内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社会监督、政府部门国家监督为主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共享,防止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炮制不同口径的失真了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是会计监督的关键。对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单位和个人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特别是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应依法从重处理并公诸于众,以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威慑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加大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效扼制非法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也是给那些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法律上的保护。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会计从业人员不断进行后续教育培训学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同样也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2)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4)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会计人员,我们所获得的会计信息质量才有保障。

(四)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有关内容。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正式颁布,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施行。但新准则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本次准则修订过程中引入了多种会计计量属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会计人员对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而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而且这也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通过内部审计及外部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此外,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加以限制。

四、结束语

会计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尤其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味着从2007年起,中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企业对话。这种对话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也日显重要。但同时,会计信息失真也会伴随着这个发展过程,如何更好地杜绝它的存在,是我们现在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贺志东.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林钟高,等.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1).

[4]姜丹,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07,(11).

[5]严武.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任德新,黄国伟.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路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