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

第1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信息透明共享

2013年5月,马云大张旗鼓地宣布退休,但仅仅过了十几天,他又高调出现在公众面前。阿里巴巴集团在深圳召开会,宣布建立中国智能骨干网。按照设想,中国智能骨干网将利用建立开放、透明、共享的数据应用平台,为电商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供应链服务商等提供信息服务,让各种社会资源能够高效协同起来。

马云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B2C的智慧物流平台,早在2011年,宁波市政府和IBM公司就开始着手研发B2B的“智慧物流云平台”。如今,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已经在食品快销、家电和危险化学品运输领域均有所应用。

作为交通领域开发“智慧”的先行者,宁波智慧物流是浙江省智慧城市首批启动的13个示范试点项目之一。2011年5月11日,作为宁波“智慧物流”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暨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正式落成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设计中融合了最新的技术,跨越云计算、物联网、优化和智能分析以及移动技术,涉及物流运作管理服务、供应链可视化服务、关联方门户服务、供应链协同网络服务、智慧物流移动服务等多个领域。它将企业、物流及服务连成一体,帮助货主企业提升供应链水平,通过产业联动,帮助成长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智慧的“物流云”还可以将物流行业的闲散资源汇聚起来,以大中型物流企业带动中小物流企业的成长,促成物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行业的良性发展。

IBM通过对全球29个行业400位企业供应链主管深入调研发现,企业在物流和供应链中存在五大挑战,其中实现物流与供应链全程可视的需求最高,占70%。而对于风险预警和管控、更精准地预测市场客户需求、降低整体物流与供应链成本、实现跨区域的物流与供应链协作整合分别占到60%、56%、55%、43%。

云计算最大的价值是资源共享,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提供的是信息的透明和共享。“我们首先想要提供的是全面的信息交互和感知,我们希望所有业务信息以及其他关联在贸易和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能够在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即时传递,这样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有效地掌握目前的业务运作情况,以便于控制企业风险、降低成本。”宁波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李乐乐说。

公共云加私有云

智慧物流平台目前支持的业务模式分为公共云和私有云,共同打造供应链协同网络,共享公共服务。公共云为物流及供应链相关的供应商、生产商、承运商、零售商、分销商等提供各项共有云服务;而私有云作为专门为大链主构建的个性化专属平台,通过智慧科技公司与大链主企业分别组建专属平台公司,实现大链主平台与智慧物流平台的资本对接;通过私有云的模式,实现大链主平台与智慧物流平台的技术衔接。

私有云平台不但最大程度的为大链主提供个性化定制,而且可以有效进行成本分摊、充分实现服务共享,同时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及多领域业务拓展。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并结合国内物流及供应链的实际情况,私有云将首先对粮油米面、大家电/家具、服装纺织、化工危化品等四个行业提供相关服务。根据企业的物流及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智慧物流平台已开始与其中多家企业提供试点服务,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比如在化工危险品行业的应用,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毒害、腐蚀等特性,特别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设备事故不确定性强,是流动的重大危险源。针对这一行业特性,IBM为宁波当地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危险品运输领域,提供了一整套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监控与预警解决方案,通过实现车辆司机管理、实时全景监控、主动预警告警、历史轨迹回放、数据优化分析、多渠道访问集成等功能,并结合到电子锁、移动终端等物联网技术,真正实现了从人,车,货,环境路况以及应急处理等多角度,提供危险品运输一体化监控和预警解决方案。

供应链价值延伸

除了帮助企业随时随地查看货物在途信息外,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还希望将信息的价值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的两端。希望链主企业、分销商、供应商可以共享信息,通过信息反馈产品营销情况,从而调整生产计划,以及安排货物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区域的配送方案,同时可以为分销企业创造更好的收益,使经销商可以对链主企业能够有更高的业务粘合度。同时将应用服务透过链主企业通过上下游进行共享,帮链主企业把业务流程拓展到供应链的整个环节。

第2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作为全国最早引进绿色供应链概念的城市之一,深圳在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先行先试,走过了近十年岁月,探索出一套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市场化推进、第三方技术扶持、从源头至末端并重为特色的创新的绿色供应链推动方式。

让改革延伸到产业链的上游

“在深圳推动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要开展绿色供应链,其关键是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深圳市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技术服务供应商之一的深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周婧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探索实际可行的绿色供应链模式,2014年1月起,深圳市选取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试点,开展“深圳绿色供应链”试点项目,探索建立“政府指导、大企业采购牵引、中小企业改善环境”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绿色供应链实践,研究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由被动式环境管理变为主动式环境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绿色供应链实践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搭建绿色供应链沟通交流平台,为深圳市企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周婧表示,这就需要采购商与供应商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一个能够一同面对环境问题的供应链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伙伴关系来共同提高环境意识和绩效。

据介绍,试点方案以搭建信息咨询、技术扶持和鼓励资助等为特色的政企联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政府通过相关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加大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上游供应商的惩戒,建立上游供应商环保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规范性、引导性和监督性作用,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外部环境。

而作为试点核心企业的华为,则制定适合行业属性和价值链特性的绿色供应链战略,通过采购份额奖优罚劣,强化上游供应商的环保行动,倒逼供应商通过节约能源、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升环境绩效,促进良性循环;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方技术支持的深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帮助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制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行动计划,通过现场诊断、方案建议和定期研讨会等方式对其污染减排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

“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目前第一阶段已初现成果。”周婧说:“第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在华为的一级供应商中选取了7家重点厂商,对其生产运输的全过程进行评估,看看是否符合绿色供应链的相关标准,并对其提出改进建议。”

事实上,华为作为国内手机制造的龙头企业之一,为其提供包括电子电路板、喷涂、电镀等手机生产必须材料的供货商自然不可或缺。试点的目的正是针对以华为为核心企业的部分供应商,通过评估与审核,调研供应商的绿色供应链实施现状,帮助供应商完善其绿色生产过程,实现节能环保建设。

以其中一家为华为提供高密度互联板、柔性线路板产品的一级供应商为例,试点研究报告中对其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有评价――对含第一类污染物废水进行单独收集、单独处理、车间排放口达标;各项设施均由该公司自行运营,废水处理设施均运行正常,管道标识清晰、机械设备完好、防腐处理完善;废水、废气、噪音均达标排放……

“除了对厂商的深入调研外,对于其近年的奖惩情况也作了详细调研,包括是否存在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工艺和设备、近年内是否有环保处罚记录等。”

试点工作的第二阶段,准备在第一阶段的一级供应商基础上,进一步向二级供应商扩展,引入华为供应链上更多的供应商及其二级供应商加入试点,形成以华为为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链条,为其提供分享交流平台及技术支持,分享节能减排技术方案形成企业合力,利用绿色供应链杠杆效应,推动整条供应链的绿化。

最后的第三阶段,则计划鼓励深圳市更多大型企业及其供应商加入试点,实现绿色供应链项目的横向扩展。包括探索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沟通平台的搭建、绿色供应链研讨,形成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基础。

让企业成为绿色管理的主人

“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一直以来遵循‘最大帮助,最小干预’的原则,为绿色供应链建设提供充分的信息公开,鼓励资助,技术扶持;由企业自发推动,市场化推进,实现‘自主式造血’的转变。”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早在 2006年,一场鼓励企业从源头开始节能环保的运动――“鹏城减废行动”在深圳正式启动。这场由深圳市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参与的环保专项行动,成为了今日深圳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稳固基础。

“鹏城减废行动”的定位,是通过鼓励企业改善内部环境管理、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排放,为当地绿色制造改革提供动力。在政府、顾问机构、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鹏城减废行动”在深圳企业中掀起了节能降耗的热潮,参与企业从2006年的113家发展到2013年的1000余家。

“从2007年起,市政府‘环保资助计划’每年拨款30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对企业开展环保科研工作给予资助,并通过环境公共设施服务定价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保专项资金资助机制、企业环保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机制和制度,激励企业改进环境行为。”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鹏城减废行动’对于企业来说不再是一场‘赔本’的环保行动,而是得到政府实实在在奖励、树立自身品牌的绿色行动。”

不难看出,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尝试来说,深圳早在十年前就有所行动,并逐渐深入发展,以此定立下一套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行动方针。

“无论是天津、上海还是东莞,这些率先探索绿色供应链的城市,目前的做法大多还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但在这一点上,深圳有自己的思考。”周婧表示,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先进理念,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只有让企业真正了解其带来的诸多好处,才是发展的长远之策。

有鉴于此,深圳根据企业的特点,提出将社会和消费者的环境要求转化为客户需求,融入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开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改善整个产业链环境表现的目的。

为此,深圳组织了包括华为在内全国乃至世界均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联合“绿色采购宣言”,承诺进行绿色采购,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希望以此促进改革从生产环节延伸到采购环节,拉动下级供应商改善环境,实现产业链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宣言内容主要包括:在效能相同或者相似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具有良好环保性能或者采用再生材料的产品或者服务,并推动上游供应链生产过程和服务方式的绿色化;建立绿色采购认证管理体系,对采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绿色认证,推动和促进上游供应链产品或服务的绿色化;不采购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以及以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装备生产的产品。

2008年9月,深圳进一步与15家规模较大、产值较高的大型企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署《深圳市企业绿色采购合作协议》。协议主要涵盖了合作宗旨、原则、内容、机制四个方面,其中在内容里,详细阐述了深圳市环保局以及企业的具体职责。

与此同时,深圳还推行诚信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环保表现,给予绿、黄、红牌的不同评定,对获得绿牌的环保诚信企业,环保部门将在环境管理中采取倾斜政策。对于黄、红牌企业,除了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外,同时还将该类企业的名称、信息等资料提供给参与绿色采购协议的企业作为参考,建议其选择环保实力更强、绿色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为其绿色采购提供信息依据。

截至目前,包括华为、富士康、比亚迪在内的近数十家大型企业参与绿色采购,这些企业依据鹏城减废行动、绿色采购宣言以及《绿色采购合作协议》的有关内容,结合企业的行业属性和价值链特性,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绿色采购战略。

“从深圳市绿色供应链多年的试验中我们发现,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源于企业自身内部,政府需要找准行政引导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合理利用政府职能,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共赢。”周婧告诉记者。

第3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浙江省的实际从供应链金融概念出发,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讨论了供应链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创新问题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金融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在供应链生产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或价值链)体系。中小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分工体系当中去,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在此实体经济组织变革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银行业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界定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业界和学界都尚未有一致的意见。但是,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供应链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梳理。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目前对供应链金融概念有代表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二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 Group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为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关于供应链金融范畴的界定。即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范畴应该确切地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方案。

商业银行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国内银行业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创新问题

业务创新问题。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调研表明,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中,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因此,这样业务创新明显会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

技术创新问题。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全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金融风险的产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模式创新问题。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组织创新问题。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因为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解决路径

政府牵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没有良好的对信贷人权利的保护是难以发展起来的。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动产担保和权利质押,因此物权的界定与登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 但《物权法》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商业银行构建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加强供应链金融制度的创新。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在制度上,实现对原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转变,允许银行把非核心的业务合理有序地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的存在,并依法从事有关融资业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李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业论坛,2007(10)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陈祥锋,朱道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统价值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8(6)

第4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年零售额将在未来3年中持续增长,并在2015年突破5.5万亿美元。市场对奢侈品迅猛增长的需求,带动了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

亨得利集团于2005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上市至今的6年时间里,亨得利营业额呈现了8倍的增长,门店数呈现了6倍的增长,预计去年的营业额近110亿元。

在行业快速成长的背景之下,奢侈品也迎来了一些痛楚。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萧洁云认为,由于奢侈品本身超高品牌溢价的特性,对这一领域的零售业经营者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继续扩张时,如何提高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改善全价值链的协同,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搭建高效、整合和智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奢侈品中的领军企业,一方面为了应对自身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做大做强”的策略,亨得利从去年开始,接触信息化解决方案厂商,并于今年2月中旬签约SAP,全面升级集团的信息系统建设。

在签约仪式上,亨得利集团首席财务官李向荣阐述了集团实施项目的策略:1.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保持竞争优势。2.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信息数据透明、及时和高效,为集团进一步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管控基础。3.实现集团各门店精细化管理,用管理出效益,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最佳配置。4.承担钟表行业中零售商的伙伴职责。实现行业上下游信息流无缝衔接,打造世界水准的产业价值链, 最终实现行业内各伙伴共赢。

亨得利希望利用一体化的平台,重塑供应链价值,涉及供应链上下游、财务、人事和销售等环节,将最大化提升零售企业的价值。

负责信息化项目的亨得利集团副总裁徐雄杰进一步介绍:“去年,我们选择了SAP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实施全面和集成的平台,能够将上游企业和下游客户关联在一起,并覆盖到全公司。同时,希望平台帮助供应商和公司内部进行再优化,让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拉得更近,走得更远。”

第5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CPFR;供应链;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21-02

1CPFR含义及其实施价值

1.1CPFR含义

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即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在供应链中,CPFR通过合作伙伴之间协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以达到提高需求预测准确度、减少库存、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消费者满意度的目的。简而言之,CPFR就是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一起制定销售预测和计划,并实现信息共享。下游企业提供促销或行业动态,帮助上游企业安排生产;上游企业可了解下游企业的库存情况,并自动补货,从而保证整个供应链的顺畅和有效。

CPFR运动始于1995年。2004年,VICS的CPFR委员会提供了一个可应用于多个行业的合作框架模型,将CPFR分为四个阶段:战略和计划、需求/供应管理、执行、分析。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不断循环,逐渐实现供应链的全面整合。

1.2实施CPFR的价值

CPFR能够为合作双方带来的效益是企业实施CPFR的强大动力。2000年由SyncraSystem和IndustryDirection联合从事的一项针对全球制造商、零售商、分销商、物流提供商和其他经营者的CPFR调研表明:89%的企业认为CPFR能使他们改进与贸易伙伴的预测精度、降低存货和安全库存的水准、排除滞销品、提高服务水准、增加销售收入。从CPFR全球调研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其价值体现在:(1)在预测精度方面,将近一半预测精度达到90%或以上的企业认为CPFR的实现将至少提升贸易伙伴20%的预测精度;(2)在库存水准方面,2/3目前已经实现较低水准库存的企业相信CPFR实施后,他们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大于10%;3、在服务水准方面,将近一半服务水准超过98%的企业相信CPFR还能极大改善他们的业绩;4、在销售增长方面,在所有已经实施CPFR以及半年内将要实施的企业中,35%的企业预期销售增长幅度将超过10%。这些数据都与所有企业对CPFR的期待相一致,这也说明CPFR的确能有效促进供应链企业的综合绩效。

同样,欧美若干试验性项目研究也表明,实施CPFR所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如表1所示。CPFR的实施除了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提升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持续改善的合作关系增加合作成功的可能性,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将CPFR的合作层次逐步推向战略合作的阶段,为供应链的进一步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2CPFR实施中的关键制约因素

(1)组织间流程变革难度较大。组织流程变革是实施CPFR的关键一步,它比CPFR的框架设计和解决方案更富有挑战性。但据2000年CPFR全球调查反映,60%被调查企业都认同组织间流程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如图1所示。

(2)供应链伙伴间缺乏相互信任,以致信息不能真正充分有效地共享。CPFR要求协作双方相互承诺长期的公开沟通和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实现战略层次的协作。但通常预测与计划信息与企业战略相关,更容易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更容易因为信息的暴露而带来风险。因此,伙伴企业间并未真正充分共享信息。从全球CPFR调研反映的情况看,仅2%的企业与其他伙伴企业分享全部信息,与合作企业完全分享促销计划的企业也只有56%(见图2),这说明伙伴企业间的信息阻隔非常明显,已成为CPFR成功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

(3)信息技术落后。CPFR过程并不是仅仅依靠技术的支撑,但其运行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CPFR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建立协同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尤其在中国,在CPFR的实施中最为突出的是没有非常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来支持高级CPFR的全面实施。基于2001年的统计,有1000家大的零售商(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100万中型零售商,2350万家小的零售商。这其中只占0.4%数量的大型零售商占有了80%的信息基础设施。

(4)供应链伙伴间权利结构不合理。CPFR模式的运作要求企业之间的权利基本保持均衡。但在实际的运作中某些企业由于占有稀缺资源、控制金融资源、独占部分信息等,而拥有比其他伙伴企业更大的权利。如果它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这种权利对链中其他企业在价格、库存共享等方面进行压制,那么很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必将破坏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3成功实施CPFR的必要举措

3.1管理方面

(1)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CPFR的成功实施,需要合作伙伴间从信息的共享、联合商业计划的制定,到销售的预测以及订单的确认等整个运作过程全面地合作。因此,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实施CPFR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另外,有价值的供应联合体的成员必须具备设计、开发、展示、配送中的至少一个方面的优势。实施CPFR要求每一个联盟伙伴都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相互充分信任、共享信息,进而明确每个联盟伙伴在整条供应链中的角色,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因此,可依据企业实施CPFR的愿景、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管理流程等作出选择。

(2)推进合作意识的形成和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形成与计划是推动CPFR的起点。因为,从合作计划来看,CPFR高度强调联盟伙伴间的协作。如果合作伙伴间没有形成合作意识,就不可能真正实施CPFR。其次,由于合作伙伴间缺乏信任导致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已成为CPFR实施中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要想增进合作伙伴双方的经营绩效、降低库存,只有进一步推动企业间的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和分享,实施CPFR才能最终实现。

(3)流程整合重组――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间全面合作流程。CPFR的成功实施还有赖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间全面合作流程的建立。由于组织间流程变革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在供应链中围绕终端客户需求,打破企业界限、整合企业间的业务流程,使各个合作环节的业务“对接”更紧密、流程更通畅、资源利用更有效。

3.2技术方面

CPFR过程并不是仅仅依靠技术的支撑,但其运行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运用相应的信息网络技术,可使供应链成员的信息系统紧密地集成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流,有利于企业间有效协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应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除了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以利于企业间系统的集成。

参考文献

[1]KATZM,KLARISA,BOBBINSC.CPFR:MovingBeyondofVMI[J].ABI/INFORMGlobal,2004,41(9):90-94.

[2]BARRATTM,OILVEIRAA.ExploringtheExperiencesofCollaborativePlanningInitiatives[J].ABI/INFORMGlobal,2001,31(4):266-289.

[3]LarrySmith,WESTMARINE:ACPFRSuccessStory,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J].Mar2006,10,2;ABI/INFORMGlobal:29-36.

[4]但斌.基于CPFR的供应链合作关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1).

[5]张京敏.谈供应链CPFR模型的关键要素[J].商业时代[J].2007,(4):17-19.

第6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人力资源外包 流程设计

一、供应链管理及外包概述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人们对产品需求也呈多样化趋势。由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和竞争驱动的综合作用,导致企业运作模式发生变革,引起运作理念和竞争策略的转变。21世纪的市场竞争,实质上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一般而言是指企业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管理近年来逐渐成为管理领域的焦点问题,引起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重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运作模式,它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目前全世界年收入在5 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普遍开展了业务外包。2007年全球业务外包规模达到2021.24亿美元,2008年扩张至2173.87亿元,增长7.6%。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企业在选择外包领域时各有不同,采购、制造、研发、市场营销等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实现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这些企业的辅助业务活动也在逐渐实现外包。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将原先由企业内部完成的人力资源工作,部分或全部交给外部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完成,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是目前在国内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业。它分为两大类:人力资源派遣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派遣是一种针对企业灵活用工需求的全新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方式,人力资源派遣公司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选择合适人才,并与之确立劳动关系,然后将员工派遣到用人单位完成岗位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包涵的内容则更广泛。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根据供应链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企业文化设计等方方面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是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等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涉及的业务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因此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合作关系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其相互活动过程中必然存在隐患。

目前,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从引进到逐步接受,在中国也只是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这一管理创新缺乏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更是认识不充分。虽然已有不少国内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使用了人力资源外包,但基本上还只是处于人力资源派遣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并未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真正作用。国内一些企业负责人错误地认为纵向一体化、“大而全”、“小而全”才是企业实力的表现,认为人力资源外包是“皮包公司”的行为,人力资源只有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另外,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虽然已广泛应用人力资源外包,但它们都视此为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不愿向外界宣传。

2.外包行业的运作存在法律隐患。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外包的从业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另外,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猎头及其他外包行业的运作。现有的《劳动合同法》只是对劳务派遣做出了简单的规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法律规定尚属于空白区。一些非法中介机构的违规经营,使服务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外包服务商的质量和专业素质已成为企业最应关注的也是风险最大的因素。

其次,人力资源外包实际上涉及到的是两个合作公司和外包人员三方利益平衡的问题。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平衡三方利益主要是靠两个合同:外包公司和外包人才的合同、外包公司和目标合作公司的合同来保障。因此,三方劳务派遣关系下的责任归属问题也是人力资源外包中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第三,企业在外包合作过程中必须向服务商披露大量信息,特别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等项目中,往往会涉及到人力资源以外的如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虽然目前国内的服务机构在合作时都会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但由于我国目前相关法规的不健全,一些运作不规范的外包商有可能泄露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机密信息。特别是如果外包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

3.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服务不到位。虽然国内许多企业也在尝试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外包,但是企业对外包的服务质量往往是抱怨的多。造成这种服务不到位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企业自身与外包服务双方的适应性问题。一方面,服务提供商是否能够深刻理解、适应企业文化的特点,全面分析企业现状并对服务进行相应的客户化;另一方面,企业是否已准备好项目实施的平台,是否对外包服务本身适应,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制度、相关人力资源流程、企业执行力等是否能够保证外包服务的效果等,都需要双方的适应磨合。

第二,用人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往往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过滤的风险。从企业来讲,由于对外包业务的监控减少,使得企业从供应商处获得的信息不及时,以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而服务商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有可能对信息加以过滤,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因此,企业就不可能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进而影响企业的有关决策,造成逆选择。

从外包服务商来讲,它毕竟不如用人企业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企业也可能不提供详细的业务运作流程、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政策等敏感信息,从而影响服务商的服务质量,使得服务不到位。

4.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误解。在国内大部分员工的脑海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内部管理职能。而现在随着人力资源外包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外包服务的内容已经逐渐涵盖了人力资源的主要职能。这使得在企业中原来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员工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在所难免。这些猜疑和顾虑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加剧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导致新一轮矛盾的加剧和内部冲突。另外,由于外包是利用外部人才来承担企业的内部职能,在外包的同时,若忽视了内部员工的作用,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带来恶果。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外包流程设计

由此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各类隐患。为了规避这些隐患,企业有必要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从与人力资源服务提供有关的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服务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外包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部门都具有较强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

1.做好内部沟通,取得一致认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因此,在做出外包决定前,企业应采取会议、培训等形式,让员工知道外包决策的来由,并在公司管理内部沟通人力资源外包的认识,取得人力资源部、管理高层、相关部门等公司内部的支持和认同。特别是在进行如薪酬考核方案、人力资源制度设计等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外包项目之前,企业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应当做好对员工的宣传贯彻工作,营造变革的气氛,保证服务实施的效果;要在内部管理流程方面进行优化,为外包服务的实施搭建顺畅的通道。

2.成立外包实施小组,指定执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往往很难由一个部门或少数几个人完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团队来完成这个项目。例如,可成立由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及相关人员代表组成人力资源外包实施决策小组,并指定人力资源部门为执行单位。共同决策,共同实施,让相关环节上的人员参与到工作中来,工作的执行才可能最大化得到各方面配合。

在转移外包过程中,要通过公开性的沟通、走动式管理等方式,证明公司仍然重视员工。在员工士气低落期间,管理人员必须向员工证明他们有耐心倾听他们关注的问题,并进行包括哪些岗位必须外包出去的决策前后的沟通。在这段时间,人力资源主管可推动高管及中层管理人员以会议和走动管理的方式,接触和倾听员工的希望与声音,让员工感觉到自己仍然得到了公司的关注与认可。

3.起草项目邀请,发出服务邀请。起草人力资源外包项目邀请书,阐明外包的目的并介绍项目相关情况,规定邀请截止日期和邀请服务商的标准,并注明允许服务商索要补充信息;收集当地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供应商名单,向名单上的所有服务商发出邀请书。货比三家,确保自己获得性价比较高的服务。

4.约请见面会议,进行充分沟通。约请接受了邀请的合格服务商开见面会议,与服务商在会议上互动,详细讲明相关服务要求细节和项目细节,回答服务商的提问,并要求服务商在会后指定时间提交服务方案。服务方案要包括外包模式、服务项目、每个服务项目的服务流程和报价。允许服务商会后索要补充信息或允许服务商会后开展的调研工作。

5.确定外包模式,锁定服务项目。比较各种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确定外包项目的最佳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并要求服务商按照最佳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对每个服务项目的服务流程确认和报价。不同的外包机构针对相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而相同的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则往往会有不同的服务报价。因此企业应该吸取百家精华为我所用。

6.甄选服务商户,细化服务方案。确定两至三名服务商进行最终评比,要求服务商提交最终详细方案,包括外包模式、服务项目、每个服务项目的服务流程和报价、方案所涉及到的各种法律文本、服务质量监控参考指标、服务奖惩措施建议和意外补救措施等。另外,挑选的服务商必须是高信誉的并且使企业所要协作的工作是他们的长项、优势。

除了外包模式、项目、费用的物质层面沟通,企业和人力资源供应商还应相互了解彼此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用人方式以及对人性的各种认识,基于双方共识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信任合作关系;另外,双方应该在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承诺、签订相应的人员外包和租赁合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协作的有效进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7.确定最终方案,选定商家签约。确定最后要签约的服务商,将方案最终修改签名确认后再签订合约,方案做为合同的附件存在。方案只有作为合同附件才具备法律效力,服务商方案只有具备了法律效力才可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另外方案固定下来也能起到一个明确的指导作用,不会因为合作双方具体人员变动而影响项目的执行。

另外,在与服务商签订合同时,要特别注意考虑来自服务商方面的风险问题。在外包项目预期效果、阶段考核、信息安全、损失赔偿等方面的条款应当明确详细,不能有模棱两可的描述和各种误差。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应该加入相应的协商和议价条款,以完善各种合同条款。

8.指定监督人员,维护合同执行。人力资源外包并不是将工作负担移转给服务商,而是连结服务商的工作能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力资源外包之后,企业还需要做很多日常的管理工作,需要适时监控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需要通过推行自律机制,更好地了解业内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企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树立“双赢”的管理理念,双方都应对对方的资产和利益负责;双方应定期沟通,以明确外包任务的完成情况或提供给服务商需要的各种企业的资料,了解、反馈租赁员工的工作情况等;企业应在法律和道德层面尊重人才服务机构和租赁的员工,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保护租赁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9.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态调整。外包的合作伙伴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应采取一种动态的观点去看待。根据现代供应链管理要求,为适应企业战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经验曲线会越来越陡峭,越来越多的成本低质量高的人力资源工作可以从市场中获得,因此企业应根据人力资源部门及公司总体战略对外包项目做动态调整。

四、结束语

从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于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并不是简单复制其他成功企业的外包经验。因此,企业在选择外包项目时,除了参考自身状况外,有必要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去进行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 颖:企业人力资源与供应链管理策略分析. 山东纺织经济,2010(7)

第7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供应商 供应商选择 能力

供应商选择就是从众多的候选供应商中,选择出几家可以长期打交道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

供应商的选择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建立并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在现代采购管理环境下,新型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商的数量(短期成本最小化的需要,但是并不意味着单一的供应商),相互的连接变得更专有(紧密合作的需要),并且企业会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寻找最杰出的供应商。这样可以把供应商分为两个层次:交易型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型供应商。企业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分析必要性,也就是说,实施供应链管理并不是要与所有的供应商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为虽然建立合作伙伴会使双方获得很多利益,但对企业而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最重要的是,企业可能因为对合作关系的失控、过于自信、合作伙伴的过于专业化等原因降低竞争力。

二、工程管理中的供应商选择步骤与策略

一般来说,供应商开发包括几个步骤,见下图1。企业必须确定每个步骤的开始时间,相对于企业来说,每个步骤都是动态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个步骤的开始时间和顺序),并且每一个步骤都是企业改善业务的过程。

1、供应市场研究。

客户和供应商是企业供应链上的两个端口,企业必须通过客户的需求来确定企业自身的需求。供应市场研究是供应商开发的第一步工作,也是供应商考核与选择的基础。它针对所采购的商品或服务,系统地进行供应商、供应价格、供应量等相关情报数据的调研、收集、整理和归纳。其目的在于企业能够系统地收集、分类以及分析所有影响公司获取物资和服务的相关因素的数据,来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公司需求。主要步骤包括:

(1)确定目标:针对什么商品、现有什么问题、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获取信息、谁负责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信息来源哪里、市场范围多大等。

(2)成效分析:研究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是否有附加值等。

(3)可行性分析:现在已有什么信息,从可掌握的刊物、网络、年报、统计材料等可能获取哪些信息,是否需要利用咨询公司,是否要外出调研等。

图 1 供应商选择步骤

(4)制订研究方案及方案实施:确定市场调研的具体安排,包括目标、工作内容、时间进度、负责人、所需资源襄,然后按确定的方案开展供应市场调研。

2、建立供应商评价选择的标准。

供应商选择评价准则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的不同属性的指标。从供应链的合作关系考虑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产品质量: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是否可靠是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供应商的产品必须能够持续稳定地达到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供应商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

(2)价格:供应商应该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是最低的价格。这个价格是考虑了要求供应商按照所需的时间、量、质量和售后服务确定的。供应商还应该有能力向购买方提供降低产品成本的方案。

(3)交货能力:企业需要确定供应商是否具备相当的生产规模与发展潜力,这意味着供应商的制造设备必须能够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供应商是否愿意为采购方管理库存,能够保证供应所需数量的产品。

(4)服务能力:供应商是否能提供所需的技术服务,服务态度和响应时间能否达到要求?

(5)技术能力:供应商提供商品的技术参数是否能达到要求?供应商具有一支技术队伍和能力去制造或供应所需的产品吗?供应商有产品开发和改进项目吗?供应商能够帮助改进产品吗?选择具有高技术水准的供应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6)其他:供应商的业绩、行业地位怎么样,客户满意度、供应商的信誉和信用状况等等也应该予以考虑。

3、成立评价小组。

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小组用以控制和实施供应商评价。组员应该以来自采购、质量、生产、技术、计划、财务市场、物流等部门。对于技术要求高、重要的采购项目来说,特别需要设立跨职能部门的供应商选择小组。组员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企业和供应商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4、寻找筛选合格的供应商。

经过对市场的仔细分析,你可以通过各种公开信息和公开的渠道得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这些渠道包括供应商的主动问询和介绍,专业媒体广告,互联网搜索等方式。在这个步骤,最重要的是对供应商做出初步的筛选。建议使用统一标准的供应商情况登记表,来管理供应商提供的信息。

5、评价供应商。

为了保证评估的可靠性,应该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在调查时一方面听取供应商提供的情况,另一方面对有意向的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小组由各部门有关人员组成,技术部门进行技术考察,对设备、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考虑将来质量是否能够保证,以及是否能够跟上企业所需技术的发展,满足企业变动的要求;生产部门考察生产制造系统,了解人员素质、设备配置水平、生产能力、生产稳定性等;财务部门进行财务考核,了解供应商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前景,审计供应商并购、被收购的可能,了解供应商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了解产品成本构成,分析价格是否合理,以及能否获得优先权。在收集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供应商的评价了。

6、询价、报价和合同条款的谈判。

在这一步骤中,要对合格供应商发出询价文件,一般包括图纸和规格、样品、数量、大致采购周期、要求交付日期等细节,并要求供应商在指定的日期内完成报价。在收到报价后,要对其条款仔细分析,对其中的疑问要彻底澄清,而且要求用书面方式作为记录,包括传真,电子邮件等。后续工作是报价分析,报价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如果可能的话,要求供应商进行成本清单报价,要求其列出材料成本、人工、管理费用等,并将利润率明示。比较不同供应商的报价,你会对其合理性有初步的了解。在价格谈判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设定合理的目标价格。对小批量产品,其谈判的核心是交货期,要求其提供快速的反应能力;对流水线、连续生产的产品,核心是价格。但一定要保证供应商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同时,价格谈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供应商都有其对应的学习曲线,在供货一段时间后,其成本会持续下降。与表现优秀的供应商达成策略联盟,促进供应商提出改进方案,以最大限度节约成本。

7、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

在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供应商评价标准,或重新开始供应商评价选择。在重新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给予旧供应商足够的时间适应变化。通过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供应商选择,使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更紧密,相互依赖性更强。企业可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大幅度降低自己的总成本。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同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多样性更使得选择变得复杂。因此,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之前,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供应商评估体系,从而选择出最为适合企业发展的供应商。

参考文献

[1] 徐杰,鞠颂东.采购管理[M] 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李伟江.基于供应链的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 胡文发,何新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各成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调各成员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来看,供应链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的集合体,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三流”的管理,必然要求有不同的成员企业分别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这种基本思想,下面主要探讨供应链中的物流问题。

二、供应链与物流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 物流运作的主要方式是“第一方物流”或“第二方物流”。第一方物流(The First Party Logistics,简称为1PL)是指由物资供应商自己承担向物资需求方送货,以实现物资的空间位移的过程。传统上,多数制造企业都自己配备有规模较大的运输工具(如车辆、船舶等)和运输自己产品所需要的仓库等物流设施,来实现自己产品的空间位移。特别是当产品输送量较大的情况下,制造企业比较愿意由自己来承担物流的任务。第二方物流(the Second Party Logistics, 简称为2PL)是指由物资需求方自己解决所需物资的物流问题,以实现物资的空间位移。传统上的一些较大规模的商业部门都备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储存商品的仓库,以解决从供应站到商场的物流问题。但是,传统的由第一方或第二方承担的物流存在着这样一个致命问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它所制造的产品,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商品的销售能力,而从事物流业却非其核心竞争能力的业务,因此,从事物流业务的成本一般比专业物流企业要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使得在组织之间的社会劳动分工日趋细化。一些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发展的柔性,越来越愿意将自己的不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其他社会组织承担。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原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开始拓展自己的传统业务,进入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物流系统,逐步成长为能够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的企业,从而与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构成了初始形态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是供应链的物流通道,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 目前物流运作的主要方式是“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为TPL或3PL)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种新型的物流运作方式,是指由物资流动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由于第三方物流拥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丰富的节点网络,以及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人员,可以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优势,因此,供应链其它成员企业就可以大量减少在运输、仓储、单证处理,人员工资等方面的投资,且只需支付较低的可变成本即可。此外,通过非核心物流业务的外包,有利于强化供应链其它成员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也许在供应链某个或几个成员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是高效率的和高效益的,但是从比较大的范围或整条供应链的范围来说,多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加和结果不一定是高效率的和高效益的。这是由于在实际的运作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为了克服第三方物流的不足,人们提出要发展第四方物流。

1997年4月,美国安德森咨询公司(AndersonConsulting)的战略部经理William C. Copacino先生在“物流管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第四方物流:超越第三方物流”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四方物流”(ForthpartyLogistics,简称为4PL)是一个供应链的整合者,集合及管理众多的物流资源、设施及技术去提供一个完整中立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服务者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是任何一家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不能单独提供的。第四方物流服务者一方面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与客户协调,通过客户共同管理物流资源,计划和控制生产,设计全程物流方案;另一方面与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等分包商协调,组织参与和完成实际物流。因此,第四方物流公司还不能算是一个完全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供应链成员企业。此外,第四方物流是以一个组合者身份,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信息全部为客户集中,这就导致了信息段落化的缺点。为了克服了第四方物流的这些缺点,人们又提出要发展第五方物流。

三、第五方物流及其运作

2002年,摩根亚太(收购)兼并部总裁史丹利在香港网丰物流集团进行投资调研的时候首第一次提出了“第五方物流”(Fifth party Logistics,简称为5PL)的概念。关于第五方物流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美国有学者认为专门为物流企业提供软件支持的信息公司为第五方物流。第五方物流企业是从第四方物流中分化出来的专业化的企业,是专门从事物流信息资源管理的物流企业,是一种完全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供应链成员企业。因此,第五方物流将日益成为一种能帮助供应链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和提高效益的主导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第五方物流的成功运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破除重物流,而轻视物流信息流的观念。第五方物流把物流信息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由于物流更显见、直观,物流信息流更不易见,容易导致重物流、轻物流信息流观念的形成。其实,信息的运用不仅促进了物流的发展,而且也对物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物流信息产生于物流活动相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中,反映了商流和物流的运动过程,对商流和物流活动进行记录和控制,并为物流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决策基础。所以,物流信息是物流的核心和神经中枢。信息有助于物流由无序趋向于有序,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物流往往不是选择最短路径(或最合理的路径),在“信息场”完全信息化的作用下,物流将会容易地选择最合理的路径,从而导致物流的有序化。物流的有序化使原先的“舍近求远”和“盲目运输”的情况将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促使货物位移的平均运距缩短、货物运输周转量的减少。

要加强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第五方物流要求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帮助供应链成员企业优化工作流程,与各个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良好的沟通,减少物流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并且能够使企业对市场反馈的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帮助企业根据以前的数据对市场进行预测分析,最大限度降低“牛鞭效应”。因此,持续建设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将是第五方物流永恒的主题。

要加强对第五方物流人才的培养。第五方物流是一项新事物,第五方物流人才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作法的约束。特别是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并具有组织年轻人为物流合理化而奋斗的魄力。为了培养具有这样思想和能力的人才,首先应当清楚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为之努力的事业,必须制订中长期的第五方人才培养计划。在制订计划时应确定基本理念、基本方针和进修体系,确定第五方物流经理等各类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要求,及其实施办法。

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和第五方物流形式将会长期并存,这正是社会多样化的表现。但是,第五方物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和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必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411.

[2] 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8.

[3] 陈思云,谢明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9):62-64.

[4] 王勇,罗富碧,林略.第四方物流努力水平影响的物流分包激励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6(2):136-140.

第9篇: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76-03

“供应链”在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的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曾这样描述供应链:“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物料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可见,供应链的组成包括企业商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供应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企业盈利。可以说,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市场销售资源,顾名思义即对最终市场销售业绩有促进意义的技术、信息、人才以及实际物资等。企业活动离不开资源保障,要想充分发挥供应链价值,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就必须通过对销售资源进行合理分析、整改和运用,从物质角度保障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在市场销售这一终端环节进行提高。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供应链均呈高度一体化趋势发展,市场营销不再单独作为生产末端的环节,并且在供应链体系当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环境下,营销资源必然发生异于传统理念下的转变,作为一种贯穿于供应链始终的事物而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资源类型分析

(一)营销技术

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保障和促进市场营销效果所需的专业营销类技术、技能等。主要体现在:对市场进行开拓和巩固的技术、广告宣传技术、售后服务技术、现场销售技术、市场调研能力以及员工在市场营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积累的理论知识等。

(二)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能够左右营销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的信息材料,以及收集、传输信息材料的工具、制度等。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和外部市场的信息资源等。

(三)物流资源

商品要进行交易,就必须要实现流通。商品补给和交付的速度,直接影响着市场销售的成效,因此,物流资源对市场营销作用较大。物流资源包括汽车、船舶等运输工具,以及相关的运输通道和商品存放空间等。

(四)人力资源

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员工,员工凭借其专业技能知识和对市场营销的了解和热爱,为企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企业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还包括管理者、领导者阶层。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努力做到人才能力与工作岗位相适应,才能达到协调企业经营、提升市场销售工作成效的目的。

(五)营销文化

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市场营销分析、营销策略设计和实施等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是企业在战略方针和总体文化下,长期营销实践中积累和培养起来的团队精神、惯性思维、常用规范、理念等的集合,包括营销团队精神、营销惯性方针和模式等。

(六)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也称战略方针或实施方略,即企业为实现其经济效益或其他预想目标,而制定出的硬性指标文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纲领。战略计划包括市场定位、开展步骤、实施细节、资金规划、预期目标、后续计划展望等。

(七)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是确保市场销售奖惩制度正常运作、各项销售基本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保障。一方面,企业要实现预期的利益目标,就要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活动,比如原材料购买、生产期间的加工劳务费、设备维修费用等;另一方面,要进行市场营销,就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调动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

(八)销售市场

销售市场即商品销售针对的区域、人群等,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一项环节,也是实现企业利益目标最终的条件。销售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分为网络市场和实际市场,从地域上来讲又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本土市场和拓展市场等。

二、合理运用市场营销资源对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利于对市场进行把握,优化企业战略计划

首先,加强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加深对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并对原有的战略目标或实施计划进行整改、调整,确保营销策略、方向的正确性和时代性。其次,加强了营销工作的信息反馈,能够使企业在细致研究信息之后,查找出之前计划的不足,吸取经验和教训,以设计出更加完善、合理的营销计划。其三,加强了各种资源的运用效率,同时也对各种资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更能够积极思考各种资源之间的关联,设计出更能够调动各种资源配合的战略计划。

(二)有助于加强企业现代化建设

在科技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现代化气息主要有:企业经营发展所采用的基本理念是否跟上了时代的节奏、企业内现代化科学技术设施设备的健全与否、企业内部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否足够、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度是否足够,其生产、销售等方式是否能被市场日益变化的消费观念所接受。一方面,经过信息反馈、战略计划的改变等,企业能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缺陷,加大改革力度;另一方面,在一系列的企业改革和市场销售环节中,为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较为齐全的现代化设备,能使企业硬件实力得以提升。

(三)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宏观统筹,加强了各种资源、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使得企业内部日渐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部门之间的默契也随之得到提高。新设备的建设和完善,使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与信息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高科技的精密性和工作的密集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速度。而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进行的计划和步骤改良,不但能够使供货商的供货时间间隙缩短,同时也满足了销售商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合理运用市场营销资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关于市场、资源理论上的分歧也在趋于一体化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步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壁垒,使全世界的原料集散、资本流通、商品流通等活动超脱了原有的束缚,开始在同一环境、统一标准下开展。这种各企业之间交易、发展、合作、竞争等活动之间联系性的加强,使原有的经营模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企业在销售经营环节难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企业开始停下脚步,以实际情况为参考,思考如何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升效率、提高成效,而通过对市场营销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一新兴理念是最适合当前市场实际的。从适应世界变化和国家政策方面来讲,要求企业严格履行自身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商品质量等,为企业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利用资源作出具体引导和规范设计,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四、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的方案

从一般组成看来,我国目前的市场营销资源运用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各要素之间的利用率和发展现状依旧未能实现基本上的均衡。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方面,其发展依旧受到了制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弥补资源利用的短板。

所以,企业要想获得最终的市场回报,就必须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优先填充原有的利用空缺,实现营销资源利用方案的最优化。

(一)加强市场信息综合反馈分析

企业市场营销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通过信息收集、整理来实现,只有及时、快速、真实地反馈和分析资源信息,才能保障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信息的收集、传输、整理、分析是企业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补充,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建设及外部信息采集、传送设施的建设,保障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高效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工作人员素质建设,通过更先进、更科学的培养方式和激励制度,不断促进信息人员自觉完善其专业知识技能。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血液,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则贯穿于企业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始终,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影响企业设计、实施战略的第一因素。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保障企业资金的统一性和资金的流通性,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关键性的作用。首先,企业应当提高其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财会素质和道德水平,防止财务混乱和财务漏洞的产生;其次,企业应当严格制定财务管理细则,明确财务工作的目的和原则,落实财务管理责任,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引导;再次,努力保证财务工作的独立性,将财务工作当成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特殊部分来对待,以此保证财务工作的透明、公开、公正。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对企业资金审计、总结、分析和调配的有效管控,充分利用供应链资源整合优势节约成本、实现“开源节流”,以此促进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营销团队是营销活动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是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者。企业市场营销能否获得预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活动的开展。营销团队还能够将自身的先进思想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为企业提供后续竞争力保障。

(四)资源综合整合

结合企业能力将内外部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有效运用,是市场营销的必经过程。一是要以顾客为中心,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包括对市场背景文化与本土文化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对顾客消费观念的转变趋势的把握等。对营销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不但要考虑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还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风俗、等。二是通过建立起企业与政府、原料供应商、设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等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为后续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助力。

(五)建设多种形式的营销渠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