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第1篇: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

摘 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养生方法和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相切合,现代文明越来越发达,由于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心理素质的扭曲,造成老年人慢性的身心疾病越来越多,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思想和身体上都能对这些现代病起到修正和填补的作用,同时对改善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 传统体育 养生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健康成为绝大多数人高度关注的话题,它是人之一生所永恒追求的。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想要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可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人口多,数量大,平均寿命虽然有所延长,可健康的却没有几个。加上医疗费用的增加,这些问题早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是以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此学科中收纳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养生方法以及养生的功法[1]。在其以人为本,注重人充分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养生的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涉及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与发展等方方面面[1]。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年轻人因外出工作,留下老人独自在家,加上一些老年人的身体不好,患有疾病,做什么事情都力不从心,心理压迫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形成心理疾病。并且如今很多的老人长期工作,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一旦退休以后,在家闲着无聊,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逐渐下降,觉得不再受别人的重视和尊重,因此会产生消极失落自卑的心理等。有的则因为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又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因而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

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不良情绪的影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常常被不良情w所困扰,表现为持久型和过渡型两种消极情绪,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是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人存活在这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人们得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顺应天地之和,以静为主,进行守神、调息和形体的锻炼,达到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是对心理障碍的影响,心理障碍比不良情绪更为严重,它是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造成的多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常常做出让人不理解的事情。对于这种病人,就要多与他们进行沟通,而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以动为主的功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五、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对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

孤独、焦虑、抑郁、自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运动可以帮助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积极加入到养生运动的团体中去,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国的导引术,每天进行适量的养生运动,可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遇到一些焦虑,这时,我们就要正视它的存在,不能逃避。此时可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行气术来帮助心理疏导,走出心情低落的状态。在进行行气术的练习时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心无外物,对意念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不仅能使肢体安静,还能使精神宁静,达到精神的放松,进而影响人的心理,达到对情绪的缓和。

对于患有抑郁的人,首先对日常生活要有合理安排,对此类人要计划好每天必须做的事,切不可让他无所事事,这样只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此时可以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锻炼作为他的每天必做之事,促使病人积极完成任务。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把行气术与导引术结合起来,配合呼吸吐纳,对整个身体和精神全面放松,使头脑放空,防治其进行其他无益于身心健康的胡思乱想。意念集中,感受呼吸吐纳给身体及心理带来的美妙感觉。再配于正确引导他的思维,多多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现给他,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有益于对抑郁的缓解,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

自闭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养生的功法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很大,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的养生来进行改善,比如精神养生、饮食调养和起居作息养生,在有所改善之后,就可以结合养生功法同时治疗。

六、结论

老年人应该经常参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老年人不仅要合理安排养生锻炼,,还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爱好,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少胡思乱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以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研究得出传统体育养生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改善具有很好的效果,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传统体育养生的好处,多多地参与到养生中来,改善我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长寿的目的。鉴于如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增强身体健康,改善心理疾病,还能将我们伟大的养生艺术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第2篇: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绿色养生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一、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三、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3.2身心协调原则。养生,从整体上来说,即撮养身心以保健延年的思想和方法。体育的终极追求也就是通过科学的身体运动进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达到人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绿色养生坚持身心协调原则,特别是在当前强调“健康第一”的大环境和背景中,富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如果增进健康只侧重于运动而偏废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包括心理状态的调整等),或者忽视运动而过于强调其它方面的调节,则势必会造成整体健康的不协调、身心发展的分离,也会导致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丢失。

3.3动静结合原则。动静结合是现代健康活动的基本特色,足绿色养生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动,指运动形体,i骂过身体活动完成;静,指清静心神,经由静养实现。动是生命的特征.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动式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武术、舞蹈、慢跑、散步等,对形体锻炼大有裨益。静可以安定心神,调节精神.各种器官生理活动和谐。有利于祛病、健身和延年。相对于身体的运动来说,养生可谓是以静为主的健康活动,其中导引、吐纳虽是运动.但也是绵缓轻柔之运动动静结合且有度协调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和谐发展。

3.4循序渐进原则。传统养生强调静养,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生命寿限,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养生对个体来说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种生活态度。虽然绿色养生以动为主,可以通过身体外在的运动来活筋骨、调气息、通经络、疏气血、调脏腑,从而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然而,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就能实现.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3篇: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

【关键词】白领 身心健康 健身房

一、白领身心健康状况堪忧

北京零点市场调查公司2011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1.1%的白领们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白领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同时我们的自行调查(通过网络发送问卷,发送110份,有效42份)显示69.44%公司企业没有相关健身福利(发放健身卡,自建健身场所),73.48%白领们几乎从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即使在有相关健身福利的公司,此比例也高达63.2%),这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隐患。在经常锻炼的人群中选择健身房锻炼的比例为86.23%,这说明白领们更喜欢室内器械健身的锻炼方式。

在公司企业管理中,过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高血压、心悸,工作满意度下降、烦躁、焦虑、忧愁以及工作效率降低、合作性差、缺勤、频繁跳槽等等各种不良反应。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并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与缺勤所带来的损失,是每一个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而员工身体的健康与否不仅关乎员工自身的生命安全,也影响着公司企业的效率。

二、健身房模式市场开发艰难

健身房健身是大多数白领选择锻炼的主要方式,但我国健身房行业存在很多问题。

经营模式的趋同化导致健身服务产品单一,大多数为器械健身(跑步机、二头肌训练器等)。健身行业门槛较低,整个健身市场结构不清晰,各种类别的健身俱乐部面临同一化市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目前的中国健身市场,90%的健身俱乐部毫无科学背景以及技术优势。

现有的健身房大多采用租赁场地的经营方式,需要承担高昂的场地租赁费用。健身俱乐部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于房租、水电、人员工资,其中房租占到成本的70%以上。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房价的飙升,场地租金也在不断上调,健身场馆的经营成本在逐年推高。

在快节奏的大城市里,最大的健身成本是时间。很多有健身需求的白领往往因为没有时间去健身房从而无法长期坚持锻炼。

三、中国传统健身气功的特点与推广契机

中国传统健身气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动作简单、柔和舒缓、功效显著,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它是一种通过肢体动作调整呼吸以及意识引导来有意地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功能紊乱的功法。其功效在于能够使气血得到调理,精神得到放松,从而使人体达到松、静、自然的状态。

200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持召开了全国试行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工作会议,自此拉开了健身气功推广普及工作的序幕。此后传统健身气功在全球迅速发展。

四、中国传统健身气功与心理学联系紧密

有关研究表明,体育养生中“心”与“神”与心理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一系列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中、青年白领人群压力巨大,对于他们来说,职场与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非常容易导致心理疲劳及亚健康状态。

心理疲劳的现象包括: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健忘等。相关文献表明,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对调节失眠患者的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长期习练有助于调节人体的心理平衡,消除不良情绪,提高人的睡眠质量。

亚健康状态一般是指机体虽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降低、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相关研究证明了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如:八段锦,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节作用是积极的,能够改善并减轻亚健康状态,是预防及治疗亚健康的有效手段。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绝大数白领相信心理学专业知识可以帮助缓解压力、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在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实际练习中,更多强调的是从功法本身去促进心理健康,却没有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去考虑寻求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例如可以从工程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专业角度切入,使之更好地与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结合,以期达到最佳修身养心效果。

五、国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发展健身气功的工作既是义务,也面临推广的重大契机。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建议对于白领健身领域有兴趣的创业者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

直接面对企业:传统的健身福利更多的是发放健身卡,员工实践程度不好。而直接面对可以提高实践程度。

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心理学专业知识结合:在练习的同时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帮助白领缓压。例如在场地布置中融合工程心理学,心境引入中应用运动心理学。

第4篇: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

关键词:终身体育;大学生;健身气功;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2.06.020

健身气功新功法自国家体育总局创编以来,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方式进行推广和普及,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目前,健身气功已成为大众喜爱的健身方式之一,但在习练健身气功的人群中,中老年是其主力军,而青少年的比例相对较小。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他们毕业后会有多数人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他们肩负着祖国繁荣富强的重担,他们身体的健康极其重要。另外,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如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掌握一项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非常关键。健身气功这个项目不但蕴含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完全符合终身体育锻炼的特点,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健身气功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

1大学生习练健身气功的作用

从近几年的科学研究资料和实际体育教学中发现,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坐在教室上课和学习,而课余时间学生更喜欢呆在房间或者网吧上网,长时间的不活动加上久坐,使很多学生的颈椎、腰椎和心理出现问题。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许多学生很浮躁,这是社会通病。这成为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一大难题。健身气功注重调身、调息、调心,对大学生的身心锻炼都有很好的作用。

1.1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

屈文倩在《关于高校开设健身气功的思考》一文中写到:“通过习练健身气功,能够使人的反应速度、肌肉力量、躯体柔韧性、平衡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得到显著提高,肺活量、心率、血压等生理机能得到明显改善。”

杨学明在《普通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中也提到:“大学生习练健身气功,能够使反应速度、肌肉力量、躯体柔韧性、平衡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得到显著提高,肺活量、心率、血压等生理机能得到明显改善。能抑制脂质过氧化,显著增加SOD活性,延缓衰老,抵御各种外界因素对机体的不良刺激,调节免疫平衡机制,改善血脂代谢,延缓身体机能衰老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由以上资料可以显示,练习健身气功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身体各方面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1.2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调心是健身气功练习中重要的一环,是调身和调息的核心。练习健身气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科学研究证明,精神放松、意识平静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机能,增长智慧,提高人的动作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情绪的稳定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对增强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自制力、适应力等都有帮助。”

此外,健身气功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天人合一、阴阳、整体观、传统美学等。大学生在练习健身气功时,一方面心静体松、心平气和、愉快,喜悦的良性心理活动有利于调节心理、心态,使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与个性发展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健身气功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1.3推进素质教育作用

文化的全球化使我国文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大学生们整天看的是韩剧、美剧,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日本料理,穿的是耐克、阿迪,用的是苹果、索尼等等。这种冲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优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如今,国家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健身气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有中国传统哲学、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这些都是我国悠久的优秀的文化内容。大学生在练习健身气功的同时,可以从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会逐步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发展。

2大学生健身气功的教学

健身气功在我校开展已有两年多,分别以专项选修课(针对普通学生)、传统体育养生课(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和健身气功队训练(学生社团)三种途径向学生进行讲授。笔者在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将拙见一一陈述。

2.1功法教学顺序要得当

对于没有健身气功基础的学生而言,四套新功法的难易程度不同,为了遵循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进行功法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顺序。

健身气功·易筋经对习练者的一般身体素质没有过多的要求,主要针对习练者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进行锻炼。动作相对简单易学,易于教学。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习练者的腿部力量要求较高,腿部没有一定的力量很难坚持完成摇头摆尾和攒拳怒目这样静力性时间较长的动作。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主要模仿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其动作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对其神韵有更高的要求,对习练者各项身体素质都能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健身气功·六字诀虽然动作简单,但对呼吸的调控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内动,其难度并不亚于身体的外动。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功法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把握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教学顺序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以健身气功·易筋经和健身气功·八段锦为主。首先,这两套功法动作简单易学,健身效果好,学生易于掌握并且能够体会到健身气功的作用和魅力;其次,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腿部力量得到了锻炼,为后面其他功法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使学生初步掌握呼吸方法和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以健身气功·五禽戏为主,五禽戏动作相对易筋经和八段锦来说,动作变化多,每一“戏”都独具特点,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功法基础,很难完成动作,也很难表现出五禽的神韵。

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以健身气功·六字诀为主,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的协调性、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已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在练习六字诀的过程中,不必花过多的心思在动作上,而是放在呼吸上,可以更好地体会每个字诀的气息流动路线,逐渐达到以形导气、意随气行。

当然,功法教学的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习练者的基础和掌握情况而灵活改变的,本文只是根据个人的心得体会对功法的教学顺序做排序。

2.2功法教学步骤及常用教学方法

2.2.1基本手型、步型

每套功法都有一些基本手型、步型,如易筋经中的基本手型有握固、荷叶掌、柳叶掌、龙爪和虎爪;六字诀的基本手型相对简单,多为自然掌;八段锦的基本手型为拳(即握固)、掌、爪;而五禽戏的基本手型最为丰富,每一“戏”都有不同的手型,虎戏的基本手型是虎爪,鹿戏的基本手型是鹿角,熊戏的基本手型是熊掌,猿戏的基本手型是猿钩和握固,而鸟戏的基本手型是鸟翅。

四套功法中常用的步型倒不多,主要为弓步、马步、丁步和虚步。此外,除了基本的手型和步型,在五禽戏中,还出现了两个平衡动作,即提膝平衡和后举腿平缓。从基本的手型步型和平衡动作来看,五禽戏的变化较为丰富,这也正说明了在功法教学顺序的安排中,将五禽戏放在第二阶段进行教学遵循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2.2.2常用经络穴位的介绍

在健身气功的锻炼中,很多动作需要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易筋经的预备势要求百会虚领,“摘星换斗势”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处;五禽戏的起势调息要求意守丹田,两臂上提和下按,要求意在两掌的劳宫穴;此外,易筋经中的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到舒伸和调养。再如八段锦中的 “左右开弓似射雕”,展肩扩胸,可刺激督脉和手太阴肺经等经脉。如果不将经络和穴位给学生讲清楚,在进行学习时就很难将动作做到位,更无法体会到每个动作的要领,达到好的健身效果。

2.2.3动作的示范与讲解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手型、步型,了解了常用的经络穴位后,接下来就是对功法基本技术动作的教学了。在进行健身气功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莫过于示范法和讲解法。示范法有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两种,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非常必要,在学习某个动作或者某套功法前,应该以完整示范法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动作或功法,使学生对动作或功法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便于学生了解和学习,在学生具有完整的技术印象之后,再逐渐用分解示范法结合讲解法把动作或功法的细节向学生展示和说明,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

此外,大学生处于渴望学习各种文化的阶段,在进行动作的讲解时,除了对动作的技术进行讲解外,应加强对动作或功法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如在讲解易筋经韦陀献杵时,因为动作技术非常简单,学生几分钟就可以掌握,因此应该更多地讲解技术动作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不仅会对动作感兴趣,更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2.2.4领做法结合学生自我练习与感悟

当学生初步掌握所学动作时,教师应该继续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记忆,运用领做法带领学生集体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动作,待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后,让学生分组或独自练习,一方面进一步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另一方面仔细体会每个动作要求的细节,同时结合意念活动,进一步用身体来体会动作的功效。

3结语

健身气功在大学生中间进行推广和发展是全民健身的需要,是健身气功进一步推广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通过对大学生习练健身气功的作用和健身气功的教学两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健身气功的教学,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遵循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大学生更好地吸收健身气功这项富含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大餐。

参考文献:

[1] 姚琼等.体育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2] 刘安民.健身气功·易筋经的产生及价值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1.

[3] 李炳红.谈健身气功在高校中开展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内江科技,2010.12.

[4] 屈文倩.关于高校开设健身气功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5] 杨学明.普通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职业时空,2010.9.

第5篇: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

1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渊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多年的雕琢,使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愈加炫耀夺目,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医文化则犹如皇冠上灿烂的宝石,彰显着古老文明的厚度与张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所以,复杂、庞大、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以及技术等产生影响。从养生来说,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我国的医学典籍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静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生这个宽泛的概念中,也包括有传统体育的成分,指导着国人体育保健的活动。如果抛开养生的成分来看技击与我国医学的联系,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发生、发展来看,远古时期的技法简单实用,几乎都是要命的招法,其目的就是制敌,比如插眼、锁喉、顶裆等。可以看出对这些部位的选择是离不开当时人们对人体的认识。而到后期武术发展中,人们去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招法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到武术一定离不开医学知识,也就是拳谚所说的“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2中医学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借鉴和吸纳了中医学的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伤科的应用。其一,武术拳理中基本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理论,通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如太极拳的名称和拳理中强调的动静、内外、快慢、开合等,这些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是完全一致的。而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则是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创编的。其二,传统体育与中医经络学说是长期相互融合的,经络学说指导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武术中的点穴法,八卦掌的“行桩”练习,少林功法中的目功、面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以及擒拿术等就是以中医人体经络学和针灸学的穴位理论为技击指导的。其三,中国传统体育之武术理论将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认为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如拳谚:“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拳意内经·神运经》则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形意拳也注重内外“三合”等。其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伤科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武术。在古代战争频繁,人体损伤严重,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保障了人员的战斗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在武术中的应用也更为频繁。

3中医学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3.1整体性

整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诊断、施治的出发点。中医学的整体观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个相互联系、制约、作用、影响并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有机系统;二是把人体病变诊治与地理环境、气候、四时变化等自然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中医学的整体观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中国传统体育受中医整体观的影响,也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第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灵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受着天地间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季节、气候、 时间等都影响着人的生命过程,都与健康和疾病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体育从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中得出养生和预防应当“顺应自然”的实践原则。“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等武术理论都是受中医学的影响而逐步完善的。第二,身心合一。中医从唯物的心身一元观中提出了“形神合一”、“形之神用”的辩证思想观点。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形与神两方面的相互协调、和谐,“形神合则生人,形神离则死人”,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的理论,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这一观点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对人体心身的认识,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习武观。中华武术健身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这种整体健身观与中医学摄生的整体观是一致的。

3.2融合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融合性指的是养、医、击三者的融合。养与医在中国传统体育甚至中医理论中认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种互渗互补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中有很多项目都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功效,形成了“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鲜明特点,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不仅有养生的功能,而且具有医疗的功能。这其中尤以太极拳为代表。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医中辩证施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论、经络学说极其一致,具有调身养血脉、调息养气、调心养神的功效。在马虹著的《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中就论证了太极拳对人体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功能。《黄帝内经》中也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受此影响,传统体育理论对人体的认识划分为两类,从生理层次上来说,练习传统体育能够促使经脉通,精气流畅,从而使人气健神旺,健康长寿。从心理层次来说,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和调。八段锦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很好地凸显了我国传统体育“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特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联系以及对中医学的应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神韵的凸显是离不开深厚而庞大的中医学背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彰显着迷人的个性、古老的神韵、现代的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有别的个性特征:整体性、融合性。

4.2建议

第6篇: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

1练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练习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通过深长、细缓、均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肺的容气量,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增加了各器官的供氧,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如同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将载重几吨的货车顶起来的道理。经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就会神机反常而产生疾病,和就会气血流通,而且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与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轴挽,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式,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他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将其改为《五禽戏》,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和保健锻炼,是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思是呼气;纳,即收入,意思是吸气。陈氏太极拳将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修身防身。

1?郾1练太极拳与行气

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内功就是练气,通过练气发挥元气,使元气到达人体经络穴位,疏导周身经络通畅,达到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人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刺等与经络学说中针刺穴位的“针感”相同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得气”的现象,是经络通畅的反应。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使人体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调整至相对平衡。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并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用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说明了人的种种生命现象。中医学的“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气来源于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如果气虚,那么推动作用减弱,身体功能就会减退或发生病变。中医学和养生学既重养气,又重调气。气机和调,则人抗拒病邪和衰老的能力提高。对机体来说,气的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运动生理学称之为稳态,即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养生学把调养气息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无论动功,还是静功,包括导引吐纳、推拿按摩等,最终都以气充和气调为目的。太极拳要求习练者“气遍身躯不稍滞”、“气宜鼓荡”、“气敛入筋骨”、“气由脊发”,气沿循经络并有规律地运行,才能调和气血,达到内壮,增长内劲。行气最后归到一个“劲”,达到气与力合的阶段,这是太极拳的劲力体现。

1?郾2练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太极拳要求意守丹田,随着动作变化,“意守”不同穴位。如预备式,站立当场,沉心静气,抛弃一切思想杂念,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起势”应让气从丹田顺冲脉上行,至手掌的“劳宫”穴;双手同时前推,意识在“大椎”穴;“十字手”在“丹田”;蹬、分脚时在“命门”;通过不断演练,意念训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太极拳的呼吸中,吸气时的行气路线是“丹田”到“会阴穴”,再到“尾椎”,然后顺着腰椎、脊背向上到达头顶的百会穴。呼气时行气路线有三条,一是从百会下行经过脸颊,沿着胸腹正中线回到丹田;二是从脊背延伸到手掌劳宫穴;三是从胸腹下沉到足底涌泉穴。从养生学角度看,呼吸实际上就是吐故纳新,吸清倒浊,进行气体交换。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影响气的生成,呼吸均匀调和,浊气才能排出体外,清气才能吸入肺内,如果呼吸功能弱,吸入清气不足,必然会影响气的生成,导致气虚,机体出现病变。太极拳提倡采用“细、长、匀、缓、深”的腹式呼吸,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练功者通过主动调整呼吸运动,进而调理身体气机,使气血畅通,百脉和匀,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2?郾1意念调节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意念是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人的意念和构成万物的“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可以相互感应沟通。传统体育养生术,都要求意念的支配和调整,通过精神意识的锻炼逐步使心神舒适愉悦,以达到排除杂念,沉心静气的目的。意念的锻炼,主要是意守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或者注意身体的某种活动;或者想象某种有益的事物或活动。意念锻炼可以调整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可以发挥自我保健和康复能力,可以洞察和调控人体内部的变化。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坐车的人在将要晕车或者感觉不舒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闭目养神,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心跳上,调整呼吸和心跳的节奏,使呼吸和心跳趋于正常稳定状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晕车。这是一种“静”的意念锻炼。而太极拳的意念锻炼是动静结合,通过肢体运动和意念锻炼达到对神经系统的调节,由神经系统来协调全身各机能系统的平衡稳定。

古人十分强调意守丹田及丹田腹式呼吸法。太极拳吸取众长,逐渐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理论。内养性情就是内练 “精、气、神”,通过意念练习来进行身体锻炼,太极拳功法和动作练习中,提倡“用意不用力”,强调意念的作用,靠主观意念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来调整该部位的代谢水平和皮肤血液供应。例如,“搂膝拗步”中,一侧手掌前按时,意念却在后侧手,“左右蹬跟”中,分掌蹬脚时眼看前手、意想后手,都能够起到平衡作用。太极拳练习强调意念的调整和控制作用,通过意念调控人体气血运行,气随意走,协调身体各部位的气血运行状况,使气血畅通,发挥自我保健和修复能力。

2?郾2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

大脑功能复杂,需要能量多,练习太极拳能够有效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松柔圆顺的太极拳运动可以使气血运行活跃,脑部微循环通路开放,保证大脑血液供应,使大脑清醒敏锐。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兴奋状态,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失常,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失调状态的神经系统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身体不适。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太极拳运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可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促使人体处于全面、协调的运转状态,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意定”,练拳时应该让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协调身体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将由神经系统(意定)执行,这样做对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敏性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