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医药科普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科普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科普知识

第1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一、加强对创建科普示范县工作领导

把科普工作纳入局机关议事日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走基层中,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二、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配合科技周、科普日、“四下乡”、巡回医疗、义诊活动等,开展科普宣传。大力开展公共卫生讲座,社区慢性病防治与管理、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结核病防治宣传、接种疫苗管理、癌症的康复与保健、老年人养生、防癌知识、妇幼保健等,面向社会,深入农村开展科普活动。

三、加强科普知识、技术培训

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工作,按照省州下达的任务有计划的输送卫生技术人员到省州和对口支援地学习进修。邀请成都等地专家到我县开展讲座,加强乡村医生的技术技能培训及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四、积极开展科技、科普示范推广

组织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各乡镇卫生院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和科普知识推广。

五、设立科普宣传展示

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社区、乡村设立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栏,按季度展出,制作宣传册,在电视台设健康宣传栏目。

六、认真实施“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

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落实全民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得健康水平,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开展主题为“合理用药”的健康中国行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专题宣传巡展,巡讲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倡导合理用药理念,普及合理用药知识,维护和保障居民基本健康权利和提高公众合理用药科学素养。

第2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 网站;功能定位;中医药信息;科普知识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04-02

为普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同时促进广西中药材资源的利用和产品开发,推动我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们于2005年开始了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建设工作。

1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次的研究修改,确定了该网站的框架,一是结构设置上主要由“四库一栏一论坛”组成,即中医药防治常见病专题库、著名老中医常见病诊治经验库、中草药百科知识库、中医药防治常见病视频库、专家科普讲座专栏以及求医问药论坛。二是网页设计,色彩协调美观大方,内容一目了然,链接方便快捷,主页突出主要内容,各二级页面的设计除具有统一的格式外,还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三是内容设置上,具有普及性、代表性及专业性,集趣味性、专业性、科普性于一体,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处理方法,自行设计多幅动画图片应用于网站,注重美感,增强了可读性。

2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特点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中医药网站,要想在对手林立的网络中站得一席之地,广西中医科普网就必须要从网站的形式到内容上突出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2.1网站与数据库合一

广西中医科普网是一个综合应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科普资源数据库网站。它是一个典型的基于B/S三层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前端为信息浏览器,为用户提供检索/浏览结果等环节的功能;中间层为数据输入、数据校验、数据的传输等;后端为整个系统所基于的可更新数据库,通过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很方便地维护数据。

2.2科普性与学术性

网站立足于面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医药学的科普知识,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中医药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参考了医学知识的分类原则及科学合理的组织;在网站页面框架的策划上,力求符合大多数浏览者的习惯和要求,采用传统的、大众化的页面框架布局模式,使广大群众能易于理解和接受。

2.3图文视听

网站采用了图、文、视、听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具有形象生动、实时性和现场感,表现力强且界面友好,使用便捷,操作简单,能把复杂的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知识以通俗易懂、直观、真实再现等方式表达出来,用户轻轻松松地就能了解到有关自我保健、常见病的防治等知识。

2.4通用性与地方性

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方便,主要针对日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通俗易懂。且主要立足于广西本地,以广西名老中医的诊治经验、广西特色中药材为主,起到了对我区中医药学知识进行汇总和传播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保健意识和扩大我区中医药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2.5实用便捷与安全高效

网站依托广西中医学院校园网,对外,外网访问要透过硬件防火墙和服务器防火墙,若有不法用户试图攻击或修改服务器,还要通过合法性验证、服务器验证、数据库验证和用户权限验证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整个网站不但大量使用了存储过程,还采用了高效的分页推送显示技术,节约了Web服务器昂贵的内存资源,提高了Web服务器数据吞吐、处理能力,大大缩短了数据查询时间[1]。

3网站的功能定位

众所周知,评价一个网站优劣的决定性指标是访问量,而访问量的大小又取决于网站的功能定位;因此,要建立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站,功能定位一定要准确[2]。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把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功能定位重点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3.1科普性

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中医药信息的传播和中医药学科普的推广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中医药信息也进入了网络时代。广西中医科普网在基于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以普及性知识为主,通过建立中医药防治常见病、中医药科普讲座等栏目,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以及中医思维和诊治模式等内容都包括进来,此举对网站普及与推广中医药知识,提高大众参与和理解中医学的能力和水准,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程度和运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3]。并且使得科普网站真正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老百姓了解中医药知识、寻医问药的窗口。

3.2宣传性

建立本科普网站的目的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知识。宣传、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常识,扩大中医药的影响,是人们接受和利用中医药的基础,而本科普网站正是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通过常见病中医药防治、中草药百科、名老中医经验、中医药视频、中医药专家科普讲座等栏目的设置,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广西中医药。

3.3交互性

广西中医科普网站能够广开言路,善于倾听利用者及访问者的意见建议,通过求医问药这一论坛栏目的设置,建立起与网站访问者的交互园地,访问者可以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医学咨询,网站管理员会安排合适的医学专家进行回答,使网站打破单向的输出方式,增强了交互性。本科普网站在建设时,还在充分考虑访问者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以达到吸引访问者的目的,增加点击率和访问量,从而进一步宣传广西中医药,也为本网站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广西中医科普网的作用

4.1广西中医科普网是宣传广西中医药的窗口

在信息繁杂的网络世界,存在着数以万计的中医药信息网站,但据Google、百度等著名网络搜索引擎所查找的结果看,目前仍未有系统地介绍广西中医药信息的网站,所以说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这一科普网站可以宣传广西中医药事业,从而扩大广西中医药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中医科普网站是依托于整个广西中医药事业发展而发展的,它传播的内容主要是系统地展示广西中医治疗常见病的经验、广西道地药材的特性及开况、广西名老中医诊治经验等。网站充分利用了网络传媒的互动传播优势和效能,实现网站与访问者良好互动,如增加中医药视频、求医问药论坛等栏目,体现出网络传媒的宣传特色,发挥其特殊的宣传作用。

4.2广西中医科普网是获取服务的窗口

网站从建设伊始即树立了“服务第一”的理念。中医科普网站的访问者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医务工作者,他们上网的目的就是想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既往工作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己;二是患者,他们想通过网络了解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案、注意事项以及日常保健等;三是对中医药信息感兴趣的人群,他们想通过网络挖掘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如中草药信息等。这就使得该网站与商业性网站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该网站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为己任,通过网络宣传广西中医药信息,向广大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人民健康服务。公众可以从该网站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且通过求医问药这一论坛,获得一对一的服务,体现网站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切实解决群众求医问药的困难,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身体素质,起到协调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作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4.3有利于保护传统知识的延续性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及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中逐步形成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与优势。通过网络对广西中医科普知识进行宣传,将提高公众对我国传统知识的兴趣,提高大家参与和理解中医知识,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普及和广泛运用, 将有利于保护人类社会的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 并作为世界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源泉[3]。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网络进行宣传展示了中医药事业已成为潮流和趋势。祈建松[4]表明一个成功的中医药网站需要人才、文化、资料、权威等几个方面的整合。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由中医药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及中医药信息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共同合作,占据了人才的优势;而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依托广西中医学院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网站收集到了大量权威的相关资料,建成了多个有特色的中医药资料库。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摸索合理适用的工作体制,开创优势集成,努力提高中医科普网络的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广西中医科普网络一定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珍娟,邓家刚,彭赞,等.浅谈广西中医科普网的建设[J].医学信息,2007,21(10):1792-1794.

[2]杨波,程建霞,张红,等.高校学报网站的功能定位[J].编辑学报,2004,16(2):130-131.

[3]傅俊英,廖菁.中医药生产资料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213-215.

第3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中医药的理论和辨证诊治方法以及医疗保健模式符合未来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出其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平台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保障服务能力,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探讨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开展人性化的中医药知识服务,是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的必然。

1 平台的环境氛围与服务群体

1.1 良好的环境氛围

整合应用已经成为未来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主流趋势。要把握这个趋势,更好地建设中医药信息网络,为和谐社会服务。中医药文献应该以一种直观的方式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多元信息应用整合。通过整合改变以往网络分散、条块分隔的状况,将科研、医药、临床、教学资源等多种多样的沟通形式被集成于单一平台之上,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共享,成果共享,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帮助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人士实现中医药信息商务的大提速。同时,通过构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人性化的知识服务,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1.2 中医药服务群体

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直接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通过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积极探索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知识化服务这一目标。使之达到以全国各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农村、街道和社区中医药服务为基础,民营中医医疗单位为补充的覆盖全国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群体,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对中医药知识服务的需求。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中医关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以及关于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方法和手段。

2 平台的框架构建与组织模式

2.1 框架结构

平台框架结构是由各个单独事物共同遵循统一的原则、标准、规定,打破原来的界限,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是将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为用户提供条理化的信息服务,为后续信息的管理与使用提供规范,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利用,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空间范围和基于知识内容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提示。并为探索形成“依靠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在服务中挖掘创新源泉”的科研与服务互动的新机制,为受益大众群体提供最便捷的求知途径。

平台的框架搭建整合可涵盖以下4个方面。①数据整合:数据标准、主题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基于语义的全局数据视图。②应用整合:使用统一用户认证、统一的数据交换、使用门户实现应用集成。③内容整合:信息规划、信息导航、统一搜索、信息专题、信息门户。④流程整合:统一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流程、统一数据存储管理、统一数据访问和调用接口。

2.2 服务内容

平台的服务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之窗:医政导向、法律法规、热点关注、知识产权、医德文明、中医史话、杏林逸闻、医药典故、民族医药、远程教育等。②歧黄医苑:百家论坛、名师讲座、前沿学科、创新机制、实用信息、技术指导、经典探微、疑难解惑、典型案例、优生优育等。③科普文献:养生保健、中华饮食、美容美体、针灸技法、气功按摩、长寿健身、食疗药疗、偏方验方、四季起居、心理驿站等。④媒体影像:名医简介、名院介绍、特色专科、医患互动、未病预防、中基培训、卫生百科、健康人生、中草药箱、家庭医生等。

2.3 组织模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全国中医药文献收藏最多最全的单位之一,故可以此馆的调研数据模式为基础,对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现状、服务内容以及网络运行情况进行调研,为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作出新的尝试,为领导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和建议。积极探索完善中医药科技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同时探讨图书馆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如何开展无差异的中医药信息服务。通过第一手调研数据的整合,筛选出更适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的建设方案,做出可行性报告。

3 平台的信息调研与系统整合

3.1 文献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中医药文献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缓慢,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我国的中医药信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状况。

此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盲目性,由于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速度,缺少全局考虑和科学论证,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软件与数据库的制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用户需求分析,在研发流程上存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部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远没有达到中心城市的标准,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克服,诸如网络流量的智能管理与多链路优化,效率、访问速度的要求以及网络系统本身的问题,离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差距甚远。

3.2 文献资源普查

在我国,由于现存体制的限制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内的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大批极为丰富而又宝贵的知识财富还停留在纸质文献里,其利用率仅在千分之几。虽然有些图书馆整理了部分文献和建立了局域网,但都只能是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规划、整理和开发利用,没有从实质上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整体。全国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都没有真正对社会开放,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上是一个空白。为此,搞好资源普查,调研全国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结构、种类、数量、规模,是构建当今公共服务平台的前提条件。

3.3 网络管理调研

由于地域与环境不同,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在开发、管理、运行、计算机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摸清各馆研发力量的薄弱程度,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公共服务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模式、研发流程是否完整,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否符合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整合统一的要求,将会有利于加快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的进程。

3.4 规范基础数据

建立全国中医药文献信息系统平台,其整合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基础学科数据库(科研、临床、教学)、中医药典籍、科普讲座、影视图片、名医名家、医案医话、民国书刊以及针灸推拿、美容保健、药膳食疗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现代文献数据库。在统一规划和相应条约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

3.5 整合信息平台

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服务系统的建立中,系统的用户认证、安全、同步及处理机制环节容易出现技术障碍,信息交换部分尤其如此。其次,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体系统的设计和架构。各馆所处省市、地区不同,他们要跟不同的厂商、不同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打交道,网络系统的制作会有一些局限性。应将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统一到一个可用接口。

3.6 技术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文献中的运用有一个创新问题。我们要思考这种创新是否更加有利于读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领域更好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最基本的切入点。即:从文献内容上,信息技术应有助于文献内容的丰富、完善,能够体现社会和时展的特征,贴近读者的现代生活,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拓展读者的认识领域;从技术结构上,图书馆专职工作者应凭借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读者学习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读者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知识互动方面,信息技术应帮助读者有着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4 平台的现实需求与支撑力度

4.1 团队协作

建立一支由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整合领导团队。在信息系统整合之前,由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参与,具体针对图书馆专职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与文献整合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难点问题,从理论指导、程序设计和操作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专题培训与行动研讨。在此方针指导下,各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的知识载体,相互学习他人先进的创新理念,研发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 网络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已经具备了提供统一的网络承载、信息交换、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等能力。借助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的支持,构建我国中医药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集中使用资源,减少“技术高消费”及“信息孤岛”现象,也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机构的联网,加快各地区部门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的整合过程,有助于推动各图书馆之间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4.3 财政投入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已经跃居强势地位,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科技”的唯一代言者;民族科技则由于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很难跻身于主流态势或主导地位。这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严重缺憾。民族科技的振兴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应把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构建中医药公共服务列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经费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整体推进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4 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注重中医药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合理利用,强化管理。针对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人才稀缺的状况,将分散在隶属于不同科研部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院所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中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信息人才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实体,让他们专职或兼职为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

4.5 机制创新

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以科普知识载体为主的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建议坚持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大众受益”为目标,既注重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注重科技创新链条的完整性,以增量激活存量,以开放避免重复,以机制促进共享,整合遍布于全国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展和培育信息员队伍。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营机制转变;二是服务内容上,由单向、片面的“技术灌输式”的信息服务向双向、全方位的“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方式上,由中医药科技人员服务大众和受益群体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尊重大众,感情上贴近大众,行动上深入大众,工作上依靠大众,切实解决受益大众最需要、最关心、最现实的中医药知识的基本公共需求,让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核心支撑力和推动力。

5 结语

当前,各中医药院校、各地区科研部门已经从信息门户、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为实现网络对整个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和应用的汇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定将给中医药事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进我国中医药医疗保健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

转贴于

3.3 网络管理调研

由于地域与环境不同,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在开发、管理、运行、计算机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摸清各馆研发力量的薄弱程度,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公共服务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模式、研发流程是否完整,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否符合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整合统一的要求,将会有利于加快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的进程。

3.4 规范基础数据

建立全国中医药文献信息系统平台,其整合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基础学科数据库(科研、临床、教学)、中医药典籍、科普讲座、影视图片、名医名家、医案医话、民国书刊以及针灸推拿、美容保健、药膳食疗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现代文献数据库。在统一规划和相应条约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

3.5 整合信息平台

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服务系统的建立中,系统的用户认证、安全、同步及处理机制环节容易出现技术障碍,信息交换部分尤其如此。其次,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体系统的设计和架构。各馆所处省市、地区不同,他们要跟不同的厂商、不同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打交道,网络系统的制作会有一些局限性。应将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统一到一个可用接口。

3.6 技术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文献中的运用有一个创新问题。我们要思考这种创新是否更加有利于读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领域更好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最基本的切入点。即:从文献内容上,信息技术应有助于文献内容的丰富、完善,能够体现社会和时展的特征,贴近读者的现代生活,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拓展读者的认识领域;从技术结构上,图书馆专职工作者应凭借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读者学习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读者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知识互动方面,信息技术应帮助读者有着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4 平台的现实需求与支撑力度

4.1 团队协作

建立一支由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整合领导团队。在信息系统整合之前,由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参与,具体针对图书馆专职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与文献整合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难点问题,从理论指导、程序设计和操作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专题培训与行动研讨。在此方针指导下,各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的知识载体,相互学习他人先进的创新理念,研发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 网络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已经具备了提供统一的网络承载、信息交换、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等能力。借助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的支持,构建我国中医药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集中使用资源,减少“技术高消费”及“信息孤岛”现象,也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机构的联网,加快各地区部门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的整合过程,有助于推动各图书馆之间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4.3 财政投入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已经跃居强势地位,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科技”的唯一代言者;民族科技则由于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很难跻身于主流态势或主导地位。这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严重缺憾。民族科技的振兴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应把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构建中医药公共服务列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经费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整体推进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4 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注重中医药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合理利用,强化管理。针对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人才稀缺的状况,将分散在隶属于不同科研部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院所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中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信息人才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实体,让他们专职或兼职为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

4.5 机制创新

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以科普知识载体为主的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建议坚持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大众受益”为目标,既注重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注重科技创新链条的完整性,以增量激活存量,以开放避免重复,以机制促进共享,整合遍布于全国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展和培育信息员队伍。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营机制转变;二是服务内容上,由单向、片面的“技术灌输式”的信息服务向双向、全方位的“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方式上,由中医药科技人员服务大众和受益群体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尊重大众,感情上贴近大众,行动上深入大众,工作上依靠大众,切实解决受益大众最需要、最关心、最现实的中医药知识的基本公共需求,让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核心支撑力和推动力。

第4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自从我认识到脑健康的重要性以后,通过对周围一些农村老人的观察,发现身边很多人有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表现,比如“刚发生过的事情就忘得一干二净”“平时常用的东西不知道放在哪里”“外出找不到回家的路(农村老人将此称作‘鬼打墙’)”等等,很多人认为“人老了,糊涂了”是正常现象,或者把某些解释不了的现象归为“鬼神的原因”,认为是“撞鬼”了。甚至用“捉鬼”或烧些锡箔等迷信活动来妄加“消除”。而且他们从来没有去医院检查过“记忆”。我看到以后就觉得很痛心,这些老人医药科普知识太缺乏了,他们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耽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良好时机。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向他们宣传,告诉他们这些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表现,如果不尽早治疗,会越来越严重,劝他们早到医院去检查。

大家听了我的话以后半信半疑,一些人就到医院去检查,真的有很多人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他们服用了医生开的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石杉碱甲(双益平)以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希望其他老年朋友也要多关注自己的脑健康。

定期检查“记忆”

“老糊涂”是人们对年老健忘、丢三落四老人的俗称。与其他躯体疾病不同,很多人把老年人的健忘、活动减少、抑郁、有幻觉等表现,甚至一些老人出现的曾经掌握的行为技能突然丧失等现象,都看做是“正常老化”,并不在意。殊不知,这些正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很多老年痴呆患者被发现时,已处于晚期,错失了最好的治疗时机。子女应当多关注家里65岁以上老人的记忆状况,有条件的可每年带他们去医院做个“记忆体检”,以早期发现老年痴呆,早期治疗。

第5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72-01

儿科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础,以住院患儿以及家属为教育对象,增进健康知识[1],改变患儿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健康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儿科护士面对的是语言交流能力不足或理解能力有限的患儿,因而存在诸多与其他专科不同的特点、难点。对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儿科健康教育的难点

1.1 儿科护理工作方面。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要求高、护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1)静脉治疗耗时多,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因小儿好动,致针头脱出需重新穿刺[2]。用药复杂,输液速度要求严格。(2)治疗护理时间护患不易同步。在常规治疗时间内,患儿可能在进食、排泄、睡眠、游戏,打乱正常工作程序。(3)基础护理量大,需占用大量时间。

1.2 患儿自身因素方面 婴幼儿尚无语言交流能力,对教育方法无法理解。学龄前儿童对健康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易转移。学龄儿童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要求;使健康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1.3 家长方面 因文化程度,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其语言理解与接受能力和对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差别很大。其次 陪护人员多,不固定 小儿自理能力差,生活护理需成人帮助完成,其需求也要成人代为表达。陪护对患儿照顾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陪护相对固定,便于对小儿的习惯、心理、需要有较多的了解,及时提供患儿准确情况或信息,便于在短时间内学会必要的护理技能。陪护时常更换,健康教育难以做到连续、系统、巩固。

1.4 住院时间短,周转快,护士在短时间内需对多个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没有足够时间与患儿沟通。如腹泻患儿,脱水体征纠正,精神较好时,家长会很快要求出院,这样就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常识性教育,如合理喂养、添加辅食、皮肤护理等。

1.5 农村患儿久治不愈,情绪急躁,难以配合教育,农村患儿大多是经过基层医院久治不愈或未能明确诊断的患儿,家长期望高,心情急躁,由于对病情一知半解,常认为护士了解健康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当过高期望不能很快实现,又失去治疗信心时,不能很好配合。

1.6 护理人员方面 大多数护士的学历层次偏低,以及多年功能制护理养成的勤于动手、疏于动脑,使护士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动力不足,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缺,主动进行交流沟通和开展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够。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的情感、爱心、耐心尚不够,情商培养有待增强[3]。其次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较忙、护士用于教育的时间有限、不易寻找护患双方均适宜进行教育的时机。

2 护理对策

2.1 儿科属综合性科室,工作任务重,对护士的知识面要求广,护士学会科学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如晨间护理时,询问患儿睡眠情况,解答生活问题;静脉输液时,讲解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防治,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

2.2 了解年龄段小儿的心理特征,投其所好进行沟通,护理患儿时,要面带微笑,目光慈爱,对年幼儿多接触,陪其游戏,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需要;年长儿表达及理解力较强,富有竞争性,应多表扬、讲道理;长期住院的慢性病患儿,应多关心、鼓励和沟通。教会其自我护理技能。尽量注意患儿的非语言行为、表情、目光、体态等,及时发现健康需求。

2.3 针对患儿住院时间短、周转快的情况,我们应找出影响患儿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如高热、惊厥的患儿,主要讲解物理降温的方法及意义,抽搐时的紧急处理及注意事项;对急危重症患儿的健康教育,应把握时机避免产生逆反心里。

2.4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除入院介绍外,不在刚入院时教育。刚入院时,患儿家长急切希望患儿得到及时的诊治,加之对环境,人员均陌生,此时宣教效果大多不佳。不在患儿病情变化或哭闹时宣教。此时患儿及家长注意力完全在患儿的身上和其病情上,很难听进其他解释和说明。不作长篇大论的讲述,一次内容不可过多,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可选择下午治疗任务少,患儿及家属情绪稳定的时候进行。

2.5病区的走廊设板报,卡通画、漫画,宣传科普知识,将教育信息浓缩成精炼的科普短文,简炼、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便于记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疾病进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2.6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尚情操、尽量满足患儿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技术水平,掌握健康教育的时机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提高儿科健康教育的关键;充分发挥陪护人员的作用,是儿科健康教育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

第6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先调查再选址开店

想投资兴办素食餐厅,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摸清周边环境。素食之风劲吹虽是一种社会现象,但需求群体各异,投资选址要有区别。首先要选靠近寺庙和古迹名胜之地。寺庙、古迹名胜之地皆为圣洁之所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事业的发展,“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佛寺古刹,已成为旅游线上的热点,“借佛游春”,“向佛祈福”的旅游者数以百万计,这些因素有力地推动了寺庙经济及饮食业的繁荣,使寺庙菜日益趋向市场化。在这些地方投资兴建素食餐厅会有广阔而美好的前景;二是要选择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消费群体所在地区。因为当今人们不是“贪而吃素”而是“富而吃素”,对素食的追求,与其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息息相关;三是要先沿海后内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高,比较讲究饮食文化,注重健康饮食的人比较多,接受素食文化的人士也相应广泛;四是积极向以荤食为主的地区进军。调查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以荤食为主地区的“富贵病”增长率较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常吃肉食的危害,开始向素食靠近;五是依托绿色生态园开辟“素食餐厅”。据了解全国已建有绿色生态园餐厅60余家,可真正实现“绿色生态链”(有绿色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的不到5%,绝大多数生态园以经营荤菜、海鲜为主,燕、鲍、翅、参占有相当比例,绿色鲜蔬、山野菜、菌类菜肴的数量很少。从长远经营策略分析,在绿色生态园增设“素食餐厅”,可大为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原料烹调方法要创新

素菜是中国烹饪的一大类型,要开好一家素菜餐厅,就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素食文化,并且同当代医药科学、生物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等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现代素食科学。

开发出一批符合现代人食用需求的创新素菜。开发与创新素菜,首先要进行原料开发。中国素食原料非常讲究时鲜,选择素食原料要以清、净、素、雅为标准。无论是三菇六耳、还是四时蔬果,都要随时令的变化突出一个“鲜”字。有些稀有珍贵的素食原料,如天山的蕨菜,泰山的鹿角菜,五台山的天花菜,灵隐寺的西湖莼菜,长白山的松茸,以及四川的花菇、羊肚腩、丁香菌、虎掌菌等,都应列入开发之列。另外应注意利用当地资源,山野菜,鲜果中的苹果、梨、橙、橘子、桃、香蕉、荔枝、菠萝、樱桃、草莓、葡萄等,以及干果类的大枣、板栗、白果、杏仁、花生、莲子、榛子、松子、芝麻等,以及豆制品类、面筋类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素食原料。

此外,还要抓好素食调味的开发与创新。中国菜是以“味”为核心,素食也毫不例外,但素菜调味与荤菜调味有着严格区别。中国素菜的调味原则是清幽、淡雅,突出原料本色本味,尤其是寺院素菜、宫廷素菜调味有着严格戒律,如不用“五辛”,即大蒜、小蒜、兴蕖、慈葱、茗葱(以上为佛家戒律),或韭、*、蒜、云苔、胡荽(以上为道家戒律)。我主张现代素菜调味应本着既不违背传统的戒律,又要因地、因时、因物制宜。现在,国内市场上新型调味料、各种调味汁层出不穷,调味方法丰富多彩,很多荤菜的调味料和调味手段不仅可以借鉴,一些西餐用的调味料也可融入。因物制宜就是要根据原料的物性实施调味,如鲜蔬、瓜果同豆制品、面筋和菌藻类的调味方法、调味手段就不能一模一样,应区别对待,以期达到尽善尽美。

要探索烹调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国传统素食花样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享誉海内外。素料虽为普通之物,但经过烹饪高手的精心制作,却能化平凡为神奇,创制出千姿百味的清素佳肴。就其品类而言,凉拌、热炒、烹煮、烧焖、蒸扒样样俱全,既有便餐小酌美味素肴,又有高级素筵配套肴馔。其花色拼盘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能用素料制出荤形,如素火腿、素鸡、素虾、素蟹、素牛腩、素肝、素肠、素干贝等,鲜美隽永,成为中国素馔中之佼佼者。尽量做到素食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相协调,那些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时间过长、有名无实的造型菜,如素鱼、素鸭、素鹅等尽量不做;烹制家蔬、野蔬要多采用泡、拌、炝、白灼、生炒为好,以求能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烹制菌类、菇类原料以蒸扒为上;烹制豆腐、面筋、根茎类原料多采用熘、烧、焖、炖等方法最为适宜;烹制水果、干果、坚果之类原料,要多运用拔丝、蜜汁、蜜焖的方法;而一些蔬菜类原料、豆制品及面筋之类原料,采用生*的烹制方法很受客人喜欢,只要能因地、因人配制出不同风味的**酱,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好宣传工作

第7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摘 要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特别是在基层农村社区有着广泛的需求,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较为低廉,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欢迎。但是目前我国中医药存在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弘扬祖国传统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药 基层 建设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bas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city

Mu Huiyun1,Wang Di2

The Patriotic Health Campaign Committee Office of Songyuan City in Jilin Province,1380001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Qianguo County in Jilin Province1311002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a unique health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especially in the rural community.It has extensive demand.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exact,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function is unique,the treatment method is flexible,cost is relatively low,so it is favored by the vast number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But at present,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is not optimistic.I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bas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city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service for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rass-roots unit;Construction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都在大力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发展,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逐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目前,据资料报告,7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的乡镇卫生院、51.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人们能够在身边随时得到中医药治疗,十分方便。中医药是全国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在基层医院中,中医药服务的网络仍不完善,相关的医疗设施建设也相对较差,这些都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同时,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体制和一些结构性问题目前还没有获得有效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提升基层中医药事业的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是各中医药行业人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抛砖引玉做以下几点探讨[1]。

制约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因素

人才匮乏是主因:中医药是一门传统实践医学,人才梯队培养周期长,继承和发展迟缓,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工作者需要漫长的研读时间和不断在临床应用中的提升。目前导致中医药人才匮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医学人才培养倾向西医化。在目前的教育和医疗背景下,与中医相比,西医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学生及家长的喜爱,所以,西医院校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较大的发展。而一些中医院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也多会开办大量的西医课程,甚至成为中医学生培养的主体,使中医人才培养倾向西医化[2]。②中医药学习周期长,需要苦学5年甚至更多年,优秀人才在毕业后不能及时进入临床将 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能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的人数较少。由于自身的偏见或经济原因,认为中医没有前途,很多毕业生改行,又因为中医药专业性强、通用性差,缺少兼容性,再加上执业范围的限制,造成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3]。③一些中医院,因为经济利益,多采取西医的辅助和治疗手段,这使得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就缺少了中医实践机会。日后走上岗位,又因为基层医院自身缺少中医学术带头人,中医出现断层,只能自己摸索前进。④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中医药事业投以足够的重视,对其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远远低于西医,并且现在几乎所有乡镇医院都是自负盈亏,中医能为医院所带来的效益要远远低于西医,使得一些乡镇医院不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阻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中医师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向西医的方向逐渐靠拢,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这种行医方式会对中医师产生严重的干扰,不利于其培养严谨的中医作风,加之基层(社区、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也使得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来、不愿留,这样就导致了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匮乏局面更是雪上加霜。

行医资格的限制:现行的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使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临床执业中遭遇限制,即使后来经过学习获得临床类本科学历,也是既不能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又不能变更注册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使得中医类执业医师没有发展和提高的机会,使中医类医师的执业范围受到限制[3]。在民间,有许多特色中医是世代相传,但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医学教育,没有文凭,没有行医资格,虽然在民间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却仍然视为“非法行医”。

中药质量难以保证:中医重在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在这个过程中,中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生的治疗结果。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目前其质量控制和发展规模远达不到西药的水平,各种质量较差,甚至假药都存在于中药市场,严重影响了患者服药后的治疗效果。此外,由于中药在服用时常需要煎煮等加工,不如西药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解决制约基层中医药发展能力的探讨

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是根本:为了改变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困局,国家必须从政策和法规上加以重视,为相关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政策保障。应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保证基层中医药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使得他们能够安下心来从事工作,以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并积极投入到发展中医药的事业中去。国家2012年下发了《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在这份文件中,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规划,这充分显示了国家正在逐步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是在今后的落实中,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认真执行。

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核心:目前,国家已开始重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目前,国家每年都会免费培养一批专业定向医学生,并且在2011年将中医学专业纳入支持范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虽然有这些政策上的扶持,但是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仍然缺乏足够的人才,特别是中医药相关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在基层医疗单位设立和发展中医药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对于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可以设立免费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职位,进行定向的人才培养,使其在培养合格后加入到基层医疗工作中,促进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②对于目前现有的基层医疗单位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应该予以足够的学习和深造机会,使其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③通过对现有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中医诊疗技术培养,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④制定把具有一技之长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的相应政策,加强中医综合能力培训,把提高能力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创新机制是发展:从需求出发构建奖励中医药服务基层的激励机制,设立财政专项经费,解决基层中医药专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制定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特别是非药物疗法的激励政策措施。大力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简、便、验、廉”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和技术在基层民众防病治病中发挥应有作用[4]。

讨 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的存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远古的扁鹊到金元四大流派,中医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其中沉淀的宝贵临床经验使中医不断走向成熟。但近代受到西医的冲击,中医药的生存受到威胁,甚至有人质疑为“伪科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医的独特理论不但对解决疑难杂症有特效,在防病、保健、养生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在缺少辅助医疗的地方,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加上廉价的中药,完全可以解决百姓疾苦。除此,中医的针灸、火罐、刮痧等独特的理疗手段都是西医无法比拟的。所以中医不能停滞,要在创新中发展,引进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同时,还有与之配套的中医药条件建设。还要从文化入手,来振兴我们的传统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中医药文化,培养继承国粹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把中医药科普读物等送进学校和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联合当地媒体,组织制作、播放和开设面向家庭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与知识普及类节目和专栏,让民众正确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为基层中医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只有得到基层百姓的认可,中医药的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2012.

2 陈益高.发展中医药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4):240.

第8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1.慕课的兴起 

MOOC这一概念在由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首次提出,指的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多个世界顶尖大学相继推出包括Coursera,Udacity,EDX等在内的MOOC平台。2012年是“慕课元年”[3]。因MOOC平台以极低廉的费用提供丰富的前沿知识,同时借助一流大学的高层次师资和灵活的学习模式,以风暴之势吸引成千上万的学习者。 

慕课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同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平台edX,不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宣布共建中国的MOOC[4]。在中国向全球推出的首批慕课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医得到了各界关注[5]。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在Coursera最早推出的两门课程中之一《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广泛好评,这门课程的选课人数达15399人,活跃学习者11000人,视频下载及浏览超过14万人次。学生提交作业或考试达4万人次,有超过2000条讨论主题。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的内容引人入胜,如果可能,就会向自己的朋友或同学推荐;而在2014年2月清华大学在edX慕课平台上推出的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也有介绍正统针灸铜人、中国古代的经络学说的专门章节,从针、灸、经络的溯源讲到古代经络文献,最后探讨针灸对当今世界的影响[3]。在果壳网刚刚出炉的“2015全球MOOC排行榜”中,《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被评为2015全球最受好评的前50门慕课之一。 

2.慕课传播中医文化的机遇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级辉煌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产物。但在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由于中医本身具有思辨抽象性和模糊性,许多人对中医的不了解或者存在误解和偏见。中医文化的认可、继承和创新是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确地传播中医文化,让大众更直观地了解中医的本质,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医健康发展。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医的跨文化输出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借助慕课的优势开展中医文化的传播,可以让不同的国籍不同文化的人群领略祖国医学文化的魅力。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慕课这一平台有明显的优势。 

2.1空前庞大的受众 

慕课本身具有大规模开放式特点,在慕课平台上,只需要有网络和连接网络的设备,就可以获得教学资源。课程免费或只需收取少许费用,不同国籍、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习者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目前国内的各个慕课平台,如“超星”、“尔雅”都推出适应现代互联网生活的手机平板电脑APP,操作简单,只要学习者携带有手机,就可以随时登录学习。同时慕课在教学形式上多将整堂课的内容碎化为8至10分钟的微课程,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我们注意到进行慕课学习的大部分是在校学生,这部分是年轻,求知欲望强烈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对知识的转化速度迅速,有利于中医文化的快速传播。除了在校学生外,学习者也包括任何对中医感兴趣的各个年龄层次的网民,不仅中国网民,国外的网民同样也可以在平台上搜索中医课程,这个空前庞大的受众为中医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局面。 

2.2活跃的互动与跨文化交流途径 

慕课的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慕课的老师始终对着学习者,这令学习者感觉自己就坐在第一排,老师就在身边谆谆讲授例如“藏相合一”、“五脏六腑”等中医思想,这是一种美妙的上课体验。由于中医的部分内容与现代语言体系差别较大,单纯讲授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充分调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Flash动画,三维图片等。在中医的慕课传播中,借助双向互动文化传播理念,授课老师更容易了解一般民众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所思、所惑;中医专家学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减少大众对中医的认识误区。此外,根据慕课学习者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慕课后续推出课程的调整、改革与更新。慕课依托于互联网,大规模的学习者为慕课创建了一个强大的虚拟学习社区,使得教学资源共享、师生间、学生间交流互动快速便捷。在这个学习社区中,老师跟学生有互动,学生跟学生之间也有互动。比如学习者的各种疑问都可以在社区中得到解答,老师、学生都可以回答,甚至中国学生提的问题很可能是美国、英国、南非的学生回答,这能充分调动学习者求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2.3教学内容专业性保证 

目前,网络、微信上很多所谓的养生文章,是由“热爱”中医文化的中医“爱好者”所撰,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对中医中药一知半解。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写成养生保健的文章,利用微博和博客等渠道传播,这些个人见解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很难确定,这样在微博上,很容易让更多的人转载而且尝试,就很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慕课平台上的中医课程基本都由各个高等医学院校的老师进行讲授,保证课程内所讲授中医知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由医学专家进行多维度、系统性的讲解,提高中医的可信度,杜绝虚假、片面、错误的信息,也可以使一些根本没有理论支持的所谓“偏方”、“秘方”不攻自破。

3.慕课传播中医文化的挑战 

3.1语言环境和文化差异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类似,中医文化在慕课传播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语言环境和文化差异。中医的很多专业术语的英文翻译并没有相对固定的“金标准”,容易出现不同的译者的译文相差甚远,或者与国外教材并不一致的现象。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医相关课程的字幕翻译工作就遭遇过前后课程同一词汇翻译不同的窘境,造成学习者,特别是国外学习者的混乱。如何进行中医文献英译本的建设和积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就要求中医界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研究,推出权威译本,供慕课字幕翻译参考,同时还要及时更新网络翻译工具中专业词汇的译名,适应网络社会数据查询的新要求。 

东西方文化鸿沟同样为中医的传播带来不小的挑战。长期以来,中医在西方国家属于替代医学或民族医学,中西医的范式存在根本的区别:西医以解剖学为基础,讲究定量与准确,借助超声、CT、MRI等检查手段,“对抗”病因的医学体系;而中医则是以阴阳脏腑理论为基石,讲究整体观和功能性分析,借助望闻问切来诊断的充满思辨的“和”的医学体系。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不同,面对来自国外的学习者时,授课老师更要讲究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机械性翻译。中医的许多概念,例如“气”、“经络”在人体内并不能找到对应的解剖结构;“心”和西医中“心脏”并不等同;“痰饮”、“气滞”等过程并不能由具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反映演示出来。这就需要授课老师根据受众调整讲课内容,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改变讲授方式,尽量浅显易懂,减少传播中产生的误解,提高传播效率。 

3.2教师水平和教学方法 

在对西方学习者讲授中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出各种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中西医的比较,这就要求中医学者既要有丰富的中医知识,又要对西医有相当程度的掌握。我认为在医学院校开设“中学西”、“西学中”培训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晓两种医学模式,才能联系实际进行透彻分析,客观地看待中医。由于西方国家对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要求,授课老师需要自己制作出精美生动的视频和动画,还要自如地在慕课平台和相应APP上进行操作,这说明中医授课老师还需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 

2015年8月,BBC推出了一期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纪录片,内容为五名中国教师来到英国一所普通中学进行中国式教学的过程。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中西方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状况频出。同样的问题将出现在慕课平台上中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西方的课堂里讲究的是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借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是中医学者们不适应的,中医教学更倾向于传统的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模式,这可能会让西方学习者感到无趣。“慕课”教学要保持课程对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吸引力,必须积极调整教学方式,避免教学过程中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课程休克”。 

4.课程的选择 

中医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慕课平台上的讲授并不能再现临床诊疗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中医课程都适合在慕课平台上进行讲授,现阶段慕课平台上的中医课程宜以文化为切入点,或者讲授《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论著,让更多学习者了解中医文化,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而对与临床联系紧密的《中医诊断》等课程还是应该以中医院校的课堂教学为宜。 

诚然,“慕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慕课时代给中医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慕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会不断地取得突破。借助慕课平台的传播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走近中医、关注中医,让不同的人群深入认识、领略祖国医学文化的魅力,建立信心,让更多的人参与中医文化传播,集思广益,共同推动祖国医学进步,帮助中医文化进入慕课所引导的全球医学文化的主流。 

参考文献: 

第9篇: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连锁药店经营成本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力成本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店经理多:由于门店多,大多数门店面积不大,但是每个店都得配一名店长,这样管理人员比平价药品超市要多得多,比如一家1500平方米面积的平价药品超市,相当于20-30连锁药店,但是店长只有一个。

·药师多:按照国家GSP要求,每个门店都得配一名执业药师,这样,这样连锁药店需要的职业药师也是很多。 此两项是连锁药店人力成本最高的两项,但在目前状况下还必须配备。

·此外,营业员多,门店多,稍微大点的店,两班倒,需要的营业员自然也多,不向大点平价药品超市,可以使用厂家的住店促销员,而且还要收取管理费。

·一些大型连锁药店还要从总部派出高成本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导致成本增加。

人力成本高的对策建议:

面对这样的人力成本过高的问题,笔者提出的解决思路有三:

·一是店长和高层人才全部本地化,总部不再外派。总部举行经常性经营管理培训,把本土人才培养成经营高手。

·二是店长和执业药师合二为一,即把职业药师培养成店长,或者让店长必须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证书,以降低二者不同身份而增加的管理成本。

·三是学会舍弃,减少不具备竞争力的门店,扩大可以保证收益的门店的营业面积和营业额,吸引厂家住店促销,减少本店固定业务员数量,以此来提高效益和利润。

二、如何降低跨区域连锁的物流与仓储成本

物流成本高是连锁药店统一配送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连锁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大批量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价格竞争优势。统一配送是连锁基本要求之一,只有统一配送才能规模采购,才能形成竞争成本、价格优势,物流配送应该是连锁药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一个城市内只有及时配货才能保证零售店不断货,保证销售额和顾客满意,一个零售药店如果一些品种经常断货,意味着消费者可能会永远改换购买时选择进入的零售药店,因为会失去营业额。

物流成本主要高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我国,尽管货运早就有,但形成专业管理的物流业还只是新兴行业,近几年才引起人们重视,我国落后的铁路网和垄断式经营,以及公路货运在各省的多层收费,使得货运成本大大提高,物流业与我国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缺乏专业化的医药物流公司还在萌芽阶段。物流中货物损坏也是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

·异地开店大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使得配送量不大,与货运公司讨价还价力量不够。

·滞后的物流及物流管理将成为连锁药店发展的瓶颈,甚至一些连锁药店信息管理、存货管理、运输管理、仓诸管理等等,与连锁要求相比,可以说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直达本店的区域内配送也是物流成本增加。此外,一些连锁药店出于成本的考虑,在本地市的配货是每周一次,基本上无法做到次日送达的发达国家标准。

解决物流问题的思路有四:

·利用社会物流:目前物流业呈迅猛发展之势,根据社会分工的原理,社会物流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准、较低的运作成本、较高的工作效率。至少目前来说,利用社会物流可以解决仓诸、运输、配送、装卸等项工作。

·批零商合作沟通建设物流系统,比如大的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和大的全国性连锁零售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投资建立药品物流系统,保证大部分品种的本地化供应和减少外地药品配送数量。

·采取几家连锁药店共同投资共建共享的物流配送系统,保证统一配送。笔者这一设想已经被一些企业付诸实施。2002年1月22日,四川医药集团、云南昆明福林堂药业、贵州省医药公司、重庆植恩药业公司等15家大药房结盟,在四川省中药通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药通”)邀请下,准备联手通过电子商务集中采购价值超过3亿元的OTC药品。结盟的核心内容个药店、配送企业共同组成有关联合采购体。药店、配送企业全权委托“中药通”进行全程义务操作,中药通以联合采购药品总价的0. 5%作为其运作费用。配送企业将向药房收取联合采购药品进价(中标价)的3%,作为配送费用。此外三方还将组成2002年川、滇。黔、渝千家药房联合采购执行监督委员会。

·异地开店时实行异地采购:因为对于一些价格很低的普药来说,销售半径在500公里左右,否则就会因为物流成本过高而没有利润,而一些普药是完全竞争的品种,价格是市场定价,只要是按照国家质量标准和GMP规范生产的,质量都是一样的。比如板蓝根全国有900多个厂家可以生产,不同厂家的供货价相差很小,降价的空间也很小,因此异地采购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总部批量采购,厂家异地供货:即实现总部虚拟仓库。由总部统一进仓和配送,就会产生厂家最为担心的串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并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通过统计异地连锁药店各产品年销量,在总部统一采购,然后把各地连锁药店的要货量传给厂家,通知厂家在各地的办事处就地供货,这样发生的只是通讯费,物流费用由厂家负责了,厂家只要能控制串货,各地的经理也乐于配合。

·联合设仓或者租用当地医药公司的仓库,以降低仓储成本。   三、如何解决销售上规模和效益低下的问题

1、 关停并转,精减人员,提高销量。对于不能盈利的连锁门店,规模太小的连锁药店,人员效率太低的连锁药店,一律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和,关停并转,不可大持久战。这样才能适应平价药品超市的竞争,当然这样做首先要转变观念,就是连锁药店也是企业,利润是生存的前提,不能仅争门店数量而不重视门店经营质量。

2、 重新定位,形成特色,吸引规定顾客。面对平价药品超市的强力介入竞争,价格战连锁药店无论如何都没有优势,因此应该在目标人群定位、经营方式方法定位上与其有所区别,形成自己的信誉和特色,靠差异化经营取胜,比如靠药学服务、购买方便、特色药品齐全等作为竞争武器,来与平价药品超市和社会单药店抢夺生意。

3、 进行系统的经营策划:企业营销要策划,药店既然是企业,盈利是生存的前提,为什么就不能系统策划?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策划就是经营管理和药店市场营销与市场拓展策划:比如如何提高进店顾客购买率?如何提高单位货柜空间的营业额?如何规划品种结构?如何过高促销以提高药店知名度美誉度?如何培养药店忠诚顾客?等等等等,值得按照企业经营方式运作。

四、提高连锁单个门店营业额,降低经营费用比例

单店销售额能否上规模,是解决经营成本过高的关键,只要能盈利和持续降低经营费用,该店就有核心竞争能力,就有生存发展的可能,现就如何提高单店营业额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抛砖引玉:

1、建立顾客数据库,培养忠诚顾客

把顾客按照购买量和购买频率分成三类,采取变通的营销促销手段区别对待。具体分为:A、忠诚顾客,B、一般顾客,C、路过散客三大类。通过系列服务来达成其继续忠诚购买。或者是你经营的药店商圈内,很方便他们的购买的回头客。总体来说培养一个忠诚顾客所花的成本比小吸引一个顾客的成本便宜4-5倍。

2、通过价格和服务竞争留住A类顾客。

这里A类顾客是指经常性购买老顾客:主要是一些老年人需要长期用药的顾客,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病人以及熟悉该药店营业员和产品以及价格的人群;主要的提高其购买量的方法是价格折扣、习惯用药、指导组合用药为顾客节省钱上下功夫、送货上门服务等等手段留住这群老顾客,其中这群人是长期用药的,要从帮其省钱的出发点来经营,就可培育起这群人的忠诚度。这群人中有些是老人,有的是时间,价格高或者服务不好,就可能失去这群顾客。

打出:我们的药店就是你的家庭药箱,并且真正向着这方面努力。

3、扩大商圈覆盖面积和用品种类,吸引B、C类顾客

印刷精美画册或者彩色单页,介绍药店、介绍特色,并把宣传资料送到你药店商圈尽可能大的范围。比如把商圈覆盖面积从500米扩大到2000米。

通过优选品种结构,使药店品种齐全。这里品种关键是齐全,让B类消费者来两三次就知道,想买的药品,这里都有。走百家不如走一家。由于柜台空间有限,这里优选就成为关键:比如清热解毒降火类中药,只销售其中最有名的几种即可,没有必要20多种都摆上柜台。

为了提高营业额,可以增加贵重进口药品的经营,尤其是对于C类顾客可以推荐一些价值较高的药品的销售。

4、经常推出新药和新的、医疗保健药品和方法:

吸引新的顾客。通过小卡片经常性介绍各个系统新药和指导用药。一直保持有新药推出,保持新药推荐是这个药店有活力、吸引人的关键。

5、争取成为医保定点药店。

定点药店意味这长期持久的销售,意味着医保这块蛋糕你可以分一块。在药品质量、价格、服务上具有优势。现象好。

6 、争取成为附近一家医院的第二药房。

该医院特色门诊用药,你的药店都应该有,价格应该比医院明显便谊,对于一些新特药,可以先进入药店,然后让厂家业务员告诉医院医生,由医生的处方介绍,药店帮助医生统计处方量,让厂家人员和医生进行推广介绍。

7、药店布置减少商业气息,增加对商圈内顾客的人文关怀

在布置上加强药店的用药指导、够药指导、保健指导,尤其是安全用药指导、医药知识普及等。比如中国抗生素滥用在全球是最为严重的,医院里医生为了拿回扣,都是开一些新的贵的抗生素,有人曾经预言,如果中国发生大规模的流行病,将无药可治。可见抗生素滥用的结果。还有人类死亡约1/3是不安全用药而导致的慢性或者过早死亡。这方面,药店可以充分可用医药厂商在当地的办事处和工作人员,一起把墙报、立牌和店内墙体宣传物。比如定期把货架为上方的广告位换成医药科普知识。

8、增加健康美丽类日用品的经营。

比如保健品、化妆品、体育用品的经营。同时很可以经营食品。这一方面是增加营业额更重要的是可以顺带提高用品销售额。

9、免费提供义诊和医疗械的免费使用。

对于医疗器械的免费使用,可以吸引所覆盖的商圈或者社区内的消费人群,扩大和保持顾客群。操作时同样可以和厂家的营业员业务员联合起来,由他们来请医生或者专家。你只要免费提供场地桌椅和茶水即可。比如免费测定血压、血脂、体重、肥胖度确定等!

或者配备驻店医师,免费诊疗,一般顾客都会在药店就近购买的。

10、形成某类药品的专科特色药店。

在经营一般药品的同时,还要有意把自己商圈内销售最好的一类药品作为特色,扩大该类药品的品种,增加选择范围,培养营业员成为该类疾病和药品的专家,给顾客是真正有意义的用药指导。并公开定期介绍国内外这种疾病的治疗和用药状况。

11、把营业员培养成药品和常见疾病专家

药品销售的特点是具有以医代售、准顾客多、对服务语言要求特殊等等特点,因此首先要经常进行营业员医药知识教育和考试。尤其是药品性能、使用、配伍和贮藏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其次销售业绩和奖励真正挂钩;服务质量和奖励真正挂钩,设置消费者可以方便评价营业员服务质量的指标和评价办法。第四在连锁药店中进行销售技巧比赛。

12、经常开展促销活动

根据不同气候、节气和节假日、三个黄金周,推出不同健康医药为专题的主题促销活动,让主题促销活动成为吸引客源的一个常规手法。促销活动可以联合厂家一起进行,尽量少收厂家有关费用。

13、开展好内部管理,保证产品不断货

销量的大小与产品是否断货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一些A、B类顾客经常购买的品种,一旦断货,就意味着顾客可能转而购买竞争对手药店的产品了。因次一定要掌握一些常见药品的周销量或者月销量,保证不断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