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劳动实践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实践技能

第1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研究生会;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着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002年2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2002]19号)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于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融合成为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就是民生之本,要加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成为高等院校新的教育着力点。

研究生是通过参加科研和从事学术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类人群,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应紧密把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加强研究生会培养体制建设,提高研究生会骨干素质,强化研究生会就业服务指导职能等三个方面,探索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途径。

一、打牢组织基础,完善研究生会内部培养体制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平台。研究生会能够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同时研究生会的工作经历也会对研究生产生重要影响。以青岛大学研究生会为例,研究生会成为学生组织的重要力量,共设有主席团、秘书处、学术中心等14个部门。部门分工明确,职能清晰。加强研究生会内部成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完善内部人员培养体制是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生会各部门并非凭空而设,而是根据研究生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和提高研究生会为广大研究生服务能力而设立。比如主席团着重培养的是研究生的领导能力,秘书处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协调能力,调研中心、学术中心着重培养的是调研能力和研究能力,文艺部、宣传部、创新中心着重培养的是创新能力和组织、编排能力,而实践部、外联部则是着重培养实践能力。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部门,部门通过组织活动为研究生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2.有效确立制度进行规范。研究生会内部有严格的人员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这些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企业的用人制度类似,这使研究生能够很早就能接触一些社会、企业的信息。研究生会的各岗位都实行竞聘制,优胜劣汰,这体现了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研究生会的成员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制度是保证研究生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同时引导研究生会成员树立了遵守制度、章程的观念,这对于今后研究生的择业具有重要作用。

3.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对于研究生会成员的新观念、新想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研究生会都会予以支持。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鼓励成员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为研究生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研究生会从来不会因为成员想法片面和不成熟而否定他的工作能力,相反,会帮助他完善不足,促进更好的发展。

4.协同创新,注重合作。研究生会的各项活动并不是由一个部门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完成。这就培养了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迎新晚会为例,由文艺部主导,但是宣传部、秘书处、外联部、实践部都要做好相关工作的配合。这个过程是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的过程,是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这有利于成员的发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能力和素质也是企业选拔员工所关注的。通过研究生会储备人才,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而事实证明,在研究生会任职锻炼过的研究生就业率高于未参加研究生会工作的研究生。

二、创新活动载体,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研究生同学服务,就业问题关乎研究生同学未来发展,因此研究生会始终把加强就业服务职能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同学提供更好地、更及时地就业服务。

1.加强就业信息搜集整理与。研究生会通过新媒介,如人人网、研究生杂志等多层互动,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和实习信息资源。定期搜集企业招聘信息和一些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并及时在研究生会的网页上,使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

2.积极开展提高就业技能和实践水平的活动。通过让更多地研究生参加活动,来提高就业技能,积累就业经验。培养就业素质是研究生会加强就业服务职能的重点。青岛大学研究生会主要通过协助举办和自主创办两种形式加强就业活动组织。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是研究生会每年组织的重点活动之一,虽然是协助做好报名参赛工作,但是研究生会都会借此机会进行就业知识的宣讲和普及。另外,研究生会还会和一些企业联系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就业技巧方面的知识。

3.注重引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会更多地是以活动和文本宣传两种形式配合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将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消息的方式给广大同学,另一方面联系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在研究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研究生会借力于这部分学生,对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就业观点等方面进行指导。

三、有效发挥研究生会的引导作用,推动研究生就业工作和谐发展

研究生会是实现研究生与研究生职能部门沟通、交流的桥梁。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以研究生会为点,实现研究生全面就业工作的开展。研究生会实行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引导的方式,推动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发展。

1.从效果和宣传上形成引导的强大合力。研究生会组织举办各项和就业相关的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来直接影响广大研究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为他们的就业积累一定的经验。研究生会在开展好相关活动的同时,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和有效信息的宣传,这是一种间接引导的方式。比如研究生会成员将一些比赛的见闻,或者一些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带回到宿舍、班级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也是开展就业思想指导服务的有效途径。另外,通过成果展和奖励,引导并鼓励其他研究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有利于后期相关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加强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2.从方法和途径中寻求大的突破。研究生会是研究生生活、学习的舞台,由于它和研究生的联系密切,因此以研究生会为平台,以研究生为窗口,推动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更直接,且见效更快。当然,任何问题都不能一成不变地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找到适合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

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打牢组织基础,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创新活动载体,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地就业、实习机会。通过对研究生全面教育和培养,促进研究生自我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海英.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袁传立.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就业服务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9.

[3]刘治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2,(6).

第2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关键词:勤工俭学课程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把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让学生到劳动场所、实践基地去开展勤工俭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方式,而设置勤工俭学课程内容是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主要方面。本文就对勤工俭学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探析。

一、开设日常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一些家长只要提高孩子的应试成绩,而学生的动手实践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我省有开展勤工俭学的优良传统,农村大部分学校建有劳动实践基地,可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适度参与劳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安排劳动强度不同的简单劳动,在生产粮食中使其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普通劳动的内容很多,如挖土、锄草、播种、施肥、杀虫、摘果子等。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促使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提高学生们的劳动能力,也能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习惯,更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一部分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很突出,找到了自信,使其体会到应试教育之外的乐趣。教育学生形成愿意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自发地去劳动了,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人人过着有劳而获的和谐生活。

二、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一些学生离开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后就不知道怎么过日子,开设与提高生存能力相关的课程非常必要。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播种、育苗、养育动物(如猪羊),让孩子们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当果蔬成熟时让学生们去采摘,体会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适当安排学生干些切菜、炒菜、煮饭的活,使其掌握基本厨艺。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挫折,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很多人承受不起打击而灰心丧气,开设提高情商的课程,教会孩子们正确面对得失,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性,这样才能担当重任。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安全意识和防突发事故能力。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预防火灾;教会学生用电常识,预防触电事故;教会学生渡河常识,提高防溺水能力;教会学生防地震等自然灾害常识,提高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只有提高了生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学生们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劳动技术和技能,可以受用终生。劳动技能包括一般劳动技能和专门劳动技能。一般劳动技能是劳动者从事一般工作的能力,是劳动技能的基础;专门劳动技能是劳动者的独特能力,是创造财富的核心能力。劳动技能本质上是人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体力能力是其他能力要素形成与发挥的基础,智力能力是劳动技能的核心,心理能力即人的心理特征,对其他技能的形成与发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当地的农、工、林、牧、渔等的生产劳动,提高“种、养、加”的劳动技能,这些基本技能是提供社会产品的重要因素。除了学习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习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高新技术将来才能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农村孩子的简单生产劳动能力较强,而一些现代技术懂得比较少,如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科技农业,等等。可结合信息技术课,学校生物园和劳动基地,通过学习一些生活、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使学生逐步提高对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如让学生参与打字,板栗嫁接,手工制作绿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并形成主动学习技术的意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高新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设劳动实验课程,树立科学探索精神

劳动技术课中开设劳动实验项目,经过动手动脑后,让学生明白一些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探索创新意识,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种养加”的劳动中,有很多项目可做实验。有一个学校种了两亩辣椒地,有一亩正常种植,为学生提供绿色环保的辣椒。另一亩地分组分区域让学生们种辣椒。经过劳动实验、统计分析,学生们明白施加数量不同的氮磷钾肥和有机肥料可以种出酸甜苦辣味道不同的辣椒。有个学校开设了陶艺课程,同学们在陶瓷制作中增加了乐趣,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只有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探索精神,在学习劳动中解答“怎么做”“为什么”,才能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培智学校的劳动课教学十分重要,它不仅能使智障学生尤其是中轻度智障学生学会劳动,并在劳动中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从而训练和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怎样在劳动课教学中培养中轻度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呢?

一、以激发兴趣、培养劳动习惯为切入点

大多数人对智障儿童有一种偏见:智商低,做什么都不行。外人这样说,家长也这样想,因此,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甚至做什么事都不让孩子伸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做的事也不愿做,懒得做,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不利于生活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教育是不可少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的一种过程。离开了思想教育,就谈不上劳动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让他们接受劳动锻炼,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冬天学生进到教室后,由于室内温度高,都会把棉衣脱掉,利用这一契机,教学《叠衣服》,在他们初步掌握了叠棉衣的方法后,再在同学间开展叠衣服比赛,看谁叠的快、叠的整齐,让他们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懂得为什么脱掉的棉衣不乱放,而要叠好放到指定的位置道理,即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尽可能的利用一些适合学生操作完成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有效方法。

二、以劳动为手段,培养能力为目的

劳动课教学,不是能通过语言的表述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也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而是通过劳动过程,使学生得到锻炼,矫正和补偿智障学生的身体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劳动中学会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使自己终身受益。所以,劳动是培养适应生活能力的手段。在劳动课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如《缝鞋垫》一课的教学,教学效果看的不是学生是否完成了缝制任务,而是看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是不是正确的运用“回针法”,看对“回针法”这一技能掌握的怎样,并根据情况予以纠正、指导。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缝鞋垫,让学生学会手工缝纫中的“回针法”,为自我服务培养能力。中轻度智障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不能把所有学生放在一个起跑线上,要求不能一致。如“缝沙包”,手脚配合协调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缝纫机的使用”,用缝纫机缝制完成,手脚配合不协调(脑瘫)的学生,可以用手针缝来完成,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技能,但无论是那种技能,都有助于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以条件支持为依托,实践活动为载体

实践性强,教育性强是劳动课的两大特点。劳动实践是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又寓劳动实践之中。没有实践的的劳动无所谓劳动,而一切能力又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生活适应能力也不例外。若要在劳动课教学中培养中轻度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就要把劳动课教学变成实践活动,让课堂变为生活。

我校现在使用的是《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劳动课教材和自编、改变的校本教材,其内容包含了生活能力的方方面面,如沟通与交往能力、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服务能力、家务劳动能力、烹饪技术、种植、职业技术等。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劳动课教学就不能像语文课和思品课教学那样,单纯地让学生去理解、记忆、判断,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手,动脑活跃学生思维,动手培养劳动技能,把动脑动手置实践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如中年级学生学习《整理床铺》,把学生带到学生宿舍,用实物做教具,学会怎样叠被,怎样拉平床单;学习《洗碗》,转移学习时间和地点,安排学生中午到学校食堂帮着洗碗;尤其是烹饪方面的知识,更不能只在课堂上讲授而脱离实践,要让学生真正做回“大厨”,在学校劳动活动室,教师和学生分别用真材实料的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体验,掌握技能,培养能力。

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4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师劳动价值论发展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高职教育领域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表现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由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表明非物质生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所占的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比例。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使非物质生产劳动成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主体。非物质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只要它被创造出了使用价值,投入社会的活劳动就会形成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可以包括精神生产劳动、商业服务劳动和社会公务劳动。我国公办高职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应属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社会公务劳动,高职教师的活劳动主要凝结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虽然这种教育服务本身并没有直接体现商品经济关系,但同样向社会提供了有用的劳动,也创造了价值。它具体表现为高职教师通过吸收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创新高职教育模式能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发展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非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范围在扩大,而且让我们更深入地发现了活劳动对象的价值传递和新价值创造。高职教师作为活劳动的主体将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传递了价值,但这种传递的价值能否被学生充分吸收并在未来通过真正的岗位劳动计入企业产品之中关键取决于高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教育要重视劳动价值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让高职教师更好地理解高职教育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国家层面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掌握了一定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复合型人才,简称“三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种认识,当代高职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高职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培养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三型”人才。高职教育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就是凝结在高职教育服务中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高职教育劳动不同于一般教育劳动创造价值的特点在于:第一,强调教师对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对企I需要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充分认知;第二,高职教师的教育劳动是要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现阶段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转型要求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工匠型人才。

(二)培养高职学生认知企业高技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技术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创新生产工艺,这就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院校要抓住契机加快培养适应经济转型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打造专业技能特色品牌,走出发展新路。高职教师在本职岗位上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学优势和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认知高技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就是凝结在企业产品中的专业技能本领。

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课时除了要讲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适当增加对专业知识应用技巧和方法发现的指导,在专业技能实训时更应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尝试在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以后能否简化和创新实践环节,为以后在企业发挥技能本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企业以产品为中心,高职学生将来主要是进入企业,在企业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结合岗位实际经验为企业产品的制造融入技能与技艺,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三、透过劳动价值论结合本职岗位谈高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面向市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招生、培养和推荐就业。招生工作必须紧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更加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市场对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大大增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调整原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联系,可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环境设立校企合作中心,孵化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对于校企合作比较充分的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建优秀师资团队,通过技能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和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在学生择业过程中,学校要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更多地联系专业对口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从本人所在学校的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来看,我校学生的职业意识还普遍相对淡薄,职业素养还不够高。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求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高职入学到毕业须逐步完成自己职业目标、职业愿景和职业定位的设计,将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参照;二是加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意识教育,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专业知识点的讲授更好地结合企业工作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积极融入企业角色,形成较强的职业意识。三是增加学生参加岗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要求和工作绩效考核标准,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真正体会到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必备的职业素养。

第5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关键词 操作技能 自主实验 实践训练 开放式训练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技能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劳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层次的、从事某项具体事务性或技术性专业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基本目标。

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养两个部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类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操作技能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下面就电子类专业的操作技能培养进行讨论:

一、处理好操作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关系

由培养目标所决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操作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必不可少的能力,是就业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操作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不正确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否则,将难以胜任高技术、智力含量高的职业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这种新型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例如:《模拟电子技术》可突出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而传统的一整套从晶体管到各种放大器的分析和计算可以从简;《数字电子技术》要突出读懂真值表、特性表、功能表,从而会使用各种集成数字电路芯片。

二、电子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多种模式

把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职业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及其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习并掌握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获得专业特长的基本途径。实践性教学是职业学校的基本教学形式之一。

电子类专业的特点,其操作技能既包含手工劳动,又要求掌握现代化技术。技能训练所需的设备条件,相对于机械类专业较为简单。应可开设以下实践性课程:

(一)验证性实验。这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做法,旨在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通过它可以学会电子实验的基本做法,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用法,这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高职教育,仅依靠它培养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二)动手型实践训练课。这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没有的,也是普高毕业生的薄弱环节。通过该课程的训练,使高职学校的技能教育和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相衔接。

(三)实际操作型的自主实验和综合实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完以后,经常安排课程设计课。例如:《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设计一台╳╳瓦的扩音机。这是一个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课题,其答卷是几十页的设计报告,包含一系列的设计计算,许多学生的计算结果也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往往与实际产品相距甚远。改革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课,自主实验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把实物做出来。设计的难度不要求太高,装配、调试等过程锻炼了操作技能。综合实验更打破了单课程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应用能力。

(四)生产劳动型的训练和职业资格考证。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生产劳动型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校也可以建立生产工场,开发自己的产品,安排经常的生产劳动。教学计划可安排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证,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五)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进入教学领域,能突破原有教学手段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难点,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操作技能培养的教学,打破了课堂与实验室的界限,将讲课、演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操作技能培养中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是电子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虚拟实验的训练,使用虚拟仪器,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掌握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必不可少的。

三、加强操作技能培养的软硬件建设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组建“一体化”教室。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可建设一批集讲课、实验、实习、科研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室。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室里形象、生动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讲、练、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于知识的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6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中原油田教育培训中心史宗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大纲》(试用)指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身服务劳动 、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 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把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 习惯作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足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习惯问题的重视。众所周知,习惯是在长时间里 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对于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曾指出:“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叶圣陶序跋集》第307页)魏书生认 为,“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就像冲破种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论人生 》第24页)。英国教育家洛克则把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他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 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幸福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教育漫话》第32页)因而,我们必 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 就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首先是“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肯定应该是一个 劳动者,不进行劳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可思议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 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教育应当培养对 劳动的习惯和爱好,他应当使人能在生活中为自己找到劳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所以,我们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 奠基作用。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如果形成了不良习惯,要想改过来则谈何容易,会 让人一辈子吃亏。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可谓是用蜜水泡大的,家庭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不 断提高,反而易使他们的劳动意识变得淡薄。石油,这个本来靠艰苦创业起家的行业也未能例外。特别是现在 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倍受宠爱,简直爬上了“贵族 ”地位。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 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把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列为教学目的之 一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然而对于其形成却并非易事。根据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及教材对教学 内容的安排,从经一事长一智的角度考虑,通过小学一节节的劳动课教学,是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 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的,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却 不然,它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有计划的艰苦严格的历练,而无法通过一、两节劳动课,几次活动或一时一事如 愿以偿。所以,我们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要以知难而进的精神,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当做一项重要 的课题下苦功夫抓好。

一、全面理解大纲教学目的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必须达到的教学目的包括多项,其中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的 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学生一旦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 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了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就会更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而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 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对大纲教学目的中规定的各项内容,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不可把 它们彼此割裂开来。但是小学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 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并不等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落实教学目的中使小学生初步学会一 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时,决不可以偏概全,就轻避重,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流于形式。

二、系统把握、使用教材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 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我们中原油田所用的小学劳动课本是由河南省教委 教研室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编写的。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 劳动等内容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了各册课本中,把课本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分别 构成了上述四项内容的教育和实践的序列。因而,按此教材教学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的。问题在 于小学劳动课教学一般是一学期使用一册课本,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孤零零地教好一册册 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那么,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链条。因此,教师在使用小 学劳动教材时,要注意瞻前顾后,系统地整体地驾驭教材,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训练序列优势,使小学生良好劳 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渐近性。

三、认真搞好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成之于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 练和积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 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 ”因此,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重视搞好劳动实践。小学劳动课教师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注 意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劳动实 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 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要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艺术,克服种种困 难,为进行劳动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必须坚决杜绝像进行语文教学那样只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的现象,切实 组织指导小学生搞好劳动实践。

四、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 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课外 相结合。要在课外组织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 学小实验等。”应注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村参 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操作技术”。总之,通过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 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与其他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调查活动等结合起来,收到 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劳动课考核办法

劳动课考核是把握劳动课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 作用。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劳动课要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 学生的劳动态度、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劳动成果的质量等方面。劳动表现应写进操作评语,劳 动课成绩应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办法对考核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及热爱 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诸内容应该说是可行的,但是,却难以把握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因此 ,为了全面落实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探索考核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办 法。例如关于小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习惯,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铺床 、叠被等,这些内容在本年级段当然应该考核。对于小学中年级,大纲规定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洗餐具、茶 具等。在中年级劳动考核中,除了对洗餐具、茶具等进行考核外,对低年级学过的铺床、叠被等也仍应予以考 核,以防止出现小学生学一样做一样,做过了就拉倒,到头来只做最后学的那一样的被动局面,从而促使小学 生把有关的家务劳动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考核人而言,可以因内容 不同而异。如考核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就应该向学生家长负责。届时劳动课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家务劳 动考核表交学生家长填写,表中宜列上学生所学过的全部家务劳动内容,如铺床、叠被等,每项内容下再分几 种情况,如依次分为“经常”、“比较经常”、“偶尔”、“无”等几类,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家务劳动表现在 表中打“√”。这样,劳动课教师就可以大致了解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当前有些小学生在学校劳动表 现很积极,如扫地、拖地等不怕脏、不怕累,虽然是同样的活而在家里却视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自己绝对不肯干。因此,让家庭甚至社会参与一定的劳动课内容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第7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实训教学 改革探讨

实训教学就是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实际,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动脑不断地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是一大特色教育。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将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开展素质教育的状况,既关系到社会一线的生产经营状况,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开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担负起来的重要职责。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基础,是才的前提条件。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凭职业资格证上岗是就业的必然之路。创造条件,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和技能水平等级证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突出实训环节,加大实训课程的教学比重,把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为本。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实施“多证制”教育和“订单教育”。“多证制”教育,使学生除获得学历毕业证书外,还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证。高职院校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考核鉴定,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工程。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具有直接意义。

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而且具有改造人类思维、优化主体的客观教育功能。生产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越来越多成为大学生了解生产实践、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摇篮和舞台。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起点,也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实习和就业的窗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根据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以职业资格框架构建专业教学模式,把“职业标准”融合到“课程标准”中去,把职业资格培训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求专业教学内容覆盖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以及训练程序,按照生产实训教学是职业技术培训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最好方式。学生对生产实训的兴趣,只有通过积极地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人的生产技能是从劳动中获得的,训练是学生获得生产技能的手段。把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启发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对所学操作,不仅会做,而且要懂的道理,善于总结经验,探索改进操作的方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适应各种生产和工作的能力。

第8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劳动技术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劳动实践对所学技术进行体验,感悟和运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在于学生是否创造了什么。关键使他们学会怎样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劳动技术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开设劳动技术课,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对中小学生将来继续升学或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 结合劳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原则,做到“四尽量”

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是劳动技术课的重要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是劳技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有关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获得。如在学习《缝制水碗套》一课中,结合缝制水碗套使学生获得攻针针法这一技能,经过熟练掌握后,诱导学生缝制其它物品的欲望。通过劳动实践对所学技术进行体验,感悟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知识学得更牢固,更完善。我们应通过劳动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计划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劳动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做到“四尽量”:

1. 尽量让学生自学

自学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所谓自学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能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是创新的基础,而自主性、能动性则是创新的特质和动力。如:在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刷运动鞋》一课时,我提前让学生在家预习、实践,然后课上分组讨论:你是怎样刷运动鞋的?再让各组总结刷运动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教师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掌握了刷运动鞋方法。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自学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2. 尽量让学生提问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思考,很难想象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地问题,如果学生能主动大胆地提出一个有价值地问题,那么他就具有了一定地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环境。凡是学生能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包办代替,对于学生回答不完全正确的,也不要急于纠正,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精神。

3. 尽量让学生动手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顺天性而用之,则必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劳动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的机会,在讲授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模仿开始,逐步过度到独立地完成某项活动。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既学到某项劳动技能,又培养了兴趣,同时发展了观察、思维、想象和创新的能力。如:在学习《扎风筝》一课时,我用简短的语言讲解了扎风筝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扎风筝,画图案、图颜色,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操作、想象、创新。最后,在全班搞一个放风筝比赛。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课上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也巩固了所学知识。此外,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4. 尽量让学生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仅是一个终结点,而探究结论、揭示结论的过程则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线”、“面”、“体”。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学到许多有意的“副产品”,而这些“副产品”的价值总和很可能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若干倍。如果教师匆忙地揭示结论,必然会损害学生这种包括思维的创造性、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成功和失败的内心体验在内的多方面的获得。

二、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1. 内容生动有趣 形式灵活多样。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劳动课是以小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技术性、思想性、创造性、基础性、适应性、安全性为主要原则的课程,容易使学生体验到活动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但少年儿童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在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容易被奇异的现象和新颖的事物所吸引,一时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时的兴趣带有直观性、暂时性,往往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要使学生的兴趣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调动其积极情绪,引导学生的兴趣走向稳定。对此,劳动课应努力做到内容新、花样新,使学生常学常新。如:以公益劳动《帮助残疾人、军烈属》为例,可让学生举行小型讨论,确定项目方法,然后到社会去实践等等。只有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发展。

2. 注意实际操作 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是认知意识能动性的反映,是学生积极性的稳固的动力。意志不坚定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在四年级劳动课上《学和面擀面皮儿》一课时,我采用了先实践,再讲解的程序。在整个自主学习和操作实践中,学生始终兴致勃勃,紧张有序。在操作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所和的面不是软就是硬,面皮不是形状怪异就是薄厚不均。我没有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而是先鼓励他们,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反复实践,找出问题的所在,并进行改正。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进步,消除了急躁的心理。因此,我们应借助初步的成功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培养学生形成内在的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转贴于

3. 鼓励学困生 增强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之一。在劳动中,我们应时时鼓励他们,使他们克服自卑感,焕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自信心的工作,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中,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学生平时不敢举手发言,不敢上台表演,依赖性很强,显得自卑。在劳动课上,我们应该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制作布贴画”活动中,我发现一个同学坐着发呆。忙问道:“你为什么不做呢?”他结结巴巴地说:“我不知道做什么?”我忙说:“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完了,你愿意送给我吗?”他点点头,笑着贴起来了。在最后的成果展评中,他的作品和其他同学一样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4.建立和谐的关系 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在参与学生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全身心都融进活动中,与学生同思、同做、同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如学习《学和面擀面皮儿》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和面、擀面皮儿,互相讨论怎样把面和好、把面皮儿擀好。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使他们愉悦、激情、睿智、励志,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新课导入要有趣

劳动过程中,应以趣字当头,不断加以点拨,逐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上《制作布贴画》一课时,我拿出许多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布贴画供学生观赏,如洋娃娃、自然风景、小动物等。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动手画出不同的图案,做成布贴画。比一比,谁的布贴画最美。许多同学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借鉴和启发,很快做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布贴画,从颜色的搭配和图案的构成,无不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劳动课中,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求知欲、好奇心。通过幻灯、图片、演示等直观教学,使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制作的每一步过程。如《马铃薯刻印》一课,在黑板上把“印文——雕刻——拓印”这三个步骤演示清楚,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感到趣味很浓,人人跃跃欲试,效果明显。

2.联系比较 以旧引新

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创造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手缝针法》时,在学生学会穿针引线的基础上,引出如何进行手缝,知道什么是攻针,并学会攻针针法。

3.辅导操作 掌握技能

实践操作是劳动课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的重要环节,是充分体现劳动课实践性的关键步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过去已有的经验进行构思,形成新的知识能力系统。如在《马铃薯刻印》一课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

(1)当学生刻印成功时,启发学生创造图案复杂、造型新颖的作品。

(2)当学生刻印失败时,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并再次讲解,帮助学生重建信心。

(3)当学生在探索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创作意图并适当提出建议。

通过亲切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了劳动技能,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展评欣赏 延伸创新

第9篇:劳动实践技能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前提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兴趣可以产生动机,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课堂,使课堂学习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学习家政的兴趣,上课就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就能认真地观察教师的每一次示范;学生有了学习家政的兴趣,就能够不怕辛苦,勤勤恳恳地做好家政中的每一件事。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智障学生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理解能力差,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便能吸引这些智障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我在上家政课教学生下面条时,我会先提出问题,问学生 :“你们吃过的面条里都放了一些什么,都叫什么面?同学们就会说牛肉面、肉丝面、炸酱面等”,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利用直观的课件激发学习兴趣。智障学生对视频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因此,将多媒体引入家政课堂教学中。家政教学中通过使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能有效调动智障学生学习家政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生学包饺子时,先让学生看包饺子的几种方法的视频,能帮助学生抓住事物本质,掌握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接着教师演示,这种特定的情境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操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动态教学与静态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生活技能。

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习兴趣。在家政课教学生做面点时,我主要结合教材特点,把握好教学时机,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课堂,使课堂学习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学生学煎饼之前,先问学生:“喜不喜欢吃煎饼,喜欢吃哪种馅的煎饼。智障学生一听到吃,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越高,学习的兴趣越浓。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基础

在家政课中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家政教学是以生活为导向,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一步一步加深难度。在此过程中适时地多给予学生鼓励,每个孩子都喜欢别人称赞他,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他们甚至更喜欢听到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信心。

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智障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例如:在让学生操作洗碗时,我会拿着洗好的碗说:“某某同学洗得很干净,也很能干,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相反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笨、什么都不懂做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老师多作肯定性评价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打下一定的基础。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智障学生中有不少是多重障碍的,常伴有自闭症、抽动症等,他们的成长要付出正常学生百倍的艰辛,多挫败感,很少有成功感,家政课因其贴近生活,课堂气氛活跃宽松,能使智障生摆脱紧张压抑的情绪,而且是合作活动,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

三、建立学生的劳动意识,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

大多数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的是:劳动能创造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建立学生的劳动意识,落实劳动实践。

通过劳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劳动教育是智障儿童获得劳动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克服困难锻炼毅力等品质的重要途径。智障儿童智力低下,身体障碍是导致劳动技能缺失的重要原因,而缺乏劳动技能又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我们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劳动,通过劳动意识的培养,才能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端正学生对参加必要劳动的态度,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