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的三观范文

建构主义的三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的三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建构主义的三观范文

关键词: 回归生活 初中体育 教学策略

1.回归生活与回归生活的教学

1.1回归生活与回归生活的教学的概念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体育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们应当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体育学习的桥梁,让体育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回归生活成为教学的重点,回归生活教学就是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让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2回归生活教学的理论基础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成为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改革过程中探讨的热点,其理论基础非常坚实。例如,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说,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生活教育观”,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宵”说,胡塞尔提出的“生活哲学”,等等。回归生活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有意义学习说和建构主义理论。

其中,有意义学习说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学习者自身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观,即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其中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而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2.初中体育教学与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2.1教育教学活动与生活相脱离

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学选用的教材,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及规律,过于强调学科的内在联系及逻辑结构,难、繁、偏、旧,学术味很浓而与学生的生活脱离很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仅仅是摘选某些章节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一些体育知识、会做一些体育动作,而这个教与学的过程是依“认知―应用”的步骤进行的,教师反复地教与学生反复地练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再到练习的循环中进行的。例如,为避免敏感话题,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开展共同学习“学生身心发展”的章节,常常让学生自学或不学。

2.2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个体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个体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主要体现在,教师误解性地开展回归生活的教学,教学活动更重视个体经验、生活经验,而忽视社会经验。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会列举一些学生日常锻炼的动作,很少涉及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的经典动作。

2.3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例如,初中体育教学需要让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引导学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间接经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3.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3.1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坚持六大原则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坚持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体育味”性原则等六项基本原则。

3.2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创设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创设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第一,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第二,开展体育锻炼的综合实践活动。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竞赛。

3.3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开发生活中的基本教学资源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开发生活中的基本教学资源,形成教学资源体系。主要包括家庭生活资源、校园资源、社会资源三个方面的资源。

3.4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形成涵盖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型

形成涵盖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型,具体为:第一,选择典型的案例或问题设置教学导入与教学引导;第二,引入多形式的教学模式;第三,将体育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第四,开展课堂练习的活动,变换教师所讲知识的应用形式。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学生生活经验概念的必要澄清[J].当代教学科学,2012,(8).

[2]潘艳.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和回归[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两社会科学,2004,(9).

第2篇:建构主义的三观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鲁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18

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科学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灵活、开放,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获得知识是他们主动建构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案例分析研究活动,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参与教学者。在选择、确定地理案例时,应当制定合理的计划,便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从学生的视角考虑,以学生的经验和感受为基础,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事实上,很多案例可作为所授知识的承载。以鲁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三第四单元的《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一节教学过程中,主要内容是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长江流域的整治与开发。在这部分内容讲解过程中,可结合必修一、二的内容,引导学生构建长江流域的网络知识结构,形成综合系统,并使本节内容丰富、饱满;可结合必修一中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对河流水文概况、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等进行分析;可结合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该流域沿岸的代表城市交通发展、工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二、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

通过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师生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实施难度也较大,这与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有关。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典型的资源,我们很难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我们应当建立省市、县、校三级资源库,编制教材时应当针对实际情况,构建电子资源库体系,其中包含视频、图片等资料,编制教辅资料,让学生事先预习,全面了解背景知识。学校应当全面推进校本教程开发进程,校本案例的选择应当结合乡土地理,并且结合类似案例优化设计,让学生对案例感觉更加亲切,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三、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案例,并且要使之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实践来看,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三观。比如,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及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上游、中游以及下游的^域自然环境条件,适当补充人文方面的知识。譬如,上游区域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以及著名景点,中游区域的典型城市、知名人物以及发展历史。下游区域知识教学时,可选择一些学生了解的内容,如区域方言、建筑以及饮食文化等,使学生能够从另一视角对该区域进行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时,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可持续发展,并且结合本地情况,列举出学生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使他们能够在真切的感触中树立环保、责任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素养非常有必要。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主要对南水北调进行分析,然后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扮演调入和调出区的居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对上述两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水资源方面情况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环境等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为我们创设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实践情景,将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不同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在课上交锋,生生之间可以获得启发和反馈。从这一层面来讲,该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并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有好的案例是前提,没有好的教学案例,也就没有好的教学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时常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案例,确保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过程合理等,及时反思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付银久.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的运用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2).

第3篇:建构主义的三观范文

学习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唤醒状态,促使学习者一段时间内付诸努力以达成一系列既定的目标[1]。近年研究者在考察学习动机的特点,[2]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3]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4]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5]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及其与其他心理特质的相关[6]等研究中得到许多重要结论。

一问卷的内容及发放统计

问卷内容涉及到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时间以及影响学习的主客观因素等。基于此设计调查问卷,有针对性的对我校区8 个院系18 个专业方向的学风开展问卷调查。本次共发出1200 份调查问卷,回收1180 份,有效率达到98.33%。

从问卷发放和回收的结果看,相对来说是集中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年级上,大四学生较少。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整理

1 学校宏观方面调查

学校宏观方面主要是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校整体学风状况、学风方面规章制度等进行了调查。

从学校宏观方面讲,大部分学生还是关注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建设等一些重要问题。

2 教学方面调查

教学方面主要从教学水平、课堂效果、师生交流和作业情况等进行了调查。

教学方面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以及任课教师的教育功能发挥的并不是很理想。

3 学生管理方面

“知识成才,精神成人”是对现在育人体系的高要求,在学风建设中,学生管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管理方面主要从学生事务工作、综合能力素质拓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89%的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很满意,认为在日常学生事务工作中给予了学生很多的帮助和关心,在课堂考勤和考试教育上都能够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积极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能够指导学生明晰大学规划及职业生涯规划。

4 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自身方面主要从自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课余时间安排、上课情况和考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学生上课是很不积极的。每学期5次以下旷课比例为63%,在10 次以上13%,84.65%的学生认为因其他原因可以旷课。旷课原因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厌学情绪、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老师授课方式、社团兼职忙和沉溺于网络游戏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责任心较强,关心学校,关心自己所学专业,大部分同学表现出积极上进的意愿,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方向。这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具有良好的学习责任感。当然也看到了有部分同学是敷衍应付,缺乏学习兴趣,混时度日。

2 学习动机与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

在学习动机方面功利性和实用性凸显。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为祖国和社会而求知的较少一些。在学习兴趣方面表现得就更不理想了。近年来,通过对学期的成绩分析,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补考、逃课、重修严重和上课积极性不高等不良现象。

3 学习活动容易受到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从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来看,学生的课余时间掌控的不是很理想。受学习动机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影响,很多学生会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学习计划,在访谈中很多学生明确表示没有学习计划,即使有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学生学习策略不是很端正。有时会出现“临时抱佛脚”“一个月原则”“搞好师生关系”等,甚至是考试作弊。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较为普遍的结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动机,目前大学生学习动机普遍不足,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没有显著差异。

究其原因,影响每个同学的具体原因还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应该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的成长不可能和社会隔离,社会环境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宏观环境,从国际视野范围内来考虑,如世界经济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等,受到大学生普遍关注,影响当代大学生。二是中观环境,从国内社会层面来思考,特别是学生所在省市的环境。三是微观小环境,从大学生贴身的社会小环境考虑,主要包括所在学校环境和家庭亲友环境等。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必然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如,在不正之风面前,有的学生以偏概全,以致对社会现实不满,有的学生则借口别人搞不正之风,影响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尽管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但社会现实还是以高考分数为导向,限于分数原因,高考失利以及在选择专业和就业选择等关键问题上家庭环境还左右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导致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不够了解,兴趣不高,积极性不高。

学校环境氛围,一个学术气氛浓厚、治学严谨、政治安定、思想健康活跃的校园环境必然会引导大学生向着认真学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家庭环境氛围,我们的调查也可以显示出来,有一半以上学生持回报家庭的学习动机,说明尽管在大学阶段家庭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是在孩子的成果中,来自家庭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学生,来自家庭的主要是家长的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压力,经常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必须考重点中学,必须考重点大学等,这种压力一旦得到释放,考上大学以后,会失去学习动力导致动机不明。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2 自身因素

与动机最直接的关系是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影响动机的形成与维持。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经典实验,他们对800人进行了30 多年的跟踪研究,研究发现在成功者中成功的因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其中自信心、意志力等人格因素为首要因素。这就说明人格因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7]探讨人格因素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塑造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态度不积极,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低,常常因困难而削弱或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感到迷茫,不了解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应该加强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认识,提高何种能力,培养哪些素质等。

四教育策略

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驱力,可分内生和外生两种。内生动机是个体为寻求挑战和乐趣、满足好奇心而参与活动的倾向,外生动机是个体为活动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奖励、他人认可和评估、完成上级的指示、与他人竞争等)而参与活动的倾向。[8]

(一)改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对策

1 社会层面

改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根本的对策是净化、优化、美化社会环境本身。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力培育和扶植积极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铲除消极腐败因素;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思想意识健康上进,道德风尚文明纯正,社会风清气正。

2 学校层面

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加强以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严谨认真地传授着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广大教职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言传身教,建立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3 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一是增加实践环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任务由低到高难度的实践任务,循序渐进,结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精心设计课内外活动,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习兴趣;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引导学生申报创新项目进行自主创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等。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通过职业生涯课程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成长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大学生活规划大赛,帮助大学生明确在大学四年里的努力方向,以及在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目标的设定激起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保持适度的期望值,排除各种影响学习的诱惑,发现自己,成长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教育策略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未必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只是缺乏动机,经不起困难的考验,不能坚持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这就需要通过教育者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健康人格,发挥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1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高校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把个人看成是社会的一员,在社会中充当一个有意义的个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正确学习动机。从大学生的思想需要入手,强化贡献国家的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培养大学生的大局意识、民族意识。当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就能客观地对人、对事、对自己,就能够建立积极主动的健全人格。

2 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人生方向,坚持自主学习

今天,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已经落到当代大学生的肩上,时代的使命与历史的责任告诉我们学习是实现人生追求的最好方式,当代大学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展的潮流,迎接变革的挑战,树立起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伟大志向,并要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体现人生价值。

3 促进改变学习态度

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所学内容相一致时,态度中的情感成分会因与原有态度的选择倾向一致,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强烈的动机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

4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友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激发进取的力量和信心,发展自我价值感。从而促进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5 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强化大学生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 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的行为结果与期望的结果一致或超过期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反之,个体行为屡次失败,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动机减弱。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正确的选择包括学习目标制定的合理性,适当把握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等,让学生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处理各种不利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五结论

W illiam s,M.和R. L. Burden 的认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为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复杂的,可以说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挥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优势,以及所有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Williams M,burden R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7:120

[2]李音.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浅析[J].决策与信息,2010(7).

[3]马苓,张苗,张俊玲.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与提升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

[4]刘孝群,耿德英.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

[5]王殿春,张月秋.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9(12).

[6]廖红.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