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教学现状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专业(以下统称会计类专业)的奠基课程,也是会计类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这门课程非常重要。但是,鉴于会计学原理属于入门的原理课程,阐述的会计知识较为简单,且偏理论,少实务,缺少趣味性,所以要教好学好这门课程并不容易。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师生重视度不够。由于会计学原理所阐述的内容都是会计类专业以后将要重点阐述的内容,所以很多师生误认为原理课程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讲透,一般都是教师照本宣科,或者从网上任意下载一个课件,课堂上知识点点到为止,而学生由于初次接触会计专业课程,并不了解知识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也是在教师的讲解中一知半解的开始会计的学习。于是,产生的后果就是,老师觉得什么都讲完了,讲到了,教学效果却不明显,学生也觉得什么都学过,但是仔细回想却又什么都不会。
讲课以基本以理论为主。在很多的高校的会计课堂中基本上不出现会计练习题,课堂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各种深奥的会计理论,但是却没有给学生练手的机会,学生在听原理的时候也感觉都能听懂,但是课后自己做练习题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
教师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原理剖析不深刻。在学生时代和在教师生涯中,我都听过不少老师讲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但是有不少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对有些难以理解需要给学生做详细解释的知识点一语带过,或者干脆不提及,甚至自己都没有完全理解透,以至于学生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解。如会计中很类似的两个概念“收入”和“利得”什么关系,有哪些明显的区别,以及各自对应什么会计科目,这些问题如果不懂,不详细举例解释,学生在后续某个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利益流入是否应该确认收入的问题上就难免犯错。
二、 教学建议
作为一个会计学专业毕业不久的学生以及一个教学年龄不短的会计学老师,笔者同时站在这两个身份的角度,找到了一些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并经过实践证明切实可行。
第一堂课教学法。对于初学会计的会计类专业学生而言,对专业老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对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我认为第一堂课主首先要给学生留一个好的印象,既要让学生觉得老师亲切可接近,更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完全有能力可以让他们学好该门课程,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介绍自己的经历和资质,如自己的会计学习生涯或者工作生涯、自己考取的会计资质等,这样从形式上让学生开始信任甚至敬仰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选取第一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又能被自己用生动的平实的语言或例子讲解透彻的知识点,讲课速度可以放慢,但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彻底的听懂并保持兴趣,让学生觉得会计并不难,并且任课老师完全具备把他们教好的实力。第一堂课的成功将会为以后师生的教与学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
引导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并不需要不停的将各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因为被灌输的知识永远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理解的才会深深的印在脑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各种引导的方法,如实务引导、案例引导、已学知识引导等,让学生在引导中思考,得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只有学生自己说出来的答案才是思考后的成果,才会被彻底的理解并记住。如,为什么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又叫剩余权益,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的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在赚钱后会先分红还是先还债呢?学生一定会回答说要先还债,教师可以接着引导“为什么要先还债啊?”是因为债是借的,有借必须有还,而分红是给自己人分的,可以放在后面,所以这说明对债权人的负债必须优先于所有者的权益,从而所有者权益叫剩余权益,这样学生便能理解。这种引导不仅可以在课堂中随机采用例子,也可以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将需要引导的提问写入课件中,以免出现课堂不连贯的情况。
精心做课件法。作为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老师讲课的课件和教材不相符,这种时候学生往往手忙脚乱,找不到教师所知识点的教材对应之处,尤其是一些教材没有,课件有的知识点,需要做笔记,却找不到地方,这时学生的很多时间都花在找对应知识点上了。作为会计学原理的任课老师,让初学者手忙脚乱的课堂一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做课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课件与教材的同步性,可以借鉴网络上一些较好的案例或者习题,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但是一定要以教材知识点为主,并留予学生做笔记及划记的时间,并且在课件制作中,一定要讲练结合,在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后,都需要有练习题,练习题的题型也应该多样化,主客观题结合。
知识点讲解多样化。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可以一般的讲解,但是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需要多样化的讲解方法,常用的有举例法,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如前面所举的“收入”和“利得”的关系,可以通过举例“豆浆店主要卖豆浆,所以卖豆浆所得的经济利益是该店的收入,但是该店如果卖了豆浆机,同样有经济利益,却不是收入而是利得,因为该业务并不会经常发生,是属于非日常业务”;通识与专业结合法,比如关于会计中两个与时间有关的假设“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很多同学分不清楚,但是只要用两个数学图形便一目了然:“持续经营”就好比一条射线,企业在某个时点成立,然后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而“会计分期”就好比将这条持续经营的射线划分成为等距离的线段;又如会计里另一个难点――坏账准备的备抵法,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账务处理一定有两笔账,先是“备”,再是“抵”。“备”也即计提坏账准备的过程,原来计提少了就补提,计提多了就冲回;“抵”是指准备好了,在发生坏账时候冲销减值准备。这样一来便有规可循,做账也会简单很多。总之,在教学中有很多可以适时应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在于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教法。
一、会计学课程的定位
会计学课程是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背景下,学生在学完各专业基础课程后,在海外学习中将确定其专业方向,而这个方向未必是会计学。因此,研究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上多数非会计专业人士而言,会计工作无非是记账、报账,麻烦又琐碎。如果学生认定未来的职业生涯不在会计或审计领域,往往会忽视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从教师来看,教师对作为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也缺乏深入的研究,一般采用与传统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同或类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专注于如何生成会计信息,而不是如何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失去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机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向往是研究该课程定位的出发点。
目前,会计教育已经细分为两大规模市场———职业化的会计市场与非职业化的会计市场。前者强调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架构会计教育体系,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正是基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而后者强调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视角架构会计教育体系。欧美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造就了大批相对成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应也产生了更为普及的会计教育事业,会计与理财课程在中学阶段已被列入选修课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规模日益扩大,同样也意味着会计知识的需求者已经从专业人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非专业人士。传统以会计信息提供者为导向的会计教育系统,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更加注重对会计数据的加工原理和过程的阐述。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往往遵循“记账方法-会计循环-各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报表”这一路径。然而复杂而抽象的会计核算过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如何合理和正确地分析并使用会计信息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如何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评估企业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投资决策、优化投资结构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应定位于,教授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财务报告应是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育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通过与资本市场实际案例相结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而这也是多数西方会计学教材编撰的起点。
二、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我国的教育体系比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知识教育,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的方式,不太重视学生的参与作用。比较而言,国外的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如何撰写报告、如何当众演讲、如何与人沟通等基本职业素质,因而表现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有基本的商务沟通课程外,还将沟通的形式与技巧贯穿各门课程的始终;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主动学习知识,同时锻炼相应的技能。
以加拿大ConcordiaUniversity的会计学教学为例。学生在满足基本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课,并且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每门课程会给一定的试听时间,学生在试听后决定其去留。在开课前学生信息包括照片等已被送达授课教师,由于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因此每个课程建有自己的电子交流平台。各门课程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本,教学大纲(CourseOutline)在整个教学工作占有重要作用。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就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学大纲,大纲中列出了课程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列出需阅读的参考书目,以备学生课后阅读。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课堂讲授(Lecture)大约只占30%的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和研讨(Seminar)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会根据教学主题设置相关的研讨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筛选分析,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及观点,并与同学和老师研究讨论。此外还有专门的辅导时间(Tutorial),教师通常每周会安排两次专门的辅导时间,或者由学生和老师预约,老师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遗留问题进行答疑,或者辅导作业和讲评已经完成的作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会计学教学方式与英国类似,在课堂讲授之外,研讨会、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资料丰富,如《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财富》等与实务紧密联系的期刊杂志也是教学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国外的经验,笔者认为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教学中,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突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地位。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应该获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明确某一课程的教学安排,避免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等待状态,便于其主动学习。二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通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研讨、项目研究和课堂演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融通,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步的目的。三是建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顺畅渠道,以便寻求帮助。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过程中急需提高的能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出国交流、进修教师的日渐增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在会计教学中出现和推广,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改变,多数教师都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总体而言,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然欠缺。这固然与我国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然而体制背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过于模式化的教学评估忽视了教学主体的差异性,既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也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教师“教”的乐趣和学生“学”的兴趣,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迫于强大的科研压力,教师分身乏术,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运用常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因此,追求并实践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才能促成教学模式的真正改进。
三、学生评价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国,与知识型教育模式对应,学生评价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的考核只占到极小的一个部分,学生“分数至上”思想普遍,学习目标单一,不追求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技能的提高。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对学生的评价相对更全面,既注重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也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种多环节全过程的评价模式。在加拿大ConcordiaUniversity会计专业,学生成绩评定分数平均分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作业(Assignment)、测验(Quiz)、期中考试(MidtermExam)、课堂演讲(Presentation)、项目研究(Pro-ject)、期末考试(FinalExam)等。以该校财务会计学(FinancialAcc-ounting)和管理会计学(ManagerialAccounting)课程为例,其评分体系如表1:学生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挣得分数。在部分课程中,如果学生在平时已经挣够了“优秀”的成绩,甚至可以不必参加期末考试。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雷同的试卷通常被判定为舞弊而取消成绩,剽窃及舞弊的严重后果被学生广泛认识。在澳大利亚,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共同决定,三者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公允性和准确性。对于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金融分析、财务软件等课程,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则是最终成绩的决定因素,而没有期末考试。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等国也采用类似的学生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多数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20%、80%或30%、70%的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大,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也比较模糊,并且学生通常在学习结束后才能获知其平时成绩,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只追求“期末考试过关”即可,而忽视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自身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因此,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议:一应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在课前就明确其评价标准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为之付出努力;二是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除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商科学生而言,沟通能力(包括书面沟通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应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三是可以学习西方高校的经验,允许平时成绩足够优秀的学生免予参加期末考试,以进一步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个人观点;四是严格处罚舞弊行为。通过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设计学生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海外学习和生活。
一参与型教学法的内容及形式
参与型教学是指老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互动,从而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是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1]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与型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型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型教学法的元素。正规的参与型教学法的特点是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相结合,以学习者和教学内容为中心,鼓励学习者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最终设计出项目的研究或实施方案。每个小讲课后,进行分组活动。分组活动可以采用编故事、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教学者要求制定研究计划或实施方案等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形式,学生小组活动后,对活动结果进行互相评论,并由教学者或专家进行评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适当地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例如教学过程中应包含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即除了讲授该学科已经有定论的内容外,还要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人未能解决的或者教师正在研究中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入一些解题方式和最终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使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探讨新的结论。在课堂讲授中可以穿插辩论、小组讨论、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二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运用参与型教学法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填鸭式教学法只是一味的老师教学生学,在参与式教学法中,可以存在学生教的方式,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章节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例如通过有丰富趣味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性的内容,或通过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参与型学习”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参与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根据章节特点,有些内容可以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并能够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提问、和同学讨论、总结,最终提出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并与老师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模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参与式教学法中,部分教学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既要恰当地表达自己,又要倾听其他组员的想法,同时与小组成员进行协商。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学会分工、合作、协调、互相帮助。学生在主体参与的频繁交往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从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参与型教学法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选用参与型会计学原理教材
教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一本好的教材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的教材会让读者流连忘返,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实施参与型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选用一本适合参与型教学法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参与型教学法特点之一是开放式,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开放式的习题。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中应包含一些前沿性的知识,或未成定论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知识,有部分教材本章习题后有一部分阅读材料,其中包含大量和本章内容相关的管理知识或管理常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实施参与型教学颇有益处。有部分教材章首和章尾都有相关案例,章首案例作为本章的引导案例,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章内容,有趣、发人深省的案例往往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章后的课后习题中,除了客观题还应有案例分析,会计学原理和实际操作结合紧密,以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既拉近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距离,又可加深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为本章学习起到一个巩固提高的作用。另外,在章节内容中可随时穿插小贴士、小阅读资料,让学生感觉阅读教材的过程趣味横生,学习兴趣自然会更加浓厚。
2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参与型教学模式
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既可运用正规的参与型教学法,又可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加入参与型教学法的元素。根据会计学原理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的课程特点,选择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加入参与型教学法的元素模式较合理。参与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是学前引导,也可以是过程引导或学后跟踪[2],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目的进行选择。
在总论部分,主要教学内容为会计的含义、产生、种类等会计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学原理,所以这部分适合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不用预习和复习。
会计循环属于基本理论部分重点内容。会计前提、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均属于约束会计具体工作的大前提,属于会计核算的指导性指标,如果这部分不懂,以后会计学原理的学习会遇到很大困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前引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把握方向和学习的重点、难点。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自学后,必然对部分内容心存疑惑,他们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听到教师的讲解之后,对得到的解答将更加印象深刻,自然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强调重点的作用。
会计要素、等式、科目、账户、复式记账部分属于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这部分是“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的基础,也属于本书的难点,学生需要在课堂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本部分主要是纯理论知识,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较差,所以应主要对学生进行“过程引导”,即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针对这部分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尤为注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参与,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在课后设置一些小问题,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作答,另一组对回答结果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对答和评进行总结和评分,两组答与评的角色可时常对换,并对两组进行得分累计。这样,最终选出胜利的一组并给与奖励。在这样的参与型教学模式中,学生既是答题者又可以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评价,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两组进行竞赛的方式又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增进教学效果。最核心的具体核算部分只是一个充分运用基本方法的过程,在基本方法部分打好基础后,核心部分的教学将非常轻松。
实务中的核算程序部分主要是将之前的理论部分和实际的会计工作相联系,也比较适合使用过程引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会计核算工具,例如学习会计凭证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凭证实物,讲会计账簿时让学生传阅生活中的帐页,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实务教学结束后,应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例如给学生一套基本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进行实际核算,最终编制会计报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由证到账、由账到表的具体核算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对会计学原理的框架可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且能够深入地理解实际的会计工作。
对于会计人员、法规、机构等较易理解的会计知识,完全可以采用学后追踪的方式,即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有不理解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或者教师介绍一些阅读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精心准备,课前引导时需要把讲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思考方向。过程引导时教师需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和疑问进行解答、点拨和启发,运用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并且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学后追踪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追踪,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并帮助学生总结、回顾,加深印象。参与型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学过程有较强的掌控能力,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例如可对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可派遣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可举办参与型教学大赛,激发教师创造力,可鼓励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熟悉会计实务等。
参 考 文 献
一、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要素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主要从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会计专业而言,应以培养掌握高级会计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使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形成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使毕业的学生一进人工作岗位即能很快适应并能进行会计的账务处理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在会计教学时要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要关注其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探讨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以宁渡工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对该校会计学专业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内容侧重于工作以来的感受;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吻合程度。在校进行的实习实验是否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校形成的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等,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方法进行。
(二)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要素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后,又聘请了宁波市不同行业的9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研讨,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素,主要包括6大能力,即:准则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遵循职业道德和养成职业价值观能力。以上6大能力领域又可细分为143项专项技能。其中的能力领域是相关专项技能的任意组合;专项技能是每个学生利用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有效地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能力。专业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仿效、学习、练习反馈等过程掌握各项专项技能,由不会到会到熟练,从而达到自动化式的定型。当然,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大学四年期间,通过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修正、优化、整合,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或基本掌握职业能力框架中的大部分专项技能。从而形成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达到对接社会市场、培养有用人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与内容
就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其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时,应以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前提。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设计,具体可通过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社会实践两种方式进行。
(一)校内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可分为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两个环节。其中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分为平时的课后模拟和综合的实验室模拟。课后模拟是针对课程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单独进行的模块实验。它以会计理论课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为依据,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验,以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充分理解会计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学习中的某些关键点和难点。课后模拟侧重于知识点的巩固,它将实验教学融入到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专业课之中,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的实验室模拟就是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来源于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计算成本、利润和编制会计报表,熟悉会计循环过程和掌握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综合的实验室模拟的重点是识别、审核和整理原始凭证,根据经济业务正确地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明细账和日记账,编制科且汇总表,进行成本核算,设置并登记总分类账,期末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综合的实验室模拟能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模拟实验所使用的经济业务资料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是经过认真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经济业务,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轮换实习内容,达到实践的系统全面性,因此,模拟实验可以说是一种在仿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相对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起到和社会实践相同的教学效果,甚至还能克服社会实践的某些不足。对学生掌握具体会计准则的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模拟实验是组织学生利用会计模拟实习软件系统,在计算机上根据模拟实验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其主要内容有输入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明细账和日记账、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开设并登记总分类账户、编制会计报表。在目前会计信息化普及的背景下,学生应当学会在计算机上从记账凭证输入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处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二)棱外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观摩和在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可通过以下环节实施:感知实践、工商实训、诃研实训、毕业实习等。感知实践和调研实训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单位参观调研,了解其经营管理活动、生产工艺流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内容。通过参观调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鼓励学生善于从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工商实训、毕业实习等是指让学生到实习现场,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操作。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促使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职业判断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利于职业价值观的养成。
以上实践环节内容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与本学期开设的理论课程密切相关,二是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各环节的具体安排如下:第2学期安排2周的感知实践、第3学期安排2周的工商实训,以提高学生认知社会的实践能力;第4学期安排2周的文献检索、第5学期安排2周的调研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第6、7学期安
排4周撰写学年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书面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并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奠定基础:第8学期一般安排4周专业实习、8周毕业实习并提交毕业实习报告,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同时,第8学期还安排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此外,还设计了一些其他实践环节作为对以上实践内容的补充。如:文献检索方法应用;经济大讲堂;ERP模拟训练;职业经理人大赛;财会信息化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组织与实施
为了实验有效进行,有必要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并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加以保障。
(一)制度保障对每个实验环节都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并制订《会计模拟实验室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职责》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践环节,都要填写详细的实验手册,强化实践过程中的计划、管理与控制,以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为此编写了实习指导手册。在内容安排上,涵盖了财务会计、审计及理财等方面最基本的会计相关工作。学生写出的实践总结报告,教师给予细心指导和批改,最后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谈收获、谈改进,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
(二)条件保障加强校内实验室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学校建成了专门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作为会计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本专业的会计电子模拟实验、会计信息化实验、会计手工模拟、ERP模拟训练等。其中的《会计实验》和《会计信息系统》是校内实验的两门主要实验课程,都具有综合性实验的特点,分别在第4、第5学期开设,采用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应用软件不断修订、不断更新,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为了实施以上实践环节,学院和教研室积极拓宽与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的联系。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签定合作协议。目前已与宁波地区近20家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帮助其进行科研攻关,向企业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企业则每年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从而使企业成为学校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场所。
(三)实施组织在每个环节的组织形式上,都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行合作性学习方式。分组操作时,遵循混合编组的原则。既关注每个小组学生的成绩差异、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家庭背景--差异,又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各具特色、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注意组员必须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并分别制定各自的主要职责。每个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是学生,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组织、实施、完成整个实践过程。指导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提供建议、适当的介入与干预、游走与观察、总结评估与反馈等,是指导教师在实践管理中的职责。
合作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完成实践教学规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合作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实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敢于探索、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宽容大度、团结合作、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增强自信与团队观念,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相互合作与沟通。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合作性学习形式的实践环节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实现。
(四)考评机制加强并优化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主要考核动手能力;主动性;熟练程度;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二是实践报告,主要考核文字表达能力;材料组织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等。对第一部分主要是由实践小组的组长和班委会成员对每位同学考核;对于第二部分主要是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考核。考核一般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制。每一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都将测试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方式多样化,一般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个人和小组相结合。考核时间分为平时和实习结束后,并多注重平时的测试,测试不一定是卷面形式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某一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案例分析、也可以是自由讨论的笔录。考核类型与题目不一定要有+标准答案,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余地,注重测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融会贯通的能力。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学生素质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多年来被我国MBA教学大量应用。但在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的还不太充分,特别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更多流于书本案例。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其实践性特征,符合管理会计学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实际上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充式”教学,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上岗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更谈不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拓展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基于此,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发掘了不少好的教学方式,其中情景案例教学法效果特别明显。
二、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第一,改善教学效果。引入案例教学法,使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管理会计案例情景为切入点,让学生自觉进入企业“现场”,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其中的“角色”,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促使他们不得不思考分析案情、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考、实践的过程。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反响强烈。例如,笔者在讲授生产经营决策时运用了本地几家公司的案例(如亏损产品决策、半成品深加工决策、产品定价决策等),请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效果相当好。
第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例如,笔者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时运用了“海尔成本管理”的案例;讲授经营决策时,运用了“索尼爱立信”案例,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以致于有些学生会主动自己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第三,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独特之处在于不是让学生记内容,而是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甚至是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采用的案例都是一些企业在实际中遇到的真真切切的问题,不经过认真、周密的独立思考,是很难分析好。在运用过程中,让同学意识到案例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寻找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较好的方案。而得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或错,依据的只是个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由于案例教学法重视的是分析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求唯一答案,从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第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管理会计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会随之进一步提高。
三、管理会计情景案例教学的实施
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必须注重其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一)选取适宜的案例
案例的实质是特殊的教材,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广泛性。案例最好能涉及更多的行业,以适应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二是适用性。所选案例应使学生容易接受和认同,教师自己也能够把握。三是启发性。教学案例设计的问题应该显而不露,以待学生去挖掘。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四是目标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针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具有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涵盖性。五是时代性。案例应具有历史的经典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六是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最好是真实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管理会计情景案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是关于公司竞争战略的研究。包括公司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如何选择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分配激励等战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影响这些战略,企业应采取那些措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采用哪些手段整合和配合这些战略,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关于公司低成本扩张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国内企业主要以兼并为典范。管理会计视角的兼并将研究重点放在战略性的价值管理方面。如以兼并获得成功的某公司为案例,需要研究该公司的兼并策略。竞标成功的经验、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兼并以后的财务处理和会计实务发展。类似的还有关于公司合并、分立、破产的研究等。三是管理会计某一领域的研究。如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竞争成本管理、竞争价值工程的研究等。四是企业流程再造方面的研究。随着新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管理会计范式将面临新的挑战。根据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研究总结企业价值管理中流程再造的典型案例,对于推动管理会计创新,及有关新方法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准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案例一旦选中,教师就要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管理会计案例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评价型,它用来描述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何时特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另一种案例是决策型,它能使学生把自己当做企业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但更多的案例是把两者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仅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教师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想象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应对。二是学生准备。学生在课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课时的原因,讨论可以在课后分组进行,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在课堂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和指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和环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如果学生之间观点不一致,可予以引导并促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提示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自觉加以修正。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操作,而不拘泥于权威性的评价结论。学生一方面应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让同学们意识到要具备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四)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专业知识点、创新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褒扬与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应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在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案例报告的撰写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应及时归纳、总结,重点是评价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这样,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可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四、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案例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相当一部分老师把案例分析当作一道大的作业题来看待,只布置两道题,然后让学生去完成。或者只让学生自己准备、讨论即可,采用“放羊式”教学。基于此,一些高职院校对待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课程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就只按理论课教学工作量的一半计算。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所付出的工作量比理论课更多,应给这样的工作在计算工作量时乘系数;同时可组织系里进行情景案例教学竞赛活动,评出优秀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引入竞争机制,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案例教学质量。
第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讲授教学,教师对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启发式的,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进行管理会计模拟试验、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撰写小论文等,这是案例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的。
第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自己扮演课堂的主角,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在必要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老师的评论要简短,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继续讨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市场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动,管理会计的内容在不断地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概念得到阐述、解释,可使学生在丰富的案例里面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将对管理会计教学的改革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贺颖奇,陈佳俊.管理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忠,周剑杰,胡静波.管理会计学教学案例[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强调应用性,部分高校仍然沿用“会计电算化”课程名称,重点本科院校则多讲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二者理论深度略有些区别。
(一)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学生学习了较多的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常用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的掌握不足;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操作软件演示企业的财务流程,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照葫芦画瓢”,把教师演示的内容重复操作一遍,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不能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也不能理解财务软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通常由一个学生操作完软件的所有流程,而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视权限设置及分岗操作,软件的操作强调权限分工,体现不相容职责相分离。这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仅仅对软件的操作部分进行演示讲解,而对于会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会计档案的打印与保管往往未予涉及。
(三)教学资料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学软件的单一,以及教材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课时、机房软件等的限制,通常使用一款软件进行演示讲解,高校中大多会选择金蝶KIS、金蝶K/3或者用友U8。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多是基于上述三款软件的操作步骤说明,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软件的操作说明书。随着财务软件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用户需求的提升,市场上出现的常见软件有数十种,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它们的功能以及适用企业的范围。由于传统的课程教育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工作中使用的财务软件不是教学时使用的软件,遇到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四)教师缺乏实践知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管理学、软件技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企业财务软件实施、使用的实践经验。而在高校中,具有以上综合素质的教师非常少,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知识或经验的短板,这种短板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高校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在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学专业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课程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热情不高,认真学习的学生往往得到教师的重视,而那些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通常没有为教师所关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寻找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也不能充分地被开发出来。
在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学的整个过程都鼓励创新。在财务软件概述阶段,学生分组创办虚拟企业,通过调研选择适合企业的财务软件,在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行业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了解企业的财务需求,并对市场上出现的财务软件进行分析,找到符合企业需要的财务软件,并撰写企业应用某款财务软件的可行性分析,进一步提出实施方案。在软件的使用阶段,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行业特征,通过调研和整理资料,整理出企业常见的三十笔经济业务,这时,每组学生的会计业务各不相同,教师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以及在财务软件中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师身份从“教师”转变为“导师”。教师不再根据某一款软件进行灌输式教学,只讲解财务软件的特点、设计原理,引导学生根据感兴趣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在软件的实际应用阶段,教师也不再按照教学资料,将设计好的经济业务录入到财务软件当中,而是讲解实际经济业务是如何在财务软件中实现的,以及不同的经济业务在财务软件中实现的技巧,学生根据调研整理出虚拟企业的常见经济业务,根据业务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录入到自己选定的财务软件中。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教授原理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软件,以及学习软件的处理方法,真正实现了从“教师”向“导师”身份的转变。
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技能目标、团队协调及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教师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原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际练习掌握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其创办自己的虚拟企业,每个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分工协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和沟通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应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了解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了解会计信息化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企业的财务软件,并撰写财务软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根据不同企业的会计业务,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编制适合企业管理需要的各种财务报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任何的任务选择都没有标准答案,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创新的潜能;为得出更加合理的财务分析,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在“讲授――内化吸收――实践”的教学模式下,把整个教学分成概述、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系统、报表系统几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教师讲授,基于某款软件的操作进行内化吸收,学生创办自己的虚拟企业进行实践。下面以概述以及总账系统两个教学单元为例,对“讲授――内化吸收――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在概述教学单元,在讲授阶段,教师只讲授财务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市场上多数财务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技巧;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以及调研收集各个财务软件的对比信息,掌握市场上多数软件的功能特点;在创业实践阶段,学生分组组成自己的创业团队,根据企业特点以及会计流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软件,形成书面的财务软件实施可行性报告。
在总账系统教学单元,在讲授阶段,教师讲授会计信息化如何解决总账系统的准确性和效率性问题、设计的原理以及常见的操作问题;内化吸收阶段,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软件,将教材的案例进行录入,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在创业实践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创办企业的特点,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该行业中常规的三十个会计分录,并通过软件汇总出各种报表,这些分录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师仅对其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判。学生在实际使用软件时肯定会出现一些疑问,教师通常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充分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进行考核,往往针对某一款软件的特定业务进行考核,在这种考核模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不利于锻炼学生在实际中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充分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提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自行找到解决方案。
如表2所示,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再强调特定的软件录入相对固定的业务,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虚拟成立自己的企业,根据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在软件的实施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施方案判断创办企业特点的描述是否恰当,软件选择是否合理,实施方案是否合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阶段,学生模拟企业的运营,根据调查和分析,列出同类型企业常规的三十个分录,并通过软件进行会计处理,教师根据软件操作日志,判断学生日常使用软件是否规范,日常软件操作是否正确;在期末归档时,学生根据会计档案管理规定,打印会计凭证,粘贴原始凭证以及打印相应的会计账簿进行归档,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会计档案,判断会计档案是否符合规定;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在特殊?I务的处理阶段,考核学生是如何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
[摘 要] MBA专业课程教学应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与探究思维,文章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结合学生创新与教学实践要求,提出了“渐进式问题教学法”,并分析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MBA;财务分析;课程;渐进式问题教学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18
[中图分类号] F231.5;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17- 03
1 MBA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在MBA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内容体系中,既包含了传统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分析,还包括了价值分析、经营分析、前景分析等内容。在MBA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许多教师特别强调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
1.1 案例教学法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确实有利于缩短课程知识与实际的差距,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对MBA专业课程教学有诸多帮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案例提出的问题多,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回答得也很热闹,但是学生没有探究问题的时间,事实性的东西太多,理解性的内容极少。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基础内容是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案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受MBA课程教学时间限制,MBA学生所获得的会计基础知识仅称得上“扫盲”而已,无法深入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甚至简单的报表阅读都是在财务会计学科基础概念不清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MBA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不宜盲目地追求案例教学,应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时间自学会计报表基础理论,引导学生从管理当局视角,提出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教学法
1.2.1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情境,在一个问题情境中通过一层层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并且一个问题可能产生出更多不同的问题也具有不同的答案,从而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尽相同,因此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问题教学法打破了按教科书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教科书基本理论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在问题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具体的问题的产生,问题教学法实施也是个问题不断产生与解决完善,让学生逐渐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MBA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具有理论性、专题性、多维性、实践性等特点,使得该课程适宜采用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问题型教学模式,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多维性、实践性特点,可从确定的历史数据出发,理解理论框架形成的逻辑;然后提出问题,再把握现实分析与决策需考虑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针对专题性、理论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本专题所研究的问题, 引入“问题教学法”,引起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去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
1.2.2 “问题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多数MBA学生并没有会计学科的学习背景,许多学生可能要越过会计学基础知识学习,直接进入财务会计报告阅读和财务报表分析这个专业水准比较高的教学层次,势必出现高水准的教学要求与学生低起点专业基础的矛盾。因此,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利用已有的学习背景、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解决案例问题或教师所设计的情境问题。
在传统的问题教学法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MBA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情境是教师替他们虚拟出来的,并非是学生的需求。问题教学中最关键的事项就是问题情境的提出,而提出“问题情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不一定适合MBA学生。若问题未能适应学生需求,讨论就可能成为“漫谈”。因此,传统的问题教学法把“灌课本知识”变成了“灌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问题教学法在MBA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可以适用,但不能较好地解决MBA学生专业基础差和教学中满堂“灌问题”。为解决这个矛盾,教师生产“问题”前要首先评价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充电”(专业知识),启发学生生产“问题”,不能一问了之。这种渐进式的方法可弥补学生低起点专业基础的缺陷。
2 “渐进式问题教学法”的提出与应用
2.1 “渐进式问题教学法”的特征
基于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局限性,笔者提出了“渐进式问题教学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1)教师在问题情境提出之前做一项预备工作,由学生发散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即在开始时就将其与旧知识紧密地衔接起来,借此评估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学习能力。
(2)问题情境的提出后也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考虑是否应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在最后阶段,不是以教师要求大家总结就好了,而是以学生“发展问题、带走问题”作为结束。学生生产“问题”成为开始和结束,这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生产“问题”为始终。
(3)传统的问题式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至上而下方式完成的,“渐进式问题教学法”则体现了问题情境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方法有效地解决了MBA学生时间问题和专业背景问题。同时,“渐进式问题教学法”是以阶梯状呈现,在开始时将其与旧知识紧密地衔接起来,将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上,同r,在一个个问题积累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的认识按照教师设好的问题阶梯呈螺旋式上升。
2.2 “渐进式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渐进式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可概括为六步:
(1)提出问题。根据案例材料,学生发散性的提出问题;也可由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假设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2)定向问题,即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进而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并使问题定向。因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多种可能性解决方案,“逼迫”学生维度多视角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放性问题情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背景与禀性天赋。另一方面,一般用“问题链”的方法,就是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设问。
(3)探究问题,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首先是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不了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全班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课堂解决。
(4)点拨问题与渐进式追问。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后,结合问题反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补充和问题点拨。渐进式追问就是在深入探究问题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将设计的问题与互动情境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穿插和追问,使问题的本质阶梯式呈现。
(5)总结问题。即: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总结,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进行总结、评价,并获得新结论。
(6)创新问题。课堂中假设的问题情境,远不如社会环境复杂,难以真正体现企业现实,学生应在简单环境下得到启发后进行深层次思考,积极酝酿新问题,发展新问题,并把问题带走,在工作中深化研究。
3 实施“渐进式问题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3.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问题设计要紧扣学生需求,与学生的工作背景与兴趣有关。
(2)问题设计最好在全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内;对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并能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或通过探索得到解决。
(3)鼓励学生的角色扮演与模仿,学生在“表演”中会学得更独立。
(4)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谈,互听的生生互动机会,而不应全都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
3.2 授课教师要有较好的归纳能力
“渐进式问题教学法”的效果主要受教师知识范围、工作经验、教学艺术、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提升与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因此,总之,问题式教学法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同时,教师面对的MBA学生人数比较多,需要答疑的个性化问题面广量大,这将带来时间上矛盾,因此,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
“渐进式问题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好问题”,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好问题”,只有“好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深入探究的好奇心。首先,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的组织中,应尽量减少直答式的问题,增加探究式式的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必须成组,抓住MBA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由大问题生发出小问题;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参与问题解决与新问题生成过程。其次,尽可能是现实中的真问题,因大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应届本科生到博士直升上来的,由于缺乏直接的企业工作经验,他们提出的问题偏向于抽象的理论,有的甚至是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假问题。而MBA学生需要的问题多是一些现实问题,学生是带着题目来学习的,在讨论中甚至还会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这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一个挑战。
3.3 教学中更注重现实思考
(1)在研究内容上宜采取由确定条件再到不确定条件下的渐进次序。这种由简单到复杂,将纯理想状态放松至实际条件的逻辑次序便于学生形成参照系,理解理论框架形成的逻辑,把握在现实中进行财务决策需考虑的各种复杂因素。
(2)“渐进式问题教学法”的知识点不应该是讲授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计算方法或者比率指标计算,而应该强调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体系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新的理论及应用成果不断涌现,教师还应适时地把财务报表分析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教学。在教学中,应讲授一些系统分析思想,启发MBA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应用财务报表分析的缜密方法思考问题。
3.4 考核评价方式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渐进式问题式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估,应着眼于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问题组织及解决能力。在问题式教学课堂中,总会有部分学生不主动思考问题,课后也不会主动查找文献,因此,对MBA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成绩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即评价学生的提问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财务综合分析能力是否得到加强。同时,还要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当然,在期末考核中,也应增加学生财务报表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核。
4 结 语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开展“渐进式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体验,在实施问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讨论变成了漫谈,问题不切实际,教师会感到麻烦、费力,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许多方面和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等等;但从长远来看,“渐进式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渐进式问题教学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是MBA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明.MBA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六大矛盾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74-76.
[2]郭志明.研究性教学:大学教学与科研新“联盟”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67.
[3]詹雷,王竞达.MBA 财务管理课程教育的中外比较[J].财会月刊,2010(3):105-07.
[4]魏火艳.财务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3):174-176.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4日
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采取的技术或形式、形成的特质与效果的总称。受到前苏联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学”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高校课堂形成了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相当欠缺。如果这种现状不加改变,将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将使我国在国家间的人才竞争中落败。因此,高校教学范式改革势在必行。
虽然近年来贵州财经大学在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等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这些改革仅触及专业培养中的某一个环节,没有对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贵州财经大学从2014年起在全校启动教学范式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会计学院也对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范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
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具体目标是契合会计学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达到如下要求:
1、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石,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将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2、掌握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能给学生的“鱼”毕竟有限,而一旦学生掌握了“捕鱼”的技术,则就获得了生存的本领,就会源源不断地收获到“鱼”。交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拥有创新性思维能力。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商业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活动在不断创新,面临新问题时,会计人员很可能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必须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能够以扎实的专业理论为指导,恰当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4、具备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意义重大。通过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5、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团队精神。会计部门是组织内部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中枢,不仅需要会计机构内部不同岗位的相互协作,还需要与组织内的其他部门、组织外部的各种群体比如银行、税务、工商、财政等沟通和交流,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都缺乏沟通和交流,更没有机会培养团队精神,这种状态必须要改变。
二、教学范式改革的组织
教学范式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性的变革,改革的力度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推行起来也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教学范式改革是否成功有赖于教学单位的组织推广是否有效,会计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学院通过网站、宣传栏、文件资料、专家宣讲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和学生宣传教学范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此外,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和全院老师进行对话,老师们在会上各抒己见,激烈争辩,在相互辩论中大家逐渐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
2、骨干垂范,率先践行。教改怎么搞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就在大家普遍感到迷茫之际,学院要求教学骨干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率先申报校级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教师首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提交全套的教改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之后才能取得参与资格。教改课程全程录像,接受督导组和学生的跟踪评价,最后接受期末考评。会计学院教师在已进行的两期教改项目评审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全院的老师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互助合作,成果共享。在教改取得初步突破后,学院要求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以课程组为单位,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制定课程教改项目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案例、实施方案、试题库等。先行参与教改的老师多次举办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会,与后备教师分享她们前期积累的资料和她们的心得体会,帮助其他教师更快、更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范式改革中来。
4、大力提倡,奖励配套。学校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改项目,对于评审获得通过的教师,按照评价等级给予相当于普通课程1.5~3倍的课酬。分院层面也给予相应的配套奖励。对于参与教改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推优方面都要优先考虑。
三、教学范式改革的设计
教学范式改革不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零敲碎打,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因此需要事前进行深入思考,精心设计,把教学改革的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选择教材、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和命题考试的纲领性文件,是检查教师教学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的标准,也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依据。在按照教学改革目标对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后,课程的教学大纲也需要做相应修订,以贯彻落实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2、细化教学进度表。原有的教学进度表是以每一次课(两个课时)为单位来进行设计,只填写每一次课的讲授内容,而参加教学范式改革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将每一节课(50分钟)按照讲授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计划好每一个模块的教学活动、拟安排的教学范式、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比重,学生自主学习可借助的渠道、课外需要做的准备与延伸阅读。通过对教学进度的精细化设计,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控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3、充实案例教学库。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会计专业课程专业性强,内容比较枯燥、晦涩。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而案例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现有的主流会计教材都是以理论+习题的模式来编排,缺乏真实生动的案例。原有公开的案例资料大多是一些西方国家历史上总结的经典案例,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也不适合现实的商业环境,因此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案例,而且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改写,适应课程知识层次的要求。
4、制定新的考核方式。贵州财经大学课程原有的考核方式一般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重结果轻过程,平时不学的学生期末突击一下也能通过。改革以后的课程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评价、机试和笔试。平时评价占20%,包括考勤、课题讨论、发言、作业等;机试占40%,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可多次参加机试,以最高分作为最终考核结果。期末笔试占40%,由老师出卷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5、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今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高校普及,虽然加大了信息量,提升了讲授内容的生动性,但是仅仅是用PPT代替了板书,对课堂教学没有产生根本性变革。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教学软件不断开发出来,它们提供了一个师生信息共享,思想交流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学习和利用这些最新的技术手段,探索建立网络教学课堂。
四、教学范式改革的实施
1、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当前,高校的学生都是“80后”、“90后”,他们是摸着电脑长大的一代,在课堂外就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知识性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吸引力不大,教师如果还是采用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模式必然要被学生抛弃。年轻的一代感情丰富、乐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探索,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构建参与式课堂。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教师理论讲授的时间不超过50%,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出案例,抛出问题,留下任务,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去完成任务、去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此时需要做的是恰当的组织、引导和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的著名会计学教授王化成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在15分钟内没有抛出问题,30分钟内没有拿出案例,60分钟内还没有与学生互动,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这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是多么的重要。学生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知识每天都在更新,环境每天都在变化,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向,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看问题具备长远的目光和战略的高度。所以,每一门课开篇都要讲历史,每一次课开头都要介绍近期行业以及环境发展的重要动态。在美国和英国会计课堂上,任课老师每次课开始安排5分钟介绍一些重大的经济新闻是一种惯例,这种方式值得借鉴。
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上没有的就不触及。经典的会计教材都是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来说明问题,理由是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最全面,最典型,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传统业务的话,显然就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21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创新的时代,互联网企业大量涌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下,即使是传统制造型企业,它的经营活动和价值创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如何为新业务服务,如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师无论在案例讲解中还是在任务布置中都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不同于传统业务的创新型业务,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引入案例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源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被公认为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决策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的使用可以采用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每一章开始的导入案例,导入案例应选择国内外真实发生的有影响力的重要案例,采用视频或者文本的方式加以生动的介绍,并且抛出问题,引出后面要讲的内容。导入案例做得好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讲解打下基础;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案例来讲解知识点,在鲜活的场景中学生更容易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三种方式是向学生布置案例作业,留下案例思考题,要求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又回到课堂上讨论,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调动课堂讨论的氛围、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评价。
此外,案例教学还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今已经没有人愿意听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案例教学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职业道德的观念,特别是一些反面案例,寓教于乐,经过充分讨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4、创设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会计毕业生无论今后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或者资产评估工作,都需要在团队里面工作,都需要和不同的对象打交道,因此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实现。会计专业课程第一次课就需要安排学生分组,以后上课就按小组来安排座位。老师布置的任务基本上都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比如说学生授课、案例分析、实验任务、课堂讨论等。小组不设固定的组长,而是由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小组任务的组织,其他成员负责记录和汇报。在课堂上为调动小组发言的积极性,可以规定前面小组发表过的意见后面的小组不能重复,促进小组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促进小组间的竞争和小组内部集体意识的形成,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老师不仅要给平时成绩加分,还要准备一些小礼品予以奖励。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的领导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都得到大大的锻炼。在期末的课程总结中,很多同学都表达了对学习小组这种形式的喜爱。
5、将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教师注册并使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它的强大功能来构建虚拟课堂,为现场教学提供支撑和补充。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获得教师的通知、预习思考题、各种教学资料、课后作业等等,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在线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和进度进行调整,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傅颀.财务管理课程(ACCA)教学范式改革初探[J].会计之友,2011.5(中).
[2]董丽英.审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4.8(下).
一、会计本科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以具备未来成为一个高级专门人才应有的素质为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定位于“高素质财务会计专门人才和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高级会计人才主要是指在单位担任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首席财务执行官、会计部门负责人以及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人员。陈晓芳等(2008)认为“本科培养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将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应教会其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因此本科会计培养的目标应重点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为未来成为高级财会人才做准备。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服务于社会,我国会计本科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一方面要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计算机网络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的会计及理财专业人才;同时,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的生力军,小企业会计也是本科会计专业必备知识与能力。因此,在构建本科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时首先必须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本科教育应为此做哪些准备才能满足其需要。
(三)以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协调发展为原则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本科会计教育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首先明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下本科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才能以此为指导来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因此,会计本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构建应以其相辅相成的内在规律为原则。此外,会计专业课程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将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探寻其培养规律,构建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
二、社会需求导向下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构建
(一)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框架 一是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结构。根据许萍和曲晓辉的调查研究结论,目前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能力结构由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构成,其中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刘玉廷也提出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职业判断能力、组织和实施内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综合运用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建议能力。尽管本科教育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主力军,但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具有这些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只能为未来成为高级会计人才做准备,而在培养中也应以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为参考和目标,但又有别于这些能力。因此本文认为本科会计人才应具备表l所示能力:
二是会计本科人才知识结构。社会需求下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结构是以其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而其知识结构又应与其能力结构相应,作为本科会计人才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其他相关的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心理法律等知识也是其成为未来高级财会人才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会计本科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构建 要积极借鉴国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等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改革,以适应这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产品。
一是更新过高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大都是“宽口径,厚基础”或“应用型”的高级财会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这种目标过宽过高,本科教育无法达到,以致无法真正起到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作用。因此,本科会计专业应从实际出发,将培养目标重点转向能力和素质上来,并定位于未来成为高级会计人才所应有的基本素质、观念和学习能力,这才能真正成为本科会计教学的方向标和指南针。
二是设置符合社会需求下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由于会计人才也是管理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也不可少;另外,心理学对会计人员也尤其重要,对会计人员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会计需求的增长,增加双语教学也是一种必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3~5门双语教学课程对提高学生外语和业务能力都大有帮助。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减少毕业学分要求,增加选修课程和学生自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动性和自学能力。
三是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会计实践应按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施,构建合理的会计实验课程结构体系,将会计专业所需的基础训练、专业实验和综合训练有序地贯穿于会计本科教学中,形成一个课前、课中和课后相结合、校外和校内相结合、手工和计算机相结合,各种形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系统、有序的训练和培养。
四是采用灵活的教与学方式。本科会计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满堂灌”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采取案例研究,小组设计与讨论、模拟操作、参与企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通过布置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资料,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再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学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应尽量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增加学生讨论、学生上讲台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