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一、基本情况
1.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的加快与深化,以平田整地、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和公路林网建设、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恢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生态治理工程在全县全面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效。至目前,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156.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6.9万亩,灌木林地19.9万亩,疏林地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2.7万亩,宜林地3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3%。共计平田整地127.3万亩,梯田化程度达86.4%,集中治理区水土流失有所减轻,水土流失模数由原来的8648 t/km2・年减少到目前的6543t/km2・年;区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已完全控制,且已开始逐步显现效益,如双岘、雷大等乡镇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还能取得大丰收。
2.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林草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为森林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历史上曾森林密布,植被茂密,但由于后期气候改变和人为破坏,天然林分已荡然无存。近年来,静宁县虽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但由于气候干旱等严酷的自然环境,治理成效不大,荒山枯岭至今还随处可见,就是恢复的林草植被,也普遍质量低劣,急需抚育管护。由于没有森林做为庇护,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都极为稀少,现有种类主要为野兔、野鸡、麻雀等。
(2)气候条件恶劣,灾害天气多发
十年九旱是静宁县的基本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47mm。近年来又是逐年减少,可靠值仅为285mm,且集中分布在7~9月,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植被恢复。干旱、风沙、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多发。
(3)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8621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785 m3,亩均水量138m3,仅占全国人均占有自产水量的四分之一,全国亩均水量的1/13。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为黄河的二级支流葫芦河。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20km2,占土地总面积2193 km2的80%,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约为6543t/ km2・年,平均径流模数约为26000m3/km2・年。
(4)繁重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与投资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投资不足致使治理工程总体建设标准低、综合配套差,速度慢。相当一部分工程建设在低水平上重复,治理建设效果不够理想。
(5)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严重阻碍了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由于经济基础和机制上的不足,导致我县生态投资短缺,网络、信息服务等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基础设施方面建设还相当薄弱,无力建设实验室、监测站等预测设施,管护机构也不健全,逐如以上问题,已严重阻碍了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任务
到2020年,全县优质林地面积达到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3.9km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5%和10%,排放量控制在950t和850t;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控制在二类标准,PM10年平均值0.10mg/m3;SO2年平均值0.06mg/m3;NO2年平均值0.08mg/m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控制在55[dB(A)]和70[dB(A)]。基本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决控制住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与植被破坏。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大力造林、护林、改土、平整梯田,科学处理生产生活废料,以达到改善农村基本生态环境的目的。近年内需实施工程造林40万亩(退耕地还林5万亩),中幼龄林抚育30万亩,低产林分改造30万亩,坡改梯20万亩;建成3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1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2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在全县二十四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管网配套、统一收集污水、统一处理生活废水的处理站,每个乡镇和60%的村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
2.理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争取采用高科技手段,尽量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严格考核制度,对不能达标企业,坚决停产整顿,改造淘汰县内34家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使其转产新型节能墙体材料。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一直在不断提高,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们享受自然、放松心情,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在其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一)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结合
我国部分城市把生态环境问题列为城市发展的第一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体现很明显,通过科学的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将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二)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逐步完善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些城市将管理和创新结合的较好,通过仔细分析本地的历史文化、城市发展、自然风景等实际情况,对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同时,促使环境规划更好的实现。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忽视园林景观建设的地域性
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盲目的拿来主义,很多园林景观大同小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考虑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特点以及当地气候等因素,不仅增大园林景观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难度,还不能满足当地城市的实际需求,失去园林景观应有的作用。
(二)园林景观缺乏个性
部门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追求更快的建造速度、更高的经济效益,将园林景观批量化生产,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园林建设像工厂的定型开发,如此标准化批量生产是导致很多景观“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园林景观设计属于艺术的一种体现,硬性将其标准化,会严重损害其应有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化特征。
(三)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合理
一些城市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对植物的地域性和多样性考虑不周,或者在园林里种植上百的树木,价值昂贵,虽然增加了数量,但是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和土壤情况,忽视植物生长的实际条件,使园林景观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四)对园林景观重建设、轻管理
一些城市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忽视了完工后对园林景观的日常维护工作,因日常管理不到位,园林景观很快就会失去活力,许多植被会在短期内枯萎,甚至死亡,使园林景观成为“一次性”工程。
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园林景观生态与城市本身生态的完美结合
园林景观已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可以实现,与城市本身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结合城市自身生态发展的需求,使园林景观生态和城市本身的生态系统完美结合,这样,园林景观设计能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有利于树立新的城市形象,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应尽可能的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绿地,使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而且还能在忙碌的现代化生活中放松心情。
(二)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长远规划保持一致
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提升,人们开始注重节能型城市的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手段、高科技材料,来降低城市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几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城市长期发展的规划目标,确保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和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得城市将来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保持一致。
(三)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体现
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慮周围居民的实际需求,设计者可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使园林景观和环境较好的融合,更要使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景观的别致、美好,使他们心情愉悦,全面提升现代城市的科学性、生态性以及艺术性,促进现代化城市的综合发展。
(四)向着多学科、高综合性方向发展
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会应用到建筑学、规划学、美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更要调动感性的一面,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园林景观设计者要加强和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沟通,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设计思路,综合各领域知识,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未来园林景观设计必定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基准,集合众多学科领域的先进知识理论,并体现生态与艺术的特点,实现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五)遵循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
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以本地物种为主,在选择多样化物种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相互搭配的科学性、艺术性,让乔、灌、草三者有效的结合,促进植物之间的和谐生长,在满足设计者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肖蕾.试析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江西建材,2016,10:40+43.
>> 海南省生态敏感区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及模式研究 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课余训练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海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海南省蜂蜜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省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海南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建议 浅谈海南省硬币流通的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海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甘蔗收获机械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析海南省大学生男子篮球防守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海南省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海南省渔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与优化路径 海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海南省五指山市老城区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2014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3] 《海南省绿化宝岛大行动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出炉[EB/OL].
[4] 周晓梦.植树节,琼岛数万人挥锹添绿[EB/OL].http:///local/2015-03/13/c_127576738.htm
[5] 何敏.论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J].商品与质量,2010,(24):12-13.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ainan Province
XIAO Xiao-chun,WANG Ying-ling,LIU Ka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Sanya Aviation and Tourism College,Sanya 572000,China)
>> 云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探讨 湖北省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浅谈云南省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云南省政府网站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云南省花卉产业现状及展望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992年――2008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及其差异研究 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竞争研究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 县域经济金融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及优化路径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路径探析 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及完善措施 浅谈云南省水产品养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特点分析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文新雷.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07).
[3]刘光溪.县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云南样本[EB/OL]..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
(四)向农民大力推介乡村旅游,获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谐环境针对宝坻区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肤浅,存在一定偏见的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地向农民推介乡村旅游,通过播放宣传片、基层走访、座谈等途径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将其实现途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向农民详细的说明,可以通过成功案例说明的途径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对方从感官上体会到乡村旅游的益处。另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地区进行观摩,切实感受到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以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争取获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园林管理作为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所在,其绿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民居住环境的优化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是与时俱进,紧跟生态建设和绿色环保发展的内在需求。完善的园林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但就目前我国园林管理现状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此目标,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即以此为研究重点,详细分析了我国园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对我国园林管理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探索,以此推动我国园林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1我国园林管理的发展现状
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园林管理的步伐,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园林建设整体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以及园林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成效。
1.1园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我国,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园林绿化建设起步要比发达国家晚很多,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有关园林建设技术标准等,并相应的制定和了有关的园林建设管理标准,例如1991年建设部出台的《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园林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等等,这都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提供了有效依据,也促进了园林管理的初步发展;而后相关部门又相继公布了《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就其实施规范进行细化分类,以此推动了我国园林管理的规范化、统一化和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完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由此看来,我国园林管理也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范到规范的渐进发展过程,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不断完善中继续向前发展。
1.2城市生态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城市园林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不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更是加快了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清水秀、碧海蓝天、气候宜居,生态环境和谐而美好发展的既定目标,更是凸显了科学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新理念,也让城市生态建设不仅关注于花草树木下的视觉美感的绿化建设,还将视野拓展到园林生态的整体协调搭配、统一发展的统筹规划中。在此科学规划管理基础上,城市环境污染得以改善,城市生态格局得以合理构建,由此所形成的和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有效的推动了“生态城市”目标的更快实现。
2我国园林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餐式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也成为了首要问题,尤其是在园林绿化和生态保护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化发展下,园林管理不能紧跟新形势发展,许多管理问题更是愈加明显,存在着园林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理念陈旧、重园林建设、轻视园林养护管理等“短板”,这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实现,具体问题如下分析:
2.1科学、完善的园林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园林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不断加强,国家也加大了园林绿化发展的与投资和管理力度,但是取得的成绩有限,仍然存在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管理体系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现实问题,这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园林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现存的管理制度标准中,关于园林管理的规定很少,即使有相关规定,但也严重失衡,大多集中部分领域,例如关于花卉种植领域标准化管理规定较多,但是却对于园林绿化验收标准和管户方法的规定却少之又少,这势必造成园林管理的制度缺失,从而最终影响管理成效。
2.2欠缺园林管理的系统评价标准
园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建设,更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有必要的评价、衡量标准来对园林管理效果进行分析、评判,以便明确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督促园林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园林管理现状来看,其评价标准严重缺失,没有纳入相关规制当中去,这就致使园林管理毫无“规矩”可言,不受任何标准拘束,肆意妄为,最终阻碍园林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3我国园林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加快我国园林管理的科学化、系统进程,成为了当前最为迫切之举。
3.1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园林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社会科学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必要前提,由此,必需将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作为我国园林未来发展的主题。生态环境建设是以改善环境污染,绿化园林建设、美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根本目的,城市园林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以此为基础,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推进园林建设与养护的有机结合,逐步完善城市绿化,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2现代化、高科技化的发展是园林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层面的变革,而园林管理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受其影响。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升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也不断增强,城市园林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发展方向,拓宽管理思路,更新管理观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推进和完善园林管理的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的进程,以此实现园林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4结语
社会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逐步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成了人们日益重视的课题,低碳节能的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而绿色、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的出现顺应了时代要求,是人与自然永续共存和谐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运用科技文明保护生存环境的必然手段。
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
1.国外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
节能环保观念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设计中早已运用和体现,这种先遣性的发展现状与西方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形势有密切关系。西方人向往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生存模式,探究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小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态隐患,各种原因促使了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创新、研发、生产和使用。
2.我国现阶段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扩展的发展阶段。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绿色环保建筑的兴起与发展,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市场比重不断提升,逐渐引领建筑设计行业、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方向。目前,我国现阶段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产的业发展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国若干城市已经开始建设新材料技术研发生产的产业基地,逐步向西方看齐,发展战略性的专项经济规划。
节能环保建材在世博会中的运用
1.上海世博会中国建筑的材料分析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展馆整体设计以节能环保理念为出发点,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建筑材料,力求达到绿色环保的最终目的。首先,中国馆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隔热保温建筑材料与涂料的运用,在原有基础上降低整个场馆的资源能耗;其中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W-E玻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光能热能,并将能量转化为电能存储利用,保持室内温度恒温不变,并为建筑部分照明提供蓄能帮助,从而达到低碳环保的实际效果。中国馆顶部的观景台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其次,中国馆地面铺设选用的红色木地板也是一种新型环保建材,这种材料不但在防水防腐性能方面效果突出,使用年限是普通材料的三到十倍,同时兼具塑料与木材两种材料的性能优势,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与特性效果。不但绿色环保,而且不怕水浸虫蛀,即使经过十年、二十年也不会出现问题。
2.上海世博会国外展馆的节能环保建材
世博会是全球最新理念、最新科技汇聚的舞台。世博会离不开建筑,世博会建筑设计离不开节能环保的观念方向,每届世博会所展现的环保建材都在彰显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以日本为例,日本在节能环保材料的发展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从各个细节展现了他们对于节能环保的充分理解和具体诠释。“膜结构”是这次日本馆的设计亮点,建筑外观是由两层太阳能发电膜构成的气枕结构外观,充分显示了日本人对于节能环保领域的创新理念。通过“膜结构”可以将收集阳光,降低室内照明能耗,同时可以进行太阳能发电,满足建筑外观的夜间供电;另一方面,通过“膜结构”可以进行空气置换,降低冷气能耗,让整个建筑成为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生命体。
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发展的未来之路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社会人群消费能力的提高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的也相应提升,面对机遇与挑战,立足节能环保的绿色观念,才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纵观我国目前建筑材料的行业的发展现状,品种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环保观念但技术相对不达标;物质利益催使下对自然环境资源过度开发,保护措施相对贫瘠;对生态平衡过度破坏,改善方式相对缺乏。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化促使建筑设计对建筑材料的要求日渐提高,与原有建材发展模式的对立矛盾逐渐突出。社会的永续平衡发展要求建筑材料必须向多元化、多功能;低能耗、低开发;可再生、可循环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式符合未来人类的生存需求,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
只有走节能环保之路,才能符合我国经济、民生、国情发展的根本需求,才是实现我国各方面永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现在的节能是为了未来的开拓,现在的环保是为了给未来续航。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不仅仅是世博会所要传达的主旨,而是以世博会作为媒介,唤起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有效方式,为未来的高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字: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construction level is higher and high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re also further to the req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building,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green building to be the main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future. Green building i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the construction field, in the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build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aving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the user with a sound and efficient living space. This article is centered on the green building, and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wo aspect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tate-of-the-art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113.6+41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要建立在人们对于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上,当前我国的建筑发展环境面临着较大的能源消耗,节能成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绿色建筑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的绿色并不是单纯的提高绿化率,而是一种生态发展理念,是能够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并且在不破坏环境的基本生态平衡的环境进行建筑施工建设。下面本文就对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一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到建筑领域,营造绿色建筑,建设健康的住宅成为建筑者和居住者的共同追求,当前人们不仅追求建筑物的质量,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绿色生态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从示范性阶段向实际操作阶段发展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模式已经从示范性阶段逐渐向着实际的操作阶段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绿色建筑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较少,相应的基础数据不足,加之现有的评估标准经常偏重于对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引导,导致了绿色建筑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受到了质疑。一方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设置主要以定性的条款居多,并且过分的强调设计环节和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的内容,却忽视了建筑物本身的经济性能和使用性能,这样不利于绿色建筑功能效果的发挥。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节能体系和综合性的环境保护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样过分的强调技术性和应用性,忽视对整个施工建设环节中节能效果的评估,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公众的判断,也不利于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二)设计者缺乏能力制约了绿色建筑模式的推广
当前的环境体制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绿色节能生态设计体系也尚未成熟,并且缺乏技术能力较高的设计者,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建筑模式的推广。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建筑设计者们为了赶任务,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创作,设计出经得起雕琢的绿色建筑作品,加之设计者自身能力的缺陷,发展绿色建筑丧失了其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
(三)绿色建筑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各地实际情况
绿色建筑的应用和推广需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在制定一定的评估体系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各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的差异。一些大城市的开发商表示,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的细则所确定的标准过低,这样和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吻合,不能够真正的实现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目标。在一些技能技术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前状态下也不具有统一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的条件,发展不按照实际情况是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研究
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制定完善的评估标准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下面本文就针对上文中提出的几点发展现状,对今后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大力提倡绿色建筑的实施力度
绿色建筑要想得到更广泛的推广,需要大力提倡期实施建设的力度,相关的建设管理部门需要加大规划的力度,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进行规划引导,为了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可以适当的对报建费用进行优惠,制定出完善系统的绿色建筑开发的相关管理措施。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尽量的采取措施,提倡低能耗,实现绿色节能的发展。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采用高效建筑功能用能系统和相应的设备,优化建筑用能系统,并且适当的采用能源回收的技术,以提高用能效率,在充分的利用场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
(二)发展绿色建筑需要用绿色的观念进行设计
发展绿色建筑,就需要用绿色节能的理念和观念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开发管理,并且适时的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绿色标准评估体系,建立起和施工地区相适应的评估细则,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和生态设计原则。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贯彻绿色设计观念,并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或者是多学科的现代化绿色科技成就,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强调优化组合建筑的功能和结构效用,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的三效合一。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更多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要建立起高效和谐的生活环境,并能够实现节能、节水和节地的目标,使得建筑在设计的环节能够充分的实现节能、环保和绿色的建筑生产方式。
(三)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材料的循环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等问题都关系到绿色建筑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者,需要着眼于大局,能够将绿色建筑的设计放在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做到因地制宜的绿色设计。从设计的目标上来看,作为设计者,需要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强调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尊重自然,强调建筑和自然的协调统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的理解能力,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这就需要设计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并且要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的处理好节能、节地、节水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因地制宜原则还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公众的需要,并按照当地的实际气候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
(四)最大限度的提升设计水平,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取决于技术的支持。技术的选择决定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通常情况下,绿色技术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按照环境的要求重新改造重组实现技术的突破,另一种则是将其他领域的技术引进来,实现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由于绿色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建筑的性能需求,还需要体现出建筑的绿色生态需要,因此说技术的提升是关键。作为设计者,要想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绿色建筑,一定要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发展。
结束语: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其在满足建筑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还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态的需求,实现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力求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就以绿色建筑为中心,从其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能过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帮助,使设计者创造出更好的符合生态要求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 薛明 胡望社 杜磊磊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03期
[2] 李亚男 浅谈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46期
[3] 胡俊涛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几点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山西建筑,2010年第27期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经济;法律制度
生态经济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今,我国生态经济取得了许多成就,但生态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因而,也更加强调发展生态经济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生态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是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并协同生态经济,形成新的发展态势。本文以三江源生态经济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其法律制度的现状,并以法律体系的建立为主要发展方式,探讨了如何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三江源生态经济发展及法律制度现状
1.三江源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1)缺乏完整的发展机制和完善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来看,生态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对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经济的产业链并不完善,这就成为解决生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来说并不完善,需要承担的开发成本较高,当地政府在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时速度缓慢,方法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法律体系。因此,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成为当前生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但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经济市场发展的滞后,以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2)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引导力不足生态经济的发展,其内在驱动力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机制,并为生态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生态经济的法律机制并不成熟,法律的指导力度也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相关法律体系较滞后,在生态经济的建设中未能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且持有的法律观念也不适应当前的生态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在注重生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建立生态经济的法律体系,从完善法律体系、提高观念创新等方面为切入口,构建更加健康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2.三江源生态经济发展下的法律制度现状
为适应生态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经济法律体系,这也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相关法律在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缺乏规范的法律制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些法律条文存在冲突,这不仅削弱了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款,更影响了法律对生态经济的发挥。第一,法律规定的内容是相互矛盾的。现阶段的生态经济发展,与传统的生态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甚至存在着发展阻力。因此,法律的指导作用难以实现,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效力也受到削弱。第二,有些法律规定不够规范,也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生态建设、低碳经济等发展领域,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导致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效应发挥不足。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促进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法律制度的滞后,也消极影响着生态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在生态经济的发展领域,我国的法律制度较落后,经济发展所需的法律环境也无法得到保障。一方面,我国现存的法律体系,满足了当前的生态经济发展需求,但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对生态经济的法律体系进行改善,以便更好地满足生态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发展的困境,是经济发展的诱因之一。尤其是法律机制的实施、责任机制的缺失,导致法律体系无法推进,难以发挥脆弱的生态经济,出现法律保障不足的困境。
二、生态经济发展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