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

第1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网络化;重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67-02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地大物博,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人口较多,然而相对于各大城市而言,农村的信息流通相对滞后,似乎网络时代与他们非常遥远,导致我国的传统农业并未像其他产业一样受益于网络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源、信息共享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网络化已经备受农业界与信息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以网络经济带动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一种必然选择,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市场信息流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我国农业经济必须重视网络化

网络经济是将资源配置实现网络技术化,是集合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其各种资源配置网络、现代通讯网络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并不同于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直接经济”“高速经济”,目前,网络经济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对我国的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及结构升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是高速经济

网络经济以现代高科技的光纤卫星通信、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为主导和灵魂,信息流通、传播速度极快,且流通量较大,具有直接性和简捷性的特点。高速的信息流通加快了产品供求的变化节奏,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各行业只有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积极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这一特征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随着掌握市场的动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将生产型农业转向创新型农业。

(二)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

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经济组织结构的平面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等内容,使信息与市场同步,有利于为市场决策提供科学、可靠依据。同时交易者可通过网络技术直接交易,减少了中间商环节,使市场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市场流通体制以及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的农民而言,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三)网络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程度水平直接影响能源消耗,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新型经济体制有利于减少能耗、减少污染,促进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可帮助解决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现象。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主要方向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产生网络经济的基本,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也进一步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网络资源的开放共享性突破了地理、时间的束缚,使市场竞争者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竞争合作型”经济。基于这一特征,我国农业经济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形成相对竞争优势。

二、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迫切需要网络化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结构不合理,且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些新问题都迫切需要网络技术的应用。

(一)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结构问题是我国农业经济最突出的问题,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具有多样化,但仅就市场运行机制而言,主要是由于农村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信息不流畅,导致农产品生产力过剩所致。因此,我国农业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网络信息找准市场,合理安排农副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构筑农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桥梁,以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经济效益需求

农业信息与其他产业市场信息相较而言,更具复杂性、分散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到市场供求信息、管理信息、气象信息、科技信息以及政策信息等多个领域,传统的信息手段想要获取、处理这些信息难度较大,经济成本较高,网络技术实现“信息高速公路”可准确、及时、安全、经济地广泛搜集信息,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同时还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较低,因此必须重视农业网络化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利用率,使生产决策尽量与市场贴近,提高生产决策的准确性,提高经济效益。

第2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2006年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示范院建设工程,旨在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

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自2006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实施了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了一大批专业,并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各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围绕传统的强势专业,而针对我国新兴产业领域较少涉及。

2010年被称为中国三网融合元年。2010年1月13日,同志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

国家陆续在首批12个城市、第二批42个城市启动了三网融合项目试点。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驱动下,电信产业、互联网产业和广电产业逐渐渗透交叉,走向融合,从而也衍生出丰富的业务形态和应用及投资机会。据估算,近几年我国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市场规模6880亿元。但是,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仍将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精通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格外缺乏。

三网融合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突破领域,巨大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客观上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移动通信技

术,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和迫切。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改革、创新,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网络人才的需求。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思路,通过构建“三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制定符合“三网融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区域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和创新“分层递进、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三网融合通信网络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三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2.“分层递进、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分层递进、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依托“三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特别强调工学结合,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把工学结合分为三个层次,划分为三个实施阶段,根据三类培养目标角色(学工、助工、员工),依靠三个培养途径(校内项目实训、校外轮岗实践、校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三项能力(基础能力、岗位技能、工作能力)。“三个阶段、三类目标、三种角色、三项能力”,分层递进,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图2 “分层递进、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层次是培养模式的第一阶段,目标为培养“学工”,以校内实训为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

第二层次是培养模式的第二阶段,目标为培养“助工”,以轮岗实习(即工学交替)为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有针对性地到企业轮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自己所学的专项技能。

第三层次是培养模式的第三阶段,目标为培养“员工”,以顶岗实习为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通过学校推荐和学生选择等形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全面顶岗实习。在这一阶段,应努力与前一阶段的工学交替企业进行衔接,积极开展订单培养。

二、构建“三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改革关键是校企合作。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三网融合复合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三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1)引入典型企业元素,搭建校内实践训练基地,在项目实训中培养技能――校企合作培养学工的平台。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融入通信、网络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实施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专业课程,将国内外知名IT企业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案例融入课程,实现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教学和指导,使校内项目教学贴近企业需求。

(2)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工学交替轮岗机制,在工程实践中提高技能――校企合作培养助工的平台。制定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柔性化、个性化的管理制度,保障工学交替轮岗实习的顺利开展;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实施轮岗实习;采用“订单班”的形式,培训企业急需人才,并以企业的工程项目作为学生实践项目,在完成工学交替的同时,配合企业完成工程建设。

(3)利用校企合作联盟,组建学生顶岗实习网络,在企业活动中应用技能――校企合作培养员工的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夯实顶岗实习教育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合适的岗位。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和考核,使校外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和工作经验养成的有效途径。

随着3G、4G的发展及Web2.0技术的提升,移动互联网必将

成为一个更大的新兴市场。在这个新兴市场里,从运营商到终端厂商再到应用技术开发商都要面对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客户需求、新的服务模式的挑战,而熟悉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又格外缺乏。本文研究并提出的“三网融合”通信网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分层递进、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三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三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K2011320)

第3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字:证券市场,证券,网络法,网络化

一、证券市场网络化程度的现状及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电脑的大量应用,使得证券的电子化交易方式具有高效、经济的优势已日益为世界各国主要证券市场接纳并认同,成为当今世界证券市场发展的潮流。如“NASDAQ已经将自己的网络与Internet连接在一起;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也关闭了其交易大厅,全部采用网络交易方式;巴黎MATIF期货交易所在引入网络交易方式的八个星期以后,关闭了交易厅;伦敦期货交易所不幸受到德国电子交易所重创,失去了最大的一个客户,不得不改变以往不接受联机定单的规定。联机证券交易服务的蓬勃发展是促使交易所本身建立虚拟交易大厅的原动力。目前,已经有74家互联网证券交易商能够提供全方位证券服务,他们不仅需要提供联机下单服务,而且需要进一步实现联机市场交易。未来大部分公司都能在互联网上面向全世界发行它们的股票,进行全天候的交易。电子化证券交易方式对投资者来说,简化了投资过程,因此降低了投资成本;对公司来说,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聚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1)同样,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运作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无形化和电脑化,建立了安全、高效的电脑运行架构。投资者除了在证券商柜台直接下单买卖证券外,也可以在家里或其他地方通过电话机上的按键或通过互联网下单买卖,其委托由证券公司柜台终端通过通讯网络传送到交易所电脑撮合主机,撮合成交后实时回报,投资者可以立即查询交易结果,整个交易过程几秒钟就可完成,其高效、快捷、方便的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3年上半年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电话委托、网上交易以及其他远程交易方式等整个非现场交易占比在大幅度攀升。随着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证券、期货营业场所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的通知》的下发,使得以网上交易为主的非现场交易成了证券市场竞争的焦点。根据上报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4月份,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交易量约为2077.06亿元,占沪、深证券交易所2月份股票(A、B股)、基金总交易量10536.82亿元(双边计算)的19.71%,比2003年4月上升了5.33%.通过对上报报表中客户数的统计,网上委托的客户开户数达533.42万户,占沪、深交易所开户总数一半3561.74万户的14.98%,比2004年3月增加了约1.87万户。(2)

由此可见,证券交易电子化最明显的标志-网上交易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特征,这是符合世界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网上证券交易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发展,并大有替代传统证券交易方式的势头,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与证券经纪业务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和网上证券交易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具有众多优势。如成本低廉,突破地域限制,信息广泛、快捷等等。但在实际上,证券市场的网络化的基础-网络化证券究为何物这一基本问题并未完全明确,其能否适用证券法,还是应该适用所谓的网络法规?本文将以网络化的证券作为切入点,对其性质及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求能对某些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

二、网络化证券的性质及基本特征

证券是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产物。其作为学术上的概念却因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法学学科内部,也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传统法学上,证券是指表彰一定权利的文书,即记载并且代表一定权利的书面凭证。这种权利存在于证券之上,在通常情况下,权利与证券结合在一起,权利不能离开证券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多种证券形式,如车船机票、各种入场券、邮票、存折、支票、股票、债券等等,这些证券本身就代表一定的权利,而不仅仅是证明权利的存在。证券的存在(有无)与权利的存在(有无)有密切联系。这是证券与证书的最大区别,后者的作用仅仅是证明某种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曾经发生过。(3)根据证券与其所表示的权利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可以将其分为金券、资格证券和有价证券三大类。(4)

在各种证券中,有价证券应用最广。通常所称的证券即指有价证券。但它与证券法律制度中的证券外延仍不同,其只是证券法中证券概念的理论基础。有价证券依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但其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按有价证券体现的内容,将其分为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两种,资本证券,又称投资证券,则是指基于筹资目的发行的,表彰投资人某种权益的可转让证券。其是有价证券的主要形式,一般认为狭义的有价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其主要表现是股票、债券等。此外,有学者认为,在此种分类下还有一种货物证券,或称商品证券,即代表一定商品的有价证券。其主要表现为提单、仓单等。随着商品经济与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有价证券体系内部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发生了职能分化。一部分证券,如票据、仓单、提单等货币证券或商品证券,担负起支付功能和商品流通功能。而另一部分证券,如股票、债券等资本证券,分化出来,担负起筹资功能。对于前者,传统的民商法均有所规定,特别是票据制度已形成独立的法律系统。而后者也有某种独立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便是现代各国存在的证券法或证券交易法。就这样,传统的证券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其已经被实际上的资本证券概念所取代,即一种基于筹资目的发行的,表彰投资人某种权益的可转让凭证。这也是在各国证券市场领域实际上存在的证券概念。尽管各国证券法调整的证券种类差异很大,但其均为具有流通性的直接投资工具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所强调的传统证券即是指这种资本证券。

传统的证券在存在形式上总是一种有形的实物凭证形式,一般为纸质凭证。其基本特征就在于一是表明财产权,证券上载明持有人的财产内容;二是证券票面所示的权利与证券不可分离;三是证券为权利运行的载体,权利的形式和转移以出示和交付证券为条件。(5)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形的实物证券逐渐向无形化转变。“证明股权关系的股票和债权关系的债券等证券不再是实物凭证,而成了电子符号或数据存在于数据库中。这种没有实物凭证的股权关系和债权关系被储存在电脑中,以电子符号或数据的形式证明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样的证券被称为电子证券。”(6)而所谓的网络化证

券是指传统证券在证券市场网络化背景下由于这种电子化、无纸化证券进入互联网交易,而被赋予一定特征时所 形成的一种证券存在形式。

(一)网络化证券的法律特征

网络化证券不同于传统证券的法律特征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形式的虚拟化

可以说,网络化的证券与传统证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存在形式的虚拟化。即证券存在形式不再是以纸质为媒介。而是以一种电子符号或数据形式存在于相应的电脑或数据库中,实际上,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所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全是无纸化的网络化证券,即投资者并不是持有证券的实物存在形式,其能够看到的只是股票帐户上的数字而已。投资者对这种网络化证券所进行的转移等权利行为,也是通过电脑和互联网络进行所谓的数据交换(EDI),而不会再出现将股票等证券由一方手中交付给另一方的手中这样直接明确的转移行为。

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网络化证券的存在形式只是一种虚拟的电子符号,其既不是文字,其载体也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感知,(7)它完全属于一种虚拟化的存在,然而这种虚拟化的存在不会影响其固有的证券性质,即体现并表明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是因为网络化证券的存在形式完全可以发生纸质书面证券形式的作用。几百年来,随着证券市场和股份制度的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证券已经逐渐完备与成熟,其固有的权利、义务也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传统证券的纸质形式仅仅是一种表征,这样一种形式性的表征并不会改变内容,既然内容是固定的,那么相对于纸质形式所具有的记载、交流等功能,网络化证券的虚拟化存在形式也同样具备。“每笔以电子符号纪录的相同性质的证券,其名称、种类、票面金额及代表的股份数、发行者的详细情况、证券持有人的名称住址等资料都记录到相关机构的电脑中,并且留有备份,其解释不可能因人而异或被人有意歪曲,也不存在欺诈、伪证或伪造以及因事实变迁或距离遥远而改变。”(8)事实上,当证券从物理形式转移到虚拟形式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化存储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仅从技术上而言,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系统,其不安全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网络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与外部攻击或破坏。但同样的,传统证券的纸制形式也可能出现篡改、复制、丢失等情况,所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是网络化证券与传统证券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只不过解决的途径和方式不同而已。

2、流通方式的虚拟化

我们已经在上文中分析到,网络化证券的虚拟化存在形式导致物理状态下的转移交付为虚拟化的电子清算和交割方式所代替。在我国,证券交易的清算和交割统一的中央证券存管机构完成,(9)作为从事证券存管、结算业务专门机构,其为实现证券的无纸化,减少实物流转,使大量证券交易以簿记方式集中进行交收,从而提高交收效率,降低交收风险提供了可能。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证券投资者在参与证券交易所内的交易时,都开设了证券和资金账户,故交割交收时实为账户划拨。证券公司应向委托人交付交割交收清算清单,记载成交日期、成交证券名称、数量、成交价格和金额、税收、佣金等事项作为委托合同履行完毕的凭证。而“我国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采用计算机处理从投资人委托申报、交易系统主机撮合到成交回报全过程,其中没有中断和人工干预。1998年上证登记公司的参与人远程操作平台(ParticipantsRemoteOperationPlatform-PROP)投入使用后,实现结算数据后台处理再回到经纪人并通过经纪人提供给投资人的电子数据交换,至此,上海证券市场做到从投资人交易委托申报到证券与资金交付交收全过程STP.这在全球CSD中可以认为处于领先位置。”(10)

这种流通方式的虚拟化还表现在网络化证券交易中不受地域限制的现象。不仅因为网络化证券在互联网络中可以打破地域界限,交易可以跨时空进行,随着WAP(无线应用协议)为互联网和无线设备之间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开放标准,使其成为未来无线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WAP技术可以使股票交易更方便,通过WAP可实现多种终端的服务共享和信息交流,包容目前广泛使用的和新兴的终端类型,如手机、呼机、PDA等设备。用户通过手机对券商收发各种格式的数据报告来完成委托、撤单、转帐等全部交易手续。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基于互联网的移动证券交易市场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证券交易正在进入移动交易时代。

(二)网络化证券的性质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化的证券并没有改变传统证券的实质,其仍然是作为一种资本或债权的凭证。然而网络化证券的确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这是否就意味着网络化证券与传统证券在性质上并非同一。这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化证券在适用相关法律上存在较大问题。因为我国《证券法》并未对所谓的网络化证券或电子化证券加以规定,《证券法》是否就不能适用于网络化证券呢?公司法中有少部分内容对其有所涉及,其中的132条规定,“股票采用纸面形式或者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形式。股票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一)公司名称;(二)公司登记成立的日期;(三)股票种类、票面金额及代表的股份数;(四)股票的编号。”股票由董事长签名,公司盖章。发起人的股票,应当标明发起人股票字样。第133条规定:“公司向发起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法人发行的股票,应当为记名股票,并应当记载该发起人、机构或者法人的名称,不得另立户名或者以代表人姓名记名。对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可以为记名股票,也可以为无记名股票。”第167条规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必须在债券上载明公司名称、债券票面金额、利率、偿还期限等事项,并由董事长签名,公司盖章。”从这些规定中可以得知,法律并没有对网络化证券的形式进行禁止性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实物证券之外,还存在一种簿记证券,即由证券发行人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统一格式制作的,记载证券权利的书面名册。“簿记证券不是一种实物形态的证券,而是通过记账的方式将证券持有人持有的证券种类和数额予以表现的一种符号。”(11)目前,我国已经发行了簿记券式股票和记帐式国债。这种证券将权利持有状况记载于统一的书面名册上,可以减少相应的证券印制成本,保管与清点更加容易,安全性更高,不易遗失或被盗,可以说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证券形式,其具有证券无纸化的特征。从这个角度上讲,网络化证券的这种无纸化和电子化特征也应该不影响其法律性质。

三、结论

第4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感知基础层;网络中间层;智慧应用层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15-02

0 引言

随着数字城市、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成了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然而在当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别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诸多不足。例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对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尚未了解和体会智慧城市的精髓,国家还没有从顶层对其进行全局设计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等。在这里我们认为,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1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1.1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较早应追溯到1999年,正式提出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物联网在字面上意思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能互相链接,物体和物体之间能互通消息,通过网络链接能实现物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当今互联网是物联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利用传感网、RFID、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网融合技术,建构一个涵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物联网世界里,物体之间能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中,通过RFID、传感器等规范、准确、广泛的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自动识别的信息集中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我国较早把物联网称为传感网,1999年中科院开始传感网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技术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拥有话语权,拥有了从技术、器件、材料、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能环保、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消防等等。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形成,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据美国Forrester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所带动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智慧城市发展概述。“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

《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1.2.2 智慧城市的内涵。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2 智慧城市的特征

2.1 全面感知。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2.2 可靠传递。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2.3 智能处理。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2.4 人性化管理与服务。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3 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3.1 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3.2 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3.3 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4 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己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5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近来经常有人问价值网络与价值链有什么不同。尽管可以列出种种不同,比如链与网的不同、组件化、商业生态系统等等,人们还是似懂非懂。因为光从管理角度谈,人们还是抓不住实质。本文试图从更高的经济学的角度概括,希望把价值网络说明白。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说,企业替代市场,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价值网络可近似理解为一个反向过程,是用市场来替代企业,只不过这个市场是特殊市场。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最大区别在于,价值链的前提是企业的存在,而价值网络的前提是企业的消亡。这里说的“消亡”是指企业边界的消失,它源于对资本专用性规律的扬弃。

从两次现代化高度理解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区别

价值网络是企业领域的新一轮现代化运动。

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分开来看,它们原是两次现代化过程。工业化的现代化特征,是“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二分,表现为“市场一企业”二分、“委托 ”二分,突出中间环节价值;信息化的现代化特征,是企业复归市场,人复归委托人,突出最终环节价值。桑福德反复谈价值网络的根本特点在于消费者价值导向,所谓“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商业需求”。但这类话现在不分场合被用滥了,让人反而不易体会出这是有特指含义的最终价值导向。

沿着这个思路去理解桑福德,对价值网络才能一通百通。桑福德罗列了一大堆现象,如组件化、商业生态系统、商业平台、开放标准、“突破各种界限”、 “不再依赖内部资源”、利用外部资源、外包、协调、端到端、分享价值,都是人们十年来已听麻木了的概念,但假设聚焦到“企业消亡”这一点,所有这些马上就会显示出新意来:如果所有这些都实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还存在吗?价值网络的关键就在这里。

从制度经济学源头思考,企业出现之前,商业价值存在于市场之中。企业可以理解为是消费者这个委托人,从市场“外包”给企业这个人组织体的产物。企业的存在,有赖于企业边界的存在。这个边界决定了什么是企业,什么不是企业。价值链承认企业这个底线,是以企业为单位,谈企业之间的合作;价值网络则挑战了企业这个底线,可以车间对车间合作、组件对组件合作,除了合作本身是确定的,合作的边界划在哪是不确定的。既然是这样,商业行为与其说更接近科斯说的企业,不如说更接近斯密说的市场。当然我们后面会谈到价值网络和市场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消亡”了。

企业消亡,并不意味着企业原来对应的实体经济消亡,只是意味着原来的实体功能不再按企业这种组织形态排列组合,而按别的方式――价值网络的方式――重新组列组合。企业消亡,商业还存在。新商业的现代化级特点最根本的一条是,最终消费者这个委托人“发包方”收回了权力。取消企业边界,让企业名存实亡,企业不象企业,只是这种“收回”行动必需的外在手段。在这个意义上,价值网络应被理解为最终价值方的存在形式,是人类继市场、企业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托夫勒预言的产消合一、在家办公,都是其中一些具体样式。当然现在还没有走到那一步,现在先是企业自身的整合,《互联网周刊》戏仿的“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就一定会实现”,就是这个阶段特点的表述。

从企业理论看价值网络将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价值网络带来了企业基本特征的改变。

第一,要素流动去刚性化。在《开放性成长》中,商品化与组件化是一对矛盾。桑福德从资源配置角度,给商品化赋予了刚性化这一特殊含义。企业和市场的区别之一,是要素流动刚性的强弱不同。组件化意味着生产要素以能力为单位,可以在企业内外自由流动。这就取消了企业作为制度经济学概念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这主要取决于缔约交易费用变化,相当于用一系列连续的短期临时契约,替代了一个叫做“企业”的长期契约,其临界条件是互联网让前者的成本小于后者,而价值网络恰好做到了。

第二,资本非专用性化。资本专用,是企业存在的又一基础,而价值网络从根本上瓦解了这一基础。桑福德用的是IT术语,叫做商业生态系统、“整合开放价值网络”、平台、端对端。首先,商业生态系统、“整合开放价值网络”说的是商业体合作的非契约性质,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一个平台定义为一套商业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其他的能力,并把原有能力与其他能力连续起来,进一步增强到扩展”;再次,平台同时又被等同于端对端(“以平台为中心的观点,最显著和深远的结果便是端对端”)。“翻译”过来,实际是说,企业应区分为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两层,前者就是平台,后者就是终端。平台上应打破资本专用性,而“分享价值”;在平台上长出终端增值业务,这些增值业务端对端开放地嫁接在平台上;“组件化将传统的价值链分解开来,企业不再依靠内部资源”,取而代之的是外部协调合作,如外包。也就是说,企业不再完全建立在资本的内部性基础上,而是内部性和外部性结合发展,甚至以外部性为主。价值网络在这里挑战了企业理论的底线。

第6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电商大战;注意力;媒介环境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加快我省信息化研究》(批准号:2013B317);201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文化的媒介环境及其社会影响研究》(批准号:2013CXW002)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4日

从2011年底至今,国内几大主流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达到一个新的巅峰,尤其是几次促销大战的激烈程度屡创零售历史。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电商大战,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了网购的行列。美国的市场研究中心eMarketer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购用户已达2.71亿人次,成为全球网购人群规模最大的国家。相比年初的2.2亿人次,半年时间内网购网民数量增长了5千万之多,参与网购的网民速度增长之快可见一斑。”一般认为,电商大战源于2011年11月11日的淘宝促销战略――这个被商家大肆炒作的“光棍节”当天,淘宝天猫单日成交33.6亿元,加上淘宝网共计52亿元,创出国内零售记录。在淘宝的巨大成功之后,其他实力相当的电商开始按捺不住,纷纷参与其中。电商大战由此展开,尤其以2012年内的两次大战最具代表性。

一、电商大战的问题

2012年8月14日,京东刘强东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深入关注:京东将挑战国美、苏宁线下实体店的10%毛利,以此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国美、苏宁等卖场和电商随即回应,相约加入促销大战。第一回合很快就过去了,阴谋论者所谓的京东等电商为了提升口碑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暴露了供应链的多处弱点,甚至危及诚信度。比如,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发现商品缺货、送货迟缓、价格偷涨、型号不同无从比价等诸多问题。2012年11月11日的第二次电商大战持续了一天就结束,这次线上大战几乎所有知名电商全部参与。最终,20余家电商在一天的时间里,获得了300亿元的营业收入,淘宝天猫的支付宝交易额则占到了其中的2/3,达到191亿元,创出世界零售纪录。

2012年先后两次电商大战暂时告一段落,专家学者、各大媒体、广大网民继续深入探讨的热情不减,给出了大量的因果解释和建设性意见。其言论大多涉及到电商的融资需求与内需的消费能力等一般性的经济学命题,也有论及当前网络媒介市场的不良竞争以及制度弊端,但大多从一般实体产品的市场经济规律出发,没有突出网络媒介的特殊属性。当前国内电子商务呈现产业化趋势,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如何抢占市场成为电商们的当务之急;对应于网络受众个性化诉求的不断加剧,各大电商的盈利模式、产品定位与营销手段差异化较小。目前,电商们因循一般实体经济的惯性思维陷入同质化竞争,其基本逻辑为:“通过促销提升市场占有率――垄断电子商务市场――拓展网络注意力经济业务”。一般实体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同质化竞争的代价太大,即使有电商通过传统的经济手段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其垄断地位也不稳固。电子商务是依托网络媒介的商业活动,属于注意力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为了破解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难题,必须从网络注意力经济的特殊属性入手。

网络注意力经济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电子商务网络受众的消费行为可以分为从商品信息搜索到注意力汇聚,再到确定购买支付三个阶段,注意力担负从认知到行为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当前,电商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凸显出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大量质量相同、服务相似、价格相近的商品摆在网络受众面前,谁都难以吸引绝对多数的注意力去付诸购买行为。本文结合网络媒介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注意力问题,按照注意力经济的基本逻辑,主要探究电子商务的网络购物(即B to C与C to C问题,而不涉及B to B问题),重点考察网络购物的供需关系与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力求找出破解当前电商大战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二、网络媒介环境

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进行了2013年中国电商大战的有奖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购物网民参与了商家的优惠活动;六成网民表示在电商大战中得到实惠,网民购物日趋理性;四成网民不购物,想买的东西不打折为不购物主因。”由此可见,商品价格主导了当前网络购物的供需关系,即需求量与价格的负相关。网络注意力经济本身就比一般实体经济省去了很多时空成本,降价与打折自然成为电商常用的促销手段,越来越多的网络受众选择线上购买商品就是对价格的需求反应。这种从一般实体经济出发的促销手段忽视了网络注意力经济特殊的供需关系,短期的价格优势必将被同质化竞争销蚀,导致长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由于电子商务体现出强烈的注意力经济属性,需要考察网络媒介环境的基本特征,以此探究解决当前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媒介环境学认为任何媒介都有自身独特的属性:比如印刷媒介的线性传播方式,鼓励了相应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思考和推理方式,个人化的阅读有助于培养个性化的思想和行为;电视媒介因为延伸了人的全部感官,容易在人的意识中形成整体的图像,把人重新带回口语传播环境;网络媒介实现了多媒体的融合,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模拟并延伸了人的神经系统。这种诉诸于神经系统的统感方式总是外化为“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定的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结合注意力经济学与媒介环境学的基本结论来关照课题,网络媒介环境主要体现为注意力的极度稀缺:“假设一个人一生中有50万个小时是清醒的,如果你交流的世界也就在一个小村庄的范围内,平均来说这个村庄的每个人会占去你2,000多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是汽车可达的范围,每个人占去的时间会减至2小时。如果是全球计算机网络延伸的范围,这一时间就减少到不足10秒钟。”针对稀缺资源的生产是一般实体经济解决供需问题的逻辑起点,网络媒介环境中的稀缺资源就是注意力;由此推理,网络注意力经济解决供需问题――包括同质化竞争等当前面临的问题,应该紧密围绕注意力展开。网络媒介曾经赋予个体的匿名特征将不会持续更久,每个人的个性以及喜好和购买的许多细节,对于那些想要为其支付费用的人而言,是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得到的。在得知人们态度与行为的信息之后,具备了围绕注意力解决当前问题的可行性。

三、文化服务功能

目前,国内经济生产正在经历从“物质匮乏型”向“精神匮乏型”的转变,“十”力推的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基于此判断。网络受众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辩证统一,对商品的质量与价格(物质匮乏)、电商的文化服务(精神匮乏)都有需求,在前者受到抑制的时候(需求量对价格不敏感,并与注意力正相关),后者就越发显得重要。网络受众在选择网络商品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比网络商品的质量与价格,还要对比电商提供的文化服务功能。在同质化竞争的价格优势相当的情况下,文化服务功能对网络受众的注意力选择越来越起到决定性作用。

具体的可行性方法可以因循以下逻辑:首先,通过对受众的了解、关心与体贴来赢得注意力。“仔细阅读消费者的大量评论与留言,会发现诸如客服态度、客服专业性、快递速度、快递素质、换修程序、优惠券兑换、老顾客关照、售后服务等,太多的消费者需求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与满足,”应该以此为起点;其次,通过个性化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由于信息化仍然是整个电子商务的本质,电商完全有可能通过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精准地获取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个性商品来吸引注意力;最后,通过文化服务稳定消费群体,培养潜在消费群体。避免注意力经济线上与线下脱节的误区,将线上的文化服务与线下的文化服务相结合,电商可以采取走进社区、公益服务等事件营销手段,创造与消费群体以及潜在消费群体面对面的机会,增加注意力的黏度。

四、结语

纵观2013年的电商大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价格战依旧是电商不变的主题,但是电商看到了社交平台的重要性,开始了注意力的争夺――阿里巴巴暂停与微信的市场服务,转而与新浪微博联手“微博淘宝版”的系列产品;其次,自国美、苏宁之后,实体零售店纷纷试水电商,一方面凭借自身的物流优势与线上电商拼线下服务;另一方面推出类似“苏宁云信”的社交平台,使得优惠信息和优惠券直达消费者移动终端;最后,电商开始涉足金融业,以“余额宝”和“微信红包”为代表的金融平台开始建立,前者将银行的储蓄功能直接搬到线上,后者通过“派发红包”与“微信打车”的办法拓展新产品,最终两者都要以汇聚注意力开辟网上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价格战向注意力的转折已经起始,但是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2013年的新气象分别强调了“社交功能”、“增值服务”与“开辟市场”三个关键词,电商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围绕注意力与汇聚注意力的方法实现上述三个关键词。因此,针对当前电商大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逐步放弃以价格战为核心的一般实体经济的市场抢占方法,渐渐确立围绕注意力的市场培育方法;第二,以文化功能为主的增值服务拉伸消费链条,延长网购用户的注意力;第三,确立专属的文化服务特色,以此打造品牌的知名度与忠诚度,通过汇聚注意力的方法培养专属的潜在网购用户。最后需要说的是,虽然每年电商大战依然以价格作为突破口,但是花样百出的价格战已经让消费者“审美疲劳”。消费者慢慢发现,低价的背后依旧是货币的等价交换,消费者更加注重电商的沟通能力与物流服务等注意力资源,这同时也是电商们比拼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牛皮席;网络营销;传统营销;整合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网络经济已日益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网络营销策略,做到与传统营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展网络营销已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但如何根据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各自的优势特点,再结合自身产品的独特性有效地将两种营销方式进行有力整合是企业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一、牛皮席产品的基本特征

牛皮席是几年前市场上鲜为看到的产品,如今却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江、浙、沪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更是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新潮,被消费者热烈追捧。牛皮席作为新兴行业的新兴产品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价位高,个性化需求强。具有天然真皮风格的牛皮席席属于高端定位产品,价格昂贵,牛皮席规格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使顾客对牛皮席的需求日益彰显个性化。

2.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牛皮席销售淡、旺季分明,价格随季节变化波动大。

3.风险成本高。牛皮席比较重,企业销售一般采取空运、货运、快递等方式,其运输成本高,如果产品在发货前质量未严格把关或未按照客户要求发货,将会面临退换货的风险,这样将会承担往返运费,对企业将是极大的损失。

4.进入门槛低,网络泛滥。牛皮席目前尚属于新兴产品,在很多市场尚属于一片空白,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正呈现一种强劲的势头,网络销售的兴起又给那些中间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无成本赚钱平台,大量的商蜂拥而入。这种商的泛滥而入,使产品定价不一,竞争极其之大。

二、网络营销为牛皮席生产企业提供了新契机

1.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定义。传统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存储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网络营销,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网络营销”曾作这样精辟的解释。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手段来实现一定目标(如品牌或销售额)的一种营销手段。

2.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不一样,其自有的特征为牛皮席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具体来说,网络营销具有以下特征:

(1)营销方式个性化。在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可以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做到彻底的市场细分,即针对每个消费者进行个性化营销。个性化营销强调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一种营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能够轻易地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实现真正的“一对一”营销,这种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正好迎合了牛皮席产品个性化的需求。

(2)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覆盖全球市场,牛皮席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任何一国市场,既无时间的限制也无空间的跨越,这种网络跨国销售方式为牛皮席产品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还可以根据世界各国气候的差异和消费偏好进行差别销售,这也减轻了牛皮席产品由于季节性强所带来的资金积压压力。

(3)信息传播快,成本低,互动性强。利用网络营销,企业可以即时与传送信息,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如利用网络的B B S(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向外发送信息,实现营销信息的即时和更新;可以利用淘宝旺旺、阿里旺旺、Skype、Msn、腾讯QQ、网络聊天室、百度Hi吧、慧聪、IBM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客户进行互动沟通;可以利用博客、贴吧、社区、网站建设等方式产品信息。企业通过这些方式无需任何成本费用,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效应,并能准确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与之沟通。

(4)网络购物具有方便性、高效性的特征。网络营销可大大简化某些标准化程度较高、购买频繁或非常熟悉的产品商品的购买过程,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网络购物仅仅需要短短的时间就可以方便快捷的操作完所有的购物流程:选商品——>谈判——>确定

购买——>支付宝付款——>卖家发货——>买家确认收货,消费者无需出门,只需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便可以搜遍所有自己需要购买的同类产品,消费者可以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最终确定购买,如果收到货后发现产品质量不好或不是自己所需求的,可以要求卖家退换货,支付宝交易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间保障平台。通过网络,消费者不但可以买到优质价廉的商品,还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三、牛皮席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从网络营销的特征和优势来看,网络营销有从4P理论向4C理论转变的趋势。网络营销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客户管理,可以即时和客户沟通,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可以快速地了解市场动态、客户需求和购买欲望,以及他们的购买力和支付意愿,了解怎样为他们提供便利性等。对于营销者来说,网络销售不但要考虑网络营销本身的优势,还应结合产品特点、企业自身的状况、行业特点及其市场状况等条件具体分析来制定产品的营销策略。营销者应该以网络营销为导向结合传统的市场营销,才能使整体营销策略得以制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营销整合:

1.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国际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行市场研究的全新通道,借助于网络,企业可以建立网络数据库,可以随时与客户进行在线沟通,可以清楚准确的了解消费者对牛皮席的购买意愿、购买需求、购买价格以及他们对产品的预期和售后要求等信息。据此,营销者就可以对所有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这种动态需求制定产品策略。

2.消费者支付意愿

企业应利用网络通信成本低廉的优势,积极去了解消费者对牛皮席的需求,并及时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信息收集、处理、及信息反馈来分析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了解他们对不同规格的牛皮席价格的接受范围。企业根据消费者信息制定出相应的价格策略,不同的销售渠道,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可以网络销售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动态需求信息制定差异化价格营销策略。

3.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

在网络营销环境下,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地挑选自己需要的产品,无需四处奔波劳碌。在选定产品之后,可以直接通过支付宝、网银付款,付款便捷、且有安全保障。不过这种网络销售也要具体分析的,如数字化的产品如软件、电子书报等,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选达用户的电脑,像牛皮席这种价值较高的实物产品,客户一般倾向于在看货后再决定购买,企业应根据牛皮席产品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销售渠道。

4.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

第8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关系嵌入的民营企业委托问题研究”(12YBA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有限注意的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71071166);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基于社会网络的旅游饭店职业经理人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12B031)

作者简介:刘晓霞(1981-),女,湖南湘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治理研究。Email: lxiaoxia19@163com

摘要:本文利用2007—2010年沪深民营上市公司的A股数据,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嵌入分成亲人、熟人和外人三类,并实证检验了这种关系嵌入对能力和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民营企业所有者聘用外人关系的经营者比亲人和熟人关系的经营者能显著提高能力,而其成本和聘用熟人关系的经营者没有显著差别,聘用亲人关系的经营者比非亲人关系的经营者能显著降低成本。从实证结果我们还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现行的公司治理制度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关键词:关系嵌入;能力;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01707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Berle 和 Means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命题以来,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并成为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起点。传统的委托理论(以下简称理论)假设人是完全理性和完全自利的,研究的中心任务是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使得人的行为能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Jensen、Mecking、Demsetz、Wilson、Spence、Mirrless 、Ross 和Hart等许多学者的研究下,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实践当中广泛应用。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引进了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以监督人的行为,就是这一理论的应用。然而李维安和王世权\[1\]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制度在中国的成效甚微。独立董事不独立,董事不懂事,监事不监视,公司治理效果差。是机制本身的不恰当还是理论源头的失误?

Coleman曾指出:“经济理论存在一种失误,即使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也不例外。这种失误表现在,忽视个人的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网络对产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确定和实施规范的重要影响。”因此,“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受到质疑,基于“管家”假设的管家理论兴起,它认为理论对经营者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定是不合适的,经营者会自律和努力工作,以达到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2],所以它假设人是利他的和忠诚可信的,从理论的对立角度揭示了经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的另一种关系。

不同的人性假设必然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产生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陈仕华和李维安\[3\]认为理论对委托人和人持有低度社会化观,而管家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则过度社会化。针对两种理论的不足,Granovetter提出了社会嵌入理论,以解释经济行为人在中度社会化情景中的行为理论,这种理论将人性假设为嵌入社会网络的社会人,既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无自主性的管家,因而更符合现实\[4\]。本文将从关系嵌入的角度实证分析民营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嵌入强度对能力及权益成本的影响,以期从更理想的理论角度来实证分析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用人机制难题,给发展困境中的民营企业家选择经营者和治理模式提供现实参考,也给研究家族企业以及委托问题的学者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研究结构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理论与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最后是结论与启示。

二、理论与假设

最先提出“嵌入”概念的是Polanyi,他认为经济作为一个制度过程是嵌入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Granovetter与Uzzi等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强调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情境结构对经济行为的制约与影响,当一个“连带”的社会关系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活动时,“嵌入”就存在了,且“连带”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基于个人的关系、社会资本等长期的联结驱动\[5\]。因此将“嵌入”定义为基于社会关系的、非商业化的契约来进行商业交易的程度。Smelser 和Swedberg指出嵌入是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议题。我国学者彭正银认为关系嵌入是指单个主体的经济行为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是对主体间相互联系内容的研究,是交易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和承诺的达成程度及过程\[6\]。

Granovetter和Swedberg将社会嵌入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关系嵌入指单个主体的经济行为嵌入与他们直接互动的关系网络中,是对网络中人际社会二元关系的结构和特征(如关系疏密和关系质量等)的刻画。而结构嵌入指主体的经济行为嵌入其所在的社会网络中,是对行为主体嵌入关系构成的各种网络的总体结构描述。唐艳和唐国平\[7\]、黄中伟\[8\]等认为关系嵌入是对嵌入网络的微观解构,而结构嵌入是对嵌入网络的中观解构。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嵌入企业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微观关系,并讨论这种关系嵌入对委托问题的影响,更好地契合理论和管家理论,为公司治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系嵌入的特征主要包括关系强度(如强关系、弱关系)以及关系的质量(如信任程度等)\[9\]。Granovetter提出了“弱关系强度”假说,认为弱关系能够跨越不同的群体,跨越了更多的社会界限,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弱关系比强关系的作用更大[10]。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委托人聘用职业经理人作为人就是这个道理,职业经理人比家族成员(强关系)有更宽的外部网络结构,信息或知识的冗余度低,创新性强,能应对更复杂的经营环境。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网络以及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解决企业的融资、销售和管理等诸多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绩效,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我国学者边燕杰通过对中国社会关系的研究,认为在中国社会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11]。曹兴等认为强关系所带来的人际信任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信任,减少交易成本,所以很多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化或泛家族化的经营模式[12]。然而强关系也有不少的负面作用:一是在中国社会强关系所提供的道德要求,给人带来很多的制约(如既要考虑企业的目标,也要考虑家族的目标),造成决策过程的低效率。二是强关系网络的闭合,会导致信息的闭塞和排斥外来人,信息或知识的新颖性不足将难以满足突破性创新的需要,这是很多家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李新春所提出的家族主义困境,即强关系嵌入治理不能同时实现基于信任基础之上的成本与基于专家能力之上的能力的帕累托最优,而人发挥专家的知识和能力创造交易过程的帕累托效率问题理解为“能力”。强关系嵌入带来的低能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企业需要打开强关系的网络限制,向弱关系网络发展。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民营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嵌入越弱,能力越强。

Granovetter的关系嵌入理论更多的是强调弱关系的作用,然而弱关系存在的致命缺陷是导致不信任,在市场体系不发达、正式制度约束不强、信任缺失的国家更易显现。因为弱关系中人际联结并不是很强,多次反复的交往不多,所以这种关系不可靠,与不稳定、风险、投机联系在一起。嵌入在弱关系中的委托人和人,彼此信任度不高,如果只靠道德的约束,就很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加上外部环境信任缺失,法律等正式约束不足,人投机行为的几率更明显,比如说谎、偷懒、欺骗、中饱私囊、卷款而逃等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造成成本很高。因此,在弱关系下,委托人只有设计更优的合同,加强监督和激励人,使人的行为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

而在强关系网络中,委托人和人交往密切,彼此了解熟悉,有更多的互惠以及利他行为,容易产生信任,并给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实质性的帮助。情感的内在制约、利他行为以及中国人注重面子和人情的问题,道德违约成本小,监督和激励人的成本较弱关系下偏低。所以在创业初期,几乎所有的私营企业的资金都是通过家人、亲戚或者好朋友筹集,生产、经营、销售也是家族成员把关。随着企业的成长,规模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外部人进入企业,强关系网络被打破,委托人可以选择更有能力和知识的外部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企业,弱关系嵌入加强。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民营企业委托人与人的关系嵌入越弱,成本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说明

1成本和能力

目前学者用来衡量股权成本的尺度最常用的是由Ang等提出的管理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也得到了我国学者大量的借鉴和运用,如曾庆生和陈信元采用管理费用率、营业费用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来衡量成本[13]。本文认为销售管理费用率能较好地反映成本,故作为成本的变量。而总资产周转率体现了人发挥专家知识和能力创造交易过程的帕累托效率,衡量的是经营效率的一种,反映的是人的经营能力,故本文采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能力的变量。

2关系嵌入强度

自从Granovetter与Rowley等社会学家将关系嵌入强度从互动频率、感情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魏江和郑小勇采用访谈、案例分析以及问卷调查来衡量关系嵌入的强度和质量[14]。本文借鉴提出的中国人的差序格局关系以及杨国枢[15]对中国社会关系划分的方法,将委托人与人关系嵌入从强至弱分为亲人(血缘、姻缘、亲缘关系)、熟人(同学、同乡、同事关系)、外人(除亲人和熟人以外的其他关系)。并给亲人、熟人、外人三种关系分别赋值1、2、3。

3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为解决委托冲突而做的一种制度安排,必定会影响委托关系。Jensen和Meckling就提出管理层持股是影响股东——管理层委托冲突的重要因素, Collier等则没有发现股权成本与审计委员会活动之间没有关联的证据。Belden等发现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利越高,越容易支付股利[16]。在国内,很多影响权益成本的公司治理因素也得到了实证检验,如宋力和韩亮亮[17]认为是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曾庆生和高雷等认为董事会结构,肖作平等认为是董事会规模,李明辉认为两职分离,黄福广等证明高管薪酬,能够影响权益成本。本文设置了股权结构特征(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董事会特征(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特征(监事会规模)、管理层特征(高管薪酬、高管持股比例)来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对成本的影响。

4公司基本特征

李明辉证明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会影响股权成本,如公司规模越大,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难度越大,从而监督成本越大,管理层进行不当消费的权力也增大[18]。提高负债率可以加强外部监督从而降低成本。成长机会低的公司,管理层对自由现金流的滥用会提高成本。除了控制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成长性的影响,还要控制行业因素导致的成本的差异。

5人基本素质

在研究能力的影响因素时,人的学历越高、年龄越大、从业经验越丰富,则人的经营能力越强。本文用人学历、年龄作为影响能力的控制变量。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关系嵌入对成本和能力的影响。借鉴Ang等,及李明辉的模型,本文分别对成本和能力回归模型设计如下:

能力模型:

在能力模型中,我们先检验能力与关系嵌入的单因素关系,再逐步加入人基本素质变量和公司基本特征变量以控制它们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在成本模型中,同样先检验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单因素关系,再逐步加入公司基本特征变量和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各控制变量如表1所示,各回归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三)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择2007—2010年沪深两市A股民营企业共3 185个年度样本数据,依次删除以下数据:(1)实际控制人为非自然人的样本439个;(2)2007—2010年度经特殊处理的S、ST、*ST股票454个;(3)上市时间小于365天的样本596个;(4)删除没有披露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总资产周转率的样本9个,且销售管理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变异大的极端值17个;(5)删除频繁更换实际控制人或总经理以及找不到关系的样本31个;(6)总经理由实际控制人自己担任的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是一体的,理论上没有冲突,故删除此样本334个。最终得到年度样本总数为1 305个。除关系嵌入数据通过百度、新浪网等手动搜集整理,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表2对2007—2010年的年度样本进行了基本的统计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四个年度样本数据不同,但各年度不同的关系嵌入样本占当年样本的比例变化很小,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因变量能力(ABILITY)和成本(ACOST)的均值和标准差在各年度变异也不大,相对来说,能力的年度变异更大(标准差大)。从总体样本来看,关系嵌入类型为熟人的比例占到了58%,亲人占14%,外人占28%,民营企业聘用熟人的比例偏高。

(二)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的理论假设,下面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结果分析如表4所示。模型1—3检验假设1,模型4—6检验假设2。模型1和4只检验解释变量GE1和GE2对因变量的影响,模型2和5则分别加入了人基本素质变量和公司治理变量,模型3和6还控制了公司基本素质变量。

在检验假设1的模型中我们发现,关系嵌入变量GE2在模型1—3中都显著为正,说明委托人和人关系为外人时,比亲人和熟人能显著提高能力;GE1在控制了公司基本特征变量后也显著为正,说明运用熟人和外人关系的人比亲人关系的人能力更强,实证结果支持了假设1。另外,我们发现能体现能力的学历因素影响不显著,可能是我国学历教育鱼龙混杂,文凭不能体现人的能力。用人的年龄变量代表的经验因素对能力的影响也不显著,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但也可能刚愎自用,固步自封。性别因素在模型2中显著为正,男性人比女性人的能力更强,但加入了公司特征变量后结果不显著了。

在检验假设2的模型4—6中,我们发现关系嵌入变量GE1都显著为正,GE2不显著,说明委托人聘用自己的亲人比熟人和外人人能显著降低成本。但比较外人人和非外人(亲人和熟人)人时,结果不显著,说明聘用熟人和外人关系的人对成本没有显著的差别。实证结果部分支持了假设2,也和大部分学者关于家族企业治理能降低成本的结论一致。此外,公司治理结构变量除了股权集中度(OWNCON1)显著为负外,其他指标都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股权越集中,成本越低,而独立董事、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模以及总经理的持股和薪酬都没有起到监督和激励的作用,没能降低成本。公司基本特征变量中,资产负债率(LEVERAGE)越高,对人的约束越强,成本越低;公司规模(TOTASS)越大,成本越低,说明规模优势能有效控制成本;公司的成长性对成本没有显著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嵌入对能力和成本的影响是否稳健,我们采取了两个方法。一是对样本进行重新筛选,分别对因变量进行首尾1%的删除,并从2007—2010年样本中选择任意两年和三年度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和前面的分析无异。二是对变量进行重新选择,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营运能力指标衡量能力,计量结果没有什么变化;在成本变量的选择上,本文借鉴廖理和罗炜的方法采用管理者持股比例,以及权小峰等方法采用在职消费,即用管理费用减去机体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当年无形资产摊销额来衡量,结果没有实质性变化。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关系嵌入的视角,研究了民营上市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嵌入强度对能力和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文凭、年龄、性别这些经营者个人素质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人的能力,而关系嵌入却能很好地体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知识和信息更新换代快,过去的经验不代表未来的能力,倚老卖老的行为带来的可能是经营短视,不加强学习就会固步自封。文凭和学历过去在中国很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系统弊端重重,造成各种文凭满天飞,含金量直线下降,企业也不再以文凭的高低衡量人的能力。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发现女性经理并不比男性经理差,女性的特质能让女性经理在经营过程中具备独特的优势。

我们的研究结果让人能直观地从总经理与实际控制人的关系中判断经营者的能力。如果企业实际控制人使用自己的亲人来经营企业,委托人和人都处在一个强关系的网络结构中,即使能如我们的实证结论一样降低成本,其代价是信息和知识的闭塞,也就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家族企业的发展瓶颈。

我们的统计中,民营上市公司中聘用亲人经营者的比例最低,熟人经营者的比例最高。不是民营企业不愿意用亲人做经营者,而是亲人经营者资源太有限,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自己熟悉的同乡、同学、同事等来经营企业。而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聘用职业经理人这样的外人产生的成本并不比聘用熟人高,反而能提高能力。

因此在我国,企业要真正走上现代化的管理之路,首先,要加强诚信社会的建设,让所有者能放心大胆地将经营权外放给有能力的经营者。其次,要提高我国公司治理的水平,使独立董事、监事能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股权和薪酬制度能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不再是形似而神不似的舶来品。外在环境和内在制度的完善,是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王世权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5,(1):4-9

[2]林勇,周研巧 高层管理者的教育背景与公司绩效——基于创业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0-65

[3]陈仕华,李维安 公司治理的社会嵌入性:理论框架及嵌入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99-108

[4]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5):481-510

[5]陈颖,贺勇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基于股改前后的比较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7-42

[13]刘洪涛基于动态心理契约管理的组织承诺的重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72-74

[6]彭正银 企业网络治理:从关系嵌入到价值创造[J]现代财经,

2011,(10):2

[7]唐艳,唐国平管理控制系统、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2,(4):109-113

[8]黄中伟 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机制和绩效[J]经济地理,2007, 27(1): 47-51

[9]黄耀杰,王蕾,朱丽丽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研究——以山东省J市某政府部门为例[J]理论探索,2011,(4):106-109

[10]Granovetter,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4):1360-1380

[11]边燕杰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化与权力[M]上海:三联书店,199732-45

[12]曹兴,邬陈锋,彭耿基金经理激励:关于委托投资组合管理研究的评述[J]中南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8-87

[11]李新春 家族化企业的“管理革命”[J]学术研究,2001,(5): 7-9

[13]曾庆生,陈信元何种内部治理机制影响了公司权益成本——大股东与董事会治

理效率的比较[J]财经研究,2006,(2): 106-117

[14]魏江,郑小勇关系嵌入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浙江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68-180

[15]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32-36

[16]Belden,S,Fister,T,Knapp,BDividends and Directors: Do Outsiders Reduce Agency Costs?[J]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5,110(2):171-180

[17]宋力,韩亮亮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5,(1):30-34

第9篇:网络市场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网络经济 网络外部性 标准化 进入壁垒

         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业间的合作,纵向一体化在新经济中往往更为普遥。而这些特征都把新经济推向垄断,同时也推向竞争。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