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农业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035--04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流依然是沿用“高碳”背景下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因此,改变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已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工农业生产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市和乡镇经济的关联度,甚至国内外的经济的联动性都显著增强;气候变化(特别是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的同时;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凸显。主要的不利因素表现在:(1)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化学农业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退化;(2)由于人口持续增加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相对不足,可能诱发生的“粮食危机”;(3)“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出现的耕地和林地碳减排利益,迟迟没有实现价值并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中国各地农村已经推广多年的循环生产模式,已然为全球的二氧化碳减排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一直没有被有关部门和机构发现和认可。中国循环农业在二氧化碳减排项目中所蕴含巨大商机,亟待开发;未来农村的实施者(农户个体和地方政府)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应在实施之初就受到认可和保护。
一、国外低碳经济研究进展
“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提出,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其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低碳经济”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在《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希望以此建立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的桥梁。可喜的是,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二是在2050年以前,要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550PPm以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今后十至二十年达到峰值,然后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三是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须比现在的水平低大约25%。即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把绝对排放量减少60%-80%,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的排放与1990年相比,增长幅度不应超过25%。
根据IPCC的最新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COx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并有90%的可信度认为,近五十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他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0℃―3.5℃。
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0O)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以CO2的形式释放人大气,CH4可在长期淹水的农田中经发酵作用产生,全球一半以上的N2O来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确定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探寻减排办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二、辽宁省循环农业模式
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开展的“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模式早已运用纯熟,其核心环节是沼气池的沟通作用。但该技术移植北方后,受地温和气候影响,通常只能工作六至八个月左右,以及推广模式僵化等影响,农户无法得到预期经济效益,极大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很多早期的推广示范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随着全球的急剧变暖和沼气池保温技术的应用,该技术越来越受到北方农户的欢迎。
由于辽宁省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成功推广的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配套技术有八项㈣。
这八项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配套技术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本溪满族自治县黄堡村、建平县章吉营子村;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北岔村、本溪满族自治县正沟村;生态果园建设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海城市王家堡村;农田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盘山县常家村;生态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阜新市生态园;平原区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昌图县尹家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营口市老边区前山村、海城市有机果品基地;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凤城市大梨树村。
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一池三改”推广“猪一沼一菜(果)”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四位一体”为核心的循环生产模式。
1.“一池三改”活动,推广“猪一沼一菜(果)”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㈣。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政府从本县实际出发,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资金补贴等方式,通过发展大循环、村户建 立小循环的方式,在农村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新技术,大力扶植循环农业发展,推动了该县生态循环农业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蚰岩县政府积极鼓励该县企业发展循环产业,在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使循环农业快速推进。岫岩县鞍山佳林生物质燃料制造有限公司,利用农村的玉米秸秆、稻草、玉米芯、花生壳等农作物、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经过粉碎后加入添加剂加压增密,生产新型生物质再生能源“秸秆煤炭”,使过去农民废弃的农作物重新利用,增加了企业效益,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循环产业效益可观,前景喜人。
岫岩县政府在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的同时,还积极构建以种植、养殖、加工、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建立“家庭绿岛”式小循环,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沼气,开展“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厨)活动,推广“猪一沼一菜(果)”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家庭绿岛”建成后人畜粪成为沼气发酵原料,沼气解决生活用能,沼渣、沼液作为上好的有机肥用来肥田,实现了农业的生态良性循环。此外,该县政府为了方便广大群众还建设了5座生物质气化站,以秸秆、树枝、木屑、锯末、稻壳等生物质和白色垃圾为原料,帮助3 000多户农民用上了洁净的新能源,既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使村容村貌更整洁,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新农村、新能源、新气象的目标。
与岫岩相似的还有沈阳市苏家屯区“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旧。
近年来,苏家屯区加快沼气能源产业的发展,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积极发展“猪一沼一果(菜)”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用沼气代替液化气,用处理后的沼渣、沼液代替化肥,有效地变废为宝,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该区的蔡家屯村有种植葡萄的历史,过去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始终不尽如人意。2006年,这个村在区农机部门的支持下,把沿气应用到农业生产上,给葡萄上沼渣、沼液,经过本村葡萄协会的大力推广,葡萄种植户真正得到了实惠。蔡家屯村共建沼气池200多个,其中今年新建的就有100多个。农民首先在葡萄种植上使用沼肥。现在蔡家屯村葡萄种植面积200亩,注册的“华香”牌葡萄获得了绿色产品A级认证。质量的提升带动了价格的提升,2009年该村的玫瑰香葡萄卖到了每公斤16元,是去年的2倍,亩效益达1.5万元。
目前,该区已建成3500个沼气池,每个沼气池按年产4吨沼肥计算,每年将有1.4万吨优质肥产生。今后,苏家屯区还将在抓好沼气池建设的同时,抓好沼肥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利用,不断改良土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四位一体”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概念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通常情况下,农户庭院既是生活系统,又是生产系统,如何做到生活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农户庭院循环农业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正是基于此,从提高蔬菜单产、复种指数、畜禽转换率和循环总量,降低饲料浪费度的角度出发,将各种设施组合成一个整体,辅以高效技术,使之成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同时各组分之间存在适当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分工与协调机制,使“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能够在系统内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和流通,并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高。
该模式以沼气生产为中心,把种植业、畜牧业和蔬菜栽培等联结起来,实现了有机物的多层次利用。“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巧妙地应用了食物链加环原理,通过加入生产环(畜禽饲养)和增益环(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该系统食物链结构增长,对系统内有机废弃物能够达到多次循环利用,构成了良性循环再生路径。在中国北方的传统旱作农业区,大多是燃料、肥料、饲料俱缺的地区,农村能源供应不足,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四位一体”循环农业中,以沼气池为纽带的作用巧妙地解决了“三料”问题。该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利用了太阳能,使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又转化为生物能,达到合理利用。通过沼气发酵,以无公害、无污染的肥料施于蔬菜和农作物,使土地增加了有机质,达到用能与节能并进。将沼气池建于日光温室地下,提高了沼气池的温度,使厌气发酵可以周年进行,辽宁南部地区已经实现周年进行,辽宁中部和西北部目前已经可以解决年均供气10个月左右。部分解决了北方冬季因温度过低而无法实现发酵产气的实际困难。同时,温室为畜舍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畜呼吸和沼气燃烧不仅能使温室温度增高,更重要的是其二氧化碳能促进温室内果蔬增产,温室内果蔬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又可供畜禽呼吸所用。人畜粪便和其它有机废弃物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以甲烷为主要成份的沼气,完全可供正常五口之家的日常所需。发酵后的沼液、沼渣富含有机成分,是优质肥料。施用沼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利用沼液喷施蔬菜或作物叶面兼有肥效和药效,利用其浸种可提高作物抗病性,促进根系发育,提高产量旧。正是由于在“四位一体”中引入了沼气池才得以使该系统生物种群增多,结构趋于合理,使有机物得到了多层次利用,同时沼气与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增强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四位一体”组分之间关系协调,构成了循环再生路径,使该系统生物种群增多,食物链结构延长,能流、物流循环加速。该组合充分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基本原理。
阜新市五峰镇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条件与经验,提出了打绿色牌、念生态经、筑产业链、发项目财,实施种、养、加一体化,打造循环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战略。
五峰循环农业的表现形式是相互联系的四条产业链条:一是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通过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为落户在本镇的金禾公司加工保鲜玉米提供原料。二是肉牛饲养一肉牛屠宰加工产业链条。通过大力发展黄牛饲养,为落户在本镇的福元公司屠宰、初加工肉牛提供牛源。为清河门皮革加工基地提供牛皮原料。三是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一肉牛饲养产业链条。通过发展甜玉米种植,对秸秆进行青贮,为养牛提供饲料,实现农业和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四是养牛一牛粪一沼气一照明(燃料)、沼肥产业链条。通过养牛用牛粪生产沼气,沼气用于照明、做燃料,沼渣做肥料还田,实现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这四条产业链既各成系统,又相互连结,环环紧扣,形成了一张完美的“循环经济流程图”。《辽西半干旱地区循环农业问题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循环模式,在这里得到了诠释。这 也是低碳经济下集约经营循环农业的典范。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及早申报联合国CDM项目,这一方面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方法学研究的短板效应。
位于阜新市太平镇水泉镇的辽宁乌兰山生物技术公司,每年能处理畜禽粪便20万吨,将粪便变成高含量有机肥还给农业种植,是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有机肥不仅解决粪便对当地空气、水源、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以上,减轻大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程度,使土壤板结现象得到改善。乌兰山生物技术公司实现从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作物种植一粮食秸秆利用―饲料生产一畜禽养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㈣。
其它例证还有很多,例如:抚顺县上马乡坎木村位于大伙房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大伙房水库是沈阳经济区重要的水源地,坎木村是生猪饲养基地,如何解决农民的生存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由农户在家里自建四位一体的沼气池,既处理了粪便,又解决了自家的做饭问题。
辽宁绿色芳山有机食品公司在黑山县建设了3万亩有机花生高产示范基地。
凌海市双羊镇新站村投资180万元新建了一座秸秆气化站,可以将各种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优质清洁的高效燃气,可完全替代液化气、天然气。
到目前为止,辽宁省200个省级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已按计划全面完成整治任务。三年累计建设各类畜禽污染治理工程144处。开发了畜禽粪便、农村垃圾、污泥混合发酵“三合一”技术,一并解决农村养殖、生活和中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问题。在农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结合北方地区特点,建设秸秆制气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系统,全省建成秸秆气化站253座。各市积极推进有机食品发展,全省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0万亩。
三、辽宁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具有组织化、规模化等特征。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龙头”产业带动下,可有效提升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运行规模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我省是农业大省,当前,农业生产的结构矛盾在于耕地、水等资源相对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应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使农业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更高层次、更高效益的开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典型示范,逐步推广。这是中国农村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有效方法,特别适合中国农民对待新鲜事物认识的渐进性特点。它是以最生动的事实教育农民,从而对农民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并在典型示范带动过程中,还可以形成不断学习、模仿到创新的超越机制。
4.因地制宜,研发适合当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生态经济领域专家、科研机构组成专业研究组,设立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发基金,促进环境综合治理等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另外,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优惠政策,积极推广已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民真正的接受,并扩展应用范围。
5.建立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机农业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不采用基因工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农业。在有机农业中通常采用的耕作措施有:种植覆盖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病虫害、有机饲料喂养家畜等。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业 电子商务 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
科技的发展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运用,正在改变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农村经济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因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在农业发展中尚处于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的状态,农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也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缺乏依靠自身力量从市场获得大量信息的能力和多种途径,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分析预测能力。农民“信息贫困”产生的城乡数字鸿沟,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协调进步等重大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要求,农业部表示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的建设工作,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开展信息服务。农业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提出,解决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问题关键在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也就是说,要将分散的独立生产者所生产的大宗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分销给众多的消费者,必须有一套组织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和方便迅捷的物流配送体系。但是,单个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单元规模和实力非常有限,肯定无法支撑起日益庞大的农副产品市场化的发展。而规模很小、实力较弱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又是造成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交易成本高、库存压力大、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建立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广大的中小型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一个极具经济应用价值的问题。
构建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
农业作为特殊的产业地理等。探索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电子商务模型,充分发挥我国自身优势,这不仅对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电子商务模式,这一模式就是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
(一)农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的实质
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就是依赖第三方提供的公共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如中农网)。 真正的电子商务应该是专业化、具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具有“公用性”和“公平性”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它应该是农业、制造业、流通渠道和零售终端的服务商,目标是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和零售企业搭建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并创建良好的商业信用环境。这个平台要能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性与诚信(如淘宝网的诚信通),对双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公正处理,采用商业和法律手段有效约束。电子商务不可能由单个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单独进行,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发展特别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来推动和完善。这个机构并不一定是政府机构,它只要能够为参与商务活动的所有企业提供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即可。应该说农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是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一种全新的模式,特别适合我国非常分散、信息化基础不高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二)农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势与功能
第三方电子商务提供商应在电子贸易的框架下, 利用商用Web 站点的运行机制,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跨行业的、开放的、服务于商务全过程的电子商务系统, 像环球农商网、农业商务网一样, 实现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纵深的业务过程服务。
转贴于 以较小的成本加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一方面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电子商务意识, 更重要的是在电子商务起始阶段少走弯路, 享受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发展市场的机会, 随着国际化的加深, 会反向带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管理的提升。其优势包括:第三方电子商务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经营, 已经相对成熟, 基本能够成功解决“交易前”的市场开发服务和“交易后”的市场维护服务;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的实施,能够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从而打通农产品流通的瓶颈;能够强化企业资源管理与配送体系的建设,解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保持中立立场以得到交易参与者的信任、集成买方需求信息和卖方供应信息、撮合买卖双方、支持交易以便利市场操作,解决交易参与者的诚信问题;买卖双方个人或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与第三方平台集成,解决农业电子商务的规模化问题;以前的电子商务交易大多以工业企业的业务链模型为基础进行开发,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定制适合任何行业业务链模型的电子商务交易流程。
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企业间的网上交易提供买卖双方的信息服务。首先,买方或者卖方只要注册或者交纳一定费用成为会员后就可以在网上自己的采购信息,或者自己的产品出售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来选取潜在的供应商或者是客户。其次,提供行业信息、市场等附加信息服务,很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定期将客户关心的买卖信息发送给客户。第三,提供与交易配套的服务,如提供网上签订合同服务,网上支付服务等实现网上交易的服务。第四,提供客户管理功能,即为企业提供网上交易管理,包括企业的合同、交易记录、企业的客户资料等保密资料的托管服务。
(三)农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农业;用工荒;土地流转;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40-02
引言
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因经济利益的驱动,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受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的影响,耕种面积逐年降低,不少地区甚至出现常年土地撂荒的现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耕地大量抛荒的现象,将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埋下隐患。解决农业用工荒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马长久(2011)建议,农村应实行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节省农村劳动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张红宇(2011)表示,农业用工难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韩长赋(2011)提出,解决农业用工荒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原有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对土地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有助于农业用工荒问题的破解。
一、农业用工荒的内涵
(一)农业用工荒的含义
农业用工荒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缺乏强有力的土地流转政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现象。农业用工荒现象呈现“青壮年短缺、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表征。
(二)农业用工荒的特点
1.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高、职业期望高等因素影响,传统的“思乡念土”观念发生转变,思考问题和行为方式逐渐理性化、经济化。与在家务农相比,外出打工工资收入更高、生活环境更好。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需要青壮年劳动力。
2.季节性失衡。在农作物春耕和夏收季节,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东部沿海等大中城市,回家的经济成本会更高,在比较收益的影响下,在此季节他们仍选择继续在外地工作,只有年弱体迈的老人进行土地的耕种,出现了农忙时节劳动力用工短缺的情况。
3.区域性短缺明显。农业用工荒现象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与市场联系密切,农产品的附加值高,农民收入较高,农业用工荒现象并不突出。而在中国的西部多山地、丘陵地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低,交通闭塞,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替代在家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农业劳动力短缺状况比较突出。
4.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亿。但农业用工荒背景下仍然出现了劳动力年龄结构和供求结构失衡的现象。因劳动力转移形式的改变,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失衡。青壮年劳动力由候鸟式的迁徙打工转变为常年外出,举家外出式的打工,完全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已接近30%;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闲打工、农忙务农”的兼业化特征正在逐步淡化,大多数转移劳动力成为专职打工者。这种转变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而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是指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不匹配。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而对低层次劳动者的需求则出现明显下降[1]。
二、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农业用工荒困境的出现,导致农村中大量土地抛荒、撂荒,土地资源浪费。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土地经营制度,不可否认对促进中国土地的合理使用,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少农民情愿转变为农民工人,外出务工的收益明显超过在家务农的收益,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下,农民理性地选择了离开土地,而家庭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农业土地出现很少耕种或无人耕种的境地,出现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从目前来看,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会导致经济资源过度分散,管理效益低下,引发土地规模化和土地破碎分散之间的矛盾,先进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工具得不到合理化使用,造成“先进劳动力、农业机械、劳动时间”三重浪费。要解决农村土地资源的分散化、撂荒化问题,必须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将分散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推广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培养“懂知识、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耕地高效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业用工荒问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首先,土地流转是规模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分散化经营阻碍了土地资源集中使用。只有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才能充分优化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现代化农具等生产要素之间配置,释放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走向产业化[2]。其次,土地流转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客观要求。在国家法律既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的监管,促进土地资源的自由合理流转,激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促进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最后,土地流转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土地流转可以适度地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他们从土地流转获得较稳定收入的同时,可以向城镇发展,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带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设计
1.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目前,农村土地存在着“责、权、利”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用工荒背景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清晰地界定农村土地产权。首先,明确土地产权权的归宿问题。其次,明确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具体事项。农民可以和集体订立土地承包合同,获取独立的土地使用权,在不违反合同规定的原则下,可以自主经营也可以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第三方。给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稳定农民对土地收益预期,加强农民对土地的长期化投资,实现土地承包权商品化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3]。同时赋予农民稳定的土地承包权,明确使用权的内涵,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比较效益,拓展土地流转的空间和范围,动态地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2.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加快土地流转,需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关键点,以切实地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着力点,避免出现“轻视保障”和盲目提高福利的两种极端化的现象。首先,建立健全农民保险制度。通过解决农民就业、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农民对土地福利保障功能的转换。保险的范围要覆盖全部农村居民,保险基金可以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社会公开募集等方式来筹措,也可以通过以土地换保障的形式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保障基金合理有效使用,实行保障基金的专款专用,可以通过银行储蓄管理,也可以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运作。另外,应该注意到福利申请人的资格和程序化问题。其次,加大财政税收的转移支付力度,构建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农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成本高,效益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需要降低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系数,提高居民对其的可信度,从而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4]。
3.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发展。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的建设,必须发展与规范并重,促进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具体可以通过直接市场行为的规范和政府决策管理的规范两个层面进行规范化管理,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健全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来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水平[5] 。同时要赋予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应有的法律地位,促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和完善。一是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建立以供给决定供求平衡的机制,充分地发挥地价对土地供求的调控功能,使土地向利用效益高的资本流动,实现土地使用总量动态平衡;二是确立农村土地市场的法律地位,增强市场因素对土地流转的主导作用;三是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价格制度,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价格评估制度,为流转双方的公平交易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邓巧玉,晏强,刘世良,等.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农民教育问题探索[J].中国市场,2012,(39):67-69.
[2] 麻昌华,汪安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2-117.
[3] 禹桂枝.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与措施[J].中州学刊,2008,(2):97-99.
关键词:基地化培训模式;虚拟培训组织;职业化农民;非盈利性组织
作者简介:陈遇春(1964-),男,陕西杨陵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创新实验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程伟(1984-),男,河南周口人,管理学博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农民工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研究”(编号:09YJA880103)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陈遇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44-04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政府上下联动促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民营化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正在形成,竞争与择优机制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日益突出,其效果也逐步显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日趋多样化,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存在着多家参与、多条途径进行的现状,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1]。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单位很少关注培训效果及后期跟踪服务等等。另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仍比较滞后,没有独立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也就无法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在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有观点梳理的基础上,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杨凌示范区教育资源分析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区内拥有一所农业高等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个职教中心、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5000多名农业科教专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和示范带动功能定位等都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在杨凌,现在已经形成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示范新区,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模式,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1年8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在杨凌成立,这是首个全国性农业领域企业孵化的非营利性自主联盟,联盟发起单位42家,包括各类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目前,在杨凌示范区内初步形成了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各类涉农专业的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高校、高职、中职、技校、职教中心相互支持配合的“五位一体”多元化办学结构。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村官培训工程”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工程”,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而杨凌示范区职教中心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现代化的解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既能开展学历教育,又能开展开展短期培训。从教师来源结构来看,示范区内农民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需求。从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结构来看则由政府、学校和农民三部分来承担。
虽然杨凌示范区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有开展大规模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教育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以营利为目的,管理松散,利益为先,协调乏力,培训与市场缺乏关联,投入不足,培训管理不完善等等问题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培训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杨凌素有中国的“农业硅谷”之称,但是多年来传统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落后的科技推广体系却造成了许多新技术、新成果成了专家学者实验室里的展品、论文上高深的专有名词。新技术、新成果“灯下黑”、“走不出杨凌”的现象,一度成为“农业硅谷”杨凌的尴尬。因此亟需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使之发挥集约优势,并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三、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33-01
一、绪论
1.低碳农业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是与高投入低产出的“高碳”经济相反的一个概念,而低碳农业经济则是将低碳经济与农业相结合,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研究意义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带来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是转变现阶段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1.节能模式
从农业机械、养殖方式、耕作制度等方面入手,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改革落后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推广生态、高效的畜禽养殖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与饲料的使用,推广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利用太阳能调节畜禽舍温度等措施。
2.节水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大约站全国总用水量的68%,位居第一,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但灌溉水利用率也不高,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蒸发、渗漏等原因并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等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渗漏。并且在各地推广了喷灌、滴管等节水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3.有害投入品减少、替代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但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会带来农产品的残毒,会造成土壤退化,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农家肥代替化肥、用可降解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农用薄膜等方法都能有效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4.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氨化后喂养牲畜、桑树修建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等。
5.立体种养模式
充分利用阳光、土地、水资源等,拓展生物的生长空间,提高生产效益。如“稻-萍-鱼”种养结合,“鱼-桑-鸡”种养结合,“鸡-猪-鱼”种养结合等模式。
6、.“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建设“三品”基地,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
7.清洁能源模式
主要有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
8.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年来,观光休闲农业受到大众的喜爱,发展较快,主要有休闲农庄、农村天然景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品市场、历史人文遗址等。
三、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
1.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应现代农业的建设
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必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那么调整农业结构是势在必行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必然的,但很显然,只有低能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能适应低碳农业经济的要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技术现代化,农业管理制度现代化,低碳农业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
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化肥、农药、农用薄膜使用过度的问题,污染土壤;农机废弃排放多,焚烧秸秆等问题,污染大气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低碳农业,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取代当前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农业产量。
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举措
1.加强宣传,促进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识
目前,绝大数人并不了解低碳经济,对低碳农业经济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通过社区、单位等场所的黑板进行宣传,印发相关宣传资料进行宣传。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让低碳经济个低碳农业经济家喻户晓,让人们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自觉实施起来。
2.选择合适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切实施行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加以务实推进。绘制低碳经济模式运行的宣传图,让农民群众做到心中了然,能够根据宣传图切实施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对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适时的总结报告,表彰成果显著者,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3.抓重点,大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要抓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重点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低碳农业经济带来的益处,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热情。其次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比如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改善灌溉设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农机设备。
参考文献
[1]周玉新. 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 农业经济,2010,04:3-5.
[2]王守东,徐长江. 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刍议[J]. 商场现代化,2010,33:138-140.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农业;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83-02
经济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这是当前世界经济变革的主要潮流,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低碳农业则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随着农田大片的开垦与种植造成自然植被减少,生物种类逐渐减少。加上农耕时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加剧了农田环境污染的进程。要想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高碳型向低碳型的转变,就必须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本文中的低碳农业是指一种耗费能量低、生产效率高、固碳能力强、污染排放少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中国农业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经济结构急需调整,传统农业是依靠土壤和水的灌溉为依托的,但是这种农作方式将接近或达到土壤承受的极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就显得尤为迫切。对于“国家粮仓”河南省来说,发展低碳农业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应当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是中国新时期提倡的农业发展方式,通过节肥节药、节水灌溉、土壤固碳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拥有13亿人的中国来说十分必要。政府在低碳农业发展中该如何定位呢?有学者认为,政府充当着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首先是推进低碳农业的积极支持者,政府应该全方面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给予行政的、政策的、科技的和法律的支持;其次是推进过程中的引导者,引导农业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再次就是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参与者,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规范着农业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在推进和完善农业低碳化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协调好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确保低碳农业的生产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耕种过程的投入成本该如何解决
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形成。这里“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要发挥的作用;“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当政府投资比例在70%以上时,农户投资意愿较强,达到45%左右;在政府投资低于50%的情况下,农户意愿投资在20%表现出较大差异,投资积极性普遍较低;随着政府投入加大,农户投资意愿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在如今的耕作过程中农民的投入成本却在日益增加,农药施用量增长过快,化学肥料成本明显增加,而相应的粮食增产量却在减少。如果高投入却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回报,则必然会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就是政府在其中承担一定的投入比例,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业低碳发展应该选择何种模式
当前,国外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日本的循环农业、美国的精准农业等,这些农业发展模式既能提高农耕效率,又能实现节能减排,是很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但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以河南地区为例,有学者提出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农业模式来发展低碳农业:(1)节水农业。改造当前农业基础灌溉设施,对成片大块的农作物的灌溉主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表现为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2)节肥农业。为强化肥料的有效利用,进行科学施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等方法实现。(3)固碳农业。将农业由碳源向碳汇进行转变,改善土壤固碳能力,通过免耕少耕、合理施肥、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等来实现。(4)替代农业。如采用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采用科学育种替代普通作物种子;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另外还有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节能模式等均可应用于低碳农业的生产中。
二、低碳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的支持机制
低碳农业的实施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革新和突破,对于资金、技术及政策的要求既需要政府的主动引导,更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围绕低碳农业实施各环节中的政府作为归纳为科学引导、调优结构、组织创新、加快立法和科技创新五个部分切实保障低碳农业的良好发展。
(一)创造农业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有效的方法,营造社会各界人士高度认同,积极参与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1)媒介宣传引导。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实施方法和发展途径,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2)政绩考核引导。要把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基层政府和党政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政绩考核的指引,使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提升发展低碳农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3)政策、财税、法制引导。通过法制保障、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以及资金扶持等,拓宽低碳农业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国内及海外投资者、民营企业家、普通农民积极地投入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来。
(二)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利于低碳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调整农田管理措施。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农药品越来越多,农家肥使用量逐年减少,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管理方式,使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大大减弱,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应切实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稳抓传统产业,稳定农民收入;还要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另外也要注重“劳务输出”等非农业的发展。(3)调整农业能源结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对能源投入的需求不断增强。近些年来,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对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非常不利,因此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能源投入结构,如增加电力投入,发展生物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利于农业低碳发展
当前,普遍认为发展低碳农业,推进低碳技术的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中心环节。那么科技创新如何推进呢?主要通过三点:(1)开发循环利用技术。这是将农业生产中的废弃资源再次利用的循环模式。有些农田废弃资源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有机营养成分,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和饲料的主要来源,可循环综合利用。如农业废弃物秸秆既可以用做燃料,又可以用作沼气生物质能源,还可以用于造纸和编织行业、食用菌培育的生产原料。(2)研发清洁能源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研发探索、积极引进太阳能发电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大棚设施、沼气等清洁能源,这样就能减少电、煤等能源的消耗,起到节能减排的显著效果。(3)创建低碳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当前的农业发展,对资源构成制约、环境受到威胁,为了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必须创建低碳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以资源利用更节约、废弃物利用更资源、生产过程更清洁、环境影响无污染为主,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四)完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利于制度保障
低碳农业的极大外部性,即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所以,如何协调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在这方面担负着不可回避的责任,应通过各种立法为低碳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和保证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和普遍推广。当前,围绕农业低碳发展应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针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碳排放等种种问题进行规定。依托当代农业发展国情需要初步出台一部综合性政策法规,在具体实践当中检验政策的可行性,然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形成以《低碳农业促进法》为首,其他相关法律为配套法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进行规范。对于发展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行政规章,以促进本地区农业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河南低碳农业发展机制和存在问题[J].经济导刊,2010,(12):8-10.
[2] 马晓旭.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1,(5):13-16.
[3] 唐华仓.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投入结构优化分析[J].中州学刊,2007,(4):21-23.
[4] 张开华.论中国低碳经济的支持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19-21.
[5] 王珊珊.中国低碳农业方式的实现路径与评价[J].生态经济,2012,(3):10-12.
前言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类将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在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没有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较多,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由于气候的全球性变暖,从而导致人类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低碳农业被广泛的推广,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的发展不是很均衡,从而使我国的低碳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低碳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低碳行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对其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在能源的利用方面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缺少低碳农业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导致我国的低碳农业不能够较快的发展。由于我国的低碳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主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下所示:
(一)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从而给我国的农业带来极大的困扰,随着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导致农民群众对土地及环境不能够有效的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管理经营方式就是集约化经营,在集约化经营模式下,农民群众可以更好的对土地和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并且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财力物力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没有给予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从而导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并且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略显不足。各级政府在财力支持上不能够做到均衡分配,从而导致当地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
(三)劳动群体的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并且在我的人口比例中,农民要占据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我国农业的开发与改造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时,也不能够介绍的很全面,从而是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时,也不能够科学的使用,由于劳动群体的农业发展意识及节能减排意识的普遍不高,从而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分析
(一)体制方面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正在试行,这是一种在现行体制下的制度创新,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制度创新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在土地流转方向上加强控制,对流向低碳农业生产用途的土地加强政策倾斜,对流向高碳投入和高化学投入用途的土地实行政策限制。另外,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建设,建立和扶持各种农业生产协会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组织,是目前克服分散经营模式下主体众多难于实现低碳农业规模经营比较现实的方法。
(二)生产方式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上,要积极引导并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要重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1.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对化肥和农药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工能源的依赖性,注重绿色有机生产,并建立起绿色有机的生产模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使用家产的粪肥等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进行有机改良,使土壤的有机成分含量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成产方式进行改革,还要重视节约型农业的建设。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充分利用,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又能够节约资源,并且对秸秆资源还能够重新加工利用。
3.是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
太阳能集热器的有效使用时低碳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大幅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对农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技术支持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要加以重视,并且对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要给予相应的先进技术支持,同时要有效提高能源的附加值,并且在对于能源的使用时也要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到有效的控制。将一些低碳能源进行大范围推广,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低碳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建立环保型农业的重要基础。
(四)工作人员素质方面
低碳农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对农村低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全新的理念及发展模式。另外在农业发展中还需要广泛的招收低碳技术专业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才,积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低碳专业技术团队,并且形成发展低碳行业的良好氛围。
三、结论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的复杂多变,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在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计划中,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温室效应的作用下新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在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以低能消耗并且环保的的绿色循环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发展低碳农业也是我国农业方面的重大改革工作之一。
[关键词] 低碳理念 农村 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21-01
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大,导致了全球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频繁的自然灾害等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压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然而,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我国50.32%的人口在农村,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快慢,是低碳经济发展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目的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化对农业、对人类的威胁,因此中国自愿完成减排义务,接受具有法律效应的气候协议的约束。
一、在农村推广低碳理念的意义
能否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是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越来越多地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如何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并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尽快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已成为首要任务。
二、建设低碳农村的问题
中国农村有很多制约建设低碳农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基本的污水处理设备。与此同时,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的使用不科学,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
1.农业生产污染问题
在中国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战略支柱行业。但是碳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一是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污染了农产品、土壤、植被和空气,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第二种是密集的家禽养殖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加速推进了替换传统的牲畜和家禽散养模式。另外还有高浓度污水的排放,不仅污染地表水,有毒、有害成分也容易污染地下水。
2.能源替代问题
能源问题是在农村最常见的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仍使用传统柴灶取暖、做饭。能源结构的中稻草、木材比例偏大,电、天然气、沼气、太阳能、风能只占一小部分。家庭中能源消耗主要是受到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影响,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家庭天然气的消耗比较大,生活水平较低的家庭消耗的大多是木头。
沼气、电力、天然气和太阳能在农村地区是干净的、环保的,是替代木材的最佳能源,但是在农村许多沼气池不能正常使用,其中一些被废弃;太阳能普及农村还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农民只能使用太阳能热水,而且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普遍偏高;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想用电力取代其他能源,因为电力更清洁、方便,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所限,木头等高碳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仍占领重要地位。
3.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必须支持农村工业化战略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然而,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生产商和贸易商环保意识非常薄弱。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升,精神生活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村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处乱扔的垃圾和无处不在的粪便,严重阻碍了低碳型新农村的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低碳理念支持下的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在农村,大多数人缺乏对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解。各级政府作为领导者,应引导村民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提高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首先,积极应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宣传专栏和其他形式,多种方式共同宣传低碳经济;第二,在农村基层教育中传递低碳经济在农村的重要性的想法,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确保低碳经济进入家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农村低碳氛围;第三,树立一个典型的形象,通过示范站点的形式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只有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入家庭,形成整体意识,经过共同努力,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依靠科技带动农村低碳发展
可以说,在农业领域实现低碳有很强的可行性。农业多个环节都可以考虑如何实现低碳,从农业的投资产品来说,比如水资源,中国的农业用水,灌溉用水,甚至电力用水都非常不合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如果节约用水,就可以节约灌溉,促进低碳的发展。农村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速度,可以积极促进农业低碳技术领域的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科技含量,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低碳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建立核心产区,加强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整合,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食品功能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强培养优良品种适应低碳环境,大力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同时,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养分返回等。
结语
在现代化农业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新农村的发展步伐,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倡导低碳理念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活的低碳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低碳农业是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应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以低碳农村发展政策为辅助,保证农民的参与,在日常生产、农村工业化、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走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并最终建立一个资源节约、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倩,张国春. 低碳型新农村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