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低碳农业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农业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农业的途径

第1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经济;产业化

1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1提高农民收入

开发和管理土地进行农业生产、长期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属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两种方式均存在收入来源过于单一问题。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无法及时管理、利用土地,往往会导致土地荒废;单纯基于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则往往难以取得较高收入。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予以解决。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下,土地可实现更高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不外出农民的土地经营范围可由此扩大,外出务工人员则能赚取租金,农民收入自然可得到提升。对于投资者来说,农村土地流转可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现代新型高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能获得有力支持,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速度将因此不断提升,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总的来说,农村土地流转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并大幅提高农民收入[1]。

1.2推进农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很多贫困地区仍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过低问题,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严重制约。但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经济可获得规模化发展契机,大型农业生产与收获机械可快速推进农村生产的机械化进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型农业机械可有效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节约劳动力,存在的不足也能由此得以有效弥补。自主的交易和使用经营权可实现更为合理的闲置土地利用,现代化、多样化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规模化发展契机。

1.3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土地集中化和规模化经营与管理模式可基于农村土地流转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可由此获得有力支持。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在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层面均具备显著优势,农民收入也能由此得到保障。同时,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在农村土地流转下出现一定改变和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可基于土地集中利用获得有力支持,在市场发展的影响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多样化程度将不断提升。通过市场调研与多方合作,投资者将大量涌入农业领域,充足的资金条件可为多样化的农业经济模式发展提供保障,农村土地流转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由此得到证明。

2基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以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晓澳镇为例,该地区属于传统的渔业大镇,耕地面积少,农业以传统作物种植的小户经营模式为主,共拥有202.33hm2耕地。截至2018年年底,晓澳镇实现了130.395hm2土地的合理流转,规模效益农业也因此实现长足发展。结合晓澳镇经验,本文总结了如下基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2.1建设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为保证农村土地流转较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的建设存在较高必要性。因此,我国必须建设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配套制度,以此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并加快流转速度。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农民大多将土地视为子女上学、养老的依靠,这一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建议建立完善的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以此弱化土地社保功能,如建立重病兜底保障制度等。此外,各地还需要结合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探索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和共同发展等土地流转模式,并基于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满足农村土地流转需要。建设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拓展农业融资渠道、利用期货市场、引入风险投资等具体措施,也能较好地服务于农村土地流转,如农产品期货套保,但各地政府必须关注这类探索存在的经济与法律层面的风险[2]。

2.2建立土地流转机构和平台

通过针对性建设土地流转机构和平台,即可保证农村土地流转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土地流转机构的建设可参考证券交易所等金融交易机构形态,以此构建全国性的土地流转机构,这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为农村土地价值提升提供支持,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建立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均属于其中典型;在土地流转平台的建设中,各地政府必须主动承担平台建立的责任,为最大化发挥平台效用,必须针对性选用管理模式,如“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模式,以此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法制化程度。在土地流转平台建设探索中,广州市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属于其中代表,该平台主要具备供求信息、流转信息公开、咨询投诉、政策法规、三资公开和党廉公开等功能,相关人员可基于该平台快速获取信息,更多资本能由此被引入土地流转领域,农村经济发展自然可获得有力支持。

2.3完善土地产权政策与制度

土地产权政策与制度的完善存在较高必要性,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可由此夯实。在土地产权政策的完善中,必须设法保证市场更好地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支持。因此,本文建议各地开展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农地经营规模化探索,以此化解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安全隐患,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根本性问题,破除相关阻碍;在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中,应科学界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并贯彻“权责规范、严格保护、归属清晰、流转顺畅”原则,以此明确农民对土地的责任和权利、推进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界定土地财产权利、关注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配置。此外,各地还应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实现方式,实施农村土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其中的关键,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小组由此即可更好地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第2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1.1低碳农业是实现固碳和碳汇的重要方式

固碳包涵物理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在当今全球变暖的严重态势下,生物固碳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经济的固碳减排方式。低碳农业是发挥生物固碳功能的方式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现有碳库,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进一步改变和优化选种、育种技术,增强植物的生命力,加强储碳能力。实现固碳需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需要低碳农业的践行实施。同时,因为人类通过农业与大自然界交流,农业是重要的介质之一,农业在参与碳循环的过程中呈现出尤为重要的碳汇和碳排放能力。植物的碳汇功能要超过碳排放功能,主要起着碳汇作用。利用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景观空间设计“,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率是低碳农业的根本出路。”

1.2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利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先进科技使农业的生产力转变为现代化水平,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推广节能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面源污染,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德舒特在首次访华之行后举行的新闻会上强调中国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来保持当前的生产水平。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方式建议

2.1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是立国之本,低碳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首先,要加大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发展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农学教育被长期忽视,农业长期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正因为农业发展不被重视,农学教育也被忽略,彼此形成恶性循环。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关于农学发展的教育水平,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农户等的综合素质,增强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要进一步推广农业低碳技术。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保障。技术是农业的主导,技术永远要走在产业的前列。要保障资金到位、知识到位、执行力到,力求将教育和实践,资本和生产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2.2加大宣传力度,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经过近年来政府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农村生活发展低碳条件日趋成熟。发展乡村新能源,实现农村能源结构多元化是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出路。

第一,科学利用沼气。沼气作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广阔。在规模化畜牧养殖,可通过利用畜禽粪便开发、利用、贮存沼气,获得生物能源,收集到的甲烷一方面可以用作燃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发电。通过改造厨房、改造家用厕所收集沼气,同时积极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养殖的牲畜产生的粪便发酵成沼气,沼渣还可以继续代替化肥变废为宝,开源节流,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大力推广太阳能的实用。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节能、环保,践行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太阳能灶在农村广泛推广、实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大减少因燃柴、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对于新疆、、陕甘宁等我国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等优势,大量推广太阳能灶的广泛使用。

3总结

第3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低碳农业 可持续 发展思路

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解决的重点,不仅有减少碳排放量的国际压力,也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压力。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减缓内外部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1、低碳农业是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破解“三农问题”,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将受到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面临土地、能源、环保指标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约束。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为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原料。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实现,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低碳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我国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低碳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首先,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土地“小、碎、散”,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只能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我国特殊的生产条件。其次,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低碳农业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经济;是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消耗的“节约型”经济;是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产出收益的“效益型”经济。从低碳农业“三低、节约、高效”的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再次,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提倡具有低碳农业特点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改造中己经开始实践低碳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方面

最近几年,农业部注重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一是禁止焚烧作物秸秆,鼓励资源再利用。秸秆可以“一料变五料”,即秸秆变为肥料、燃料、饲料、培养料、原料,减少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制成养殖饲料,作为食用菌栽培料和建筑材料等。再利用不仅减少碳排放,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推广立体高效的农业模式,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例如农渔结合、农林结合、渔牧结合等,这些方式可以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光和热。建设防渗渠道和施行管道输水,利用滴灌、喷灌和污染循环利用灌溉的技术,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

2、能源节约方面

一是改变土地耕作制度。由传统耕作方式向采用免耕、少耕、轮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加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降低柴油等石化资源的消耗,降低农业成本。二是开发新型生物质能源。发展以秸秆与农林废弃物为原料,通过直燃发电技术变废为宝的绿色电力;研究推广生物燃气、生物柴油燃料和乙醇开发技术,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基产品产业;推广节能炉灶炕,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3、能源清洁方面

一是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利用现有的农业体系,建设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运用低碳农业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改变传统的散户养殖,使养殖业实现规模化,对畜禽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二是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将生产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统一处理放置,实现废弃资源有效循环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建设绿色清洁庭院。如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开发清洁能源,既可以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还能提供生产能源和有机肥料用来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的废弃物和养殖业的畜禽粪便得到生态转化和利用。

三、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在科技基础、发展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

1、农业科技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实践尚处于新生阶段,与发达国家拥有的国际低碳技术相比,我国低碳技术急需提高,且低碳技术应用的实践较少。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导致了在技术创新、实践与新技术推广指导的能力上落后于低碳农业的需求,无法对低碳农业所需要的各项指标要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虽然对于秸秆免耕覆盖、秸秆还田及资源化技术、秸秆和人畜粪便和沼气技术及堆肥技术、农业节水节能技术、生物及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研制利用、化肥的高效利用技术、稻田生态种养、农作物的改良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要实现循环高效的农田生产模式,攻克关键性低碳技术,增强农村资源低消耗、低碳排放的科技力量,需要政府提供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另外,农业生产依然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等问题,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用单一,缺乏体系化的使用。

2、低碳发展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发达国家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农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还可以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在我国,低碳农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缺少财政支持,低碳技术缺乏推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壮劳力缺乏,老弱妇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等农业边缘化现状的存在,使得农户缺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更倾向于简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改造阻力很大。所以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试点推行中,低碳农业“只见试点,难见推广”。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只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少数几个省份少数几个区域试点推行,大都以建立生态园为主,农户大都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多样的低碳模式。

3、宏观引导机制非常缺乏

在石油、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工业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而农业领域虽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却缺少结合实际的实行细则,没有跟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环境不够理想,缺少政府的扶持政策,没有形成适合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规划,低碳农业缺少发展的宏观环境,低碳农业得不到推广和发展。另外,发展低碳农业需要依赖农业本身的固碳减排实现低碳目的,生产符合低碳要求的再生性新能源,需要较多资金投入,然而我国缺乏资金投入运营机制,在体制创新、技术研发、科技人员培训、成果转化和普及推广中缺少资金投入。同时,由于低碳农业的推广缺少市场引导机制,政策支持不足,频繁出现“搭便车”现象,缺乏科学、有效、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

四、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

面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技术基础、发展模式、引导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夯实可持续的低碳农业科技基础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农业最大的不足就是基础设施薄弱,这己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要对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产品流通体系等进行重建和完善,加大科研、技术推广以及农业气象等项目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节水灌溉、交通运输、商品流转等外部环境;同时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营造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强化低碳农业的科技攻关。面对低碳农业技术水平欠缺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应以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点为切入口,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开展科技攻关:第一,选取具有高产、优质、安全、高抗逆性的动植物品种进行集约化生产,在降低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率的同时,确保单产水平的稳定提高;第二,加大力度积极研发新型肥料、农药、兽药等添加剂。加快研制以天然物质为原料,而效果与化学合成品相同甚至更好的新型肥料、农药等低碳农业生产资料;第三,加大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的技术研发。如何建立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以促进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努力,是实现低碳农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2、构建多类型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树立资源节约观念,推广应用节地、节水、节能模式。首先,在节地模式上,立体种植、养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优选择,能够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纵向拓展生物空间,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率和效益。其次,在节水模式上,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措施进行科学规划,以减少和避免渗漏与蒸发;同时,对传统机电排灌设施进行更新,运用水稻节水灌溉、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新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再次,在节能模式上,推广免耕少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种模式,积极采用耐旱作物品种及多旱作物栽培技术,应用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等;同时,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煤炉升级换代的速度,实现生活节能。二是以循环农业为核心,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经营。首先,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原理为指导,节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确保水、土、植被等资源自然恢复更新,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其次,充分利用农林牧、种养、储运销等产业的协同性,结合生产链延长增值、加环增效减耗、能量多级利用等原理,来实现产品的多次利用化,使之最大限度实现绿色安全,进一步分散市场风险,确保生产预期的稳定性。最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方式,有机利用主副产品与资源、废弃物与资源的关联属性,构建经济性、节约性、高效性的循环链条,促进农林牧、种养加的良性循环,以期实现废弃物再循环化和零污染排放的目标。三是要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根据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农户与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重新安排组合,实现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一家生产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可以有效地成为具有耦合关系的另一家企业作为原料和能源投入使用。通常,可以把园内的大型企业作为农业生产园区的核心,上下游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因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资源交易市场充分处理后,作为原材料进行循环生产,减少园区内废弃物,并解决处理成本,使得各种资源得到最好的配置,循环生产能够有序进行,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机制。农业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节能减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3、发展全方位的低碳农业引导机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生产的资金消耗数量十分可观。我国又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需要充分运用和发挥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建立和完善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系统协同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融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首先,需要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性政策,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手段有效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向,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循环农业的资金供给体系。其次,在低碳农业的重点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金融机构及相关的农业保险偿付基金,从而有效规避生产中的风险,提高低碳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三,针对农民来说,充分运用农村金融机构网店广泛、客户关系紧密的特点,加大对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从资金面支持农民、企业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4、完善多渠道的低碳农业配套举措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提高低碳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必须从多个方面下大力气。一是要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多渠道多点多面地传播低碳农业发展的观念,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实践低碳农业获得的经验教训,宣传低碳农业的优势,在众多的农村与农民中营造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的氛围。二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科技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改造的关键,发展农业科技有助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程度,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手段,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三是要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是低碳农业的执行者,尤其是掌握农业技术的人员和青壮年是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工业和城市的作用,以工业加强、支持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吸引农村劳动力,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农业企业,保证农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要转变剩余劳动力就业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补贴,避免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减少农村现有土地被商业用地挤占,防止财政资金投入过分向工业倾斜,积极引导舆论和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农业边缘化问题,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雅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及选择[J].特区经济,2010(4).

[2]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第4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1.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由于之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的污染气体的排放和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最终诱发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现状。为了建立一个低能耗、地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以为了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就此展开序幕。

2.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的基础之上,形成以新型的低碳能源系统、低碳利用技术以及低碳产业体系为主的经济运营模式。低碳经济是指从产品生产、消费流通以及最后的循环利用都是以低碳模式完成的,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以及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环保工作,形成低能耗的经济运营,通过适当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低碳经济社会。低碳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较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形成的一种节约型、环保型、健康型的绿色农业经济,从而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农业又可以被称作为生物多样性农业。

二、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业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的经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属于经济比较繁荣、科技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所以在东部沿海地区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生态农业和低碳经济的推广。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西部区域,由于传统的耕作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他们的固定生产模式暂时并没有受到冲击,所以从思想上还不能迅速的接受低碳发展的观念,这种传统的耕作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需求。

2.现代低碳农业理念还不稳固。近年来,政府为了更好的推进国家低碳农业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以及循环经济能够方面也已经做了比较广泛的宣传。但是目前的低碳经济推广主要是针对工业发展,对于农业方面涉及的并不多,只是在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农业发展中做了普及宣传。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对低碳农业的认识还非常浅显,也没有在农业种植方面形成浓厚的应用氛围,所以由于现代低碳农业还没有在生产者之间建立固定的观念,所以很难促进低碳农业的普及。

3.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在农业的生产方式上,由于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化肥、农药进行农业耕作的模式,这种高碳的化学生产模式不仅造成了资金上的大量消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由于缺乏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农民在进行耕作经营的时候无法接受到系统科学的技术指导,对于化肥、农药的过分依赖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高碳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其成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4.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足。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中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和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力都在不断的涌向大城市求发展,使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人员大量流失,留下的主要是知识年迈的老人和儿童,这就使得农业科技的发展更加困难,也无法全面快速的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地方,由于科技信息的限制,加上人员劳动力的断层,很难实现低碳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

三、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产业转型总是以工业发展为主,以城市为主要发展阵地,而对农业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涉及到农村的经济转型发展。由于农业具有排放碳的同时又储存碳的属性,所以对生态的建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当前节能减排、文明生态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对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平衡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偏南方的贵州、云南、广东地带等省份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由于降雨量的减少,使农业耕地经受着旱灾的影响,大量的牲畜饮水得不到有效供应,而在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还经常遭受着持续性的大量降雨天气,引起农业耕地的洪涝,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2.高碳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农业逐步过渡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可以说农业发展一直处于逐步提升的过程。当前的农业种植过分依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极大的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在人体摄入这些经过农药喷洒的农产品后,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工业化农业已经成了一种高碳化的农业,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3.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生态化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想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就必须从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科技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促进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和谐相处,以最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来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低碳农业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的排放,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全球变暖的环境威胁。

4.低碳农业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度关注,市场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环保指标的要求标准。农业的竞争力已经逐步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所以企业的最终生产要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低碳农业也成为了应对农业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低碳农业的策略建议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技术是关键的原则。在推动低碳农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农民的增收效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农民、政府、技术三个因素的合理安排,推动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1.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来说,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农业模式的创新,并且也可以增加人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很多种方式,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采取优惠政策、生产补贴以及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低碳农业的发展。当然除了从一方面进行鼓励外,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进行限制,比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条例规定,针对高碳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担负相应的生态污染补偿费用,通过这样的规定,就会在无形中增加高碳农业的发展成本,也就可以顺利促进高碳农业逐步向低碳农业的过渡。

2.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低碳农业的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运营基础之上的,但是关键的发展支撑力量是低碳技术的应用。所以,在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要形成不断的科技创新模式,经过在低碳农业的发展的创新、改革、吸收、消化等途径的确切实施,全面改善低碳农业中的技术应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发展低碳农业,比如,无污染的新能源开发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固碳减排等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全面的发展。

3.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考核模式。低碳农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通过连接低碳产业发展与政绩考核的关系,增加各级领导对低碳农业的关注度,这样的政绩考核机制,可以更加快速的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生态保护中引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实际的开展效果融入到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以各级领导的实际行动推动“三农”建设的快速发展。

第5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摘 要 本文力从低碳农业的内涵、特点、新时期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与传统农业的比较找出差异,从而提出几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阐释了若干个低碳农业创新发展策略,最后提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生态创新 发展模式

一、新时期我国低碳农业的阐释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1.低碳农业内涵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增强土壤固碳能力等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 以达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是一种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型农业。

2.低碳农业特征

低碳农业为健全我国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诠释,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低消耗性;二是高效高优性;三是可持续性。

(二)新时期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不足,难以跨越技术难关,其面临的问题有:生产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水平偏低。低碳农业发展内容具有局限性。发展低碳农业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投入不足;二是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三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体制。

(三)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

低碳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其目的是促成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核心是把低碳经济理念引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和推广,是一种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消耗更少自然资源、造成更低环境污染、排放更少含碳量和促成更多劳动力就业为目标的先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遵循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通过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环境友好方式实现污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详见表1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异同对比。

二、创新低碳农业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农业重点是要解决原来传统农业的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的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现提出几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

(一)立体种养的节地、节水、节能模式

立体种养,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一种种养模式;从广义上说,也可以理解成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种植、养殖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典型的离子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的“桑集鱼塘”的农业模型,即基面养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质能量的循环系统。

(二)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总称,是农产品生产的三个不同级别的质量安全标准认证,是对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或食品的标识和称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有助于推进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地产业带,发展产业化经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地区集聚。

目前在全国各个省市均已开始建立自己的基地,如安徽蚌埠已建成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内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近200万亩;建成2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获证企业基地检测总面积为167.4万亩,认证总产量32万吨;无公害产品产地总面积30.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产量17.8万吨,加上禾泉农庄220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该市农业“三品”基地建设格局已搭建完成。素有“中国菜篮子”之称的农业大市山东寿光,2008年菜蔬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冬暖式大棚发展到40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有128个,会员总数达到3.90万人,辐射带动40%的村,约17万户。通过这种规模化的种植、经营,万亩西红柿、万亩胡萝卜、万亩绿椒、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脱颖而出,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

(三)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农业模式

区域产业循环模式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物产业四个子系统纳入到整个循环农业体系的闭合路径中来,通过由生产到消费的外循环及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内循环两条循环流程的物质流动,实现区域内不同产业系统的物流与价值流的共生耦合及相互依存,最大化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

(四)农业休闲观光模式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休闲农业不仅让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更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用,丰富了农业内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低碳农业创新发展策略和措施

(一)创新策略

1.农业生产力的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创新农业的生产力,首先要对农业劳动主体进行创新。2)农业劳动资料的创新。3)农业劳动对象的创新。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调整劳动对象的组成结构,尽量选择清洁的耗能小的能源。

2.农业生产路径的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循环生产路径。2)有机生产路径。使农业的生产过程保持持续和稳定。

3.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创新

该创新首先表现在机制的创新上,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实现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制定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来规定约束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使低碳生产有强大的政策的保证,同时也使低碳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了保证。宣传的创新也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利用报纸、网络、新闻媒体等对低碳农业进行大力的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低碳经济环境。另外还要注意教育的创新,通过设立相关的教育内容,对农业主体进行大力的引导、培训,使低碳农业真正的落实。

(二)低碳农业的创新发展措施

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与任务,必须有相应的对策措施。从近期来看,应着力加强的工作包括:加强低碳农业的宣传教育,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加强构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其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低碳农业的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广泛传播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宣传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研究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

低碳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地建设低碳农业示范基地。要在广泛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我国的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状况,根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确定低碳农业的适宜发展区域、次适宜发展区域及范围,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3.加强推进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低碳农业强调既要保证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产量、优质的品质,同时又要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是安全的,并改善生态环境。这对农业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紧紧围绕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点开展科技攻关。因此,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4.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和发展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明确规定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具体补偿标准和严格的管理办法,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应适当安排地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效益补偿,以鼓励农民主动采用低碳农业技术、企业积极开发和生产低碳农业所需的技术和设备。

参考文献:

[1]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2]徐国保著:绿色经济的崛起—破解世纪三大难题的中国时间与思考[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农村;低碳生活;低碳生态;节能降耗;绿色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30-02

1 引言

由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越来越明显。地球温度上升已经导致两极冰川消融,这将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同时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等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面临咸潮侵蚀,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在我国各地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我国人口近6成是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生存环境各异,有些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尚欠发达。因此,为了有效农村改善生态环境,应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将农村打造成低碳生态家园。

2 建设低碳生态家园的对策

2.1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低碳生态意识

今天的农村,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家用电器和现代化交通工具增多。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需要耗能,无论是消耗燃油还是电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向大气排放CO.2,会对生存的空间造成各种污染,致使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应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倡导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多吃素食,少吃肉食,减少食品生产过程的能源浪费。通过低碳生活知识讲座、分发宣传材料、办板报、小品演出等方式,让农民掌握如何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绿色出行。

由于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对低碳生产、生活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尤其是农民缺乏低碳生产、生活的启动资金和技术,这都妨碍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广。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多种宣传形式,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建立和完善配套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低碳生产、生活示范户、示范村,让农民确实感到低碳生活、生产的好处,并从中得到实惠。对条件成熟的村庄,要培养骨干、以户带村,稳步推进。鼓励农民探寻和应用低碳生活技巧,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争做低碳生活的创新者。

2.2 促进有机农业发展,建立和谐共生环境

(1)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延续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一种“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强调遵循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外部投入物质。有机农业结合了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有利于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所有成员间的公平与和谐共生。

(2)农民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有选择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通过借鉴美国有机农场中采用的技术措施,如应用现代农业机械,选用作物新品种,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有机废物和作物秸秆的利用技术;不用或少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饮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病虫害主要通过轮作和生物防治以及保护天敌来控制。在我国,各地都涌现出了很多绿色高价值大米、水果等农产品的典型事例。在有机农业技术方面,也有所创新。在害虫防治方面,出现很多环保的杀虫措施,如用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液等有效消灭农田害虫;用石灰熬制的石硫合剂可有效防治果树病虫害等。有机农业的推广,可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害、保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有机农业将成为“低碳经济”要求下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食品安全、能源短缺等最佳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2.3 科学开发利用秸秆,建立低碳循环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耕地1亿hm2,年产秸秆7亿t,开发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新技术、新设备对农作物秸秆的增值、农民的增收、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作物秸秆的主要用途是用作饲料、肥料、燃料、原料。微生物青贮玉米秸秆技术不仅减排,还使养殖户受益,经济效益可观。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能够改善土壤,节约化肥和减少农药使用量,并可提高果菜品质,增收明显。将秸秆用于孢菇生产,不仅使秸秆有了新用途,还让农民有了增收新途径。形成了“秸秆――食用菌――沼气――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

2.4 树立科学种田意识,改变耗低效方式

2.4.1 科学施肥、灌溉

要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应做到科学施肥。目前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仅为30%~50%,化肥利用率低间接导致能源浪费现象突出。因此,必须提倡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农田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化肥利用率的提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需求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避免农田土壤中氮肥过剩。节水灌溉是获得稳定高产的技术保障。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应高度重视节水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求饱和度进行适时、适量供水,实现节水、增产和增效。

2.4.2 改革耕作、种植方法

要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法,探索总结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技术。提倡垄作免耕。过度耕作使土壤中的碳素释放,是农业排放碳的主要途径。垄作免耕可以通过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耕作动力投入、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可在小麦种植区推广“小麦――玉米”或“小麦――绿豆”免耕栽培技术。

2.5 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2.5.1 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绿色植物,包括森林、菜地、农作物等,都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能够消除CO.2,生产O.2,消烟除尘、杀菌吸毒、防风固土、隔音减噪、改善气候。然而多年来林地、草地等植被的破坏,已造成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6.9%。森林草地大面积减少使大气中CO.2量不断增加,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洪涝、干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和极端天气不断发生,退耕还林还草刻不容缓。

2.5.2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

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与政策扶持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的退耕还林、还草取得极大成果。由于政府向农民提供造林种苗补助、生活补助、粮食补助等,极大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生态林、时令水果采摘园、牧草等。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风沙的侵害,优化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农民在植树区或果园内养殖鸡、鸭、鹅等家禽,提高了蛋肉的品质,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6 开发绿色环保能源,优化农村低碳生态

绿色环保能源包括太阳能、沼气、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只要合理利用,都可造福于民。尤其是太阳能与沼气,在全国各地农村都可普遍推广利用。

(1)太阳能作为天然的、无害、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已经成为21世纪备受瞩目的替代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改燃煤温室大棚为太阳能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减少燃煤过程中的烟尘排放。北方大部分地区几乎常年都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洗菜、洗衣等,从而能够节省大量的能源。

(2)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不仅能基本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问题,在解决农业用肥、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起着很大作用。发展沼气既发展了低碳农业,又增加土地有机肥含量,减少了化学农产品,是解决广大农民生活用能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各级政府都积极鼓励农村户户建沼气池,并从资金和技术方面大力扶持。沼气池建成后,人畜粪尿和农作物废料经过沼气池发酵,则可得到“三沼”――沼气、沼渣、沼液。沼气可用来做饭、照明,沼渣和沼液是沼气发酵的残留物合成的沼肥,可用作为饲料或作为种植优质农作物或瓜果等的肥料。农作物、蔬菜的茎叶可代替部分饲料喂养牲畜。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循环能源链“养殖――沼气――种植”。沼气池的建设,改变了农村人畜粪便的露天堆积陋习,消灭了蚊蝇滋生的温床,阻断了疾病传染的传播源,农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沼气池的建设,带动了畜牧业,养殖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由于养殖业的收益远远高于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远远高于一般农产品,所以为农民创造了节资增收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更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在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因为据科学测定,一亩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气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一亩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半吨秸秆炭,1.3吨秸秆炭即可满足一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低碳农业它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实现农业环境友好: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非常通俗易懂。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了低碳农业不一定就建设好了两型社会,发展低碳农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二者的关系所在。笔者认为,“两型社会”是个大概念,可以说是一些描述性的、无所不包的大外壳,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描述。具体讲,“两型社会”包括整个社会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建设过程、消费过程等,它的覆盖面是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活动,甚至包括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而“低碳农业”说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核心、灵魂,是一个抓手,是可以量化的核心的指标,可以用于比较评估之中。比如在生态评估中,对于都是发展“两型社会”的不同地区,谁做得最好呢?这时就可以用到“碳”来衡量。谁更低碳,谁就更好:谁的低碳农业效益好,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就更好。很明显,低碳农业是“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节约,更有利于农业环境友好。反过来,“两型社会”建设本身也包含着发展低碳农业。

1.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低碳农业为载体推进发展观念的变革,将会在更广范围内、更大程度上树立“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

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拓展“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空间,由于低碳农业的可操作性,因而在未来的农业国际交往中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将低碳农业融入到“两型社会”建设的框架当中,利用国际社会对低碳农业的运行,能有效地促进农业“两型”品牌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和认可,打造我国农业品牌,有利于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人才,换言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同时,发展低碳农业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两型社会”建设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两型社会”,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

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

5.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节约农业资源,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6.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综合效益。低碳农业既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节约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以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引领两型社会建设

发展低碳农业,建设两型社会,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以低碳农业发展引领“两型社会”建设,积极实施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依靠科技支撑,注重资源节约,实施清洁工程,振兴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不断赢得低碳农业发展的先机,开创“两型社会”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

1.制定相关政策。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为“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依靠科技支撑。要按照“两型社会”综改总体方案的要求,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实现农业环境友好。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农业环境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注重资源节约。“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公斤,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可以较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花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完善各项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措施,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实施清洁工程。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

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两型社会”。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第8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制定相关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

3.2依靠科技支撑。

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如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3注重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

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木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4实施清洁工程。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3.5建设乡村新镇。

一是推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理念的乡村新集镇规划。以低碳农业的理念进行乡村新集镇的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搞好乡村新集镇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农业理念指导下的现有乡村新集镇公交系统,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快捷公共交通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新集镇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保护蓝天碧水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绿化步伐。

三是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秆焚烧或丢在公路边、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部分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耕地、河流,网箱养殖、河蚌投饲等引起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农村生活污染相当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全市农村中约有20%的人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80%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在山地、路边、江河,而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产品大量投入和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处理都会导致碳排量增加。

3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把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要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3.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尽早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专门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秸秆还田、养殖废物处理、设施防控病虫和新肥料使用等技术推广的补助和扶持,充分调动各级抓好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加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

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第9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有机农业;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83-03

引言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 [1]。中国是农业自然灾害频仍的国家,气候变化使中国出现极端天气,如雨、强雷暴、干旱化等更加频繁。据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8月6日,今年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1 454人死亡,669人失踪,1 214.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 347.1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209万公顷绝收,136.4万间房屋倒塌,358.1万间房屋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 751.6亿元 [2]。这无疑给中国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过程中,农业部门拥有很大的潜力,有机农业通过土壤碳汇不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缓解温室效应保护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应。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减缓气候变化,也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有机农业是低碳农业的成功模式

农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UNIPCC) 评估报告表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为甲烷和氧化亚氮,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约为14 % [3]。有资料表明,农业源排放甲烷占中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氧化亚氮占中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90%以上,加上农业耕作强度的增大,对耕地干扰更加频繁,破坏农田或耕地甚至山地的结构,使土壤碳库平衡受到明显影响,其对大气CO2 的贡献将有提升的趋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等很多都是从不可再生的能源中提炼、合成的,消耗能源。收获农产品后遗留的秸秆、农膜等亦是一种碳源的污染和浪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都与耗用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有关联,有的方面关联度还相当高。中国是农业大国,低碳农业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得出,低碳农业应当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应包括政策导向、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甲烷和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减排和固碳两种方式来实现。农业是天生具有固碳这一生态功能的产业,然而农业的生产功能是追求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工业产品农业机械、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的面源污染,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农业固碳的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土壤、湿地中的碳逐渐氧化分解,农业由“碳汇”变成了“碳源”,大大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因此,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恢复农业生态功能,需要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的使用。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的发展,它要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既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暖增添压力。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碳的增加降到最低限度。产前,降低投入品带来的负面作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土地质量退化等;产中,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浪费,推广立体种植模式,节约空间,利用节水、节能模式以节约资源;产后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碳的排放量,节约其他资源;在农业活动整个过程的合理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其效率,减少单位土地上农业机械的需求及使用量,节约电力等能源资源;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增加价值,增加国际竞争力。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有一套标准需要执行,其对外来投入物进行限制,建议使用某些措施改良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使有机体系有效循环。有机农业和低碳农业的诸多要求不谋而合,使得两者可以有效结合,清洁环境、生态改良同时高效生产。

二、有机农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的途径

(一)有机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内部循环降低了碳投入,增加了碳汇

有机农业生产设置林带作为缓冲带与周围普通生产隔离,设置天敌的栖息地,增加地表覆盖,增加氮的吸收和存储。有机种植中的投入品进行严格限制,应通过回收、再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来补充因作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不使用以化石能源为主要原料的化肥和农药,降低化学生产的碳素。为了培育土壤永续生产力,提高碳汇,有机强调施用优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天然矿物肥料和生物农药,鼓励利用农畜废弃物制作堆肥,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

以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收获食用菌后,菌渣中仍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和食用菌丝以及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因为其菌渣可以再次作为一个草生菇栽培料,实现一料两用两收获;或将菌渣经过一定的工艺发酵,可作为饲料蛋白质替代源,酌情选用来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既可饲喂草食动物,也可饲喂肉食动物进入养殖业循环;又或菌渣直接还田、覆盖茶园和果园,使土壤疏松透气,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环境条件;又或菌渣经过工艺处理制成有机肥,接种高温纤维菌可使菌渣堆内温度迅速上升至45℃以上,并可持续18~20 天,堆制成为有机肥,再次进入种植业 [4]。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成为有机肥,同样用于养殖种植业;种植业生产的秸秆饲喂草食动物,或经过加工后作为更多动物的饲料,形成养殖―沼―果(蔬)、秸秆―畜禽粪―食用菌―沼―肥―农田等低碳、绿色、高效、综合性的生态农业链。

在种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严格控制生产各环节,改进生产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被提高产品附加值后进入贸易流通领域。种养殖业的废弃物在环保农资领域进行处理,一部分形成农资产品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一部分形成能源(沼气)改善农业生产。通过这样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方式,有机农业将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和能量达到最佳结合,最为易行的土壤固碳方式。

(二)利用有机生产栽培措施实现节能减碳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行漫灌,其灌溉水利用系数很低。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造成灌灌机电浪费。为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可以在有机种植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开展耐、抗旱品种和高氮素利用效率作物品种的选育,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有机农业强调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大力推进免少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避免土壤。有研究表明,土壤在翻耕和状态下释放的甲烷比有覆盖物时多很多。有机农业通过间作和淡季耕种豆科植物,利用其固氮作用来促进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进行套种、间作,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果树下种蔬菜、林中套种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稻田养鸭的优化结合,果林中种牧草,养殖羊、鸡、鸭、鹅的林牧结合。这些结合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合理高产高质的生态系统。

(三)有机农业通过限制化学物质投入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汇

有机农业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通过限制化学物质的投入,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化肥、农药特别是氮肥生产是高能耗工业,据报道,中国主要氮肥――尿素的能耗为1 555.49公斤煤/吨尿素,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传统农业通过大量使用化肥来提高产量,实际上间接增加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中国化肥利用效率比较低,存在巨大资源浪费。在过量使用氮肥的情况下,土壤的N2O释放增加,单个分子的N2O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200多倍。因此,限制化学肥料的投入,有机农业直接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业重要措施之一。

中国土壤和欧洲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

资料来源:徐明岗等,农田土壤培肥。

有机农业在限制化学肥料使用的同时,积极提倡有机肥料投入,通过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田利用,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碳汇。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中国土壤有机质增加的潜力,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尚不及欧洲土壤的一半,土壤碳库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通过农业耕作管理措施,使中国土壤有机质提高1%是有可能的,有机农业生产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18亿亩耕地,如果有机质含量提高1%,就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了300多亿吨二氧化碳,如果三十年完成这一目标,土壤碳汇潜力每年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抵消目前中国经济活动排放的净CO2的15%(约70亿吨) [5]。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有机农业是低碳农业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低碳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发展低碳农业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在减少化学物资和化石能源投入的同时,注重物资和能量的循环,直接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碳汇。有机农业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成功模式之一,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发展有机农业需要政府、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首先,要大力宣传有机农业,消除对有机农业种种错误认识,有机农业安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其次,培养有机人才。有机农业生产、加工者不仅应具备与有机生产、加工规模和技术相适应的资源,而且应具备符合运作要求的人力资源并进行培训。有机生产者、加工者需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具备多年的技术知识或经验。再次,加大政府支持和监管力度。有机内部监督制度、追踪体系、管理体系等的建立也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素质。因此,这些管理人员对于低碳农业的理解和支持有可行性。低碳行动中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与有机农业可以合理结合,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最后,加强消费者教育,提倡低碳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消费和支付意愿,实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R],2008-10.

[2]中国洪灾已致2亿人受灾、1 454人死亡[EB/OL].中国新闻网,2010-08-06.

[3]纳蒂娅・西尔拉芭.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挑战[N].中国环境报,20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