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网络市场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市场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市场的特征

第1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股票市场;传闻扩散;动态网络;仿真实验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135-05

1引言

作为信息的一种特殊形式,传闻在股票市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市场传闻对股票市场的波动影响日益凸显,并已受到众多学者、政府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从股价变动和交易量两个维度实证了市场传闻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有显著效应[1~3]。众所周知,市场传闻通过在投资者之间传播、扩散,影响投资者对于传闻的状态,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并最终由市场波动而显现。因此,弄清市场传闻在投资者之间的扩散机理便于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市场传闻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自20世纪初Schumpeter创立传闻理论起,人们便展开了对传闻扩散的研究。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Daley和Kendall才首次提出研究传闻扩散的数学模型[4]。综观国内外研究,传闻扩散模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宏观视角建模,将人群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微分方程刻画人群状态的变化,如经典的DK模型和MK模型[5]。由于其数学形式简洁,便于分析且对数据要求低,该类模型在早期的传闻扩散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6,7]。另一类是基于网络的微观建模,建模出发点是人群中的个体。不同于宏观模型一般假设个体同质,人群均匀混合,微观模型考虑现实中个体只能与有限个体接触[8],且个体接触模式差异性较大等特征,采用网络方法对其接触模式进行描述[9]。因此,该模型对传闻扩散动力学过程的刻画更符合实际。近年来,随着复杂性科学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的视角对传闻扩散进行研究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Zanette[10]、Buzna[11]分别构建了基于小世界网络的传闻扩散模型。Moreno等[12]研究无标度网络上传闻扩散的随机MK模型。Nekovee等[13]结合MK模型和SIR模型系统地提出不同拓扑结构网络上的传闻扩散模型。Zhao等[14,15]基于均匀网络和异质网络建立传闻扩散SIHR模型。

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微观模型业已成为研究传闻扩散的主要范式,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对传闻扩散动力学有显著的影响。然而,现有基于网络的传闻扩散研究都假定网络结构是静态不变的。而网络的动态特性是实际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网络演化的内在属性。事实上,传闻扩散基于的行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总是伴随着网络节点和连边的产生或消亡而动态演化着[16]。那么,基于动态网络的传闻扩散动力学与相应静态网络上的动力学是否相同?遗憾的是,有关网络动力学对传闻扩散过程影响的实证研究或仅简单地进行对比分析的相关文献都鲜有见到。正如Gross等[17]所说:“网络动力学”研究和“网络上的动力学”研究仍旧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

基于此,本文首次对动态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扩散进行研究。文中假定投资者网络节点固定不变,仅考虑由股市投资者的个人社会行为引致网络中新连边的创建这一网络演化动力机制。本文借鉴文献[18]描述个人的社会行为模式,通过优先连接机制、三角闭合机制、全局连接机制等行为模型对现实投资者网络的演化模式进行再造。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耦合投资者网络演化动力学和股市传闻扩散动力学的MDD(Merging Dynamic of network and Diffusion of rumor,MDD)模型,并通过模型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网络演化动力学对股市传闻扩散的影响。

2模型构建

首先阐述投资者网络演化动力学和股市传闻扩散动力学,在此基础上模型化两者的动态耦合,进而提出动态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扩散的模型。

2.1投资者网络的演化动力学

股票市场中,市场传闻一般通过投资者网络这一传播载体进行扩散,股市中的每个投资者都可看作网络的节点,投资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视为网络的连边。投资者网络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具有典型的复杂网络特征,如“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但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表明,除具有较小的平均节点间距离和幂率分布的节点度特征外,社会关系网络往往还呈现出较高的簇系数特征。为此,在综合考虑上述网络特征的基础上,构建股市投资者复杂网络模型,该网络模型的统计特征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网络基本相符,如表1所示。

网络模型的特征平均路径短短短簇系统高低高度分布高斯分布幂率分布幂率分布股市投资者网络的动力学特征表现为由投资者的社会行为引致的网络节点、网络连边的增加或者删除。借鉴文献[18],选取以下4种常见的社会网络演化机制对股市投资者网络的演化模式进行再造(如图1所示)。为简单起见,这里仅讨论创建新的网络连接这一网络动力机制。

(1) 随机连接(Random Connection,RC)机制:随机地创建节点之间的连接。该机制适合于对相关网络变化信息缺乏了解的现实社会网络的演化模型的构建。

(2) 三角闭合连接(Triadic Closure,TC)机制:在邻居的邻居中选择一个节点进行连接。该机制体现了人际关系容易通过朋友的朋友不断延伸的特点。

(3) 全局连接(Global Connection,GC)机制:节点仅与其邻接点的非邻接节点连接,即选择朋友的朋友之外的个体进行随机连接。

(4) 优先连接(Preferential Attachment,PA)机制:新的节点倾向于与那些具有较高连接度的“大”节点相连接。这种现象也成为“富者更富”。

2.2股市传闻扩散动力学

传闻扩散动力学表现为个体相对于传闻的状态的转变。股市传闻扩散模型中,投资者个体相对于市场传闻的状态可分为3种:市场传闻不知情的未感染投资人群、知情并积极传播的市场传闻扩散投资人群和知情但停止(或拒绝)传播的市场传闻免疫投资人群,分别用符号I、S、R来表征。未感染投资者与扩散投资者交流后以概率λ(市场传闻扩散率)成为市场传闻扩散者;当扩散投资者与其他的扩散投资者或免疫投资者交流后,前者以概率σ(市场传闻免疫率)成为市场传闻免疫者;扩散投资者不会无休止地传播下去,会以一定的速度δ(市场传闻遗忘率)自发地停止传播而变为市场传闻免疫者。

2.3MDD模型

设股市传闻扩散过程对应的时间序列为T={t0,t1,…,tn}且tj

(1)股市传闻的产生。设t0时刻所有投资者都是市场传闻不知情者,且投资者网络Gt0中没有任何连边。此时,随机选择一个投资者作为最初的市场传闻知情者。由此,以上描述了股市传闻扩散的初始状态:假设股市投资者群体中,最初只有一个扩散者进行市场传闻的扩散,而其余的都是市场传闻不知情者。

(2)股市传闻的扩散。股市投资者网络中,市场传闻的知情投资者υ通过网络连边将此市场传闻以一定的概率分享、传播给其他的投资者。一般地,若tj时刻未感染节点i有ki个邻接点是市场传闻扩散节点,则节点i以1-(1-λ)ki的概率变为市场传闻扩散节点。

(3)投资者网络的演化。经第(2)步后,记录下投资者群体中市场传闻扩散人群所占的比例;然后投资者网络依照相应的演化机制Γ及演化速度进行演化,将演化后的网络记为Gtj+1。

(4)股市传闻的免疫。市场传闻扩散节点以免疫概率σ和遗忘率δ成为市场传闻免疫节点。

重复上述步骤(2)、(3)、(4),直到市场传闻扩散者完全消失,即Stj=时停止。当市场传闻扩散趋于稳态时,记录市场传闻扩散持续的时间。图2给出了上述建模过程的基本流程图。3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1参数设置

假设一次循环迭代的时间为一个单位时间,考虑到股市传闻扩散的特点,这里取T=140,即取时间序列T={t0,t1,…,t140}。因此,本文仅对140次迭代时间周期上股市传闻扩散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股市传闻扩散模型中相应参数设置为:市场传闻扩散率λ=08,市场传闻免疫率σ=04,市场传闻遗忘率δ=04。初始时刻t0,股市投资者网络的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本文的仿真实验是基于仿真软件DynSpread[19]展开,所有仿真结果是对100次的模拟结果取平均得到。表2t0时刻投资者网络的主要统计特征

3.2仿真实验

图3给出了不同动态演化投资者网络中股市传闻扩散节点在投资者群体中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不同网络演化机制下,对于给定的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每一次迭代中股市传闻扩散节点密度的变化情况分别通过不同线型、不同颜色的曲线表示,如图3(a)、3(b)和3(c)分别对应于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50、100和150的情形。注意到,作为比较讨论的基准曲线,图3中都画出了静态投资者网络情形下,股市传闻扩散节点密度的变化曲线。

首先,由图3可见,相比于静态网络,在不同演化机制下动态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的扩散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网络演化动力学对传闻扩散动力学确实有影响。因而,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是有效的。

其次,图3显示出投资者网络的演化速度对股市传闻的扩散有显著的影响:新连边的创建明显加大了股市传闻传播、扩散的力度。具体表现为:(1)对股市传闻最大影响力的影响。股市传闻扩散峰值随着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如在网络演化机制下的投资者网络中,对应于网络演化速度50、100和150,股市传闻扩散的峰值分别为043、057和068);对股市传闻扩散的时间的影响。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越大,股市传闻扩散峰值出现的时间就越早。

最后,如图3所示,不论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如何,股市传闻的扩散都呈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即,PA网络演化机制下的股市传闻扩散的峰值系统性高于其他3种网络演化机制下的传闻扩散峰值,并且该峰值出现的时间最早;TC网络演化机制下的峰值最低,但峰值出现的时间稍晚于PA情形;GC与RC这两种网络演化机制下的情形则非常相似,峰值处于中间位置,但峰值出现的时间最晚。

进一步,对股市传闻扩散的两个重要特征——传闻扩散的峰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在动态的投资者网络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图4给出了不同网络演化机制下,股市传闻扩散峰值随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的变化情况;图5则演示了不同网络演化机制下,股市传闻扩散峰值的出现时间随投资者网络演化速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发现:(1)动态投资者网络中,股市传闻扩散峰值始终随着网络演化速度的变大而递增,且对应于同样的网络演化速度,股市传闻扩散的峰值在PA网络演化机制下最大,在GC与RC网络演化机制下相当,而在TC网络演化机制下则最小。(2)当网络的演化速度超过一定的阈值后,股市传闻扩散峰值出现的时间在PA网络演化机制下最早,在TC网络演化机制下其次,在GC与RC网络演化机制下相当且最晚。这些结论与由图3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吻合。

3.3结果分析

由于网络的动态演化对市场传闻的扩散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从投资者网络的主要统计特征在动态演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变化这一视角对上述仿真结果予以阐述。对图3的观察发现,当投资者网络的演化速度达到100时,股市传闻扩散的特征在不同的演化机制下的差异性便可清晰地识别,且随着演化速度的增加,差异性愈发明显。因此,本文选取股市传闻扩散后(t140时刻),不同演化机制下、分别以速度100和150进行动态演化的投资者网络的主要统计特征(见表3),并从网络演化前后网络特征的变化和不同网络演化机制引致的网络特征的变化两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

对表2、表3中投资者网络的最大度的比较发现,PA网络演化机制下,度大的节点的连接度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如,从t0的122到t140的20888(=100时)和21347(=150时)。投资者网络中这些超大的Hub节点一旦成为市场传闻扩散者,便会通过他们在投资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促使市场传闻在投资者网络中迅猛地传播扩散,其直接表现为:PA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扩散的峰值最大且出现的时间最早。尽管TC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超大Hub节点,但另一方面,该网络演化机制也使得投资者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簇系数特点,如t0的00043变成t140的02874(=100时)和03036(=150时)。因此,TC演化的投资者网络中,传闻扩散的峰值也较早出现,但由于市场传闻仅限于在由部分投资者形成的某个社团中扩散,致使其影响力有限,因而便出现了较小的传闻扩散峰值。由于GC网络演化机制下,网络节点仅限于与其所在的直接社团之外的节点随机连接,从而导致网络具有较小的簇系数。正如表3所示,除簇系数外,RC和GC网络演化机制下的投资者网络特征都非常相似。鉴于此,基于这两种网络演化机制的动态投资者网络上的股市传闻的扩散具有类似的特征便不足为奇。另外,较之PA和TC情形,RC和GC下的度分布更加均匀,表现为网络的最大度比前者小而网络平均度却比它们大。即,一方面网络中未出现能加速传闻扩散的Hub节点,但另一方面网络也不具备很高的簇系数。因此,传闻扩散峰值不是最小但出现最晚。

4结语

与现有基于网络的传闻扩散模型研究不考虑网络的动态特性不同,本文通过将网络演化动力学和传闻扩散动力学进行耦合建立了动态投资者网络上股市传闻扩散的MDD模型。通过模型的仿真实验,比较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对股市传闻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网络的动态演化机制和演化速度对股市传闻扩散的两个重要特征——传闻扩散峰值及峰值出现时间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基于投资者网络主要特征动态变化的视角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解释。上述结论表明,本文的MDD模型有效地粘连了网路动力学与传闻扩散动力学,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同时,该研究也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股市传闻扩散的有效监管与控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中投资者网络的动态演化仅限于网络中创建新的连边这一简单的演化机制,因而,考虑更为复杂的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是今后值得探讨的。

参考文献:

[1]Clarkson PM, Joyce D, Tutticci I. Market Reaction to Takeover Rumour in Internet Discussion Sites [J]. Accounting & Finance, 2006, 46(1): 31-52.

[2]Einwiller SA, Kamins MA. Rumor Has I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dentification on Rumor Impac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umor Refut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38(9): 2248-2272.

[3]陈静, 张晓明. 资本市场传闻信息与股价异动研究[J]. 兰州学刊, 2010(5): 31-34.

[4]Daley DJ, Kendall DG. Stochastic Rumours [J]. IM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965, 1(1): 42-55.

[5]Maki D, Thomson M.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M].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1973.

[6]Lefevre C, Picard P. Distribution of the Final Extent of a Rumour Process [J]. Journal of Applied Probability, 1994, 31(1): 244-249.

[7]Noymer A. The Transmission and Persistence of ‘Urban Legends’: Soci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Age-Structured Epidemic Models [J]. Th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2001, 25(3): 299-323.

[8]Wallinga J, Edmunds WJ, Kretzschmar M. Perspective: Human Contact Patterns and the Spread of Ai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J].Trends in Microbiology, 1999, 7(9): 372-377.

[9]Liljeros F, Edling CR, Amaral LAN. Sexual Network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J].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003, 5(2): 189-196.

[10]Zanette D H. Critical Behavior of Propagation on Small-World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E, 2001, 64(5).

[11]Buzna L, Peters K, Helbing D. Modelling the Dynamics of Disaster Spreading in Networks [J]. Physica A, 2006, 363(1): 132-140.

[12]Moreno Y, Nekovee M, Pacheco A. Dynamics of Rumor Spreading in Complex Networks [J]. Phys Rev E, 2004, 69(6).

[13]Nekovee M, Moreno Y, Bianconi G, et al. Theory of Rumour Spreading in Complex Social Networks [J]. Physica A, 2007, 374(1): 457-470.

[14]Zhao LJ, Wang JJ, Chen YC, et al. SIHR Rumor Spreading Model in Social Networks [J]. Physica A, 2012, 391(7): 2444-2453.

[15]Zhao LJ, Qiu XY, Wang XL, et al. Rumor Spreading Model Considering Forgetting and Remembering Mechanisms in Inhomogeneous Networks [J]. Physica A, 2013, 392(4): 987-994.

[16]Dorogovtsev S, Mendes J. Evolution of Networks [J]. Advances in Physics, 2002, 51(4): 1079-1187.

[17]Gross T, D’Lima CJ, Blasius B. Epidemic Dynamics on an Adaptive Network [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6, 96(20).

第2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业间的合作,纵向一体化在新经济中往往更为普遥。而这些特征都把新经济推向垄断,同时也推向竞争。“波斯纳的这段话简洁扮炼地概括了新经济时代垄断的一些新特征,而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的新特征利于更好地把握新经济下的垄断现象,而在规制的对象、认定、标准和手段上应时而变,使反垄断法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的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说过:高科技的竞争本来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的“胜者通吃”游戏。通吃垄断只是暂时的,一旦有好的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要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厂商必须靠不断创新,来维护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第3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企业网左右逢源?

企业网的概念,在IP网络形成初期就已经开始了――特别当为解决呼叫路径的路由器产品和用于数据转发的交换机出现以后,企业网从政府到大型企业、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

评判企业网的发展,应该和更为宽泛的大网络环境结合起来:就中国的实际情形而言,电信网络、互联网、教育网络,共同组成了企业网络的外部环境,而这其中,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作用更为明显。

企业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点到多点再到系统化的过程;2005年,无论是传统的从事企业网络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例如思科、Juniper、华为3Com等),还是从电信领域扩展到企业网领域的提供商(例如爱立信、北电网络、中兴通讯等),都已经将提升网络应用效能、增加对新业务的支撑和冗余,作为发展企业网的新重点,而原本单纯地以设备功能和性能为指标的评判机制,已经难以对企业网的实际应用效果起到指导作用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2006年,企业网建设将呈现出完全崭新的特征,这一特征将与2005年网络智能化、SMB应用热潮一脉相承,同时伴以新的特点。

SMB需求更为旺盛

2005年,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中,最为活跃的莫过于SMB(中小型企业)市场应用了。

根据IDG的报告,全球企业网络市场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中小企业网络部署需求和大型网络的边缘改造。在这样的前提下,2005年最为清晰的特征有几个:

(1)千兆网络产品已经完全成为网络边缘产品,从原先的网络骨干转移到部门级,成为局域网产品的标配;

(2)全球端口出货量增长20%的同时,端口平均价格的降低也达到了同等程度,这意味着路由交换设备商们的利润在走低,而竞争则加剧了;

(3)面向SMB市场的无线交换机、无线路由器产品出货量增长迅速,尽管当前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根据估计,与2004年相比,同比增长50%以上已经毋庸置疑;

(4)大部分厂商开始考虑在千兆产品以内,增加业务提供和保障功能,以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满足客户业务需求,这促进了“网络设备智能化”在2005年成为最大的主特征。

2005年,不同定位的厂商在SMB领域内的策略有所不同;2006年,一些新的转变将出现。

开始兼顾企业级市场的电信方案提供商们由于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其市场目标也锁定在行业应用上,而对SMB市场的重视程度,还停留在讨论阶段,实际行动不多;尽管电信运营商面向SMB的部分业务中整合了电信方案提供商的部分方案与设备,但将SMB业务作为战略性方向的大型电信方案提供商,尚未有任何一家;2006年,随着SMB市场的继续升温,以及SMB网络部署由集中办公走向更明显的异地互联需求,同时,随着在企业网中大量视频、IP语音方案的需求,极有可能出现大型电信方案提供商将SMB领域市场也作为战略方向的转变。

2005年,主流的网络设备商在SMB市场中的策略更具代表性,以思科IOS(Internetwork Operating System,网际操作系统)为代表的网络智能化,成为促进SMB应用及市场的重要因素。应该看到,尽管“网络需要智能”的观点早在2003年就开始有厂商倡导,但是实现从观点到相关技术的转变,主要的过程是在2004年底至2005年,而且,这一过程在2006年还将继续。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网络厂商而言,除了向电信领域突围外,在SMB市场中寻求新的商机,已经成为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下的重要出路之一。

所以,2006年的SMB网络市场极有可能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并且在2005年发展的基础上,出现进一步的细分,同时移动性(WLAN)需求将更为旺盛,而在这种前提下,面向大型网络接入层以下或者中小型企业应用的网络设备商将能够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市场竞争会随着产品成熟度的增加而更为激烈――而较为看好的做法是,如果设备商能够充分考虑到设备在网络承载与传输过程中所面对的业务,而不仅仅毫无区分地将所有业务的进行都作为数据来对待,那么它们将拥有更多的机会。

IPv6“全程全网”

IPv6领域的转变,在2005年已经发生,不过,2006年这一态势将迅速明朗化。

2005年中国在IP协议方面最大的动作有两个:一是中国电信CN2采购、中国网通NGN招标的完成,这两大运营商的动作背后,意味着固定电信网络全面向软交换和IPv6的迁移;另一个动作来自教育网,CERNET 2的全网设备将支持IPv6。

这两方面的变化,虽然没有给整个市场带来大的市场机会(垄断供货和对高端技术产品的要求,使网络设备供货商的范围大大减少了),但是其所带来的后续商业机会,以及对公众互联网的影响,将在2006年明显地体现出来,由此,对于企业网络的影响,也会逐步开始。

对网络设备商而言,所有设备支持IPv6,已经是2006年的必然选择,一些大型网络设备商已经在2005年完成了这个过程,而中小型网络设备商如果不能在2006年完成这一转变,将会在下一阶段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并且,IPv6技术部署到网络设备中,对于大部分厂商而言,已经不再是非常艰难的技术路线,随着主流厂商产品线的不断拉长,可参照的环境也更多,这方面的障碍已经不是很多。

尽管全球转向IPv6一直是在探讨中,且其实现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且根据TCP/IP的扩张情况,作为应用基础的网络骨干将会在2006年产生深刻的变化――TCP/IP尽管给网络带来可扩展性和可靠性,但是速度和效率的牺牲以及地址的过分缺乏,已经迫使IPv6被尽早提上日程,从32位的IPv4寻址转移到128位的IPv6寻址,这一“触及网络灵魂”的大范围的转变,将会给网络设备商们带来比2005年更多的商业机会。

骨干网“向IPv6迁移”的过程,并不只意味着公众网骨干的迁移,大型企业及行业将抢先一步――公众互联网由于涉及到全国乃至全球连接,加之设备更新投资问题,而产生滞后现象――大型企业及行业出于在业务及应用上的需要,将会首先在其骨干或者城域网范围内部署IPv6技术。

同时,一部分基于IPv4的产品,仍然会在2006年投放市场,并且通过价格优势进入到应用中,然而,我们可以看到,IPv4网络设备的部署都会是在网络的非主要路径上。所以,2006年既是千兆及千兆以下网络设备的“大倾销”时期,也是支持IPv6技术、集成多业务支持功能及智能化的网络设备被市场全面接受的一年。

在这之外,立足于TCP/IP的以太网结构,也会在“以太城域网”的发展过程中,在2006年的所有新建网络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将给接入设备提供商们更多的商业机会――成熟而且开放的以太网技术,具有比其他组网技术更宽泛的兼容性,也会为网络设备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同时在接入方面更具冗余性。

所以,IPv6技术“Ready”和以太城域网的相辅相成,将成为大型企业网、行业网络部署过程中最为优先考虑的“特征”。

“电信级”不仅仅是稳定

如果前两个部分的探讨,是分别从SMB市场和城域网市场的角度分析了业务需求和技术取向,那么,构建电信级的企业网,则成为今后企业网市场的最普遍、同时也是最严峻的需求挑战了。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网的电信级需求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一个被误解的概念,业界在讨论企业网的电信级需求时,大部分将这种需求定位于“大企业、大网络”,并且在提到电信级保障时,首先提到的,必然是响应时间、冗余拓展,以及热机备份等问题。

首先,这一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5个9(99.999%)的机器性能保障上的。传统的观念认为,要使企业网获得电信应用保障,最主要的是在硬件性能上要实现电信级的保障。

其次,即使到目前为止,电信级业务在应用适应及差别化服务方面的发展,也仍然远远不如企业网;而企业网领域种类纷繁的业务支持需求,也不是电信级业务所能提供的,牺牲业务的灵活性来获得业务的稳定性,并非企业电信级需求的根本方向。

第三,近两年来的网络智能化,其根本在于确保网络自身对业务的感知――这涉及一个历史久远的讨论命题:网络业务的进行,究竟依赖网络设备的智能化,还是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如今,随着业务承载的增加,业务感知的呼声越来越高,“电信级”也应当重新加以定义。

基于以上原因,企业网“电信级”保障,既成为网络设备商和企业客户共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业务进行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即使网络设备具有最高的性能和功能保障,但是如果业务的进行是缓慢且无序的,“电信级业务”的实现也就成为泡影。

当业务需求反映到设备上,2006年企业网“电信级业务”需求的新特征,将是“电信级业务需求不再仅仅是大型网络所独有,而是将扩展到中型企业网、小型企业网,乃至SOHO网络需求中。”

企业网所面临的业务流畅性挑战,将会随着要求网络设备对业务进行更好的支撑,转化成为“智能化”和“稳定性”的统一化要求。举例而言,企业网络将不仅要求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发生宕机,而且能够根据业务特征,进行更为智能的业务转发和分发。

所以,在企业网的电信级需求方面,电信方案提供商并不比传统网络设备及方案提供商具有更多的优势,此前电信级方案提供商涉足企业网业务是“由上至下”、能够提供比传统网络设备及方案提供商更为稳定的解决方案的观点,并不能完全站住脚。而在2006年,这一情形将随着城域网甚至范围较大的园区网的构建而得到验证。同时,会有更多的企业在考虑“电信级业务”的特征时,除了考虑稳定性,也会更加注重网络将要承载的业务类型,以及为了流畅、稳定地实现业务所采用的方案特征(即业务集成特征),根据Gartner的数据,企业IT预算的40%用于业务集成,这一数据本身就传递了很重要的信息。

第4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1、牛皮席产品的基本特征

牛皮席是几年前市场上鲜为看到的产品,如今却愈来愈流行,特别是在江、浙、沪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更是成为1种时尚、1种新潮,被消费者热闹追捧。牛皮席作为新兴行业的新兴产品又拥有其本身的独特性:

一.价位高,个性化需求强。拥有天然真皮作风的牛皮席席属于高端定位产品,价格昂贵,牛皮席规格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使顾客对于牛皮席的需求日趋彰显个性化。

二.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牛皮席销售淡、旺季分明,价格随季节变化波动大。

三.风险本钱高。牛皮席比较重,企业销售1般采用空运、货运、快递等方式,其运输本钱高,如果产品在发货前质量未严格把关或者未依照客户请求发货,将会见临退换货的风险,这样将会承当来回运费,对于企业将是极大的损失。

四.进入门坎低,网络泛滥。牛皮席目前尚属于新兴产品,在良多市场尚属于1片空白,市场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正出现1种强劲的势头,网络销售的兴起又给那些中间商提供了1个很好的无本钱赚钱平台,大量的商蜂拥而入。这类商的泛滥而入,使产品定价不1,竞争极为之大。

2、网络营销为牛皮席出产企业提供了新契机

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定义。传统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以知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1系列营销流动,包含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存储以及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1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流动。网络营销,美国有名市场营销学巨匠菲利普?科特勒对于“网络营销”曾经作这样精辟的解释。网络营销是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组成部份,是树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手腕来实现必定目标(如品牌或者销售额)的1种营销手腕。

二.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不1样,其自有的特征为牛皮席出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具体来讲,网络营销拥有下列特征:

(一)营销方式个性化。在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可以以个人为钻研对于象做到彻底的市场细分,即针对于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个性化营销。个性化营销强调以消费者为导向的1种营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能够等闲地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实现真实的“1对于1”营销,这类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正好逢迎了牛皮席产品个性化的需求。

(二)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笼盖全世界市场,牛皮席通过互联网可以利便快捷地进入任何1国市场,既无时间的限制也无空间的逾越,这类网络跨国销售方式为牛皮席产品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还可以依据世界各国气候的差异以及消费偏好进行差别销售,这也减轻了牛皮席产品因为季节性强所带来的资金积存压力。

(三)信息传布快,本钱低,互动性强。应用网络营销,企业可以即时与传送信息,并能及时取得反馈。企业可以通过量种方式进行信息传布:如应用网络的BBS(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向外发送信息,实现营销信息的即时以及更新;可以应用淘宝旺旺、阿里旺旺、Skype、Msn、腾讯QQ、网络聊天室、百度Hi吧、慧聪、IBM等即时通信工具与客户进行互动沟通;可以应用博客、贴吧、社区、网站建设等方式产品信息。企业通过这些方式无需任何本钱费用,还能起到很好的宣扬推行效应,并能准确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与之沟通。

(四)网络购物拥有利便性、高效性的特征。网络营销可大大简化某些标准化程度较高、购买频繁或者无比熟识的产品商品的购买进程,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力。网络购物仅仅需要短短的时间就能够利便快捷的操作完所有的购物流程:选商品——>谈判——>肯定购买——>支付宝付款——>卖家发货——>买家确认收货,消费者无需出门,只需要具有1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即可以搜遍所有自己需要购买的同类产品,消费者可以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终究肯定购买,如果收到货后发现产品质量不好或者不是自己所需求的,可以请求卖家退换货,支付宝交易为买卖双方提供了1个很好的中间保障平台。通过网络,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优质价廉的商品,还大大节俭了时间本钱。

3、牛皮席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从网络营销的特征以及优势来看,网络营销有从四P理论向四C理论转变的趋势。网络营销可以应用网络数据库进行客户管理,可以即时以及客户沟通,搜集、处理相干信息,可以快速地了解市场动态、客户需乞降购买愿望,和他们的购买力以及支付意愿,了解怎么为他们提供便利性等。对于于营销者来讲,网络销售不仅要斟酌网络营销自身的优势,还应结合产品特色、企业本身的状态、行业特色及其市场状态等前提具体分析来制订产品的营销策略。营销者应当以网络营销为导向结合传统的市场营销,才能使总体营销策略患上以制胜。现从下列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营销整合:

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国际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1个进行市场钻研的全新通道,借助于网络,企业可以树立网络数据库,可以随时与客户进行在线沟通,可以清楚准确的了解消费者对于牛皮席的购买意愿、购买需求、购买价格和他们对于产品的预期以及售后请求等信息。据此,营销者就能够对于所有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依据这类动态需求制订产品策略。

二.消费者支付意愿

企业应应用网络通讯本钱低廉的优势,踊跃去了解消费者对于牛皮席的需求,并及时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信息搜集、处理、及信息反馈来分析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的预期,了解他们对于不同规格的牛皮席价格的接受规模。企业依据消费者信息制订出相应的价格策略,不同的销售渠道,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可以网络销售为导向,依据消费者的动态需求信息制订差异化价格营销策略。

三.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

在网络营销环境下,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地挑拣自己需要的产品,无需4处奔走劳碌。在选定产品以后,可以直接通过支付宝、网银付款,付款便捷、且有安全保障。无非这类网络销售也要具体分析的,如数字化的产品如软件、电子书报等,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选达用户的电脑,像牛皮席这类价值较高的什物产品,客户1般偏向于在看货后再抉择购买,企业应依据牛皮席产品的特殊性制订不同的销售渠道。

四.与消费者沟通以及交换

第5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生存型”创业; 整体网络; 凝聚子群; 社会网络分析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YBB068);湖南省城市经济研究基地资助。

作者简介:孙倩(1977-),女,湖南沅江人,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城市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评价理论、社会网络研究;汤勇(1978-),男,湖南南县人,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城市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与社会网络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5-0102-05 收稿日期:2011-09-21

引言

“生存型”创业概念来自于全球创业观察报告GEM。针对创业中的风险特征和创业动机,该机构将创业区分为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那些对工作不满、甚至找不到工作而被迫从事的创业活动被称之为生存型创业。姜彦福(2002)运用TEA指数对我国境内的创业活动进行分析,得出96%的创业活动没有创造新市场,属于生存型创业。

根据此定义,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型创业基本上归属于这一范畴。与之有类似关联的研究是针对农民工创业、城市失业个体创业等将创业作为生存收入来源的创业研究。相当数量的研究从2类视角探讨“生存型”创业:一类集中在宏观视角,主要是探讨“生存型”创业形成的原因、政策条件、创业基本环境(姜彦福,2002;程艳,2011;吴勇 等,2010);另一类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生存性”创业的机制,如创业的机会能力、创业的社会资本(黄洁 等,2011)。2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生存型”创业的宏观和微观机制,但这些研究将个体从其面临的社会情境中抽离出来,可能造成人为的研究割裂。对于这类创业中的一些现象,如具有集聚特征的“生存型”创业群体的结构特点、“生存型”创业中的族群势力、创业群体间作用机制等,因其嫁接了微观与宏观的问题,需要从中观层面予以解释。为此,笔者以某农贸市场中的“生存型”创业主体形成的整体网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释其机理。

一、“生存型”创业的网络视角

通过网络关系,创业者可以从不同的合作者那里获取信息、资金、产品、服务及市场进入资格等资源,因此网络关系构成对资源获取的类型及程度有显著影响(Jack,2005)。

长期以来,我国“生存型”创业是在缺少完整商业制度的背景下形成的,在操作上更多地借助于非正式制度来获取社会支持。汪三贵等(2010)将“生存型”创业中的关系体现为正规关系网络(如信用社社员和合作社会员)和非正规关系网络(私人关系网),体现了社会支持:各种制度性支持和非制度性支持。

在创业网络研究中,创业者间的关系分为2类:一类是创业者和亲属或朋友之间形成的持久的、联系频繁的、感情亲密的关系,即强连带;另一类是创业者和所认识的熟人之间形成的偶然的关系,即弱连带(黄洁 等,2011)。

综合以上研究,相关学者给出了“生存型”创业中网络存在及网络特征的相关论证,为将创业研究提升到网络层面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在此基础上,以某农贸市场“生存型”创业整体网络为研究对象,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将整体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对学者们的相关观点进行验证,并着重从中观角度研究“生存型”创业网络的结构问题。

二、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笔者选取某地级市农贸市场QN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之所以选择某地级市,是因为该市下辖数个农业大县,具备较强的承载“生存型”创业的文化和基本能力,加之该市与大多数创业者来源地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创业者的其他乡土社会关系对研究的影响,使研究的整体网络具备较好的独立情境。之所以选择农贸市场是因为农贸市场存在较强的创业集聚,有利于整体网络边界的确定。另外,从经营性质看,农贸市场入驻的创业形式集中于个体经营,符合我国“生存型”创业的主要形式(姜彦福 等,2002)。市场内“生存型”创业的比重较大,创业者不论是来源地还是创业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便于进行“生存型”创业的整体网络研究。鉴于以上原因,该案例能较好地代表“生存型”创业网络的特征,从而确保研究的针对性。

该市场为本市最大的民营市场,市场建筑面积18600多平方米,拥有摊位1020个,是城区最大的蔬菜、虾类、肉类、熟食批发市场,并经营与农贸相关的五金、服装、家居用品等产品,年交易额达7亿元。由于市场处在城区繁华的地段,服务半径较大、人口多,成了市民采购农副产品的集中地。市场采用承包经营,承包者代表业主管理和经营市场,并向所有者交纳承包金。承包者直接向外市场招租信息,引进创业者。

(二)具体分析过程

第6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新的 通信 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相应地,以此为基础的一些产业表现出明显的网络外部性特征。信息产业不同于以往的传统 工业 ,它不仅受到传统的供给方规模经济的驱动,而且还受到需求方规模经济即网络外部性的影响。

一、明确网络外部性的概念

所谓网络外部性,其主流的观点倾向于从 市场 主体中的消费者层面来认识网络外部性。这种观点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也就是说,由于用户数量的增加,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原有的用户 免费 得到了产品中所蕴涵的新增价值而无需为这一部分价值提供相应的补偿(因此它属于外部性的一个特例)。因此,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一种正反馈效应,这种效应以各种形式或强或弱地广泛存在于信息产业、 金融 业和航空 运输 业之中,并可对这些行业内的企业竞争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流的网络外部性文献,用网络外部性特指一种正的消费外部性,通常也称为网络效应或需求方规模经济。网络外部性是以 计算机 通信、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重要特征。

二、网络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网络具有系统性即无论网络如何向外延伸,也不论新增多少个网络节点,它们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同原网络结成一体,因此整个网络都将因为网络的扩大而受益。同时网络具有互补性在网络系统中,信息流或是其他物质的流动都不是单向的,网络内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具有互补性。

由此,网络外部性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和网络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互补性(或者称为网络内部信息交流的交互性)。

三、分析网络外部性过程

在存在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的经济 环境 中,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在产品安装基础的大小及其将来预期的发展状况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将可能出现路径依赖和锁定。

在需求方面,用户的预期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当消费者在网络市场(这里的网络市场是指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选择产品的时候,他们的预期在购买产品或网络组成部分的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果消费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切实可行的话,那么这将可能降低选择失败网络的风险并且能够使消费者从一个更大且持久的网络中分享到更多的网络利益。

在供给方面,厂商的战略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采取不同的行动将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和实际行为,进而影响到市场发展的不同路径。比如,标准战略,对于一个网络市场,是否存在一个既定的标准有着很大的不同。标准促进了兼容性或互联性,从而扩大了网络,为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存在标准的前提下,消费者之间可以实现兼容,而不会出现由于不兼容而带来的无法交流的问题,也无需为了从一种产品转移到另一种不兼容的产品而付出 成本 。

四、简析网络外部性对 经济 产生的影响

(一)对价值层面的影响

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产品的价值已不再集聚于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而是逐渐外延至整个产品网络。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效用评价函数也不再仅仅基于产品本身,而将产品网络也包含了进去。在这样的前提下,消费者选择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选择一个网络。厂商所应做的不是去制造一个产品,而是建立一个网络。

(二)对 市场 消费需求的影响

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短期市场需求曲线向外平移,平移的程度取决于消费者预期,即对网络大小的预期。因而厂商可以在预期上大做文章,进行有效的预期 管理 ,通过预期产生的网络外部性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从而制订有利于厂商的决策。

(三)对市场均衡方面的影响

对于传统的经济领域,市场均衡是唯一的,而且也是稳定的。而网络外部性下的市场均衡却是多重的,稳定和不稳定共存,因而传统的均衡分析理论已不再适用。多重均衡的现象给厂商的决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市场最终会趋向两个稳定均衡中的一个零均衡或者大网络均衡,即被市场逐出或成为标准而被市场广泛接受,两者之间的过渡点便是临界容量。厂商的短期决策都应把达到长期的均衡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考虑如何通过对安装基础的投入来达到临界容量,引发正反馈,最终达到大网络均衡,从而在大网络均衡下从锁定的顾客中获得长期利润;而不是为了赚取达到临界容量前的短期利润,而丧失了网络成长的机会。

(四)对外部性内部化的影响

网络外部性不同于一般的外部性,它的作用范围仅在同一网络内部,而非整个 社会 范围。传统外部性的问题通常放在 公共 经济学 的领域内,通过对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考虑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而网络外部性却因其作用域的限制,使其内部化仅仅限于网络内部,从如何最有效配置整个网络内部资源出发,解决网络外部性引发的无效率问题。在消费网络内部,外部性的行为人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将其产生的消费外部性内部化,因而这一重任便落在了外部性的第三方网络发起人身上。作为网络外部性的最终提供动力,网络发起人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有足够的动机,从优化整个网络资源的角度出发,来将网络外部性整合起来,或作为收益回收,或作为网络的竞争优势。最终的内部化成了网络的内部化,而第三方网络发起人只是内部化的执行者。

五、 总结

网络所独有的经济特征网络外部性使网络产业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产业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带来了网络产业的高速发展。由于网络产业存在的这种外部性、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人们驾驭经济运行的能力,使人类进入新的经济时代后各种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健康、高速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家聚,新经济下的网络外部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第7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双边市场;横向兼并;交叉网络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传统的对横向兼并的反垄断研究针对的是单边市场,主要探讨单边市场上(1)大企业间的横向兼并对消费者、其他生产者及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2)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自由进入等因素对大企业间横向兼并效果的影响,(3)如何对大企业间横向兼并所可能引发的反竞争效应(单边效应与协调效应)进行反垄断规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eBay并购易趣、亚马逊并购图书销售商AbeBooks等一系列双边市场企业并购事件的发生对传统的反垄断规制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双边市场所特有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和价格结构非中性使得厂商的行为选择及其结果与传统的单边市场中的厂商大不相同,对双边市场企业间的横向兼并进行反垄断规制所应考虑的因素较之单边市场应更多、更复杂。于是,银行卡、电商、传媒等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企业间横向兼并所可能引发的反竞争效应日益受到学界和反垄断当局的重视。然而,截止目前,对双边市场企业横向兼并的反垄断规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尚不能清楚解释双边市场上企业间的横向兼并对其他竞争者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也不清楚自由进入等因素的作用是否依然如同单边市场一样有重要的抑制反竞争的作用。为此,本文拟在一个四平台框架中考虑横向兼并的福利效应,尤其是对消费者面临的最终价格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丰富双边市场反垄断规制方面的研究,并对反垄断当局的相关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单边市场的并购理论,成本节约对价格的影响不是单调的,并依赖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尤其是,当两个并购厂商间的距离较小时,如果交叉网络外部性较弱,消费者的福利将受损,兼并厂商的效率抗辩仍然是必要的。

二、文献回顾

自Evans(2003)、Rochet & Tirole(2004)以及Armstrong(2006)关于双边市场的经典文献问世之后,有关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便成为学界备受关注的一个学术热点和难点问题,并主要集中在双边市场的定义与特征、双边市场竞争和双边市场的反垄断规制三个方面。因本文研究的是双边市场横向兼并问题,故下文仅对与此有关的部分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双边市场

1.双边市场的定义

关于双边市场的定义,目前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就其本质而言,双边市场是一个促使平台两侧用户达成交易的中介或平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显然无法将其与单边市场区分开来,因为有些单边市场也具有这一特性。例如,乡村自发形成的农贸集市通常被视为单边市场。为了对双边市场区别于单边市场的本质特征进行刻画,Rochet & Tirole(2004)从价格结构非中性的角度将双边市场界定为:平台在向两侧客户索取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向市场一侧的参与者提高价格的同时向市场另一侧的参与者降低价格来影响交易数量。若采用量化的公式可表述为:当一个平台企业向两侧客户索取的价格总水平P=Pa+Pb不变时(其中,Pa表示平台向用户A索取的价格,Pb表示平台向用户B索取的价格),Pa/Pb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对平台的总需求以及相应的总交易量。换言之,价格结构是非中性的,平台必须设计好能够将交易双方吸引到平台上来交易的价格结构。按照Rochet & Tirole(2004)的定义,在双边市场上,科斯定理因双侧用户间充满外部性而不再适用于其相互间的交易(这是双边市场的必要条件),标准的定价原则亦不再适用,因为在价格结构的设计中,对一侧用户的定价水平要着眼于其对另一侧用户的外部性。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平台间的竞争并不必然会产生有效的价格结构。于是,平台必须小心翼翼地考虑包括价格结构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采取必要措施来吸引和稳定平台两侧的用户,比如规定双侧用户间的交易条款,审查一侧用户的资质,制定双侧用户交易价格上限等。但无论如何,当他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对一侧的用户进行限制时,这些措施必须足以对另一侧用户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以致于其因采取限制措施而在一侧损失的利润可以从另一侧用户数量的大幅增长中得到弥补。

与Rochet & Tirole(2004)的研究视角不同,Armstrong(2006)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角度对双边市场进行了较为直观地界定,认为市场一边用户的净效用如果因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得以增加,这个市场就是双边市场。换言之,在双边市场上,两组不同性质的用户通过加入平台来完成交易,而平台一侧的用户是否加入该平台取决于平台拥有的另一侧用户的数量。相较于Rochet & Tirole(2004)的定义,Armstrong(2006)对双边市场的界定不仅直观,而且易于建立数理模型。

尽管上述两篇经典文献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对双边市场的界定也有差异,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捕捉到共性的东西。首先,双边市场的形成需要存在两组不同类型的用户;其次,双边市场的形成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最后,双边市场两侧用户各自的收益均取决于对方参与的程度,即存在一定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且两侧用户均不能对这种交叉网络外部性进行完全内部化,而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同时对两侧用户提品与服务将上述交叉网络外部效应内部化,这也意味着平台企业的定价结构是非中性的。

2.双边市场的特征

与单边市场相比较,双边市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和多平台接入三个方面。首先,与传统市场上的功能性互补需求不同,在双边市场上,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平台两侧用户对平台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存在显著的基于用户基础而产生的非功能性互补需求,即整个市场的需求源于平台两侧用户各自需求的联合需求,缺一不可,平台企业的供给需要同时协调好两侧用户的需求。例如,约会网站一侧的男性用户希望通过约会网站找到理想的女性约会对象,另一侧的女性用户则希望通过约会网站找到心仪的男性约会对象,而只有同时拥有大量的男性用户群和女性用户群的约会网站才能很好地匹配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的需求。其次,与传统市场不同,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由两侧用户的联合需求决定的,且平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这就决定了一定的用户基础或客户基是平台企业获利的先决条件。平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交叉网络外部性,通过调节价格结构和产品/服务质量来调节双侧用户的需求,从而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双侧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最后,双边市场上的双侧用户普遍存在多平台接入特征。尽管用户的多平台接入并非双边市场固有的本质特征,但“这一特征对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的价格结构、竞争策略选择以及平台间兼容性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周正,2015)。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关键还是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用户希望通过多平台的接入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因平台另一侧用户规模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

(二)双边市场横向兼并的反垄断规制

一般而言,竞争对手之间的合并通常会引起市场力量的增强和较高的价格,从而损害消费者。但在双边市场上这个结论也许是不正确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用户从平台另一边商业伙伴的增加中所得到的效用可以抵消价格上涨的影响,其结果是,兼并虽然带来平台两侧价格的上涨,但与此同时,兼并增加了社会福利而不是减少了社会福利水平(Evans,2003)。例如,翁轶丛等(2003)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双边市场中厂商横向并购的动机及福利效应的研究表明,先行厂商始终具有并购动机,虽然跟随厂商有可能进行兼并反击,但其市场策略受制于网络外部性的强度大小。在均衡状态下,兼并后消费者福利会降低,但是一定的网络外部性强度会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王国才(2009)基于Salop圆形城市模型,对存在网络外部性情形下的厂商横向并购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较强的网络外部效应导致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而市场集中度的增加会进一步提升社会净福利水平,最优行业结构为完全垄断。网络厂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具有较强的动机进行横向兼并。Chandra & Collard-Wexler(2009)在消费者都是台接入,而广告商是多平台接入(即可以在不同的报纸上刊登广告)的情形下研究了报纸业的横向兼并问题,结果显示:因横向兼并而增加的集中度可能不会引起双边市场上任何一边的价格上涨,因为垄断可能会产生更低的价格。具体到读者一边,报纸商将按照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报纸,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商,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在广告商这一边,报纸商可以维持原有的价格不变,甚至是降低一点广告价格。这实际上就是Leonello(2010)所说的价格降低的协同作用。加拿大报纸业的数据证实了横向兼并并没有导致报纸价格的上涨,许多兼并者提高了效率或是节约了成本,而低成本允许厂商保持价格稳定不变。Chandra & Collard-Wexler(2009)与Leonello(2010)甚至认为,由于兼并平台内部化了合作伙伴平台上的价格增加这一事实的存在,平台间的兼并更有可能使兼并后的价格低于兼并前的价格。换句话说,间接网络外部性可能逆转典型合并后的激励机制,增加价格开拓市场能力。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质疑。例如,程贵孙和陈宏民(2009)参考Barros等(2005)的方法研究了具有负外部性的电视传媒平台企业的横向兼并,结果表明横向兼并虽然能够带来厂商利润的增加,且不至于伤害到广告主的利益,但兼并可能会造成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下降;Przemyslaw Jeziorski(2014)运用1996-2006年的数据对美国无线电产业的并购效率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并购厂商对听众和广告商施行市场势力的内在动机,分解了并购后的产出变量和广告商广告供给变量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1996-2006年期间,听众的福利增加了02%,广告商的福利下降了21%。

针对学界重理论、轻实证的现象,李新义和王浩瀚(2010)利用中国网络传媒业2005-2007年的经验数据对双边市场横向兼并的定价及福利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平台企业间的横向兼并对市场两侧用户的价格无显著影响,但对兼并厂商的长期盈利能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进而主张应鼓励中国网络传媒业厂商间的横向兼并;马姣(2013)通过优酷和土豆的并购案例研究了中国视频行业横向兼并的福利问题,认为横向兼并可以降低内容及宽带成本,降低广告主的价格,提高广告数量,但用户的效用却因广告的增多而下降,不过这种效用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被兼并后视频内容的改善以及多样性等因素的作用所抵消。

随着研究的深入,Evans & Schmalensee(2007)提出传统的兼并分析可能一直适用于当市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足够低的情况,Evans & Noel(2008)进一步指出,通过使用传统方法来分析双边市场的兼并问题会带来严重的错误。例如,Evans & Noel(2007)对于Google和DoubleClick公司之间的合并进行了演示分析――这也许是双边市场兼并的第一个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依靠传统的方法将市场的双边性纳入分析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尽管对双边市场理论的正确认识和相关的对兼并问题的预测日益受到市场监管机构、公共政策制定机关的关注(Economides,2008;2010),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边市场的本质并没有在决策中发挥系统作用,而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例如,2012年挪威Edda和A-pressed两大传媒之间的横向兼并宣告失败,因为反垄断当局给出的条件是:在地方市场中进行有条件的结构补偿和资产分离;德意志交易所和纽约泛欧交易所的交易在2012年也被禁止,理由是反垄断当局认定兼并后成本的节约不足以抵消价格的上涨。显然,上述案例所体现出的反垄断当局的决策逻辑明显违背了大多数双边市场文献所涉及的理论,因为从经验研究、至少在个案研究中,双边市场的横向兼并不降低福利水平,这就提醒学界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双边市场的横向兼并问题。

本研究关注兼并厂商可获得成本节约条件下的定价策略以及兼并对消费者福利水平带来的影响。我们使用Salop模型作为研究框架,假定市场的双边是完全对称的,存在局外人,兼并可以获得成本节约,并且兼并后的价格是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函数。模型在相邻兼并的前提下计算和比较内部与外部平台的最优定价,考察两种不同情形:第一,交叉网络外部性较弱;第二,交叉网络外部性较强。

三、研究模型

Salop模型相对于Hotelling模型而言,前者是圆形城市模型,适用于多个厂商竞争的情形;后者是横向差异模型,适用于双寡头厂商竞争的情形。本文研究的平台厂商处于多寡头的双边市场(例如京东、苏宁、国美、新蛋),与Salop模型假设更为接近,所以选取Salop模型来对平台厂商兼并前后的定价及其福利效应进行分析。

(一)基本假设

假定:(1)在一个双边市场上有四个平台企业k∈{A,B,C,D}参与价格竞争,且这四个平台企业等距离地分布在周长为1的圆周上;每个平台企业向双边市场客户提供同质的产品或服务,成本均为c;Ni,i∈1,2,表示市场某一边的客户群体。(2)平台两侧的用户均是台接入(single-homing),即只选择四个平台企业中的一家,不存在同时选择多个平台的行为。之所以假定用户的台接入,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理由:一是在所有用户都是台接入时,不存在用户对某个平台的内在偏好,除非某一平台的另一端有较多的用户或价格较低;二是在市场一侧的用户是多平台接入的情形下,市场另一侧的用户也具备多平台接入的激励,因为多平台接入不仅会提高用户交易成功的概率,而且使用户有机会选择费率更低的平台;三是模型简单,易于分析。(3)假设所有平台厂商没有价格歧视,客户保留效用足够大,并且假定赶路成本为线性。

四、相邻平台兼并的福利效应

在单边市场上,相邻厂商的兼并如果不是为了成本的降低,会提高整体市场的价格,但距离越远的厂商,价格提高的越不明显(Levy & Reitzes,1992);相邻厂商的兼并不仅提高了兼并厂商的利润,而且因封闭效应的存在提高了厂商的利润,但厂商利润增加的多少取决于其与兼并厂商间的距离。因此,非相邻厂商兼并的动机主要是成本的节省或者是可维持的共谋,而相邻厂商兼并的动机则主要是市场势力和利润的增长。相邻厂商兼并后,兼并厂商将意识到,运用其提高了市场势力在一个地区上提高价格,将提高另一个地区的利润,因此其将提高价格,其他厂商将跟随提高他们各自的价格。那么,这一结论在双边市场上是否依然成立吗?为了验证这一点,区分清楚双边市场和单边市场兼并的区别,接下来,我们用四平台的模型框架分析双边市场上相邻平台的横向兼并。

假设平台A和B兼并,其位置和消费者意愿均保持不变,兼并者不关闭A或者B中的任何一个平台,因此仍有八个被决定的价格。我们假定兼并厂商的成本降低了Δ,Δ∈(0,c),未参与兼并的厂商成本不变,因此有:

由函数图像可知,随着交叉网络外部性α的变化,f不存在极值。

通过以上分析,双边市场上相邻厂商间的横向兼并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取决于平台两边用户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强交叉网络外部性可诱使兼并厂商降低市场价格,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并且兼并后,兼并厂商由于规模经济而降低了成本。相反,弱的网络外部性使兼并厂商提高了均衡价格,进而降低了消费者福利水平,不过兼并厂商同样因规模经济效应而降低了成本,效率抗辩仍然是必要的。可见,双边市场横向兼并的效应远比单边市场复杂的多,反垄断当局在对双边市场横向兼并进行审查时,需要审慎地判断其可能带来的单边效应,不能简单地运用单边市场的相关理论同意或否定一起兼并案例。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在某种程度上,交叉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更有利。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对厂商提供了降低市场价格的激励,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从需求增长中获益。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企业利润来自于成本节约的观点。弱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不能完全补偿兼并后的市场势力的影响作用,需要兼并厂商内部获得足够高的成本节约来促使他们降低价格。

由于兼并厂商和外部厂商定价策略的互补性,根据价格反应函数的斜率,外部厂商仍有可能降低价格,这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Salop圆形城市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外部效应参数α对兼并厂商定价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或者可以等价地认为命题1的结果受到了双边市场理论的驱动。

综上,本文的研究表明:不同于单边市场的并购理论,成本节约对价格的影响不是单调的,并依赖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如果兼并厂商不能获得成本的节约,在单边市场中,兼并后的市场均衡价格必然上涨,但在双边市场,由于足够强的网络外部性,消费者可能依然从中受益;当两个并购厂商间的距离较小时,如果交叉网络外部性较弱,则效率抗辩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效率的提高有可能足以大于兼并后消费者福利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Evans & Schmalensee(2007)的观点:当市场的双边性足够低时,传统的兼并分析仍然适用。

参考文献:

[1]Armstrong,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68-691.

[2]Chandra. A, and A. Collard-Wexler, Mergers in Two-Sided Markets: An Application to the Canadian Newspaper Industry[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2009,18(4):1045-1070.

[3]Evans,D.S. and M.D. Noel. Defining Markets that Involve Multi-Sided Platform Businesses: An Empirical Framework with an Application to Gongle′s Purchase of Doubleclick[J].Ssrn Eletronic Journal,2007,551.

[4]Evans, D.S. and M.D. Noel. The Analysis of Mergers that Involve Multisided Platform Businesses[J].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08,4(3):663-695.

[5]Evans, D.S. and R.Schmalensee.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Markets with Two-Sided Platforms[J].Competi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2007,3(1):149-179.

[6]Evans, D.S. 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Markets[J].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 2003,20(2):325-382.

[7]Leonello,A. Horizontal Mergers in Two-Sided Markets[R].Working Paper,2010.

[8]Levy, D.T. and Reitzes, J.D. Anticompetitive Effects of Mergers in Markets with Localized Competition[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992,8:427-440.

[9]Przemyslaw Jeziorski. Effects of Mergers in Two-Sided Markets: The US Radio Industry[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2014, 6(4):35-73.

[10]Rochet, J.C. and J. Tirole. Defining Two-Sided Markets[R].Working Paper, 2004.

[11]程贵孙,陈宏民. 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电视媒体平台竞争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09(1):1-6.

[12]李新义,王浩瀚.双边市场横向兼并的定价及福利研究――以中国网络传媒业为例[J].财经研究,2010(1):27-33.

[13]马姣.我国网络视频行业横向兼并的福利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14]王国才.基于Salop模型的网络企业横向并购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9(3):343-349.

[15]翁轶丛,陈宏民,倪苏云.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企业横向兼并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3(2):13-18.

[16]周正.电子商务平台竞争与规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第8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网络营销;运作方式

一、引言

“新经济”(New Economy)概念,在美国兴起,随后迅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使用。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可以把“新经济”理解为“由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与增长”。而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电子商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信息和商务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市场的各种要素高效、及时融合,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经济运行效率,网络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新兴市场”。网络营销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直接的推动力量, 由于其降低销售成本、宣传方式及结算方式方便快捷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给企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数字化生存危机。而对于新经济环境下网络营销运作方式的研究,意义在于规范网络营销运作,使得其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销售人员能够对细节把握更加准确,从而更有效地达成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也无疑对于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并促进新的网上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二、网络营销的涵义

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也就是说,营销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使潜在交换成为现实交换的活动的总称。而关于网络营销的含义,目前在国内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给于不同的解释。

陈志浩、毛志山有类似的看法:网络营销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技术以及数字交互式多媒体来实现的现代营销方式。黄敏学认为:网络营销是在Internet上进行的营销活动,它的基本目的和营销工具与传统营销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与传统方式有着很大区别。阴双喜、何佳讯、王磊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因特网(也包括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

综上,从营销学的角度出发,将网络营销归纳定义为:网络营销指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通信网络以及数字交换媒体等网络形式,针对用户进行的营销活动,它是传统营销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

三、网络营销的特征

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显现出更为广泛性、实时性、经济性、交互性等特点。

(一)广泛性

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己接入了互联网,网络提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集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世界市场。网络既是信息资源的海洋,又是商家展示自己的数字广告媒体,受众范围极广,选择余地也更加广阔。

(二)实时性

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可以实时更新的,所以利用互联网配合时效性很强的营销活有很大的优势,商家可以随时配合整体营销计划的调整而改变网上的信息,还能够实时反馈信息,与顾客及时进行沟通,赢得顾客的满意。

(三)经济性

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一方面可以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可以无店面销售,免交租金,甚至可以零库存,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通路和传播过程中带来的高额费用,还可避免迂回多次交换带来的损耗。

(四)交互性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交互性。传统的营销是单向的、推动的模式,网络营销由于有了互联网的参与,消费者能够及时、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和服务,而厂商也很容易了解消费者的要求并制作其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厂商——消费者的互动性。

四、新经济环境下网络营销的运作模式

(一)网上市场调查

网上市场调查主要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信息沟通渠道来实施调查活动。它包括直接在网上通过问卷进行调查,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市场调查中需要的一些二手资料。利用网上调查工具,可以提高调查效率和调查效果。

(二)网上消费者分析

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工具,正成为许多兴趣、爱好趋同的群体聚集交流的地方,并且形成一个特征鲜明的网上虚拟社区,了解这些虚拟社区的群体特征和偏好是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关键。用它来了解一些潜在客户的行为特点制定出新的营销策略。

(三)企业网上宣传

我国的网络广告渠道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网站, 另外一种是通过电子邮件。我国的网络广告呈现出很强的行业性, 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行业, 这是由因特网网民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同传统的广告相比, 它具有互动性、快捷性、丰富性、广泛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公共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促销工具, 它通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与网上新闻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将企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上媒体和宣传, 以引起消费者对企业产生兴趣。同时通过网上新闻媒体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互联网宣传和推广产品;通过互联网建立良好沟通渠道。让与企业利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同网络新闻媒体合作;宣传推广产品;建立沟通渠道。

(四)网上渠道的选择

开展网络营销将会为企业的营销渠道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公司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各种渠道资源,提高渠道的运作效率。这种做法主要是使公司能够及时获取商采集的市场信息,利用网络监测产品销售和市场变化,做出及时、正确的营销决策;另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网络流通渠道,来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一种方式是开展网络直销,其特点是互动、快捷、低成本;;另一种是组成新型的“制造商一经销商一网络中间商一消费者”的渠道模式。在新经济环境下, 借助于Internet还可以建立起会员网络, 这是新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渠道。

(五)网上价格营销策略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传播工具,从诞生开始实行的是自由、平等和信息免费的策略,因此网上市场的价格策略大多采取免费或者低价策略。因此,制订网上价格营销策略时,必须考虑到网络对企业定价影响和网络本身独特的免费思想。由于Internet 营造的全球市场环境, 企业在制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时, 要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价格情况确定本企业的价格策略。由于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市场是开放和透明的, 消费者可以就产品及价格进行充分地比较、选择,因此,要求企业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

(六)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作为最重要的促销工具,主要依赖于Internet第四媒体的功能。网络广告具有传统的报纸杂志、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即网络广告具有交互性和直接性。不同企业的网络营销促销形式除有一般网络营销的特点之外,也还有它自身的特色。但各大门户网站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并有自己的特色服务这些大型的综合媒体优点是点击率大,浏览人数多非常利于产品的品牌推广。企业网站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注册成为会员与这些平台充分合作发挥这些平台的优势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

(七)网络直销

进行网络直销可以利用因特网的快捷、方便的特点, 而且节省很多费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从目前来看, 国内市场环境对网络直销有较大制约, 主要表现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能力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 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网络建设有待提高;配套的网络营销法规、银行、运输服务体系尚未确定;消费观念尚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运用互联网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进行网络直销,更加需要努力降低甚至摆脱以上几方面的制约。

(八)与分销商的联系

要搭建企业的供应链, 主要是在供货商和企业分销商之间搭建企业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网络直销的一种自然延伸。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网络营销尽管发展迅速, 但相对传统营销而言,其份额仍然是很小的,企业传统分销渠道仍然是企业宝贵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加强企业与分销渠道的紧密联系,使分销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自然延伸,是加强双方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利用互联网构建商家与供应商新型实时的联系框架,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九)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

网络营销作为在Internet上开展的营销活动,必将面临许多传统营销活动无法遇到的新问题,如网络产品质量保证问题、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以及信息安全与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网络营销必须重视和进行有效控制问题,否则网络营销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会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网民对反感问题反应比较强烈而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需要牢靠的软件系统,还需要公共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管理力度,更需要企业自身站点的监控力度和管理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是控制网络营销工作良好运作的有效办法之一。

(十)网络营销集成

主要是指依靠网络与原料商、制造商、消费者建立密切的联系, 并通过网络收集传递信息( 运用数据库)。而根据消费者的需求, 充分利用网络伙伴的生产能力, 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这种模式被称为网络营销集成。

第9篇:网络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竞争战略;机遇;挑战

一、网络经济特征概述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网络经济成型奠定了基础,使得网络经济的影响范围愈来愈大。网络经济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象征着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了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时代,可谓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物。网络经济并不是单纯性的网站经济、网络公司经济,它是以国民经济信息化为基础,通过企业内外部信息网络进行动态商务活动及管理活动所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具体如下[1]:(一)技术性。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是网路经济的原动力。换句话说,网络经济对技术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在网络经济当中,信息生产及应用占据了核心地位,正是由于这些高新技术的支持,才造就了网络经济高效率、低成本、低通胀、多选择的特点。(二)虚拟性。网络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工业经济属于典型的迂回生产经济,而网络经济这是直接经济,虚拟化形式是其基本表现方式。这种虚拟交易方式也就意味着买卖双方不需要经过“面对面”的交流环节,便可进行直接交易。交易的互信则是以历史资信为基础,这种虚拟性让企业省略了中间渠道,使运营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三)风险性。网络经济的风险性主要来源于交易平台的稳定性及诚信问题。

二、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环境发展更加快速,其影响范围更广,对企业生产、技术形式、组织形式及人们的工作思维方式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经济的直接交互性特征有效扩充了买家对卖家的选择范围,满足了买家的个性化需求,并缩短了买家的交易时间,为买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刺激了买家的消费能力,为商户创造了更大的商机[2]。网络经济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卖方的议价能力,为企业创造了更大利润空间。当然,网络经济需要依靠标准化规范提供安全保障。标准化及规范化为新进企业设置了门槛。同时,网络经济的敏捷性特征让企业目标市场由群体逐渐趋向于个体化转变,并衍生出了定制化生产模式[3]。在这种背景下,给很多新进企业创造了发展良机,但也让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一旦企业跟不上市场节奏及市场环境变化,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战略分析(以腾讯公司为例)

腾讯是国内网络经济环境下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下文以腾讯公司为例,对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战略进行分析:

(一)合作战略

合作战略是腾讯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提升影响力的关键战略。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软件及网络运营方面无疑是佼佼者,但其他领域并不是其所长。腾讯公司通过实施合作战略,与其他领域龙头企业如中国移动、苹果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将部分授权业务给予这些企业,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开拓市场。这种战略部署,让腾讯能够将精力置于核心业务上,如QQ、微信、微博平台等。这样腾讯既可巩固现有的核心业务,又可通过合作,开拓其他领域,实现综合盈利。除了与大型企业合作外,腾讯也十分重视与新兴中小企业合作。腾讯通过实施行业开放平台战略,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并扶持优秀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在部分项目上达成共赢。例如,腾讯通过与国内弹幕网站哔哩哔哩进行合作,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视频业务,并可快速获取用户体验积累,为相关战略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

(二)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是腾讯公司最为重视的核心战略。目前,腾讯已经形成了面向在线生活产业模式的业务布局,分别构建了QQ、、腾讯拍拍及QQ游戏四大平台,并以这些平台为基础衍生出了一系列网络社区。这些平台融合了多元化业务,并且为用户提供了定制化服务。同时,上述平台、社区之间相互关联、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综合化的服务体系,让用户体验上升了一个层次。事实上,除去QQ外,腾讯在网络媒体、电子商务、视频业务等方面并未达到行业顶尖水准,但腾讯往往能够将关联性不大的业务利用QQ这个平台串联起来。换句话说,QQ在这些业务当中扮演了一个承接者的角色,正是由于QQ的成熟化运作,使得这些业务连接的“天衣无缝”,增强了腾讯的综合竞争实力。

(三)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是腾讯未来的重点战略。腾讯将自身目标定位为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公司,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显然无法完成该目标。近年来,腾讯加强了国际化市场运作,并在国际市场开始不断积累影响力,“走出国门,迈向国际”的战略目标将促使腾讯公司达到新的高度。

四、结语

网络经济环境下,无论是企业竞争、行业竞争还是市场竞争都变得愈来愈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要在市场上获取一席之地,就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有效的战略部署,通过加强多方合作、提升自身硬实力来增强综合竞争力,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齐昕.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0:49-51.

[2]边振宇.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合作与竞争[J].电动自行车,2009,06:37-4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