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冷链物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物流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需要低温贮藏的医药冷藏品发展很快,带动了医药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总销售额中的3%-8%,虽然比重不大,但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的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效率、能耗没有国家标准,导致我国医药品冷链物流低效率,高成本的运作。冷藏车尺寸、托盘尺寸、冷库尺寸缺乏明确的标准,往往影响装卸搬运效率;冷藏药品储运的不规范,有些没有纳入到正规的医药流通管理范围,往往带来了恶果。
(二)医药品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落后
我国目前冷藏运力不足。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公路方面,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
(三)市场化程度低
第三方医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医药品的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多由供应商和自己完成,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医药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少,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高。
(四)医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由于目前缺乏我国医药品冷链中冷藏专业技术,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五)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我国大型商业公司几乎都有冷链物流部,有的还成立了专业化公司,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体规模不大,比较分散。
三、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
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二)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
(三)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四)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地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低温贮藏医药品的需求激增。据统计,疫苗制品、注射剂、酊剂、口服药、外用药、血液制品等药品对冷藏的需求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国家对医药生物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生物制品为主导的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从而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
1 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现状
药品冷链物流是指药品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采用专用的设施,使冷藏药品的温度从生产企业的成品库到使用单位的仓库,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
1.1 药品冷链物流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政策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发展药品的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制订药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从2008年开始,国内药品冷链物流管理走在前列的省市相继出台了药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如浙江省出台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江苏省出台《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等,这些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冷链管理相关环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3年2月,国家卫生部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2013年10月GSP的5个附录,对冷链药品的物流管理过程做出了具体规定[1]。
这些药品冷链物流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文件制定了冷藏药品在发货、运输、收货、贮藏等各环节的基本操作标准,提出有关温湿度控制和监测、设施设备配备、冷链验证系统管理等技术方面的管理要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成为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2]。
1.2 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医药企业经营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有:①自营的冷链管理模式。医药流通企业自身具备了仓库、配送车辆和相关设备,采取自营冷藏物流配送模式,企业可掌控医药产品的冷链物流管理;②医药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模式。这类企业大都具有跨地区开展医药产品物流配送业务,采取租赁有经营资质的医药物流企业的仓库,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医药产品的贮藏、保管、配送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对采取这种第三方冷藏物流配送模式的企业,冷链物流管理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来监督管理[3]。
2 中外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比较
2.1 药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比较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巨大,主要表现在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在冷藏装备方面,我国的保温车辆比美国、德国等国家少,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也比较低,欧洲各国汽车的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的冷藏运量占比仅为20%左右。根据中国制冷协会统计,我国2010年的冷藏库容量约为880万吨,折成库容积约为3 800万m3,而美国在2003年的库容积就达8 848万m3。可见,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制约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瓶颈之一[4]。
2.2 药品冷链物流主体
美国FDA要求药品供应链的源头生产企业除了要对产品本身问题承担责任外,还要承担冷链运输中的管理职责,要保证产品不会在运输过程中劣化,并对整个产品运输过程中环境的温度控制和温度变化监测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药品制造商的大多产品在出厂时就使用冷链物流温控监控技术,以监督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不断链。目前我国药品冷链物流还缺少“链主”对生产、物流、批发、和零售等各环节进行全程控制,每个环节中的企业各自为政。在运输方面,主要由药品批发企业对药品质量负责。
2.3 药品冷链物流技术
药品冷链技术的应用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它的发展与运用是药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前提。美国的药品制造商在生产药品后使用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药品出库时,在冷藏箱中放置了带有温度传感器RFID标签,把药品温度等信息实时地储存在RFID芯片中。冷藏车辆在运输全程中,车厢内的RFID温度标签将车厢内温度的变化数据信息定时或者实时传送到企业的冷链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当货物到达后,通过手持型读写器批量读取货物及温度信息,实现全程的温度信息瞬间获取,降低人工成本及出错率,保证药品的质量[2]。
我国新修订的GSP及附录实施后,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也将与国际接轨,药品冷链物流主要是采用RFID温度标签、GPS技术以及无线通讯和温度传感相结合的方式。
3 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冷链管理意识较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相对应的法规、标准不够健全,缺少行之有效的罚则。较低、甚至没有的违法成本,使得很多从业企业和人员对冷链药品缺乏规范管理的意识。冷链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差距,通过新版GSP认证的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对冷链药品管理比较规范、标准,另一些小企业的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冷链药品经营企业在规模、集中度和管理水平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
3.2 冷链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当前药品经营企业普遍处于“微利”时代,设施设备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药品冷链物流的需求,冷链设备高昂的价格也是影响投入的重要因素。经营企业面对的是数以千计的客户,冷链设备费用的投入无疑是惊人的,加上维护费、检定费以及记录仪回收的难度,更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作为药品经营企业,经营冷链药品并没有因为管理的特殊性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效益,而“高投入、低回报”让很多企业困惑。同时,冷链设备的符合性、稳定性、完好性,以及验证、检查、维护等方面都在起步阶段,仍未建立良好的冷链设备的有效运行体系[5]。
3.3 药品冷链物流专业性人才匮乏
冷链药品具有经济价值大、配送要求高、温度敏感度强、流通环节多等特征。因此,无论是对从事物流系统设计规划的管理人员,还是对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的员工,专业水平要求都很高。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人才成为我国紧缺型人才,市场将呈现供不应求之势。从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类别来看,一类是高端型人才,这种人才一般要求具备比较强的战略制定能力,可对公司的整个冷链网络进行整体性规划,对国家的宏观政策、相关行业走势具备比较强的解读和应对能力,这种人才在市场上最为稀缺;另一类是中级管理人才,这种人才要求会管理懂技术,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公司的决策,完成公司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相较于高端人才,中级管理人才标准稍放低了,需求量加大了。
4 提升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对策
4.1 完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和监管制度
2012年底,《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等药品冷链物流运作的国家标准相继出台,2013年新版GSP及附录的《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温湿度自动监测》、《验证管理》已实施,药品冷链物流的管理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相关法规施行后,还需配套多种检查手段,对违规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冷链药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息息相关,任何危害到群众健康利益的行为都应受到严厉的处罚[6]。
4.2 推广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大力推进药品冷链物流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从本质上实现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建立药品冷链物流计算机联网,对冷链物流过程的实时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特别是应用RFID温度标签,对冷藏药品的运送过程进行温度的全程纪录,完成对药品供应链温度变化的监察[7]。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和冷链辅助工具,应用增效节能冷链设施设备和管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提高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整体运作水平。
4.3 整合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资源
我国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少企业间互助合作的平台,因此行业应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整体规划冷链市场,打造一个低成本、高效运作的药品冷链网络。药品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充分整合现有的冷链资源,科学规划物流配送中心,集中冷藏储存,优化配送路线,更多地借助共同配送,提高物流网络的整体规模效益。配送中心的建立可以按区域划分,也可以根据主要产销地来划分。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还要综合考虑中心城市在经济上和地理上的优势与中小城镇的市场规模[8]。
4.4 建立药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
我国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尚未形成,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借鉴欧盟、美国等冷链药品供应链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经验,寻求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及更多的国际组织的合作与支持,建立能满足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消费者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模式,以及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从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发展出发,构建高效节能环保的药品冷链物流供应链,在满足现有冷链药品市场需求的同时又具有充分的柔性去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9]。
4.5 积极发展第三方药品冷链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是社会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药品冷链物流市场服务的参与主体。药品冷链物流对运输的准确率、准时送达率等有较高的要求,自营物流成本较高,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借助第三方物流提供一体化服务,将是突破企业药品流通瓶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当下的一票制或两票制在我国医改试点省、市全面推行之际。当然,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药品的托运服务,必须接受药监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其资格必须经过药监部门的认证(等同于医药企业的GSP认证),保证第三方冷链物流质量[10]。
4.6 加强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的源动力,药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应是医药、制冷、物流管理等各学科都涉及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药品冷链物流业缺乏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只有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对于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规范目前从事药品冷链物流工作人员的操作,增加企业内部培训,提升业务技能,对于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定期考核。另一方面可在高校设置医药冷链物流专业,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语
综上所述,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提升,首先应完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安全控制体系,构建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形成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体系,建立一个能够满足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需要的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和服务平台。近期出现的儿童疫苗事件,使冷链物流成为被关注和锁定的焦点之一。虽然我国冷链物流在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仍需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行业制度体系,提升行业人才专业度,为未来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11]。
2016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两票制”,或按相关文件要求在进行医改试点的11个省、市和200个地市实行“两票制”。目前己启动综合医改试点的省份为宁夏、陕西、江苏、安徽、福建、青海、上海、浙江、湖南、重庆、四川、陕西。两票制的推行辐射至31省市,直接影响到200多地市及约8 000家医院,这对具有自营的冷链管理模式或医药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模式的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利好。
随着新一轮国家政策的调整、医药流通“十三五”规划即将出台、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主动应对,积极调整,提升管理,才能适应改革的步伐,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温度敏感的医药品需求剧增
医药冷链凭借着其高价值和高增长的特性,在当今的物流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近年来,医药、临床、生物科技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医药流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疫苗、血液、生物药剂等冷链医药产品市场的版图也随之扩张。全球最大冷链包裹速递公司之一Marken的分析数据显示,至2016年,温度敏感的医药类生物科技产品的销售价值预计增长48%,市场规模高达1920亿美元,市场份额将从18%增长至21%;在最畅销的前100位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生物科技产品销售份额预计将从2002年的15%,2010年的33%,增加至2016年的45%; 全球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药品中,8种产品有2-8度冷藏温控要求,预计到2016年,其销售额可达554.52亿美元,约占前10位总销售额的83%。
这些高价值、对温度敏感的药品、疫苗和生物制品需要特殊的处理和保护,从制造厂到医生,再到患者的各个环节通常需要全球运输。据统计,高达30%的制造商分销成本都消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产品损坏上。因此,对医药冷链物流的要求之高,也非一般货物可比。目前,医药冷链已经从起步迈入高速成长阶段,成为物流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新兴市场增速快于成熟市场,根据Cold-Chain Biopharma Logistics Sourcebook 2011的数据,亚太地区的冷链物流开支从2008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近15亿美元,增长幅度达43%。
预计到2015年全球冷链运输费用将从2009年的60亿美元,增长到88亿美元,增长率达到47%。其中,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或达到83%,快于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
两快递巨头在行动
在开发医药冷链物流市场的过程中,整合商凭借着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雄厚的公司实力以及迅捷的行动走在了物流业前端。其开展业务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将医药冷链作为公司未来的增长点给予战略层面的重视。全球三大整合商之一的DHL把在制药、医疗设备、临床试验、医疗配送和医疗服务等几大领域取得突破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把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作为重点布局的对象。
DHL全球货运、运输首席执行官Roger Crook坦言,“我们正把资金大力投向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亚太地区,尤其是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中国市场。”DHL表示,公司今后在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的战略将主要集中在扩大全球网络覆盖,强化专业技能,增添新服务,提供高效益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关注终端客户需求,加强关键资源配置,通过合同物流的方式提供门到门服务。通过对终端客户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DHL了解到,作为终端客户,大部分的医药生产商和供应商更倾向于通过共享设施,而非通过自有仓库配送产品,以求降低成本。通过借助第三方的仓储和运输网络,直接将货物配送至制药厂和医院,成为大多数终端客户的主流选择。
为更好地满足终端客户需求,DHL近年来在全球主要市场投入巨资,兴建了超过150个生命科学配送中心,实施其全球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战略。新建的印度孟买配送中心占地56000平方米,配备了仓储、配送和临床试验服务设施,可以提供医药产品的订单管理、仓储、配送等全程服务。同时,中心还可提供特殊解决方案,如延期服务、临床试验物流等;DHL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二地的温控设备总面积达到近1000平方米。此外,DHL还计划在2015年前在全球建成另外7座类似的设施。
全球另一货运巨头UPS也于2011年在新加坡开设了首个亚洲区域医疗保健配送中心,加快了对医药物流的推进步伐。
通过产品创新树立核心竞争优势。2011年底,UPS在亚洲推出了门到门的冷链运输与监测服务——UPS Temperature True?。这一服务方案体现了UPS的冷链运输管理理念,即确保整个运输过程万无一失,各种疫苗、生物制剂以及其他对温度敏感的医疗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到达目的地。通过缜密规划、严格控制和强大的全球物流网络,UPS努力把产品受损导致的损耗降至最低。
在UPS Temperature True冷链解决方案的运输过程中,训练有素的团队会通过设置在全球各地的UPS控制塔,全天候不间断地监控运输的各个重要时点。一旦发现风险,则立即启动预先确定的应急方案,以减少可能产生的破坏或损失。
UPS的另一项创新则体现在其最近新推出的一款专为温度敏感的产品而设计的PharmaPort 360空运集装箱,为解决货物安全运输这一行业性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2013年2月,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新版GSP)由国家卫生部正式,并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版GSP给医药流通企业3年的过渡期,要求在2016年5月底前,所有涉及药品流通的药品经营企业必须依据2013版GSP完成认证。2013年10月,GSP的5个附录。其中,附录1《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及附录3《温湿度自动监测》,对冷链药品的物流过程做出了具体规定,对冷链药品的设施设备配置、人员条件、制度建设、质量追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版GSP强化了药品仓储温湿度控制环节,对药品冷链管理和药品运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版GSP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在附录5《验证管理》中强调:医药流通企业要加强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药品质量风险控制的能力,采用前瞻或者回顾的方式,进行验证,对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在2013版GSP即将大力推行的背景下,药品冷链物流企业作为药品流通环节质量风险管理的主体,应由被动的应付GSP检查,变为主动的辨别、评估风险,以识别和控制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质量问题。此外,还要重视风险的事后反馈控制,使各个经营环节都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2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与基本程序
2.1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
2013版GSP第5条和第6条指出,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开展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和质量风险管理等活动”,“质量方针文件应当明确企业总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并贯彻到药品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这2项条款明确了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原则。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大公司发生了重大损失,使公司高层决策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目前,风险管理已经发展成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领域,在围绕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方面,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药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药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风险。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应依据风险管理原则,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2.2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药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首先,必须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风险识别的准确与否,决定着风险管理的效果。药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应对引起质量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通常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硬件与人员方面:主要有仓储设施、设备、人员资质条件。②冷链药品物流过程及环节:如药品购进收货、验收、储存与养护、出库与运输等多个环节。在药品冷链物流中,任何一个方面或者环节出现错误,都将导致不同的危害事件,即产生风险。其次,进行风险评价。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应用定性的方法,评估风险因素的“高”、“中”、“低”。确定药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如有可能应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药品质量风险因素的影响力,并赋予权重,建立药品冷链物流质量风险因素体系。最后,实施风险控制。质量风险控制是实行风险管理的决定性措施。根据上述步骤,对药品冷链物流过程各环节中的风险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质量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准备。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定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3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意义
药品冷链物流是关系药品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是冷藏药品流通中的关键内容。随着民众对药品质量安全的越发重视,通过对药品冷链物流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冷链物流管理水平,控制药品流通中的质量关键环节,保证用药安全性。
3.1对于药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意义
依据风险管理原理,对冷链物流流程中药品质量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通过对药品冷链物流进行流程分析,可以及时识别药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做到风险规避或转移,减少冷链“断链”现象的发生,降低医药企业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品牌声誉,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3.2对于药品安全的意义
药品是特殊商品,其物流环节与一般商品物流相比有很大不同。药品冷链物流过程中,任何一个作业环节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对药品品质造成重大影响,危害人们的用药安全。安全有效的药品冷链物流是保证疫苗、血液制品等冷藏药品安全性的关键,对药品冷链物流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风险因素分析评估,进而实现对药品冷链物流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药品冷链物流作业过程中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初探
笔者收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药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实践资料,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重点分析企业药品冷链物流作业流程,得到收货、储存、分拣、运输4个核心作业环节。在每一环节的作业流程中,其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风险的大小。每一环节的作业步骤均应加以厘清,并要求规范化,以便进行各环节的关键因素识别与控制。
4.1收货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
冷藏药品的收货应优先于普通药品。收货时,应避免外界环境对药品运输储存条件的影响,应用温度测量设备当场检测药品温度是否符合要求,如温度符合要求应及时将药品移入符合温度规定的待检区,并索取运输交接单及药品运输途中的温度记录,对其运输方式、运输时间、收货时药品温度等质量控制环节进行记录,双方签字确认、留存。对运输过程不符合温度要求的药品,不得入库。收货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在于:①能否在收货时,现场及时导出随行的冷藏车或冷藏箱的温度记录仪数据。②温度记录数据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经查验符合要求的,方可接收。③如不能当场导出随行温度记录仪采集的数据,药品应暂移至符合规定温度要求的待验区,待获得运输全程温度数据并确认符合规定后,才能移入合格仓库。
4.2储存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
冷链药品储存指冷藏药品在库的过程中,应按照符合规定的储存温度进行储存。储存冷链药品时,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进行在库养护并记录。储存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在于:①冷藏药品的储存是否符合说明书规定的要求,在专用冷库或冰箱、冰柜内进行。②冷库是否经过验证,确保安装自动化的温度调控、监测、采集及报警系统。③温度监控系统是否配套不间断电源,以保证记录的连续性和报警的及时性。④冷藏药品在库储存期间,是否进行在库养护并记录。
4.3分拣环节关键风险因素识别及控制
药品分拣作业是指按客户的要求,将药品从储存冷库的储存区分拣出来,配好后送入指定发货区的物流活动。药品冷链物流分拣配货作业的目的在于正确而且迅速地集合客户所订购的货物,必须做到:选择适当的分拣设备;采取切实而高效的分拣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策略组合,提高分拣效率,提升作业速度与能力。分拣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在于:①捡货前,企业分拣配货管理人员能否正确进行订单的分析处理,将配送需求指示转换成配货单,并对发货计划进行严格审核。②配货作业人员根据配货单上的内容说明,按照出货优先顺序、储位区号、配送车辆次号、客户号、先进先出等方法,把位于冷库中的出货药品分拣、组配、整理出来。③分拣人员在放置冷藏药品时,是否规范操作。一般要求药品在放置时不可直接接触控温物质,以防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④药品装车时,是否严格规定并控制冷藏药品由库区转移到符合配送药品的运输设备内的时间,通常冷藏药品在30分钟内完成装载;冷冻药品在15分钟内完成装载。
4.4运输环节关键风险因素识别及控制
药品冷链物流最容易断链的环节就是冷链运输环节。药品运输从配送中心到省级客户或地区二级配送中心、从省级客户到市级客户再到县级客户、最终到达用户手中,每个环节均需要冷链运输,需要冷藏设施与设备,需要冷藏车、移动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等,并且要对运输过程进行温度控制和监测。运输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在于:①冷链运输有否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冷藏车与冷藏箱),适合运输药品量的运输距离。②冷藏车的保温性能是否良好,可以配备应急保温设施,以便确保在温控机组出现问题时,车厢温度仍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设定的范围。③冷藏车是否配备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记录及自动报警系统。④运输药品的冷藏车在运输途中是否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使用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记录及自动报警装置,记录时间间隔是否超过10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记录数据是否能由收货人实时导出且不可更改。⑤运输过程中,企业是否建立了冷藏药品运输应急机制,对运输途中可能发生的设备故障、异常气候影响、交通拥堵等突发事件,预先做好了防范、应对预案。
5结语
我国物流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需求旺盛。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开发和运营更为专业和精细化
7月20日,商业地产服务与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的《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指出,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向内需驱动转型,零售、电商、第三方物流、汽车及零配件等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的行业对优质物流设施的需求一直在稳步释放。具体市场表现为:嘉民与迪卡侬、顺丰分别签署了15.7万平方米和2.2万平方米的新定制项目租赁合约,H&M在易商滨海物流园设立北大区分拨中心,聚美优品租下安博天津京滨物流园2万平方米的仓库等。同时,当季内全国优质仓储物流市场整体租金环比上升0.9%。其中,由于主要物流地产开发商对旗下物业进行年度租金上调,使得上海优质仓储租金获得4%的季度涨幅;而由于部分仓储被业主改为商用,致使深圳优质仓储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带动深圳市场平均租金按季上涨2.7%。世邦魏理仕指出,除沿海城市外,国内外开发商正在逐步加强武汉及重庆等长江沿线枢纽节点的战略布局。而根据5月份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东线沿海和长江沿线这两条流通大道被纳入“三纵五横”共八条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之内。利好政策将进一步促进这些节点城市的物流仓储市场的发展。此外,对于物流枢纽地位的渴望使得地方政府对仓储物流行业的看法正在发生转变,在资质和渠道等方面有优势的开发商逐渐受到政府青睐。
对于国内物流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业界专家表示,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容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一方面,在我国经济由出口主导向内需拉动转变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货物被分拨到全国各地,推动了对物流地产的需求,特别是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国内的产业链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比如互联网的应用正在迅速地重塑流通渠道,‘电商物流的快速响应、小批量、多频次的需求特性,使其对现代化的仓储设施有着巨大的需求等;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不断扩大的城市需要有相应的物流配套设施,也极大地促进了物流地产的发展,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这样的需求更为明显。
“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物流地产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市场目前正处在稳步上升的发展阶段。”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姜超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高端仓储的供应有了明显的增加,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接近饱和,但是二、三线城市的供应依旧相对缺乏,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需求旺盛
“电商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需求持续旺盛,全市整体非保税仓库空置率保持低位。在电商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电商对非保税仓库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对大面积仓库的需求。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公司对非保税仓库的租赁需求也持续旺盛。”近日,仲量联行在2015年第二季度深圳房地产市场回顾中指出,深圳的保税仓与非保税仓的需求旺盛,空置率持续下降。仲量联行工业地产部副董事古振鹏预期,深圳保税仓的租赁需求将持续上升,业主叫价能力将获得提升,预测全市保税仓库升幅在年末能获得同比增长9%~l1%。非保税仓库市场方面,今年下半年将无新增供应,预计第三方物流公司及电商对非保税仓库的租赁需求依然旺盛。由于目前空置率已在历史低位,加上未来供应量不多,今年年末非保税仓库空置率将降至1%N3%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市场表现活跃,加上供应短缺,业主对租金升幅的信心保持乐观态度,预计年末同类同比增幅高达9%~11%。
实际上,深圳仓储业需求旺盛只是全国仓储市场持续升温的一个缩影。一段时期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物流仓储设施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尤其高端物流仓储设施更是供不应求。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现代物流仓库设施的供应在全国仓库面积的占比不足10%,大部分仓储设施均属中端或低端的物流物业。业界分析指出,尽管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高端仓储领域。原因在于,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的产品主要是纺织、玩具等一些低附加值产品,对储存条件的要求不高,这也导致对物流地产的开发多是“四柱一顶”的低端物流物业。不过,现在这一情况正在改变,随着我国流转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相应提高,手机、电脑、化妆品、高级时装等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主流,货主及保险公司对仓库条件也提出更高要求,对于高端物流仓储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
盖世理中国区总裁林磊就曾指出,整个中国物流地产市场正在稳步发展,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甲级仓库更是供不应求。林磊表示,由于现代物流业在中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尽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高端物流物业领域,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开发商,还是国际开发商都非常踊跃的进入了这个市场,供应量有所增长,但与目前市场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专业化
6月29日,中国仓储协会了《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5)》 (下文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14年我国仓储业固定投资额为5158.7亿元,同比增长22.8%。横向比较而言,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幅高于物流行业的整体增幅,也高于全社会的投资增幅,这反映了仓储业的历史欠账与现实市场需求;但纵向比较,2008年之前仓储业投资增幅平均在30%以上、最高达50%,2008年之后,增幅普遍下降。而2014年的增幅不仅低于2013年,也低于2010~2011年,这说明仓储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我国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2014年仓储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则表现为:各类仓储企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纷纷加大投资,仓库设施建设呈现大型化、网络化趋势,电商仓库成为建设热点;公共仓储企业积极参与托盘循环共用试点、城市共同配送试点,仓配一体化服务形成一定规模;在相关政策驱动下,低温仓储业发展持续向好,冷库租赁正在向低温配送中心发展;电商仓储网络正在形成,电商自营仓储与电商公共仓储同步发展,双十一的“爆仓”现象大为缓解;医药物流网络化建设,打通医药供应链各环节,实现医药仓储物流透明化和可追溯;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破题,中药材的集中、规范仓储将与药品物流体系对接;各方共同推进绿色仓储与配送,取得初步成效;危险品企业退城入园工作进入,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等。
对此,业界专家指出,从《蓝皮书》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物流地产市场发展的逐步成熟,尤其是电商、食品医药冷链的兴起,促使这一市场需求更为细分和专业化。
“专业化、定制化的仓储是物流地产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姜超峰表示,由于市场需求不同,专业化、定制化仓储的作业方式、作业机械、流程等方面与标准库是有所区别的。 “从冷链来看,冷库的设计与要求自不必说,特别是医药冷链仓库,储存的同时还要有不同的制冷温度空间,更重要的是需要专业的分拣分拨系统,一个建筑里实际上是一套完成的物流配送体系。”姜超峰指出,不仅食品医药冷链,电商、快递也是如此。“电商仓储由于备货较多,占地面积广,因此在仓库的面积要足够大,储存足够数量的货便于分拣。而对快递来说,则是集中到货,迅速分拨,尽量不库存的,所以快递的仓库比较窄,两边都有站台,便于装卸,而且运行距离不能太长。”
面对当前物流地产市场需求的细分化与专业化,物流地产企业和相关各方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在开发和运营策略上都有了相应的调整。
以国内最大的现代物流设施提供商普洛斯为例.针对冷链、电商、汽车、医药等不同行业客户的运营特点,普洛斯成立了专业的团队,对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选址、设计、开发等方面的支持,满足不同客户对于物流设施的特殊需求,支持客户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同时,由于拥有众多食品、医药物流领域的优质客户,在消费升级的市场条件下,普洛斯借助物流基础设施开发的专业理解和物业网络,积极拓展食品、医药物流领域的物流设施的多样化开发和服务方案。目前,冷链客户在普洛斯总租赁面积约30万平方米,而自新版GSP颁布以来,普洛斯正努力取得相关资质深入医药仓储市场推进方案;另一方面,电商客户租赁面积在普洛斯总租赁面积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从2009年的3%上升到现在的24%。为此,普洛斯也成立了专门负责电商客户的团队,更好地维系客户关系,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扩大服务或者合作范围。从具体项目来,普洛斯已经开发运营了苏州医药物流专业园区与成都电子商务专业园区,分别吸引了国药、上药与京东商城、小米科技等企业入驻,并在全国多个地区,为汽车厂家定制汽车配件物流中心。同时,普洛斯积极开拓金融服务平台,为园区内客户提供一条龙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既解决了客户资金短期问题,又提升了客户的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
[关键词]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物流基础设施;供应链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38
1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从广义上讲,物流流通过程中采用的冷藏、冷冻技术都可以称为冷链,因此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大致包括食品、农产品以及化工产品三大类。中国产业信息网的《2014―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医药化工类冷链物流的需求占比小于4%,而肉类、果蔬、水产品、奶制品、冷饮以及速冻米面的冷链物流的需求占比高达9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冷链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及农产品流通领域。
但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物流过程中我国农产品的损耗量高达25%~30%,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且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都在没有冷链的条件下运输,其中80%以上的生鲜品是采用常温保存、加工的。因此,从整体来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产业链条,仓储及配送等环节的应用水平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
2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
2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冷库、冷藏车以及装卸搬运所用到的相关工具。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冷库及冷藏车保有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拥有冷库容量共计2046万吨,冷藏车29444辆,人均冷链食品量不到135千克,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仅能满足实际需求的20%,人均冷链食品量不及发达国家的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2冷库建设缺乏规划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全国各地兴建冷库,据中冷联盟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仅2014年一年我国冷库新增量就达到了579万吨。然而我国冷库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以至于出现发达地区冷库过剩,而农业产出区冷库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近45%的冷链资源集中分布在江苏、上海、山东和广东地区,而河南、黑龙江、吉林等主要农产品基地却只有不到5%的冷链资源。
23行业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涉及冷藏及冷冻的食品多达上百种,且在不同温度下存放产品的易腐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每种产品所要求的低温储藏所控制的时间与温度均不相同。由于目前冷链物流行业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同企业都在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操作,消费者无法对冷链服务的质量进行准确的判断。
24冷库种类不齐全
根据实际需求,冷库的种类主要分为:冷藏库(温度在5℃)、冷冻库(温度在-18℃)、超低温库(温度在-32℃)和保鲜库(存放瓜果、蔬菜的专用库)四种。目前,我国现有的冷库主要为冷藏库和冷冻库两种,而需求量日益增长的保鲜库和超低温库的数量屈指可数。由此造成我国大量的瓜果蔬菜和深海鱼类在不合标准的储藏环境中大量损耗。
25冷藏车使用量低
为保证食品安全,食品在储藏及运输的过程中都应当维持在低温的环境中,因此,冷链物流行业中通常使用具有降温功能的专用冷藏车来完成食品的运输环节。然而由于冷藏车的运输成本较高,许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均选择普通货车完成运输,只有在少数高端产品的运输上才使用冷藏车。
26冷链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冷链物流的服务对象以食品为主,因此我国绝大多数冷库都是依托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而这类冷库由于建设较早,大部分都没有采用信息化技术,所以物流管理及运作效率十分低下。
3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整个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及电子商务产业的扩展延伸,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31冷链物流向生鲜冷链方向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传统电商企业开始发展生鲜冷链电子商务,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结合冷链物流资源完成货物由冷库向普通消费者的流通过程。行业代表如下:顺丰公司开始发展“顺丰优选”、1号店推出“1号果园”、京东推出“京东生鲜”。
32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随着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引导,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设施设备正在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新建冷库开始由多层土建库向高层立体库方向发展;冷库种类开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仓储设备也开始由机械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3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兴起
我国传统的冷库通常是农副产品批发企业或者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建设而成的,由于这类企业的专长是在生产和营销领域,因此常常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发展冷链物流。近些年,许多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开始兴起,它们只开展冷链物流业务。这种第三方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物流质量,还可以加快我国冷链物流资源的整合。
4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建议
4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供应链的基础,包括冷库、冷藏车、搬运设备、存储设备等,为了提高我国冷链物流的运作效率,解决冷链资源缺失的问题,需加强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备。
42政府应对冷链物流进行整体规划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也开始呈现出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物流企业在建设冷库时很少进行周密的需求调查。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根据我国实际需求情况对冷链物流进行整体规划,通过政府引导,逐步解决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
43建立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建立后,消费者可以按照标准评价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政府部门在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时也可以做到有据可依。
44加强供应链建设
完整的冷链物流供应链应当包含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物流方案解决等功能,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还没有形成这样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为保障我国冷链物流健全发展,需要加强供应链建设,保证供应链的完整性。
45提升企业管理的软实力
冷链物流企业应当在升级改造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同步提升企业管理的软实力,通过软实力的提升更好地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管理及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措施
一、前言
冷链物流是一种建设投资大且比较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其主要是以制冷技术为手段,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低温物流,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易腐食品的品质,减少食品损耗,降低经济损失等。冷链物流具有极强的优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的冷链物流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大大增加了产品流通损失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必须结合我国目前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采取一切可行性措施,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冷链物流适用范围、特点及必要性
冷链物流主要适用于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海鲜、肉、禽等),加工食品(包装熟食、奶制品、速冻食品等),特殊商品(生物制剂、医药制剂等)。这些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易变质、易腐坏,采用常温的运输方式通常不能保证他们的质量,而且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造成重大的财产经济损失。因此在运输这些特殊产品时必须采用冷链物流的方式,冷链物流是根据上述产品的特性而产生的,其配送装备具特殊性,它是通过特制保险与低温设备来运输这些产品,从而保证这些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易因温度的变化而腐烂变质,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三、针对冷链物流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强化行业标准的规范性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标准仍旧缺乏相应的规范体系,再加上有关政府部门对冷链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企业执行力也呈现出敷衍状态,致使冷链物流市场较为混乱。再者就是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用低价运输吸引客户,再用常温车来运输易腐易烂的食物,这就降低了食物的质量与安全性,还对市场竞争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即使在后来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制度规范标准,但其制度依旧不够完善,这让很多狡猾的商家有机可乘,如某些商家喊着冷链的口号,吸引客户,然后再运输的过程中采用间歇性供冷来保存食物等。另外,由于冷链物流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高,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加上一些分散型公司没有长远的目光,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致使他们互相排斥,导致我国冷链物流产业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完善的规模,最终限制了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为此,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规范冷链物流行业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与服务的职能,完善相关体制,加大并加强支持力度与对企业的监督,贯彻落实《食品与安全法》的基本内容,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食品安全。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引导行业规划的方向,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严重扰乱竞争市场或没有责任感、投机取巧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商家必须严惩不贷。另外,政府还需规划并整合冷链物流行业,明确规定企业的从业标准并优化行业服务相关体系,加强行业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完善和拓展基础设施,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公共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且冷库大多分布不均匀,其主要表现为用于食品运输的冷藏车辆较少,冷库多集中于城市等,这就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甚至运输过程中的损失量较大或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导致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仍旧处于较为严峻的形势,如企业管理不到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行业多以分散型为主等,其实,这些问题企业就可自行解决,但就是因为一些企业自律性不强,不愿与其他企业合作,想独自获取更多的利益,并且也不愿意花时间与资金培养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等,从而导致了我国冷链物流运作效率低,且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冷链物流的综合发展。
为此,必须扩大改造冷藏运输设备的规模与基础设施的规模,不断优化我国冷链物流的公共设施,加强冷库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及时更新冷藏运输的设备,完善软硬件设施的整体配套体系。同时采取合理措施重点推广冷藏半挂车与冷藏集装箱等,充分利用科技技术完善质量信息网络系统,坚持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并制定技术人才的培养政策,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冷链物流技术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冷链物流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语
冷链物流可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但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为此,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些可行性措施,促进我国冷链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同晓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策略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4(12):52-54.
[2]刘寿春.猪肉冷链物流感官质量控制图设计与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14(07):14-18.
董 鹏
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尚未落地,但一批瞄上医药电商物流的快递企业已按捺不住。日前,阿里旗下菜鸟网络开始杀入医药物流配送领域。更早之前,德邦、新邦等快运公司也在涉足药品配送。菜鸟等快递企业的到来,让原本“宁静”的医药物流配送市场迎来“新老势力”的角逐:一边是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等传统的医药物流分销企业,另一边则是菜鸟网络等开始介入该领域的快递新锐,如此看来,医药物流配送市场的商战势必更趋激烈。
抢了谁的饭碗?
业界最期待的医药电商政策利好《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目前已经制定完毕。在国家力推“互联网+”战略东风的吹拂下,该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办法》中关于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等具体细则一旦正式实施,医药电商黄金时代或将随之而至,预计将有超过价值3000 亿元的处方药登陆线上销售。
今年4 月24 日,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冷链委、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全面启动。
菜鸟医药目前划归到菜鸟冷运板块当中,由于药品所需要的冷运条件比食品更严格,菜鸟为此已经投入了近百辆冷藏车以及500 多个医疗温控箱,在配送过程可实时进行温度监控,同时,还专门研发了一系列一次性泡沫包装以及可回收的中转箱,在保障快件运输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温度控制,而且正在尝试构建“干线—仓储—配送”一整套医药物流的体系。满足了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营销管理等软硬件的要求,菜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 万家,零售企业有14 万家。然而,95% 以上的相关企业都是中小型规模的。在高昂的成本之下,医药物流领域少数龙头企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据悉,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分销领军企业为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然而这三家企业所占份额也仅为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九州通等本身就属医药流通企业,在上游药企资源、配送资质、经营经验等方面都具备先天的优势,但其缺乏的则是“互联网基因”。九州通等企业的医药物流是B2B 模式,即向医疗机构、药店供货。而电商物流是B2C 模式,即把药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领域恰恰是B2B模式的短板。因此,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都面临着如何把自身资源与新技术、新模式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困惑。
从国外来看,美国的医药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而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据预测,依照目前的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从厂家到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以最简单的“两票制”流通方式为例,即允许流通过程中经手两次,若非基本药物每次15% 加成,即意味着30% 的加价。而一旦实现互联网“直销”,即意味着这些中间的加价环节有望大幅被压缩。
由于我国传统医药商业发展仍不成熟,行业内一直缺乏专业的物流服务,不少医药商业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在医药物流层面。在这场颠覆性的新医药物流革命中,快递企业和医药企业之争双方都各有优劣,唯独医药商等中间环节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菜鸟向综合物流平台迈进
阿里巴巴目前的布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和以菜鸟为核心的物流平台。阿里近来借助菜鸟网络的物流优势在医疗健康领域落子颇多,目前除了阿里健康外,菜鸟网络、阿里云、蚂蚁金服也均有医疗相关业务。与此同时,5 月11 日,阿里巴巴集团与全球十大药企之一的默沙东宣布达成多方面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探讨在广泛的医疗领域的合作,包括专业医疗仓储、慢病管理云端数据存储及健康数据分析等云计算业务的合作。而医疗仓储物流正是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的全国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合作成为菜鸟搭建医药物流体系的关键一步。
目前,已有深圳海王星辰大药房、上海复美大药房、北京金象大药房、杭州九州医药公司等超过80 家医药流通企业进驻天猫医药馆,2014 年3 月—2015年3 月,天猫医药馆总商品交易额达到47.4 亿元。中国医药电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天猫医药馆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电商渠道,2014 年的交易规模占总体医药B2C 市场的比例为46.9%。
不过,随着医药电商领域的不断发展,腾讯、百度,以及众多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均在此领域展开布局,这势必会影响到阿里的市场地位。对此,阿里开始加速医药电商布局,缩短快递送达时间,将进一步增加用户黏度,以继续保持其在医药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巴巴不但在前景广阔的医药电商上铆足了劲,而且在医药物流上也是“咄咄逼人”。而菜鸟早在去年初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事业部,专注于医药物流领域,为医疗行业提供定制的物流服务。一年多来,菜鸟医药已经实现“仓干配”一体化,并开通广州—厦门—上海的医药冷运干线,服务范围覆盖佛山、东莞、中山、深圳、惠州、漳州、泉州。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5 个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天猫上享受这一服务,预计年内成都、武汉、深圳、南京等14 个城市也将陆续开通,部分城市和区域极速达服务会向1 小时内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菜鸟网络的该项服务主要服务于天猫医药馆,第一阶段已经打通了1500 家线下药房,形成网上购物、就近发货、抢单揽派的全新物流派送模式。据菜鸟网络介绍,消费者在天猫、淘宝、聚划算购买有“极速达”标识的产品,订单会通过高德地图自动分配到离消费者地址最近的门店,门店接单后,系统自动会给附近的小件员发通知,小件员抢单成功后可立即上门揽收派送,实现3 小时内送货上门。目前,包括上海复美大药房在内的共计500 多家门店,以及万象物流等医药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均已对这一服务提供支持。
作为阿里旗下企业,菜鸟网络推出高效的物流服务,无疑将提升淘宝、天猫等阿里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力,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服务也将加快阿里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帮助其推进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业务的发展。
“最后一公里”待破局
当然,医药物流体系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从药品物流的角度来说,医药商业巨头有多年的经验,在供应链管理上最有优势,有能力把成本压到最低。而B2C 电商,优势只是流量,物流体系上比这些巨头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对于B2C 说,最具实际意义的在于要做好“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冷链物流;酒店餐饮;食品安全
一、引言
随着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与食品安全紧密联系的冷链物流活动越来越被关注。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冷链物流工程是优化农业产业化开发要素配置的重要动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以酒店餐饮行业中农产品冷链物流为例,中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前瞻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将由5%、15%和23%提升到20%、30%和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由15%、30%和40%提升到30%、50%和65%,将带来数百亿乃至千亿元的冷链物流市场需求。
二、国外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应用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起步较早,拥有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便利的交通网络、快捷的信息化处理平台、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以及成熟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能够充分地保障酒店餐饮食品安全。
(1)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依靠技术创新提升冷链物流业的整体水平:主要包括贮藏技术的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成熟的预冷方法:空气预冷法、水预冷法、强制空气―蒸发冷却法、真空预冷法。在信息技术方面,冷链物流通过信息技术建立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对冷链全程实施温度控制管理,食品供应可追溯和温度可追溯。
(2)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体系。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材料的获取,直至到达最终消费者,形成从生产、加工、分拨、仓储、配送、售后等一整套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对产品进出口也有严格的检验、检测和认证制度,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
(3)政府参与冷链物流。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例如,加拿大政府通过对国家铁路公司补贴、改制和相关政策扶持,使国家铁路公司扭亏为赢,盈利率由过去的3%提高到30.4%,成为目前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制定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查监督,规范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我国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存在问题
我国的冷链物流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82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推动了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起步。但从整个冷链体系来看,我国的酒店餐饮冷链物流还处在初级阶段。
(1)酒店餐饮相关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在国内,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目前运营中的冷冻、冷链运输设施陈旧,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造成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
(2)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相关网络系统不完善。我国酒店餐饮冷链网络体系比较分散,尚未达到区域性、全国性的冷链网络。冷链物流关键节点建设力度不足,从而形成片段分散方式的冷链系统,全过程冷链温度的跟踪记录无法展开。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安全的完整体系,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
(3)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缺乏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保障。我国在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可供参考执行,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可遵循,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在监管上也是空白,冷链运输的过程中的特殊性,国内还没有与此相适应的跟踪监控体系。
四、我国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国外冷链物流应用现状,针对我国酒店餐饮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建立完善、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下文列举酒店餐饮行业冷链物流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1)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鼓励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各个环节如冷冻、保鲜、运输、预冷、查验等的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从关键环节入手,重点推动酒店餐饮的物流节点中冷藏设施的建设,并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各类型的低温配送中心,大力改善产品的加工环节的温控设施,着力建设经济适用型的酒店餐饮冷链产品预冷设施,积极鼓励和推广节能并配有全程温度监控设备的各种长短途冷藏运输车辆,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检测和查验体系。
(2)加强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的酒店餐饮冷链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将全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各地区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来实现全程温度控制管理,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可靠的传递。积极推广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条形码、电子标签等技术,从而为建立区域性酒店餐饮冷链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监控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专业人才。酒店餐饮冷链物流涉及的行业范围广学科多,要积极推动高等院校设置物流相关学科以培养在高素质物流人才,以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为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物流产业系统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重点培养社会急需的冷链物流高级技能型人才,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储备,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和储备机制。
(4)培育第三方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企业。酒店餐饮企业需要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冷链物流外包给专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的技术优势,积极培育和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根据市场的细分状况,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积极推出专业化地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增值物流服务,从而极大的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也可以考虑与生产商联合经营,依照不同的条块开展低温保鲜运输业务。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处于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应该以多边共赢为目标,依托于政府和行业有关组织的积极协调,建立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三者之间稳定的战略同盟关系,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共同打造完善的低温冷链物流系统。
(5)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安全体系。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冷链物流的核心。最终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冷藏供应链上即涉及供应链上游的生产企业、中游的运输企业和销售企业以及下游的普通消费者等全过程。保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实现上述企业之间的各环节无缝对接。
(6)完善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目前中国的酒店餐饮冷链物流行业缺乏服务标准和服务企业准入标准,急需通过国家标准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冷链物流行业的资质认证、诚信认证、食品相关安全的一系列标准,逐步规范冷链物流服务市场。在酒店餐饮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严格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为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加强对冷链操作标准执行的监督力度,政府制定严格的标准要求和行业行为规范,企业应受到社会多方面的监督,促进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五四,卡依尔江・木台力甫.基于物流中心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92-93.
[2] 刘兵.基于农户与消费者利益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
[3] 王金伟.上海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4] 孟咏文.供应链环境下超市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 袁艳.供应链管理系统与物流技术领域的数据整合研究[J].物流技术,2013(13):119-1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