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第1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世界城市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科技创新,重视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环境下的生态城镇,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1 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趋势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围绕节能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引进、研发突破一系列有益于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关键技术,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1.1 生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城镇环境质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城市和城镇建设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照生态型城市和城镇的基本条件用指标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建立了完善、安全、高效的环境保护技术,重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管理和调控技术,为发展建设生态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系统支持。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生态环保厉行节约

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就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资源约束方面,应用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支持“家庭水资源回用技术”、“LED照明技术及产品”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一批先进的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为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城镇提供技术支撑。

1.3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生态环境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清洁生产和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生活污水高效处理新工艺放大试验研究”、“节能环保型滚筒式污泥干燥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废纸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工艺研究”、“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等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力度。

1.4 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监控和信息管理更加严格

加强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开展废气、废水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及在线监测仪产业化技术研发;开展数据信息处理、传输与分析技术、实用化软件开发应用技术,监测技术规范体系及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重点区域、流域的污染源连续监测网络,加速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产业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积极开展环保相关指导性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应急监测组织和能力建设。

2 新型城镇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欠发达地区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时期的主要任务。新型城镇化,不能一味追求城镇化高速度和规模扩张,要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方针。

2.1 加快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加快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利用;有色冶炼废渣、尾矿等大宗难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废旧金属和塑料回收;建筑垃圾和路面材料、电石渣、脱硫石膏回收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废旧轮胎翻新、再生等一批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力度。鼓励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发展高端节能环保装备产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围绕新型节能换热器、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赤泥及大宗工业废渣利用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制造。

2.2 加快气体、液体有害物收集及回用

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重点推广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研发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

第2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企业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探索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综合利用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加。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等问题。如何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对此,中央从战略高度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指出: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将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适时扩大低碳试点内容和范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强化节能、环保等指标的约束,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期末,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0%[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工业方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减本治污、再生利用发展增效” 。

下面就以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春环保”或“公司”)为实例,浅析企业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热电联产,走上循环经济产业之路

热电联产是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与热电分产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燃料利用率,是全球公认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并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热电联产行业的发展。

富阳被誉为“中国白板纸基地”,白板纸年产量占全国白板纸总产量50%以上。造纸生产由于工艺的特殊性,其生产过程中除了需大量用电之外,还会消耗大量的蒸汽。2003年,依据富阳市《江南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热力规划》,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富阳市江南造纸工业功能区,主要承担区内近180家造纸企业和今后功能区发展企业的集中供热任务,电力产品则并入国家华东电网公司。通过集中供热,功能区内拆除造纸企业重污染小型燃煤锅炉230余台,烟囱160支,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当地环境。各造纸企业关停锅炉后,不仅消除了造纸企业的安全隐患,而且热效率提高50%左右,大大降低了园区内GDP能耗,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同时,公司并没有把生产后的废灰、废渣当作废弃物来处理,而是把它当作是一种再生资源来对待。产生的废灰、废渣经过监测,污染排放指标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废灰恰好可作水泥厂的添加剂,而废渣可作为新型轻质建材原料,现在公司已与富阳、萧山等地多家水泥厂、新型建材厂签订了长期利用合同,有效地处理了废灰、废渣问题。

富春环保热电联产项目的顺利投产,不仅缓解了地方用电紧张的矛盾,同时解决了功能区内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的问题,并且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从此,公司真正走上了循环经济产业之路。

三、引进垃圾、污泥处理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富阳造纸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纸渣和造纸污泥,污泥的简单填埋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这些废弃物里含有大量的有机纤维成分,具有一定的热量,将其适当处理后进行焚烧,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对该部分废弃物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又可以通过综合回收利用其焚烧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供应造纸企业生产用热及发电,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2]。

公司引进先进的循环流化床垃圾、污泥焚烧技术进一步实现热电联产,使富阳城区以及附近20个乡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全部得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并为公司制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富春环保于2010年上市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为充分实现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公司总建设规模为“九炉六机”,装机容量达108.5MW,供热能力达850t/h,日处理垃圾800吨,日处理污泥2035吨(含水率80%),年节约标煤20万吨。

富春环保的垃圾、污泥焚烧发电技术作为少有的一种能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使得富春环保与造纸企业之间形成了共生耦合的循环关系,有力地推动了造纸功能区的生态建设,大大创新了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见图1)。

四、利用先进工艺,提高循环经济效益

由于循环经济设备投资大,效益低,公司的着眼点并不完全放在“废弃物回收利用”上,而是全方位地考虑循环经济方式。通过不断研究探索进行技术研发,引进先进工艺,改进工艺、节能降耗,通过组织企业内的物料循环,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使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达到循环利用或再生利用,例如:

1、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减少电能损耗。

富春环保采用的绿色节能灯、汽动给水泵、高效节能风机和高压变频调速都是节电的“好把式”,普遍使用的10KV高压电气设备也能大大减少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对电能的损耗。现有节能设备每年可节电2400万千瓦时,相当于富阳市两个城镇居民的全年用电量。

第3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生态取向;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53-0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高职示范校,近年来,通过生态取向校园建设建成一支高素质技能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剖析该校生态取向校园环境建设实践,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途径的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生态取向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是发生在高职院校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真正具有生态取向特点,真正能有效推动教师个人和学校组织的发展,就需要学校努力创设相应的校园环境特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正是通过生态校园环境特征的创建中,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支高技能“双师型”教学队伍。目前,该校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9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和19 名省级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双师型”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

一、加强校园制度建设,促进形成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组织文化氛围

学校的教师职务聘任晋升制度、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等一系列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制度构成的学校制度体系,不仅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变革、价值取向,还引导着教师专业发展行为的发展方向。

为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颁布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制度,由教务处、督导室及人事处共同组织专家对全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实践教学能力考核不合格者,职称评定一票否决。并要求所有新进教师入职一年以后,必须参与实践教学能力考核;2008年起,该校开始激励青年教师到基层去磨砺,到一线去提升。学院对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有“三个明确”规定。一是明确规定新任教师、青年教师必须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经考核合格才能上讲台;二是明确规定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与职称评聘、工资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三是明确规定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除享受全额工资奖金待遇外还享受挂职岗位津贴。出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出国访学的暂行规定》,确保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计划的实现。

二、依据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中专升为大专时期(1994-1998);学院全面发展时期(1999-2005);示范校建设时期(2006-2009);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时期(2010至今)。每一个阶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在中专生为大专阶段,明确提出全院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学历不够者,一刀切-解聘;学院全面发展和示范校建设时期,要求全院教师硕士化,对于在职读研拿到学位的教师报销学费。按期未达到学历要求的老师按规定被解聘或转岗;示范校建设完成后,学校依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提出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目标,明确提出5年内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学校承诺拿到博士学位的教师可报销学费。相关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励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提升热情,近年来,大批教师已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这些阶段性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在学历、科研等方面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实践,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近年来,该校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长期开展教学改革校内培训,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全院推广ISAS、预约制、PBL、参与式、组织式等教学模式,并积极借鉴国外访学经验,推行翻转课堂、游戏化课程、同辈协同学习、分层教学、顶点课程设计、服务学习教学法等,在学校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教改活动中,学校每位教师都自觉地把个人专业发展紧密的与教学实践工作结合在一起,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利用云计算虚拟空间为载体,形成合作教师团队,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微观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潮流对要求教师不断探索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要求教师具备整合、驾驭、开发互联网优质资源的能力。教师通过互联网交流、讨论、合作和学习,形成一种隐性的文化氛围,并从中可以获得成长和提高。

第4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如何科学应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挑战,把握其发展趋势,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观念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空前提高,盲目向自然索取,不尊重自然规律,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长期忽略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成为社会多数人的共识,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严重恶化。我国的大气、水和土壤都受到严重的污染,生物栖息环境被破坏,物种大量消失,生态系统趋于崩溃。尽管国内外生态环境方面的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遏制,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根本改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改变社会的发展观念,尽快形成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加大社会的监督力量是成败的关键。

体制的挑战。在社会还没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之时,在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成为社会自觉行动之时,建立完善的法规体制约束经济社会的发展,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监督和执法力量不足,生态红线还没有划定,一些地区、行业和企业为追求各自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屡发生。尽快形成严密的社会监管制度、有力的奖惩制度、有效的生态修复和补偿制度是当务之急。

技术经济的挑战。生态环境的破坏容易,修复难。对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善,对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操纵,都需要认真调查和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保护和修复技术。无论是研究也好,修复也好,都是非常花钱的事情。净化1立方米水要几元钱,处理1立方米的污染土要几百甚至上千元,解决大气污染也要巨大投资。钱从哪里来?建立稳定的、合理的资金渠道才能实现目标,避免纸上谈兵。

第5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耕地工具;机械现代化;作用;发展趋势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

1.1保护农业耕地资源

随着当前我国对农业耕地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农业主要发展手段。同时在开垦荒地、改造中低质量耕地和草地、开发沙地、治理荒沙盐碱地等各方面都需要应用各种新型农业设备,进而实现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可控化管理,真正成为当前国际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势,所以说加强农业耕地的机械化对于农耕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的土地应用现状,为了避免土地资源的继续恶化,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十分关键。

1.2保护淡水资源

目前由于我国的特殊地理环境,使相应的淡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平均,而且很多地方多采用水渠输水、大水浸灌等水资源消耗较大的手段,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同时还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过度浪费。要想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就必须加强对于先进灌溉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通过合理的农业耕地工具实现有效灌溉。同时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也能够不断推进各种节水机械的发展。

1.3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农耕工具的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减少农耕所造成的各种生态污染。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焚烧秸秆导致的空气污染不断加剧,使整个环境受到了破坏。而农耕工具的现代化应用可以避免大量无用农业垃圾的使用,避免各种农业化学药品的泛滥成灾,进而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环保工作还能够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安全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

2发展趋势

2.1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

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一般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代替人力劳动,真正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通过这种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能够有效减少劳动者的体力负担,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一般来说主要包含了选种、耕地、播种、施肥、灌溉、收割、脱粒、仓储、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相关操作。真正实现作业全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经济的可控性。

2.2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技术

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合理地对耕地、水、肥等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减少对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目前,在农耕工作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十分关键。所以说一定要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草原改良与人工草场建设工程机械化技术、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机械化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2.3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以铧式犁全面翻耕土壤,是土壤一种科学的生产技术,既发展农业生产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耕作技术,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农业部保护性精细耕作研究中心从农艺农机结合角度对保护性耕作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山西省农机局共同承担中国和澳大利亚合作项目“旱地农业保护性与带状耕作研究"。随着近几年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已经逐步构成了我国华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体系和生产模式,并研制出与之相配套的深松、免耕播种等机械,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同时也使山西、山东等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优化。

2.4生物性技术进步模式的利用

另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耕地质状况复杂多变,因此要结合具体的土地资源状况采取一定的生物性技术模式,使其能够与现代化机械设备相结合,进而更好地发挥农耕工具的真正作用。目前我国总体上人均耕地资源缺乏,因此提高土地生产率、稳定生产水平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因而应采取先机械技术措施和生物化学措施,并以前者为主的技术保护路线。

第6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10-01

一、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2、确定监测项目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3、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二、生态环境监测原理

1、代表性原理

所谓代表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具有有限的点或断面代表“无限”的环境整体,并以有限的采样频率来代表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同时,以有限的数据信息来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信息。

2、完整性原理

完整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需要采用生态环境的要素、相素以及环境压力等组合而生的监测模式,来反映生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和复杂性,这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性的体现。

3、规范性原理

规范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来综合反映环境监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深刻体现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精密性。

三、生态环境监测的划分类型

生态环境监测可以划分为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和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两大类。

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遥感技术、生态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生态调查及生态统计等手段,在相关专业数据和原有自然本底图的基础上,在区域生态范围内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

四、生态环境监测的几个重要方法

1、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遥感RS技术

最新消息,2011年12月2日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在西宁正式揭牌启运。我国环境部门又一新生力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走向又一新的台阶。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2)GPS技术的应用

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的实时定位和导航能力,能为遥感实况数据提供空间坐标,从而建立实况数据库,及在图像图形数据库中用图像显示平台和传感器的位置与观测。环境监测GPS技术一项新型的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中,GPS与PS技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能实时动态的监测被监测物体所处的状况。例如,我们可以应用这一技术对现代城市中汽车数量进行监测,从而推断这一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之所以当前很多大中城市都在限行,其实就是运用这一技术对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监测且超过相关标准之后,不得已而实行限行。

(3)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是一个关于空间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应用与结果输出的计算机化系统,是目前最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之一。它除了具有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可为宏观决策管理服务,能实现快速、准确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研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其具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监测人员能根据这一技术分析被监测区域的地理信息特点,为生态发展的规划和地理资源的管理以及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应用GIS技术可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建立DNA重组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新综合技术体系。现代生物技术正在使用或接枝到环境监测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监测技术。尤其是PCR技术,应用与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酶免疫测定法的研究,单细胞凝胶电泳和等。

(1)分子标记技术

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的主要对象。对比其他方式,生物大分子有其独特的特异性,预警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PCR技术

PCR技术的原理类似于生物w内DNA的复制。作为现代的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之一,PCR手段有非常多的优点,比如快速、灵敏、精确、简单、特异性强等。PCR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将应用于生命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科学等重要领域,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_七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Internet。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基站是能够和Internet相连的一台计算机(或卫星通信站),它将传感数据通过Internet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它还具有一个本地数据库副本以缓存最新的传感数据。监护人员(或用户)可以通过任意一台连入Internet的终端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

(2)PLC技术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简称PLC)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对耐热、防尘、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确考虑,在硬件上采用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非常适用于条件恶劣的户外及工业现场。对雨水的远程监测及控制对于农业生产及防洪抗旱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系统由PLG系列产品进行组建完成,通过对雨水河水的水位、流速、水质(如酸碱度)的测量实现远程监视。

四、结语

综上,由于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监测的对象也从工业污染源慢慢发展到对于各类生态环境的监测,从最初的点污染发展到区域性环境监测,不仅包括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另外环境监测仪器发展具有将实验室搬到现场的趋势,逐渐向数据直读,实时监测、连续监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字: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设计理念存在问题相关措施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ppeared to reduce space area is reduced, the water narrows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river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stewater discharge, so that the river water quality in the worse, the people have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build river flow, but this is not a long wa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overnance mode of ecological river, it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the river current model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river; governance model; design concept; problems;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部分,在空间上可以作为区分城区与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在形态上可以为城市的布局增添生动性,由此可见,城市河道的治理与维护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防洪标准较低、河道淤积、水面减少等,这些都会制约城市的发展,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城市河道的维护。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论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理念及治理现状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建立起生态河道治理新模式,并以此为理念进行河道治理。首先需要强调“人水和谐”的理念。城市生态河道的治理体现了人类在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并力求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达到维护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的状态,实现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这也代表了今后治理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次要以“蓄洪涵水“理念为核心,这就要抓住一个要点即顺其自然。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河道的形态,周围的环境以及起伏多变的河床,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态的优势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抵御洪水的破坏力。

再次需要把握联网治理的理念。河道的治理工作不能分段进行,单独治理,而是要将整条河道实施综合治理,这样能够综合的考虑上下游的情况,做好规划,使整个水系像一个网状一样相互连接,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生态河道的治理模式还需要讲究美感。河道是动植物气息的场所,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证其周边动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展现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观念。

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遵循了人水和谐、蓄洪涵水以及讲究美感的治理模式,在保证河道畅通以及增强抵御洪水破坏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部分治理者也能够充分的利用河道的自然形态进行治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毕竟是少数,很多情况下河道的治理出现了人为化的现象。以上本文简单的论述了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过程中的现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下面本文就着重从问题出发进行论述。

二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强调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忽视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减少,河道中的许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化色彩严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质护坡,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两岸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也丧失了周边本应有的原貌;同时由于河流的滨水区是一个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呈现出人为化的现象,单调且丧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改变河道系统实现自身利益需求,这样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态的变化,加之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态问题成为现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三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相关措施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确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蚀的基础上,以重建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态的前提下,确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以及上下游的情况。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自然侵蚀现象的发生,然后运用透水性能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进行保护性的修护,从而形成河床。对于洪水冲顶的部位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稳定提防,而非冲顶的部位则进行清淤工程。

其次需要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措施的建设,使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为此,可以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改善传统混凝土护岸的封闭环境,在充分考虑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态治理的因素。而在护岸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为主的护坡,采用复式断面的生态护岸。在岸坡砌护的过程中要使用透气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保证其渗透性,实现河水与河岸之间的调节。

最后河道治理中的景观建设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景观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四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滨水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宝贵的空间,而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已经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要紧紧把握生态这一核心进行河道的治理,以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实现河水的自我修复。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治理要朝着保持河道舒展化和流畅化的方向发展,使河道的整治顺其自然,疏堵合理;其次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要朝着维护河道断面的自然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合理利用河流的空间资源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最后要实现河道治理中护岸的景观化和生态化,为维护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住生态治理的方向,对于河流各个河段的水岸建设既要体现特色,又要结合各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出具有人文特色的河道治理环境,但不能够忽视的是,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历史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融合当地的河道特色进行治理,逐步恢复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其本来的面貌,使整治后的河道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的特色,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发展,这是今后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大趋势。

结束语:城市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发展。在实际的河道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本文也简单的论述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本文也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城市生态河道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费成效 黄百顺 顾娜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探讨 江淮水利科技,2011年第02期

[2] 王振 张玉兰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探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7期

[3] 韩黎 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第8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节能;可再生;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49-01

前言

随着冰川融化、气候变暖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危机。建筑产业作为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必须对其实施改革。绿色建筑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就是减少建筑耗能,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必然性做简要讨论。

1 绿色建筑的含义及设计策略

1.1 绿色建筑的含义

自然与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无法言喻的,它是人类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诸多生产活动中,建筑活动是对生态环境和能源消耗影响最大的,因此对建筑的改革势在必行。

绿色建筑是一种社会需求,是阻止生态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手段。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物最终投用的整个过程中,降低化石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建筑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绿色建筑中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具有耗能低、污染小、寿命长、并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诸如太阳光、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绿色植物遮阳、雨水等。

1.2 绿色建筑设计的总策略

房地产建筑行业是我们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量排放最大的产业。绿色建筑设计是要针对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绿色建筑上常采用设计有:种植屋面、自然通风及采光井、自洁净玻璃、自然通风烟囱、太阳能夜景照明、中空双玻玻璃幕墙、铝合金断热内开窗、地下室太阳光采光、轻质保温墙体等,其核心的设计理念就是,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建筑、人类、社会与经济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3 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施工中所使用到的材料、管材等的生产过程会发生很多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多数建材都会对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混凝土会散发氡气、人造板材有大量甲醛挥发等。在目前的房地产建筑中,多数仍然是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恰恰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建筑材料之一,而且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后还会留下很多难以处理的废弃物。因此,绿色设计理念下,要选用可再生、循环利用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1.4 绿色遮阳设计

建筑物的遮阳设计有很多种:窗户外遮阳、窗户内遮阳、中空玻璃夹百叶遮阳、利用植物、建筑物之间相互遮挡遮阳、利用透光材料白遮阳等等。遮阳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建筑物的热工性。选择合理的遮阳方式,有利于加强建筑表面对外部气候资源的利用,为室内提供良好的气温环境。

1.5 水资源的回用

选用节水器具,采用雨污水处理系统来处理回用全部建筑污水和雨水,如冲厕、绿化浇灌、景观水池用水、清洁道路和夏季中庭玻璃天窗的水幕降温等。

1.6 开发利用节能系统

受气候、地区的差异性影响,建筑耗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天然能源的利用方式,以构建科学、适宜的节能系统。例如:寒冷的北方,冬季采暖所消耗的能源巨大,耗能排放的二氧化碳又严重的污染了环境,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加强墙体的保温设计,同时开发新的绿色能源,减少碳的排放。炎热的南方,夏季降暑所消耗的能源也是非常大,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要加强隔热、遮阳、自然通风设计,以降低对电能的损耗。使用清洁能源,是绿色建筑下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目前被开发利用的自然节能系统有: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太阳能制热和制冷系统、家庭太阳能发电系统等,除太阳能外,风能、生物能、地热能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节能系统中。总之,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建筑绿色化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2 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的中心思想是节约资源、减少能耗,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绿色建筑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节能技术与节能建材发展的还不成熟,绿色建筑配套施工技术也比较复杂,但是,由于绿色建筑遵循的观念是可持续发展,重在强调建筑行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绿色建筑必将是新世纪建筑的发展主旋律。

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为了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平衡,促进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高,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新世纪建筑的主题,绿色建筑将占领建筑产业的整个舞台,虽然现存状况下,绿色建筑还没有深入人心,实施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阻碍,但随着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绿色建筑终将被人们认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绿色建筑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靖欣,张希晨,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J],时代建筑,1999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5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江亿,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途经分析[J],新建筑,2008

[4]田蕾,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流程;方案;监测技术

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部门服务,对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而所谓的3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4.1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例如狮子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再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这只狮子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就可以掌握到狮子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狮子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一头狮子生活几年的时间,和任何动物都不能,而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汽车等,监测人员可以监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例如单双号行车制度或者提高汽车销售税等等;

4.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进而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4.3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而且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例如,我们可以对大兴安岭森林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森林的覆盖面积是否减少,来推测是否有人在破坏植被,进而想出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处理,也可以对于大兴安岭上空气温状况进行监测,时刻注意是否会出现火灾等自然灾害,如若发现异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救,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结束语:

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滥等各种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就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环境监测问题,人们意识到,对环境监测,在常规情况下一般采用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这种着眼局部的监测方法只单纯的测定了环境中的有害因子,不能对整个环境综合评价,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以对整个环境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