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冷链物流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国内重要的商业连锁企业,利群集团以自身的发展经历证明了物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再次证明了物流需要企业最高层的重视和规划。为了向业界展示利群如何以物流建设促进企业发展,利群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徐恭藻先生向媒体讲解了利群的物流战略规划。
记者:利群集团的物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请您介绍一下利群发展物流的过程以及物流对利群的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徐恭藻: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具备多元化的条件。如果此时不顺势延伸扩展,我认为是丧失机遇。正是因为抓住了机遇,利群从一家普通的百货商店逐步发展到食品、服装、家电、医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物流能力必须相配套,否则发展连锁商业时必然遇到困难。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到国内,很多大型商业企业尤其是百货商场开新店遏阻,因为招商困难,而利群可以随时开店,因为我们没有遇到招商障碍,利群的物流公司可以100%配送食品、百货、家用电器,服装配送率达到70%~80%。
利群集团从物流发展中尝到了甜头。1997年,利群刚刚成立物流公司时,只有3个人和7平方米的小屋子。但在这10多年的不经意间,物流公司已经发展到约60亿元年销售额了。从最初涉足什么都不懂到现在探索各种新的经营模式,从传统的批发转到专注于现代物流业,可以说,利群物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商业物流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仓储方面,目前,利群已经在山东胶州建设了三期冷链物流中心,今年年底或明年可能还要接着兴建四期。今年,利群正在青岛李沧区兴建一个6万平米的物流基地,预计到今年年底前可以投入使用。接着,利群还打算改造一个目前在市区的物流中心,将之建设为现代化的医药立体仓库。在系统方面,我们正在进一步强化、完善现有的功能并开发新的系统。在运输方面,我们为每辆车配套了相关设备,比如GPS定位系统,以便随时掌握每辆车的行驶位置、车辆状况,加强管理,比如,在车辆运行途中,如果规定不能停车,停车的话就需要解释:如果设定车厢门不能打开,打开就会有报警。
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销售额翻番,今年则至少要突破200亿元。物流对利群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集团顺利达成目标将起到支撑性作用。
记者:从利群建设物流的过程来看,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建设现代物流?
徐恭藻:建设物流,绝不仅仅只是修建一座大仓库,而是要有现代化的仓储设备+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运输,这三者结合起来才可以构成真正的现代物流体系。
比如订货时,自动通过网络下单。我们开发了一套自动补货系统,当某家门店的某个商品库存量下降到安全库存时,系统会自动生成订单发给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安排将商品配送到门店。当物流中心库存量降到安全库存时,系统也会自动产生订单,汇总到集团续订处,统一由该处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
又比如,顾客在利群购买家用电器时,只需要看好样品付款,留下送货地址、联系电话就可以离开了。之后,我们的售货人员把顾客已购买的商品与客户信息录入系统,我们的物流中心及时接收到订单,然后根据每天的配送路线安排配送任务。一般在当天我们就能做到送货上门并为顾客安装好。
高效的现代仓储、信息系统与智能运输构成了利群的物流系统,大大提升了操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记者: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请问利群是如何做到食品安全保障的?
徐恭藻:食品安全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冷链物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一个瘦肉精就绊倒了一个很大的企业?为什么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从以前的超过80%降到了不足20%?这些事件都是因为食品安全没做好。现在我们的企业越做越大,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利群这么多的商场和便利店,如果有一家店的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整个集团都将为之买单。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注重食品安全。
早些年,在超市中引入蔬菜和肉类时我们发现了问题。那时都是联营,即厂家进驻超市销售生鲜。这种模式下,我们一是无法控制生鲜商品的质量:二是无法控制价格。这两点制约了我们的发展。为了保障生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有效控制其经营管理,前年我们下定决心自建冷链物流,建设一个大型的冷链物流中心。
目前,我们的冷链物流中心以储存功能为主,包括冷藏库和冷冻库,生鲜加工为辅。有了自己的冷链物流后,首先解决了货物储备的问题,可平稳应对农产品价格的骤然变化:同时,从农产品入库开始,我们就能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入库前,我们通过基地自采和公开招标来监控产品质量。根茎类蔬果多是从基地自采直送到物流中心储存,而肉类因为只能从屠宰厂采购,为保障质量安全,我们选择品牌知名度比较好的屠宰企业、肉类加工企业,并在采购过程制定了一系列指标,比如瘦肉精、含水量等。同时,在收货时,我们有专门的质量检测实验室,对含水量、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收货。
在生鲜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品质安全,我们在内部实行三方监督。一旦发现问题,要一级一级往上追溯,确保食品安全放心。
从冷链建设来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看,我认为,一家大型企业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赚钱,更应考虑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安全与保障。
记者:除了做好商超物流,利群集团还建设了自己的药店连锁系统和药品物流中心。可否介绍一下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情况?
徐恭藻:作为物流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医药物流是一个充满机会的领域,但目前国内已经有五六家企业形成了全国性规模,可以说医药物流的大体格局已经形成。另外,国家正在对医药物流进行整顿,以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所以,虽然市场机会很大,但是进入却很困难。通过详细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突破口,即通过我们的物流系统和先进的物流技术争取周边地区的医药物流配送权。为此,我们需要对医药物流中心进行改造,增添输送
分拣、产品追溯等技术设备,并且,我们将会按照国内外最高标准实施这些系统,以建成现代化的新型医药物流中心,为利群医药业态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现在电子商务发展得非常火爆,成为新的商业渠道,对此利群有何发展思路?
徐恭藻:其实很早我们就敏锐地发现了电子商务的机会,几年前就开始运作电子商务业务。和现在的主流电子商务企业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一有强大的物流能力,二是商品品类非常齐全。比如说很少有企业会在网上卖大米、啤酒,但是逢年过节,老百姓买大米、啤酒等基础生活品时很麻烦。这时他们就可以上我们的网站,在这里买到我们的超市和百货商场的所有商品,而且价格一致。只要在青岛,以后甚至在整个山东,我们可以不收运费将网购商品宅配到家。
与电子商务企业相比,我认为传统产业企业更具优势,尤其是利群拥有完善的物流体系,通过对产业链的整合应用,可以更加明确地创建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价值。我们要将电子商务做大做强,支撑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民生,服务民生,回报社会。
记者:利群非常重视采用现代物流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物联网正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讨与推广其应用。对此您有何看法?利群将怎样实施应用物联网及其技术?
徐恭藻:首先,我认为物联网在未来几年内一定会有发展。
物联网技术能否推行成功,政府的引导很重要。我认为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舆论宣传,知识普及:二是资金支持。而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应用成功的模式则是物联网技术能否推广的关键所在。比如利群就成功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来管理和控制冷库的温湿度。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马上可以实施的物联网技术是RFID系统。RFID的应用一直受限于标签的价格,应用于单件商品时成本太高。但现在利群的物流系统比较先进并且已成规模时,我们发现应用RFID标签的时机到来了。我们可以在单元化设备上,比如周转箱,贴上RFID标签,标签可以反复使用,这就克服了RFID技术的成本障碍。
近日,由央广网、一亩田和天天果园、味道网联合举办的“互联网+农业的路径和变革”论坛在北京举办,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一亩田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等嘉宾出席,共同探讨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机遇。
王小兵: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王小兵在论坛上表示,“互联网+农业”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给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要用现在的管理理念价值链、供应链来武装整个农业产业,要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全面对接。”王小兵首先用“三个要”对“互联网+”做出了诠释,在他看来,“互联网+农业”就是要把农业加到整个互联网行业当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生产方面,互联网+物联网。打造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农业生产环节来治理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因素, 通过对农业的生命体本身进行信息搜集处理,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控制。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发展节能、节水、节肥、节药、节劳动力等节本增效的互联网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在农业流通方面,互联网+电子商务。主要是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王小兵强调,农业的电子商务不能简单理解为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或者购买生产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即要从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农民生产什么卖什么”,转到“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的模式上来,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城市居民的购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主体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发挥着不同作用。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带动下,一亩田、天天果园等农业电商企业异军突起。农业部门要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把区县市经营主体和京东、阿里、一亩田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有效对接。
三是互联网+农业大数据。从管理上提供科学的决策,真正实现靠数据说话,增强政府、企业和生产者决策的科学性。
四是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农业部目前正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去年已经在全国10个省、22个县进行了信息农业试点。把农民所需要的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腾讯企业服务集于一体,把每个服务站作为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关键点来扶持。我们计划今年继续试点,从明年开始进入整体推进,准备在“十三五”期间把全国的58.8万个行政村连接形成一张大网,其实这张大网也是一个农业的大数据。
“互联网+农业会催生出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产品、产业、企业和商业模式。一亩田就是一个典型。未来还会催生更多的互联网工业企业,农业大数据企业以及国外电子商务企业等。”王小兵说:“整个互联网的企业最终都是服务,服务才是产业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互联网+农业”的未来发展,王小兵表示,整个互联网+农业未来的前景是美好的,希望农业能够搭上“互联网+”这趟列车,飞奔起来。
张新红:互联网+农业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在本次论坛上,谈及“互联网+农业”的关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用一个词进行了高度概括:融合。在他看来,互联网发展至今,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技术、网络、基础设施、渠道、媒体、产业、思维等。在这么多的属性中,不能习惯用哪个就把哪个加进去,而且,互联网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未来会有更多功能、更多属性,应该都储备进去,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的对象,张新红表示,“互联网+农业”就是要把互联网的所有属性及功能与整个农业生态体系的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全要素的、全面的融合。
张新红提到,在讲“互联网+”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盯着互联网,因为我们在讲“互联网+”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这就不单是互联网能够简单代替的。张新红分析,这些信息技术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本身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具备这么多的属性和功能之外,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互联网本身也在发展,它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其次,除了互联网之外,还有包括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工艺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都在大力发展,也正因如此,技术仍然在快速变化,而且正在不断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此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考虑“互联网+农业”的时候也必须把这些技术层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并清楚意识到这些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带给我们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互联网+农业’其实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全面融合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互联网+农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张新红表示。
高海燕:互联网如何重构农业生态体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业正在被重新定义。一亩田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认为,“互联网+农业”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态体系的重构上。未来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将由平台型主导,因为其商品品类较多,交易规模较大,服务能力较强,如结算、物流、标准化、信用等,平台实际上是交易服务商,平台越强其获得的交易能力越强。
高海燕介绍,一亩田集团以“互联网+农业”的B2B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主要提供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撮合买卖双方完成交易。目前一亩田平台活跃的大宗采购商达22万个,在线供应商达210万个,每日有效信息量30万条,农产品品种达到1.2万种,涉及国内1972个县市,覆盖国内产地1.3亿农民。截至今年6月10日,一亩田每日平均交易金额达2.5亿元,峰值达2.8亿元。日影响交易额达8亿元。从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6日,一亩田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行业观察者预计一亩田今年平台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元。
“一亩田决不做弯腰捡钱的事,我们朝着规模一路狂奔,我们以帮助农民卖农产品为起点,但不是贸易商的模式,在交易额未达到1万亿之前,一亩田选择不盈利。我们是为了形成规模以后,来创新农业市场的规则,重新来调整这个行业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个类似于公共服务的平台,为中国真正现代农业服务。当一亩田交易额达到万亿时,开始释放标准,制定农产品流通领域新秩序。”
“不可否认,今天的农业市场生态确实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流通效率低下、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等,具体表现在农产品滞销。今年5月,广西、安徽等地西瓜发生严重滞销,6月底,陕西周至大量油桃滞销,果农无奈倒进河道。”高海燕称一亩田拒绝滞销,总体上有这个能力,但不能说100%有这个能力。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至今,一亩田已经利用互联网在全国解决滞销事件60多起。他认为,当前农业领域的滞销本质不是生产过剩,而是信息短缺直接导致的,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分析,将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问题。
此外,农业还面临着融资难、物流难等问题,高海燕指出,信用上的短缺使中国农业与金融相离很远,而没有资本和金融的流动根本不能迎来农业现代化时代。有责任有能力有效率的第三方平台才能通过利诱机制来遵守规则;对农产品电商而言,最后一公里和冷链物流是两大痛点问题。大家普遍认为,最后一公里,农村缺运力,冷链物流,农村缺设施。对此,高海燕有不同看法,他表示,农业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业务不对称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业务规模和物流形态之间不匹配,业务规模的利润不能覆盖物流的成本,这才是核心,而并非设施的短缺。
“一亩田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平台,我们对市场的认知从来不是来自带有空调的办公室,而是实践。我们队伍70%的人力资源都投放在农村,我们也可以叫做‘脚上沾有泥巴的电商平台’。高海燕激动地说:“ 一亩田为中国现代农业而来,为创建中国农业的新文明而来,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生产智能化、产品安全化、流通高效化。”
陈嘉杰 :生鲜电商现在要降价,提升用户体验
生鲜电商一度被誉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围绕这个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生鲜电商已达4000家,支撑4000家生鲜电商的是背后巨大的消费市场。
对于“互联网+农业”,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和农业像恋爱中的男女,当双方都发展成熟后,自由恋爱一定能有好结果,尽量别“父母包办”。
现在生鲜电商很火、投资很热,但众多生鲜电商中鲜有大量盈利,几乎全部在亏损。“盈利是分分钟的事,但不是现在要考虑的,目前要做的是降低价格,提高用户体验”,对于未来天天果园的盈利状况,陈嘉杰显得很自信。他介绍,做生鲜电商没有捷径可以走,天天果园用6年时间打造了独有的“综合供应链”体系,从商品的源头挑选、运输、存储、配送、售后等环节均进行严格控制,这套标准也是目前国内生鲜电商的最高门槛。
“天天果园跟今天来的很多公司都不一样,我们更偏向于消费者,更偏向于互联网,很多人说我们是水果搬运工,其实做个合格的搬运工挺不容易的,我看到99%的生鲜店真的只是搬运工而已,不会考虑去做供应链,不会把这么多的链条和国内的这些生产商做分享,我们觉得合格的搬运工应该是对上游用户,包括下游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陈嘉杰表示,天天果园是一个桥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和国外的农场协会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也清楚地了解了国外农业的产业化程度。通过学习,天天果园正在把这些好的经验复制到国内,将好的种植技术引进国内,提升国内产品的品质。
在河南一家省级媒体当记者的焦素芳一筹莫展,13岁的陈逸卓病情恶化很快,当年11月22日,刚刚度过13个生日之后的第五天,陈逸卓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逸卓打疫苗的前两个月,不到两岁的方赞鸿在广州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了疫苗,“打什么疫苗都没注意过”,3月17日凌晨,孩子突然开始呕吐,全身无力,这仅仅只是开始。方赞鸿住进了ICU,一个星期后又发现他下肢乏力,老是摔倒,又发现脑部两块“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一个月后,方赞鸿的病情稳定了。但方武伟夫妇再也听不到孩子喊爸爸妈妈,这个原来活泼的小朋友再也无法站立了。
三年来,本刊记者探访了50多个疫苗不良反应的家庭,目睹了一个个家庭的“祸从天降”。焦素芳至今没有找疾控中心,不知道有什么用。方武伟夫妇想不通孩子遭遇了什么,广州卫生局说“与疫苗接种无关”,“那与什么有关,你总得告诉我吧,我的孩子就这么白白毁了么?”而江苏盐城的尤志华失去了17岁的费晶铭后,发现生产女儿所注射的疫苗的生产商—江苏延申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因为生产假疫苗被勒令停产整顿,“生产假疫苗的厂家是如何通过审验而进入政府采购的?还有多少个家庭像我一样失去了孩子?”
这些家庭最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希望用过疫苗远离病痛,却莫名其妙地遭遇灾难—疫苗为什么会“有毒”,疫苗体系出了什么问题?在近几年国内频频见诸报端的疫苗事件背后,是公众对疫苗安全日益加深的忧虑。
落后的疫苗技术
目前,中国有近40家疫苗生产企业,能生产预防27种疾病的46种疫苗,是全球最大的疫苗消费国,开发的品种大多为单价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传统疫苗品种,而国外上市的疫苗多以联苗、灭活等新型疫苗为主。国产疫苗在产能和关键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
一些专家将疫苗不良反应的原因与中国现实状况联系起来,比如使用落后技术,质量存在问题。据山西省疾控中心信息管理科前科长陈涛安介绍,国内的一类疫苗市场基本被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天坛生物所属的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垄断。这些研究所原本都是政府直属的研究机构,1987年市场化以后成为国有企业,但还是有很强的官方色彩。每年的招投标就是这六大研究所和卫生部、疾控中心的领导坐下来开个会,定下价格,按订单生产。其目的就是实现统一价格,分片而治,避免在内部出现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所以根本谈不上优胜劣汰。他告诉记者,“所谓疫苗质量是指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我们的很多疫苗还在使用西方国家已经淘汰了很多年的技术。”
2010年两会期间,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的发言,也从官方层面部分印证了这一论断:“部分国产疫苗质量不达标,监管部门缺少对这些疫苗大规模上市后的系统评价。有些疫苗质量在大规模人群使用中完全达不到质量标准,与进口疫苗相比,质量档次差很多。”这番话在当时如一枚重磅炸弹震惊了很多人。
一年之后在云南调研时,王宇又有了另一番表态:“目前疫苗的新技术是存在的,而且在国际上也有运用,但是由于中国没有推动新技术应用的政策和体系,中国的疫苗生产技术更新很慢,甚至没有更新,一直沿用30年前的生产技术”。
作为主管疾病防控与疫苗管理的权威部门的领导,王宇的论断基本反映了中国疫苗生产行业的现状。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的看法更悲观:“王宇说得还是客气的,可能远不止三十年,很多疫苗还在使用六十年代的技术”,说到疫苗技术的更新,王月丹举例:“一类疫苗中我们很多还是减毒活疫苗(详见右下表格),比如脊灰、卡介、麻疹、乙脑等,国外十几年前就已经全面改成了灭活疫苗。灭活疫苗也不是没有缺点,但是起码在安全性上好太多了。尤其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如果能有所改进,哪怕仅仅把第一剂改为灭活疫苗,或者最起码把用了几十年的毒株重新优化一下,减低它的毒性,每年就可以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疫苗“黑洞”
能不能使用灭活疫苗?阻碍在哪里?
王月丹告诉记者,在多联疫苗技术上,还面临很多难题。但是就单一疫苗而言,把一类疫苗里所有种类的减毒疫苗都改成灭活疫苗,在技术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最大的阻碍来自于成本,“一类疫苗里,政府采购价有的只有1.8元,改成灭活疫苗意味着几十倍的成本增长。”
对此,陈涛安有不同意见:“政府采购定价低只是一个方面,提高了价格质量也未必上得来,一类疫苗实际上是垄断经营,没有竞争。要换成灭活疫苗就需要更新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但是现在生产出来的疫苗供不应求,厂家怎么会有改变的动力?二类疫苗市场也只是部分放开。虽然国外公司占了近50%的市场份额,但是加了很高的关税以及各种管理和物流的成本,价格高得吓人,实际消费的人群很小,很难对一类疫苗市场形成冲击。”
良莠不齐的二类疫苗市场,质量就更加难以保证。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占据了整个疫苗市场60%以上的份额,并基本把控了一类疫苗市场。其余的三十多家疫苗厂家只能去抢剩下的不足40%的份额。2005年6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二类疫苗。因此,县级疾控中心就成了厂家各显神通的激烈战场。
这一本来是为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和消费者负担的措施,在缺乏监管的县市级疾控机构那里,却演变成腐败的黑洞,“都需要公关的。到最后一般都是谁也不得罪,多少都采购一点,皆大欢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厂方代表说。这几年接连曝出的2004年江苏宿迁假疫苗案,2009年大连金港安迪的疫苗违法添加事件,2010年江苏延申疫苗造假事件,以及2012年山东破获的涉及全国的非法疫苗案都反映出二类疫苗市场的混乱,但问题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冷链运输保存环节的隐患
据陈涛安介绍,疫苗出问题最主要就是两个环节:生产环节的疫苗质量和流通环节的冷链保存,如果说疫苗质量是短时期内很难改变的,那冷链系统的隐患则纯属“人祸”。
在国际上,对疫苗的运输和保持都有一套严格到苛刻的标准。我国疫苗在流通环节中最少要经过八个节点,现状是:“设备基本具备,但监管有问题,基本要靠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冷链的八个环节里前面做得还好,关键是根节点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到了偏远的县乡一级,根本得不到保障。”
而记者的采访案例中确实也有多个反映乡村诊所及乡村医生缺乏必要的冷藏冷冻设备,“就摊在桌子上,来一个孩子打一个”。
虽然“山西高温疫苗事件”曝光以后,整个疾控系统做出了一些改变,但陈涛安还是无法乐观起来:“当时卫生部官员都出来表态说短暂的高温暴露不会影响到疫苗的安全性和品质,这不是拿生命当儿戏么?”
警钟长鸣,悲剧却不断发生,作为个体的孩子和家庭成为所有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这是种没法选择也没法逃避的风险。你可以选择进口奶粉,但是,疫苗你必须要打,否则你的孩子连学都上不了”,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国人关注疫苗安全和对疫苗伤害立法的受害家长余同安说。
姓名:高晨翔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10年1月28日
采访地点:山西省吕梁市柳林镇庄上村拍摄日期:2013年5月5日
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
现症状:痉挛
29岁的高江云要翻出出生证才能记起孩子的名字:高晨翔,一个曾寄托了这个家庭无数希望的名字。“现在叫什么都不重要了,孩子已经完全毁了,我们这个家一辈子都只能熬着过冬了”。此时,高晨翔正在炕上吮吸手指,不停蠕动着发出奇怪声响。
至今高江云依然清楚地记得三年前的那个下午的每一个细节,“2010年的4月2日下午,我从太原回来,刚吃完午饭,太阳暖烘烘的,我抱着儿子坐在炕沿的阳光里,一抬头,就看到给村里孩子打针的老汉背着个药箱子来了。一共打了两针,一针卡介一针乙肝,每针收了二十块的注射费。”打完疫苗没多久,以往一顿能吃一百多毫升奶的孩子就开始不吃了,“只是哭,大人怎么都哄不行。”过了半个月,他们发现孩子开始抽搐,就带去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问孩子是不是打过疫苗,接着说医院只能按疫苗引起的痉挛治疗,但不能出结论。可是治疗了大半年也没有效果。后来高家人带着孩子到北京求医,医生看了看孩子就说“你什么检查也不用做,做了也是浪费钱,你们回家吧。”
可是他们不死心,从内科出来又挂外科,寄望做手术或许能治愈。可外科医生也给出了一样的结论:回家吧。
高江云去找吕梁疾控中心,对方说与疫苗无关,“你拿上鉴定结果我就承认,你要是让我给你做鉴定,那我们是不做的。”一句话就把他们挡了回去。
孩子出事后,那个长年累月扛着药箱打针的老汉再没出现过。村里的孩子大都选择不再打疫苗,打也被要求到镇上的防疫站。
高晨翔一天天长大,他的父母一天天老去。
姓名:方赞鸿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08年8月21日
采访地点:广州市新市墟
拍摄时间:2013年4月22日
疫苗名称:甲型H1N1流感
现症状:无法站立,不会说话
2010年3月,不到两岁的方赞鸿已经会跟着音乐节奏扭起小屁股。母亲小晴每个月都会带他去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疫苗,“但打什么疫苗都没注意过”。3月17日凌晨,孩子突然开始呕吐,全身无力。父母立刻把孩子送去广大妇幼保健院,诊断为感染性腹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很快住进了ICU。一周后准备出院时,他们发现孩子双下肢乏力,老是摔倒,医生说可能是病后虚弱,过几天养养再看看。回家后不见好转,他们再次去医院,医生又说可能是缺钙,开了些补钙的药,吃了二十天还是不好。终于给孩子做了脑电图,医生才发现异常,当天就转到广州儿童医院,做核磁共振,发现了脑部两块“基底节区异常信号”。住院三周仍无改善,又转院做了一个月的高压氧,反而加重了病情。最后送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始激素治疗,孩子才慢慢稳定下来。从那时起,孩子再也不会站立,不会喊爸爸妈妈了。“其实从发病第一天我就确定是疫苗造成的。宝宝平时连感冒都没有,怎么忽然就躺那不能动了。我们在广州看遍了各大医院,有好几个医生都认为是‘疫苗变态反应’”小晴说。当时广州的电视台报道了几例类似的甲流疫苗事件,让他们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父亲方武伟放下工作,开始往疾控中心和卫生局跑。2010年9月,广州市卫生局做出了“与疫苗接种无关”的诊断报告。方武伟夫妇根本无法接受,“那与什么有关,你总得告诉我吧,我的孩子就这么白白毁了么?
三年过去,他们没拿到任何赔偿。而孩子的治疗还要继续,让这个只有两三千元收入的家庭不堪重负。他们只得搬进更小的终日不见阳光的房子,5岁的方赞鸿只能终日坐在婴儿车里对着一方12英寸的小电视。
姓名:樊吉喆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08年9月13日
采访地点:山东济南
拍摄日期:2013年3月23日
疫苗名称:糖丸(脊灰疫苗)
生产厂家:不明
现症状:下肢残疾
樊吉喆不到五岁,却在医院里度过了四年,一切都被那颗小小的糖丸改变。一场高烧之后孩子的胳膊和腿就抬不起来了,他们赶紧来了省会济南的齐鲁儿童医院,医生一看就让他们赶紧去疾控中心做粪便检测,果然,脊灰检测呈阳性。这个结果让他们很快拿到了46万的赔偿,但是却没办法改变孩子下肢残疾的现实。“孩子康复治疗每个月都差不多要一万,现在线已经块要花完了。”
而比钱更现实的是,因为长期的夫妻两地分居导致他们家庭的矛盾也日益严重,“整天生气,奶奶不想认这个孙子了,他爸爸也想跟我离婚。”朱晓萌不想让孩子看到她内心的焦灼,这些年的苦都是一个人生生地往下咽的。
姓名:潘文琳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04年1月8日
采访地点:北京门头沟区
拍摄时间:2013年4月7日
疫苗名称:乙型脑炎
现症状:下半身瘫痪,智力受损
李玉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成了皇城根下的“刁民”。2005年5月25日,一岁多的女儿潘文琳注射乙脑减毒活疫苗,随后发烧、呕吐,孩子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两个月后,孩子的下半身瘫痪,抽搐一直无法停止,最终给出的鉴定报告称患儿潘文琳与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无关。就这样李玉芬成了卫生部门前的常客,但几年下来她发现她面对的是一个看不见的强大到无边的敌人。“没人理会你,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闹到你自己绝望”。2012年,政府终于答应报销部分看病费用。
在门头沟栗元庄附近一间安置房里,九岁的潘文琳终日坐在床上兀自咿咿呀呀。在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的标准像,“是我姐姐找人给看的,说我们结婚时可能犯了什么冲,他()就是老大了吧,说能给压压邪。不知道有没有用,挂着呗。”李玉芬解释说。
姓名:卢晓康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93年8月18日
采访地点: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亳城镇
所注射疫苗:乙脑
拍摄日期:2013年5月2日
现病状:无意识、无语言能力
刘凤琴用了十年才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1999年5月9日,她带着6岁的孩子注射了乙脑疫苗。三个小时之后,孩子开始发烧、呕吐、抽搐,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刘凤琴痛不欲生,她去找了村医李现有,李现有一句话就把刘凤琴噎住了“咋人家都没事就你们有事?”情绪激动的刘凤琴之后去找防疫站,人家也是同一句话。这句话在刘凤琴的心里徘徊了十年,是啊,为什么人家都没事呢?
2009年,刘凤琴接触到网络,看到同病相怜的人,压抑多年的委屈,愤怒和愧疚翻腾上来,2010年6月,她和一些来自全国的疫苗受害者家长聚集到北京卫生部门前讨要说法,一个家长被保安抓进大院,他们选择了购买铁链把大家系在一起,“要抓就一起抓吧”。
姓名:马宇轩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10年10月20日
采访地点:湖南常德
拍摄日期:2013年4月13日
疫苗名称:乙脑
现病状:植物人
2012年刚过完年,一直和姥姥待在老家的小宇轩就被父母接到了深圳,2月15日,爸爸带着孩子去深圳坂田医院的杨美社康中心打疫苗。仅仅过了6天,孩子突然开始发烧,呕吐甚至抽搐,住院三天也没查出病因,最后给出的诊断是:乙脑。
打了乙脑疫苗却得了乙脑,孩子爸爸第一个就想到了疫苗。然而当他们找到了深圳市疾控中心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使用的是灭活疫苗,不具备毒性。你们孩子得乙脑可能是蚊子咬的。孩子姥姥以泪洗面,每天在帮孩子喂饭,擦洗的时候都会一遍遍呼唤:醒来啊,娃娃,醒来,走哦,姥姥带你去坐摇摇车去。孩子从没有过回应,只是偶尔会睁眼,茫然地看着窗口的小小天空,那里,有云飘过,有鸟飞过。
姓名:王昭洁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06年10月7日
采访地点:山东 章丘市
拍摄日期:2013年3月6日
疫苗品种:乙肝
生产厂家:不明
现病状:智力受损,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
2007年4月9日,王奎年的妻子抱着当时6个月大的女儿王昭洁去注射了乙肝疫苗。厄运从此开始。孩子只要一发烧就抽搐。王奎年心如刀割。他带上多年的积蓄,几乎跑遍了全国,几年下来,钱花光了,女儿丝毫没有好转,智力接近于零。
对于这一切,王奎年百思不得其解,“我好好的孩子怎么会突然成了这样?”一直到2010年,山西疫苗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王奎年恍然大悟。他去找了章丘市的疾控中心,“本病例属疫苗偶合反应”的结论却当头浇了他一盆冷水,“什么叫偶合?就是偶然的,无意的,大家都没责任,让你自认倒霉。”王奎年根本不能接受这个结论。
姓名:张俊龙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00年1月5日
采访地点:河南郑州市刘庄村
拍摄日期:2013年3月16日
疫苗名称:强化麻疹疫苗
生产厂家:兰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现病症: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玻璃人)
如果不是那一针没来由的麻疹强化疫苗,13岁的张俊龙现在都该上初中了,可是,他只能拥着厚厚的两床被子,无声地躺在郑州刘庄一间10平米的出租屋里,如此,已经三年了。
2010年9月15日,张俊龙在学校注射了麻疹疫苗,随后发烧,被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认为“跟疫苗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不能确定”。仅仅几个月的治疗就花去了二十多万,无奈之下,张兆华去找了卫生局,“卫生局根本不管”。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张兆华背着儿子去了北京车,开始了漫漫上访之路。2012年9月5日,封丘县局以救济为名给了张兆华二十万,附着了苛刻的条件,“不许上访。每个月最多取一万”,但张兆华还是签了协议。三年过去,这个家庭已经完全破产。为了省钱,他们换了这间更小的房间,一家四口挤着,挨着,数着无边无尽的未来。
姓名:曾奥祥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10年5月22日
采访地点:山东省莒南县
拍摄日期:2013年3月10日
疫苗名称:多种
生产厂家:不明
现病症:无意识,身体不生长
2010年9月4日,妈妈张庆花抱着当时三个多月的孩子去了村诊所找村医陈玉玲(无证)注射,那时候孩子刚刚打完百白破疫苗并服用了糖丸,结果陈玉玲又给注射了麻疹疫苗并同时服用了第二颗糖丸。
打完没几天孩子就开始发烧,张庆花才感觉事情不对,抱着孩子去了市里医院,结果医生告诉她,他们打的疫苗是违反操作流程的。张庆花傻了,去找了防疫站和乡卫生院,责问他们为什么把疫苗交给一个根本没有免疫资格的人来注射。结果这两个部门都把责任推给了陈玉玲,一直拖着不解决。多次上访之后,才与相沟乡卫生院签订协议,拿到了十万块的“补偿”。
姓名:冀赟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10年12月4日
采访地点:山东菏泽市-城县富春乡
拍摄时间:2013年5月2日
疫苗名称:糖丸(脊髓灰质炎疫苗)
生产厂家: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
现病症:三肢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