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冷链物流基本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residents of fresh, seasonal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mand is increasing, which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preserv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ects. Jiangsu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market requirements, the ne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This article throuth to the Jiangsu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Jiangsu, the anatomy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problems in Jiangsu. In the E-commerce era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Jiangsu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a new model for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Jiangsu, to solve the cold chain“chain breaking”problem.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mode; Jiangsu; agricultural products
近些年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迅速,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和易腐蚀等特点,对冷链物流的要求极高。江苏省发改委编制的《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4-2020)》近日出台。所以,随着移动互联和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生鲜农产品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江苏迫切需要改变传统冷链物流模式。
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含义
1.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的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国外又称为易腐食品冷藏链,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禽、鱼、肉、蛋等为主的生鲜产品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
1.2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
一方面,农产品在商品流通中质量会随着温度和时间而变化,每种产品都必须要有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温度时间,需要提供不同的贮藏条件,所以农产品冷链物流复杂。一方面,生鲜果蔬等易腐烂不易储存,物流某环节运转不当,都会导致产品的损坏,所以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协调运转,每一个环节都高效运作,物流系统化运作,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生鲜果蔬等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必须要有低温的储藏条件,所以无论是运输、储存,还是流通加工、包装等各物流环节,都必须安装温控设备和先进的信息系统。要实现生鲜果蔬等农产品的物流,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因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比其他物流产品的成本偏高。
2 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问题
2.1 现 状
江苏既是农产品的生产大省又是农产品的消费大省,建成了南京、苏州、淮安等肉类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江苏已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冷链物流网络;在南通海门、盐城、滨海分别建设了猪肉、蔬菜冷链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了3年4万吨速冻猪肉和蔬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2014年12月江苏省发改委编制的《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4-2020)》出台:到2020年,江苏省将基本建成上下游有效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新增现代化冷库库容200万吨,新增冷藏运输车5 000辆,以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消费安全,解决冷链“断链”难题。江苏省冷链物流比例大幅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40%、55%以上,流通腐损率分别降至12%、4%、5%以下。
2.2 问 题
2.2.1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物流成本高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一般要经过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批发、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市场主体对农产品层层加价,直接导致了终端价格的提升。严重损害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江苏依然是以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为主,直销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很少,而且很难运作。
2.2.2 储运设施简陋,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少
由于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的原因,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较多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设施简陋且原始;缺乏专业储存、保鲜、冷藏和运输设备,冷链物流技术装备不足。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现象相当突出。运输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货车,使用冷藏等专业车辆的非常少。另外虽然公路“村村通”工程已开展多年,但是农村公路还是存在着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等突出问题。
2.2.3 第三方物流在农产品市场发展落后
目前江苏省的农产品物流大多由小型物流企业承担,相关物流技术大多十分落后,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极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损耗一般控制在5%以下,江苏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远高于这一数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损耗甚至达到25%~30%。这使得优质农产品常常因为物流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江苏,由于人们意识的问题,由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原因,极少有物流企业能够保证对整个冷藏物流过程进行温度控制,一般只能在流通环节提供冷藏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冷藏储存,而在生产采摘环节基本无法实现。
2.2.4 无规模化的物流体系,没有形成供应链合作
小农经济分散经营,所以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在生产地就没有进入冷链物流系统;市场运作中也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即使有冷链物流标准,由于农民的传统思想,也较难以执行;种植户、采购商、物流企业分散经营,缺乏合作,无法进行供应链运作。
3 电子商务时代下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选择
3.1 直销零售模式
根据江苏省农产品发展特点,可以发展“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的生鲜农产品直销零售模式。扩大南京e鲜美、常州万家鲜、苏食肉品电商、连云港菜篮子、1号农场等生鲜电商的影响力。推进雨润、苏食等食品加工企业和江苏凌家塘、南京众彩等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快递企业加强合作,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产品配送直销平台。为了充分利用冷藏设备,节约成本,在同一辆常温车上既装载常温农产品,又装载鲜活农产品,实现“多温共配”,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的配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先商流后物流,即先确定购买者,购买者下订单,鲜活农产品再从储存的仓库中进行物流和配送,防止农产品先物流后商流,导致农产品等待销售或者销售不出去,在销售场所占用时间,带来农产品的保鲜度下降,以致腐烂损害。
3.2 依托农民合作组织,产地冷库化模式
江苏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个人土地规模小,基本上以农户为单位。以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可以借鉴日本经验,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产地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向批发市场出货,农民合作组织将农产品集中运输到产地冷库,采取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进行产后的处理化。运输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也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采取自营冷链物流。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商流与物流分离的优点,物流企业可以从产地仓库运输农产品以满足需求。物流企业物流作业集中,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物流过程中,鲜活农产品始终处于合适的低温环境中,商品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初级农产品得到有效的集中供应。
3.3 因地区制宜发展模式
根据江苏省各市的地理位置及农业特点,建立江苏省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模式。江苏主要的果蔬主产区分布在徐州、盐城、南通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建设具有产后预冷、分拣加工设施的果蔬冷藏保鲜仓库;江苏省的水产品主产区分布在南通、连云港、扬州、泰州、苏州、淮安、盐城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建设配备水产品需要的封闭式站台、耐低温设施设备的低温库;苏北地区拥有较大规模的养猪生产基地及家禽养殖基地,因此建造其所需要的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冷藏冷冻加工储存设施,从而打造一批面向周边大中城市的生鲜农产品直供基地。合理规划布局,利用地区特色,建立协调有效的地区间冷链物流体系,确保区域之间冷链物流渠道畅通。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 江苏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 江苏商论,2013(2):3-5.
浙江省;经济发展战略;海陆空港;大物流;内在关系
【资助项目】“有效服务浙江现代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8N141-G)
1.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分散的、单一的物流业态和物流模式而言的一个概念,笔者将其含义概括为:以海陆空港为主要构架,以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整合、优化各种物流资源为目的,以货物集散、存储、加工、分拣、配送为核心业务,兼具市场交易、信息管理、增值服务、报关报检等多种功能的快捷、便利、周全、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征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现代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现代化特征为:一是物流管理的集成化。海陆空港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分为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就是空间上的集成,是指海陆空港及其所属企业之间为了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所进行物流业务的合作;纵向集成化是指海陆空港内部为了以简化物流环节、提高物流作业速度和效率,对港内各个物流环节、物流功能的协调和统一。海陆空港物流通过管理上的集成运作,就是要向客户提供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包括运输、仓储、加工、分拣、配送、交易、报关、报验、保税、金融、保险、商业配套、腹地运输等一系列整合服务。二是物流技术的现代化。海陆空港大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突出体现在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上。它不仅包括专用运输工具、自动装卸设备、立体化仓库、卫星跟踪系统、条形码和射频识别、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还包括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Planning,配送需求计划)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物流技术的现代化使海陆空港大物流从客户资料信息的采集、分析,到信息的传递、定单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实时化和标准化的操作。三是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海陆空港物流的社会化亦即物流活动的专业化,是指海陆空港及其所属企业利用各具特色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采用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B.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国际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国际化特征表现为:一是物流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海陆空港物流体系中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通过发展国际合作关系、建立战略联盟、进行跨国并购等途径,实现境内外物流资源的有机整合,目的是为海陆空港物流活动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多环节和更多功能上的集成运作创造条件。二是物流集成服务的国际化。当前,物流集成服务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物流园区的建设上。在海陆空港周边建设国际化物流园区,有利于形成和发挥物流园区的软硬件设施优势、整体功能优势,最终发挥物流集成服务国际的功能和优势。三是物流标准的国际化。物流标准国际化就是物流标准在国际上的统一化,这是海陆空港物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正在极大地影响物流标准国际化的形成,一些国际物流行业组织开始在物流的交易条件、物流技术装备规格,物流业务流程、物流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随着物流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的接轨,否则不仅会加大国际贸易的技术难度,而且还会由于与国际物流标准的不一致造成不应有的贸易障碍、贸易工作量和贸易成本。
C.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立体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立体化特征表现为:一是物流系统的全面性。海陆空港大物流是由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三大主体有机构成,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都具有国际口岸物流基地、物流枢纽、物流结点、物流企业集群的共同特点,但又都独具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海港物流是以海港为主体、依托的是海运优势,陆港物流是以陆地交通枢纽为主体、依托的是铁路、公路运输的优势,而空港物流则以机场为主体,依托的是机场航线网络及航空运输优势。由于三者的物流特点及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它们在海陆空港大物流体系中缺一不可。二是物流系统的耦合性。即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通过在信息、资源、业务、功能、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的联合与联营,整合与优化,互通与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活动快速、便捷、节约、高效的本质要求。三是物流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性。四是物流主体及业态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物流主体及业态中既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物流主体,也具有综合性的物流主体;既具有内资物流主体,也具有外资物流主体;既具功能单一的物流业态,比如冷链物流、会展物流等,也具有功能复杂物流业态,比如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等。
2.浙江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内在关系
A.浙江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浙江人素有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应变意识、发展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三位一体的浙江模式,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13%以上,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均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与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约束,浙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和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出口增长大幅滑落。而随着国家“救市”宏观政策的出台,货币投放量大规模增加,国内消费品物价普遍上涨,进而推动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也快速攀升,浙江大量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停产、转产、倒闭风潮迭起,浙江经济发生的戏剧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浙江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在哪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港航强省建设”、“发展海洋济”等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应对新挑战、抢占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为了支持和帮助浙江经济的发展,2010年3月国务院把浙江省确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要求浙江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方面进行大胆探索。2011年2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又获得国务院批准,该规划定位于把浙江舟山市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和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国务院的决策标志着浙江省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了到国家战略层面。
1.物流企业含义
第一,物流企业是一个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第二,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类型有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第三,物流企业一般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这种系统使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完成包括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并能使该物流企业进行日常的经营组织和管理[1]。
2.物流企业文化含义及特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其最早起源可追溯到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Ouchi)的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实践和理论界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价值理念体系,该体系具有企业个性特色并且同时能为组织的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另外企业文化也包括这些理念在企业规章制度、员工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传统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而来的物流企业文化,其内容当然也包括那些能够被识别的物流企业符号、服务方式以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价值观、理念等,这些促使物流企业在不断地融合与创新之后塑造其特有的企业形象。每一个物流企业在其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重要任务,即如何保留和吸收传统企业文化中适合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精髓,努力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物流企业文化;在借鉴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精华的同时又探寻发展物流企业特色文化建设。综上所述,物流企业文化以传统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因此物流企业文化既有企业文化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独有的特性。总体说来,笔者认为物流企业文化具有以提供物流服务为中心、以提高效率为保障、以主动学习为导向、以实现双赢(多赢)为目标等特性。
3.物流企业文化
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杰克•韦尔奇(JackWelch)(通用电气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曾说过:“文化是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企业靠人才和文化取胜。”同样的,物流企业文化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与作用呢?通过实践与学习,我们认为,物流企业文化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凝聚、导向、约束、激励等作用。(1)物流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物流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精神理念和行为准则,可以把员工紧紧凝聚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同一个方向上,使得他们工作目的明确,在思想意识上逐步达成共识,在实践行动中做到“劲往一处使”,使得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和物流企业的利益目标联系起来,促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实现共赢,并形成一个充满和谐性与协调性的组织。这种作用可以使得员工在企业内部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不用管理层的“硬性”管理,而自觉地认真工作,为物流企业发展进行努力,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物流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物流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是指物流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主要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两方面。该导向作用可以为物流企业管理在激烈的市场冲击和竞争下提供长远、正确的发展方向,为物流企业做出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服务第一”的文化可以提醒该物流企业发展决策和管理时要时时注重服务品质,“速度第一”的文化可以促进物流企业发展要以速度为首要考虑因素和原则。物流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是企业价值观念的核心和基础,是物流企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保障手段。(3)物流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激励作用主要是指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内在动机与潜在能力产生的激发效应,激励着员工热情地投入工作、积极创新,为企业创造高价值的回报。“速度”和“安全”两方面是物流企业最大特征和优势,实践表明,在激励条件下这两方面因素可以发挥地更好。激励是一种从精神上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可以使得物流企业员工能力得到提升。激励是一种企业管理手段,但是企业文化可以使物流企业这种管理手段发挥最大效果。(4)物流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物流企业文化对管理层和员工在行为和工作上都有一定的约束效果,一般而言,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通常是通过“硬性”的严格制度与“软性”的文化影响两条途径实现的。“硬性”的严格制度是指那些渗透了企业文化理念的制度、规范与流程,对员工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同时又因为融入了企业文化的软力量,从侧面保障物流企业有序运转。“软性”的文化影响,主要是从精神和思想层面进行,它主要是提醒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哪些行为不该做、不能做,减少破坏企业利益的事情发生。物流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能够从意识层次提高员工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工作规范化,提高责任感和敬业感;同时,企业文化约束作用的发展壮大可以促使物流企业向社会展现企业自身良好形象,树立信誉和影响。
二、物流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和研究物流企业文化这一议题。目前,针对绿色物流、物流企业战略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等方面,学者和专家们都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践研究方面,从2009到2014年,有很多学者研究行业物流企业文化建设,并提出实践建议,如2012年,石丽慧[2]分析邮政速递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及发展环境,分析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探讨推进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措施;王翠敏[3]等在分析河北省民营医药物流企业文化的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基础上,提出围绕着企业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构建“服务核心、效率先行、人本载体”的范式。也有结合地区进行研究分析,如2010年,陈宏、池仁勇[4]在对浙江省物流企业文化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浙江物流企业文化的现状及特征;2012年,方桂芬[5]在分析河南省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有效建设物流企业文化的对策,以提高其文化竞争力;汪传雷[6]等通过对安徽三家物流企业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安徽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安徽物流企业的发展可以从徽商文化中获得启发,培育企业文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结合具体的企业进行研究分析,如易荣英、谢棋[7]在2014年以华航集团为例等等。从文献中发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物流企业的作用及影响已达成普遍共识,本文以福建省物流企业为例,分析福建省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探析建设思路。
三、福建省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物流企业文化建设总体上较之行业起初有一定的进步,但是笔者发现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缺乏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过于简单,建设流于表象,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现代物流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科技化、现代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软件系统及先进管理手段的应用,商品流通从早期的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向简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方式转变。物流企业在这种竞争状态和环境中体现出一种快速反应、服务系统化、过程一体化、技术专业化、网络化等特征,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企业文化也应该改变从而适应这种改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福建省有一些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还是强调单一的、独立的物流基本职能,忽视各个职能间的关系。“二律背反”现象在不同的物流职能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企业的关注点更多是放在员工数量、仓储面积、营业额、利润等“量”或“绩”的数字上面,在整个企业发展规划中,系统的企业文化被忽视了,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也很模糊或基本没有,这就导致这些企业文化建设在具体实施上流于形式了。
2.企业文化认识过于简单,建设流于表象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物流企业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理解上存在着误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如一些A级及以下企业由于本身规模不大,机构设置不多,为了省事或管理,这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安排到同一部门,甚至还有些企业直接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另外还有一些物流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的事情,开开讲座、贴贴海报就可以了。第二,对企业文化认识过于简单或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足。这些企业侧重于搞一些形象工程,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设计企业标识、斟酌企业标语口号等方面,支持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形象。我们在许多公司的内部墙上都能看到诸如“效率”、“服务”、“创新”、“客户满意”之类的口号;另外有一些企业把精力放在了设计统一的员工服、精美的公司徽章等能够彰显企业外在形象的物件上。这只是简单地将形象设计等同于企业文化,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企业精神——物流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在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同时在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行为习惯中我们也没有发现有企业精神的痕迹,这样就容易导致企业文化缺乏强有力的生命活力,当然也没能形成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另外,还缺乏对物流企业文化内涵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思考,这将对物流企业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3.企业文化缺乏创新
当前国家对福建省多项政策,各物流企业面临各种发展机遇:政策支持同时需求市场增大,挑战也随之而来:各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从事运输、仓储以及综合服务的都有;但是企业依然缺乏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在调查中,企业规章制度就是企业文化在物流企业的管理者中“流行”甚广。在他们看来,组织员工学习已经制定出的企业的规章制度,接着严格实施,然后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可水到渠成得以开展、完成,企业精神也随之能培育,最后逐渐形成企业的文化氛围。但是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决不能将二者等同;虽然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但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另外还有些物流企业出于从众心理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物流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为本企业量身定制具有特殊个性的企业文化。但是,由于体制、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福建省物流企业的一些“本位”观念束缚了管理者对独立个性的追求,导致其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创新意识90不强,进而出现企业文化雷同的现象。
4.福建省物流企业文化建设思路探析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拓展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21-04
从2008年开始,国家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超对接”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国范围内“农超对接”的实践快速开展起来,总体来说效果积极。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农”与“超”之间的对接不顺畅。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它们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这些生产基地从功能上来看大多局限于农产品的生产,而超市作为零售终端与之相衔接时,农产品的分拣、包装、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流通功能如何分担的问题就突出出来,成为影响“农超对接”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拟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拓展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途径。
一、文献回顾
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论上对“农超对接”的含义和本质进行了研究。陈尧、杨为民(2012)提出“农超对接”既是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的产物,也是一种新型的纵向一体化。隋姝妍、大岛一二(2010)认为“农超对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超市直接到农村采购农产品;二是指农民把他们的农产品送进超市。李莹、陶元磊、翟印礼(2011)提出“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混合治理模式,符合现今农产品交易的新兴特征。另有一些学者实证分析了“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刘振滨(2012)发现蔬菜产地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偏低是蔬菜“农超对接”不畅的主要原因。李莹、杨伟民(2011)证明了物流能力的具备对于合作社进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影响重大;配送对于专注于销售、不专注物流的超市而言十分重要。
现有文献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蒋永穆、王丰(2010)认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以农户、政府和市场为主体,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增色,而根据比较优势在适宜区域,利用科学生产、规模化经营从事相关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并且作为规模化经营的载体,农产品基地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及载体功能。王超、王磊(2007)等结合黑龙江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情况,从吸引投资、质量检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科技投入方面提出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思路。穆新伟、任建兰(2004)以山东省为代表,提出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生产活动必须立足于规模化、特色化和标准化,要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刘孟山(2010)认为农产品基地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建立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同时要尽快形成蔬菜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提高生产基地产品的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大多数文献仅将农产品生产基地单独或者作为参与“农超对接”的一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探讨,将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的完善与促进“农超对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研究的还较少。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运作模式
随着近些年农业产业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农超对接”的蓬勃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强、农业发展较快的省市陆续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农产品生产基地主体以及运行方式的区别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四种模式:
(一)松散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是指基于当地气候、土壤等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长期生产习惯形成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是一些农户对某些传统产品或优势产品的商品化经营获利形成示范效应,最终带动了整个地区相关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形成了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北省沧州金丝小枣、赵县雪梨等生产基地就是这种类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代表。一般来讲,这种基地生产的农产品种类相对较少,生产较为专业化,产量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最终产出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也较高,但农户除了生产相同的农产品外,没有更多的联系。从整个供应链角度来看,松散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在流通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地头农产品收购,或者进入产地批发市场,接下来经过配送和运输进入到销地批发市场,最终进入销地的超市或者农贸市场。总体来看,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专业化的生产功能为主。
(二)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一定的组织化程度,一般是由当地的农民合作社组织建立,主要存在于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这种生产基地的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他们依托合作组织完善的内部组织管理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按照科学合理的生产标准进行农产品的生产。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从选种到种植、施肥等一系列生产活动都是在合作组织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的,并且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质量和外观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从各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本地区的农产品生产优势,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质量和价值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提升了农民在农产品供应链和市场中的地位,使得当地的农民既增产又增收。总体来看,生产功能是这种类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功能,少数综合实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有部分流通加工的功能。
(三)依托于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具有一定的组织化程度。在这种类型的生产基地中,当地的龙头加工企业与基地内的农户签订合同,由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龙头企业则负责收购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出的农产品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在这种模式下,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引导着基地的生产并且生产基地的规模与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大小是相关的。这种模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在农业产业化趋势下订单农业发展的产物,基地只有生产功能。
(四)由涉农企业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销售等业务的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将当地的土地集中起来后雇佣劳动力,使其按照企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基地完全从属于涉农企业,是涉农企业的组成部分,完全为企业服务。一般来说,由涉农企业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化程度相对较高,主要的功能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
国家大力推进“农超对接”的目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农民卖难、农产品收购价低,市民买贵、买不到放心农产品”的局面,使广大的农民和市民从“农超对接”中真正获得收益。依托于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涉农企业自建的生产基地拥有较为成熟和独立的流通渠道,所以本文主要研究松散型和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建立的生产基地的功能拓展问题,因为它们是“农超对接”中“农”的主要代表。
三、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内涵的变化
生产基地的基本功能是生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随着产业链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其质量与安全需要每一环节的主体共同努力,各环节仅考虑自身的利益和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要将目光关注于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和完善,尽可能使自身的活动更好地为促进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服务。从这一点出发,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不能仅关注自身的生产活动,更要兼顾如何更好地参与流通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换句话说,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生产优质的农产品
首先从农业内部的变革来看,随着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越来越多的农业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也有了很大进步,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生产优质农产品是其应有之义。其次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得饱”,更加强调“吃得好”,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所以为了满足销售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有能力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
(二)使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更加方便
正如前文所述,农产品生产基地处于整个供应链的最前端,最重要的功能是生产农产品,但在“农超对接”的条件下,很多参与“农超对接”的超市对销售初级农产品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希望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商品化率较高的产品,所以生产基地仅将农产品生产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初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满足下游主体的销售需要,此外,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也是农产品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国内,除了少数大型超市具备物流配送功能外,很多中小超市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所以如果农产品生产基地能够提供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服务,不仅能使生产基地和超市之间的对接更加顺畅和稳固,还能更好地提升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效率。
(三)使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和政府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的食品,是农产品生产基地义不容辞的责任。农产品的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前文提到的生产优质农产品,强调了农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二是农产品流通及加工过程的安全性,众所周知,很多农产品的产地和销地距离较远,运输的时间较长,并且中间环节也较多,这些都增大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变质等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就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超市等主体共同努力,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信息系统,就生产基地而言可以通过给产品附带上具有完备信息且可以继续登记、读取相关信息的标签等措施来保证食品安全,此外,随着市场上农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就要求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通过打造品牌进一步完善产品的信誉和质量保证等信息,确保消费者吃得舒心,吃得放心。
四、农超对接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拓展措施
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内涵的变化为其功能拓展指明了方向:在生产功能基础上,重点拓展标准化生产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配送功能、品牌创建与经营功能。
(一)完善标准化生产功能
生产基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对农业投入品管理规定,严格规范对生产投入品的经营与使用行为,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等,按照标准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基地要建立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完备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生产投入品、生产管理活动、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档案,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二)发展流通加工功能
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雇佣当地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然后建立负责农产品包装、分拣等活动的加工部门。在发展流通加工功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流通加工的目标一定要明确,那就是以市场和超市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农产品特色,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农产品做分类、包装等加工处理活动,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和附加价值,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与超市更好地进行对接并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增值带来的利益。其次,在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要坚持“安全优先”、“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加工标准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并在加工完成后及时对完成品进行安全和质量检测,务必做到安全,无污染的加工,保证产出农产品的品质。再次,在流通加工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积极使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更要充分利用好从事流通加工的劳动力距离农业生产一线近、熟悉农产品特性、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努力提高流通加工的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扩大收益。
(三)发展物流配送功能
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自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向与其对接或者合作的超市配送生产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自身的条件以及与超市的远近、超市的大小等指标,积极寻求当地政府政策或者信贷支持,充分整合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开展农产品配送时首先应该对农产品的运输方式、运输车辆进行合理的选择,优化运输线路、加大冷链物流等先进技术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使用,提高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登记和传递制度,实施流通全程监管和调控,确保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和品质。其次,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的储存环节,减少农产品储存费用。再次,合理规划装卸搬运方法和程序,减少装卸搬运的次数,杜绝无效作业。最后由于农产品是农民直供超市,流通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经济合理的包装,并且做好包装物回收和再循环利用,推进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和轻薄化,降低包装的费用和包装成本。
(四)发展品牌创建与经营功能
1. 科学规划农产品的品牌核心价值与内涵,其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应该紧紧围绕“优质”这一中心展开,同时还要以农产品的口味、营养价值等独特品质为卖点,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偏好。
2. 要有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实施商标策略。品牌名称要与农产品特性相符,具有产品联想功能;要具有独创性;要易读、醒目易记等。在河北已获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中不乏好的例子,比如邢台的富岗苹果,沧州的金丝小枣等。在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要实现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就必须重视商标注册和商标权的应用,并求得法律的保护。
3. 确立符合基地农产品特点的广告创意与策划,实施广告策略。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结合其产品的个性特征,挖掘其独有魅力,借助各种媒体和渠道做好广告宣传,以此作为开拓更广阔市场的重要手段。
4. 注重品牌保护。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严把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关,要做到杜绝一切以次充好、生产劣质产品的行为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要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假冒侵权现象。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配合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的工作,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商标和信誉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李莹,陶元磊,翟印礼.“农超对接”生发机制理论探析[J].农村经济,2011,(10):95-98.
[2]刘振滨.河北生鲜蔬菜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221-225.
[3]王超,王磊,李昌宇.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现状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2007,(3):130-133.
[4]陈尧,杨为民.基于供应链的“农超对接”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2,(1):121-123.
[5]王丰,蒋永穆.论农产品基地:内涵、功能与发展形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59-64.
[6]王丰,蒋永穆.论农产品基地发展形态的演进[J].农村经济,2010,(11):29-32.
[7]李莹,杨伟民,张侃,胡定寰.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5):65-71.
[8]穆建新.山东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4:25-27.
[9]隋姝妍、大岛一二.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2010,(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