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人生活范文

老人生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人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人生活

第1篇:老人生活范文

有这样一些老人,他们的子女为了发展事业,留学海外并在国外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但是,出生在国外的小孩由谁来照顾呢?也许,在往返中国和美国的国际航班上您会经常见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领着几岁的孙子在不辞劳苦地奔波着。没错儿,这样的老年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育儿团”。

奔波海外的“育儿团”

在美国新泽西州新港市华盛顿大街的公园里,来自天南地北的爷爷奶奶们已经形成了不定期的“聚会”。天气好的时候,往往能有30多人带着孙辈来此聊天,交换在美国的生活经验。他们在一起分享快乐,同时也抒发心中的苦闷。据美国各州一些华人社团和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不完全统计,中国老人背井离乡来到美国为儿女照顾孙辈的现象非常普遍,总人数至少在10万人左右。

中国老人到美国照料孙辈,可谓“一举两得”。对老人们来说,这是发挥余热,在儿女们困难的时候帮他们一把。除了看孩子,老人们还兼清洁工、厨师、采购员、杂务等,一时一刻也闲不着。对儿女们来讲,把爹妈接来,既解决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省去了雇保姆的费用,又能尽些孝心,让父母享受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在照顾孙子方面,对老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所照看的第三代,往往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或者是汉英掺杂,笑话百出。这样,就使老人与第三代无形中产生了隔阂。

家住纽约法拉盛的一对老年夫妻,他们退休后从北京来到纽约儿子家。3个月新鲜劲儿过去后,二老坚决要返回北京。他们对在美国的生活总结,更有典型意义。这位老先生幽默地说:“中国有句成语叫‘五子登科’。现在我们儿子就是‘五子’登科――妻子、儿子、票子、房子、车子都有了;我们老两口也是‘五子’登科――听不懂儿子全家说的英语是聋子,看不懂大街上的英文是瞎子,出门办事不会讲英文是哑子,不会开车是瘸子,拿起电话听不懂、答不出时手抖得像呆子。”

移民海外老人的困扰

由于“育儿团”里的老年人存在签证的问题,所以去一次美国只能在那儿居住一年,时间到了,就必须回国。因而,他们的生活要比那些同子女一起移民的老年人灵活性大一些。

子女移民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总希望父母能够到国外和他们一起生活。想让老人在有生之年生活得愉悦、安逸,是很多人的初衷,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国古训。然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美好的愿望常常难以实现。许多老人移民来到国外,虽然儿女事业有成,给老人们提供的生活条件不错,衣食无忧,但是老人们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没有了老朋友、老街坊,语言又不通,更看不懂英文电视,加上孙子(女)们在家不讲中文,一有空就上网,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所以,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老人一般都会产生难以排遣的寂寞。

初到国外的老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有些善解人意的儿女,会时常给父母租些影碟、买中文电视频道,或定份中文报纸看看,这样可以给他们营造一些中国文化的氛围,可以使老人的生活过得充实一些。等到老人拿到绿卡后,便可以参加一些简单的日常英语学习班,这样既能丰富老人的生活,又能帮助老人与外界沟通,让他们不再因为语言与外界格格不入了。

另外,在生活习惯方面的不适应也是一部分老人的另一个烦恼。表面看起来生活很舒适惬意,其实父母也有说不出的郁闷。老人们最不习惯的是洋餐,虽然也会做中餐,但是由于国外煮饭调料的差异,即使是自己做出的中餐,其味道与在国内时怎么也不一样。不过,大部分中国父母都比较能够体谅儿女的难处,也心甘情愿地做奉献。

能尽快接父母出国团聚固然高兴,但怎样让父母到国外以后过得舒适、愉快,是每个想申请父母移民的子女更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移居海外多年的幸福老人

第2篇:老人生活范文

第二条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资金全部用于符合优待条件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应具备以下条件和补贴标准:

享受条件:(一)高龄老人是指年龄在90周岁以上的健在老人,且户籍为九台市的居民(含农业户口、非农户口人员及城乡离退休人员);(二)申报必须年满90周岁(含90周岁)以上;(三)必须持有户籍管理机关出具的有效年龄状况证明(户口或身份证);(四)户籍在九台,因故目前住在九台域外的,应有当地户籍管理机关出具的老人健在证明。

补贴标准:(一)年龄在90至94周岁的每人每月享受50元生活补贴;(二)年龄在95至99周岁的每人每月享受100元生活补贴;(三)年龄达到100岁以上的每人每月享受300元生活补贴;(四)因故死亡的高龄老人,在死亡的第二个月停止发放。

第三条申报程序:符合上述条件的新增高龄老人,享有人或其赡养人凭居住地村(社区)出具的有效证明、辖区公安机关出具的身份证或户籍证明和近期一寸照片两张,到所在乡镇、办事处、经济开发区负责老龄工作人员处申报登记。经乡镇、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审核汇总后,于每年10月底前随相关材料一同上报市老龄委;市老龄委审查造册、市财政局审定,报经主管市长审批。申报审批工作每年一次,对符合条件的享有人由老龄部门发给高龄老人生活补贴,作为享有凭证和年检记录凭证。

第四条实行年检和动态管理制度。乡镇、办事处、经济开发区负责老龄工作人员在每年10月底对上年度享受补贴人员健在情况进行调查,收交补贴证件,填写年检登记表。市老龄委每年不定期的深入乡镇、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对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贴人员进行抽查检查和年检,并在生活补贴证上填注年检意见;对未年检或失去享受条件(死亡)的人员,及时核减并收回补贴证。全市年检结束后,市老龄委登记汇总造册,报主管市长审批。

第五条资金拨付及发放。市财政局按规定标准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老龄委统一组织发放。高龄老人及其赡养人凭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证,到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老龄工作者处领取。每半年发放一次。

第六条管理职责及经费保障。市财政局及时核拨补贴资金,并对补贴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市老龄委根据省、长春市和我市的有关规定,负责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的申报、审核、年检、核销、汇总报批、督促检查及归档管理。为加强对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资金的规范管理,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市财政局每年应拨付专项工作经费,用于老龄委开展老年人普查、登记、造册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的申报、审核、年检、检查、归档管理等工作。

第七条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资金,除接受上级老龄部门的监督外,要自觉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同时自觉接受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和社会的监督。

第3篇:老人生活范文

据测算失能老人超14万

据悉,为了解天津市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生活照料和护理的基本情况以及照顾者的状况,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探索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天津市老龄办与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合作进行了“天津市失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调查涉及滨海新区、和平区、河西区、河北区、红桥区、北辰区、西青区、宝坻区、静海县、宁河县等10个区县,42个街镇,142个社区(村),880名失能老人。

根据样本结果,可估算本市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为6.65%。可计算出,到2019年底本市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14.33万人,且农村失能老人比例高于城市失能老人。按本次调查测算的失能老人占老年人的比例6.65%计算,到2020年,本市将有失能老人17.09万人;到2030年,将有失能老人21.48万人;到2050年,本市将有失能老人22.34万人。

重度失能者占36.82%

市老龄办副主任郭宁介绍,本次调查对象界定的失能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由于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日常活动必须由他人协助或者完全依赖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的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调查结果显示,轻度失能老人占总样本的47.79%,中度失能老人占15.38%,重度失能老人占36.82%。平均失能时长为7.37年。其中5-2019年的最多,占25.98%,其次为10-20年,占19.55%。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失能程度有所加强;女性老人略多于男性;城镇的重度失能老人比例高于农村,轻度和中度失能老人的比例则低于农村。

受访老人中患高血压的比例最高,达到61.66%;其次是心脏病/冠心病,也已过半数(51.45%);位列第三位的是脑血管病(含中风),占49.18%;另外患糖尿病、颈/腰椎病、关节炎、青光眼/白内障、骨质疏松及耳聋的老人比例也较高,分别占20%-30%左右。

九成失能老人不愿去养老院

被调查老人中,93.59%的不愿意住养老机构,而他们的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怕被周围人认为“不孝顺”。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低,决定了其不可能支付太多费用入住养老机构。

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近一半老年人只能支付每月1000元的费用。而以某国办养老院收费标准为例,失能老人每人每天护理费45-90元、床位费26-150(8人间、4人间、2人间、单间收费不一),伙食费19元,按失能老人最低护理标准45元/天、8人间计算,一位失能老人每月所需最低费用为2700元。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收住一位失能老人的费用一般在4000-4500元。这与失能老人所能承担的费用差距较大。

部分受访老人表示自己生活比较困难,需要子女或亲属经济上的资助。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购买一些保险保障服务或是养老服务、保健品等,对自身健康方面的“投资”很少。

照顾者平均年龄59.47岁

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53.22%,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35.44%。

58.79%的受访老人表示就医不太方便,24.4%的老人说一般,16.81%的老人表示就医方便。有3.42%的老人去年使用过家庭病床服务。

受访老人2019年上半年用于医疗方面的平均支出为11368.46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平均支付了5248.18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平均支付了553.47元,子女或亲属平均支付了1784.20元,自己平均支付了3569.05元,商业医疗平均保险支付了5.06元,医疗救助平均支付了9.71元,其他来源平均支付了247.54元。

《报告》显示,86.1%的失能老人由配偶、子女或亲属照顾。而失能老人的照顾者,平均年龄达到了59.47岁。照顾者每天照料老人的时间达12小时以上的比例最高,占到71.75%,有82%的照顾者表示每周照顾老人时间多于5天。受访照顾者中,40.35%的人会经常性出现“身体疲倦、睡眠不足、体力无法负荷”等身体不适症状;37.58%的人会偶尔出现身体不适。

居家养老要进行多项改革

市老龄办副主任郭宁介绍: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以后,家庭急需社会提供有效的支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社会力量、政府共同构建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来破题化解。

第4篇:老人生活范文

这个寒假虽然短暂,但我过得很充实。经村委的介绍,我有幸和村上的独孤老人接触,并向他们了解了一些生活情况,还带给他们一些生活用品,最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次假期社会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年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获益匪浅。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里,真正体会到老人们的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认识到农村存在的问题。

由于老人们身体都不是很好,行动也不怎么方便,为他们打扫,整理房间成为了我第一个工作。过程中虽然挺烦挺累的,但看到老人们可爱又可亲的脸庞,我又有动力了,而且想想做这些也挺有意思的。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我发现以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家都缺少生气,本来房子就挺旧了,所以就更应该装饰一些东西来使房间里充满活力和朝气。这样老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那么身体状况也会有所好转的。可是我碰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者买东西的钱从哪来啊?于是我思考了一番之后,我准备去向村委干部商量,向他们要钱。在我娓娓道来之后我顺利的拿到了钱并置办了一些好彩头的物品以及一些盆栽。老人东夸我们呢!最后我们在村委的帮助下为老人办了一场精彩的“交谈会”,大家都围着一圈边吃瓜果点心边畅所欲言,“会”间还有同学自爱唱歌表演,真正让老人感受到我们的爱。

虽然这次实践我没有用到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但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与交往能力,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前来之不易,而且作为子女的人们应该多多想想在家的父母亲们,要常回家看看。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穿街走巷,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做着自己计划好的事。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要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这次的实践中不会有人告诉我这些,我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而且要自己做,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同时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让我思想更深一层。

在与老人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很多生活趣事,也知道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上的满足。从他们身上我还学到了挺多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我也和他们交流了我所学到的一些知识。

当然这次我学到的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与他人沟通。一直以来我的口语交际能力东不是很好,与别人对话时不会随机应变,往往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非常尴尬的事情。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抓住这次机会努力与他人交谈,效果真的很不一样。

第5篇:老人生活范文

结果:接受护理干预后老年人的睡眠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均优于接受护理干预前,其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且使老年人具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阳光公寓进一步完善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8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30-01

随着我国人口数目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由于老年人行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降低,使得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也随之下降,从而发病的几率增加。因此,应当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予以重视,通过适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增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2]。本文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阳光公寓生活的56位老年人,探讨护理干预对福利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阳光公寓生活的56位老年人,其中男性为32位,女性为28位,其年龄跨度为63~94岁,平均年龄为(72.5±8.1)岁。经检查本组老年人中17例患有冠心病,12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疾病,14例患有糖尿病,11例患有高血压。本组老年人中均无其他相关影响调查的疾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老人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均填写一份问卷调查表,了解老人的睡眠状况、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对看不懂调查表的老人进行帮助,在得到老人的许可下,将问卷上的内容对老人进行询问,并且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运用医疗设备对老人的血糖、血脂、血压以及心率等身体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与记录。

1.2.2 护理干预:

1.2.2.1 运动训练:护理人员应当为老人制定相应的运动的计划,使老人每日的运动时间为25min。在早饭前,带领老人到户外进行10min太极拳训练。每日进行5min的系纽扣训练,傍晚时分,带领老人进行10min的慢步跑或者快步走训练。通过运动增强老人自身的机体免疫能力,同时提高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老人身体内的新陈代谢得到增强。

1.2.2.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经常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陪老人聊天,聆听老人的故事与心事。耐心的解答老人的疑问,并且向老人宣传合理、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增强老人的生活观念。同时,也可以为老人表演一些娱乐节目,使老人开心并具有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

1.2.2.3 组织活动:定期为老人举办亲子活动,让老人与子女一起聚餐、观看电影,并且与子女开展联欢会仪式,让老人与子女共同参与其中。每逢老人过生日时,可以一起送蛋糕庆祝生日,共同送上祝贺。

1.2.2.4 常规检查:护理人员要每隔一周的时间便为老人进行一次身体的常规检查,对老人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压等指标的数值进行记录,并与之前的记录进行对比,从而避免老人经受疾病的困扰。

1.3 观察指标。对接受护理干预前后老年人的睡眠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进行记录,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5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 结果

接受护理干预后老年人具有良好睡眠的为48位(85.7%),具有良好自理能力的为39位(69.6%);接受护理干预前老年人具有良好睡眠的为41位(73.2%),具有良好自理能力的为32位(57.1%),接受护理干预后老人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接受护理干预前,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6篇:老人生活范文

【关 键 词】内蒙古 农村牧区留守老人 生活现状 养老对策

农村牧区留守老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迁移、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寿命的延长等原因产生的特殊的人口群体和社会现象。主要是指那些由于青壮年子女外出打工不在身边,只剩下自己或老两口独自生活的老年人(60岁及以上),以及同孙辈在一起生活的老人。随着留守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现。总体来看,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及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内蒙古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事业的重大问题之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一、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经济收入低,体力劳动繁重

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欠发达,各项社会事业落后,农村牧区整体生活水平偏低,留守老人的生活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经济收入极为有限。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留守老人虽然有一部分能享受低保,但大部分留守老人没有养老保障。留守老人们既要为家庭安全、照顾好这个家庭而“操心”,又要为家庭的生计进行繁重的劳动而“出力”,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老人们的生活非常劳累。由于留守老人年事已高,劳动能力降低,靠种植、放牧(养殖)获得的收入很有限,有些地方靠天吃饭,旱涝无常,根本没有保障。所以,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风餐露宿、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在内蒙古的农村牧区,只有那些年龄特别大或者身体有疾患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都从事农业生产和牧业饲养劳做,而且,劳动强度很大。

2.负担着抚养教育孙辈的任务

从目前看,内蒙古农村牧区常年在外打工,有能力将子女带在身边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老家父母身边,这就增加了留守老人肩上的负担。他们既要照料孙辈的生活安全,又要尽可能的辅导教育他们,产生了“隔代教育”现象,不但增加了老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还要承担起教育辅导孙辈的责任,由于农村牧区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又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无形中增添了留守老人的心理负担。

3.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

留守老人由于年纪大,子女不在身边,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雷雨大风天气,人身安全问题让人担心。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人老疾病多,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头疼脑热是常有的事。在农村牧区的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所以这些老人一旦生病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操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一些突发性疾病由于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另外,还是有发生留守老人上当受骗的事情,尽管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主要在于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缺乏对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缺少同子女的联系和商量,安全隐患增多。

4.缺少精神慰藉

老年人往往最怕孤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是指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感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孤独的形成不仅与个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而且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相关。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生活朴实、简单,能吃苦,相对物质的匮乏不算什么,老人更希望得到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精神空虚和寂寞往往是老人身心健康受损的重要因素。进城务工的子女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很少打电话,忽视了父母对情感的需求。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负担农牧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难以安享晚年,失落感较大,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特别是留守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无处诉说,没人请听时,很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二、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

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养老处境窘困,各项养老事业发展滞后。

1.家庭养老基础地位丧失

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在家庭养老中,子女要对双方失去劳动能力或者达到一定年龄的长辈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但是,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增多,对于老人而言,家庭的养老功能就弱化了,特别是在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方面。

2.土地养老功能弱化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土地养老是指农村老年人依靠自己在土地上劳作得到的收入自己养活自己的养老方式。在内蒙古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地理自然环境恶劣,一些农牧业生产率低,产量很有限,农牧业经营的收益较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单纯依靠土地已无法完全实现对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的作用。虽说农村牧区的留守老人吃苦耐劳,可以“活到老做到老”,但前提是在他们身体好的情况下。但凡留守老人多是年岁渐高、身体渐弱,所以,靠土地养老的状况可堪忧虑。再加上内蒙古的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辛苦一年颗粒无收也是常有的事,单纯依靠土地(或草牧场)收入有时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很难满足,土地养老受到冲击。

3.社会养老机构发展滞后

养老院又可叫敬老院,在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中这是由社会承办的赡养或收留那些鳏寡孤独的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孝顺的老人养老的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发展到了今天,“4+2+1的大家庭模式,两口人要负担双方四位老人的生活,还要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所以,一些社会养老机构和私人办的养老院、老年之家等养老场所,对于老年人来讲,虽时无奈之举,但也逐渐被接受。目前在内蒙古农村牧区由政府或集体举办的让人放心或基本满意的养老院极其有限,其他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缓慢。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院主要是乡镇办,村办和民办的较少,以养老院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机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

三、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养老对策分析

1.巩固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代替的,它是老年人安享天伦、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蒙古地,由于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短时间还不具备全面实施社会养老的条件,家庭养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农村牧区养老的基本方式。特别是在牧区,由于人口分散,更加大了社会养老的难度。巩固家庭养老,首先要强化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观念,加强农村牧区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进行老龄工作宣传,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监督。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挞。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凤还巢”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农村牧区青年返乡创业。

2.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2009年6月底,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1]“留守老人”应该首先成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养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应依靠政府来引导,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范畴。政府主导是关键,要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把符合条件“留守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同时,做好城乡统筹。养老保障是全民福利,不是城市人的专利,农村牧区的老人也应充分享受到这一政策。好政策的落实还要看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政府不仅要给予保险金政策方面的优惠,还需要给予农牧民一定数额的直接经济补贴,切实解决农村牧区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资金瓶颈问题。

3.探索多元的农村牧区社区养老形式

农村牧区社区养老应当以农村牧区行政村、嘎查为单位,自行组织设计的养老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养老保障包括经济帮助、建立社区老年服务场所和服务体系等等。如果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养老,对社区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心理上的认同感,容易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身体好的老人也有机会参与社区的各种养老服务,包括日常衣、食、住、行的料理,定期的医疗保健服务,健身娱乐活动,应急服务等,能缓解子女不在身边的精神空虚,获得一定精神慰藉。所以,社区养老服务可以作为家庭养老的一项重要补充。

同时,完善和充分发挥农村牧区老年人组织。这个组织其实就是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苏木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

当然,我们也要提醒即将步入老年的人们和已经年老的老人加强个人养老意识,做好各种准备。“个人养老是指老年人自身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老年人平时要进行经济、健康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储备。”[2]也就是要积累一定的物质财富,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要有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讨论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第7篇:老人生活范文

山大林深,经常有豺狼、野猪、野兔出没,在洞里睡觉,要燃起一堆火。山洞漏风漏雨,下雨天积水,就要拿着葫芦瓢,把水往外舀。原本想着等手头宽裕了就盖房,但随着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盖房的事也就一推再推。

虽然极度贫寒,但梁自付和妻子坚持让孩子上学。挣的钱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都用在了供孩子读书学习上。四个子女中出了两名大学生,孙子如今也成了博士。梁自付对此很是骄傲。

子女想接他们去城里生活,但老人态度坚决:“这里在你们眼中或许像个猪窝一样,但却是我的安乐窝。”在梁自付眼中,自己和妻子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老人在山上开辟了不少地,种上小麦和玉米,收成都很不错。柑橘、桃子、李子、柿子、核桃也应有尽有。家里养了20多只鸡,每天都有鸡蛋吃。想吃豆腐时,就自己用石磨磨;喜欢喝点酒,就用自家粮食酿。他甚至还在山洞周围的花丛中放了几个蜂箱,酿制蜂蜜。散步、劳作、唱山歌,梁自付就像一个工匠,大自然所能赐予的一切,都被用在他诗意的生活里。老人说:“我每顿还能吃两碗米饭。我想在这个山洞里活到100多岁。”

相关主题:家/亲情

“家”不在“房”而在“人”

家的概念和贫富无关,和房子无关,它只和你生命的记忆、亲情的感受有关。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外国老富翁踯躅在街头,看到他的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在这里站着,老人答道:“我找不到家了。”问话的人更奇怪了,因为老人就站在他那幢无人不知的豪宅前面。但当人们把它指给老人看的时候,老人漠然地说:“那是房子,不是家。”

“穴居”的两位老人,没有“房子”,但是有“家”,有安放自我的居所。

相关主题: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苦与乐

“诗意”下的冷峻

第8篇:老人生活范文

一、结果

(一)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分析从表2中可见:第一,从总分看,家庭与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机构养老模式,家庭、社区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家庭和社区养老模式得分无差异(P>0.05);第二,从自评分看,家庭、社区养老模式下自评分得分均高于机构养老模式,且机构养老模式得分与家庭、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和社区养老模式得分无差异(P>0.05);第三,从生活质量各领域看,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得分家庭、社区均高于机构养老模式,其中家庭、社区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和社区养老模式得分无差异(P>0.05)。

(二)三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与自评分、四个领域的相关性分析从表3看出,第一,三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分与自评分、四个领域得分呈正相关,即三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四个领域或自评分得分越高,其生活质量的得分也越高;第二,从同一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与自评分及四个领域相关性可见:家庭养老模式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自评分;社区养老模式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自评分;机构养老模式为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自评分。

二、结论及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总体较低。其中家庭、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均较机构高(P<0.05),且家庭和社区养老模式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何俐等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可能与地区差异或者采用的量表不同有关。从西部地区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可见,参加本次调查的家庭、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与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相比,拥有平均年龄小、受教育程度较高、丧偶率低、健康状况较好等优势,可见,生活质量受年龄、文化、婚姻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这与李小平等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机构养老模式下老人与家人的交流较少,得到的社会支持也相对较少,因此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较低。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三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为环境领域最低,故改善居住环境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的生活质量量表中环境领域的内涵可见,环境领域包括了生活环境的安全性、便易性、舒适性等,因此政府应根据各种养老模式的特点,加大各种养老模式的环境建设力度,尤其是机构养老。从研究结果可看出,三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其主观幸福感均呈强相关,即主观幸福感越强,生活质量越高。而生活质量与其各领域的相关性呈非常强相关,各种养老模式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中,家庭养老模式下以生理领域影响最大,社区养老模式下为生理和心理相关程度高,而机构则为心理领域最为相关。因此,无论是哪种养老模式,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均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改善各种养老模式的生活环境及加大社会的支持力度,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第9篇:老人生活范文

关键词:农村 老年问题 养老

人生一世,什么时候最苦,有人说老来苦,青春不再,行将就木,疾病缠身,儿女如果不在身边则孤独无依。什么时候最幸福,有人说老了最幸福,奔波一辈子终于可以在家休息,不用再为事业前途煞费苦心,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这说明老年人也有苦有乐,但事实上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他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我们这个孝行天下的国度,如何让农村老年人尽量少一些苦多一些乐,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老年问题

1.农村老年人口增加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达到 1.77 亿人,到本世纪中叶预计将达到 4 亿人口,老年人中将近 60% 都在农村,农村的老龄化形势同样严峻,这给农村养老、医疗等带来压力。

2.农村老年人养老困难

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面存在“四个无”:“无钱养老”。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把一生奉献给了儿孙,未富先老,因老致贫,没有多少积蓄,又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只能靠儿女的微薄接济;“无人养老”。近些年,农村家庭规模减小,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道德滑坡嫌弃老人成风,老少两辈人发生矛盾,使得有些老人没人养没人管;“无处养老”。很多老人把新房子给了儿子儿媳,自己住破旧的老房子,年轻人很多也不愿意和老人一块住,公办养老院数量有限并且只收纳“五保”老人,民办养老院正处在起步阶段并且收费不低,在何处养老也成了两难的问题;“养老无保障”。农村老年人缺乏养老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难以得到及时维护。总之,农村老年人在儿孙面前忍气吞声,在养老上无能为力,在晚年丧失了人生的信心和乐趣。

3.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差

农村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低,仅维持在解决吃饭问题上,很难谈的上其他消费。精神生活单调贫乏,老年活动场所欠缺,文化娱乐很多仅限于看电视,很少有其他的文化活动。由于观念落后,丧偶老人很难再找老伴,孤单寂寞。行动方便的老人还可以找些事做,那些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很多只能独处一室,照料不足,则如僵尸枯木,可谓悲惨。

4.农村老年人服务机构欠缺,服务市场尚未形成

鉴于农村目前现状,除了少数养老院,农村老年人专门服务机构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服务市场尚未形成,农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用品不能充分供给。

二、解决农村老年问题的意义

1.解决农村老年问题有助于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和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解决农村老年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让他们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他们安度晚年,享受到人生最后的温暖和乐趣。

2.解决农村老年问题有助于带动老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解决农村老年问题,满足老年人需求,需要提供老年产品和服务,这为发展老年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潜能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助于带动老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调结构,促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老年产业是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老年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有助于农村老年问题的解决。

3.解决农村老年问题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新村建设,还包括乡风建设,解决农村老年人问题,让老年人生活更好些,能提高他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也有助于孝道文化的弘扬和乡风文明的建设。人皆有老,老年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减轻负担,更好的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中。老年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减少农村矛盾纠纷,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三、解决农村老年问题的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夯实物质基础

解决农村老年问题,前提是经济充裕,有钱才能好办事。近几年,国家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收到良好效果。只有农民富了,农村发展了,农村老年问题的解决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2.关心老人生活,弘扬孝道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孝道文化,尊老、爱老、养老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约束。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孝道文化,呼吁社会各界关心老人生活。老人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我们对老人要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心理上交流、感情上帮助、健康上关怀、爱好上关心,体贴冷暖,无微不至。

3.建设老人活动场所,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老年人也有多种需求,比如交友、锻炼、文化娱乐等,要通过政府、集体、个人等渠道筹措资金,建设老人活动场馆,比如体育锻炼场所、文化娱乐场所等,平时特别是年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让老年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愉快的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