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冷链物流的基本含义范文

冷链物流的基本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冷链物流的基本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冷链物流的基本含义

第1篇:冷链物流的基本含义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模式;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71502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编号:14YJC63012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冷链物流领域的物流金融模式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以南京中小物流企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1日

一、冷链物流与物流金融的定义

(一)冷链物流的定义。冷链物流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二)物流金融的含义。物流金融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实现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最终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融合化发展的状态。

二、冷链物流实施物流金融现状分析

(一)冷链物流市场前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改革开放攻坚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冷链物流市场正从基础物流服务模式向物流增值服务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冷链物流领头企业正打算尝试并且超越这个阶段,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向着综合性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方向发展。这几年冷链物流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市场前景广阔,物流金融需求旺盛。

(二)冷链物流金融现状分析

1、规章制度的基本完善。目前,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制度环境越来越完善,法律的支持和政策的允许也促使冷链物流业务的迅速开展,国家法律政策的认可和支持使其体系构建不断发展和完善。

2、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基本完成。我国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冷链物流体系已初步成型,并日益成熟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已悄然形成。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方面已初步完成了基础业务系统的建设。

3、业务需求潜力大。我国生鲜产品不仅产量巨大,而且人均消费量每年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此基础上,我国生鲜产品产量仍保持快速增加的态势。

综上,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市场前景光明,在冷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潜在的发展市场不容小觑。

三、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模式

(一)物流金融传统业务模式。物流金融主要运作模式为资产流通模式、资本流通模式、综合运作模式,主要产品有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保兑仓等多种产品和金融机构合作模式。金融机构对冷链物流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仓单质押、贴现、融资租赁、有价证券的交易和担保业务中。

(二)针对冷链物流金融的创新业务模式

1、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模式。对于冷链供应链物流企业来说,其产品对低温环境要求较高。与普通物流企业相比,冷链物流企业的建设成本更大,需要更高的运营成本。所以,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多种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支持优质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表1)

2、基于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参与下的物流金融模式。中小企业冷链物流金融的风险在于其业务基础是分散的个人信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协会将分散的会员以组织的形式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规范化管理。在“团购模式”的形势下,将分散的个人信誉转化为集体信用,并设立担保基金,可以集中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担保授信额度,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图1)

3、基于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1)供应链金融的贴现模式。作为供应链环节的关键,核心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经济谈判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可通过与核心企业业务往来将其提供的商业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并将其产品作为质押交移到银行指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该模式的简要流程如图2所示;(2)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模式。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向银行申请采购融资,由银行向核心企业支付集中采购贷款。核心企业将货物作为质押送交银行指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仓储并监管。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在规定日期内根据提货向银行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而银行根据收到的还款额指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向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发货。该模式的简要流程如图3所示。(图2、图3)

4、基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模式。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服务商,为供应链中各方提供货物加工、运输、仓储、配送的服务,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群体,同时可以深入供应链的每一环节,能够替代核心企业成为银行对冷链供应链的控制节点。该模式为银行对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和其长期合作的中小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快捷灵活的融资服务,并对其融资进行担保,其以客户质押的货物作为反担保。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直接监管质押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不参与该质押贷款的资质审核。简要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图4)

四、冷链物流金融服务风险分析及应对建议

(一)冷链物流金融服务风险分析

1、法律环境风险。由于冷链金融业务牵扯到各方主体,质押物在流动时容易产生所有权纠纷,而且我国冷链物流金融尚且处在发展的阶段,缺乏可以依据的指导性法律文件。

2、信用风险。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有可能会在质押过程中使用不合法的产品或质量比较差的产品代替优质产品;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赢得金融机构的资金,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金风险。

3、质押物风险。质押物的风险来源,一种是质押物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企业的质押物都是生鲜产品,不易储存;二是监管机构即第三方冷链物流机构保管不善。

4、技术风险。在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造成质押物数量和质量不匹配。

(二)冷链物流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1、加强信息化管理。冷链物流金融服务开展后,需要对客户价值识别、个性化服务需求等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使银行金融机构收集和掌握大量信息来保证决策的可信度。因此,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有效地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2、拓展冷链物流金融融资渠道。银行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资产并购、IPO等方式扩大其市场规模。通过建立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和对资金的整合,冷链物流金融运营商可以对中小冷链物流业务中发生的风险承担赔偿责任。

3、完善政策法律法规。由于冷链物流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参与冷链物流金融的各方主体会变得越来越多,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也会变得复杂多样,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理清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4、加强人才培养。影响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吸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从整体上规范和创新冷链物流金融业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志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金融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第2篇:冷链物流的基本含义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一、物流业简介

(一)物流及物流业的含义

人类的物流活动伴随着人类物质资料交换的出现就已经产生,而“现代物流”的概念却是在近代才出现。一般认为,最早提及现代物流概念的是20世纪初的美国。之后,日本、美国、联合国等都对物流的含义做了明确的界定。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也从日本引进了“物流”一词。我国《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将物流定义为“为物品及其信息流动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因此,综上所述,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从上面对物流的界定可以看出,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体,是一种复合型产业。它是集交通运输、物资供应、仓储保管等产业的部分职能于一身的新兴产业部门,且绝非是各职能的简单加总。《中国现代物流大全》给出了物流产业的定义“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业生产、商业批发零售和第三方仓储及综合物流企业为实现商品的实移所形成的产业。”目前物流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物流业按照服务的主要业务可划分为五方物流。目前,第一二物流现在已经成型,第三方物流是发展趋势,第四方物流还在发展阶段,第五方物流基本还停在概念和理论阶段。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实证分析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形成。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物流业相关的基础理论

1、拉弗曲线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建立的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和税收之间的函数关系。拉弗曲线表面上是税率与税收收入的关系,但其背后是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拉弗曲线说明:①高宏观税负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要提高税率,因为高税收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动,导致生产的停滞或下降;②取得同样的税收收入,可以采用不同的税率。通过对拉弗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征税,税负应适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业的税收政策应充分考虑税负水平。适度的税负水平将有利于物流业的发展,而过高的税负水平则会阻碍物流业的发展。

2、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代表了一国民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国各行各业繁荣发展的保障,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对公共产品做出了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或劳务,任何一个人对这种产品或劳务的消费都不减少其他任何人对这种产品或劳务的消费”。公共产品包括:公路,铁路,桥梁,水电设施,通讯设施,环保设施、公共绿化等实物形态,也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务,国防,公安,法律法规等劳务形态。公共产品具有与私人产品不同的两种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这类产品只能由政府部门来提供。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

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社会就业人数,推动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社会物流需求系数整体增长缓慢,且社会物流总额内部增长结构不均衡。我国社会物流需求系数基本保持在3左右,增幅不大。从社会物流总额构成情况看,农业物流比重过小,增长较慢。2012年,工业品物流总额是162万元元,是农业物流总额的56倍,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1.4%。而产品物流只有2.9万亿元,只占社会物流总额的1.6%。

其次,物流成本费用较高,利润较低,税负较重。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9.4万亿元。全国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基本在18%左右。而北美和欧盟地区这一比重平均低于9%,南美地区和亚太地区平均比重也只有12%左右。由于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多数企业资金使用成本超过利润总额,再加上资金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的上涨,我国物流业利润微薄。2011年全国重点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也仅仅只有5.3%。税改以来,部分物流企业税费负担有所加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物流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人力成本占到50%,运输成本占到20-30%,“营改增”后,企业(特别是运输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税收负担变相加重。

再次,财税政策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一方面,2012年1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在上海启动,物流行业中大部分内容被纳入了本次试点范围。但是,试点开始以来,物流企业特别是运输型物流企业,其税负因为实际可抵扣的项目较少,导致税负大幅增加,显然有违结构性减税“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指导思想。2011年颁布的“物流国九条”,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地区认为仓库不是物流企业,导致专业建造出租的仓储设施无法享受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仓库等,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物流基础设施作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条件,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最近几年,公共财政水人有些方面对物流业有所支持,但是支持力度还不够。

最后,我国物流企业规模都比较小,第三方物流比重比较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企业兼并重组、剥离物流资产方面又存在审批程序复杂、税费高、资产处置困难和劳动关系处理困难等问题,致使我们目前大型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比较少。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较低。据悉,欧洲第三方物流服务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而我国仅为18%。

三、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带动,国内外商贸的频繁以及网络零售市场“爆炸式”增长,社会对物流的需求不断提高,物流业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物流业能增加就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国际经验看,财税政策的设计与实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我国亦可运用财政税手段,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

(一)合理运用财政手段,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1、采用财政奖励政策,鼓励物流业的技术创新。

奖励手段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增加人们的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对物流业技术创新采取奖励政策,有利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积极创新物流管理方式,高效运用物流基础设施。

2、利用财政专项补贴政策,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仍然是薄弱环节,急需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建议利用财政专项补贴方式,支持农产品专用通道建设、大型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冷链系统设施等建设,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增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出,促进公益性物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公路、铁路、港口、码头、公共仓库等大型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由于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导致民间资本基本无力或者不愿意投入。因而这些具有公益性或公共性的设施只能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投资建设。同时,政府投资也应尊重市场规律,对其中的部分经营性物流设施,如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适当参与初期投资,以承包、租赁、入股、分期付款等形式介入经营成果分配,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自行进行后期建设运营,以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财政投资。

4、适当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在节约资金、促进公平竞争和保护重点企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许多物流企业发展很快,有一定的经营实力,具有做大做强的潜力。但是相对于跨国物流企业来说,我国物流企业一体化、网络化,以及提供的服务总额远远落后。对于这些企业,如果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收入,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暂时遇到的瓶颈,从而促进其企业做大做强。

(二)合理运用税收政策,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1、从近期来看,需要综合运用税收政策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一方面,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措施,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指出“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比重。因此,应当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措施。例如,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增值税方面加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如允许抵扣部分人工费、路桥费等,在土地使用税方面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在所得税方面允许其加计扣除交通运输成本等

另一方面,要强化物流业的发票管理。目前,我国物流业使用的发票种类繁多,物流企业完成的一项物流业务要按不同的适用税目分别开具发票,一来给物流企业带来诸多不便,二来使不同物流业务的税收负担不均衡,同时也给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带来很大难度。鉴于物流企业业务集约化的实际特点,建议把物流行业作为单独的一个行业来对待,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票据,在实行信息化软件比对监控机制的基础上,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实行“一票到底”政策,降低物流企业人为调控相关业务的可能。

2、从长远来看,需要构建系统的物流企业税收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业的税种。物流业涉及的税种散见于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及其他服务业当中,缺乏系统性。同时,营业税中各种税目运用的税率也不相同,不利于物流业的整体发展。例如,目前在全国范围开展的“营改增”政策中关于物流业的政策都还不成熟。从征税范围来看,物流业内部各行业实行“营改增”的情况不同。比如物流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都部分纳入了“营改增”领域,而快递行业基本没有涉及。即便是已经实施“营改增”的行业,内部实施情况也不相同。如交通运输业中的铁路运输暂还未纳入试点范围。“营改增”后我国物流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的税率也都各不相同,如国内运输一般纳税人适用11%、仓储、装卸搬运等适用6%,而光船租赁则适用17%。税率比较多,适用范围划分得又不够明确,使得有些物流企业税负较重,有些企业税负较轻。同时,有些企业为逃避高额税负,会选择偷漏税的方式。从长远来看,建议国家修正和整合现有的物流业相关税收政策,结合物流行业的特点,取消有违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一套针对物流业的明确而系统的税收政策,支持和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沛军.电子商务概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永芳.我国物流业涉税分析与纳税筹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冯丽.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

[4]刘.中国物流业税负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5]杨静.中国现代物流业的税收困境与重构[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尚慧.我国物流行业税收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7]马兴微,刘伟.基于模糊数学构建流通力综合评价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第3篇:冷链物流的基本含义范文

一、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潜力巨大

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物联网在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继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思路,是适应经济科技变革、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据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我国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潜力巨大。

(一)国家高度重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工作,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与世界主要国家几乎同步启动了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尽管我国目前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了同步,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形成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典型的示范性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

我国已具有自主开发生产低频、高频与微波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及系统集成的能力,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在高频领域,国内厂商在产品精度和性能稳定性上均已达到国际水平;在超高频领域,国内的产业链仍处于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在微波领域,国内企业还多处于研发阶段,成熟的产品和批量化的产品都比较少。

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市场培育和应用示范初见成果,物联网相关企业总数已有数百家。

(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在物联网体系中,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形成全球物联网的基础。自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项目涉及电子票证与身份识别、动物与食品追踪。药品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管理、电子通关与路桥收费、智能交通与车辆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危险品与军用物资管理、贵重物品防伪、票务及城市重大活动管理、图书及重要文档管理、数字化景区与旅游等。

科技部“863”计划第二批专项课题中就包括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空中接口安全机制及其应用,超高频读写器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超高频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开发与产业化,适用于实时定位系统的射频识别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射频识别标签动态信息实时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在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的应用以及在出口商品质量追溯与监管中的应用等七个课题。

铁道部射频识别应用已基本涵盖了铁路运输的全部业务。截至2008年底,在全国铁路1.7万台机车和70.8万辆货车上安装了电子标签。在机务段,局分界站、编组站、区段站、大型货运站、车辆段(厂)安装了地面识别设备2000多套,并开发了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对铁路列车、机车、货车的实时追踪。

卫生部射频识别主要应用领域为卫生监督管理,主要是医保卡、检验检疫等,已完成了“948”国家牛肉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正在开发建设冷链物流(冷鲜水产品及出口菌菇)示范项目等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以及医院对病人、医疗器械、药品及病源的实时动态及可追溯管理,以及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领域也有所突破。

我国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正在从以身份识别、电子票证为主,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电子文档、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拓展;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超高频、微波应用拓展。

据2010年5月6日在天津的《中国RFID与物联网2009年度发展报告》的成果,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的射频识别技术已在我国形成产业链。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天津、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地建立了RFID产业园区。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的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

(三)网络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的电话和宽带用户、互联网网民数均达到世界第一,行政村99.9%通电话,91.5%同互联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全球最大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的高覆盖率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商用,在网国产设备和自主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信息网络战略性基础作用日益突出,电信业对GDP直接贡献率平均达到1.8%,资费不断下降,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有能力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经济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问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虽然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差距不大,有着同发优势,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仍较薄弱,在基础平台和关键技术方面存在差距。

2、标准体系的建立问题

物联网概念,所涉及的技术和包罗的对象十分丰富。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虽然当前世界上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和技术力量正在积极地从事着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要真正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亟待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3、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问题

信息是有价值的,物联网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也不例外。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本身的无线通信特点和物联网本身所具备的便捷信息获取能力,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数据管理存在漏洞,物联网就能够使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所遁形”。可能会面临黑客、病毒的袭击等威胁,嵌入了射频识别标签的物品还可能不受控制地被跟踪、被定位和被识读,这势必带来对物品持有者个人隐私的侵犯或企业机密泄漏等问题,破坏了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的要求,可能导致人们的生活、工作完全陷入崩溃,社会秩序混乱,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4、产业化及商业模式的完善问题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参与意愿强烈、发展很快,但其技术研发和应用都尚处于初级阶段,且物联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技术、资金、政策的融合及物联网对产业链上所有涉及节点的整合,目前物联网应用的商业规模还不大、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虽然物联网在上海建设的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停车收费系统以及即将服务于世博会的“车务通”、“e物流”等项目实现了一些小范围的实践应用,但是物联网本身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推广应用体系,且国内的物联网系统不但没有与国际接轨,而且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的70%以上的份额均被国外企业所占领,地址资源缺失严重。

二、加快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

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基础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2010年2月初,中央政府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其负责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于10月10日由国务院公布。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学习日本、韩国和欧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也在制定之中。通过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使“感知中国”有更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基础技术研发方面有所突破、物联网企业被引导进行更为合理的投资、相关的终端和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加快追赶物联网领先国家的发展步伐。

(二)实施重大专项,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物联网作为下一代信息网络的主体,其包括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感知技术等众多技术融合的综合体,关键技术包括因特网技术、EPC/射频识别技术、实体标记语言(PML)开发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等。在物联网产业的起步阶段,由于收益不明朗,研发投入大,民间资本投入动力不足,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十一五”期间已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列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领域,力图由财政投入资金为主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及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在物联网产业的培育阶段,国家实施的重大专项应以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为重点,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与此同时,着重推出一批支持物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专项,并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物联网区域试点应用,积累技术发展、产业应用、经营管理、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经验。

(三)加快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

我国物联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少量专门的应用项目,零散地分布在独立于核心网络的领域,它们采用的是私有协议。尽管我国的“传感器网络数据描述规范”、“传感器网络节点中间件数据交互规范”、“传感器网络网关技术要求”、“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及接口”等4个传感网标准计划项目已经列入工信部《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但统一协议标准的缺失仍然严重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针对国际上物联网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四)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