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1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温度控制;卫生要求;随车证件管理;封扣制度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for the lack of a systematic cold chai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hygienic requirements, the legal document management and the sealing buckle system of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hygienic requirements; with vehicle certificate management; seal buckle system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花在厨房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冷冻冷藏食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迅速拉动了冷冻冷藏食品的消费,冷藏冷冻食品每年增产约10%。然而,我国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只有15%左右,而发达国家却达到80%~90%。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技术含量低、行业标准不完善、缺乏系统冷链物流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 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被浪费。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有总值约100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缺乏冷链物流运输仅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将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尤其是疏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内在品质及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冷链的发展时机也已经成熟。冷链物流企业要想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自己,就必须抓住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精细管理,提高管理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本文主要以为连锁零售门店提供配送服务的冷链物流企业为例,着重分析并提出在干线运输管理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些问题及改进措施。

1 冷链物流干线运输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1.1 温度控制不到位

冷藏、冷冻食品与其他加工食品在物流作业中最大的不同是:食品从原料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均需进行温度控制,即低温控制手段与控制技术贯穿于冷链的全部环节。一般而言,冷流物流中心都比较重视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会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制度,通过现代技术GPS来保证车辆运行中的温度要求,但往往忽视出货暂存区、装车前和车辆停靠转运站后的温度控制,导致货物的质量降低,存储期缩短,甚至货物腐败变质。

1.1.1 出货暂存区温度达不到要求

一般情况下,冷冻库的温度在-23℃至-25℃,食品的中心温度一般在-18℃左右,冷冻品出货暂存区的温度要求在0℃左右,且冷冻食品在暂存区的存放时间不宜超过半个小时。冷藏库的温度一般在2℃至8℃,食品的中心温度在4℃左右,冷藏品的出货暂存区的温度一般要求在10℃至15℃左右,同时冷藏品也不宜在出货暂存区放置超过1小时的时间。由于对温层的需求不同,冷冻食品与冷藏食品不宜在同一温层的出货暂存区暂存。但有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由于场地限制,没有冷藏品的出货暂存区,拣选完毕装满了冷藏品的物流筐就直接放在露天等待装运。

1.1.2 装车前冷藏车未提前降温

低温运输车辆于装车前,应首先将车箱内温度降温,一般冷冻品车箱温度降至-10℃以下时方可进行装车,冷藏车温度降至7℃以下、冻结点以上时方可进行装车。同一温层车辆不可既装冷冻品又装冷藏品,除非该冷藏车为双温层车辆。但有些冷链企业为了节省油耗,降低成本,默许司机在装车结束,关闭车厢门后才开始打冷,将车厢内温度降低。从GPS可以看出,运输车辆一般至少运行30分钟后,车厢内的温度才达到要求。

1.1.3 运输车辆停靠转运站后的温度要求被忽略

冷链物流干线运输的车辆到达转运站后,一般要停留一小段时间,等待单据和货物的交接。在等待交接的过程中,装运冷冻品的车辆往往会接驳转运站内电源,持续打冷,保持车厢内的温度要求。因为冷冻品如果融化,客户会拒收或退货。装运冷藏品的车辆有时送货员或司机会忽略温度要求,在停靠转运站后就熄火停止冷机运行,等待交接的过程也是持续长时间大开车厢门,有时长达二三个小时。有的交接是在转运站的月台进行,但转运站月台往往是露天的,用于常温物流的运作,没有任何的温度控制设施。一般冷链企业制定的运输司机KPI中只要求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车辆停靠转运站后的温度要求就不在考核之列,而且油耗多少也涉及到司机的切身利益,这就造成司机对冷藏品到达转运站后由于停止制冷是否会造成质量问题就不再关心的现象。

1.2 卫生要求不达标

冷链物流是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都应该要特别保证其卫生状态。

1.2.1 车厢和物流筐的卫生要求不达标

有些冷链企业认为需要运输和配送的冷藏、冷冻食品都有外包装,车厢内、物流筐内是否卫生对其没有什么影响,因而对车厢和物流筐的清洁不是很重视。车厢内一般用水简单冲一冲,物流筐就直接堆垛在地上用水管冲洗,冲洗完的物流筐也是直接堆垛在露天地面上晾干。

1.2.2 转运站环境的卫生要求不达标

一般的冷链物流企业对自己公司的环境卫生还是比较重视的,比如东莞华雪冷链公司,公司内部“5S管理”做得比较到位,整体环境很清洁,但对转运站周围的环境卫生就不太重视,他们设在中山某物流园内的转运站月台,周边地面很多纸屑、塑料袋等,一阵风吹过,垃圾就在风中飘舞,而冷藏、冷冻食品就在这种脏、乱、差的环境中进行交接。

1.2.3 货物交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不达标

运输车辆到达转运站停靠月台后,就会同配送小车进行货物的交接,进行“大车换小车”。交接时,受场地的限制,不能两车车厢对接,而是小车紧靠大车,与大车并排,然后配送车辆的司机或送货员将整垛物流筐用铁钩拖出大车车厢,直接放在月台地面上,在月台上按门店顺序重新整理堆垛后,又用铁钩拉着整垛物流筐进小车的车厢。在整理重新堆垛的过程中,有可能原先最底层直接与地面接触的物流筐会堆垛在其他物流筐上,压在某家门店的面包和饮料上。有些人工拣选的货物是需要小车送货员当场清点的,有的送货员就直接把物流筐放在月台下的路面上,在尘土飞扬中清点。

1.3 随车证件管理不够制度化

有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把随车证件和钥匙等都放在一个拉链袋里,司机在出车前到调度员那领取,返程后再交还给调度员。笔者在某家冷链企业运输部挂职时曾看到,随车证件袋的检查靠的是调度员,而不是制度。每次司机交回证件都要调度员亲自检查过,如果调度员不在,司机甚至就拿去找运输部经理检查,以免证件缺失,司机承担责任。

1.4 封扣管理不到位

有的冷链物流企业虽然也制定了封扣管理制度,但实施不到位。干线运输司机装车完毕后,往往贪图省事,只是把车厢门的插销插上,并没有进行封扣,而企业没有严格检查,封扣制度形同虚设。

2 解决对策

2.1 温度控制全程化

冷链物流要重视货品的温度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出货暂存区,如果实在受场地限制,建议拣选出来的货品暂时先存放在拣选区,严禁随意摆放在露天。

装车车辆要提前打冷。由于冷藏车降温时间与车辆的性能及所需降至的温层相关,一般情况下开始降温时应与拣货时间相配合。最好的状态是冷藏车箱体温度降到指定温度时,低温食品刚拣货完成搬运至出货暂存区。

冷链物流企业应该将运输车辆停靠转运站后直至货品全部交接完毕这一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都列入KPI的考核范围,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如果企业考虑油耗成本,可以要求冷藏品车和冷冻品车一样接驳转运站电源进行制冷。

2.2 卫生要求常规化

作为食品配送的冷链物流,应该把卫生作为常规要求,让全体员工都牢固树立卫生意识。装运员在装货前应扫去车厢地板上的碎片、碎屑等杂物,然后用水冲洗或彻底打扫,最好是运送完一次货物后就清洗一次,如果运输过鱼类、肉类或其它气味较强的产品,则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洁与通风并定期对冷藏车厢进行消毒;物流筐清洗后应堆垛在托盘上,避免直接接触地面,造成新的污染。

企业应督促转运站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地面保持清洁,无垃圾堆积,并在气候干燥时经常洒水防止尘土飞扬,以免污染食品。如果需要月台进行货物交接,应该把物流筐堆垛在托盘上,尽量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需要清点的人工拣选货品,应该在大车车厢内清点完后再搬到小车车厢内。

2.3 随车证件管理制度化

运输证件管理形成制度,通过制度让司机们学会自我管理。制定每日运行车辆登记表,司机在出车前领取证件袋时,要详细核对前一位轮班司机填写的随车证件袋内物品,在回程交车时,要详细登记,这样当证件袋内的物品出现缺失时,很快就可以发现并找出具体的责任人。表1是笔者为东莞华雪冷链物流企业设计的随车证件回交表。

2.4 封扣管理严格化

封扣的作用就是防止货品丢失。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损失,企业应该要求员工对封扣制度严格执行。干线负责人当日装车前要到调度室领取干线配送车辆所需封扣,登记编码后签名确认(如有遗失,到调度处申请编码作废并重新领取),待装车完毕后同配送人员现场对车辆侧、后门进行封扣,门店调度员现场进行监督。当干线车辆运输至站点后,站点负责人应该同配送人员现场对车辆侧、后门封扣进行检查,检查无问题后站点负责人将车辆侧、后门封扣解除。如发现异常双方确认后及时拍照取证,完毕后将封扣保留并将编码录入站点运营日报发送至物流部行政助理处进行核对。站点负责人每周一将上周使用封扣带回物流部门,交予行政助理助核对封扣编码并统计至报表。在整个过程中通过非正当渠道获得封扣、伪造、涂改、破坏等一律视为严重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彦杰. 冷链运输环节中的细节管理[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2):67-69.

[2] 毋庆刚.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26-30.

[3] 袁学国,邹平,朱军,等. 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1):15-22.

第2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冷链物流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1 冷链物流的概况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冷链重要性的认识也在提高。同时,国外大型超市和食品生产企业不断进入国门,这些企业对于生鲜食品的采购有着严格的物流标准,这也对国内食品生产和流通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冷链市场本身蕴含的巨大商机,这些因素都刺激了国内冷链的发展。但目前国内的冷链尚在起步阶段,冷链上存在多个薄弱环节,相应的法律和标准不健全,我国冷链物流发展面临困境。

2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冷饮、肉制品、蔬菜水果到鲜花、医药、电子产品,令许多人尚感陌生的“冷链运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如此,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冷链物流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

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肉类食品采用冷链物流运输的比例仅占15%左右,蔬菜水果在5%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肉类食品基本达到100%,蔬菜水果也在90%以上。根据农业部的测算,我国水果每年的产后损失率在15%-20%,蔬菜在20%-25%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每年损耗农产品的总量相当于一亿多亩耕地的产出,产值上千亿元。

(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据调查,我国商用冷藏库面积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区域分布不平衡,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铁路总运行车辆33.8万辆,冷藏车只有6970辆,仅占2%,规范保温的保险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物运输总量1%。我国有保温车辆3万辆,而美国有20万辆,日本有12万辆。我国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比例仅为0.3%。美国、日本及西欧国家的食品冷藏运输率已经达80%-90%,而我国只有10%左右。

(2)产业配套不全。目前,我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我国在冷库建设中存在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中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

(3)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大部分国内流通的需要温控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整个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能独立开展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综合物流服务的企业很少,跨区域服务网络没有形成,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

(4)独立完整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相当一部分的肉类、水产品、牛奶和豆制品大多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用棉被车、空调车等运输。目前很多物流企业还在用普通的平板车运输冷冻食品,据统计,中国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还未实现冷链保障。一个普遍现象是,冷鲜品物流“两头冷、中间断”,而“从厂门到店门”这段“中间”的冷链物流过程亟待规范。

(5)冷链物流人才匮乏。随着中国近几年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无法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冷链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现象则更为突出。我国高校里设置的多是制冷暖通和物流专业,范围比较广,没有细化,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目前,冷链物流企业的人才成长模式大多是“师傅带徒弟”,很多企业的员工都是边学边实践。

3 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对策

(1)物流资源整合。要想充分利用冷库资源来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必须对整个冷库链进行整合,要大力建造和改进新型冷库,让用在冷链物流上的冷库真正起到冷链环节作用,而不只是冷藏作用。同时,要将冷链物流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争取让整个冷链物流系统高速运转。

第3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1.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学者虽然对冷链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义,但其基本内涵大致相同,就是为了确保不易保存的食品不发生品质变化,降低产品损耗,使产品在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中,全部处于特定的低温下,并形成特定的供应链体系。而冷链物流属于物流的一种形式,其以冷冻技术为支撑,通过制冷技术、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依靠互联网平台,对食品在低温环境下完成点对点的全程跟踪管理。所谓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果蔬、肉类等物品在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冷链物流来说,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在整个环节都要确保特定的温度范围,来达到易腐食品质量要求的目标,比普通的物流体系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是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物流模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不仅具有普通物流所具有的特点,如达到消费者要求、增值特性、交叉特性等,还拥有自身的独特特征。

1.1.1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特殊的服务对象

与普通物流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所服务的对象多是易腐食品,对存储及运输的温度要求也更加严格,在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以及消费的各个环节,温度对于物品的质量与安全影响最为关键,温度需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更好地保证物品的质量与品质。

1.1.2资金投入高

冷链物流在其运输阶段需要配备冷藏动车或集装箱,在存储过程中需要配备冷藏冷冻仓库,在其经营销售的过程中需要配备冷柜等设备,这样才能确保物品的品质与安全。在物品运输的过程中,还需设置特定的通信体系,以更好地跟踪监管整个运输过程。这些直接增加了冷链物流的成本投入。

1.1.3时效性强

一般情况下,易腐物品的生命周期较短,物品运输过程中,受时间窗约束,一旦超越时间窗,物品就极易发生较大的品质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产品销售,对企业的服务形象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大大提高运营风险。

1.1.4复杂性

即使是同一种产品,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不同区域及不同时间段所要控制的温度范围也有差异,因此,要采用不同能耗的设备控制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而公司必须将这些复杂因素都包含于成本控制中。同时,在每个地域,产品的冷链物流所面对的环境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1.2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构成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包含了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以及冷藏配送和经营销售等四个部分。

1.2.1冷冻加工

农产品到达收获季节后,在产地集中收集,要及时将生鲜农产品进行预冷和加工,其对冷链物流整体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冷冻加工大部分是针对肉类、鱼类、蔬菜、水果等进行的,以使产品达到存储运输的最佳状态。

1.2.2冷冻储藏

农产品虽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其还具有商品的同性,即有一定的供需矛盾性。要想更好地调剂产品的供需关系,就要有特定数量的储备。而生鲜物品易腐性强,要想更好地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就要进行冷冻储藏。

1.2.3冷藏运输

和普通的物流体系不一样,冷链物流在整个运输以及产品的配送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温度,以确保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同时尽可能降低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损耗。

1.2.4冷冻销售

产品的最终目的是销售,销售也是冷链物流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确保产品在特定的温度环境下,因此,不同的销售场所要根据自身的销售特点配备相应的冷柜或冷库等设施。

2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产品大省,一直以来都有“粮仓”的称号,其粮食产量居于我国首位,水果、蔬菜的产量也高居全国第二位,肉类产品的生产量在我国排第三位,奶类产品的生产量在我国排第四位。河南省除粮食产量高外,其养殖业也较为发达,资源丰富,且品种甚多,拥有多达400家畜牧企业,农副产品产量巨大。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产量持续增加,因此,其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另外,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居我国首位,自身的消费市场非常巨大,按照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平均1年消耗掉的易腐食品达8000万吨左右,而采用冷链物流系统的易腐品却不到700万吨,有近4000万吨的易腐品有冷链物流体系的服务需求。由此可见,现阶段河南省的冷链物流服务还存在非常大的不足,要想达到农产品产业对冷链物流的需求目标,使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顺畅,需进一步强化冷链物流基础建设,加强以冷藏储存和低温运输为主要内容的冷链物流建设。

2.2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非常一致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对冷链物流的研究与应用大多集中在农产品储存、运输、营销环节中的冷储存能力方面。河南省在自身冷链物流的研究与发展方面,也将重点放在物流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及冷储存能力的建设等方面。现阶段,河南省的冷链物流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2.2.1冷链物流发展速度较慢,农产品损耗率较高

河南省的农产品产量及消费量都非常大,但采取冷链物流的农产品消费占比仅1%左右,冷藏运输的比例不到20%,这明显不能满足生鲜易腐产品的发展需求。由于河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较为缓慢,其易腐产品的损耗也较严重,据统计,肉类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达12%,水产品的损耗率为15%,水果、蔬菜类产品的损耗率高达25%左右,使得易腐产品的经营效益明显降低,经营风险显著增加。由于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较低,除进出口或买方要求必须使用冷链物流外,农产品生产商一般选择就近低利润销售,很少考虑使用冷链物流降低损耗提升产品经济价值,究其原因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差,单纯地认为使用冷链物流会增加成本,另外,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

2.2.2河南省的冷链物流整体发展不均衡

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造就了不少大型知名农产品企业,例如双汇食品、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这些大型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均有自身的冷链物流体系,通过这种独特优势,河南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几乎占据我国冷冻产品消费50%以上的市场比例。这些企业具有完整的、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绝大多数仅为企业自身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很难涉足这些企业的物流业务。同时,河南省专门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为数不少,不过企业的整体规模不大,同时缺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使得河南省的冷链物流行业问题不断,严重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

3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3.1冷链物流人才专业化

任何行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对于冷链物流来说亦是如此。河南省应按照现阶段冷链物流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教育机构参与的联动体系,建立一个长期的人才培育平台,进行多层次、综合型的人才培养。通过多方联动与配合,应适当形成具有短期、快速培养冷链物流人才的课程,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冷链物流市场迫切需要的一线管理与操作人才。另外,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未来企业的需求积极推进高校对冷链物流专业的设置,为今后冷链物流行业的长期发展培养高素养人才。

3.2冷链物流资源集约化

冷链物流具有复杂性,需政府、行业以及企业的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具有庞大的农产品资源,同时也有着非常多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其冷藏、冷冻的相关技术与设备较为先进。但是,河南省众多的冷链物流企业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恶化,企业之间的协同性非常差,导致整个行业的协作性相对较低,冷链物流的不同环节极不协调。所以,必须有效整合冷链物流行业的资源,形成多方协作。一些大型企业的自有物流体系,在服务好本企业的基础上,可利用闲置的冷链物流资源,形成具备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功能。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分散的冷链物流企业,政府应引导其进行资源重组,使冷链物流的每个环节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实现战略合作,实现风险共同承担、利益最大化。

3.3冷链物流政策人性化

第4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迄今为止我国在冷链物流方面尚未出台一个具备一定约束力的统一标准供企业参考与执行,细化的系统性技术标准,如冷链物流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物流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冷链物流行业管理要求与规范等尚未制定[2],冷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物流作业标准亦尚未出台,监管也是一片空白。因此企业只能是按照自身作业标准运作,且只能依靠企业的自律维护产品质量。政府公共部门监督和指导的缺乏直接制约了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2冷链物流社会化程度低

事实上食品冷链物流因其作业难度高、投资大、管理复杂等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独立运作。另一方面,由于从“田间到餐桌”整个物流过程链条太长,一家企业难以独立完成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因此,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社会化程度低,多数都是依靠生产企业、连锁经营企业自主完成。生鲜肉类食品和速冻食品的行业巨头双汇、思念等企业集团均是依靠自己的冷链物流系统完成冷链物流作业。双汇集团下辖的物流公司有200多辆冷藏食品车辆,日常配送和运输几乎均由物流公司独立完成。自营物流虽然能满足双汇肉类食品配送对时间、储存条件等的要求,但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费用十分巨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力浪费,导致双汇的物流成本增大,资源分散,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成本和商品损耗率高,制约了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3加快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我国于2009年6月公布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更加关注食品在整个供应流通过程的安全监控,对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可以采取以下4项措施。

3.1制定食品冷链物流的作业标准和监管标准

冷链标准能为从事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提供运作指导,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同时也是公众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在运作中显现的问题反映出对规范行业标准的需求很大。国家强制性标准是食品冷链物流健康发展、实现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农产品保鲜物流行业有关的规定和技术标准对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对保鲜物流系统的各阶段制定具体的温控要求,对各种运输工具也有专门规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行业标准形式的企业责任对保证供应链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在制定作业标准时,可由国家牵头,行业巨头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制定具体标准后交由相关部门讨论确定。

3.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实现“三位一体化”改革

业界对冷链物流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这个行业水很深。”冷链物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对资金、管理和技术要求很高的产业,完善和健全冷链物流运作体系需进行“三位一体化”变革,逐步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机制。一方面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创造良好营运环境;另一方面,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运作规范,对企业的设施规划及经营方向给予指导。另外,企业也应根据市场规律运作,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服从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协调,合力促进我国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3加强上下游整合,实现集约化和社会化

冷链物流链条长、节点多、供应链组成复杂,而我国农业还处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化运作状态,产业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产供销一体化尚未形成。因此,为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体系,整合冷链物流上下游,通过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实现冷链物流集约化和社会化。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美日等冷链流通率较高的发达国家来看,自营冷链物流将逐渐转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与自营物流比,第三方物流专业、高效、节约成本等优势十分明显。此模式更自由地协调生产运作,加强柔性管理,使企业可以集中力量提高核心竞争力。

3.4加强技术改造和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

实现食品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需要大规模地进行冷链技术改造,更新物流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结合我国国情,在仓储环节可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在运输环节可引进、推广车辆温度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针对当前易腐货物的运输趋势,铁路运输可以积极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单节和具有单辆与多辆连挂运用技术条件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求。公路运输方面可以研制适应零担运输的冷藏配送车辆。

4结语

第5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 流通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产品总量不断增长,农产品销售成为了当前的重点课题。当前,农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出售难”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都造出来非常严重的制约影响。农产品之所以出现“出售难”的问题,除农产品质量差、种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之外,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物流,实现农产品顺畅流通,解决农产品“出售难”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农产品物流概述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为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实体及信息的流通活动。农产品物流将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一方面为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服务,实现农产品价值。农产品物流最终的目标就是以较低的成本与优质的服务将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优化与完善。

(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农产品物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农产品物流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包含了种植业、养殖业及畜牧业、林业等。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同时农产品产量也较大,农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还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因此,农产品物流有着较大的需求量,流量巨大。第二,农产品物流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农产品所特有的生物属性决定其在流通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保鲜、加工、存储等工作,要求有专门的配套设施,对物流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三,农产品物流的季节性特点明显。农产品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地域性特点非常显著,不同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形成了季节性物流。同时,农产品生产资料物流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例如春耕前种子、农药、化肥的物流运输等。第四,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幅度大。农产品自身所包含的初始产品价值普遍都较低,其较高的市场价值都是在其他各个环节中得以提升的。农产品物流中农产品的增值环节主要包括农产品包装、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配送及特色农产品运输、仓储等。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产品的保鲜期较短,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腐烂、变质等问题。因此农产品对运输时间、效率、装卸、存储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技术水平不足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物流成本。首先,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不发达。当前,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城镇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并不完善,再加上路况不良、关卡收费等因素,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此外,农业运输专业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导致农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较大损耗。其次,农产品仓储设施欠缺。我国农产品仓储设施非常落后,仓储条件非常差,很多仓库都不符合现代化物流标准,不仅地点分布不合理,而且仓储容量也严重不足。

(二)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我国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物流信息化尤其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需要经过很多环节,由于信息不透明因素会导致农产品在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价格上升情况。农户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分散经营的方式,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获取相关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包括同行传播、对方上门供货等。具体来讲,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首先,涉农信息网络普及率低。当前,我国乡村网民普及率偏低,从事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更是不足,而且地域分布也极为不均匀,农民通过网络渠道获得的农产品信息很少。其次,农业信息网站实用性不足。我国农业网站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但是网站中的农业专业性信息比较少,基本上都是简单的信息堆砌,对农产品物流的有用性不大。同时,很多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雷同,真正适用于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信息非常少,无法真正发挥对农产品物流的指导作用。最后,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农业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实际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并不到位,很多地方的科技学校、阅览室等基本上都形同虚设,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硬件设施与交易方式落后。大多数的农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都需要专业的冷藏、保鲜设施,但是大多数的批发市场硬件设施落后,只能够利用原始的水与冰块进行冷藏与保鲜,市场中缺乏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无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期现货交易方式,容易引发价格波动,不利于农产品供需平衡。其次,服务功能单一。农产品物流市场作为农产品物流信息枢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信息技术落后问题,信息中心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系统网点布置不合理。我国政府始终都非常重视批发市场的建设,将批发市场视为是农产品物流集散地。但是地方本位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批发市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情况较为严重。从全国范围来讲,系统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东西部布局差距较大,产地与销售地批发市场布局差异较大等,这些都会对农产品物流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

(四)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不高

农产品具有特殊的生物性能,决定其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保鲜技术。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先对较为落后,农产品物流主要是通过常温物流或者是自然物流的方式,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损耗。首先,缺乏先进的储运技术。国内农产品储运保险水平较为落后,很多企业在保鲜、冷冻、防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产品物流环节中存在非常严重的损耗,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市场竞争力。其次,缺乏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加工能够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演唱农产品的保存期限,另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我国农产品加工处于起步阶段,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仅为20%-30%,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三、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加大交通运输建设,实现农产品物流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建设各个类型与等级的公路,有效改善公路路面情况,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与能力;实现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四通八达;实现农产品运输设备的发展与完善,大范围推广箱体运输,并强化运输设备的冷藏、保鲜等措施;强化农产品仓库建设,一方面实现老仓库的改造,另一方面实现新仓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仓储设施。

2.加快发展冷链物流

农产品冷链物流指的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固定在低温环境下,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农产品的鲜度与品质。我国农产品冷连物流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能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冷链运输设备的发展完善,更好地满足农产品运输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冷藏集装箱的发展,冷藏集装箱可以单独供电制冷,不再依赖冷藏车,可以通过集装箱平车与敞车进行运输,更加灵活安全;加快对现有冷库的技术改造,有效提升冷库的利用效率。通过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能够有效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同时能够有效的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

1.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

信息在农产品物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物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对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更好的应对。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现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更好地对农产品物流中的各种信息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依赖政府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由政府牵头进行统筹规划与资金投入。同时政府还要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引进等。此外,政府还必须发挥自身的信息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站,定期向当地农民农产品相关信息。

2.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减少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要针对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络,鼓励与帮助农民通过网络享受相关信息服务;在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素质偏低的地区,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途径加快农业信息传播,解决农村信息覆盖问题,突出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的优势互补。

3.构建全国性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

中国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应建立“大网络”的概念,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整合己有的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国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防止各搞一套。通过部门统一规划,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可以考虑构建以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各个省(区、市)农业部门的信息平台和农业信息传输网络,注重县、乡两级的网络建设,实现全国农村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同时特别注重贫困地区的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使信息资源遍及全国的各村各户。

(三)发展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

当前,我国从事农产品物流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合流通企业、农业公司、农村经济合租组织及农村经纪人。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重点发展以下两种类型的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

1.发展农村经纪人

农村经纪人指的是农业经济活动中为广大农民提供中介服务的个人或者经济组织,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商品流通、实现供需对接。农村经纪人属于物流主体的形式之一,在近几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执业人员超过60万人。要进一步较快农村经纪人对外的建设,强化农村经济人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提升农村经纪人的市场竞争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同时,注重农村经纪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其服务意识,增强物流、营销等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农业经纪人在农产品物流中的推动作用。

2.组建农业协会

农业协会是农业实现行业自我管理的非盈利社会团体,是介于农业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中介组织,具有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和行业协调的基本功能。通过农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与社会化程度。政府要积极为农业协会的建立提供指导与帮助,明确农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与服务职能。农业协会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代表本行业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疏通会员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为会员提供技术与统一销售服务;为会员提供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市场咨询、销售渠道等多种服务,帮助会员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制定合理的的价格约束机制,避免在行业内出现无序竞争现象,更好地保护农户的权利,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有利于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竞争力。本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发展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为农产品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玉清.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01:103-105.

[2]朱仕兄.新时期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4,06:1121-1125.

[3]许凡.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8:105-107+61.

[4]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2,23:133-135+138.

[5]田英伟.电子商务视域下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价格月刊,2013,09:52-55.

[6]张春颖,王秀云,李娜.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及物流中心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0,08:45-49.

第6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 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 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 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 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 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第7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2、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3、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第8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01-04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现状

在黑龙江省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完善、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营销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不断发展。

(一)“经销商+农户”模式

“农户+收购小贩+经销商+零售终端”是一种典型的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农民往往仅将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后直接卖给收购者,收购者再将小批量的农产品转卖给大经销商。在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地区,农户往往通过收购者完成产品销售,对收购者依赖程度较高。但随着黑龙江省关于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持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小规模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的全面转变,而大规模的生产者会选择直接与经销商或者龙头企业合作以实现商品价值,同样不需要收购小贩的中间环节,此种农产品营销模式最终发展成为“经销商+农户”模式。

(二)网络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是企业经营者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市场情况调研、客户需求分析、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网络营销针对销售前后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分析,以实现消费者需求满足最大化,通过消费者消费数据库可以更好地改进产品质量和营销模式,并与消费者建立互信关系。我国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黑龙江省网民数量过千万,普及率达523%,在全国排名前20位,网民规模年增长速度为78%。网民总量的提升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了大量潜在顾客。

(三)绿色营销模式

绿色营销是指生产者在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取产品利润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综合考虑短期利益与可持续生产的长期平衡,以期实现良性发展的新型营销模式。绿色营销更加注重生产资料的节约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并确保产品安全和卫生。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绿色营销有以下特点:第一,绿色营销的前提条件是绿色消费,而绿色消费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的高层次体现,体现在温饱满足后对生活质量、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第二,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是绿色观念,体现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关注人类的长远利益,重视买卖双方需求的满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绿色营销需要绿色体制的保障。绿色体制包含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环境保护政策,目的是约束各方的短期逐利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直销模式

农产品直销模式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农民―消费者”,即农民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双方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中间环节,交易双方通过讨价还价以双赢的价格及时达成交易。此类交易明显的劣势在于成交量较小,且交易场所不稳定,所以此类产品交易主要存在于城镇贸易集市等,销售量约占黑龙江省农产品销售总量的20%左右。二是“农民―消费终端”,农产品直接由农户手中传递到销售终端(城镇贸易市场、超市等),然后再转移给消费者。这种绕过中间环节的终端供货模式也被称为“通路直销”。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农超对接”政策为这一营销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农超对接”即农户与超市直接签订销售协议,后将农产品直接运送到超市进行销售。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销商+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1农户对市场信息反应不敏感

价值工程视角下的营销重视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要求。通过剔除不必要的要求和满足特定的要求均可以达到提升价值的目的。“经销商+农户”模式下农产品生产者将产品卖给经销商,对于生产者来说销售活动就此终结。而此后的市场信息,如消费者对产品是否满意,以及消费者的未来需求变化则缺乏逆向信息流动机制。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营者大多缺乏稳定的合约关系,阻碍了市场信息反馈与资源共享,其结果是生产者无法得知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要求,也无法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预测未来消费者需求的走向。这不利于生产者及时调整或完善产品功能,以达到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的。

2流通环节过多且费用较高

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功能在生产者生产结束后就已基本确定,中间的经纪人、经销商和零售市场环节只负责农产品的位置移动或简单的包装整理,不会产生过多新功能。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繁杂的流通环节只会在功能既定的前提下抬高产品价格,降低消费者的主观价值。对于生产者来说,产品价值在销售给经纪人或经销商时就已经确定,未来的流通环节并不会给其带来更多的收益,也就不会提高生产者价值。这些中间环节和随之增加的成本,不利于实现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3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经销商+农户”营销模式下农户与经销商往往没有密切的产销合作关系,多数的收购行为发生在农产品成熟之时。市场行情好时农产品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经销商,但当该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会大大削弱生产者的议价能力,更严重的情况是经销商为追求效益放弃收购而导致农产品滞销,农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将完全得不到补偿。这种不稳固的产销关系严重影响生产者价值的实现。

(二)直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尚未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标准化的农产品是连锁经营机构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大范围推广营销的必要条件。外观参差不齐的农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价格,降低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目前黑龙江省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农产品标准化进程缓慢。农业标准体系的初步建立只形成了参考框架。在立法方面同样只有相关的《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标准法》等通用性法规,《农业标准化法》尚未出台,无法对农产品标准化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

这些因素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进程,当农产品经营者面临多个农产品供应主体的时候,就难以控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从而损失产品外观给消费者带来的功能价值。而经营者对生产者做出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时,又会导致生产者发生额外的成本,降低生产者的价值。

2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

直销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最终销售环节,对象往往是生鲜农产品,依赖冷链物流。黑龙江省内的大型连锁超市,如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等拥有自建的物流和配送体系,但出于成本效益考虑,这些体系难以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地。对于其他规模较小的超市,直销模式则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黑龙江省存在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链条、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比例低、设备陈旧落后和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冷链物流供应能力不足使产品的新鲜程度无法得到保障,影响到产品的功能和消费者价值的实现。

3直销模式形式单一、发展缓慢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直销模式除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开展的“农超对接”之外,还在城郊、旅游度假村等地发展了观光采摘,订单直销等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主观价值。以观光采摘为例,消费者实施了购买农产品的行为,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体验从产地采摘的乐趣和获得最新鲜的农产品。观光采摘为消费者创造了新的主观功能,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在不增加销售成本的前提下为生产者带来更多收益。但这些模式在黑龙江省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各地只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创新,无法进行大范围推广,同发达省份相比,缺乏直销形式的创新。

(三)绿色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不完善

绿色营销模式要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送环节都要全程保证绿色与环保,营销对象通常是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认证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需要满足多种条件,如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包装贮运标准以及其他规范和准则等。但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存在很多漏洞,相关部门制定检测绿色食品农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缺乏必要的硬件能力和服务网络,无法满足目前信息化办公和质量全程监控的要求。

2技术水平低

绿色营销对产品生产的环境、生产流程、加工手段、包装运输等环节做出严格的规定,这些标准的实施依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标准的流通及营销渠道。一方面,为了改善以往农产品粗放生产方式,需要在产地治理、生产技术更新方面投入大量成本,降低生产者价值;另一方面,相关技术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绿色营销能够真正符合严格的标准,导致到达零售终端的产品无法完全符合绿色营销的价值观念。黑龙江省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与需要科技服务的农民人数比为23:100,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县、乡两级基层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技术更新缓慢,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脱节。

(四)网络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1营销手段单一

B2C网络营销中有一些通过特色营销手段迅速发展的地方农产品。如新疆哈密瓜在成熟季节通过优质包装和空运,使全国各地消费者能在三天之内品尝到正宗原产地的哈密瓜。“三只松鼠”的坚果产品也因为低价和精美包装在多种网络营销手段下迅速走红。相对而言,黑龙江省则没有通过网络营销手段“捧红”的特色农产品。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中营销手段主要依靠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推广和促销手段上缺少创新,网络营销手段单一,影响力不足。

2缺乏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

网络营销面对的消费者主体十分广泛,但仍然是城乡居民。这种多数量小批次的购买需要发达的配送网络和快捷的配送速度。随着网购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快递业以“四通一达”为代表迅速崛起,其遍及全国的配送网点和强大的运输队伍为大量分散的网络购买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但农产品相对特殊,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和易腐烂的特点,对包装、保险和运输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有实力的专业化配送主体来完成。黑龙江省缺少大型物流集团的支撑,缺乏区位优势,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偏低。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配送,使农产品网络营销步履维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值无法实现。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经销商+农户”模式的优化策略

“经销商+农户”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营销模式,从生产到销售经历了经纪人、经销商等环节。该模式的优化应重点在于营销流程的缩减,去除对主观功能无贡献的转手环节,如不必要的小规模经纪人和经销商的流转,同时挑选节约成本的流通方式。理想状态的是农产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后经有实力的经销商集中收购,直接运送到零售终端。生产者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应该寻求加入合作社或与经销商建立稳固的供销关系,合作社形式可以弥补个体生产者议价能力不足和生产活动盲目性的缺陷,是农户实现利益的保障。而稳固的供销关系会使生产者获得稳定的收入,使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

(二)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化策略

网络营销模式具有独特的流程结构,但主要依赖于网络平台实现交易。在模式优化上要关注交易平台的完善,通过合力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网站有利于提高用户关注度,同时汇聚广泛农产品提供者,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丰富多样的产品。信用体系是网络营销模式的保障机制,对销售者进行资格审查,为其建立信用档案,有利于防止网络营销存在舞弊欺诈行为。为了及时处理顾客的咨询和投诉,网络建设应该搭建客户回访系统,了解顾客对产品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反馈建议,了解手机客户的网络活动信息,为网络交易平台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并借此开发丰富的功能模块及线上活动增加顾客网络购物粘性。

(三)直销模式的优化策略

直销模式的优化应重点关注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和物流流程优化。以直销模式的主要实现形式“农超对接”为例,超市会对产品的品质和外观做出规定以符合店铺形象和消费者要求,在视觉上构建产品主观功能,当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巧时,超市、合作社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要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对其进行指导。零售终端在面临不同农产品供应者时,对于品质不均匀的产品可以实行差别定价策略。直销模式中连锁超市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超市自有物流体系难以完成直销农产品的流通需要。因此与生产者和供应链中的其他主体进行合作是物流流程优化的明智选择。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共同配送模式,整合多主体的物流配送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四)绿色营销模式的优化策略

绿色营销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消费者创造丰富的主观功能,在模式优化上应保证主观功能的实现。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是保障产品品质和主观功能的基础,是消费者愿意为绿色营销支付高价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认证体系以保证产品拥有优良品质和环保特性。针对目前认证体系不完善的特点,黑龙江省应做到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认证的信息透明化,在大型农产品市场中建立检测机构,使消费者能够买到放心的绿色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在绿色农产品流通环节保持并增强了产品的绿色环保属性,绿色营销的经营主体要树立绿色理念,对产品的加工、包装和运输符合相应的环保要求。

四、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产品营销配套服务措施

针对产销联系不紧密的缺陷,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做到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趋势变化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等信息,使农业生产者在及时、完整的信息指导下安排农业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需要的主观功能。同时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应在公共财政体系的背景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基础设施供给体系,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加强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在农业生产环境、农村交通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建设上为农产品营销搭建一个良好的运行平台,使黑龙江省农业更具投资吸引力。

(二)创新农民教育模式

农产品营销的市场环境和营销手段都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不断变化,文化水平本来就低的农民在未来的营销中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农民在承担生产职能的同时必须不断充实生产技术和营销知识。黑龙江省目前的农民教育存在操作性、实用性较差的现象,亟须转变思维进行农民教育创新。

一是层次创新。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千差万别,教育也应当根据识字、扫盲、技术等不同层次进行划分。每个层次的教育需要根据农民特点分别进行,例如扫盲阶段的教育要遵循这一阶段的教育规律,强行灌输技术层面的知识必然收效甚微。只有按照渐进性的规律进行分层次的教育才能实现农民教育的良性互动,提高教育成果。

二是方法创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方法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有了更多选择。远程教育也有利于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的课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下乡活动也在以不同的教育主体给农户带去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最终达到提升农民素质及帮助农民致富的效果。

三是内容创新。农民教育的内容可以按照受教群体分为青年农民教育、党员农民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和妇女教育等,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转移,农村地区农民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因此内容创新要考虑受众群体的需要。目前的农民教育多集中在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随着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营事物管理,对农产品市场和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传播越发重要。教育内容必须随时展不断创新,切实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

(三)规范农产品销售市场

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优化离不开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市场管理“放”与“管”的辩证统一。

一是农产品市场管理要贯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政府部门主导下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采取“两只手”的联运效应,建立“强政府、旺市场”的体制。放管结合是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手段,对积累经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管理部门应实施全程跟踪监管,特别是降低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消失或者转变农产品交易市场中“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对流转环节的各层价格进行积极跟踪监管,以保证农户及顾客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明确职能,统一管理。政府各相关部门在维护市场秩序的过程中需要界定清楚各自的职责权限,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叠管理,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影响项目的最终落地。明确职责一方面比较细致地界定了市场运行中各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到市场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同时也节省了部门间办事时间,降低部门间的交流成本。此外市场管理任务的重心需要放在市场监管上,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将过多精力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是协调工商、质检等部门抓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明确市场管理的工作重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维护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

(四)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任何一种农产品营销模式都要靠物流系统来完成由产品向消费者的转移,特别是网络营销、直销和连锁营销等对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物流运输系统的完善最主要的是先搭建良好的渠道体系和市场枢纽,大型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集散地、中转地必不可少。冷链物流则是保证农产品售前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冷链物流的建设上要首先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的运输设备,增强保鲜程度和运输效率,并建立冷藏产品的精加工配送中心,以全面实现物流配送流程集约化。生产经营者的物流体系无法完全满足农产品流通需要,必要时需要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陈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第9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物流管理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国内的农业发展也逐渐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电商化发展。特别是近些年,“供应链”概念的出现,物流行业的系统化发展,使得农产品物流发展迅速。供应链,主要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由于是新生事物,因在运用到农产品物流发展上,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供应链视角下对农产品物流管理进行深化研究,对完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物流管理向着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内容及特点

2.1农产品供应链内容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配送过程,形成一个整体化、功能化的供需网络,其参与主体包含生产主体、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物流公司、商铺等,其运行离不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源的参与,其中物流是得以流通的根本。

2.2农产品物流内容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以农业产出品为对象,贯穿整个农产品产出后的运输、加工、包装、保鲜、配送等整个运送环节,需要尽可能帮助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将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是物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农产品品类较多、数量较大,而且对运送的时间、成本、环境要求较多,因此农产品物流行业一直发展缓慢。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势头强劲,农产品物流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3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特点

从农产品供应链方面来看,在农产品各环节中参与者众多,导致成本的逐渐增大,不利于供应链整体效益,而且由于各地区供应链发展水平的差异,供应链的规模、完善程度各不相同,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滞后性和不对称性,在各环节上下游连接上存在不畅现象。另外,农产品要求在运送中保证质量安全,因而必须要注重装卸、包装、防疫等环节。从农产品物流方面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品类繁多,虽然近些年政府不断推进农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实际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家庭为单位的农产品经营主体,使得农产品供应分散化,对农产品物流成本来讲是一个巨大挑战。而且农产品本身具有鲜活性、脆弱性、时限性等特征,对农产品物流的包装、装卸、运输、仓储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另外,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对物流的及时性、机动性要求较大,需要其配备先进技术装备,而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及设备对整个供应链影响极大。

3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问题

3.1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

就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情况来看,在流通管理体制上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各个环节的流通管理还是资源的配置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首先农产品供应链本身发展有待完善,且相对战线较长,而物流主体分散且覆盖面有限,这就导致了流通过程中需要多个物流进行接力。其次,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构成中,从生产、储备、运输直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快速的衔接,因此,各参与主体需要将各自的充分资源投入到流通当中,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协调,所以不能发挥系统化管理作用,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3.2物流周期长且成本高

近些年,随着我国农产品规模化、质量化、品牌化发展趋势增强,及互联网经济的不断繁荣,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水平已经大幅度出现了提升。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使得供应链中物流时间增加,但是农产品却有着保鲜时间短且易污染的特性,物流周期过长、设备落后会使得农产品损耗增加,这方面的损失每年高达500个亿。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呼吁建设冷链物流来降低损耗,但是其成本将快速增加,农产品利润将大幅降低。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约占总成本的四成以上,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若进行设备更新、技术升级,该比例将继续上升。

3.3信息化建设十分落后

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效果,是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最优协调、组合,实现从采购、生产到运输、销售全流程的深度整合,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润。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农产品供需信息是运行的首要前提,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传播体系,使得供需信息双方获取渠道少,容易出现农产品积压等问题,还有就是农民属于信息不对称中的弱势一方,承受着更多风险。另外,缺乏深层次的产需信息互联互通,特别是信息共享和品牌营销、产品增值方面,致使整个供应链效率不高。在电商平台的加入后,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了新的发展机会,但是在网站建设、信息等方面仍需努力。

4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物流管理优化对策

4.1整合物流资源及建设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科学的农行也物流管理体系,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首先,推进农产品生产者由分散经营向着规模化、集体化方向发展,推动“龙头企业+农户”等集中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其次,加强农产品物流整个流程的精益化管理建设,尽可能减少不必要或者不重要的环节,控制供应链长度,确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意识,合理投入资金、人力、信息等资源。最后,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调节作用,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农产品物流中主体的行为,为农产品物流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4.2优化运输方式及配备技术装备

农产品运输方式选择与运输工具的升级,是农产品物流优化的重点。首先,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的选择,应当根据农产品属性和特征进行选择,实现对运输路线和费用进行规划和预测,最好选择直达性运输形式,减少中转次数。其次,发展冷链物流。其在保障农产品质量方面效果显著,针对其建设成本较大的问题,可以采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来一定程度削减。最后,应积极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物流经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技术含量,争取利益最大化。

4.3推进大数据与农产品物流融合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大数据不仅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农户及时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包含农产品生产、存储、品牌建设等等方面。还可以做到对销售前景智能分析和预测,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的共享及农产品质量追踪等,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矛盾。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调配,而且使得物流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建立共享型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大幅度提高了物流信息的利用率,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农产品物流管理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

5结论

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管理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但是发展道路是坎坷的、漫长的,因此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和优化,主要措施包含整合资源、提升技术配备及加快数据化发展等,建立科学化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总体效益的最大化。作者简介:陈晓燕,1996年生,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1]毛昱涵,王妹.基于供应链视角下江苏农产品物流运输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6):99-101.

[2]席敏婕.供应链一体化发展下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模式[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3):197-198.

[3]李霞.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研究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74-75.

[4]陈松,惠青.供应链环境下海南特色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2018(31):25-27.

[5]刘玉梅.论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6):11-12.

[6]余雪杰,盖志毅.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链的创新模式——基于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需求与供应链模式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90-92.

[7]张洪坤.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39-40.

[8]马林,张旸.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重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35(4):106-108.

[9]易俗.探究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5(1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