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危机管理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机管理策略

第1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关键词:校园危机管理;农村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12-02

农村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管理领导中的决策者之一,农村学校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在日常秩序中统筹好学校的基层工作,而且也要提前预防好学校管理中的校园危机。

一、校园危机

1.校园危机的定义。校园危机的含义,字如其意,就是指学校管理领导的决策者要在学校平常的教育秩序中提前开展预警系统工作,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预防一些可能或已经潜伏在学校教学中的可能威胁到学校环境、教师以及学生等的危机事件。

2.校园危机的特征。在学校的系统管理中,校园危机的规划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危机事件的出现,或者在最大程度上约束和减弱危机事件的破坏程度,防止学校隐患导致教学秩序的正常执行。其中,校园危机具有四大特点,其特点分别是:①预防性;②潜伏性;③针对性;④紧急性。

3.预防危机的基本方式。校长等学校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打破惯性思维,及时留意学校的基本安排和循环,还要细心观察学校的小隐患,并在适当的时机中,提前并有针对性地处理这些不断产生量变的危机,确保学校能在最大范围中正常健康地发展。然而,假如学校无法化解和处理好相关隐患,无可避免地突然发生一些危机事件。那么,学校的管理者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处理好这些发生质变的危机产物,调整好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管理体系,避免校园危机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学校管理中面临的校园危机

(一)设施环境中存在的隐患

在学校的设施中,学校不仅仅要管理校园里的课室、运动、饮食、医务等多种场所,而且也要考虑到教学或生活过程中使用的相关事务的修改、补充和更新等。学校管理阶层要考虑以下问题:

1.课室设施的残旧与多媒体设施的缺乏。课室设施是师生进行教学教育的基本前提,而多媒体操作是教师的日常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农村学校中,师生很少有特别留意课室的相关设备和多媒体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灯泡损坏等现象。所以,学校应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对学校内的课室和多媒体等设施进行检查和更换,最大限度地帮师生维持好健康的教学环境。

2.避免饮食安全问题。在农村,大部分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情况或交通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学生会选择在学校或学习附近的小店铺里吃饭。然而,如果学校没有定期检查饭堂或找相关部门去监控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小店铺等各种地方,很容易就会让学生过多接触一些不新鲜或不卫生的垃圾食物或过期食物,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3.医务工作的缺乏。由于农村学校的工资比较低,所以,农村学校很多情况下都会陷入缺乏教师或者校医等僵局。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都会更加好玩、好动。他们在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课外玩耍时,可能会造成一些意外。当意外发生以后,如果学校没有校医、医疗房间等基本医务资源,而且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医院,那么,学生的安全就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建立和完善医疗设备、条件,保证足够的工作人员,就成为学校增强校园安全环境的保证之一。

(二)师生的危机防范意识薄弱

1.教师过于研究教学,忽视校园和学生的实情。在学校的日常运行中,教师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等各方面。同时,部分教师更是把学校危机管理的责任,完全推到学习管理层方面。但客观而言,农村学生面临的问题早就已经打破了学习方面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农村学生会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心理情况、与家庭和朋友的人际关系、城乡学生的潜意识上的分歧等。因此,教师在工作时要学会主动、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其他教师和学校等整体情况,避免教学过程中埋下过多的隐患,导致校园危机的产生。

2.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农村学生多数是处于自给自足的成长状态。整体心理素质比较差,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假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或生活中自身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很多情况下都会选择沉默,没有及时向学校、家长和教师等去求助,很容易造成心理的畸形成长。当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影响时,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身边的同学、教师乃至学校。

三、农村学校预防校园危机的管理策略

1.完善和执行校园危机的管理机制。为了更好地健全和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农村学校领导者要确定好学校的具体情况,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去排查学校的各项设施,如及时更新课室的设备与多媒体的相关设施,有针对性地抽查食堂饮食的安全情况,以及健全农村学校的医疗设备等。在实施对学校的各种设施的检查前,学校领导者要先确立好鲜明的奖惩管理,在程序上设立好精简的管理规范和检查监督制度等,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而且也要灵活使用,增强管理机制,提升管理阶段的人文效果。

2.增加校园危机的宣传,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农村学校如果要加强管理层的应急条件和反应,就要高度重视对师生进行以“研究和学习校园危机管理的基本知识”为主题的教育培训等。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可以适当联合当地的消防机构,定期对师生进行火灾、地震逃生等安全演习,让学生学会使用消防工具进行灭火等,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安全意识。

第2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危机缩减,即将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缩减到最小,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强调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规避和消解风险带来的破坏力。危机预备,是对危机进行的有效防范,通过制定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强化应对危机的模拟训练和演习,不断提升组织及成员的危机管理能力。危机反应,指当危机发生时,危机管理者做出何种反应来应对危机,其关键是对时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危机恢复,即在突发事件得以控制和妥善处置后,及时检讨和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实施有效的方法保障组织平稳、重塑组织形象。

二、理论借鉴与策略选择

危机管理4R理论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提供了一个动态管理模式。任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都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或者危机周期进行阶段性的分析与策略选择。

(一)缩减策略:ABC减缓法则

ABC表示“远离(Away)———更好(Better)———相容(Compatible)”。该法则认为理想的危机管理策略应该有如下三个步骤或选择:远离风险或威胁根源;比要求的做得更好,以抵制风险或威胁根源;与那些最能抵制或减轻风险的设计模式相容。首先,要厘清远离风险与主动作为的思想误区。辅导员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结合工作实际,做好风险评估与管理,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根源,即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有主动作为的意识,从被动防范应对到主动排查避险。风险排查与确认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数据分析及现场调查等策略,对风险或威胁根源进行统计分类,力求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隐患,为危机管理打好基础。其次,要实现从“求稳”到“创稳”的观念蜕变。安全稳定的底线意识目前已深入辅导员的思想认识,然而,由于安全稳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量化考核,规模不同的学院发生的突发事件可能有所区别。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即使日常工作扎实到位,责难声也在所难免。因此,若要完善危机防范工作,辅导员不仅应该有主动作为的意识,而且应该有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与状态。实施“相容策略”,寻找与险情的起因和环境相容的方法,以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与冲击。相容策略讲究的是“因势利导”,而非“围追阻截”。

(二)预备策略:预警与模拟演习

在实施危机缩减之后,若仍有危机发生的征兆,则需立即采取危机预备的相关策略。建立预警系统。对辅导员而言,此处的预警系统有别于安全保卫部门的消防预警等“技防”系统,应该侧重于建立渠道通畅的“人防”预警系统。如,充分发动党员、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人员的作用,在班级、学生组织、学生楼栋之间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形成学习与生活交织的信息预警网络,动态观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周报制。辅导员的沟通策略要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习惯,通过新媒体等平台,采用图文并茂的漫画、微电影等载体做好沟通引导。模拟演习。当前各高校均建立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新生军训期间开展安全主题教育和消防演练等,但目前大学生,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流程、险情发生时的逃生避险方法等仍显陌生。对此,辅导员应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平台和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学习与模拟演练。

(三)反应策略:危机慎思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可能存在两种状况:其一,信息不明,时间紧迫;其二,已确定某些物资或人员处于危机之中,需要立即进入危机反应阶段。危机慎思向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危机应变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管理者注意到危机情境中的各种因素。首先,要获得更充分的时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更好地部署,二是尽快到达现场。更好地部署主要指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辅导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包括应变的先后顺序、所需执行任务的分类、各种辅助物资的储备策略等。尽快到达现场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当然,赶赴现场前要思考如何进入危机中最脆弱的地域,或对应急救援等工作最有帮助的“焦点”地区,同时在行进路线、交通工具选择、现场保护、秩序疏导等方面均要有所谋断。其次,要获得更多信息。提高危机反应绩效的保障就在于获得更多更详实的信息,否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将无从谈起。具体而言,获得更多信息可以采取的两个基本策略是分解-真空策略和实情调查策略。分解-真空策略,即将汇总信息分解消化,重点关注、甄别突发事件利益攸关者的信息,同时使得这些信息“陷入”一个校勘和评估的真空容器中。此类策略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如处理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时,辅导员应有意识地找当事人分别谈话,尽量避免当事人同时在场,若出现各执一词需要当面对质时,也可考虑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放置屏风等隔离物,确保当事人发表意见可以较为平和。实情调查策略。这是对分解-真空策略的深化,向当事人及旁观者进一步了解信息。辅导员可以采取格式化提问的方法开展调查,即在实情调查前应该有一个提问提纲或具体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应尽可能降低损失。此处主要涉及物资的节约问题。一是应该保护受到危机威胁的资源,如在火灾中应及时做好物资转移并考虑存储物资的新场所。二是要保护好用于支援或消除危机影响的物资。三是要做好物资的合理配置。

(四)恢复策略:PICPIC恢复策略

突发事件得以控制后,危机管理者就要开始考虑危机恢复工作,尽快地将组织的人、财、物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对此,罗伯特•希斯提出了PICPIC恢复策略。即计划(planning)、信息(Information)、核心(Core)、人(Peo-ple)、整合(Integration)、持续性(Continuity)。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碎片化。与危机管理的前三个阶段一样,恢复管理阶段同样有赖于计划的制定。因此,辅导员应该增强制定恢复计划的意识与能力,并保持与相关学生、家长的沟通、互动,必要时做好回访、记录等善后工作。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信息孤岛”。信息管理对于突发事件平息后的恢复管理十分重要,恢复管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危机遭受者,特别是在24-72小时内。若危机遭受者未在此“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信息回应,将加剧紧张、沮丧和挫败感。因此,在突发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后,辅导员要将恢复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结果导向。即消减或平息突发事件影响不应是最终的结果,实现组织危机前的工作常态才是核心所在,应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危机管理者和遭受者的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作业是指维持组织或团队运作的最必要的那些活动。一方面,辅导员应尽量调整工作状态,从危机反应的紧张状态中调试回来;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危机遭受者尽快适应“后危机”阶段,如采取开展朋辈活动、将危机遭受者安排至办公室勤工助学以方便观察等办法进行帮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个体标鉴化。无论是反应还是恢复,必然涉及人的管理。此处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人”的范围界定,除了危机当事人,还应包括现场的旁观者、危机发生后信息的接收者乃至社会公众等。如学生自残、自杀等非正常伤亡事件,对目击者、舍友、同窗、在校生乃至社会公众均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甚至会发生连锁反应。因此,辅导员在处理此类事件中要特别注意对“人”的管理,要确保信息通畅,但不宜对相关学生过分关心,避免“贴标签”,要营造一种危机前的常态。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条块分割。整合的目的在于将恢复阶段的信息交流与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辅导员不能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资源,而应充分调动其他力量,共同致力于危机恢复管理,同时应借助传播渠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及新媒体等)使人们了解和交流信息,如可以依托辅导员协会,通过险情回顾、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与集思广益。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间断性。无论是计划制定、信息管理、核心作业恢复、人的管理还是资源整合都应该是连续的。当危机遭受者相信危机管理者是在努力地恢复危机前的状况,他们就会感知并更加努力地保持这种持续感。因此,辅导员要努力帮助遭受危机影响的学生融入集体中,形成归属感,避免险情或者危机的再次发生。

三、现实困境

辅导员应努力构建一种全程化的、动态的危机管理模式,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然而,现实中却依旧存在诸多困难。

(一)高校管理机制

高校条块分割的运行机制影响缩减管理。当前高校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运行机制条块分割明显,应急协调不力,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的多主体应急决策组织,资源整合和快速反应能力有待加强。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学校则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集合各方力量,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高校预警体系不完善影响预备管理。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重救轻防”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当中。高校“风险管理”的意识依旧淡薄,在安全稳定评估指标、预警体系建设、应急演练等方面流于表面,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堪忧。高校危机应对网络松散影响反应管理。高校危机应对网络包括组织网络、信息网络、社会资源网络等,当危机发生后,如何有效地整合、动员各应对网络的功能是管理成败的关键,而其中以信息网络尤为重要。当前各高校仍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原则与“内紧外松”的宣传策略和公关方式。这些传统理念和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仅无法有效控制态势,反而会造成更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高校危机管理法律框架脆弱影响恢复管理。当前困扰高校管理者的是,当发生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时,学校往往要承担本不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与社会压力。并且,这些个案往往会成为今后比照的案例,造成学校在提供所谓人文关怀方面的投入力度日趋保守,此种无法可依的窘境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开展恢复管理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

第3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一、权变理论概述

权变理论研究的是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一理论指出,有效的管理应随着员工的特点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效的管理是企业应对内外部变化而作出的反应,使企业的管理更符合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其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变动均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面临动荡的环境,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和员工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

根据权变理论,管理策略的调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的外部战略,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全面优化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二是企业的内部战略,如落实外部战略,协调企业内部个人、集体的目标,解决企业与环境、企业与员工的相互适应问题,使企业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通过管理策略的调整,使企业有效地运作,实现与环境的适应,实现企业运作方式与员工的心理、行为方式的和谐。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控制外部环境,只有采取新的奖励、报酬、考核制度,重新对组织机构进行设计,才能不断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最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紧缩性”策略的反思

在金融危机之下,市场需求总量出现萎缩,企业会采取一系列的“紧缩性”人员政策来应对危机。为减少开支采取缩减各项活动,减少培训、缩减招聘、降薪、裁员等政策,如通用、索尼、惠普、日产等行业巨头采取了整合业务、关闭工厂等手段,国内企业中原地产、南方航空、中石油等也纷纷裁员,这一切对于应对危机会有一定的帮助,但这些手段的运用必然产生许多副作用。

首先,裁员与降薪尽管快速有效,但如果没有因此突出新技术、新管理和新材料运用,这种降低成本的方法可能加剧企业的困境,为经济复苏后的业绩回升种下祸根。因此企业会失去卓有贡献的宝贵人才、挫伤了留用职员的士气,有损在职员工的企业忠诚度,甚至引发一些出色的职员另谋高就,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时有损企业的信誉,造成客户对企业实力的质疑,甚至客户源流失,进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生存力。

其次,“紧缩性”人员政策导致大量员工面临失业危机,给劳动关系的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用工策略的改变如果得不到员工的认同,就可能造成劳动纠纷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在金融危机下,企业不得不裁减人员,但如何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裁员”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从而可能引发劳动争议与纠纷。如2008年最为典型的行业性“出租车的罢驶”事件,虽没有进一步酿成重大恶性事件,却给劳动关系的处理与协调提出警示。

最后,“紧缩性”政策可能会错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机会。一般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岗位设置不够合理,激励机制不够到位,绩效考评不够完善等,经济平衡期由于担心改革带来的冲击太大而没有合适的机会推行,金融危机的冲击正是一次非常好的切入点。如果只是一味地推行“紧缩性”政策,没有抓住机会进行改革,企业就会因此错过了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历史机遇。

三、管理策略的新思路

依据权变理论的描述,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和员工状况的变化而适时地调整管理策略,为迎接将来经济的复苏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一)顺利通过“裁员关”,重视人才的优化

利用经济低迷时期这一调整人员的有利契机,优化企业的人才。根据相关的研究,裁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裁员的过程中,首先,应合理确定裁员对象。对于那些过去的低绩效人员,应采用末尾淘汰制的方式实施裁员;对于冗余和沉淀性的员工,以优化组织结构为目标,对重复性员工、重叠性职位进行裁减。对于有外包人员的企业来说,在保留其中的优秀员工或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用的员工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人数,外包员工的裁减可以极大缓解内部员工的裁员压力。其次,应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和相关再就业培训及经济补偿。企业应制定出详细的沟通方案,如通知裁员前,要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设计好谈话时间和谈话地点,对预先的谈话内容设计全面,说明公司目前的困境与裁员的原因,应着重强调经济形势而回避个人因素,沟通过程中应注意听取员工的意见,避免争执,同时可要求律师及心理专家到场配合,防止被裁员工产生过激行为。公司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经济补偿,直到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裁员的决定。要实施人性化的裁员管理,有能力的企业应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帮助被裁的员工进行再就业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被裁员工尽快找到工作,使被裁员工得到较好的心理安抚。同时实施“岗位赎回”机制,承诺在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优先雇佣被裁员工。这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可以使公司的裁员任务顺利完成。

(二)化危为机,加强对留用人员的管理

对于留用人员来说,尽管没有被裁,但大量研究证实,裁员会对留用人员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主要有安全感下降、工作满意度下降,对领导失去了信任,工作的积极性下降等,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绩效,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对留用人员的管理更为重视。

第一,引入企业健康管理,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维护职业心理健康。实施企业健康管理的重点应处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提高员工抗压能力,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心理干预。组织管理者与下属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教育引导员工认清企业目前的形势,在危机形势下以更强的责任心和敬业度对待工作。不能恐吓员工,加大员工的心理压力。管理者应说明人员调整的目标及进度,公开企业的危机应对策略,说明公司战略调整计划,帮助员工解除内心的疑虑,尽量降低工作不安全感给员工造成的困扰,使员工能在短时间内自我心态得以调整。同时,适当户外活动,节日团聚等,缓和内部人际关系,培养员工的组织认同感。

第二,坚持培训与开发计划。人才是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经济低迷时期更是不容忽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例如,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营非常困难,但仍保留了其雇员发展计划及人员发展方面的历史性投资,为Gerstner实施新战略成功扭转局势提供了重要动力。我国企业应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引入合理的交叉培训。所谓交叉培训就是一个部门的员工到其它部门学习、培训上岗,使员工在对自己从事的职务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职业技能。经过交叉培训的员工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整个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对于业绩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连续保持42年每年盈利的美国纽柯钢铁公司,在经济萧条时期,接受过交叉培训的员工会离开生产线,帮助翻新设备和维修设备,公司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但没有裁员。交叉培训使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学到不同的知识与技能,信息在企业内部得以共享,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交叉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开展,用本企业的员工开展培训,这样既节约了培训成本,又能让员工通过培训加强沟通与了解,营造融洽的工作气氛增强集体凝聚力。加强对留用员工在企业文化、工作技能、人际关系处理、工作态度方面的培训,尽快重新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活力的优秀团队。

第三,实施灵活的员工管理。首先,要把握机会,引进高素质人才。研究表明,经济低迷时期正是一个非常好的聚才机会,企业所招募的员工的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利用这个机会去雇佣失业的人才,公司能以较低的价格挑选到原本要价很高的稀缺人才,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例如,金融业的大规模裁员,使得非金融企业因此获得大量高精尖人才。

其次,储备核心人才。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核心人才的储备量及其才能发挥的程度。在经济低迷时期,为避免核心员工的流失,应实施重点保护策略。在考评时尽量给予核心员工相对优厚的待遇,保证其稳定性,除了基本工资外,应采取多元化的报酬结构,用员工持股和期权激励等方式,实现核心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

再次,合理地进行薪酬调整。金融危机中,企业高层薪酬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普通员工纷纷被裁或降薪的同时,部分高管的薪资还接近于天价。这表明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要采取“强激励政策”,工资制度应有着高度弹性,如基本工资较低,奖金占薪酬比重要较大些。公司经营效益好,员工都会受益;经营效益差,员工都要共同承担。例如,美国纽柯钢铁公司采取“逐级递增”的方式,让部门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承担更大比例的风险。在1982年的危机中,公司的工人工资下降25%,主管工资下降60%,时任CEO的工资下降了75%,这种方法很好地诠释了“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理念。对普通员工而言,将自己的薪资与高管的薪资相比较后会感到公平,从而激发了工作热情,对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士气有很大帮助,进而获得公众的认可,提升社会口碑和企业形象。

最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应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在经济萧条时期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多普达通讯的CEO杨兴平曾提出,员工留在企业的真正原因是拥护和认同了企业的文化而绝非薪酬。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向员工灌输、宣染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更会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的培养,员工在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平等交流、发挥潜能、创造价值的氛围中,不断提高满意度和投入度,从而更加热爱本职、忠于职守。

第4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常见的危机类型

(1)晨检制度流于形式,造成传染性疾病或大面积地暴发传染病危机。由于幼儿人数多,保健人员更多的只是检查幼儿手、脸和分发晨检牌,而完全淡忘了该履行的工作职责,使晨检流于形式。

(2)食品卫生监管不力,造成食物中毒危机。由于幼儿园没有严格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人员、采购员、炊事员因责任心不强或工作疏忽易造成危害,引发食物中毒事件。

(3)门卫制度不严,造成幼儿走失危机。保安、门卫没有坚守岗位,没有随手关锁铁门,以致幼儿从大门走失,门卫制度形同虚设。

(4)幼儿园设施不良、设备年久失修、没有及时保养或者存在细节隐患没有及时发现造成意外伤害危机。

(5)幼儿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造成相互伤害危机。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缺乏一定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活动中经常表现为推、挤、碰、撞造成的相互伤害。

(6)活动区材料卫生问题发生污染,引发交叉感染危机。班级的幼儿活动材料丰富多样,有购买的教学玩具,还有很多老师自制的利废利旧的材料,日积月累,给保育员的清洁消毒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特别是自制的材料因季节、气候发生变化产生霉变,让幼儿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这些细菌,大大增加幼儿感染各种疾病的机会。

(7)离园接送时,人多混杂引发接送危机。离园时,老师要面对很多家长,特别是老师需要与个别家长交流孩子情况时,有的家长直接接走孩子,没有告知老师,甚至有的请人代接也未告知老师,造成危机。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危机预防策略

(一)强化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危机预防的重要性

(1)增强管理者的危机意识,常念“危机管理经”。管理者是幼儿园危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范胜于抢险”的思想,坚持以“忧患意识”来思考和构筑幼儿园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把危机管理摆上幼儿园一日工作议事日程,时刻绷紧“危机”这根弦。管理者只有时刻保持对危机的高度警惕,才能把危机管理扎扎实实落实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及时排查和发现可能发生的危机和隐患,包括对危机管理的计划、布置、检查、监督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把可能发生的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2)培养教职工的危机意识,常讲常敲。危机的管理和预防,仅仅凭管理者本人是难以有保障的。调查发现,一线教师常常因为大量的教学任务而冲淡了危机的意识,而后勤人员因为工作性质缺少对危机判断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培养教职工的危机意识,首先必须让每个教职员工意识到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保障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安全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其次,组织教职工深刻领会各级各类有关安全文件精神及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提高他们更强的责任心和危机感;再者,以全国各类典型安全事故为警示,共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消除和避免危机中的巨大责任,从而提升对各种事故后果的预见性,做到警钟长鸣。

(二)建立危机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增强防范能力

1.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1)制定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危机管理计划,包括园内大型活动、户外活动、突发传染病、突发疾病、火灾、地震、食物中毒、触电、撞伤摔伤、烫伤、骨折、走失、幼儿接送等。计划要明确相关人员的基本职责、可能遇到的不安全因素、排除不安全因素的具体措施以及危机发生时的应对策略等。

(2)成立以园长为组长,行政后勤副园长、综治副园长为副组长,教学副园长、保卫科长、安全员、保安、食堂管理员、保健人员、班主任为组员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园长负责全园危机管理的总体决策、部署、人事调配;综治副园长、安全员配合后勤副园长负责在日常管理中对各类危机进行评估、检查、监督,排除事故隐患;保卫科长负责协助保安做好园内治安危机的巡视、排查,对所有进出幼儿园的外来人员进行审核、把关、登记;食堂管理人员负责对食堂食品卫生和饮食卫生进行检查、监督;保健人员则负责发现、排查、控制疫情的发生,保持与所属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畅通,对受伤幼儿进行检查、诊断,作出相应的处理;班主任则配合教学副园长负责对全园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计划的拟定,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安全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小组做到责任分工明确,落实到人。

2.健全各类危机管理制度,确保危机管理有效运行

制度是危机管理的强有力的保障,面对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机和伤害,制定切实可行、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各种制度,涵盖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所有的安全方面内容,包括食品留样制度、索票索证制度,等等,让全体教职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严格制度的履行,奖惩分明,共同担负起对幼儿安全管理的义务,确保幼儿的安全,把危机隐患降到最低点。

3.加强危机防范措施,构建幼儿园安全管理平台

第5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关键词: 成人教育 管理危机 应对策略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承担着终身教育的职责。成人教育涵盖的教育内容包含再就业培训内容的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及为专业人员提供的继续教育。在国家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人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国家倡导的终身教育事业中,成人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社会攻坚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但是与普通高等学校的集中教育管理有所不同,成人教育存在发散性,使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善性,导致潜在危机萌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成人教育的同时,根据时代需要实施必要的改革创新,以使成人教育的教学思路和管理方法更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1.中国成人教育的特点

1.1成人教育的生源复杂。

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弥补普通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部分为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人员提供进修机会。从成人教育的招生来源看,主要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这部分群体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出发,希望针对自己的工作需要弥补知识的不足,因此必须接受成人教育,以提高工作质量。另外,接受成人教育可以在职读书,以其无需放弃工作而提高自身学历的优势受到在职成人的欢迎。此外,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则为没有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机会的学生,以及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其目的是通过接受成人教育,接受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以便有更多机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没有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多为高中毕业生,他们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考分数又没有达到高校投档分数线,因此选择成人教育。从学校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希望通过接受成人教育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这部分群体对成人教育的选择与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必然的联系。

从目前生源调查情况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使得选择成人教育的人员数量逐渐降低。我国倡导高校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采取各种措施活跃成人教育,以推进我国改革向知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但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生源以有工作不愿放弃工作的职员为主。接受成人教育无需脱产学习,以迎合这部分群体的需求。但是这部分人群毕竟数量很少,导致成人教育招生数量总体并不乐观。

1.2成人教育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模式。

我国开展成人教育的初衷是适应社会生活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以促使成人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从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看,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参考,融入实践内容,以符合成人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从目前中国成人教育情况来看,主要建立在普通高校教育基础上,可谓是普通高校教育的延伸,也是成人教育延续高校教育模式的重要原因。但是成人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有所不同,其以学历教育为导向,这就意味着如果在教学方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必然影响成人教育质量[2]。如果在专业教材选择和教学管理上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就会导致成人教育培养的规格及对学生的考试考核,都会由于教育计划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导致隐性弊端生成。基于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其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自身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因此,成人教育要更注重职业性和实践性。这必然要求成人教育在教材的使用上及课程的讲授上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1.3成人教育与社会专业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由于成人教育生源的特殊性,且以在职成人为主,因此教育课程要与社会职业息息相关。那么成人教育就要摆脱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建立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从学生职业现实性角度开展教学,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那么,在成人教育教学计划上,更强调手动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使教育内容更实用且具有针对性,以符合职业特点。在课堂教育上,成人教育多采用业余授课的方式或者远程教育,所以不再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是从成人角度出发,以案例和模拟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的启发,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并以讨论教学的方式展开,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成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危机

2.1对成人教育没有给予正确的定位。

成人教育的生源逐年滑坡,主要是由于普通高校普及,而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成人教育已经不再具有社会地位,并不会对未来发展有指导意义。更有人认为,现在的职业教育已经完善,应该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合并,以节省教育资源。这种对成人教育认识的不足,必然对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关于成人教育的定位,《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有所明确,所谓的“成人教育”,就是指针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开展教育活动,其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从教育本质角度而言,成人教育能够使劳动者的素质获得提高,对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实际办学角度出发,成人教育多为普通高校办学,因此成了普通高校教育的延伸或补充,被视为高等教育附属物的成人教育必然被忽视,并形成认识上的不足[3]。由于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成人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育设施的引进,都由于经费不足而被搁置,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妨碍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2.2对成人教育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中有许多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一些学生已经成了各领域的骨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部分群体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仅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以避免滞后社会发展进程。从成人教育教学角度而言,成人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在于生源的复杂化。每一个成人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领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加之个性不同、人生阅历各异、职业理想也会有所不同。成人教育要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但由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较晚,且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之间存在滞后性,加之成人学生具有独立思维能力、较强的工作能力等,都会为成人教育管理增加一定难度[4]。更重要的是,由于成人教育人事上的不足,导致管理人员配备缺乏合理性,因此错误地认为成人教育管理属于简单事务性工作,仅限于招生、收费,并安排学生上课,而没有对成人教师加以系统化训练,使得教师素质很难符合成人教育的要求。

3.成人教育管理危机的有效应对策略

3.1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

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在职从业人员都希望通过学历教育,接受岗位培训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为在职从业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承担着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从社会实践角度而言,现实的人才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这就需要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予以补充教育缺失,以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使然,需要成人教育机构对人才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有所了解,以根据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5]。

3.2组建成人教育专职师资队伍。

按照传统成人教育模式,由于成人教育被视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延伸,因而使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化,教师队伍也多为普通高校聘任,使得成人教育延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应用性。成人教育有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就有必要建立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育体系,那么,组建成人教育专职师资队伍非常必要。为使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对成人教育准确定位,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以使成人教师树立起新成人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成人教育教学的模式,以促进成人教育系统化发展。从成人教育的性质而言,其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成人教师在开展成人教育的时候,从实践性角度出发,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符合成人特点。只有针对成人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因材施教,真正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

3.3加强学校领导核心力量,推进成人教育正规化管理。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走出困境。要推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就要增强学校领导核心力量,使成人教育正规化管理。由于我国成人教育起步较晚,校领导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仅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更应该在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上突破思想瓶颈,为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施以思想的启迪。从成人教育管理看,学校领导要有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就要在管理上有一定的远见卓识,提高教育水平,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授课,以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成人学校在管理模式上不断突破、创新[6]。要促进成人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组织成人教育研究的课题座谈,定期组织专家来校讲学,交流经验,以使成人教师以更新的观念开展教育。

4.结语

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成人化特点。这就要求实施成人教育时,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分。鉴于目前成人教育管理上出现潜在的危急,就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加以分析,在突出成人教育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强化学校的成人教育管理,提高成人教师的素质,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刘永清,陈爱妩.基于成人特点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76-78.

[2]陈艳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缺失思考与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87-88.

[3]曾婷婷.成人教育管理危机与应对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7):91-93.

[4]魏小瑜.增强领导艺术提高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J].继续教育研究,2008(5):34-35.

第6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一、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原因

1、行政意识相对落后

山于受我国传统行政心理的影响,一些组织成员的行政意识仍停留在“轻法制、重人治”上,同时,人民群众中也有很多将政府的权利视为至高无上,这就忽视了法律制度的存在。尽管我国的行政体制己经得到不断完善,但是,在落后的行政意识的影响下,组织成员的个人决策代替了制度与规则,这就失去了制度与规则指导行为准则的作用,从而造成了公共管理的失范。由此可见,落后的行政意识是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2、管理职能的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在我国行政机构的设置中,由于管理职能的定位不够明确,这就导致相互间的职责与职权出现分离、重合等现象。同时,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也不够清晰,这也容易导致职权行使时的错位。这样,当出现存在利益的公共事务时,公共部门就会在利益的驱使下相互竞争,相反,如果出现不存在利益的公共事务时,公共部门之间就会相互推脱,这就导致了公共管理失范的发生。

3、政绩的评估缺乏合理性

在政绩评估的体系中,尽管已从单一的评估标准转化为政治与经济结合的标准,但是,由于政绩评估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这就容易造成评估体系出现薄弱的环节,同时,这也致使很多官员只看到自身的利益,从而忽视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由此可见,在这种政绩评估体系的影响下,就导致了我国公共管理失范。因此说,政绩评估缺乏合理性是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4、权利的监督与执行不够规范

在公共权力行使的过程中,由于上级赐予的权力很难真正落实到所有公民的身上,这就导致权力在行使时出现了单一的线条,同时也限制了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从选民与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在对公共机构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参考信息,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发生。由此可见,权力监督与执行不够规范是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避免我国信任危机的有效策略

1、强化公共管理的意识

公共管理意识是从公共组织的精神面貌而言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公共组织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同时也能够规范公共组织的行为。因此,要想避免公共管理失范,应强化公共管理意识。目前,从我国公共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公共管理意识不但要包括责任、公正,同时也包括效率与创新等。其中,这些都是从提高公共管理人员的信仰与目标出发的,以便提高我国的社会信任。

2、构建合理的信用体系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信用体系不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也关系着我国的社会信任。因此,为了避免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应构建合理的信用体系。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应从政府的系统体系出发,以便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用度,从而构建成取信于民的信用体系。同时,在完善服务方式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应切实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而提高我国的社会信任。

3、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

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正常发展。因此,为了避免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应制构建完善的社会政策与社会法规。在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构建中,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公正、社会的事务以及社会的稳定等。同时,也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由此可见,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提高我国社会信任的有效途径。

4、加强依法行政的机制

在完善我国公共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依法行政不仅是实现行为规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我国社会信任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避免我国社会危机的发生,应加强依法行政的机制。目前,在依法行政的工作中,要想充分发挥依法行政的作用,应抓住依法性质的关键,从“三个环节”与“一个根本”出发,以便更好地实现依法性质规范的落实。由此可见,加强依法行政机制是提高我国社会信任的重要途径。

总结

第7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危机越来越突出,对企业产生的危害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企业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探讨企业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及应对策略。

1.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变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各个经济活动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变革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对这些危机。

2.企业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类型

企业在变革时期,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这些危机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变革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主要存在的类型有:员工的人格危机、员工人身的安全危机、法律危机、人事管理制度危机等等。

2.1员工的人格危机

员工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执行者,其人格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忠诚度及品德是企业员工重要的人格条件,企业员工良好的忠诚度及品德可以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化[1]。企业员工忠诚度及品德的缺失给企业带来诸多的问题与麻烦,影响和阻碍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2.2员工人身的安全危机

在企业营运中,经常出现企业员工人身受到伤害的现象,尤其在一些施工企业中,员工人身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员工的生活与工作,降低员工的生活质量,同时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2]。企业员工人身的安全危机由诸多的方面引起,比如工作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不符合相关的要求或标准,致使机械设备在运行时出现异常的现象,进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企业在营运过程中,过多地注重于利润的追求,而忽视员工的人身安全,因此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法律危机

企业在营运中经常出现各式各样的法律问题,比如,企业的新员工一般来自于相同的行业,来自于企业的竞争对手,因此他可能会带来之前所在企业的一些重要的经营秘密,新员工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企业的疏忽,容易将原企业的经营秘密泄露出去,从而触犯相关的法律,引发诉讼或者经济赔偿等诸多的法律问题,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2.4人事管理制度危机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事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有章可循,减少或者避免在管理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管理中如果出现问题,也能根据制度及时地进行处理,企业无人事管理制度或者人事管理制度出现错误,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应该包括招聘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晋升制度等等,企业在设计人事管理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制度,并且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使人事管理制度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使企业员工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3]。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设计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利益,降低员工工作的热情,致使员工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低下,进而使企业出现相关的危机,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应对策略

企业变革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策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危机问题。

3.1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工作人员是企业各项工作最直接的执行者,他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工作人员是企业工作质量的保证,因此企业必须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此,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开设培训相关的培训课,传达行业最新信息,增加员工知识储备,培养员工树立新的观念,以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使员工能在任何工作环境下都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提高员工自身的业务素质来减少因员工业务素质不高给企业带来的危机[4]。(2)增加业务培训课程,增强员工的业务素质,使员工的各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以激活员工的工作兴趣和激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2重视员工考核

企业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企业员工的考核标准,并对员工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成绩及不足之处,并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同时企业应该设置相关的考核制度,包括责任追究制及一些必要的激励措施,执行责任追究制及一些必要的激励措施,在制度上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工作人员自觉地将各项工作做好。

3.3加强对企业员工人身安全的管理

对内,员工安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保证员工人身安全,首要任务是给员工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避免员工在高危的工作环境里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定期检查安全设备,做好预防措施,确保企业员工人身安全。除此之外,为确保能对突发事故作出及时反应,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企业应设置对应的安全系统处理突发的安全事故。对外,要时刻关注企业驻外国公司员工的最新动态,了解国际企业员工的健康信息,排除境外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危机。

3.4建立健全企业的人事制度

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竞争环境不断变迁,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只有适时的调整人事制度,才能满足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对外,企业要及时了解并掌握各国各地劳动法规、人才市场、薪资情况以及对方的人事政策等人事环境的最新动态;对内,要根据需求调整公司各项人事管理制度,例如,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员工休假制度以及招聘录用制度等,不断满足员工的需要,以此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的激情,避免员工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离职,解决人力资源危机的目的[5]。

4.结语

企业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不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类型及应对策略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鄯婧,李崇亮.经济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7).

[2] 曾田华.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商贸.2010(02).

[3] 吴章权,杨力.经济危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1).

第8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风险管理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全球保险业遭受的损失巨大。欧美大型保险机构不仅遭受了巨额损失,还导致了全球最大的保险企业AIG被美国政府监管。在风险管理方面,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机构有许多共性,如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控制负债比例,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的关系,应对货币政策变化的中长期冲击等。但中国保险业由于其业务特点,决定了其风险管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此,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一、应该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当前的金融危机在企业中反应的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一方面资产的总量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是负债比例过高,表外负债带来的风险。西方金融机构遭受的损失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有毒资产,这类资产不仅价格下跌,而且许多资产既没有市场报价,也没有市场流动性。在负债方面,高负债比例使金融机构在应对危机中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但对保险机构而言,主要还是表外负债带来的风险。例如导致AIG被接管的主要问题是公司出售的信用违约互换,这种信用违约互换在性质上是卖方承担债券违约赔偿责任的履约保证保险,但并不体现为保险负债。

因此,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而言,资产负债表的管理至关重要。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不仅实现资产负债的匹配,同时为股东创造价值。这要求保险企业首先要强化资产管理,确保资产与负债期限的匹配和收益率的匹配。同时考虑到保险资金的性质要确保配置资产的质量,防范有毒资产的形成。其次,要优化负债管理,使负债的规模与偿付能力相适应,严格控制表内忽然负债,严谨表外负债。

二、偿付能力管理

这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化,它一方面要求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认可资产的计算。另一方面要根据最低偿付能力的计算控制负债规模,加强偿付能力管理,有不同的路径可以选择。从资产管理入手可通过提升资产收益率增加认可资产来增强偿付能力。从负债入手可通过控制负债结构和规模减少对资本的需求。另外,也可在不改变资产负债状况的情况下,通过股东不断增资或通过发行股本来增强偿付能力,在强化资产管理,优化负债结构是偿付能力管理的根本之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依赖股权或债券融资,不仅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更有信贷压缩,甚至信贷冻结带来无法融资的风险。

三、 再保险管理

科学的再保险安排有助于转嫁封面,增强保险企业的自身承保能力。由于保险产品在保费收入与保险责任之间的杠杆性质,决定了个别大额保单或个别险种的保单缺乏分保安排,就足以成为摧毁公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再保险的偿付能力如果不足,对于分保人的危害也是致命的。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全球保险人和再保险人的财务状况明显分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再保险人的资质选择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 资本金管理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一个教训是金融机构在资本金管理上应始终把安全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引资金融机构中失败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都是以资本金为基础,不断增加负债杠杆。就凸显出资本实力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美国的保险机构在这场危机中也遭受巨大损失,由于美国的保险公司是各州监管的,不符合金融救援的条件,所以最近美国的一些保险公司,如林肯国民都在收购小型存贷机构,企图通过购买银行转变身份,以求获得救助方案的资本金援助。资本金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要确保在既定负债水平下资本金规模的匹配,并确保资本金高质量的资产,另一方面需要负债及资产价值的变化对资本金进行动态管理,在出现资本不足时通过股权融资及时增加资本,并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在我国的保险企业中,由于实行严格的监管规定,资本金所能投资资产的风险是相对比较低的,为资本金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一方面由于保险行业平均的资本回报不稳定,分红水平比较低,且有许多不确定性,资本的内源性增长受到很大限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要增强保险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偿付能力,必须不断强化资本金管理,这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

五、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管理

由于保险企业的资产配置决定了90%以上的风险与收益,市场风险的防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凡是出现偿付能力危机的机构大多数都是因为资产配置不够合理。随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信用风险已经成为继市场风险后另一个突出矛盾。信用风险上升也可能成为这场危机进一步升级的一个导火线。9月份美国全国违约率只有3.2%,10月份数字已经达到7.9%,最近又提高到11.4%,有的机构把一年的违约预测率提高到16-17%,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高的水平。我国的保险企业对纯信用产品的投资目前受到严格限制,在经济下行过程中,有关产品涉及的信用风险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如担保企业担保方的变化,中小银行及部分外资银行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等等。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还在深化的阶段,提高信用风险的分析,对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安全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保险企业是管理风险的行业,保险企业就负债业务而言是风险承担者,保险企业的这个性质决定保险企业的资产业务不能承担过高的风险,资产负债表不能出现过高的杠杆率,加强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并始终把它作为生命线,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无限责任在险峰,而不仅仅是风险风光在险峰。

参考文献:

[1]肖本华.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载《亚太经济》2008.2.

第9篇:危机管理策略范文

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必然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更加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经济危机所暴露的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经济危机一方面使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下应对挑战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冲击

首先,经济危机引发全球性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而产品的价格或者没有涨幅,如包装业,或者略有涨幅,但远不及成本的上涨幅度。并且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内耗巨大,使企业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运营成本。加之中小企业多为生产加工业,且产品外销为主,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及到实体经济,海外订单的减少也使我国中小企业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甚至出现亏本经营的状况,从而使一些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销售管理不透明,内耗巨大。大部分企业只注重对外的订单数量、销售渠道,疏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多由家族内部人员负责管理,而这些人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与理念,造成内部管理混乱,资源浪费,这也是企业运作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再次,我国中小企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致一方面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而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更加会凸显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激烈性,这种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成本受劳动力价格的影响较大。这两方面都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减弱。

最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为民间资本的担保、借贷,而非正规的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企业之间的互相担保现象极为普遍,从而在一家企业因经济危机发生生产困难,资金链断裂时,会诛连多家企业,从而引发资金紧缺的连锁反应。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扩散,中国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也应该乐观地看到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应在自主创新方面进一步开拓思路,在国家的战略指导下寻求关键领域的主导地位。经过改革开放,我们改变了过去用市场换技术的办法,在各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优势资源;在对外合作中,要利用综合资源展开合作,提升对外合作的层次。所以,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应认识到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

我国中小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创新问题。目前一些我国中小企业重复性比较强,产品缺乏个性,企业本身缺乏创新,这样的企业将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立足。目前全球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是走向个性化、定制化、高附加值化,对企业的规模已经要求不大。

这次危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讲,更多的是机会。企业机制越灵活,在竞争中生存的时间就越长,“小企业机制灵活,得到的机会就会更好”。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发展策略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能动力量,既要立足当前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稳定生产,又要着眼长远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调整也不断加快。企业要在应对危机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便在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第一,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其实,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过去依靠低劳动力所占的出口优势逐渐被丧失,于是,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未来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的一点。第二,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需要配备一些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面对现在的金融动荡的局面,企业要想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就必须对包括出口汇率等相关知识和外贸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专业方面的人员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等现象,以此对企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引。第三,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融通之下,企业要了解和掌握国际的金融政策的变化。 企业了解国际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贸企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国际“银根变化”。这些政策很可能会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来不断的进行调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结合地更加紧密,轻微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出口企业的利益,外贸政策的调整将对出口产品价格以及出口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将国际国内的银根方面的变化糅合到自己的生产决策中。这对我国中小企业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思想变革,也是基础性准备。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大企业还要严重,包括产业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企业内部的抗风险能力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小企业的重视非常不够,很多重视仅仅是在口头上,实际行动却很少,其本质是长期以来对于民营企业根深蒂固的歧视。由于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当前逐渐受到关注。有专家更是指出:“现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希望借助这场金融危机能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国民待遇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在国民待遇上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