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收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曦园 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注重本土性,就地取材,我校结合校情,以打造劳动实践基地――“曦园”为平台,积极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以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全面实施综合活动新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将结合活动开展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以供商榷。
一、立足校本,创建“曦园”,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2007年秋,学校将校园东部通道外一块闲置的空地占地约10亩开辟成集劳动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取名为“曦园”。
曦园被划分为六十畦,高一各班把它作为社会实践的班级劳动基地,其余由高一、高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之用。两年来,曦园经细致规划,合理布局,整个园地池圃错落,阡陌纵横,园畦规整,果木扶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2009年初,又开辟了“共青园”,使广大青年教师也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种植的队伍中来,以身示范,在脑力劳动之余从另一个方面起到育人的效果。
曦园的建成不仅使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校园的整体美观,同时也填补了本校学生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课题研究的无实践基地的空白,较大程度地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二、依托“曦园”,注重过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学校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之外,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情趣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一)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校根据园地的特点与学科的联系,由学校生物教研组为龙头,成立了课题研发小组,编写了劳动教程《曦园飘香》,通过结合遗传、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知识与环境的关系开展宣传教育。基于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曦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由于课题切合实际,符合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又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起到了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在实践与体验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者由于时间保证,地点固定,活动正常,制度齐全,师生共同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两年来学生课题获省、市县奖的就有8篇,获奖人数达5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按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必须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曦园”刚好为学生全员活动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学校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各小组结合《曦园飘香》中的种植植物材料进行自由选择种植品种,在政教处的统一管理下,通过苍南黄金柑果业有限公司、温州市田头青农业合作社等单位的帮助以及学校生物组老师具体指导,2008年曦园收获西瓜4000多斤、花菜7000多斤,还有许多丝瓜、白菜、豇豆、大豆、茄子、豌豆、冬瓜、南瓜、玉米等。这样,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每个学生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他们除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外,还需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又促进了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
在劳动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与欢乐。当前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弱,但他们渴望成功,综合实践活动能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曦园既是学生实践、培训实用技术的基地,更是提高普及科技兴农意识的试验地。它加强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三、审视“曦园”,反思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之旅永无止境
曦园作为劳动实践基地,不仅收获了瓜果蔬菜;更重要的是,还收获了劳动知识、劳动经验以及研究性课题成果。但我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之中时,更应清楚地看到,在基地建设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改进。
(一)在有效指导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协同指导,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聘请的农业专家有限,不能全程指导到每个劳动小组,学生只能在自行探索中体验、实践,获得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校内指导师缺乏基本种植实践经验是我们必须改进的问题。
(二)在科教结合“服务三农”方面需要提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将“三农”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尝试将劳动实践基地面向农民,把实践基地办成“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农技培训站和推广站,发挥服务“三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使新品种、新技术在劳动生产中各有所传,做到“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在作物栽培方面如何兼顾经济收益问题也需要再探讨
劳动实践基地目前主要停留在学生实践活动与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研究和活动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创新上,没有较好地考虑到经济收益。长期这样会造成资金的投入不足,影响基地建设。以后应该朝双赢的方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与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进立,陈吉万主编.《曦园飘香》.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2012年暑假,我院团总支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暑假前夕,XX院团总支向全院广大同学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同学们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以认真的姿态对待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分为分散活动和集体组织两种。共派出淄博幸运风企业帮扶小分队和青岛兴田帮扶小分队两支小分队参加此次实践活动。
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分为:开展便民服务,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对山东济南、莱芜等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义务劳动,帮助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文艺下乡,学院学生会组成文艺队伍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信息,紧抓时尚脉搏,以市场需求带动专业学习的兴趣;企业帮扶,以小分队的组织形式到实习基地实地考察、学习,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序,学以致用。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暑期返校后,全院学生通过写社会实践总结,相互交流经验和教训,使我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层次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上报校团委。
四、经验和收获
学院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使每位同学能够总结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的实践中学得经验。通过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报告,看到了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心理,达到了服务劳动人民,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素质的实践目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个假期过得比以往更充实,更有意义,并表示,以后的假期会继续寻找这样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假期生活更丰富。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顺应时展需要,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更大的突破,拓宽渠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使社会实践工作保证连贯性与持续性。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2.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三、五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提倡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
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项目项目考核得分百分比折算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项目考核得分为百分制,折算得分之和就是最后得分。
学习或训练态度15%
军事知识考核25%
军事技能考核25%
军训日记或小结15%
最后得分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附主题活动评价表
项目分值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累计各项得分除以2就是最后的得分
实践活动态度30
活动选择与活动设计40
活动体验和心志发展40
活动成果和社会效益30
活动创新性和实践性40
最后得分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表
活动名称活动用时活动态度活动收获活动得分备注
综合得分累计得分÷活动项目数
()
6•4评价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如今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农村学生全方位动起来,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呢?我们抓住本地实际,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生活”引入综合实践课,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玩、有乐、有所学。
一、挖掘校园生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心驰神往,这样课堂活动就会因这份心动而丰富多彩。如开展“商品交易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把家中的玩具或喜爱的图书标上价格,想好介绍词,向同学们进行推销。哪个孩子的家中没有玩具与图书呢?谁又不喜欢玩具与图书呢?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课题就比较兴奋。
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在玩上决不逊色于城里孩子。抓住学生的课间游戏,将其有针对性地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
课间,学生都喜欢跳绳。我以“跳绳的学问”为主题开展了活动课,师生共同探索关于跳绳的问题,如跳绳的历史、价值、优点、注意事项、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花样等,学生分组活动,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性很高。展示成果时,学生玩出了很多花样:8字跳、单侧回旋跳、连锁跳等,还开发出了“跳大绳”的项目。在整个活动的始终,学生的思维都在活动着,思维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各学科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学科知识并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我尝试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补充,将学科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精彩的,收获是巨大的。
例如:在学完课文《冬眠》后,学生都感到意犹未尽,对动物的奇闻趣事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以“动物的奇闻趣事谈”为主题的研究活动。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确立研究子课题:A.动物的冬眠;B.动物的年龄;C.动物的进食;D.动物的奇闻趣事。鼓励学生按研究意愿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内容是多彩的,形式是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整合了两者内容,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寓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利用学科教学生成,形成了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优势互补,密切了两者关系。
2008年下半年,我校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压力也有动力,于是,我指导学生围绕艺术节活动开展了以“露一手,我为艺术节添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生之间还展开了“变废为宝时装设计”比赛、“看我露一手歌舞”比赛、“书画、摄影、剪纸”展览等。学生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在创新实践中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与喜悦,促进了个性潜力的开发,培养了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活动生成,能使学校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得益彰,既富有成效,又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二、立足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可以使学生以学增知,以劳辅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是实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新型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综合实践课教师,最初对这一课程理解很模糊,认为就是活动课,其实不是,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并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领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能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为新型课程,它需要我们从事这方面教师的辛勤与汗水,在实际教学研究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认真做好教学研究。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主旨是本学科的基本理念,而我们作为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如何落实理念,通过此次培训听了许多专家老师的讲座,使我较好地理解了综合实践课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开设好这门课作好理论准备。像韩雪荣老师的教师心理健康非常实用,让我们在重大的压力下得以正确的减压;周广臣老师的做智慧快乐守法的班主任,让我们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乐趣;陈树杰教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区域实施强调了建设一支庞大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根本大计。
是的,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中学生; 社会实践; 意义;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57-01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被当作“小皇帝”、“小公主”一样来对待,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被呵护、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缺乏风雨的洗礼和困难的磨砺,使得他们心灵上过于脆弱,身体上过于单薄,思想上过于自私,精神上缺乏上进。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汉滨初中多年一直敢于推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与现代社会对所需人才素质内涵的要求不断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增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贤纳才时,已相当注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那些“1”字型的专才和“一”字型的通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十字”型的全才才更加受欢迎。事实证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能力的人势必在未来社会竞争的洪流中被淘汰,而那些具备良好社会活动能力的竞争者必将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占据优势。
2.符合当代青年的特点
出生在80年代后的城市新新人类,是生活在新旧体制转换和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中的一代。他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对社会事务充满新奇,但由于中国许多家庭缺乏民主、自由的氛围,孩子自小在家人的细心呵护下长大,在学校中接受灌输式的教育,因此他们非常渴望摆脱父母、师长们看管式的教育,渴望能够体验以主体性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寻求独立的自由空间,以满足人际交往、被需要、被重视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势必会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
3.离不开当今教育观念的更新
同志曾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并且许多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好孩子”、“成材”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学好专业知识,也开始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的重视加上家长的支持在无形中激励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中学生素质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意味着要克服依赖,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着要离开父母、老师的庇护,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意味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创造多彩的人生。自强就是要求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而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而我们这一代的中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经不起挫折、困境,最缺乏的就是自立自强的能力。
近几年以来,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有计划的收拾好行装,准备好生活用品,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农村校园,走进农家田地,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2007年暑期,我们带领一百余学生前往平利县兴隆中学,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拉练式生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在农田里锄草、施肥,和农村学生一起劳动,同吃同住,遇到问题自己处理,每天坚持写生活感受,相互交流,相互感染,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得到了提升。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可以让学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90后的学生大多数意志薄弱,内心敏感,经受不住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这对于平时在操场上跑几圈都喊累、体育课总想跑到树荫下,上学放学车接车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2007年暑期,学生第一次面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感到无比的新奇和欢喜。从学校出发到达目的地兴隆中学,期间有近三十里山路需要学生背着背包徒步完成。没有了起初的新奇与欢喜,逐渐是疲劳与忍受,在汗水、鼓励与竞争中,学生们相互协作,慢慢地克服了疲劳和炎热的考验,伴随着满脸的汗水,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是学生成长应该经历的过程和要求。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广阔的天地、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真实的环境。只有他们真正地参与其中,才会有真实的体验与收获。
学生们第一次面对淡汤无味无菜的面条,他们都难以下咽,吃了几口便放下碗筷。我们故意不管,紧接着就按照活动安排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从未干过农活学生,因为缺少对生活的了解,错把水稻当韭菜,错把玉米苗当野草,笑料百出。在农家孩子的指导下,他们认识了水稻与韭菜的不同,玉米苗与野草的区别,初步了解到了社会生活知识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
在太阳的炙烤下,学生们汗流浃背,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体验到了饥饿的真实感受。在这样的体验下,学生们再次面对同样的饭菜,竟吃得津津有味。晚上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独立的房间,睡大通铺硬板床,音乐声被蚊虫声替代,更是让学生体验到农村同龄人学习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自身生活的幸福,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应该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陶冶情操
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母亲,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强烈。学生不应该成为“笼中之鸟”,步入大自然这本书中去,会得到更多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2008年暑期的平利西河之行,山环水抱,鸟语花香,篝火晚会,西河漂流,水中嬉戏,徒步登山,给学生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2011年暑期的南宫山之旅,山美如画,水秀若诗,重峦叠嶂,云雾缭绕,学生们在茶农的指导下,亲自采茶、制茶、品茶,绘美景,唱山歌,在大自然之美的熏陶下,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一方面亲近了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一种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我班这个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成果显着。广大同学通过深入企业、媒体,深入农村,进行现场服务、问卷调查,参与劳动等多种方式完成了社会实践。内容主要有: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支教扫盲,志愿服务,支持环保,参与活动等。
一、关注教育制度改革
初入大学的我们时刻关心教育制度改革,很多同学在假期高度关注教育制度改革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吕**同学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写到:“教育制度改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许多家长不理解,实行不易,但我们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到的改革的必然性……”。
二、关注新农村建设
由于我班大部分同学为农村户口,很多同学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切实关心新农村建设等问题。部分城市同学也能在过年期间深入到农村基层,切实关心农民问题。例如:李**同学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采访,发现土地转产承包制的诸多优点并进行了大力宣传;侯**同学利用假期到农村体验生活,并对感言农民生活不容易,从心里尊敬农民。
三、参与多种活动锻炼自己
寒假刚开始,我们团队就来到建筑工地进行社会实践。实践中, 我们认识了不少领导。领导们是那样的和蔼、亲切,对我们的到来也表示了热烈欢迎,我们开始时的紧张顿时荡然无存。
随后,我们就由项目部的技术人员带领奔走于工地了,并即刻开始了一天工作。进入工地,我们戴上安全头盔与手套,随着他到了一个三层建筑底下,在负责人的提醒下,我们蹲下身子,环视四周,但因为头上的头盔挡住了视线,与楼梯上的钢管碰触了好几次,头盔撞得“当当”响。到了第二层,上下层之间密集的钢管,矗立于周围,紧接着我们上了最后一层,终于可以不再像在第一层时那么小心翼翼了。顶上的水泥面上有几条笔直的刻线,经技术人员介绍,我们了解了刻线的作用;还有那些竖起的长短不一的钢筋条,负责人说是因为底层的位置不一样。
参观完工地之后,我们进行了劳动体验,虽然只能是干一些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却比想象中的复杂。我们一人搬一块木板向木板堆积处走去,那些木板是盖在屋顶上用的多层板,体积很大。搬了一会儿,同学们就已经气喘吁吁了。休息了一会儿,喝了点水,继续干。这次换成两个人抬两块板,期间我们为了节省体力,换了好几个姿势,但结果越弄越累,当把一堆木板搬完,看到与自己肩膀那么高的一堆木板堆放的整整齐齐,同学们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只怪时间太短暂了,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去接触和吸收新事物,但我通过实践也学到了很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了生活阅历,这将是我走向社会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指尖流逝!回过头来看看这近一天来的打滚爬摸, 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参加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次社会的实践,我们懂得了团队在工作中的作用,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知识无限,能力有限”的涵义。
活动感想:
我们付出了自己的汗水收获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完成了自己“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愿望,不会忘记与前辈们一起走过的短暂而充实的日子,谢谢你们的照顾和批评!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新课程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结构,使新课程呈现一大亮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反弹现象,再次出现可有可无的现象。有的即使正常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按照学科教学方式,一节一节地传授,根本无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理念要求。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并提出几点理性思考,为同仁们提供参考。
一、注重活动主题的选题
l.选题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主题,就没有活动目标,从而失去活动方向和意义。因此,指导教师一定要重视主题选择,并指导小学生制订具有特色、有可操作性的方案。那么,活动主题如何选择与确定呢?首要问题是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和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心理期盼。在选择与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角色要有一个正确定位,即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合作者及活动的评价者,避免独霸课程、传授知识现象[1]。这里强调的是教师不讲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而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指导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生理心理不成熟的限制,缺乏正确分析与判断能力,使主题选择与确定往往只是为了高兴、快乐而忽视活动意义,从而失去活动价值。所以必须强调教师指导作用,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选择,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愿望、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学前幼儿的许多特点,他们仍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他们对走出课堂,到外面的世界进行探究充满兴趣。他们的思维虽然正处于发展时期,但他们的知识经验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生活经验很少。因此,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时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及相应材料,如文字、图片、声音等,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融洽师生关系,我有意在小学生与各科任教师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我做了一次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小学生都想为老师做点什么,经大家讨论,为老师制作“教师节卡片”是既经济又实惠的。于是,学生都行动起来,动手设计图案、形状,并写上想说的话,制作完成后进行展评,看看谁的贺卡最漂亮、最有创意、最有内涵。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为小学生思维创新提供了空间。
2.把乡土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乡土教育是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乡土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但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使用相同的课本,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他们无法从课堂中获得生活技能与体验,“学用脱节”问题随之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乡土教育作为主题研究。
家乡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周围许多山川、河流、特产、名胜等可以作为他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长白山博览城》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长白山博览城的人文景观,领略建构的独特之美,感受到长白山的特有文化,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与文本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注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纸上谈兵”,名存实亡。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活动情境,恰当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具体任务,达到目的。
在进行《小学生一日常规》综合实践活动前,引导小学生先学习文本,加深理解。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小学生制订活动方案,组织实施,通过访问、调查、观察等方式完成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展示,交流分享,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科学评价,强化实践效果
首先,增强综合实践效果,使之不断提高参与活动的质量,应根据小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做到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潜能,每次活动都进行自我总结,如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决策和建议?等等。有记录、有体会,收集更多信息资料,相互间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如小学生谈活动体会时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让我有了很大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其次,从小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不断修改调整评价策略,及时正确地给予小学生肯定和鼓励,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注重内容多样、形式多样,不局限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欲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进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开放性实践活动可以走进社区、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评价,真正体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合理、公正、公开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亲近实践。
四、体现多元化
1.运用网络资源,让教师备课动态化。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教材”的新生课程,教师感到压力很大。确立主题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主题应蕴藏于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师敏锐的思维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是动态变化,处于不断生成状态,是一种“活页资源”,主题的确立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基于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应资料,在网络中不断丰富自己。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立主题,然后设计活动方案,最后师生分享体验。由此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思路:恰当选题、制订方案、过程体验、交流成果。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教师整理主题方案汇编成册,制作活页教案。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中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操作性,逐步实现由“传统教案”向“活页教”的过渡。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在不同领域发掘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
2.整合校本教材,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结合地域、校情、学情特点,在深入分析学校师资力量及小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综合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丰富情感体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发展。
3.部门统一联动,让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开学初,学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联动。教导处重点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规范小学生的“三姿”,作业整洁度,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大队部重点带领综合实践教师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祭先烈、参观消防队、慰问孤寡老人等,总务处利用学校综合实践劳动基地,教给学生挖地、种植、收获等劳动常识。这样多方齐抓共管,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总结、反思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对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积极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及指导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方法,促进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