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产业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

第1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一、张家界市旅游产业中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1、开辟了几个以民族音乐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演艺场所。

“梯玛神歌”、“圣歌武陵”等大型歌舞剧在武陵源区张家界大剧院上演。投资1.6亿元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于2010年在武陵源区开业,民族特色鲜明的节目《烟雨张家界》向世人演绎神秘的民族风情。《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全世界第一台以高山奇峰为舞台、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民族音乐歌舞剧,投资达1.2亿元。《张家界・魅力湘西》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

2、打造了少数民族节会文化旅游品牌,展现民族音乐的风采。

宝峰湖风景区举行的首届“中国山歌节”,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中国最大规模乡村音乐盛会“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在黄龙洞广场启幕!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30多支音乐团队在天子山等6个景点演绎各具特色的音乐。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龙洞大剧院启幕,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也是以湖南省为主办地,张家界市为承办地。永定区政府每年举行“元宵灯会”,慈利县每年举行“五雷山庙会”。永定区罗水乡罗水村被湖南省民委列为民族文化联系点后,多次举行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节。这些民俗节日上也不乏民族音乐的表演。

3、抢救了一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张家界及桑植县委、县政府组织县民委指导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强民族研究,编印了《桑植民歌集成》等20多本民族文化书籍,修建了桑植民族广场,举行“桑植民歌”大赛和“桑植民歌节”,保留了许多土家族转角楼的王家坪镇挖掘打镏子、扬叉舞等原生态文化,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张家界市旅游文化产业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空间与任务

民族音乐在张家界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小觑,近年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作者着重站在音乐学角度上进行深入调研,发现了在发展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和有待发掘的空间:

1、民族音乐从业人员和活动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没有明确政府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主管部门,导致出现市民委无权管、文广局不愿管、旅游局不会管、民族文化旅游不太规范等现象。尤其是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项分支――民族音乐,更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来进行管理和协调。以作者采访对象――著名张家界民族歌手人称“民歌皇后”的向左绒为例:向左绒是1958年出生于桑植县的一位土家族民间歌手,1976年参加工作,进入桑植县花灯剧团,1989年调入桑植县文化馆,1994年调入桑植县文化体育局,1996年5月任张家界市民族艺术团副团长,1999年任张家界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2008年12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传承人。作为一个一生致力于表演、传承和推广民族音乐的民间音乐家,现在退休在家时,自己的一些民族音乐活动、社会活动等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关联和解决,甚至在当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时候,都存在不能清楚归属于桑植县和张家界两级文化部门中哪一级的问题。作者认为类似于这样的民间艺人,应该有专门的相关部门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组织,让他们能专职地、安心、安全又有效地从事民间音乐的表演和传承活动。

2、支持民族音乐发展的项目资金不充足。

调研中作者了解到一些现象:桑植县利福塔镇政府制定了《苦竹河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愿给予资金支持。慈利县江垭镇九溪村邀请中南林业学院吴章文、刘民坤教授编制了《江垭镇九溪古城总体规划》,却未被省、市发改委列入“十二五规划”项目库,向左绒退休在家时怀抱着对桑植民歌的真诚热爱,和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一片赤诚之心自己编撰了一本《跟我学桑植民歌》的书籍,并配以CD音响磁盘,但是这一举措完全是由向左绒自费进行的,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这样有利于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举措作者认为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帮助,更大程度地调动民间艺人的传承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到民族音乐文化旅游产业当中来。

3、民族音乐还有发掘的空间,表演形式还有待创新

张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历史悠久,民族特点显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形态也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张家界各地还存在很多没有被挖掘和发现的原生态音乐文化形态,这些独特原始的音乐文化,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

作者本次调研采访的民间艺人向左绒就回忆过她在自己的演唱桑植民歌过程中曾走访过几位民间老艺人,向她们学习了一些在传统桑植民歌中没有出现过的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内容,如:2006年向左绒第三次走访民间艺人皮喜姑(已逝),向他学习了跟资料上收集的曲谱不同的《溜溜儿歌》,丰富了自身的演唱。这说明张家界的一些乡间、山里以及村落还存在大量可以发掘的民间音乐素材,如果加大挖掘和保护的力度,使之更有效地结合到旅游产业中,必将是很大的一笔文化资源财富。

再者,在已经成形的歌舞类节目当中,各种音乐文化或者民俗都是以综艺形式展现出来的,像桑植民歌这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被单独着重地展现,它自身的深层次魅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完全可以尝试开发一些专门的民族音乐旅游产品,如:旅游景点中专门设置的民歌比赛和参与类节目、元宵阳戏展等;另外,作为游客,一直以来只是以观众身份观赏,而没有开发出能让游客参与和互动的一些音乐形式,如果让游客与歌舞演员一起参与民族音乐的表演,将会吸引更多游客,创立新的旅游品牌和效应。向左绒老师最近就在尝试参与一项新的旅游产品――土家族家访。在这项节目中,向左绒老师作为家访中的女主人为游客表演桑植民歌,而游客也有一定的参与,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作者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应该更多地添加游客参与性的音乐节目,更新节目形式,创新旅游品牌。

三、以民族音乐推动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发挥政府民族工作职能部门作用,建立专门分管民族音乐的机构

张家界的旅游产业一定要突出本地民族特色,特别是民族音乐为主题表现的民族性。歌舞要突出民族特色,旅游从业人员要穿绚丽多姿的民族服装,营造浓郁的民族地区氛围,使整个景区成为一个自然的“民族文化园”,使民族文化旅游向高档化发展。建议专门成立“民族音乐发展处”或“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办”等专门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对民族音乐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和保护,对民间艺人进行有效管理,落实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政策,争取上级政府职能部门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扶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工作。更深层次地挖掘潜藏于张家界民族民间的音乐艺术形式,继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对这些新的音乐形态进行音乐本体和社会功能及潜在经济价值的研究,促进民族民间音乐进一步发展。要做到先规划后开发,界定保护与开发范围。兴建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先由张家界市旅游工作委员会审批,再由市发改委立项、市工商局核准名称。

2、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民族音乐特色的旅游品牌

张家界市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以民族音乐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胜地,必须象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和海南等省那样,制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战略。为此,建议组织旅游、民族职能部门人员统一编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且列入《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市发改委要精心编制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按照“大旅游、高起点、新思路、有特色”的原则审批立项。发挥民族音乐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旅游产业多样化发展,推出一批具有带动性的民族音乐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民族音乐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如:开发新的民族音乐文化展示和娱乐项目,建设桑植民歌园、打造峰峦溪民俗文化度假村,恢复土家族摆手舞;创建芙蓉桥白族文化区,开放喜洲白族三月街,创建以白族音乐歌舞为特色的旅游新项目。要让海内外游客看到、听到、参与土家族人的音乐文化生活。

3、扩大宣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运用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报刊杂志、图书画册等多种媒体宣传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发挥民族节会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使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广大市民日常生活和游客游览活动中,还要推进民族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要通过政府主导、民委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民族音乐文化、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市民委要出版《张家界市民族音乐史志》等民族研究旅游书籍,并请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或民间艺术家讲课。要建立以民族文化主管部门为主体的景区文艺表演团体和队伍,规范全市民族文艺表演节目。民族文化开发商人可聘请民族音乐学专家或者经济学家当顾问,帮助制定项目规划,拟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请专家提建议;进行策划设计,提供民族历史文化资料;确定景点名称,拟定民族音乐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方案,使之成为象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民族村和湖南民俗文化村那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的民族音乐文化旅游项目。要保护“原生态”民族音乐文化,杜绝“伪民俗”。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

第2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一、局党组确定的四个课题

1、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龙头,如何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负责人:xxxxx

调研成员单位:规划处规划设计院

调研专家:xx

2、如何进一步深化“五级联动创优工程”、“三个一批”旅游大企业培育工程和“联合推介,捆绑营销”计划,实现旅游体制机制的创新。

该课题由3个子课题组成:

(1)如何进一步深化“联合推介,捆绑营销”

负责人:xxxx

调研成员单位:促进处国内处国际旅游市场开发中心

调研专家:xxxxx

(2)如何进一步深化“三个一批”旅游大企业培育工程

负责人:xxx

调研成员单位:办公室规划处旅游商品开发中心

调研专家:xxx

(3)如何进一步深化“五级联动创优工程”

负责人:xxx

调研成员单位:管理处旅游投诉中心

调研专家:xx

3、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前建成旅游强省。

负责人:xxx

调研成员单位:旅游职业学院

调研专家:xxx

4、如何发挥旅游业作为经济文化一体发展最具典型性的产业优势,通过打造“好客xx”、“xx客栈”、鲁菜馆等文化旅游品牌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贡献。

负责人:xxx

调研成员单位:政策法规处人教处旅游信息中心

调研专家:xxX

二、调研工作的组织落实

1、充分发挥专家智慧,局党组确定的4个重大调研课题,每个课题邀请1-2名专家参与调研,具体参加专家由各课题组确定。

2、通过“xx省旅游产业创新奖”征集活动进行征集有关调研成果。由xx大学王德刚负责,促进处负责协调。

3、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请旅游专家委员会专家建言献策。由旅游职业学院负责与专家联系,办公室负责协调。

4、在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层面上征求意见与建议,由政策法规处负责向全省发出通知,汇总有关意见与建议后报局党组。

5、在xx旅游政务网开设“省旅游局网络讨论室”,组织全局同志进行讨论交流,由旅游信息中心负责。

第3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与生态区管理现状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其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拉动包含通讯、建筑、金融、商贸、信息、住宿等20多个产业经济的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产业每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间接的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的增加,旅游行业每损失1元的消费,就会间接造成社会财富7元的损失。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来看,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整合性、互动性、协同性功能的发挥和管理,却缺乏宏观框架和整体实践的思路,从而导致旅游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旅游市场的不断波动变化,这就包含近些年来以生态区旅游作为发展嘛头的旅游景区,均无法科学合理的保障自身运作,诸如团队建设、中介服务、统筹协调、市场预测等。在缺乏旅游产业链和配套功能整体性运作的局势下,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管理同样无法完成自我宣传、销售、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塑造、生态旅游区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供应等需要。随着生态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黑店、黑车、黑导、黑社也将日渐增多,旅游精品的缩水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与宣传的不符等.均会造成生态区旅游管控能力的下降。由于旅游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服务性经济产业,旅游产业系统发展中所存在各类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样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运作。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与生态区系统管理要求的矛盾性

随着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提出,生态旅游热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就我国生态旅游现状而言,立足当地实际景区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与仅以生态旅游为嘛头的非生态旅游区旅游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就我国生态旅游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还存在着典型脆弱型生态旅游区需要针对性管理的问题。纵观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管理整体模式,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调的管理运行机制、策略、模式,依然包含典型脆弱生态旅游区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运用。比如: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生态景区被开发出以后,碧塔海和虎跳峡门票收人分配、双线进人所存在的矛盾等。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行下.包含环保、开发、生态旅游区组织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中所出现的矛盾,却无法被一一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区旅游管理的日常需要。鉴于生态区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当前的管理失误表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来重新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符合生态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经验缺失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性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彳、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彳、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彳、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彳、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人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i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浊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tiE,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

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人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人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人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彳、方向人手.并合理地调整三、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

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彳、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人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彳、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彳、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彳、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肩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彳、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人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彳、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

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第4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酒店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对接产业

一、调研背景

宜昌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5月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千亿支柱产业,到2016年,全市文化旅游业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到2020年,文化旅游业规模、质量、效益要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建成文化强市和全省文化高地,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酒店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校应对蓬勃发展的宜昌酒店业而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旅游人才、服务旅游产业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顺应宜昌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我校酒店管理专业近期组织师生开展了一次专业对接产业的专题调研活动。基本情况如下: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主要围绕宜昌市酒店从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问题进行走访调研,目的在于为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造升级提供依据,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研历时3个月,20多名师生走访了宜昌市城区各种类型的30家酒店,包括2家五星级酒店、2家挂五星酒店、10家四星级酒店、10家三星级酒店、6家连锁餐饮会所,其中桃花岭酒店、峡州酒店、上海葛洲坝酒店等属于本土品牌酒店,均瑶大酒店、华美达酒店等是近几年进驻宜昌的高端酒店,还有刚刚兴起的快捷酒店如如家、运七等。调研活动主要采用座谈、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实习生座谈会、校企联谊会等多种方式,调研对象从管理层到基层的各种岗位。

三、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总计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发放基层工作人员18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62份,有效率90%;发放管理层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回收率为87.5%。我们运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分析结果:

(一)企业基层员工职业能力掌握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表1)得知,酒店基层员工对“基础理论”、“酒店实务”和“实践经验”的掌握程度得分均值分别为4.01、3.92、4.00,表明他们对这三项能力的掌握处于较好阶段。酒店基层员工对“熟练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掌握程度的得分均值最高,分别是4.22、4.16、4.27,表明他们对这三方面的掌握最熟练;其次,对“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礼仪规范”、“电脑操作能力”的掌握也较好;但是对“英语交流能力”的掌握较差,得分均值仅2.59。酒店基层员工对“适应能力”、“亲和力”等关键能力的掌握最好,得分均值为4.31和4.20,其次是“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均值都是3.94,掌握较差的是“创新能力”,得分均值为3.61。

(二)受领导赏识情况与职业能力掌握程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探讨受领导赏识情况与酒店基层员工对职业能力(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关键能力)掌握程度之间的关系,本次调研运用SPSS19.0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将受领导赏识情况与酒店基层员工对各职业能力掌握度进行了配对分析,分析结果中显著性(双侧)的值小于0.005,即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分析结果中显著性(双侧)的值大于0.005,则说明两者无关。(见表2,表3,表4)3显示,酒店基层员工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与掌握“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职业礼仪规范”的程度显著相关,与“熟练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英语交流能力”无关。表4说明,酒店基层员工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与掌握“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程度显著相关,但与“适应能力”和“亲和力”无关。

(三)企业管理层对基层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

通过对企业管理层调查数据的分析(表5),可看出企业管理层对基层员工职业能力(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关键能力)的实际要求。在基础知识方面,管理层更看重员工的酒店实务、实践经验;在技能操作方面,管理层更看重熟练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礼仪规范;在关键能力方面,管理层更看重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专业课程设置认同情况

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表6),可知企业管理层普遍认为以下课程需要增加课时:酒店市场营销学、餐厅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不太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为:调酒与酒吧管理、康乐服务。

四、专业对接产业实现改造升级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对接产业,校企合作不断深化。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明确了专业对接产业实现专业改造升级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并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作了适当调整:

(一)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定位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酒店从业人员现状和人才需求,我们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基层骨干、中层管理者”调整为“中基层管理者”,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就业追求“高平台”,工作勇于起步“低起点”。

(二)职业资格证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调查、分析酒店的工作岗位和职务要求,为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发展空间,我们增加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即在“三证”(餐厅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调酒师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

(三)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完善

通过调研,酒店管理专业将逐步增加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礼仪规范等突出管理者素质的课程,目前已增加了康乐服务、宴会策划实务、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酒店市场营销、酒店公共关系学、三峡民俗文化等课程,不断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四)学生顶岗实习更加规范科学

调研中了解到,近几年的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不够严密、学生实习岗位过于单一等。调研中通过沟通和协商,现已将实习时间由6个月缩为4个月,学生管理实行学校、企业、家长、学生的四维管理模式,企业尽量满足实习期间轮换实习岗位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对企业行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和体验。

五、专业对接产业的进一步思考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

制定以产业需求对应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要顺应宜昌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文化旅游产业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将产业中最前沿、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建成品牌、做出特色;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宜昌市酒店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对应,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降低专业学生的可替代性;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职业岗位任职标准相对应,围绕职业人的成长规律,结合各酒店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二)稳固校企合作机制,提高专业对接产业的长效性

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现专业对接产业的有效保证,如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相互渗透、实现融合;采取互聘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开设讲座型课程、企业订单培训、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等方式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近几年,为服务宜昌特大城市建设对高端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湖北峡州旅业集团、桃花岭饭店、均瑶酒店等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课程,如新增的宴会策划、会展管理、西点与酒水调制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核心职业技能,确保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定岗实习的无缝对接,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R],2009.

第5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一、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空前。国务院总理xx、副总理,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多次来江苏调研。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和张卫国副省长亲赴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梁保华书记率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期间,罗志军省长率团访问日本期间,均把旅游交流活动作为访问的重要内容。张卫国副省长还率团赴西班牙,与世界旅游组织共商旅游合作、应对危机事宜;二是财政扶持力度空前。各级财政在大力节流的同时,对旅游业的投入不减反增。省级财政投入1.4亿元用于引导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奖励旅游企业,比上年增长了15%;三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南京全面实施旅游百企发展计划,引导银行业与旅游业合作。镇江进一步细化旅游业振兴纲要,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淮安和连云港出台了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宿迁制定了《旅游地接奖励和高等级旅游企业奖励办法》,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旅游产业宣传促销成果丰硕

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扩大内需这一主题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壮大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国际旅游市场为重点,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亮点频现。江苏国际生态旅游节、江苏国际旅游周、江苏首届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的旅游氛围;基本完成江苏旅游整体形象和口号标识征集活动,并结合整体形象策划制作了新的江苏旅游形象宣传片,拍摄了不同版本的《美好江苏》风光片,展示了江苏旅游鲜明而又全新的形象;“百城旅游宣传周”、“同游大江南北,共享美好江苏”、“2010相约江苏·全国旅游广播网年会”等主题活动,形成了省内城市间客源互送、市场共促的喜人局面;围绕省委省政府出访活动,分别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举办江苏旅游推介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促销成果。“苏台旅游合作交流年”、“苏韩旅游交流年”、“苏新旅游合作年”等活动,加强了与客源地的合作交流,旅游企业赴欧洲、东南亚各国开展旅游推介、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在日本、东南亚、美洲、北欧等地的促销活动效果显著;为切实推进对接上海世博旅游市场,全省积极参加各项与“世博”有关的宣传促销活动,省局组织省辖市旅游局局长与上海市旅游局共商合作事宜,支持太仓建立世博江苏旅游集散中心,还精心推出了55条世博精品线路手册。

三、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

《江苏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一圈一轴三沿”的格局,五大省域旅游规划全面推进,《沿江旅游规划》已经实施,《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苏锡常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初步成果,《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初稿,“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顺利启动;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超过800个,投资金额突破400亿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积极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启动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正式启动,景区创a工作取得新业绩;“12301”公益旅游服务热线、江苏省旅游咨询中心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各地也就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开展探索性工作。同时,旅游产业链不断拓展,建成“江苏旅游装备品集散中心”、各地发展购物旅游、打造夜游线路。

四、旅游产业规范管理取得新进展

通过宣贯会、在线访谈等方式,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旅行社新条例。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江苏省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编制《江苏省居民赴台旅游手册》,倡导诚信旅游,试行第三方暗访对星级饭店进行复核;《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标准》、《旅行社访查规范》、《散客旅游接待工作规范》等五个标准,获省质监局批准立项,部分已经编制完成并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旅游安全质量标准,有效增强旅游行业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应对和有效防范甲流的能力;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完善《江苏省入境旅游贡献奖励暂行办法》,引导企业度过危机,为我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开展包机业务、举办重大商务活动、为省(境)外企业和项目落户江苏提供服务。

【2010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旅游产业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宁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对120多位旅行社总经理进行了专业培训,编写了《赴台旅游领队培训手册》培训教材,把境外促销与旅游培训结合起来,在新加坡开展了旅游营销人才培训,赴香港开展生态旅游培训和赴英国开展旅游饭店专业培训,顺利组织全省2万多考生完成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力推行岗位培训工作,全年共有616名旅游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岗位培训资格证书,全省持有旅游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11715人;为引导景区文明经营,省局还和团省委共同举办了全省旅游行业省级“青年文明号”负责人培训班,初步完成江苏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及其他旅游单位的考核标准。

2010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起始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10年江苏旅游工作指导思想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以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完善政策促发展,应对世博抓机遇,拓展市场增客源,开发项目调结构,强化服务提品质,改革创新促转型,扎实推进全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把江苏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站在2010的起点,展望江苏旅游工作,省旅游局局长周乃翔表示,江苏旅游业要在现有较高发展平台上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建设美好江苏、为我国建设旅游强国多做贡献。

一、以国务院《意见》为指导,推动江苏旅游产业大发展全省旅游行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把贯彻落实《意见》的思想统一到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省局将举办2—3期旅游局长轮训班,对全省旅游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分批培训;将开展大规模旅游调研活动,不仅要了解各市对于《意见》政策落实情况和政策建议,还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形成各地关于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综合性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江苏旅游业的意见》初稿三项成果;适时筹备召开旅游产业大会,进一步部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以上海“世博”为契机,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大市场

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吸引尽量多的游客来江苏,我省将以“相约世博、走进江苏”为主题举办系列宣传活动,整合42家长三角世博旅游精品示范点,推出世博精品旅游线路,举办世博服务明星评比和迎世博江苏美食月,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世博旅游年”启动仪式等旅游促销活动;力争举办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合作对话会议,并做好中日韩三国旅游部长会议代表考察活动、国际旅游洽谈会(itm)等,同时还将继续举办和支持各地举办品牌影响大、资源整合强、群众参与度高的旅游节庆活动;抓住即将出台《国民休闲纲要》的机遇,有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大力推行教育旅游,提高居民出游率。完成江苏旅游整体形象和口号标识,制订方案,推出系列推广活动。加快乡村游、自驾游、养生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推广力度,加大国内旅游招徕奖励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客源地市场。如围绕江苏省和爱知县建立友好县省30周年的契机,拓展日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好“苏台同辉”互送灯展活动。抓住加拿大成为我国旅游目的地的机遇,积极组织赴北美旅游推介;突出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邀请海外媒体和旅行商来江苏考察踩线,并利用各类媒体、媒介进行江苏旅游形象推广,使宣传促销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大调整

首先,大力完善规划体系。在积极实施《“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完成《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华东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洪泽湖旅游圈规划》。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化旅游研究》、《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进度;其次,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严格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做好对旅游项目建设的补助工作,充分利用会议、活动、联盟等方式为投资商与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搭建合作平台;其三,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全年力争新评国家等级旅游景区30家,做好5a创建工作。与商务部门联合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与建设部门联合打造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展省级生态旅游区。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评星定级工作,建成首批“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积极打造我省商务会展旅游、包机旅游、海上旅游专线等新业态。第四,继续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和江苏旅游咨询中心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积极推广《江苏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指引》,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支持有关城市打造面向游客市场的大型演艺活动。

【2010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以市场整顿为手段,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

一是加强管理。大力实施《旅行社条例》和新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通过年审和检查,强化市场监管。举办全省旅行社发展论坛,帮助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开展饭店星评和绿色饭店创建工作,并在酒店业开展职业经理人评选。倡导低碳旅游,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通过开发实施旅行社出境业务管理平台、推广第三方暗访星级饭店、定期旅游服务质量报告等;二是服务企业。完善入境游奖励办法,推出对国内旅游的奖励。推广旅行社责任险统保工作,提高旅行社抗风险能力。开展第二批省级诚信示范旅行社评选。在旅游企业和投资商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品牌和投资商来江苏落户。三是确保安全。针对世博、黄金周等重大旅游活动,制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方案,联合督察,实行安全值班制度,建立安全员网络。继续做好应对甲流的防控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意见》的精神,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宗教场所的旅游安全工作。四是完善标准。试点完善《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和《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快完成《江苏省旅游饭店行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和《旅行社综合评价体系》的编制。

五、以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旅游队伍素质大提高

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方面,将根据国家旅游局“名导进课堂”工程的部署,建立江苏导游师资库,进一步扩大优秀导游份额。组织名导进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以“讲道德、比技能、赛服务”为主题开展江苏省导游讲解员大赛,并拍摄优秀导游员讲解技能示范片。继续做好导游员的各类考核考试工作,抓住中国导游网建设的机遇,推进导游员年审网络化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江苏旅游信息网和诚信网等平台,加快建设全省导游员网络培训、考核的软件体系;开展各类岗位培训方面,将加大与旅游院校的合作,开设产品策划、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专项培训。加强与境外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人才培养、酒店管理等专题培训。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加快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并与时俱进,修编系列培训教材。在开展旅游人力资源调查研究方面,将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摸清各类旅游人才机构状况,分析旅游人才资源规律和特点,为实施人才强旅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在转变机关职能方面,将积极做好江苏省旅游协会的换届工作,组织成立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乡村旅游和旅游教育等专业分会,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服务企业的职能。

第6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目标;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成立的“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也就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旅游高等院校。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不断细化。目前有2500多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专业门类涵盖旅游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管理,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高职(专科)、中职各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旅游高等院校在校人数*突破50万人,每年毕业生超过15万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的学术力量,为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人员。

旅游教育取得如此大的进步与两个背景密不可分。第一个背景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高考录取率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录取率只有5%,2016年这一数字已上涨到的82.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40%,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第二个背景是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达44.4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其中。据统计,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产业需要成为旅游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强劲动力。*

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对“旅游高等教育”本身的反思,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了多个角度的思考。以“旅游高等教育”为索引关键词,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收录研究论文已达768篇,研究方向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课程设置、师资提升、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实践教学、专业属性等各个层面。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张定方和张肖敏在文章*中提出了“高校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这一问题后。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中涉及“应用型”转向*的文章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成果更多的是针对应用型培养模式*的思考、讨论、初探等“制度”层面*的设计,基于“系统化研究、标准化实践、理论性总结”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应用型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动因

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与学的高度结合,是目标与过程的循环往复。因此,教学改革是一项没有终点的活动。社会的进步对教学目标提出新的要求、科技的进步为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手段、产业的发展为教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这些变化都集中反映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旅游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和“旅游产业高速增长”这两个时代背景,同时这两个背景也是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培养目标多元化

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的时期,高等教育更多地表现为“精英化”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会自然定位在研究型、学术型的理论人才上。这种定位既满足了刚刚恢复高考,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期许;也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个领域百废待兴对高等教育毕业人才的渴望。可以说“高等教育精英化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选择。但随着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逐渐增多,特别是1999年国内高校进行了大范围、大尺度的扩招,高考录取率突破50%,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悄然到来。“精英化”的培养目标不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唯一选择。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体现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精英化向应用型的一种转移。2010年7月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多元化培养思路跃然纸上。在多元化培养目标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面,《纲要》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等教育的应用型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了近40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新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习惯。在这种充满着变革与创新时代的大潮下,旅游产业也出现了很多新产品和新业态。从旅游产品设计角度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要,以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从旅游产品种类上看,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温泉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采摘旅游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旅游选择;从经营方式上看,旅游电子商务突飞猛进,跨区域、跨行业旅游集团出现,旅游与其他产业高度结合;从旅游市场表现上看,自驾车、自由行逐渐流行,旅游消费个性化明显,出境旅游需求强劲。这些变革时时刻刻都在刷新着旅游产业认知,更新着现有的旅游知识,也对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专业特点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脱离社会需求的培养方式,不仅在新业态下无法生存,还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很多学者经常将“应用型”与“学术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的两个方向。笔者不同意这样的分类方法。“应用型”顾名思义就是学以致用的意思。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培养方向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否需要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呢?当然需要。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本身应该包括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塑造。与“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对应的应该是“基础理论研究型”,可简称“基础型”,这种类型的教育不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而是以探讨事物的发展规律、拓宽人类的知识边界、立足于基础理论突破为教育教学基本目标的高等教育。

“基础型”人才为世界贡献基础理论,“应用型”人才为世界提供解决方案;“基础型”人才的研究工作是为了生成知识,“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工作是为了检验知识的适用范围;“基础型”人才的实践工作是为了辨别假设的真伪,“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工作是为了探索更优的路径;“基础型”人才更需要对未知事务的渴望,“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投身实践的热情。因此,对“基础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形而上之道”,以及获得“道”的方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意“形而下之器”,以及使用“器”的规范。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再来重新定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具体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投身旅游事业的热情。旅游产业是以文化体验为内涵、以跨区消费为表现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本质是“旅游者内心对外在的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一种心灵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产业是连接人类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一个桥梁,通过旅游开阔审美视野、提升内心境界、体会不同文化、感受生活幸福。所有旅游产业发展的技术类知识,都应该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有投身旅游事业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各种学科知识应用到一个个具体的旅游实践当中来,而不是简单地把旅游业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

第二,研究旅游问题的能力。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从需求角度看,旅游者的审美标准是不断变化的,旅游消费心理也会受到各种社会流行因素的影响;旅游供给也是充满变化的,产品类型、服务标准、游览线路、景区主题等,都处于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旅游经营手段也是不断变化的,营销手段、规划方案、组织形式、支付方式等最前沿的方法手段都会不断地被引入到旅游企业经营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业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研究问题的学术能力,提供自己的理解和方案,而不是完全依赖教科书的“标准答案”。

第三,提供旅游服务的技术。从产业结构上看,旅游也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旅游综合收入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旅游服务的劳动力补偿。旅游服务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特点,同时又具有体现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提供旅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寻求旅游服务的优质化。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教学环节来实现,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从“精英教育”发展而来的,因此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多有“范精英化”的倾向。但高校扩招,使大多数高校的生源是“大众化”的。用“范精英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大众化”的生源,使高校办学资源极度紧张,培养质量下滑,这一问题值得注意。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以参考。*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初期,一方面从传统学科办学方案中学习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从中职旅游服务专业办学中吸收相应的成果。而传统的其他专业教学模式多是沿用“基础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旅游服务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这就导致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容易产生“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和“过分强调实操技能”两种倾向,这都无法满足社会对旅游高教人才的需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改革教学模式的前提。从应用型视角出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应具有发展性、系统性、针对性等三个特征。

发展性是指教学模式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应该从三个方面体现其发展性特征:一是教学内容的发展性,教学内容应该反映最新的产业特征和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二是教学形式的发展性,应该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三是教学考评标准的发展性,不能用僵化的知识点记忆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唯一标准。

系统性是指教学模式的执行环节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是孤立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教学活动又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环节构成,这就需要教学环节间要相互支撑、相互磨合成一个系统。此外,评价人才的标准是复杂的,单一的教学环节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所以说坚持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针对性是指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定性。“应用型”教学不同于“基础型”教学,面对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又要具有清晰的产业针对性,必须是围绕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展开。通过教学模式的聚焦,带动培养能力的深化,最后达到专业的热爱。

四、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模式的选择与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决定了应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总结与探索。长春师范大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一直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宗旨。为完成这一培养目标,笔者在主讲的“旅游经济学”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综合起来可以将这些教学活动抽象为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一)问题解决模式

在学习具体知识之前,先以问题形式入手,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分析问题提出要讲授的理论,最后启发学生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理论-方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循环,这一循环结束后,应该再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作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导入。此种教学模式有三个优点:一是问题引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讲解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度;二是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将“学以致用”的应用型教学思维贯彻到教学全过程中;三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在使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问题”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有深刻的理论延伸性,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虚假的案例还会让学生产生对教学目标本身的怀疑。其次,提出问题的方法很重要,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热点新闻等学生们比较关心的内容出发,然后上升为一个理论问题。再次,分析问题环节需要注意分析问题的普遍性,分析问题的核心是要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上升为一个抽象的学术问题,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论价值进行充分把握后,提出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可以是一个定理、一种方法、一个原理,总之是要用这个原理对前面介绍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解决问题的思维很重要,根据前面讲的原理知识,对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后得到这一原理如何解决与之相关的类似问题,并鼓励学生试着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环节还要向学生讲解原理的使用范围和定理的实现条件,世界上没有普遍真理,不了解定理的范围而时时刻刻地套用定理就会犯本本主义的错误。

问题解决模式比较适用于一个单一知识点的讲解,适合课堂教学中的讲授环节,通过问题引入到最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容讲解与使用。但是问题解决模式不太适合复杂、系统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于特别复杂的知识学习,可以采用项目研究模式。

(二)项目研究模式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需要对知识进行复合运用或叠加运用。这时候学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旅游经济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单一原理无法清晰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为现实无法给出原理实现过程的理想前提条件和均衡稳定的外部条件。这就要求引入项目研究模式,用“多问题、多前提、多变量”的项目分析,代替“单问题、单前提、均变量”的问题分析。项目研究需要把学生分组,每组共同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学术配合能力,又可以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项目研究模式在使用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项目研究的使用范围,应该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解决的问题,才可以考虑使用项目研究模式,也就是说项目研究的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难度”。二是项目研究多是小组合作研究,不能是一个人,组员之间要相互配合共同为完成研究目标努力,彼此研究内容要相互关照、相互配合;要让学生明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需要有相互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项目研究一定要形成相关的学术成果,成果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咨询报告、对策建议等,成果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运用过程就可以;使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过程、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是项目研究一定要限定完成时间,最后进行专题汇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研究过程主要是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研究结论老师不要进行过多干涉;项目研究教学可以作为对问题解决教学效果的一次评价,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项目研究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是应用型教学中段比较适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项目选择、过程指导、总结反馈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否则容易使这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在项目教学模式之后采用的一种难度更大的教学方式,形式上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与项目教学本质上是不同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利用参观、考察、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来发现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再分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项目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设计并主导的,包括题目的选定、时间的控制、结论的评价等;而情景教学模式是学生主导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当学生们在研究过程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其他时间都应该是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的。

情景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应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学生最后提出的结论或措施是稚嫩的、不合理的,但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能否发现一个“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情景教学模式对学生有很强的要求:首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在前两种教学模式中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果。其次,需要学生到真实的旅游产业中去实践,只有深入产业运行之中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去做基层的服务员可能心理上有些不平衡,但这也是情景教学的必要环节,没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就不会发现真正的研究问题。最后,需要学生将分析的结论与措施再反馈给调研的企业部门,其实用性与应用价值需要在真实的情景中检验,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内容。

情景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有很强的要求:首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控能力,学生深入一线实践,难免在心理、身体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用经验帮助学生度过最初的不适期,鼓励学生完成教学活动。其次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在学生熟悉工作任务、进入舒适阶段后,要鼓励学生发现理论问题,在学生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对于一些现实中的课题,可能教师也没有涉猎过,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一同探索解决的办法。最后是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将合理的方案反馈给企事业部门,对于企业没有采纳的不合理方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在总结中不断得到提高。

问题解决模式、项目研究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是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他们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教学目标、组织形式等方面都不相同,但都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具体教学模式的选择。

五、结语

无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还是中国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加强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还需要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活动。

第7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遗产旅游; 瞿昙镇;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0公里的瞿昙镇新联村,寺院背山面水,坐西北面东南。瞿昙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明初特殊历史条件下由皇帝敕建的具有中原汉式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是目前青海省境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2年8月,瞿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2月,撤销海东地区乐都县,设立海东市乐都区,市人民政府驻乐都区,此次改制为乐都的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瞿昙镇作为乐都南部的中心城镇,在《乐都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和《乐都县旅游总体规划(2009-2025年)》的编制中都将其定位为旅游型城镇。因此,瞿昙镇要以旅游兴镇,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城镇整体升级。未来瞿坛镇依托瞿坛寺,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及旅游纪念品手工业,构建县域南部中心城镇。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数量还会有显著增长,旅游业也会有较大规模和较快速度的发展。正视旅游发展与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相互关系中的问题,准确判断这些问题的走势,确立处理这些问题的准则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既是世界遗产资源保护和永续开发利用的需要,也是瞿昙镇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旅游发展现状

2.1.1旅游资源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将瞿昙镇旅游资源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 个层次,其中“主类”又涉及到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六个分项。

主类 亚类 基本类型 旅游资源 数量

地文景观 综合自然旅游地 山丘型旅游地 马阴山、花抱山、南山积雪、罗汉山、凤凰山 5

谷底型旅游地 岗子沟 1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峡谷段落 盛家峡 1

水域风光 泉 冷泉 药草泉、瞿昙大泉 2

生物景观 树木 林地 药草台林场 1

遗址遗迹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人类活动遗址 灰堆遗址、余家庄遗址、西坡遗址、梁梁遗址、岭街子遗址、马家庄遗址、阳坡遗址、麻岭转古墓地遗址 8

建筑与设施 综合人文旅游地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瞿昙寺、药草台寺 2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石窟 莲花洞、隆国洞、官隆洞 3

归葬地 墓(群) 麻岭转古墓地 1

旅游商品 地方旅游商品 菜品饮食 拉面、面片、面条、猫耳朵、扁食、散饭、拌汤、搅团、搓鱼、蒸馍、锅盔、油馍馍、油炸馍 13

人文活动 民间习俗 民间演艺 社火、花儿会、皮影戏 3

宗教活动 跳神会、“施食”会、观经会、莽茶 4

体育节 射箭、赛马、九曲黄河灯阵、火把节 4

表2.1 瞿昙镇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

2.1.2收入现状

根据课题组对瞿昙镇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今年来瞿昙寺的旅游发展已经稳中有升,游客除了游览瞿昙寺外,还会到瞿昙镇新联村、磨台村体验,品尝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目前新联村、磨台村已经各有一家农家乐。

据 2012 年资料统计,瞿昙镇旅游收入为 300万元,年游客量 5 万人。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仅门票年收入250万元。瞿昙寺的游客大多数为自驾游,因此在距离瞿昙镇10公里的药材台寺周边发展起来少部分的茶园满足旅客的吃饭、停车需求。但是,作为旅游服务基地的瞿昙镇镇区仅有少量的招待所和餐馆,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上还完全不能满足旅游接待的需要,而且来往瞿昙寺的游客大部分都属于一日游,住宿、餐饮和交通等方面的收入十分有限,因此,瞿昙寺的旅游收入仍然不容乐观。2008年乐都县旅游平均消费是52元,旅游消费额度很少。

2.1.3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现状

瞿昙寺位于瞿昙镇,有乐化公路经过该景区,交通十分便捷。水电基础设施齐全。是乐都南山旅游的中心区,区位条件优越,人文及宗教氛围浓厚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目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项目及设施较为缺乏,游览内容单一。镇内有招待所,和少量农家乐接待,但并不能满足现状旅游的要求。尽管瞿昙寺旅游资源完整性较好,但旅游设施不完善,镇区招待所和餐馆的数量少、档次低,距离瞿昙镇 10 公里的药草台寺周边发展部分茶园农家乐,无法满足接待需求。镇区及镇域排水、电力、电信、采暖、垃圾处理等工程设施配套不全,影响旅游服务品质。

2.1.4旅游管理现状

现状旅游管理机构和人员都严重缺乏。日常瞿昙寺的正常维护主要由寺庙内的10个喇嘛进行,并由其进行管理。瞿昙寺西北角建有游客服务中心,但调研发现,游客服务中心一直属于紧闭状态,也没有旅游相关服务人员。

2.1.5客源市场现状

乐都县旅游资源较丰富,但旅游业基本上处在未开发的状态,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是本县和邻近的游客,处在自然发展状态。瞿昙寺的游客大多为省内游客。从游客观赏目的性来看,宗教观光大约占60%,信徒40&,2-3%外国人,主要日韩游客。

2.2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资源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文化内涵挖掘较浅

遗产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活动, 城镇是区域文化的中心, 浓缩了地方文化的精华。青海省作为藏族与汉族共存的地方,文化类型也呈现出多种类型。因此在小城镇在开发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自然资源对于旅游小城镇的重要作用, 而忽视了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未能开发出让旅游者真切感受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

瞿昙镇旅游资源尚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形成初具规模或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区域旅游市场中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核心旅游资源相对较少,这为旅游区的开发定位和规划建设带来较高难度。

2.2.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旅游发展

规划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下水方式仍为原始的明沟和暗沟直接排入河中,电力、电信管线未在地下敷设,严重影响城镇风貌。同时,缺乏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针对游客的公共消费空间和公共游览空间,游览体系和旅游接待功能不完善。整体格局基本以对内为主,且镇区内可供扩张建设空间较紧张,严重制约旅游发展。

现状瞿昙寺的交通主要依托公路交通,外省游客来往瞿昙寺需要坐火车或汽车到乐都县,转乘碾伯镇到瞿昙镇的商务车或公交车,自驾游的旅客可以直接开车到瞿昙镇。交通的不便捷性直接影响了远距离游客来此游玩,对瞿昙寺的旅游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2.3旅游季节性明显

首先特定的地理环境特点,加之瞿昙寺的目标市场主要为利用双休日到周边的休闲旅游的城市居民,由于时间有限,因此出游时间不长,涉及空间范围不大;因此本市场季节性较强。总体上看,瞿昙镇旅游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于国内的旅游发展水平,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游客数量少,游览时间短,景区建设尚未形成规模,大部分游人基本处于自发而来的分散状态,每年只有6―8个月的旅游时期,客观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3遗产旅游发展对策

3.1以瞿昙寺为中心,发展遗产旅游

依托瞿昙寺旅游品牌,发展“小城镇、大旅游”,做大做强瞿昙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由依托人文景观资源向自然景观资源与文化资源并重转型,并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产业方向上由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小型商务会议、文化旅游、户外拓展等多元化转型,旅游产业布局上由瞿昙镇区向瞿昙镇域南部拓展、由现有景区向非景区拓展,从全镇角度去谋划和布局旅游产业,构建“山、水、寺、乡一体化”的旅游发展格局,将整个瞿昙作为一个大景区去建设。

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提升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瞿昙旅游要实现从旅游“门票”经济向旅游“全产业链”经济转型,必须要做强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出发,梳理瞿昙旅游“吃、住、行、购、娱”等环节的问题与差距,完善服务类型,提升服务质量,做大服务产业规模,促进瞿昙旅游良性发展。围绕瞿昙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休闲服务产业,促进瞿昙镇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瞿昙文化的知名度,重塑瞿昙集青藏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现代乡土为一体的旅游名镇。

3.2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合发展:与农业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与工坊结合,开发地方特色工艺和旅游土特产品;与文化融合,催生新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与地产结合,发展旅游地产,实现城市发展与旅游地产的良性互动。

3.3发展自驾车为主题的旅游方式

据青海自驾车旅游市场分析:近年来,青海省机动车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全省个人轿车拥有量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青海省发展自驾车旅游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和交通优势。自驾车旅游对青海省旅游业的旅游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青海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以汽车营地为基本功能,结合青海省地方特色,形成集停车、餐饮、购物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地,着力打造可接待自驾游和团队游客为主体的复合型营地。

4结语

针对瞿昙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环境,分析现状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瞿昙镇结合遗产旅游的发展策略,以指导瞿昙镇未来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翠丽. 青海自驾车旅游需求市场的调查分析及评价[J]. 学理论,2011,26:81-82.

[2]宋巍.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周边小城镇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第8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一、一流水准编规划

邀请了市旅游升温战指挥部组织的旅游规划专家组就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和江风景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来我县旅游景区进行了考察和调研,依照把江风景区打造成“全球闻名、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目标。起草了江风景区旅游规划招标公告》并在中国旅游报》日报》省招标网、省旅游网等媒体。5月下旬,来自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8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来江风景区踏勘现场,就规划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详细招标答疑。6月30日,举行了规划招标工作,经专家认真细致评审,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标。中标后,该公司组成编制组进入我县景区进行了详细调研,对景区定位、资源整合、客源市场、形象设计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组织相关部门、景点所在乡镇负责人召开了旅游规划编制座谈会及征求意见会。目前,受聘方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结合中期评审意见,正在作规划最后的修改和完善。

二、双管齐下增投入

搭建融资平台。组建了江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招商融资是筹集旅游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聘请盛龙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到景区实地丈量,编制了酒仙湖综合开发项目的可研报告》筹划了酒仙湖综合开发”等5个旅游休闲项目,正在料理江化工厂、皇图岭百草奶业两宗可供一级开发的土地划拨手续及江地质博物馆土地报批手续,不时完善银行融资条件。同时,积极与中介人联系,努力探索财团融资新模式。另一方面,狠抓项目招商。全面加强了酒仙湖五星级度假山庄项目的落实,10余家投资商中遴选出北京中天海康、浙江八达、深圳瑞格思电子以及圣联丰投资等四家公司进行了两轮磋商,现正在与北京中天海康集团进行实质性谈判;胜利签定了香港生科环保集团“祥龙国际养生大观园”项目投资协议,一期投资5000万美元;与佛山市澳苑酒店有限公司达成投资意向并签订投资协议,将在江旅游区内兴建一座三星级酒店和商业城,拟投资3000万元。

三、三位一体抓创建

时间紧、任务重。一是加强创建领导。对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规范,酒仙湖4A创立是今年旅游开发战役的重头戏。先后三次聘请了省、市领导和旅游专家对酒仙湖景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自查自评,实地指导4A创立,全面查漏补缺,明确主攻方向。为确保4A创建一次成功,成立了4A创建工作攻坚领导小组及协调督查组、工程项目组、资料综合组、宣传联络组和资金筹措组等专门工作组,出台了酒仙湖4A景区创建攻坚方案》及《奖惩方法》召开了4A创建工作单位协调会,细化了创建责任、质量要求和完成期限。二是加快基础建设。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和购物商场800平方米,建设生态停车场1万平方米,观景长廊252米,特色生态游步道1000多米,平安护栏2000米;扩建、完善寒婆坳码头450米;改造和新建星级环保公厕6座;新设太阳能环保路灯80盏;新购环保旅游观光电瓶车4辆;完成江地质博物馆和寒婆坳两处黄土坡的弹吐、绿化;制作装置标识标牌近200块,制造大型趸船1艘。自动语音导游系统、电子触摸屏及广播系统、电子验票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已投入使用。码头配套麻石铺贴、停车场至环湖公路“刚改柔”等工程全部竣工。江镇胜利创建为省特色旅游名镇。三是完善软件设施。依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方法》等国家标准,已完成4A所需各项资料的整理与印刷。所有迎检资料获得省旅游局和国家旅游局的充分肯定。

四、四面反击促营销

邀请了武广高铁沿线7市40余家旅游社老总来景区踩线,旅游业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必需把宣传促销放在突出位置。一是积极组织营销活动。先后参与了广州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走进地质公园、武广高铁旅游产品系列促销、走玩潇湘”张家界首届文化旅游节等促销活动。举办了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香山仙首届佛文化节、宝宁寺杯”赛歌会、阳升观杯”省级诗词楹联创作大赛、春暖花开”作家采风笔会暨作家网14市州站长论坛江景区采风等活动,举行了旅游风光摄影大赛和江风韵采风活动,反响良好。二是拓宽旅游服务范围。通过积极向省旅游局争取,已把仙人桥景区和江地质博物馆两处景点纳入省12301消费卡优惠范围之内,与长沙中和广告公司签订了魅力潇湘”旅游景区通票宣传合作协议,县五大景点加入此协议。三是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卫视18点55分档《天气预报》栏目胜利投放了江旅游区广告,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江旅游区广告,沪昆高速公路设置了两块宣传引导牌,江地质博物馆装置了大型广告牌。四是及时报道旅游资讯。充分发挥各种载体优势,及时战役信息。旅游》日报》攸县印象》开辟了攸县旅游专版,强力推介江旅游区。截止12月底,已在攸县公众信息网、县旅游网、旅游网、日报》等媒体旅游资讯共300多条。

第9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

燕舞春风世泰和,虎振雄风兴百业。今天,我们在此次隆重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全市旅游工作,安排部署2015旅游工作任务。可以说,是一次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再动员、再鼓劲、再誓师的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劲加油,大干快上的会议,是一次聚集合力,明确任务,展望未来,再踏新征的会议,会议内容丰富实在,要求明确具体,措施切实可行。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旅游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凸显优势,切实增强发展旅游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以及世博旅游年的带动和多个假日经济的累积释放效应的激发,我市旅游经济运行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更趋明显,为全市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首先,世界旅游发展格局的变化,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世界旅游组织曾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旅游消费需求的释放,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20lO年,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这标志着旅游业正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再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落成,为我省旅游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政策支撑。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支线航班、高速铁路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江西这个旅游硬件环境的改善,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是我市发展旅游业最好的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全省旅游行业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挑战,确保全市旅游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我市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调结构”工作要求,也切实符合的发展实际。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工业资源低质同构,以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工业的主体资源枯竭型工矿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作用,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带动服务业规模扩大和产业提升,促进实现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转型。因此,我们借鉴国际上旅游产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化全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要求的“大管理”体制。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把旅游业确定为战略性产业,这是基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作出的重要决策。第一,旅游业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业在拉动内需方面优势明显,因为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覆盖面广、重复性强、增长潜力大,有条件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一个战略重点。第二,旅游业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集生产性与生活性于一身,既是推进经济发展、增强硬实力的支柱产业,又是推进社会进步、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力量。第三,旅游业能够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与环境结合最好、对环境破坏小、对生态优化作用大。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对相关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第四,旅游业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旅游是一种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旅游的过程就是亲近自然、品味文化的过程,可以在休闲中享受人生,在度假中体会快乐,在运动中增强体质,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品质,让人们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所以说,旅游业是消费需求潜力很大的产业,旅游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消费,包括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一系列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关联性。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最为直接,对繁荣市场的效果最为明显,能有效地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直接拉动最终消费,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载体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关联度强,乘数效应明显。从经济功能上看,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产业组合比较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先导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覆盖了现代服务业的众多行业和门类,不仅让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行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为现代服务业开辟了新的领域,促进了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新业态的快速兴起,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

(五)、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加速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

良好的生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和最大的品牌。为了在加快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与“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战略决策,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既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又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旅游业是天然的绿色产业、“无烟S-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我市城市转型、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

总而言之,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的机遇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善于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努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经济强市建设。

二、众志成城,齐抓共管,回顾“十一五”以来全市旅游工作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来抓,作为推进市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在组织机构上,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加快发展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加快发展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文化商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县区旅游考核工作方案》等文件,将旅游工作纳入县区政府目标管理考评体系,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工作责任落实上,自省委、省政府召开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后,我市积极响应号召,迅速认真传达会议精神,部署贯彻落实,先后召开了市委常委会、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会、旅游工作调研座谈会、旅游工作任务分解落实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前往武功山、安源、杨岐等景区,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调研,市政府把旅游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管副市长定期主持召开一次调度会,研究布署旅游工作,切实解决实际困难,通报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在部门联动上,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积极配合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形成了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协作机制和强大合力。

通过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旅游精品,狠抓旅游宣传促销,整治规范旅游市场,初步形成了“红、绿、古”三色旅游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共有景区12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5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自然遗产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风景区2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行社33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30多万人,逐步完善了我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要素的必备条件。特别是2015年旅游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预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8%,国内旅游收入43.96亿元,同比增长18.5%;接待入境旅游者4.4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1374万美元,同比增长15%。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工作任务,尤其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背水一战的结果,更是各个部门、各个乡镇(街道)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团结奋战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艰苦创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表现,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

三、寻找差距,挖掘潜力,打破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旅游业发展,必须在开发、营销和品牌打造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上水平,一是营造发展氛围,进行高位推动。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快旅游发展,进行全面融合。将旅游自觉置于社会系统中,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使旅游业顺利发展。三是发展旅游,进行整体打造。既包括各类旅游吸引物、、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体系,也包括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内容。。四是开发旅游产品,不断创新。不仅要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产品,而且要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会展赛事、民俗表演乃至重大节庆活动等一切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增强旅游产品的魅力。虽然,我们旅游业起步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也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是,认真对于照省里总体要求,眼睛向外参照兄弟省市旅游景点先进开发经验,我感觉,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一定不要有“夜郎自大”的心理,不要沾沾自喜,戒骄戒躁,追求卓越。因此,旅游业发展任重道远。全面客观分析,当前我市旅游发展存在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安源景区存在多头管理局面,景区建设和发展缺乏统一性;武功山景区和杨岐景区的管理体制虽然进行了调整,但仍然不能满足景区发展。二是行业整体投入不足。旅游项目建设投资大,目前景区负债重,财力非常有限,资金成为发展的首要瓶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县区政府年度预算1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此项经费目前各个县区都没有得到落实,县区旅游规划和宣传促销经费没有保障。三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重点景区专业管理人员较为缺乏;另一方面,从业人员中缺乏专业人才,行业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四是行业接待能力偏低。目前,全市共有11家星级宾馆,其中四星2家、三星5家、2星4家,从结构上看,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规模档次不高;从分布上看,二家四星级酒店未在市区,三大景区均没有星级酒店,接待饭店设施简陋,接待档次和接待容量均难以有效满足未来旅游业大发展要求。上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高度重视和重点改进,塑造品牌形象,实现规模效益。

四、实现转型,科学规划,努力开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明确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实施

2015年旅游业应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框架上,我们要围绕“打造龙头,形成合力,打造大旅游,完善产业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围绕培育旅游业促城市转型的大局,按照“打造龙头,形成合力,打造大旅游,完善产业链”的思路,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主导品牌,开发特色产品,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消费市场,严格规范管理,逐步把建设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旅游形象鲜明,景区布局合理,产品类型丰富,文化品位高雅,旅游功能齐全,旅游商品多样,交通便捷通达,环境舒适优美,市场规范有序的国内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力争全年接待国内游客871.9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21%;接待入境游客5.28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创汇1650万美元,同比增长20%。努力实施旅游工作“365行动计划”:实现“3个目标”,实施好“6项工程”和“5个一计划”。

(二)瞄准既定目标,形成工作合力

1、精心编制,大规划大手笔谋划大旅游格局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征,与旅游业紧密联系的关联行业分布于几十个行业部门,产业界定模糊。因此,我们一定要突破就旅游业谈旅游业的观念局限,建立“大旅游产业”视角下“大市场管理”体制,能有效地对旅游业与关联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联合管理,充分放大旅游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

具体的讲,就是要进一步实施旅游规划创新提升,找准旅游形象定位和市场地位,以“谋划大项目,建设大景区,构建大产业”为出发点,以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市场性为着力点,以提高我市旅游规划水平为落脚点,坚持高标准、宽视角的原则,科学编制《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形成指导性、操作性、建设性强的产业规划体系,谋划和指导我市旅游业发展。

2、严格标准,全力创建国家A级景区提升旅游品位

众所周知,国家A级旅游景区是一套规范性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是目前全国旅游景区(点)评定标准。而我市提出分别建设“4A级和3A级生态旅游县”,就是参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有关标准,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和完善旅游设施的新概念。它的灵感来源于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同时又可能超越其有关标准,打破其有关框框,是对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完全有利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借鉴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有关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全市旅游软硬环境,全面提升全县旅游景区、接待酒店、道路交通和城市化经营水平,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档次。因此,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加大投入,严格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景区设施,以优化周边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全力推进武功山、安源影视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孽龙洞景区、麻山幸福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

3、增加投入,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增强旅游硬实力

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是旅游业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们要在提升旅游业软实力的同时,从抓旅游发展的规划、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工作入手,不断提升“硬实力”。该县为将文化渗入旅游,充分挖掘县内旅游资源,千方百计招引开发项目,不断增强旅游“硬实力”,打造金字招牌。积极向上争项目。认真研究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及时、紧密掌握政策动向,依据政策做好项目的筛选、包装、储备,精心编制旅游项目库,积极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门,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千方百计整合资金投向旅游业,切实提高争项目争资金的针对性,争取尽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发展规划。并且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招商引资中重大旅游项目引进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资金给予奖励。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靠前指挥,现场督办,形成高压态势。旅游工作调度会议及时研究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必要时召开现场会。加快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步伐,将其打造为集旅游客运、游客接待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急救站、游客投诉中心、旅游商品销售等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设施。

4、建巢引凤,切实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壮大旅游软实力

人才兴,旅游兴,经济兴。事实上,各地旅游业的竞争,就是观念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软硬件以及市场营销的竞争。因地制宜推行旅游就业行动计划,创新用人机制,广泛吸引人才,鼓励省、市内院校毕业生就地就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指导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各类旅游单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导游员、酒店服务员等一线员工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旅游职业经理人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着力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范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兴办旅游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信息咨询、广告营销、技术评估等专业机构,增强旅游产业创新能力。

5、完善体现,依靠宣传与营销的互动创新旅游发展模式

面向21世纪的旅游业,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形象力、营销力和产品力上做好文章,整合资源,营造氛围,精心策划,强势营销,创造需求。应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尤其在营销力上,更要灵活运用目的地整合营销理念,改变营销的思考重心,由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转向游客,建立一种由外向内的营销策划模式。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利用日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刊登播放旅游公益广告,重点宣传全市旅游总体形象和主打品牌。争取与强势媒体、著名企业合作策划举办各种节庆活动,集聚人气,扩大影响。积极参加江西红色旅游网络博览会。深入挖掘,积极提供我市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品素材,借助网博会这块新的旅游宣传阵地,加快我市旅游信息化建设,深化旅游信息服务,将优秀的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发扬光大,将网博会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网络展览平台。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在巩固长株潭、南昌等周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广东、上海、浙江、湖北、福建等成为核心客源市场。扩大旅游知名度的目的,进一步把旅游融入全国大旅游圈。

6、构筑工程,实现旅游发展惠民强市宏大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