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十一五”军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
近年来,军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挖潜改造、节能降耗、减员增效为基本途径,推行全成本核算和综合绩效管理,走出了一条服务质量优、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节约发展路子,推动了医院建设由投人驱动向科技推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带动了医院全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1理清工作思路,管理氛围逐步浓厚
军区医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在新的起点上思考和谋划卫生经济管理工作。各医院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广大官兵讲成本重效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全区医院上下形成了层层抓管理、个个参与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良好氛围。
1.2打牢工作基础,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以提高医院建设质量效益为主题,以集中统管为核心,立足新视角,运用新机制,采取新办法,大胆创新实践,以深化综合绩效管理促进规范建设,以推行全成本核算提升经济效益,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军区积极探索试点,在南京总医院组建了卫生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推进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理论内涵、制度规范和人才学科建设。
1.3把握工作重点,管理内涵持续深化
将管理的内涵范围由注重管钱向管钱管物并重延伸,管理的着力点由控制支出向节能降耗和挖潜增效延伸。同时,坚持适度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医院资本运作效率,使投入、消耗、收益、再投入合理运行,实现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良性循环,保持了医院建设资金的充足供应和效益的稳步增长。
1.4狠抓工作落实,管理效益显著提升
建立岗位责任制,将管理目标、管理任务和管理责任细化分解到每个部门,落实到具体人身上,新上项目、合作医疗、成本核算更加科学有效,超财力办事、盲目决策、违规操作的现象明显减少。通过成本控制、降低消耗,效益明显提高,有力推动了医院全面建设,有力提升了卫勤综合保障能力。
2卫生经济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要求
分析当前医院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市场化导向要求进一步加强医院质量效益建设,社会化导向要求进一步推动医德医风建设,军事化导向要求:进一步提升为兵服务保障水平,法制化导向要求进一步规范财经管理秩序,对加强卫生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卫生经济管理新内涵
大力推行卫生经济管理,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要求:我们按照以人为本的服务要求、统筹兼顾的保障要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加大对经费资产的管控力度,使卫生经济管理成为提升医院质量效益的“倍增器”。
2.2完成多样化任务,赋予了卫生经济管理新使命
完盛多样化任务,是对军队使命的拓展延伸,对医院系统来说,也是最经常、最现实、最具体的任务。必须以使命任务转换为契机,以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为抓手,坚持效益标准,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经费陡用效益和综合保障能力,使卫生经济管理成为推进医院有效履行多样化任务的“调节器”。
2.3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赋予了卫生经济管理新课题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证。要求我们按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的经验管理、定性管理和垂直管理等模式,逐步实施现代的系统管理、精确管理和矩阵管理,使卫生经济管理成为推动现代医院建设的“加速器”。
数字化卫勤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卫生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也是现代卫勤的发展方向。必须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推动卫生经济管理工作全流程贯通、全方位覆盖和全领域应用,提高电子化作业、智能化决策、精细化管理和精确化保障能力,促进卫勤建设向“精确、高效、优质”转型,使卫生经济管理成为实施数字化卫勤工程的“推进器”。
3加强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考
军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将以全面建设现代卫勤为目标,以适应市场、服务战场为主线,以实施数字化卫勤工程为依托,超前筹划,健全机制,改进手段,培养人才,着力提高基于信息系统卫生经济管理水平,为增进官兵健康、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是实现管理规范化、基础标准化、手段智能化、人才复合化。
3.1管理规范化
牢固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充分认清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抓好“四个规范”。
3.1.1规范机构建设
按照卫生经济管理特点规律,明确职责制度,理顺工作关系,确保科学顺畅、合理规范。
从有利于深化卫生经济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效益出发,进一步研究内部机构设置、职责职能划分和工作流程安排等,切实理顺管理关系,提高运行效率。
3.1.3规范数据流程
规范各部门、各科室基础数据的录人操作和检查审核,建立数据的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实现数据采集、传输、汇总、报表生成自动化,为全成本核算管理提供服务。
3.1.4规范考评标准
进一步完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严格组织考评,对经费预算、收费结算、军队病人成本消耗、药品器材收发领取等重要环节,实行全程全方位绩效管理。
3.2基础标准化
深化卫生经济管理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只有把基础性工作做扎实,重点做好“四抓”,才能使工作取得实效。
3.2.1抓成本归集
将各类医药开支、物资消耗、水电气暖、人力成本、资产折旧、服务保障和管理费用等全部纳入成本范围,按照业务和管理属性进行分类,准确界定成本,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
3.2.2抓分级核算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管理,逐步推开项目成本管理、单病种核算、作业流程重组等卫生经济管理新方法,完善自下而上、相互配合的多层次成本核算体系,明确各层次核算重点,统一核算口径和操作流程,保证层层参与核算,层层纳入核算。
3.2.3抓资产管理
推行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控,新购建资产需求测算,纳入统一安排,严格限额控制;推行全寿命管理,加强对资产购置、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管控;推行全资产管理,认真落实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药品器材、医疗设施设备集中采购范围和份额,发挥资产最大使用潜力。
3.2.4抓合作管理
按照“规模适度、统筹设置、严格审核、归口管理、按级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总部和军区医疗合作项目管理办法,会同财务、纪检、审计等部门,对医疗合作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合作项目的预计收益率不低于上年度医院平均收益率。
3.3手段智能化
按照数字化医院建设的要求,以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突破带动卫生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重点是着眼“三高”抓落实。
3.3.1高起点建设信息平台
科学谋划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体系架构、功能模块、信息流程和数据库内容,进一步推进以网络、软件、数据库和一体化工作平台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抓好现有设施设备、网络系统的升级改造,为智能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3.2高标准融合系统软件
把“军卫一号”、医院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与科级核算、物资管理和合作项目管理等辅助系统联起来,通过功能的完善、系统的优化,实现多个系统的有机融合,整体发挥作用。
3.3.3高水平应用先进手段
广泛吸纳成熟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拓展“条形码”可视保障、“零库存”直达保障,利用“楼宇控制系统”、“一卡通”等智能化管理手段,使核算更加准确、管理更加精细、效益更加真实。
3.4人才复合化
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专业性、政策性、综合性很强,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岗位,对人员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都很高,重点是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3.4.1管理骨干队伍
选拔创业型、研究型、学习型医院领导,配齐配强机关职能部门骨干,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策略和管理艺术,进一步加大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力度。
3.4.2财务经管队伍
组织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岗前和岗位培训,分级分类抓好在岗训练,采取学历教育、远程培训和岗位轮训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和信息素质,培养一支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红管家”队伍。
一、突出做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地质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经济方案,它反映了实现一个地质项目的计划总成本。要重视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按照科研项目任务及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等因素编制地质设计、施工设计,结合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严格执行地质勘查项目预算,合理编制预算方案,逐项汇总各费用项目预算,把好项目预算关。
二、抓好事中成本控制
(一)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完备配套管理办法
我所对科研项目实行独立核算,严格开支范围,统筹归集地质项目成本,核算摊销项目经费支出,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为加强项目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提高效益,对科研项目统一管理,合理配备人员、车辆、装备,项目成本控制以《财务管理规定》、《地质项目管理办法》为核心,按照研究所-科研室-项目组-项目组本文由收集整理长四级体系进行管理,相继出台《物资管理规定》、《项目组管理办法》、《地质工作奖励细则》、《研究室量化考评办法》、《地质科研工作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逐步形成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全内容、全员控制的成本管理体系。同时明确项目组经费控制指标,与科研室签订经济管理责任书,经费的使用与项目质量有机结合,做到激励有效、处罚有度。
(二)规范项目组野外经费开支
项目野外工作点多线长,人员分散,流动性大。野外经费开支突况多、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一些易超难管的开支项目如油料费、汽车修理费、材料费、雇工费、租车费等难以控制和掌握。我们依据项目人员构成,对项目成员进行合理的职责划分,区分不同成本费用,采取不同的成本控制。如油料费支出,采取定额和不同区域补助相结合,按照加油的时间、地点、数量逐项进行登记,根据行车总里程、油耗和加油量来核定支出是否合理。对汽车修理,原则上在野外不做大修,只进行一些小的维修项目,并对维修情况进行登记,由项目组长、经办人、司机分别签字,回所后由车辆主管部门检查验收,联签联审。对在野外确实需要进行大修的车辆要先向所主管部门请示,经批准后方可进行修理。对雇工和租用地方车辆等,小额开支由项目组直接办理,完善手续,大项开支必须预先向所主管部门请示,经批准后实施并签订劳务承包合同,报所主管部门备案。对占地费、青苗补偿费等,要切实掌握支出标准和数量,完善手续。
(三)控制好项目组室内工作经费开支
科研项目有别于其他地质工作项目,为做好科研工作报告,项目组需要进行室内项目资料收集、数据下载、样品测试、课题评审、报告复制、业务研究,学术探讨等工作,不可避免发生相应科研费用。对这些室内科研费用成本,我们要求项目组按照项目设计工作方案,采取项目组申请实施经费项目-科技处把关-财务审核经费-分管首长审签-主官审定的程序,从源头控制经费支出,确保室内研究费用项目成本可查、可控。
(四)严格执行成本集中控制
科研项目实行统一管理,项目组归口实施,成本管理必须实行集中控制。我所高度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为有效控制项目成本,成立以主官任组长的地勘成本领导小组,建立了机关相应人员和项目组长参加的成本核算办公室。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严格按照“统一领导,按级负责,财务归口,先批后支”的原则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独立核算,严格成本核算程序,强化会计监督,严格预算控制指标,专款专用,层层把关,强化成本管理,杜绝非正常性开支,防止挤占项目经费、虚增地勘(科研)成本。
三、加强外协项目经费的成本控制
为做好科研项目,根据项目设计任务需要,不可避免会发生外协项
转贴于
目经费。对外协项目经费我们从三个环节加强成本控制。一是强化承包单位的选择,规范招标选用流程,明确外包双方的责任与权限,加强对外协项目的控制与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控制成本;二是做好合同的签订工作,项目组在合同未正式签订前,会同科技处、财务等部门共同进行合同评审,采用严格的条款,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单价、付款方式、结算等,做好风险应对;三是加强外协项目的合同控制,要选用合适的合同结构模式,按质量、进度拨付预付款。
关键词:分、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办法;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是用货币及其他形式反映有关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机场(集团)从2002年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来,分、子公司如何根据本单位管理特点,配合公司搞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各项目的利用率,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特种决策预算、日常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
特种决策预算,是指企业为不经常发生的长期投资项目或者一次性专门业务所编制的预算。通常是指与企业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或收益分配等相关的各种预算。特种决策预算可以分为资本预算和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两类。
其中,资本预算主要是针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编制的预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债券投资预算;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主要有资金筹措及运用预算、交纳税金与发放股利预算等。分、子公司大多没有这样独立预算项目,多数是配合公司进行预算。
日常业务预算是指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消耗预算、工资预算、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等。这些预算必须前后链接、相互勾结。
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最后一环,是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决策预算和业务预算的结果,称之为总预算,其余则相应分为预算和辅助预算。显然,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管理,因此,其组织机构也应纵向一体化、紧密相连,纵向管理网络化,同步进行、相互衔接。预算的编制、审核、检查等部门的设置应适应管理的实际要求。
作为分、子公司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首先应根据公司管理部署,上下衔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不能上下脱节,人浮于事。其次,应根据责任中心,设置相应的预算管理中心,这样可避免责任和权限不匹配的现象。各预算中心之间应由预算管理要素来衔接。各级预算职能部门间应根据责任和权限来管理,真正形成网络化的预算管理体系。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能会影响到部门的既得利益,推行中可能会有一定阻力。为了体现公司整体效益中心,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分、子公司应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分、子公司领导要大力支持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向管理要效益。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办法和制度
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内涵。全面预算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前馈控制范畴,这也是它相对于我们以往采用的管理办法的科学性所在。以往我们强调事后控制,用对于前期工作的总结来指导后期工作,这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来说,已经显得滞后了。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在前期的预算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专门的方法,在经济活动发生前,就对存在的问题作出调整。在制定实际预算管理办法和制度的时候,应从预算管理的基础原理出发,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
另一个问题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办法和制度应和其他企业管理办法和制度一体化。例如:生产制度规定,材料管理员不对材料消耗的价差负责,只对其量差负责,而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又要求他提供对次年的材料金额预算,这显然就造成预算管理的不准确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每个管理人员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其责任跨度内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同时也需要各种不同的信息。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应和其他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全衔接起来,不会造成管理权责冲突。
(四)推行“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零基预算法是区别于传统预算的一种预算方法。是指放弃现有的费用前提,一切从零开始,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发出,逐项审议各项费用开支是否合理,进行综合平衡,从而确定费用。零基预算法是一种大工作量的预算方法,它克服传统增量预算法,由于客观条件变化的不准确性因素,突破了现有的框框限制,可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使各级单位精打细算,量力而行。零基预算法是一种先进的预算方法,它对基础管理工作和管理员素质要求较高。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突出重点,统筹组织。
二、深化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对策
双流机场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其基层分、子公司尤其如此。当然目前有很多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笔者在基层管理工作中,总结了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在此谈几点深化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想法。
(一)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为全面预算管理服务
在日常业务预算中,常常有生产成本,品种结构优化,产品产量计划安排,费用预算方面的实际问题。在采用零基预算法的前提下,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预测和分析工作,才能产生一个科学的结构。在规范基础工作的同时,也应对基础数据资源的全面性、可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严格要求。只有这样要求才能使全面预算管理的数据来源有保障,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才能成为可能。
(二)提高人员素质,发挥人的创造性
人是管理活动中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深化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首先应解决人的问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人员思想僵化,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导致全面预算管理脱层断节。分、子公司缺乏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现有人员综合分析能力差,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在企业里广泛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和职工培训工作,创作学习和应用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氛围,把培养责任心强,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工作来抓;另一方面,分、子公司领导应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以“整体效益为优”的原则去安排和部署管理工作。
(三)运用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需要大量信息数据加工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而言尤为突出。目前,公司正在做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Pesources Planning,简称ERP)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运营流程看着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服等,其目的就是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确立企业全面竞争优势。ERP系统是一个较完善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在此系统建成后,分、子公司的数字资源得到了保证,但ERP并不是一具专业的预算管理系统,它是一个数据平台,提供各项子系统的数据接口。作为二级厂矿应与ERP数据平台衔接的全面预算管理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一个内部完整、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子系统是分子公司深化全面预算管理的保证。
(四)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和其他管理方面的整合
近年来,我们曾开展过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和经验。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并不是放弃以前取得的成功经验。相反,应继续完善目标成本管理和健全标准成本体系。预算管理、目标管理及标准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层面的管理方法。它们都对最终的经营成果起影响作用,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在加强和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同时,我们也应重视预算管理和目标管理、标准管理的衔接与整合加强基础管理,抓好计量、定额、原始数据记录、统计标准,完善标准成本体系;做好企业经营目标定位,树立职工信心,建造企业形象,这本身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就起到极大的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和深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综合利用。目前我们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的初级阶段,相信双流机场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会为双流机场集团经济效益做出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艳.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D公司的实施[J].现代商业,2016(12)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本文主要是阐述医院会计档案的管理、作用、特点,及其在信息化形势下,医院会计档案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在医院的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医院会计档案 档案管理 应对措施 存在问题
一、医院会计档案的管理
1.医院会计档案是医院经济活动的历史记录,也是检查各种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医院的有关财务会计工作中应当集中保管的重要性资料性文件。
2.医院会计档案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重要档案之一,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医院的会计档案由各级财政机关与各级档案业务管理机关共同负责,并对其平时的会计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检查,从而做好医院会计档案的基础规范性工作,并要求其达标。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的会计档案工作负有监督的职责。
4.医院的会计档案,原则上是由医院的财务部门,根据会计档案的要求,平时负责收集、整理、立卷并最后装订成册,按照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医院的财务部门对医院的会计资料在保管期满后,在医院的档案部门的配合下,要编制清册移交到医院的综合档案部门,从而成为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5.医院的档案部门要按照档案管理办法,对医院的会计档案进行妥善保管,要做到分类、有序,便于查找。
保管期满,医院档案部门要按照档案管理相关制度,会同财务部门,编制销毁清册,由各级财政部门、同级审计部门、医院的主管部门监督,报单位领导批准后销毁。
销毁清册永久保存,对于未了结的会计事项,应另行立卷,单独保管,直到债权、债务了结为止。
医院的建设档案属于会计档案的一部分,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于医院的建设期间的会计档案,不得进行销毁,以防备查,并有利于医院后期改造、维修等需要。
二、医院会计档案的作用
1.医院会计档案直接反映了医院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收支状况
伴随着卫生事业的深入改革,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与日俱增,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生存?通过会计档案提供的经济分析指标,通过财务收支的可比性,便于进行各个年度的财务分析,分析医院经济的发展趋势,医院会计档案为医院的经济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字依据,从而更加明晰医院经济管理的对策与方法,以扬长避短,发展医院的优势、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带动医院利用技术优势,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因此可以理解医院的会计档案,对于医院管理者研究其经济发展的方针、战略、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2.医院会计档案能为各种经济责任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会计档案能随时提供查验经济问题,防止贪污舞弊,从而教育、鞭笞着医院的经营管理者,严格执行国家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对于违法犯罪有着震慑作用。
3.医院会计档案对于指导医疗业务经营管理和卫生事业的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4.医院会计档案能为医院的基建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维修、维护等保障。
5.医院会计档案能为医院的经营管理者提供经济决策做重要参考。
三、医院会计档案的特点
1.医院会计档案的专业性比较强。
从收集、审核、整理、装订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财务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具体操作,所有的会计凭证中的原始单据,都是按照医院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的,会计记账也是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的,比较规范地反映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情况,准确地计算出医院的业务收支经营结余状况。
2.医院会计档案的行业性比较强
医院的会计档案,是介于行政、全额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属于差额事业补助单位,是社会福利性事业单位,所以它的行业性比较强,执行的是医院的财务制度,以医院的会计制度作为记账依据,这样,会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有别于行政、全额事业单位与企业。
3.医院会计档案的保密性比较强
医院的会计档案是医院的重要经济资料,客观地反映了医院的业务收支结余情况,正确地反映了医院的一系列的经营管理活动,牵涉到单位的机密,所以所有接触到医院会计档案的财务会计人员、档案保管人员一定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守单位的机密,保证作为国家档案重要部分的医院会计档案信息的保密性。
四、信息化形势下,医院会计档案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传统的医院财务会计档案以纸质为载体,但随着医院的经营管理的规模扩大,业务收入的快速增加,医院的财务会计档案已经向信息承载量大,时间观念强、需要查阅程度次数多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物价部门、审计部门、财政等部门的检查,这就迫不及待的解决的是实现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以后医院会计档案的发展趋势就是朝数字化的方向,建立医院财务会计档案的数据库,对于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在数据库中全部认真、细致地录入,借助于光盘、超大内存的移动硬盘等电子介质,保存着数据的存储,并统一保存在数据库中,还可以打印输出,作为纸质的会计档案资料进行保管,同时利用软件程序,还可以做到日常查询、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制作医院各部门需要的数据报表,并能做到长、中、短期的快速财务会计分析,从而为医院的经营管理决策做好重要的参考。
针对新形势下,医院会计档案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1.医院的管理者要重视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把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统一计划到平时的工作考核范围,让人们对加强医院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的工作步入正常的工作范畴。
2.在软硬件基础设施上要投入资金,硬件上包括计算机,医院的计算机机房,整个医院储存数据的高档、运行速度快、安全的服务器。
对于计算机机房还要做防静电处理,防雷措施是为了保证整个医院网络运行的安全。
计算机机房还要配置空调,注意防冷、防热,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计算机机房要配置除尘设备,保持清洁卫生,从而能延长计算机等硬件的使用寿命,减少医院的购置设备成本。
在软件方面要考察具有资质的软件公司,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合格公司,软件程序的操作要符合国家关于医院的会计制度相关政策,且在软件销售的后期维护方面有强大的技术作为坚强后盾。否则,就会在医院的正常经营过程中,如一旦出现网络运行、网络技术等方面系列问题,软件公司如未能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业务开展。
3.在人才方面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医院财务会计档案基本上先是由财务会计人员整理,按照档案管理制度,暂由财务部门保管一年以后,要移交医院档案部门,在信息化形势下,医院的财务会计档案向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懂会计业务、有计算机知识并对通信等电子软件方面的知识都要懂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具有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改变单一性专业结构的人才向复合性人才过渡,从而能胜任财务档案信息化的工作,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对所需的人才在后期继教方面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培训学习中,理解学会应用多元化的知识,成为档案工作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行家里手。
五、医院财务会计档案存在的问题
1.多数医院的财务会计档案都是医院根据工作性质,片面地强调业务收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点,平时几乎断绝了上级部门的各种针对财务会计档案的检查与督促,上级部门也因为工作繁忙,疏于了对于医院的财务会计档案的检查,当然对于其会计的基础性规范工作也未能督促。
这就需要医院的管理者、上级主管部门在工作上很好地沟通,保证医院会计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名副其实。
要保证医院财务会计档案工作的经常性,只有日积月累才能见成效。
2.在国家大力提倡医改,加大民生工程,提高全民医保、新农合报销的前提下,医院的环境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住院病人的需求,医疗用房日趋紧张,多数医院对于医院的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都放在了第二位,对于医院的财务会计档案因业务用房的紧张,只能暂时还存放在财务部门保管,没有单独的财务档案室,档案的保管也是由会计人员兼职,这些都不利于会计档案工作的规范化。
3.大多数医院都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才,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工作,就开始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引进专业性的档案管理人才,并进行系统的后期继教与学习的培训工作。
针对医院财务会计档案的分析与研究,其目的就在于做好医院财务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提醒与建议社会各方关注、支持、理解医院的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从而为医院财务会计档案的管理再上新台阶而努力。
参考文献:
从2009年开始,我国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全国各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由于体制、机制、政策、财力以及人才培养、地理因素等原因,各地医院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入基层,认真研究,找到更好的改革方案,不断地推进改革,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成本和效率管理,从而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医改;新形势;医院;经济管理
从2009年开始,我国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全国各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由于体制、机制、政策、财力以及人才培养、地理因素等原因,各地医院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入基层,认真研究,找到更好的改革方案不断地推进深化改革,从而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从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医院现状以及国家医药卫生体制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医院改革发展和经济管理工作关系十分密切。面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形势和任务,医院要进一步改革发展,就必须加强经济管理,控制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作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者,要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根据经济新常态所发生的变化,制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以科室为主体的预算编制及管理,做好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把抓成本、抓效率变成各部门及全体干部职工自觉、主动的行为;同时要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成本和效率管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实际行动共同推动医院的建设发展。
一、医院经济管理是医院经济运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经济管理是近年来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一个新话题。从理论上讲,医院经济管理即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通过采取降低营运成本,完善价格管理,重视智力资本,加强成本核算,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估等一系列的经济手段,对医院的经济活动统一进行计划、调配、组织、协调、实施、指导和监督,同时开展经济核算以及经济分析,尽最大可能地将“人、财、物”的成本降到最低,减少消耗,降低投入,并且取得经济效益与医疗保健服务技术的最大化,从而完成医疗、科研、教学、培训、预防等任务,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党的十指出,进一步强化医院的经济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反腐倡廉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公立医院深化改革,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需要。在每一家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进一步重视智力资本;另一方面,要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患者服务。提升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更新服务理念,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减少浪费是公立医院的基本理念,号召全体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统一思想、齐抓共管,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努力促进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目前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分析方法的运用现状
计划经济时代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医院经济工作基本局限于普通的收支平衡,类似于一个大出纳的角色。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医院在行政归属上基本上相当于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并承担一定的政府职能,自然其经济运行基本上依赖于政府财政,医院自主经营权极小;二是医院管理者的工作目标主要是完成政府的行政指令,至于医院的经济工作则是唯政府财政主管部门“马首是瞻”。既然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整体处于这种状态,不难想象医院经济分析方法欠缺的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院作为市场独立主体的地位不断强化,医院院长的职业化进程趋势明显加快,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伴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和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方法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的经济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编制预算主动性、科学性、严谨性不够,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2011年颁布并实施的新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对医院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成本管理、收支结余管理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指出医院必须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建立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医院往往没有对预算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一部分科室的事情,与医院整体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更没有将其提升到医院战略发展、顶层设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在编制预算过程中不够严谨,也没有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准确的数字,预算缺乏了应有的科学性、严谨性、主动性。同时,也导致一些部门和一些人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前后不一,可有可无,无法准确地把握。另外,一些医院领导在预算控制时审批不严,监督不力,责任主体也不明确,结果使一些医院预算执行起来到处掣肘,难以“落地”,降低了经济管理的权威性,也给医院造成了损失。
2.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成本管理等还比较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严格的成本核算是建立在准确的数据收集之上的,通过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收集与掌握各种数据是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对经济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很少有既懂财务管理也懂经济、同时又知晓医疗知识的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再加上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计算机软硬件仅仅是依靠外聘的网络公司进行设计、开发,远远不能够满足医院各个科室、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对信息化与成本控制的需要。
3.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量本利分析法至今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诚然,医院不同于企业,医院的产出是医疗服务而不是特定的产品,这是量本利分析法在医院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未得到应用的客观原因。但医院毕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从这个角度讲,它同企业一样,不可能违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生存与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以,旨在揭示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的量本利分析在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同样有用武之地。
4.一些医院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奖金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在奖金分配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有的二线科室员工比一线科室员工的奖金还多,有的科室“多干少干一个样”,出工不出力照样拿奖金。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量化考评与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科室员工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随着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财务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医院经济管理,积极探索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引入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开展组织重建与流程再造,是摆在我们医院经济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紧紧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深入各科室、各环节、各岗位,调查了解全院每一道工序的实际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做到胸中有数,进一步改进管理手段,实现医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与信息化管理三者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入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开展组织重建与流程再造。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是进一步做好医院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医院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医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与信息化管理三者有机统一的前提条件。因此,医院领导要切实提高对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由医院领导担任组长,财务、经营管理、审计物价、固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预算工作领导组,负责编制详细的医院预算。在编制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前瞻性、严谨性、合理性,接好“地气”,发动全院各科室、各部门的力量献计献策,积极参加预算编制。一方面,要针对医院自身的具体情况,按照医院的定位、特点、医院文化、发展理念、中长期目标以及“人、财、物”的状况,认真分析上一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落实结果以及国家新出台政策的影响和医疗市场发生的变化等等,本着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编制出本年度的收支预算;另一方面,要兼顾适当的灵活性,给各科室、各部门以及医院宏观经济管理留有一定的余地。同时,要定期开展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以及调整情况的检验,找到影响预算落实的原因,督促相关部门尽快予以纠正。
2.进一步开展对经济运营数据的分析,加强全成本核算。近年来,定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医院成本核算、医院绩效考核评估及医院综合院力评价指标的建立、医院的投资效益评估、医院内部转移价格制订、医院投入产出分析和责任会计制度等一大批经济管理和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普遍运用。首先,这些方法的运用,丰富了医院管理工作的内涵与理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由于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因此,要想在切实保障公益的前提下提高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全成本管理,合理细化核算单元,对医院运行中的各项成本开展深入细致的计划、核算、监督、控制,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第三,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无论是成本管理抑或是成本核算都要“以病人为中心”,患者的方便就是医院的服务理念。因此,要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二者要实现有机的统一,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在设计如何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方便的服务通道时,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对机器设备的使用、员工工作量、医疗资源等都要做好预测;引进大型设备、基建项目上马之前,必须从多个角度考虑,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合理评价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
3.进一步建立大数据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医院管理,一刻也离不开大数据信息网络平台,全成本核算管理涉及到医院的各个科室、各个环节、各个岗位,方方面面的经济运行数据,收入、成本、收益能否算准、算全、算实,都要在第一时间实时了解与掌握。因此,要在外聘网络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构建医院大数据信息网络平台,做好各级、各类、各种数据的保存与维护,保障网络数据的真实、可靠、有效,从而进一步强化医院经济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干扰,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为医院管理者采取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
4.进一步培养在财务会计、经济管理、计算机技能等方面都有专长的人才队伍,大力拓展全新的发展模式。“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首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家医院拥有了高科技人才,哪家医院拥有了人才优势,哪家医院就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要紧紧把握发展时机,利用各种手段,引进与培养现代化医院所需要的卫生经济管理人才,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只要是懂财务、懂管理、懂卫生、懂计算机技术、懂医院运行流程的综合人才,就要不惜代价大量引进,并且委以重任。同时,要认真学习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尽可能学习、吸收与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以利润为例,目前对大多数医院而言,将利润这个经济指标引入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中无疑是不恰当的,但无论称其为利润,还是称其为收支结余,从经济核算角度看,内涵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分配和使用上有所限制。这一点不应该影响我们对此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哪一种手段,只要对推动医改有利;对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形象,提高自身声誉有利;对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利,就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立医院经济实力的发展成就,从多个维度证明了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医院发展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全体干部职工必须高度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重视经济管理工作,运用现代化的分析手段,控制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医院经济管理迈向新台阶。总之,医院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笔者相信,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充分把握和利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好“最后一公里”服务的前提下,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深入基层,认真研究,找到更好的改革方案,不断地推进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选择切合医院自身实际的经济管理模式,就一定能够提升医院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而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参考文献:
[1]李艳秀.公立医院加强经济管理的思考.法制与经济(中旬),2013(6)
[2]思北,胡浩.用合理薪酬制度确保医生的“阳光收入”.中国改革报,2016.1.5
宏观经济调节——电子政务服务于传统的调节资源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微观经济管理——信息网络手段被用于政府对经济行为主体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的企业化管理;
产业结构调整——电子政务建设在创造对IT产业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在促使整个经济产业结构向信息化转移,“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战略直接带动了软件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电子政务直接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开、透明、诚信、高效的有利环境。下面即对电子政务的上述四项具体经济职能进行讨论。
一、宏观经济调节
在物理环境下,政府一般通过法律与经济政策,运用利率、汇率、税率、物价以及其他的宏观经济杠杆工具来调节整体经济走向,实现经济稳定发展。这些宏观经济杠杆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经济资源流向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行业,以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就电子政务的宏观经济调节功能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需求调节作用。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为国民经济增加了巨大的有效需求,直接拉动了国内IT产业的发展。当然,从长远来看,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这种需求拉动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与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落后状况密切相关。实际上,当前的信息化主要是硬件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是信息化建设投资的骨干部分,待这一轮热潮过去之后,政府信息化的投资将归于平缓。因此,电子政务的这方面经济职能不应过分强调。
其次是决策辅助作用。正确的经济决策有赖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而这就要求建立综合复杂的宏观经济数据库,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及物价、资金流动、需求变化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这在以往的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宏观经济信息的不完全、不充分而导致的“政策失灵”现象经常出现。而在信息网络时代,凭借电子政务系统,中央或省级政府通过整合各政府部门在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管理与服务(G2B、G2C)以及在进行市场监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经济信息,能够很快地应对市场信号的变化,随时对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实施引导和组织。在这里,有两点非常必要。一是宏观经济决策有赖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如通过应用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对重点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管理与服务),并对来自不同经济领域的微观经济数据进行整理与系统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政策信息;二是对反映市场形势变化的经济指标能够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要获得这两方面的信息,必须确保以下两点:一是对中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信息能够进行整合,并能够及时地汇总各级地方政府的信息;二是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管理体制的协调。这就要求克服部门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的弊端,从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表现形式来看,这就相当于要求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垂直业务系统和各级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在业务协作与管理流程的一体化方面能够逐步“融合”。
中国早在1986年即开始建立国家经济信息系统(SEIS),开设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宏观经济预测系统、企业和产品信息系统、价格和市场信息系统、世界经济信息系统、经济法规系统、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而从实际效果来看,SEIS所发挥的作用其实很有限,除了因为原先的服务计划经济的目的外,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与信息化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内部运作机制不畅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按照上述要求对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进行调整与改革,通过体制改革、业务整合以使国家的宏观经济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微观经济管理
从管理体制上讲,在物理环境下中国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事实上存在着“条”与“块”分别管理的现象。从业务来看,“条”的管理主要包括税收(国税)、工商管理、检验检疫、海关等。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职能管理有日益收缩与集中的趋势,例如,从2004年开始,有关土地管理的权限又上交一级,实行省级直管。在“条”的管理中,又分“全垂直”与“半垂直”两种,“全垂直”是指有关的业务、人事与预算完全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最典型的如海关、国税等;“半垂直”管理是指有关的业务、人事与预算等由地方和中央共同管理,像土地管理、工商管理等。“块”的管理主要包括内外贸易、统计、人事、劳动保障等,在这些职能中,对经济主体及其经济事务的管理职能相对较少,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能却比较多,如文化、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职能。
从实施情况来看,上述物理环境下的经济管理格局基本上被搬到了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政务领域。实际上,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事务繁杂琐碎、费时费力,因此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代替人力从事相关的事务性管理,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确实能发挥提高基层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防止腐败的作用。在这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电子政务最能体现这种作用,其业务类型包括有关的表格下载、网上企业申请登记、网上年检、资质鉴定、业务申请登记、商标管理以及各类行政许可事项等。其中每一类业务又都包含了不少的工作,如“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就包括“申请人申请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申请人申请办理企业名称变更预先核准的”“申请人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坐商)及申请名称的个体(摊商)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的”这样三类工作,每类工作都必须交纳不同的手续材料。由于“条”的政府部门其工作职能相对比较专业,业务内容比较单纯,对其他业务整合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这些部门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相对较少,也容易取得成效。同时,根据2002年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即17号文件)的规定,“条”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垂直系统)的建设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建设资金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因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微观经济监管事务的信息化能够快速建成并取得实效。
而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政府门户网站及其相应的电子政务互动业务来说就没那么好办了。除了因为网络建设资金的缘故外,更多的则是因为难以真正地开展网络互动业务。其实,就“条”与“块”在为企业提供方便的积极性方面,地方政府比“条”的职能部门更甚,因为企业对地方政府的利益影响更大,而对“条”的职能部门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因此,地方政府在通过门户网站为企业提供互动的“一条龙”服务方面有着很强烈的愿望。现实中也是如此,那些希望实现信息共享的通常总是作为“块”的各级地方政府。然而,对微观经济进行管理与服务的要害环节都已被各“条”的职能部门所分割了,如工商注册登记、税收、海关等,地方政府要真正开展“一网式”服务,就得跟每个“条”的职能部门协商,而其效果却总是难以让人满意。因此,传统的物理环境下的一些制度安排开始与电子政务应用产生了冲突,而且原来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到网络环境下变得更为严重了,如因职能或业务的明细分工而导致的“信息孤岛”现象。这也就是当前政府门户网站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源。所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展开,政府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有必要进行迁移。除了传统的微观经济管理之外,电子商务则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又一项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交易过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微观经济管理手段难以应付。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对其他交易环节的配套条件要求更高,如必须具备征信管理体系、网上支付、物流配送体系等做支撑。这就要求对原来的“条、块”分离体制进行调整,从政府管理职能上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从政策上讲,政府职能要从物理环境向网络环境转换,其关键是要处理好“条”“块”之间对微观经济管理事务的日常管理关系。这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是“条”“块”之间共享业务信息,二是“条”的业务权限向“块”的转移。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来看,第二条路径是不容易走通的,因为这会影响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权,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能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利益关系方面可能存在冲突,如果地方管理权限过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往往得不到地方的配合,政策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虽然也可将部分职能由“全垂直”向“半垂直”转换,但是就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只会有更多的经济管理职能由地方政府向上级甚至是中央转移,而不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从职能转变的可操作性来看,第一条路径倒是比较可行的,因为这并没有涉及业务处理过程及其实际管理权限的转移,实施起来阻力会相对较小。
其实施过程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在一级政府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但最好是在地市级;对直辖市而言,只建立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即可),将本地区的相关政府信息集中存放;同时,与本辖区内的各相关的“条”的职能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库建立逻辑联系,本级政府机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获取各类业务所需的数据。这样,该级政府即可自如地根据互动业务的需要而建立网上业务流程。实际上,就电子政务的业务流程重组来讲,“条”的各职能部门仅仅是为企业服务的业务流程上的一“段”,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将这些“段”经过排列组合而连接成系统完整的业务流程。从技术和理论上讲,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与信息交换体系,并据此实现信息的完全共享,那么,即使是按照第一条途径也可建立跨行政级别的业务流程,下级政府门户网站也可以依据上级“条”的职能部门所建立的数据库而整合完整的电子政务业务流程。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还很难。这里有个误区,也就是这些“条”的职能部门总是将自己所握有的数据信息看作是体现自身权力的代表和象征,不愿意让其他部门共享自己的数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从国务院的角度颁布与实施有关政府信息共享的行政法规,对有关资源共享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促进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管理与服务微观经济的能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
电子政务对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政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投资效应。这一点已在电子政务的“宏观经济调节”一节中谈及,这里要强调的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发挥需求调节作用的同时,亦在促进IT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向信息化转型。与此同时,除了电子政务的硬件基础设施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外,电子政务的日常运营、管理与维护等也为IT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实际上,硬件建设只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初期具有重要的投资拉动作用,随着电子政务的日益成熟,以外包为业务形式的电子政务IT服务将为IT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
二是电子政务的业务拉动作用。也就是说,企业和公民为享受到政府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管理与服务,必须首先具备能够连接到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虽然就某个企业来说,这种要求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一旦企业应用规模达到一定水平,这种购买力将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会由此而对信息化的应用效果获得巨大的认同,对企业自身管理的信息化也会相应地产生需求,如CAD、MIS、ERP等系统的应用。当然,这种影响是比较缓慢的,它只有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相应的配套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同样,一般公民也可能受电子政务的影响而搭上信息化的快车。可以认为,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本身会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2002年提出的“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的主张有着合理的依据,多年来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其效果是明显的。
三是政府信息资源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学者的看法,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丰富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在信息时代,信息则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从产业结构的分类来看,信息资源服务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服务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从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分布来看,政府信息资源占其中的70%以上,对整个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信息资源服务市场来看,政府信息资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信息资源增值服务行业的基础,因此政府信息资源政策将能够有力地促进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国家对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以下简称34号文),34号文将信息资源划分为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以及商业性信息资源三类,并对每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专门的政策意见。不过,就实施来说,34号文仍然显得过于原则性,对一些具体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实施政策。如对17号文件中的人口、企业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信息等四个基础信息资源库的性质问题则未做界定,也未对其建设、运营、应用与管理问题做具体的安排,这不能不说是该文件的一大缺陷。此外,该文件在讨论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时,用的是“政务信息资源”而非“政府信息资源”,从外延上讲,前者是后者的子集,因此这实际上也限制了政府在促进信息资源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职能作用。
为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应该考虑以下的途径:
一是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工作。明确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公开与保密的界限,明确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及职责、收费原则。
二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政府信息的物理保有方式,对数字化保存不太热心,这种心理作用严重地阻碍了政府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进程。为此,必须从组织、资金和人才保障方面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并将其看作是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三是通过上述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在各级政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进程。这也是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市场价值的重要途径。分散割裂的政府信息不仅不利于电子政务的开展,也减低了政府信息的市场价值,因此,必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规划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四是增加政府对市场信息资源的需求。政府不仅充当信息资源的供给者,也是信息资源的需求者。以往政府在做相关决策的时候,通常凭借过去的经验或是有关的文件,而这对本地经济发展来说政策的效果并不一定好。为此,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各级地方政府要注意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加强对现实经济的研究。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信息咨询与市场调研公司的作用,培育信息资源服务业中介市场,以促进整个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
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就电子政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而言,可以从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和电子商务两个层面来分析。
就经济发展的一般层面而言,电子政务的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以及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电子政务既为本地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发展环境,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二是电子政务为构建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新的更为有效的运行环境。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社会诚信除了有赖于历史人文因素外,也需要政府或行业的强制手段或措施,而这样做的成本相对会很高、时间也相对较长久,因而社会与市场诚信一直难以建立起来。如果政府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企业或个人的诚信记录,那么只须较少的社会成本就能很快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有效规范各类经济行为的诚信网络,为合同执行与其他各类经济交易提供安全保障。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金融、财税、工商、质监等诸多政府部门应通力合作、共享有关市场交易信息,为全社会共同构筑一道严实的诚信安全网络。例如,就个人征信信息系统而言,除了包括个人身份识别信息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法院民事判决、完税情况等信息,这就要求共享各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税务机关、商业银行等诸多部门的有关业务信息。实际上,如果这样的征信系统能够建立起来并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应用,那么就能够轻易地控制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各类炒房行为,为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力的政策手段。
就网络交易特别是电子商务而言,它所需要的发展条件相对较多,总的来看,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因为电子商务与传统的交易过程、交易形式等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就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而这属于电子政务的法治职能。
二是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信用环境。根据国际发展经验,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是电子签名技术。虽然中国李广乾?论电子政务的经济职能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以及《电子认证管理办法》为电子签名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该法律真正要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尚不能完全地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为此,今后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尽快完善电子政务领域电子签名的有关规定,通过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来带动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
三是网络支付体系的完善,即网上银行的普及。
【关键词】国际工程 数字化施工管理 应用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灵活展开,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拓展国际建筑市场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实现了巨大跨越,而且在市场区域、产业结构、业务范围等领域也进一步优化,抒写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战果。
根据商务部合作司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新签合同金额104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63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341亿美元。2008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0.6亿美元;新签合同额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全年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2.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5万人;2008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4万人。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59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9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2万人。同期,我国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4.48亿美元,新签合同8.88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26.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6.6亿美元。如今,在激烈的国际建筑市场竞争中,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建筑服务出口国,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众多国际工程的成功履约,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建筑工程管理的根本是施工管理,是工程从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管理工作,它考验着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调度、协调平衡等能力,施工管理的好坏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数字化施工管理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系统仿真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的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施工管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工程施工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将数字化施工管理用于国际工程,通过信息从国外到国内或从国内到国外的纵向流动,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将为建设行业加快工程进度、节约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等起到巨大作用。
一、数字化施工管理的实质
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看看NBA、欧洲顶级足球联赛的数字统计我们就可以明白数字化管理运用的广泛性了。随着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ERP系统的日渐普及,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一些行业领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焦点。传统质量管理办法存在着质量信息采集与管理不规范、质量问题追溯不易;质量过程控制有法不依,效率低下;质量决策与分析信息不全,决策拍脑袋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研发、生产、采购和销售过程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质量管理部门越来越迫切地希望采用质量信息系统来辅助质量管理并和其他部门实现信息化沟通。在施工领域,要实现优质工程的基础是有效地实行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
“数字化施工管理”就是将施工管理过程数字化,它包括工程管理全过程和全部施工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数字化施工管理”的实质就是在数字化施工的基础上,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工程施工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化施工管理是以信息化网络为基础,运用空间的概念整合信息及资料库体系,是一种强调知识共享与更新的机制及过程,注重将原始资料经过整理、统计与分析后变成信息,而信息经过充分运用及共享,则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本文作者认为数字化施工管理在国际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系统仿真模拟;可视化施工现场;资料信息数字化;智能化施工。
二、数字化施工管理在国际工程中如何应用
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与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差异性非常大,因此国际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需要建立适合该项目的运作体系,将数字化施工管理应用于国际工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项目的全方位仿真模拟系统
通常情况下,国际工程大多为大型项目,设计的工作面特别广,项目资金投入大,因此国际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的一个首要工作就是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进行仿真模拟。其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强有力的计算功能与高效的图形处理能力,来直观、智能的辅助工程设计人员进行过程设计与分析的一种技术。它同时实现整个施工过程的可视化与智能化。它包括工程设计条件可视化(地质、水文、地形、建筑物布置及施工条件等可视化),设计建模可视化,计算分析过程可视化与成果设计可视化(三维真实感图形显示及空间数据的图表,文档输出)等。力求把整个工程的设计、管理以及主要涉及到的水文泥沙、地质、地表(含规划、环保)、水工、施工、机电等专业的设计工作的过程、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结果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平台及辅助设备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虚拟设计的目的。虚拟设计技术的应用和实时仿真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动画渲染,它是满足设计详细要求的具体施工计划的真实三维显示,这就是数字化施工管理的系统仿真模拟。
2、建立可视化施工现场
可视化施工现场就是在项目实施前,构建整个项目的可视化识别系统。并通过对施工现场设施和设备的分类和分析,提取出能够反映其空间几何特征的关键属性,可在图形平台上构造3D实体模型,并可以从任意位置和角度对3D模型进行动态显示变换,以实现施工现场和3D可视化。每个实体不仅有其位置、形状、大小等几何特征,还包含该实体特定的场地属性,如施工设备的名称、型号以及相关技术指标等。
3D场地模型与进度计划实行双向链接,通过分析场地布置与施工进度之间、各种施工设施之间、材料供给与需求之间等诸多复杂的依存关系,研究施工资源的“时间―空间―数量”关系以及定义这些关系的规则、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施工效率的影响因素,实现3D场地模型与进度计划之间的双向据交流和反馈,从而保证了场地布置与施工进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一致。可视化施工现场真实地反映了任意时间和场地的施工状态,当施工进度发生变化时,自动计算出任意时间段、任意施工状态的工程量和人力、材料、机械等资源需求以及场地空间状况,为场地布置提供准确、直观的依据。同时,可视化施工现场还为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很多便利之处,并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3、资料信息数字化
众多的工程资料是国际工程的一个特点,无论是技术资料还是商务资料都使得施工现场的资料室变成了一个档案室。工程建设资料是多样性的,有文字、表格、图形、图片、视频等,由于信息量的巨大,如果平时不注意整理或是中途换人,都会在工程竣工时花费大量的人力去整理。在国际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用发达的数字化技术使所有工程资料实现数字化变为可能,所谓资料信息数字化简单的讲就是将资料档案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它解决了传统资料难以保存、流通和查阅的问题。
资料信息数字化一旦建立,项目的所有资料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接近真实的再现。信息的丰富程度、传播的便捷程度等方面都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这一切使得传统的资料管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在一般国际项目中,资料信息数字化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具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全面收集、整理工程数字化资料,按照工程档案整理的规范要求对其进行编辑,并通过现场播映、信息查询、宽带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监理、业主服务。实现了国际工程资料信息数字化,就能在公司及所属基层单位和项目部任何一台电脑上,只要输入正确的代码和密码,就可以进入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掌握工程项目施工进展、安全质量等各方面信息,并且实现了远程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可谓是“重洋几渡隔不住,尽收眼底在瞬间”。
4、智能化施工
智能化施工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施工机械降低人工劳力的使用量,并实现智能机械的独立运行,并与其它智能设备一起,实现施工作业的质的飞跃。
智能化施工具有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并具有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采用多智能化施工系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并具有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因此,智能化施工系统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国际工程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益复杂,工程建设过程涉及的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因而对建设工程管理的统筹性、协调性、时效性提出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应用智能化施工系统来保证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合适的。
三、数字化施工管理前景展望
目前数字化施工管理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相关理论和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在国际工程应用才刚刚起步。但数字化施工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的趋势,将数字化施工管理应用于国际工程管理,并不断总结提高,是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建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建国以来,国家在我市投入地质勘查资金近亿元,形成了200余份地质资料,对我市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作用。是我市今后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本文就如何加快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作如下阐述。
1 地质资料信息系统的概念及意义
1.1地质资料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是指地质资料信息场所、设备的建设管理,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以及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和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总称。
1.2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1.2.1地质档案资料建设为服务地方经济搭建了一个地质矿产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借助这个信息平台寻找所需的信息资源。
1.2.2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为地质找矿、编制地方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了便利,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制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任何一个行政区域编制矿产资源规划都离不开地质资料,地质档案资料信息为规划编制提供详实确切的数据依据,同时也为规划编制提业政策、综合分析、资源保障程度等信息。
1.2.3为提高地矿行政管理水平提供保证,更直接的作用是为夯实地矿行政管理基础工作提供了保障。
2 我市国土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现状
截止2003年底我市已发现54个矿种,其中,探明有储量的矿产23种,已开发利用的31种,这些矿产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些矿产如:银、硅灰石、膨润土、玻璃用砂、石灰石等矿产的储量在省内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硅灰石、膨润土等矿产品享誉中外市场。这些矿种的地质资料除勘查单位和省地质资料馆有较为完整的资料外,其所属的市(县)区均很少得到相关的资料,甚至有些小型矿山的地质资料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掌握,这些,对国土资源部门合理的管理矿产资源和地方矿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我市伊通县麦饭石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就有多位投资者来询问有关事宜,但市(县)两级都没有确切的相关资料,最终不了了之。
2001年底四平国土资源局成立以来,我市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市局及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都设置了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专门机构和负责地质资料管理的专业人员。大部分县(市)区在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配置了微机,建立健全了数据库。梨树县国土局不仅在地质资料归档立卷上比较规范,还抽调专业人员建立了实物资料库,搜集了全县已发现的实物矿物标本。
2.2问题
与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要求相比,与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先进市(州)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2.1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停留在一般水平,存在资料保管设施均不够规范,容量严重不足等问题。
2.2.2地质档案资料空间数据库尚未建立,按国土资源部要求,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必须建立空间数据库,这是一项较为完善和先进的矿产资源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系统。目前我市尚无建成先例。
2.2.3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尚未落实到位,应汇交的地质资料尚未按要求汇交,催交、补交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地质资料汇交制作光盘的设备尚需要增设,才能满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范要求。
2.2.4应建立地质实物资料库的尚未建立,尤其是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市)区必须创造条件建立规范的实物资料库。
2.2.5负责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看,全市负责地质资料管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特别应指出的是大部分人员不是专职的人员,相对不固定,造成人心不稳定,业务水平提高过慢等问题。
3 几点建议
针对我市国土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各级领导要对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是矿政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舍得投入,没有必要的资金作保证是难以有所作为的。无论建设空间数据库也好,还是建立实物资料库也好,都必须保证资金投入才能达到规范化要求。
3.2保证专职人员的相对稳定和素质的快速提高
要通过专业培训和提高专业人员的自学能力,确保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专业水平逐渐提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
3.3促进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上水平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要求,逐步建成地质档案资料目录网上查询系统,在区域网实现同时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同时要配备必要的制图、复印、录制设备,用以满足地质资料管理全方位开放的客观需要。
3.4促进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