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区现有财务核算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23个,其中:村委会10个,渔(农)业经济合作社213个,具体分布于全区12个乡镇街道。____9年至____年期间,实现财务收入总额29925万元,财务支出总额17828.56万元,收支结余12096.44万元。至____年底,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89561.36万元。分析近三年财务收支及其经济运行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总体收入有所增长,个体收入差异悬殊。近两年总体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7%。按乡镇街道为块状进行区分,近三年收入变化态势呈现三种类型:一类是收入基数低,但增幅明显;二类是收入有所增长,但增幅并不明显;三类是收入表现为负增长。从单个村(社)收入来看,两极分化现象十分突出,收入少的年均不足1万元,收入多的近千上百万元。
二是总体支出逐年上升,收不抵支占比较高。近两年总体支出年均增幅为9.8%。除3个乡镇的村(社)支出分别呈现下降和持平态势外,其余9个乡镇街道的村(社)支出均呈现递增态势,支出增幅在7%至44%之间。____9年至____年,全区有10个乡镇街道的80个村(社)当期收支未能平衡,占比为35.9%,赤字总额2896万元。
三是渔业村积累薄弱,后续发展乏力。除个别渔业村尚能依靠以前年度遗留下来的集体码头、冷库、滩涂等集体资源取得一些收入外,大部分渔业村没有现成可利用的资源和可出租的资产,目前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和向上争取补助资金来维持各种支出,客观上不如农业村不同程度有可利用的集体留用农田、林地、河塘等资源,尤其是对于那些历年无经济积累的渔业村更是步履维艰。
四是区位优势加现成的资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部分村(社)利用其地处____城区或毗邻大型企业的区位优势,通过房产出租、实业经营、市场建造等来增加村级经营收入,每年收入近千上百万元,为村(社)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但另有46个村(社)因其地理位置偏避,既无集体经济积累,又无现成可增值利用的资产、资源,年均收入不足10万元,甚至有3个村(社)年均收入不足1万元,使村级集体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一)资金管理存在疏漏。村级财务委托乡镇街道集中核算的推行,有效规范了村级集体财务管理,强化了财务监督作用。但其资金、资产的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情形下,如其内控机制缺乏、监督力度薄弱,极易引发各种违规甚至违纪行为。突出表现:一是公款私存现象依然存在。个别村集体将集体资金以个人名义持续多次在金融储蓄网点定期存放;有的将集体资金汇入个人户头,转而以村(社)名义在金融机构定期储蓄,为他人揽储;有的擅自将其他企业解入的村民福利款存入个人存折,长期不结报入账。二是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部分村集体对历年遗留的不正常债权债务资金长期作挂账处理,而未加以清理收回或结转处理。有的村集体负责人自作主张,将集体资金出借无任何业务关系的企业,长期未能收回。三是管理不善诱发个人违法乱纪。个别村经济组织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和稽核机制,财务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出现侵占集体资金、资产的严重违法乱纪行为,一名村干部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名村干部被纪检部门立案审查。
(二)资产资源发包不规范。随着乡镇街道招投标机制的逐步成熟,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租赁发包纳入其中,促进了集体资产的增值。但由于村(社)干部公开招标意识淡薄,同族思想严重,自行发包现象比较普遍,甚至集体土地被无偿使用。如个别经济合作社将大面积非住宅房产自行招标出租,未按规定进入街道招投标平台;有的应收租金既未及时收取,也未挂账核算;有的大面积集体场地被无偿占用,未而未加干涉收取使用费。
(三)对外投资潜伏风险。随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落户渔农村的企业越来越多,许多渔农村利用积累资产、资源,通过土地折价入股、联建市场等方式,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但由于政策了解不足,后续预见不足,容易受到多种风险的冲击,进而滋生各种后遗症。如:个别经济合作社未经充分论证,自行或合资兴办建材市场、小商品市场,但因手续不全,潜伏多种风险,后遗症难以预计。另有个别经济合作社与外单位合作投资兴办农贸市场,但农贸市场经营收支没有单独设账核算,由临聘市场管理员负责管理,但其预领备用金存入私人存折,多次划出资金用于邮政揽储。
(四)村级工程管理薄弱。虽然各级政府对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十分重视,也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但由于村级工程小且散的情形,在工程的立项控制、资金支付、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由此滋生各种问题。如:村级工程普遍存在无投资概算,有意逃避招投标,自行组织施工,未签订施工合同,缺乏日常监管,未经审价直接结算,工程验收随意,白条列支工程款等问题,容易产生劣质工程,引发经济纠纷,造成集体资金的损失浪费,甚至潜伏廉政风险。个别经济合作社仅凭班子会议决定,超负荷建设村民休闲广场,又无力进行后续维修管理,致使游泳池池底和池壁开裂渗漏,无法使用,处于废弃状态;篮球场、健身器材也因管理不善,部分损坏;整个休闲广场杂草丛生,处于荒废境地,集体经济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五)财务监督遗留盲区。当前,渔农村财务监督尽管形成了内外并举、上下互动的格局,但监督效果并不理想。从现实情况看,农村经济审计组织存在力量不足与需要监督面广的矛盾,影响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乡镇街道内审组织主要是兼职人员,工作重心、监督力度存在缺陷;而经济合作社“三套班子”由于监督能力、角度方面的原因,已经出现弱化现象。如:个别经济合作社民主理财印鉴保管失控,长期滞留于社管委,使内部财务监督出现真空;有的社监委会长期未对集体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审
核,形同虚设;部分经济合作社以班子会议决定为依据,发放班子成员年度奖金补贴、理财小组成员福利补贴,涉及金额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我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既有资源环境、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制度执行不力,监督力度不足,自身管理不善,队伍素质不高等人为因素造成。要有效解决潜在的问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完善农村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监管机制的转型升级。
(一)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核算、管理体系。各乡镇街道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指导机构的建设,整合现有的“村级集体会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会计核算中心”,建立村级财务收支票据的审核机制,重新修订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
(二)切实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综合管理。建议出台《____区渔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办法》,构建内外并举、上下互动的监管机制;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区——乡镇(街道)——村(社)实行三级联网,构建公开透明的“三资”实时监管网络。
(三)切实加强村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监督。建议出台《____区村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体制、项目申报、招投标管理、资金管理及造价控制、建设管理等规定,全面构建起“区级指导监督,乡镇街道组织管理,村级协调实施”的管理体制。乡镇街道要进一步拓展现有招投标管理中心的功能,使之成为监管村级工程建设的综合平台。
(四)着力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大格局。建议出台《____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办法》,构建起“一体两翼”并行的审计格局。一是发挥国家审计的指导作用,联合农村经济审计、乡镇街道内部审计,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对全区12个乡镇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实行“一年审四个、三年一轮审”的审计机制;二是加强乡镇街道内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完善机构设置,充实队伍力量,确保内审工作常态化;三是继续发挥区农经、渔经等农村经济审计组织的作用,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的广度。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大,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加快,过去“村账站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改变农业会计工作停滞不前、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加强农村会计管理、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首先,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应加强《会计法》的学习。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既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又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在贯彻实施《会计法》,依法做好会计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带头学法,熟悉会计工作,指导和督促本单位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通过加强会计工作,不断提高本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同时,还要防止违法会计行为的发生。为此,单位负责人要通过加强《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熟悉单位负责人在本单位的会计事务处理中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违反了相关法规将要承担哪些责任等。一个好的单位负责人,不仅要知法、懂法、守法、还要懂得怎样去防范违法会计行为的发生。单位负责人要想更好地防范会计违法行为,就必须对本单位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强化内部管理,积极配合外部有关方面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行监督检查,认真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做到这些,单位负责人就必须学习会计基础知识,只有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强农村会计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由此可见,加强农村会计管理工作,必须先加强单位负责人会计基础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其法律意识。
其次,应加强对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近几年,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完善,原来由乡镇经管站管理的农村财务现基本上划归乡镇财政所管理。具体管理单位是乡镇的会计服务中心,其人员组成主要是乡镇财政所和乡镇经管站的业务骨干,他们当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又有知识全面的新手,给会计服务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准则不断涌现,特别是涉及农村会计管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相继出台,在给规范农村会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时机的同时,也给农村会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因为财政所的人员大部分只懂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会计事务处理不太熟悉;经管站的人员熟悉日常事务处理,但管理方面的能力欠佳。因此,对乡镇会计服务中心的人员,要加强其会计业务知识的培训,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作贡献。
最后,应严把会计人员入口关,确保会计队伍人员素质。目前,会计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收支发票由村指派的一名报账员,在村法定代表人签字后到会计服务中心报账,中心会计人员则根据村报来的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因此,要规范农村会计行为,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报账员的业务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报账员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而目前农村报账员中90%左右的人员无证且业务素质较差。为此,必须加强对农村报账员的会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一大批人员达到会计从业资格水平。为确保农村会计工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今后应该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乡镇熟悉会计业务的人员中选拔一批会计骨干,充实农村会计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三资”监管规范化建设
一 、农村“三资”监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一些乡镇干部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现在财务制度全、群众监督紧,村干部无机可乘;二是认为村民自治,不宜多管。三是情况复杂,不好管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乡镇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
2、监管力量薄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乡镇经管站(会计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有些乡镇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乡镇经管站人员经常被抽空,常年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奔忙,顾不上本身的工作业务,往往是“顾此失彼”。同时一些乡镇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管理体系不健全,在人员、办公设施、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工作严重滞后。
3、人事编制不足。乡镇经管站人员缺编,村会计存在困难,出现了财务人员“配置低”(不懂记账)。有的乡镇、村会计各自为阵,会计科目随意设置,记帐方法简单,科目与内容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
4、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不民主公开、不公开招标投标;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监管的公开。
5、合同签订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没有书面合同等;发包期限过长,指标降低,集体“三资”承包收益大大减少。
二、农村“三资”监管存在问题的对策。
1、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监管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行为。如:资产资源清查界定、登记台账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农村“三资”年度检查制度、保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办法、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等。
2、精细管理“三资”增新质效。全面开展农村“三资”清理监管工作,乡镇对各行政村村支部书记、主任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财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三资”监管工作培训,力求培训出一批财务清理、招投标业务骨干和联村干部指导员、村级清理业务员。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法纪观念,同时把“三资”监管纳入镇村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和廉政考核内容之一。从“三资”监管服务机制上抓完善,建立一套“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的有效管理模式。对违反制度的村干部要严肃处理,对管理民主、严格执行制度的要给予奖励。
3、加大公开,透明高效。严格按照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的程序、形式、内容、范围等方面的要求,及时向村民公开重大决策事项、资产资源状况及收益、工程项目建设、财务收支状况,接受群众监督。
4、建立“三资”产权台账,明晰动态管理档案,是保证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有效防止资产流失的首要前提。为此,市乡镇要成立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专门组织,采取“台账式”管理办法,每年底对集体“三资”进行一次清理核资,对因资产出售、征地拆迁、中心村规划建设,资产资源数量增减的情况,及时记录归档,完善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村集体组识“三资”民主管理机制,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级每年必须将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纳入公开范畴,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季度公开。
总之,应严格实行在纪检监督下的村级集体“三资”监管委托工作制度。通过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不断加强农村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健全农村会计监督体系。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等法律法规规定,对农村村级财务进行集中核算,扼制乱开支,盲目对外投资等现象,有效地解决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困境。 它在加强村级经济管理同时也为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层干部遵纪守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资”运营监管,较大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姜青林.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0(5):118-119.
[2] 万一,胡文华.浅议村级财务管理方式的改进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10(5):35-36.
[3] 王臣.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5):61.
一要完善好一个机构。财政所、农村经营管理站合并后,要依托财政所,规范设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单独核算权不变的基础上代管村集体账务和资金。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应设置中心主任、中心总会计、中心总出纳、电算化操作员、档案管理员、票据审核员等岗位。为各岗位配备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具有会计证的专业人员担任。会计服务中心的各岗位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团队,要求业务熟练、服务热情、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密切配合,以达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要坚持好三项原则。首先要坚持村级理财机制不变的原则。资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仍在集体,会计服务中心严格依法管理,履行法律程序,健全规章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平调、挪用、折借村集体资金。其次要坚持村级法律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保持以村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变,一村一账,分别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项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仍由村级组织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要坚持高效、快捷服务的原则。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向村反馈有关财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体现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积极营造便民环境,搭建便民平台,落实便民措施;加强效能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三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会计中心与财政所关系。会计服务中心是以财政所为依托成立的,是财政所下属的法人组织。会计中心与村签定协议,依法形成契约关系,自行组织财务业务,财政所对会计中心负有指导、管理和监督责任。二是会计中心与村报账员的关系。两者是业务分工合作的关系,作为村级报账员,要行使原村出纳职责,办理村日常零星收支业务,办理会计中心无法或不宜担负的应急业务。三是会计中心与村委会的关系。会计中心代管农村集体资金与账目,是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以双方签订的委托协议为基础,以确保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处理权、财务审批权不变为前提,达到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的目的。四是会计中心与审计监督部门的关系。推行农村财务委托是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有效途经,对农村财务活动的监督过程由账后监督延伸到账前乃至事前审计监督。会计中心的业务活动同时接受县乡农村审计监督机构的监督,切实维护村集体组织的全法权益。
四要把好五个关口。一是抓制度建设,把好源头关。各地要结合实际,参照有关规定,制定农村财务预决算、货币资金管理、财务审批、票证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会人员管理、民主理财、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二是抓民主理财,把好收支关。首先是把好民主理财小组选人关;其次是把好民主理财制度建立健全关;最后要把好民主理财质量关。要加强对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民主理财质量。三是抓村账所审,把好村账所审关。坚持账前审计,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审计员负责各村的账前审计工作,报账时审计员先对村级当期收入及现金收入情况进行审核,再对支出单据合规性进行全面审计,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实行“月度报账”制度。五是抓财务公开,把好监督关。村级财务要根据农业部、监察部制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要求,采取公开栏、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印发表格等多种形式,定期向群众公布账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村级财务全公开、真公开、常公开。
五要做到六个统一。统一票据管理。村级经济组织对内对外收款必须使用由市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监制的收款收据,实行定量供应、按月报账、存根收回的管理办法。会计服务中心要分村建立票据领用台账,具体登记各村收款收据的领取、使用和核销情况。统一资金管理。加强集体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由会计服务中心集中统一管理资金,分村核算。统一账户管理。由会计服务中心统一监管各村银行账户,全部取消所有以个人名义开设的储蓄账户和在其它银行、金融机构开设的资金过渡账户。统一印鉴管理。将银行印鉴统一为“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印鉴,并增加会计中心总会计印鉴。统一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是公开透明、强化监督的有效手段,必须配备电脑和农村财务专用软件,实现自动记账、转账、结账、自动汇总、自动生成各种财务报表和财务公开档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统一档案管理。各乡镇要建立农村会计档案室,实行一村一柜管理,各村的账、据、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由会计中心分类整理,装订成册,编制目录,指定专人负责档案材料的管理。并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蛀等设施,确保财务档案有序、安全完整。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综合治理
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部推动力,尤其是迅速发展的外生型城市化过程造成了土地供给的有限与城市用地无限扩张的矛盾,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传统农业的比重日趋变小,甚至消失,但仍然还是保留“村建制”,实行村行政管理,城中村现象由此而生。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从2002年开始,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拆除、安置优先、有形无形改造并重”的工作思路。城中村改造主要采用村集体自行开发、开发商主导和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这三种模式。目前,西安市由村集体自行开发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不多,碑林区北沙坡村、莲湖区五一村都率先进行了尝试。高新、曲江和灞新区,由于政府权属相对独立、行政力度较大等因素,大多实行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大多数城中村采取开发商主导的改造模式,这也是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昂的社会成本,改造难度大。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改造工程,牵涉到集体所有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村民委员会改制成为居民委员会、农民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集体经济的资产转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农民房屋产权的确认和拆迁补偿、农民进城以后的就业、农民子女上学和养老社会福利保险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除了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成本,还需投入巨大的社会成本。在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中,巨大的社会成本基本是以“谁改造、谁承担”的方式进行的。在开发商主导的城中村改造中,由于高昂的社会成本,安置住宅区的容积率会高出一般城市规划的控制范围。在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一些必要的配套设施(如天然气、集中供暖等)都没有采用。对于开发商主导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来说,其“拆迁―安置房建设―回迁―开发项目建设―销售”持续的周期比一般的开发项目长,不仅导致开发项目进展缓慢,影响销售和资金回笼,而且导致购房者在购房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对开发商和客户均造成影响。
内部群体分化明显,管理难度大。城中村改制带来的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指城市生活方式的渗透和市民权利的获得,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先,城中村村民日益“边缘化”。由于村民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完成由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换,使得他们的身份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为边缘人。其次,城中村村民面临城市生活适应的“角色不清”。农民失去土地后,面临着向市民角色的转换,而由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巨大差异,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巨大不同,使得城中村村民的城市适应性不强,在向市民角色的转移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城中村管理方面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内部群体分化明显,管理难度大。这突出表现在:原住村民和外来流动人口混居一处,原住村民在村社内部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利益集体,外来人口作为现代城市文化和传统农村文化之间的边缘群体,既难以获取归属感和认同感,也缺乏政治权利和社会公正,常常游离在社区管理之外,从而形成了城中村管理的“两张皮”现象。由于城中村的特殊区位与外来人口的特殊身份,使得当地管理机构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不足,而村委会等机构则更不愿介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中村不仅未能纳入到城市现有的管理体系,反而演化成为管理体系的“真空地带”,治安环境差,社会问题众多。
拆迁安置没有统一标准,普遍受益难度大。
首先,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征地的补偿费标准过低。即使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提高了原有补偿的倍数,在很多地方仍然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土地征用而下降。第二,征地的补偿费测算方法不科学。按照法律规定,征地补偿费是按照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若干倍来测算的,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种植方式、市场情况、区域差异等条件的不确定性,这种测算方法难以准确地反映被征用土地的本质特性。第三,对土地所有权的补偿缺乏依据。征地的过程是土地所有权转移的过程,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评估所有权的价格,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征地补偿费,是征地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次,拆迁补偿与安置补偿办法与标准不统一。西安市政府2007年9月17日出台的《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以房屋产权登记载明的面积和性质作为补偿安置依据。也就是说,村民的住宅,不论作为何种用途,都应该按照住宅来进行补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以现有的用途进行补偿的。例如,村民住宅一层作为营业用房的,在补偿过程中按照商业用房的估价进行补偿;村民住宅用于旅馆的,则按照旅馆的估价进行补偿等。产权的不明晰造成补偿办法与标准的混乱,增加了补偿的费用。第三十八条:城中村房屋拆迁实行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两种补偿安置方式。……实行产权调换的,以转户前城中村在册户籍人口为依据,人均建筑安置面积原则上不少于65平方米,并结合房屋产权面积进行安置。但是,在很多城中村改造当中,所采用的安置办法是:村民住宅1~2层拆一还一,3层以上按重置价补偿;村集体及村民个人营业用房1~2层拆一还一,3层以上按营业用房进行补偿。由于产权的不明晰,造成拆迁费用、补偿金额等的差异。这些安置标准和措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村都有所差异,往往造成村集体与政府部门的讨价还价,村民对村集体及政府的不信任。
第三,违章建筑面积大,拆迁补偿金额高,拆迁安置办法不够完善。由于城中村建设的无序,致使拆迁补偿与安置的金额巨大。城中村人员构成复杂,村规民约较多,在拆迁安置中,往往只考虑到原住村民、居民(已经农转居)、对于户口在村中的现役军人、在校学生、服刑人员、户口尚未迁出的出嫁女以及一些祖遗户的安置补偿,没有涉及到在外职工的安置补偿,使得拆迁补偿没有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
简单的拆旧建新,解决遗留问题难度大。首先,城中村改造成功与否最关键的问题是村民失去土地、出租屋之后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集体分红,生活来源如何解决。据了解,西安市只有高新区的一些城中村在改造中对村民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在村民就业方面,仅有年轻村民能够获得物业保洁员、保安、物业管理员等工作。大部分村民的就业还是需要自己解决。其次,西安市目前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对城中村采取只“拆”不“治”的办法。工作重点都放在整村拆除、全面改造上,并没有将城中村的综合整治作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要一环。第三,对外来人口居住问题并未妥善解决。城中村存在并发展的一个诱因在于市场对城中村出租屋的需求。因此,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除了解决好原住村民的居住问题之外,应该更多关注外来低收入人口的居住问题。在监管不利的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这些城中村村民建房热情的高涨,会导致新的城中村出现。
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城中村的改造,不能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过程,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模式来实现经济管理体制、社会文化、政治政策以及物质形态空间的完善。从城中村物质形态空间方面来考虑,根据城中村的区位、类型以及区域规划的要求,分别对待。
对于那些仍在发展的城中村,在改善居住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引导,一方面要限制,既不能让农民盲目投资建房,也不能任凭村庄自由发展,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政府从宏观上引导村民组织成立类似住宅合作社的形式的组织,实行合作经济,政府以一定的政策优惠,以一定的基础设施投资来帮助村民,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划和标准进行开发建设。
对于那些能够优化城市土地使用功能,为经济结构调整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整体增值的城中村,在条件成熟时,采取开发带动、房改带动、市政带动等方式,抓住时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会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公共财政以及会计人员服务,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六型财政”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健全会计管理体制
(一)健全会计管理机构。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要根据《会计法》的要求,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机构,明确职能,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完成各项会计管理工作任务,不断发挥会计管理在财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二)转变会计管理工作的职能。各级财政部门要围绕服务公共财政、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公众需求的目标,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方式,制定会计工作发展规划,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导、业务指导、信息服务、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措施,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计法规制度
(三)进一步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贯彻实施工作。一是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实行分层次、分行业、分专题、有针对性地培训;二是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建立统计分析数据库,并及时反馈执行中的问题;三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大重点企业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推进力度。
(四)做好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各项工作。加强宣传培训,为贯彻实施基本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广泛开展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企业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责任明确、衔接有序、内容完整、方法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条件。
三、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
(五)完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一是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政发[20*]39号)的精神,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二是按照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保证村级资金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实行“六统一”,即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资金账户,统一报账程序,统一票据管理,统一公开财务项目,统一档案管理;三是强化监督措施,建立健全“审核、审批、审计”制度,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六)完善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政发[20*]15号)的要求,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商,做好本地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建账监管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七)探索会计信用等级评价改革。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作为科学管理会计人员的依据;按照“开拓创新,稳妥推进”的原则,试行单位(部门)会计信用等级评价改革,建立财政、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会计行业公信力。
四、进一步推进会计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体系建设
(八)健全和完善会计执业准入和管理机制。完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建立科学、严格、公开、公平的会计职业准入制度,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制度创新,转变管理方式,改进检查方式,加强日常监督和重点抽查会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依法行政;研究试行会计从业资格网上报名、无纸化考试管理,保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标准和质量;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管理,确定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学习的继续教育内容,提高针对性与实用性。
(九)健全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研究一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防止高科技考试舞弊,保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公平性;建立与完善客观、公正、公平、严格的高级会计师考试制度和科学、公开透明的评审制度,实现高级会计人才选拔的科学化。
(十)选拔和培养我省会计领军人才。结合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规划,制订我省高级会计人才选拔办法、培训规划和管理制度,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促进我省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将高级会计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培养规划。
(十一)建立和完善“财会双先”的评先表彰奖励制度。要按德、能、勤、绩、廉的总体要求,在全省定期开展“财会双先”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当代会计工作楷模,塑造会计行业良好形象,提高地位,扩大影响。
五、进一步完善会计行政审批和会计监督服务体系
(十二)建立健全会计行政审批机制。一是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审批,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到依法审批、程序到位;二是按照“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市场引导、行业自律”的原则,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三是积极引导和扶持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支持中小事务所的发展,积极支持在依法、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合并,促进人才优化组合,推动我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市州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监管工作,全面掌握本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并做好监管和服务工作,认真完成本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年度报备工作、设立申请材料的审查、做好投诉事件的调查等项工作;五是按照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财政部20*年27号令)和《*省记账管理实施办法》(*财会[20*]15号)文件的要求,做好会计记账机构的审批监管与服务。
(十三)深入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工作。定期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将会计监督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财政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并用,督促各单位、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完善《会计基础规范》,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有重点开展会计监督检查活动。
一、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近年来,带领党委一班人在转型发展、创新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党委科学决策的程序日趋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则进一步健全,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活,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工作重点不断优化。紧紧围绕县十五届党代会和乡第十六届人代会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深入落实“十字”思路,奋力推动发展转型,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工作部署,确立了以建设小康砚峡、和谐砚峡为己任,以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乡为统揽,以破解资源型乡镇的转型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乡、商贸活乡、产业富民的路子,创新机制,延伸工业,反哺农业,经营三产,保障民生,积极探索“退二进一,退二进三”的新路子,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131”工作计划(即实现1个目标,走好3条路子,办成10件实事),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着力加快小康砚峡建设进程,初步走出了一条比较符合砚峡经济社会实际的科学展之路。
2、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两个加快”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着力点,放在突出的战略高度,在转型发展上,提出了坚定信心,坚持走好三条路子的思路,做大做强华砚工贸公司,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工业强乡的路子;兴建便民市场,组建华砚物业管理公司,靠城多元化发展商贸活乡的路子;壮大核桃接续产业,做强兴旺公司和千头种猪繁育中心替代产业,发展草畜、药材、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积极稳妥地实施华砚宾馆委托经营改制工作,实现扭亏增收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全力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在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持续前进。两年来,全乡有15个单位和个人获得县级以上荣誉2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07年全乡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75万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2万元,同比增长1.2%;乡属企业上缴税金1460万元,同比增长2%;农民现金收入达到3898元,同比增长8%,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3、科学决策的机制逐步形成。机制就是生产力。好的机制,可以发挥人才的作用,焕发组织的生机和活力。相反,如果没有先进的机制,组织就犹如一潭死水,黯然失色。时代的飞速发展,谁抢先创新机制,谁就赢得发展主动权。结合砚峡实际,统筹考虑全乡综合发展问题,确立了“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均衡发展战略,尝试以强带弱机制,这是我们的创新之举。在机关大胆推行包村干部带项目带资金的工作机制,解决村级党支部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的问题;优化组合了“六队一室”和“双包一联”工作运行机制,分工协作,条块结合,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建立了班子成员定农户包产业、定村社包项目、定企业包效益、定典型包培育、定指标包完成的“五定五包”工作责任制,全面执行村干部万元年薪制,完善了工作实绩与干部考核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成为助推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保证,也是砚峡乡人民群众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社会事业的得到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近两年先后投入哺农资金4600万元,努力为民措办实事,实施道路交通、塌陷治理、旧村改造、移民搬迁等项目,先后启动实施了砚峡新村、麻池安置区、靳家湾安置、韩河村朱家庄社搬迁和东沟旧村改造5处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了土桥、曹家沟村的“八个一”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行,覆盖面逐年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等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居住难、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养老难、增收难等“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切实把砚峡新农村示范带培育成了全县以工哺农的典型,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使之成为华亭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5、党的建设创新推进。建立健全了党委工作制度,完善了《砚峡乡重大事项决策议事规则》、廉政建设规定、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和重大事项党委会议决策制度。推行机关干部竞聘上岗,村干部坐班制或村干部工作日制度,修订村干部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办法,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围绕“人怎么选、事怎么定、钱怎么花”三大主题,扎实推行“三制三化”,深入加强村级、企业民主管理,解决了村级组织在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过程中运行程序、操作规程、基本规则和方法步骤缺失的问题。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与甘肃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联合办起了“生命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班砚峡教学点,开创了高校与乡镇联合办班对干部进行学历教育的先例,干部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扎实开展“双百”培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优化组合“六队一室”工作运行机制,对16名班子成员全部进行细化分工,并实行班子成员包村、包典型工作和联系企业的“双包一联”工作推行机制,推行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工作机制,把后山四个弱村交由砚峡、东沟社区管理,乡上制定帮建工作实施办法,并与两个党总支签订新农村建设专项责任书,专项兑现奖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乡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解放思想是“总开关”、推动转型是“金钥匙”。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值得一提:
一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战胜自我。必须要有一种战胜自我的精神,首先表现为理念上的创新。我们要敢于与习惯思维挑战,与传统观念决裂,坚持与时俱进,用转型的理念指导发展,用“亲商”、“崇商”、“双赢”的理念营造环境、发展自已。战胜自我,关键要有敢闯敢冒的胆识。敢于突破自己,也敢于突破前人,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办事情是“水路不通走旱路,条条大路通北京”,独辟蹊径,把事情干成。可以说,只要有利于发展,只要能够发展,就没有不敢想的事,没有不敢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就是“跳起来构想,跑起来实践”,“在没有空子的地方找空子,在没有机遇的地方找机遇。”战胜自我,还表现为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深刻反思,我们还普遍存在着惟书惟上、思维传统、理念陈旧、创新不够、容易满足、行动迟缓等问题。我们必须冲破陈规陋习,以敢想敢干的勇气,只争朝夕、顽强拼搏的劲头,积极寻求加快发展的新办法,闯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在制定砚峡发展目标上,要突出产业转型,突出新农村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自我加压,不留余地,追求最大最高和宏伟的发展目标。这是体现我们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也是对组织的交代,更是对这篇热土上人民群众的交代。
二是小干不行,必须大干。作为一个山区乡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大干快上,才能迎头赶上,逐步缩小同外面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去年随同全县党政考察团,学习考察了山西晋城市和河南焦作市的部分县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与我乡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学习考察,我深深感到,这些地方转型发展的步伐很快,成效也很明显,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种抓发展的拼劲、干大事的狠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无论过去基础好的还是实力差的,现在的成就都是干出来的。他们上下一股劲,不畏难、不怕苦、不嫌累,拼搏大干,埋头实干,最终干出了实力、干出了速度、干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干出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大干实现了大步跨越、科学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力度小、节奏慢、效率低,特别是表现在项目建设上,有时遇事总是慢半拍,坐失良机。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必须以超常规的举措,谋求超常规的发展。如果不重新审视自我,切实认清形势,就会与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会跌入发展的“低谷”。
三是认准的事,必须一抓到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认准的事情,不管风险多大,压力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去办;凡定下的事情,不管困难多大,阻力多大,都要百折不挠去干,干好了对全乡整体工作就是一个带动,对群众的思想观念就是一次更新,对群众的精神状态就是一次振奋。对经过实践检验符合实际的成功路子不改变、不动摇,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凡是正确的路子我们就要坚持到底,凡是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发展目标才能圆满实现,各项事业才能不断推进。实践证明,凡认准的事,就要善于决策,敢于决策。在别人看不清、吃不准的时候,做到站得高,看得远,认得准,有胆有识,敢于决断。对决策了的事、认准的事,就要有食不甘寝、夜不能寐的责任感,要有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要有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惜一切代价,“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抓到底,认准的事就能成功。实践证明我们乡上提出的三条路子转型战略和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乡的宏伟目标是正确的,符合砚峡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全乡老百姓的愿望,是引领全乡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全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纲。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进入分析检查阶段后,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个人存在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理论学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作风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够细致。虽然自己能够经常深入到企业和各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整天忙于事务,真正铺下身子,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取得第一手资料少。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有时到基层,也多是检查、督促工作,没能经常、定期地到基层去关心一线工作的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
3、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方法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对干部缺乏广泛的了解。对乡党委班子成员了解多,对乡机关干部了解少,难以很好的知人善任。二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投放的精力不够。把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压给分管领导和各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不够,一些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三是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在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上,都能尽量做到周密细致,有布置、有检查,但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的影响,不能很好的统筹兼顾,尤其是对村、社区和企业干部管理上,考虑基层同志工作具体、难度大,干事不容易的成分多,缺乏硬手段和铁手腕;在对待领导班子内部和个别同志的差错问题上,侧重于讲团结、讲和谐和泛泛地指导,轻轻地纠错,没铁面无私、果断纠错的胆量和勇气;在推行和推动工作、抓落实方面,注重稳中求进,忽视了时效要求,注重了充分准备,忽视了猛扑猛干,注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正面影响,忽视了方面作用。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略上的,但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重事务,轻学习。认为自己身处基层主要是抓好工作落实,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想法,造成自身理论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2、重指导,轻实践。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有时过于相信和依赖各位分管领导,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领导去抓,自己出出主意、点点题,多督促检查几次就可以了,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缺乏深入实践考察研究。
3、重安排,轻要求。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用全县一流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即使有个别单位的工作完成不太好,也多是考虑他们的困难因素,自己主观上替他们解脱,人为地降低了工作标准。
三、关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抓住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大好机会,加强学习,拓宽思路,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用科学发展的正确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要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自觉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做法,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要在提高决策能力上下功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三要在提高落实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标准、重点和程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全乡工作,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转型发展,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一要以生产发展和产业转型为先导和主旋律,把接续产业培育和新型农民培养放在全乡工作的首位,把五个方面的先进示范乡建设工程作为品牌,把多元化发展作为进城居民的永久性出路,进一步优化思路,突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尽心尽力抓落实、求实效。二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主要以改善道路、解决饮水、农村住宅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扶持完成韩河村、土桥村、曹家沟村三个旧村改造项目和朱家庄移民新村,土(桥)砚(峡)路拓建工程,麻池新村、土桥村、曹家沟村人畜饮水工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三要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从解决贫困农户就医、上学、行路、吃水、增收等方面的困难入手,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的机遇,整合全乡教育教学资金,撤并韩河、土桥、曹家沟小学,建成麻池寄宿制小学。结合旧村改造,在韩河、土桥、曹家沟、麻池4村中心村各建设1间医疗室,1间文化室,1处文化广场,彻底解决“五难”问题。四要以农业科技和劳务技能培训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创新培训载体,寻找有效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双百”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制度,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人、以制度促事。一要继续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考核责任制,严格兑现奖惩,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任用机制,促进全乡工作的整体推进。二要加强乡机关和村居委会、村民小组财务管理,继续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提高管理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树立基层组织为民谋事、为民办事、管理民主的新形象。三要继续推行“以强带弱,以企带村”的帮带制度,创办集体企业集团,放大管理权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发展战略,强村与弱村纳入统一管理,捆绑式结成互惠利益共同体,形成新型帮带模式,用弱村的发展衡量强村的工作业绩和班子政绩,提高行政效益,减少行政成本,推动东西两片同步发展。
一、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近年来,带领党委一班人在转型发展、创新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党委科学决策的程序日趋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则进一步健全,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活,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工作重点不断优化。紧紧围绕县十五届党代会和乡第十六届人代会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深入落实“十字”思路,奋力推动发展转型,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工作部署,确立了以建设小康砚峡、和谐砚峡为己任,以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乡为统揽,以破解资源型乡镇的转型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乡、商贸活乡、产业富民的路子,创新机制,延伸工业,反哺农业,经营三产,保障民生,积极探索“退二进一,退二进三”的新路子,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131”工作计划(即实现1个目标,走好3条路子,办成10件实事),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着力加快小康砚峡建设进程,初步走出了一条比较符合砚峡经济社会实际的科学展之路。
2、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两个加快”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着力点,放在突出的战略高度,在转型发展上,提出了坚定信心,坚持走好三条路子的思路,做大做强华砚工贸公司,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工业强乡的路子;兴建便民市场,组建华砚物业管理公司,靠城多元化发展商贸活乡的路子;壮大核桃接续产业,做强兴旺公司和千头种猪繁育中心替代产业,发展草畜、药材、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积极稳妥地实施华砚宾馆委托经营改制工作,实现扭亏增收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全力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在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持续前进。两年来,全乡有15个单位和个人获得县级以上荣誉2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07年全乡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75万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2万元,同比增长1.2%;乡属企业上缴税金1460万元,同比增长2%;农民现金收入达到3898元,同比增长8%,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3、科学决策的机制逐步形成。机制就是生产力。好的机制,可以发挥人才的作用,焕发组织的生机和活力。相反,如果没有先进的机制,组织就犹如一潭死水,黯然失色。时代的飞速发展,谁抢先创新机制,谁就赢得发展主动权。结合砚峡实际,统筹考虑全乡综合发展问题,确立了“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均衡发展战略,尝试以强带弱机制,这是我们的创新之举。在机关大胆推行包村干部带项目带资金的工作机制,解决村级党支部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的问题;优化组合了“六队一室”和“双包一联”工作运行机制,分工协作,条块结合,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建立了班子成员定农户包产业、定村社包项目、定企业包效益、定典型包培育、定指标包完成的“五定五包”工作责任制,全面执行村干部万元年薪制,完善了工作实绩与干部考核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成为助推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保证,也是砚峡乡人民群众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社会事业的得到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近两年先后投入哺农资金4600万元,努力为民措办实事,实施道路交通、塌陷治理、旧村改造、移民搬迁等项目,先后启动实施了砚峡新村、麻池安置区、靳家湾安置、韩河村朱家庄社搬迁和东沟旧村改造5处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了土桥、曹家沟村的“八个一”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行,覆盖面逐年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等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居住难、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养老难、增收难等“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切实把砚峡新农村示范带培育成了全县以工哺农的典型,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使之成为华亭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5、党的建设创新推进。建立健全了党委工作制度,完善了《砚峡乡重大事项决策议事规则》、廉政建设规定、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和重大事项党委会议决策制度。推行机关干部竞聘上岗,村干部坐班制或村干部工作日制度,修订村干部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办法,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围绕“人怎么选、事怎么定、钱怎么花”三大主题,扎实推行“三制三化”,深入加强村级、企业民主管理,解决了村级组织在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过程中运行程序、操作规程、基本规则和方法步骤缺失的问题。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与甘肃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联合办起了“生命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班砚峡教学点,开创了高校与乡镇联合办班对干部进行学历教育的先例,干部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扎实开展“双百”培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优化组合“六队一室”工作运行机制,对16名班子成员全部进行细化分工,并实行班子成员包村、包典型工作和联系企业的“双包一联”工作推行机制,推行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工作机制,把后山四个弱村交由砚峡、东沟社区管理,乡上制定帮建工作实施办法,并与两个党总支签订新农村建设专项责任书,专项兑现奖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乡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解放思想是“总开关”、推动转型是“金钥匙”。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值得一提:
一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战胜自我。必须要有一种战胜自我的精神,首先表现为理念上的创新。我们要敢于与习惯思维挑战,与传统观念决裂,坚持与时俱进,用转型的理念指导发展,用“亲商”、“崇商”、“双赢”的理念营造环境、发展自已。战胜自我,关键要有敢闯敢冒的胆识。敢于突破自己,也敢于突破前人,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办事情是“水路不通走旱路,条条大路通北京”,独辟蹊径,把事情干成。可以说,只要有利于发展,只要能够发展,就没有不敢想的事,没有不敢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就是“跳起来构想,跑起来实践”,“在没有空子的地方找空子,在没有机遇的地方找机遇。”战胜自我,还表现为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深刻反思,我们还普遍存在着惟书惟上、思维传统、理念陈旧、创新不够、容易满足、行动迟缓等问题。我们必须冲破陈规陋习,以敢想敢干的勇气,只争朝夕、顽强拼搏的劲头,积极寻求加快发展的新办法,闯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在制定砚峡发展目标上,要突出产业转型,突出新农村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自我加压,不留余地,追求最大最高和宏伟的发展目标。这是体现我们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也是对组织的交代,更是对这篇热土上人民群众的交代。
二是小干不行,必须大干。作为一个山区乡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大干快上,才能迎头赶上,逐步缩小同外面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去年随同全县党政考察团,学习考察了山西晋城市和河南焦作市的部分县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与我乡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学习考察,我深深感到,这些地方转型发展的步伐很快,成效也很明显,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种抓发展的拼劲、干大事的狠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无论过去基础好的还是实力差的,现在的成就都是干出来的。他们上下一股劲,不畏难、不怕苦、不嫌累,拼搏大干,埋头实干,最终干出了实力、干出了速度、干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干出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大干实现了大步跨越、科学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力度小、节奏慢、效率低,特别是表现在项目建设上,有时遇事总是慢半拍,坐失良机。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必须以超常规的举措,谋求超常规的发展。如果不重新审视自我,切实认清形势,就会与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会跌入发展的“低谷”。
三是认准的事,必须一抓到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认准的事情,不管风险多大,压力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去办;凡定下的事情,不管困难多大,阻力多大,都要百折不挠去干,干好了对全乡整体工作就是一个带动,对群众的思想观念就是一次更新,对群众的精神状态就是一次振奋。对经过实践检验符合实际的成功路子不改变、不动摇,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凡是正确的路子我们就要坚持到底,凡是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发展目标才能圆满实现,各项事业才能不断推进。实践证明,凡认准的事,就要善于决策,敢于决策。在别人看不清、吃不准的时候,做到站得高,看得远,认得准,有胆有识,敢于决断。对决策了的事、认准的事,就要有食不甘寝、夜不能寐的责任感,要有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要有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惜一切代价,“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抓到底,认准的事就能成功。实践证明我们乡上提出的三条路子转型战略和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乡的宏伟目标是正确的,符合砚峡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全乡老百姓的愿望,是引领全乡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全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纲。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进入分析检查阶段后,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个人存在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理论学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作风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够细致。虽然自己能够经常深入到企业和各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整天忙于事务,真正铺下身子,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取得第一手资料少。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有时到基层,也多是检查、督促工作,没能经常、定期地到基层去关心一线工作的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
3、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方法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对干部缺乏广泛的了解。对乡党委班子成员了解多,对乡机关干部了解少,难以很好的知人善任。二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投放的精力不够。把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压给分管领导和各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不够,一些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三是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在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上,都能尽量做到周密细致,有布置、有检查,但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的影响,不能很好的统筹兼顾,尤其是对村、社区和企业干部管理上,考虑基层同志工作具体、难度大,干事不容易的成分多,缺乏硬手段和铁手腕;在对待领导班子内部和个别同志的差错问题上,侧重于讲团结、讲和谐和泛泛地指导,轻轻地纠错,没铁面无私、果断纠错的胆量和勇气;在推行和推动工作、抓落实方面,注重稳中求进,忽视了时效要求,注重了充分准备,忽视了猛扑猛干,注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正面影响,忽视了方面作用。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略上的,但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重事务,轻学习。认为自己身处基层主要是抓好工作落实,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想法,造成自身理论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2、重指导,轻实践。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有时过于相信和依赖各位分管领导,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领导去抓,自己出出主意、点点题,多督促检查几次就可以了,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缺乏深入实践考察研究。
3、重安排,轻要求。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用全县一流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即使有个别单位的工作完成不太好,也多是考虑他们的困难因素,自己主观上替他们解脱,人为地降低了工作标准。
三、关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抓住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大好机会,加强学习,拓宽思路,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用科学发展的正确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要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自觉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做法,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要在提高决策能力上下功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三要在提高落实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标准、重点和程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全乡工作,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转型发展,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一要以生产发展和产业转型为先导和主旋律,把接续产业培育和新型农民培养放在全乡工作的首位,把五个方面的先进示范乡建设工程作为品牌,把多元化发展作为进城居民的永久性出路,进一步优化思路,突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尽心尽力抓落实、求实效。二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主要以改善道路、解决饮水、农村住宅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扶持完成韩河村、土桥村、曹家沟村三个旧村改造项目和朱家庄移民新村,土(桥)砚(峡)路拓建工程,麻池新村、土桥村、曹家沟村人畜饮水工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三要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从解决贫困农户就医、上学、行路、吃水、增收等方面的困难入手,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的机遇,整合全乡教育教学资金,撤并韩河、土桥、曹家沟小学,建成麻池寄宿制小学。结合旧村改造,在韩河、土桥、曹家沟、麻池4村中心村各建设1间医疗室,1间文化室,1处文化广场,彻底解决“五难”问题。四要以农业科技和劳务技能培训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创新培训载体,寻找有效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双百”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制度,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人、以制度促事。一要继续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考核责任制,严格兑现奖惩,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任用机制,促进全乡工作的整体推进。二要加强乡机关和村居委会、村民小组财务管理,继续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提高管理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树立基层组织为民谋事、为民办事、管理民主的新形象。三要继续推行“以强带弱,以企带村”的帮带制度,创办集体企业集团,放大管理权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发展战略,强村与弱村纳入统一管理,捆绑式结成互惠利益共同体,形成新型帮带模式,用弱村的发展衡量强村的工作业绩和班子政绩,提高行政效益,减少行政成本,推动东西两片同步发展。
一、科学定位,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
近几年,乡镇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能及经济运行规则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推进乡镇审计工作。
L、建立以国家审计框架为主体的乡镇审计模式。近年来,我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企业改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及时调整乡镇审计模式,建立起以国家审计为框架,兼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特点的乡镇审计模式。我乡审计站完全按国家审计的模式运行,在审计程序、审计计划、审计统计等方面与国家审计接轨,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乡镇审计已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2、进行合理有效的审计资源配置。(l)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突出了专业性。经过层层选拔,配备的3名专职、2名兼职审计人员,他们均有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为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乡政府批示乡财政每年拨专款组织业务培训。今年5月,全乡88名财务人员参加了为期2天的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月月又由审计站负责组织了近百人参加了财务报告评析会,使全乡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2)在审计对象的配置上突出了多元性。我们对审计对象重新进行了调查分类,并据此安排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我们根据乡镇财政的新特点开展了乡级财政审计;根据集体企业改制的新情况加大了资产、负债审计的力度;根据村级经济发展的新走向加强了对村级财务公开性的检查监督;根据非公有制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新态势尝试性地开展了一些委托审计。因此,我乡的审计工作不仅没有因经济结构的大幅调整而萎缩,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审计覆盖审项目实行终身负责制。乡党委、政府还授予审计机构相应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的权限,乡财政充分保证审计机构的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在年度预算中足额予以安排,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直接与年终奖金挂钩。
二、改革创新,实现乡镇审计工作的三个转变
新时期乡镇审计工作,应及时转变一些传统的、滞后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L、审计思维方式由偏重微观转变为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我们以往的乡镇审计工作习惯于从一个个微观的账本入手,以达到查错纠弊的目的,很少参与乡政府的经济决策及其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现在,乡领导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审计部门在对规范全乡的经营管理活动。检查监督资金运用情况及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等方面,有着其它管理监督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每次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乡领导都要求审计站负责人参加;每次重大的经济决策出台前,都要求审计站拿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和分析意见。
区工业园建设是带动我乡经济腾飞的工程之一。乡审计站不仅派专人参与拆迁、重建、安置等工作,还向乡领导提出在拆迁补偿问题上应采我们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干1996年建立起乡镇审计监督机制,其初衷是加强对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五年过去了,乡镇审计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其在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赢得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面。(3)在审计手段的配置上突出了独立性。近年来,乡镇政府对经济的管理逐步由直管方式转变为间管方式,这为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我们明确审计工作由乡长直接主管,乡政府办公会议每月听取一次审计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审计工作,乡长督促被审单位抓整改,抓落实,维护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其次,制定了一系列审计工作制度,如《主审负责制度》。《审计工作规程》、《审计工作准则》、《分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对所取直粗不宜细和支持、理解的原则,对企业分别实行村级包干制。乡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指示审计站对区下拨包干经费1000万元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和分配,保证了区工业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2.审计方法上由单纯检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转变为重点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会计资料造假会直接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环境的恶化。我们乡镇审计工作把重点放在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审计上,同时,由过去较低层次的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向较高层次的效益、管理审计发展。乡审计站在对东大门皮革鞋料市场管理办进行审计时,发现会计信息严重失实,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审计站建议乡党委、政府将该办主要负责人调离了领导岗位,财务人员实行了会计委派。经过调查分析,审计站向乡政府提出了对该市场进行彻底改制的可行性建议。日前,市场已改制注册成立了湖南长沙龛岸实业有限公司,明晰了股东各方的产权,乡政府也加强了市场管理和协调。现经营户达到了345户,日成交额达28万元,为东岸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审计层次上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为主。我乡审计人员在开展常规审计的同时,经常会同乡人大、纪检、财政、经济等部门同志深入基层各单位,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就如何降低成本,挖潜改造,引进开发新项目等进行具体指导,并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客观分析,提出整改意见。每隔一段时间,审计站都要对这些大量的一手经济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主动为乡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最快捷的审计服务。我乡陆续出台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国有及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的。前年,审计站针对个别设有财务机构的乡机关管理不善,导致财政性资金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向乡政府提出了撤除各部门财务机构,由乡会计站实行“零户”统管的意见,乡党委、政府据此于去年2月重新制定了《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审计站随即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每月进行评析,从源头上堵住了机关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违纪违规问题。制度实行当年,全乡便节约机关经费开支80余万元。
三、发挥职能作用,为乡纪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乡镇经济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乡镇审计工作的任务和地位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无论怎样改变,乡镇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虽说乡镇经济的发展靠多种经济成份的推动,但集体经济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充分发挥乡镇审计的职能作用,强化对集体资产的审计监督,是我们开展乡镇审计永恒的主题。
乡审计站每年要对10个企业进行审计,为企业的发展和乡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当好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