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务统计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保是由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杂志社、深圳市消费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消费维权投诉平台,致力于在消费者和企业之g架起一座良性沟通的桥梁,帮助消费者一站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消费问题。
双方达成合作后,消费保将会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向国家工商总局提供一季度、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消费分析报告:
(一)统计分析消费投诉舆情
消费保将会向国家工商总局分析最新的消费者投诉数量、趋势和特点;分析消费者投诉集中的商品、企业、品牌以及分析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消费投诉分析维度
在提供给国家工商总局的分析报告样本基础上消费保会再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选择性分析:
(1)在基础分析方面对历年的投诉数量、分省的投诉数量以及各经济区域(六大经济区、东中西部等)的投诉数量进行分析比较;
(2)在关联分析方面对投诉与行业企业分布、投诉与地域产业分布、投诉与市场主体经营规模进行分析比较;
(3)而在叠加分析方面,消费保将会分析消费电子领域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分布,并且按照行业企业、综合企业与网络商品经营者、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这两个维度加以区分电子商务企业。在针对假冒伪劣商品投诉的行业分布、被投诉售假市场主体的地域分布进行准确分析;分析人口分布、经济水平、人口流动、季节因素、节假日因素、促销活动对消费者投诉的影响;分析消费者投诉分布对产业发展状况的反映;分析消费者投诉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反映。
(三)提供典型投诉案例及消费警示
调动数据语言,展示“分析”含量
例1:
有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企业总部的进驻,是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的进驻数量。城市发展新区在北京打造世界城市过程中,擦亮环境名片,营建“总部新居”,应该是首当其选的作为。请您参看如下数据:
上面两组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目前还没有进驻到城市发展新区。未来数年,总部、“大户”拥有数量,将是观测城市发展新区作为的重要参照,总部、“大户”数量越多,证明该区域的发展环境越优,产业层级越高、经济质量越好。我们依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记录和2009年GDP总量数据,试作如下观察(数据表格略)。
上表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大型企业、总部数量多,经济总量必然就多。当然,总部、“大户”的数量仅是一个直观的参照值,同为“大型企业”,但规模程度不同,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必然不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时,昌平尽管拥有“总部”属性标识的企业92家,但达到“大户”规模的却不多:大型企业仅一家占1%;中型企业16家,占17%。
欲营建“总部新居”,就要擦亮环境名片,也就是“美化”投资环境,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优化基础设施(略)。
提高服务质量(略)。
发展“配套”行业(略)。
例2:
要充分利用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宣传旅游资源和发展优势,结合区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温泉节、苹果节等,促进招商引资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消费品市场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本地区长期以来呈现低价位、低成本的竞争模式。随着全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住宿餐饮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这需要企业必须加快住宿餐饮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围绕企业品牌做大做强,发展连锁经营;要充分发展特色餐饮,做精做优,培育特色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挖掘不同的消费热点,实现差异化经营。
技法提示:引证量化统计图像,数据支撑建议观点。从“技法”的角度把握,在组织“建议”文字的时候,既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措施具体、指向精准,还要有理有据、根牢基实。欲做到这一点,就要如前边所叙,把“说理寓于建议当中”,而量化的分析语言和直观的数据图像,则是最好的“建议”依据。
例1的分析主题是“北京打造世界城市,昌平应该有何作为”。建议指向是:擦亮环境名片,营建“总部新居”。在这部分建议文字中,作者引证了“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在北京区县的落户数据、城市发展新区范围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记录和2009年GDP总量数据,作为“大型企业、总部数量多,经济总量必然就多”的说理依据,和擦亮环境名片,营建“总部新居”的建议支撑。使“建议”有理可信、有据可依。
例2的建议指向为扩大商业销售成果,第一部分提出要挖掘本地资源、依托相关活动。第二部分提出要改变低价位、低成本的竞争模式,挖掘消费热点。说理思路较明确,但没有数据分析来支撑建议观点,就显得立论根基不实了。如:本地资源和相关活动可提供多少“卖点”?若开发得当可收获多少销售成果?有什么数据证明本地“长期以来呈现低价位、低成本的竞争模式”?“不同的消费群体”分组数据是多少?“不同的消费热点”如何用数据描述?
设问细节内容,浸透思考含量
例3:
商务花园城市,目标非常清晰;七项支撑工程,措施非常明确。只要全区上下抓住重点把握节奏,打造商务花园城市的工程一定会有序推进。如何加快打造速度?本文试提如下浅见:
1.提高规划精度,统筹“花园”布局
商务花园群落,是形成商务花园城市的刚性标志。若加快打造速度,就需提高规划精度,统筹花园布局。在昌平辖区范围,可以形成花园群落的面积有多少?在哪个地域确定什么形态的花园群落?具体的地域标识(范围)、发展领域、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绿化方案、土地利用、招商进度、建设节奏等均应有一个图像清晰、落点准确、节奏鲜明、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任何一个责任部门和操作主体,均可在各个花园群落的规划方案上,找到自己的工作位置,看到自己的“工程项目”,从而提高实施质量,加快实施进度。
2.细化相关措施,明确实施步骤
打造商务花园城市,是一个系统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越是这样一个目标特征,越需要细化相关措施,明确实施步骤。以“七项支撑工程”为例,每一项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任务标准是什么?任务时段有多长?责任头绪有多少?哪个部门来承担?具体措施是什么?不同时段的进度标准是什么?唯如此,才能使目标实施头绪明确,责任线条清晰、实施节奏鲜明。试举两例(略)。
3.加大研究力度,讲求工作实效
商务花园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目标,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若加快打造速度,就必须概念清晰、形态具体,量值准确,“抓手”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商务花园城市的核心要素和相关领域,还须加大研究力度,力避重概念表述,轻操作环节的现象,使任何一个目标环节都有实实在在的落脚点。试举一例:
构筑首都人才新高地
人才的范围如何界定?人才的标准如何量化?高端人才的特征和标识怎样明确?人才的底数如何采集?人才的分布如何摸清?高端人才达到什么数量可称之为形成了“高地”?只有上述信息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才有可能实施引进、培养人才的相关措施。
除上例之外,“打造‘金十字’高科技产业走廊”、“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营造高尚城市文化”等均须加大研究力度,力求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打造商务花园城市的决策成果和建设成果。
技法提示:深剖细问相关细节,“建议”显示思考含量。“建议”贵在具体、贵在操作、贵在针对。在筹划“对策建议”思路、组织“对策建议”语言的时候,一定要体现深思细虑的思考含量,思考得越深越细,“建议”越具操作效果和参考价值。有的时候,针对建议细节设计问句,是体现思考含量的最好载体。请您注意,设问不是拼凑文字,更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建议”的另外一种形式,设问虽不是答案,但却是“建议”的具体落点。
一、整合资源,建立动态跟踪监测指标体系
根据提出建立“5432”动态跟踪监测制度的思路,我局从重点行业和产业入手,对全区50家规上工业企业、40家批零住餐和规上服务业企业、30个重大项目、20家房地产企业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集聚统计力量,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动态监测体系。
1.整合专业资源,实现专业与企业互动
区局各专业科室牵头,分别下发《关于做好重点工业企业运行情况监测的通知》(扬邗统〔2014〕19号)、《关于开展重点批零住餐、服务业企业统计监测的通知》(扬邗统〔2014〕 22号)、《关于开展重点房地产企业运行情况监测的通知》(扬邗统〔2014〕30号)、《关于开展重大项目投资情况监测的通知》(扬邗统〔2014〕31号)。列出各专业甄选出的110个重点企业和30个重大项目,监测内容为各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当前企业运行情况判断及预测等,主要从企业的规模实力、投入产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整体风险指标着手,分别对相关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进行调查,提前获取企业的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监测报告,从而达到监测预警目的。
2.整合部门资源,实现数据与信息共享
一是联合部门组织实施监测。为充分利用部门资源,实现统计信息利用价值的最大化,缩减行政成本,减轻基层负担,区统计局与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商务局、区发改委、区经信委、区房管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监测方案,共同组织实施监测工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区政府发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搭建部门统计监测工作的业务联系平台。每月召开一次部门统计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
3.整合系统资源,实现区局与镇园联动
为加强统计动态监测工作在全区的整体推进效果,根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逐级审核,逐级上报”的要求,各镇(街道、园区)负责本辖区范围内重点企业报表和文字分析材料的布置、收集和审核整理工作。对涉及的五个统计专业,镇级对口管理部门二产办、三产办和统计办协同配合,跟踪推进,组织完善监测资料的梳理上报工作。
二、监测指导并重,确保信息收集准确可靠
根据“协调促进、形成合力”的原则,坚持动态跟踪监测与统计行政指导相结合,积极促进区、镇、企业三个层面的统计规范化建设,提高企业数据质量,着力提升区、镇两级统计机构服务能力。
1.注重夯实基础,力求规范性
一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统计基础建设。规范源头数据采集管理,加强原始资料管理,分不同专业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统计台账,加强对企业统计法制宣传,提高企业依法统计意识;进一步提高区镇两级统计机构专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培训力度,邀请专家讲解统计分析方法、写作技巧等,提高统计人员对经济形势的正确研判能力。二是注重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建立统计动态监测管理考核机制,完善数据质量评估检查制度。源头数据质量方面把关要严,加强数据采集、搜集、审核、汇总、评估、分析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
2.注重分类指导,力求代表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加强统计行政指导,减少影响样本数据误差的主观因素,增强监测样本的代表性。一是对镇园指导重协调管理。针对镇园统计机构职能偏弱,人员、经费、任务繁重等问题,结合统计规范化建设和监测工作的实际,区局对镇园级统计机构人员配置、经费拨付、硬件设施等问题进行有效督促,并由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关于镇、街道、园区统计机构设置的意见》,明确机构和统计人员的配备,适应统计任务的需要。二是对企业指导重答疑解惑。各专业动态监测调查问卷中既包含定量指标也包含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直接从企业有关财务报表中取数,不容易产生歧义,而定性指标却是模糊、笼统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规定。为此,除了开展必要的动态监测问卷业务培训,在监测信息的搜集过程中,区局各专业人员对企业统计员在填报时提出的各类问题作详细解答与释疑,有效避免了因理解不透彻而产生的主观偏误。
3.注重监测实效,力求科学性
一是把握前瞻性,立足“早”字。动态跟踪监测先于一套表数据上报,能够发现重点企业的异常波动,及时了解各重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对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发挥预测预警职能。二是富于针对性,立足“准”字。区局每季度有针对性地对全区经济运行中热点、 难点、焦点等敏锐性问题开展动态跟踪监测,并以此加强对重点指标的分析,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准确预测走势。三是体现时效性,立足“快”字。信息的实效性与可利用价值成正比。动态监测制度要求各重点企业每季上报监测问卷并简要分析,由各镇园负责汇总数据并整理分析资料,区局收到资料后快速形成监测报告。
三、强化预测预警,充分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监督职能,我局对数据监测、信息咨询、统计服务产品等方面的服务效能常抓不懈。
1.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提供准确及时信息
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愈加严峻,债务危机和楼市萎靡带来的各种因素变数较多,给我们准确判断形势、预测走势增加了难度。因此,我局适时提出开展“5432”动态监测工作,拓展服务内容,为领导提供有充分利用价值的服务。一是统计目的趋于明确化。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后,全系统的重大变化就是由原来工作目标模糊转向清晰思维,分析报告素材少转向内容多,统计职责更加明确,服务理念得到改变,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提高。二是服务产品趋于多样化。加大信息、分析、监测报告报送频度,提高报送质量,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统计咨询信息;每月编印《经济信息汇编》,包括国家、省、市、区的重要信息;每月7日前汇总各部门、各专业经济指标预计数据,每月15日前提供各镇、街道、园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给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按时收集、整理、编印《邗江统计月报》、《服务业统计季报》各160份。
2.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著名创新专家郎加明在2010年首次提出创新思路的公式:创新的思路=方向*方法。选择在全区建立动态监测制度的方向已定,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创意方法尤为重要。一是创新机制,激发潜能。今年我局着力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全局人员工作热情,挖掘最大潜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统计队伍。二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动态跟踪监测制度的有效实施体现了部门资源和统计系统力量的有机组成,是一支分工明确、高效合作的大团队的形成雏形,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
3.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提供深度分析报告
什么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目的
把隐藏在一大批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背后的信息集中和提炼出来,总结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数据分析的分类
数据分析的三大作用:现状分析、原因分析、预测分析。
数据分析的六部曲
数据分析流程
1.明确目的和思路
梳理分析思路,并搭建分析框架,把分析目的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分析要点,即如何具体开展数据分析,需要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采用哪些分析指标(各类分析指标需合理搭配使用)。同时,确保分析框架的体系化和逻辑性。
2.数据收集
一般数据来源于四种方式:数据库、第三方数据统计工具、专业的调研机构的统计年鉴或报告(如艾瑞资讯)、市场调查。
对于数据的收集需要预先做埋点,在前一定要经过谨慎的校验和测试,因为一旦版本出去而数据采集出了问题,就获取不到所需要的数据,影响分析。
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化、数据提取、数据计算等处理方法,将各种原始数据加工成为产品经理需要的直观的可看数据。
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及工具,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有效结论的过程。
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掌握Excel的数据透视表,就能解决大多数的问题。需要的话,可以再有针对性的学习SPSS、SAS等。
数据挖掘是一种高级的数据分析方法,侧重解决四类数据分析问题:分类、聚类、关联和预测,重点在寻找模式与规律。
5.数据展现
一般情况下,数据是通过表格和图形的方式来呈现的。常用的数据图表包括饼图、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气泡图、散点图、雷达图等。进一步加工整理变成我们需要的图形,如金字塔图、矩阵图、漏斗图、帕雷托图等。
一般能用图说明问题的就不用表格,能用表说明问题的就不用文字。
图表制作的五个步骤:
确定要表达主题
确定哪种图表最适合
选择数据制作图表
检查是否真实反映数据
检查是否表达观点
常用图表类型和作用:
图片来自于网易云课堂《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
6.报告撰写
一份好的数据分析报告,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框架,并且图文并茂,层次明晰,能够让阅读者一目了然。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可以使阅读者正确理解报告内容;图文并茂,可以令数据更加生动活泼,提高视觉冲击力,有助于阅读者更形象、直观地看清楚问题和结论,从而产生思考。
好的数据分析报告需要有明确的结论、建议或解决方案。
数据分析的四大误区
1.分析目的不明确,为了分析而分析;
2.缺乏行业、公司业务认知,分析结果偏离实际。数据必须和业务结合才有意义。摸清楚所在产业链的整个结构,对行业的上游和下游的经营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再根据业务当前的需要,制定发展计划,归类出需要整理的数据。同时,熟悉业务才能看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
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对象,追求设备综效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使其贯穿于设备周期的全过程。对于工业企业,设备管理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以良好效率和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取得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设备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的管理共性,与企业的其它专业管理比较,还有它的个性。作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设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其集合了现代科技的载体,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为了获得企业设备的最佳经济效益,设备管理包括工程技术,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方面,集合了企业多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设备的故障具有随机性,为了减少随机故障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和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设备管理必须应对随机突发故障,承担意外维修工作的应变能力,随时为设备服务,为生产排忧解难。设备管理的综合性需要实行专业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并适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才能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二、设备前期管理
1.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为了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力争达到理想效益,就需要投资,企业投资大部分将转变成为企业固定资产,而设备在固定资产中占绝大部分,所以,投资的主要方向是设备投资。设备前期管理,对企业的投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决定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影响着企业今后数年生产经营成本,设备技术先进程度的适合性,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否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影响着企业设备的运行率和利用率。总之,设备前期管理,决定了企业设备技术的性能,关系着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企业投资效率和投资回报。设备前期管理(非生产制造设备企业)内容是:从拟购置设备的立项到安装试运行。在转入企业固定资产前,企业设备管理部门须参加这个阶段的工作,为设备转入后期管理做准备。其主要工作:设备立项后的调研,对拟购置设备的市场情况、同类设备在其它企业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从企业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综合论证,在此基础上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为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决策资料,根据反馈建议对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充实完善。从系统工程理念看待,设备前期管理与设备后续管理形成了较为完整、切合实际的设备寿命周期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由此建立设备寿命周期投资最经济为目标的设备管理体系。
2.设备的立项、选型和购置
企业新增设备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一旦对新增设备进行立项,设备管理部门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总目标,撰写引进新增设备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该报告大致为:(1)企业当前情况;(2)新增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国别、实施时间;(3)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设备技术的对比;(4)新增设备技术的成熟性、先进性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5)是否与现行生产工艺相符;(6)是否能缩短生产周期,产成品质量在现有工艺水平上提高的程度;(7)设备的维修便利性(包括零备件的供应情况);(8)新增设备预期可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9)投资金额及安排计划;(10)资金来源;(11)投资回收期及还贷计划;(12)社会效益主要包括:目前市场需求情况,新增设备是否与国家环保法规相悖,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降耗减排指标,产成品主要服务对象,机台操作工的配备及技术培训安排等;(13)新增设备负责人、联系人。可行性分析报告在主管厂长的指导下,形成初稿后,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牵头,送至设备使用、设备管理、生产经营、质量监管、生产安全、环保、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会签,对各部门提出的建议,再进行综合平衡,经主管厂长审查后,报厂部办公会议决定,最后由厂长、企业法人签字批准、存档,并交设备管理部门按计划落实。外购设备的选型,则根据厂长批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从企业生产工艺整体出发,遵循木桶理论,既要生产上适合,技术上先进,满足市场需求,又要经济上合理,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设备管理部门通过初选、筛选,做到有针对性的与设备制造厂家或设备供应商沟通谈判,并与设备、生产经营、生产工艺质量监管等部门共同评估,选择出最切合实际的设备机型,报请主管厂长审批,由厂长、企业法人或授权委托人正式与厂家或供应商签订《设备购置合同》。该合同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合同法规,须注明设备生产国(地区)、设备制造厂家、设备型号、设备数量、技术资料、外包装规格、履约期限、到货地点、设备运输方式、意外情况的约定、违约责任、付款方式等。
3.设备使用初期管理
根据企业工艺要求及设备安装技术规范,将经开箱检查认可的设备,安装在指定的机位上,进行找平、固定,已达到安装要求,通过调试、运行、验收,使其满足生产的要求,此称为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由设备制造厂家或设备供应商按照《设备购置合同》的约定,将设备运抵企业现场后,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依据《设备购置合同》的相关条款,与厂家或供应商一起开箱检查。清查零件、专用工具、附件,说明书和技术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完备、有无缺失,检查购置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有无被损坏、磕碰、锈蚀,检查随机携带的设备安装图、电气工程图与设备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若无异议,由上述部门签署安装确认书(表)。当设备安装完毕后,就可以进行设备的测试,这项工作由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共同组织进行,设备的运转测试分为空转和载荷(工作状态)测试。空转测试是检测设备在安装后精准的确认及设备的稳定可靠性,设备传动、操作、油路等各子系统在运转时是否正常;载荷测试是检测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运行情况,产成品是否满足质量标准,误差分析与处置,须测试到设备在运行状态下,所有安全装置是否能正常开启、闭合;工作现场可否达到环评规范。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能测试出设备所有的功能,这为今后设备维修奠定了基准。设备在安装运行测试完成后,由测试部门与厂家或供应商共同签署设备安装认可文件,并正式移交给设备使用部门。设备使用初期的文件资料的管理主要内容:购置设备前的所有文件、信息资料,会议纪要,可行性分析报告及批准的文件;设备到企业后直至移交给使用部门前全部文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包括设备使用初期运行状态时的观察记录,误差分析及处理建议、改进措施,做好设备的原始记录,建立健全设备档案和台帐等。
三、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是对设备为企业创造产值、利润的专业管理过程。
1.设备的资产管理
设备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技术物质基础。设备在购进并得到安装许可和调试验收认可后,设备管理、设备使用部门须协助财务部门及时将购置的新设备纳入企业固定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维修、出租、盘点、清理报废、淘汰更新等管理工作;使用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正确使用、安全保管和认真维护,对有效发挥设备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直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对设备购置后,各种相应的凭证、批件、合同副本进行审查核准,补齐应办的手续并存档,协助各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与设备折旧的计算,为企业综合平衡提供依据。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根据自身管理工作的需求,须建立完善的设备基础资料,如设备资产的卡片、编号、台帐、设备档案等。与此同时,做好资产的变动管理,即对设备闲置封存、移装调配、借用租赁、报废处置等管理。
2.设备的使用、维护
设备的使用管理就是对从安装调试合格进入正常使用起,直到该设备退出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监督,使设备达到减少磨损,保持其应有的精度和性能,让设备稳定的处在相对较长的良好工作状态,以获得最佳经济效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使用方法、人员操作、工作规范、工作持续时间不定、维护状况及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其技术状况不断发生改变和设备工作能力衰减。若要控制和缓解衰减的进程,可运用“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方法进行现场管理,为设备创造一个符合生产环境标志产品的氛围,并且恰当安排生产,提高操作工人自身的技能,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制度,规范设备日常的使用。在维护设备时,主要由操作工人负责,在空车运转状况下,查有无异况,安全装置是否完好无损,查装置内油量、油质是否需要添加、更换,正反转是否正常,若发现故障不能排除,则需马上报设备管理部门,由他们安排专业维修人员检修。
3.设备的维修、配件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零部件自然磨损渐渐加大,设备的技术状态将逐步衰减劣化,导致设备的功能和产成品的精度难以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要求,甚至发生设备安全事故、故障,这就须对设备进行维修,使其恢复原有的功能和精度,并且力争使维修费用与设备停修对生产的经济损失之和为最小。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维修一般有预付维修方式和事后维修方式。预付维修方式又分为统计检测维修和定期维修。(1)统计检测维修,是以设备日常维护的大量管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找出易损件的规律,在一些设备零件劣化造成事故前,适时进行维修,更换劣化零件,恢复设备的有效功能和应达到的精度。既充分合理利用易损件的使用时间,又能让设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确保良好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停机的时间,这对企业的重点设备极为重要,如印刷企业的四色胶印机、高速轮转机和胶订联动生产线等大型设备。(2)定期维修,这是以设备运行时间为周期的维修方法,以达到预防保养,这仍然以设备日常保养管理记录统计分析基础,找出本企业主要设备易损件劣化的规律,制定定期维修计划,融合统计检测维修方法,避免维修过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设备动态维修规律。事后维修方式。一般是设备特别是重点设备,突发故障或其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客户质量要求(客户不做让步接收)造成停机,采取事后维修方式。往往是遇到此类故障,给企业正常的生产带来措手不及的困难和被动局面。对于一些设备结构简单、使用率低、维修技术容易,能及时获得维修配件,发生设备故障后不会影响生产,也可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
4.维修类别
维修类别是根据维修规模、技术要求和工作量大小,分为大修、项修(中修)、小修。大修是设备工作量最大的维修计划,首先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要提交大修计划报告,阐明需大修设备的现运行情况,经企业年度设备技改工作会议研究,报厂部(公司)办公会议批准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与维修公司签订《设备维修合同》和《购置配件合同》,确定维修资金及维修时间,以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落实参与大修人员。大修须对设备进行解体,修复基准件,更换劣化零件,修复设备水(液)、电、气动系统,翻新设备外观,全面清除维修前的缺陷,进行整机测试,恢复设备规定的功能和精度。可以说,大修设备全过程不亚于引进同类新设备的整个工作程序。项修是根据设备运行的具体情况,其生产的产品已难以达到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劣化部件进行针对性维修。小修主要是根据日常设备管理统计分析出易损件劣化规律,适时更换和修复即将失效的零件,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功能与精度,减少停机时间。
5.设备配件
配件是设备维修的重要材料,其可以及时有效的为设备维修提供便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改变了配件的采购方式,企业可以在网上采购所需的配件,并通过物流系统送至。这样即节约了经营成本,又节省了时间,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至于颠覆了对配件存储的观念。设备管理部门要在保证企业主要设备正常运行,保证设备尽可能减少停机时间,找到企业配件储备与占用企业资金的动态平衡点,把配件资金控制到合理供给的最低限度,使企业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率。
四、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设备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十分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设备管理工作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由于设备管理人员是生产性脑力劳动者,他们所付出创新的效果,往往反映在其他职工的行为上。所以,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工作勤恳苦干、一丝不苟,钻研技术、耐得住寂寞、不计个人得失,实事求是、克己奉公,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学历是衡量设备管理人员文化水准和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应唯“学历”论,知识不等于“学历”,而知识则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作为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可以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中培养,也可以从工人技师、生产一线中优秀的高中级工中充实;设备管理的专业技能,是多种能力的集合,一名合格的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设备管理的“应知”,而且还要熟悉设备管理的“应会”,既能动脑,研究分析问题,又会动手,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乃至棘手的问题;设备管理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体能,能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在不断提高自己智商(IQ)水平的同时,需增强自己情商(EQ)的能力,与其他设备管理人员一起,带动生产一线的职工,团结协作,共同做好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关键词:商务统计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34-02
《商务统计学》是一门以经济管理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为方法基础,研究社会和经济管理问题的应用学科。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感到《商务统计学》这门课程枯燥无味、难学难懂,缺乏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统计学涉及到大量数学公式,客观上要求学习者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出身,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谈几点认识。
一、注重现实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统计学对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应遵循“从定性认识开始,经过认识量的过程,达到认识事物质的目的”的规律。本着这一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例问题—选择方法—理论讲解—解决问题—解释结果—结论意义”的通用授课模式,即在每个章节的理论内容讲解之前,都以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该章节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解释要解决该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统计学知识,之后进入真正的理论知识讲解以及方法的计算,最后再回到实际问题,并介绍如何利用软件帮助计算;分析结果及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不同专业的实例讲深讲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问题导入式教学,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统计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学生因迫切希望问题得以解决,无形中激发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针对《商务统计学》的厌学原因主要集中在对数学的认同感不足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通过对数学的趣味性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充分挖掘统计中的数学美。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不可避免的,在注重统计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充分挖掘统计中的数学美,以体现统计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概率公式时候,可提醒学生这样记忆:左端到右端,长线变短线,和变积,积变和,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奇异美。又比如,样本均值是总体均值的无偏点估计,同样样本比率是总体比率的无偏点估计;大样本下,样本标准差已知,置信水平为时,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公式的结构为:点估计临界值标准误,即,总体比率置信区间公式的结构也一模一样。在学习这些公式的同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其中所体现的数学中的对称美。再比如,在进行假设检验时,无论要检验总体的哪个参数,遵循的步骤都是统一的:先设立问题中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再根据条件找临界值,得到拒绝域和非拒绝域,然后计算样本统计量,最后做决策,这正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统计中所蕴含的数学美还很多,在教学中适当地揭示统计学之美,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美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美。
2.注重引入数学史和统计名言。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商务统计学的教学中,在讲某个方法时,用几分钟讲一讲该统计学家当时的事迹,帮助学生培养坚定勇敢的学习精神。比如在讲解小样本的t检验时,介绍了哥色特和他的t分布诞生的背景和过程。哥色特,笔名Student,他关心的是由人为试验下所得的少量数据的统计分析问题,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他的那篇名垂统计史册的论文《均值的或然误差》于1908年发表在《生物计量》杂志上。他的这一思想的中心正是商务统计学的整个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除了良好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他还是一个易于与人合作的谦谦君子。当时不同流派的统计学家之间有的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而他几乎与当时各个流派的统计学家都有良好的交往。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类似内容的教学,丰富了授课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所传授方法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了解到统计学家也是人,有的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缺点。许多统计方法的产生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大多数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介绍增加了统计学的人文气息,让学生感受到大家风范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科学性
《商务统计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目的是为打好数理分析基础。然而在日益强调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今天,独立的理论教学远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此,笔者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提高统计学理论基础的教学同时,增加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将教学内容拓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1.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过程,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工作。作为对统计实践过程的一种模拟,统计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相关案例进行归纳整理,把学生独立分析与老师授课讲解有机结合起来,既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自我学习能力,又通过案例的分析描述,加深了学生对统计理论和统计思想的掌握以及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还很好地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培养提高了应用统计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大力推行软件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相关统计软件如SPSS操作的教学内容。由于课时的原因,将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并将其打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只进行简单的演示介绍,由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练习;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实际操作相结合,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通过软件教学,帮助学生找到了快速得出复杂运算结果的捷径,大大减少了学生由于大量计算所产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习兴趣。
3.广泛组织课题设计。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在教学中,笔者还坚持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就一些关心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作市场调查。比如在学习完统计数据的描述后,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如就业问题、逃课问题、图书馆使用情况等问题展开调查,学生自行确定具体调查对象,抽取样本,设计和发放问卷、回收与审核,输入数据与整理资料。在学完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的内容后,组织学生独立估计与分析之前所获得的数据,最后编写调查报告,并总结调查体会。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在巩固基础知识、锻炼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力。
四、创新考试评分方式,实现考核的全面性
统计学课程分支多、应用性强,传统的“一张考卷定终身”考核模式难以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评价。为此,在考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把学生独立思考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在《商务统计学》的考试评分上,采取了期末考试、上机实验、案例分析与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从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考察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而言,将考试分为卷面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卷面部分主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实践操作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占总成绩的40%。在实践操作部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完成一份分析报告,包括对案例中数据的分析、计算机的计算结果,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案例中决策者的建议等。第二种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行选题,结合本专业开展调查研究,完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这种考核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统计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收到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芳.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法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
[2]徐伟华.浅谈数学分析中的趣味性[J].中国西部科技.2011,(02).
[3]徐建平.心理统计学教学的精髓:思想、原理、方法与技术[J].中国大学教育.2004,(07).
关键词:信息化成本管理系统;理论分析;设计探索
1我国电力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在各行业各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电力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也成为其各项管理中最主要的部分。近年来,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不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成本管理上,结合传统的管理手段,进行半手工、半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但是,目前各电力施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化和系统化程度仍然不够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面对电力施工企业项目不断增加、成本管理工作日渐繁琐的严峻问题,基于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来完成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完成和实现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2.1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1)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技术,通过适当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开发,以及通信设备的共同支持下,产生的适于本行业本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其全部活动是针对于该行业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手段所运行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项目,其关键之处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分析。对现行系统的运行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系统化分析,包括组织机构及功能的分析、业务流程的分析、数据及数据流程的分析、功能与数据间相对关系的分析等,是现阶段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也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即所谓的解决和探讨新开发系统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然后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之上建立逻辑基本模型,并完善系统性分析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一般流程如下:首先,调查和分析现行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以及业务流程。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深入了解各职能组织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清楚全部业务流程及信息的传递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优化。其次,识别分析数据流程和逻辑基本模型。通过上述充分的准备工作后,把相关数据从系统中抽象出来,进行数据流程层面上的数据分析,并考察实际流程方面的数据应用处理模式,如数据的信息传递、处理及储存等,从而得出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再次,初步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通过使现有的系统逻辑模型得到充分的优化和转换,从而得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使用图标工具将其表达和描述出来。最后,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是对系统分析工作的过程总结,作为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成果,其作用是为下一步的系统设计任务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2.2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依据最初阶段的系统分析结果,同时在系统分析报告已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对新系统进行的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和物理模型的具体设计这两方面,本文主要针对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是对新系统总体结构形式的初步设计,通过功能分解将整个信息系统分解为数个子系统,其主要内容有子系统的划分和模块结构图的设计等。
3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3.1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通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原理及步骤,本文对电力施工企业涉及的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1)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分析。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如下:市场开发部与外部签订工程合同经营管理部对内部编制相关预算项目部上报形象进度报表和结转成本费用工程部对工程形象进度进行认定财务部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各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考核。(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通过对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得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3)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在上述得出的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的前提下,对该逻辑模型进行优化和改造,使其成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出于系统比较复杂的原因,本文采取结构化分析方式,自上而下地逐级拆分,用分层数据流程图来描绘完整的系统逻辑模型。首先是顶层数据流程图,其各部分组成情况及相互间的组织关系、输入数据及输出数据都在图中详细体现;然后是中层数据流程图;最后是底层数据流程图,其“P1成本汇总”底层数据流程图、“P2成本分析”底层数据流程图、“P3成本考核”底层数据流程图均在图中有所体现。其中,成本结转指的是在该项目上所发生的与施工工程直接相关的所有费用成本的支出,项目部按照相关标准将所有费用进行归集和分类,并定期将其结转回公司,作为内部成本分析和考核的依据;成本分摊指的是与施工工程无直接关系的公司相关部门所发生的支出行为,其产生时公司财务部应当将该笔费用分摊至每一个项目工程中。
3.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通过上述对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对分层数据流程图的分析改造,从而设计得到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图。下面对“系统初始化”和“系统维护”两个主要部分的系统功能进行简要说明。(1)用户权限管理。对使用该系统的不同用户进行不同的操作权限设置,从而使内部相互牵制和制约,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2)项目信息录入。输入或者导入施工项目的基本信息情况,其基本信息情况主要包含:编号、合同名称、简称、电压等级、工程类别、项目经理、项目财务主管、项目出纳、是否签订外部合同、外部合同价、工期、是否办理外部结算、外部结算价、总成本、外部结算节余、是否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内部合同价、是否办理内部结算、内部结算价、内部结算成本、内部结算节余等。(3)数据的备份及恢复。每隔一段时间对成本汇总、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相应数据及时进行备份,为查询及其它系统需要做备用,并且当系统数据遭遇破坏时这样做可以使数据得到实时的恢复。(4)系统升级。当外部情况及内部管理制度发生变化之后,可以将现有的系统进行适当的完善和修改,以达到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目的。
4结语
本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及设计的相关知识,对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利用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对分层数据流程图的分析改造,从而设计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图,实现了对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亮,李存斌.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能源技术经济,2012,24(1):62-66.
[2]余海涛.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J].商业会计,2013(22):105-107.
[3]杨樑,吴雨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总框架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4(11):58-59,69.
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5月7-8日在北京展览馆成功召开。作为2011年商务部内贸领域引导支持的重点项目,大会以“‘十二五’期间餐饮业前景展望”为主题,与来自“官、产、学、研”等各方面的代表共同聚焦“餐饮业改革发展”的主题,从政府决策层面、行业引导层面以及企业自身经济转型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和探讨中国餐饮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包括餐饮业在内的服务业将迎来大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既是餐饮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促进餐饮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中国烹饪协会苏秋成会长认为,“一方面,政府将着力完善促进餐饮消费政策和优化餐饮消费环境,引导餐饮业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同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正在转化为巨大的创新动力,促进餐饮业加快由传统手工服务业向现代生活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着力完善促进餐饮消费政策和环境,引导餐饮业新兴消费方式,满足多元化餐饮消费需求是餐饮业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大会邀请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张志刚副主任、商务部商贸服务司王德生副司长、国家食药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徐景和司长、中国青年报社徐文新社长等多位专家分别对“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形势、餐饮服务业发展举措、餐饮业经济结构转型方式等进行了深度解读。与此同时,大会还邀请来自餐饮一线的企业家共同探讨当前我国餐饮服务业在通胀状态下的突围策略以及餐饮服务业的经济体制改革转型升级思路,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从法规、道德、管理多角度关注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大会权威了2010年度中国餐饮百强分析报告。报告统计分析显示,2010年度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额为1395.84亿元,比2009年度餐饮百强营业额增长了11.69%,占2010年全社会餐饮收入的比重为7.91%。2010年度我国餐饮百强企业直营店资产总额346.36亿元,直营店利润总额超过60亿元,直营店从业人员约28.74万人。
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柳博士表示,2010年餐饮百强营业额增速明显放缓,占社会餐饮收入比重提高,企业规模进一步提高,增幅及盈利能力分化明显。百强餐饮企业总体盈利能力偏弱,资金运营使用效率高,经营发展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后劲,主营业务优势明显,运营能力有所提高,人员效率有所提升,但人员流失率依然较高。餐饮百强企业中,快餐企业的盈利能力最强,不管是营业利润率还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不仅高居各业态之首,而且超过了餐饮业全行业绩效评价值的优秀值水平。
第二届全国餐饮业信息化大会同期举行,大会聚焦信息化浪潮中的传统餐饮业借力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变革,在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餐饮业管理流程再造、运营成本控制、物流仓储管控、财务数据挖掘等运营领域全面对接融合及应用的基础上,首次关注信息时代的整合营销,探索在微博、团购、网络订餐时代全面来袭的背景下,餐饮企业借力信息化手段进行整合营销和品牌推广,主动出击抓住消费市场先机,迎接时代挑战。
关键词:快递业;快递人才;职业技能;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30-02
一、物流快递人才的需求现况
(一)物流人才奇缺,各类人才需求参差不齐
从2003年以来,物流业成为热门行业,物流人才的需求在物流业迅速的发展过程中变得“迫切”起来。由于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涉及社会的多个领域,物流人才的需求在各岗位、各层次、各类企业中有一定差异,但随着物流在中国的深入发展,物流人才的缺口从量上来说是巨大的。据相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快速发展起来,快递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对相关的物流快递人才需求也相应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支柱。
(二)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才匮乏
1.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快递业的急速发展。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是网络信息时代中两个发展密切相关、业务互为支撑的行业。据了解,2008年中国个人网上购物销售额达到1320亿元,约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其中,仅“淘宝网”的日交易规模就达到300万笔,其中75%的交易商品需要通过实物递送到客户手中。北京正望咨询《网上消费者购物满意度和投诉行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网上购物持续高速发展,有1.3亿消费者共计在网上购买了2 670亿元的商品,比2008年实现了90.7%的增长。这些网购业务中90%的用户选择了邮政普通包裹或快递服务。随着电子商务推动快递业务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快递物流与百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快递物流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了[1]。
2.快递人才的匮乏。目前快递业分为国际快递和国内快递,从国际快递来讲,世界四大快递巨头已经先后进入了中国市场;国内快递业、尤其是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巨大推动下,对快递人才的需求急速上升。在某些岗位上可以说“一将难求”。其中比较集中就业的是基层的快递派送员,集收派快件于一体,工作要求比较简单;中高级快递物流人才尚未获得相关人士的青睐。
二、快递人才需求分析
(一)目前快递业务员的职业要求
2008年8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邮政局联合颁布了出台的《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快递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相应要求。快递业务员是使用快递专用其所长工具、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统,按照快递属性要求,从事快件收寄、分拣、封发、派送等工作的人员。本职业共设置有初级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资格五级)、中级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资格四级)、高级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资格三级)、快递业务师(国家职业技能资格二级)、高级快递业务师(国家职业技能资格一级)五个等级。不同等级对从业人员的学历、相关工作从业经验有不同的要求。其中职业工作要求分为快件收派件和快件处理两部分。两部分的工作由于职业等级不同,职业技能要求上也有差别。
以基础快递业务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为例[2]:(1)快件收派件要求在快件收寄、快件派送、客户服务三方面符合职业技能要求。例如,收寄工作中,能向客户说明寄递快件的服务范围、资费标准、时限、运输方式、保价和赔偿的相关规定,后续处理和准备工作中,能尽快完成与后续环节的交接。(2)快件处理则要求在快件接收、快件分拣、快件封发等方面符合职业操作的基本要求。例如,针对到件快件,能及时验视,能按要求卸载快件,能拆解进站总包,并核对快件清单和实物是否一致。
而中级快递业务员则对是否能够开展国际快递业务加入了海关清关常识、快递合同知识和业务英语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级快递业务员又加入了保险、快递产品分析、路线设计规划与设计、客户类型分析、有关单证制作和管理、外汇知识、调度基本方法、应对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和单据基础知识等。要成为快递业务师或者高级快递业务师则需要具备市场营销、成本管理、统计学、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根据《标准》,各等级快递业务员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的要求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理论知识比重中,职业等级越高,对于客户服务、快件处理、快件统计分析和处理、培训指导的知识要求就越高;职业等级越低,对于快件收派的基础知识要求就越多。在职业技能比重中,职业等级越高,对于客户服务、统计分析和快件收派处理、培训指导的技能要求就越高;职业等级越低,对于快件收寄和派送的技能要求就越多。由此可以得出,快递人才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不同职业等级的快递人才能够给快递业务提供的服务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快递人才匮乏的原因
1.快递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快递行业兴起和快速发展,不过短短几年。行业的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不够完善和成熟,相应的企业管理和操作流程不够规范,监控和客户服务保障措施还不到位。使得许多人对于快递业务的及时性、可靠性、便利性等还存在着较大的疑虑。同时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先进,对货物的监控保障有限,网络布点上局限于一线、二线城市,没有渗透到城镇和乡村。
2.快递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低。(1)作业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众多且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快递行业在引入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得依靠人工来完成快递业务成为快递业务实现的主要手段,作业技术含量不高,基层快递从业人员多为体力劳动者,人数众多但是文化素质不高。有时在作业过程中与客户接触形象有待改善,使得社会对快递从业人员的认可度不高。(2)行业发展迅速,但收入差别大、人才普及度尚有待认同。在物流业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模式的推动下,快递业呈现出每年递增超过20%的快速增长态势,但在快递的不同类别、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之间的收入存在着一定差别。如有些民营快递公司人手少,老板兼员工,旺季月收入能突破五六千元;而一些较大规模的快递企业摊子大,分工细,基层快递业务员收入仅有一千多元。加上快递行业近年来价格竞争激烈,导致行业内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3.快递成本的影响。成本是制约快递业走向大众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四大快递巨头纷纷落户中国,抢占国内的快递市场,而国内民营企业也风声鹤唳,硝烟弥漫。快递成本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一直成为价格战的源头,油价上升、人力资源成本上涨等因素,使得许多快递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为此在人员成本上的付出也谨慎了许多,老板兼快递派送员的例子在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使得快递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受阻[3]。
三、解决快递人才匮乏的有关建议、措施
1.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4]。快递市场的不规范和无序竞争让许多快递人才对该行业望而却步,也让大众对快递行业的从业人员偏见颇深。例如,电子商务中的网购投诉中,一个居高不下的缘由就是快递的服务问题。这种纠纷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由于快递人才的职业素养造成的,更多地是由于快递市场的不规范,例如,“货到先签收还是先验货”,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消费者、快递公司、商家等各自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只有健全快递业的法律法规,实质性地推动市场秩序的规范运作,才能对快递企业的良性循环起到促进作用。建议组织各快递企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院校专家对快递业缺乏的规范和法律法规尽快提出解决方案,更多地从实际业务需要出发,来推动快递业的快速发展。
2.加强对快递人员的培训。尽管国家对快递业务员出台了相关的国家标准,但是这些考核标准和对应的职称岗位并没有在社会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报关员、报检员的考证培训比比皆是,而对快递从业人员的培训仅局限于快递企业的自身培训,使得原本成本压力就很大的快递企业又承担了一个重要的培训职能。假如这部分培训能够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相关学科中完成,将对快递行业人才职业技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除了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国际快递专业方向外,其他高职院校尚未对快递人才的培养有相关方案。也使得快递人才的培养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需要。
3.合理控制快递成本,转向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工作重心。一味地压缩快递成本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会导致快递企业自身的危险处境。只有充分认识到快递活动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才能对快递业的良性循环建立起正确的发展途径。快递人才的培养也才不至于受到快递行业的残酷竞争而夭折。
4.发挥快递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联系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除了重视快递行业的学术研究外,更应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快递业的和谐发展在法律法规上、人才培养上、解决企业实际业务难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更快更好更多地制定相关有约束力的行业规范来配合中国快速发展中的快递业。
参考文献:
[1]黄君发.电子商务:物流助推器[N].小康・财智,2009-08.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邮政局联合颁布.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