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

第1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2017年节能宣传周活动时间为6月11日至17日,其中低碳日时间为6月13日。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低碳日活动主题为“工业低碳发展”。

二、总体要求

宣传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相关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普及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知识,营造崇尚节约、合理消费与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降碳。加强与网络、通讯、城管等部门的衔接,妥善做好相关宣传材料的推送、及张贴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节能低碳宣传活动。

三、主要内容

(一)宣传周启动仪式及相关活动

1.2017年xx市节能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6月11日(周日)上午9:00,在文城镇xx公园举行。以简洁方式,启动我市2017年节能宣传周活动。(责任单位:xx市科工信局、xx机关事务管理局,承办单位:xx靓菲招牌制作中心)

2.节能科普及节能技术产品宣传展示。6月11日,在xx公园,以宣传画板、摊位展示、现场演示、技术交流、互动体验等方式,宣传节能科普知识、节能降碳成就和典型案例,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展示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展节能减碳咨询活动,发放《节能降碳宣传手册》等宣传材料。(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国土资源局、市住规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旅文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总工会、共青团xx市委、xx供电局、文城镇政府)

3.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宣传推广活动。配合宣传周启动仪式,6月11日在xx公园,组织海马、小二租车等公司开展电动汽车绿色低碳出行宣传活动。(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二)宣传行动

1.部门行动。宣传周期间,主办单位在办公楼醒目位置悬挂内容为“节能有我,绿色共享”等宣传条幅;利用电子显示屏播放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及口号;在电梯间、会议室、宣传公告栏等位置张贴宣传海报。(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局域网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普知识、技术及产品宣传。在校园、社区、商业网点和长途客运站、码头等地方悬挂宣传条幅。编印节能降碳技术产品推广案例等资料,印制节能宣传周海报及宣传单,向社会发放。(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科协,文城镇政府)

2.媒体行动。宣传周期间,在《侨乡xx》等报刊等上刊发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有关内容、开设节约用电宣传专栏。(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旅文委)

以“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为话题,在微博、微信上进行节能低碳的互动讨论。(责任单位:共青团xx市委)

(三)节能进机关活动

1.参加主题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市级公共机构组织参加xx市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要求市直机关结合实际认真组织本级和下属单位开展好节能宣传活动。各镇级公共机构要组织开展一批影响较大、氛围浓厚、参与率高的宣传活动,增强节能宣传效果。

2.营造活动氛围。宣传周期间,公共机构要通过悬挂主题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和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栏及利用电子显示屏,同时组织相关媒体宣传节能工作,营造浓厚的节能宣传氛围。

3.举行“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6月13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全市各公共机构将同时举行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以停开四层以下办公楼电梯、关停办公区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方式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等绿色出行方式践行节能减排;通过日常办公尽量采用自然光,办公室无人时及时关闭办公电脑、空调及照明开关,减少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和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等绿色低碳的办公模式支持节能工作。

4.开展节能政策法规宣讲。宣传周期间,各公共机构安排专门时间,学习贯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指导性文件,学习贯彻情况纳入节能工作考核内容。

5.宣传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制作示范单位创建宣传展板,大力宣传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事例,推广节约型机关、学校和医院的先进经验。

6. 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宣传活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器具,积极推进直饮水和电开水器改造项目。

7.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及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导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形成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办公和生活方式,培养节能环保理念,提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

8.组织创建节约型校园、节约型医院宣传活动。教育系统、卫生系统要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校园、节约型医院宣传活动,倡导广大师生和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节能节水实践,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医院。(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四)节能进校园活动

1.利用周一升旗时间,举行节能宣传仪式,向全体学生发出宣传倡议,通报活动安排。依托学校LED屏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宣传标语;通过校园广播站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相关信息;在宣传栏、校园内适当处悬挂节能宣传条幅、节能宣传海报,整体营造倡导节能低碳宣传氛围。

2.以宣传节能减排相关法规为主线,依托学校官方及各单位“双微”渠道,开展节约用水、用电、粮食宣传教育微活动。

3.开展绿色低碳体验活动。6月13日举行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停开学校4层以下办公楼、教学楼及学生宿舍电梯、停关办公区空调等方式开展电力紧缺体验,倡导步行、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4.学生会积极行动,开展校园节能活动周的各种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志愿者到食堂、教室等地,张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空调控制温度26度以上等节能宣传标语,开展以“四个一”(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实践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共青团xx市委)

(五)节能进企业活动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有企业创建活动。动员国有企业深入开展节能和资源节约宣传活动,加快实现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加大国有企业节能减排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节能减排低碳专业技能。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装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低碳的社会责任。(责任单位:市国资委)

2.在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一计”活动,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推动广大职工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崇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提高职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责任单位:市总工会)

3.开展全市燃煤锅炉淘汰督导工作。(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

(六)节能进社区活动

1.组织宣传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利用社区宣传栏或设立展板宣传居民阶梯电价、水价政策,推动居民合理用水用电、节约用水用电。

2.社区节能低碳宣传。宣传周期间,到社区派发节能宣传手册、传单、宣传品,现场咨询家庭节能节电及低碳有关知识。(责任单位:文城镇政府)

(七)节能进农村活动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新技术推广力度,积极运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农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2.推行节肥、节药、节水生产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农业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科学合理使用新技术,推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通过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3.引导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蕴藏着能源资源,引导采用沼气发酵技术处理后,能产生高品质的清洁能源——沼气,以及优质的有机肥——沼渣沼液。(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八)交通节能宣传活动

1.充分发挥公交、港口等公共场所及车船的宣传阵地作用,在出租车、公交车、客运站、码头LED 显示(宣传)屏及公共交通工具、客货运站场张贴宣传节能标语标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绿色低碳出行。

2.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积极宣传交通节能低碳技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推广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九)建筑节能宣传活动

1.广泛宣传装配式建筑应用知识,组织各建筑设计单位、图审机构学习《关于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琼府办〔2017〕8号)等。

2.组织绿色建筑(小区)知识宣传。宣传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小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政策、知识,提高公众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认识。组织开展绿色建筑政策标准宣贯培训会,宣传培训《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琼建科〔2017〕x号)、《xx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设计导则》等内容。

3.组织学习《xx省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目录(2017修订版)》,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多元化方面引导政策,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应用。

4.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xx省商品住宅全装修管理办法(试行)》。(责任单位:市住规建局)

(十)绿色商业宣传活动

1.加大绿色商业宣传力度。在流通行业、商场、超市等的基础上,把宣传范围扩至居民小区各社区,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

2.增强绿色商业宣传手段。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版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十一)低碳专题活动

1.低碳知识宣传。以宣传展板、节能低碳产品展示等方式,宣传低碳知识及我市推进低碳发展工作进展情况。

2.组织宣传节能减碳适用技术。开展科技示范宣传,普及节能减碳实用技术,组织太阳能技术和产品体验周活动,提高公众节能减碳科技意识和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工信局、市科协)

(十二)资源节约宣传活动

1.宣传散装水泥政策法规。总结近年来我市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建筑产业化成果,宣传专项基金征收规定调整情况等。(责任单位:市住规建局、市商务局)

2.限塑及空调温度控制专项检查。采取现场抽查等形式,对大中型购物商场、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超薄塑料袋使用及温度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宣传。(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文城镇政府)

3.“城市限粘 县城禁实”专项检查。采取资料核查、建筑现场抽查等形式,对“城市限粘 县城禁实”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进度进行专项检查。(责任单位:市住规建局)

(十三)节能知识普及活动

1. 组织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员培训班,开展节能法规及节能业务知识培训,推介节能技术。(责任单位:市科工信局)

2.组织开展节能“四个一”实践活动(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志愿者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强化青少年节能减排实践,从小培养节约意识。(责任单位:共青团xx市委)

3.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宣传教育。结合“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素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四、组织机构

2017年我市节能宣传周及低碳日活动由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牵头(办公室设在市科工信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旅文委、市教育局、市国土环资局、市环保局、市住规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文体广电出版体育局、市机关事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xx供电局、文城镇政府等为主办单位。xx广播电视台、《侨乡xx》等新闻媒体和市政府网站负责宣传工作。

五、有关要求

第2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v

内容摘要: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压力,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已列入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本文首先结合国外既有经验,分析如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并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为例,阐述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税政策 国外经验 启示

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紧张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伴随低碳经济被列入政府“十二五”规划,上海、广东等地区正以不同方式积极探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首先结合国外既有经验,分析如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并以经济后发省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吉林省为例,阐述了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财税的支持作用。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实践

(一)运用财税手段减少碳排放

一是鼓励使用节能设备。例如,日本对企业引进节能设备给予总投资额1/3至1/2的补助,家庭购买太阳能发电装置,由政府补贴一半的费用。二是引导节能技术改造。如德国规定,2005年底前更新的热电联产设备生产的电能,每千瓦可获补贴1.65欧分,又在2009-2010年投资110亿美元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每年可减排CO2300万吨。三是导入碳税、气候变化税、生态税等相关税制限制能源消耗。此类税收征收范围广,涉及能源、机动车、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例如,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已经开始推行不同的碳税政策。碳税依据化石燃料产品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最终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CO2排放。

(二)运用财税手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2009-2010年欧盟筹措5.65亿欧元发展海上风电项目。美国政府计划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风能、太阳能等替代能源研究。二是运用税收优惠手段。2009年美国提供41亿美元的税赋奖励,鼓励使用再生能源技术。英国所有的工商业和公共部门都要就其煤、电、气的使用量缴纳气候变化税,但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则可享受税收抵免。

(三)运用财税手段革新低碳技术

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发展低碳技术。碳捕获与埋存技术(CCS)是全球中长期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英国早在2005年就率先成立了3500万英磅的小型示范基金,并在2007年预算中支持建立第一个CCS技术的大规模示范项目,对该项目的成本资助达100%;日本的“新阳光计划”,每年投入570多亿日元进行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的研究;德国将在未来10年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巨额的财政投入,为各国创新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争夺未来能源科技的制高点提供了有力保障。

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利条件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更应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视自身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上的优势与不足,科学谋划,主动转型,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1.国家政策扶持有保障。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吉林市成为我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吉林提供全面的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助其发展新能源产业,成长为全国低碳经济的领先示范地区。2012年“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着力保护好东北黑土地、森林和草原,推进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上述政策都为吉林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提供了政策保障。

2.清洁能源基础条件较好。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等。吉林省有效风能蕴藏量为6920亿千瓦时/年,开发价值巨大。截至“十一五”末,吉林省风电装机容量达220万千瓦,是2005年的16.9倍,成为我国风电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生物质能发展势头良好。吉林市有亚洲最大的燃料乙醇装置,年加工转化玉米150万吨,产能达50万吨/年。吉林省到2010年末已有秸杆发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6.7万千瓦,尚有在建项目4个,合计未来装机容量可达18.2万千瓦。吉林省森林碳汇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2.5%,是全国平均水平20.36%的2.08倍。在太阳能和核能方面,吉林省最大的吉林市昌邑区太阳能发电站,2009年7月并入国家电网发电,年发电量达320万千瓦时,赤松核电站也将于2012年开工建设。由此可见,丰富的清洁能源为吉林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广阔前景。

3.具备低碳产业结构基础。一是综合耗能相对较低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分别成为吉林省第一、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9%和10.4%,较2005年各自上升3.2%和2.8%。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已投入运行的一汽集团锂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国内清洁能源汽车领导者。三是具备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拥有独特光电子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长春,已与俄罗斯联合建设了光电子产业园区。

(二)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条件

1.能源供需紧张,经济增长压力大。伴随着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010年吉林省能源消费量也达到了8289.99万吨标准煤,是2005年的2.79倍,年均增长9.3%,高于全国年均8.74%的水平。而与此同时,吉林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不足50%,外省调入能源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66.2%。面对如此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吉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何“保增长、降能耗、促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减排压力大。根据国家规定,“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单位GDP能耗需在“十一五”已经降低22%的基础上再累计降低16%。2008年吉林省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67%,而非化石能源比重仅为8.23%。有资料显示,煤炭的平均碳排放系数(单位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数量)高居各类能源之首,吉林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其未来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3.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耗能高,污染重。吉林省是典型的耗能密集型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显缓慢。2010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8577.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2∶51.5∶36.3,比上年分别增长3.5%、18.9%、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1%和29.9%。工业企业当年综合能耗达4048.30万吨标准煤,占吉林省综合能耗的48.83%。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更是吉林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的主体,其单位增加值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左右,其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严重,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吉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主要数据,如表1所示。

4.低碳技术水平弱。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吉林省整体低碳技术水平在研发、应用和推广上尚显不足。一是工业企业设备老化严重,装备水平低。目前吉林市在线运行的生产设备,有90%以上达不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新能源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达到“生产―研制―探索―发展”的预期目标。三是技术研发资金短缺。以吉林市为例,若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65%的标准,将额外需要投资264亿元,未来10年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投入仅吉林市就超过1000亿元。如此巨额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解决,显然对尚不富裕的吉林省来说不太现实。

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完善财政扶持机制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先保证吉林省既有低碳资源和低碳产业的资金安排,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继续推动耗能低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调整能源结构,保证“气化吉林”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天然气占吉林省能源消费比重,根本解决煤炭供应短缺的矛盾;注重对低碳技术“产、学、研”一体的资金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拓宽低碳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借鉴英国经验,成立碳信托公司,为减少碳排放,加强碳管理提供资金;鼓励私人资本的介入,降低低碳投资风险;尝试发行节能改造方面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券;对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支出提供贷款贴息支持;争取国际间发展低碳经济的双边和多边的基金支持。

3.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据统计分析,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节能潜力超过20%。为此,吉林省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重视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目录,提高绿色产品和服务占政府采购的比重;做好绿色采购预算,严禁采购高耗能、高排放产品;降低低碳产品准入门槛,简化招投标程序;将政府机关对绿色产品采购的评价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强化约束力、执行力。

(二)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

1.继续用足用好现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进而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壮大。

2.调整现行税制,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一是完善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提高征税标准,改从量税为从价税,提高资源使用成本,限制资源滥采滥用。二是加大消费税调节力度。将一些高能耗、污染重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税目,并适当提高税率,而对一些新能源汽车、新型环保产品给予低税或免税优惠。三是鼓励单位和个人从事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对其取得的相关技术咨询、服务、转让方面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四是企业所得税方面,进一步扩大对节能环保产品研发费的税前抵扣比例,对外购节能生产设备的支出,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抵免。

3.借鉴国外经验,择机开征碳税、碳关税、环保税等新税,以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三)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并提高财税政策运用效果

一是进一步健全节能相关法规政策,为节能降耗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明确各级机关节能工作职责,建立并完善节能监督机制。二是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加快制定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包括工业能耗设备和重点工业耗能产品能效标准等。三是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民节能意识,鼓励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习惯,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社会成功转型。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区位优势,重点加强与东北亚日本、韩国等低碳发展领先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促进吉林省低碳技术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博.促进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经济论坛,2010(7)

2.冯森.低碳经济刍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王顺敖.对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财税政策的思考[J].前沿,2010(16)

第3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低碳 低碳经济 低碳酒店 意义 对策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结构和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酒店是指运用低碳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低碳的科学技术来建设和运营的酒店。低碳酒店是酒店的未来之路。

一、建设“低碳”酒店的意义

1. 建设低碳酒店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号召。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这一概念。

随着国家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上酒店企业本身的利益驱动和市场行为,在未来将会有很多酒店从追“星”转向追“低碳”,创建低碳酒店必将成为当今酒店业的流行趋势。

2. 建设低碳酒店能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大幅提升酒店企业的盈利能力。

作为高消费场所,酒店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污水和废弃固体垃圾,成为碳排放的城市污染源,因此,酒店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

而由于全球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之资源的短缺,能源和资源的价格不断上升,酒店能源和资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酒店来说,节能减排能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大幅提升酒店企业的盈利能力。

3. 建设低碳酒店能树立酒店良好的企业形象。

目前,全球气候问题已经前所未有地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正得到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和人们的认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一种文明,更是一种责任。建设低碳酒店,是酒店 “世界公民”责任的担当,是酒店“企业公民”文明的体现。

二、建设低碳酒店的对策探究

1. 从酒店低碳建筑设计开始

建筑物碳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全球50%的资源都用在建筑上,60%的木材基本上是安装在建筑领域。中国每年的新开工建筑面积是世界的一半,80%到90%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中国现在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三倍。中国现在建筑的能耗标准是每平方米75瓦,欧洲现在的限行标准是25瓦。建设部统计,2008年建筑能源占全国能耗的28%。建筑的热损耗方面,窗户是40%,玻璃窗是40%到50%,屋顶是10%。

因此,建设低碳酒店,首先应该从建设酒店的低碳建筑开始。低碳建筑的技术是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和增加碳汇。

例如,2010年1月17日,湖北武汉花山生态城生态节能技术方案专家咨询会透露,花山新城的首个大型建筑项目花山会议中心酒店将采用节能的LED光源、绿化灌溉雨水收集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及风能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等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率可达到65%。该酒店的开放式大堂和走廊不用空调,采用四面及自然通风的设计原理。

例如,山东德州世界最大太阳能酒店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屋面、外墙采用了聚苯保温板,整体传热系数大大降低,比节能标准低30%左右;门窗、天窗和幕墙采用了温屏节能玻璃和BIPV温屏光伏组件,传热系数降低为国家节能标准的一半,而且隔热、隔音、防结霜露;太阳能高效遮阳系统使得夏季实现高效遮阳;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发电量预计达到20KW。酒店投入使用后,整体节能70%,加上60%采暖、制冷,节能效率高达88%,远远高于国家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40吨、节电660万度,减少污染物排放8672.4吨。

2. 低碳制度建设

低碳经营不仅仅要靠酒店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觉行动,也需要酒店营造一个助推的制度环境。全面建立能耗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制度、节能降耗业绩报告制度和酒店员工低碳奖励制度,促进酒店投资方、管理方和员工三方共同积极建设低碳酒店。

酒店定期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环保培训,举行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全员参与并引导和鼓励来店客人参与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绿色低碳活动。

3. 低碳测试

一些酒店集团已经在开发、测试绿色节能的网络系统,这些酒店可以通过绿色节能软件系统直接输入数据,系统将自动对比全球同类酒店情况,并为集团各酒店制定出一系列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的适用措施。

4.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太阳能发电。2009年10月18日,保定的中国首座利用太阳能光伏玻璃幕墙与建筑相结合的电谷锦江国际酒店运营一周年。一年来,该建筑累计向电网提供清洁电力达26万千瓦时,所发电量可以满足酒店的照明需要,减排二氧化碳260吨,二氧化硫0.9吨,成为国内建筑节能典范。

(2)太阳能热水。三亚埃德瑞度假酒店在楼顶安装了6600根真空集热管,管中热水通过水泵输入热水管,可满足全部近400间客房的日常热水供应。

(3)污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及热水系统。城市污水是北方寒冷地区不可多得的热泵冷热源。它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污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利用污水(生活废水、工业温水、工业设备冷却水、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温水),借助循环系统,通过消耗少量的电能,在冬天将水资源中的低品质能量“汲取”出来,经管网供给室内空调、采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夏天,将室内的热量带走,并释放到水中,以达到夏季空调的效果。

污水源热泵不会燃烧矿物能源、没有有害物质排放,较之外源类的制冷和采暖省略了制冷机房和冷冻水泵间,节省了商业用地费。污水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节能和节省运行费用效果显著。

保定电谷锦江国际酒店整个大厦的供热和制冷全部依靠污水处理厂排放出的中水,每年可利用中水737万m3,系统运行费比水冷螺杆加蒸汽系统节省188.5万元,每年可节电188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752吨,并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54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6.54吨,氮氧化物排放量7.52吨,烟尘排放量12.78吨。

(4)地源热泵工程。地能或地表浅层地热资源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把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用于采暖;在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土壤中去,并且常年能保证地下温度的均衡。

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40%,因此要节能和节省运行费用40%左右。另外,地能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也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据美国环保署EPA估计,设计安装良好的地源热泵,平均来说可以节约用户30~40%的供热制冷空调的运行费用。

5. 节约用电

酒店每平方米面积的年用电量达100度到200度,是普通城市居民住宅楼用电水平的10多倍。一家五星级酒店每天的耗电量大约为4万千瓦时左右。采用变频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来控制电梯、空调机组、通风盘管、冷热水的调节,进行辅助冷水机组改造、照明整体改造,采用电分类计量表、补偿电容器、红外线感应器等节能设施可以大大降低酒店能耗和碳排放。

采用低压节电模式,客人未登记入住之前,客房内只有迷你吧运转,空调保持着最低的转速以节约电能。当客人办理入住,打开客房门后,客房照明系统立即呈现欢迎模式,即少数照明灯点亮,当插入房间钥匙卡后,所有的照明设备点亮。当客人离开房间时,拔出房间钥匙卡,房间内迷你酒吧的电路仍在运行,空调立即恢复插入房卡前保持的最低转速,其他照明设备均自动关闭。

6. 节约用水

一家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平均每个客人每天的耗水量在1吨左右,而目前很多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用水量一般不会超过5吨。

建立水计量系统,并对用水状况进行记录、分析;中央空调机设备添加自动变频器,调节低功率下的用水和电的额度;客房采用小排量抽水马桶。

利用天然河道收集雨水,用以浇灌绿地及花木、冲洗道路,加强对域内自然景观的保护。

7. 减少用纸

取消纸质酒店介绍和旅游指南等,改为把这些放在电视屏幕介绍内容中。 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发泡餐盒等一次性餐具,餐具有完备的消毒措施。减少鲜花摆放,节约材料包装。

8. 少换洗床单被罩

少换洗一次床单被罩可省0.03度电、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其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如果全国所有星级宾馆都能做到3天更换一次床单,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综合节能约1.6万吨标准煤。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许多星级酒店床单改为每72小时换洗一次,有的甚至更长;日本很多酒店房间的床头都有“环保卡”告知客人,如果不要求天天换洗床单能享受房价的折扣优惠或者赠送水果等免费服务;我国“绿色客房”的标准是3天换洗一次床单。

9. 减少一次性日用品

酒店为客人提供的一次性日用品包括牙刷、牙膏、香皂、浴液、拖鞋、梳子等。实际上,目前酒店提供的洗漱用品已突破“六”的数量,还包括洗发水、浴帽等。全国星级酒店每天消耗的一次性洗漱用品120万套,光是星级酒店的消耗就高达22亿元。一次性用品无法回收,社会还面临着二次处理所带来的浪费。

2010年3月,广东省旅游局以粤旅明电〔2010〕48号通知发出《关于我省星级饭店逐步取消一次性日用品的通知》。7天酒店集团计划从2010年3月起推出基础房价+自选生活用品包,即消费者可以选择以不使用酒店提供的日用品为代价,换取便宜的房价。

10. 垃圾回收

酒店产生的垃圾分类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分别投放到垃圾房,减少垃圾排放,增加资源回收率。

11. 低碳奖励计划

酒店的每间客房都有一份客人“低碳奖励计划”,有各种环保警示及提示牌,有环保宣传资料和报刊书籍等。

第4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摘 要 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已经使地球的年平均温度逐年上升,继而造成了目前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低碳经济”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以及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策略:政策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碳金融。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策略 碳金融

一、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其表现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其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逐渐脱钩。其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流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流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实现低碳生存。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在21世纪,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与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气候变暖,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日趋强烈。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无独有偶,同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也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其实,早在1992年,15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订了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减排目标, 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2007年6月召开的G8峰会上,气候变化是三大重要议题之一。这次峰会就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方提出的关于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降低50%的建议达成了协议。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2009年12,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在此次大会上,各国将致力于就《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达成一份新协议。发展中国家则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技术创新,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为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做出努力和贡献。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日本与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的愿景。2007年6月,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了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勾画了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并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对一些高耗能产品制定了特别严格的能耗标准。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公布了题为《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除英国、日本、美国以外,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进行产业调整的战略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降低碳排放量。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7∶3,即7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而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即3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这也说明,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些高碳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更为严重的挑战是,受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在这种状况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有大智慧、大手笔,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特别是在火电、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化工等产业能耗高、污染重,被一些学者称为的高碳产业,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是美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低碳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剂

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以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一种发展形势,而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经济”并不是以牺牲发展、减少GDP而采取“低碳”的发展,而是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后,提出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虽然目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低碳技术,却带动了经济的又一轮新的增长。当前,全球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据统计,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剂。

四、 “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在经历了前一阶段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金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在金融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策支持,从宏观上引导金融业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金融政策,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引导上存在“缺位”的现象,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2008年四季度,国家出台的“四万亿”投资项目中,仅有2100亿投向低碳经济,仅占全部投入的5%,比例很小。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应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的信贷风险。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窗口指导”,引导银行加大对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信贷支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遏制其投资冲动,解决环境问题,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二)绿色信贷,从行动上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护航

绿色信贷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促进节能减排,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根据《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应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保险等金融支持,而对污染企业制定进行金融限制的政策和制度,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良好企业流动的效果。与一些行政手段相比,绿色信贷这样的市场经济手段往往非常有效。

为此,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实务中,浦发银行率先进行了绿色信贷的实践。自从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支持。对于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得与其建立授信关系,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近3年来,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的授信来支持低碳企业和低碳经济,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硝、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在个人业务方面,浦发银行大力发展各类电子银行的渠道,鼓励客户使用电子账单,鼓励客户购买绿色节能的家电,从而使个人金融服务与低碳相结合,不仅引领低碳生活的时尚,而且切实起到支持低碳经济的作用。

(三)发展碳金融,为发展“低碳经济”指明方向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碳金融的发展依赖于“低碳经济”的规制建设,低碳经济的三大领域包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碳素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和汇储技术开发、碳交易市场发展等。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碳金融发展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交易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政府在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相关政策时考虑还不够全面。在碳交易市场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碳交易市场。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务,逐步健全碳金融交易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为企业减排建立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生态经济.2009(11).

[2]王宇.世界走向低碳经济.中国金融.2009(24).

[3]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广东社会科学.2009(6).

[4]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开放导报.2009(5).

第5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地方低碳经济; 发展; 税收; 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任务列为重中之重,而税收政策作为抑制高碳生产、消费行为,激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应充分发挥其有效调控作用,但我国目前税收政策中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低碳税种,因此研究税收政策中存在的不足,找出解决措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税收政策对低碳经济的有效作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对我国而言更是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而税收作为各国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从技术、资源、经济等方面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1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发展可再生资源

税收主要在研究、开发以及交易阶段会有效的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税收政策在鼓励扶持高科技研究开发方面涉及了各个角度。如:我国企业所得税这样规定研究开发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期限届满后继续长期持有本公司股份获得的股息收益,可以给予税收减免,降低这部分股息收益的税率。税收优惠政策除了有效的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外,还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渗透力和经济竞争力。2001年对于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应纳税额减半征税增值税。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根据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对于西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享受按照 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等。

1.2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增长根据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两种模式:①传统的增长模式;②循环经济模式,即“生产-消费-回收-再生产”的循环发展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还能在回收的同时可以带动回收、技术研发等多个社会产业的发展,在循环中多产业增长。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保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对于环保产业都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优惠:对于环保投资以及捐赠等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防止污染企业的固定投资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对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等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实行免税政策并鼓励家庭安装节能设备。

1.3 推动低碳消费 为了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并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目的,首先应当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高碳生产和高碳消费的偏好,因此,政府有意识的通过税收政策以及财政补贴购买低碳产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居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公众基础。

2 税收政策在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针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税种,对于低碳经济的鼓励也分散在各个税种中,并且这些税种的设立初衷也不是为了支持低碳经济,因此,税收政策在促进低碳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税种种类模糊,激励性的税收政策不够完善

虽然对于低碳主体在各个税种上都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但是由于政策分布零散没有真正涉及低碳经济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且多地仅是优惠节能项目以及设备。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种种税谈环保,种种税管不到”的尴尬局面。由于中国目前还缺乏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碳税,因此,中国距离完善的发展低碳经济税收体系还比较遥远。虽然目前现行的税制中包含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收税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仅限于直接减免税收,因此形式过于单一。此外,对于环保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优惠不足且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从而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客观上一些税收的优惠政策不利于环境保护从而抵消了其他税种的环保功能。

2.2 现行税收政策调节力度不够

①消费税征税范围狭窄。目前,共设置了 14 个税目的消费税,对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消费品没有列入征税范围且征收高污染产品的税率过低,因此,不能充分体现消费税对环保的作用;

②资源税征税范围狭窄,远远没有达到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此外,我国还没有真正体现“谁污染谁负担”的资源税,对于高污染企业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不能发挥资源税的作用;

③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太少,这样不仅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更难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来源,从而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3 缺乏对碳源头的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缺乏对碳源头的控制措施:①对于煤炭的开发没有控制和保护措施;②人们重视重碳经济而忽视低碳经济。

3 税收政策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我国分税制体系

在现有税制框架的基础上,重构相关税种,将涉及节能减排的部分都列入可调整的范围。进一步推进资源税并改革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按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实行累进税率,高污染排放的企业适用于较高的税率,低污染排放的企业适用较低税率,真正起到资源税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3.2 加强我国税收政策的激励性和约束性

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税收优惠政策除了运用税率式优惠外,还应更多的应用加速折旧、税前列支、投资抵免等税基式优惠政策:①取消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使出口退税政策真正成为鼓励出口产业升级换代的产业政策手段,应当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逐步取消或降低此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②严格运用对碳税税收的优惠政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削减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此外,与国家签订一定标准的二氧化碳减排或提高能效的相关协议,在节能降耗方面做出努力。③倡导绿色经济并鼓励政府购买环保低碳产品,以增加在政府购买产品中低碳产品的比例。

1)扩大政府采购节能和环保产品的范围,同时规范节能产品的认证标准;

2)为了发挥政府的“宣示效应”,应鼓励各级政府部门采购各种节能产品和环保产品;

3)在公开公平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购买节能率高的环保低碳产品。

3.3 开征独立税种―――碳税

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企业的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种。碳税不仅能够直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更是发达国家比较推崇的一个税种。

3.4 尝试征收环境税我

我国环境税的试行政策与环境税收政策的制定,可以在个别省市进行试验,经验丰富之后,形成完善的体系之后再逐步推广。从税制及税收征管的可行性来看,目前基础阶段可以将各种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及噪音列人环境税的征收范围。从纳税人方面看,在我国境内排放以上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是环境税的纳税人。从计税方式看,要考虑到环境遭受污染的范围,污染物成分及生命周期,对污染源的监测成本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性等众多的因素,进行周密的考察分析之后,制定出合理的计税方法。

结束语:

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推进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而税收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重要的调控手段。将税制改革同低碳经济巧妙的结合起来,通过征收能源税、环境税和碳税等推动低碳经济持续深人的发展,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研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R].2012.

[2]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11(2).

第6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节能产业 趋势

节能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构成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和合理使用能源为直接或间接目的而开展的技术产品研发、设备制造、节能咨询、诊断、改造和服务等一系列产业活动的总称,是为节约能源提供物质基础、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跨产业、跨领域、综合性新兴产业。节能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广义来看,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生产活动都属于节能产业范畴;狭义来看,节能产业主要包括节能技术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产业三部分内容。从各国发展历史看,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度量的各国宏观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都呈不断提高态势。其中,节能产业发展是支撑能效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国能源和节能战略关注的焦点。

一、国际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日益重视,节能和环保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带动全球节能产业快速发展。研究表明,2010年全球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达243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0%,比2004年增长630%。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把加大节能产业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复苏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2010年,在各国政府财政刺激支出中,直接和间接针对节能产业的总投入达472亿美元。随着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加快变革,节能潜力空间将进一步增大,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球节约能源潜力将达其他能源品种新增供应量的2倍以上,节能将成为满足未来世界能源需求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约束成为越来越多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也为节能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国际能源署(IEA)预计,为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稳定在450ppm的发展目标,2010—2030年全球节能领域新增投资需求将达10万亿美元,占2030年全球GDP的1.1%,主要包括购买先进的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建设高效交通基础设施、节能型建筑,以及支持节能技术研发等。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并与全球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有观点认为,节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快速进步,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二)主要发达国家在战略上对节能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欧盟、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一直把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带动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进一步把节能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努力争夺新的国际竞争优势。2007年,欧盟就提出到2020年节能20%的目标,在2010年通过的新的《2020年能源战略》中,进一步强化了保障上述目标实现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体系,提出建设“节能欧洲”的发展目标,并把节能产业作为欧盟实现“知识型、可持续、包容性”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力争保持节能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英国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减少80%的目标,专门出台了《气候变化法案》,通过建立碳预算制度和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保障约束性减排目标实现。日本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25%的目标,出台了《地球温暖化对策基本法案》,明确了国家、地方、企业及国民的减排责任,并规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美国2011年公布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白皮书,把节约能源作为首要战略,提出要成为“能源经济的领导者”。目前,在《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立法过程中,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17%的目标,并计划建立“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

(三)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

为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发达国家普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综合运用法律、 经济和行政手段, 完善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一方面, 从扩大需求角度, 以法律形式规定长期节能或减排目标,明确主要用能单位节能责任, 实施能源税或建立排放交易机制, 为企业增加节能投入提供清晰、稳定的政策信号, 扩大节能产业市场需求。例如, 欧盟对成员国提出每年节能1%的强制性指令要求, 要求将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能源供应、 工业、建筑、交通、家用电器等具体行业, 并制定动态调整细则。英国将减排目标分解到主要耗能企业并签订气候变化协议, 对完成能效或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碳税减免优惠。同时,政府部门带头, 加大对节能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对公共部门建筑率先实施节能改造。 例如, 英国要求政府办公建筑到2012年前率先实现“零碳排放”, 法国要求政府优先采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美国要求政府采购必须是“能源之星”标识产品。

另一方面,从增加供给角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官产学研合作,支持节能技术研发、示范和商业化推广,增强节能行业技术竞争力。同时, 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手段, 支持企业和居民购买节能设备产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交易成本, 发挥杠杆撬动作用。许多欧洲国家还实施“生态税制改革”, 利用征收能源税、 碳税收入, 对节能领域项目给予支持。例如, 欧盟在第七个研究与开发框架(2007—2013年), 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达47亿欧元,美国2009年在“先进能源计划”中对清洁煤等技术的研发投入达44亿美元,日本2009年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用于节能技术研发的资金达460亿日元。在支持方式上, 发达国家对重点基础性研究普遍给予全额补贴,对示范、推广阶段技术项目给予1/3—1/2的资金补贴。英国、德国等对企业节能诊断、审计、节能培训等费用给予补贴,并对节能改造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二、我国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我国政府首次把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高度, 提出到2010年, 单位GDP能耗相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010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把节能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进一步完善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五年来, 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节能的法律、 经济和行政措施, 不断完善节能政策体系, 节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逐步提升, 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为全国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9.1%目标做出重要贡献。据测算,2009年我国节能产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 从业人员530多万, 节能产业领域不断扩大, 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一)节能装备技术

在节能基础装备方面,行业成套设备能力得到提升, 国产化、自主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先进、成熟装备技术行业普及率明显提高。发电领域, 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 国产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批量生产、投入运行,百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已经完成研发,即将投入运行。我国自主开发的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些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国际市场。工业领域,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装备大型化趋势明显,一批较为成熟的节能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化发展。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低温烟气回收利用技术、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技术、高温空气蓄热燃烧技术等开始大范围推广;水泥行业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相继投产,我国自主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压、闪蒸、双压、复合系统”四大低温余热发电热力系统广泛普及,并出口到其他国家;电解铝行业300KA及以上的大型预焙槽已成为主流装备, 500KA、600KA电解槽技术也逐步成熟并开始建设。

截止2010年, 与“十一五”初期相比, 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47%上升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52%, 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由29.5%提高到84.3%。行业结构明显优化升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节能产品

“十一五”时期, 为扩大内需,促进节能减排, 推进产业升级,我国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措施, 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 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产品。实施以来,共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进一步扩大了节能产业市场规模, 带动产业研发、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空调行业,高效节能空调市场普及率明显提高,已达到80%以上,先进的定频、变频空调技术得到应用,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汽车行业,节能汽车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自主品牌汽车技术不断进步,截止目前,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由推广前的101个增加到427个,其中自主品牌车型达到59%,自主品牌节能汽车推广比重达到36.5%,有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汽车能效水平的积极性。照明行业,2009年我国荧光灯产量达55.2亿只,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二,行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比重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一些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大幅提高。电机行业,高效节能电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永磁无铁芯设计技术等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节能服务

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的朝阳产业,也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为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25号),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各级政府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也对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节能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达8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达840亿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达29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00多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拉动社会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为实现全国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节能产业面临加快发展的巨大机遇。从政策环境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约束性节能目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战略任务,节能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政策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 从市场空间看, 节能技术发展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十二五”时期我国技术节能潜力超过3亿吨标准煤,投资需求近万亿元, 节能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从行业基础上,我国节能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体系较为齐全, 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制约节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地区和企业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对节能事业的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集成和系统服务水平不够,自主发展能力薄弱。三是有利于节能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四、加快我国节能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扩大节能产业长期市场需求。在《节约能源法》中明确节能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要求, 加强节能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加快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税费形成机制改革, 研究建立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机制, 为节能产业发展提供长期、 稳定、 透明的政策支撑和保障条件。

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逐步取消能源补贴,明确政府和市场职责,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完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将节能降耗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培育能源审计、节能量检测、节能融资等第三方机构,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节能监察执法,规范市场秩序,为节能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是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应用。落实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和产品购买税收优惠政策,研究鼓励节能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重点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倾斜。发挥媒体、公众监督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提升节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集中企业、高校、科技机构力量进行突破。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选择应用面广、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2011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0

[3]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pealing Directives 2004/8/EC and 2006/32/EC, 2011

[6]European Commission. Act-ion Plan for Energy Efficiency:Realizing the Potential, 2006

第7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会计体系;构建

低碳经济就是运用各种手段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大气受污染的程度,使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能够共同协调统一地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碳排放量最小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低碳的理念,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三赢的必然选择,又是我国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要求。在企业中创建碳会计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低碳经济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全面落实企业应负有的环保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后续良性发展。

一、排污权交易与碳会计

排污权交易又称排放权交易,就是指交易排污许可证,此定理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最初是应用于控制水污染。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量在不超过允许值的基础上,污染源之间能够以货币交换的方式进行排污量的调剂,进而降低排污量,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排污权的发展,尽管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适合的机会,但是也将一系列难题带给了会计,会计必须要面对的是当排放权作为能够交易的商品后,在进行计量、确认、披露和审计时,会计系统将如何处理。在最初的排污权交易中,二氧化碳是其中一个交易项目,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的方法主要是将其归入到排污权会计框架内,利用排放交易机制来进行处理,因此对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的会计处理也是根据不同的排污权属性进行负债或资产的入账确认。随着排污权交易的发展,其相关的会计处理体系正在不断地规范和成熟,国内外学者也对碳会计进行了许多的探讨。归纳之后得出,碳会计就是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实物计量、货币计量和文字描述,以能源环境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企业低碳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描述,对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的数据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对其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进行考核,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和自然资本效率进行披露。一些学者认为碳会计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排污权框架,应当基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设置相关的社会责任碳账户,确认和计量其中的风险。也有学者在其中加入了碳固和鉴证的思想,认为在排放市场中碳账户的鉴证应当在交易前由第三方独立进行。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将其定义为碳经营会计,也就是在全球温室效应上升的趋势中,企业应该如何管理成本、规避风险以及对企业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战略进行确定。

二、构建碳财务会计体系

(一)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

对排放权的计量和确认是碳会计的核心,从资产定义层面进行分析,碳作为特殊的经济资源,其相关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流入企业,并且能够对其价值和成本进行可靠地计量,所以,碳排放权已被定义为资产。但是在对其资产的种类定义时,却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出现了三种观点,分别将其归入了存货、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观点一,将碳排放权看做是一种存货:美国相关委员会为了履行排污量而产生的法定义务,出台了USofA(统一账户体系),将排污权看做是一种存货,但是其观点的存在依稀有不符合存货定义的地方,存货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有形资产,排污权却是无形的资产形态,尽管排污权主要是其履行法定义务的途径,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观点二,将碳排放权看做是一种金融资产:排污权在欧美的交易市场较为活跃,并且还有做市商机制,除了企业参与交易,做市商为了投资增值也会参与交易,随着其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其投机性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排污权基于投资交易时,其类似于金融资产。观点三,将碳排放权看做是一种无形资产:排污权并不具备实物形态,其主要具备的是无形资产的特点,排污权的交易在我国并不活跃,市场流通性较差,在二级市场中购买排污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参与交易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排放超额而遭受处罚,通常会降低实际的排污量,使其可对应购买的排污权配额,由此看来,排污权是企业排污的必需资产,相当于许可证,其满足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才刚刚起步,有着巨大的潜力,企业对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意见并不统一,但现阶段往往将无形的碳排放权确认为一种无形资产,而随着未来碳经济的发展和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企业会越来越偏向于将碳排放权当作一种投资受益的交易商品,视为金融资产。我国在进行碳排放权的计量时,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以其它计量的计量属性。在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时,记入“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账户,摊销时记“无形资产摊销---碳排放权”账户;而在将碳排放权视为金融资产时,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可以不计算碳排放权的初始净投资,根据稳健原则将其纳入流动性风险,按照公允价值对所有者的权益进行确认,记入“资本公积”账户,处置时设置“投资收益”账户。

(二)构建我国碳财务会计体系的主要措施

1.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管机制

企业的存在必然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导致其往往只看得见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没有真正地履行其环境保护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比如:政府应完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标准及对未达标企业进行严加惩处的办法;国家有关部门要组织普及低碳理念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在出台有关于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时,政府应当加大对大规模企业的监管力度,并且随时视察其相关规则的实行情况和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信息媒体应当对环境问题多加关注,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社会中地位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另外,为了增强企业降低碳排放量的内部动力,政府可以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加大对达标企业或优秀企业的政策支持。

2.推广低碳经济和碳会计的相关知识

我国碳会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相当大的一段发展空间,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就需要普及低碳经济和碳会计的相关知识,这需要由政府牵头,大规模地宣传各种低碳发展理念,推广低碳技术和碳会计处理方法,并要求各行各业在国家的监管之下,实施节能减排的措施,企业需将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情况、排放污染的治理情况等碳会计信息内容进行披露,向各界人士传达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目前,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相较于非重污染行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及环境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并对其加大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

3.推动利益相关者对碳会计信息的需求

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来看,企业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利益不能抛开社会利益而单独存在。通过政府的侧重引导,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随着环境问题的愈发严峻,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员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愈发地关注,并且逐渐将其作为企业全面价值评估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政府可通过推动利益相关者对碳会计信息的需求来推动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比如:银行在签发贷款时会关注企业的环境行为,考虑环境问题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发展中的企业通过披露更多的碳会计信息,向社会传递企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品质和企业的信誉,从而建立一个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可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关注。

4.增强会计人员的碳会计处理水平

与碳经济和碳会计在我国兴起相对应的却是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企业要想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进、研发等方式和手段向着低碳经济模式迈进,就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增强会计人员的能力,在企业中构建并完善碳财务会计体系。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在传递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低碳环保的理念基础上,加强碳会计理论的学习,依据国外企业的建设案例,详细参考近似企业的构建经验,主动进行碳会计实操方面的探索,统一碳会计处理方法,增强碳财务报告的标准,提高企业碳会计处理的水平,努力披露碳会计信息和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争取最大利益。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到来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已上升为我国国家的发展战略。本文对碳会计体系在低碳经济下的创建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尚需完善的空间还很大,所以,在未来我们要加快学习和探索的脚步,分析国内的碳排放情况和交易现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构建并完善符合我国企业发展需要的碳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琳.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

[2]徐为东.简述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Z1).

第8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加导致了气候变暖,因此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气候变化这一话题在全球的不断升温,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等将被问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及减缓措施。为此,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会计事务的职能,发展低碳会计,有效控制企业的年耗碳量。“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资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低碳会计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利润。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碳核算和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首先,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核算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着想,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要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及时发现能源使用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其次,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有重要影响。企业低碳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类增设“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等项目;损益类增设“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等项目;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更加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他们需要知道企业从原材料投入到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能耗和排放的信息,要求企业单独编制低碳报告,将低碳绩效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通过实施低碳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的困境

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巨大压力。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反映,可能会与目前的会计核算结果大相径庭。目前的会计制度下,企业核算中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反映明显不足。企业对构成环境负债的或有事项存在侥幸,因此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以往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相关的会计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实行低碳经济会计核算的障碍。

制度不完善。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但遗憾的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学者们的书斋里,还未形成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三、促进企业低碳会计的建议与政策

树立低碳经济意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企业改变目前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成为历史趋势。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尽管我国目前还不受《京都议定书》的硬约束,企业在碳排放问题上面临的压力较小。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减排义务是确定无疑的。树立低碳经济意识,以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方式来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自觉实现碳排放的减少,是企业未来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低碳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低碳经济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相关的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新要求。

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按照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由于没有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实际成本。因此,传统的企业核算未能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列入核算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失真,导致宏观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

会计核算内容的拓展。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选择低碳生产方式,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减少产成品中碳的成分,降低碳排放量,企业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会计作为管理手段、信息处理手段,应该对涉及到的低碳经济活动加以反映,设置单位利润碳排放、单位产品碳含量等财务指标控制低碳经济行为。低碳会计是在传统会计边际上的拓新。低碳会计将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使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的增减变化加以描述,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企业的低碳资金运动一般包括低碳投资活动、低碳经营活动及低碳融资活动等。对低碳投资活动的核算,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的碳素燃料燃烧有关,对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投资活动,包括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以及利用新能源(如水电、风电等)等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决策信息。对低碳经营的核算,主要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储存与运输等环节,在使用货币计量方法记录所购买材料及能源的价值的同时,使用非货币的方法如含碳比等非财务指标记录材料、能源的含碳量。低碳融资活动中也会产生相关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要在会计核算中,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相关账户下应设置“低碳资金”等相应的二级账户来加以反映。 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变化。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对企业财务状况将产生相应的影响,包括对静态的财务状况和对动态的财务状况的影响。在我国,污染严重的企业在报表中往往披露不够理想和全面,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逃避社会责任。低碳会计报告要通过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和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企业都需要提供诸如能源消耗强度等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第9篇:关于节能降碳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政政策 辽宁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22-03

一、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各个国家达成的基本共识就是降低碳排放。作为对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在提高民众福利、降低发展代价上有显著的作用,发展低碳经济还蕴含着某种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的到来,这就是低碳产业。低碳产业应该是未来经济增长点,而且将成为未来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来说,及时调整思路,提高碳意识,尽快调整发展战略、产品结构,率先布局低碳领域,积极发展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低碳新兴产业,才能在世界经济低碳化过程中争取主动。

对于辽宁省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不仅面临着各省共同面临的一系列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而且还有着本省特殊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问题。事实上,辽宁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之其他省份更是一种典型的严重依赖资源高投入的高碳粗放型模式,资源短缺、萎缩及枯竭的问题较之全国许多省份更为严重。

(一)能源消费过度依赖传统资源

相对于全国而言,辽宁省在能源消费上更多地依赖于煤炭,而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消费虽有缓慢的上升趋势,但始终不能替代煤炭资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在一段时期内维持现状。当前,辽宁省正处在城市化和产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持续需求。辽宁省的能源利用结构间接的决定了辽宁省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中碳含量很高,CO2的排放量也必然高居不下。

(二)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辽宁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东北现象”所造成的辽宁产业结构,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趋于合理,只有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加速辽宁产业升级的步伐。

(三)生活消费耗能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活消费耗能量也随之增大。2009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冰箱、电脑、空调拥有量分别为97.54台、60.97台、29.73台,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10.6%、85.34%和108.48%。另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平均交通距离不断增大,而公共交通的相对滞后,使得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不断上升。2009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7.23辆。相应的生活消费耗能量也从2005年的1 028.67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008年的1 210.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18.18%以上。

(四)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辽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辽宁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近年来,尽管国家和辽宁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投入了一批配套资金,但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逐渐认同和广泛参与。

总之,辽宁省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严重短缺,污染排放问题的加剧,已成为严重制约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而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构成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事实上,省政府近年已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2009年9月,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中确定了辽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目标,主要途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力争到2015年,将万元产值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降低20%,相应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左右。

目前来看,资金和技术是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辽宁正处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之中,总体来看现有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这是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因此,制定相应的支持辽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持体系,来完善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的投资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节能减排,推进新能源技术研发;运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支持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这对于辽宁省有效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支持辽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低碳财政投入政策

在财政预算层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投入,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建立以低碳技术为基础的内生经济增长路径 [1]。在企业生产层面,通过财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企业注重开发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为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在消费需求导向层面,通过税收激励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和竖立低碳理念,首先是要在政府各部门开展“低碳采购”,继而在在全社会开展和倡导低碳消费和绿色生活。同时,加大对高耗能的企业、高耗能的消费征税,通过税收来约束、引导企业与公众的行为。通过以上几方面财政政策的实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支持体系。

1.加大低碳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低碳技术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技术,而是一系列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措施,这就要求在经费投入上既不可以一次性地铺摊了,又不能只专注于某一方面,需要做到点面结合。既安排低碳基础研究的资金,又安排急需的应用研究资金。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也就是减碳技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等。对于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还可以设立低碳基金。此外,要充分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的同时,更要推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只有转化为低碳产品,才能实现低碳技术节能减排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该鼓励企业引进和吸收低碳技术,并将其商业化,要鼓励企业创造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这需要在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循环与再利用[1]。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的低碳技术研发支出,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以及无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同时对于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进行补贴,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在农村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通过将秸秆、稻壳等废弃物进行气化、固化后用于发电。要通过税收补贴降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成本,使其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便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同时为加速这些行业的设备折旧提供财政支持。

2.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是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就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实质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2]。

实践证明,建立生态产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有效途径,生态产业园区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和农业生态园区。从辽宁省实际出发,通过政府财政专项投入,选择一批工业基础较好、环境污染严重、特色较为明显的企业或园区作为生态工业的试点进行规划和开发,在不同的产业类别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示范点,对于园区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绿色改造,在不同企业内实现清洁生产。建立农业生态园区就是要建立一个循环农业系统,进入这个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经过一个生产环节之后进入另一个生产环节实现再循环利用,并将实现农业生产经济目标与维护生态环境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生产过程低污染甚至污染零排放,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可以在辽宁省的某个县区建设示范性的园区,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省里财政投入一部分资金,市、县和村配套一部分资金,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其中重点建设的一项工程就是沼气工程,通过沼气池的作用把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池―农业生产”这种循环往复的生产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增加环保产业投资。世界上普遍将环保产业视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发展环保产业可以获得双重效益,环保产业既可以成为地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增加了环境效益。通过对于辽宁省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如环保机械产业增加投入,对于环保产业实行减免税、减免土地使用费,从而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引导资金向环保产业流入,扩大环保企业的势力,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激励市场主体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

要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增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通过财政补贴性支出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预期收益与成本,引导和调节低碳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通过减免税、费用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和提取投资风险基金等方式,对从事新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从事环保绿化的企业,实施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费用,促进企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1.企业生产方面的激励政策。在政府预算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和给予税收优惠,此外,不单只是采用税收直接优惠这一单一形式来促进节能减排,也要不断创新,采用间接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即对使用减少污染排放的技术设备、节能设备、采用循环利用设备等的企业,允许其对这些设备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来计算提取折旧费。在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方面,不单只是采用“低税率、低售价”的模式。而是要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税收杠杆及综合利用多种税收政策来引导和规范企业与消费者的行为 [3]。政府应通过制定低碳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为此,应激励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2.消费方面的激励政策。一是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推广节能产品的使用,促使节能技术的普及。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政策,通过行政干预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低碳环境标志产品。二是可以利用财政补贴吸引用户购买节能产品,促进节能产品市场的发展。通过制定低碳产品消费鼓励政策,对低碳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三是可以使用资源税、消费税、关税等税收工具,鼓励节能产品、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进口和消费,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4]。

(三)制约市场主体高能耗的税收征收政策

1.改进资源税。目前资源税征收依据是资源级差收入,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的价值,也并未考虑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今后改革的方向:一是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把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水、动植物、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逐步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二是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按照推行“从价定率”方式,应当结合资源的稀缺程度、人类的依赖程度、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开采成本及该行业利润等因素来确定课税税额或者应税税率,提高再生周期长的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稀缺能源资源的税率;三是改进计税依据,将现行能源税按销售量为计税依据改为按实际生产量计税,减少滥采滥用。

2.调整环境税。环境费是政府征收的与环境相关的各种费用,政府对企业征收环境税,可以调节企业的行为,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此外还对财政还有一定得贡献。目前辽宁省基本上是采取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惩罚性收费的环境治理方式,但由于现行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造成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宁肯受罚付费也不愿意治理污染。为此,今后辽宁省的排污收费的范围应进一步扩大,收费标准也应该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费标准也要有所提高。工业“三废”排污费将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依据污染物排放总量征收,一氧化硫、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将通过资源附加税的形式征收。

3.试点推行碳税征收。碳税被认为是减少碳排放最具市场效率的经济乎段之一。碳税是一个混合型税种,是对一氧化碳排放行为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它的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和发热量不同,会有不同的税负,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征收碳税可以从源头上对资源使用进行调节,促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节约碳资源的技术创新 [5]。另外,环境税征收所得也可以用于对低碳技术本身的支持与投资,从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对高碳产业征收碳税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辽宁也应该在一些污染较大的行业开展试点,首先要在重工业领域实施,然后在建筑、交通和公共事业等领域推广。除了开征碳税,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征收消费税以及提高能源税税率也应纳入绿色税改计划中,增强税收的环保功能。

参考文献:

[1]施恬.从低碳经济的特点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11,(3):61.

[2]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1.

[3]基于外部性理论谈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商业时代,2011,(6):48-4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