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

第1篇: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电商物流、品控物流

一、国内生鲜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和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和40%。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必将步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产业之一。

伴随一个庞大生鲜电商冷链市场的形成,2015年多家垂直、O2O、平台生鲜电商获巨额投资,冷链物流全面开放,推动生鲜电商发展。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预计2018年将突破千亿元。

然而,因当前国内工业化流通网络现状的制约,仍面临着农产品生化指标不稳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环保与能耗严重超标、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等多重压力,农产品物流需要系统解决生鲜配送、物流温控技术和物流体系运行等问题。

二、生鲜农产品流通概念的区分

由于经营模式落后,成本持续上涨,新兴业态替代、网络购物冲击等多因素的影响,百货、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效益下降。电子商务实现迅猛发展,颠覆了传统时空概念和价值,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更多质量问题。传统“人-场-货”商业模式下,商店的商品陈列,不会把水果与肥皂甚至危化品摆在一起,现在“货-流-人”电商模式,物流的货柜装箱可能混装,产生的安全隐患不言而喻。无论是传统商贸冷链、温控物流,还是电商品控物流,最终要回归到优质优价商业价值的实现。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主要指利用制冷手段降低特定物品储运微环境温度的物流活动,适用于温热带地区。

温控物流(Temperature controlled logisties),不仅可以降低微环境温度,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升温。可以适用于任何温度带。如芒果、香蕉要向北走,出口俄罗斯,就不只是冷链的问题,而是根据不同时空温度要求、保证它的品质和最适合消费的最佳生命状态的问题,需要加温或保温。

品控物流(Quality controlledlogistics),在生鲜农产品物流领域,品控是最高要求,除了要满足特定物品的温度要求外,还要注意在贮运过程中,对物品的挤压、震荡、串味及合理分区等问题。

三、电商模式下技术需求与难关

1.生鲜电商技术核心

生鲜电商是蓝海,电商物流是漩涡,技术难度和成本都较高,风险比较大。其中,生鲜电商物流技术要求最高:第一级是要基于普货物流基本技术,第二级要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包装食品),第三级是达到不同生鲜农产品品类和时空差流通中对冷链、温控、品控的需求。

此外,生鲜电商的时效性与速度是关键,在快速移动中,其微环境(包装)、中环境(贮运装备)和时空环境(季节地域)对食品的生命状态、品质都有影响。由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的飞速发展,现在冷链没有完整系统的供应链标准,不同品类农产品冷链物流、温控物流、品控物流的细分标准更是没有最终形成。

2.电商模式下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

我们按照果蔬、畜禽、水产、冷冻农产品品类四分法,和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流通五分法,结合分析现有电商模式下农产品流通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总结了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重点技术需求,主要包括:

(1)果蔬的加工、贮藏与运输。国内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10%,而损耗率则高达30%,如果将损耗率从当前的30%降到发达国家的5%,那么每年可节约1000多亿元。当前果蔬贮运保鲜已经从单纯静态的保鲜转变为基于电商物流过程的动态品控,强调果蔬的动态保鲜;从单纯追求贮藏期的长短转变为追求果蔬的高成熟度与最佳口感,强调反应速度和快速移动下的高品质;从单纯实现包装的自发气调作用转变为实现包装防结露、防串味及防挤压等作用,强调包装的多功能型。对果蔬而言,电商物流不光是温控问题,更是品控问题,是通过果蔬移动的品控技术,即通过保鲜、包装和微环境控制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发和集成,来解决为达成最适宜成熟度产品在运输途中避免发生挤压、串味和腐败等问题,保证质量,减少品质损耗。

(2)畜禽肉品的加工、贮藏。2015年我国肉类产量近8500万吨,冷鲜肉和低温肉依然是肉类消费的两大趋势。但是在肉类冷冻过程中,由于温度控制不稳定,容易形成大冰晶造成细胞破裂,组织结构受到损伤,汁液流失较多,致使食品品质明显下降,需要提高流通过程中冻结的均匀度、冻结速度,提高解冻后鲜活度等。

(3)水产品的运输与销售。在我国,活体销售始终是水产品最重要的出售方式。目前采用有水运输方式对鲜活水产品进行运输、配送、中转几乎是唯一物流模式,而在鲜活水产品运输过程中,运输水重量过多,加上工艺技术以及配套运输装备滞后,每年运输途中死亡的活鱼超过150万吨。

(4)生鲜农产品流通信息交换与平台。处于起步阶段的生鲜电商在我国农产品小生产、大市场的环境中存在着信息流、商流传递不流畅,阻碍市场整体发展,更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无处可查,造成社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互融互通、与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深度结合,促进智慧物流的发展。

(5)绿色与环保设施。随着生鲜电商规模的膨胀,冷库和冷藏运输配送车辆保有量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其环保、能耗和运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而国内除了在环保工质冷库技术上有所建树以外,运输配送环保冷藏技术、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运行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基础还相当薄弱;同时,农产品流通的质量检测常常耗时长,当前有效的快速检测手段少之又少,为电商下的农产品保质增加了阻碍。

四、关键技术与重要研究任务

“十三五”时期,生鲜农产品物流将面临如跨境流通等更多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在电商迅猛发展趋势下,生鲜农产品物流价值最终还是要依靠农产品商业价值实现,要回归到社会对不同产品品类的品质和卖相的需求,技术装备等保障手段,仍是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贮运移动价值。我们总结现存问题与发展态势,将生鲜农产品物流相关技术下一步重点研发与发展内容汇总如下。

总体而言,需要针对果蔬、畜禽和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在电商各物流环节中,通过研发和应用高精度移动冷藏、磁场快速冷冻、温控保鲜配送、移动快速预冷、水产品无水保活运输、绿色生物流通保鲜剂、绿色功能性包装、清洁能源应用和安全运行等技术,并进行快速无损检测等新技术的研发与集成,从而保证农产品流通中的最佳品质;并建立基于时空环境变化下的生鲜农产品“3T指数”(Time、Temperature、Tolerance)。

1.生鲜果蔬贮运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

根据电商模式下生鲜果蔬品控技术的要求,对生鲜果蔬供应链进行流程再造,整合果蔬贮运一体化品控技术,从种植、采收、分拣、包装、贮藏、运输、销售、配送多环节进行创新设计,集成冷链装备技术、果蔬保鲜技术、物联网技术,打造生鲜果蔬全程透明供应链,保证生鲜果蔬的最佳品质。

主要包括:针对生鲜电商模式下生鲜果蔬产品物流过程研发移动式果蔬高精度贮运一体化设备,设计新型风道均匀布风系统和可精确控温的制冷系统,实现贮运一体化设备的高精度控温;研发基于纳米光催化效应的新型冷链空气净化设备,利用纳米光催化效应清除果蔬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有害气体和有害微生物;研发适合果蔬生鲜电商物流环境的新型功能性保鲜包装等;同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贮运微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温湿度、乙烯等各种微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2.水产品无水保活物流集成技术研究体系。

解决现行水产品保活流通运输中水、产品比例过大等问题,减少用水量,提高活产品比例;总结当前国内先进技术,开展基于电商模式下鲜活水产品物流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水产品智能化多功能暂养集成技术;研究物理休眠技术与装备,研究不同水产品的冷驯化休眠及“唤醒”程序;研究水产品无水保活的化学休眠技术,开发植物源水产品无水活运休眠诱导剂产品;研究调控生物节律诱导休眠技术;研制集高精度温控系统、湿度调控系统、气体调控系统与微环境压力调控系统为一体的水产品智能无水保活运输车;研究可自由组合拼装,独立制冷系统,微环境参数无线传输功能的配送装备等。

3.畜禽肉品生物防腐保鲜技术及快速冷冻装备及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复合生物防腐保鲜剂对肉品物流过程品质劣变和货架寿命的影响,优化组合复配比例、浓度、用量、作用时间,以及涂膜、喷淋、浸渍、包被等不同使用方式,形成畜禽肉品安全、稳定、高效的复合生物保鲜剂产品及技术。包含研究磁场对畜禽肉冷冻过程促进作用的规律和对畜禽肉质量的影响;研究应用磁场辅助下快速冷冻装备冷冻畜禽肉工艺及解冻后品质的变化规律;研发磁场辅助下快速冷冻技术装备。

4.“互联网+物流”平台研究与搭建。

致力于通过各种先进的数据采集及智能化分析技术,结合调查研究及后期处理,为生产农产品物流提供专业的数据服务和分析服务。随着物联网、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让物流更加智慧化,不断优化物流信息化的应用,完善信息化项目的管理、运营,团队的建设等各环节,适应互联网带来的物流新格局。

针对农产品在不同时空条件和微环境下品质的变化情况,集成不同物流环节品控和检测技术,构建农产品物流过程品质保障技术数据库,制定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与模块化。为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操作指南,保障产品品质,降低物流损失。

5.农产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及掺伪农产品的光谱、气味指纹和图像信息的差异,采用模式识别和定量预测方法建立识别模型和预测模型。针对农产品在不同物流环境下光谱、气味指纹和图像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稳定性等突出问题,优化特征提取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多模式品质等级定性判别和定量预测。实现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品质劣变的快速无损检测与货架寿命的预测,实现农产品品种鉴别、产地溯源与掺伪识别。

第2篇: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

一、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

(一)基本内容

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网络信息广泛覆盖的影响下,食品区域电商取得了良好发展,大众的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目标逐渐从数量需求转变为种类需求,想要待在家中就能够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这种现代化消费理念为我国食品区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对于食品区域的安全保鲜、物流运输而言又将面临一大挑战,因此,构建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对现代食品行业长效发展十分重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是一种极具功能性且特色鲜明的产品供应链,包括采购原料、安全加工、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过程,其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上述过程以及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规划,便于快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保障物流供应链的顺利运行。物流是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内的核心要素,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物流的有效作用,物流配送的高效发展不仅有助于维系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稳定性,还能够为企业收获极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物流行业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发展。

(二)特点分析

处于食品区域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特点较为鲜明,既要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提高其资源系统效率,还需要保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降低各类因素导致的成本消耗,在这种条件下,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物流供应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食品区域产业结构简单,各项产业之间都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性,相互可以达成友好合作,从而构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流供应链生态模式,以增强区域物流供应链整体承受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食品区域产业并不是一个短期发展项目,它具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也为物流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提供了较为宽裕的发展时间,由此可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与食品区域产业实现、稳定发展。第二,食品区域产业的特征较为突出。食品区域产业大部分是基于当地的美食资源和文化资源所诞生与发展的,因此,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在构建中往往会融入地方特色,也更多地服务于地方企业,从而对其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成本、物流配送渠道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生鲜水果等食品资源将会对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可能决定物流供应链选择哪种运输渠道,所以不同地区的食品区域产业将形成独具区域特征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三)现实意义

首先,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具有突出的成本意识,强调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主体的物流信息及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物流供应链体系模型,由此对区域产业相关数据、物流供应链成本变化趋势、食品区域产业市场环境等展开深入分析与评估,从而能够完成对物流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最佳资源配置,以提高物流供应链资源的利用率,最终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的有力支持,网络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共享物流信息实现资源配置,有助于平衡食品区域资源结构不均衡问题,并且现代技术的融入让物流供应链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对物流信息传递的限制,逐渐朝着智慧型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创新。最后,物流信息错漏或不对等都将严重影响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也是触发经济风险的关键性成因,而在信息科技支持下所构建的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在物流供应链内部实现物流信息和资源信息的动态共享,以组织协调物流供应链的实际需求,强化供应链上下组分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物流产业经济生态圈,合力维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二、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贸易行业的飞速发展,大众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其中饮食类消费在大众消费中占比较高,由此促进了大批食品企业的产业规模扩张,部分食品零食个体也越来越多,食品区域产业的这一发展形势对我国的物流行业及相关物流供应链提出了极大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交通道路基础建设得以进一步完善,为物流供应链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物理供应链规模在近年内实现了飞速提高,并且根据大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分析,物流供应链发展与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人民群众在食品区域中购买力的提高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推动我国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规模的有效扩增,所以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物流供应链规模还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推动作用下,我国物流供应链的稳定状态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因此,物流供应链体系需要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且应根据食品区域产业的具体情况构建与其相匹配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以促进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这样有利于弥补传统物流供应链的不足之处,并降低物流供应链的风险。与此同时,传统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比较依赖相关资源的支持,使得资源配置安排对物流供应链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作用,只有确保每种资源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益,才能有效控制物流供应链中资源要素的成本。而在现展中,信息科技、网络设备与共享经济模式都为物流供应链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其中物流供应链组网模式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还有助于降低物流供应链资源要素的建设成本,从而推动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策略

第3篇: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riven effec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he development of Wanjiang city bel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As the core of Wanjiang city belt with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area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Anhui province, Wuhu city became the national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 pilot cities in 2015. The study of Wuhu city's development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path shows strong reality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Wuhu cit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mature agricultural logistics, and finally constructs the logistics system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Wuhu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logistics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Wuhu city.

Key words: Wuhu city;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development

1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相关概念

1.1 生鲜农产品的概念界定

迄今为止,对于生鲜农产品的涵义界定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将鲜活农产品的范围界定为: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畜禽、水产品、瓜果、蔬菜、肉、蛋、奶等的深加工产品及花、草、苗木、粮食等,不属于鲜活农产品范围。

本文所涉及的生鲜农产品是指没有或经过清洗、修整、切割、分级、包装等初级加工的生鲜食品,在常温下不能长期的保存,一般包括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禽蛋等农畜产品。生鲜农产品表现为以下特性:鲜活性、易腐性;季节性、区域性、周期性、风险性;需求量大;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高;货架期短。

1.2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含义和特点

1.2.1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含义

生鲜农产品物流是农村物流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物流发展报告》将生鲜农产品物流定义为:是对生鲜农产品生产资料的采购和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分销、配送等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控制与管理。

生鲜农产品物流是实现、保持和提高产品产后价值的重要环节。生鲜农产品物流就是要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值”,以创造鲜活农产品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1.2.2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供求特性,从而使生鲜农产品物流表现出明显特征:

第一,生鲜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资产专用性高。

第二,生鲜农产品物流难度大、R敌郧俊!靶孪省笔巧鲜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生鲜农产品保鲜期相对较短,极易腐烂变质,这大大提高了对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第三,生鲜农产品物流包装难、运输难、仓储难。一方面,其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要求都比较高,要充分考虑其形态、腐变性、串味性、抗震耐压性、通风透气性和吸潮吸湿性等特点,以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要使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包装、运输、储藏及装卸等环节上认真研究、统筹考虑,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

第四,加工增值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物流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产品增值和物流增值,主要体现在生鲜农产品加工转化与加工配送。

2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概况及问题分析

2.1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 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2.7亿美元。对外开放合作全面拓展,芜湖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芜湖港跻身亿吨大港。2015年,芜湖市成为全国物流标准化城市先行区和智慧物流的实验区,一批物流中心、物流基地项目正全力推进。芜湖市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5.2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0.2%、3.9%。

与此同时,芜湖市农业蓬勃发展。2015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06 55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7 142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4 956公顷。粮食产量143.43万吨,比上年增产3.6%;油料产量13.14万吨;棉花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153.6万吨,增产6.8%。肉类产量16.18万吨,增长3.9%;水产品产量17.06万吨,增长1.9%。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家,芜湖市成为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市。新增家庭农场9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5家,无为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市场已形成多方位、多渠道的流通格局。三产稳步增加,为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生鲜农产品种类多样、产量丰富,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提品基础;现代物流业的不断提升为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创造优良条件。然而,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依然存在若干问题。

2.2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2.2.1 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流通主体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较低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需求日益增长,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仍显不足。第一,乡镇系统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运输工具、运输方式、运输装备总体相对落后,特别是大多数运输车辆仍以普通车辆为主,冷运率只占到总运率的6.4%~15.2%;第二,物流仓储设施专业化与现代化程度较低,立体和低温仓库等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生鲜农产品的存储需求;第三,物流园区发展不健全,配送中心规模有限,辐射范围较小。

在芜湖,生鲜农产品流通主体虽然数量大,但大多实力规模有限,生鲜农产品的现代交易方式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农村经纪人帮助销售、网上交易等方式所占比例较小,尽管农产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物流主体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倾向,但从规模上仍然难以满足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的需要。

2.2.2 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保鲜能力较低,深加工程度低,增值能力弱

“新鲜”是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和质量保障,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殊性质,生鲜农产品对流通渠道的保鲜条件和交易时间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大多要经过多个环节,生鲜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商―销售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业务流程过长,农产品要多次被装卸、仓储、运输,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物流服务普及率较低;另一方面,生鲜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水平低下,很多生鲜农产品产地忽视农产品采摘后的保鲜储备,大多数生鲜农产品在流通渠道中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进行流通,导致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达25%~30%,保鲜储藏比例不到20%,加工比例不到10%,粮食平均损失也有14.8%。一些生鲜农产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成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进而造成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成本较高。

另外,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的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美国为3.7∶1,日本2.2∶1,而我国仅为0.38∶1。芜湖市生鲜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其加工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20%,致使绝大多数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后就进入消费市场,生鲜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2.2.3 生鲜农产品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尚未形成有效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芜湖市提供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企业规模和专业性仍处于发展的阶段,行业之间协作性较差,物流服务的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营物流仍是主流,返程空车率较高,阻碍了社会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芜湖市第三方物流主要是省内、省际以及国内其它地区的一些运输专线,主要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对于物流综合服务,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得较少,对销售融资、货物质押、销售渠道拓展等增值项目的开发力度较小。生鲜农产品交易基本处于供、产、销脱离状态,长期以一家一户的形式存在,未形成有效完整的供应链,呈现出“小规模、大市场”的运作模式。

2.2.4 生鲜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行业物流信息流通效率不高

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地区,农村网络信息化依然在普及,宽带用户数量比例不高,农民的信息意识还较淡薄。芜湖市特色农产品较多,特别是四县地区,虽然大部分建立农产品网页,较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这些实际运作中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更多的还是信息,展示企业形象,没有起到真正的交易作用。涉农信息Y源整合不够,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连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2.2.5 缺乏专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芜湖市现有从事生鲜农产品物流工作的人员大多来自原有的运输、仓储、货运、贸易等部门,缺乏专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作业一体化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物流方案的设计、有效使用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人才。社会上也缺乏专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咨询机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3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3.1.1 美 国

美国农业生产和贸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一个庞大、通畅、复合、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美国生鲜农产品主要流通方式是通过超市到达消费者,一小部分通过批发市场或者对外贸易销售到零售商和贸易商,还有一部分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如图1所示)。

生鲜农产品物流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发达。美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完备,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和网络发达,储运设备的机械化水平高。

第二,拥有发达的农业信息流基础。农业生产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共享为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第三,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高。美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论是物流的哪个环节,只要农民有需要,就会有专门的部门提供服务。

第四,政府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政府对农民生产不加直接干涉,但对公共领域却有严格而有力的规范性措施,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3.1.2 荷 兰

荷兰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区,它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农业物流,向世界各地配送优质农产品。荷兰是世界奶牛大国、蔬菜大国和花卉王国,农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荷兰的公路上的货运车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车辆是载运农产品和食品,以向世界各地提供及时有效的物流服务(如图2所示)。

荷兰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建立电子虚拟的农产品供应链。通过网络连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形成农业供应链。通过电子化农业产品交易市场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服务。

第二,建设先进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农业物流的城市中心主要是协调联运物流中心,如经营粮食、鱼、肉、水果等货物运输的鹿特丹;专门从事进出口可可豆的阿姆斯特丹港。荷兰的冷链物流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一行业的公司大都具有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充分保证高质量的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和配送服务。

3.1.3 日 本

日本农产品几乎都是“以小搏大”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日本由于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有限,很难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为了解决小而分散的生产规模,降低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他们非常注重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并形成了以“海岛模式”为特点的蔬菜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通过建立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有效保障城市的农产品供应。

日本农产品物流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主导、建设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为了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日本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农产品的输出和输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开设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以及其他批发市场需根据《批发市场法》和各种条例进行建设。市场开设者主要是地方公共团体、株式会社、农协、渔协等。

第三,农业合作组织是发展农产物流的主要力量。批发市场中最主要的产地供货团体是农协,农产品生产总量的80%

~90%是经由批发市场后与消费者见面的。农协利用自己的组织系统,以及拥有保鲜、加工、包装、运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优势,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担当了生产者与批发商之间的中介。日本农协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全程服务,其为农民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生产者、农协和批发商三者之间的委托销售关系是一种以高度信赖为基础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3.2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通过分析比较美国、荷兰、日本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可以看出,由于每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特点、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和背景不同,其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要根据区域现代物流发展的阶段和背景、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等特点,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盲目的规划建设,导致物流业态的单一化。

但是,国外农产品物流的成功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不断地建设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强生鲜农产品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科学设置流通网店;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积极建设生鲜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以及政府要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鼓励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4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模式

4.1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

芜湖市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着重整合生鲜农产品物流资源,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业产业结构,构建与皖江城市带物流业紧密配套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联动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生鲜农产品物流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创建宽松、适宜的政策环境,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鼓励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可由宏观和微观两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

4.2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模式

4.2.1 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供应链管理所强调的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战略管理、高柔性、低风险等优势,可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必然的趋势。

芜湖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关键在于培育核心企业。另外,对芜湖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来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组织之间的相互选择和关系的确立以及维护关系的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确定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不同关系、类型、关系的紧密程度和联系方式。

4.2.2 运作模式

所谓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运作是指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主体、物流渠道和物流功能都由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决定,供应链主体是物流需求主体,物流节点即为供应链主体的经营所在地,物流活动的组织则由各节点功能特点决定。

适合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运作模式为二段式供应链。生鲜农产品物流的起始点是农田(肉类、水产品则为养殖场),运至销地批发市场,这是生鲜农产品第一段物流。这一段物流主要由生鲜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从销地批发市场到各个零售终端也就是超级市场是生鲜农产品的第二阶段物流,这一阶段物流主要由销地批发商组织配送至各个零售终端。物流模式可以采取第三方配送中心模式。

5 促进芜湖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措施建议

5.1 完善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打造皖江多式联运节点,培育与壮大多层次生鲜农产品流通主体

首先,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货畅其流。规划提升湾石路、通江大道的公路技术等级,加强芜湖中心城区与芜湖县、南陵县、繁昌县和无为县城区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发挥内河航运优势,发挥长江航运的作用,形成层次清晰、网络化、市域全覆盖的市域城乡交通一体化网络。

其次,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的运输服务业,着重发展多式联运。优化多式联运节点,重点要以城南中国芜湖商品博览城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契机,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公路、铁路、水运等三种方式的转运设施,加强县区、开发区的交通流和经济流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一定辐射范围和市场影响力的区域性商品集散枢纽,打造成为皖江重要的多式联运枢纽节点。

再次,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尽快培育有效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根据芜湖市现有情况,可发展以下几种物流主体: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市场内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检疫监测中心,为农产品贸易发展服务;大力发展生鲜超市,加快芜湖市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培养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内部各环节的整合优化;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借鉴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社”的先例,以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专门从事生鲜农产品的运销。

5.2 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提高生鲜农产品加工环节增值能力及效率

针对鲜活、易腐、高附加值的生鲜农产品,建设完整的冷链系统,与生鲜产品销售商结盟,按条块开展冷藏及运输服务;与同行业进行合作整合,开展第三方冷藏物流业务;与连锁商业业态的销售结盟,开展区域性冷藏物流配送业务。要注意冷链系统整体性,给顾客提供安全可靠的新鲜农副产品。建设完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主要包括皖南r批市场冷链物流园、清水和城南冷鲜物流中心、繁阳冷鲜物流中心、湾b冷鲜物流中心、籍山冷鲜物流中心分别为市区与四县提供生鲜农副产品加工配送。

提高生鲜农产品附加价值的关键在于对生鲜农产品进一步深层次的加工。提高深加工业能力和水平。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提高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生鲜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有效途径在于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营,辐射和带动广大农户,加工转化生鲜农产品,将相对过剩的生鲜农产品加工转化为能够进入市场实现大幅度增值的产品。

5.3 推动物流运营模式多样化,特别是发展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大力发展

不同生鲜农产品在运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也有差异,应根据自身情况,完善市场细分,创新生鲜农产品物流机制,实现物流模式的多样化运营。一是供应链加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使批发市场、超市直接与快递公司结对共赢。二是推广以多式联运为主体的物流服务体系,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物流网店。三是完善农村商品流通骨干网络和服务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通道,“十三五”期间,建设连锁超市100家、社区邻里中心50家、乡镇商贸中心10个、商品配送中心4个,建设改造县乡农贸市场10座。

重点发展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发展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不但有利于保持农产品的“生鲜”,节约大量交易成本,保障供应的及时性,而且还有利于扩大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和流通量,使得在生鲜农产品仓储业、加工业、运输公司、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商等各部门之间,形成表面上是各个独立的组织实体,而实际上却是由他们联合而成的一个以信息技术作为桥梁和纽带的虚拟大组织。与此同时,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经销商可以将配送转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去做,各成员之间可以集中精力开发其专门领域的潜力,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又通过合作来降低整体的成本,节省的这部分资金可以投入更多服务,达到生鲜农产品的增值。

5.4 加快信息共享与公开建设,构建生鲜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

第一,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目前,芜湖市宽带数据网已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所有乡镇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站,76个试点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和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网页。

第二,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物流信息平台。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物流信息平台,同时打造电子化可视平台,传送流动信息,让农民随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芜湖市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芜湖名、特、优、新农产品门户集群”和“芜湖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系统与平台,积极创新平台的资源建设和整合利用,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信息沟通交流。

第三,培育本地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引导农民使用电子商务,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构建“互联网+农业”新业态。不仅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对接,而且直接与种养基地对接,并根据时令的变化,适时推出不同的主题活动,将芜湖市的特色生鲜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加强网上宣传与推介,引导和鼓励更多生鲜农产品流通主体开展网上交易,活跃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促进城乡商品物资双向交流。

5.5 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生鲜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

首先,可建立农业物流教育培训中心。一些物流专业应根据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例如花卉物流、速冻鱼、肉和其它初加工、深加工食品物流,开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农业技术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加快对生鲜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培训,建立生鲜农产品物流教育培训中心。

其次,物流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正规教育、在岗培训、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扩大高等院校物流本科和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培养中高级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对农业物流行业在职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多渠道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集中办班和分散授课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

参考文献:

[1] 阮冰花. 安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110-111.

[2] 雷勋平,王亮. 安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23.

[3] 范静. 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 改革与战略,2016(8):146-150.

[4] 凌斌涛. 农产品物流“最先一公里”对策研究[J]. 价值工程,2016(9):124-125.

[5] 王玉侠.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79-84.

[6] 吴波. 区域农产品物流基地选址研究――以安徽芜湖农产品物流基地选址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12(10):7-15.

[7] 秦寒. 宿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探讨[J]. 宿州学院学报,2016(6):1-28.

[8] 荣兆梓. 论芜湖跨江发展[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37-138.

[9] 邱正来,李新剑. 芜湖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科技视界,2012(12):14-16.

第4篇: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

(一)要围绕优化农业供给目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转型换挡”的关键时期,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河南农业从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基础上,围绕需求侧品质化、多样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改变和优化现代农业的供给目的。具体来说,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红线,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大宗农产品的品质需求,三是要满足下游加工业对优质农业原料的质量要求,四是要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及食品的需求趋势。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满足需求、创新需求、引领需求。

(二)要围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基础是改革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这包括农作物和畜产品的品种结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业结构,以及突出地域优势、协调平衡发展的区域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改革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结构。要促进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发展,满足市场需求;要推动加工制品和食品由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引领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心是完善“大农业”产业结构。要形成农业“产、加、销”纵向产业链创新发展、农林牧副渔横向产业系协调发展、围绕第一产业的一二三产业环共享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要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基础生产环节,在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市场冲击等压力下,农业生产与供给面临着新的重任与挑战,由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化、精细化生产的转变急需完成,进而推动农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加工生产环节,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同样经历局部市场饱和以及结构性产能过剩,承受着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大力推进主食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要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水平。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标准,适应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要围绕拓展农业功能形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科技化、市场化、生态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正逐渐成为朝阳产业、高成长产业和具有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紧抓这一机遇,不断拓展农业供给侧的功能形态。一是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集合农业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的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二是利用农村田园风光、生产生活场所、自然生态环境,了解农业耕作、体验乡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的乡村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引入农耕文化创意和乡土概念设计,使农业经营场所更具探究性、体验性、参与性,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文化创意农业。四是以富硒小麦、富硒玉米、富硒苹果为代表的,用新的栽培技术、生物技术、健康理念支撑的,满足人的健康要求和营养需求的营养功能农业。

(五)要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用科技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调整农业科技投入方向和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和强度。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农业重大关键技术、产业融合集成技术。要构建由信息技术主导、生物技术引领的,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经营、工艺、产品的高新科技含量,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劲驱动力。

四、河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伴随着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五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拥有着丰厚的基础优势、便利的现实环境和巨大的潜力空间。河南应借此机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促调整,以创新促发展,激发活力,厚植优势,着力提高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给体系。

(一)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矫正和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等供给要素配置,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河南在完成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之后,如何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让农地这一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面对的基础性任务。“三权分置”本质上是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托底的前提下,用经营权的可流动性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在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完善经营权市场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包括政府主导下不同层级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平台,属于第三方的农村土地经营权评估机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以及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市场交易的途径和方式等。二是要探索承包期内经营权高效流动的实现方式。要研究和探索承包期内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参股到各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具体实现形式;要探索在通过土地经营权转让、出租、抵押实现现金收益外,承包期内土地经营权直接入市变现的有效路径;要探索承包期内土地经营权的跨区域租赁、抵押、交易的实现方式,不断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活力。三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扩大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承包地、宅基地、住房等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尽快健全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交易平台。

(二)推进现代农业从业者的职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劳动力要素优化的重要目标。农业人力资源水平和人才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统农业的转型程度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向涉农领域的延伸和融合,并在农业经营领域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个方面,推动现代农业从业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一是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目标继续推进职业农民(农业资源的所有者)队伍建设。破除小农意识的“身份农民”对农业发展的制约,破解当前农民的“老龄化”“兼职化”“副业化”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懂农、务农的基础性、专业化生产经营队伍。二是以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资源的管理者)队伍建设。在农业经营领域,推进农业资源拥有者或投资人的所有权与企业具体运作的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经营形式和管理制度,通过农业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培育和市场培育,为涉农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具备现展理念、精通管理、善于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经营人才,破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做大做强的管理瓶颈与人才瓶颈。三是以培育农业“大工匠”为目标,大力推进培育职业涉农“工匠”(农业资源的劳动者)队伍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业强国,需要倡导、发扬、践行“工匠精神”。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效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同样需要诚实守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要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重塑崇尚科学、崇尚技术、崇尚劳动的价值体系,再造尊重技术、尊重产品、专注执着的职业文化,构建倡导“工匠精神”、尊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的保障制度,培育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农业“大工匠”队伍,激发广大生产一线劳动者的不竭潜能、创新意识、执着精神,创建农业优质品牌、生产优质产品。由以上三个方面,逐步构建成为以职业农民队伍为基础、以职业经理人队伍为引领、以职业涉农“工匠”队伍为支撑的多层次、系统化的农业人力资源架构,激活农业供给侧人的要素,为现代农业的当下和未来提供高水平的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三)加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调整

一是以品种优质化为核心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下游产业链和市场延伸开发的主要依托,要着力解决“多而不优”的问题。要根据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多种需求,推动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由高产型向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并重型转变,要着力抓好富硒、强筋、弱筋优质小麦和饲用玉米、青贮玉米、优质花生的种植推广。同时要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分类收储制度,实现优质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二是以供给精准化为目标优化畜牧业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优、调高、调精畜禽品种结构与养殖结构和畜牧业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强化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形成优势产区和区域特色,提高畜牧业满足丰富、安全、优质、营养等消费需求的供应精准性和稳定性。三是以引领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加工业结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相对种养业更具备市场灵活性,在供给侧改革中,其引领和创造消费热点与需求增长点的能力及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要逐步淘汰无效供给、低端供给和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品,研发新型产品,摆脱当前同质性、低层次的产品竞争局面,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四是以“四优四化”为核心优化“大农业”系统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大农业”生产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融合,决定了农业供给结构的调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大农业”视角,注重农业系统结构的整体性优化和调整。要因地制宜、因品施策,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饲草、优质果蔬;要以“大农业、全链条”发展理念,推进生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要以“四优四化”为核心,统筹全省粮、畜、果、蔬等粮经饲产业布局和种植、畜牧、加工、食品等“大农业”发展布局,注重整体性、增强系统性、优化协同性,提高改革效率。

(四)深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河南是农业大省、畜牧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大省,深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建设任务繁重且急切。一是要建立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针对标准空白与欠缺的农产品种类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终止无标准生产、无标准流通现象;要对已有的标准进行分类、细化与修改,注重与国际接轨,并明确接纳和采用先进标准的时间和梯度层次;要更加注重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配套的产地环境标准、种源标准、监管检测标准;要不断完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打破贸易技术壁垒,以高质量的农产品适应和满足省内外、国内外市场需求。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要不断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形成先进、普惠、适用的质量检验检测机制;要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从田间到餐桌有效的安全信息掌控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从农业生产的投入品、产出品、生产环境到加工、流通、销售的严密链条及全程监管机制;要创新互联网条件下的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的质量监管办法,形成强力的农产品网络流通、销售监管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形成高效的查处和惩罚机制。通过高水平的标准体系和严密的监管体系,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建设,给农产品质量安全贴上“护身符”。

(五)促进农产品加工的精深化转型

农产品加工业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保障民众安全营养健康的民生产业,更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枢环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精深化转型,是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一要推动加工主体的企业化发展。用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和市场理念、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融资模式和营销模式,改造农产品加工主体传统的作坊式、家族式生产经营方式。二是推动加工产业的需求创新。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破除习惯性的生产主导型管理思路,力避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既要调整好“包子”的存量,又要引导好“蛋糕”的增量;要适应人们更健康、更营养的新型消费需求,通过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供给服务;要逐步引领潜在需求,提升供给创新能力、消费引导能力,创造新的消费源和新的消费者。三是推动加工产品的精品化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根据需求进行创新,实施精深加工和精品制造,创造优质的中高端供给产品。四是提升农产品加工的国际化水平。要充分利用河南优厚的对外贸易政策,进一步落实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要以农产品外贸倒逼农产品加工、出口关键技术的研究;要加快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对外出口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出口能力。

(六)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支撑

一是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转化与应用。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要强化优质育种、新型肥药、技术集成、智慧农业、绿色增产、生态保护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引导和转变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动因,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和扶持科研单位、涉农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积极构建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体系。二是提升农业耕作、田间管理的科技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旱作栽培技术、新型机械化耕作技术、生态种养技术的创新研究。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河南农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科技化水平。三是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要以先进农机的研制和推广带动河南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改进与升级。要加快完善农业耕作、种植、收获、管理各环节的优质优价现代农机的研发,推进原粮收获烘干一体农机、原粮保质保优储藏装备、大功率综合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全面提高河南农业生产效率。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农机的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驾驶舒适化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机械装备水平。四是创新生态农业高新科技。要围绕农业生态建设、循环农业发展、生态系统恢复、农业污染控制等不同方面,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治理与功能提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要加快农业环境污染物检测与修复高新技术、农田减排技术、畜禽排泄物肥料化及沼气化新型技术的研究,推进新型环保高效缓控释肥、生物肥、环保型农药、生物防控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立满足农业生态建设需要的技术体系。

(七)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完善配套工程和配套设备,健全设施管理和养护制度,持续探索粮食稳定增长与生态相协调的有效途径或模式。二是系统开展农业生态修复工程。要摸清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尽快制订全省生态修复专项方案。进一步发挥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科研单位和生态修复类企业作用,分区域分阶段开展农业生态修复项目工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三是健全农业生态化发展补偿与评价机制。要明确补偿依据、优化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创新补偿方式,不断完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尽快健全耕地、山地、林地等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要将农业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责任目标及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农业生态建设责任制,健全农业生态建设评价机制,强力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八)强化现代农业新业态的多样化拓展

一是创新农业功能业态。传统农业功能单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业在生态、旅游、景观、文化、健康、科普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都市生态农业、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农业、营养健康农业、养生养老农业等形态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发掘并形成新的农业增长点。二是创新三产融合业态。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对成熟,农业蕴含的巨大潜在价值正受到二三产业的青睐。二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也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二三产业由原来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平行发展进入反哺农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要扎实做好新蔡、固始、新野、温县、商城、汝州、浚县7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作,积累试点经验,争取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要支持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进而带动企业化管理思维、工业化发展方式和城市服务业经营模式进入农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创新农产品物流业态。互联网与农业产、供、销的全面融合,直接连通供给与需求两侧,推动着农产品物流业商业模式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与技术水平提升。要积极打造全省统一的农业电商大平台,充分发挥农业大数据作用,推动河南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大力完善冷链物流运输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仓储和物流,健全农产品信息集成、电子结算等配套设施,实现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高效畅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的精准对接。四是提升集群培育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要注重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一站式服务,使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科技平台和优质品牌支撑、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群体。

(九)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化保障

一是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法规保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包含着现代农业的实践创新,也包含着制度创新。要强化农业供给侧相关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及时出台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把党的改革部署、河南的改革举措和全省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规范,通过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破除影响供给侧改革的体制性瓶颈和政策。二是健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要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的租赁、承包、入股、入市等多种土地流转的实现方式,构建土地经营权交易制度,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规范、高效、自由流转,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力军,要立足河南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社发展经验,创新合作社建立模式和发展模式,完善合作社与农户、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和主体地位。四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切实扭转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信用贷款试点工作。要创新农业担保形式,提升农业担保能力。要引导金融机构改善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规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格局,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五是健全农业保险制度。要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支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林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努力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与市场风险。六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要整合现有多方监管力量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形成严密、强力、高效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七是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要坚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形成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机制,加大市场调节空间。要加快完善农产品生产者补贴制度,按照分种分类施策方式,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要坚持粮食临储政策,同时加强收储主体的多元化与市场化发展,实现大宗农产品的专种专用、专收专储。八是健全农业创新发展制度。改革就要创新。要突破传统发展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必须通过创新来引领。要形成促进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和体制保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等,加速农业生产经营转型升级。

(十)积极争取河南作为全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