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环境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

第1篇: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1.1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存在问题

排放特征废气.废气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冶炼企业,主要排放含铅、镍等重金属污染物颗粒粉尘.废气监测结果表1显示,铅和镍重金属污染物均达到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符合排放标准限值要求.重金属污染物,铅排放浓度变化范围为<5×10-4~0.9880mg/m3,镍排放浓度变化范围为<3×10-5~0.0125mg/m3.主要重金属区域排放速率变化图2~图3显示,铅排放速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镍排放速率变化不明显.废气排放中以铅尘的排放为主.固体废物.冶炼企业固体废物主要是冶炼废渣,该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监测结果表明仅铬、铅检出,铬质量浓度范围在0.13~0.50mg/L,铅质量浓度范围在0.3~0.5mg/L,其他金属铜、镉、锌、镍、总汞均未检出,检测项目均未超出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的标准限值,表明冶炼废渣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全部综合利用,不外排.废水.工业废水重金属污染物监测表2显示,浓度平均值占标率中铅最高为26.6%,其次是总铬和镍,分别为14%和8%,铜、总汞、镉和砷均未检出.各种重金属污染浓度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应标准要求;厂区雨水沉淀池出水的总铬达不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求.企业废水回用,不外排.铁山矿石散货堆场污水处理系统出口的监测结果表2显示,浓度最大值占标率总铬为75.1%,其次为锌为5.2%,镍、铅、铜、总汞、镉和砷均未检出.污水经矿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各项指标均能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求.散货堆场废水大部分回用,少量外排入海,排放无规律.

1.2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废气中尘的影响范围采用环保部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的估算模式进行最坏情况下的模拟计算,参数选用监测最低排放高度50m,烟气流量取监测最大流量700000m3/h,烟气温度取100℃,影响距离最大约为1.0km,而铅尘在烟尘中的含量较小,企业位于工业区合理位置,所有排放源1.5km范围内均为工业用地,因此,正常达标排放的情况下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2011年、2012年近岸海域海洋水质中枯水期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A1分别为0.04、0.14;A2分别为0.03、0.06;结果表明,2012年重金属污染水平略微上升,铁山港区工业的发展对附近海域水质影响不大.地下水现状重金属浓度监测结果表3显示,监测重金属项目均符合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要求;各监测因子监测浓度值无明显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由于工业区生产废水和港口码头的散货堆场废水均不经过地表水,故对地表水水质影响甚微.土壤污染源主要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污染.工业园区冶炼企业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港口码头的散货堆场废水收集处理后大部分回用,少量排入附近海域,故废水排放对土壤影响较小.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冶炼炉渣,炉渣所含的金属元素比较稳定,故一般所含重金属污染物较难浸出,浸出液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符合《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的标准要求,浸出毒性较低,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但临时堆场须加强,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完善相应防护措施.工业废气经静电除尘或布袋除尘处理后,绝大部分重金属污染物被去除,其排放浓度不高且能达标排放,但废气含重金属的粉尘和烟尘长期沉积,对工业区及附近的土壤会造成一定影响[5].土壤监测结果表4显示,重金属监测项目均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重金属的监测浓度值变化不明显,工业生产重金属排放对土壤影响微小.工业区现场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清洁生产水平须提高,雨污分流、污污分流效果不理想、初期雨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应急水池不完善以及废水处理方法针对性不够强;无组织排放尘的管理、工业固体废弃物临时堆存“防风、防雨、防渗漏”措施等方面须加强.红土矿露天堆放,部分堆场的围墙不完善,导致红土镍矿向外流失;虽有完善的堆场废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但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和处理效率有待加强管理.

2对策与措施

2.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严格实施清洁生产,减少重金属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是最根本的措施.大力推广安全高效、低能耗低物耗、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先进生产工艺.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对工业区内所有涉及重金属污染企业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资源、能源以及废物产生情况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建立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加强环境管理工作,实现全过程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并达标排放,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积极推动临海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建设.根据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需要,把区域结构性污染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帮助涉重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工业区内涉重企业的能流、物流、废物流以及信息流按照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系统集成,推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资源共享,建立起企业间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的机制,实现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重金属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尤其是工业区产生大量的冶炼废渣和砷渣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工业园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有引进能推动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的项目,如冶炼废渣、废耐火材料的利用项目.在规模较大的涉重企业内或具备开展循环经济条件的入园企业间通过物流、能流或废物流的相互交换,形成产业生态链[6],使工业园区及其涉重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2强化污染源治理废气.目前问题主要为无组织排放源尘的收集和回收利用.可有针对性的在原料运输、加工、混料等过程中,可产生尘源部位采用密闭措施,吸风除尘捕集回收利用,场所经常洒水抑制扬尘产生.废水.完善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污染集中控制[7].针对厂区雨污分流、污污分流效果不理想,初期雨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应急水池不完善等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临海各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加快建设并完善污水处理厂设施,确保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鼓励建设各涉重产业园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等环保基础设施,提高涉重污染物集中处理处置能力.重金属废水的治理传统方法和新技术,其中较传统的治理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电化学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较新的技术有纳米技术、光催化法、新型介孔材料和基因工程等方法[8].铁山港工业区废水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铬,浓度不高,水量不大,可考虑选择内电解法絮凝床[8],该方法中电化学反应均自发进行,无需消耗能源,以废治废,废水处理量大,出水水质好,适合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同时,工艺成熟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固体废物.针对固体废物渗滤液和港口散货堆场,采用利用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等常见方法来分离重金属,有效处理工业废水[9].开展固体废物堆场综合整治,及时清理废渣,并严格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完善临时堆渣场的“三防”措施,通过设置堤、坝、挡土墙等手段,防止一般工业固废及其渗滤液的流失,并设导流渠,将渗滤液导流排至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2.3排放总量控制随着重金属企业进驻铁山港临海工业区,新增废气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将超过以往的排放水平.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铁山港临海工业区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现有重金属企业的改、扩建和技改项目,必须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减量置换”、“等量置换”的原则.

2.4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涉重企业动态环境管理.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区内的所有涉重金属企业都应纳入重点污染源管理.环保部门应建立涉重企业以重金属污染现状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管理动态档案,对重金属污染实施重点监管.对通过竣工环保验收正式生产的建设项目及时纳入数据库管理.企业生产、日常环境管理、清洁生产、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监测数据、污染事故、环境应急预案、环境执法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情况要列入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实施综合分析、核查监管.环保部门通过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等专项行动及日常监督,限期整治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停产整改造成环境危害的企业或未进行环评和“三同时”验收的各涉重企业,坚决取缔整改不到位的涉重企业.加强企业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抓好重金属污染物的日常监控,完善厂区雨水和污水系统,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完善和落实环境应急预案[10].规范涉重金属物料堆放场、废渣场、废水废气排污口的建设,应急池、初期雨水池和冲渣水池做好防渗、防漏设施,废渣场做好防雨、防渗、防流失措施.冲渣水循环回用不外排,其他含重金属生产废水应做到循环回用不外排.加强厂区生产管理,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减少重金属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加强含重金属废弃物的管理,防止流失和扩散,禁止向没有重金属污染治理能力的单位销售或转移,杜绝二次污染.涉重金属企业必须建立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详细台账.加强重金属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环保部门要配备必要的现场执法设备、重金属应急监测仪器和取证设备,配备应急执法车,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察的现代化,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大重金属污染源监管力度.对重点涉重金属排污企业排污口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实行联防联控、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建立环境监测日监测、月报告制度.加强涉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密切监控企业废水、废气排放口及无组织排放情况.对重点防控区域以及企业周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土壤、沉积物等开展定期监测.健全完善企业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做到持证排放、按量排污.

2.5健全重金属污染预警应急体系沿海各地市以及涉重金属企业结合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建立和完善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群发性环境污染健康危害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应急演练.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落实值班、报告、处理制度,明确应急响应处置工作职责,健全重金属污染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

3结语

第2篇: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农村环境状况不断改善。但是,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普遍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健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依然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防治;局部地区重点行业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保宣传和农村环保协管员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县环境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着力解决影响广大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是提高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生态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态省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全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实施“生态”的战略,紧扣“应先行、走前头、争上游”实践载体,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基本任务,加快推进生态创建,促进我县生态良性循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宜居型的城市组团。

(二)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三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至2012年底前,农村环境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较好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以上,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分散养殖户建设有沼气池,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县“四绿”工程达到市要求,60%的乡(镇)街道、30%的村(居、社区)完成市级以上系列生态创建。建成农村三级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

三、围绕农村环保工作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深入开展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

要按照县政府关于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政文〔〕80号)的要求,持续深入地推进我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遏制我县支流(内河)水质恶化趋势,保障饮用水安全。

1、以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为重点,加强干流沿岸村镇及各乡镇境内所有支流(内河)的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支流(内河)的水质。

2、继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县、建制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年底,各级政府要加强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排查,拆除水源地保护区内与水源地保护无关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设置饮用水源地地界标志、宣传告示牌及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重点要抓好溪源宫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治理和三溪口水库的围网建设、生活污染治理及关闭取缔福清调水源地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及与供水无关的项目;建设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二是加快乡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各地政府在年6月底前完成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与卫生评估、水源地划定及规划编制并上报;至2012年底前,完成乡、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制订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1、制定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规划环评工作,上报县政府批准实施,将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分解落实到相关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并依照所下达的养殖总量控制和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养殖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加快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各地政府根据《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在年底前,依法取缔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禁养区外超标排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整治,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青口片陶江流域及支流两侧、荆溪镇荆溪、桐溪上游、上街溪源宫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建立畜禽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对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依法予以关闭,对未完成治理任务和出现回潮的地方和责任人,予以通报并严肃追究责任。山区、半山区乡镇要根据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加强管理,防止畜禽养殖无序盲目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至2012年底前,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严格审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县直各部门在实施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前,暂停审批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

4、加强分散畜禽养殖管理。各乡镇街道要严格控制可养区分散养殖规模,分散养猪存栏原则上不得超过3头,且必须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沼气、堆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生态养殖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制定县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本辖区的水产养殖产业规划编制,并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通过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一批生态型养殖企业和加工基地。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全部取缔现有分布在干流的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年底前,要依法取缔和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库、敏感水域养殖、无证经营、不符合水功能区划的水产养殖。

(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

1、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底前南通、青口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荆溪污水处理厂应按照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对选址规模进行进一步论证,争取年内动工建设。加快完善青口汽车城污水处理厂、上街大学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汽车城内所有企业污水、上街旧城区和南屿片区的污水管网接驳工作,污水处理负荷率达到60%以上。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县创建活动,分批在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中同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县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应达到20%。

2、加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各乡镇(街道)建成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年底前,完成80%乡(镇)和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大力推广使用农村卫生户厕。各地政府要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户厕建设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卫生户厕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县农村卫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

4、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各地政府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因地制宜,积极普及电能、沼气、秸秆、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清洁油等化石能,减少薪炭使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2012年底前,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40%以上。

(四)控制农村重点行业污染

1、规范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污染整治。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农村新建项目的审批管理,规范工业区管理;县经贸局负责制定各乡镇街道制定工业集中区整治方案,并指导推进工业集中区整治工作。至2012年底前,全县乡(镇)、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

2、加强工业污染重点行业整治,对列入工业污染整治重点的重金属、造纸、制革、制药、纺织印染、化工、食品加工(包括定点屠宰企业)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对超标排放或不能稳定达标企业列入限期治理企业名单,并严肃查处企业偷漏排行为。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予以关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废水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3、加强医疗行业的污染治理。年建成青口、上街、南屿、荆溪和鸿尾等五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卫生系统的医疗废物按规范处置。

4、加强制砖行业的污染治理。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粘土砖厂拆除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全县违规违法的53家机砖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我县交通干道两侧土砖窑。

5、强化矿山污染整治,实施总量控制方案。相关县(市)区政府要尽快关闭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的矿山,及时公布年石材开采总量,达到逐年递减10%的目标,并分解落实到每个矿山企业;责令矿山企业配套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落实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禁止在矿产资源规划禁采区内设立矿山开采企业或开采点。

6、加大整顿和规范河砂开采力度。县水利局负责监督落实河砂开采的整治,牵头组织清理取缔在禁采区开采以及无证照开采河砂的违法企业,严厉打击超量开采、盗采偷挖河砂等违法行为,确保防洪、通航河水利工程安全,保障河砂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1、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各地政府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逐年提高种植面积比例,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应达到60%以上。

2、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业化肥施用控制方案,化肥施用强度应逐年递减5%以上;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应小于250公斤/公顷。

3、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药施用方案,重点解决农药施用量、农药流失量大的突出问题;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药施用强度应小于3公斤/公顷。

4、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各地政府要大力推广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农膜回收再利用,从年开始,农膜使用量及流失量均要逐年递减15%,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

5、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田间露天焚烧管理。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秸秆综合利用方案,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堆肥、秸秆气化等资源回用技术,严格禁止露天焚烧;从年开始,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10%,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管体系。县农业局在年底前,摸清全县土壤污染现状,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每年要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实施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1、加强乡(镇)、村绿化建设。县林业局牵头制定全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方案,启动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建设;各乡镇及相关部门按照“四绿”工程的要求抓好落实。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县水利局牵头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农村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3、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环保、水利、林业、畜牧渔业局等部门要加强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

4、保护生物多样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七)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全县从年开始,全面启动国家、市级生态县创建工作,2016年前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在年底前,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完成县生态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完成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建设规划编制并公布实施,制定生态创建实施方案,作好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和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和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创建,落实创建责任制,按期完成创建目标。年创建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3个省级、16个市级生态村。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推进农村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1、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环保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年底前,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成立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组建乡(镇)街道环保所(站),村明确环保专干。

2、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地位。环保工作重心要适当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的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使城市环保与农村环保并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入机制

1、提高生态创建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奖”等鼓励政策,对成功创建各类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的,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奖励基础上,县级财政安排一定的预算予以奖励。

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县、乡(镇)街道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和项目,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控。

3、逐步提高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经费预算。县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县农村三级环境管理、监测标准化建设专项工作经费,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监测和监控能力。

(三)严格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

1、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政{}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贯彻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榕政综{}35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农村环保工作的负责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工作范围内的农村环保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2、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县财政局对全县农村环保及生态创建资金投入实施编制预算;县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创建建设规划,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乡(镇)街道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实施指导;县环保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划定、规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农村环保三级管理体系建设,环保产业协会建设,生态创建等实施指导;县水利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监测实施指导;县卫生局对全县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的监督监测实施指导;县农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化肥农药控制、秸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业土壤污染治理、农村普及清洁能源等实施指导;县畜牧渔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水产养殖规划,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指导。县建设局对全县农村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实施指导;县爱卫办对全县农村爱国卫生和农村改厕实施指导;县经贸局对农村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农村工业集中区污染防治实施指导;县国土资源局对全县矿山整治和植被恢复实施指导;县林业局对农村绿化建设实施指导;县科技局对全县农村环保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实施指导。

(四)完善乡(镇)环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乡(镇)街道环境管理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政府应适时提请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开展辖区内乡(镇)街道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将农村环保三级管理机构建设、重点流域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生态乡(镇)街道及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项内容纳入其中,将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增强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开发。各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用于农村环保科研和开发的资金应逐年提高2%。

2、加大环保实用技术推广。县科技、环保、农业、建设、畜牧渔业等部门每年应推出一批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政府将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1、规范环境监测职能分工。环保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工业行业环境监测,卫生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建设部门负责风景名胜区环境监测,农业部门负责农业土壤环境、水土保护流失区监测,水利部门负责流域、湖库环境监测,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发展改革局同经贸、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加强农村引进项目的政策把关,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等环境监管,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开展环保执法监管年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3、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环境监控中心,在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当地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设水质、空气自动站,完成三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强环保监察能力建设,监察机构通过省级标准化达标验收。

(七)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第3篇: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绿色施工;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推行绿色施工的主要依据是建设部2007年9月份的《绿色施工导则》。根据《绿色施工导则》的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环境保护、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简称“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还包括了其它大量的内容,它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把绿色施工技术作为重点,应用到施工现场的每个环节中。

建筑施工期间,各项施工活动,建筑原材料装卸、运输等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影响因素主要为废气、粉尘、噪声、固体废物和污水等,其中以粉尘和施工噪声的影响较为突出。

1施工中的各项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1.1大气污染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大气环境影响的主要为建筑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筑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于:

(1)土方的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等过程产生的粉尘。

(2)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以及土方等在其装卸、运输、堆放等过程中,因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扬尘污染。

(3)搅拌车辆及运输车辆往来造成地面扬尘。

(4)施工垃圾堆放及清运过程中产生扬尘。

1.2 水污染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两部分。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混凝土养护、设备水压试验等产生的废水,这部分废水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生活废水包括食堂用水、洗涤废水和冲厕水。

1.3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筑施工垃圾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比如在施工过程中要产生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如砂石、石灰、混凝土、废砖、土石方等。

1.4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

建筑施工过程中一些化学产品的使用增加了施工中的化学伤害和对现场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2 绿色施工措施及方法

面对施工现场环境中的各项污染,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或降低污染,达到绿色施工的要求。

2.1环境保护

2.1.1场地环境保护

1)工程开工前,应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土壤情况提出对策,采取科学的保护或恢复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施工总平面布置首先应考虑利用荒地、劣地、废地或已被污染的土地。施工现场物料堆放占用场地应紧凑,尽量节约施工用地,如果现场场地狭小,应选择第二场地堆放材料。材料堆放、加工以及工人宿舍等临时用地应尽量利用废地、荒地。

3)施工中开挖的弃土,有场地堆放的应提前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尽量利用原土回填,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挖出的弃土暂时无法回填利用的,应堆放在安全的、专的用的场地上,同时进行覆盖保护。

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地表径流或风化引起的场地内水土流失(如保护表层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和围墙边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绿化或摆放盆花,美化环境,防止土体流失。

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雨水管道、地表径流和空气带来的杂质、颗粒所产生的沉淀物污染环境。

6)对不可再生利用的施工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 、法规要求,防止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

7)危险品、化学品存放处和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土壤被污染。

8)对施工期间破坏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施工结束后,再恢复其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的绿化。

2.1.2大气环境保护

1)施工现场扬尘管理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保护措施。

2)规划市区的施工现场,混凝土累计用量超过100立方米的工程,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施工现场设置砂浆搅拌机,机棚必须封闭,并配备有效降尘防尘装置。

3)水泥和其它易产生扬尘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保管,使用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

4)施工现场地面要派专人负责洒水降尘。对大面积的地面、坡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用覆盖或固化的降尘措施。

5)施工现场设立垃圾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及时分拣、回收和清运现场垃圾。垃圾清运应按照批准路线和时间到指定的消纳场所倾倒。高层或者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应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吊运。

6)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施工。

7)在采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防护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

2.1.3噪声控制

1)施工现场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的要求,将噪声大的机具合理布局,闹静分开。合理安排噪声作业时间,减轻噪声扰民。

2)对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噪声大的机械,尽可能安排远离周围居民区一侧,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影响。

3)施工现场应选用能耗低、性能好、技术含量高、噪声小的电动工具。

4)打桩施工时不得随意敲打钻杆,施工噪音控制在85db以下,且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

5)机械剔凿作业使用低噪音的破碎炮和风镐等剔凿机械。夜间(22:00~6:00)、午休(12:00~14:00)不得进行剔凿作业。

6)对混凝土输送泵、振捣棒、木工棚、,包锯、钢筋加工场等强噪音设备,要采取降噪防护措施:施工中混凝土振动棒、手动电锤、锯等机具,通过时间安排上减少噪声影响;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应设置隔音棚遮挡,实行封闭式隔音处理;现场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音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振钢筋和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减少噪音的排放;模板加工的木工棚采用全封闭房间,门口挂降噪屏(工作时放下,起到隔音的作用),窗户用降噪屏封闭;现场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将钢筋加工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模板、脚手架支搭、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根据噪音防治需要,将外脚手架满挂密目安全网,并在结构施工楼层设置降噪围档;施工现场界内应设置噪音监控点,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噪声值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噪声排放标准。施工噪音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7)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保噪音标准(分贝)日夜施工要求的不同,应合理协调安排分项施工的作业时间。

2.1.4水污染防治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对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工程污水等不同来源的工地污水,采取去除泥沙、去除油污、分解有机物、沉淀过滤、酸碱中和等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

2.2施工现场材料与水资源

2.2.1材料节约

1)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

2)材料合理使用,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

3)对废料进行二次选用,达到使用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4)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材料可利用率。

5)周转材料注意维护,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依据施工周期,精确计算使用天数,不需用时及时退回租赁单位。

6)要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可再利用的材料。

7)比较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与计算材料消耗量,提高节材率。

2.2.2水资源节约

1)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

2)制订计划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比较实际施工用水量与定额计算用水量,按预算用水量下调10%为施工阶段总用水量。

3)水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制定专项节水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4) 生产、生活要推广节水型水龙头和使用变频泵节水器具,实施有效的节水措施,降低用水量。

2.3施工场地文明,人员安全与健康

2.3.1场地文明

1)施工现场的环境必须保证员工生理、心理健康,保持文明洁净、整齐有序。

2)工地大门、围墙、密目式安全网及建筑物外立面悬挂物规范、清洁、美观。

3)材料、构件、料具、机械按审批方案中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现场材料堆放按种类、规格堆放整齐,并挂标牌、危险品分类存放,有保护措施。

4)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因地制宜设置绿化。

2.3.2人员安全

1)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按照地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达到文明安全施工条件。

2)施工现场应按照《项目安全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3)制订严格的防护措施。

2.3.3卫生防疫

1)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管理规定,建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灾发疾病应急预案。

2)生活区应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3)办公室、食堂、宿舍、浴室等整洁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

4)施工现场制定卫生急救、卫生防疫措施,若施工人员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进行调查处理。

3结语

我国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绿色建筑必然要求绿色施工,不仅要在节能方面达到相关标准,而且要在污染方面严格控制。应用“节约能源、节省土地、节约水源、节约原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新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住建部.绿色施工导则.2007-09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环境监测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06

[3]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01

[4]金礼学.浅谈绿色建筑和绿色节能,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0)

[5]张燕林.绿色施工常见问题研究,山西建筑,2009(28)

第4篇: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污染 减排重点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63-02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mission Reduction

Wong XihongYu WenjuanPan Fengq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Luoyang City, Henan, Luoyang 47100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livelihood in rural areas, sewage, solid waste, industrial pollution, pollution, farming,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pollu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rural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sewage control, waste control, 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aquaculture pollution control, prevention of soil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projects, r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pacity building 9 were analyzed, and proposed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Rural pollution;Reduction focus;Strategy

1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2009年统计数据,我国农村人口达到7.1亿,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面源污染显的日益严重。许多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矿企业三废超标排放现象比较普遍,生活和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导致土壤污染及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已经对农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1.1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

农村地区由于乡镇、村庄零散分布,地形条件和经济力量限制,基本无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污水大部分靠自然散失、下渗,极少部分未经处理进入地表水体。根据人均产污系数计算,人均污水产生量30升/日・人,COD产生量16.4克/日・人,氨氮产生量4克/日・人,以此计算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77.7亿吨/a,COD产生量约为425万吨/a,氨氮产生量约为104万吨/a。污水经下渗进入壤,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条件的局限,未有垃圾收集及堆存场所,生活垃圾大多采用就近堆置方式,按人均垃圾产生量0.4千克/日・人,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亿吨/a。垃圾的堆存对土壤及地下水源造成了一定影响,影响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

1.3 农村工业污染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的加大,关闭了大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但由于农村产业层次不高,个别地方已关闭企业死灰复燃、已淘汰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工矿企业“三废”超标排放现象比较普遍。

1.4 畜禽养殖污染

养殖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饲养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水成为污染源。据《2000年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工作报告》显示,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1999年产生总量约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而且畜禽粪便COD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和。

1.5 化肥、农药污染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农药的年施用量已高达132万吨,其中高毒农药占70%;化肥施用量达4412万吨,氮肥施用量高达到2200万吨左右,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化肥利用效率却维持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于提高作物产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长期、过量施用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2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农村污染防治对策主要从饮用水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示范区建设、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2.1.1 乡镇及人口聚集区采取集中供水

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在原城镇水源有富余供水能力的情况下,可增建连接管网,实现集中供水;较远村庄的聚集区可新建供水工程实现集中供水,水源地应采取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管网送至用户。

对于居住分散难以实现集中供水的农户,采取单户或几户联合的分散供水方式。采用浅井、山溪(泉)水引水;水资源缺乏或开发利用困难的地区,建设雨水蓄水。

2.1.2 划定水源保护区

所有集中水源地划定保护区,并报当地县级政府批准。原则上地下水源井单井保护半径不小于50m~100m;地表水源保护范围为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及其沿岸,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等,水源保护区划定的应征得当地行征主管理部门同意并批复实施。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设立排污口,严禁倾倒垃圾及其它废弃物,清除保护区内垃圾、厕所、排污口等点污染源,划定卫生防护带,在保护带内,发展有机农业或种植水源保护林,避免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2.1.3 集中水源地污染治理措施

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存在可能影响水源安全的污染源和任何活动;对于深层地下水或经监测水质良好的浅层地下水采取消毒措施;地表水源和浅层地下水根据水质监测结果确定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一种或几种联合的的处理方式。

2.1.4 建立管理及监测制度

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监管。建立完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清理并逐步关停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排污单位;市、县、乡镇、村建立四级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检查,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进行一次水质分析监测。

2.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

2.2.1 规范垃圾填埋场

距县城垃圾填埋场较远、交通不便且有一定条件的乡镇,要按照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要求,规划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

2.2.2 简易卫生填埋场

离乡、镇垃圾填埋场较远、交通不便的较大村庄和列入到生态村的村庄,要规划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埋场。

距乡、镇较近的村庄设立垃圾中转站,垃圾可纳入乡镇集中处置系统。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设施:各乡、镇及村庄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垃圾池,用于及时收集村庄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垃圾产生量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2.2.3 对各乡镇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

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建设,优先在创建国家和省级优美小城镇的乡镇建设规范化垃圾填埋场,并创建生态村的行政村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使其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进清运,建立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广辐射周边村庄。

2.3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根据排放生活污水的水质与总量,选择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地埋式污水处理等技术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或将乡镇生活污水并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对于在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容量较高、水资源匮乏的村庄,利用自然系统就地处理。完善农村地区管网建设,提高收水率。

优先在创建国家和省级优美小城镇的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工作,建立示范工程,并逐步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推广。

2.4 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

2.4.1 编制村镇规划和环境规划

各乡镇应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村镇环境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镇工业企业布局。

2.4.2 建立监管机制

各乡镇设环境监管机构,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按国家产生政策要求核实环评手续,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对农村工业企业要加强监督管理,新上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2.4.3 开展专项治理

彻底清查关闭辖区内“十五小”和“新五小”,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工艺、设备,引导、鼓励村镇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完善村镇工业企业的三废治理,促进农村工业企业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

2.4.4 进行生态恢复

坚持有计划开发矿产资源,严禁私采乱挖行为,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矿区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在矿产资源开发较多的栾川、嵩县地区,积极开展矿区生态恢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5 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2.5.1 优化布局及选址

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促使散养向养殖小区集中。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依法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2.5.2 养殖污染治理

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规模化养殖场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和生产有机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

对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进行建设,对现有超标排污企业必须限期治理到位。

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严禁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2.6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2.6.1 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及评价

在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的基础上,摸清土壤污染现状,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评价制度。

2.6.2 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

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壤污染类型、分布、程度和污染物种类、来源,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在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

2.6.3 建设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和生产基地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管力度,制定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生产基地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7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技术,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生产饲料肥料等,严禁露天焚烧。

2.8 生态示范工程

2.8.1 深化生态示范建设

以创建生态示范县、国家级和省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不断深化创建内涵,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推广生态示范创建的典型成功经验,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一批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实力强的乡(镇)和村率先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开展。

2.8.2 进行农村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工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等施五类农村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2.9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9.1 提高农村环境管理能力

提高各县、区环境监测及监管能力,各乡镇及村庄配备专人负责辖区环保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改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

2.9.2 建立村庄环保规章制度

积极推动编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探索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物业化管理,确保各项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形式日益严峻和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通过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不断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质量,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切实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黄宝华.浅谈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和解决的办法[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4).

第5篇: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生;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38-02

民生问题是当前的热点话题,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要务,是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工程。民生的概念,从广义上讲,范围比较广,凡是与民生直接间接相关的都属于民生问题;而狭义上理解,所谓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因此,环境问题无疑是民生问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是提升黑龙江省民生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工作也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为贯彻落实该意见,促进我省民生工作,2012年2月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以黑政发〔2012〕11号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分别从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着力解决环境民生问题、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4部分对改善民生环境工作指出了明晰的方向,确定了工作的重点。

本文将围绕着该意见中第二方面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阐述个人观点。

第一,“饮水思源”。改善民生环境首先要从人民的基本生存环境着手,从居民饮用水水源保护入手,要对重点城市定期开展水质全分析推进水源地环境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同时,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质量监控与整治工作,进而改善广大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让纯洁的水源为人民多产出有机、绿色食品。

第二,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提高城乡综合绿化水平,提升空气质量,强化空气污染防治。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用轿车大量出现,在拥堵了交通的同时,加重了空气的污浊。黑龙江省又是工业大省,大量工业气体的排放也在不停地污染着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近年,在黑龙江省的大力改造之下,飘荡怪味的工厂虽然不见了,但是空气质量问题似乎只能维持未能改善。这应该是一项长期投入、关注,坚持不懈的重点民生环境工作之一。根据规划目标,要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强化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力争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8.6%,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0.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3.1%。

具体措施,如在重点城市启动开展PM2.5监测,在源头控制有毒气体的生产和排放,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的环保检查检测工作,保护现有的林业及各项绿色生态资源。

第三,重点加强将农村民生环境整治建设工作。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国内重要的农业基地,农业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是民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工作。其中,农村的固费处理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固体垃圾污染问题,黑龙江省也不例外。固体废物中包括塑料、玻璃为材质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多数属于不易降解物质,不及时清理会长期留在农业环境中,阻碍农作物生长,污染水源,这类物质多为农药包装物,残留的农药对人体牲畜危害很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以及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农业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环境的指导意见,但是其中没有明确认识到或者说提出农村固废污染防治工作,这项工作属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具体任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治体系,通过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应该在实践工作中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点。

第四,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投入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大力开展适合北方生态环境的各项环保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鼓励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启动车尾气治理。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保护环保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环境服务机构发展壮大。近几年,黑龙江省涌现了一批以环保产业为依托的高科技企业,例如利用农村废弃垃圾发电的高科技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政府应给予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

同时,坚强环境监管,坚强环境监测执法力度,设立监督制度。加强新建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督工作,将农村、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落到实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设立监督执法人员,在企业设立环境监督员,将环境执法工作制度化、责任化、程序化。

第五,按照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按照规划要求,将黑土地水土流失和防治沙漠化治理有效落实,通过环保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东北平原土壤环境;对采暖期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综合治理;对大庆、七台河等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后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管。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各项工程建设工作。强化对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努力保持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开发矿产,旅游资源,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也是提升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要大力推进黑龙江省的环境监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大幅度提升各市县的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提升监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保障资金经费的有效投放。建设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监管、监测人员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环境监测、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

第六,全省范围内提升社会环保意识。通过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提升全体居民的环保认识水平,加强各级政府的民生环保意识并作为重点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民生环保方案、制度等。提升公众低碳生活认识度,倡导绿色消费习惯,将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定期公开,鼓励公众共同监督关乎民生的环境问题,开放公众检举渠道,及时揭发对环境保护违法的行为,引导企业、公共团体公开组织公益环保活动。建立黑龙江省各地区民生环保工作的协作沟通机制,将先进地市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

环境保护工作是关于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工作,本身涵盖面广,落实难度较大,且很多工程周期较长、投入较多见效不明显。因此在更重改善民生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制定、环境执法等有效手段,全面遏制破坏民生环境的一切行为,加强饮用水水源治理,积极推进大气综合治理,加大环保产业投入,支持环保科技研究工作,将农村环保重点放在处理固费垃圾问题,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程度,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关于百姓生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

第七,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去年美国桑迪的飓风期间,让我看到了发达国家政府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的高效应对和妥善处理,灾难过去之后我们并没有听说发生任何混乱的发生和出现人员伤亡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的情况,这无疑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和应急措施得当有直接关系。通过先进国家经验借鉴,我们认识到应该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应急制度,可以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将环境风险作为重要的监测评估内容,从严落实监控责任。健全黑龙江省内环境监管预警联动机制,定期组织环境预警应急演练。制订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和人员,建立全省统一、高效、共享的环境应急资源库。全力做好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公开准确的信息。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迟报、漏报、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6篇: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环境污染;饮用水源地保护;突发应急事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建设和谐水韵吴忠,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批小造纸、小冶炼、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被关停,城市污水处理厂、火电厂脱硫工程,造纸厂碱回收工程等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成投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年度削减计划。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黄河干流稳定保持在三类良好水质,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一个水质类别,清水沟、南干沟等排污沟污染有所减轻;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优良天数稳定在325天以上,城市区域噪声功能区全部达标,土壤环境总体稳定。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地表水环境污染

黄河吴忠段共69公里,直接向黄河干流排污的排污口(沟)共9个,其中东岸6个,分别是:峡光纸业、金昱元公司、南干沟、第一污水处理厂(城西排水沟)、清水沟、苦水河;西岸3个,分别是:青铜峡铝业公司、大坝电厂、罗家河。其中排污量较大的除峡光纸业为单个企业排污口外,还有清水沟、南干沟、罗家河三条纳污沟。这三条沟分别承担着各自流域排放工业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的功能。虽然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较10年前有所改善,但监测数据显示黄河干流吴忠段污染明显:入境金沙湾断面一年中有一半时间为二类优水质,而出境断面叶盛公路桥断面始终为三类良水质,且主要有机污染物监测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在黄河宁夏段五个监测断面中是最高的,这说明我市对黄河干流的污染贡献非常明显。而且叶盛公路桥断面氨氮已逼近三类标准限制,一旦超出,水质将下降为四类水,将突破自治区给我市下达的环境考核要求。并且按照自治区环境规划,目前黄河干流各市出境断面已由下游城市环境监测部门负责监测,未来几年内,各市出境断面水质如不能达到目标要求,将由上游城市向下游城市进行环境经济补偿,这将直接影响我市形象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我市清水沟、南干沟除个别月份外,总体达不到五类水质目标要求,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污染仍然严重,是我市创建环境模范城市最大难题。

1.2市区饮用水源地保护

吴忠市利通城区现有地下饮用水源地2处,即早元水源地和金积水源地,早元水源地始建于1984年并开采至今,共有18口水源井,设计供水量4万吨/天,开采年限为20年,是目前吴忠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供水水源,现实际开采4万吨/天,最大日取水量可达6万吨/天,水质除个别时段因地质原因有铁、锰离子超标外,其它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金积水源地位于金积镇大庙桥村、塔湾村、丁家湾村境内,布井区面积6.86平方千米,共有9组18口采水井,于2003年建成,设计供水量4万吨/天,开采年限20年。因地质原因,除个别时段,个别井位铁、锰离子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能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该水源地建成后一直未向市区正常供水。2000年,吴忠市自来水公司请宁夏伊斯兰地质勘察设计院对金积饮用水源地所在区域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地质勘探,经专家论证认为“金积饮用水源地是吴忠市唯一一块可供今后长期连续开采的水源地,黄河侧向补给为水源地提供了充足的水量来源,含水层单一,为潜水层,渗透性高,出水量丰富,但极易受污”。

根据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2005年,吴忠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市环保局编制的《吴忠市金积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规定了保护区范围和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并开展了一级保护区立标等工作。2007年,吴忠市环保局组织编制了《吴忠市早元水源地划分方案》,但由于早元水源地已是规划的城市新西区且已经建成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建筑,故市政府未予审批。目前早元水源地已成为城市建成区,离取水井最近的建筑物仅10余米,已无法具备做为水源地进行保护的条件。

1.3 突发环境事件

我市近年来发生了峡光纸业废水管道破裂污染秦渠事件、老马清真食品厂氨气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虽然处理及时,未造成大的事故,但也给我市环境事故风险问题多次敲响警钟。目前,我市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依然存在,例如宁夏庆化公司水污染处理设施一直未建成投用,自治区环保厅对其焦化、甲醇等项目进行了阶段性验收,同意其正常生产。该企业废水除回用一部分外,一部分废水暂存于暖泉湖上游沟道内,虽然目前企业未满负荷生产,污水量不大,若遇经济形势好转,企业必然会增加产量,同时废水量也会增加,一旦发生泄漏,必然会对暖泉湖水质造成污染事件。应督促庆华公司尽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消除风险隐患。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对地表水污染物治理抓龙头,抓重点,彻底解决地表水污染的问题

首先要严格环保执法,督促峡光纸业、昊盛纸业、金牛化肥、米来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杜绝偷排行为,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污染治理设施长期不能正常运行的污水排放企业责令停止生产。其次要加强工程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富荣化工公司、青铜峡天峰化工公司污水治理工程及盐池、同心、红寺堡三县区生活污水厂技术改造工程应尽快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行,削减氨氮排放量。另外,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减少入黄排污总量。

2.2 调查饮用水源地划分方案,积极寻找备用水源

按照国家《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必须加以整改才能符合评估要求。因此必须立即调整金积水源地划分方案并按现有规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基本设想是将金积地下饮用水水源地“西移北扩”,具体方案是将一级保护区东界从利德大道向西移500米,同时将一级保护区西界西扩至利通区与青铜峡行政区划分界,将一级保护区北界跨过秦渠扩至距滨河大道100米,使之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用水需求。二要对调整后保护区内村庄和居民生活用水全部用管网收集送第三城市污水厂处理,同时由农业部门指导保护区内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污染。三要投入资金积极寻找备用水源,建设备用水源。在保证供水水量和水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国家评估要求。由于我市利通城区面积狭小,地下水源地的保护必然会对我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带来限制,远期可考虑使用地表水源,从青铜峡大坝取水,经处理后可自流到城区,做为城市饮用水源。

2.3 加强企业管理,预防突发事件

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企业进行排查,严格督促企业完善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建设应急设施,确保发生事故时不对外环境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1]王毓华. 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的作用和地位初探[J]. 安徽建筑,2009.

第7篇: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土地整理;水土体系;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28-04

Environment Impact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on Water-soil System of Land Consolidation

WU Qiong

(Beijing SJNF La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widely developing all around China,and in its huge economic benefies at the same time,the influence of which on environ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by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At the same time,its economic benefits.As water environment and soil environment were both considered to be key elements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In this paper,we took them as a sole water-soil system and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it,curbed the negative impacts and maximizeed its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water-soil system;environmental impact

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公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报告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质耕地不到全部耕地的1/3。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农民生产与农村土地保有量之间存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1]。为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土地整理行动方兴未艾。近些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国发[2010]46号)》以及《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3年行动方案》等都明确了全国耕地保有量的“耕地红线”目标,并提出了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定、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为此,在全国各地又广泛掀起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的浪潮。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下称土地整理项目)作为以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等四大主体工程以及村庄整治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发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2],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及其区域的水、土壤、植被、小气候、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累积效应、有利或有害的影响[3],甚至会对全国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4]。目前,已有学者对土地整理产生的环境影响做了相应研究,以生态影响[1,5-7]、水资源论证[8-10]和土壤[11-13]为主题的较多,而将水土环境作为一个体系,研究土地整理对其的影响则鲜见报道。

作为地下水环境演化研究的一项专门课题,水土相互作用是水和土壤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力,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地球化学过程,也是农业活动中最重要的2个要素。如水资源的匮乏程度可直接影响耕地资源,灌溉水质遭受污染也直接导致土壤环境质量的下降,灌溉水中的盐分会在土壤-地下水环境中再次分配[14],灌溉不当也可能会引起土地盐渍化、沙漠化、耕地退化等环境问题。该文将水土作为一个体系,系统地综述土地整理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旨在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为规划设计阶段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对避免项目营运期的重大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对水土资源的影响

1.1 灌溉引水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新增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水资源作为农业发展的动力,农田水利工程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水资源的分配处理不当,不仅会导致农业用水紧张,区域土地干旱,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在流域上游修建水库,虽然丰富了局部地区的水资源,但却可能导致下游河道的干涸[4];尤其是在我国水资源最紧张,同时又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较为集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无论新增耕地的开发,还是原有耕地的整治,废弃地的复垦,均会影响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需求。

1.2 水资源量制约新增耕地开发量

除新增耕地来源潜力制约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外,水资源可引水量也是较为关键的制约因素。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关系到土地整理的成败。在实际项目中,应结合项目区实际分析水资源利用状况和开发潜力,找出水资源利用和开发限制因素,并提出合适的工程设计方案,确定适宜的新增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以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协调统一和效益最大化 。

1.3 水土资源失衡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农田水利工程包含渠道衬砌、涝池修建、管灌、滴灌改造等,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灌溉过程损失量,可以保证在新增一定的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的基础上,“增地不增水”或者“增地减水”。但是对于新增耕地比例较大的地区,土地整理会新增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若该区域水土资源失衡,不仅会影响下游区域的用水分配,导致优质耕地因缺水而减产减收,还可能造成耕地弃耕、沙化和荒漠化[15],从而加剧水土流失的现象。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降水和地表径流缺乏,水源供给主要依赖地下水,若地下水超量开采,会使得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加重地表植被的生理性干旱[3],从而使地面植被枯死、土地沙化[4]。

2 对水土体系质量的影响

2.1 施工活动对水土体系环境质量的影响

土地整理施工活动中除施工“三废”处理、处置不当会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外,土地平整工程也会对土壤的剖面结构以及各种理化性质等产生重要影响[1]。有利影响在于对耕地表层和堤防斜坡土壤的压实可以降低渗透性,减少土壤侵蚀量[16];深翻可以促进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提高土壤综合质量[13] 和肥力[17-18];盐碱地的整治可以缓解土壤盐渍化程度;在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坡改梯”工程可使得土壤质量向良性方向发展,且土壤质量指数会随着改造年限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增加关系[19]。不利影响在于植被的清理、地表的开挖和碾压可能造成土壤板结、破坏表土熟化层,引起表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等问题,还可能会引起土壤面蚀和风蚀等问题[20-21]。对于井灌区,若施工期过长、地表过分暴露等会存在沙漠化的风险等。

2.2 农业生产对水土体系环境质量的影响

农业活动对水土体系带来的污染主要是以化肥污染为首的农业面源污染,氮、磷、钾肥是我国农业施用量最大的化肥,但实际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20%~50%,磷肥的利用率为10%~20%,钾肥的利用率35%~50%[22]。此外,农业生产活动中其他农残(沉淀物、农药、盐分、病菌等)除小部分进入大气环境外,大部分通过地表径流、机械过滤、溶解和沉淀、氧化和还原、吸附和解吸、对流和弥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低浓度、大范围的形式在地表水、包气带和地下水环境中迁移,影响农业区的水土环境质量[23]。土地整理通过新增灌溉面积可以促进土壤中可溶性物质的溶解与移动、增加化肥的利用率,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通过土壤改良提高土地质量;通过渠系的配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农田灌溉对地下水水质污染的负面影响,但也会因为新增耕地的开发而新增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和残留量。

2.3 二次污染对水土体系环境质量的影响

污灌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会造成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2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强烈,大部分灌溉用水含盐量高于雨水,残留在土壤和进入地下水中的盐分会大大增加;当灌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时,过量的化学制剂就通过土壤淋溶作用渗入到地下水中,从而污染地下水环境[25]。对于使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作为农肥或者客土培肥的耕地,若污泥或客土中污染物含量超标,也会导致有害物质通过污染物的二次迁移,污染土壤,污染地表水,甚至污染地下水环境。

3 对水土体系生态过程的影响

3.1 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研究表明,农田水利工程中沟渠设置、闸坝建设、管线铺设、泵站建设等都会对水土体系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不仅直接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还可能间接改变道路系统、影响水文情势的变化[1,20]。例如沟渠设计中为水流顺畅,减少维护成本和提高耐用度,通常对原有河沟进行截弯取直或束窄断面,这会改变道路、河沟、溪流的自然状态,使河流流量、流速等水文条件都发生显著变化[7];在大型河流集水区,土地整理可能改变洪水特点[26];水库修建后会改变河流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弃土弃渣,容易加剧区域水土流失,或导致弃渣在水体中淤积,影响水文情势和泥沙情势;施工机械的碾压会影响渗透、深渗透或表面径流等水文过程[26];在丘陵地区广泛实施的“坡改梯”工程一方面增加了地表面积,减缓地表坡度,有利于降水下渗,但也增加了水分蒸发量,减少了灌溉水对地表水的补给量,也会影响基岩裂隙水对下游地下水的补给量,进而影响区域水文环境。

3.2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土地平整工程中的“田块归并”、“挖高填低”、“坡改梯”等工程,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减小田块之间的高差,降低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但是施工期一般处在秋收后或春播前的农闲季节,正值干旱、少雨、多风,有潜在的土壤面蚀和风蚀风险,项目施工增加了对地表的扰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挖高填低”还可能引起地形地貌的改变,造成土壤,加速土壤流失速率;田间道路的新建、表土剥离、废弃沟渠的复耕、新增耕地的建设等造成的表层植被及土壤受到破坏,失去固土防冲能力,从而引起水土流失。项目进入营运初期,由于对原耕作土层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地整理前后土壤中养分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和活性有机质)会发生明显变化[4,11],土壤的基本性状变差,存在水土流失现象;3~5年后,水土流失的现象会随着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生态效益的稳定而逐渐得到控制[27-28],土壤侵蚀的敏感性也随着土地整理的实施而降低[29]。总体来说,土地整理能够增加土层厚度、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降低水土流失强度[30]。

3.3 对水土体系生态环境的影响

当前,在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除盲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开发湿地、垦殖坡度大于25°的土地外,道路修建、渠道衬砌、路面硬化、对渠道截弯取直、消减田坎、开发其他草地等都将对水土体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研究表明,道路的修建减少了水分、生物的连通性,增加了阻隔效应;渠道的衬砌减少了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导致水位下降,在非灌溉期,表层土壤水分不能充分得到浅水的补给,会使得植物物种和多样性指数均降低,一些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出现退化的迹象[31],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生存和繁衍[7],尤其对栖息在此的两栖动物影响较为显著;路面的硬化虽减少了渗漏量,但是会改变地表水热状况和性质,减少天然绿地面积,涵养水源的能力消失。渠床和岸坡土壤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也会丧失,土壤的天然防污性能和渠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变差;天然沟渠的截弯取直会影响多种动植物对栖息环境复杂多样的要求,也会改变水系的自然状态,可能导致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田坎的消失、耕地周围零星、闲散草地向耕地的转变也会破坏动物生境,降低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得农田植被过于单一,将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总之,区域生态系统将朝着人为设定的方向发展,逐渐丧失了原始的自然特性;多种生物存活的空间和场所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这无疑带来更大的生态安全隐患[18]。土地整理对水土体系的生态环境过程的影响与土地整理的内涵相悖,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如何规避这些生态风险,有效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应成为土地整理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6]。

3.4 灌排对环境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

灌排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在于适宜的灌排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当的灌排则可以引发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壤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水文地质问题[4]。这里以盐渍化和荒漠化为例,渠道渗漏是灌溉用水直接补给地下水最有效的形式,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在沟渠地下形成网状的“水墙”,田间灌溉时,在“水墙”内形成“水丘”,改变地下水位,搅动着整个地下水的流场[14]。对于地表水引灌区,当水位超过临界水位[32]时容易导致次生盐渍化;对于井灌区,当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水位时容易造成土地沙漠化。

地表水灌区内,农田水利工程中渠系衬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渗漏量,通过渠灌、管灌或者滴灌可以减少田间灌溉回归补给量,减小地下水位的抬升高度,对缓解灌区盐渍化程度有一定积极作用。如湟水干流两侧局部区域,通过土地整理盐渍化现象得以缓解,部分弃耕土地得以复垦。若长期大水漫灌,则使得区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如河套灌区,因其地质条件特殊,地下水位低,地下水径流较缓慢,近年来长期的大水漫灌使得灌区耕地中盐渍化面积从原来的1/3增加到1/2[33]。同时,节水灌溉也会导致灌区地下水位埋深和矿化度的时空分布的变化[31]。

井灌区内,若井位布设不合理,地下水位的降低有可能导致枯水期提前,低水位的频发,若情况严重将导致直饮水越来越少,季节性缺水问题加重,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地下水超采则会导致区域形成地下水疏干漏斗,引起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灾害,若地下水位降到一定高度,则很可能造成土地沙漠化。

4 对水土体系影响的减缓措施

4.1 尊重自然,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应用于实际工程

规划设计人员应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便在规划设计之初便以尊重自然,强调生态系统的原生性为出发点,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和施工设计[18];如对渠道进行生态衬砌等减缓传统渠道衬砌的负面影响[34],既可以改善现有渠道中的生态环境,也能保持传统渠道衬砌的防渗优势,由此获得节水和生态环保的双重效果。对于常出没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详查,预留生物通道;对靠近森林生态系统的道路采用软地面;对于农田防护林,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乔灌搭配方式,保护农田动物的遮蔽场所等;河流沟渠的改造应在尊重其自然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新开发耕地应尽量保存拟建田坎上的原始植被,以维持多样性;按照同时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机制等。

4.2 做好水资源论证,以水定地

土地整理项目首先要考虑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特别是对于缺水的干旱地区[10]。在发生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超采的流域和区域,应停止新上的加重水平衡失调的蓄水、引水和灌溉工程[35]。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首先要摸清项目区的各种来水量和可供水量,根据农业、工业、生活远景的需水要求以及生态需水量,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论证,以水定地,从而得出新增耕地和新增灌溉面积的数量科学性,确保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同时,在营运期,为避免连续干旱年发生耕地撂荒等,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除渠道防渗、管灌、滴灌、兴建涝池等工程措施外,还需加强管理措施,如覆膜保墒、沟渠铺膜防渗、消减新增耕地量等。对于消减新增耕地,应优先削减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36]附近的耕地。

4.3 合理施工,科学耕作

控制施工期“三废”的排放,废水经处理后回用,废渣优先进行资源化并妥善处置,避免对水土造成污染;对于新增耕地的开发等,要注重剥离和保存表土,做到分层开挖、分层填埋;填埋工程应充分论证回填表土层的厚度和填充量,加厚耕作层,减少耕地土壤养分、水分渗漏,充分考虑填充废料的物质组成、化学特性及覆盖土壤的土壤类型,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和工期,避免对工程区造成次生破坏;工程完成后,还应对工程机械压实的部分地段进行深翻。

通过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的方法促进土壤改良,加强土壤水肥管理,提高耕地质量;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尽量采用低残留农药,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如杀虫灯)和生物防治措施;条件允许的地方可考虑“测土培肥”,推广农田休闲、轮作,以防止氮素在土壤中过度积累和硝酸盐氮向地下水中淋融,控制其向水土体系中迁移的污染源;加强对灌溉水质的保护,污灌区的灌溉水质应达标,灌溉前应对污灌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做详细的调查,了解区内的土壤类型,分析污水中有害物质的可能衰减机理,并对污灌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和预测[37];严格控制客土培肥的土源和污泥中的污染物,避免二次污染;重视农膜残留带来的污染;采用间作、套作、轮作和混作等,保持地块间作物的多样化,避免连作,以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

4.4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

土地整理项目一般涉及面积广,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的现象,应先建设防护林带,后开发整治农田区;新增耕地要求分期分片开发,开发一片,管理一片,尽量减少大面积土地时间;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限制陡坡垦殖和超载放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农民长远生计,巩固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等[38]。对于四大主体工程和“三场”(土石料场、弃土和弃渣场)要按照水保方案的要求做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

4.5 科学灌排,防治水文地质环境问题

防治水文地质问题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在实际操作中,因地下水开采后,水文地质条件已发生改变,因此将勘探报告中提出的允许开采量作为控制指标的意义不大,建议在没有对地下水资源做重新评价之前,可以将限制地下水水位作为控制趋标的界限,以此来监测开采强度,发现水位超过界限,提出警告或者限制开采的措施。

同时,对于盐碱地做好灌排工程的维护和管养,确保灌排通畅;因地制宜制定灌溉定额,避免大水漫灌;种植农田防护林,增加其地下水的蒸腾作用,选择耐盐碱的作物;对土地深翻、增施有机肥,如作物秸秆打碎还田等进行盐碱地改良;探索合理的灌溉模式,井渠双灌以灌代排[39-40]、科学利用微咸水[41]等。对于沙漠化土地,要 “以水定产”,科学灌排,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新增灌溉面积但不新增地下水的抽取量;密切关注井灌区的地下水位和水质矿化度情况,避免水位过低或者水质不达标(矿化度过高)。防止因水资源问题而产生撂荒和荒漠化。对于其他水文地质问题,加强对区地下水位的监控,探明项目区落水暗道、湿陷落水洞、土洞等环境地质问题易发点,并加强监控和管理,制定应急预案,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5 结论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推行土地整理事业,确保耕地数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效益势在必行,这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土地整理一方面导致地表景观结构的大规模改变,另一方面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发生变化。这对大气、水、土壤、生态、景观、社会环境均会产生影响,尤其对水资源利用、地表和地下水文环境、土地资源利用、土壤结构及其营养成分的运移、生态过程等产生的影响较显著。土地整理对水土体系的影响只是所有影响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且同一环境要素在不同地域条件下影响会不同。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和科学论证,对其可能形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的措施,为在正确协调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效益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提决策依据。

6 参考文献

[1] 汪利琴.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48,350.

[2] 王瑷玲,胡继连,刘文鹏,等.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价和经济潜力评价比较研究――以莱芜里辛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2):269-274.

[3] 李兆昌.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及建议[J].华北国土资源,2007(2):43-45.

[4] 邓宣凯.浅析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J].科技文汇,2007(12X):249.

[5] 魏秀菊,胡振琪,何蔓.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Z1):127-130.

[6] 付光辉,陈慧.土地整理生态风险的暴露和危害分析[J].科技信息,2011(29):35-36.

[7]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37-3839.

[8] 陈荷生.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J].水利水电技术,1991(8):1-6.

[9] 刘娟娟,王金博,聂德久,等.土地整理中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以济南市商河县郑路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2,28(10):73-75.

[10] 刘增进,张钰婧.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J].人民长江,2009,40(11):51-53.

[11] 叶艳妹,吴次芳.土地整理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及其重建技术和工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3):267-271.

[12] 张雯雯,李新举,陈丽丽,等.泰安市平原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壤质量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106-109.

[13] 徐畅,高明,谢德体,等.土地整理年限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8):242-248.

[14] 乌力更.黄河内蒙后套灌区的历史变迁与水盐运行现律(二)[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8,9(2):1-10.

[15] 刘勇,王庆江,刘军,等.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内蒙古农业技术,2010(6):62-64.

[16] SAKURAGAOKA,SETAGAYA-KU.Effects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 on erosion processes in semi-mountainous paddy fields of Japa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1996,64(3):237-247.

[17] 代光银,夏建国,张志林,等.土地整理中土壤肥力保持价值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259-263.

[18] 李一琼,刘艳芳.广西近年土地整理已实施项目生态影响回顾性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5):20-22.

[19] 薛,刘国彬,张超,等.黄土高原丘陵区坡改梯后的土壤质量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10-316.

[20] 张正峰,赵伟.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8):281-285.

[21] 张野,苏芳莉.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5):31-32.

[22] 刘星,赵洪光.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控制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6(1):38-40.

[23] 李贵宝,尹澄清,单宝庆.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3):190-191.

[24] 张庆辉,王贵,朱晋,等.包头南郊污灌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综合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7):181-186,192.

[25] 王学珍,刘东玲,李彩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生态工程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335-336.

[26] BRONSTERT A,VOLLMER S,IHRINGER J.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runoff production and flooding in Germany[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1995,20(3-4):321-329.

[27] 陈利根,于娜,曲欣,等.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32-8734.

[28] 杨庆媛.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地区调查报告之一[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3):487-491.

[29] YANG Z,YANG L,ZHANG B.Soil erosion 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t karst rocky-desertified land consolidation area:A case study at Muzhe Village of Xichou County in Southeast Yunnan,China[J].J Mt Sci,2010,7(1):55-72.

[30] 刁承泰,陈菲,吕韬,等.岩溶槽谷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整理――以重庆市涪陵区荒田片区为例[J].中国岩溶,2002,21(1):14-18.

[31] 杜军,杨培岭,任树梅,等.河套灌区干渠衬砌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44-150.

[32] 霍改兰,彭志帆,屈永清,等.河套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1(5):9-10.

[33] 侯玉明,王刚,王二英,等.河套灌区盐碱土成因、类型及有效的治理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2011(1):92-93.

[34] 李波,洪林,李瑞鸿,等.渠道生态衬砌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节水灌溉,2010(10):64-66.

[35]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EB/OL].(2000-12-22)[2014-02-20]..

[36]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

[37] 王昭,杨国华,陈玺,等.污灌对地下水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3):99-103.

[38]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2014-02-20]..

[39] 代锋刚,蔡焕杰,刘晓明,等.利用地下水模型模拟分析灌区适宜井渠灌水比例[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5):45-51.

第8篇:土壤环境应急预案范文

(一)非洲石油开采业正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批新的产油国正迅速崛起。这为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石油工业迅速崛起,推动产油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社会正步入高油价时代的背景下,为加速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非洲各产油国竞相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勘探开发本国石油资源,如尼日利亚规定在深度超过1000米的海域开发石油,免收矿区使用费;喀麦隆允许外国合伙人占有高达40%的产量,石油收益可留在国外;赤道几内亚规定,新油田先开采的5000万桶石油,投资者收益分成90%,此后,随产量递增而递减,当油田产量累积超过5.5亿桶后,投资者按40%分成。

非洲53个国家中,目前有23个产油国。传统产油国如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加蓬和刚果(布)等正纷纷加大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力度;乍得、赤道几内亚、苏丹等纷纷加入到产油国行列,成为非洲新兴的产油国;纳米比亚、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等国有望成为新的产油国。除尼日利亚、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外,非洲其他产油国均非欧佩克成员国,其产量不受同业联盟限制,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非洲石油业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谋求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主体多元化是非洲产油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中国石油企业的加入有利于改变非洲石油市场竞争格局。可以更好地维护非洲产油国战略利益。

西方石油公司凭借雄厚资本和尖端技术从事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将非洲石油的核心资源牢牢掌控在手中。欧美石油公司长期垄断非洲石油工业,严重损害了非洲产油国的利益。仅西方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定价权就使非洲产油国损失惨重。据乍得总统府公报称,在乍得从事石油开采活动的石油联营公司,曾在国际油价已超过每桶30美元的情况下,以每桶18美元的价格向某些特定市场出售了5000万桶原油;在世界油价攀升到每桶70多美元时,乍得的油价仍被石油联营公司控制在25美元左右。不仅如此,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西方石油公司往往在本国政府的指使下,以“民主”、“人权”和“反恐”等为借口,干涉产油国的内政,企图使之在政治上依附于西方,由此引发产油国国内的各种矛盾。为维护国家,维护正当的石油权益,并增强本国石油生产的自主能力,一些产油国正大力实施石油合作主体多元化战略,希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实现其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主体多元化,以打破西方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垄断的格局,从而更好地维护本国的战略利益。

(三)实现海外石油供给源多元化战略是维护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非洲已成为我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逐年提高,2004年为45.1%,2006年为47.0%,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60~65%,到2030年将更高达74%。获得稳定的海外石油供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影响深远。实现进口石油供给源多元化是确保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获取非洲石油是我国进口石油供给源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是我国原油进口第二大来源地,而且增长潜力巨大。非洲正成为我国石油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目前中非友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为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开疆拓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四)随着伊拉克局势的稳定。美欧大型石油公司将重返伊拉克。这会减缓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来自美欧大型石油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

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储油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125亿桶,但其石油资源钻探率仅有23%,在其西部沙漠下可能还埋藏有2200亿桶石油资源。目前已发现的80个大油田,仅开发17个,石油潜能巨大。英美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将使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美英石油公司获得战后伊拉克大油田70%以上的权益。美国主导下起草的伊拉克新的石油开采法草案规定,开采初始阶段,外国石油公司可分得开采石油收入的60~70%,直到收回成本,此后的分成比例仍高达20%。随着伊拉克局势稳定,以美英石油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石油资本将会把其投资的重点移向资源潜力大、石油勘探开采成本低(平均每桶不到2美元)的伊拉克。在此情况下,原先在中东局势不稳定背景下成为国际石油资本投资热点的非洲、中亚里海等地区,除大油田外,其他油田投资热度将会降温。世界石油投资格局的这种重大变化,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扩大非洲石油勘探与开发活动。

二、我国石油企业勘探开发非洲石油资源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面临欧美等大型石油公司激烈竞争。

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美国石油公司的势力横扫非洲主要产油区,目前已基本掌控了赤道几内亚、安哥拉、加蓬、刚果(布)和科特迪瓦等国的油气资源。2004年非洲日产石油720.9万桶,其中约29.3%输往美国。2005年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18.7%。

欧洲石油公司正忙于在非洲巩固扩大地盘。英荷壳牌公司、法国埃尔夫公司等欧洲石油公司在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国家都建立有自己的石油生产基地。英荷壳牌公司垄断了尼日利亚产油总量的40%以上,为尼境内规模最大的石油公司,该公司还拥有非洲诸多产油国的绝大多数合作项目;法国的埃尔夫等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安哥拉、喀麦隆、乍得和加蓬等国的石油项目合作成效卓著;意大利阿吉普公司在尼日利亚石油界的影响举足轻重,还联手英国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欧洲各大石油公司相继进军安哥拉,以期有重大发现。

此外,日本石油公司对非洲石油志在必夺,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石油是其主要争夺对象;印度石油公司活跃在加蓬、尼日利亚等国;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石油公司也在抢滩非洲石油资源。

对非洲石油资源的这种白热化竞争格局,将增加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勘探开采石油资源的难度或成本。

(二)西方媒体恶意诽谤。对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将产生不可忽视的潜在消极影响。

面对中非经济关系的全面升温和不断深入发展,为丑化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国际形象,阻止中非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升温,从而维护其在非洲既得利益,西方媒体抛出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论调,诬蔑中国正在掠夺非洲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原材料,向非洲出

口制成品有害于非洲的长远发展,夸大中国石油企业在加蓬等国勘探石油过程中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西方媒体的诽谤,正被一些非洲国家在野党在选举中加以利用,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无中生有,大肆攻击中国,其潜在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三)石油财富正成为非洲一些产油国社会动荡的根源。

由于忽视环境保护,采油区污染严重,尤其是当地居民为分享石油财富,割破管道盗油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西方石油公司的输油管道因长年失修而破裂,造成大量原油泄漏,污染河流,恶化土壤环境,渔民无法捕鱼为生,农民无地可耕,70%人口处于无业状态,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泄漏的原油在炙热的阳光下自燃,烧毁农田和森林,还频繁引发输油管爆炸,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石油利益还引发当地居民与石油公司之间的不断纠纷,甚至发生严重的暴力冲突。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经常遭到袭击或绑架,石油设施常常遭到破坏。石油财富分配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腐败,可能引发产油国政局动荡、骚乱、乃至战争。非洲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环境有趋于恶化的倾向。

(四)我国在非洲的石油工人遭绑架、石油公司遭武装袭击。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2007年1月25日,9名中国石油工人在尼日利亚南部被绑架。2007年4月27日,中石化下属的河南石油勘探局在埃塞俄比亚阿博拉的营地遭到200多名反政府的“欧加登民族解放阵线”成员的武装袭击,造成74人遇害(其中中国石油工人9名,当地雇员65名),还有7名中国石油工人被绑架。2007年12月11日,苏丹反政府组织“正义与公平运动”武装袭击了中石油在苏丹的油田。

绑架事件或武装袭击事件发生的原因或是为引起国际社会对当地人恶劣生存环境的关注,并向本国政府施压示威,以满足分享石油财富的要求;或是向外国公司施压,以增加工作岗位或提高待遇;或仅为勒索钱财等。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一些地区领土纷争、宗教矛盾或部族冲突由来已久,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这些矛盾如果与丰富的石油资源交织在一起,再夹杂着外部势力影响,就变得更加复杂尖锐。例如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生活的主要是索马里族人,他们历来有从埃塞俄比亚独立的倾向。河南油田勘探局在该地区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卷入了当地的矛盾,成为被袭击的对象,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三、巩固扩大勘探开发非洲石油资源成果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非洲石油能源战略。加大对非洲石油能源外交力度。为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从事石油勘探开发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鉴于非洲石油对中国石油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中国迫切需要制定对非洲石油能源的国家战略,应将获取非洲石油资源提升到能源外交战略高度,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的重要战略要素加以考量,积极谋求建立与非洲产油国的有效合作机制,追求与非洲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利益平衡;加强与能源消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在开发非洲石油能源问题上的对话与协调,建立起彼此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利益关系,争取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为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业务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实施进程中,还应做好我国三大石油集团在非洲行动的协调工作,鼓励三大石油集团在非洲联合竞标,避免无序竞争。

(二)积极探索符合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洲资源开发模式。

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缺少开采的技术和资金。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石油开采活动,不仅没有改善当地普通民众的生活,相反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引发当地社会的动荡。而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石油勘探开采活动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中国石油企业在安哥拉和苏丹的成功经营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在安哥拉内战期间,由于投资风险较高,安哥拉难以获得外部融资来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基础工业。中国提供的融资解决了安哥拉对建设资金的需求,中国石油企业成功中标安哥拉数个油区开采权。2002年安哥拉内战结束,西方社会对其战后重建的援助附加很多限制条件,致使安哥拉无法获得启动资金,而中国的援助不附含任何政治条件。中国还在安哥拉没有抵押品和偿还能力的情况下,给安哥拉两期共40亿美元的贷款,但双方约定用未来开采出来的石油偿付。中国的帮助使安哥拉的战后重建得以启动。这种集融资、石油勘探开发为一体的做法被称为“安哥拉模式”。

在苏丹,中国石油企业经营的领域涉及勘探、生产、炼制、运输和销售,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产业链的延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苏丹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改变了苏丹出口原油、进口成品油的不利国际分工地位。中国石油公司对苏丹石油能源的投资,促进了苏丹经济发展,提供的工程技术服务加快了其资源勘探开发进程,并为其培养了石油专业人才。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还热衷当地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道路、桥梁、医院等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与产油国的互利共赢。中国石油企业在苏丹的成功做法,为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西方媒体散布的“新殖民主义论”不攻自破。

(三)采取切实措施,防范危机发生,或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化解危机,确保人员财产安全。

防范措施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外派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视对海外竞标项目的商业风险与非商业风险评估,制定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中国驻外机构应组织力量认真分析研究所在国家或区域的安全形势,形成当地安全形势的评估报告和应对预案,供有关企业决策参考;海外经营的企业注意搞好与当地部族长老、酋长以及普通民众的关系,通过举办一些公益事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危机处理措施主要包括:外交部、驻外使领馆、海外经营的企业都应制定有危机处理应急预案;充分利用事件发生地的一些有效危机处理机制,如动员当地的部族长老、酋长参与危机处理等。

(四)重视对中部非洲和东部非洲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

鉴于西方石油公司已经掌控了北非和西非主要产油国的石油资源勘探开采权,并且在规模、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较中国石油企业有显著优势,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发展战略应当调整为,巩固在北非和西非石油市场的现有成果,将主要精力投到中部非洲。原因是:西方石油公司在中部非洲势力较薄弱;中部非洲也有较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勘探开发程度低,潜力巨大,如加蓬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3.5亿吨,潜在的石油储量达6.8亿吨;中部非洲各国政府开发石油资源的愿望强烈,并制定了各种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鉴于中国石油公司目前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几内亚湾,进口石油的运输线路长、运费高,增加了原油进口成本。有资料显示,东部非洲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石油资源,且储量远远超过西非的几内亚湾。因此,重视在东部非洲寻找石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

(五)重视对非洲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非洲的西部沿海、大西洋海底尤其是几内亚湾海域蕴藏有丰富的海底油田。随着深海勘探技术的运用,在安哥拉、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500~2000米深的近海,均发现重要油田。几内亚湾海域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海上石油总储量的14%。目前大约30%的非欧佩克非洲产油国的石油来自深海。专家认为,在喀麦隆、加蓬、刚果(布)、安哥拉和纳米比亚近海更深水域有储量更大的油田。海上油田远离陆地,生产和运输较少受战乱或部族冲突影响,可以免于偷盗和蓄意破坏,且运输方便。开采海上油田具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