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医药市场的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市场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市场的前景

第1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预算管理 经济管理 成本管理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77-02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院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清偿等业务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执行和控制等工作的总称。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与稳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1.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方法保守。目前,多数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观念陈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院财务部门的财务工作仅侧重于日常的会计核算、记账和报账等基础会计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有些医院的财务管理,只重视资金的管理,而忽视了实物的管理,导致医院财务账目混乱、账实不符等情况。

2.医院预算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多数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不规范、不科学。首先是医院领导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对于医院预算管理的宣传不够,其他预算职能部门员工还存在传统的观念,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造成医院的预算执行力度不够。其次,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的考证与沟通,编制随意性强,预算编制不规范、不科学,资金运营效率较低,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3.资金、财物管理存在着失控现象。当前,多数大中型公立医院的职工几乎都在千人以上,资产总额、年业务收入也已达亿元,年门诊人次高,住院人次高、业务量大,科室多,资金取得涉及部门很多,流程多。另外,对于医疗器械、设备的采购核算等由分部门执行,由于分管财物人员的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导致账实、账账不符,给医院资金、财产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4.缺乏风险意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目前公立医院的资金补偿90%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进销差价两种来源,如果医院长期经营管理不善,收不抵支,就会出现被兼并及淘汰的可能,医院的生存就危在旦夕。

5.投资管理存在盲目性。投资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投资存在盲目性,医院采购部门未曾分析设备的服务需求和医院的实际资金支付能力以及设备的投资回报率,就盲目购进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造成医院资金的浪费。

二、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做好的工作

鉴于目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结合笔者所在的医院现状,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医院要面向市场,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除以人为本,综合治理,更新观念,强化职工市场意识外,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主要课题,因此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强化财务管理职能至关重要。医院要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轨,从经营管理入手,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加强经济核算和效益分析,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更新财务管理观念的关键是院领导和财务人员要有资金成本观念、效益观念、投入产出观念,进一步确立新观念和发扬创新精神,这是搞好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因素,有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是搞好财务管理的前提和关键。

2.强化医疗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分析,完善目标成本责任制。医疗服务活动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是医疗成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经济活动的主体,更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医疗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医院竞争能力的关键,也是医院深化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医院各项成本。

在医院财务管理上,要建立成本、费用控制中心,科学地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实现医院成本的最小化。要树立成本意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明确各部门的成本目标和责任,并与职工个人的利益挂钩,提高医院成本竞争能力。要对医院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管理。通过研究市场变化,调整成本管理重点,降低成本。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和牵制制度,切实加强卫生服务各环节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报表和分析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变目前的定额成本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

3.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健全资金管理体系。资金是医院业务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医院的“血液”。要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抓好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医院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狠抓货币回笼,调整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的占用,增强医院的支付能力,提高医院信誉。

要加强医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财务人员要做到:(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所有固定资产设账建卡,建立大型医疗设备跟踪制度。(2)将流动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推行药品代销制度,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加强门诊、住院收费管理。(4)减少药品及材料在医院内部流动环节,缩短周转时间减少实物占用。(5)合理使用资金,使资金投向临床、人员培训、科研等。(6)对结算资金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报销审批制度。(7)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果。

4.强化预算管理,发挥预算功能。预算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能否获得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抓住机遇,是自如地驾驭卫生服务市场的关键。目前许多医疗机构没有经济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信息反馈能力较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被动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在预算上下功夫,要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事前控制和科学理财,充分利用资产负责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工具,发挥预算功能。

围绕预算执行结果,考核预算实施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医院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结果总是有一定的差异。医院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并将实际数与预算相比较,借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强化会计控制。

5.强化制度化管理。财务管理是涉及各方关系和矛盾,因此,必须以制度来管理,并使之涵盖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度要有严肃性和强制性,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医院的有关规定,同时要检查制度贯彻落实情况,达到预期目标,避免人为因素左右和影响医院经济的运行。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资金来源一方面靠财政补贴,而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医疗业务收入来取得。因此,医院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在医院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医院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都与医院的财务管理有关。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点之一,财务管理已愈来愈示其重要作用。

第2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1.医药市场营销的涵义及其分类。

在医药市场的分类上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对其分类,如果是从医药市场的形态上进行分类的话就可以分为药品市场以及医疗服务市场,药品市场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类又能够分为处方药市场以及非处方药市场;按照营销的区域进行划分可以把医药市场分为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按照营销的环节对医药市场进行划分就可以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照医药的产品供求态势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按照购买者以及购买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组织市场以及消费者市场。

2.医药市场的特点。

医药市场在当下的发展中有着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就是医药市场较为集中,从有关的数据显示可以了解到我国的药品消费百分之八十都是在城镇领域,农村的消费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还有就是医药市场的群体主导性比较强,非主动型消费的现象比较的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医生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医药市场的需求方面波动比较大,这主要是受到突发性以及流行病的相关影响,医药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消费者对医药的产品价格不是太敏感,另外就是医药市场的需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购买的差异上比较大,最后就是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的专业化。

二、新环境对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给我国的医药市场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医药市场的环境就开始出现的很大的变化,新的环境给医药市场的营销既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重要的阶段医药企业要积极的来进行应对。医药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优质的医药企业纷纷的涌现出来,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医药产业的发展更是飞速猛进。为我国的医药企业的发展市场拓宽了道路,在医药产品的创新上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技术以及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这为我国的医药进入欧美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就是新环境对医药产品的调整以及市场秩序的好转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最近的这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对药品的分类管理以及药品的价格管理都得到了加强,这就使得医药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医药的流通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随着各项的法律规定出台之后,对于医药的各方面的要求都有着提高,这从客观上对于医药的市场促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对于非处方药的市场空间也得到了增大,新的环境对非处方药品的生产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良机,还有就是在“转移生产”为我国的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新环境的影响下,同时也对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隐患也在医药领域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是在规模上还不是很大,开放药品的分销市场使得医药的流通领域面临着严重的冲突,在医药的营销管理以及规模等体系的建立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知识产权方面还比较的弱势。

三、当前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的渠道上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根据下图可以发现,药品的厂商已经可以和批发商以及零售的药店和医院等进行直接的交易,这就使得批发商以及零售药店不需要经过医药站来进行采购药品,从而减少了很多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虽然医药市场的流通渠道呈现出了多样化从一方面来说提高了其效率,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一些企业就随之占据着市场中的主置,由于经验上的不足没有在长期的发展战略上进行规划,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以及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医药市场上的流通渠道愈来愈紊乱,还有就是医药市场与当下的医院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呈现出比较矛盾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情况愈来愈严重,而医药企业为了能够和客户的关系维系好只能是对于这种情况隐忍对待,在“坐商”现象上目前还依然存在,对于医药的批发方面数量已经愈来愈庞大,各个医药企业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强,医药价格的降低是在竞争中能够起到作用的重要方法,在医药的价格不断降低的同时医药企业的利润也在进一步的减少,医药的流通企业主要依靠着公共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关系来进行获利,已经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有着一定的区别,它所表现的是以利益作为吸引的主要手段,这在短期内能够发挥其作用,在长期的战略上显然是不适合的,医药流通的市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我国的医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医药的生产企业以及医药的流通企业在不断的增加,医药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的向买方市场开始转变,并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成型,在医药市场的体制方面也在市场化的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竞争的程度以及终端营销的难度上也大大的增加了。在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其已经到了变革的重要阶段,把医药市场营销的规范化得以施行有着其发展的必要性,在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应该以客户作为中心,从而建立医药市场营销的完整体系,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创新医药的品牌建设以及管理的新渠道,进而才能在新环境下把医药市场营销的规模做大、做强。

四、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1.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在医药的营销模式上出现的畸形主要还是由于高价格以及高回扣的销售,在医药市场当中最为强势的渠道应当说还是医院,在城镇的医院消费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比例,这种以药养医以及医药不分的体制下使得医药的营销模式出现了问题,为了能够占据医院这一市场只能是在价格上进行降低来获取长期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也是在眼前的利益驱使下进行开展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是对医药的质量进行的竞争,而是在医药的折扣上的竞争。还有就是医药的药剂科对于药品的采购有着主要的权利,故此在采购的过程中会存在带金销售的情况。另外在医药市场营销的观念方面也比较的滞后,营销的渠道模式较为的单一,这些也导致了营销的方式没有新意,不利于在当今的新环境下长期的发展。

2.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应对策略探究。

医药行业是一个具有着高科技以及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业,在当今新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笔者根据医药市场营销在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思考,对医药的市场营销归纳出一套应对新环境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新环境的发展下,医药的市场营销要现在营销的渠道模式上进行创新,要对产品的组合策略进行扩大,这就包括对医药产品的组合宽度以及深度方面,在宽度的扩大上主要是在原有的医药产品上多开设几个产品线,把其范围得到有效的扩大,在深度上就要在医药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把一些新的产品项目要得到引入,这一策略能够很好的对物力以及人力和分散风险、财力资源等领域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对医药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得到了保障,同时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在其自身的经营规模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从整体上来进行应对新环境带来的变动可以从产品的策略上进行着手,这也是对长期医药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其它方面的市场信息,一方面来对医药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来对医药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进,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在医药的价格策略方面企业应该根据生产成本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保持原价或适当调整价格,以保持产品的声誉和吸引更多的购买者;另外在医药营销的渠道策略上进行改进,企业应巩固原有的营销渠道,并积极的对新的医药营销的渠道进行开辟以此来加强销售网点的联系,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促进市场份额的提高;在医药的促销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在继续做好医药促销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把工作的重心从建立医药产品的知名度逐渐的向着树立医药产品的形象方面进行转移,主要目标是建立顾客的品牌偏好进而争取新的客户。在医药营销的观念上要加以创新,要把消费者的导向营销的观念进行树立,要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组织营销的活动,对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要把其需要纳入到营销的内容中去,在对医药的营销过程中还要对要注重道德的体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医药企业的行为已经愈来愈得到了重视,并且对其的期望值也是不断的增高,故此,医药企业的行动受到的道德约束会越来越严密,倘若是在这一方面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对整个的医药营销带来严重的风险,更甚者还有可能造成诉讼的可能,所以在医药的市场营销的道德规范要严格的履行。在医药的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可以从售后服务的建立以及完善开始,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对客户在这方面的顾虑得到最大化的降低,从而把医药的企业形象得以建立起来,还有就是要利用转移策略,也就是把其转移到其它盈利更多的一些市场,因此,医药的企业要能够在选择对策的时候控制好全面的布局,要在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上加以平衡的考虑,以此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专业的广告推广方面也是当下较为常用的策略,它能够为医药的市场营销收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在营销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得到加强,更好的为医药的市场营销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

第3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高等医药院校的医药贸易(医药营销)专业,是适应医药行业发展对医药贸易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开办的专业。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医药贸易专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安徽中医药大学通过对该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的调研,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按照“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医药特色、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建设精品课程。明确课程定位。医药市场营销学课在医药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医药学、经济学交叉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对学校往届医药贸易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被认为是对其人生规划和和工作具有较大帮助的五门课程之一(其余四门为西方经济学、药理学、医药商品学、营销心理学)。坚持“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目标。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必然服务于医药贸易专业既懂营销又懂医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又要起到贯通相关知识的作用。根据调查,学校往届医药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医药行业占75%(其中内资占40%、外资占35%)、医疗器械行业20%、其余5%左右,主要是面向医药市场一线,从事医药营销工作,一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最看重的基本素养中排序依次是:团队合作精神、医药专业知识、企业忠诚度、创新能力。毕业生中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校生中有超过80%学生认为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在课程建设中,围绕市场需求特点和学生就业导向,突出课程的医药特色;而从课程性质看,基于产品研究法的角度课程研究的是医药这一特殊商品,与一般综合性院校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无论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是在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都应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按照“市场导向是前提,医药特色是基础,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的要求去建设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

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一)双向介入为切入点,提升师生营销创新理念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团 队教师首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医药营销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相长中形成独特的创新思维。课程团队在2003年主持开展了医药市场营销学的“双向介入式”教学研究,通过教师学生进企业,企业老总和往届校友进校园尝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取得良好效果。此后,对双向介入的教学成果进行了有效固化并逐步完善,创新校企共建课程的运行机制。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药企业营销高管来我校通过讲座、沙龙等方式与师生进行交流,并请他们参与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如相继邀请了先声药业、曼迪新药业、北京安汀药业等多家企业老总来校作专题报告,并到学校孵化中心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一些实习单位如北京安汀还给有市场前景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另一方面,采取分期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医药营销一线进行见习,使师生能及时了解医药企业现状与人才需求状况。通过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师生接触到了鲜活的医药营销实践,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又提升了师生的营销创新理念。同时,课程团队也给企业提供医药营销培训和咨询服务。

(二)学用结合、学练结合,探索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

1.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对接。

首先,按照知识运用的脉络组织教学内容、树立营销理念、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按照“认识—分析—满足”医药市场对课程内容重新组织,紧密结合医药市场实际,基于任务驱动,建立内容、任务、实践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如在医药促销这一章的人员推销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制作不同时长、针对不同促销对象的药品推介PPT,并现场模拟药品推广宣讲,场下学生互评、最后教师点评,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准确把握医药市场特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熟练完成医药营销岗位工作的实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对接。其次,突出内容的交叉性和时效性。本课程的医药特色,从内容上表现为交叉性;而基于医药行业政策和市场形势变化快的特点,教学内容必须注重时效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将行业最新的情况充实到教学中。如在医药组织市场的教学中,我们以安徽为例讲解医药招标实务与运行,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制作投标文件进行药品招投标的模拟实验。同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如“处方药及OTC营销”“医药科技创新与创业”“学术及招商专员知识与技能”系列讲座等。最后,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三个层次。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热情。

首先,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在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重视“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和“分层次”等教学方式。如在医药渠道策略教学中,就要求学生结合医药市场的变化(如《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讨论医药渠道的变革,通过分组讨论,既使学生掌握了该章的基本知识,又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有的学生还深入分析了未来的处方药互联网交易给医药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些同学还受到启发,据此设计了参加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的作品。其次,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融营销理论教学与医药案例、模拟实践(网络营销实验、营销实训等)、见习教学指导和营销讲座等教学法为一体,在学用、学练相结合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创新思维。如在医药竞争性营销策略的教学中,就运用到案例教学,但并不局限于简单地去分析案例,学校还要求学生具体选取某一个品牌的医药商品,制作该医药商品的市场定位策划书,从而激发学生的营销创意。

3.强化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与实践的机会。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和基本要求,形成了校内校外、形式多样、理实一体的医药市场营销实践环节。首先,完善校内营销模拟软件,设置了医药网络营销、医药招标实务实验课;开展了医药代表的客户拜访为主要内容的营销实训课;以医药企业参观和市场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医药市场见习等内容。其次,积极尝试第二课堂的教学,如观摩第67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合肥)、模拟药品推广宣讲大赛、大学生微市场、创新创业赛事等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4.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

课程考核必须要适应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将医药案例撰写、营销学策划书、医药市场调查报告、网络营销实验、营销模拟实训等纳入形成性评价,从而改变以往单一课程考试的考核体系。

(三)以赛促学促改,构建学习创新实践平台

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创业的赛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从2010年以来,课程团队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如“挑战杯”、管理决策模拟、企业竞争模拟、电子商务三创赛、商务谈判等,同时有多个项目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孵化成功。以这些赛事为载体,在课程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组织团队、自我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实践,实际上营造了一个学习—创新—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这其中几乎都涉及到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知识的运用,反过来也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在教学理念上,更加注重学生营销创新思维的培训;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协作性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强调营销理论的运用。

三、课程建设的效果

(一)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010年以来,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组织并指导医药贸易专业学生参加了系列创新创业比赛,取得了优秀成绩,相继有近10支队伍获得全国奖项,近20支队伍获得省级奖项。如2011年,在“挑战杯”中获得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特等奖、高校企业竞赛模拟大赛全国一等奖;2013全国“商务谈判大赛”大赛一等奖;2014“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二等奖等。医药贸易专业在学校连续多年就业率排在第一位,毕业生受到了医药企业的好评,一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二)建立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在医药市场营销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指导学生比赛和共建精品资源网站等多种形式,以老带新,提高了教学和研究水平。课程团队获得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教学研究项目近十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次。主讲教师多次参加全国医药院校《医药市场营销学》教材编写,担任教材副主编4人次。通过与实习就业医药企业的交流合作,坚持双向介入与教师培养相结合,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理实交融、富有创新精神的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团队。

(三)初步形成了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第4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1、医药工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2、医药工业效益水平稳中趋升,盈利水平增速放缓

3、进出口总额保持一定增长,呈现高出低进的态势

4、市场消费需求活跃,医药商业购销稳步增长

5、医药商业效益水平持续走低

6、行业生产销售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

7、医药零售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8、农村消费市场逐渐成为医药经济新的增长点

9、医药市场消费结构继续呈现多层次的变化趋势

二、2005年影响我国医药市场重要因素与事件回顾

1.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推行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行,2005年,我国在90%以上的地方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将达到8000万人。参保人数的不断上升,意味着潜在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张,医保用药在医药消费中所占比重将会继续增加,从而为中国医药市场特别是主流医药市场注入了新的需求动力。

2.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深化

?2005年是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进一步规范完善,药品价格更趋市场化;后GSP时代来临;药品分类管理提速等,都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会显得相对狭窄,OTC市场的竞争将异常激烈,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药品价格调整

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9月28日宣布,从2005年10月10日起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左右,最大降幅达到63%,降价金额约为40亿元。这是我国第17次药品降价,也是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使企业盈利空间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药品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5年8月10日,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06年开始,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农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并且根据规划,到2006年,“新农合”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2007年达到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将带来大约450亿元的医药市场空间,今后农村医药市场将成为整体医药市场新的增长点。

5.医疗改革进程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没到位,50%的城市人口和83%的农村人口没医疗保险。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提出中国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目前,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模式一种是产权置换,由公有公营变成民有民营;另一种模式虽然产权不变,还是国有事业单位的性质,享受各种税费优惠,但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有就是两者杂揉,许多公立医院与民间资本联合办医。在明确了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第一的目标之下,推行覆盖面广泛的公共医疗改革措施,引入市场化方式、提供差别化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可以预计,新方案将为老百姓带来享受医改成果的喜悦,更将为医药市场巩固正日益脆弱的消费信心。

6.汇率政策调整

2005年7月21日汇率政策的调整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人民币升值,就短期内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看,程度是不同的,而对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的影响也有一定差异。就医药工业来看,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受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对化学制剂药和生物药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国外新特药的进口价格将会下降,间接压缩了国内仿制药的盈利空间,国内企业产品的价格会有所降低;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是造成进口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中药行业的影响相对较轻。

三、2005年中国医药市场分析

(一)我国药品行业2005年发展情况分析

1、我国药品市场发展特点

(1)化学原料药工业销售持续向好

(2)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处于增长平稳期,创仿结合仍有可为

(3)中药工业运行基本平稳

(4)生物制药工业销售增幅有所回落

2、我国药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药品行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药产业亟待产业升级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4)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5)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二)2005年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1、近年来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总体趋势

近年来,我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一直倍受瞩目。2000年,中国保健品行业达到辉煌的顶峰,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随后几年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2003年在初突如其来的SRAS疫情的刺激下,保健品行业明显回暖,当年销售额就达到30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幅高达50%;2004年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势头,销售额为34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幅为13.3%,虽低于2003年增幅但依旧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呈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2005年我国保健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销售额突破了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据商务部预测,2009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83.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24%,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保健品增长最快的市场。

2、我国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2)产业法规不完善,市场发育不足

(3)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力量薄弱

(4)重视广告促销,忽视提高质量

(三)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分析

1、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走势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经过30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开发、工业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容量由2000年的45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860亿元人民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额每年保持在14%左右的增速。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令人担忧

(2)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医疗器械行业缺乏知名品牌

(4)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四、影响我国医药市场未来发展的因素分析

1、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

2、日益增长的医药保健需求

3、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4、农村医药消费市场的发展

5、国家相关政策影响

五、2006年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2006年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总体趋势

1、医药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

2、市场药品价格总体走低,第三终端市场活跃

3、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大,并购、重组仍是主题

4、农村医药市场将有较大发展,推动农村药品市场仍需多管齐下

5、OTC市场将迎来大发展

(二)医药市场分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药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医药企业的虎视眈眈,药品零售价格的持续下降,都将给药品市场带了机遇与挑战:

(1)继续保持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

(2)天然药物热潮涌起,中药现代化成为热点

(3)医药制造企业盈利水平仍将下降,药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4)医药零售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2、我国保健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保健品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2)保健品价格总体水平将下降,不同种类产品价格发展趋势不同

(3)新资源、高技术、方便剂型的保健品将成为主流

(4)营销手段日益多样化,直销渠道将成新宠

3、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2006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将变得更为广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医疗器械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2)高精尖、中高档医疗器械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国外公司垄断高端市场

第5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低碳化的深化发展以及各国消费者保健意识的加强,国际市场中不断涌现出纯天然制品、绿色食品、生态产品等贸易商品,这使得国际植物药市场和健康营养市场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其贸易量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约有40亿人曾经或正通过中医药治疗的方式预防和治疗疾病,约占世界总人数的八成以上,中医药在世界中享有极高的影响力。据此推测,在未来的10年内,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中必将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这将预示着中医药这块尚待划分的市场蛋糕即将进入各国参与世界竞争的视野。我国中医药贸易近几年也持续较快增长,尤其2010年以来,国际医药市场需求稳定,我国2010年中医药进出口总额高达60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57%。其中,出口397.33亿美元,增长24.87%;进口204.64亿美元,增长23.98%,中国中医药贸易已经呈现出巨大的潜在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出口主要面向华裔居多的亚洲市场、日本和韩国市场、欧美市场、非洲和阿拉伯市场,其中,亚洲市场约占我国中药出口总值的2/3,产品销售以东南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为主,中医药销售总量在全球草药市场中高居1/3的占比。随着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在我国与东盟各国间涉及中药类商品的关税大幅降低,推动了中药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对东盟中药进出口额同比增加了28.05%,为4.22亿美元,高于我国中药进出口年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基于有着相似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日本和韩国既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我国中医药对其出口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通过“兼蓄并用,自成体系”的出口策略,我国对两国中医药出口总量约占全球中医药市场21%的比重。另外,西方市场主要包括西欧和北美各国及澳大利亚的草药市场,在西欧国家中使用中医药的人口比率以德国为最高,超过58%德国人使用过中医药。其次,法国是欧共体第二大草药市场,而且早在1952年法国医学科学院就已经对针灸疗法作了充分的肯定,承认它医疗行为的地位,而且,在1999年法国已经将中草药列入国家医疗保险,当前,在法国国内,均有来自印度、中国、非洲、德国和法国本国的草药被销售。虽然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卫生条件较差、人们卫生意识还有待提高,但由于这些国家医疗事业发展起点低、来自发达国家同类竞争品少,是正在崛起的中草药国际市场。我国自1960年以来,常年持续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输出援助医疗队,包括:索马里、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扎伊尔等国,通过这些医疗队的宣传及援助,当地不少人已经对中医和中医药、针灸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国中医药产品进入当地市场、取得未来中医药贸易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我国中医药出口产品主要由中药材及饮片、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四大类别构成,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数据看,其中前两大类在我国中医药出口产品中占较大的比重,而中成药和保健品出口的量比较少。依据我国商务局2010年数据显示,提取物出口额为8.15亿美元,占中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1.92%,依然是中药商品出口的主力;提取物进口额为1.3亿美元,占中药商品进口总额的18.95%。中药材饮片出口额为7.76亿美元,占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39.89%。中成药出口额为1.93亿美元,进口额为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1%。

根据上述数据及其图示可以看出,中药材及饮片、提取物两项产品在我国中药出口中占高达90%的比例,但生产这两项产品所需的工艺较为简单、产品的附加值也不高。相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出口在我国中药出口中的比重仅占约10%,这样一种产品的结构导致我国出口的中医药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及提取物,而附加值较高的保健品和中成药则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更是比前两项差很多。

二、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困境分析

(一)我国的中医药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中药出口的基本情况是:以传统市场为主;植物提取物的增长明显;初级和原料产品出口占主体;中成药的出口增长缓慢;价格呈上升趋势。这样一种产品的单线出口结构导致我国出口的中医药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及提取物,而附加值较高的保健品和中成药出口偏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更是比前两项差很多。当前,国际中药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而我国许多中药产品出口厂家存在严重的同类产品出口竞争的情况,甚至有些出口厂家迫于生产能力低下的限制,连中药的加工业务都由其他厂商做。企业由于缺乏“独有”的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出现出口企业利润偏低、产品竞争力差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况不改变,中国中医药出口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另外,知识产权的维护问题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凸显尖锐,在国内,相当一部分的珍贵中药材被来自日本、韩国的客商低价收购买走,然后通过研发和加工,大量产出高附加值的“洋中药”,以走捷径的方式迅速抢占国际市场从而获取高额利润。例如,在世界享誉盛名的日本今村制药企业所用的川贝母、长白山人参等都是我国最好的药材。日本近年世界中药销售总量每年不低于300亿美元,而日本的汉方药就占了七成以上的比重,韩国的韩药出口占一成左右,而我国的中药出口仅占5%的低比例,而且其中70%的中药出口主要是以价格低廉的中药材为主。更令人堪忧的是,我国价格低廉的药材出口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我国的生态和环境作为代价的。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中成药出口的最大障碍

由于中医重宏观,治疗上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重微观、侧重于单纯病种和局部定位治疗,中西医理论的差异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之一。西方国家评审药物的法规是针对合成药制成的,仅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而中成药以复方药为主,药物多达十几味,很难解释是哪一种成分起了作用,缺乏标准化。我国有关中医中药的理论博大精深,但从另一个角度上去理解也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大多数都极为笼统和抽象,其中很多药物的功效是无法用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解释清楚的。例如,美国对药物明确规定其化学成分必须明确,即使是复方制剂也要求厂商明确其每种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甚至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这样的条件下,国内的中成药很难通过美国FDA的认证。另外,中药包括中成药、汤药、饮片和药材,在使用上讲究讲究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等,依据中药学中“君臣佐使”、“相生相克”、“辨证沦治”的理论,中药的使用必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否者容易产生过量用药、药物错误服用导致休克、中毒等严重后果,在缺乏对中药的基本知识和了解的国家和地区,中药的出口就难以得到推广和使用了。

(三)中药知识产权流失

纵观现今的世界中药市场,日韩占全球中药市场90%营业额,而中国仅占2%。在全球中药市场营业额中,日本占到百分之八十,韩国占到百分之十,而中国仅占百分之二。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若干新规则,极有可能在不久后还会出现吃自己祖宗留下的中药方子,却要向外国人支付专利使用费的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洋中药”出现的在国际市场,纷纷在各国抢占申请专利,单看在我国境内获批的中药专利就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尤其近两年来,日本的一些中药厂商正式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把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皇汉医学”、“汉方医学”改称为“东洋医学”,设法通过改头换面的方法把东道国的医药文化粉饰成为了自己的文化,在暴露出他们的经济野心的同时也显现出我国中医药出口的危机。以日本生产的“救心丸”为例,此产品本就是在我国传统中药六神丸”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出来的;另外,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本也源自我国的“牛黄清心丸”,而且其年产值近1亿美元,已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超我国的“牛黄清心丸”。日韩两国生产中药的原材料和辅料绝大部分均由我国提供,但我国高附加值的中药成品市场占有率却远低于日韩,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中药正面临着沦陷为“日药”、“韩药”的危机。而且,对于正处于朝阳产业阶段的保健品生产来说,国外许多生产厂商从我国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后成品的价格却是我国原材料出口的价格好几十倍,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不改变,对中国中医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景难以持乐观态度。

(四)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中医药出口

近几年来贸易壁垒的问题广受关注,在中医药出口方面就更加的突出了。中医药想要堂堂正正进入其市场的难度非常大。自2011年4月,欧盟的《传统药品法案》中已经规定对中药在欧盟区内部的销售实施严格的管理,对所有进口到欧盟申请正式注册的中药必须有相关的应用证明,证明此中药已经在欧盟成员国应用年限不低于15年以及在其他第三方国的应用年限不低于30年。基于各种现实原因,我国出口的种药品很难提供这一手续证明。另外,在欧盟的《传统药品法案》中还规定:仅包含植物和限定的几种矿物成分的中药才能获批注册使用,事实上,目前我国出口的中药不仅包括植物和矿物成分,有些还包括动物等其它多种成分,因此,我国中药出口企业难以上交符合欧盟所规定的药品检验报告。再者,国外高额的中医药注册费用也使得我国出口企业望而生畏,目前在欧盟注册一个药品的费用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我国的医药企业很难为药品支付如此高额的注册费用。所以我国的中医药一直以来被绝大部分欧美国家排斥于正规医学之外,难以被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只能以替代医疗方式存在,由于中药长期以来难以迎合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各项药物甚至是非药物的标准,从而造成我国中药难以登陆他国市场的窘况。

三、我国中医药出口的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发挥“灯塔效应” 促进中医药产品出口

政府主动发挥引导性职能,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有:

一要尽快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一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二要尽快建立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帮助加快中药产品市场准入谈判,促进各国官方对中药产品的认可,使中药尽早进入国际医药产品产流市场。

三要扶助科技先导型中药企业成长,促进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未来国际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将会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要使得我国中医药产品出口向科技型方向发展,必须改变当前我国中医药生产与科研脱节的现状,鼓励生产出口型企业建立良好的技术转化体制,注重提高科研投入效率、培育优良的技术创新力,促进逐步形成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具有良好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集团。

四要推动中医药走集群化生产的发展道路,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当前我国国内中医药生产行业普遍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多数出口国际市场的中医药产品由一些小规模、生产集中度较低的企业提供,从国际市场竞争的参与和抗风险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是极为被动的。而国际中医药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中医药作为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一支骑兵,抓紧机遇、加快发展是不二的选择。对于具备一定出口规模的中医药企业,可以尝试走联合、兼并的道路,实现中医药产业集中度的迅速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总体信贷能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要重视培养和储备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资源。人才是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行动的关键,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中医药领域的人才流失,以鼓励中医药的技术创新。

(二)建立中药现代评价标准体系,打造“绿色中药”的出口品牌

对中药产业链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最迫切的一项工作之一,中药的质量控制应该从源头上抓起,完善从药品种植(GAP)、中药材提取、饮片炮制的质量标准,到非临床及临床质量规范(GLP,GCP)、生产过程规范(GEP,GMP)以至销售规范(GSP)的标准化链条,同时要开展对国际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替代性作物。目前我国商务部已经颁布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而且世界上部分国家和行业团体已经认同此行业标准,尤其像英国草药供应商协会、新加坡等国对此标准就已经作了充分的肯定。依据相关的行业标准严格把生产和出口关,积极申请“绿色达标”认证标志,树立“绿色中药”的出口名牌,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我国中医药出口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三)加强我国中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维护,鼓励境外专利的申请

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宝藏,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医药已经成为了中国目前最蕴含中华文化特色、最具有前景的朝阳产业,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业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及时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世界各国中医药专利体系的法律状态和技术状态的变化分析报告,帮助企业掌握国外中医药专利的第一手资料,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同时积极在境外申请专利,维护我国中医药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另外,我国中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组建一支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立专门知识产权机构,对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宜进行专门管理,提高相关事宜应对的效率。

(四)弘扬中医文化,通过中医中药捆绑出口方式,走“以医带药”道路

区别于西医以药为依赖对象的特点,中医更讲究医药不分家的原则,因此,中医不仅在医学理论体系方面体现明显的整体性,而且在临床诊治和保健方面同样体现防治一体的特点。我国中药欲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在加强中医的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以医带药”的模式,促进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长足的发展。首先,可尝试性在一些文化交流基础较好的国家兴办示范性中医院和诊所或中医诊疗咨询中心,以期加强中医药疗效的宣传推广,改变当前中医药劳务出口较为分散的局面;其次,大力兴办境外中医药学校,以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为重点,推行正规的中医教学,培养国外的“亲中医药派”,改善国外严重缺乏专业且有经验的中医药人才的状况,为中医药在海外实现本土化打下基础;最后,鼓励中药企业走“以医带药”道路,借鉴三九、同仁堂等国内知名中药企业的海外营销经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名医”、“名药”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五)开拓新型中医服务贸易方式带动中医药出口

中医药不应该是只是一种产品,更应该是一种服务。中医服务乃是中药市场拓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对两者的同时推进,中医药才能在世界医学领域中真正发出璀璨的光芒。中医服务的滞后状态,必定制约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贸易壁垒协定》(TBT)是世界贸易组织对技术的跨境传播的原则性规定,但其中不包括医疗技术,世界贸易组织的任何规定都没有对医疗技术的流动做出限制,从服务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产品是十分丰富的。我国中医学内容博大精深,基于丰富的中医学理论,经历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已经发展形成了疾病预防、医疗养生保健等服务人类健康的种类繁多的系列产品,象针灸、中药旅游、中医美容以及药膳更是多种多样等待着我们的深入挖掘,这些中医药服务方式的开拓将会为我国的中医药在世界上带来光辉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6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 青海中草药;研发思路

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黄汉儒教授介绍,全球每隔三年就会产生1个耐药性更强的病毒,以目前美国的药物开发水平,平均从一万多种化合物中才能筛选一个新药,而且投入资金多达五亿美元,花费十年时间才能产生一个新药,从时间上根本应付不了新病毒,对付精神病老年病等慢性病,化学药几乎束手无策,而且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极可能损害正常细胞,其毒副作用令人头疼。中药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沉淀的文化底蕴,他以协调平衡为治疗机理,对不少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毒副作用较小。因为中药的独特药理作用,现代医药为中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药已经迎来了大好发展的机遇。⑴

1 国际天然药物应用现状

全球约有80%的人以天然药物作为基本医疗保健,国际植物药增长速度高于医药产品平均速度,西方发达国家植物药市场的年增长率达20%以上。1996年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销售总额高达160亿美元,2000年跃升到430亿美元。印度EXIM银行最近发表的报告认为全球天然药物每年的贸易额达600亿美元,指出天然药物的原料供应上主要为中国、印度、巴西。世界银行的报告则认为2000年世界天然药物产业约800亿美元,到2008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据Freedonia Group公司估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长,天然药物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全球医药市场的1/7增长到1/6~1/4。⑵

目前全世界已有174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美国和欧洲正逐步被接受。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医学学术机构和大型的化学企业巨头,直接把研究对象瞄准了植物药,且加大了对植物药研究的投入力度。

2 国内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

在国际天然药物巨大的利润空间里面,中国的天然药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部分是初加工和原材料。在国内,2004年医药市场近500亿元产值的中药仅占整个医药产业产值的18%的市场份额。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2.1 市场开发严重不足.目前约占人口总数60%的农民及低收入群体, 消费仅占中药产品的5%。因农村医药市场监督不到位,用药质量没有保证,农民对用药失去信心,增加了医药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难度。

2.2 中药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新品研发周期长,投资多,风险大,许多企业研发实力极其薄弱,他们仅跟踪市场上销量较好的品种进行低水平仿制,结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形成销售困难。

2.3 基础研究薄弱。近年来,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对医药产业投资不少,但在基础理论研究不多,在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界定,中药材有效部位筛选毒理研究等方面投入不足尤为突出,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力十分薄弱。⑶

目前在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药公司已有20家进入中国,辉瑞、葛兰素史克、默沙东等名声显赫的企业纷纷投巨资在天然物研发领域展开合作。

3 对青海省中草药产业的分析思考

1986年全国中草药的普查表明,青海中草药资源蕴藏丰富,共有1619种,其中药用植物科1352种,药用动物75科196种,药用矿物12类71种。其品种大部分是野生的,极少部分为栽培。⑷

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日月山以东逐渐向黄土高原过渡,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日照时间长、光质好、昼夜温差大,药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由太阳能转化的化学储藏能(干物质)不易散失,加上生长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因而药材一般质地优良,干物质积累多,无污染,药效独特,品等上乘。根据化学分析,有效成分含量高,并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如冬虫夏草、麝香、鹿茸、牛黄、柴达木人工培植的枸杞等。⑸

然而,在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下,我省中草药研究开发以及中草药市场的开发却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落后状态,这与我省的科研力量、资金积累、生产销售理念等息息相关。

面对中药在国内国外市场的巨大利润,依托青海丰富的中药资源,青海省政府已把发展植物药列为优势产业,大力扶持。

鉴于这种情况,我省企业应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科技力量,借鉴外省和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以及它们的科学经营理念,青海的中药产业的前途是光明和充满希望的。我对青海省中草药研究开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1)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一定是死路。我省目前有十几家小型中草药企业,但经过几年的运作,已都举步维艰,勉强度日。这与企业对其自身的发展研究的少,对企业向何处去,能走多远没有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有关。因此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量力而行。

2)品中决定发展,产品带动企业。GMP认证后,我省的小型企业陷入固定资产投入过大,没有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形成生产力过剩的情况。目前不仅是我省就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跟风现象严重,为了眼前的利益,搞“短、平、快、老、普”的产品,仿制,缺乏二次开发的能力。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结果大家一哄而上,造成产品泛滥,陷入资金投入而收不回的困境。

产品、市场、执行,其中第一位的就是产品,而产品的核心就是研发。企业在研发战略上,应当满足目前生产或生存需求的同时,及早开发中长线项目,短:中:长的最合适比例为10:3:1,使产品形成梯队。

3)有理念、有敬业精神的人才。新产品的研制,科学理念的管理,智慧型的销售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能多思多虑的,敢为人先的有敬业精神的人来完成。

4)产品类型的定位。世上疾病种类繁多,治疗疾病的药物种类更多,对于企业来说应立足于某一面某一点,作强作精,如青海制药厂就立足于麻醉性镇痛药,效益可观。

5)科学的营销。拼设备,拼价格已不是今天的竞争手段,靠中专生、高中生去跑市场,让市场来接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是不可想象的,学术推广,知识营销是智慧加专业的诠释。

6)合作共赢。我们的企业家要舍去“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旧观念,应互借优势,互惠互利。如你有GMP的厂房,我有市场前景好的新药,它有GSP的销售网络,不妨合作共赢。

7)市场定位。我省是一个农牧业大省,我国是农业大国,70%-80%的人生活在农村,他们购买力低、知识层面低,而中草药正好有价格低,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在农村医药市场的销售刚刚起步,竞争还很弱,我省的医药企业应注重农村药品品种的开发。

总之,我省的医药企业如想分享药用植物这个利润丰厚的蛋糕,就要立足本省,本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营销方法,技术力量,严把产品质量,在所选择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黄绍斌.民族药步入投资黄金期.世界医药,2005,2:65-66.

[2]李磊,裴天才.国际天然药物应用现状分析.世界医药,2005,2:34.36.

[3]李磊.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等.世界医药,2005,3:60-63.

第7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在连番矫正政策调整之下,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频遇寒流。业内人士惊呼:制药业进入了冰河期。然而,真正关注舆论导向和政策走向的业内人士,无法否认:现在还只是冰河期的开端。真正的严寒还没有到来。反商业贿赂刚刚拉开序幕,又有消息说:第二十次降价正在酝酿之中,而且力度空前。

国家连番政策的打击,对于制药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除了带来冲击,难道就没有带来机会?上海铂策划总经理、著名的营销战略家陈奇锐先生,为本报撰写专稿,希望能对制药业读者有所启发。

制药业的前景是美好的

近期政府出台了很多医药业调控政策,这种政策的短期结果,造成了很多制药厂销量下降,生产经营遭遇到了困难。这个时候,制药业的经营者也许会对行业前景产生悲观情绪。我认为,中国制药业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悲观情绪要不得。

我国的医疗服务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制药业的产出主要来只占总人口10%稍多的医保人群。而从舆论报道来看,中央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决心已下。从不到两亿人的医保覆盖人群,扩展到十多亿人,对于制药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大扩容。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人们的支付能力再不断提高,这些都决定了,今后十到二十年,我国的制药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9月份,礼来公司中国区总裁欧泰格先声曾表示:中国制药业将来未来十年发展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这反映出,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制药市场发展的看法。

个人认为:我国的制药业在今后20年,将至少扩容3-4倍。对于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来说,行业未来的大发展,才是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商业贿赂等管控政策,只是带来短期的困难。

二.政策调整出战略机遇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更长的时期内看当前医药业面临的问题,就会发现,尽管政策管控带来了一些冲击,但这些政策是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中国制药业的竞争力的。

之前的医药政策,虽然带来了医药行业的繁荣和高速成长,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比如消费者医药负担过重,激化社会矛盾,抑制居民消费、影响经济发展。

从医药产业自身来说,我国的药品产业政策,因为一药多名、普药高价,抑制了制药企业的创新冲动。

动物园里养不出猛虎,温室里养不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国的制药企业之所以没有产生印度南新这样的,初步具备国际规范市场竞争力的制药企业,根本原因就在于药品定价政策不合理,导致民族药企的价值取向不是导向研发创新,而是贿赂营销。

当前的医药产业政策调整,是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的。药品定价体系调整到合理的状态,就能降低医疗负担,同时能激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研发创新。

普药高价的泡沫被破除了,就能淘汰一大批没有竞争力,没有实力,没有研发能力的中小制药企业;只有劣质企业被淘汰了,优质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我们说,制药行业亏损面加大了,但是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弱势企业不消亡,强势企业如何诞生?不管大小强弱,都能活下去,那是吃大锅饭,反而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当前医药政策的调控,相信将加速制药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未来十年左右,中国将会形成类似于印度的市场格局,前十名的制药企业,占据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对于有实力、有战略眼光的制药企业来说,就意味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最近,欧美的辉瑞、礼来、拜耳等跨国制药公司都在扩充医药代表队伍,连日本大冢、韩国韩美等亚洲企业也在扩充队伍,充分显示出,危机与机会并存的产业现状。

三.行业整顿带来四大战略机遇

目前,不少制药企业受药品降价影响经营业绩下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用裁员、减少支出来应对。但是当前的局面,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一方面是暂时的调整,一方面却是重大的战略机遇。

对于那些有志于行业发展,有志于做大做强的制药企业来说,不应只考虑怎么过冬,还要考虑,春天来的时候,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在因为调控,行业出现战略调整的时候,更应该想办法抓住战略机遇。我认为,当前的战略机遇表现在:

1. 并购和研发能力提升的机遇

当前因为药品降价和反商业贿赂,大量中小药厂因为渠道薄弱,产品结构单一,销量下滑很大,而且它们因为实力薄弱,今后很难翻身。中小企业,中小研究机构的困境,将提供给优势企业良好的并购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研发能力,完善产品线和获得优势品种,这是当前最大的机遇。

当前药品降价的打击,也能够使得企业家注意到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薄弱,从而下定决心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如果看到了,并且做了,做到了,那么企业就有机会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制药企业。

2. 管理能力提升的机遇

不少民族制药企业在管理制度、流程、人员素质上,与国际制药企业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营销上,因为比较偏重于带金销售;在规范化学术营销的能力上,也比较薄弱。

危机是试金石,因为销售形势良好而长期掩盖了的管理问题、营销能力问题现在显露出来了,正好给企业家提供了调整的机会。相信只要正视问题,危机反而能够变成机会。

3. 渠道、终端占有率提升的机会

反商业贿赂和降价,导致大量中小企业、自由药品营销人的渠道、赢利空间大大压缩,因此随着政策调控的深入,市场将变得更加干净。实力企业可以借机扩充队伍,提高渠道和终端的占有率。

应该指出的大量跨国公司扩招队伍,正是由于看到了占有率提升的机会。

4. 品牌提升的机遇

反商业贿赂还将带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的机会。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偏重带金销售,忽视规范的学术营销、品牌营销。当前因为反商业贿赂难以开展工作了,正好可以趁机加强品牌投入,一方面可以维持对于医院终端的覆盖,另一方面,在强势媒体上加大投入,还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医药营销的战略转型

基于以上对中国制药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的判断,我认为:对于有实力、有雄心的制药企业来说,已经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当然对于整个制药产业来说,则进入了行业的战略转型期。在这个转折期内,行业的营销法则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在我看来,中国制药业正在经历:从产品营销到企业营销、从营销产品到营销战略的重大转变。如果说以前的制药企业,主要关心的是如果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则必须将注意力从销售产品转到营销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

一旦制药业企业家的思路转变过来,一旦他们决定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加大投入、苦练内功,那么凭借着中国庞大、快速发展的本土市场,他们完全能够在十年左右的事件内,初步具备国际规范医药市场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民族制药业尚存的希望。我相信,只要企业家们看情形是,埋头苦干,那么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中国制药业也将产生华为、联想、海尔。

第8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SWOT分析;黑龙江;中药材;市场

课题基金:本文为2015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中药材市场战略研究(15052)。

SWOT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最早提出的一种应用于企业市场竞争的战略分析。所谓的SWOT,是英文S- Strength(优势), W-Weakness(劣势)、O- Opportunity(机会)和T- Threat(威胁)的缩写,是一种针对企业外部机会和威胁,在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对外部环境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判断,借用SWOT分析法明确我省中药市场的内部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及时调整自身,把握外部机会,降低外部威胁,更好的促进我省中药材市场良性发展。

1 黑龙江省中药材市场发展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总面积达到46万km2,绝大部分位于温带,地势复杂,森林茂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省中药材资源蕴含量和生物多样性都居全国前列。据统计,全省有药用植物 118科,387属,627种,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也是我国中药企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地和药材加工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

2.植物资源丰富

我省东南部地区包括牡丹江市和鸡西市是生产道地药材的主要生产地之一,这里种植占地面积达6.3万多km2,动物、植物药材品种126科、260种,名贵中药材野山参、鹿茸、熊胆等达10多种;道地药材苍术、刺五加、满山红、黄茂等达80多种;大宗药材巨麦、白鲜皮、赤芍、灵仙、柴胡等达150多种;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系张广才岭等地区也是我省中药材的主要分布地,主要有人参、防风、黄柏、西洋参、满山红等几十种药材。

3.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黑龙江省有药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3933hm2,是全国中药材主要生产地之一,供应全国医药企业的中药原材料大省。根据我省最近召开的有关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监管“十三五”规划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数据可知,2014年我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药材抚育达55个品种,面积达152万亩,市场总收购量在1万吨左右。

2 黑龙江省中药材市场发展劣势分析

1.种质混杂,栽培品种单一

传统中药方常常同一药名对应多种药材,而同一种中药材根据种植的地区、品种和气候等多方面条件的不同,药材的质量和成分又不同,这就导致中药材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与中草药的种植目前采用传统的耕种方式不无关系。加之没有有效的生产和监管模式,部分药农片面追求利益,导致药材市场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

2.需求增加,产量资源骤减

近些年由于国家对传统中医的大力扶持和国民对传统中医治疗的肯定,国内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伴随着增长而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中草药资源的大量破坏。黑龙江省近些年部分野生中药材在本世纪初和现今资源含量对比,中药材的资源蕴藏量大幅度下降,这种资源的锐减也必将使黑龙江省中药材市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市场滞后、营销方式落后

就目前我省中药材市场发展而言,我省中草药市场未形成联合发展的中药企业,药材市场的信息管理体系极不完善,在宏观引导不足的情况下,市场消息的滞后使得药农在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等过程依然采取传统的营销模式,多处于被动状态,不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难以打造出国内知名品牌。

3 黑龙江省中药材市场发展机会分析

1.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省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确立,关于中药行业的发展迎来春天,交易平台日益扩大,中医药企业面临更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省作为中药材产销大省,中药材的资源优势、价格优势将使我省中药材市场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对中药的逐渐认同,我国中药材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医药企业有更多合作的机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善我省中医药企业的相关问题,从而提高中药材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2.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药材保护和发展(2015-2020)》政策明确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要求“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意识已从单纯的治病转为对疾病的预防、身体的保健和治疗后的康复上来,人们呼唤天然药物和绿色植物来治疗疾病和保健,而中医中药这种强调天人合一的传统治疗手段正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有效手段;

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绿色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再加之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老龄化阶段,对老年人的老年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使过去的以化学药品为主的治疗方式的毒副作用大、价钱昂贵、来源不便等弊端不断涌现,人们对传统天然中药材越来越青睐,中药产业也逐渐成为医药市场的主力军。

第9篇:医药市场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 植物药;金纳多;启示

[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98-02

目前,以银杏提取物为原料制成的各种制剂,广泛地应用于药物、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等产品中。银杏制剂是近年畅销的植物药品种,在心脑血管用药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全球的天然药物中,银杏制剂是用量最大的品种之一。

金纳多系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生产。创建于1866年的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Schwabe)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植物药药厂之一,经过了137年的创新与发展,成功奠定了其“植物药专家”的声誉。公司研发的最成功的产品――金纳多(EGb761)是至今被业界最关注的植物提取物。

1 金纳多的具体优势分析

从银杏叶中提取药物成分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4代。第1代:银杏叶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低于16%,只能作为保健品,无药理作用,一般为银杏叶茶。第2代:银杏叶产品,其有效成分为16%的银杏黄酮。第3代:银杏叶产品,可含24%的银杏黄酮,其药理作用均为清除自由基,目前许多银杏叶制剂处于这一阶段。第4代,银杏叶制剂要求:①提取浓缩比例为50∶1;②银杏叶酸的含量<5 ppm(1/10万单位);③含24%的银杏黄酮、6%的萜类(3.1%的银杏内酯、2.9%的白果内酯)。第4代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①清除自由基;②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③保护神经细胞[1]。目前只有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生产的金纳多符合这一条件。

金纳多是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经过不懈研究研制出的第4代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它的27个提取工序在欧洲获得了永久性专利。这样的“27道提取工序”保证了金纳多的高度安全性。在27道工序的提取过程中,包含了几个不同的纯化阶段,像黄酮苷、银杏内酯等活性成分被浓缩了50倍,同时像银杏叶酸这样的不良成分被剔除。金纳多是一个纯植物提取制剂,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都已明确。德国最高卫生主管机构(BGA)的公定书中明确记录金纳多应符合以下几项内容:①提取浓缩比例50∶1,即50份干燥银杏叶中提取1份银杏叶提取物;②24%的银杏黄酮苷;③6%萜类;④银杏叶酸<5 ppm(1/10万单位)。这种成分的合理配比不仅发挥了每个单一成分的特殊药理作用,也发挥了多成分的协同作用,这也正是金纳多这种植物制剂的魅力之所在。

金纳多具有片剂、滴剂、针剂三种剂型。其中,针剂一般在重症及抢救危重病人时输液使用,而片剂和滴剂可供普通人日常口服使用。金纳多滴剂相对于固体剂型,具有如下优势:①液体剂型更易被吸收。②更适合老年人、胃肠功能弱者、吞咽有困难者使用。③药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而发挥作用,全面解决微循环障碍。④液体可经黏膜直接吸收,不必像药片一样先在胃内崩解后才能吸收。

金纳多获得该类产品标准。植物药要造就市场、形成规模,高水平科研及确切疗效是基础,并必须要有其规格、标准。GBE原由德国Schwabe公司制定企业标准,后被德国E委员会采纳,于1994年7月19日以法律形式公布,作为国家标准,随后大多欧共体成员国采纳其标准。1999年8月,欧共体药品审查委员会兽用药品委员会银杏总结报告(EMEA/MRL/668/99终稿),对其中银杏酸作了规定。EMEA该文件强调该标准同样用于人。该标准也被北美国家所采纳[2]。

金纳多的市场发展。由于金纳多的提取工序在欧洲获得永久专利,金纳多的生产标准已成为国际银杏叶产品的标准,加上产品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和多样化的剂型,因而在市场中增加了被选用的机会,规范、专业的学术推广优势也比较明显。世界银杏制剂的原研品牌“金纳多”,具备威玛舒培博士大药厂来自全球的市场、学术、研发支持,在中国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并且已经成为中国银杏类药品的领导品牌。金纳多进入国内市场后,在医院及零售市场均占有很大的份额,其注射剂型更是高端市场的领先品牌,所占份额超过40%。

2 金纳多对中国植物药发展的启示

国际植物药市场是一个正在发展并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市场。然而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欧洲草药制剂和日、韩汉方制剂[3],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很低,这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极不相称。因此,金纳多产品的分析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国外植物药发展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2.1 加强植物药的法规建设

1978年,德国卫生部组建了一个由医师、药剂师、理学专家、毒理学专家及药厂代表组成的独立行政卫生机构,称为E委员会。该委员会采用主动接受申请资料、独立检查德国运用的各种草药及其制剂的方法,收集了许多临床个案报告及有关的草药著作和科学研究报告[4]。

所以我国可以考虑建设以植物药为中心的相关政策法规,从制度上确立如何发展植物药,并且通过国家药品行政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植物药管理鉴定委员会,负责植物药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促进与国外如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植物药较为发达的国家进行学术和经验交流;对植物药标准进行鉴定和考核;并且对具体的植物药种植、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市场、流通等进行全方面的跟踪、协调和管理。

2.2 增强发展植物药的意识

目前,我国新药研发中被世界公认为创造的药品十分有限。药品仿制多,创新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加入WTO后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更严格的实施,仿制受到严格限制,而且研制一类新药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目前国际上研发一个化学新药通常需要10~12年时间和3亿~5亿美元的投资。如此巨大的投入在我国医药企业是难以想象的[5]。现实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尽快完成由单纯仿制到以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这就给天然植物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的植物药的资源优势和历史优势在现实中几乎没有显示出来。除了技术差距之外,更有意识的差距。这里强调的是对于增强植物药意识过程中应注意两点,首先是现代植物药具有的特点,其次是现代植物药的研究方法。

2.3 加强知识产权和产品标准建设

Schwabe公司提出的金纳多EGb761以及以其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其银杏黄酮苷含量24%,萜内酯6%。用西方医学标准进行的临床试验近40个报告都证明其有较好作用。德国国家药审局(The German Federal Institutefor Drugs and Medical Devices,BfArM)对每个制造银杏叶制剂工厂提出,如果银杏酸大于5 mg/kg,则将取消市场注册及销售权。EMEA 1999年文件基本精神也取于此[2]。

作为对银杏研究最早,将银杏作为药物最早的中国,能否在这方面真正下一点儿功夫,开创出具有自己特色又确有疗效的产品,在世界植物药市场上与EGb761比一下高低呢?所以我们必须进行这方面高水准的研究,建立自己的植物药标准和与世界接轨实验室,否则很难研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

同时有效地保护中药(植物药)知识产权是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保障。医药产业的特点之一是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依赖,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中药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中之重。面对复杂的国际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使中药走出国门,必须重视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收集、研究、掌握国际上有关中药(植物药)相关信息和动态,在世界范围内积极进行专利申请和中药的商标注册[6],使更多的中药产品获取驰名商标,成为知名品牌,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2.4 提高植物药的生产技术

德国是植物药生产大国,在生产和研究方面明显于世界领先,是全世界植物药上市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仅以在我国的“洋中药”品种数量计,德国占35%以上。有关银杏提取物的全部专利被德国人锁定,且连年从我国进口大量银杏叶,经科学加工后出口国外,每年创汇额达3.5亿美元。其中,产品“EGb761”每吨价格高达2 000美元,而其原料银杏叶70%从我国进口,价格仅为每吨500~600元人民币。所以,我国植物药的生产技术亟待提高。应大量采用现代制药业及相关行业的新技术以实现技术现代化、工艺工程化、质量标准化,为中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应积极、大胆地引进和应用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工艺如大孔树脂吸附新工艺等。借鉴德国等国提纯天然药物的方法,生产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有高科技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在保证疗效、易于服用的同时,降低方剂量以减少中药资源的消耗。

2.5 积极拓展植物药市场

中国与欧、美、日等国在天然植物药市场方面是合作竞争关系;在推动国际天然植物药市场迅速成长上,中国与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有共同利益。合作战略是中国中药企业迅速壮大并尽快走向国际市场的途径,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中国中药企业应通过与美国企业、研究机构和投资经营机构的联合或合作,充分利用对方的技术、资本、营销网络与营销经验,快速提升自身的能力,消除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因文化差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因素造成的障碍;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天然植物药知名企业到中国投资合作。

[参考文献]

[1]范武峰.银杏叶提取物的发展前景[J].医药导报,2003,22(增刊):3.

[2]祝国光.银杏叶制剂的欧共体标准及启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0):84-85.

[3]许关煜,李敏华,陆燕玲.植物药研究开发动向[J].上海医药,2001,22(4):165.

[4]华强,陈静.德国植物药市场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2):86.

[5]余泳华.天然植物药的市场现状及对策[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