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木村久一 ;儿童 ;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一、木村久一早期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天才观

天才还是庸才,这是由人的天赋能力所决定的。这种悲观论调,是有史以来的普遍信仰。高尔顿等人的人种改良论者则更甚之。然而,从种种事实来看,天才还是庸才,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决定的,不如说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等因素决定的。木村久一坚信天才不是个人天赋的能力,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这就是他的天才观。

2.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木村久一强调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木村久一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具有100分的潜能,教育要充分的开发这些潜能。他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儿童的可能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可能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可能能力递减法则。”根据现代科学家的研究,产生 “儿童潜能递减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是很长的,但也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宝贵的儿童潜能如果不在其发达期给它发展的机会,也会一个一个枯死 。 反过来说,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也在于此。

基于此,木村久一认为早期教育应该越早越好,他借用德国“天才之父”老卡尔・威特的话论述说“对子女的教育必须随着婴儿智力曙光的出现开始”, 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孩子100分潜能,使儿童智慧的可能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3.早期教育的实施方法

为了能够培养出天才,木村久一在总结卡尔・威特、汤姆逊兄弟、穆勒、歌德、塞德兹博士、巴尔士、斯特娜夫人等人的成功教育案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观察、研究得出了具有自己时代特色的天才教育的方法。

首先,早期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的天性为起点。木村久一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儿童玩的过程中开启儿童的智慧。“比如家长可以利用吃饭、穿衣、睡觉等日常小事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和孩子玩一些精心设计的游戏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通过旅游、讲故事和拜访亲友等来增长孩子的见闻。”

其次,木村久一还十分重视环境的教育功能。他认为“由于小孩子不具备选择环境的能力,所以父母应当站在替孩子着想的角度慎重地为他们选择,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玩伴的品行都应当特别留意…”。关于环境的选择,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印证,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也十分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是儿童成长关键因素,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包括文化环境,指出家长和孩子身边的人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环境的一部分。

二、木村久一早期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纵观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思想,他反对传统的天才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重要作用,发现儿童能力递减法则,提倡对儿童及早施教,尊重儿童的天性,重视环境的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成人如何看待、教育儿童都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1.树立正确的天才观,及早施教

到目前为止,仍然有部分父母存在着有些孩子天生笨、有些孩子天生聪明的陈旧观念。我们经常会在父母中间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真笨,你看看,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不出来!你啊,我看是稀泥糊不上墙,真是没指望了。” “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有这种观念的父母会表现出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这孩子天生笨,怎么培养也难以成才,任其自然就可以了;二是这孩子天生聪明,学什么都不费力,任其发展也能成才。实际上这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片面的这些旧的观念都是在育儿之前就应当抛弃的。因为每个孩子在先天因素方面可能会有一点点的差别,但是相差很少,只是早期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太一样,人的智力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正如威特父亲所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出生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爱尔维修说:“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即使自己的孩子天赋不是很高,只要抓紧早期教育,教育得法,孩子终将成为父母的骄傲。因此,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天才观,相信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只有你把孩子当天才,她或他才能成为天才。同时,父母要切实重视早期教育,抓住孩子生命发展中的每一个关键期,及早施教,帮助孩子充分地发掘自身的潜能。

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现在许多家长了解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不了解幼儿自身学习的规律,一味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今天去英语班,明天又学珠心算,忙得不亦乐乎。孩子提出“玩一会儿”,就瞪目皱眉:就知道玩。认为游戏是“胡闹”,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孩子就是在这种做做、玩玩中学习知识,积累了人生最初经验的。

木村久一认为早期教育是一门艺术,应该寓教于乐。父母不应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为孩子提供丰富实物和环境,努力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收获成长的喜悦。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通过谈论有关饭桌上的器具、室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巧妙的教他新的单词和词义。” “我尽可能带着女儿到郊外去,利用实物向她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化学、天文学” “威特的院子里特地为他修了一个大游戏场,铺着60公分厚的沙子,同时载着各种花草树木,威特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 。只要幼儿真正感兴趣事情,他们便会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去做,才能做到最好。家长只需在孩子产生疑问时适时提供帮助,激发孩子的好学、好动、好玩的天性,使孩子在玩耍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正如老卡尔・威特所说:“在教育时,与其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

3.重视家庭教育

木村久一认为“学校不是万能的,孩子进入学校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中一个个天才诞生的生动事例,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我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就行了”,另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不懂教育,没有能力把孩子教好;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教育孩子。从根本上说,这些家长混淆了幼儿教育的概念,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殊不知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是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如果过分依赖幼儿园教育而忽略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那样不但会错失很多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使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完全的开发,而且会对孩子长远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木村久一提醒广大家长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木村久一一生耕耘在幼儿教育这片土地上,为幼儿的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 《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所蕴涵的幼教思想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每一位父母去细细品味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日]木村久一著,河北大学日研所译.早期教育与天才[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第2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早期教育;家庭需求;0-3岁婴幼儿: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43-04

建立并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教服务机构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上海市在国内率先整合多方力量,初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制与网络。作为一项公共事务,上海市早期教育服务具有依托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管理的特点,推广和执行力度较强。但因为是初创的事业,也面临积极性不够、资金缺乏、服务能力有限等困境。本研究试图从0-3岁婴幼儿家庭对早期教育服务的需求与期望出发,由下而上地考察上海市的早教服务,以期为完善早教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调查工具为自编问卷。调查对象为上海市徐汇、浦东、青浦等共8个区县的0~3岁婴幼儿家庭。共回收有效问卷574份,以父辈家长填写为主(占62.9%)。被调查家庭婴幼儿男女比率分别为47.9%和52.1%,其中独生子女占86.2%,非独生子女占13.8%。

二、调查结果

1 婴幼儿家庭有早教需求,但真正接受早教机构服务的还不多

调查表明,目前上海市婴幼儿家长普遍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此有一定需求,比如96.2%的家长表示愿意参加各类早教活动,75.4%的家长希望能够就近参与早教活动,11%的家长表示会积极寻找优秀的早教机构。然而,调查发现,需求和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被调查的家庭真正接受早教机构服务的并不多:目前0-3岁婴幼儿大多散养在家中,77%的婴幼儿完全在家接受照料,仅12.2%的会在双休日参加亲子教育课程,3%的进入半日制托班,7.8%的进入全日制托班。

2 婴幼儿家长缺乏早教知识,家庭内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存在困难

调查显示,54.5%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在家庭内开展早教”,对婴幼儿的发展特点“不了解”“不清楚”的超过半数(53.1%),有的家长表示“以前说孩子不好教,现在是根本不会教”。郊区婴幼儿家庭更缺乏早教知识和经验,63%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在家庭内开展早教”,41.5%的家长“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和有效引导”,另有30%的家长表示,“对照同龄孩子的发展水平。为自己孩子的发展感到焦虑”。2010年上海市妇联儿童部和上海市亲子教育研究中心公布的《亲子教育研究报告》提到,上海约80%的父母并不清楚该如何获取科学的育儿知识。

调查表明,家庭内开展早教也存在不少困难。11.1%的家长表示“工作太忙,育儿心有余而力不足”;37.3%的家长表示“让祖辈带养,安心放手”;20.6%的家长表示“有空就参与育儿”;仅28.9%的家长表示“回家后,就陪伴孩子”。虽然近八成的被调查家长表示“早教主导人是父辈家长”,但真正完全承担起早教责任的父辈家长并不多,隔代教养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有二,一是父辈家长工作较忙,时间有限;二是很多父辈家长对承担教育责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将此责任交付给他人。16.6%的家长认为早教的关键是“早教老师”,16.1%的认为是“专家”,17.8%的认为是“孩子本人的配合”,仅49.5%的认为早教的关键是“父辈家长(主要照料人)”。

3 社区早教资源不够丰富,可利用率和普及程度不高

调查表明,上海市社区早教资源不够丰富。所在社区附近“有托幼机构”的有54.2%,“有早教服务机构或指导中心”的有41.6%。由于公办早教机构容纳度与服务能力有限、民办早教机构费用昂贵等原因,不少家庭附近虽有早教机构,却没有享受早教服务。可以说,上海市0-3岁婴幼儿家庭可用的、合适的早教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进一步访谈得知,有限的社区早教资源的可利用率和普及程度也不高,仅有55.1%的家长曾带孩子参加过社区/街道早教中心的活动,其他参加过的早教活动要么是附近民办早教机构组织的,要么是附近幼儿园组织的。另有25.4%的家长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机构组织的早教活动。

目前早教市场的高收费也是导致早教服务难以普及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家长对早教服务中的托管服务、亲子活动/课程以及以儿童学习/游戏为主的课程等趋之若鹜,但八成家长表示能接受的早教费用低于60元/小时,这与目前上海市社区早教机构50-100元/小时、民办早教机构100-150元/小时的收费标准存在明显差距。许多普通收入家庭只能对早教机构望而却步。

4 家庭、社区中缺乏适合婴幼儿活动的专门场所

家庭与社区是0-3岁婴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然而,上海市家庭中适合婴幼儿活动的环境与资源有限,社区中适合0-3岁婴幼儿活动的专门场所或公共设施(除了早教机构)也几乎没有。

调查表明,有43.6%的家长表示允许婴幼儿任意探索家庭的环境,21.8%的家长为婴幼儿开辟了游戏活动区域,仅6.1%的家长为婴幼儿提供了独立的儿童房间/游戏室,尚有28.4%的家长表示家里没有婴幼儿专用的活动空间。因为家庭居住空间有限,上海市区的婴幼儿比郊区的婴幼儿更缺乏专门的活动场所。

社区缺乏供婴幼儿嬉戏的场所是被调查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占46.2%),仅41.8%的家长表示社区附近有儿童游乐设施或场所,如滑梯、广场等,但现有的游乐设施基本不符合0-3岁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访谈得知,目前上海市0-3岁婴幼儿家庭经常去活动的地方主要是社区中心绿地(占49%,但各类宠物的活动使绿地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健身区(占45.6%,但成人健身器材对婴幼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公园(占39.7%)和儿童游乐场所(占38.7%,但现有的游乐设备基本不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使用)。

三、讨论与分析

1 现有的早教资源难以满足民众对早教服务的迫切需求

根据近年来的人口统计及预测,2007~2017年,上海市每年有近50万0-3岁婴幼儿。截至2007年。上海市18个区县建立了社区早教指导服务中心,下设412个早教指导站(点),并依靠托幼园所建立了面向社区、服务家庭的早教服务平

台。从0~3岁婴幼儿数量与早教机构数量的配比情况看,上海市0-3岁婴幼儿家庭可以利用的早教资源还是相当缺乏的。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完全依托幼儿园开展早期教育指导工作可能面临无法落实的困境。一是由于近年来生育高峰的到来、非户籍人口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等原因,入园难、入托难已是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幼儿园首先要解决的是3~6岁儿童入园问题,因此,无法保证18个月~3岁的婴幼儿入托。换句话说,对在园幼儿趋于饱和、资源紧缺的幼儿园来说,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服务会显得有心无何彩平:从家庭需求看上海市0~3岁早教服务力。2010年10月,上海市人大没有通过上海市妇联史秋琴代表提出的“关于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至18个月的建议”,原因就是持续多年的高出生率导致现有的托幼机构远远满足不了众多家庭的入托需求。

2 父辈家长职责不明,改变家长观念成当务之急

调查显示,祖辈家长是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的主力军。目前,上海的许多社区已形成了一个个颇具规模的“祖父母一孩子圈”:祖辈家长带着孙辈玩耍,难得见到年轻父母的身影。有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父母(占54.6%)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3小时,而子女渴求父母多陪伴玩耍的比率高达85.9%。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阶段父母是主要责任人,早教服务机构起辅助父母教育子女的作用。而在我国,家长更注重早教机构对孩子的影响。早期教育应提前到3岁之前的观念普及之后,不少家长只是期待能够选择到合适的早教机构来托管孩子,或者期待在早教机构实现对孩子开展早期教育的目的。大部分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期教育的责任人认定为早教机构及教师。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家长(尤其是父辈家长)的早教观念,帮助家长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早教职责。

3 依托社区提供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是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早教机构基本上都是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儿童、家庭提供各种服务的。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文化、娱乐设施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幼儿家长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如美国的早教班通常是由社区举办的,参加人员可能就是十来个邻居。而且,美国的社区、公共绿地、商场等大多有免费儿童乐园、沙坑之类的供儿童玩耍的场所。在英国,很多社区专门建立了“社区玩具图书馆”,以0~5岁儿童为服务对象,并把家长也纳入教育指导范围。在日本,社区的幼儿教育设施很丰富,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儿童馆、儿童咨询所、保健所与保健中心等。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原来与工作单位挂钩得到的一些福利和服务已经消失,社区的概念则被日益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逐渐扩大,社区资源的利用也受到居民关注。家庭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调查表明,大部分家长愿意就近选择早教指导服务(占75.4%),超过六成的家长首先选择“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开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早教服务是可行的,也是一种趋势。

四、关于建立并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教服务网络的几点思考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教服务网络,是希望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满足家庭的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多方受益的社区公共福利服务目标。目前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机构在功能定位上与“以社区为基础”尚有差距,早教服务现状与客观需求也有一定落差。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关于建立并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教服务网络的思考。

1 政府要重视早期教育服务,将早教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职责范围

目前,我国尚缺乏以社区为依托的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专项政策,托幼机构、街道、社区等服务于家庭和儿童的职能部门只了解与自己有关的政策,难以打破壁垒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早期综合服务模式。

因此,政府非常有必要制定关于社区早教服务的相关政策,比如出台一些经费支持亲职福利和配套服务的政策,从而减轻家庭育儿压力,促进早教事业发展。政府应将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将早教服务列为社区服务内容,给予人力、物力支持;将早教服务(包括服务内容、服务场地等)纳入文明社区创建的考核指标,以促使早教服务落到实处;要求社区免费开放已有早教资源,扩大受惠面。

政府还应协调教育等行政部门研究和制定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质量标准,建立早教服务工作评估督导制度,如制定早教指导覆盖率、家长满意度、社区早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等,以规范早教服务市场,保障婴幼儿家庭的切身利益,促进早教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2 社区要整合多方资源。因地制宜地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早教服务

目前,上海市各区县的早教服务是由教育局、妇联、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四个部门联合开展的,虽然各区县的合作模式不尽相同,但最终落脚点主要还是社区。因此,社区早教资源的可利用率和早教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是婴幼儿家庭更为关注的问题。

社区可以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早教资源(如社区早教服务中心、幼教机构)和已有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家庭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等),在所提供的为民服务项目中增设早教服务内容。相较于社会上的其他公共机构或服务场所,社区早教中心或幼儿园的软硬件最适合0-3岁婴幼儿。社区幼儿园、早教服务中心若能适时对外开放,对婴幼儿家庭来说将是非常有力的支持,也能强有力地改变目前早教指导流于形式的局面。另外,社区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早教服务,如提供早教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开展育儿沙龙活动,鼓励婴幼儿家长相互交流经验;邀请托幼机构专业工作者定期开展早教指导活动,等等。

3 调动家长积极性,提高其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早教活动

第3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提琴基础教育;基础教材;教育方法

一、关于小提琴基础教育及教材的状况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小提琴音乐与小提琴教育也兴起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长期的小提琴教育历史中,大浪淘沙,沉淀下来许多经典的教材,如《开赛36首小提琴练习曲Op.20》《克莱采尔42首小提琴练习曲》《顿特24首小提琴练习曲Op.37/35》《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Op.1》等。这些教材一直到今日都在国内国外、校内院外被普遍使用着。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入门阶段的教材,则因为历史上一些教材(如《霍曼》)的老化,以及学生的年龄趋小、学习进度加快和教育理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小提琴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小提琴入门阶段的教材是一个不断地被研究和进化的领域,这是小提琴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因为小提琴基础教育起步早,年龄小,所以我们通常把入门基础阶段的教育称为“小提琴早期教育”。说到小提琴早期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兴起小提琴早期教育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随着《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东京,全音乐谱出版社,1954)的出版,在日本各地形成了一个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浪潮,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小提琴早期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中国。铃木镇一主张孩子应像学习“母语”一样地学习小提琴,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开东方人学习西方音乐的一些观念上的障碍,所以他提出“学琴要越早越好,每天练琴要越多越好”等观点。铃木教育法认为孩子应从三四岁就开始学琴,并为此设计了“亲子教育”“玩中学”等方法,并提倡“快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也在他的教材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铃木教育法的实质并不属于专业音乐范畴中的小提琴教育,或者说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以为了培养小提琴家为目的,而是“才能教育”或者说是“人的教育”。这一点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就指出过,“铃木的才能教育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1]日本也有学者对铃木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其理念如果不是小提琴教育的话,让孩子尽可能多地练琴,就是浪费时间”。[2]必须要强调的是,铃木教育法只是日本小提琴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日本小提琴水平的强大是与其整体基础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它们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教材进化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实际上在比铃木教材更早的时期,就有一套重要教材《篠崎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由日本全音乐谱出版社于1944年首次出版。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音乐之友社,1964)在日本也是一套影响很大的教材,它是由三位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合著的,至今已再版60次以上。之后还有一套重要教材是由东京艺术大学的山岡耕筰教授编著的《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门》(音乐之友社,1989),也有近20次的再版记录。笔者在日本做研究时发现,日本其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此类教材,而以上的这些则是在日本使用率最高的和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基础教材。中国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风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兴起的“小提琴考级(业余)”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动了小提琴教早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小提琴的基础教材在当时还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入门教材,有赵薇《学琴之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徐多沁等《少儿小提琴教学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张世祥《初学小提琴100天》(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等,其中一些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时期里,还出现了“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联谊会”这样的教育者团体(1986),他们在各地建立分会,做学术交流,组织比赛和出版学术刊物《信息交流》。针对小提琴基础教材与方法的研究论文虽然不多,但已经开始出现,如俆多心、周世炯合写的《儿童初学小提琴的教材问题》;丁芷诺的《教材与教学法之我见》;徐多心的《儿童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方法漫谈》。

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与目标

在各种西洋乐器中,小提琴被认为是最难学的,而入门阶段又是小提琴教育阶段中的难点。小提琴教育有起步早、年龄小、成才快(指天才儿童容易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在我国还有受教育人口众多这些特点;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我国接受过小提琴早期教育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更有“成才少”“淘汰率大”、地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大的一面。而在这个“被淘汰”的大群体里,不乏具有音乐才能的好苗子,这是十分遗憾的。说小提琴入门阶段很难,是因为小提琴教育也含有技能教育的一面,先入为主的左右手姿势动作、发音的概念、音准的训练等方面的错误方法,一旦形成不良习惯就很难改正,就会严重制约以后的进步,甚至影响终生。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1873—1944)在论教学的话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初级教学的重要性是怎样估价也不会过分的,学生今后艺术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在初学时所建立起来的动作是否有用”。“在这个阶段上对某些问题的疏忽,在将来就可能变成妨碍你一生前进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小提琴基础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小提琴基础教育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我们说在入门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着小提琴演奏的基本问题来进行的,像持琴姿势;左手的手型;右手的握弓、运弓动作;音准训练;节奏训练;读谱训练等内容。而基础教育的目的即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就是要为以后的腾飞做好准备和打好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养成规律的练琴习惯与善于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姿势与动作的养成;树立起良好的听觉概念;培养表达基本乐句的能力即音乐感的养成;调性概念的培养;左右手的均衡发展三、入门教材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外小提琴的早期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在研究中我们基本上把它们划为两大类:一类是“曲集式”的教材,且这类教材占很大比重;另一类的教材则是以“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而在我国教材发展的初期阶段里,还有考级类的、强调“民族化”的,甚至在早期还有使用全简谱编写的教材存在。针对小提琴早期教育受众者年龄小、基础内容枯燥又必须每天坚持反复练习这一特点,在入门教材的课题里既要有充足的基础内容的营养性,还要兼顾到趣味性。两大类教材的区别就在这两者性质的侧重点上,把它们做一个形象比喻的话,就是一个是“玩中学”,另一个是“苦后乐”的理念。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与侧重点,这是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编著入门教材的关键所在。年龄小恰恰是小提琴“技能教育”属性的必然与合理之处,因为很多基本功正是要放在这个时期来学习才效果最佳,因此这个阶段也尤为珍贵,因为它不可逆。所以不断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寻求在教材上循序渐进,营养与趣味的最佳平衡点,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的有力保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完成早期教育的目标,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教材中的课题设置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步骤,入门教材应该与《开赛》相连接比较合理,因为像《开赛》《克莱采尔》这样被推崇为“小提琴教育的圣经”的经典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像《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10册)、《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6册)、《学琴之路》(6册)这样的大套教材,后面的几册也多为曲集形式或与《开赛》《克莱采尔》等练习曲的混搭,使用率不高。到了这个阶段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课程安排交给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比较合理。而从入门到《开赛》这个阶段的教材编辑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节奏进度而设定,应该以三至四册为内容比较合理。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让“教师教学时好教、学生容易学、喜欢练”,从而来提高效率和教育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小提琴入门新教程》(三册)中,对小提琴基础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基础教材的编写方式都做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第4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81-05

对0~3岁婴幼儿实施早期教育是关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未来兴衰的重要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前教育国际协商会议上提出:“学前教育要下延到0岁,使学前教育真正成为为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切保育、教育活动。”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掀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1〕

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将建立“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正式纳入教育事业范畴。为进一步了解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指导服务情况,我们选择了上海市901户0~3岁婴幼儿家庭和77所早教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26名0~3岁婴幼儿的家长进行了电话访谈,同时深入部分早教机构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考察。有关情况汇总后分析如下。

一、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相关工作介绍

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对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关要求,上海市各级政府加强辖区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在促进0~3岁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专业性、系统性较强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规范运作需要多领域、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为此,各区县教育局、妇联、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四部门联合发文,建立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联席会议制度,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搭建了指导服务平台

1.以区县早教中心为主干机构、各早教指导网点为分支机构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2006年以来,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妇联、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四部门联合挂牌,成立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基地,以统一挂牌、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推进为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并以区县早教中心为主干,以各乡镇、街道早教指导网点为分支机构,因地制宜地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2.创建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点,探索社区科学育儿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化

根据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统一布署,各区县都成立了早教指导中心,人口计生委则开始创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示范点。这些政府提供的平台不仅推动了0~3岁婴幼儿早教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而且带动了乡镇、街道早教指导服务平台的广泛、规范建设。

3.发挥教育、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优势,营造科学育儿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幼儿园、儿保部门、人口学校、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家庭计划指导室等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配备了有关0~3岁科学育儿的书刊报纸、音像资料、玩具等软硬件设备,为社区0~3岁婴幼儿及其照料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三)建立专业的指导服务队伍

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充分发挥早教中心的指导作用,定期对乡镇、街道“亲子苑”“宝宝苑”的教师进行培训;区县卫生局、人口计生委整合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同步建立家庭计划指导室,落实家庭计划指导员,并对家庭计划指导员进行专题培训;各区县还邀请专家,定期深入社区开设专题讲座,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招募0~3岁科学育儿青年志愿者,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四)将形式多样的早教指导服务工作推向深入

上海市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多种有特色的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如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欢乐嘉年华”大型亲子活动,开设“孕妈妈沙龙”“大妈妈课堂”等。

二、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0~3岁婴幼儿教养主体是家庭及孩子的祖辈,这个主体的科学育儿知识较为缺乏

1.教养场所以家庭为主,实施主体多为祖辈

调查显示,上海市近九成0~3岁婴幼儿主要散居在家庭,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散居式家庭教育,并呈现出以“主干家庭”为主(61%)、“核心家庭”为辅(33.89%)的特点。祖辈是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62.5%)。进一步调查显示,大多数祖辈父母存在育儿观念较保守、教育方法较传统、教育内容较陈旧等问题。〔2〕

2.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脱节,教育内容有失均衡

调查发现,除16%的家长认为无须对0~3岁婴幼儿实施教育外,84%的家长认同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表面上看,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较新,但这种观念更多地停留在表层,因为他们普遍缺乏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吻合的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很多家长实际所采用的方法与所倡导的理念事实上是相违背的。

在早教内容方面,绝大部分家长表现出重认知与语言发展、轻情绪情感与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倾向。如,有约44%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传授知识”,23%的家长则认为是“发展语言”。倾心于智力开发的家长乐于为孩子提供益智类玩具,跟孩子一起玩培养记忆力、注意力等能力的游戏。重视语言训练的家长则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给孩子讲故事、看图书等,但大多忽视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有的甚至剥夺婴幼儿体验愉悦情绪的机会。这些有失偏颇的早教内容和方法可能会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教育方式过于宽容,教育方法仍欠科学

大部分家长对0~3岁婴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当孩子犯错时,41.09%的家长一味原谅和包容,47.73%的家长不管孩子是否理解坚持讲道理,依据具体情景进行随机教育的意识则普遍欠缺。89.85%的家长认为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但因方法不当近三成的家长表示亲子沟通效果不佳。

(二)早教指导忽视对家长的指导;内容偏重于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忽视婴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1.以婴幼儿为直接指导对象,忽视对早教实施主体――家长的指导

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早教机构的活动大多针对孩子,很少有针对家长的指导。很多接受早教指导服务的家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开展某项活动,难以合乎要求地做好配合工作。早教活动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家长的教育水平也没有得到提高。

2.以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为主要指导内容,较少涉及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及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调查发现,早教指导偏重于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有两个原因:一是迎合家长重智商轻情商培养的教育观念,二是由于肢体灵活性、知觉准确化是婴幼儿的显性发展,教师在这些方面容易掌握、容易实施,效果也直观易见,家长的满意度较高,教师的成就感也较强。然而,忽视婴幼儿情绪情感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做法与儿童全面发展观不相符,早教指导的长远效果难免受到影响。

(三)早教指导机构多以幼儿园为主,缺乏专门机构、活动场所、师资力量等

调查发现,当前早教指导服务大多由早教指导中心提供,以托儿所和幼儿园为依托(包括辅导站、社区亲子宝宝苑等)。这种模式也许是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初级阶段的必然,但它所带来的场所紧缺、师资薄弱、教师精力有限等问题不容忽视。

1.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有待专门化

目前我国大多幼儿园的场所、设备主要是为3~6岁幼儿设计准备的,并不符合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因而幼儿园开展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活动时需要临时布置环境,这不仅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也难免会影响活动效果。

2.教师指导方法和内容有待专业化

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活动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它需要指导教师熟知0~3岁各年龄、月龄段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围绕营养与健康、认知与语言、感知与运动、情感与社会性等内容设计活动。而以3~6岁幼儿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幼儿园教师对低龄婴幼儿的发展与教育往往缺乏精细化、操作化的专业知识,难以从适宜性、可行性等方面准确把握0~3岁婴幼儿教育活动,这不利于发挥早教指导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长效性。

三、思考与建议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开展几年以来,确实存在前文所述的种种问题,要在现有水平上取得进一步发展,应该在认真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多部门优势,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和人员培训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督评估与激励机制。

(一)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0~3岁早期教育重要性、科学性的认识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蓬勃开展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局、妇联、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的通力合作分不开。今后仍需坚持这一好的做法。

1.明确宣传职责

各部门可依据自身工作特点和资源优势,各有侧重地做好宣传工作。如,卫生部门可以所辖医院、防疫站、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从婴幼儿保健、科学养育的视角编写宣传资料,发放给辖区内的育龄妇女、适龄婴幼儿家长等;教育局可以幼儿园为依托,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范围、内容、形式、收效等角度,对所在社区婴幼儿家庭展开宣传;妇联则可以从父母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活动中应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做好宣传工作,等等。

2.创新宣传形式

积极推广相关研究成果,定期编发相关宣传资料,定期开设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讲座,充分利用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科学育儿新理念、新方法。

3.讲求宣传效果

宣传早期教育不仅要注意普及性,还应注重实用性、实效性。有效的宣传不仅可以让0~3岁婴幼儿家长明确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他们认清某些传统经验、陈旧做法的危害,掌握简便易行的科学育儿方法。

4.扩大宣传对象范围

宣传不仅要面向0~3岁婴幼儿家庭、孕妇家庭,还要面向新婚未育家庭。提前宣传,扩大宣传面有助于提高宣传效果。

(二)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增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

1.坚持联席会议制度,群策群力

区县政府应坚持执行联席会议制度,以区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召集人,教育局、卫生局、妇联、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参与,办公室可设在教育局。各乡镇、街道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长效工作机制。

2.整合成员单位资源,优势互补

积极发挥教育局、妇联、卫生局、人口计生委等各部门工作网络的优势,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与家庭保健、妇女工作等结合起来,以确保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3.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合力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

教育局:做好组织、考核、评估、表彰等工作。协调基层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负责0~3岁早教实验基地、早教指导站、社区亲子苑的日常运作,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服务活动;开展师资培训,为散居婴幼儿家长开设专题讲座或提供菜单式服务,确保社区内95%以上的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接受科学育儿指导。

妇联: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摸清社区内散居婴幼儿人数,协调做好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的宣传、报名和注册工作。

人口计生委: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提供新生儿出生数据;利用社区人口学校、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等阵地,积极开展社区内0~3岁婴幼儿科学养育指导服务工作。组织讲师团,定期举办科学育儿讲座等;在区婚姻登记处增设指导员,提供免费婚检、优生优育等咨询服务。

卫生局:开展围婚期保健工作。开设“婚姻家庭咨询室”,为新人提供围婚期保健咨询指导;健全和完善“孕妇学校”,提供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保健指导服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全科医生深入辖区内0~3岁婴幼儿家庭,为看护人员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个性化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确保完成年度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指标。

(三)建立经费投入机制,逐步体现0~3岁婴幼儿科学养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公益性

1.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投入针对性

一是增加财政对早教机构的投入,用于购买或添置0~3岁婴幼儿教材、教具、活动场所及设施等。各区县财政可依经济发展条件承担合理的投入比率,并依据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提高财政的承担比率,逐步体现早期教育的公益性。二是加大教师培训的财政投入,建立优秀教师表彰评估制度。三是提高投入的针对性,在着眼于向全社会普及早期教育知识的同时,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及外来人口家庭的早期教育服务需求。

2.规范早教机构收费行为,体现教育公益性

从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当前收费状况来看,由于各类早教机构归属不同部门管理,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除了少数由政府“买单”的早教机构外,大多数公办早教机构仍需家长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是公办早教机构数量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婴幼儿及其家长的需要。较多的民办早教机构虽弥补了公办早教机构不足的缺陷,但收费普遍较高,大多为200元/每课,这一收费标准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机构偏少、费用偏高是大多数家庭不愿或不能接受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的主要障碍。

因此,政府应规范早教机构收费行为,尽可能通过给予各类早教机构必要的财政补贴以控制早教指导服务收费标准。

实行收费制的早教机构应认真核算成本,立足于“服务家长”的宗旨,尽可能降低相关费用。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努力,上海市能初步实现市区幼儿基本享有接受社区早期教育机会的目标。当然,在努力扩大早教指导服务覆盖面的同时,也可以为一些有更高需求的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者)提供多元化的早教指导服务。

(四)完善人员培训机制,严把上岗资格关,进一步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科学性

早教机构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不仅影响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可度,更影响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科学性,直接决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质量。

1.完善人员培训机制

一是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职前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二是加强早教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各早教机构通过互派教师上课、听课,共同探讨早教指导服务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三是在早教机构内部建立并完善研究性的师资培训模式。“研究性的师资培训模式”是指早教机构教师在组织早教指导活动时,注意收集相关案例以及值得关注的问题,然后在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集体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师资培训因为将集体研讨和独立研究相结合,既强调了集体力量,又发挥了个人智慧。

2.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建议由财政支付教师首次上岗培训经费,之后五年内按四个等差(80%―60%―40%―20%)递减培训费用。早教教师自上岗之日起,五年内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区县级以上的培训。

3.完善师资培训工作

针对前述早教内容重婴幼儿认知和语言发展、轻情绪情感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培训工作。受训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婴幼儿的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更应深入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及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培训者不仅应系统介绍相关理论,还应突出强调受训者的实践操作。要确保教师持证上岗、机构持证运营。

(五)建立监督评估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早教机构和教师的积极性

1.监督指导

建议成立监督指导小组(以下简称督导组)。督导组可由区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督导组成员可由不同领域的早教专家组成,每年根据早教机构及其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随访、抽检,可实行年终评估与平时抽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导。

2.激励

建议在各级政府网站公布年度早教机构或早教指导服务部门最终考核成绩及排名。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应限期整改;对于考核成绩处在前列的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应予以表彰奖励。

3.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早教机构的管理。对早教机构在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是否有章可循等进行评定。(2)指导内容及活动设计。指导内容应包括婴幼儿的认知、动作、语言、情绪、情感、个性、健康、养育等,内容应全面无偏颇;活动设计应具有针对性,操作简便、规则清晰,便于在早教机构或家庭内实施。(3)指导服务效果。服务应全面、细致,包括建立婴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家长参与活动情况等。(4)资源配置与师资素质。具体可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活动场所及玩教具等硬件设施的配置情况、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及培训状况等。(5)家长满意度。对接受指导服务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查,以家长的满意度、收效感、规范感等为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胡育,梅仲荪.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2):37-41.

〔2〕上海市教委,卫生局,民政局,等.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的意见〔S〕.上海:上海市教委等,2008.

Instruction Service on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0-3-Year-Old in Shanghai: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Zhang Minghong, Zuo Zhihong, Ji Caiho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第5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无锡214122)

[摘要] 国际社会日益将儿童早期发展的照顾与教育服务有机整合,并不遗余力地将其纳入国家建设战略及公共政策议题的一部分。明确并完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对于形成全国系统性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经验,应统整中央与地方层级策略架构,确立儿童早期优先发展阶段计划与核心目标,并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创新设计适应地方化情境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

[

关键词 ]儿童早期发展;儿童照顾与教育;政策目标;学前教育稿件编号:2014100900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制度创新”(编号:BCA130042)

通讯作者:杨启光,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与比较教育,E-mail:qgyang688@163.com

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逐步成为不同国家与地区高度重视的公共政策议题,并被上升为国家建设战略的一部分。许多国家与地区正日益强化统一而完善的早期儿童发展政策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以着力推进儿童、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由于儿童早期发展涉及到一系列与儿童有关的政策,包括教育、儿童保护、经济、环境、健康、营养、减少贫困及社会公平等,由此形成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健康、营养、教育、性别赋权、减少贫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灾难与共建和平的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一揽子政策目标。亚太地区幼儿网络组织( ARNEC)的白皮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亚太地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指出,相关专业人士、幼儿发展的拥护者与政策决策者需要共同努力,将上述多重政策目标进行整合,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是机遇的同时也是挑战。因此,重点检视国际社会关于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框架中作为首要问题的政策目标的实践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当下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具有迫切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整合性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内涵

国际公认的“儿童早期发展”(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ECD)一般指0岁到小学低年级8岁阶段的儿童人口群体的生命成长。处于这样阶段的儿童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生命有机体,身心自然成熟与展露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学习与增强社会性的成长过程。这一早期生命成长阶段为儿童一生的生活及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因而儿童早期发展关注儿童早期的整体发展,囊括了婴幼儿童的孕育、营养、保健、照顾、教育以及社会互动等多项基本内容,体现了儿童早期发展多元化的本质要求。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率先开展了“儿童早期教育与照顾”(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ECEC)发展的跨国比较研究与合作实践。在OECD看来,国家层面针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在功能上必须将儿童早期教育与照顾作为同一专业领域并列考虑,在内容上需要将早期发展的照顾与学习发展相结合,同时尊重幼儿的发展机制和自然学习策略。各种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与机构服务的哲学价值观念、法律制度、项目计划以及经营管理等都需要围绕教育与照顾整合的观点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也持相同观点。该组织在关于幼儿教育及照顾的政策中指出,早期儿童教育及照顾制度的范式已朝向整合或协调移动,并主张儿童早期教育与照顾的政策需要将幼儿教育及照顾服务整并成单一行政系统或创立相应的合作机制。

国际上各国政府普遍将政策触角延伸到传统的家庭私人领域,将早期儿童的照顾与教育问题纳入公共领域,其根本动力在于儿童的照顾与教育问题将引发男女机会平等、劳动力市场、人口、儿童发展、反贫困以及福利改革等诸多社会领域的综合性变革。具体地讲,就是使年幼的子女有人照护,让父母能够参与劳力市场,让儿童及早学习,打破贫困与社会不平等的代际循环,增进其未来公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教育、经济与社会的巨大收益和回报。通过OECD的成本效益分析所获得的经济性证据也显示,公共投资幼儿教育和照护政策(包括父母产假政策在内)是受到支持的。正是由于儿童早期发展方案将给儿童终身发展带来巨大的短期与长期惠益,国际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在大力推进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政策体系的建设,将完善的合理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体系作为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具有全局性与根本性的问题加以顶层设计,以此作为拓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化挑战的一种更为广泛的视野。

其中,首要的问题是需要明确建构与达成一种与自己国家或地区实际需要符合的早期儿童发展政策目标,这样才能在儿童早期发展涉及的多重目标上实现建设“伟大社会”的理想。正如多年从事美国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政策研究的科克伦( Cochran,M)教授指出的那样,为了建立一个具有“美国”特色的全国性幼儿教育系统,更具起点意义的应该是确立一系列明确的、能够反映与指导社会根本价值观的政策目标,其作用在于:有助于巩固政治意愿,从战略上调整优先发展领域的资源;固定各政府部门间的讨论,以便在儿童照顾与教育方面建立更好的领导能力;提升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在社会与教学目标上的一致性;为儿童教育与照顾的服务提供者提供指导,为参与的相关实践者提供方向以及为父母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合理统整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多元目标

儿童早期发展的多元化本质,决定了可以将其纳入到儿童早期政策框架中的发展目标的多样性。由于整合式的儿童早期发展概念涵盖了儿童的照顾与教育内容,使其政策目标不仅致力于早期儿童的护理、营养和教育的服务质量的改善,更是延伸到了减少贫困、促进社会接纳、家庭幸福及男女平等等复杂的社会问题,以此形成了多样化的儿童照顾与教育的政策目标群。科克伦教授通过对国际29个不同国家关于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的比较研究后指出,国际上现有全部有关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解放妇女;减弱贫困对儿童的影响;为儿童入学做更好的准备;为儿童提供健康医疗服务;确保照顾好受雇父母的儿童;鼓励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协助母亲们脱离公共援助;刺激出生率增长;使移民儿童社会化;促进政治和社会变革等。细致分析,可以将这些多元化的目标主要分为从儿童自身发展完善到家庭的需要以及劳工与社会福利政策的配合等三个层次。对于儿童,兼顾照顾关怀与学习教育功能的政策在于鼓励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通过专业的教育活动以及与伙伴及成人的互动学习机会,提供幼儿社会化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经验,扩大儿童早期发展经验,丰富其情感、人格与自我概念发展。对于家庭,它将指向增加父母的参与程度,给予家庭功能有意义的支持,与家庭共同分担育儿责任。对于社会,更多地被视为向职业母亲提供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和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福利,有助于建立促进社会与性别平等的机制,并给贫穷家庭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支持,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上述儿童早期发展的多重政策目标,将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属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政策框架,涵盖了儿童政策、家庭政策及教育政策等政策分支研究领域。来自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UNESCO-IIEP)的研究显示,尽管所有的教育计划都给予幼儿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绝大多数没有采取结合保育、健康、教育和营养的幼儿保育和教育综合办法。在实际运作管理中,依照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同,一般划分为社会福利、教育、卫生、医疗、劳工等多个与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政策干预主体,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依其所辖范围立法,提出片面服务方案,严重撕裂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服务需要,难以聚合统一的政策目标,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政策失灵。为此,各种与儿童教育有关的方案、项目与制度需要谋求在共同的政策目标下的统整,体现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综合效益与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高品质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应该为儿童提供最适宜的照顾与教育,兼顾相关利益者需求,并将其纳入该体系中,形成激发社会整体变革的连锁效应,使与之相关的内容发生结构性变化,以便切实改变现实儿童发展政策体系中将儿童的身体健康、营养摄取.教育学习及家庭支持割裂的不利状况。另一方面,有效地将幼儿照顾与儿童学习不同阶段整合,建立一种集认证、监管与信息共享于一体的整合式体系,可以为家长提供选择不同的儿童早期服务提供者的明晰标准,也将为相关管理者提供连续的管理程序。

为了有机整合儿童早期发展多元目标,特别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国家在儿童早期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优先发展计划。正如OECD对各国幼儿教育及照顾政策主题探查后提出的政策建议所言,完善的政策必须有针对从儿童出生到8岁间的清楚策略着眼点,以及在中央与地方层级上协调的策略架构。在建立全国性儿童早期发展制度体系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具有管辖权的单位,统筹协调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机关,鼓励政府、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与父母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及照顾整合服务管理体系。二是需要确立国家关于儿童早期发展优先考虑的核心目标——“公平与全纳”,因为使所有儿童在他们的生命之初享有平等、强大的幼儿保育和教育带来的益处,是符合我们所有人的最大利益。2001年经合组织与教科文组织共同出版了题为《开始茁壮:幼儿教育与照顾》(Starting Stro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的报告,提出8个关键政策要素以支持一个核心价值,那就是“人人平等享有有质量的幼儿教育及照顾服务”(equitable access to quality ECEC)。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贫穷家庭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服务的供给,以对处境不利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最大化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英国政府实行了“确保开端计划”( Sure Start),强调向贫困家庭儿童、少数民族儿童以及学业表现不良儿童提供特殊支持。对于国际上脆弱国家及冲突中和冲突后的那些后发国家而言,促进幼儿照顾和教育服务资源的公平供给目标就更具有特殊的挑战性。其中,最为关键的解决策略是政府要认识到,公共投资最能确保全部儿童入学的公平性及待遇。当ECEC被不同公、私资源赞助的同时,大量的政府投资更是不可或缺,因为公共投资将更加确保稳定优质的幼儿教育,包括公共建设的长期投资计划及优质教育的提升。

三、科学制定动态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目标往往是处于持续变动与发展之中的,而非一成不变,这反映了社会政策对变动不居的社会变革与家庭变迁的积极能动的回应。OECD在为各国政府制定早期儿童教育发展政策提出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对社会经济背景的理解是早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儿童发展本身及相关领域普遍性地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及相关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影响,这使得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呈现一种历时态与共时态交织的演进特征。

首先,影响国家或地区确立特定社会变革阶段政策目标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回顾20世纪国际上关于儿童早期发展政策议题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到儿童发展由一个以家庭为主要制度的私领域议题,逐步转变为带有普遍性的公共政策议题,“去家庭化”迹象日益明显。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妇女就业率的增加、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老龄化加剧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国家和公共政策如何营造有利于家庭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了。”随之而起的西方国家妇女社会运动与争取性别平等的不懈努力,让与儿童照顾服务相关的社会福利政策得到不断优化,提高对家庭儿童的支持成为这时期社会家庭政策的主要目标。之后,源于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的西方以社会投资为主要导向的新福利主义,尤其是社会投资理论的影响逐步壮大,致使整个西方国家开始竞相将儿童照顾与教育政策目标追求转移到对儿童未来人力资本的投资上,政策目标指向防止与终止处境不利儿童的代际传递,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期不断修正完善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也在改变着各国家庭政策目标。早期阶段,母亲被视为婴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他人而不可或缺,“母亲是孩子最佳的照顾者”成为当时社会主流观念。随后,“优质的家庭外照顾与教育有助于儿童的社会与认知发展,集体形式的儿童照顾能帮助他们为今后融入教育体系做好准备”等新的儿童发展观点逐渐受到重视。在这种“群体养育”理论的发展与影响下,使得国家更为重视对家庭儿童的支持与父母教育能力的关注,开始大力建设更为广泛的、民众可获得的、高品质公共日托服务机构、保育中心及学前教育机构等,从而减轻了儿童保育对于家庭亲属网络的依赖,让家庭女性从家庭责任中更好地被解放出来。进入新世纪,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 Heckman J)的“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投资的经济回报率最高”的观点引导下,国际社会再一次聚焦儿童早期发展政策,将人力资本投入直接指向幼儿,以获得国家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与回报。

其次,不同国家或地区确立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总是能动地结合自己的地方化情境,尊重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信念、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努力形成与不同社会时期相适应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独特的政策范式。以美国为例,对20世纪美国早期儿童保育与教育运动的历史回溯可以发现,60年代的儿童早期干预、70年代的儿童保育运动及80年代的家庭资源项目等三次政策变迁,都是源于对经济和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关怀,都是围绕着实现儿童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而展开,但其中也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年代政策目标的细微变化。由于60年代以夫妻间不稳定性为特征的“后现代家庭”( postmodern family)结构与关系变革引起的儿童贫困及弱势地位的社会环境普遍蔓延,联邦政府实施了以“开端计划”( Head Start)为代表的儿童早期干预计划,作为“向贫困开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预防取向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过去的30年而言,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目标最为关心的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与比例,以及这些生活条件对这些孩子入学准备的不利影响。”到了7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场儿童保育运动,主要为儿童提供托管与日托的公共服务,这是为了回应儿童母亲大量步人职场的需要。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了一场为父母提供教育、家庭生活技能、信息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资源运动,其政策目标重点转变为关注父母的儿童照顾与教育技能的支持,强调父母养育子女的能力建设与家长赋权方面。促进家长育儿能力的提升,已然成为这个时期美国早期儿童发展项目的核心目标。

可见,为了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的科学合理,需要综合动态评估影响其发展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诸因素带来的挑战,为此一方面需要把握历时态的思维,不断回望国家既往历史传统,持续整合儿童、家庭及社会发展需要,凝练与本国本地区相适应的儿童早期发展目标特质及规律,其中最为可靠的策略是唤起与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父母、教育人员及儿童等人士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其相关知识技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与学习社区,为儿童早期发展的综合性目标的实现谋划不同阶段的策略与建议。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科学研判特定阶段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家庭变迁以及社会与教育改革运动趋势,全面预测未来国家或地区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政策可能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以此确立下一阶段政府需要政策干预的重点领域与方向。对此,OECD明确认为成功的ECEC政策需要有具体的程序来收集并分析所有相关数据,同时确认并分享在这个领域的现况数据,这是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的方面。

四、创新设计适应本土文化情境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

从总体上看,国际社会普遍加强了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国家公共干预力度,并呈现更多的趋同性政策目标。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儿童发展涉及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问题,并负载更为宽广的社会价值,不同国家或地区关于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目标必然是丰富与多元的。换言之,在具体政策目标上将显示不同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体现不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差异,从而决定其政策工具选择的不同偏好。

德国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执政时期与基民盟和社民党大联盟时期的家庭政策相比,就有所差异,反映了政治与意识形态是影响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德国的文化传统里,相当重视传统家庭在儿童照顾与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统家庭主义及天主教的影响,使其“去家庭化”政策程度有限,相关的保守性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还是以维持家庭功能为主。在英国,性别和家庭政策也相对保守,其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更多趋向于为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低成就学生提供特殊支持。在美国,关于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的政策目标则更多体现了美国以预防为主和通过社区支持增强家庭发展能力的独特政策价值观念,是对美国家庭生活的变迁给社会根基带来的挑战的积极回应。在北欧地区,以丹麦与瑞典为代表的国家推动高质量与可负担的家庭以外的儿童照顾与教育服务的供给,与该地区作为性别平等文化价值传统策源地有关,清楚标示其“去家庭化”的政策逻辑,以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关系,达到让儿童的父母更好地参与就业的政策目标。但与此同时,这些北欧国家也积极强化“再家庭化”的政策选择,主要通过津贴与亲职假,让家长从劳动职场中解放出来,强化家长照顾子女的责任,让父母可以放心参与照顾活动。这也反映了当下各国在具体政策目标建构、选择偏好及策略组合方面显现的整合性发展趋向。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进国家儿童早期发展政策体系整体建构的进程,建立适合本国本地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需要处理好全球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OECD指出没有普适的、最佳的早期教育政策体系。国家政治、经济的目标不同,政府与家庭关系的文化传统不同,公共和私立早期教育机构在成本和效益评价结果方面的差异,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早期教育政策。c23]OECD国家关于ECEC政策的目标及政策成果的期望,按照重要性来排序,可以主要分为五类,分别是公平性、政府的公共责任与投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母亲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应对人口变化的挑战。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究竟制定哪些儿童早期发展目标,或以何种目标为重点,以及如何衡量与测算这些政策目标的达成度,都将因国而异,体现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性。概言之,需要统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本国民族文化传统,积极借鉴有益的国际经验,及时评估现有政策效果与目标达成程度,开展切合实际的关于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的顶层设计与创造性谋划,才能建立适合地方化情境与本土文化的全国性儿童早期发展政策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亚太地区幼儿网络(ARNEC).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亚太地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EB/OL].Htp://arnec.net/ntuc/ArnecWP_Chinese_FINAL.pdf,2013 - 12 - 30.

[2]李莹,赵媛媛.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当前状况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人口学刊,2013,(2).

[3]Haddad,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R]. UNESCO EarlyChildhood and Family Policy Series,2002:25.

[4]萧芳华,连宝静.提供整合性幼托服务政策之国际趋势——以加拿大为例[J].教育资料集刊,2010,(45).

[5]杨一鸣主编,从儿童早期发展到人类发展——为儿童的未来投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1.

[6][8][19]蒙·科克伦.儿童早期教育体系的政策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3,30.

[7]OECD.Starting Strong II: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EB/OL].dx.doi.org/10.1787/9789264035461-en?,2013-12-30.

[9][14]邱志鹏.台湾幼托整合政策的概念、规划历程及未来展望[J].研习资讯,2007,(6).

[10]庞丽娟,孙美红,夏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主导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政策及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4,(1).

[11] [13] [16]2010年世界幼儿教育与保育大会.筑建国家财富大会意见书[EB/OL].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8/.../187376c.pdf?,2013 -12-30.

[12][15][20]John Bennett. Results from the OECD Thematic Review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Care Policy 1998-2006[EB/OL].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5/001547/154773e.pdf,2013-12-30.

[17][21]李姿姿.国际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理论、领域和视角[A].见王世伟等主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6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41,443.

[18]张亮.国家、家庭和社会政策——战后福利国家儿童照顾政策的发展及改革趋势[A].见王世伟等主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6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26.

[22]王舒芸.向左走?向右走?儿童照顾政策之“去”或“再”家庭化初探[R].台湾女性学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7.

第6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农村家庭早期阅读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早期阅读的现状,本文主要通过对晋江农村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进行调查和访问来收集有效地数据,问卷调查的对象以幼儿家长为主,访谈的对象以幼儿教师和社区人员为主。发放问卷170份,问卷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无效问卷3份),问卷回收率达70.6%,有效问卷回收率达68.8%。这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是为了解农村早期阅读的现状进行设计的,既能从调查中获得有效信息,而且还能针对所存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农村家长在正确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以便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以下是调查访谈的结果显示。

1. 在晋江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早期阅读重要性和可以开展的年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偏差,70%的家长认为在学前开展阅读对儿童来说太早,是上学以后的事情。很多家长也把阅读和识字看成是不同阶段的事情。

2. 75%的家长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家长简单的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

3. 缺乏家庭亲子读书的培养环境。 (1)12.5%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却很少在时间上正确的投入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2)74.5%的家庭环境的布置上不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能够有意识的为孩子准备了书房、书橱、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

4. 88.5%的家长在指导儿童读书时,对孩子各年龄段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开展的方式针对性差,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

5. 过早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

二、农村家庭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实践早已证明,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统一影响下,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识字阅读习惯。

(1)父母要重视早期阅读教育。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其父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十分博学。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严格教育的熏陶,自幼就刻苦学习,阅读史籍,10岁就能流畅的读古文,培养了对史书的兴趣,从而为日后的辉煌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世界著名学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在自传里写到:“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的话,那是我从我父亲那里接受了早期教育的结果。”犹太人都很爱读书,在他们出生不久,父母就把蜂蜜洒在《圣经》上,让孩子去舔,从小让孩子认为书是甜的,并从此不断的给孩子讲上面故事,书始终放在床头。让孩子从小感觉到看书和吃饭一样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2)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父母喜欢读书且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良好作用。父母教师不同于学校教师,其特点是单独调教,生活教育逐渐渗透,一切好的或不好的教育均出自父母自身活动。所以自身修养是孩子早期阅读习惯之本。如若父母喜欢阅读,孩子就会从小模仿父母这一种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早期阅读习惯。父母的一举一动的变化和特点,只要被孩子注意了并引起兴趣,就很容易为孩子模仿,因为父母的行为举止能最早的也是最长期的影响孩子的。

(3)父母自己当老师。那父母如何做好老师这份工作呢?1)父母要培养孩子对书本的兴趣,有阅读的动机,创造一个适合幼儿阅读的环境。2)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儿童读物的图画形象必须特征明显,轮廓清楚,神态鲜明,形象可爱,画法生动活泼,有一定的夸张性或拟人手法,图画形象大些,背景图简单,字体为楷书,字要大些,书的开本宜大,以适应儿童的视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要唾手可得,随时可以取放、接触到书。3)陪孩子一起阅读,多多念书给孩子听,并且用生动夸张的语言讲故事,让孩子喜欢上阅读。4)玩中学,多玩识字游戏,让孩子不会觉得阅读是无聊枯燥的。5)经常带领孩子去图书馆、书店等,鼓励孩子大胆参与演讲等活动体验阅读后的乐趣。

2.家长对自身的要求

(1)要了解早期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认识到进行早期阅读将对孩子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并愿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

(2) 早期阅读是一件长久性和艰巨性的工作,这需要家长要有很好的耐心和信心,要有耐心陪孩子一起阅读和给孩子创造年龄段所需的阅读环境;要有信心的认为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后会取得成效的和对自己有信心继续陪孩子继续进行早期阅读。

第7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社会网络服务;移动社区;企业模式

[作者简介]丁乃鹏,上海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杨嘉乐,上海大学MBA中心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44

[中图分类号]C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30-02

(一)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研究背景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各种内容的互联网教育也随之产生,但主要是针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而同时全国有超过1.3亿的0-7岁的婴幼儿,并且近几年来,80后独生子女的结婚高峰以及生育高峰的到来都使全国的婴幼儿人数每年至少增加1600万。而社会上婴幼儿的培训课程少之又少,更不要说网络婴幼儿教育课程。年轻父母自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都希望给子女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指0-7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未来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早教在国内属于新兴行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期,国内的各种早教市场还不规范,内容形式不够多样,针对性不足。年轻父母自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都希望给子女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年轻父母自身的养育知识不足,加上大多属于双职工,可以照顾和教育孩子的时间有限,对于自身养育知识的补充,以及对婴幼儿在事物感知能力的培养,视觉、听觉等兴趣的培养方面都无法进行更好的教育。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国内出现了商业网络教育培训机构,但专门服务于婴幼儿早教市场的网络服务还很少。中国儿童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到2010年,早教市场份额达到近1000亿人民币。互联网的便捷性、灵活性,内容的共享性,都让婴幼儿教育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有了结合发展的机会。加上家庭收入的增长、家长对婴幼儿科学教育意识的觉醒、现有婴幼儿教育机构的空缺,都让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利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方便性、快捷性为广大婴幼儿及其父母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互联网如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撑,如何实现传统的婴幼儿早教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发展,对目前互联网婴幼儿教育发展壮大有着重要意义。

(二)国内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状况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教育也在蓬勃发展。

社会的高度发展使人类对当今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大量研究证明,在婴幼儿阶段开展早期教育是有意义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在我国不仅被纳入学前教育体系,而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但目前,机构只能覆盖少数机构内的婴幼儿,对于广大散居儿童的教育仍是早期教育的薄弱环节。

我国政府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也提出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而且是终生教育体系的开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对2001-2010年的0-3岁早期教育发展提出了目标和策略措施。发展O一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争取到2010年,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动中小学校普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发挥卫星电视教育的作用,重点满足边远山区、海岛等地区的教育需要。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十个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今后5年,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又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即“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应达到90%;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

国内的许多学者也通过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研究表明,使用计算机支持各种学习活动的进行,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语言发展、逻辑推理的形成等很有裨益。

国内的互联网婴幼儿教育市场存在空白,而且市场规模存在巨大的潜力,但中国的基础教育主要以应试为主,这同样决定着网络基础教育主要是围绕提高考试成绩,对婴幼儿的网络教育并不重视。国内对婴幼儿的教育主要是看中教育后所学技能的提高程度和结果,没有好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就不会被认可,很少注重互动性和能力的培养。如何使婴幼儿教育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开展互联网婴幼儿教育,怎样使孩子的父母一同参与到教育中去,怎样获得和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怎样建立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的商业运作模式,都是学界要讨论的内容。

(三)国外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状况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在成为世界潮流。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的活动、学习进行了研究。其中Sivin-Kachala&Bialo两人的研究表明,电脑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概念和提高对学习的态度。Haugland&Wright通过研究发现,在电脑使用过程中,幼儿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意识都有所提高。全儿教育学会(NAEYC)提出计算机能够激励幼儿,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2000年后,全美中小学校都连上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现代技术教育。美国等西方国家将网络作为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手段,注重培养婴幼儿在学习中的参与过程,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看中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想像力、创造力,让孩子积极探索,培养孩子的发现感知能力。西方在婴幼儿网络教育的研究和应用上比国内技术和概念都领先一步,但也同样处于待开发的领域。

(四)互联网婴幼儿教育模式创新

第8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规则意识 规则执行能力 家园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保证社会生活、工作、行为有序规范。它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的规定。

规则意识及规则的执行能力,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观察、模仿、评价,幼儿获得规则意识,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个性品质,自然地以行为方式表达和表现出来。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评价能力,他们通过他人的评价与行为来理解什么时候遵守什么规则,作为幼儿教育主要场所的家庭和幼儿园,有必要对目前幼儿规则教育进行反思。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教养态度、方式将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在我国,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特别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普及,幼儿规则意识淡漠,自我中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教育态度与观念的错误与不统一,是造成幼儿规则意识混乱的实际原因。所以仅仅在幼儿园中强调规则意识是不够的、片面地,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教育现状

为了弄清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现状及教师、家长就此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我们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分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

三、思考及策略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应该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给予相当的重视,不断改善和反思,家园共同合作作好幼儿早期社会性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教养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保教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规则和规范内转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坚持四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1)将幼儿一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2)将幼儿园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认识、统一方向,统一目标。

(3)将一日各活动各环节、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游戏、各项活动中。

(4)将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与其它社会适应性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2.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充分调动幼儿主人翁的责任感。

3.个别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的放矢,制定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有趣方法,使儿童乐于学习。

4.一致性原则

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方向、目标一致。家庭成员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致。

(五)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3.运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建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

4.家园一致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生活、学习和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

四、小结

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幼儿才能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识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一个人社会化的程度,将会制约终生成就的程度。重视早期社会性的培养,将使我们的孩子更顺利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庆文.幼儿规则意识的引导策略.早期教育,2003,(10).

第9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工作目标:

以“城区幼儿园在规范中发展、农村幼儿园在发展中规范”为方针,以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园效益为中心,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促进我县幼儿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工作任务

1、加快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作用。

2、稳步提高幼儿入园率。三岁学龄前幼儿入园率在60%以上,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80%以上。

3、依法行政,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及时有效整改不合格幼儿园和取缔非法幼儿园。

4、积极推进民办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

5、努力办好家长函授学校。

6、大力发展农村学前一年教育。三、措施

(一)加快促进公、民办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

1、学习宣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精神,大力宣传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大力营造有利于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开学初,各幼儿园要利用宣传条幅、黑板报进行一次幼儿教育宣传。

2、每周安排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创新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改变教学方式,创设符合幼儿特点的丰富多彩的一系列室内外游戏活动,提高保教质量。11月举行亲子游戏运动会。

3、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形式,提高家长育儿水平,让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今年9月各乡镇中心小学、公办幼儿园利用宣传栏出一期关于学前教育的专题,宣传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家长教育观念,重视早期幼儿教育;12月邀请省或市教育专家到幼儿园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4、优化环境建设,浓厚育人氛围。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情趣,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要做到让每一片树叶传情,每一面墙壁说话。

(二)稳步提高幼儿入园率。

1、支持社区、乡村创办民办幼儿园,通过扩大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促进幼儿入园率的提升。

2、开展社区宣传活动。今年12月公办幼儿园和各乡镇中心小学组织幼儿园教师、幼儿入社区,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宣传早期幼儿教育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三)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提高办园水平。

2、切实加强民办幼儿园的宏观管理。各乡镇中心小学在学期初要将民办幼儿园的工作安排纳入学校学期工作安排中,安排有幼儿教育经验的专人负责,要科学、规范,做到有考评、有奖惩,切实担负起本乡镇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责任。各乡镇中心小学每月最少安排一次对所管辖的民办幼儿园内部管理进行检查和指导,重点是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今年9月各乡镇中心小学对辖区民办幼儿园进行一次全面的登记注册工作,并在10月初把登记注册统计表交教育股。

(四)努力办好家长函授学校。动员广大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函授学校,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促进下一代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12月聘请省函授学校专家授课。

(五)大力发展农村学前一年教育。

1、成立幼儿教学教研组,把学前班教学研究纳入学校教研范畴。城区、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初小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学前班幼儿教学研究活动。

2、在学前班幼儿教学管理上应把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区分开,禁止教学内容“小学化”。

4、加强学前教育督导和检查。各中心小学每月至少一次对学前教育进行督导和检查,机关干部在周三下乡听课时应兼顾学前教育。

附:工作安排表附:工作安排表月份工作安排责任单位

九月出一期关于学前教育专题公办幼儿园、各乡镇中心小学

幼儿园登记注册工作教育股、各乡镇中心小学

十月对上等级幼儿园发证、颁牌教育股

举行结对帮扶献爱心活动公办幼儿园、新城、池江中心小学

十一月举行亲子游戏运动会公办幼儿园、各乡镇中心小学

对非法幼儿园登记造册各乡镇中心小学、教育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