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儿童的早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的早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的早期教育

第1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键词】视障儿童 早期教育 北京

笔者认为,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在0-6岁,6岁之后就开始接受学校义务教育。通常, 欧美等发达国家视障儿童早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0-3岁的教育, 主要是以家庭为主的干预模式,视障教育专家则定期上门针对父母和视障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咨询和指导。二是3-6岁的教育, 主要是接受免费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视障幼儿就近进人幼儿园, 与同龄的正常幼儿一起学习游戏、一起接受教育, 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主流形式。(彭霞光,2006)

1.北京市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现状

1.1学校式

“学校式”教育即指由规模较大的盲人学校对视障儿童进行教育。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北京市既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也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有残疾儿童班级的普通学前机构,全北京市只有一个视障儿童学前班那就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北京唯一的一所视障教育学校,条件十分优越。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不是每一个视障儿童都能享受到的,根据它的招生简章,在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只招收本市户籍和符合借读条件的4-6岁学龄前视障儿童。根据新浪里一位父亲的描述,孩子被要求参加6个科目,100多道题的入学考试,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当他质问盲校招生工作人员时,他说这是教委默许的,凡是非北京户口,原则上不收。

我们运用网络搜索只找到了一个——北京市房山区的“济慈之家”,它是由一对法国夫妇创办的。虽然民办早期特殊教育机构可能不止这一个,但是它们都没有政府拨款、经费靠自筹,所以办学条件难以得到保证,也缺少效益和规模。(李川,2009)

1.2融合式

“融合式”教育即指让视障儿童直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随着2007年9月21日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颁牌大会的召开,北京市18个区县中每个区县都已经有一所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幼儿园。(东城区教委学前科,2007)但是,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在全北京接收残疾儿童的19所普通幼儿园中,没有一个接收视障儿童孩子的。这就意味着虽然北京市政府大力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但是实际上北京的视障儿童孩子们根本无法享受政策福利,不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玩耍。

1.3家庭式

“家庭式”教育即指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的父母来承担喂养、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家庭式”教育也有问题。有些视障儿童的家长心态不正确,故而耽误了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当视障儿童家长们有了正确的心态之后,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匮乏特殊教育知识而让视障儿童们无所裨益。事实上,这些家长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视障儿童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视障儿童孩子的进步,这就造成了视障儿童们早期教育知识的大量空白。在对北京市68名特殊儿童进行的一次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显示,在学前家庭教育过程中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家长加起来不足15%,82.22%的家长需要专业人员咨询与指导。(张毅 陈亚秋 何文辉 刘艳虹,2004)

2.政策建议

第一,针对“学校式”教育,主要有两点政策建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政府应该取消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户籍限制,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扩大招收比例,切实保护那些外来人口视障儿童享受早期教育的权利。2、针对视障儿童学前班只能提供一至两年的学前教育的情况,我觉得北京可以带头建设视障儿童幼儿园。2011年7月,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的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琪琪幼儿园在海拔3900米的日喀则市边雄乡开园。(何见远 丁宇,2011)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开办如此之晚,而且还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建设,可见视障儿童幼儿园教育基本在整个中国都是空白,走在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全国前列的北京市更应该带头引进这一机制,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的视障儿童提供优质的公办早期教育。

第二,针对“融合式”教育,首先笔者认为政府可以贯彻实施原有方针政策,比如根据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会议精神,明年本市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开展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工作,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政府将争取在2015年,全市近千所“随班就读”学校各配有一名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的支持。(仲玉维,2009)但是,政府在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的同时,应该打破接收限制,让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也能接收视障儿童孩子,让视障儿童孩子也能真正受益。

第2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儿保科就诊的0-3岁儿童家长300名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儿童家长对早期教育知识的知晓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

结论:目前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知识仍不够普及,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服务表现出很高的需求,儿童保健工作者应该抓住时机,深入开展早期教育服务活动。

关键词:儿童 早期教育 需求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时期是婴幼儿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已有研究证实,在儿童生命早期大脑迅速成长的阶段给予适当、有效的刺激,将使人类大脑神经元突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再配以适当方法,孩子的智力潜能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并且这种早期发展对婴幼儿的影响可持续终生[1,2]。为了解郑州市0~3岁儿童家长对早期教育知识的知晓及需要状况,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对300名0-3岁儿童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的0-3岁儿童家长300名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由儿保医师进行现场直接询问,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了解儿童家长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②儿童早期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单项选择法,共10题,每题1分,满分10分。③家长早期教育知识的需求及需求方式:采用多项选择法,由家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回答。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符合要求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家长的一般情况和早期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儿童家长对早期教育知识的掌握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3 讨论

3.1 家长的早期教育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早期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回答正确率只有53.8%。受传统保健思想的影响,家长往往过于重视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和预防接种情况,而忽视了早期教育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3]。而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早期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知识的需求。调查发现,家长对早期发育知识讲座、智能测定、婴儿操等知识需求比较强烈,我们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内容上应增加这些知识的设置,将早期教育工作常规应用于儿童保健门诊,不仅要告知家长基本的婴幼儿发育常识,还要引导家长掌握促进婴幼儿的潜能开发的方法,满足家长不断增加的保健需求。

3.3 家长对获取早期教育知识形式的需求多样。家长期望的健康教育形式以举办健康讲座为主占95.3%,宣传册或书籍其次占86.3%,但对早教课堂的接受程度不高,仅占到了67.3%。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将科学育儿的知识传递给家长,努力提高家长的早期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0-3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4):243-244

第3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儿童最初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语言”来认识世界的,这是儿童的两大优势潜能,3岁前,幼儿主要通过看和听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即人们常说的耳濡目染、情景领悟、成人指导等,这些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可划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积极暗示能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培养儿童良好的心态,而消极暗示则使孩子情绪低落,逆反心理加剧,自卑自弃,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暗示”实际上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那么家长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该如何把握言行艺术呢?

1 婴幼儿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就是系统地培养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开始,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入托和在家是一样亲近的,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常把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幼儿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这种暗示尤如告诉孩子,幼儿园就像“地狱”一样。

2 每天,当家长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时正是自己心情愉快孩子欢愉的时候。可是,我们的一些家长却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例如这种时候。你完全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或者问:“你今天掌握了什么本领吗?学了哪些知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只会问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等等,只着重于孩子物质养育而忽略了精神养育。

第4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早音乐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就越来越重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但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呈现画面。在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儿童走进音乐世界,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同时,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儿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产生感觉,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在不断重复某段舞蹈或者重复演唱某首歌曲的过程中,儿童就会渐渐记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儿童情感,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聆听音乐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儿童安静下来,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儿童的情绪低落时,音乐可以改善他们的心情,平复心境。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往往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与小伙伴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愉快的气氛,进而儿童的音乐感受更加深刻。在与小伙伴、老师的交流与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加强,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培养儿童对集体的情感,游戏规则又能让儿童产生纪律观念,培养纪律性。

二、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家长由于观念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于音乐教育大多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感觉。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乐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进行了音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加之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不高,不能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因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很缺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强求孩子参加社会机构的音乐补习班,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完全忽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音乐能力。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带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义,单纯追求技能的培养,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样同样不利于孩子的音乐教育。除此,有些家长盲目投资,为了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给孩子报各种音乐补习班,求多不求精,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孩子会因为压力大,没兴趣,知识繁多等原因厌倦学习,消极练习,最终半途而废。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施都不完整,音乐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首先,抓好舆论建设,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儿童,树立榜样观念。例如我国钢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给儿童讲述这两位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与努力,让儿童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专题学习,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学习中,使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自身音乐素质,鼓励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家长对社会相关机构的辨别能力,正确选择优秀的教育机构,努力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要提高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增加音乐设施,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在给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音乐游戏是最佳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鼓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在聆听乐器伴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伴着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乐感。在播放歌曲时,要让学生一起大声唱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享受音乐。

四、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掘儿童音乐天赋,给予后天支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展示空间。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听力与记忆力,平衡儿童情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唐海玲.让儿童生活音乐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张晨曦.哈尔滨市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第5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一)早期音乐教育能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建立在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因此在针对儿童教育为目的的早期音乐教育中,我们不需要先认识音乐文字符号,而是通过儿童的感官来感受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情感等。儿童早期阶段是感知能力发展的高峰期,有资料调查表明:发现2―4周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中,有92%能获得绝对的音高感;4―6周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中则下降为68.4%;7―9周岁为41.9%;而14周岁以后仅为6.5%。这一现象表明听觉不仅是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后天的教育培养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可见,孩子要从小开始培养,及早地让孩子接受各方面的音乐活动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感知能力。

(二)早期音乐教育能促进儿童记忆力的提高

记忆,是神经系统存储过往经验的能力。因此记忆能力也是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能力。早期音乐教育不仅仅培养儿童听觉感知,更表现在听觉记忆能力方面。音乐是抽象的,也是流动的,优美的音乐旋律多表达的音乐情感与音乐形象,都脱离不了对音乐表象的记忆。对于熟悉的音乐旋律,只要音乐老师播放的旋律一出来,同学们都能马上听辨出歌曲的名称,也能哼唱出来,这就是听觉记忆能力。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能在耳朵失聪的条件下还能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钢琴曲作品,正是因为在他大脑中有大量的听觉表现,这些大脑中的音乐元素就如同士兵一样,任由在他的音乐世界中排兵布阵。

曾经看到过一位很有意思的初中英语教师,她们班的学生老是背不了十二个月份的单词,试过了很多种办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在一位音乐老师那里得到了灵感,她就把这十二个单词变成了一首简单的儿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学得很快,而且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气氛很活跃,配合度很高。由此可见,音乐的确拥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歌曲形式的记忆特点使右脑的活动积极起来,同左脑协调一致,增强巩固记忆,使儿童内在的集中了注意力。

二、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大脑的发育

1.促进大脑两半球发展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要掌管逻辑思维性的活动,如数字理解、语言学习时间连续性感受等;右半球主要形象思维性的活动,如音乐、图形感知、空间知觉、面孔识别、距离判断等。人体大脑是由两亿多条神经纤维组成,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各个方面的信息传递,支配者我们的活动以及我们的思想。左右两个半球虽然有着自己相对明确的分工,但并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够灵活的支配我们的身体活动也是源于左右两个半球同时高度发展并且相互很好地协调下完成的。

一般右脑发达的人大多创造能力比较强,例如米开朗基罗、爱迪生,据研究,大多数发明家和从事艺术方面的人都有右脑比较发达这一现象。不断地用音乐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能加强神经细胞的活性及人体的血流量。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天才,大脑非常的聪明。近年来,有科学家对他的脑组织做了切片研究,发现他的“棘突触”特别的多,科学家们做出猜测,“棘突触”比普通人要多这一现象有可能归根于爱因斯坦从小特别喜欢音乐且长期坚持从事相关工作有关,长年的音乐工作发展了他的右脑潜能,从而使他整个大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扩展。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我们的教育仍旧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过于偏重抽象思维能力训练、语言记忆、抽象符号记忆等,而忽视了以发展思维能力和形象感知为主的音乐、美术等活动领域。因此,有许多的儿童在最佳的年龄段错过了学习音乐、美术等课程,导致他们的大脑右半球潜力没有的到充分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他们整个大脑大脑工作的最佳发挥。

2.促进大脑皮层重要中枢的发展

我们的大脑皮层覆盖在我们整个头部,在做运动活动时各个不同的中枢神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当我们在从事不同的音乐工作活动中,对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的刺激是不一样的。丰富的音乐和音乐活动让我们的中枢神经经常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中,增强我们的右脑潜力。人们常说:大脑要越用才会越灵活就是这个道理。儿童时期正是大脑成长发育的最好的阶段,也是他们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我们要有意识的给他们多提供和创造这样的良好环境,为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与智力的相互促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儿童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0―2周岁为感知阶段;2―6周岁为前运算阶段;7―11周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2―14周岁为形式运算阶段。文中主要讲述的是第一和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问题,接受到的音乐教育基本上都是听觉和视觉,大部分为听觉,当他们还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听到轻快的旋律时,就会有胎动的现象,当他们出生后听到美妙的音乐是会摇头晃脑、哈哈大笑,甚至跟着音乐跳起来,这就促进了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二感知能力是儿童智力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阶段的儿童由于各方面的发展,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听觉和视觉上的音乐,也是他们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他们强大的好奇心极高的可塑性,很多儿童已经表现出了他们优于他人的能力,尤其显露音乐能力的方面比较多。他们对音乐中节奏、节拍、歌词、音准、表情都拿捏得当,音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早期的音乐教育,使孩子们通过唱儿歌,背歌词、记歌谱、反复的唱和读,及搭配肢体动作,从而刺激右脑和中枢神经,使他们的记忆力不断增强,记忆的范围越来越大,扩展了儿童智慧活动的能力;通过乐器的学习,反复的模仿音的高低、长短、节奏和速度的变化、音色和力度的变化,提高儿童的思维敏锐度,概括性和持续性,观察力和注意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可以促进儿童的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判断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具有表现美的良好品格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影响

(一) 情感的促进

情感虽然是无形的存在于我们生活活动中,但它却是我们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美好的情感,让我们理解他人感情的初步意识,逐渐学会怎样与别人更好的相处,理解他人的感情,顺应和协调他人的关系。一个具有积极情绪的人对待家人和朋友是有着发自内心的爱,对他的工作会是积极热情、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对未来更是充满信息和向往,对暂时遇到的困难迎难而上,抱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每一件事情。

幼儿期正是一个人感情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的接触面越来越广,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在这个时期,音乐对儿童的情感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是使儿童安静,也可以让他们变得激情活泼,阳光向上活泼的音乐让他们的心情变得很开朗,消极的音乐会使他们变得沉默、甚至产生憎恨的心理。

近年来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情感体验的性质和程度能够十分明确的影响他们情感活动。因此,通过音乐活动有意识的对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社会能力的促进

1.促进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音乐不仅能给儿童提供创造力和智力发展的机会,而且也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会。音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它能开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彼此更了解,从而建立情感上的和谐关系。因此,我们的教育者也应有意识地利用早期音乐教育来提高儿童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接受过早期音乐教育的儿童,通常大多都大胆、开朗外向,喜欢并擅长从事音乐活动,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活动中,他们经常充当领导者,会自己组织游戏,在游戏中分配他人的活动角色,安排活动的程序、协调各种关系等。在团队的合作中也表现在的非常好,如合唱、合奏、集体舞蹈等高要求的活动中,也有明显优秀于其他的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大大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逐渐的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接纳他人,也扩宽了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

2.促进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发展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有明确的规则活动,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儿童听到进行曲时,他大脑的思维就会联想起平时老师在给他们欣赏进行曲时的音乐风格与情绪,他们会想到军人,想到他们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他们大脑中就会产生模仿的想法,那么这个老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吃饭时播放轻快的音乐会使他们的心情很好,达到了放松的状态,很多儿童不喜欢按牌理出牌,很大的部分是因为心里不想服从被老师命令的感觉,让他们很别扭,从而产生的反抗心里和行动,美妙的音乐会让他们没有压力,觉得吃饭是一件很理所应当的事,而不是到点了,老师所下达的命令。

四、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幻想是创造力的源泉,幼儿时期的儿童即使还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但当他们听到音乐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更是他们从音乐活动中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听到《花仙子》时,她们会张开双臂摆动,幻想着自己就是自由自在的小仙女。玩搭积木时,他们会把塑料板架在脖子上,幻想自己再用小提琴拉世界名曲。他们经常在各种场合并且旁若无人的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音乐活动恰好能够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想象空间,更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第6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发展;儿童早期智力开发

“如果人们知道了我的国王的宫殿在哪里,它就会消失在空气中的。”

……

“它就在我们阳台的角上,在那栽着杜尔茜花的花盆放着的地方。”

在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笔下,童心是那么的美丽,宛若一朵沐浴着上帝光辉的璀璨的花朵。关注儿童的教育发展,意味着关注人类的未来。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就曾预测20世纪初的新教育运动将是“儿童世纪”的开始。关注幼儿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全世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对于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培养其创造意识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并以此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应成为推动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1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的基础。幼儿通过认识周围的环境,对客观事物的接触与体验等,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并从客观世界中得到一些感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就视觉来说,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比较喜欢鲜艳的颜色,他们能叫出它们的名称――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只属于光谱上的基本颜色,对于较复杂的色相,小朋友们则难以理解。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小朋友们也显得不是非常敏感。在空间知觉上,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能够辨别上下位置,4岁开始有了“前”“后”知觉,然后又能辨别左右方位,但这种知觉能力是建立在具体事物联系基础上的,比较抽象的空间观还未能建立。在时间知觉上,幼儿还不能充分理解逻辑性时间概念。对运动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具体物体的运动上,对于运动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还未成熟,对于运动的细微变化也显得观察力不够。

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幼儿阶段的小朋友的感知觉发展。大千世界的色彩丰富多彩,生动而微妙,通过引导小朋友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色相的变化,并由从对色彩的被动感知逐步向主观感知发展。例如通过色彩引起小朋友们对温度的感觉、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经验等等。在绘画练习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辨认不同的颜色,并学会涂鸦。在对形体的认识上,幼儿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小朋友们从模糊的意识逐渐到开始有意注意事物的形体与空间关系,观察能力将获得提高,对于细节的注意也会得到加强。在时间与运动等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幼儿美术教育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小朋友们的直观记忆,小朋友们的有意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对某些抽象化的概念会慢慢理解。

感知觉的发展将有助于小朋友们想象能力的提高。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要尊重小朋友们美术活动中体现出的个性化的特点,不必强调他们去追求表现的深入,只需去关注他们想象力的瑰丽,例如可利用抽象绘画来唤起小朋友们的种种联想与想象,在教学中注重游戏性与随意性,并鼓励小朋友们发挥独特的创新精神。虽然这种联想与记忆的发展是缓慢的,但孩子们天真奇异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将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窗,从而促进其早期智力开发。

2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教育伴随幼儿的成长,是人类启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协调能力、积极的情绪体验等都构成了现代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开启智慧之门,促进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通过幼儿美术教育,小朋友们的行为、意志、情绪、需要以及注意都可获得良好的发展,其内在品格更加健全。那么幼儿美术教育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能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法和过程来交流观念、经验和简单的情节;能轻松愉快地画画、制作东西,并体验表现的喜悦;能关心周围的事物,并表现出热爱美好事物的兴趣。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开展应力求生动活泼,对学生不稳定的情绪要善于运用变化的方式作正面引导。例如鼓励小朋友们用线自由描绘形象,用色来进行涂鸦,运用材料进行空间造型游戏等,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精神与不依赖他人的思考能力;鼓励小朋友们相互观看作品,能留意生活中美的事物,能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作品,并能相互交谈简单的感受,能观察描述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与场景,并有进行独立表达的能力。事实证明,幼儿美术教育,能培养小朋友们直觉思维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并随着美育过程的实施,其内在的品格将逐步得到发展、完善,并具有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此外,还能使他们积极关注周围的事物,并表现出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倾向。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将会通过某种心理暗示传达给小朋友们,教师作为情感的化身,能激发小朋友们产生相应的情感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知识。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实施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将引导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真、善、美的热爱,将为他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3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智力发展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史斯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中说的话,研究显示,给孩子朗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同样的,教会孩子画画,让孩子热爱画画,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使幼儿的智力健康和谐地发展。

无疑地,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在画画,或做手工,或欣赏图片时,他们手脑并用,身体的各个器官都随着这种美术活动而参与其中。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新奇、有趣的刺激――不逊于其他的教育。积极的朗读、阅读活动能促进小朋友们左脑的发展,但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手脑并用,却能促进小朋友们右脑的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确分工的:人脑的左半球主要是语言、逻辑、数W的运算加工系统,主管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主要是音乐、美术、空间知识的辩证系统,主管形象思维。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第7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 键 词】学龄儿童;创造力;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62-03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就像是天空的繁星,照耀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进程,而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页光辉。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及培养特殊才能的育才学校,处处都体现着他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如今,创造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目的之一,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发达,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国家亟需具有创造力的大批人才,这个巨大的担子落在了现代教育的肩上,对于教育研究者与一线工作的教师都应该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致力于孩子创造性培养的进程中去。

一、创造力与童年期儿童的身心特点

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正如心理学家抱怨:“创造力是应用的最不严格的术语之一,因而也是内涵最模糊的术语之一。”[2]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创造力的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托尔斯泰认为创造力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为扩散思维能力。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性,就是有新的价值的特征;创造力,就是产生形成新思想观点的能力。”[3]我国学者林崇德将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治理品质。”根据这些定义可得出一些共识,创造力一般表现为创造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及价值属性等。

现阶段,大多有关创造力研究较集中于学龄前儿童智力的开发与创造力培养方面,笔者在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对学龄儿童(童年期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学龄儿童一般指6~12岁年龄阶段的儿童,也就是儿童的小学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童年期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这时期的儿童特征为,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逆性问题,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4]学龄儿童心理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智力与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表现在他们的心理活动自然、天真、直率,容易表露,并具有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所以,童年期儿童是智力开发,培养创造力的很好时机。

二、当今教育领域忽视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事业正是诞生在革命动荡、民族危难的时期,那时的人民生活贫困潦倒、剥削压迫困扰于身,但他能够认清形势,既反对“仪型他国”又反对“坐井观天、闭关锁国”,从中国国情出发,认为中国的未来在于今天孩子的成长,运用卓越的创造意识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就是为了抗战与建国培养幼苗特殊能力的学校,他从难童中选拔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培养了近500名专业人才,包括前国务院总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陈贻鑫,曾任中央乐团团长的杨秉孙,舞蹈理论家叶宁等。

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还有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如此注重中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种精神多么可贵。现如今迈入小康社会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素质教育的步伐也在加快进行,然而我们却缺少像陶行知先生如此重视创造教育这样的老师,我们尤感惭愧。

(一)教育培养模式出了问题

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5]环境对儿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已经是素质教育阶段,但应试的考试制度与模式使我们在用“跑短跑的方式跑长跑”。基础教育阶段本是培养儿童个性、兴趣、健康品质与创造力的关键期,可是 由高考带来的升学压力降临到中学生与小学生身上,学校以考试为中心,管得过严,忽视了学龄儿童的自主发展。而欧美国家相反,更注重儿童阶段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进入大学才开始紧张起来。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或教育制度需要渐进的改革,应逐渐将基础教育的改革引导至考虑儿童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方向上来。

(二)教师未足够重视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由于学龄儿童较活泼调皮,教师对学生管理严厉,教师在小学生面前过于严肃,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未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民主的朋友角色上,学生想做什么做不了,有什么想法也很快被扼杀,长此以往,限制了学龄儿童个性的发展、兴趣与创造力的培养。除此之外,由于小学教师进入门槛较低,甚至很多教师未受过专业的基础教育培养,各方面素质欠佳,更不懂得儿童学龄期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创造精神与意识。

三、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教师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今日的教育家必须在下列两种要素中得了一种,方能称作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发未发明的真理”;一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继而指出“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造精神。”[6]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小学教师,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特点,培养其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与重大的责任,教师们应该接过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旗帜,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向着成为富有开拓精神与创造精神的“第一流”教师而努力。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创造力教育观

创造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相应素质,而教师创造力的教育观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培养创造力学生的前提。一个人的观念与态度往往决定着其行为,对以培养学龄儿童创造力为重担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创造力教育观。

1. “平等”与“民主”的教育观。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提到:“民主的创造为大多数人的创造,承认每一个人都得到创造的机会。”这种创造的机会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个体,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作为“民主的教师,必须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7]对教师而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及学校生活中对学生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某位同学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而特别关注与偏心,要让学生们感觉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语与行为要体现民主中自由、分享、公平、博爱的价值理念,教师在做决定时要多问学生“你们是怎么想的?”“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

2. “学生主体”,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尤其重要,但教师应该形成“学生为本”、“学生主体”的思想观念。陶行知在《创造宣言》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的成功与价值在于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教师应该具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念与心态,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素养与知识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学生,尽量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的思维与创造意识,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去做学生的欣赏者,当教师真正将“学生为主体”的品质根植于自己的价值观并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人时,创造教育的氛围才会更加和谐,才会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教师要建构具有创造力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教育方面,教育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对儿童教育环境的理解是创造一种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乐园”,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到:“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8]

1. 组建集体生活,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学龄儿童阶段,学生的很大特点是喜欢群体活动。作为教师,要利用学校的集体力量去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陶行知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提到“集体自治的主要目的是要大家在实行集体自治上来学习集体自治,一方面培养自动的力量,一方面培养自觉的纪律,一方面要树立宣导这力量及发挥这纪律有效而有条理的机构,使它们有着目的的生活奔赴,如百川之朝海。”[9]教师要在学生的集体环境中去培养集体自律能力,让学生主体以自控为主,利用集体这种无形的规范与约束来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又如,陶行知提到“集体探讨之目的在以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团体形式观察、讨论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思考问题,有助于其思维的扩散。

2. 关爱学生,建构“爱的乐园”。在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中处处体现他对学生的关爱,许多育才学校的学生都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关爱下长大、成才。爱的力量是培养创造力儿童的前提,中央音乐学院的陈贻鑫教授在儿时害了癞痢头,心里备受打击,陶行知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头发,并不影响你的脑袋。不过,我一定设法治好你的病,你会有一头的黑发的,一定会有的。”[11]激动不已的他泪汪汪的扑到在陶行知的怀里,大叫“父亲”。在育才学校最困难之时,陶行知整日奔波,到处“行乞”。冬天寒冷,难以御寒,陶行知将自己的棉袄拿给学生穿,他关心爱护育才的孩子胜过关心自己的孩子,最终培养了很多“大家”与专业人才。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以陶行知为标杆,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爱的乐园”,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爱的温暖,在“爱的乐园”中培育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教师要运用饱含创造力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说过:“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作为小学教师,在这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时期,更要懂得运用具有创造力的教育方法。

1. 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学龄阶段的儿童,各种感官得到迅速发展,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他提出:“一是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二是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三是解放小孩子的嘴,让他们得到言论自由;四是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搜集丰富的资料;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12]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听、说、读、写、做各种能力共用与协同,给与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多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踏青、参观烈士陵园、户外画画与写生等,让孩子们深入自然的环境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孕育其创造能力。

2. 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经在各个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发现了很多具有特殊才能的小孩子,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与天赋,依据其特长与兴趣爱好,将他们划分到文学、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7个组,陶行知四处奔波,聘请各类专家前来授课,造就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如今,正在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要深入到发现儿童兴趣、保护其好奇心的过程当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与各自的天赋,如果发现及时并因材施教,我们相信也一定会培养出很多具有各类专长与创造力的学生。

注 释: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7,139(1):13-18.

[3]恩田彰,陆祖昆.创造性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4]张春兰.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7][1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第8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一 早期教育是具有广泛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

1.早期教育为各类教育打好了基础

作为个体接受教育的发端,早期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五年的一项联合研究证明,早期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明显提高他们小学、中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失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早期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

2.早期教育能促进家庭幸福

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独生子女问题使得早期教育更显迫切。中国有众多独生子女,他们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希望,他们绝不能失败,包括他们的教育都不能失败。但这些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非常孤独,加上高楼住宅里隔壁邻居来往不方便,独生子女从小缺少玩伴,这意味着他们缺乏交往的技巧。另一方面,中国年轻的父母大多数是上班族,没有太多时间、精力承担对幼童的早期教育与保育或学习早教知识。换言之,急剧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中国年轻家庭事实上难以胜任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这部分工作势必由社会来承担,或为这些家庭提供帮助。早期教育机构通过承担幼儿教育与保育,将幼儿父母尤其是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母亲就业,改善了妇女经济、家庭和社会的地位,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

3.早期教育有助于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而早期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早期教育具有显著的补偿作用与功能,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早期教育,能有效提高和促进这些儿童融入主流社会,降低因出生和成长环境的不利所带来的影响,减少社会分层现象和社会贫困。美国长达三十年的“开端计划”和“佩里早期教育项目”等追踪研究均显示,对家庭经济贫困、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实施早期教育,能成功地打破消极的贫穷循环圈,使其因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而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学业并获得工作上的成功,能自立而不是依靠社会福利,更有可能组建家庭并对婚姻生活忠实,减少未成年父母人数、减少特殊教育开支、增加高校毕业率、增加就业率、减少犯罪率等情况。

二 早期教育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干预

1.早期教育投入问题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是完全市场化的,即由私人投资建设早教场所、购买相应设施和教学玩具、招聘员工,再通过向家长兜售其课程服务取得收入,其总收入扣除投资成本以及各种税费后的差额,即投资利润。为便于招生,早教机构一般选择在人流集中的位置,因而场地租金较高,在激烈竞争下,其收费不可能太高,导致其利润较低。总体来说,早教机构的场地租金、特许加盟费、教学玩具采购费、员工工资构成其成本的主要部分。早教机构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员工招聘困难、流动性高,管理难度较大。作为私人投资,早教行业门槛高、投入大、管理难、利润低、投资回收期长,这让很多有意进入的私人资本纷纷退却。完全市场化的早期教育不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早期教育中来,进而不利于早期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发展。从解决早期教育巨大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分担相当部分投入,还需要政府推出各种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早期教育领域,以分担财政压力,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早期教育事业发展。

2.早期教育公平问题

如上文所述,私人投资早期教育需要考虑进入门槛、成本与利润、回收期限、管理难度等现实问题。出于成本考虑,私人早教机构的收费不可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支付能力较低的家庭提供服务。私人资本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意愿这么做。进一步讲,早期教育与服务的效用更多地体现为减少犯罪、减少贫困等社会效用,这部分成本完全由私人包括早教机构和家庭来承担,这是不公平的,因而也是没有动力的。因此,如果早期教育完全由市场提供,显然弱势人群的孩子将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早期教育,这对其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是不利的,要解决这个负激励问题,需要政府主动承担起保障所有儿童能平等享有早期教育机会的财政责任,需要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进入早教行业。

3.早期教育监管问题

教育领域的消费明显带有“不完全信息”的特征,家长对什么是早期教育、什么是优质的早期教育并不具备完整的信息,在选择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有可能被误导甚至欺诈,这就是市场化的早期教育可能导致的负外部性。由于行业竞争或专业能力乃至职业伦理参差不齐等方面的原因,各个早教机构往往会对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质量标准、价格标准、师资标准等各执一词,一些实力较差的早教机构所推出的教育内容可能是缺乏核心理念引导的,甚至在实践中为迎合家长而出现各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面对早教机构的宣传轰炸,作为消费者的家长也很难判断早教机构及其课程服务的优劣、好坏,需要政府为其提供一些基本的帮助,需要政府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制定早教市场的规则,这些帮助其实就是居于公正中立者的政府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这是市场无法自发提供的。

三 早期教育纳入政府职能范围是国际大趋势

1.加强基础研究

美国的早期教育非常发达,但其发展也经历一个过程,其中,政府以科研成果为发展早期教育制造积极的社会舆论是其重要的经验。在美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认为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许多人并不认为早期教育机构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发展,一些州对发展早期教育并不支持,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很少。为提高公众对早期教育价值的认同程度,并通过公众舆论促使州政府对发展早期教育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积极投入资金,组织大学、专业组织的专家进行早期教育研究,并及时公布科研成果,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推动州政府积极发展早期教育。

2.加大财政投入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早期教育的研究和政府管理。美国、英国、韩国、墨西哥、印度等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把为家庭提供早期保健、保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以儿童早期教育为主题的国家行动,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从1965年开始实施的《提前开始项目》到2005年的《入学准备法案》,拨款金额由9600万美元上升到68.99亿美元,40年间上升了70多倍,英国《确保开端计划》财政预算金额从2001~2002年度的1.8亿英镑逐年增长,截至2007~2008年度已高达17.6亿英镑,增长了近10倍,印度面向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儿童综合发展服务计划》的投入在1992~1997年间就达到260亿卢布,2002~2007年间更迅猛增至1168亿卢布。各国充足的早期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早期教育的稳步发展。

3.以立法为保障

为了促进早期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许多国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早期教育法规和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先后通过了《儿童保育法》《提前开始法》《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等多部法规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澳大利亚早在1972年就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葡萄牙于1997年制定了《学前教育法》,德国于1990年实施《儿童及青少年救助法》,2007年开始实施《联邦父母津贴法案》。印度在2003年和2005年先后颁布《国家儿童》和《国家儿童行动计划》,日本于2004年提出“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动议,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为未来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做准备;英国也出台了很多项早期教育政策,如“确保开端”项目《每个孩子都重要》《儿童十年保育策略》《2006年儿童保育法》《早期奠基阶段规划》《儿童计划》等。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8〕75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基二厅函〔2012〕8号

[3]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王亚新.我国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分析[D].西北大学,2008

[5]熊文洲.陕西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庞丽娟、韩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第9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键词:早期教育 华德福 启示

【分类号】G610

一早期教育的定义及作用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孩子的早期学习。在国际上,早期教育的年龄范围是0-8岁,这一阶段被称为童年早期。【1】早期教育是指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抓住孩子的关键期,利用客观外界环境和教育训练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给孩子某些器官以丰富的刺激,培养孩子的感知、动作、思维、语言等,以便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早期教育在人脑生长期时,可促进脑的生长、发育和脑功能完善。

二、早期教育是开发人类储存在人体内经亿年进化所得的巨大潜能的教育。

三、早期教育有利于人性格基础的养成。

优良的性格品质,使人终身受益,而人性格的基础部分是早期生活中形成的。从生理上看,幼儿脑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高级神经日趋成熟,有很大的可塑性;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都有较大的发展,性格也开始逐步形成和趋于稳定。

二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儿童早期教育快速发展

现代脑科学证明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P重要,引导社会和国家大力发展早期教育。

(二)早期教育的不足及问题

(一)将早期教育等同于超前教育

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把小学课程学完,早期教育小学化,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其实任何一种超前教育和训练都是以影响别的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烂。”[3]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爱玩的天性,让孩子玩中学、乐于学,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就是最恰当的早期教育。

(二)在教育任务方面存在误区

目前普遍认为早期教育的内容就是读、写、算等的训练。这是对早期教育的一种曲解。

(三)早期教育简单理解为智力教育

随着社会对人的才能的要求提高,智力开发逐渐成为家长关注的中心,无意中忽视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如果以放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孩子的智力开发,这是不值得的。

(四)早期教育过早现代化与电子化

高科技和电子产品过早渗透到教育中。孩子们的教育是在高楼大厦、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事物中进行的。孩子想要触摸和感受真实的事物。儿童是需要在自然中不断发展的。

三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1919年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Steiner)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4】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世界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和发展最快的、非宗教性的教育运动,华德福学校遍布于各大洲各种不同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在亚洲的日本、印度、菲律宾、泰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华德福学校也发展迅速。

一华德福教育理念

华德福教育以史代纳(Steiner)的人智学为理论基础。华德福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发展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得到平衡发展,在滋养儿童心灵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1教育目的

唤醒学习者已有的天性,而不是给头脑注入外在的事实或概念。华德福教育强调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发现自身潜力和意识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发展人的身体,唤醒人的意识,培育人的自由精神。

2课程与教学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兴趣,课程设计要以这种认识为基础,使每个阶段学生的成熟都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换乳牙和青春期的到来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身心发生最重要变化的标志。华德福的课程安排是螺旋式上升的:同一科目会学习几次,但每一次都呈现新的更深奥的内容。课程设置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强调将艺术作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追求艺术化,强调所有学科都要通过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3教师

史代纳(Steiner)1922年在牛津演讲时为教师规定了三条“金科玉律”:以感恩崇敬的心接受学生,带着爱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走向属于人的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教育的热情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华德福教师要掌握实践其理念的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学生的权威和榜样,用自己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培育儿童的相互尊重和自律;细致地研究不同个性和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有持续工作的内部动力;最重要是要学会创造性教学,将新奇、创造和运动引入课堂;学会合作,学会召集教师团体会议,共同讨论在教育某个学生时遇到的困难,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华德福教育对我们早期教育的启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被介绍进来,以及它们在我们早期教育实践中的“本土化”,使得我们开始深深懂得独立思考的珍贵,我们希望自己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因为流行而去跟随。对华德福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结合我们早期教育的现状分析,是我们独立思考的参考支点,能为当前我们早期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早期教育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华德福教育理念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只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才有利于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杜威曾说:“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以至忽视了生长的过程。”进行早期教育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了解儿童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好动、有好奇心、好游戏、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从而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保护孩子的天性,让早期教育成为孩子的教育。

(二)早期教育以创造潜能的开发为目的

华德福教育与现行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不按某种功利标准把“创新能力”贴上等级化的标签。我们的早期教育应让让儿童去发现、感受、思考和创造生活,从而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儿童的造性。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艺术

教师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之人,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儿童;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耐心;保护孩子的天性,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尊重儿童,让儿童自己探索,不要越俎代庖。老师对儿童的行为不应妄自评论,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把好的行为表现出来,儿童通过模仿就可以获得积极的行为。华德福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高水平教学艺术并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教学,那学生获得的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更能丰富他们的心灵,学会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注重家庭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和老师一样也是实施早期教育的主体,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5】可见家长的重要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父母必须“言行合教”,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感受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家长多与孩子在一起,让孩子尽量少与电子产品在一起,多创造实践动手机会,多多走进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与劳动者充满崇敬和感激之心。

总之,透过以上思考与探索,让我们的早期教育走出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孩子天性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化地道路。

参考文献

【1】姜新新,蔡淑兰.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24(2):26-27

【2】李雪.论儿童早期教育的误区及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 0 1 1(1)

【3】卢梭.爱弥尔-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