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沉舟侧畔千帆过的下一句是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读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教材中的诗歌大多数都是近体诗,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便于诵读和记忆。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体味古诗词韵味的美和意境的美。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如个人表演读,集体朗读,小组对读,男女生对读等,就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诗人那种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再加上教师精炼的提示,自然而然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了。
品
好的诗歌总有其震撼人心的地方,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有可能打动人们的心灵。例如读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第3联,即言“胜事自知”,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正如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再从艺术上看,这2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在这一读一品之中,学生便深深感受到了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心境,也不由地心向往之。
品诗,还要品它的艺术技巧,这样不仅可以体味到诗歌内蕴的博大与深沉,更可以体味到一种美的享受。如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2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迁的感慨,用典巧妙贴切,感情深沉。
品诗,需要教师把自己对诗的品评技巧准确地告知学生,通过广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激情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感受心灵的颤动。
写
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或仿写,例如古诗《君子于役》《石壕吏》《天净沙•秋思》等,或故事性强,或意境优美,可要求学生将其改写成散文或小说,在写作的时候走进诗人的心灵,更深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积累
诗词作品多数是诗人有感而发,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到诗歌天地中去寻芳探幽,撷取名篇佳句,分门别类,编成专题诗集。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学生可以为自己的专辑起一个别致新颖的名字,对诗句作简要介绍和点评,还可以加上前言和编后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随时感受心的悸动。
运用
古诗词中不乏名句警句,或写景优美,或感情真挚,或富含哲理。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们在今天仍然鲜活,有无限的生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古为今用,用诗词名句造句,写小片段,这些写作训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积极地去读古诗、品古诗,自觉接受心灵的洗礼。
一、字词复习策略
这里所说的字词是指狭义上的字词,即文章中出现的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古音字等特殊的字。对于这样的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贯穿“早”与“多”的思想。所谓“早”,就是尽可能地早一点了解字词的用法;所谓“多”,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一些真实的语言材料。具体情况,举例说来,容易明白,如:
(1)多訾古人之失。(zī)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3)默而知之。(zhì)
(4)笼盖四野。(yǎ)
以上的四例中,(1)中的“訾”是生僻字;(2)中的“属”是“嘱”的通假字,应该读“嘱”的音;(3)中的“知”为多音字,读”zhì”的音;(4)中的“野”是古音字,应该读“yǎ”。对于这四种情况来说,(1)难度不大,只要多查查字典就可以解决问题,而(2)(3)(4)三题则需讲清缘由,如讲出本字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或者指出古音。有人认为这样讲太烦琐,而且学生不易记住,但笔者认为,“记住的东西不一定容易理解,而理解的东西一定容易记住”。
有人认为,通假字、多音字可以多讲讲,对于古音字则没有必要,因为时代已经远去,读古音已无必要,读现在的音比较省劲,记得也容易,何乐而不为?但是,许多读古音的字都是押韵的,读现在的音就别扭了。比如,《寒食》中的“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字,如果读“xié”的音,就打破了诗的韵律,而这首诗要是押“a”韵,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这样的东西多讲讲,学生的理解就会多一些,对学习还是有帮助的。平时讲透彻了,复习的时候就简单了。
二、语法复习策略
语法复习的策略是功在平时,融会贯通。日常的语法教学是重点。在初中阶段,教材中所讲授的语法现象比较常见、浅显。主要的有:词类活用,句式判断。笔者的经验就是多读多看,熟能生巧。举例如下:
(1)舍相如于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绳天下之梅。《病梅馆记》
(3)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增》
以上所举各例中,(1)(2)中的“舍”、“绳”两例是词类活用,名词用如动词;(3)(4)是两个句式,(3)是被动句,君被赵王幸;(4)是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5)为互文,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6)为比喻。这几题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也可以记住,但是如果类似的东西太多了,学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就会混淆。
复习的时候,学生对于具体的题目已经了如指掌,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集中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记忆。记得多了,再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学习文言文大有帮助。
三、文化知识复习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中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据专家最新考证,长江文明早在5000~6000年前就出现。如此之长的文明史,其发展从未间断,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我们必须尽早、尽可能多地了解古代文化,学习古代文化。
在教学与复习中,重点要放在文体知识、官职术语、天文计时、礼仪称谓、姓氏字号以及古代建筑等等。在以前,我们这样重视似乎有复古之嫌,但是现在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复兴优秀的民族文化。
四、思想观念的学习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借鉴古人的经验,学习古人的思想,以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学习古代文化的同时,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能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经验教训。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中注意吸取鲁庄公和曹刿的长处,学习《段于鄢》时,可以分析郑伯、姜氏的性格特点,从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3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4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4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4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4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5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5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5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6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6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6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6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7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7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7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7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7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7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7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7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7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8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8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8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8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8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8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9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9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9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9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9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9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9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9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整合比较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我国是诗的国度,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诗歌,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滋养中华文化艺术的源泉,也是继承和发扬祖国语言文字的坚强基石。
阅读古诗词,领会其中深意,如面对良师益友,聆听教诲,感受熏陶,又如在艺术花海之中徜徉,享受艺术奇葩的芬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陶醉,汲取思想和文化的营养。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扩增了古诗词入选教材的比例,初步统计初中六册课本共收录古诗词89首。大量古诗入选教材,对加强中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它非常讲究格律字韵。文字就受到格律字韵的限制,语言比较简洁凝练,内容却比较丰富。有悲欢离合的情感,有壮志未酬的豪情,有人生感悟的生活哲理等。而初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阅读理解水平能力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成了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强调吟咏、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有些言过其实,夸大了吟咏、背诵的作用,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学中强迫学生“囫囵吞枣”式地背诵诗歌的理论根据,这种不求甚解的机械记忆式吟咏、背诵诗歌的理论根据,这种不求甚解的机械记忆式吟咏、背诵十分枯燥乏味,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抹杀了初中学生故有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之中,特别是在九年级复习阶段,应该重视用“整合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复习效果,可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欣赏。
所谓整合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进行整理对照,揭示其间区别与联系的规律的科学方法。整合比较的基本途径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整合比较的方法很多,关键在教师怎样把握好教学目的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寻找整合比较的支撑点,具体怎样整合,比较什么,得到什么,应视教学内容而定。
一、同一内容,通过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提高学生理解作者异曲同工之妙的能力
送行告别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作为诗人,在送别时,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诗中或抒情、或祝愿、或劝慰、或共勉,种种离愁别绪尽凝诗中。
1.异中求同——貌离神合,提高学生理解作者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两幅翘首凝望图。朋友离别,没有千言万语,千叮万嘱。只是长久伫立,翘首凝望,直到朋友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尽在默默无言、翘首凝望之中。不同的作者,在感情表达方式上,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2.同中求异——大相径庭,提高学生理解作者表达感情因环境和对象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能力
又如(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六位诗人面对分别,表达情感的方法却不尽相同。送别诗主题看似单纯,其实并不然,因为送别的对象不同,有朋友,有亲戚,有情人,即使是朋友,多层多面,也有分别:有官友,学友,道友,诗文琴棋书画友。
汪伦是李白的平民好友,诗人用浅显对比和夸张,淋漓尽致地尽抒情怀;王孙是贵族子弟,是作者的学友,作者用拟人手法,比较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元二是作者的官友,此次分别前途未卜,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寓于对友人前途和生活的牵挂之中;董大是作者高适的琴友,杜少府是作者王维的官友。面对分别,同将一切感情寄托于安慰共勉的语句之中,但前者着重体现对友人高超琴艺的赞赏,而后者着重体现自己博大的胸襟,为后人所传诵。而李商隐送别的情人,诗中表达人间相思之苦,更是千古爱情的绝唱。可见,送别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各个层面人物的不同生活命运和世态人情。通过比较,对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提高思想和文学修养有一定的意义。
二、不同题目,同一题材,表现同一主题的比较,由此及彼,提高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再如:(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空。——夏完淳《别云间》
历史的相似是那么的惊人,相隔数百年,两位诗人却要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外族的入侵,使大好河山支离破碎,虽亲自带兵抗击,却无回天之力,被俘就义时,写下了不朽诗篇。诗中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在一起作层层铺陈,表现了忠心报国、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崇高民族气节,令人深受感染,热血沸腾。
另如:(1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2)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魂牵梦绕祖国命运,临死不忘收复国土,还我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人潸然泪下。
三、不同题材,同一情感,一线联珠,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还如:(1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4)目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四句诗体裁不同,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作者手中,但读后对生活却有一股“人在旅途,心恋故乡”的淡淡乡愁。
四、不同题材,同一生活哲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还如:(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两位诗人在不同题材中发掘了同一生活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表达了自己的伟大抱负,表现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又将抽象的义理寓于具体事物之中。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不同题材提示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旧的事物终究要被新的事物代替”的规律,启示后人,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开拓进取思想,阐发了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日趋黑暗,春赶寒冬,只要努力,明天会比现在好。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总之,利用整合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悟古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艺术匠心,充实思维背景。学生经过多方的整合比较,长期训练,就能形成思维广泛、深入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模式。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迁移知识能力,形成多方位思索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吗?
参考文献